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共11篇)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篇1

邗江县实验学校 时金林

所谓“导学”是指在着眼于学生“学”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的过程。它要求摆正师生关系,优化“双主”地位,充分体现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平时能注意积极引导,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角度出发,尝试导学教学,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导学”策略,现小结如下:

一、学伊始 导目标

带着目标学习,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者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拔、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而学”,“我要学什么”的首要问题,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学习目标主要有:1 、学习作者抓住形、色、味等角度观察杨梅,描写杨梅的方法。2 、通过写杨梅的可受,表现爱故乡的感情。教学开始,可引导学生思考:1 、你吃过杨梅吗?用自己的话说说杨梅果的形、色、味。2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杨梅,为什么不直接以“杨梅”为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讨论,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抓住了学习的主要任务,揭示了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对课文学习的追求中。

二、学重点 导精要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突破,是积聚经验、重构新结构、形成新观点、培养新能力的过程。当学生阅读重点部分时,对知识予以必要的疏理和提炼,能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加快学生学习进程,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表现了总理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主要通过课文的第三部分“让包”来凸现这一人品的,这是学习课文的重点。学生学习该部分时,可启发学生抓住“飞机遇险,总理让包时他是怎样说的和怎样做的”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读、思、划、议,便可从中悟出人物的精神魅力。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学会了抓住人物言行理解人物精神的方法,从而促其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三、学疑难 导解惑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难免不遇到疑难之处,或一字一词,或一句一段,或一个知识点。教者应该根据学生之“疑”,巧运“导”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释疑解困,从而扫清阅读障碍。例: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学生对贝类的活动方式不够理解。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借助工具书理解“巴”含有“粘住”、“紧贴”的意思。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嘴说一说生活中出现“一种物体紧紧巴在另一物体上”的现象。最后,又用吸盘式挂钩作实物演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看实际的`类似情形。以上的“导学”过程,通过学生的手、嘴、眼,使学生获取到感官印象,准确理解了贝类活动方式:它们是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吸盘”,紧紧地贴在轮船底下,一动不动,船到哪儿,它到哪儿。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它们活动时的“趣”、“奇”的特点,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学无疑 导生疑

读书有助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学生学习过程中,已无疑时,教者还应引导学生学会“于无疑处生疑”,养成勤思习惯,培养质疑能力。比如:学习完《荷花》一文第四自然段学生已明白这部分是从动、静两方面写了作者自己仿佛变成荷花时看到的景色。至此,本应可以学习下部分内容。但笔者却紧扣时机,引导学生生疑:1 、“我”为什么也变成一朵荷花?2 、蜻蜓的“快”、小鱼的“好梦”是什么?它们怎样告诉“我”的?3 、结尾处为什么要用上省略号?三个具有发散性思维的提问,给学生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学生装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调动了学生审美的情趣,为准确理解荷花形象的美丽,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喜爱之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学尾终 导习得

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不意味着“曲终人散”。教者应引导学生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运用迁移规律,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如学习了《爱迪生》等一组以介绍人物为内容的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自读课本中的《聪明的小高师》、《神医华佗》等类似的文章,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篇2

一、学前导、学后导, 把握时机发挥效力

从与“学”的先后关系上来看, 有学前导 (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和课堂自学) 、学中导 (自学后出现问题, 教师引导) 、学后导 (问题解决达成共识后, 拓展升华) 。学前导是基础, 学中导是核心, 学后导是升华, 此处重点说一说学前导和学后导, 学中导在第三块重点分析。

如在教学古诗《望天门山》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整体感知画面后, 进入品读古诗环节, 于是在学生自主品读前用“导学提纲”指导学生学习。

1.默读古诗,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反复朗读古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情感, 抓住最能触动你的字词, 写下批注。

3.请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此导学提纲就属于学前导, 其中既有关于古诗学习内容的提示, 也有学习方法的提示, 是在解决本课重点时采用的有效导学策略。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阅读古诗的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又如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一句时, 学生结合文章能够理解其中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为了有更真切的体验, 幻灯片出示季羡林的照片, 并这样叙述:早在1935年, 季羡林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 到德国哥本哈根大学求学。当时他才25岁, 留学十载, 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 35年后, 当他再次踏上第二故乡, 感慨万千。

此属于学后导, 这样一引导, 就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思乡的“乡”即可以指祖国, 也可以指祖国的家乡, 还可以指第二故乡———德国, 这样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就更深厚了, 这样正是学后导要达到的目的。

二、明晰导、暗含导, 明暗结合相得益彰

从“导”操作形式上看, 有明晰导 (明确提示学习目标、内容、问题、方法) 和暗含导 (看到的是学生自主学习, 导隐含在学生学习过程之中) 。第一点所提到的“导学提纲”就属于明晰导, 而学中导大多属于暗含导, 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 师生平等对话, 巧妙引导, 看到学生是自主展示, 教师的导暗含其中, 起到引领方向, 梳理思路, 深入理解的作用。

一节课上如果明晰导太多, 就会显得死板, 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力;如果暗含导太多, 就会使一些学生不太清楚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所以, 两者要配合起来, 才会相得益彰。重点内容一定要有明晰导, 力求做到清楚、准确, 掷地有声;而对于难点、疑点、拐点、序点、盲点等内容, 一定要通过暗含导巧妙突破, 润物无声。只有这样, 明暗结合, 才会妙趣横生。

