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精选7篇)

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 篇1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由教学目标转化来的。所以,作为教者,我认为应通读课程总目标,明确我们语文教学的总体方向。明确方向后要细读阶段目标,明确在这一学段中,学生要学会些什么,自己要教给学生哪些内容。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就是反复读教材,挖掘教学价值,最后基于学情制定我们的学习目标。

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要少些单纯些。少些单纯些,才能抓得比较实在,使学生学必有得。因为目标越多,每个目标分配的时间就越少,势必造成水过地皮湿,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没有抓住。

如何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 明确四个原则: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目标的设置必须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

三、学习目标的设置必须是明确、集中、恰当、具体的。

四、学习目标的设置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策略:

教者准确把握教什么和怎样教 学生真正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 如: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深切感悟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3、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4、掌握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小马过河》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我会认识“棚、驮、磨、坊、趟、筋、试”这7个生字,并了解在课文中的意思。

3.我能观察画面,看清图意,找出与图意相关联的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4.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出自己的理解。前一课目标重在:了解、懂得、领会、体会、掌握 后一课目标重在:说出、找出、说明、观察、运用 这就很明显,后一课的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那么怎样辨别目标是否有效呢?

1、通过教师的“培养”“指导”和所谓的“领会”“感悟”这样主导的行为,我们是否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了?

2、学生方面“会不会”、“能不能”可以检测吗?

3、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吗?

4、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吗?

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使用的是初中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将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Kitty的香港迪斯尼乐园之行的相关细节,初步使用新词汇,并可以根据提示完成课文复述。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课知识目标是学习新词汇,了解Kitty在香港迪斯尼乐园的活动。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尤其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并培养持久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乐于分享,善于合作。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几次不同要求的阅读课文,了解Kitty一家在园内一天的主要活动,以及她们的感受,并对课文内容按时间先后进行梳理,便于记忆、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要求询问信息、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并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1.热身环节激发兴趣。T:What’s your hobby? Can you guess what my hobby is? Yes,I like travelling.I’ll show you some pictures of a city.Can you guess what it is? 教师呈现香港购物和港口的PPT,学生看图说话,热身的同时,打开学生思维,激发学习愿望。

2.导入环节作好铺垫。通过小对话和图片展示,消除学生畏难和紧张的情绪,并迅速激活同学们的英语思维,为接下来的课文教学作好铺垫。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图片呈现,帮助学生盘活旧词汇,学习新词汇。同时,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语言成篇输出的能力。当堂检测使学生在适度的紧张中,巩固学习效果。

3.阅读环节捕捉信息。第一步,快速浏览,回答问题:Q1.Who visited Hong Kong Disneyland? How long did they stay there? Q2.Did they enjoy themselves in Hong Kong Disneyland? How do you know?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第一次接触文本,通过略读,查找相关信息。第二步,细节查找。教师呈现更多的细节问题如:How did they get to Disneyland? What did they meet on the way to a restaurant? 等,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的同时,培养正确理解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捕捉信息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Can you ask more questions? 学生以pair-work的形式,互相问答。

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时间顺序,找出更多细节。而最后的学生互相提问环节是本课的亮点。在这个环节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又养成了他们勤思考、多动脑、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4 . 笔头练习巩固成果。在前两步泛读和精读的基础之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完成书本page 25上的笔头练习,同进适时板书关键词。

练习的主要功能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以笔头练习的形式巩固口头训练效果。同时教师用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写一写的多种形式的训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板书为本课重点短语,既校对答案,又为下一环节的课文复述降低了难度。

5.复述课文减负增效。在问、读、写的基础上,再帮学生理清课文框架。根据板书框架,先复习词组,再用词组完成课文内容复述。通过多种途径的输出,巩固当堂学习效果,降低了学生课后的课业负担,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

四、教学反思

1.培养了开放性思维。在导入课文时,教师以半开放的方式,多处引导学生输出旧词汇,并能以旧带新。在课文细读时,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这既促使学生接触文本,又培养了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了他们询问信息、输出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师的鼓励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悟语言功能的同时,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在尝试中升华了学习情感,变得更自信和勇于探索。

2.课堂教学效率高。这是一堂实在而高效的课。在本节课中,教师用多种训练形式和手段,结合一个个小而明确的任务,一环接一环地促使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发展了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注意到学习者有学习疲劳的可能,因此以individual-work,pair-work,group-work等多种形式的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

3.学生快乐积极。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图片的插入和使用恰到好处。在多处细节处理上,教师的设计和提问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本课以Kitty一家的迪斯尼乐园之行为主线,教师创设轻松、活泼的语言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验、交流、互动、合作,快乐而积极。

摘要:随着世界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对公民外语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使今后的公民能在多元文化的地球村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我们初中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材料取于生活,用于生活,给人一种自然、地道和具有现代气息的语言魅力。课堂教学是落实知识、培养能力、提升兴趣的主要场所,教学活动是落实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篇3

