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设置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设置(精选8篇)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设置 篇1

我国关于创业教育的倡导、研究和实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至今进行了二十多年。但就高校的重视度、大学生创新思维、大学生创业在全体学生中的所占比例、研究领域的成果而言,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则远远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从政策层面、战略层面得以大力倡导和引领则开始于近两年。在2015年3月份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总理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新创业文化。社会赋予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之前不同,传统的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强调大学毕业生创业率的高低,新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强调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能力有条件有需求者创业活动的开展,创业率的高低只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指标之一而非唯一指标。在这一大前提下,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追溯

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追溯,其目的是分析以往此方面研究的关注点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程度,分析其所获取的成绩、研究和实践的空白点,为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做好铺垫。

1.1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虽然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但是更多研究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其本质和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相同的。近十年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徐茂华(2009)、赵世浩(2015)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价值取向和基本目标的研究;张鸽(2012)彭振芳(2015)等以某一大学为例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李昌八(2015)等以网络为平台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从信息平台的搭建、微课内容的开发及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创业就业教育的微课程可行性探索;李昆益(2013)、赵世浩(2015)等对某类专业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1.2实践发展追溯

在国外,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始于1947哈佛大学创业企业管理课程的开设,随后相继形成了哈佛大学的“注重经验”模式、斯坦福大学的“系统思考”模式及百森商学院的“强化意识”模式,这些模式自成体系,但均注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如“创业融资”“创业营销”等。在国内,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课程改革高校有很多,有特色且出成效的主要有以下几所:北京大学构建了“课堂思辨+网络互动+大赛训练+创业实践”的4G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清华大学构建了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1.3综合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研究数量少: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平台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检索词对2005-2015年进行主题路径检索的文章为23篇,进行篇名路径检索结果为71篇。研究方向分散:对理论知识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而透彻的分析研究较少,以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对象的研究较少,缺乏研究的针对性和实证性。在教学实践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数量不少,但取得成效的不多。尤其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本研究旨在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在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2研究方法选择与数据分析

2.1方法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访谈法和调查法。对一些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对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然后对访谈的资料分析整理。访谈的主要问题涉及到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数量,所开设课程的名称,课程选用的教材,课程开设的针对对象,隶属的管理部门,是否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学时,是否分配学分,是必修还是选修,在高校的哪一级学生中开设,是否有相关课程的实训课程,课程开设的效果如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否建设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实训系统,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和困难,提高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最主要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等。调查中对这些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并在访谈结束后对记录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信息收集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

2.2对数据的定性分析

调查的四所高校中,每一所高校都开设了创业基础相关的课程,只是所选教材或开设课程的称谓不同,有的为《创业基础》、有的为《创业学》、有的为《大学生创业指导》,有的将创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融入了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学过程;调查的高校中对此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不同,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为32学时,2个学分,少数高校设置为72学时,4个学分;此类课程均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课程的隶属部门不同,有的隶属于招生就业部门,有的隶属于教务部门;有的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有的初步建立了课程体系但不完善,有的则比较完善;各所高校都有较为完善的创业实训系统;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整体不太理想,专职教师较少,只有极个别高校有较充分的专职教师配备。在大学生对当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认同度及效果等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高校缺乏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高校为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太少,高校没有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应课程和知识支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创业老师虽然引导了学生从创新思路解决问题,但做得还不够好;也有少量学生认为教师完全没有引导学生从创新思路方面解决问题。接受调查的395位同学中193人认为创新型人才具备的重要素质中“独到的思维方式”最为重要,其次为“探索精神”“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责任感”“团队精神”“高科技素养”等。有44%的学生认为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的课程不能够很好的考核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有46%的学生则认为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完全不能考核出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水平。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研究”和“实操演练”为主,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模拟”“专家讲座”“名师讲座”也是不错的教学模式;更多学生认为应该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的课程主体。在希望开始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调查中,44%的学生认为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应作为穿个指导课程的主体,有25%的学生认为应开设创业必修课程及由创业者成功者讲授创业经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应定期举办创业者及企业家讲座。

3研究结论

3.1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滞后

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尚无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和与学生就业指导融合在一起。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门的科班出身的创新创业的教师,教师大都是兼职,主要来自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其他一些学院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承担自己的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创业基础的课程教学工作。造成这些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学校相关部门对此工作也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能够借鉴的经验只有一些在此方面起步较早的国内高校和一些国外高校的成熟做法。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数量极其少,即使兼职教师的数量也不能够满足全校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3.2学时、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理论课时数量少,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脱节。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时量偏少,大多数为32学时,部分高校还将此32学时划分为理论与实践课时两大类。以宜春学院为例,创业基础课的理论课时安排为16学时,也即8次大课。实践课时教学计划安排为16学时,但由于设施、师资、操作难度等原因实际并没有开展实践课教学。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均采取了大班教学。如笔者所授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为4个班级,合计160人左右,大班教学很难实现有效的互动,教学效果不明显。

