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共8篇)

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篇1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2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3

二、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4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4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5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6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6 1、积疑,勤问„„„„„„„„„„„„„„„„„„„„„„„„„„„„„„„„7 2、能疑,善问„„„„„„„„„„„„„„„„„„„„„„„„„„„„„„„„7 3、敢疑,穷问„„„„„„„„„„„„„„„„„„„„„„„„„„„„„„„„7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8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8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9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10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10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10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10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11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11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11(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12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12(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13(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13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 要: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我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意识;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鉴于此,阅读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应该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我觉得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更多的应该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要谨记不要喧宾夺主,只要恰到好处地起点拨作用即可。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对此,笔者就从事一线教学中的一些积累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两点: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

1、看似多余的偏偏写出。

人们仔细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看来似乎是多余的东西。这些看似多余之处,却往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多余之中有着某种更深刻的含义。

例如课文《春》中,有这么一段话: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学生在阅读中若是粗读这一段,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认真的一想,就会发现这里却有不寻常的地方。《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这是一幅满贮诗意的风景画,既是风景画,为什么要写人们迎春的景象呢?

在发现了这一不寻常的现象之后,教师就可进一步提问题了,课本中写人活动和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一想就会明白,这迎春图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是为了歌颂充满无限的活力和希望的春天。

2、应写的略而不谈

有些作品中还会有这样的情形,若是把某些内容写出来,表达得会更完整、更连贯,可是却把它略去了。这也常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他童年的经历,文章写了两部分内容:“冒险”和“脱险”。由“冒险”到“脱险”,没有安排专门的过渡,马上就写到父亲跟着杰利来到崖上,至于父亲怎样跟着杰利来到崖下则略去不写。课文为什么不交代父亲是怎样知道“我”陷入困境这一情节的呢?

经过思考分析,就会明白,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第一,写出父亲怎么跟着杰利来到崖上,不是一两句话可以做到的。若详细写来就会乏味了;不写,读者通过前后文也能明白。第二,不具体写出,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设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品位的余地。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

矛盾既互相排斥又相互对立的。如果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现象之间确实存有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常常是有意的安排,体现着特殊的用意。因此,善于从文章中发现这样的矛盾现象,并就此进一步追根问底提出几个“为什么”,的确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阅读。

所谓创造性阅读,笔者认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和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阅读习惯。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笔者就平时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积累和实践经验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三点:

(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

任何一种创造,都离不开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毫无兴趣,学生就不可能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兴趣越浓,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就越强,智能潜力的发展就越大,创造热情就越高涨。比如在讲《春雨》的阅读题时,我先板书题目然后就问:“看了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春雨沙沙响;有的说春雨细如牛毛;有的说春雨飘飘洒洒„„我进一步问:“春雨有颜色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不急于下结论,反倒故意激起悬念:“我们平时看到的雨是透明的,没有颜色,但如果老师说‘春雨的颜色美’这里头有什么奥妙呢?春雨又会有什么颜色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在兴趣盎然中一下子打开了,开始兴致勃勃地学习起来了。待学完课文,学生都明白到春雨滋润着万物生长,使大地万紫千红,所以说春雨是有颜色的。而且还是五颜六色的。我再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象:“春雨还有什么?”通过点拨引出学生的独特见解,如:“春雨不但有颜色,还有香味。因为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树木舒展着嫩绿的枝叶,树哇,花啊,处处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诱发了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萌发了创新思维的嫩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煅炼。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事生于虑,成于作。”学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要唯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身创造的才能。在阅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文章时,我们看到伽利略正是因为不拘于权威的既定论断,大胆设疑,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定论。这是一种追求真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不盲从、敢疑、会疑的创造意识。

每学一篇课文,我都启发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质疑,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敢于对课本、老师、同学质疑的挑战者。如在阅读《飞夺泸定桥》的文段中,就曾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敌人不把铁索炸掉,而只抽掉木板呢?”在《凡卡》一课中,就有学生问:“九岁的凡卡是个孤儿,在黑暗的沙俄社会里,他怎么会认得那么多字,还能写出一封催人泪下的长信呢?”又如在《月光曲》一课时,又有学生问:“兄妹俩穷得连一张音乐会入场券也买不起,怎么会拥有昂贵的钢琴呢?”你看,学生多会思考啊!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即使学生猜想错了,教师也只能加以引导,绝对不能讽刺、挖苦,否则会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热情对待学生的提问,使其解除心理顾虑和思想束缚,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其创造才智,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坚决地跳出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圈子,要清楚地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手中的“金钥匙”交给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获得方法,指导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宝库。脱离“一问一答”式的被动教学模式。与其我们千方百计地设疑问难,还不如交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每一类知识一些能举一问三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可以就自己事先精心设计好的几个问题贯穿全文,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如问:“读了这篇阅读,你想知道什么?”或:“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多鼓励,多诱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展开讨论,引导他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他们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圆满地解决问题。并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出学生的创造意识。

而创造的翅膀就是想象,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材中往往有一些语言表达空白处,蕴含着大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它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好好发掘利用它。如在阅读《黄山奇石》中,教师就可根据“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一句话,要求学生根据“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的名字,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姿势,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凭借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去“补白”。又如在《狼和小羊》一课中,学生一般都会走进“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为了打破这种学生认为小羊一定会被狼吃掉的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我紧紧围绕着“小羊会不会被狼吃掉”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当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小羊会被狼吃掉时,我便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这是一只聪明的小羊,它会想出办法来解救自己的。这样,就把学生从“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引导出来,进入了“羊会想办法解救自己”的新思维空间。学生的视野因此而开阔起来,有的说当狼向小羊扑过来时,小羊猛地一闪,让狼扑个空,掉进小溪里,羊弟弟得救了;有的说当狼扑过来时,小羊一闪,拔腿就跑,把狼引向猎人设计好的陷阱,狼掉进了陷阱里,小羊蹦蹦跳跳地唱着歌儿回家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要充分考虑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多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有关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文段阅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哪个方法最好?”如在阅读《跳水》文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船长急中生智用枪指着孩子,迫使孩子跳水脱险的方法后,我问学生:“你还有其他方法使孩子脱险吗?哪个方法最好?”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发展性思维和创造意识。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多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想象,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我们教师要确定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造、富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创造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造能力是中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造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正如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的实现,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者心理素质多么重要,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造意识的人难以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同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

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点,养成爱琢磨,爱钻研,勤学好问的习惯。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发明创造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需要思考,学习才有主动性。思维是由矛盾引起的,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不深入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肯于动脑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人们熟视无睹,而有人却善于观察,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有所创造。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处处留心皆学问,凡事能问个为什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怀疑意识和问题意识有相通之处,但怀疑意识更强调对权威的挑战,对书本、对老师、对标准答案的不盲从。有些学生奉书本为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怀疑。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创造的壁障。

