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词语理解的讲解(精选12篇)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理解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可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词语的理解有那些方法?
一、加减还原法 这种方法是把被理解的词语在句子中进行减去与加上后理解。它适合于理解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的词语。 《伟大的友谊》一课中这样写道:“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这个句子中的“毅然”和“竭尽全力”分别写恩格斯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来用尽全部力量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都是句子中的修饰成份。如果把句中两个修饰成份减去,变成“恩格斯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这样读起来,主要意思没有变,但便觉得感情色彩不浓、平淡,体现不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加上这两个修饰成份,还原成原句,然后让学生说说“毅然”、“竭尽全力”在句子中的意思以及它们的作用。用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加深了词语的理解,而且对理解课文内容也大有脾益。
二、替换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把句子中要理解的词语用一个和它意思相尽的词语来替换,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运用哪个词语好,并且懂得原词不能替换的理由。它适合于辩析同义词或同义语的细微差别。又如《伟大的友谊》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生活这样困窘,马克思毫不在意,还是坚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读后,学生对句子的“困窘”有了初步理解,但这还很不够。如果用“贫困”来替换,让学生认真比较、细细推敲,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可得出“困窘”不但有贫苦、困难的意思,还有很艰难的意思。这个词用得非常贴切。还可得出马克思的生活环境是这样的恶劣,仍然坚持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的意思。这样,不但辩析了“困窘”与“贫困”的差别,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里面的重要词句主要包括词、短语和句子。通常时候, 我们不难发现, 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 其实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就行了。这些句子中关键是个别词语难以理解, 所以使整个句子显得深奥难懂, 意味深长。
例如:要理解“如果说, 幸福是一种经过节制的满足, 盲人则已经接近它了。”这句话的含义, 关键是要明白“经过节制的满足”这个短语的含义, 搞清楚这一点,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韧而解了。由此看来, 学会理解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是解决这类题的突破口和关键。
那么, 何谓重要词语?文章中的重要词语, 通常指的是那些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 或者有深层义、特定义, 引申义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所解释的普通含义, 而是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如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根据本义, 推断含义法
“本义”指词最初常用的基本含义。“引申义”指由基本义发展而来, 同基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者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而发展出的引申义是:深入 (如“道理深”) ;深挚 (如“友谊深”) ;时间久 (如“夜深人静”) ;浓重 (如“颜色深”) 等。“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桎梏”本义指脚镣和手铐, 又可用来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如“思想桎梏”) 。
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无论它是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 还是深层义、引申义、特定义, 都是在词语本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所以, 对于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我们不能完全抛开词语的本义。要根据词语的本义, 再结合上下文的意思, 才能推断出词语在文中的确切含义。
例如:2007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第22题, 要求理解“油柴”的含义。本来没有“油柴”这个词, 但有些人为什么把四合木称为“油柴”呢?我们先从词语的本身来看, “油”与“柴”都是能燃烧的, 用“油”修饰“柴”, 说明中心词是“柴”, 是像“油”一样容易燃烧的“柴”。再看看下文:“这种植株含油量大, 即使新鲜时也极易燃烧, 当地牧民喜欢将其砍来当柴烧。”两方面一对照, 说明这样的推断是正确的。
又如:《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 将我隔成孤身, 使我非常苦闷”一句中的“高墙”的本义是指隔断空间的构筑物, 有隔开、断绝之意, 再结合文章来看, 它指由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等级观念而形成的和故乡人之间的隔膜, 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二.准确定位, 体察语境法
理解文中词语含义, 不是单纯的解词, 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判断, 也就是联系上下文, 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文”, 这样才能将词语的含义具体化。
例如:这篇散文题为《黄土》, 请结合阅读材料, 简要分析“黄土”有哪些含义?
体现“黄土”内涵的相关语段, 从全文看, 主要有两段。
(1)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 劳动一生, 默默死去, 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 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2)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 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 无论善与恶, 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在该题中段 (1) 的语境是“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像一把黄土”, 由此可见这“黄土”可以指“我”的父亲, 也可以把这一意义扩大, 指中国老一辈的农民, 因为该段最后一句说“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段 (2) 的语境是说父亲在“黄土上劳动一生, 最后回到黄土里去”, 又说“黄土是博大宽容的”, “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由此我们可看出黄土也可以代表一种博大宽容的襟怀。
有时候,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试题, 在题干中就明确限定了词语理解的范围。做这类题只需要对题目指定的语段认真阅读, 反复琢磨即可。但是, 在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要自己去确定语境, 寻找答题的信息和依据。快速而准确的定位具体语境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如果说读书是养气, 是输入, 那写作是释放, 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 读者通过读书, 感受到文章的气, 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 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体验, 不正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吗?
