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精选8篇)

“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篇1

展开自主活动个体感悟体验

交流活动成果积累运用语言

进行深入活动实现语言创造

它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经过个体或个体之间的自主活动,对语言材料进行感知与体验;再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经过群体间的交流,进一步领悟语言规律,并积累语言和尝试运用材料中的语言;最后,根据教学目标或主体意愿及需求,帮助学生选择性地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改编,完成语文创造活动。

2.教学程序

与一般结构相对应,就形成了“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即:

入境→理解→深化→创造

(1)入境

教师借助语言、实物、音像、课件等手段呈现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教师或师生共同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意义及活动方式,自觉走入已创设的活动情境。

(2)理解

在活动情境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自主地阅读材料,并在伙伴合作活动的条件下,对语言材料进行感知、体验,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

(3)深化

在教师组织的集体讨论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同学的从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加以比较,发现规律,对重要的有特色的语言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情境中自觉地通过朗读、背诵或复述甚至表演得到积累,展示教学成果,概括学习方法,梳理思维过程。

(4)创造

教师继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活动情境中指导他们对原有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并动口动笔或是运用肢体动作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从上述的教学程序可以看出,阅读教学无时不在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进行,三次活动情境随阅读教学的深入,呈现出由感悟到积累再到创造的逐步向上的阶梯形态。这也正是“活动发展”教学模式活动性、整体性、开放性、主动性的特征体现。这一程序可以运用于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整体教学的.设计,也可以运用于一堂课中某一教学环节的局部设计。

3.活动策略

为使学生主动地去研究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促进他们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要创设“以学生的阅读为中心”的具有鼓励性、支持性、自我指导性、挑战性的语文学习活动环境,并优选教学方法,这就形成了以下几种最具成效的活动策略。

(1)操作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知,有利于感性经验的获得,并促进内化,语言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会得以良好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较多的操作实践机会。如《赵州桥》一文,教师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教师还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赵州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

(2)模拟

教师要为语文的理解性教学创设一个课文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走入,并调动其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发展语言,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如《秦始皇兵马俑》描写“地下军阵”一段,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全班学生“来到”军阵前,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坑内军阵中的兵俑,学生们依据课文介绍,明确了自己在军阵中所处的位置及任务。在这样的模拟活动中,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前锋”、“侧翼”、“包抄”等词语的意思,并极有气势地读出了军阵的浩浩荡荡。

(3)再现

教师为语文的积累性教学巧妙地设计再现课文内容的活动,改变了被动枯燥的朗读、背诵和复述,使他们主动地参与积累语言;改变了学生习惯了的内倾性的言语活动,使他们的语言积累指向外部,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外交活动。《山里的孩子》一课,学生在研究山里的孩子“热情好客”的特点后,采用表演的方式汇报研究成果,他们不仅表演出了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还补充了人物对白,自觉地用上了礼貌用语。积累课文语言的同时,通过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再造了课文情景。《詹天佑》一课,教师创设了“举办詹天佑事迹展览”的活动主题,学生在要做好展板的内驱力的激励下,积极地研究语言,最后,学生在为展览做讲解的活动中,用已内化了语言有效地再现了课文内容。

(4)创作

为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设计出对课文语言进行创造性地处理的活动,如改编、扩充等。改编可以是改变课文体裁、叙述顺序、人物人称,甚至是时代背景,或者写另一个结尾;扩充可以是撰写课文中人物对话或独白,详写略写的或是次要的部分,给概括描写具体化,续写,对课文中的某个人物“进行采访”,“捏造”课文中某一人物的来历,给课文中的某个人物写信等。当然,这些活动不单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也可以采用视觉的塑造方式:如用图画(或连环画)、戏剧化的方式等。《精彩的马戏》,教师创设了为马戏表演写解说词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写写其它动物的表演。《东郭先生和狼》,让学生针对《东郭先生第二次遇狼》的主题进行续写或表演。这种创作活动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还培养了他们灵活运用语言并能顺畅表达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得以凸现,创造潜能得以发掘。