朱熹说得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钥匙,也是创立新学说,启迪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可见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对学习和创新多么重要。

培养问题意识与怀疑意识,对学生来说,应做到三点:

1、积疑,勤问。积疑,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一般要准备一个专门记录疑难问题的笔记本,随时记录。每天要抽出几分钟时间整理疑难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或请教同学、老师,并将思维结果记录在案。许多学生一个学期还提不出一两个问题,或者有了问题,等老师来了,他又忘了问题是什么,半天想不起来,这些都不利于学习和创新。

勤问就是要多问,首先是问自己,其次是问别人。要敢于不耻下问。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都有勤问的习惯,他们注意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因此对事物理解就比较深刻,思想也比较活跃。许多人发现,在学习中,凡是哪个地方自己以为懂了,没有什么好想的,却正是自己理解不够深刻的部分;凡是发现问题多的,倒是自己理解较为深刻的地方。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同样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疑,善问。能疑,是指要加强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掌握一定的创造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善问,是指问也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问人之前,自己先要细想,尽量做到有准备的问问题,否则,即使别人解释得很详尽,你也可能仍感到若明若暗,所得肤浅;问人之后,要认真研究对方的答案。想一想别人解决问题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要充分重视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别人处理问题的途径;要善于从比较中学习。要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原来的想法进行一些比较,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发现问题的根由。

3、敢疑,穷问。敢疑,是要有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其它权威,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不要怕人笑话,不要怕挨骂。有了怀疑,再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也许会有所创造;即使证明自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在求证的过程中,要敢于穷问,对自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请教别人时,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穷问,是思维深刻的表现,也是创新突破的重要一环。在问的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开展争论,争论可以激发灵感,促进思考深入。法国有一名言,“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冲突中得来的。”通过争论,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启发,相得益彰。

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从而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细心地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见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教师“答疑”为主的的他创新教学,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来好笑的问题要理解,宽容,鼓励那些以独特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

灵感,是指研究者在创造活动中所出现的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其特点一是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指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二是显现的瞬间性,如不及时抓住,会转瞬即逝,三是灵感爆发的情感性。是指灵感爆发的瞬间,创造者出现的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机遇和灵感在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是导致创新突破的导火索。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机遇是指“导致科技突破的原定研究进程所未料到的偶然事件或机会。”(见《辞海》)》

它们都只亲近有准备的头脑,它是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只有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和机遇才会光顾。同样重要的,你还要时刻准备着,有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否则,哪怕灵感出现的次数再多,也会被视而不见,白白错过。要克服惰性心理,当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追踪记录,当机遇来临时,要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否则,灵感和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永难找回。培养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置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要教导学生做创新的有心人,当灵感光顾,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要对新想法,新发现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受到启迪,有所创造。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创造性最讲究独一无二,不喜雷同。因此培养创造意识,要注意独立意识的培养。对中学生来说,包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独树一帜。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跟从大多数人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一遇到问题总是依赖于别人,不去独立思考;有的人妄自菲薄,因而谨小慎微,唯唯喏喏。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

同时,创造性是指对现实的超越,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培养自主意识十分重要。自主意识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自主发展意识。学生依靠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受外界的控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上,并且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发展的主人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而不能替代。同时,要尊重学生,视学生为主人,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发展。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也相对有限,要进行创新,光靠个人的力量有时极难完成任务,人们必须学会协作。合作意识在现代创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分小组布置一些单靠个人很难完成,只有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还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创新思想,培养创新兴趣,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创新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要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懒惰、习惯和思维定势等障碍,做到有胆、有识、有略、自信,好强,自主。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而且对培养未来创造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说得好,学校教育应该是呵护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摇篮,而绝不应该成为扼杀学生创造能力及其精神的场所。曾有这样一个教例令人反思:一个教师要学生谈谈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想当解放军、科学家、医生、教师„„最后一个学生却语出惊人,他最想听花开的声音,结果教师对前几位同学大加表扬,而对最后一位同学则简单粗暴地否定。岂不知,我们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经历过三度创造:一是作者撰写文章,二是教师编写教案,三是课堂上师生合作生成一堂课,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

当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仅有创新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创新之法,否则,就必然会重蹈知识传授之辙。下面我就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

歌德小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故事,但每当讲到最精彩或紧张的情节时,就会嘎然而止,他母亲就让他自己去猜测故事接下来将如何发展了,而不再告诉答案。第二天,她才续讲故事。

从歌德母亲育子的故事中我们应当受到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猜读的兴趣,来优化学生的猜测力。高斯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上的进展的。

教师首先可以根据题目让学生进行猜读,让学生看看题目,然后认真想一想,要是自己去写会写些什么,再去看看文章是怎样写的,最后加以比较,使学生的阅读猜测能力不断优化。其次,可以抓住课文中的某些情节进行猜读。如《赤壁之战》中有一封黄盖给曹操的假降信,内容非常简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当时当地的局势写一封假降信,并尽力使得曹操见信后要信以为真。再如学习《鲸》时,可让学生做一回有经验的渔民,根据鲸喷出水柱的粗细高矮猜猜鲸的种类和大小。在练习中,学生的阅读猜测力得到了煅练,创造能力也在萌芽。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尽力避免重复机械性的读写练习,而要灵活运用语文材料改变语言方向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阅读时,教师可凭借题目中的“借”字,让学生发问。学生一定会提出“草船借箭”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诸多问题,教师可乘机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把以上的问题答案连起来说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变换记叙文六要素的顺序,用一两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在丰富多变的语言环境中反复感受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伟大、灵活;另一方面,这些变式训练,也使学生能够灵活多变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富有想象性的语文教材,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框艺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看月食》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去告诉奶奶”,教师可借助课文中这一故事发展中叙述上的空白点,要求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你怎么说,才能说服奶奶”,并师扮奶奶,生扮孙女开展对话训练,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学生想象到的情节表达出来。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

许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结果会怎样都没有明确的定论,例如:《穷人》中的桑娜一家,《凡卡》中的凡卡,《鲁班学艺》中鲁班,《幸福是什么》中的三个青年人„„有一次,我在教学《凡卡》阅读时,就曾引导学生想象凡卡以后的命运会怎样,并将想象到的写下来,然后阅读学生的续写之作,最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让人激动。其中,有一位同学展示了这样的一幅情景:只披着一件破皮袄的凡卡光着脚哆哆嗦嗦地往乡下跑,雪地上留下了渗着血渍的小脚印;跑着跑着,凡卡似乎回到了家乡,他看见了可爱的小狗——泥鳅,来到暖炕上,紧紧地抱住了朝思暮想的爷爷;第二天,人们发现凡卡竟抱住一棵小枞树冻死在冰天雪地里。虽然学生的笔触很稚嫩,但想象并不比童话大师安徒生逊色多少。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所谓主题,即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只将教学参考书中文章的中心思想硬塞给学生,因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真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争辩,因为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根弦,会发出自己的调子,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在阅读完《跳水》一文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思考:读了文章,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船长机智勇敢、冷静果断,有的说小猴子不要太任性,有的说玩笑不要开过头,有的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有的说风平浪静不尽是好事„„以上诸多答案都应该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人物上获得的不同体验罢了。