要想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首先要联系上下文。但是因为文段的第一句是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所以我们依据加点词所处的位置, 就应该定位在下文中寻找, 结果, 我们可以很快找到相关的信息, 并整理成答案。“释放”和“输出”的含义是将读书的体验表达出来。
由此看来, 联系上下文, 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把范围扩大至全文, 这样是给自己制造障碍。先从小范围内寻找信息, 有需要再慢慢由近及远, 扩大至全文, 更准确地定位语境, 才能更有效地答题。
三.关注搭配, 代入验证法
词句理解题强调理解在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 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 抓住语言跳动的脉搏。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可以看词语所在的句子, 把自己的理解代入句子中看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感受揣摩出来的含义与全文的主题和思路是否吻合。
例如:“读书少的人, 自身气弱, 器小力薄, 容易被书拿住, 成为死读书的“两脚书橱”, 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关于“两脚书橱”这个短语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下文“读书多的人, 自身气足, 营养丰富, 不仅读书养气, 而且养于融会, 善于吐纳, 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如, 得心应手”一句中得到帮助, 从反面寻找到信息, 于是, 有学生这样回答:“两脚书橱是指拘泥于书本, 不会变通, 不善表达, 无法自如运用知识。”这种回答, 乍一看似乎正确, 但是把答案代入原句中去看, 会发现句子没办法说通, 如果再在这个答案后面加上一个“的读书人”, 这样, 句子意思才贯通。代入验证, 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不正确的理解, 更准确地完善自己的回答。
又如:“冰看似在一夜之间融化, 但实际上是在很早以前, 从最寒冷的那一天开始, 冰已经融化, 只是没有人注意到。”一句中, “冰融化”是什么意思?有学生看到文章中出现过一个“脆弱”, 于是, 想到“冰融化”是指从脆弱到坚强, 这种理解代入句子中, 我们发现, 仅从这句话来看, 意思说得通, 但是从全文的内容和主题来看, 又欠缺关联, 文章并没有谈及所谓的“坚强”问题, 结合这一段的思路来看, 我们发现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你的失败不就是暂时的寒冷吗?”
所以我们可以排除刚才的想法, 取而代之的回答应该是“从失败走向成功”。这样就切合了文章的主旨———成功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容易, 很快速, 但却是长期坚持努力的结果。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飞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任。而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因此,词语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要重视,通过词语积累,从而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词语教学就显得尤其关键。词语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读会写,二是准确地理解词意,三是积累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词汇教学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是积累和运用的前提。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效的好方法。
一、形象、直观法
汉字的六种造字法,不必对于小学生去阐明其深刻的造字原理,只能在形象化的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如,在教推这个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提手旁的字大多跟手有关。推的理解只需一个直观的动作即可让学生明白。再如,晶,我制作课件,先是黑漆漆的夜晚,然后一轮红日普照大地,画面一片明亮,最后三个太阳同时出现,强光下,水面等晶晶亮,这样的直观、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字意。再比如,虎背熊腰,图片出示虎背熊腰,再出示健壮的人的图像,孩子们很快就知道了虎背熊腰的意思,而且能深入感知。诸如此类的字、词,可以让学生先从字形上来理解字词的表意,再进一步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也许这样比单纯让老师来反复讲解字词的含义要生动一些。尤其是一些生活中不常见的事物名称,可以用实物、标本、幻灯片等,使学生观察事物的形象,得到清晰地认识。
二、渐进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渐进性,要经历“陌生--模糊--清晰”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替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动作释义法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五、多媒体辅助法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赵州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 再如教学《颐和园》时,有个词语“众星拱月”,这个词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夜空,一輪圆月闪亮在天域,周围是零零星星的小亮点闪闪烁烁,很好地烘托出月亮的大、亮、美,从而让学生知道了颐和园里建筑的多与美。
课件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境观,既释词又解句,使学生更好地把课文了然于心。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优化释词过程的重要途径。
六、反义释词法
汉字从形式到内容有丰富的内涵,真让人有望洋兴叹的感觉,所以不可能给每一个字词来一个准确的定义,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更不可能生搬硬套地解释词语,对于有些词语的意思好像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其相反的意思。如果学生能说出其反义词来,证明他对该词语已理解,无须再给这些词语准确的定义。
七、运用造句法来解释词义
同样的道理,有些词语词义比较抽象,特别是一些成语,我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去背一些词语的意思,认为这样就是让学生掌握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遇到词义相近的词语学生就容易混淆。最好的解释方法是让学生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如果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话,说明已理解了这个词语。这样就不必让学生去背词语准确的定义了。
八、结合课文理解词义法
汉语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有的词有两三种意思,有的词甚至有七八种意思。教学词义是为了理解课文,这就要知道学生切实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追悼这个词,课文还具体描写了人们致敬、失声痛哭、送挽联、送花圈等。学生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想象鲁迅先生去世后万国殡仪馆礼堂里的场面,就能很容易地理解追悼的意思了。还有些比较抽象的词语,更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体会。这样做,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注释的效果要好得多。
1. 最能反应文章两条主线的答案,偏离文章中心的一定不是答案。
一个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一个是作者对文中论述事物所持的观点态度,他们是解题的基调,作者在文章中对整个事物是持积极正面的评价,那么出现消极反面的、与事实相反的肯定不是解。
2. 选项含义富有弹性的是解,绝对的、武断的不是解。
这是由正解的唯一性和不可争议性决定的。弹性大,发挥空间大,也有利于时候选项一旦出现争议,则可以从不同方面解释。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而对未来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一旦把自己的观点过于绝对化,当新的情况发生就会陷入无可挽回的余地。这也符合人们做事有余地的本性。
3. 难的是解。
这与命题动机有些相似,难的比容易的更能考查考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否定的比肯定的难,否定的是解
(2) 抽象的比具体的难,抽象深刻的是解,具体肤浅的不是解;
(3) 动态变化的比静态的难,动态变化的是解。
4. 正面积极、符合逻辑的是解,内容负面消极、不符合逻辑的不是解。