3.3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被动的吸收一些枯燥的知识,使得学生的课堂兴趣大大下降。大部分学生上课来听课,没有教材、笔记本,只带一只手机,更有甚者耳朵还戴着耳机,教师前去干涉,则表示很不耐烦。教学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内容较少,和学生专业结合的创业案例较少,创业教育没有和专业相融合,专家与名师讲座较少。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直接体现在期末的创业项目报告的反馈中。学生们学期末提交的创业计划书很少有学生或团队是自己真正构思的一些想法、思路,大多都是从网络上参照别人的创业计划书修改而成,有的直接拷贝,所以呈现在教师眼中的都是在学校周边经营“奶茶店”“咖啡馆”“甜品店”“超市”等项目,毫无创新思维可言。

3.4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初见成效

从近几年几所高校学生参与各种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创业大赛来看,获取了一定的成效。在学校号召、教师动员及学生热衷共同的作用下,一些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并有部分学生在省级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各大学的部分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各类创业实践中,有的取得了成功,如宜春学院涌现出了朱霖望、黎江等一批创业典型。这些创业大赛的佼佼者和创业的初步成功者无疑和政府、高校重视创业的大环境有关,也和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和对各项赛事的重视度有关。

4几点思考

4.1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任何一个行动都有其背后的根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的潮流、顺应政府的政策导向,但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高校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等大的背景下,高校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教育理念,明确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本文认为,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创新型个性,使受教育者具有基本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基于此,本研究对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做了调查,并思考根据需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2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梯式需求

通过调研,研究小组发现,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占有比例不同。本文根据研究数据把大学生的需求层次分为:基本需求、中等需求和高等需求三个层次。基本需求指大学生希望过课程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了解基本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中等需求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基础之上的,指大学生除了基本需求希望的到满足之外,还希望自己能参与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过课程学习,提升自己大学期间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高等需求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和中等需求之上的,指大学生在上述需求满足之上,希望实实在在地从事创业活动,以创业代替就业。从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需求层次比例分配来看,三层次需求的人数百分比分别约为:22%、73%和5%,这说明相当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大学期间参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希望以创业的方式就业。

4.3分层次的课程体系设置

本文提出进阶式的系列课程体系。主要思路是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受教育需求来界定课程关键目标,然后再根据课程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对于仅仅有基本需求的学生,将课程关键目标确定为创业意愿、创新意识及创新创业素质的教育,可以考虑开设创业基础、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创业心理学、创业政策等课程,同时增设与创业直接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显性课程,以弥补创业显性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采取在全校学生中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而且采取大班教学,有条件的采用小班化教学,学时设置为32学时。对具有中等需求的学生,将课程关键目标确定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帮扶大学生参与各种创业赛事,建议开设创业项目计划、相关法律法规、团队精神训练、行业动态、相关市场分析、模拟创业演示等课程,采取小班化教学,对各个专业中有中等需求的学生采取小班化教学,为了方便讨论和指导,每个教学班人数为25人左右,学时设置为72学时,其中包含了专家讲座、创业项目指导以及实践课学时。对于具有高等需求的学生,将课程关键目标确定为协助大学生完善创业的前期准备及开业工作,建议开设创办公司(企业)流程介绍、创业融资方式方法介绍与帮扶、一对一课程指导、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评估与开展等课程,采取团队教学的方式,即每几个创业团队安排1~2名指导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课程和创业过程的教学和指导,教学时间可以安排在大三和大四,课时可以灵活设置。如此设置可以有效提高不同需求层次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5结语

全国范围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动已经开始,高校也已经拉开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帷幕,但由于各种原因,创新创业教育在绝大多数高校仍处于“高开低走”之势,无论是课程的设置、学时的设置、实践课的安排较为随意,没有成体系,系统性有待提高。本研究提出要针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并针对目标开设相应的系列课程,以提升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加强其针对性,期望此研究能丰富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容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设置 篇2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 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 其中鼓励探究与创新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为公共卫生系统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课程17门, 包括理论课程、课间实习。分析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调查毕业生对课程调整的需求十分必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汇总并分析目前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内容包括课程开设名称、学期和学时。

1.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中国医科大学2005—2015年的毕业生, 调查150人, 实际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7份。

1.3 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形式对2005—2015年的毕业生进行调研。调查问卷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 分为考研、就业和出国三大类别。内容包括对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选修课的开设、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2 结果