三、疏通导、指引导, 针对内容灵活运用

从学生学习需求上看, 主要有辅助导 (着重对常识和学习方法的说明、讲解) 、疏通导 (着重在对难点、疑点及障碍点的疏通、解决) 、指引导 (着重对学习思路的指引) 。其中, 辅助导主要属于学前导和明晰导, 此处, 不再赘述, 疏通导、指引导主要属于学中导和暗含导, 形式灵活, 下面就教学实践谈一谈。

(一) 疏通导解疑难

文章除了表面表达的意思之外, 常常有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深层次的意思。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局限, 往往会在理解时遇到困难。教师灵活的“导”, 会让学生茅塞顿开, 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刷子李》一文描写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声音、效果的句子时, 能感受到刷墙时动作悠闲、声音好听、效果好, 但是很难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理解刷子李对刷墙的热爱以及工作时的陶醉。所以, 当学生自由谈了自己的理解后, 教师提示:“现在我们再看这刷子李哪里是在刷墙啊, 他是在——— (舞蹈、奏乐、绘画动作提示) ”, 学生回答:“舞蹈、奏乐、绘画。”师:“他哪里还是一位粉刷匠, 他是一位———”。生:“舞蹈家、演奏家、画家。”接着, 把这几句变成诗歌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

只见师傅的手臂啪啪声里

悠然摆来一道道浆

悠然摆去衔接得天衣无缝

好像伴着鼓点刷过的墙面

和着琴声真好比

每一摆刷平平整整

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便在墙面

啪的清脆一响

极是好听

这样, 由表及里, 由内容到形式,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文字里走了一个来回, 疏通了疑难, 理解了内涵, 达到了深入理解的目的。

(二) 指引导明思路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不断上升的, 根据文章特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水平, 必须关注阅读能力不同层次的生长点, 这样按规律进行引导,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经验和能力。

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时, 为了提高学生文章的复述能力。在学生读文后, 指名学生复述, 学生边复述教师边指引, 而且指引是分层次的:首先借助表格理清小说情节, 引导学生依据表格简述大意, 做到完整连贯;然后, 再次指导学生走进文本, 注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 让复述比较详细;最后借助视频片段, 关注其中细节描写, 引导学生边表演边复述, 让复述细致且富有情趣。

这样, 教师的“导”以学生“学”的能力发展层次为立足点, 就会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良性发展。可以说运用“指引导”, 就会让“导”有清晰路径, 有规律可循, 就会使学生“学”得畅快, “学”得情趣盎然。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 阅读理解 微课 导入 课堂氛围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38

英语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涵盖了词汇理解、句型分析、语法归纳等多方面内容,内容的全面与难度的提升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阅读教学的导入阶段,如果特意针对词汇、句型开展讲授,会使学生造成学习上的被动和心理上的压力,而微课教学因其主题突出、内容精炼、表述风趣成为教学导入的很好选择。本文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下《Good habits》阅读导入为例,简述微课导入方法。

一、微课导入,激活课堂氛围

随着教学的深入,到小学六年级,英语阅读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环节。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课本的编排为例,每章的开篇“Story time”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然而在这部分中,篇幅冗长,内容杂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通过课堂的观察发现,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沉闷。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内容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Good habits》的微课导入过程可以设计为:首先,通过《憨豆先生的一天》的视频短片将憨豆先生的生活习惯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教师对剧幕中的“get up-bush ones teeth-go to work-go shipping...”等内容进行时间轴串联;然后,鼓励学生模拟剧中情景在课堂互动,在滑稽的表演中,教师可以引导提问:“what habit is it? ”学生产生疑惑不知如何回答,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最后,学生对生活中“habit”(习惯)表达产生兴趣,对材料的内容产生求知的欲望。

借助微课内容的形象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把学生自然的引入到阅读内容的探究与学习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微课导入,助于丰富内容

对于阅读材料中的词汇、短语、句型、语法等内容,在进行微课的导入时应进行针对性的融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实现课堂导入的深入。基于微课内容容量小,针对性强、资源组成情景化的特点,课堂导入可以有的放矢,丰富导入过程,使课堂更加充实和具体。

例如在本章的微课导入中,同样借助《憨豆先生的一天》的视频短片,教师对其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扩充和旁白设计:憨豆先生从get up(起床)开始,到洗漱中的wash ones face(洗脸)和bush ones teeth(刷牙),然后到go to work(上班),结合阅读内容旁白编辑为(go to school 上学), 再到work hard(努力工作),结合阅读内容旁白编辑为listen to teacher(认真听讲) and finish ones homework(完成作业),最后到go to bed(睡觉)。通过微课内容与阅读材料的对应,帮助学生对习惯的表达和词汇进行初步的掌握。

基于英语阅读理解的要求和目的,在导入中应注重对阅读知识点的铺垫。虽然导入的内容少,时间短,但是借助微课教学素材,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铺垫。

三、微课导入,引领角色定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所扮演角色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微课导入恰恰能更好地适应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转换,借助多媒体的微视频形式,学生在导入中可以充分参与,发挥主观能动。