阅读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认为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特殊的 认识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即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发展,同时情感、意志 、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也应得到发展。为此,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 :一是以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二是以热爱本学科学习、以 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这两个领域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 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正如大纲所概括的那样:“指导学 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1] 如何完成这一基本任务呢?一般来说,认知目标往往被人们重视,而且对于认知目 标的研究也卓有成效。但对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的研究相对显得薄弱。然而,对情感 教育的忽视将会削弱教育的整体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极为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他的一般发展理论将情感教育置于显著位置。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2]他说: “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效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他身上树立 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3]。又说:“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情绪意志有关 ,其深刻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各种精神需要”。[4]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 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 切有成效的活动须由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5]一个学生,如果具有积极的情感,就 会表现出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痴情等等,有助于增强对学科 学习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就能顽强地思考,大胆地探索,从而提高思维效果,形成 较强的能力。相反,情感消极,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烦乱的心境、冷漠的态度,就会阻 碍思维的顺利展开,降低思维的积极性、削弱思维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 卓有成效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但是,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确实比认知目标的制定评价要困难得多。曾有人断言 :“与大多数认知目标不同,情感目标无法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如一个星期、一个 月、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之内达到。因此,它无法在学校环境中予以评价。”[6]事实果真 如此吗?认知与情感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赖以制定和实施情感目标的理论基础。如前 所述,认知与情感同属人学习的心理过程,情感行为与认知行为具有基本的统一性。正 如现代心理学先驱威廉・詹姆士分析的那样:“从认知角度看,所有的心理事实都是智 慧的。从主观角度看,全部的心理事实都是感情的。”[7]“认识与情感永远不能完全分 开。”[8]情感“是从某些认知领域里日益增加的信息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情感也会 在认知目标的展开过程中‘自然’地产生出来。”[9]可见,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没 有一定的知识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情感产生有赖于认知。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 厚。所谓知之深,爱之切便是如此。反之,认识越肤浅就会导致情感的浅薄。为此,不 少研究者极为重视从学生的认知行为中去发现评价其情感行为:“教师应始终注意认知 领域里那些产生于学生的行为,如阅读、写作、演讲等,因为这些行为往往是情感发展 的主要迹象。”[10]正是由于认知与情感的这种统一性,费斯廷格和海德提出了“把感 情变化作为认知行为的结果来研究的方法,即所谓的平衡理论。”[11]美国教育家布鲁 姆对此曾作过具体分析。他说:“每个情感行为都有着某种性质的认知行为与之对应, 反过来也是如此,一个领域的某一目标可以在对应领域内找到其对应者。……每个领域 有时可以作为达到另一个领域的手段。”[12] 下面,将通过语文认知内容与情感的关系来分析以认知目标实现情感目标的可行性 。 所谓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基 础是人们认识改造的客观世界。因此,这种内心体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它必须附 着于它所认识改造的对象上面。这样,就产生了情感对象。在语文学科中,这种情感对象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语文形式美的一种感情;一是对语文内容美的一种感情。 即大纲所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 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13] 如何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情感目标,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一往情深的情感体验呢?在这 个问题上,我们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它,但 更多的是熟视无睹。社会上不规范使用汉语的现象更是极为严重。这实际是个对汉语的 情感态度问题。学校的语文教育工作,对于改变这种状况,责无旁贷。但是要让学生对 汉语抱正确态度,产生热爱之情,如前所述,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汉语的认知水平。这是 对汉语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基础。 例如,从汉字来看,根据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汉字是一种既能表意且能表音的多功 能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优点在于:汉字由于大量的形声字,使其具有表音功能; 同时,汉字又是表意的,字形本身就可传达出意义信息;另外,汉字大都是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简单汉字组成的合体字,掌握了数量有限的简单汉字,就掌握了整个汉字的写法 甚至读法。由于汉字的上述特点,使汉字在使用时能据义定形,据形度声,以少御多。 这样使汉字使用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不仅如此,汉字的方 块字属象形文字,具有一种图画美。学生不了解汉语的这些知识,怎能产生对祖国语文 的热爱之情,又怎能自觉地规范地使用汉语呢? 再从汉语的语言来看,也很独具魅力。汉语一般是一个音节表示一个意义,且双音 词居多。同时,汉语的四声以及双声、叠韵、重迭词的运用形成了汉语音节的整齐对称 、错落有致、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长短舒促的特点,使汉语语音具有一种音乐美、悦耳上口,富有艺术情趣。例如《羊城新八景・海珠丹心照天日》中有这样一段语: 草绿、花香、巍巍大厦,滚滚珠江……海珠桥象一把巨大的琴弓,弹响了珠江这金 色的琴弦,把生活的壮歌吟唱…… 云彩、阳光、猎猎红旗、峨峨雕像。你左手抱花束,右手握钢枪;肩上的披风,征 尘未洗,双目如电,正视前方…… 这段话中,“草绿”、“花香”、“云彩”、“阳光”是两个音节、“巍巍大厦” 、“滚滚珠江”、“猎猎红旗”、“峨峨雕像”是四个音节,且四个重叠词的运用,形 成了语音的整齐对称、节奏紧促。而第四句一个长句,又使语气得以舒缓,于整齐中参 差错落,富于变化。另外,“草绿”为仄声,“花香”为平声,“云彩”的“彩”落在 仄声上,而“阳光”又为平声。这样,平仄交错,形成了语音的抑扬起伏,悦耳动听。 而这段话中相对称的语尾“香”“光”“江”“像”均以“ang”韵收尾,形成了语 音的回环往复,又具有吟咏之美。读后给人一种音乐美的享受。这些均是汉语语音的形 式美所致。学生不了解这些,又怎能产生出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呢? 通过对汉语形式美的认知,可使学生产生对祖国语文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对语 文内容美产生积极情感体验又当如何实现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理解语文的内容美。 因为,语文的内容美是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情感对象。没有对这个对象的深刻理解,其情感则无从产生。而要理解语文的内容美,其切入点在于对语文形式的认知。这是由语 文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决定的。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没有一定的形式,内 容无从得以表达。当内容确定之后,形式就成为主要矛盾,内容被表达的好坏,优劣完 全由形式决定。一个同样的内容,由于表达形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或者使 内容得以准确,充分、完美地显现;或使内容的.显现呈现机械的,甚至模糊含混的状态 。因此,当内容确定之后,内容的美由形式美决定,内容的美蕴含于形式美之中。只有 充分认识形式美,才能深刻理解内容美,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对语文内容 美产生积极情感体验也可以对语文表达形式的认知为基础。对语文表达形式认知水平越 高,对语文内容美的理解也越深刻,其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越深厚。 