这使我想起了周一贯老先生的一段话:土地容纳了种子,才有了丰收;海洋容纳了江河,才有了浩瀚;天空容纳了彩霞,才有了绚丽;人生容纳了遗憾,才有了希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策略是众多的。只要我们以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论,新观念作指导,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来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几点做法: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性思维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比如:老师在课堂中故意装不懂,让学生当“小老师”,为自己解决疑问。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表明自己能宽容学生的“错误”,从而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燃起创造欲望的火苗。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

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前提是学生尽可能的质疑问难。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意识的人所必须的一种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把“带着问题读课文”变成“发现问题读课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放手让他们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采取表扬、鼓励、保护等措施。对于提的价值问题,要给予肯定、表扬。对于提的问题比较浅显,甚至不该质疑的问题,也给予鼓励、适时加以引导,逐渐学生提问题。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教《可爱的草塘》一课,讲到狍子跑得那么快,用棒子能打到吗?难到鱼那么好捉,可以用瓢舀?野鸡飞到饭锅里更是不可思议,我认为这句话写得不真实”。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提得问题很有价值,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7—14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可以使人人参与,各抒已见,集思广益,最大限度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朗读、讨论,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草塘鱼多,所以要用标舀,冬天狍子跟不快,用棒子可以打到,野鸡冬天冻得睁不开眼,很容易逮到,所以这句话写得真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读鱼多和狍子、野鸡很好逮的句子,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了课文。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那种思维的灵活性令人吃惊。刚才提问题的同学,接着站起来问:“既然野鸡好逮,为什么不直接写呢?还要写飞到饭锅里?书上不是写野鸡往雪地里扎吗?怎么会飞到饭锅炉里的?我还是认为这个地方写得不真实”。我惊异于他提出的问题如此精彩,不禁为他暗自叫好。于是我也故作不明白的问:“是呀,这样写不就不真实了吗?”这一问勾起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欲望,于是通过我和学生再深入地读课文后,学生终于明的:这只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夸张和写法,来说明野鸡多,而不是真的飞到饭锅里。学生通过读—思—疑一问层层深入理解课文,既颔略到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了解了作者的写

作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通过课堂这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由不解到质疑再到自主地探索最终解疑,加之老师适时地鼓励、引导,使学生感到自悟自得的喜悦,学习热情高涨。

(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就要爱护并帮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正如英国诗人雪莱说:“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学生丰富的想象,往往闪烁着个性、自由和独创的火花,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很少有清清规戒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提供的形象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我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训练的:

1、审美想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抓住课文中自然风光、生活情景和人物形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觉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如阅读《可爱的草塘》第五自然段,在学生理解了草塘的大和美后,引导学生欣赏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闭目想象,渐渐进入情境,展开了创造想象的翅膀„„沉浸在幽美愉悦之中。

2、虚拟想象。依据课文中对某些不可能出现的发展结果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划落空了,结果又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3、求异想象。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更为广阔而深刻的想象。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在学习完称象部分之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也在场,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一个学生说:“如果我在场,我会就地取材;河边是泥土,就把泥土挑上船代替石头:如果河边是沙子,就用沙子代替石头。有人说:“可以用河水代替石头”。还有的说:“可以用人代替石头”„„这样学生在展开求异思维的同时,进行了更具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而形成的。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创造能力。

1、练笔实践。如果学生仅有浅显创新印象,只能是昙花一现,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消极地对待创新,创造意识也人随之消减。因此,加强练笔活动,让学生的创新跃然纸上,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比如:前面提到的运用几种想象形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只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结果如何很好地体现呢?除了让学生口头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落实在写上,以巩固这独有的“灵感”。

2、表演课本剧。在阅读《苦柚》一课时,为把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我让他们把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创造性的编排故事情节。学生演得逼真生动,酷似真正的小演员。上演了一出对灵魂进行洗礼的好剧,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使学生快乐学习中,增强了创造意识。

3、创造性复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练习让学生创造性复述。比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我让学生复述,可以以原文为依据展开想象,添加一些情节,可以说一说人物的心理活动等,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通过以上几点做法使我体会到要培养学生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创新思想。无论是培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土壤,还是开辟学生心灵自由的天地,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否则,没有主动地创新,犹如无果的花,只能看,缺乏实用。因此,只有积极探索新课标语文教育,不断改进自身实施阅读教学的方法,努力向创造型、科研型教师转型,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注释:

[1]《春》,朱自清,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2001年3月第1版。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苏教版,七年第一册,2005年4月第8版。[3]《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朱凤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2001年6月第2版。[4]《飞夺泸定桥》,浙江版,选自《七年语文阅读与训练》,2002年4月内蒙古出版社。[5]《凡卡》,苏教版,契柯夫,初中语文第二册,2001年3月第1版。

[6]《月光曲》,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7]《黄山奇石》,李朝纲,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8]《狼和小羊》,吕建国,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9]《跳水》,列夫·托尔斯泰,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10]《赤壁之战》,罗贯中,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1]《草船借箭》,罗贯中,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2001年3月第2版 [12]《看月食》,吴淑萍,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3]《穷人》,列夫 托尔斯泰,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4]《幸福是什么》,埃林-彼林,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6年7月。[15]《可爱的草塘》,刘国霖,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6]《苦柚》,叶向阳,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0年7月。

[17]《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册,2004年5月第3版。

参考文献:

[1]、《语文门外谈》 钱理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2]、《中学新课程资源库——语文卷》 部《基础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

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篇2

一、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长期以来,有人批评我们的学生不像西方学生富有独立见解。如果我们的教师自己富有批判精神,敢质疑权威,则言传身教之下的学生自然也会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留意教材中看似“矛盾之处”,激发学生争论。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一课,作者有一句话:“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问学生明明到底漂不漂亮?不管观点如何一定要言之有理。这个看似无关的问题其实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入到“情”“理”层面。有的说她不漂亮,因为她不完美。马上有人反驳说她漂亮,因为我们人人都不完美,都有缺点。还有人说她漂亮,因为她心地善良,要把腿捐给作者。还有人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谁说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不行,这句话已经有了辩证的逻辑味道。看来只要我们抓住矛盾,大胆放手,学生会还我们一个精彩。