同样在本章的微课导入中,《憨豆先生的一天》以无声喜剧的形式呈现,并不考验学生的词汇能力和听力水平,利于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和行为习惯的把握。在视频的播放中学生很快对阅读材料的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借助微课内容中旁白的设计,学生可以借助视频内容与词汇表述,对词汇大意产生联想,例如憨豆刷牙的过程即bush ones teeth;他所表现的习惯中哪些是good habits,那些是bad habits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微课的教学中,教师并未成为教学的主角,只是在学生理解时起到一个牵引的作用,微课正是以其浅显的内容和针对性强的设计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进入阅读材料的角色,成为课堂的主角。可见微课作为课堂导入中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作为阅读理解教学的初探,应该承担起启迪学生思维、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作用。结合内容丰富的微课设计,可以对教学工作相对困难的阅读教学起到过渡性、引导的作用。希望通过微课教学的融入,激活课堂氛围、丰富导入内容、转换教学角色,为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篇4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浅探;[摘要];[关键词];根据义务阶段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总体目标,小;本文主要研究阅读策略并探讨如何把它应用于小学英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以下不;下面笔者以《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6AUnit;一.阅读前(Pre-reading)—激活背景知;阅读前的恰当导入是实现语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然后让学生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摘要] [关键词] 根据义务阶段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总体目标,小学阶段英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其中学习策略包括词汇学习策略,语音学习策略,听力策略,笔记策略,写作策略,阅读策略,和综合英语策略等等。

本文主要研究阅读策略并探讨如何把它应用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智力水平,生理条件,兴趣,性别,学习动机,背景知识,年龄等因素,但在本文中主要讨论阅读策略的使用对其阅读理解的影响。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以下不良习惯。1.指读。即为了集中注意力,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细细地逐词阅读。一遇到生词便停下来,无法在通篇理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阅读,这也影响了整句或整段意思的理解。2.唇读。即在阅读中读出声来,或即使不出声,嘴唇也有蠕动,或脑子里也在想着读音,无形当中影响了大脑的思维速度。3.回读。也教即时重读,即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短语时,返回句首甚至短首重读。4.译读。即在阅读中,不断的进行逐词逐句的翻译,通过译成母语来辅助理解。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习惯在不加限定的时间内对一小块文章精雕细琢,导致不良阅读习惯的产生。我同时发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否则便无法继续阅读,不能根据上下文线索进行猜测词义。除此之外,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能使用或正确使用相关阅读策略。在本文中主要探讨的阅读策略有:1.略读(skimming)它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重要的信息,即文章的主旨和基本结构。2.寻读(scanning)在文章中寻找某个特定的信息。3.跳读(skipping)在阅读中跳过不重要的部分或单词。4.概括中心思想(summarizing)就是一段包涵读者理解的简短陈述。它通常包括读物的中心思想和主要细节。5.借助语境猜测(inferring)。语境指单词所在的上下文。可以利用上下文猜测生词或者利用标志词判断语义。6.预测(predicting)在阅读前或者是阅读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知识预测文章的大致内容,然后通过全文的阅读来评估预测的准确性。7.背景知识(background)在阅读的过程中,如遇到生词,有时需要综合理解文章和背景,根据自身经验,并结合常识推测分析。8.做笔记(taking notes)阅读时做好笔记是主动阅读,提高理解记忆要点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阅读理解的补充,便于事后复习,巩固和记忆,是阅读理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下面笔者以《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6A Unit6Holidays的教学为例,分别从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方面阐述如何结合具体策略进行教学。

一.阅读前(Pre-reading)—激活背景知识,提高阅读动机

阅读前的恰当导入是实现语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激活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动机和相关经验,同时可以预测阅读材料的内容,扫除语言障碍,为其下一步阅读做铺垫。背景知识就是用已知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的东西。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些事情我们很了解,而总有些事情我们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如果阅读的内容是并不熟悉或者根本不了解的事物,那么语言水平再高也是无法读懂的。关于如何激活背景知识有以下三点值得思考。第一,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把从文本中获得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第二,要善于通过阅读前的提问、预测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并逐渐使学生形成自主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第三,如果学生对所月的的内容不太熟悉,那么教师就有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或者引导学生去搜集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由于本节课谈论的话题是“中西方节日”,这个话题学生是有些了解的,但是还不够全面,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西方节日的资料,让学生们了解有关节日的起源、活动等相关背景知识。这样力图使学生把从文本获得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利用谜语、诗歌、游戏等方式。这里重点介绍 “语义图”在导入中的应用。语义图,简单地说就是把一篇文章的要点和内在关系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及其基本语篇框架有一较全面的理解。研究表明:语义图有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点(马博森,1995)和形成正确的预见。(刘晓玲,阳志清,1995)例如,首先引入本课主题“holidays”,呈示语义图。

然后让学生根据标题进行预测,训练学生的预测能力。让学生讨论在文章中会提及哪些方面的信息。笔者把学生的预测写在黑板上,有些学生会说出节日的名称,有些学生会说出节日的活动、时间、起源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笔者将学生回答的信息归纳处理完成语义图,板书Name,date,activities等,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向学生提问文本中主要谈论了哪些节日从而把学生领入文本的学习。