例如巴金《秋夜》中的一大段话: “我听见他(指鲁迅――作者注)激动地、带感情地说:‘……为了追求真理我不 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光明前进!’寂静的夜让 他的声音冲破了。……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好象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象人心一样的东西。……就挂在天空 ,象一轮初升的红日。” 这段话如不从表达形式入手分析也难于理解其深刻含义。这段话作者以非凡的想象 力,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段,将鲁迅坚定有力的呐喊想象为一颗燃 烧的心,继而这颗心变成了一轮驱散黑暗、照亮中华大地的初日。由听觉形象转换为视觉形象,使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丽辉煌的精神画卷, 揭示出鲁迅爱憎分明、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伟大人格。形象鲜明生动,具有震撼人心 的艺术张力。读后令人热血沸腾,受到巨大的精神鼓舞,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而这一 高级的情感体验正是有赖于对这段话表达形式的认知程度。 再如对诗歌内容美的情感体验也可从对表达形式的认知得以实现。诗歌最大的美学 特征就是它的音乐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徐疾与舒缓相间以及平仄押韵复沓手法的运用。诗歌这种独具的语音形式正是理解诗歌内容美的依据。正如 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的,语词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语音的多种表达形式 都是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评价而存在的。语调的平静、激越、凝重都体现一种深沉情 感价值评价而实质成为一种情调,而语势的轻重、舒缓使语音得以强化而造成一种情感 态势。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中“周总理,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的内容美,就可从语音表达形式和复沓手法的运用上认知。这几句中,反复出现三 个“你在哪里?”这一复沓手法的运用表达出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烘托出人民 急于寻找总理,热切呼唤总理的宏大深沉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是通过对语调、节奏的 处理实现的。第一个“你在哪里”节奏稍快,第一与第二句间节奏急促,表达出寻找总 理的急切心情。第二个“你在哪里”读完之后,要有相对较长的停顿,以形成情感蓄势 。然后第三个“你在哪里”放慢语速,并将“哪里”分别延长音时,以形成对总理怀念 之情的情感高潮,表达出人民对总理怀念之情的深沉而宏大。认知了复沓手法的作用, 掌握了语音处理的技巧,对这首诗内容美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促使对总理的热爱 之情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除此而外,对语文内容美的情感体验还可通过对标点符号的认知而实现。因为各种 标点符号在文章中都能参与情感表达。如问号的情绪急切,感叹号的情思奔放,冒号的 情味蕴蓄、省略号的情感舒张等等都是一种情感载体。只有具有这些知识才能深切领会 其负载的情感内容,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不论是对语文形式美的情感体验,还是对语文内容美的情感体验,都可以对 语文表达形式的认知水平为条件。可见,通过认知目标实现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的目标不 失为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 那么,我们如何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升华其情感体验,使其达到一个较高 层次并进行测定呢?研究表明,情感发展也与认知发展一样,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 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对情感由内心体验到形成行为规范的连续过程,是由情感的接受情感泛化而构成完善人格的过程。布鲁姆把这一过程称为情感的内化过程。他认为,要 促使低级情感向高级情感发展,就要注意对这一内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情感生长因素的 培植。为此,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克拉斯沃尔于1964年把情感发展这一内化过程按 等级层次排列成一个情感连续体:接受、反应、估价、组织、性格化。“在这个连续体 的最低层次上,学生仅仅察觉到某一现象,只能感觉它。”[14]这就是接受。“在下一 个较高层次上,他们开始留心该现象。有感情地对现象作出反应”。[15]这就是反应。 “再接下去,他们离开寻常生活方式来对现象作出反应”。[16]这就是估价“然后,他 们把行为和感受加以观念化,并组成一种结构”。[17]这就是组织。“当这种结构成为 一种人生观的时候,那达到了最高层次。”[18]这就是性格化。这一情感连续体揭示了 低级情感向高级情感发展的规律。关键在于,如何培养这一情感连续体上各个环节的情 感因素。研究表明,在认识领域的低级层面上,对应的是较低级的情感,而在较高级的 认知层面上,对应的是较高级的情感。这就为我们利用语文知识目标以提高情感层次提 供了一个可行的办法。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语文知识目标提高情感层次呢?皮亚杰关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阐释、揭示了认识与情感发展的机能机制,对于提高语文情 感教育层次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皮亚杰认为,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其认知和情感的起 点都不是零,而是具备了一种“前结构”。这种“前结构”指的是人的认知结构和情感 经验,这就是图式。它是认知新事物的前提。在语文学习中,这种“前结构”主要表现 为学习者已具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审美趣味、价值观等等。当学生接触新材料时,大 脑中原有的认知情感图式必然与新材料产生矛盾,而失去平衡。于是经过同化、顺应的 作用,完成与新材料的同构,实现新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对原有图式的改变而创立的新 图式。在这一过程中,同化、顺应,平衡几个过程具有一种逐渐深化的因果发展关系。 它们对实现情感连续体各个层次等级的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同化是指“由于外部作用 的结果,在主体那里,使把新的客体纳入已经存在的动作图式之中。”[19]可见,同化 只能引起图式量的扩展和变化。它是达到内化目标――接受和反应这两个层次的途径。顺应是指“新的作用不能完全被已有图式所包含,就要改造这些图式以适应新的客观。 使主体符合客体。”[20]创立新的图式。这就造成了图式的质变。因此,顺应是达到更 高一层内化目标――估价和组织的途径。而平衡则可使内化目标达到最高层次:性格化 。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产生的各个不同层次的情感图式就是测定情感层次的内容。 下面将以《春》一课的教学为例对情感目标制定与实施作些说明。 《春》是朱自清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学之始,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接 着以富有表情的朗读,通过语音将新教材的信息输入学生大脑,就会使学生脑海中出现 春天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景象,以扩展学生关于春景原有图式的信息量,从而引起对教材的极大兴趣,进入一种审美境界。这就是同化,达到了情感内化目标的第一、第二两 个层次:接受和反应。当学生理解了作品拟人、比喻、排比、叠音词等手法将春景表现 得如此生动时,他们不仅惊叹于作品高超的表达技巧,产生对这些技巧愿意学习的心向,同时,也对语言所承载的情感内容:作者对春天向往之情、振奋之感产生共鸣。朗读 时,即会声情并茂。此时,也即达到了情感内化目标的第三个层次:估价。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学生理解了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由春天联想到人生 、社会,表达出珍惜春天,为社会献身,为青春谱写壮丽诗篇的激情,心灵经历了这种 由一般感情上升到天地之上道、人生之哲理,民族之理想的更为深沉、热烈、更具普遍 性的人类情感的体验,并将这种情感化为一种自觉去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行为。与此同时,由于对作品形式美的赞赏之情,学生也会自觉地将作品的表达技巧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如此,《春》一课的情感内化目标已达到最高层次:组织和性格化。当然,上 面所述反映的是学生认知成功的外显引行,“但经常表现出适当行为这条准则则超过了 它(认知),从认知领域进入了情感领域。”[21] 综上所述,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并非有人断言的那样不能在“一个星期、一个月 、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之内达到。因此,它们无法在学校环境中予以评价”。[22]关键是 ,只要认清认知与情感的辩证关系,利用二者这种关系,就能通过认知目标实现情感目 标。问题在于,在进行认知达标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情感,制定出与认知目标相对应的情感目标,并注意情感连续体各个环节中各情感生长因素的培植,让学生在情感连续体 的阶梯上逐级攀登,就能让情感由外部控制进入自觉内控,逐渐成为习惯,由低级情 上升为高级社会情感,优化个性。进而从认知与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完成语文教学的 终极目标。注:[1][13]《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2][3][前苏联]赞可夫:《和教师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4][前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5][瑞士]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巴黎,1966年版。[6][10][12][21][22][美国]布鲁姆:《教育评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7][英]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第一卷,1890年英文版。[8][9][11][14][15][16][17][18][英]克拉斯沃尔・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 篇4