(5)角色转变

让学生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课文,独立钻研或与任务相同的同学交流后,再在新组合的组内作讲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并讲解其它不同的内容。全班交流时,可由任务相同者一起上讲台做“主讲”,以教师的身份汇报研究结果,并吸取集体的评价和补充意见。让学生转变角色,尝试从“教师”的角度去研究课文,用自己的“备课”去影响同学,这一策略可以使学生人人参与,促进个体自主阅读,相互激励,共享成果,更有效地感知语言材料。

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的活动策略还有多种,如游戏、观察、辩论、问题解决策略等。什么时候用哪一种策略,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语文发展实际水平而定。

四、教学变式

“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在不同课型、不同课文、不同课时、不同环节的教学中的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外显的教学程序也随之会发生改变。所以,它有多种结构变式。

1.“探究发现”式

教师提供给学生文字材料、实物材料等,采用“操作”策略,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语言规律,掌握写作方法,获得语文发展。《北京》、《乌鸦喝水》、《看不见的大力士》等课文,都可以让

[1] [2] 下一页

学生动手摆一摆模型,做一做实验,获得知识与信息的同时,也领悟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清楚的,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叙述的。

变式结构:问题提出→活动探究→发现规律

适用于重点明确或难点突出,阐明一个科学知识或介绍一处地方,文理清晰,语言简明的课文。

2.“体验积累”式

教师运用语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采用“再现”策略,让学生体验课文所展现的现实,体验文中某个典型角色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兴趣和热情,自主地去感悟语言,并将获得的真切体验转化为自觉的朗读、背诵、陈述等积累活动。这样的积累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变式结构:创设课文情境→入境移情体验→自主积累语言

适用于《秦始皇兵马俑》、《庐山云雾》、《我盼春天的荠菜》等有典型情景,语言形象丰富,感染力强的课文。

3.“实践创造”式

这类变式就重在激发学生的语言实践动机,运用“创作”策略,在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规律和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创设迁移诱因,引导他们对课文语言进行重组与再造。它为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肢体与语言的表现力的培养提供了良机,充分挖掘了创造潜能、展示了个性。

变式结构:理解语言规律→进入迁移情境→语言运用实践

这类变式的运用,要求教师根据活动教学的要求和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作创造性地的构思和处理。由于要求较高,因此,这类变式的运用还不普遍,效果也较难体现。

4.“交往合作”式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项阅读教学内容,自主确定研究方法;帮助独立探索,并在具有相同任务的组内研讨;采用“角色转换”策略组间互学时,教师要做好组织调配工作;班内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与流畅地表达。如《小镇的早晨》,学生选择某一个小镇的早晨的特点后,组成具有相同任务的小组,共同研究“课文是怎样写出小镇早晨的这一特点的?”再让学生在组间互学,研究其它特点,最后,集体交流“你喜欢怎样的小镇的早晨?你能用朗读来表现这样的早晨吗?”这种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使其具有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主体意识。

变式结构:选择任务→组内研讨→组间互学→班内交流

这类变式适用于结构相似或是一个教学项目在不同段落中分几次落实的课文。

《教学月刊

“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篇2

一.围绕活动, 自主阅读

要让学生课外快乐阅读, 就必须创设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自由自在课外进行阅读, 产生课外阅读的轻松感。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准备一些与阅读活动有关的文字资料, 让学生随意阅读;或者只布置活动项目, 然后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阅览室、图书室, 让学生自由阅读, 筛选信息, 做读书笔记, 这样学生才有旺盛的求知欲, 才有读书的热情。如《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美丽家 园》阅读实践活动, 教师课前印发《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什么要低碳生活》 《201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宣传重点》等资料, 让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课外阅读有关低碳生活的知识。