2.1 主干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 我校教学模式仍以传统教学为主,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开设14门。其中, 我校考研专业课程开设5门, 包括毒理学基础、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具体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主要从事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及检验检疫等相关工作, 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去向, 我校还开设了SPSS、SAS软件应用等课程, 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熟练掌握统计分析技术;开设科研方法等课程,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为日后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具体课程设置情况见表2。

当前我国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我校鼓励学生走出中国,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为祖国卫生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目前, 我校针对出国方向仅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 课程设置为34学时, 于第九学期开设。

2.2 主干课程设置调整建议

2.2.1 考研方向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目前设置的考研专业课程安排相对滞后, 不能充分复习, 建议将考研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时间提前。统计学已经成为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我校不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统计学基础均较差, 且我校目前考研专业课并不包含卫生统计学, 因此大多数学生建议增设卫生统计学课程, 并增加上机操作课程的课时数。

2.2.2 就业方向

学生建议在熟练掌握专业课的基础上, 应多注重统计软件应用方面的能力培养。然而SPSS、SAS软件应用课程在我校属于考查课, 建议将其纳入考试课并且适当增加学时, 因为无论未来工作还是继续深造, 这些技能都是非常实用的。特别是在第九学期应多开设一些就业相关指导课程, 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2.2.3 出国方向

毕业后出国深造的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英语的学时数不足、缺少外教课。因此建议增设GRE、托福等选修课, 让有计划出国的学生提升其英语水平。

2.3 选修课程设置建议

目前我院开设的与预防医学专业相关的选修课较少, 仅有营养学一门。为适应未来预防医学发展的需要, 建议开设一些与预防医学密切相关的选修课, 如:心理与精神卫生学、管理学、社会行为科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 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敢于创新, 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想要学习的课程, 为日后选修课开设提供依据。

通过调查结果了解到, 学生建议增设英语能力、人文和社会学科等方面的课程, 并开展一系列的讨论课, 以增强科研能力, 为日后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选修课设置建议见表3 (A级推荐学生比例为80%以上;B级推荐学生比例为80%~61%;C级推荐学生比例为60%~41%;D级推荐学生比例为40%~20%;E级推荐学生比例为20%以下) 。

2.4 其他建议

毕业生还提出,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开展卫生服务的能力。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 增加卫生政策、卫生法规等教学内容。安排相关就业单位的一些专家给在校生做讲座, 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多提供就业信息, 适当开展就业指导, 不要盲目引导学生考研, 建议适当增加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 多提供出国留学方面的相关信息。增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针对就业的卫生防疫部门或机构安排科普性学习。

3 讨论

随着改革开放和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我国在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方面均进行了相应改革, 但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明显滞后[3,4]。然而, 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在我国暴发流行, 充分反应了我国没有对公共卫生领域给予足够的重视[5]。近年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 取得了一定成果, 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6]。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三需”, 即课程科目需明确, 课程体系需调整优化, 选修课安排需丰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要素, 它决定了一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 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7]。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 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课程体系中课程门数过多, 教学课时数增加, 学生的负担过重, 很多课程内容老化, 未能及时反映当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科学的发展状况, 课程之间脱节和重复明显, 缺乏整体性。在对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 减少基础课学时的同时, 应开设一批交叉边缘学科及人文学科课程, 这反映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深感拓宽知识面的需求。医学教育改革要注重整体优化, 注重课程结构的系统性, 多学科的渗透性和交叉性, 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这是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学生对于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主干课程、选修课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 需要合理优化课程设置,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 全面培养预防医学本科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仲其军.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3) :113-11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S].国办发[2015]36号.

[3]唐红梅, 王晓蕾, 谢庆文, 等.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调整需求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0 (8) :991-994.

[4]覃耀春.浅谈公共卫生人才培养[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20) :4197-4201.

[5]邢济春, 张峰林.SARS危机过后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3, 19 (6) :486-487.

[6]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 2015 (7) :75-78.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设置 篇3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精神

在师范类专业创业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基础课程的科学性建设出发,显著提高课程教育质量。在基础课程学生能力开发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实现课程教学的交叉能力培养目标,在课程依托建设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基本业务素质;在核心课程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营销调研》《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策划》《消费心理学》相关的核心课程学习。在师范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好市场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协调性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实现对于创业课程教育体验的相关探索。

一、在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分析和必要性

通过分析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人数和初次就业率统计的相关数据发现,在目前的环境下大力开展就业方面的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很有必要。

2004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比上年增加68万人,增加的百分比为32.1%,在当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总量攀升的情况下,截至9月1日,初次就业率仅为73%,毕业的时候即将面临在家待业找不到工作的人数为75.6万人。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比上年增加58万人,增长20.7%,在当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总量攀升的情况下,截至9月1日,初次就业率仅为72.6%,毕业的时候即将面临在家待业找不到工作的人数为92.612万人。到了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总人数为559万,比上年增加64万人,增长12.9%,在当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总量攀升的情况下,截至9月1日,初次就业率仅为73.8%,毕业的时候即将面临在家待业找不到工作的人数为146.458人。