经过阅读前环节的积极思考,学生已做好了阅读的准备,可以过渡到阅读中活动,即学习文本环节。

二.阅读中(While-reading)— 训练技能,学会策略

新课程要求英语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以句子为单位孤立地进行语言点的训练,提倡语篇教学,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感受英语语言文化的熏陶。笔者尝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从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和把握阅读内容入手,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策略,使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速读背景,进入文本

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寻读能力。寻读()指的是读者先确定要寻找的明确信息(往往只有一两个单词),再在特定的阅读材料中快速寻找,不必阅读全文,只要一找到所需信息,立即中断阅读。

2.初读文本,感知大意 在学习完文章的背景部分后,我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重点谈论了哪些节日,并用笔划下来,其他信息可以暂时不关注。在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的跳读能力。跳读(skipping)指在阅读中跳过不重要的部分或单词,培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阅读材料大意和主要信息的能力。

3.再读文本,扫除生词、在学生初读文本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笔者出示在导入阶段的语义图,让学生继续精读文本完成其中的部分。

笔者将关键的问题放在精读环节中,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出声划出相关内容并完成表格即默读(Non-vocal reading)。因为只有默读才能够提高阅读速度。而朗读的速度则非常有限,无法达到快速阅读的要求。

在完成表格中,可以处理文中的生词。笔者不直接出示生词的意思,而是要训练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或者利用标志词判断词义的能力。吕淑湘先生在谈论关于语境和词汇学习的关系时曾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因此,根据语境来分析,猜测词义,在阅读中显得特别重要。这里采用Clarke和Nation建议的五个步骤。步骤一:注意生词,识别词性。步骤二:注意该生词所在的整个句子。如果该生词是名词,注意修饰的形容词和边上的动词,也就是这个名词做什么的,以及被做了什么;如果该生词是动词,注意与其一起的名词,有否副词修饰;如果是形容词,注意与其一起的名词;如果是副词,注意其所修饰的动词。步骤三:注意该句子与其它句子或段落的关

系。有时这种关系由一个连接词或副词表现出来,如but、because、if、when、however、as a result;有时没有此类词,那么这种关系可能会是因果、对比、包含、时间、列举、总结;标点符号也有可能是一种线索,例如分号表示包含关系,破折号表示重复说明。另外this、that、such这类指代性词也能提供有效信息。步骤四:利用1-3步中获得的信息,猜测词义。步骤五:核对猜测的准确性。方法有(1)猜测词义的词性与生词是否一致;(2)将猜测的词语替代生词;(3)如果可能的话,根据前缀、词根、后缀拆开生词;(4)使用词典。在本文中有三个生词“relative、delicious、lantern”。首先向学生示例如何猜测“relative”的词义。根据步骤一.确定生词,同时因为这个生词是用在visit后,可以判断这个词是名词。再根据步骤二观察生词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判断这个生词在句中作宾语。然后根据步骤三可以从连接词“and”进行猜测,“and”连接的两个词语之间是并列关系。friend意为朋友,所以能猜出生词的意思是“亲戚”。根据同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尝试猜测第二和第三个生词。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词语含义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快速阅读,高效记忆单词,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4.精读文本,明辨细节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精读文本,通过做选择题和问答题来检查辨析细节情况。习题

5.跟读课文,情境交融

学生学习英语要经历“听—模仿朗读—说”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配套录音磁带,训练学生听录音模仿和跟读的习惯,使学生通过口、眼、脑等的活动充分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和正确的语音语调。在这一阶段,笔者把教学目标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方面倾斜,以期通过听和读训练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通过各种“读”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然后推敲词句,最后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给予学生相关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理解的正确性。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拓展能力

学生在阅读后教师可以根据前两个阶段获得的语言材料展开口头表述等后续活动。如复述、讨论、续写、仿写等,以进一步开展说或写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输出能力的发展。

1.复述课文,旨在升华 这里用到概况中心思想的阅读策略。概况中心思想即(summarizing)指的是阅读材料后,将所阅读的材料浓缩、摘要、书面或口头做出所阅读材料的梗概。笔者让学生结合语义图并根据文本添加其他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复述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加深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

2.关注语言形式,促进语言吸收

除了理解文本大意之外,还应设计活动提高学生对文本中的词句和语法现象的注意水平,促进语言吸收。事实上,对“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显示对目标语形式的注意有助于学习的成功”(Ellis,1994:546)而Reiss(转引自Ellis,1994:546)的研究则表明注意语言形式是学习成功者最常用的策略,他还吃惊的发现“对语言意义的注意不如对形式的注意重要”(ibid).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阅读文本,划出谈论节日的句子,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句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朗读进一步关注语言形式。

以下是板书设计: 3.创编对话,联系生活

笔者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所归纳的语言谈论自己熟悉或喜欢的节日。这对于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也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教学理念。课堂结束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内容制作节日海报。

4.布置任务,课后延伸

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后延伸是补充。笔者选择了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语篇,让学生课外阅读。这些语篇中的句型与课堂上教授的句型紧密相关,既帮助了学生巩固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了巩固旧知识、提升阅读效果的目的,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就感。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只有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策略,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特点,立足教材,抓住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环节,本着“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读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扎实的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附教材课文内容: 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

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陈贤纯著 英语阅读理解策略与技巧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周荣辉著