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思维的灵活性即想法不拘一格,能从各个角度去想问题、认识事物、寻找答案。比如,同为四年级下册的《第一次抱母亲》,文字质朴、语含深情。教师过多的讲解没有必要,在学生通过读、学、议、思理解内容之后,播放体现母子之爱的PPT,让学生感悟母爱情深。再设计一道课堂练习:请你为母亲做一件事,报答母亲的恩情,自己设计内容,结果学生炸开了锅,议论纷纷,答案有洗一次脚、倒一杯水、抱一下、帮做家务、亲一下等等。最后当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去实践自己的承诺。

三、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深刻性即指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小学生思维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这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有关,但是如果教师平时有心,也会很容易发掘到这样的机会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四年级有一课《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短小精悍、富含哲理的教育故事。但难就难在这个理是隐含在形象之中的,如不深刻挖掘,学生很难得到思维上的启迪,而文章的题目却具有这样的功能。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理解题目。先让学生举出哪些是他们认为弱小的事物,板书出来,再依次说出最弱小的,并说出理由。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弱小和强大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范围内可互相转换)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能够保护别人的人就不是最弱小的埋下伏笔。当然也就能够激发学生争当强者的自强自信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其实,除了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以外,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乃至求同、求异思维,正向、逆向思维等都是思维能力的内容范畴,无论哪一种思维方法或形式的训练,都要结合文本,以本定教,达到既发展了思维,又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

摘要:创造力本身是一种特定的思维能力或思维方式。课标在第二部分总目标中也指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阅读教学中注意结合文本培养学生创造力,教会他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力,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嘉曾.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的训练[M].1版.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燕国材.智力与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体式思维”与阅读教学内容选择 篇3

【内容提要】在文选体制之下,依据文本体式来选择阅读教学内容已成为当前语文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这一观点背后蕴含一种“体式思维”;“体式思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们对体式认知的发展而发展。“体式思维”的合理性受制于其背后的文艺理论依据。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针对目前以选文为主要载体的阅读教学,依据文本体式来选择“应当教什么”的观点和做法已经被广泛接受并普遍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然而,“依据文本体式”毕竟只是一个笼统说法。在传统文类之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每种文类的具体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帮助一线教师把握具体课文的教学内容选择问题。这方面相对系统的研究比较集中于一些硕士论文当中,这里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篇进行评议,以体现研究的进展。

一、什么叫“体式思维”

林玉碧在其硕士论文《体式思维与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中提出一个概念叫“体式思维”,把新课改后主要的几位研究者,如王荣生、胡根林、叶黎明、步进等依据文本体式选择教学内容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她的梳理和总结很有意义,这个概念也相当精准、凝练。在我看来,即便这篇论文其他方面一无可取,但能够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其思考的深度和把握的准确度已经远在很多论文之上。

1.何为“体式”?

“体式”又叫“文本体式”。文体学有普通文体学(语体学)和文学文体学两大分支。在文体学范畴中,王荣生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体式”概念。他提出,阅读是对具体的有某种特殊体式的文本的阅读,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体教学。文体教学是指导学生以合适的目的去看特定的文本,如按小说的方式去阅读小说;二是在特定体式的文体里,指导学生从重要的地方看出课文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具体来说,“体式”有两层含义,一层就是文本的类别,比如文学作品“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或者“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或者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每一文类都被赋予了某种足以使其相对独立的性质;第二层是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也就是个体文本所具有的特殊的表现形态。所谓依据“体式”确定阅读教学内容,就是不仅要把握一篇课文“类”的特征,还要深入研读,抓住其“个”的独特之处。

2.“体式”的层次

上面已经提到,“文本体式”包含了两个层次,“文类”和文本独特性。从文体学上讲,“文类”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叫“体常”,文本独特性叫“体变”。“体变”又可以分出“体性”和“体貌”。

所谓“体性”指的是作者的个性。文本体式是作者个性的一种外射,因于内而形于外,同一种体裁(包括各种亚文类)不同的作者都在用,体裁同而体式绝不同。不仅同一体裁,甚至同样的题材,在不同作者的作品中,体式也各呈异彩。

“体貌”原指人物的形体容貌,这里引申为对事物的表现和描绘等。文本是“言”、“象”、“意”相统一所构成的文本特定的言语系统,我们称之为“体貌”。

3.依据“体式”选择阅读教学内容

所谓“体式思维”,就是依据“体式”来确定阅读教学内容的思维方式。林玉碧论文《体式思维与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在阐述这个思维过程时直接套用了研究者的一个图示:

其实,这个图示是有问题的。从前面所讲“体式”的层次来看,先“体常”后才是“体变”,“体变”关注“体性”和“体貌”。那么所谓依据体式确定阅读教学内容,应该是先辨识“体常”,如果是诗歌,就抓住节奏、韵律、意象、情绪等这些要素,如果是小说,就要抓叙述者、叙述视角、情节、人物、主题等这些要素,其次是品味“体变”,比较独特的“言”、“象”、“意”,比较独特的作者个性。在辨识文本体式基础上选择教学主要内容。

二、“体式思维”是一种发展性思维

“体式思维”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人们对于某一文本体式的认知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体现在对小说这种文类的认知上尤为明显。我们常说,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主要归结为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对于小说教学而言,首先要做到的是小说观念的除旧纳新,积极形成新的小说观念,引入新的小说文体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小说新的理论模式和框架,这才是我们真正实现文学教育的必经之路。李佳雨《现代叙事学视野下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建构》一文从现代叙事学视野来重新建构小说观念,丰富了当前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给我们不少启发。

1.当前存在一种怎样的小说观念?依据这种观念,小说主要教什么?