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国内较高层次、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大型考试,题目答案必然考虑到引导大众思想文化的作用,积极的、正面的是正确答案。
二、错误答案基本特征一般来说,错误答案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偷梁换柱:即对文章不同内容的嫁接;
2. 扩大或缩小范围:即对文中提到的内容通过更改形容词等方式放大或缩小处理;
3. 断章取义;
4. 因果倒置;
5. 具体事实罗列;
6. 无中生有;
7. 相似但不同性质词语的替换;这种方式最具迷惑性,如text1中第41题D选项,把“in sympathy with(赞成)”换成“show sympathy for(同情)”、39题C选项把“live with”换成“enjoy”等。
三、案例参考下面以20真题为例
According to their latest paper published in Nature, the biomass of large predators (animals that kill and eat other animals) in a new fishery is reduced on average by 80% within 15 years of the start of exploitation. In some long-fished areas, it has halved again since then.
32. We can infer from Dr. Myers and Dr. Worm’s paper that ________.
[A] the stock of large predators in some old fisheries has reduced by 90%
[B] there are only half as many fisheries as there were 15 years ago
[C] the catch sizes in new fisheries are only 20% of the original amount
[D] the number of larger predators dropped faster in new fisheries than in the old
本题难度系数较高,若对文章中描述的数字理解不清,就导致无法计算,也就无法作对题目,很多同学因此胡乱蒙一选项了事。实际上只要掌握技巧,并不需要确切理解文章原文都能直接得出答案。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尤其是第II卷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分率较低的一块之一。这里本着先分后总的原则,先就几个主要能力点作阐述。本讲说理解词语的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词语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来,哪些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呢?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学习”,它就是重要词语,如果把它理解为通过读书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又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选择的散文《门》,其中“开门”和“关门”便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例如闻一多《兽·人·鬼》(2000年春季招生考试选文)开头说道:“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这一句中的“杰作”感情色彩特别强烈,自然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譬如1996年高考所选《贝多芬之谜》最后一段说:“懂得了这个……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这里“最有深度的音乐”这个词语,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指什么样的音乐,简直可以说文章没有读懂。
二、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
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从操作的层面来说,有下列几点:
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譬如上文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这个“杰作”就应解释为“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
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
例1:……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唐弢《琐忆》)
在这段文字中,“议论”是什么意思呢?文中所说“议论”的内容不是事实。接下来引用一个成语并加以分析,再则“不敢去接近他”与上文“总之”领起的句子相对应。据此可知,这里的议论,就是造谣毁谤。
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例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鲁迅《拿来主义》)
文中“抛给”是什么意思呢?鲁迅说“抛给”不同于“抛来”,但可称为“送来”。这“送僵”是什么意思呢?跳过一段才说“送来”的具体内容。根据“送来”的东西可知,“抛给”就是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如果不作这样的分析,“抛给”的语境义是说不清楚的。
三、理解重要词语应注意的问题
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问题是脱离语境,望文生意。这里换一个角度说三点:
1.注意相同词语的不同指向
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是明确甚至是单一的,但是作者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赋予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辨别。譬如1997年高考全国卷所选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首段共用了五个“内容”,要求辨别其中的三个“内容”所指是否相同,这就不能仅看词面而妄断,需要运用上面所介绍的方法加以辨别。
2.注意不同词语的相同指向
有一些词语的词典意义毫不相干。但是作者为了追求语言的变化,有时会给不同词语以相同的含义。譬如“辖制”和“影响”的词典义是不同的,但在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却有了一致的意义。都是表示“管束“的意思。像这样的语言现象不能不分外留心。
3.注意非词语题所涉及的词语
文章中的有些词语,命题并不是放在词语解释题中考的,而是其他试题涉及的,这也应该注意。譬如2001年所选《铜奔马正名》第17题要求辨别“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原文运用“未惬人意”、“更属不妥”,而选项改为“不能令人满意”、“更逊一筹”。有一些考生却不能认定其对错而误判。又如2003年第10题是一个“推断题”,不少考生看不出“台风将远离日本”与原文“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之间的差异而误判。
四、典型试题分析
门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 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
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 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2分)“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2分)
(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①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②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③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分析: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有个相同的特点,就是含蓄委婉,没有直接把作者真正要说的话表达出来,而是留有读者思考的空间。学生认真分析,还是可以理解到这三句话的内涵。答题时,就要用直接易懂的语言来解说其中的内涵。(1)“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只答出“人有思想感情”的给1分,答出“人需要有独立天地”或“人有隐秘需求”的即可给2分。(2)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以上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这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II卷现代文阅读的前三题,这里只说第1题,其余两题后文将会用到。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教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我听一位教师教学《李时珍》一课,发现他在词语教学上很有特色,值得学习借鉴。其中,对“完善”一词是这样教的:
师:“完善”是什么意思?