第二语言阅读探索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Neil J.Anderson(美)著 英语阅读策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丽娟 主编 英语学习策略 厦门大学出版社 胡郑辉 著

英语阅读策略实证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张东昌 潘巍巍 著 阅读教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Jill Hadfield Charles Hadfield 王炫元 译注

英语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培训:阅读与写作

《苏武传》的导学教案 篇5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自学指导】

一、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第一课时:

主要介绍相关背景,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二、预习检查:正音

当dàng 旄máo节 厚赂 lù 昆hūn邪yé王 厩jiù 窥kuī观 置币遗wèi

单于 浞zhuó野侯 没mò胡中 阏yān氏zhī 徙xī 使牧羝dī 更gēng嫁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思考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清课文脉络。

明确: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3-8):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9-10):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分析第一部分,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1)苏武何许人也?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2)当时匈奴与汉关系怎样?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苏武为什么要出使匈奴?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

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于)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匈奴只是因为“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3、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关键一点是要突出人物的性格。那么读完这篇传记,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那么课文是如何表现苏武这些性格特征的呢?——通过人物对比。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有何不同,结果如何?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

(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卫律:

先是“威逼”,企图“杀鸡儆猴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再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苏武毫无畏惧,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

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苏武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李陵——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围绕几个问题对传主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一)问题一: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二)问题二:

前段时间,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课后作业:

《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篇6

(一)教学知识点

1.通过剪纸和镶边,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

2.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制作剪纸和镶边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发展空间观念.

2.欣赏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镶边中的一些图案,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欣赏中国民间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在制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轴对称及其性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制作完轴对称图形后的思考.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小刀(或剪刀)、纸、一些具有轴对称图形的窗花.

教学过程

Ⅰ.巧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在农村过过春节的吗?

[一部分生]有.

[师]在农村过春节要贴对联、贴窗花.你们注意过窗花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窗花(教师可出示具有轴对称图案的一些窗花).它们好看吗?

[生齐声]好看.

[师]窗花的制作仅用一把剪刀,通过纸的折叠和剪切,就可以得到一幅幅漂亮的图案.下面同学们再来看一组图案:(出示投影片§7.6 A)

图7-31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案吗?

[生齐声]喜欢.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镶边与剪纸.

Ⅱ.讲授新课

[师]镶边与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家是否也想用剪刀来尝试一下剪纸呢?我们来做一做(出示投影片§7.6B)

取一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纸条,将它每3厘米一段,一正一反像“手风琴”那样折叠起来,并在折叠好的纸上画出字母E,用小刀把画出的字母E挖去,拉开“手风琴”,你就可以得到一条以字母E为图案的花边.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按照这样的步骤可制作出什么样的图案呢?

[生甲]可能是一串的“E”吧.

[生乙]两个字母“E”相对的吧.

……

[师]好,大家来动手做一做,看到作出的图案是什么样子?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师]剪好了吗?

[生齐声]剪好了.

[师]来,同学们展示一下.

[师]同学们制作得很好,接下来大家观察你制作的图案.它有什么特征呢?(出示投影片§7.6 C)

(1)在你所得的花边中,相邻两个图案有什么关系?相间的两个图案又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组图案之间有什么关系?三个图案为一组呢?为什么?

(3)在上面的.活动中,如果先把纸条纵向对折,再折成“手风琴”,然后继续上面的步骤,此时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先猜一猜,再做一做.

[生甲]相邻两个图案成轴对称图形;相间的两个图案之间大小和方向完全一样.即其中一个平移了一段距离得到其他的图案.

[生乙]我们得到的这个图案是通过对折纸,然后挖去“E”得到的,折痕就是每相邻两个图案的对称轴.所以相邻两个图案是成轴对称图形的.

[生丙]所有的图案都是用同一个图挖去的,因此它们是全等的,但由于纸条是一反一正折叠的,所以相邻两个图案方向就反过来了.而相间的两个图案方向没有变化.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看问题(2),如果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组图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丁]它们是成轴对称关系的.因为这条以字母E为图案的花边是由纸条一反一正折叠的,相邻两个图案的方向反过来了,但相间的两个图案方向没有变化.所以,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组图案之间是以折痕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生戊]三个图案为一组时,每组图案之间也是以折痕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案.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了图案之间的关系.真棒,下面大家来思考第(3)个问题:先猜一猜,你按上面的步骤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己]按(3)来制作时,会得到与上面类似的两层花边,它仍然是轴对称图形.

[师]己同学说得对吗?我们来做一做.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师]大家做得怎么样呢?来展示一下.

[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由制作可知:刚才己同学猜想得的确正确.得到的花边确实是与上面类似的两层花边,它仍然是以折痕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好,下面我们再来动手做一做,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的应用(出示投影片§7.6D)

如图7-33所示,取一张薄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后,得到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再 沿底边上的高线对折,将得到的三角形纸沿图中的黑色线剪开,去掉含90°角的部分,打开折叠的纸,并将其铺平.

(1)你会得到怎样的图案?先猜一猜,再做一做.

(2)你能说明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图案吗?应用轴对称知识试一试.

(3)如果将正方形纸按上面方式对折3次,然后沿圆弧剪开,去掉较小部分,展开后结果又会怎样?为什么?

(4)当纸对折2次后,剪出的图案至少有几条对称轴?3次呢?

