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精选8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认为要想上好小学语文阅读课,首先教师要十分明确新课程标准对自己所教学段的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只有教师心中有了这个目标的准绳,才能依此备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同时,也才会创造出生动活泼的精彩课堂。而现实中,目标把握不准,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较普遍。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高年级向初中靠,这都不行。低年级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注重朗读的训练和词语的积累;中年级重视读懂一段话的训练,要教会学生把握一段话的主要内容;高年级要从精读中悟写,学会通过略读获取信息。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1.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认的字必须能正确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必须写对写好会用。教师可以通过把能认识的字(或会写的字)组成词语来认(写),所以,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2500个会写,这就能组成7500个词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强调整体识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在写字教学中,主笔画和字的结构要指导到位。每节课都要花几分钟写字。教师要通过学新温故,要通过比较辨析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要建立学生自主识字的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中识字,每周用一节课交流识字成果。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2.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低年级应该要求所有学生正确的读,而不是有感情的读。读正确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初步语感。怎样读正确?要做到以下三点:每个字都能读准,特别是多音字、轻声、变调、儿化;不多字少字,不颠倒重复,读准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和句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
1.继续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学。
2.加强词和句的教学。词句的教学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A.能找出重点词句。(用的准确的词,如《荷花》里的“冒”;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词句;能统领全文的词句;能总结全文的词句;过渡句;不理解的词句等)B.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换词;读词句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等)C.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D.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3.阅读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如:理解重点词句;概括段意;了解段和段之间的联系;揣摩构段方式等。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
1.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先自学后师生共学。可以通过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初读后写一点初读的感受;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或者感兴趣的或者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提语言方面、写法方面的问题。
2.从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中得其法。比如: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有顺序地写,边写景边抒情(《记金华的双龙洞》);写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理清顺序,抓住重点句段体会感情;写人的文章,要引导学生重点感受人物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来写;说明性的文章,要让学生读懂说明什么,了解说明的方法。
总之,要如崔峦老师一首诗所云:
依标种好自家田,扣本找准训练点。
识书读写动天君,惜教丰学谱新篇。
标:课标。训练点:指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
识书:识字。天君:孩子。惜教:教师尽量少教。丰学:让学生多参加教学实践活动。
相关链接:各年级段阅读教学目标:
一、二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四年级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五、六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一、突出学段教学特点
通过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可知, 阅读教学目标都是从朗读与默读、词句理解、表达方式、内容把握、情感体验、标点符号、积累运用、课外阅读等方面提出来的, 各方面的年段目标具体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学段特点突出, 第一、二、三学段教学目标紧密联系,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各方面目标都是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 其他目标如情感、态度、方法、知识等, 只是一种渗透。
譬如, 在朗读训练方面, “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是小学各学段的共同目标, 只是学段不同, 在能力要求上有所差异: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朗读;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朗读;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朗读。“学习用”、“用”、“能用”, 是一个从“学”到“用”再到“会”的过程, 体现了各个学段之间相互联系、逐步提升的特点。
又如, 理解词句方面的教学目标, 第一学段是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是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是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说一说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中, 我们要切实把握词句教学的目标要求, 即低年级是“了解”词句的意思, 途径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重在积累词语;中年级是“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途径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 借助字典词典学习词句;高年级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推想’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个逐步提升和拓展的过程。依据年段目标和年段教学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 一般不会出现缺位和越位现象, 有利于克服低段教学高段化, 高段教学中段化的现象。
二、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围绕专题组织单元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突出特点。中高年级单元教材编排思路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 以课文的人文价值取向为线索安排课文, 这是确定课文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的依据;一条是暗线, 以语言训练重点项目为核心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这是确定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的依据。