生:词典上解释是“完备美好,没有缺点”。
师: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药物书?请大家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读书画句子)
师:谁能完成这个练习?(挂出小黑板)
附图{图}
(学生读练习题后纷纷举手;老师指名让学生到讲台上做题)
师: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旧的药物书的缺点?
生:旧的药物书记载得不全面、不正确、不详细。
生:旧的药物书记载得既不全面,又不详细,有些还不正确。
生:旧的药物书记载得不但不全面、不详细,而且有些还不正确,病人吃了药多危险啊!
(老师边小结边板书)
不正确─┐
板书:不全面├不完善
不详细─┘
师:李时珍知道旧的药物书有这些缺点,那么,他将来编出的新的`药物书应该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生:新的药物书一定记载得很全面、很详细、很正确。
生:新的药物书一定会把有用的药物记下来,并且记清楚它们的形状和生长情况,而且不会记错每种药物的药性和药效。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我们知道“完善”这个词在这句话中应该是全面、详细、正确的意思。
附图{图}
评析:
一、替换词语,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词语表达的精准妥帖
入选教材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其遣词造句的艺术性值得学生好好地品味与借鉴。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反复地朗读与品味,通过对经典语言的替换,为学生对比辨析提供鲜明的对象,深切感受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准妥帖。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中“鲜嫩的笋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很多学生都能意识到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要求指出表现拟人手法的字眼时,学生都无一例外地将关注点聚焦在“探”字上。 于是,教师相机追问:如果将这个字改成“冒”或者“长”字,你觉得可以吗?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迅速进入了辨析思考状态,不久就形成了统一的认识:“长”只表示正常状态下的生长,难以表达春笋争相恐后的勃发状态;而“冒”字则虽然有踊跃向上透的感觉,但却少了“探”字的灵动,难以感受到春笋的可爱。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明显地感受到“探”字所表达的意蕴,也正是在这样长期的对比辨析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悟才能更加深入,从而实现语言表达的内在效益。
二、高效设问,在小组合作中体悟文本语句表达的内在意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迅速开启学生的思维动力,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与思考,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对核心语句的思考,从而感受作者的表达效益。例如,《小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中有这样一句话: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仿佛占了上风。”在教学这段话时, 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比赛的建议是谁先提出来的?过程又是怎样的?最后获胜依靠的是什么?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结合前文,学生不难知道小嘎子率先提出了比赛的建议,他想通过消耗对方体力的方式战胜对手。因此,在比赛开始,小嘎子并没有全力出击,而是采用蹦跳的方式与胖墩周旋,由此不难看出小嘎子是一个聪明机灵而又争强好胜的孩子。 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进行引导:小嘎子最后是否能够如愿以偿呢?学生迅速从“仿佛”一词得出自己的思考。 至此,学生不仅读懂了这一句话表面的意思,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其语言背后的言语价值。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正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迅速由语言的表层进入内在,提升了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提高了语言品析水平。
三、联系想象,在拓展聆听中分享他人思考的体验成果
文本创作中,作者总是有意将一些情节省去,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留白设置为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品析语句的内在气韵提供了较好的渠道。例如,在《刷子李》一文中,课文以曹小三发怔作为结尾,但并没有描写其内在的想法。教师可引领学生围绕曹小三最后发怔的情形,让学生想象推测人物内心的想法。于是,学生积极进行了有效补充:有的说“师傅真棒,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有的说“师傅真是高人,拜师的对象选对了”, 有的还说“我要向您学习,早点学习到您的本领”……依据文本中现有的语言,补充作者在文中故意省略的环节,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但学生在这一挑战过程中,不仅仅收获的是对原文语句的深入思考,更有对自己想象能力、言语组织能力的历练,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补充了文本,更在聆听中收获了其他学生的补充,形成了有效认知的相互融合,对文本语句的赏析也获得了应有的效益。
四、移情体验,在角色表演中深化言语表达的弦外之音
角色表演是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度感知文本语言的有效方法,这一策略规避了阅读教学中繁琐的理性分析,而直接将阅读理解通过移情体验的方式进行,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搭石》一文时,围绕着“紧走搭石慢过桥”和“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这两句话,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表演的方式理解文本的语句。教学中,教师先是组织学生自行阅读理解,并想象“紧走”时的状态,然后邀请学生现场表演“走搭石”的样子。在走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不仅是欣赏的观众,还是提出建议的导演,他们通过对手脚动作的细致要求,对该生的模仿表演进行细化,从而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走搭石”的样子来。 经过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形成了对文本语句的理解与思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对文本语言感知与理解,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文本语句的内在意蕴,对于提升学生品析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的形成。
摘要:阅读教学逐步从文本内容分析的传统理念中走向以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语用理念,让学生在教学中不断实现读法、写法以及学法的积累,从而夯实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文章提出替换词语,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词语表达的精准妥帖;高效设问,在小组合作中体悟文本语句表达的内在意蕴;联系想象,在拓展聆听中分享他人思考的体验成果;移情体验,在角色表演中深化言语表达的弦外之音的策略,从而借助词语赏析,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对比揣摩 结合语境 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42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训练与人文熏陶的统一。词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课文的学习与词语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对词语的意思、情感以及表达等进行辨别、理解和体会。
一、对比揣摩,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
语文阅读中有很多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作者尤其善于对词语进行处理和造句,从而使其在语言的表达上和情意的表达上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独到和精妙之处进行品味和体会。