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思想观念~准确确定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有效制定教教学目标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作简单的分析。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效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导航仪、风向标。教学目标设计明确~就学过程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反之则影响教学的有效目标。通过反观我听到的众多节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似乎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近期我校举行的“‘教师业务能力’暨‘教坛新星’”评选活动中~通过对我乡语文教师上交的手写教学设计的查看~发现每一位教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如这样表述教学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等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15页

3、感受:感悟;××的道理:情感、品质等。

4、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解得知~老师们备教学目标的习惯是照抄教参、依赖教参~是不假思索的~他们觉得教参就是准绳~无可置疑~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就成了可以跳过的摆设~许多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只注重在内容上斟酌~反复在人文性上思量~而缺乏语言训练、能力提升的意识和行为。不分年级~不分文本特点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泛化或不当~教学效果不明显。仔细阅读新课标~我认为?有效制定新课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度、明确。

:一;不能随意超越课标提出的年段要求。

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阅读”目标的规定是?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显而易见~学段目标是逐层推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 2/15页

性和阶段性~不能随意改变。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学一年级《月亮的心愿》一课时~把课文中“艳阳天”“郊游”等词语的意思向学生严肃地解释了一下还不甘心~又把词语的意思用非常漂亮的楷体在黑板的右上角认认真真地抄写了一遍~还带着学生读了几遍~让学生背下这些词语的意识。我想这位教师是没有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度”。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适度~制定目标时~我们不能随意超越课标提出的年段要求~必须要符合或体现课标规定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既不能高也不能低~方法适当可行~并且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上述那位教师解释、告知学生“艳阳天”等词语的方法是不当的~还要求一年级的学生背下“艳阳天”等词语的意思要求提得更不当。这样的教学不仅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还有一位参加“教坛新星”评选活动的老师~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让学生去感悟作者用“落、洒、淋、滴”动词的准确性。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既拔高了要求~使得学生觉得难度大~没了学习兴趣~又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可见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度”有多重要。

:二;同一个能力训练点在不同年级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例如~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默读”目标的规定就是逐步提升的。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从“学 3/15页

习”到“学会”~再到“有一定的速度”~目标要求拾级而上。默读是重要的阅读形式~是最经常、最常态、最自由、最持久的阅读形式~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默读的习惯、能力、品质需要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逐步养成和提高~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随之作相应的改变和提升。

:三;、目标制订要明确

1、要求体现三位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课程的基本功能~也是素质教育在教学中体现的三个纬度。这一点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予以充分体现~要从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从基本功抓起~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使教学目标明确可行。

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16课《小松鼠找花生》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3、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文章的说 4/15页 明方法。

4、.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的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这样的目标设计从三个维度来体现~思路清晰~具体明确~强有力地引导教师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易于落到实处。虽然就某一节课来说~目标应该有所侧重~但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虽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不便于表达~但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要有这方面的意识。有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愈力集中在知识目标上~而忽视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有关的目标~使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学目标的开口度要小~切忌贪大求全。

2、教学目标的表达要准确、明了。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

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知识目标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

3、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满堂灌”~让全体学生接受有层次性的教育。

:四;、要求突出学生实际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设计.单是教学目标的编制就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两点是最基本的要素?一是教学内容的特点;二是学生的具体实际。我们的自由发挥与创造都不能通越这两个基础。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2课《人物描写一组》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郎中、辉煌、风骚、打量气派、精神抖擞、手疾眼快、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通过出示课文相关人物介绍~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引导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6/15页

这样的目标设计~在体现“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根据教材内容及掌握知识的量来决定的。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课文人物并不熟悉~通过出示图片对人物的介绍~教学目标就能顺利地达到。有的教师缺少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过于依赖教参或现成的教案~忽视了学情分析~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现实认知起点~就难免要面临课堂上的问题或尴尬的场面~导致教学目标不能顺利落实。此外~我们绝不能囿于教材本身~而要大胆地使用教材~并进行创造性的处理~选准教材的切入点~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要求体现文本特点。

1、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解读文本。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把每一文本的三维目标简化为一句话、一个中心问题~把其他目标蕴含其中~做到一箭双雕。

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抓住环境及人物行为的重点词、句、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深厚友谊~它比天高、比海深~”?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可以把“通过找、读、悟~深入体会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崇高品质”作为教学目标?