二.明确任务, 小组分工

首先教师根据某项课外活动的安排, 明确活动任务, 确定活动目标; 然后教师根据活动要求细化问题, 将活动分成几项任务;其次教师根据细化任务,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安排一项主题活动;最后由小组长根据本组任务, 再细化问题, 把任务分配到每个组员, 做到责任到人, 分工明确。如《《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美 丽家园》阅读实践活动, 首先明确任务:本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考察身边的环境保护情况, 搜集能体现低碳生活的图文资料, 筛选典型图片, 为图片撰写说明文字, 并对文字资料进行批注, 制作宣传板。走出班级, 走出校园, 采用多种形式宣传低碳, 践行低碳生活。其次将活动分成四个主题:地球母亲在呻吟、我们家园的低碳生活、身边的低碳生活、我们践行低碳四个主题, 分配到四个小组。各组根据分配任务, 通过全体组员讨论, 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合理分工, 保证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

三.搜集资料, 阅读实践

各小组成员根据组内分配任务, 到阅览室、阅览室, 广泛阅读书籍、报刊、杂志, 或者通过网络资源搜集有关资料;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根据选题和实际情况进行采访、调查、拍摄, 搜集有关低碳生活的资料。如《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美丽家园》 阅读实践活动, 学生借助书籍、报刊、网络搜集有关低碳生活的资料, 下载有关低碳生活的图片;或走向社会, 调查、拍摄, 搜集低碳生活的案例。

四.组内合作, 完成任务

每位组员先对自己阅读、调查、采访的情况进行总结发言, 并做出自我评价, 其他组员认真倾听,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由组长主持, 综合评议。根据评议结果, 进一步调整各人工作, 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如《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美丽家园》阅 读实践活动, 组员将收集到的低碳生活资料先向本组成员汇报;本组人员倾听后, 提出合理化建议, 并根据情况调整组员职责;并由组长主持, 对文字、图片进行整体设计, 共同讨论, 分工协作, 制作宣传板样品。

五.全班交流, 共享成果

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 由各组组长代表本组向全班汇报活动情况, 展示本组的工作收获, 介绍存在的问题;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 要求教师和全班学生倾听、参观, 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各小组根据大家意见, 进一步做出补充、修改, 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并将最终的活动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如《倡导低碳生活 建设美丽家园》阅读实践活动, 各小组根据分配任务, 展示自己制作的宣传板样品, 向全班同学介绍设计的主题、构思、插图、文字等;师生对展板样品提出建设性意见;各组根据大家的交流结果, 制作宣传板成品, 在全班展示;也可以走出班级, 走向社会展示成果, 宣传低碳生活。

六.总结评价, 颁奖奖励

选出评委组织, 制定评价细则。评委依据各组的表现和成果展示, 从态度、方法、收获、经验和教训等方面给予评价。最后由教师点评, 宣布评价结果, 颁发奖品和证书, 激励学生, 快乐阅读, 积极实践。如《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美丽家园》 阅读实践活动, 最终评选出最佳宣传板、最佳创意小组、最佳活动小组、最佳设计小组、最佳小组长及个人单项奖。

以学定教,构建阅读教学活动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以学定教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27

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考虑这节课该怎么教,比如怎样导入、结尾,采取什么教学手段,怎么突破教学重难点等。这就导致教学活动一直是围绕着教师的“教”转,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缺少了学生“学”的助推,使整个阅读教学显得既被动又生硬,直接导致阅读教学的低效。因此,关注学情,从学的层面构建阅读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把握起点,变被动为主动

阅读教学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总是从零起点出发,所有的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结果导致教师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失去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握学生学习起点,以学定教,可以让阅读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散落走向集中,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小池塘》一课,让学生初步接触了比喻句的用法,并尝试用“……像……”什么进行说话,基本了解比喻句的构成规律。这样在教学三年级的《西湖》这一课时,教师就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这一起点,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在读完课文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文章描写得美吗,美在什么地方。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就找出运用了“犹如”“就像”“仿佛”等这些词语的句子,并且经过品读,明白课文正是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西湖显得美丽极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对比喻句的用法教师并没有直接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是基于学生的起点,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这样教学,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高效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转变视角,变灌输为获取

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总是习惯的从教的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问题来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检查学生的学习程度。这样使学生没有真正的属于他们思考的空间,心中的疑难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而以学定教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现状。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才是有效的。

