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2023-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努力践行群文阅读--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群文阅读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阅读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同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多个文本,通过合作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阅读教学过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群文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积累,还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将对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特点加以分析,并提出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语文阅读学习兴趣不强

农村地区经济、文化方面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学生家长更加向往城市生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提高学习成绩,通过考学改变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现状。家长这种功利性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和综合性,许多小学生认为只要在语文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就能在应试中取得比较理性的成绩,进而对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兴趣。

(2)语文阅读资源存在不足

近些年,我国对农村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方面的扶持。但是,与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依然比较落后,课外教学资料较少,许多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将教材作为主要资源,缺乏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从而影响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3)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不足

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许多有精力、有经验的年轻教师纷纷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缺乏更新和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有些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小学生阅读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从而影响到农村小学生阅读学习质量。

二、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教学方法,在扩大小学生阅读面,增加语言知识积累,促进合作交流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要实现群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根据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策略,从而群文阅读效果。

(1)做好群文阅读选题,培养学生群文阅读兴趣

要促进群文阅读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阅读学习兴趣的培养。小学生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以感性认知为主,他们数学的事物更容易调动他们的探索热情。教师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在群文阅读中尽量选择贴近农村生活的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選择描写自然景物的课文进行群文阅读,比如:《走月亮》、《繁星》等,文章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更加特近农村生活,很容易唤醒小学生的体验感,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群文阅读产生兴趣,

(2)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要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推行群文教学,单纯依赖于语文教材内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而受到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状况的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比较匮乏,增加了群文阅读教学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网络资源,从网络上下载具有教育性的课外文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为群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教师在进行《猫》课文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能够了解猫的习性,体会作者养猫过程中的情感经历,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收集类似的文章,比如:《刘家猫园》、《白猫王子》等,将这些文章下载后,通过多媒体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让小学生将教材中的课文与课外文章一并阅读,体会不同作者在不同角度对“猫”的描写,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3)较强群文阅读指导,促进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交流

群文阅读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篇文本的阅读和探索,找出文章在同一议题的叙述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阅读收益最大化。但是,小学生在进行群文阅读中难免会在分析和理解方面存在偏差,教师需要加强对小学生群文阅读的指导,通过有效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在群文阅读中的见解,总结出群文阅读中遇到的难点,以便教师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结束语

群文阅读是当前比较先进的阅读教学方式,对丰富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扩大阅读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作用。要促进群文阅读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教师需要掌握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根据农村小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农村小学实际状况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合理调整,从而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文娟. 西部农村小学开展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课外语文, 2015, 000(011):105-105.

[2]阮乌笑. 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读写算, 2019, 000(003):144.

[3]胡飞丹. 努力践行群文阅读--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 新课程(小学), 2016(8).

作者:王嗣卓

第2篇: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

[摘要]相对于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快、法、思、广,即群文阅读要有速度、策略、发现、延伸。认准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有助于提高群文阅读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群文阅读 教学取向 阅读能力

从单篇阅读,到群文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是一个中间状态。那么相对于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快——群文阅读要有速度

我们正身处一个“信息爆炸,海量阅读”的时代。每天,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碎片化”时代中的“非连续性阅读”的现实挑战着我们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能在广泛阅读中进行信息的快速汲取、筛选、分析与整合。所以,那些能帮助我们快速获取相关信息的阅读方式,如速读、浏览、略读、跳读等,应成为我们的必备能力。群文阅读能让我们充分学习和实践这些快速阅读的方式,让我们不断尝试在40分钟时间里读完四五篇,甚至七八篇文章,使我们更多地尝试真实且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逐步提升快速阅读能力。

目前,在小学阶段,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阅读速度偏慢。所以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阅读速度,到了三年级,除非有特别的阅读障礙,一般不再允许学生手指着文字慢慢地逐字逐句阅读。当然,虽然阅读速度较快,却不能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也是不可取的。通过群文阅读,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阅读较多的材料,获得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可以说,在学生还不能以一定速度读整本书之前,“群文阅读”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提速阅读的练习方式。通常,在群文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可以直接教学生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

二、法——群文阅读要有策略

如何让阅读更有成效?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学习掌握一些实用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论、比较、联结、统整、重读、问问题、图像化等。但是,单篇课文的教学在某些“阅读策略”的培养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学生读整本书时,显得像个新手。

群文阅读则可以依凭“多文本”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阅读策略。如进行《望月》群文阅读时,我把苏教版第十册教材中的《望月》《二泉映月》《月光启蒙》中关于月色的描写片段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这一组月色描写的阅读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二泉映月》和《月光启蒙》中的月色描写都是直接写景,写得简洁明了;而《望月》的作者赵丽宏在写“江中月”时,采用“写出不同地方的不同景色”这种间接写景的方法将月色写得具体美妙,如诗如画。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间接写景的这种表达方法正是在这样的群文阅读中被学生充分发现的。这样的表达方法是值得学生去学习、借鉴、运用的。于是,我又趁热打铁,根据学生真实学情,创设写作情境,鼓励学生用“间接写景”的方法来写司空见惯的阳光和其他的景物。学生在充分练笔中感受了描写意境的方法,形成了言语经验,促进了言语表达。

又如,我们把一组从不同角度介绍英雄的文章放在一起,学生自然会“统整”,通过“统整”建构起相对完整的英雄印象;我们把以“狐狸”为主要角色的寓言、童话、纪实动物故事放在一起,学生自然会“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不同体裁对狐狸的刻画是不同的;我们把一组有关《草房子》的读后感放在一起,学生自然会去“联结”,在联结中思考故事对自己的启发;而当我们把一组“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的文章放在一起,学生自然会去“辨析”,从而深刻认识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哲理。

对于阅读策略,其实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梳理、归纳它下面有哪些具体的方法,甚至追究方法下面有哪些更细致的技巧。例如,“重读”这一阅读策略可以细化为“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重读自己不懂的部分,重读感觉重要的部分,重读令自己感动的部分,重读印象不深的部分”等具体方法和技巧。在群文阅读中,在教学层面,我们不妨让学生多了解、多尝试实用的阅读策略。一旦他们掌握了多种阅读策略与方法,读整本书就容易多了。