另外~对于一篇课文~需要掌握的内容肯定很多。如果饥不择食 7/15页 的话~就会造成目标多而泛滥。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合理有效地确定教学目标。

2、紧扣文本。

现在很多教师处理教材、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体现得比较多的还是教师个人的主观愿望~不能完全代替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订~把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投入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乐意从事的学习手段上去。但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不可能独立承担重任。可以事先征集学生意愿~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提出疑难问题~指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段~或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依据学生这些实际存在的困难和学习语言的需要~来最后确定学习目标?或课后收集学生意见~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感受或体会~既是对刚才学习过程的及时总结、反思。阅读教学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想~这些能力是需要在课堂中扎扎实实进行落实的。思想教育的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只有这样紧扣文本~才能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三、目标的制定要具体科学。

再仔细查看老师们的教案目标制定~几乎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目标 8/15页

都是整篇课文教学总目标~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并没有制定~还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开来设计。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怎么能够做到具体有效呢?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体到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去~但不能割裂开来设计。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要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发展性。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首先确定~通过教学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只有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

3、应该重点突出

新课程以来~教学目标表述的改革是比较醒目的。但是在新课程

9/15页改革7年多的今天~老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知放到哪里。一些教师在目标表述中时常出现“使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字眼~目标中的主体在不停地转换~这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课前预设课堂教学目标固然是教师的责任~但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却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目标意识是他们主体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他们承担学习与发展责任的本质的表现。

4、应该便于检测

教学目标表述的指向性要明确、要明晰~明晰到好操作~明晰到能够以此作为依据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生学习结果有明确的界定~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新课程首次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阐述的重要领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克服以往重结论~轻过程的方式。把学习的生动过程交给学生~注重参与、注重过程。

三、目标的制定要凸显语文本色。

1、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培养和锻炼~关键是必须讲究学习知识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指向—语言学习~能力发展。教材就是一个例子~教师要经常这样想?我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孩

子什么?那就是要教会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处在信息社会~人类在努力改善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必须善于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由此可见学法指导很重要。例如对词语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词典上的解释~而应该针对不同词语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13、《钓鱼的启示》从课文学习中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同时本课学完后~能够学习从课文中找到获得启示的句子及获得的启示。那么在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自然就会通过课文学习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从中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有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训练”是落实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构建科学的语言训练新机制。

首先~要确定训练目标。应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时候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每一课的训练目标要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易于操作和达成度的检测。目标要少而精~讲究一课一得~一练一得~循序渐进~忌面面俱到。另外~确定课时训练目标时~必须把文本的 11/15页

语言特点与学生的语文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要设置语言载体。我们要经常关注三个“点”?一是找准听说读写的附着点。二是洞悉情感发散的栖息点。三是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这三个“点”是相互渗透与交融的~并不孤立存在~只是因其训练价值而有所侧重。

再次~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训练方式因训练目标和语言载体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譬如~从训练对象的多少看~有个别训练~小组训练~全班集体训练?从语言的运用形式上看~又有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口头语言训练主要有朗读、背诵、复述、讨论、回答、对话等形式~书面语言训练主要有默写、连线、填空、写词、练句、仿写片断等形式。但无论选择哪一种训练方法~都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趣味性和语言训练的时效性。

五、立足文本特点~恰当设计教学目标。

1、根据语文教材的单元整体目标来设定文本的教学目标。

一个教学单元的整体目标~是由几个文本分别承担的~单元是整体~文本是部分。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出发~来设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使教学得以有序实施~从而真正发挥单元教学的整体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本单元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因此~“理解课文内容”这个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文本~ 12/15页

就是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而且这个内容必须与“树立忧患意识”有密切的关系~这才是文本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其原因是教学的内容落点~在课文中指的是人类为了生产而搞的“四盲”~这是直接原因~是显性的信息~学生易于理解。在教学中如果只是把阅读理解停留在文面上~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罗布泊干涸的深层原因—— 急功近利、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就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培养科学的理性精神”也就成为空话。因为人类的“急功近利、缺乏持续发展观念”是全球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面对罗布泊~作者产生“痛苦与无奈”、“沉重”的心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入情”是产生共鸣的条件~也是教学的另一个落点。

2、结合教学文本的体式特征设定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是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而单元内各篇文章都有各自的体式特征。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分别是《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写的是关于西部的内容~所以学习中不要忘记对西部认识。而本册第七单元则是关于“作家笔下的人”为主题~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所以~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教师必须首先要在理念上分清教学目标的层次~即上位目标和下位目标。课堂目标是下位目标~无须都按三个维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文本在单元整体中所承载的功能~还有文本自身的体式特征来设定课堂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明确具体而有序。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施教时的动态生成~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设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能避免选 13/15页

择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起关键作用。

3、熟知文本特点。

这是备课首先要思考的。备课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我们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布卢姆说?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努力告别过去那种粗略的、随意的目标表达方式~应深入对话新课标~从教材出发~以学生为本~认真研究并确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熟悉和理解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要对课标中的年段目标做到胸有成竹~并了解其他年段目标~这样就能上下勾连~融汇贯通。还要结合学情~寻找并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可能有效。

同一教学内容~同样的整合策略~学生的反应迥然不同~整堂课的分解目标显然也大不相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自主选择了不同人物进行评价~他们主动参与~在探究中他们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优化整合并统一。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了知识构建的主人。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及新 14/15页