例如,在《一路花香》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文中比较典型的句子来进行分析。如在作者描述破水罐在上山的过程中看到美丽的阳光以及沐浴在阳光下的美丽鲜花,它感到“一丝”快乐。其中,作者运用了“一丝”来形容快乐。那么,这个形容词可以去掉吗?去掉之后句子的结构是不是完整,或者句子对于作者自身情感的表达是不是到位?通过这些提问可使学生意识到,这个“一丝”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点点”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并不是完全的快乐,似乎还有点难过。在这个基础上,再询问学生:为什么作者还会有点难过呢?引导学生对破水罐因为挑水工的辛苦而感到歉意的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和揣摩,这样学生就能够对文章的中心和内涵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实现由情到理的过渡。
二、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
理解词语不能停留于表面,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他们善于在一定的环境中理解和接受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优美的情境中对词语进行赏析和领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轻松,同时还能够增加词语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例如,《卧薪尝胆》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勾践在吴国受尽了折磨和屈辱,并在之后奋发图强,一举灭吴的历史故事。其中就“屈辱”这一个词语,教师可进行重点讲解。在讲解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理解,找到“屈辱”这一关键词,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什么样的行动可以使人产生这种感觉。学生通过思考就能答出屈辱的意思是侮辱,在受到别人的羞辱和压迫的时候会产生屈辱的感觉。然后教师追问:勾践夫妇在到达吴国后所受到的屈辱都有哪些?学生便列举了“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养马”“驾车”“推磨”等,这些都是奴仆的工作。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身处地地将自己想象成勾践,在当时身处吴国,并做这些奴仆要做的事情时,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思想。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如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吴王和一些大臣在宫殿里纵情享乐,而身处石屋、身着粗布衣裳的勾践夫妇则是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屈辱”这一词语的真正含义,知道屈辱并不是做这些粗活,而是在做这些粗活的时候,勾践内心世界所受到的煎熬和侮辱。通过分析,抽象的汉字符号不再那么枯燥,而是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令学生印象深刻,从而起到心灵教育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对词语运用的广度进行有效延伸
语文本身的形态就是来自于生活,语文阅读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缺乏趣味和生机。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也必须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词语意义的理解中,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词语的内涵和情感。
例如,在《揠苗助长》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寓言进行阅读,然后询问学生阅读完之后的感受,针对“揠苗助长”这个词语,学生自己有什么样的理解,要求其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述。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提问学生:那么,农夫把禾苗往上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学生会回答:为了让禾苗长得更快一点。然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生活中,禾苗是不是能够一夜之间就长出很大一截?学生稍微回想一下之后回答:禾苗每天只能生长一点,用肉眼是很难看出来的。此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揠苗助长这种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最终导致这种惨状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阅读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例子?通过这些提问,能够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积累中寻找到类似的例子,从而将课堂词语教学与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揠苗助长”的寓意,体会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并将词语的感悟和生活中自我真情的流露融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能力。
第一组:以、其、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文宪集·李疑传》,有删改)1.与“安能以室庐自随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以”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B项与之相同。A项,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C项,介词,可译为“依照”“根据”。D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2.与“传其事以劝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B.作《师说》以贻之 .C.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以”为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B项与之相同。A项,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C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D项,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3.与“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答案 A 解析 文中的“其”为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他(们)的”,A项与之相同。B项,第一人称,译为“我”“我(自己)的”。C项,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那 里”。D项,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4.与“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吾其还也 .D.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其”为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他(们)的”,B项与之相同。A项,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译为“或许”“大概”“可能”。C项,语气副词,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可译为“还是”。D项,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5.与“吾宁舍之而受祸”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而”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C项与之相同。A项,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B项,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D项,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6.与“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而”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D项与之相同。A项,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B项,连词,表示因果关系。C项,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第二组:为、因、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节选自《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7.与“为后母所苦”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古人所以重刑施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为”用作介词,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B项与之相同。A项,判断词,是。C项,介词,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D项,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8.与“吾为尔新其襦”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为”用作介词,引进对象,可译为“替”“给”,D项与之相同。A项,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B项,动词,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认为”等义,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C项,引进方位或方向,可以翻译为“向”“对”。