[生甲]通过上述步骤,我会得到一个轴对称图案.

[生乙]它有两条对称轴.即,通过上述步骤得到的是一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

[师]很好,那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图案呢?我们来分组讨论讨论.

[生丙]按上面的做法,实际上相当于折出了正方形的两条对称轴(如图7-35),因此我们得到的图案一定有2条对称轴.

[师]很好,那将正方形按上面方式对折3次后,沿图形中的圆弧剪开.去掉较小部分,展开后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生丁]将正方形对折3次后,按上述方法剪切后,展开的图案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并且它有四条对称轴.

[生戊]因为按题中的方式将正方形对折3次,相当于折出了正方形的另外2条对称轴,(如图7-36所示),因此得到的图案一定有4条对称轴.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综上所述,就很容易知道第4个问题了.当纸对折2次后,剪出的图案至少有几条对称轴呢?

[生齐声]二条.

[师]对折3次呢?

[生齐声]四条.

[师]很好,当纸对折2次,剪出的图案至少有2条对称轴;当纸对折3次,剪出的图案至少有4条对称轴.

轴对称及其性质不仅在剪纸与镶边方面应用广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其他行业也应用较广,如油漆方面等.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并动手试一试.

Ⅲ.课堂练习:

(一)课本P209“读一读”.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镶边和剪纸,进一步了解了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大家要掌握轴对称及其性质.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209习题7.71、2、3.

(二)看本章全部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章知识框架.

反思远程网上教学中的导学设计 篇7

在远程教育教学的初期, 学习资源单一, 学习通道狭窄。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选择的是多建资源, 多修路。毋庸置疑, 多修路是解决交通拥堵的一个最基础的方法。然而, 在修好路之后, 则应该建立明确的路标、智能的引导系统, 让大家更快、更好地到达目的地。学习也是如此, 我们所建立的资源就如同一条条道路, 当建立了庞大的资源网之后, 就应该通过教学支持服务在第一时间建立智能的引导机制, 每个资源应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应该为每个资源分配合理的教学任务, 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

“导学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学生依附于他, 而在于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显然, 与一般高校教师不同, 作为远程教育的教师, 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教学过程怎样立足于“导”, 怎样灵活地整合三级平台上的各种资源, 调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自觉地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在开展“导学课”建设的时候, 我们要思考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导学课”的设计思路

“导学课”应发挥引导、指导、辅导作用, 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目标、学习计划, 确认和选择最佳学习策略和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 辅导学生应用各种多媒体交互手段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 并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和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实施“导学”, 有面授辅导方式, 但更主要是依托网络平台, 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采用多种媒体交互使用的方式, 扩展导学时空与能力, 实现与学习者多方位的实时与非实时的信息交互。

●“导学课”内容

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一堂“导学课”主要包括:教师介绍、课程说明、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知识结构图构建、课程评价共五个部分的内容。

1.教师介绍

首先, 向学生介绍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和教学习惯;其次, 介绍本课程市电大、中央电大责任教师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

2.课程说明

简单说明课程的学习目标、课程性质、学时学分、主要内容、先修后续课程等。

3.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教学的流程,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整体过程, 如《应用写作》课程的2121教学模式 (如图) , 2121其含义分别为“夯实课前两手准备”、“依托远程环境下的引领式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持续改进”、“一心一意全程引领助学”。

4.课程知识结构图构建

这是“导学课”的关键。教师首先建立本课程的树状知识结构图;其次确定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明确学习的重难点;紧接着说明教学计划, 明确每个知识点的面授教学周次安排, 让工学矛盾较大的学生选择性学习;最后, 对每个知识点提出学习建议, 该学习建议要为学生指明学习资源的位置, 了解资源使用的方法等, 此点为最关键点。例如, 在《应用写作》课程的第一堂“导学课”上, 梳理完整体知识结构和重难点后, 讲解“公文构成要素”知识点学习建议时, 我是这样进行导学的:

“公文构成要素”这一知识点位于教材第一章第二节, 它是第一章学习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 应在所在单位中找一份文件, 思考其包括了哪些要素。并在课程BBS精华帖区中, 找到题为“公文构成要素讨论”的帖子, 参与讨论。然后参见第二周的面授或者观看直播课堂第一讲27分钟后的内容, 认真学习各构成要素的名称、字体字号要求、写作注意事项等内容。最后, 请同学们画出“公文构成要素结构图”, 在画的过程中, 有任何疑问可通过BBS、邮箱等方式与老师取得联系。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 建议大家再自主学习QQ空间中所提供的三篇论文和一个网址。

通过这样的说明, 学生就能知道了某个知识点该如何学习, 思路更加清晰了。

5.课程评价

这一部分, 主要是说明课程的评价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构成, 介绍各自比例、考试形式、考试时间、完成评价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导学课”与“入学指南”、“知识讲解”的关系

“入学指南”是让学生认识远程教育、了解远程教育, 掌握远程教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 明白应该如何在网上完成学习。课程的“知识讲解”则主要是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生动的说明, 让学生掌握课程的重难点, 实现教学的目标。“导学课”不是给学生讲某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而是讲某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哪些资源、哪些方式来学习。