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市场竞争压力比较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是各高校仍然在扩大自主招生,应届毕业生数量进一步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这就导致了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师范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一)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市场基础课程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市场环境SWOT分析,学生则应该在市场项目调研中去与普通商户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进行数据支撑下的SWOT分析工作,然后在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市场环境的细分活动。

在对师范类专业生进行创业培养时,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对市场机会的识别把握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市场环境实践水平。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企业环境中,学生在老员工的带领下,能够学习到最新的企業经营流程的相关知识,更快地掌握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显著提高自己的企业经营与管理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创业模拟演练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之前,学生应该先对互联网名词定义、代码常识、网络消费公式等信息进行学习,了解网络创业市场中的关键要素。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战,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对学生的感官进行交叉刺激,提升其能力,从而弥补传统创业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二)组织学生参与市场营销的相关调研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市场营销的相关调研活动,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市场调研,最后可以采用表格、饼状图、柱状图等多种形式反映市场波动的情况。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课程的深度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最新型的会计电算化知识,使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处理业务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比如在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换位体验的相关活动,使学生掌握更加科学的经验管理方法和手段。在针对师范类学生开展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市场环境中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学生在老员工的带领下,逐步耳濡目染,学会掌控风险,提升自己承担创业风险的能力,并且能够对创业活动中出现的风险与问题,进行科学而迅速的应对,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创业核心体系的课程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使其能够理顺创业计划中的各个关键环节,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确保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强调民事指引,培养创业精神

高校的创业项目课程讲师还可以借助网络互联的方式,开展远程教学活动。比如学校利用校友会资源,以学校市场营销学院的名义与社会互联网行业创业成功的人士联系,安排他们为学生开展远程创业课程教学。通过网络视频远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互联网领域创业的各项细节,更加清晰自己的创业定位,从而对当今时代的网络创业大环境了解得更加准确,对于各种信息操作数据理解得更加精当。

教师组织学生对创业活动中所涉及的电子商务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会计基础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财务账目处理。学生还应该了解企业与工商、银行、税务之间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组织师范类专业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对师范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除了组织师范生参加创业实战的相关活动,教师还应该优化设置课程体系,编写创业实战计划策划书,支持学生参加创业园校内的创业活动。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创业平台,促进学生充满个性而又全面地成长和发展。

(四)引导实训学习,鼓励大胆创业

学校应该积极聘请校外有工作经验的创业先进个人前往学校参加客座交流,同时参加到对于创业中心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活动中去。为了保证高效创业孵化中心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负责人应该积极争取外方资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创业。

教师应集中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的相关服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包括创业活动公司所需要涉及的法律服务知识和创业者融资技巧。创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增强创业孵化中心教学的专业性。在融资课程教学活动中,企业应该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良性的协同创新活动,从而打造出更加科学的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协调创新机制。师范类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中进行锻炼,有利于提升创业实操能力。对于部分创业学习和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应该组织其进行深度学习,学习企业转型和变革期的创业型管理相关知识,学习有关转型、变革期创业型管理的研讨课程,学习教育改革中的企业家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

(五)组织小组体验学习,增强市场敏感性

为了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前往市场环境中去做市场调查,从而依据数据分析来确定自己的创业方向。在具体的高效创业前期培训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创业力测评指标解读的方向入手,邀请校外具有创业经验的社会创业者,带领各个创业机构的成员参与到现场的讨论活动中来。

学生可以集体讨论自己的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并且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与专业的创业教师进行沟通,从而更快速地找到创业想法与创业实际环境中间的不匹配部分,并对其进行修正。比如在商业沟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商业沟通技巧和运作知识细节进行优化,提升学生的创业水平,使学生具备相关的管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三、结束语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号召大学生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业教育是缓解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地破解我国目前的就业难题。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就业市场却趋于饱和,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因此,要提升師范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教师应该从鼓励发现市场潜在需求的方面,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市场类课程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市场空间调查知识水平,促进学生对于国家创业扶持政策的理解,提升学生对于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知识能力,以及一定的经济预测与决策的知识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园,汪洁,陈小燕.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再设计——基于美国商学院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06):99-101.

[2]石磊,李奇贤.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及指标评估[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1):75-80.

[3]历巍,王效红.地方院校师范类专业构建开放教育体系的实践分析——以哈尔滨学院师范类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修订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06):119-122.

[4]丁嫚莉,权辉.对音乐师范生专业知识结构建构的思考——第七届“珠江·恺撒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有感[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3(07):67-69.