三、思——群文阅读要有发现

群文阅读主张“发现至上”,希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我们不禁会问,在单篇课文教学中难道没有“发现”吗?有,当然有,但在单篇课文阅读中,学生的发现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讲与问,通过教师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环节设置诱导出来的。这样的“发现”,他人帮扶过多,真实发现过少。在单篇课文阅读教学里,多的是识记、朗读与背诵,少的是理解、质疑和发现,群文阅读的尝试就是努力去弥补这一不足。

群文阅读,因为文章组合线索更加丰富,结构化更加凸显,文章间的关联逻辑性也更强,所以一组文章本身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自由探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群文“明显的异同点可以启动思考,引发探究”。例如,国内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老师实践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中,选用了7个不同地区的创世神话。这一组文章的“相似处”和“不同点”都显而易见,尤其“相似处”,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把远古的世界想象成一个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有一个不畏艰险、法力无边的大神?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最后都是神的身体化成了万事万物?如此,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自主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性阅读。这样的效果是单篇神话教学难以比拟的。

我们也发现群文“强烈的认知冲突可以启动思考,引发探究”。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组织学生学习白居易的《微雨夜行》时,围绕“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这句描写秋天微雨的名句,选编了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中的春雨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选编了朱自清《春》中的名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房顶上全笼着一层蒙蒙的薄烟”;又选编了课文《雨》中的一段对夏天阵雨的描写,整合成以“雨”为核心的群文阅读。在学好原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领悟蒙蒙春雨与绵绵秋雨的不同,白话文与古诗句有别,微雨与暴雨迥异,学生内心对雨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更为丰富和细腻。如此,同样是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达促发了学生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发现与体验。

我们还发现群文“独特的排列方式可以启动思考,引发探究”。例如,我们把两千多年前孔子及同时代希腊、印度的哲学观点放在一起,这样学生就有了别样的角度——世界性的视野与眼光。

“群文阅读”的方向,就是希望在我们的课堂里,让“发现至上”的探索性教学真正得以发生。

四、广——群文阅读要有延伸

一堂群文阅读课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窗外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读写世界。我们的群文阅读要注意向课外读写进行延伸。

读的延伸。如阅读课上,我和学生读了《窗边的小豆豆》中的一组选文《窗边的小豆豆》《巴学园》《校长先生》《放回原处》后,我发现他们都很喜欢发生在巴学园的这些新鲜有趣的故事。于是,我请学生浏览本书的目录,学生惊喜地发现本书一共写了61个精彩的小故事呢!我启发学生道:这一个个小故事就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把《窗边的小豆豆》串成一本人人喜爱的传世之作。课后,就请学生们好好地去读一读黑柳彻子的这本《窗边的小豆豆》,我相信,学生们将和我一样,和全世界几千万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一样,从这本书中收获无数的笑声和感动。后来,班里的学生都在课外饶有兴趣地深入阅读了《窗边的小豆豆》整本书,受益匪浅。学生们由课堂上一组文的阅读真正走向了课后一本书甚至多本书的阅读,这是令人欣慰的。

写的延伸。如我和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课《我就是个孩子》时,在读了《斑马诗》《草房子》(节选)《窗边的小豆豆》(节选)《我不是完美小孩》(绘本)等群文后,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外创作。“同学们,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能让我们读出真实的自己,获取成长的力量,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作者往往写的就是自己,小豆豆的生活就是作者黑柳彻子的童年写照,而桑桑的原型也正是曹文轩本人。其实,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童年真实地记录下来,也许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

在阅读之路上,从单篇到群文,我们正和学生一起围绕同一个议题进行多个文本的探索性教学。我们深感群文阅读是一种新的尝试,新的摸索,新的追寻……我们将认准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不断改进,努力向前。

作者:林燕

第3篇:群文阅读模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随着现阶段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当前小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开展相应知识点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内容,同时更要基于内容为切入点,不断分析学生自身实际学习情况,进而为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这就需要教师对自身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和整合,单一依靠教材上的知识内容则难以实现这一要求。为此,为了能够更为有效地做好这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语文教师利用群文阅读的形式,通过为学生补充相应的文章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增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展开探索,对群文阅读教学形式的实际运用提供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方法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基于一个或者更多的阅读主题,为学生挑选多篇文章开展阅读与分析,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识的统一。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利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充实,同时也能增强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水平,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更能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质的阅读学习平台,使学生基于多个角度进行文本的思考与分析,实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基于内容方向,明确群文主题

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内容与主题是其主要的开展基础,首先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入性研究,并为其确立相应的阅读主题,在制定主题时教师不能仅仅考虑其浅层的含义,更要基于自身教学目标为基础,为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主题阅读活动,并紧密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挑选具有鲜明特点,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教材内容。

在为学生确定主题和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基于学生自身阅读学习喜好和需求,也可以与学生共同进行商讨,共同确定相应的阅读主题,为其挑选学生喜爱的文章内容。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文章教学活动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置“自然科学”阅读主题,并与学生探讨相应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相关的群文阅读内容,如《小蜜蜂寻亲记》《小壁虎借尾巴》《小猴子下山》等,并利用投票的方式,挑選出学生最为喜爱的阅读内容。

二、结合思维导图,深化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教学法是一种具象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能够将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展现出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往往以一种文本主题为核心,通过多篇文本内容的连接,使文本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可以将文本内容中的知识点和相关信息直观地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利用群文阅读的主题关键词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并结合文本内容设计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理解及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挑选多篇文章内容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将单一的文章进行堆叠,同时更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同一主题的文章内容应当重点体现在共性特点上,但在文章的结构及角度上可以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样才能使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具有对比性的价值。为此,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将一系列文章简单地抛给学生,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文章中心,找到文章之间的相同与差异之处,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使其更为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中的精髓。

三、融合文章特点,掌握阅读技巧

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当基于文章内容中的相关知识点展开有效地分析,并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阅读教学方案。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使学生了解某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要使学生掌握有效地阅读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高效地应对各种类型的文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火烧云》的文章教学过程中,由于两篇文章都是基于景物及事物的描写,但在描绘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主阅读的方式,思考两篇文章在描写手段上的不同,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同时结合文章的比较,使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文章描写手法,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自身语文学习水平的有效增强。

简要而言,群文阅读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其具有较为独特的阅读教学优势,将群文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相结合,能够弥补以往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为学生带来良好的阅读学习体验。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将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氛围,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效率,实现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华颜.关于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课外语文(上),2018(1):86.