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 篇5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有时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的体现。有的题目中有一个或几个关键词, 也称“题眼”。题眼就像是文章的一扇窗户, 透过这扇窗户可窥见文章的内容、情感和中心。它不仅提挈全题, 而且往往成为统领全文的契机。因此, 以标题中的关键词作为切入点, 即抓住题眼来解读文本,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不失为上策。下面, 以NSEFC Book 5 Unit 2中“Puzzles in Geography”的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紧扣题眼解读文本,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 结合所执教的高二学生实际水平和教材内容, 笔者着重就语言技能、思维培养、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制订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语言技能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能运用阅读技巧得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 并对文章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进行预测, 然后通过阅读获取文本中关于英国的相关信息, 了解英国的历史、国家的构成及名胜古迹等。

学生就文本进行信息加工, 不断揭秘文本中各种puzzles的同时养成英文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以此来实现思维培养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 学生能得出一个国家的形成与其地理、历史及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的结论, 并由此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最终达成文化意识教学目标。

二、紧扣题眼解读文本

准确制订教学目标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实现目标才是教学活动的最后归宿。因此, 预设教学目标后, 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目标的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和细节实施。笔者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文章题目的题眼———puzzles, 以解决文中的puzzles为主线, 设计不同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走进文本, 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生成puzzles

课堂的导入对于一节课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英国的话题, 我们并不缺乏课程资源, 可如何取舍?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这是一堂阅读课, 笔者在课堂导入时尽量缩小话题的切入点, 以让学生解决puzzles为突破口来解读文本, 从而引起学生对英国的好奇心以产生阅读的欲望。

首先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Which city is shown to us?”来观看伦敦2012奥运宣传片。学生看到视频中出现的文字“BBC, Global media centre”和作为英国的象征及伦敦市的标志———大本钟的时候, 兴奋地喊出了答案。笔者接着追问:“Do you know which country’s capital London is?”对此学生有着不同的答案, 如:England, Britain, Great Britain, the UK等。笔者把种种答案都板书在黑板上, 并在旁边添加了一个问题, 即第一个puzzle:Which is the right name of the country?之后笔者抛出第二个puzzle:Why is London so lucky to be chosen to hold the 2012Olympic Games?马上有学生提到伦敦是英国的首都, 但这并非是唯一的原因, 笔者的一句“We have more reasons than that”让学生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英国有许多知名足球队, 但是当英格兰队获得世界杯冠军时, 为什么升起的是英格兰旗帜, 而非英国国旗?对于这个话题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于是笔者马上抛出第三个puzzle:When the England football team wins the World Cup, which flag will be raised?The national flag or the flag of England (Cross of St George) ?一看到这个问题, 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了, 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盼。而笔者提出的这三个puzzles正是教师将要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 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抓住题眼, 层层追问, 笔者顺势一句“Are you clear about these puzzles?Now, we’ll clarify these puzzles soon”适时地进入了文本的阅读。

2. 文本探究———解决阅读中的puzzles

说明文的体裁使得本文的语言和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具有太大的诱惑力。如何让学生抓住这篇文章的特点?如何把文中一些过目即忘的事实性陈述变得让人印象深刻?如何才能有效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笔者决定继续抓住题眼, 以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南, 优化教学设计, 充分解读文本。

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阅读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笔者根据文本中的puzzles适当地改编和补充文后的comprehension部分, 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任务,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Task 1:Main idea for the three parts of the passage.

要学生直接得出文章三个部分的段落大意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笔者就给他们搭建一定的支架, 让学生先找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词, 再对段落大意进行加工, 从而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分辨主题句的能力, 提高对阅读文章的理解速度。

在得出每个自然段的主题句后, 再让学生分别总结前三个自然落、第四自然段、最后两个自然段所侧重的话题, 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段落大意。

要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我们必须重视文章的体裁结构。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其体裁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解读,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 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 设定相应文体的阅读任务要求。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提炼出说明文的语言和结构特点, 从而掌握相对稳定的、可以借鉴和依赖的体裁分析模式, 增强其理解文本的信心。就此笔者设计了一道关于文体的选择题。

Task 2: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and the sentences of the passage, can you figure out the writing style of it?

A.Argumentative writing

B.Expository writing

令笔者惊喜的是学生在作出了正确选择的同时也指出了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如文章以事实为主, 由大到小的写作方式, 即由英国到英格兰再到伦敦。

有关英国形成的历史, 笔者设计了一个表格 (见表1) , 就name、country、time、way获取一定信息。再要求学生在完成表格之后, 一边勾勒轮廓图, 一边根据表格的关键词复述英国形成的历史, 以进一步达成语言技能目标。

对于文章的第二部分:Division of England into3 zones an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笔者采用画线配对的形式让学生得出其主要特征。

Task 4:Match the features with the related parts.

这一任务设计旨在增加文本信息转换的维度, 提高思维含量, 避免学生对文本不进行加工而照读教材中的相关文字。

在讲授伦敦的文化时, 笔者就伦敦的重要性设计了一道问答题“What kind of visitors are willing to visit London?Why?”用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的题目不能直接从文本中找到答案, 学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参阅文本内容, 同时结合自己的认知, 对文本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应用而作出解答。学生根据文本的信息———the greatest historical treasure (museums, art collections, theatres, parks and buildings) ;the centre of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its administration;the oldest port, castle, building加以思考, 得出结论:Those who like artificial scenery arewilling to visit London.