譬如,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 世界最深最长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江峡谷, 南国风光“鸟的天堂”, 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其中《观潮》、《鸟的天堂》是精读课文,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火烧云》是略读课文。单元阅读提示中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根据单元阅读提示, 我们可以确定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致、有序的观察方法,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事物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都要渗透到本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去, 设计目标时要按照“精读课文学方法, 略读课文用方法;精读课文学技能, 略读课文练能力”和“教———扶———放”的教学策略确定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三、抓住课文表达特点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得意又得形。这里的“意”是课文的内容与人文价值;这里的“形”是课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物, 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文本独特的人文价值和语言形式, 尤其要重视课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抒发情感等表达方式的学习与运用。教师要通过解读文本, 钻研教材, 找出课文在语言方面带有规律性和可迁移运用的表达方式, 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一般说来, 教师解读文本时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要研究课文的体裁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课文从体裁上看, 有童话、寓言故事、记叙文、散文、诗歌、儿歌、科学小品、说明文等不同文体, 文体不同, 思想情感基调就有差异。有的课文情感丰富, 人文价值十分突出, 如童话、寓言故事、散文、诗歌和部分记叙文, 教学目标就要突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有的课文重在逻辑推理, 印证说明, 如科学小品、说明文等, 教学中就不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而是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领会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有序的表达方法。
二要研究文本的结构特点。不同的课文, 作者的写作思路也不一样, 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课文是“总———分———总”结构, 有的是“总———分”结构, 有的是“分———总”结构;有的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有的是按空间和地点的变换来写, 有的则采取倒叙的方式……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同, 教学目标中学习和训练表达方式的具体目标就要因文而异。
三要研究文本的语言特点。有的课文语言优美, 形象生动, 句式变换多样, 排比、拟人等修辞方式随处可见, 这样的课文就要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表达方式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部分。譬如《北京亮起来了》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首都北京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夜景, 课文中仅四字词就用了10多个, 多处运用了富感染力的比喻句拟人句, 是学生了解首都北京, 训练感情朗读, 感悟、积累语言的好教材。
四、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教学目标说到底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制订阅读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人文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目标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具体来说, 制订教学目标要做到两点:一是对学生学习课文的现有水平要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学生已经掌握的,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老师教了也不会的”一般不纳入教学目标。
一、设计阅读目标要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来进行的,而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所以,教学目标的指向应该是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在努力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反馈,但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尽量不要使用“培养” “引导”等词语,用这些词语表述教学目标,体现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检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看教师是做了还是没做,检测学生是检测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培养” “引导”等词表现的用意是教师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但是,学生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吗?学生学会了吗?突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理念吗?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才算是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阅读目标要体现阶段性
教师对学段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学段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就会出现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教师必须要清楚地把握学段教学目标,具体在教学中就是要: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在进行不同学段的教学时,教学重点是不同的,就算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体现在不同学段中,其教学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第一学段中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就告诉我们,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是训练朗读,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朗读声音要响亮;并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知道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了中年级后,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了,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就提高了:把握词句的表情达意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到了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又有所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各学段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不能彼此割裂。