[2]叶建容.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J].时代教育,2018(12):171-172.

作者:李海红

第4篇: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群文阅读教学实录——送别诗一组 名山街道中心校学校 杨雪梅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你们有父母在外吗?有多少位? 生:有(一个个都高高地举起了那胖乎乎的小手) 师:那在父母外出的时候,你们去送过行吗? 生:送过。(非常爽快地答应)

师:那送行中,在要与爸妈分别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呢?谁敢说说与大家分享呢? 生:有一次,我送爸爸,开始一点没在意,可当爸爸的车开动时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

来?”妈妈哄着我,“过几天就回来。”在心里有些不高兴。 生:爸爸上车之前说:“乖儿子,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别调皮。”爸爸上车的时候,

我缠着妈妈要爸爸,说着说着,心里就像被一个什么东西给堵住了嗓门似的说不出话来。爸爸这时回头看我,也好像突然有些眼红。

生:我有一次去送爸爸妈妈,当着他们的面,我没什么,可当他们一走,转身眼泪就夺眶而

出,心里特别难受,说话都有些哽咽。 生:我有一次在春节后,看见爸妈在准备出门的东西,顿时心里一沉,眼泪禁不住就流了出

来,说着说着就伤心地哭了起来,没法往下说了。(这孩子真重感情)

生:爸妈走时,给我好多的钱,我当即就说,妈妈爸爸我不要钱,我要你们不离开我,就在

家里,我使劲地拽着爸妈的手不放,哭丧着脸,喊叫着:我不要钱,我要的父母的爱。后来无奈之下,只好放手,说爸爸——妈妈——保重——身体,祝你们——一路平安!爸妈也千叮咛万嘱托:乖孩子,听话,我们会经常打电话的,学习上需要什么,尽管跟爸妈讲,在学校听老师话,认真学习,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也照顾好爷爷奶奶……. 师:家人离别,千言万语,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 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有一首同学们很熟悉的诗作《春晓》,你会背吗? 生:背诵《春晓》。

师: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孩子们,把这个名字读一读,牢牢地记在心里。 生:齐读“孟浩然”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知道的吗? 生:我不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 师:你注意到了,(陵字变红)“广陵”就是咱们现在的江苏扬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 师:这个“陵”字不太好写,同学们看陆老师把它写一写:“陵”字的左耳旁和山有关,所以常用作地名,“陵”字不太容易写好,请大家跟着陆老师写一写。“陵”字是左右结构,而且左旁简单,要写得稍微细长一些,右边上面是个土字,然后一撇,一点,下边是个折文。请同学们在你的生字本上练写一个。写好举手让我知道。

2.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 (2)、师:咱们班读书最好的都有哪些同学啊?我要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快速点4个学生,分配读哪行诗),请大伙听一听,看谁读得最准确。待会我要请同学来评一评。 (3)、 师:我发现,第一位同学的“辞”这个字的平舌音读得很准确,第四位同学的“唯”这个生字也读得很准确。你最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

生:我喜欢刘莹的朗读,因为他读的字音很准确,还能读出送别的感觉。 生:我喜欢刘莹的朗读,他的后两行读得很有感情。 生:我也喜欢刘莹的朗读,他的声音很响亮。

师:大家都喜欢刘莹的朗读,我就请你带大家读一读,从题目开始,他读一句,咱们第一句。 师:咱们读古诗,不单单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来,这样才能算得上读好。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注意听听陆老师读的节奏。好不好 (4)、 师范读古诗 (5)、师:刚才老师读的时候,我发现好些同学都跃跃欲试,也想读这首诗,谁能也把节奏读好?(师评价注意节奏的把握) (6)、师:把握了诗的节奏就能读出诗歌的味道,但是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 3. 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好,你们都有好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最有效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句

师:用1分钟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了后两行的意思,说的是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生:我理解前面两行的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开的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 师:我有个小问题,“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李白说“下”扬州,不直接说“去”扬州呢? 生:„„

师:同学们来看这幅图,也许会有启发。(播放地图)谁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因为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说是“下”扬州。 师:可见,李白写诗用字非常──准确。 师:还有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的诗句?

生:我还读懂了后两行诗的意思,孤独的帆船在碧空中消失不见了,只看到长江在天际流。 师:我注意到你把“唯”换成了“只”,你是用拆词法理解的吧?我搜集了一个动画,你们看看。(播放动画)你先看到了什么,然后看到什么,最后看不到什么,只看到什么? 生:我先看到一艘小船,然后越来越远,小船看不到了,只看到江水在流动。 师:我借你一个词“水天相接的地方”。 生: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

师:了不起,你学会一种新的理解诗句的方法──通过画面理解诗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连起来理解?

生: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鲜花开得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孤独的小舟越走越远,最后消失看不见了,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 师:看到这样的景象,美吗? 生:美

师:看到孟浩然到这样美的地方去,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会想:我真想也和孟浩然一起去呀! 师:你用朗读读出你的想法。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李白和你一样充满了向往。还有谁有想法? 生:我觉得孟浩然能去这么美的地方,我很羡慕他 师:你很会用词。

生:我也很想和他一起去。

师:和他想法一样的都来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所以他在黄鹤楼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播放动画)出示后两行,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我看到了小船、长江、天际、流水 师:班级汇报,并填写表格

师:现在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呢? 4.悟诗情

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填写表格)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从“唯见”这个词看出李白的依依不舍,“唯见”就是只看见,李白走远了,看不到

他的老朋友的踪影了,只看见长江水,所以依依不舍。

师:滚滚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他的挚友了,多么让人不舍啊,你能用朗读读出你的体会吗?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还有谁也对这个词语有体会? 生:我觉得“唯见”是说李白站在那里看了很久,从孟浩然离开一直看到看不见了,还在那

里看,所以让人感觉到不舍。 师:是啊,“唯见”是只看见,李白只看见什么?(滚滚长江)江水流向天际,也许还带着

李白的心流向孟浩然离去的方向。你能读出你的体会吗?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还有谁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是从“孤帆”看出李白的依依不舍。因为长江上肯定不止一艘船,可在李白的眼里只

有孟浩然乘坐的这艘船,所以他写“孤帆”。

师:你体会到了李白的不舍。还有哪些能表达“不舍”的四字词语? 生:还有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师:还有一个难分难舍。把这些表达不舍的词汇记在你的课本上。 师:学生填写表格

师:想象表达: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在看什么?面

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播放《送别》歌曲。

三、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 蓉楼送辛渐》并填写好表格后班上交流

师: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自主

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四首古诗,再合作完成表格,班上汇报交流。

师:预设问题: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展示学习成果:《赠汪伦》

师:针对表格中的“?”解说,李白是大诗人,他喜欢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游山玩水、

更喜欢饮酒,在饮酒之后,诗兴大发作出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好诗,所以对于去哪里,他没有固定的游览路线,这就任凭我们想象。

生:《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表达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

之情。

生:《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 生:《芙蓉楼送辛渐》:以话相送;寒雨、江、楚山。 师: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师:小结:

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结课

师:“送别诗”在古诗中所占数量不少,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

词,进一步学习。

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诵读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送别的真情永驻心田!