[5]高蓓蓓.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师范类专业美术教育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

[6]盛大申.民族院校师范类专业教学实习与素质教育[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0(03):114-116.

[7]张杰.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发展困境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02-103.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设置 篇4

一、编制说明

本文件按照30人/班的规模制定,如学员人数超过30人,配备的教师人数及实训设备也应相应增加。原则上办班人数不超过40人/班。

二、师资配置

1、专业理论课教师基本要求:

(1)人数要求:2人

(2)从教资格:具有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教师资格证

书。

(3)从业经历:具有本职业一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从

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8年以上。

2、实训指导教师基本要求:

(1)人数要求:

3(2)从教资格:具有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实训指导教师资格证书或教育行

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3)从业经历:具有本职业一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从

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0年以上。

3、本职业专职老师要求:一名。

注:在同时满足专业理论课和实训指导教师要求的情况下,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可兼用。

三、硬件配置

1、场地要求

(1)理论教学教室:30座以上满足理论教学要求的标准教室(配备多媒体设

备)。

(2)实训操作场地: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的各类机构。

2、设备要求

(1)实训设备:电脑、多媒体投影仪、无限话筒、书写白板

(2)必需的工具和材料:各类测评表、登记表

(3)软件配置:测评软件、办公软件

(4)其他:办公桌椅、通信工具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设置 篇5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对创业教学的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得该专业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逐年提高。本文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分析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对我国其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即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开设创业课程、资金资助、提供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简而言之,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者的活动。在高校,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侧重于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技术性和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同时,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制订教学计划基本不考虑创业教育的需要,对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创业教育,利用实践教学中的有利条件,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行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也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缓解就业压力。常州大学在各级领导和多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根据行业发展情况与相关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构建了较为周详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0年以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

一、基于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

1.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

意识影响行动,行动影响结果。因此,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实施创业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首先是培育创业情感。通过创业感情培育使学生在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对事业的兴趣和爱好。其次,激发创业动机。创业动机的激发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处于积极心理状态的内驱力。第三,树立创业理想。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能够使学生对创业实践的未来奋斗目标有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向往和追求。第四,坚定创业信念。创业信念是学生对创业实践的意见、见解、知识和看法。坚定创业信念以学生对创业实践的认识为基础,以较为深刻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为心理形式,以力求践行和实现为外部行为表现,是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

2.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设置专业课上努力扩大学生的选课面,使学生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力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创造商机、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利用商机的创新能力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创业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高效科学组织起来的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根据外部的创业环境和已掌握的创业机会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决策能力和协调多方面人际关系,使团队成员密切配合、统一行动的协调能力。通过专业设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上述能力,从而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丰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成功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如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教授创业实践活动中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综合性知识时,没有固定的知识范围,一般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其功能指向的核心均是使实践主体及其活动具有社会关系性质。

二、基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1.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首先,开展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指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等向学生讲解和展示与本专业或课程有关的基本业务和活动,使学生对本专业或课程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感性认识。为了更好地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专业老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学生不仅参观生产车间,企业员工还现场给学生讲解企业生产管理、现场管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等,使学生获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进行衔接指明方向。

其次,增设实验环节。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性较强,缺少实践性。通过实验课程能够使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认识从理论认识上升至具体的实践操作上。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主要安排了两项实验环节:一是组织学生对ERP软件中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模块进行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现有软件的能力,如企业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素质测评系统、人员招聘系统、绩效考评系统等。二是沙盘模拟训练。沙盘具有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融入市场变化,结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体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沙盘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实践与运用。在沙盘模拟实验中,学生学到的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概念、理论,而是珍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层次的领悟。

第三,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又称角色扮演,是指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从而理解教学内容,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的过程。情景模拟式教学不但体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以人为本教学的教学理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策划、过程组织、应变及处理细节的能力。在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纷纷要求扮演情景中的角色,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运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第四,推广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把学生引入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多种形式,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提高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多以案例作为导入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培养高素质和应用型人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

教育的价值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论争,而在本质上,二者应该并且可以统一在一起。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铺平了道路,是实现教育价值统一的具体载体。多年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与用人单位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得到了学生和各用人单位的认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改革中,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和客观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创新性人才。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教育。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坚持不断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途径,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一是建立校企对接平台,为教师到企业挂职、学生到企业实习提供条件,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企业优先安排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不收实习费,厂校双方合作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二是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参与行业协会运作,提供企业咨询、培训等服务,发挥教育在产业升级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更新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双方共同组织的科研课题,密切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组织学生把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既融合了基本知识又增长了实际才干。