三、凸显阅读目标的层次性
(一)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学目标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种差异。如果教师的目标设计是一个标准,“一刀切”的模式,那么就会出现一些学生没有吃饱,个性能力没有得到发展,一些学生学起来太困难,甚至什么也没有学到。所以,教师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教学目标,做到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的有机结合。共同性目标是为所有学生设计的,是基本的教学标准,个性化目标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不因为太难或者太容易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要有层次性
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是不一样的,是有其内在的特殊性的。语文教材中知识丰富、繁杂,就算是同一知识点的教学,表现在不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其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一篇课文,在不同的课时中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是循序渐进的,阅读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教师一般分两课时进行授课。在第一课时中,教学目标是: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重点词语。学生要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同时将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东西就比较深入了,教学目标是: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哪些启示?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经过两个课时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在这样层次性比较明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快掌握了语文知识。
四、阅读目标必须要具备可检测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其中,“过程与方法”首次成为课程目标阐述的重要领域,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学生是否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必须是可检测的,以方便教师得到翔实的课堂反馈,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简洁、明确的
一堂课教学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分钟,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如果教学目标用词过于抽象或条目过多等,是不利于进行检测的。因此,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表述必须要明确,目标也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核心的目标达成了,其他目标也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实。
(二)目标表述应该是具体的
目标表述不能太笼统,比如说,将目标表述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有些笼统,要提高哪个方面的语文能力呢?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目标要求学生识记什么、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都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比如“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等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而教师怎样“引导”,那是不具体的,不可检测的。如果改为“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大意。”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很好检测了。教学目标的表述越清晰,在课堂教学中也越容易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也就越高。
五、关注阅读目标的生成性
虽然设定了教学目标,但是目标不一定就等同于结果,目标的生成过程可能会更精彩,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因为教学活动是一个通过师生互动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动态过程。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就有可能出现多样化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主动创造的,是生成性的。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要被固定的目标所拘泥,而是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目标,在教学活动的不断发展中完善目标。
正安一小叶昌慧
“小学语文单元目标教学”?当张雪升老师提出这一课题时,我不由得心里一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已是老师面临的重大难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已经在尝试看能不能把每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技能,又能提高教学的质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虽然我有这样的想法,可真正实施起来,才体会到它的艰难。张老师组织的课题研究,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无疑是为我的理想带来了一丝曙光,我当然是大力支持,绝不退缩。我相信,众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这个课题小组一定能圆满地完成预定任务,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小学语文单元目标教学”,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当我向孩子们介绍时,孩子们睁大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似乎一眨眼,便会丢失重要的宝贝似的。见此,我心里不由得暗暗高兴。作为老师,我知道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乐于去探索、了解,那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孩子们兴致盎然的样子,我意识到自己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循循善诱,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往后的课题开展打好基础。
于是,在我的引导和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下,很快了解了项目内容,确定了实施方案,给孩子们编出了号,划分了小组,选出了小组长,明确了组长职责„„
这样快速地做好了各项准备,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看来,我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是估计不足。在今后的教学预设中,我可得充分把握这一点,让我们班的孩子们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以及之前的充分准备,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还算顺利,虽然也有一些小小的挫折,那也是在所难免的。记得诗人艾青就说过一句话: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要成功,又怎么会只是康庄大道呢?相较于之前的忐忑不安、顾忌重重,目前的状况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仔细想想,自己是幸运的。有张雪升老师这样教学经验丰富的课题负责人无私的指导;有余斌、陈艳这些亲密战友的无间合作,还有那些可爱孩子们的积极参与„„
说实话,教案的编写、作业的批改、资料的收集汇总这些事都是比较枯燥、繁重的,往往会感到身心疲惫、力不从心。这时,只要想一想张老师殷切的目光,余斌、陈艳鼓励的微笑和孩子们无邪的笑脸,心里便会觉得快乐,浑身又充满了活力。