第5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感动”课堂实录

一、单元回顾。

师:在第四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篇文章,它们是:(课件出示课内四篇文章的题目,学生读文章题目),其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都让我们的心中涌动着一种情感,那就是 感动 ,对,感动,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今天,我们就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讨论这个问题。(老师出示树干,上书“感动”二字。)

师:这颗知识树的主干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感动”,那么这些文章到底讲了些什么呢?又是什么让你感动呢?谁来说说? (学生说)

《再见了,亲人》——伟大友谊;《金色的鱼钩》——终于革命;《桥》——无私无畏;《梦想的力量》——坚定执着。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总结并贴上叶子(课文题目)和苹果(主题)

二、单元回顾、阅读概览

师:大家把课内的这几篇文章说得很准确,说明大家上课时很认真,而我们的课外课外同步阅读中,也有四篇以感动为主题的文章。这四篇文章是:(课件,学生读题目,老师贴树叶)前几天,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我想知道大家是怎么阅读的,能把你们的阅读方法告诉我们吗? (学生说,老师板书) (勾画,批注,讨论……)(

师:能将课内学到的这些方法用到课外阅读中,非常好!

师:老师还在课前给大家发了同步阅读卡,下面就请大家拿出我们课前填写的《同步阅读卡》,同桌之间交流、讨论一下。 (师巡视,生讨论交流)

师:刚才老师看了看,同学们填写得都很认真,说明读书很用心,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这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让我们我们感动的是什么?谁先来? 《哑巴渡》——默默奉献 《馒头的故事》——舍己为人 《上学只要半小时》——不屈不挠 《最后一片藤叶》——善良赤城

师小结:孩子们读书都非常的认真,也很仔细,我们再来看看这颗知识树,从这颗感动的树上,我们看到了“友谊、忠诚、无私、执着、奉献、献身、坚忍、善良”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带给我们的确是不一样的感动。

三、片段分享

师:那么,在同步阅读的四篇文章中,哪些段落或句子最打动你呢?请你找出来先给大家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我们一起来分享分享 (学生举手)

抽生,提要求:老师提个要求,在你读之前,你应该邀请大家把书翻到哪篇文章的哪个地方,要把它说清楚。 生读,师指导或一起读。

1、 读得真好,声情并茂。

2、 学生评价后评价人再读,感动你的文字在这时也感动了他,这也是分享。

3、 我能从你的声音里听到**的**,或**在**

4、 师:我好想看(听)到了**,我也想来读一读,和大家分享分享,可以吗?

5、 还有哪些人想读这里?想读的站起来,一起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精彩,我觉得你们的朗读,不但把自己读文章的感受与我们分享了,而且还把文中的人物又带到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再一次为这些善良的人而感动。

四、精彩赏析

师:大家在分享了自己的感动之后,有没有自己的一些什么疑惑呢?

1、《哑巴渡》

“乡亲们哑了,渡河哑了,天和地都哑了”中,为什么要说乡亲们“哑”了,渡河“哑”了,天和地都“哑”了?

师:乡亲们哑了?是真的哑了吗? (不是,是大家都被感动了,震撼了。)

师:对是震撼了,感动了,是嘴上不说话了,乡亲们嘴上不说话,可是他们心里却想起了哑巴老人以前的一些事情。他们可能想起了哑巴老人以前的一些什么事呢? (

1、船干净而清爽;

2、他的女儿丫丫;渡船的稳当;

3、一毛钱的渡河钱;

4、冬天半夜里送人……)

师:这个时候人们终于想起他来了,那为什么在以前人们却没有想起呢? (

1、没有注意;

2、太普通了;

3、以前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师:是啊,正是哑巴老人以前毫不起眼,从不炫耀的,人们才没有去注意他,而现在,当人们从老将军的口里知道了哑巴老人原来是一名老红军,大功臣的时候人们被震撼了,被感动了,于是,乡亲们哑了——(学生读最后三段)

2、《上学只要半小时》

师:我刚才还听到**同学在读到这里的时候,说****,我不禁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师:小女孩为什么要跑着去上学? (路太远了,时间不够,太忙了。) 师:那这么忙,她在忙些什么呢?

(看书,洗衣服,拔草,喂猪,照顾弟弟…)

师:这多事情,确实够忙的,那她要做这么多事情,她这么做得过来啊,怎么办呢? (跑着去,具体说她都跑着去做什么。)

(她跑着去看书,跑着去洗衣服,跑着去拔草,跑着去喂猪,跑着去照顾弟弟,……) 师:他还要跑着去上学。孩子们,她和你们一样大小啊,说不定比我们还要小,你们平时也是像她这么忙,这么累吗?(不是) 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感受吗? (学生谈)

师小结:和我们相比,小女孩太忙,太累,太苦,可是她没有一声怨言,他甚至忙得忘了去想为什么,她只是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和去解决这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这样的一个小女孩,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和敬佩呢?就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动和敬佩来读读文章的最后两个段落。

3、《最后一片藤叶》

师:同样是小姑娘,《最后一片藤叶》中的珍妮就幸运多了。其实,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有几个问题想问一问珍妮,你们谁可以替珍妮回答一下吗?(可以)(如果马上有人举手就抽生,否则就先问问题) 师:珍妮,我想问问你,那天你在病床边看到藤叶一片一片地往下落,落到只剩下几篇的时候,你的心里有什么想法?

师:那当你第二天你推开窗看到无论怎样风吹雨打,最后一片藤叶都没有落下来的时候,你的心里时是怎样想的?