任何一个国家, 其文化的形成, 都深深烙着历史的痕迹。那么英国历史上的四批入侵者 (The Romans, Anglo-Saxons, Normans, Vikings) 到底给英国带来什么影响呢?笔者就文章第三部分再次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oreign invasion?Find some evidence to support your idea.有学生认为这些入侵者对英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也有学生认为这种入侵破坏了英国的和平局面, 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弊大于利。

到课堂的最后五分钟时, 文本中的puzzles已经明朗了。在探究文本、解决文中puzzles的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技能目标、思维目标也基本得到了实现。

作为知识的巩固环节, 笔者引导学生回到课堂导入所设的puzzles。这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带着愉悦的心情用自己的语言解答了那三个标注着问号的puzzles。

3. 拓展延伸———质疑文本之外的puzzles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维目标, 让学生在不断揭开各种puzzles的同时, 批判性地接受文本, 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笔者在课堂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基于文本而又跳出文本的环节:Critical thinking—more puzzles。

Puzzle 4:Do you think the title is suitable?If not, can you come up with another one?

Puzzle 5:The writer says that King James accomplished the union of the three countries without conflicts.Is that true?Can you restore the history?

Puzzle 6:What geographical factors make it difficult to invade England successfully?

Puzzle 7:There are four countries in the UK, but why does the writer choose England as a representative country of the UK?

文章标题的选取有助于读者抓住其主旨大意。那么, 本文的标题———Puzzles in Geography能否概括全文呢?就第四个puzzle, 学生纷纷得出各种答案:Puzzles in the UK, The United Kingdom,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UK...他们并对文章作出批判性评价:The passage is not only about the geography of the UK, but also its culture and history.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图示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 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去挖掘其中的puzzles, 这样才能如文章结尾句所说的:You must keep your eyes open if you are going to make your trip to the United Kingdom enjoy-able and worthwhile.

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目标设定,有效建议

一、引言:关于困惑

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的实践活动 (宋秋前, 2007)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 也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具有可观测性 (夏谷鸣, 2009) 。然而, 我们仔细翻看平时的教案, 发现笔下记录的教学目标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相去甚远;聆听同行的公开课, 发现课堂热热闹闹的背后却忽视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在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实现。因此, 教学目标的设计到位与否, 往往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

二、教学目标预设问题中的误区

笔者参加了2009年温州市高中英语校本教研与有效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若从有效课堂的角度来观察, 三位开课老师似乎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都有瑕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本人归纳了以下四种常见的有关教学目标预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预设的目标主体不明确

教学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案例一Module 1Unit4 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 (by Jack London) (赵天红)

1. Introduce…2.Get the students to….3.Lead the students to…4.Let the students…

【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学目标的描述仍然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 只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从而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 预设的目标设计不明确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混淆了目标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或者途径, 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 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必会大打折扣。

1. 误认为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

案例二: (1) Help students review the story of Charlie Chaplin. (林海芬)

(2) Introduce the American novelist Jack London to the students. (赵天红)

【分析】以上并不是教学目标, 而是教学过程, 即教师设计做什么、怎么做。然而, 对于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 并没有进一步思考。

2. 误认为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

案例三:Review“-ing”form as the subject, object, object complement, predicative and attribute in a specific situation. (童舒楣)

【分析】这个目标很明显只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对于预期学生学习后行为或内在能力和倾向发生的变化, 该目标描述中无任何说明。比如教学目标1应该是通过复习“-ing”form as the subject, object, object complement, predicative and attribute的用法, 学生了解其形式、意义、语用, 进而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活用并注意正确的表达形式。

3. 误认为教学手段为教学目标。

案例四: (1) Lead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good writing skills applied in London's writing. (赵天红)

(2) Let the students have a try of the skill of repetition, which is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the text. (赵天红)

【分析】以上“目标”只是教学手段。目标3让学生分析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到的一些写作技巧, 实在是太高了。而且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这个目标并没有真正达成并落实到学生的运用中。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课文中的一些句子 (倒装、重复/排比、夸张、对比) 呈现在屏幕上, 然后让学生分析。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的表达。笔者认为倒不如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他们认为优美的句子并且将这些句子大声朗读出来。然后再进行分析。因此这个“目标”可以改为这样描述:“60%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find some beautiful sentences they themselves think and understand and use some useful sentences structures.”这样的描述应该是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的, 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 预设的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案例五:NSEFC Module 4 U2-3 Grammar-ing Revision (童舒楣)

(1) Review“-ing”form as the subject, object, object complement, predicative and attribute in a specific situation.

(2)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Ban on Plastic Bags”using“-ing”form

【分析】显然, 以上两个目标没有明示出特定的学习目标, 在陈述上笼统模糊, 过于宽泛, 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 学到什么水平等都没有准确的描述, 也未能用外显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 因此这种目标就缺乏可操作性和评价性。建议目标的描述可改为:

1)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learn various functions-ing form perform in the sentences and choose correc forms according to specific situation.

2)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ban on plastic bag using at least two-ing forms in their speech.

(四) 预设的目标缺乏情感态度及文化意识目标

教学目标只局限于学生的语言知识, 一味强调知识点的挖掘, 而未能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 未涉及学习策略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

案例六:NSEFC Revision of Module4 Unit3 (林海芬)

1) Help students review the story of Charlie Chaplin

2) Enable students to recall the vocabulary and grammar in this unit.

3) Get students to learn to write a passage to describe a famous person

【分析】显然, 这种目标过于单一。通过本课的学习, 教师除了知识点的讲解, 更应该让学生学习Charlie Chaplin的可贵品质。因为新课程标准理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意识是学生得体语言运用的保证, 这两方面都是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不可缺失。

三、教学目标设定的建议

以上误区说明, 不少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主要依据教材中设计的环节以及自己的直觉判断。因此, 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预设目标讲究“三维一体”, 在课堂的教学动态生成中发展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是一个完整的、协调的、互相联系的整体, 对于三维目标, 我们应作整合的理解, 因此在预设时必须全盘考虑, 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然而, 在课堂动态生成的背后, 还要进行教学反思, 在制定下一个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上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或补充或修正, 不断地为预设的准确和提高加码, 这就是生成促进预设的发展。

2.正确运用和实施对学生的课堂评价。

心理学认为, 人的任何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 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 对学生的回应要及时评价, 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收获。

3.教学目标的达成实际上取决于细节的实施。

课堂教学细节如教学互动, 课堂环境, 德育渗透, 学生参与, 教材处理等等方面。成功的教学细节体现着先进的教育理念, 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细节可以使活动更加精致, 同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并有可能会实现多重的教育教学目标。

四、结语

总之,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多种多样, 它会随着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而发生相应变化。但无论如何, 教师在设计时要结合实际, 把课标中所规定“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导功能, 从而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夏谷鸣.教学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akle.