是呀,有这样的团队,有这样的孩子,我又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必胜!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小学语文单元目标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实验课题,已经开始受到我校领导愈来愈多的重视,做为课题小组的成员,我们更是义不容辞的投身于如火如荼的课题研究中。如何落实小学语文单元目标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它们与语文单元教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都是我们小组成员在语文单元教学中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包括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和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如何将单元目标恰当地分解为课时目标,如何充分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变单向型、直线型为辐射型网络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统一,都是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对上述问题,我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也与小组里的各位战友进行了交流、讨论,下面就以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本人采用的几种方法:
一、预习法
为了形成主动读书、自觉读书、学会自己读懂书的局面,每单元的第一节课我规定为“预习课”(或称为预习法)。基本步骤有三:
(一)、课题查读。(硬性目标)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包括姓名、生活年代、籍贯、代表作品、风格等),探求单元作品之间的关系等。如学习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时,我就要求同学们主动查阅有关敬亭山、洞庭湖、江南、桂林、金华双龙洞、天山等地方的资料图片及视频等。还把李白、白居易等作者的资
料制作成小卡片交流。
(二)、字词认读。(硬性目标)要求学生在高声朗读每篇课文的基础上,强调“不动笔墨不看书”。对于掌握不准的字词、课文有关的注释和词语表等,以查字典、抄写词语、在课本上做眉批和注音等方式,达到在特定语境中进行音、形、义的辨认。例如翻阅到该单元中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盘曲而上”一词时,同学们指出其中“曲”字有两种读音,并联系“曲调”一词的读法及含义,既预习了课文,又复习了知识。
(三)、信息析读。(弹性目标)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学会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是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基本要求是:能用百余字写出课文的内容梗概,参考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选择精彩语段,进行质疑辨析。
事实上,“预习法”中的三步骤,也即是我们教师上课的基本步骤。“教是为了不教”,从“单元目标定向”开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以为,只有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法与学法并重的教学方法,才可能达到“由扶到放”,最后到“不教”的境界。
二、例证法
语文教材采用“课文”作“例子”,主要不是验证知识、推导知识(当然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而是为了由“例子”带动其它相关的内容,充分动用归纳思维,由已知推向未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第八册第一单元教学时,我以《桂林山水》一文的“漓江水的特点”
为例子,从词语辨析、语段分层到内容理解、等方面多角度地深入讲析,然后让学生依据该例子的分析方法,围绕“桂林山的特点”展开讨论。在采用例证法的过程中,从思维训练着眼,语言训练入手,注意先后有序,重点突出,疑点明确,反馈及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比较法
同一单元的课文自然是因为“同”而组织在一起的。如果说运用“例证法”可使同学们举一反三,求得“大同”的话,那么,运用“比较法”则可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它们的“微殊”。在了解共性的前提下去抓住个性,在整体之后,深入分析局部,可以使语文教学工作变得科学有序,深入扎实。
四、质疑法
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开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达标法
“达标法”,即是让师生对自己教与学的结果进行测检。前面已提及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这里提到的达标,自然是指能使师生产生某种观察、测检得到的行为变化。如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结束课上,从游记文体出发,在学生自读《校园一角》之后,我以“改正错别字”、“修饰词句”两点要求,请每位同学具体修改一篇作文:找出毛病,分析病因,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学以致用,信息得以及时反馈,做到了学有目标,查有依据,同学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记
住文章本身的具体内容,而在于把所掌握的方法、技能运用于“语文课”之外。达标法的目的就在于此吧。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有机地渗透素质教育。换句话,语文教学必须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应该解决的问题
语文学科教学位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应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结合语文学科思想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二是结合语文学科的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四是对照课文中的英模形象,树立自己奋斗、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首先,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活教材。工具性特征,表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依赖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试想,不会拼音,又不会释字义,怎么能读懂文章呢? 但是,说语文学科是一部活教材,一点也不过分。语文学科多数篇目,都是写人叙事。凡这类文章,作者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去着力于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由于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栩栩如生,读后,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其感染、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易人们所接受。《司马光》中的司马光的机灵、果断的性格,人们只要读了‚……‛一段文字,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人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语文教学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中的《铁棒磨成针》、《种子的力》等课文,既向学生传授了科普知识,又揭示了一个真理:《铁棒磨成针》告诉人们,要做成功一件事,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持之以恒,不断拼搏、进取。‚世上无难事,只有肯攀登。‛一个人的力气是有限的,但持之以恒,能将铁棒磨成绣花针。一粒种芽向上的力是微弱的,但它不断向上生长,终于掀开阻挡它前进的绊脚石而长出地面。语文教学中,如果结合这类课文让学生想一想,学与学,做一做,学生在无声的讲学中便长了才干---从‚认知‛到‚用知‛的转化过程。