如,苏教版《秦兵马俑》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在阅读之前就会告诉学生,说明文通常采用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等方法,并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来读一读。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缺乏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而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师让学生先自己读课文,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在学生感受到规模宏大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目光转向课文是怎样写的,用什么说明方法。这样教学,使学生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主动探究,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可见,要想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就要变灌输学习为让学生主动探索,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活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显得更加有效。

三、关注过程,变教会为学会

阅读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一切知识的获取都是动态的、生成的。因此,要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教师的教会变为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学会知识的过程。

如,苏教版的《石榴》一文,有这样几句话:“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最后……”这是作者关于石榴成熟过程的描写。怎样才能把学的目标落到实处呢?在教学时,我对学生说:“在平时生活中,你们可能还见过其他水果。它们的生长过程怎样呢?请大家以‘____________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___________,逐渐变得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的句式描写一下你熟悉的水果生长过程。”这样教学,自然地使学生在语言的迁移运用中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教师的“教会”转变为学生的“学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迁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立场出发,以学定教;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自主获取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使阅读教学更有活力。

“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篇4

【内容摘要】英语是初中阶段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新课标对现阶段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通过有效的英语教学,学生应掌握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并且能够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用英语进行交流。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听说读写,据观察阅读教学相较于其他教学板块来讲难度较大,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依然需要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探究。以下本文将简单分析影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因素,重点围绕构建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展开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教学模式 影响因素

一、影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因素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不佳其主要受以下几点因素影响:兴趣、方法、交流。首先,学习兴趣不强。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主体――?W生自身的学习状态及意识影响较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激情,消极被动式的学习氛围下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部分教师并未做好前期的兴趣引导,致使学生无法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的参与阅读教学,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方法单一。对于当前的中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模式枯燥、单一,无法给予学生应有的自由与尊重,压抑、机械式的学习下学生仅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生搬硬套,无法做到灵活运用、大胆创新,学生对于阅读教学的兴趣也得不到培养。第三,师生交流有限。英语教学的氛围应该是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在缺乏沟通交流的前提下,师生关系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师生相处模式中,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无法得到传递,不敢问、不想问等现象都会影响到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构建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1.做好前期的准备

阅读前的准备不仅仅局限于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教具的准备,同时应制定明确的阅读计划,明确阅读主题,并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合理控制时间,带着目的去阅读与思考。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引导,课前鼓励学生自发的去预习,按照阅读的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如兴趣小组学习法、情景模拟学习法,让学生对阅读教学充满好奇,并自发积极的参与进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部分生僻词汇、新型句子结构教师应主动讲解,减轻学生阅读的难度,实施的将一些阅读技巧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结合上下内容去推敲这些新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阅读训练。

2.做好阅读中的分析及引导

英语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也应各具特点。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快速浏览―跳跃式阅读―细细品读的模式来开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全篇,并引导学生说出大概内容,教师进行评点,帮助学生了解该篇文章的主旨大意;第二阶段,教师针对文中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跳跃式阅读,提升阅读效率;第三阶段,准确的进行文章剖析,深层次的挖掘出文章的内涵,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复述与讲解,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总结来检测教学的成果。

3.做好阅读后的训练与检验

阅读训练可以很好的检测该阶段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及分析能力,阅读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阅读信息的记忆能力及分析能力,也可以通过提炼文章中的部分内容来进行探讨,鼓励学生进行故事续编,给予学生自发创作的空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短剧排练的方式将其演绎出来,让学生更加主观的感受到英语阅读教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感,积累词汇。

4.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为了使学生阅读速度加快,同时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和写作意图,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略读策略。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段落的意思;根据对文章主题、故事情节的理解,预测故事的发展方向和结局。如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段落的关键词、把文章标题和中心思想进行配对等。在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应要求学生从字面理解层、推断理解层、评价性理解层三方面入手。字面理解仅仅是指读者对文章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这是读好文章的基础,它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文章的具体细节及事实,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特征及事件的前因后果等。推断性理解是指读者从关键的词或句子中推断出其隐含的意思。它主要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中的言外之意、生词的含义进行推断练习。评价性理解是指读者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它是理解的最高层次。