其次,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促进产学研教育。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保持与阿里巴巴公司、亚邦物流有限公司、中国物流公司常州分公司、龙湖地产、常州市联谊特种不锈钢管有限公司、江苏国联薄板有限公司、常州市新华石油化工储运集团、常州美杰医疗器械公司等用人单位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加强对经管院物流、电子商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三大实验平台的使用,以促进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同时,工商管理专业还把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作为基地,进行招聘、人员测评等现场模拟教学。为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交流,向社会输出合格的企业人才,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不断邀请用人单位共同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不断更新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三、结论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设置 篇6

摘要:课程是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保障。通过明确教学团队的建设动因、目标、优化团队结构、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在地方高校建立了一支具有??新创业能力的《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群教学团队。

关键词:固体废物;课程群;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3-0029-02

一、《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动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对于高校而言,课程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因此高校必须顺应国家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不断进行探索。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水特色”,并获得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并通过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广西不仅水环境保护重要,而且也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相关固体废物导致的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也很严重,重金属污染与防治从“十一五”开始被列入广西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并在“十二五”上升到国家层面,因此广西必须重视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是环境工程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培养固体废物处理专门人才的重要载体。而《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的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专业建设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目前,《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创新创业教育与固体废物处理的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1]。

二、《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

目标是方向,具有激励作用。团队目标是团队运行、发展的目标,是团队构成要素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学团队在组建的过程中应具有明确、准确的定位[2]。针对广西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方面创新创业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不足的现状,我们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建立一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教学队伍,推进《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创新创业教学质量。

三、《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教学团队的组成结构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属于专业课类的教学团队[3],由一个团队带头人和若干个成员组成。团队负责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要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带头人,更要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者[4]。通过考察教师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洞察力,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最终确定一位带头人[5]。根据以《固体废物处理工程》为主要核心课程,以水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农业环境保护等为辅助核心课程的《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团队的成员。团队成员年龄结构为上世纪60年代2人、70年代3人、80年代2人。其中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

四、《固体废物处理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方向和任务

《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是工程应用型课程,因此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学改革方向是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围绕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明确团队教学改革的任务。

1.强化教学团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教学团队加大对中青年教学骨干的培养力度,每年有计划地派遣1名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到企业进行脱产或半脱产的实习锻炼,丰富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掌握企业最新的处理技术动态,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的教学质量。新上岗的教师(博士、博士后)先到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3―6个月的上岗培训,了解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的工作流程,学习专业操作技能。对于过去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教师,定期安排其到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公司学习锻炼,以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丰富工程实践经验。鼓励团队成员将自己的科技成果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产业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创新创业整体素质。

2.强化创新实验教学改革。在立足向学生传授实验技术理论、验证理论知识的“基本型实验(验证型)”的基础上,增加“提高型实验(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其中部分提高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主要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实现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侧重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前期所学知识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和实验课程内容,模拟联合攻关解决环境处理中的实际问题,训练用整体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对实验课程的设置也进行了改进,将环境监测和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实验从理论课程中剥离出来,专门设为两门实验课程,增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方面的实验,如堆肥实验、填埋实验等,强化教学效果。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设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使更多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教学改革表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有部分本科生根据实验数据撰写和发表了科技论文。

3.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教学团队积极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践教育中心,如桂林市的填埋场、堆肥场等,同时增加生产实习的时间,由原来的3周增加为7―8周。除了学院统一组织的实习外,团队教师推荐学生或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学生可在单位实习4―5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托学校发展,团队加强了固体废物处理实验室的建设,并充分利用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桂林理工大学科技园、桂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博世科环境学院等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设置 篇7

一、专业及课程建设

(一)专业及专业群含义

专业群建设的意义:一是建设专业群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形成群体优势;二是有利于做强骨干专业,形成品牌优势;三是有利于建成系列化实践教学条件,形成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势;四是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教师的相互补充和支撑优势;五是有利于处理好专业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可形成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方向,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优势;六是有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扩大职业院校的服务面向;七是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形成竞争优势。

(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目标要明确

建设一个专业或专业群,必须根据专业调查和市场需求,明确提出专业或专业群总体建设目标。(1)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2)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3)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

(三)专业及课程建设内容要翔实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内涵发展

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模块”式的模式构建,以酒店管理专业群为例。“平台”是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建设思路:多管齐下,强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灵活制订教学计划,做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范,全力提升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针对酒店企业人才能力要求,重视技能培养,增强学生专业能力,通过科技创新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

建设措施:一是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引导,让学生到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进行社会实践,接受教育,并邀请企业家进校园举办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意识;通过党团、社团、文娱、体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每个专业每学期开展一轮这样的活动。二是各专业继续加强与区域内知名酒店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并将校企合作层面从目前的企业支持高校办学为主,扩展到学校支持企业发展的高度,实现校企双赢。每个专业建设1~2个甚至更多的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三是各专业紧跟技术进步,跟随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时调整各种主流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学生对相关国际标准的了解程度,提高对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各种能力的要求,使专业建设在产业主流技术变化中进退有据,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始终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四是加大校企订单、定向等方式联合培养的实践力度,实现全程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五是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深化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继续施行“以项目(任务)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 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