师:当你知道这最后一片藤叶是贝尔曼先生在暴风雨之夜画上去的时候,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

(学生根据这三个问题来走进珍妮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贝儿曼先生的一片善良赤城之心)

师:你现在还会想到死吗?会好好的活下去吗?为什么?

师:现在我终于知道了,这最后的一片藤叶,不是一片普通的藤叶,它是一片能带给人希望的藤叶,是一片可以救珍妮的命的藤叶,而这片藤叶是贝尔曼先生用自己的生命画上去的,我们从这片藤叶中看到了贝尔曼先生的善良和赤城。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说:对于穷画家贝尔曼先生来说,惟有——(学生读)

师:多么善良的人,多么赤城的心!穷画家贝尔曼先生在暴风雨之夜,给了珍妮一个生活的希望,给了我们一个温馨的启示。

五、主题拓展

师:通过我们课内的学习,我们重点研究了课内的四篇文章,通过大家课外的阅读,我们今天还分享了同步阅读上的四篇文章,我们又通过画知识树的方法把感动这个的主题呈现了出来,而其实感动无处不在,就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人或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回想一下,能把你生活中的这些让你感动的人或事告诉我们吗? (学生说)

(为白血病患者募捐;同学之间;老师;父母…………)

师: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让我们感动的人物,现在就请大家拿起我们的笔,带着这份感动,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他们写出自己的赞美吧!

(学生写,老师出示文章中的人物,让学生任选一个让自己最感动的来写)

师:听了大家对他们的赞美,我们能感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正向我们走来。老师也写了一些自己的感受,不过不是写过某一个人的,而是写给像他们这样的一群人的。 (老师读)

当你们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一次次在心底体会那些让我们激动的词语——“真诚、善良、奉献、执着、坚忍”; 当你们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感受到彼此的心跳; 当他们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光明,灿烂。

师:好了,孩子们,感动无处不在,我希望大家能把今天的感动,化作一份信念,一种力量,一次行动,到生活中去感动更多的人!! 六:板书:

工人 老师 父母 同学 „„ 勾画

批注 讨论 ……

第6篇:《小小说群文阅读》课堂实录及评析

爱是不断的链条

——《小小说群文阅读》课堂实录及评析

执教 张祖庆 整理/评析 曹爱卫

【材料背景】

《一件运动衫》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篇小小说,描写了一件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感人故事。《爱之链》是苏教版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小小说,主要讲乔、老妇人、女店主之间爱的链接。两篇小小说主旨都是颂扬人间平凡的真爱。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直击热点 唤醒阅读记忆

师:最近中国有一件大喜事,有一个人,获得了一个很重要的奖。你知道是哪件事吗? 生: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师:好!你们平时喜欢读小说吗?(看学生没有反应)不一定是小说,看过的书也可以说。

(生交流:《爱的教育》、《时代广场的蟋蟀》、《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

师:你们读小说的时候,最先关注什么?

(学生先后回答:内容、人物、小说带给自己的思考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小说怎么阅读。 宣布上课。

【点评:张祖庆老师的课堂,总是行走在“当下”。他非常重视引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课堂上,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生鲜”材料,他总是能顺手拈来,在看似闲聊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关注文学,把学生的目光指向更深广的语文学习。】

板块一 趣读小小说 初识特点

师:(屏幕出示一篇只有一句话的小小说)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短的小说,你信吗? 生齐读:地球上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师:一句话,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有了,而且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读了这句话,你脑子里会冒出哪些问题?

生:后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师:你有很好的阅读习惯——推想阅读,看到前面,推想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 生:是谁在敲门?

师:对呀,既然是最后一个人,那个敲门的人是谁,是外星人吗?很多很多问题由此产生了。据说,这是史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接下来,我们要分享一篇据说是史上最一波三折的小小说。

(分片段出示小说《三封电报》)

(出示)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师: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巴布被狮子咬死,弟弟告诉姐姐。

(出示)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

师:伊莉薇娜有没有收到丈夫的尸体?她此时心情会怎样? 生:没有收到。伊莉薇娜此时肯定非常高兴,原来我的丈夫没有死! (出示)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师:这个故事巧妙在哪里?

生:巧在运回来的包袱里,尸体是在狮子的腹内。我们读到最后一段才明白故事的结局。

师:是啊,小小说往往有一个特点,读到故事结尾,才让人突然明白,哦,原来是这样!你看伊莉薇娜从开始的悲痛到后来的喜悦再到最后的悲痛,经历了一波三折。 【点评:用“史上最短的科幻小小说”和“史上最一波三折的小小说”作为引子,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学生的学习注意指向小小说阅读,用简洁的问答有效渗透了小小说阅读的主要方法:(1)围绕故事的人物、情节等进行推想;(2)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感受故事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板块二 概读小小说 把握整体

师: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两篇小小说《一件运动衫》和《爱之链》。大家有没有预习过?(生:有)第一遍读小说,我们一般要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回忆一下,《一件运动衫》主要写了哪两个人?

生:康威先生和“我”。

师:“我”为康威先生做了什么事情?

生:“我”用康威先生给我修鞋的钱和运动衫换来的钱,买了一双鞋给康威先生。 师:康威先生又为我做了什么事? 生:康威先生用小狗给我换了一件运动衫。 教师出示人物情节关系图:

师:哪位同学看着人物、故事情节图,用自己的话大致说一说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生说略。) 师:大致说清楚了。这篇文章中涉及的人物还有很多,有售货员、小男孩、小男孩的爸爸,还有修鞋的吉特勒先生等。读小说的时候,我们抓主要人物和主要的情节,就能一下子把故事拎出来。自己平时读小说的时候,也要记得抓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

【点评:有人说,现代文阅读,90%的文本内容,学生是自己能够读懂的。如何检测和提升这能读懂的90%?张祖庆老师针对小小说的文体特征,采用“画人物情节图”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能在众多人、事中,围绕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一下子把故事拎出来”,说明“画人物情节图”的小小说阅读策略,运用是得当的。】

师:好,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快速阅读《爱之链》,用最简洁的线条和文字,形象地画出人物关系和情节图。自己先读,然后五人小组讨论,最后由一个同学执笔画在海报纸上。

(5分钟后,教师利用黑板,贴出第一组学生画的人物情节关系图)