总结

随着国际经济交流的日趋加深,培养更多英语能力较强的人才是实现我国迈向发达国家的重要前提,因此强化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需在实践中得到重视和支持。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与教师的要求较高,有效的、合理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掌握系统性的阅读技巧,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也应结合教学实践来逐步落实,作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者及引导者,教师自身也应有意识的进行创新与改进,以便于更好的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篇5

“语用”即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将我国的优美文字和经典文化发扬光大。小学生学习语文,就是研究文字、语言和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这样才能在灵活掌握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是主体和重点,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找寻经典佳作供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对所学知识加以利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更是对内在品质的提升和历练。通过吸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学生的道德思想境界。

一、寻点—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把握学习的突破口和知识点

文章的文体指文章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和戏剧等等。构建语用型课堂,就要在充分了解不同文体的前提下,寻找语言训练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不同体裁的文章学习要点,具有语用意识,立足教学大纲重点,找准知识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开拓学生思维。例如阅读记叙文需要理清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高潮,把握重点段落和核心思想;阅读散文,学习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情感,为写作积累素材;阅读说明文,通过学习重点字词,把握所描述事物的特点;阅读童话故事,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所运用的拟人、夸张手法等。在掌握文学体裁的特点和文章脉络后,体会重点字词的运用。因为,往往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也使文章境界升华,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二、感悟—阅读中感知语言魅力,提升语言知识,增强语感能力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语言文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特定的含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从语境中体会语言意思的能力,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将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要深入理解“绿”的意思,为什么这一个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个字怎样将江南春天的美刻画出来?作者在斟酌字句时,也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是作者本人都不满意,都没能将眼前的美景和作者的心境表现出来,经过反复试验琢磨,最后当“绿”字脱口而出时,作者兴奋不已,“绿”不仅是春天的颜色,也是动词有变绿的意思,春风一吹,就把江南染成了绿色,多么叫人兴奋,春天多么美好,也把作者迫切归家的快乐心情渲染出来,可谓之妙!汉字具有其本身义,放到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引申义。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义不一样,这此知识点的积累和差别,需要学生在大量阅读中积累基础知识,并不断培养语感。教师在构建语用课堂教学时,要在课下做足备课准备,设置好课堂问题,同时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并在课堂上给子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谈论时间,让学生自己体悟语言意义,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深化和内化知识。至于文章的修辞手法,也是需要学生慢慢领悟的。对于小学生可以将优美的词句摘抄积累下来,反复诵读,以此作为写作的材料积累,因为这是写作文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阅读一理解一体悟一模仿一造句”的过程,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三、迁用—理解辨析字词的音形义,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篇6

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与应用研究伊始,参加实验研究的教师利用网络教室环境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构建了“课前搜集整理—课堂展示交流—课后作业拓展的教学模式”。即:课前给学生提出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网上搜索、筛选、分析、整理等方式完成具体的任务;学生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放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从而解决重难点。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模式的界定比较笼统,虽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但由于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解答,去探究,没有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有层次的学习。学生由于课上展示搜集的资料较多,课堂常常出现完不成任务的状况。不少教师在这一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了“课前预习整理—书网结合探究—平台读写联动—课后作业拓展”的学习模式。

“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篇7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其要求阅读教学体现开放性,要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解放学生。

(一)确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抽象的,甚至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教学《春天》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教学《第一场雪》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教学《放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教学《荷花》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从而活化阅读内容,丰富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

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教师应采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

小学语文阅读活动是一次系统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小学语文阅读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新课标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笔者找出了贝多芬同名曲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了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四)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笔者认为,学生要在保质的前提下达到140万字的阅读量,必须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教师应借鉴山东烟台双轨教学实验的经验,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在课内,教师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的主要形式应包括以下几种: (1) 阅读方法指导课, (2) 推荐读物课, (3) 自由阅读课, (4) 阅读汇报课, (5) 阅读欣赏课。通过以上课型,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例如《草船借箭》一课,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专题性阅读《三国演义》的不同章节,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笔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课外举行诵诗活动、知识交流会等,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活动发展”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篇8