专业群建设有利于教师团队的形成,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建立“专业带头人”制度,其选拔标准,一般从技术水平、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加以评判。教师团队建设的另一项任务是“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

建设思路: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素质、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

建设措施: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在各专业构建培养梯队;教师培训继续向“双师型”努力,加大力度,采取措施鼓励教师获得“双师”认证;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确保专业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实际;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相关学术会议,聘请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交流、讲学、合作科研或兼职工作,以带动和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鼓励专业教师面向社会,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的相关技术服务工作,聘请旅游、酒店领域的专家、学者、高管担任顾问,指导学生创新和毕业设计;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教师团队。

3. 以“工学结合、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为核心,搞好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建设思路:根据“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指导思想,从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评估标准化、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同时推进。

建设措施:以就业为导向,做好每年一次的专业(群)市场调研,研究企业用人需求,划分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酒店业各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星级酒店认证的资格标准,建立各专业课程评估办法,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抓好各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建设,每个专业建设4~5门核心课程。全部核心课程均按照工学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

每年定期完善和优化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基本教学文件。

在重构行动体系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生产实际,建设可供旅游、酒店类专业进行专项实训、顶岗训练(项目再现),以及跨专业综合实训的一体化实训环境。

4. 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使培训和社会服务达到新层次

建设思路:利用“宗科”集团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契机,发挥整个专业群的优势,大力拓展面向社会的酒店人才培训,配合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努力成为本地域酒店高级人才培训认证基地;成为立足成都、辐射四川乃至全国的服务基地;加大对社会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专业群对社会的贡献。

建设措施:坚持“双证制”培养方案,专业认证的推广力度,扩大现有初中级培训的规模,形成初中高多层次、全考培训体系。

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应为:(1)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2)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3)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4)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

5. 建设高度共享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建设思路:教学资源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

建设措施:发挥龙头专业和群内各专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整合专业与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以及技术、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对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对外向合作企业甚至全社会开放。

二、专业管理创新

1.专业管理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有什么样的管理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专业建设水平。高职院校自主设置专业必须充分考虑专业体系的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

2.专业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专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管理应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院级严格审查专业设置条件,把握专业建设方向;系部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教务处对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进行指导协调与监督,以保证专业建设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需求,贴近职业岗位群,贴近技术领域,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3.专业管理队伍的开放建设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形成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实践工作者三位一体的结构系统,使专业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将市场经济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4.特色专业的创建是专业管理创新的中心任务。形成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不懈追求。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专业,以特色专业的发展带动高职高专办学特色的形成。

5.专业的整合分流与结构优化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1)专业的分类整理。当前,要对照教育部最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高[2004]4号),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师资等条件,对学校现有高职专业进行分类整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2)专业的结构优化。要在保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与劳动力流向相一致的基础上,立足地方,面向市场,服务经济,以创办优势专业。

高职教育始终要面对两个市场: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满足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就业市场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需求,是目前最典型、最切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实际的专业建设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廖克玲.当前中国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就业关系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7, (1) .

[2]李洛, 廖永红, 陈建潮.以就业为导向确定高职高专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 .

[3]卢致俊, 曾华, 张海峰.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特征及其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6, (33) .

[4]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6, (30) .

[5]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

[6]刘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摭论[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 .

[7]陈家颐.高职专业设置创新与管理体制变革[J].职教通讯, 2003, (4) .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 创业教育 课程设置

1.前言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是在当前的知识社会背景下、为解决严峻的就业形势而提出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为了传授和教导创新精神,说明创新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意义。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份子,课程教育与课程设置是实现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开展多年, 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摸索阶段。

2.高等学校创业课程设置研究现状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是近几年才提出的,因此对于其研究的程度不是很深刻,各学者针对不同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张向前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与设置》一文中指出:学科课程在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创业基础知识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他认为创业教育必修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或者部分专业的各年级的学生设置。建议设置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如将不同地区的社会现实、经济实况、文化发展现状等地方特点或者各院校独特方面加入教育课程。王红利在《高校创业教育时效性缺失及策略思考》中指出:创业教育未完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创业教育重点不在创业而是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应将创业教育加入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中,要确保创业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高校必须给予重视,把创业教育地位提高。杨丽君在《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一文中指出:(1)学校应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2)将创新意识、创新观念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创业课程进行多层次建设,尽量使学生全面发展;(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大资源利用率,创业教育通过实践与资源的利用可以提高创新实战能力;(4)地理特点不同,创新形式不同,地方特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也是一种创新,构建有活力有地方特点的创业教育。汤晓玲在《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设计》中提出:(1)改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导入岗位创业教育理念;(2)课程需要进行多层次设置,单层次或少层次课程设置影响创业教育的开展;(3)作为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将岗位设计与教师擅长相结合,争取教师资源最优化;(4)创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社会多方面的岗位目标追求,创新需要一定的教育支持體系;(5)对于创业教育的评估,应摒弃传统评价方式,建立全方位的岗位创业教育绩效考评机制。