生(讲述):主要人物是乔,老太太和女侍者,乔帮老太太修车,女侍者照顾老太太,老太太给了女侍者一百元钱,女侍者安慰乔。

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女侍者为什么要安慰乔? 生:女侍者是乔的妻子。

师:哦,夫妻之间相互安慰,这是很正常的。否则,人家就要纳闷,一个女人家忽然跑过去安慰一个男人,不明不白的,对吧?所以“女侍者”后面可以加个括号,写上“乔的妻子”。

师:乔帮助老太太修车这儿,你们认为讲明白了吗? 生:是老太太的车轮胎瘪了,乔帮主换车胎,不要钱。

师:对,所以修车要改成“换车胎”。请你回去后把这两个地方改一改。请下一组。 (出示第二组学生画的人物情节关系图)

生(上台讲述):乔为老太太换轮胎,老太太给了女侍者100美元,女侍者给乔一个吻。 师:他们组非常有创意!用图形来代替情节中的关键元素,用三角形来表示人物关系,语言非常简洁。一个小建议:女侍者的身份也要交代一下。有请第三组。

(出示第三组学生画的人物情节关系图)

生(上台讲述):乔帮老太太装车轮不要钱,女侍者帮老太太擦头发,老太太感激女侍者,多给了一些钱,女侍者给乔一个吻。

师:他们组画了一个爱心的样子,把文章的主题紧扣住了,很有创意!阅读一篇小小说,关注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然后用简单的情节图梳理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尝试着用。

【点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前一篇小小说是教师扶着,通过“画人物情节图”来概括主要内容。后一篇小小说,张老师就完全放手了。让学生自己试着用“画人物情节图”的小小说阅读策略,来梳理、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策略只有在有目的的反复练习中才能掌握。课堂上要把该教的教到位,该练的要给足时间练习,如此学生才会明白自己学的是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学习也才有效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张老师再次用简练的语言,提醒学生课外阅读时注重运用学过的方法,把学习的空间纵深推进,让学生在自主运用中形成能力。】

师:我在自己班级上这个课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画了这样一幅情节图,你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

生:我觉得用这个形式非常好,用简单的线条就点明了这是一条爱的链条,就点明了主题。

师:为什么链条不封闭?

生:因为爱是在不断地延长,每个人都可以加入到这条爱之链中。 师:你很有见地!这样开放的画法也是一种创意。

【点评:小小说的“人物情节图”到底该怎样画?张老师在第一篇小小说学习指导时,采用的是封闭式的画法。这种潜在的示意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张老师有着清醒的认识:学生在学着画第二篇两篇小小说的“人物情节图”,会不自觉地采用封闭式画法,而这,对学生的思维也会是一种限制。张老师此环节的设计,是一种对“已有”的打破,换一种思路想问题,将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开放的人物情节曲线图,让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有了更深的领悟。】

板块三

比读小小说 发现异同

师:阅读两篇差不多的小说,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去发现,这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的时候,可以从文章的结构、主题、细节、人物的身份等方面去揣摩。你们手上有两张便利帖,一张便利贴写一条相同点,另一张便利贴写一条不同点。

学生阅读,教师随机点拨和提醒:阅读就是发现,如果你发现了两条,可以写两张;写的时候不要写长句子,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各小组可以选一个同学上来交流,另一个同学补充。(第一组同学上台) 生1:小说的相同点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自己也是很快乐的。 师:你一下子就扣准了小说的主题。很好,请你贴到黑板这个区域(黑板上画一颗爱心,教师把爱心分成三个区域,生1贴便利贴)。(对另一生)你接着说第二条。

生2:两篇小说都是关于爱的。 生3:都是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生4:都是年轻人帮助老年人,老年人回报年轻人。 生5:结尾都是出乎意料的。

师:这个很有意思。请你说一说,为什么结尾都是出乎意料的? (生一时答不上。)

师:为什么结尾都是出乎意料的?我们来聚焦结尾。大家认真地看两篇文章的结尾,如果结尾的哪一句话没有了,整个故事就没有味道了。

(出示《爱之链》最后一段。) 生:“一切都会好的,我爱你,乔。”

师:为什么没有这句话,整个故事就不一样了?

生:因为故事一直没有说“女侍者是乔的妻子”,到最后才说明白,让我们恍然大悟。 师:这就是小说的奥妙所在。如果老师把一个字去掉,整个人物关系就不清楚了。是哪个字?

生:“乔”。

师:去掉“乔”,读读故事结尾,是不是就表述不清了? (生齐读去掉“乔”的结尾段落。)

师:没有“乔”,你是不是还会想到女侍者的丈夫就是“乔”吗?好多小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个异峰突起的结尾。我们再来看看《一件运动衫》。

师:假如把故事最后两个自然段用方框框掉,去掉了。你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不一样? 生:去掉结尾的话,就变成“我”在帮助康威老先生,而康威先生有没有帮助“我”,我们却不知道。

师:是啊,有了这个结尾,我们才忽然明白,原来“我”在帮助康威先生的时候,康威先生也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我。我们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一个孤独的、贫穷的老人,能够为他的邻居小孩做出这样的事情,非常了不起,非常感人!这就是这个结尾带给我们的震撼。同学们,小小说的结尾一般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让读者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今后我们在读小小说的时候,特别关注结尾的作用。 【点评:张老师在此环节汇中采用两篇小小说“对比阅读策略”,让学生感悟同主题文本的内涵时,也感悟到小小说表达方式的最大特点——“小小说的结尾一般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让读者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同样“令人惊叹”!】

师:那这两篇小小说有哪些不同点呢?

生1:第一篇是用语言描写比较多,第二篇是细节描写比较多。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展开,同学们下课后可以去关注这两种不同的描写。你把你的便利贴贴到黑板的这个区域里。(生贴便利贴)

生2:第一篇是叫“我”去帮忙,第一篇是主动去帮忙。 生3:第一篇是帮助熟人,第二篇是帮助不认识的人。 生4:第一篇是邻居之间的爱,第二篇是陌生人的爱。 生5:第一篇是两人互相回报,第二篇是三人轮流回报。 生6:两篇文章帮助别人的方式也是不同。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我有一个问题,《一件运动衫》这篇小说也可以用“爱之链”做题目吗?为什么?希望听到你们最真实的思考。

生:可以用“爱之链”。因为售货员也帮助了我。那双鞋子本来是要用美元买的,但她同意用运动衫加1美元45美分卖给“我”。

师:既然谈到钱了,我们来关注几个数字:鞋子4美元50美分、运动衫3美元、修鞋子1美元45美分。减一减,发现了什么?