关键词: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和谐文化;服务体系

我国图书馆在产生之日起便有着较为厚重的教育职能和社会责任感,其作用逐渐由早期的“启迪民智,促进大众教育”演变为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其在文化建设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体和谐社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品质,而在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图书馆对全民阅读活动的促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促进全民阅读在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一)全民阅读对和谐文化的建设有着积极影响。全民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是与图书馆结合起来就是一种社会化的阅读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全面阅读对提高我国居民的整体素质和道德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人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让其更好的规范自身不合理的行为,改变其不科学的习惯,而在人们素质和品德均得到提升的同时和谐文化的构建才可能实现,由此可见,全民阅读对和谐文化的建设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

(二)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可以促进和谐文化构建。图书馆属于公共文化设施,其环境体现出了人文精神,同时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较为舒适和和谐的阅读环境以及氛围,其具有科学、开放、人文的育人环境,更好的对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进行了体现,为读者营造了具有人性化的阅读空间。而图书馆的公共服务理念为不同文化的群体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所需要的文献信息,维护了读者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全民阅读的积极性,其人文环境可以促进和谐文化构建[1]。

(三)全民阅读是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而在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人们对阅读的认识,并改善其知识的水平和整体的素质,这就需要对全民阅读进行倡导,因为全民阅读不仅仅可以提高人们的阅读水平,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可以提高其阅读能力和道德品质,对和谐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着一定的保证作用,因此说全民阅读是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

(四)图书馆的文学资源是和谐文化构建的保证。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较为丰富的阅读资源,因为图书馆中的馆藏文献以及网络资源都是非常丰富的,其文献信息可以满足各种类型读者的需要,为倡导全民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让读者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阅读能力以及阅读的效果,而在构建和谐文化的过程中起基本的保证就是人们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道德素养,深化对我国居民的教育,而阅读是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经之一,可以达到提高人们知识水平和道德品质的目的,由此可见图书馆的文学资源是和谐文化构建的保证。

二、促进全民阅读,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

(一)应该对全民阅读的概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促进全民阅读,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全民阅读的概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无论是浅阅读还是传统意义上真正的阅读都是人们求知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同时要对不同的阅读方式也要从内容、形式以及意义上进行较为客观的比较和分析,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进行阅读的人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其选择一种符合其实际需要的阅读方式,传统阅读模式与新型阅读模式是互为补充的,不管什么形式的阅读均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通过社会阅读氛围的营造提高阅读积极性。阅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发展而希望,更是图书馆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图书馆应该从其文化建设入手,经期更好额融入到社会和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是民众更好的认识到图书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阅读风气,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营造出人人读书、人人学习的大众文化环境,进而实现全面阅读,提高人们的读书意识和综合素养,进而促进和谐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2]。

(三)运用多种阅读模式促进全民阅读真正实现。在促进全民阅读,构建和谐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阅读人群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进而真正的达到全民阅读的目的。对于工作较为忙碌无暇进行阅读的人们来说,主题讲座的试试就是一种较好的模式,其实主体讲座与传统的阅读结果是一样的,均是思想文化交流与学习的体现,因此主题讲座也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模式,同时可以也可以进行私立公共图书馆以及小型社区图书馆的设立,为更多人提供阅读的机会,进而真实的实现全民阅读,促进和谐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四)通过读者阅读习惯更好培养提高阅读兴趣。在全民阅读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读者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其阅读兴趣的提高。因此应该提升读者的阅读素养,让读书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家长应该经常在节假日带领孩子去图书馆,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并告诉孩子如何正确的利用图书馆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加强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进而提高其阅读的兴趣,促进全民阅读和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的更好实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促进全民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图书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全面活动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更好的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因此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促进全民阅读在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对促进全民阅读,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进行分析,更好的为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构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玮玮.图书馆推进全民阅读的服务模式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第01期:158-159.

上一篇:企业人事述职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多彩的服装》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