9.与“因诈女曰”的“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 .B.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C.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因”为副词,于是、就,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沿袭、继承。C项,“由于”“因为”“因此”。D项,用作介词,通过,经由。
10.与“因斫杀之”的“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因”用作介词,趁机,趁此,B项与之相同。A项,介词,依靠、凭借。C项,介词,依照、根据。D项,动词,借助。
11.与“遂潜养于盆水”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C.乃设九宾礼于庭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于”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C项与之相同。A项,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等。B项,在„„方面,从„„中。D项,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
12.与“后令汲于他泉”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业精于勤,荒于嬉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B项与之相同。A项,比。C项,见„„于„„,表示被动。D项,介词,由于。
第三组:何、之、若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8题。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有删改)13.与“二子何故不对”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大王来何操 .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徐公何能及君也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何”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B项与之相同。A项,代词,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C项,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D项,用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
14.与“敢问何谓其本”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何”为代词,可译为“什么”“哪”,B项与之相同。A项,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C项,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D项,通“呵”,呵斥,谴责。
15.与“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之”为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B项与之相同。A项,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D项,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6.与“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之”为指示代词,这,D项与之相同。A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B项,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动词,到„„去。
17.与“若济大水有舟楫也”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若望仆不相师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答案 A 解析 文中的“若”,像、好像,A项与之相同。B项,用作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C项,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D项,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18.与“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为莫己若者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若”为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C项与之相同。A项,及、比得上。B项,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D项,至,至于。
第四组:所、则、且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节选自《郑思肖集》,有删改)19.与“恣其所行”的“所”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B项与之相同。A项,与“为”合用,表示被动。C项,名词,处所、地方。D项,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可译为“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20.与“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的“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 A 解析 文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A项与之相同。B项,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C项,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D项,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21.与“虽死且有谋”的“且”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且”表让步关系,尚且,还,C项与之相同。A项,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B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姑且”“暂且”。D项,将,将要。
第五组:焉、与、乃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4题。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22.与“唯父昶异焉”的“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犹且从师而问焉 .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焉”相当于“之”,B项与之相同。A项,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C项,哪里、怎么。D项,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23.与“今日当与汝言”的“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失其所与,不知 .
C.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D.吾孰与徐公美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与”为介词,和、跟、同,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结交、亲附。B项,动词,结交、亲附。D项,与“孰”一起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
讲和。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范增 疑 沛公 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讲,和也。” 宋 宋祁 《杨太尉神道碑》:“会戎译讲解,兵悉罢屯。” 明 陆树声 《长水日抄》:“ 倪文节 公 嘉定 初与 金 人讲解,使还,中书议表贺。” 调解。 《新唐书·马燧传》:“ 燧 将攻 魏 ,取攻具於 抱真 营,并请杂两军平其功, 抱真 不听,请独当一面,繇是逗遛。帝数遣使讲解。”