生:还差5美分。也就是说售货员亏了5美分。 师:仅仅亏了5美分吗?还亏了什么? 生:一双袜子。

师:为什么以赚钱为目的的售货员居然亏本卖给“我”鞋子,而且还贴一双袜子? 生:因为售货员被我的爱打动了,才愿意主动贴钱、贴袜子。

师:售货员是“爱”的链条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她不愿意卖,那么这份爱就传递不下去了。所以,可以用“爱之链”做题目,接着讨论。

生:我也觉得可以用“爱之链”做题目。因为文中猎人的孩子也是这条“爱之链”中的一份子,假如猎人的孩子不肯拿运动衫换小狗的话,康威先生也就换不到运动衫了,也就没有这个故事的结尾了。

师:这个小男孩也是这条“爱之链”中很重要的一环。同学们,既然我们都认为故事真可以用“爱之链”做题目,可作者为什么偏偏用“一件运动衫”做题目呢?

生:因为是围绕着运动衫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先是小男孩看到运动衫,然后想买运动衫,再是买到了运动衫,接着把运动衫退还,最后换了鞋子,康威先生却把运动衫给了他,失而复得。 师:是呀,这样写,故事就一波三折了。“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小说也一样,切忌平铺直叙。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就是作者用这个题目的匠心所在。

【点评:“寻找写法的不同点”,读懂这部分,学生才能明白“这一个文本”和别个文本的不同之处,才能体会到“这一文本”的独特之所在。这样的小小说对比阅读,摈弃了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是让学生沉下心来,深入文本深处。张祖庆老师紧扣《一件运动衫》“一波三折”的写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伙伴讨论和教师点拨中明白:平铺直叙是小说的大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生命所在!】

第四版块 回读小小说

质疑拓展

师:最后,我们讨论一下,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 生:我更喜欢《一件运动衫》,因为它里面有爱。

师:这个“爱”有些笼统。不过,有些时候,“爱”就是“爱”,理由是“莫言”。但,我更想听到有理由的答案。

生:我更喜欢《爱之链》,因为这篇小说里的爱比《一件运动衫》里的更浓。 师:嗯!《爱之链》里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我们,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句子:如果你真爱我,就不要让爱的链条在你这儿中断。

生:我更喜欢《一件运动衫》,因为小男孩为了康威老先生鞋子,把自己最喜欢的运动衫换成了鞋子。一个小孩子,能为他人着想,不简单啊。

生:我也更喜欢《一件运动衫》,因为康威老先生,“我”,还有售货员之间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爱打动了我。

师:嗯,这种平凡而真挚的爱打动了你,所以你喜欢,很好。同学们,无论是《一件运动衫》还是《爱之链》,都折射出普通人愿意为他人付出的爱。只有这种爱不断地付出,不断地付出,形成一条长长的链条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充满温暖。那么,这两篇文章中,有没有不懂的问题需要讨论?有时候读出问题比得出结论意义更大,一定要读出问题来。

(师生围绕着文本进行质疑析疑,过程略)

师:同学们,《爱之链》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研究空间:老太太和乔之间发生的故事,女侍者不知道,女侍者和老太太之间的故事,乔也不知道。小说中的人物不知道,作为读者的我们全知道。这也是小说研究的一个角度,可以尝试。回去以后,请大家研究小说《麦琪的礼物》,完成如下两项任务:

(出示要求:1.画情节图。2.选读《欧享利短篇小说》,体会欧享利小说结尾艺术。) 下课。

【点评:在“画情节图”“对比阅读”等小小说基本阅读策略的教授和练习后,张祖庆老师在课的结尾处很好地“隐藏”了更多的小小说阅读策略:“联结阅读策略”——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帮助学生建立小说与小说、小说与自己、自己与伙伴之间的联结;“自我监控阅读策略”——自己去研究《麦琪的礼物》,学习的目的指向“阅读侧略”的自觉运用……】

【总评】

一、“教阅读”:紧扣文体,精选内容。

小小说怎么教,或许大家各有见解。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语言艺术、标题含义、结尾匠心等等,都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张祖庆老师在“小小说群文阅读”中,重点选了两个点:人物关系与情节,独具匠心的结尾。采用的主要阅读策略是“画情节图”和“对比阅读”。课堂上,注重学生自己提问,伙伴讨论,教师随机提供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课堂中各种相关因子之间的联结,很好地体现了“教阅读”的目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能够自己运用阅读经验解决问题。

二、“读群文”:指向策略,提升能力。

张祖庆老师根据“同一个主题”开展多个文本的 “小小说群文阅读”是一种探索。 “群文阅读”一节课里要读多篇文章,势必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必须对文本特质有清醒的认识,进行大胆的取舍,选取一两个精要点进行,用大块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张老师的课堂,因其选点准确——理清小小说中人物情节关系,对比两篇小小说写法的异同。课堂富有强大的张力:学生对小小说问题的特征把握,对阅读策略的学习运用,对文本主题的体会领悟等无不令人惊叹。如此,阅读教学也回归到它的本质上——让学生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

张老师的课堂没有边界,阅读没有边界,学习没有边界!