《现代叙事学视野下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建构》一文,在建构前先下工夫对当前小说教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批判,归纳了三方面问题:

①追求“新异”,小说教学内容“泛化”。人们经常违反小说创作的“虚构性”规律,仅仅着眼于所谓的“小说内容”,忽视了小说“言说的智慧”,导致无法正确解读小说文本,走向了“泛化”的道路。如上《红楼梦》“宝玉挨打”的公开课时,请家长一同上课,在讲完宝玉挨打的故事以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是否曾经挨过打,还要家长解释打孩子的原因,最后就“打孩子”是否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激烈讨论。又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中,有教师首先提问学生,杜十娘投江自杀是否值得?之后又引导学生对杜十娘的出路问题进行思考,并要求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②错位的“反文学”小说教学内容。“反文学”性的本质是把小说的虚构性抹杀掉了,而将小说作为新闻、通讯来处理,以新闻、通讯的事实真相为核心展开教学,把小说当作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展开分析。忽视小说言说的本质,忽视其叙事性、虚构性,把小说作为生活中真实事件来处理,实质上抹杀了小说作为文学文本的本质特征。

③小说文本分析陈旧化与程式化。当前小说教学大部分仍是停留在“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套路分析上,或是在这几个环节上根据“小说特点和专题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排序。然而无论怎样排序,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理清情节线索等环节之后必然是对主题的阐释。大家一谈情节线索,马上想起起因、开端等“六要素”;一说人物形象,马上就是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一讲环境描写,必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最后总结小说的艺术特点,不外乎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富有特色的人物语言、动作以及语言的凝练风趣等等。一篇小说的阅读解析大功告成,一篇小说的阅读审美也到此为止,小说特有的“味道”被这种套路化程式化的陈旧知识冲得“索然无味”。

2.叙事学视野中怎么看待小说?依据这种观念,小说主要教什么?

《现代叙事学视野下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建构》一文提到,在叙事学视野中,小说离开了叙述,情节和行为就算不上一个作品,而小说中的叙述要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叙述,也必须“述”一个故事。小说的实质就是作者与读者交流,赢得读者的青睐与喜爱是其叙事的艺术性目的。“对小说而言只谈内容是不够的,那仅仅是在谈经验,只有把形式搞清楚,小说的艺术性才能充分体现。”(马克·肖来恩语)在小说中,形式具有本体性的重要地位,内容的呈现依赖于形式的安排。在这种小说观念下,作者认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小说“言说的智慧上”,具体为:

①视角的设置和调动使小说能够产生独特的审美效应。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小说是叙事视角运用的最为突出的叙事作品。叙事视角的不同选择,在对小说的行文变化及审美韵味上是能带给读者迥然的全新体验的。

②叙述者分析是体验小说审美张力的关键所在。叙事者也就是小说中故事的讲述者,它与叙述视角有着紧密的联系,小说的重要特征就是由二者一起构成的。因此叙述者分析是体验小说审美张力的关键所在。在小说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这一理论丰富深化我们的小说课堂教学。

③叙事时序和叙事节奏的研究使小说文本生发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生命。小说是由文字构成的实体,它是小说审美价值本体的存在基础,如果说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研究是对小说审美价值的重要切入点,那么叙事技巧也就是叙事时间和叙事节奏的研究就是打开小说深藏的文化内涵的钥匙。

④小说结构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充分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作家对事件、情节、人物的构思、安排就是小说的结构。一篇小说的结构通常是作家精心设计的最佳选择,往往能体现其审美意图和主题表达,而不同的小说具有不同的叙事特点和独特的审美特性,因此引进叙事学关于小说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时序、反差等,能够充分感受小说的魅力。

三、“体式思维”的合理性受制于背后的文艺理论依据

2013年的硕士论文中有多篇探讨现代诗歌教学内容问题。其中,赵春霞的《形式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诗阅读教学内容确定》、郑文静《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研究》和吴世广《初中新诗教学内容研究》三篇硕士论文不仅选题上趋同,而且思维视角也基本一致,都是依据“体式思维”来讨论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但有意思的是,它们依据的诗学理论是不一样的, 《形式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诗阅读教学内容确定》一文,依据的是盛行于1915年至1930年,以雅克布森和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研究》则依据的主要是上世纪20年代发端于英国,30年代形成于美国的英美新批评;《初中新诗教学内容研究》一文虽并未明确依据哪种文艺理论,但其分析新诗文类特质时却大量引用现代美学、结构主义诗学的观点。既然所依据的诗歌理论是不同的,在确定文类共同特质,即所谓“体常”上会有哪些不同呢?

1.形式主义理论视野下的诗歌阅读教学内容

赵春霞《形式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诗阅读教学内容确定》一文指出,形式主义理论将文学阅读的对象指向“文学性”,艺术程序决定了“文学性”的实现,陌生化语言则是艺术程序中最重要的手段。利用这一理论进行文学批评时,阅读的落点放在文学内部,而不是文学外部,这特别适合诗歌这种文体。在这种诗学理论指导下,文章提出,陌生化语言的欣赏是解读新诗内容的重要落点,因为不同形式的语言变形使新诗具有了其本身的美学价值;而音律则是陌生化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经过诗人的组织加工成为语义化的构成,使新诗具有独特的情味。具体来说,新诗阅读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方面:其一,新诗“陌生化”语言教学内容,如“复义”、“变形”、“隐喻”;其二,新诗语言的音律教学,如节奏美、韵律美、语音象征等。

2.新批评理论指导下的诗歌阅读教学内容

郑文静《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研究》一文分析了诗和散文的区别,进一步分析了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的不同,认为现代诗歌可以教情感、情绪、意象、语言。文章借鉴了英美新批评的理论,提出在现代诗歌解读过程中要关注“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要重点把握诗歌语言的四种变异现象,如含混、反讽、悖论和张力。

3.现代诗学背景下的诗歌阅读教学内容

吴世广《初中新诗教学内容研究》一文,吸收了现代美学和结构主义诗学的关于现代诗歌观点,认为生命韵致是新诗的直接内容,新诗属于内视点文学,新诗是对语言的直接书写,提出新诗的教学内容要由这些因素来确定,如新诗的本质、新诗的审美视点、新诗的语言特点、新诗的文本个性等。根据新诗的本质,情绪、情感可作为新诗的教学内容;根据新诗的审美视点,新诗的主观性、意象、想象、通感可作为新诗的教学内容;根据新诗的语言特点,新诗语言的音乐性、内指性可作为新诗的教学内容;根据新诗的文本个性,流派和作者的个性(含写作背景)可作为新诗的教学内容。

从上面的分析看到,尽管三篇论文都讨论诗歌阅读教学内容问题,都关注到“文本体式”的视角,但由于背后所持的诗学理论不同,最后的结论也有很大不同。这也启发我们,“体式思维”可以为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提供角度,但这个角度最后的确定还须考虑文艺理论的依据。人们只有不断吸纳文艺理论的学术新成果,站在共同的文艺立场,形成对某一文类共有特征的把握,才能在选择阅读教学内容上形成共识。