二、讲解词语的近义词
诠释 [ quán shì ]
批注 [ pī zhù ]
疏解 [ shū jiě ]
三、讲解词语的造句
1、由于时间关系,对这篇课文的主题只能作一个笼统的讲解。
2、忘不了你一次次的耐心讲解,让迷惑的我豁然开朗。
3、经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领悟了课文主题的内涵。
4、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完全理解了这道数学题的算法。
5、他反复讲解了这个问题,但同学们还是不明白。
6、老师十分具体地向我们讲解了课文内容。
7、老师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这篇课文。
8、经过老师耐心的讲解,我终于明白了这道题的解法。
9、尽管他反复讲解,但我依旧感到困惑不解。
10、经过老师再三讲解,大家终于领悟了这首诗的含意。
11、老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课文中那句话的含义。
12、解说员给观众讲解画面的内容。
13、在具体讲解前,老师先把剧情概括地介绍了一下。
14、舞蹈老师一边讲解要领,一边做着示范动作。
15、爸爸教我学电脑,一边讲解一边示范。
16、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做题的方法和步骤。
17、老师耐心地讲解为我们揭开了万花筒的奥妙。
18、尽管老师讲解了多次,小芳仍不得要领,没有掌握这个词的用法。
19、同学们都屏气凝神地听老师讲解那道复杂的数学题。
20、李老师不厌其详地为我讲解那道数学难题。
21、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
22、听了张老师的讲解,我是顿开茅塞,完全领会了这一课的中心思想。
23、对于远道来参观的人,我们要仔细讲解,亲切接待,以免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24、听了他一番高屋建瓴般的讲解,我才茅塞顿开,心里亮堂了许多。
25、听力老师的讲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道题如此简单。
26、下班后一路上食堂,她还津津有味地讲解新的操作法。
27、老子无为的哲理经老师讲解后,我便豁然贯通了。
28、他好为人师,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他总是诲人不倦,乐此不疲地讲解回答。
29、她绞尽脑汁,却仍然听不懂老师的讲解。
30、小强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解得非常清楚。
31、听了老师这番讲解,我茅塞顿开,这类题我都会解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从以往的教学活动看,不难看出,阅读理解能力往往被数学老师所忽视。所以,如果要将小学数学的改革真正进行下去,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必须成为新时期教学关注的一个要点。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从阅读的定义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对文本进行全面认知、个体加工、逐层理解的过程。小学数学虽然是从数理角度进行逻辑构建,但数学教材本身就是一个文本,而且知识传递的媒介同样是文本。数学的一些基本表现方式,如文字题、应用题等等,同样是由语言词汇构成的。
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重要的。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数学成绩一般不会多好。细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很难想象一个连基本语言都不能理解的学生还能去做有着细密数理关系的题目。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的积或者商时, 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放在文字题中,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很显然,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缺乏,这就需要去努力培养。
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特殊的。作为一门学科,数学语言有着自己的特点,简洁、缜密,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是呈现出一种叠加的形式,也就是阅读数学文本,通常要用到以往的知识积累,然后再进行适当的加工。有时,因为同为文本,学生不知不觉间就会运用语文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也就会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比如:百分比的应用题,理解的重点应该是单位“1”的参照量,其他的都应该看成是变量。但学生往往会把重点关注到整体,结果导致了思维不够清晰,解题经常出错。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多提醒学生注意数学思维的特殊性。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层次分析
小学数学文本是由有着自身特点的数学符号、数学语言、数学词汇和数学图表构成的,其简明性一目了然,因此数学文本理解的过程也有着其独特的层次性。
1.数学词汇和符号的内涵。同为文字构成,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第一步就是要面对一些数学词汇和基本的数学符号。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活化数学的日益加强,数学应用题中的生活词汇比例越来越高。但是,需要注重的是日常生活的常用语在数学中有不同的内涵,即由“通常概念”变成了“数学概念”。学生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把这些概念进行一次意义转变,比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这个词作为数学概念时的内涵。
2.数学词汇与符号间的转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遇到某个词语需要向学生反复解释的现象,这其实就是一个词汇与符号互相转换时的互译问题。比如:作图题提出的要求,对学生的理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单列图表让学生自编应用题进行解题,这又是一个符号与词汇间的转变问题。这成为了教师日后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理解教学的对策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小学数学阅读理解教学任重而道远,其构成是多方面的,其训练的角度是全方位的,由此,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注重读练结合的习惯养成。数学技能提高的一大关键便在于数学离不开操作和反复的练习,因此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参照数学练习的传统方法,在阅读学习中,倡导读练结合,引导学生把已经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尝试用已有的知识去阐释新的知识,形成一个前后连续的知识链。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比如:在每一次应用题练习的时候,让学生说应用题,说自己的理解,说解题的构想,说自己遇到的困难等等。如:在“比的意义”中长和宽的比表示为3∶2,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3∶2是不是指3厘米和2厘米,还有3∶2是否可以表示2∶3等等,当学生反复利用意义进行阐述后,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提高了。
2.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 可能是缺乏足够的知识解释文本信息,尽管高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很充分,但尚不能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并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理解数学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问题,在一线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3.推荐合适的数学课外读物。“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数学课外书籍的方式来达成。推荐的书籍可以是各类数学小故事,也可以是有关数学的科普类读物。当然,在年末订阅杂志时,可以要求学生订阅一份数学报刊。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第一部分是听力理解(ListeningComprehension),共含20道题,答题时间20分钟。这部分又分为SectionA和SectionB两节,分别由10个问题组成。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种;
(1)简单对话(Conversations);
(2)短文(Passages);
(3)听写填空(SpotDictation);
(4)复合式听写(CompoundDictation).