总体而言, “导学课”为学生指明学习的内容和策略, “入学指南”为学生说明学习这些内容的方法, “知识讲解”则是对学习内容的深入讲解。

●开展“导学课”的时机和形式

我认为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都应该开展“导学课”建设, 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学习建议, 便于学生第一时间结合自己的实际, 制定该课程的学习计划。

教师应该重视“导学课”的建设, 技术人员将录制好的导学课上传到教学平台, 其视频格式建议采用当前移动设备通用格式, 如MP4、WMV、AVI等, 便于学生下载学习。

同时, 由于成人学生巨大的工学矛盾, 使他们没有较长的、较为集中的时间来完成学习。他们的学习时间往往较为零碎, 为此建议“导学课”时长控制在25分钟左右。

总之, 远程开放教育不应该是资源的堆积, 自主学习也不是自由放任。通过“导学课”对学生提供支持服务,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使用资源。这样的学习资源才有意义, 教学创新才有根基, 教学质量才有保障。

摘要:本文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梳理了远程教学中出现的资源多、路径乱等现象, 建议各远程教育主体单位通过开设“导学课”, 在第一时间建立智能的引导机制, 明确网上资源的目标指向, 为每个资源分配合理的教学任务, 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上教学,导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高进功.导学要瞄准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J].教育实践与研究, 1999 (11) .

[2]任顺元.关于导学论的几个基本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04) .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篇8

一、导教学目标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学生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由此可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师所确立或展示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教学目标的编制,既要满足《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初中化学书第三单元第2课题《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立为:知识与技能方面: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1.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意义;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实践证明,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在于:如果目标太高或太笼统,学生无法理解或无法达到,也就无学习兴趣。而适当的教学目标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极大的兴趣去学习,以引导其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积极地思考。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学目标越明确、越恰当,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越强烈。可见导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导科学地预习

所谓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己预先学习。它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的学习环节。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就会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的误区:有人认为预习就是自学。我们知道自学得把新内容全部弄懂弄通,而预习并非如此。它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力所能及地掌握课本中的有关知识,若通过预习,必须把新内容全部弄懂弄通,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还会影响听课质量,长期下来,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目前学生预习环节中存在的误区和化学学科本身具有知识点繁多、知识结构复杂、知识理论枯燥等特点,学生面对未知的知识世界,若盲目地直接到未知领域去探索,往往会失去探索的方向,甚至会误入歧途,进而引发出探索受阻、心理受挫、能力提高进程受抑等问题,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为了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避免潜在的弊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计划、有方向的科学指导。例如,在初中化学书第三单元第2课题《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就设置了以下几个预习作业: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哪些事实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2、运用分子的基本特性填空:(1)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 个水分子说明分子是_______________;(2)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后变干说明分子是_______________;(3)20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_______________。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2)为什么气球很容易被压缩,而铅球却不能?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未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听教师讲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很高。长期坚持,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读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导合理地思维

即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循路求索,沿路求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紧扣教学目标“梳理”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学生疑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进行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到化学性质(物质与氧气反应),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进行“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等,然后每做一个实验就帮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一氧化碳”一节的教学时,便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做完后,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经常进行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四、导正确地解题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首先,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用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转化成图式符号,排除与题目所求无关的干扰信息。其次,解题时还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或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再次,验证解题结果,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如何验证?同时还可以多角度地思考本题的不同解法,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其辩证性和创造性。

道士塔的导学及教案 篇9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用文中的语言回答)饱含怎样的感情?

二、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作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三、面对这样的悲剧,面对这样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样的?请大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秋雨感情的语句,读读,并用:

“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达,简单地阐明理由。

《道士塔》教案

一、目标:

1、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态,进而感受一种民族的耻辱之痛,一种文人的无奈之痛,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跟着学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

(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

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初读(学生很冷漠)

再自由读,读出什么感情?(谴责、嘲讽、同情……)

齐读,要有点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诚如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四)、面对这样的悲剧,面对这样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样的?请大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秋雨感情的语句,读读,并用:

“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达,简单地阐明理由。

可能有:

(这是一个痛苦不已的、矛盾的、愤怒的、理智的、近乎自欺欺人的、无奈的、字字带血,句句含泪的……)

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学互动 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课堂模式;导学;互动

“导学互动”是新课改下的热名词,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是新课改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怎样“导学”,又如何“互动”,值得探讨和研究。下面,以初中地理的几个教学案例为例,谈谈“导学互动”的实施策略,以期共享。

一、导学互动——新课改下课堂的基本形式

1.“导学互动”提出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教师用一本书“讲彻课堂”,从头到尾讲读练,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沉沉,情绪低落,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适应新形势,与新课改同步,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注重学法的探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通过活动、问题促成学生的合作互动。

2.“导学互动”的意义

“导学互动”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互动”。是“导学”和“互动”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是贯彻新课改主要理念的主要组织形式。

3.“导学互动”的内涵

“合作互动”是“导学互动”的重心,以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教师点拨为主要形式。“导学互动”也包含课堂总结和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等步骤和环节。

二、“导学互动”课堂模式构建的策略

1.以趣激情

如七年级地理的第一课,引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以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棱谷谓之理”,让学生初步感悟地理所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再用多媒体呈现地理的研究内容,并用图例表示出来,让学生了解地理要研究“自然”和“人文”,“自然”又包括位置、地形、天气与气候、河流与湖泊、自然环境、植被土壤等;“人文”包括人口、农业、工业、文化、交通运输等。