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篇4

单位 房山区第二职业高中 姓名 于 娟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从功能上来看,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语文技能的训练和形成,智力的开掘和发展,思想道德情操的净化和提高,几乎都包融在阅读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课文、多角度评价人物,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思维、批判性思维;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总之,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训练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另外,深入地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训练创造思维的成分,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承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当前摆在我们语文教育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从功能上来看,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语文技能的训练和形成,智力的开掘和发展,思想道德情操的净化和提高,几乎都包融在阅读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识字、释词、理解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思路和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技巧;深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老师还只是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停留在上述的“浅层”这一层次上,很少,甚至是没有注意到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具体的需要,把阅读教学的过程按照由浅入深,从理解到创造的顺序,精心地设计问题,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相机诱导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课文、多角度评价人物,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训练发散思维,就是要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侧面思考问题,善于进行多向思维,通过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一篇课文,若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分析,就能得出多种正确的结论;对于课文中的人物,特别是文学作品中那些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若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去评价这些人物,往往也能取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某教师在通讯《冰河英雄》这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她给学生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请你们从多角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们凝神片刻之后就纷纷争先举手回答;“以前都说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没想到也有威廉斯这样舍己救人的英雄。”“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威廉斯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这一次飞机失事使他成了一名英雄。”“威廉斯舍身救人,他是个英雄,但我认为他也是一个罪人,因为他的死将使他正在调查的那家银行的案件难产,如果他的死使那个案件无法告破的话,那会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样的,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如“玛蒂尔德”这个形象,学生可以褒,也可以贬;“夏洛克”的行动,可以否定,也可以肯定;“周朴园”这一人物,可以找出其凶恶狠毒的兽性,也可以找出其怀旧、脆弱的一面。不强求答案的统一性,这就有利于学生的思想自由翱翔,是创新机制的披挂形式。

二、巧设“空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无限时空,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学艺术的“空白”,就内容来说,是指老师未明确的部分或暗示的东西;就时间来说,它又是指教师在一堂课的课中或课末,留给学生思考、回味或想象的“空白”。训练想象思维,要求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使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经历,在其头脑中独立思考、想象和创造出新形象。如有位老师教《连升三级》一课,结尾时他留给学生这样的问题:“这些荒诞的事儿,你们以为是确有其事,还是艺人虚构?倘若是真有其事说明了什么?假如是虚构,意图何在?”这样引导目的是使学生思考的注意力从辩其真假,引向究其用心,于令人发笑的故事中去领悟深刻的哲理。但这位老师却引而不发,留下空白,任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积极创造。

三、鼓励学生向课本发难,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则,敢于质疑,注意从众多可能思维材料中进行选择,以突出分析性、条理性、正确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教材和教参中的内容有不少地方是值得商榷的,甚至还有些地方存在明显的遗漏或错误,让学生向课本发难就是为了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权威和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如某教师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有位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表示异议。他认为,作品中“淡淡的哀愁”不一定与“四·一二”政变有关,也许是家庭原因造成的。这个观点,当时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不以为然,但这位教师却予以鼓励。事后不久,语文权威刊物发表文章谈及《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时,其观点竟然与这个学生的观点吻合。像这种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而发现其中的“非”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创造性的思维。

总之,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训练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除了掌握一些训练的方法外,还要求我们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生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善于捕捉学生的创造灵感。另外,深入地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训练创造思维的成分,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我们真正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科学训练,我想我们是能够达到预计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思维与智慧》的阅读与答案 篇5

2. 怎样理解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3. 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5.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用来证明“人最不容易忘记的是仇恨”这一观点。

2. 因为心怀仇恨,压迫者夺走了别人的自由,虽然他在身体上没有被囚禁,但实际上他被自己的偏见和短视所困,因此压迫者同样需要获得思想和心灵的解放。

3.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淡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是一种君子情怀,尤其值得尊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我们要淡忘仇恨,走出阴影;要牢记别人对你的恩惠,淡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

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篇6

②很多同学费了好大劲也画不出来,原因在于他们总是局限在这九个点的区域内画线,总是觉得只能在点上转折。而只要突破了这两条思路限制,并不难按要求画出来。其实题目本来并没带有那两个条件,为什么解题的人却不自觉地加上了呢?这是人们思维的习惯性在作怪。

③这种思维的习惯性,又称思维定式。人们的学习过程,实质是各种思维定式的建立过程。所谓熟能生巧的巧,实质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某种固定联系。有的同学解数学题、物理题特别灵,有的同学背外语背古文明显比其他人快,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极富灵感,正是因为他们头脑里形成了优势各不相同的思维定式的缘故。可以说,多种思维定式的建立对于同学们来说意义十分重要,它有利于我们对各学科及时入门,有利于深入学习各学科知识,并且对我们将来的成功做好了知识准备。极而言之,一个人如果任何思维定式都建立不起来,那是很糟糕的事情:早晨起床,先穿鞋还是先穿袜子都要思考半天,可就麻烦了。

④但是遇上类似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思维定式则又显示出了它另一方面的属性:使人们的思索总是沿着固有的轨道进行,从而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思维定式可以使人工作高效率,但它很难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概念。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史丰收的速算法等等,无一不是如此。据说在一般飞机发明之前,很早就有人设计了直升飞机,但直到定翼飞机飞了几十年,直升飞机也没能上天。因为根据反作用力原理,螺旋桨转动起来,机舱就要向反方向旋转,坐在里面谁受得了?直到四十年代,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而解决方式却又大出前人意外地简单:给机舱加一条长长的尾巴,端点放置一个向侧方旋转的小螺旋桨。这有点像同学们做几何题的体会,必须加设辅助线才能解的题要难得多,原因在于给原有图形凭空加一条或几条线,是需要一点创造性思维的,而辅助线一旦画上,难题立刻变得十分简单明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后人一看都非常简单,活字印刷,有线电报,有什么难的?难就难在第一个把它想出来。一位教授让学生把鸡蛋立起来,谁也办不到,这位教授把鸡蛋一磕,立住了,然后说:就这么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到的。

⑤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无数定式的建立与突破的历史。因此,我们不但需要建立思维定式,更需要不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突破了某种原有的习惯性思维,人们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式,人们才能享用这些发明创造的成果。学生了解思维定式的两重性,掌握思维定式的建立与突破的辩证关系,将获得极大收益:既能较快地摸清规律,学好各科知识,又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原理,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基础。教师在不同时候,对不同学生,分别有侧重地引导建立或突破思维定式,才能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原文有改动)

1.思维定式的实质是。(用原文回答)(2分)

2.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那两个条件指的是和。(2分)

3.选文第③④段依次论述了和,作者重点强调的是。(3分)

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5.第④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的论证方法,直接论证的观点是。(3分)

6.文中已列举了很多突破思维定式的例子,请你再补充一个。(2分)

答案:

1.人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某种固定的联系。评分:本题2分。

2.在九个点的区域内画线 只能在点上转折 评分:本题2分。每空1分。

3.建立思维定式的意义 突破思维定式的意义 突破思维定式的意义每空1分。

4.我们不但需要建立思维定式,更需要不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评分:本题3分。

5.举例论证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结果。第一个空1分,第二个空2分。

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思维,训练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则说:“训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吟阅读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这都说明了想象与创造在阅读教学和写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阅读教学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作品分析模式, 每一篇课文都要围绕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写作特点, 从头至尾分析一遍, 这种多年形成的固有模式, 积习甚深;久而久之, 学生也按这个套路去学语文, 教师讲得十分吃力, 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被无端地耗费掉, 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体验、感悟乃至与作者、与主人公等对话等被忽视了;二是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和掌握好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 过于追求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备, 错误地认为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就能形成语文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方针, 尤其是忽视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发, 应当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的高度重视。

二、如何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培养的氛围与条件

1.以人为本, 张扬学生个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 就如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的那样:“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才敢于、勇于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热情的汲取知识, 发展能力, 形成人格。”而且,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所以语文课又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训练, 要求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 要求学生真切地以我口讲我心, 而这首先就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范围。

2.整合课程资源, 构建开放课堂。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贴近生活、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关注的材料, 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发展自己的才能。

传统语文教育混淆了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三者的界限。这种理解把课程与教材、教案完全等同, 认为执行教案内容、完成教材内容就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其实, 书本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十分广泛,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一切与语文教材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语文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课程观, 我们就不会把读解文本教材当作课程的唯一任务, 教学的唯一对象;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有关文本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情感、态度等才是课程的内容, 而阅读文本只是学习以上方面内容的途径之一。为此, 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 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 提倡“用教科书教”, 而不是“教教科书”, 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

3.转换师生角色, 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转换师生角色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目前的阅读教学是:串讲串听, 串问串答;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课堂教学的双方发生严重错位。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使他们有足够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另一方面,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之路上“把机会留给学生, 把苦难留给自己”的陪伴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课文的解说员, 而要把任何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机会都留给学生, 将学生无法解决的“苦难”留给自己。

教学中, 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及教师的讲解提出异议, 大胆发表独立见解, 积极寻求其它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等。如通常我们进行小说分析, 都会着眼于人物性格, 这固然没错, 人物性格是我们理解人物、把握小说主题的重要方面, 但仅仅停留在人物性格、尤其是思想性格分析上, 似乎就显得简单了些, 也概念化了一些。深入一步, 走进人物心灵, 探寻人物的心灵历程, 得到的可能是比人物性格分析更鲜活也更宝贵的东西。因为, 文学就是人学, 人的心灵是最为复杂的。走进人物心灵, 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更准确的把握, 对小说主旨有更深切的体悟, 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再如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独特体验, 对于同一段内容, 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要“蹲下身来”充分尊重他们的见解与观点, 切不可强求统一。

一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夜宿山寺》, 一个学生把“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另一个学生却读得低沉轻缓。当问及他们为什么这样读时, 他们都各执一词, 据理力争。前者说, 登上这样高的楼, 诗人心里一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自然会高声地吟诵诗句。后者说, 连高声说话都担心惊动了住在天上的仙人, 所以读的时候必须把声音压低, 这样才能把诗里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 一种从自身感受出发, 另一种则从诗的感情而言;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但讲得都有道理, 这位教师都充分地给予肯定, 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4.引导畅抒己见, 构建和谐课堂。

课堂不是教师展露才华的地方, 学生也不是坐“冷板凳”的看客。课堂不是平展着展开的, 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文本与生活的对话, 课堂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交叉地、立体地向前推进的。课堂上, 如果我们不能关注互动中生成的资源, 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回答出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切实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独立思考, 课堂教学将永远波澜不惊。只有做到以上几点, 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是一位真心为他真心着想的引路的教师, 是学习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陪伴者。否则, 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切断了学生自主探索的道路, 人为地拉开了学生和语文阅读课的距离。

在阅读教学中, 应尊重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创新的权利, 让他们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飞翔。与其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找这个“关键词”, 寻那个“关键句”, 不如让学生各抒己见;宁肯让阅读课成为学生精神交流的论坛, 也不要让它成为教师传授阅读心得的讲座。尽管在课堂教学中, 受教学等因素的影响, 不可能使语文课成为纯文学课, 但可把阅读还原为生活的过程, 把阅读课堂还原为生活需要, 把阅读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 为学生发展“打精神的底子”;通过引入生活事件, 设计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 营造逼真的阅读环境, 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阅读, 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 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 变成活生生反复经历体验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升其素养。

(二) 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训练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求阅读教学从着重对课文内容的分解性讲析转化到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上来。学生通过熟读以至背诵课文, 积累语言材料, 培养语感, 使优美的语言和文章本身的逻辑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维, 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克服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的自主精神。

1.孕育高潮, 激励创新, 突破一点带动全文。

阅读课堂最易引起高潮, 或在动情处, 或在人物形象评价处, 或在情理交融处, 这些点蕴藏着无限的解读契机, 也能够使学生见仁见智。高明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并安排高潮, 尤其是对那些极具高潮之处, 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做大文章,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这些凝聚点上激发学生思考, 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成功实现师生思路的对接。

突破一点即要抓住要害的地方带动全文。譬如教《祝福》, 有的老师就从对祥林嫂称呼的三个相似的句子中来突破:第一句,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第二句,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第三句,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通过这三句对称呼的不同描写, 带动全文, 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女人的悲剧命运。这最能引起学生深思, 让学生充分展示创造思维和创造才能。

2.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 进行求异训练。

求异思维训练法。任何事物总有其两面性, 我们往往只重视其中一面, 忽视了另一面。如果我们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 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位、另一个侧面来考虑事物, 致力于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往往能独辟蹊径、发现新结果, 从而进入求异思维。

同样, 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 还可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鉴赏苏轼的《题西林壁》可用此法。它是对事物各个侧面、不同层次的形象阐释。这种训练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能够敏感地发现同一对象随着立足点不同鉴赏方法也随之不同。

3.展开想象的现代技巧。

想象是作者对自己心中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整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阅读教学中也是写作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活动, “再造”就是想象的技巧之一。“再造”是根据一定的语言文字、图画、图样、符号等对事物的已有描绘, 这些描绘也许未直接感知过, 只是在头脑中想象为这种事物, 并把它描绘下来, 便成了从未见过的事物的形象。这样的想象要靠推测, 即根据已知想象未知, 要着眼于可能发生的事情。

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还要善于引导, 抓住阅读材料中最能“借题发挥”、“见仁见智”的地方做足文章。比如教学小说《孔乙己》, 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祝福》, 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 可安排学生揣测, 同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教《药》时可让学生改写夏瑜的故事, 把暗线写成明线, 而作者又未到过现场, 这主要靠推测来进行再造想象。