SectionA有10组对话,每组对话后伴随一个问题;SectionB的听力材料是若干篇(一般为3篇)短文,每篇短文后面设有2-4个问题。
听力部分的每个问题后约有15秒的间隙,在此期间要求考生从试卷所给的每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语速为每分钟大约130-150词,只读一遍。
听力理解部分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选材原则是:
(1)对话部分(SectionA)为日常生活中一般对话,句子结构和内容不太复杂。
(2)短文部分(SectionB)为材料熟悉、结构不太复杂的故事、讲述或叙述等。
(3)所用词语不超过《大纲》词汇表所规定的四级词汇范围。
另外,根据全国大学四、六级考试委员会1995年7月15日的通知,决定从1月份的大学四级考试开始,陆续采用新题型,其中听力理解部分增加听写(Dictation)。为叙述方便,我们把听写部分暂时定为SectionC。
听写填空(SpotDictation)和复合式听写(CompoundDictation)两种形式,每次考试选其中一种形式,安排在对话听力理解题即SectionA之后,与原Section B的短文(Passages)交替出现。
SpotDictation为120个词左右的短文,其中有10个左右空格,每个空格要求填入一个句子或句子的一部分。全文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语速朗读三遍。第一遍全文朗读,没有停顿,供考生听懂全文大意;第二遍在空格后有停顿,要求考生把听到的内容填入空格;第三遍同第一遍一样没有停顿,供考生进行核对。“听写填空”所用短文的题材、体裁和难度与原听力理解SectionB部分的篇章相同,其主要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听和记的能力。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第一部分是听力理解(ListeningComprehension),共含20道题,答题时间20分钟。这部分又分为SectionA和SectionB两节,分别由10个问题组成。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种;
(1)简单对话(Conversations);
(2)短文(Passages);
(3)听写填空(SpotDictation);
(4)复合式听写(CompoundDictation).
SectionA有10组对话,每组对话后伴随一个问题;SectionB的听力材料是若干篇(一般为3篇)短文,每篇短文后面设有2-4个问题。
听力部分的每个问题后约有15秒的间隙,在此期间要求考生从试卷所给的每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语速为每分钟大约130-150词,只读一遍。
听力理解部分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选材原则是:
(1)对话部分(SectionA)为日常生活中一般对话,句子结构和内容不太复杂。
(2)短文部分(SectionB)为材料熟悉、结构不太复杂的故事、讲述或叙述等。
(3)所用词语不超过《大纲》词汇表所规定的四级词汇范围。
另外,根据全国大学四、六级考试委员会1995年7月15日的通知,决定从191月份的大学四级考试开始,陆续采用新题型,其中听力理解部分增加听写(Dictation)。为叙述方便,我们把听写部分暂时定为SectionC。
听写填空(SpotDictation)和复合式听写(CompoundDictation)两种形式,每次考试选其中一种形式,安排在对话听力理解题即SectionA之后,与原Section B的短文(Passages)交替出现。
SpotDictation为120个词左右的短文,其中有10个左右空格,每个空格要求填入一个句子或句子的.一部分。全文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语速朗读三遍。第一遍全文朗读,没有停顿,供考生听懂全文大意;第二遍在空格后有停顿,要求考生把听到的内容填入空格;第三遍同第一遍一样没有停顿,供考生进行核对。“听写填空”所用短文的题材、体裁和难度与原听力理解SectionB部分的篇章相同,其主要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听和记的能力。
不同的是,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考生根据录音内容准确地填出空格里的词汇,一般为一个单词,全段共8-10个单词;第二部分要求考生听完后写出该部分文章的重点。用于“复合式听写”的短文约有250个词,共朗读三遍。第一遍为全文朗读,中间没有任何停顿,旨在让考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第二遍朗读时每个空格后略有停顿,以便考生填写所缺单词;第二遍之后停顿5分钟考生根据所听内容写出主要意思;第三遍朗读与第一遍一样,没有停顿,主要供考生进行核对。整个考试时间为15分钟。
“复合式听写”旨在考核考生听、记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复合式听写”所用短文与听力理解部分的入篇章在题材、体裁和难度上大体相同,朗读速度略低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语速。
在这里需说明的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理解由SectionA和SectionB两部分组成。SectionA由10组对话组成,形式不变,每次必考;SectionB每次考试可在短文、听写填空、复合式听写三种形式中任选一种不固定。
听力理解的录音内容与时间安排如下。
(1)从试音、宣布考试开始至小段乐曲约一分钟。
(2)从“CollegeEnglishTest,BandFour,PartI,ListeningComprehension,SectionADirections”起到第10题结束约8、9分钟。
(3)从“SectionB,Directions”起至第20题结束约11分钟(如果采用听写题型也同样占用约11分钟)。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理解的讲解】推荐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识字05-30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12-08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11-21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11-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意方法01-04
诱思探究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06-23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10-22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