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之浅见 篇7

课例一, 定向提问促有效数学课堂达成

“定向”即确定方向、目标.定向提问就是教师作为“指路人”、“引导人”, 让学生的思路、回答朝着数学问题的本质目标发展.例如, 在引出“圆”的定义时, 有教师作了如下提问: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形.

师:是三角形、四边形行吗?

生:不行, 无法滚动.

师:这种形状 (画椭圆) 行吗?

生:不行, 会忽高忽低.

师:怎样的图形才不会忽高忽低呢?

生:轮上的点到轴心等距.

到此, 自然引出了“圆”的定义.

该案例说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应事先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怎样给予引导评价, 对学生出现东拉西扯、节外生枝、离题较远的回答, 应定向引导、及时点拨, 诱发学生的思路步步触及问题的实质, 得到正确的答案.当然对于课堂生成的相关问题应作合理解释.

课例二, 转换提问促有效数学课堂达成

“转换”即改变、改换, 换一个话题,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例如, 案例“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师:如上三个图, 图1的三个外角和为S1, 图2的四个外角和为S2, 图3的五个外角和为S3, 请问S1, S2, S3三个量中, 哪一个量最大?

生:S5最大 (脱口而出) , 不一定 (有人反对) .

师:究竟哪一个最大?

生:很难肯定.

师:如果你站在图4的A点, 视线沿着AP方向 (图4) , 每一次转一个角 (∠1) , 使你的视线方向为AB, 第二次转一个角 (∠4) , 使你的视线AE与BC平行……

生:我转了两次, 正好是两个外角1和2.

师:你再转第三次, 使得你的视线回到原来的AP.

生:我转了一圈, 正好是三个外角的和.

师:那么, S3有多大呢?

生:360°.

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S4的大小. (引导学生转一圈)

生:也是360°.

师:S5呢?

生:360°. (学生抢着回答)

师:那么六边形、七边形呢?

生:都是360°, n边形的n个外角和都是360°.

经教师的有效提问, 学生自己发现“n边形的n个外角和都是360°”.

在数学课堂中, 学生往往对较难的问题迟迟不能回答.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 全盘托出, 可以转换提问的方式或举与其类似的问题作比较, 举一反三, 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想象时间和空间, 关注学生过程性目标达成.

课例三, 迁移提问促有效数学课堂达成

“迁移”即善用由此及彼、联系迁移的方式.例如, 有位教师讲了“最简分数”的概念后, 有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是一支粉笔, 一张纸, 为什么前后两次的放法不同呢?

于是, 这位教师便拿出一支红粉笔和一支白粉笔, 一张红纸和一张白纸.先把红色的东西放在一起, 白色的东西放在一起;后又把粉笔放在一起, 纸放在一起.

该案例教师巧妙地用了由此及彼、联系迁移的提问方式, 引导学生采用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迁移到解决数学本质问题上来, 达触类旁通之效, 从而思路上达成有效提问.

课例四, 降格提问促有效数学课堂达成

“降格”即把新知识通过架设桥梁, 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 或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提问策略.例如, 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 为了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条弧上的圆周角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可以设计以下提问进行铺垫:

(1) 在同一弧上的圆周角有多少个?可以分几种情况?请画出图形.

根据学生的答案与图形归纳为三种, 如图.

(2) 观察特殊情况 (如图6) , 你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容易得出: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3) 这个结论在一般情况下能成立吗?

学生一般认为能成立, 但说不出成立的理由.教师进一步启导.

(4) 能不能把一般情况转化为特殊情况?

在教师的层层启导下, 学生终于探索出了“在同一条弧上的圆周角是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在数学课堂中, 有时因问题综合性大或因含义深奥, 学生往往一下子摸不着头脑, “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我们知道,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 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 又感到陌生.因此该案例充分应用降格提问,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 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这里还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学生个性差异, 这样做即可有效提高后进生的参与度, 又可服务于优等生的发展需要.

课例五, 直观提问促有效数学课堂达成

“直观”即运用直观手段提示, 也可用眼神、手势、动作、比喻等进行必要的提示, 这样可以充分展开学生的想象.例如, 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后, 有学生提问:“老师, 在小学里老师教我们说0是最小的数, 是否小学老师讲错了?”此问题提得很有挑战性, 也很有意义.由于我知道该学生有个妹妹, 于是师反提问:

师:在你家中谁最小?

生:我妹妹.

师:在你妹妹还没出生前呢?

生:应该是我.

师:在小学时你们学过负数吗?

生:噢, 我明白了. (不仅是他, 全班同学都恍然大悟)

生:老师, 是不是还有一些我们还没学过的数呢? (又一问题提了出来)

师:你们认为呢?

(学生沉默, 师继续提问)

师:你们最先学了什么数?

生:1、2、3……整数.

师:为了表示你完成了一半, 出现了什么数?

生:分数.

师:为了区别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行走, 我们引入了什么?

生:负数.

师:现在我们把学过的数统称为什么?

生:有理数.老师, 是否还有无理数呢?

在老师的启导下, 学生不仅找到了答案, 更了解了数的发展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回答问题遇到障碍, 想说说不出, 有时说出来的又不是自己想回答的.该案例为学生创设一个恰当的直观情境, 提问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下, 在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上一篇: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观后感200字下一篇:餐桌上的笑声小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