加强思维训练的想象技巧还有扩展、补充、接续、夸张、对比等。

4.创新思维的意境再现。

“意境再现”是一种常用的创造性鉴赏诗歌的方法。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在原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或者借古人‘东风’, 来催开自己园中之花。这是一种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创新, 是种‘站在巨人肩上’的创造, 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取巧’, 体现出的正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的思维品质”。[1]

余秋雨就惯常使用“意境再现”法, 如《阳关三叠》中他这样写道: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 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 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 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 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 阳关之外, 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 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 一饮而尽的。

“这里, 余先生依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意境, 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联想, 再现了豪迈放达的唐人风范和原作的诗情画意, 像影视中的特写镜头一样, 把豪放的饮酒场面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 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耳目为之一新, 也使文章显得意境高远, 耐人品读, 让人陶醉于其文化文学意蕴之中。”[2]

5.变阅读的过程为文本再创作过程。

语文教育名家刘建松老师开设的《流泪的滕王阁》公开课, 从“流泪的滕王阁”出发, 以它的流泪讲述了王勃的不幸: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英年早逝, 最后把悲剧归源于王勃对生命的态度与选择上, 从而得出一种与我们一般观念不同的人生哲理:选择的, 放弃不合适的, 学会选择是一种生命的成熟, 并用文中作者的话“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 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 生来属于不同的风景”来佐证。刘老师在课文的结尾, 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明星, 牛群与施瓦亲格的鲜明对比, 使这篇文章多了一份生活的气息, 也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之时与时代和社会更贴近了一点, 这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强烈共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文本, 不同的老师给予学生的也总是不同的人生体悟。如果老师给学生带来的是充满思维冲击的震撼与教学方式的突变, 把学生的视野无限地拓展, 从而把他们从文学的范畴抵达生活的层面, 这必是个大胆创新的教学实践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一个高度而又不落窠臼。”“我们的语文教学除了带给学生文化知识和审美感受外, 还应该给学生指向一种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方法。教育应该是使人幸福的事业。这种幸福是使他们懂得接近生活, 辨别生活, 评价生活, 驾驭生活。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文学又何尝不是, 谁又说得清, 对学生的将来有价值的是文学知识, 还是生活体悟?”[3]

6.读写结合, 培养学生创造力。

“语文教育人文性、实践性很强, 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多重功能的作用。”[4]《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读写结合, 重视积累、感悟,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写口语交际活动中,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体味、揣摩、把握, 培养良好的语感, 提高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如阅读《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后, 再以《记我的一次宇宙航行———太空遐想》为题, 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创造想象, 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 必要的语文知识须掌握, 但要强主干、删繁枝、去烦琐、除重复。学习的内容应眉清目新;如果藤攀枝蔓, 胡子拉碴一大片, 学生就会被缠绕其中, 难以脱身, 学习的主动权也就不知不觉地受到抑制。

参考文献

[1]何贤寿.语文学习.具体厚质的语言怎么表述, 2005, 02.

[2]高天友.创新作文.一种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的写作方法, 2004, 07.08.

[3]从文学走向生活——评刘建松老师的公开课《流泪的滕王阁》.新浪“文苑采撷”博客论文, 2007, 03.

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篇8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思维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05-01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人的思维空间是很广阔的,如观察力、推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真正的学校应是积极思考的王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阅读是思维训练有效载体。有效阅读是能动积极的,是新旧信息相互作用、反应的过程。由此,新课标提出阅读技能评价指标,包括辨识细节、读出主旨、先后排列、辨认因果等指标。教师应通过教学设计、互动、反馈等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一、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发散性思维是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第一,游戏激趣。根据题目预测文章内容。Bingo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出话题;通过头脑风暴法可以激活已有信息,使学生具备摄入新信息的心理定势;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标题,猜测内容。除了课本,还可从杂志、网络摘引不同题材、体裁各异的文章标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测。

第二,大角度激化学生背景图式。信息的输入需要有一定的信息储备作理解的支持。尽量使学生激活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同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 扫除词汇障碍。多媒体手段可充分调动兴趣和求知欲,顺利导入新课教学。

第三,话题发散。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作为发散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开动脑筋,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思维,既锻炼了口语表达,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性能力。以话题作为发散点,运用与话题相关的词组、句型及习惯用语,而且重温自身的生活体验,实践用中学。第四,课后扩展。通过媒体,引导学生搜寻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不局限课文的学习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后续的呈现任务又可使学生有限的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充,拓宽知识面。

二、创新性思维 (Creative Thinking)

“当心!不要让你的脑子作了他人的跑马场。”叔本华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教师们应引导学生不要用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创新就是教学,教学就是创新。创造力必须要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才能茁壮成长。“Why?How?”等这样的问题在一个被教条法规绑死的环境里是不能被提出的。发现问题是契机,面对问题是挑战,解决问题是超越。

1. 头脑风暴,引出生词,编造故事,培养快速思维反应。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展开想象,用生词编故事,在新语境中运用新单词,帮助完善背景图式,加强学生培养想象力的意识。

2. 选用一词概括大意。思维的概括性能使我们的认识活动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性和直接感知的局限性,拓宽我们的认识范围,也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使更迅速、更科学的认识成为可能。因此,在思维训练中,训练学生的高度概括的能力很重要。段落的某个句子能概括本段的中心。缺乏主题句时,应引导学会概括中心。教师引导起关键作用。提出关键词后,可引导根据关键词提问题。从思维训练层面而言,是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特性;从直接而言,是口试训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3. 微任务。以下是笔者在post-reading中设计的微任务之一。材料是介绍体育明星的生涯。各组抽取任务,由一个成员展示。学生表达观点时,教师提供带方向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维。Task: Express your viewpoint-What makes Li Ning so successful? What should we do to achieve success in our life? If you have a chance to start a company of your own, what will your slogan be?

三、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思维的批判性即求异性,用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来看问题,并总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罕见的、非常规的想法。

第一,“挑剔”。养成多角思考问题的习惯,激发其批判性思维,发展质疑能力,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第二,讨论和辩论。组织讨论,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

第三,“我不同意”。如果老师给学生的感觉是权威的、不可侵犯的,那么学生永远都是服从于教师的思维下。应创设轻松、和谐氛围,学生可发表观点,可提出异议。

第四,分析。阅读教学是,可引导分析和思考。

第五,多元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教师评价,包括学生对教材内容分析,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判断价值高低,找出同伴优缺点,找出错误习惯等。

思维训练与英语阅读教学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英语阅读教学应进一步关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应为增进其心智,而不是把别人思考的作为记忆的负担。

[ 参 考 文 献 ]

[1] [美] Neil J. Anderson. 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ssues and Strategie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

[2] [英] Christine Nuttall.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

上一篇: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下一篇:纠正教育不正之风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