3.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对于创业教育,部分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好感、对创业知识的渴求,但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有较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①以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理论脱离于实践;②创业教育思想并没有真正融入高校的教育日程;③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不系统,无专业师资队伍;④只重视结果,教育过程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模式不成熟。

4.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4.1课程设置的定义与分类

创业教育课程是根据创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总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等。

按照不同的划分范围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就有不同的课程类型。从课程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4.2学科课程及其研究

学科课程也称为分科课程,是从社会发展水平及学校培养目标出发,挑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类知识,将所筛选的知识进行分类编排,并进行教学的课程。

我国的传统教育课程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学科课程在传授过程中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严谨性等特点。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是为了创业教育的知识、技能能够保持学科课程的连续性、完整性的特点,为未来实践打好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4.3活动课程及其研究

活动课程也称为经验课程,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相对立。活动课程要求学生是通过经验或实践的方式习得知识,学生担任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学习模块,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的束缚,并且活动课程可以结合不同形式、不同特点的活动,针对性、选择性地进行实践教育。

在高校创业教育中,为大学生提供完整系统的创业知识教育结构,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创造性的思考,在实践中或体验中习得知识,教导学生如何获取相关重要信息、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利用的能力,训练和发展学生良好创业个性,提高创业综合素质。

4.4环境课程及其研究

环境课程是一种校园隐性课程,包括三部分。(1)校园客观环境,如校园设施、校园实景等客观现实条件;(2)校园隐形环境,如:校园文化、校园制度建设、校园精神面貌、校园思想观念、作风等;(3)校园人际关系,如师生间、学生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等微妙关系。

4.5实践课程及其研究

实践课程是最难把握的、最复杂的课程类型,大学生不仅要敢于创新并要将创新点落到实处,这才能体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激发学生思考,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创业实践为纽带,以实践成果为主要价值判断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

在创业教育课程中,刘兵等认为创业实践课程是创业课程最难把握、难开展、难实践的环节。但是,实践课程的操作性、社会现实性特点是其他学科课程等所体现不到的,而且创业实践课程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这是其他专业所不能的。

实践课程应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形式、内容的创新。不同的情境的实践,可以开阔大学生眼界,并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信息,培养大学生将所看、用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汇总并运用于实践过程思维习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创业能力只有通过创业实践活动的历练和磨练,才能形成、提高和发展。

5.建议

创业教育非一日练成,需要时间、需要系统的知识作为铺垫。创业教育课程是一个全新课程、打破以往的教育模式,既要求有新观点,又要求突破常规,更重要的是要起到教育的作用。学者们提出的问题当然需要客观针对性的解决,但作为高校的课程来讲,笔者认为重点在于育人,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创新、如何突破传统、如何思考产生新观点。

5.1课程设置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014年中央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职业教育振兴。创业教育是为了缓解严峻就业形势而提出的,教育要突破,创业教育也应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贴近实际、与专业联系相结合,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整合,站在专业角度考虑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将所想进行实践操作,将专业进行创新。

5.2课程设置应侧重大学生的实践与操作

既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学生自然是创业过程的主角,创业离开了实践就是梦想家、空想家。高校应当在现有创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新的调整与改革,加强实践活动,将理论课程加入实践操作,通过做与想,使大学生在创业平台上发挥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力和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仅仅是课堂上的说教是无法完成创业实践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提醒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向真正的創业实践过渡,发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

5.3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创业的重中之重

创业不单单是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技术能力就可以了,

我们也不能按照传统的考评方式来衡量创业教育课程的好坏。创业并非一日之功,遇到的困难要比想象中还多,需要我们足够坚强的心理素质,仅有好的想法但难以操作是不可的,应站在社会角度去考虑,新颖可靠地的方案,操作的可行性,实践的预期结果所带给社会的贡献大小、资源浪费率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荣.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86.

[2]齐绩.河北省高校创业课程优化设置的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 2011(10):100-101.

[3]张向前.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模式及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30-33.

[4]王红利.高校创业教育时效性缺失及策略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4(3):86-88.

[5]杨丽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1(5):38-41.

[6]汤晓玲.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39-41.

上一篇:以梦为题作文300字下一篇:保健食品经营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