这样,从地理研究的一些领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节课的“导学”以趣味导学更为必要。如通过一些影视作品:《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电影2012》……CCTV9的《舌尖上的中国》《寰宇视野》《野性的中国》、CCTV10的《自然传奇》等,让学生感受身边处处有地理,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目的。

2.以境激情

教师应巧于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了解教材的背景,从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此创设情境,开展互动探究。

如,在教学“黄土高原”时,呈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试图用合适的词语表达出黄土高原的概貌,再以《西游漫记》激活学生的思维,再指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堆积区”,再以此提出问题:你知道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吗?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是什么?黄土高原的地形景观是什么?等引入新授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的主动性。

3.以问激情

“以问促思”是问题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但问题教学务必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地形”时,呈现“黄土高原的几幅地形图片”,提出问题:这样的地形有什么危害?对于“水土流失”部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说说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发展前景……这样的导学,问题情境的开放性、生活化,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问而思,因问而启。

4.适时点拨

学生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存在疑点是必然的,对于重难点和疑点的点拨能使之豁然开朗。

如,在教学“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时,对于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多数学生感到内容多,难度大,不易理解,尤其是“自然差异”这部分涉及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学生感到束手无策,面露困难之色,感到吃力难以接受。于是,建议学生“通过画图可以事半功倍”。这样,学生通过画图解决了这个难题,也通过这个例子,学会地理学习的主要方法——作图,使用图示,使复杂的地理知识生动化、简单化、直观化,形成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

5.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也是新课改下学生发展观落实不可忽略的一环,是“导学互动”不可小觑的一面。“导学互动”的关键在于学生自主、合作的积极性的引导,习惯的养成,无论教师的导学多有趣、指导多到位、问题多精彩、活动多丰富,如果学生按兵不动,教师的“导学”也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合作探究的主动性是实施“导学互动”的关键点所在。

自主学习包括课前的主动预习和课上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课前的自主预习,在教师设计自学提纲的基础上,找出疑点,画出重点和难点。课堂的前几分钟,留给学生交流讨论,密切关注学生,使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教师提出阶梯性、层次性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思考和讨论的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互动”。

“导学互动”的运用策略,除了提到的几种措施以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打造,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调控,注重学习评价的多元化等,可以使课堂“导学”有效,“互动”顺利展开。只要教师们潜心研究,“导学互动”定会成为课改下的璀璨明珠,使课改成效突出,课堂教学高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综合发展的品质,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娄国民.导演互助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5).

[2]史慧.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导学互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9).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学案导学 科学探究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一、研究背景

物理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为了达成以上目标,高中物理课程设置就要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2」因此教材形成了一“标”多本,但不管哪种版本同以往教材比较:书上的插图增多了,将许多验证性实验改为了探究性实验,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科技前沿知识大量引入到教材中。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教材的内容增多了而完成教学内容的课时减少了,怎样有效实施教学过程呢?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我校决定以“学案”为线索来实施教学。

二、编写学案的原则

什么是学案呢?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学案的编写原则:第一要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第二要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交流评价有机统一。第三要将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

三、学案的内容

根据以上原则和宗旨,学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呼应;第二、学案要有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三、学案要设置问题,且问题设置应包括:①精彩回顾,使学生知道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牢固构建知识体系;②自主探究,这样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③思考与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善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四、学案要有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总结与反思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能力,激发继续探究的欲望;第五、学案要提供适当的紧扣本节课内容的分层次的练习材料,因为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曾经说过:“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通过分層练习将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这也是教学反馈的有效途径,使得教与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四、实施学案的具体方式

怎样实施学案导学?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

1、启发式:提问—思考-讨论—归纳

启发式是新课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再针对个别学生的回答分组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归纳总结,老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小结。这样操作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受到激发,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探究式:问题—探究—评价—小结

探究式是实验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目的提出问题:怎样完成此实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汇报出有哪些不同的方案,然后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每个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何?最后总结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操作。老师的问题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争论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在辨析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式:问题—尝试—评价—示范—总结

应用式是习题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案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尝试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将思考的过程讲出来或者将解答过程展示在黑板上,同学们一起来评价该同学的成功之处或者不足之处,教师再作示范并归纳总结此类问题应怎样思考的方法或程序以及学生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或者知识体系上存在的缺陷就能充分暴露出来,同学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教师从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即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这样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案导学的实施结果

通过七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学案导学是践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便于教师指导和评价。

(2)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师导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3)学案导学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变为有序且具有可操作性。学案的设置将科学探究的要素包含其中,使得学生的探究程过程具有方向性,进行有目的地探究,而不是“走到哪里黑,就有哪里歇,”有利于提高课堂容量和课堂效益。

(4)学案导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将教师变为研究型的教师,真正践行“用教材来教,不是教教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查阅大量资料,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要与学生交谈,要去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想办法与学生交流与对话,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收获;教师不会照本宣科,要将相关的知识的方法整合起来,这样就弥补了一种教材的不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案导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融为一体,有利于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调动起来,有利于解决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课堂氛围死板等问题,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审美疲劳,调动学生兴奋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上一篇:周一演讲稿下一篇:科技节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