第7篇: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一节群文阅读课《感动》。对我来说,群文阅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没有明确的、具体的教学模式……但随着课改的深入,随着“得语文者得天下”理念的深入,我强烈的认识到:丰富孩子们的阅读量、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会阅读,进而爱上阅读是一门让孩子终生受益的课程。那么究竟上什么题材的群文阅读呢?思前想后,结合语文课刚刚结束的第四单元,我选择了《感动》这个主题。

围绕主题,我定下了学习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使学生懂得表达情感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真情实感具有超凡的感染人的力量。

2.分享学生同步阅读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谈话导课;

二、课文回顾;

三、阅读概述;

四、精彩片段赏析;

五、拓展延伸。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很清楚,孩子们也很喜欢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思维很活跃,在阅读与交流中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基本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不过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课前阅读不够深入,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主题把握的不太到位,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但群文阅读教学作为新事物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一定的过程,今后的群文阅读教学我会进一步思考: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何兼顾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这些都有待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

总之, 阅读是伴着成长阅读的,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因此,引导学生好好阅读,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学生终将受益一生。

第8篇: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永城市第三中学

刘珩

语文教材的使用限制了老师的教学,也限制了学生的阅读。 群文阅读的出现,赋予了我们“编者”的身份,让我们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我们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组合起一定数量的群文,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但是群文到底如何组合,群文阅读如何实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围绕“设置悬念”这一议题将群文阅读的数量定在了3篇:《爸爸嘴里的鱼钩》、《20美金的价值》、《枪》。希望能通过本组文章的阅读,让学生明确悬念的概念,知道悬念设置的位置及其作用,并能将设置悬念这一技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在本课预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这一组文章的阅读,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在学生阅读文本后,站在一个整体角度,观察这四篇文章,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梳理出悬念设置相关知识。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一种技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还能归纳出悬念设置的位置及其作用。

通过教学活动,我对群文阅读这一课型有了更多的认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群文阅读不是阅读群文:

从字面上看,似乎群文阅读就是一组文章加以阅读,其实不然。将一组文章放在一起,是件容易的事。我们根据一个主题,从课外拉进几篇文章,进行组合式阅读,这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组合进来的文章进行一番浏览,也是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议题,有需要的将一组文章引进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的有效阅读。这就需要我们将一组课文,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群文阅读要重视策略、方法: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老师不可能很深很细很透地去讲析文章,不可能在这有限时间里面面俱到,要学会有所放弃。这就需要我们合理使用重点阅读、比较阅读、勾连统整等阅读策略,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跳读、浏览、略读等阅读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前细读,课上略读,重点精读,其余浏览的方式,让学生在文中勾画、批注的方法突破重难点,最后,让学生在表格的填写与分析中达成教学目标。

三、群文阅读要关注核心目标:

当数量较多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容易造成阅读的肤浅化与浮躁化。如果执教老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在核心目标上驻足停留、深入探究,则会让学生疲于浏览文章故事情节,忽略核心目标的达成,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提升,更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不到重点,读不出文章的独特之处 。因此,在课中让学生查找设置悬念的地方,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说说这些语段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因此,我们应该上好阅读课,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爱上阅读课,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

第9篇:“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

“群文阅读”是新生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逐篇阅读教学模式,而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然后指导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面对这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只要教师结合自身和孩子实际恰当选择方式方法,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

群文阅读

策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要多读书,多积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孩子“群文阅读”就尤为重要。“群文阅读”是新生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逐篇阅读教学模式,而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然后指导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面对这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我也结合学校的“群文阅读课题”的开展,针对农村小学孩子实际,在实践中探索,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让孩子爱上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们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阅读书籍,养成阅读的习惯。农村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大多是留守儿童,家庭没有阅读氛围。所以很多孩子对阅读没有兴趣和习惯。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常注意课前准备时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这类神话故事时,就叫孩子课前去阅读一些诸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给孩子推荐《安徒生童话集》让他们课前阅读。这样一来,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浓厚了,每次一提到自主阅读课外书,他们便情绪高昂,兴奋不已!

二、采取“分组递进式”阅读方式,恰当整组教材,补充文章。

“分组递进式”阅读教学方式就是先引导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单元“我爱读书”为主题编排的文章时,就进行了“单元整组群文阅读”。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窃读记》重点小女孩在书店尝尽了“窃读”的滋味;《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对阅读的交流,从而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从中得到启示。《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一生要以书为伴,以书为侣。《我的“长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时的影响,点明读书对写作的影响。教学时,我不是逐篇教学,而是让孩子集中把几篇文章通读,再引领孩子们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最后自己补充了组编了几篇课外的有关读书的文章,指导孩子们“群文阅读”。综合性学习时,还让孩子们收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或者名人的读书故事,与爱读书的人交流学习体会,写自己的读书经历或故事等。在教学“走近伟人——毛泽东”这一单元时,我先让孩子了解毛泽东,去阅读毛泽东的故事及作品。然后再引导“群文阅读”本单元的文章及我整组补充的文章。这样孩子们的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能力也不断提高。

三、教给“群文阅读”

方法。教学中指导孩子尝试多种阅读方法,让其“会读”。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群文阅读”不是放羊式阅读。孩子有了兴趣读,但很多不会读,尤其是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阅读一组文章,甚至一本书,这无疑就要引导其读法。阅读的方法很多,我一般采用的是“举一反三”的阅读方式教给其阅读方法,即先引导精读一篇文章,教给阅读方法。再批注,交流,悟情,悟法。然后引导其用所学方法阅读一组文章。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主题为“父母的爱”,课文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学会看病》,我就先让学生精读最有特色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感受别样的父母之爱。体会父母之爱的深沉。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方法的阅读策略,再去“群文阅读”学习其他三篇文章。

四、保证有书可读。有了兴趣,还得有书可读,农村孩子,有的家庭条件差,没钱买书;有的家里即使有钱,家长们观念落后,他们认为孩子读课外书就是看“闲书,”横加指责,要求一心一意学习“教科书”。巴不得自己孩子时时刻刻都在背诵,做练习题。也不愿意让孩子读课外书,所以也不愿意给孩子买书。基于这种现状,一是我利用家长会向他们讲解读课外书的重要性,改变他们的观念,并且要求家长必须给孩子买一本或多本科外书。二是让孩子们互相交换读物。三是鼓励孩子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每周不得低于一本。少数家庭有电脑的,还可以在网上阅读喜欢的书籍故事等。这样孩子们的读物就增容了,书籍种类更多,内容也精彩纷呈。

五、给予充足的阅读时间。毛泽东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为了让孩子们每天有时间读书,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自主阅读。我把每周四下午的课辅活动定为“群文阅读”课。教师先确定一个主题,让孩子准备好读本,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在课堂上阅读,交流。另外尽量减少家庭作业,要求孩子每天回家读课外书至少一小时,让家长签字。然后利用每天的晨会课,交流阅读体会,或者讲讲阅读故事等。

“群文阅读”为阅读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而农村小学开展起来遇到很多的困难相对城区学校对多一些。但只要教师结合自身和孩子实际恰当选择方式方法,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学周刊.上旬刊》2015.第五期

曹三

[2]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3]

《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张永荣

上一篇:思想汇报读后感下一篇:食品安全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