第三,培养学生‚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过程。小学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邱少云形象,就是一个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战士的形象。如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宁肯牺牲自己,也要忍住极度的烈火燃烧的疼痛,遵守战场纪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的意志、毅力,学生就会联想到支配他行动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起决定作用。倘若他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即苟且偷生的人生观占了上风,他就会置战场纪律于不顾,想办法扑灭身上的烈火,贻误战机,牺牲革命的利益来保全自己。但邱少云一心想的是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即使自己死了,也是直得的。因而,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凯歌。通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紧扣素质教育这个主旋律,而且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去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语文学科教学全面渗透素质教育通常采用的训练思路有‚德教‛开路,‚智教‛铺路,‚能教‛创路三种。
‚德教‛开路。即精选课文,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因人制宜,贯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始终突出一个‚德‛字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因素。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譬如,我在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文时,重点挖掘新中国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晶的德育因素,教学中重点启发学生,应像革命前辈一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联系重庆‚11.27‛惨案中牺牲的英烈们的英雄壮举,弘扬红岩精神,‚爱国、团结、奋进、拼搏。‛并用红岩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潇洒自己的人生。
‚智教‛铺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至始至终把教学生正音、释词、造句、写作的过程,变成一个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擅长社会交际的能力培训过程。始终强调一个‚智‛字教育。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认识‚瞻仰‛一词时,训练思路分以下四步:
(1)是感知。释词,懂得词意,让学生懂得‚瞻仰‛,就是观看的意思。(2)是深化。区别‚瞻仰‛不同于一般的‚观看、瞧、看、望‛的不同点,在于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观看的方位、顺序。‚瞻仰‛的对象,一般是令人敬佩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象征物。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塔。方位顺序是由下往上。(3)是巩固。即指导学生用‚瞻仰‛一词造句,查意。(4)是拓宽。即指导学生选择、创造环境去运用。
经过‚四步‛训练,学生在日记中便出现了这样的语段:‚今年‘清明节’那天上午十点,我们全班同学伫立在柏林陵园的纪念碑前,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离去……‛
能教‚创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法让不同素质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锻炼毅力,懂得生活,正视困难,苦中寻乐,苦中奋进,拼搏人生,始终把握一个‚能‛字教育。一方面‚打气‛,鼓勇气;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品味,战胜困难的乐趣,添信心。
(1)认识 12 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断或小故事中的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会写“自”、“己”、“东”、“西” 4 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学字头,能够说出学过的或认识的带学字头的字。
(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至少能用 3 个新学的生字在 8~10 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儿歌、小故事。(6)能够根据提示在 10 分钟内仿编、续编或创编写出与主题相关、语言流畅的儿歌或小故事。.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编、续编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注意到写字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认同从小就要树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一思想。
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的很具体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注重从新课改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出发进行分析,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2、重视方法的学习,比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指出:“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注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利用多种方法识字、灵活用字。
3、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4、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育学生懂得从小就要树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一目标适合一年级学生。
一、调查结果呈现
(1)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教学目标熟悉程度:
(2)是否经常研究“课标”:
(3)是否希望参加“课标”培训:
(4)其他6个问题及调查的结果分别是:1备课时,先制定教学目标再确定教学流程的有65人,先确定教学流程然后确定教学目标的有15人;2认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相互融合的有67人,认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相互独立的有9人,说不上的有4人;3认为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存在“年段特点不显、课时目标不明、文体要求不清”等现象的有58人,认为不明显的有14人,不了解的8人;4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制定本学期(本册教材)教学目标的75人,不制定的有5人;5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制定学生学习本单元(本组)教材的教学目标的有57人,不制定的23人;6认为有必要在“课标”制定的年段目标与实际教学的课时目标之间进行衔接,并找到有效策略的有21人,认为没必要的有48人,认为无所谓的有11人。
二、对调查结果的描述
(1)《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必须按照课程标准教学改革。虽然多数教师重视对课标的解读,可是也有许多教师对此视而不见,仅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目标,因而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化,教学事故频发。
(2)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不够,不是目标决定内容,而是内容决定目标,导致目标和内容严重脱节,造成了语文课堂的“少慢差费”。
(3)大部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比较到位,制定教学目标时能做到三维目标的相互融合,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处理得恰到好处,但仍有少部分教师将三维目标人为割裂,学生的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不能无痕地浸润于整个课堂,往往在课的结尾来一段思想政治教育。
(4)第一学段突出识字教学,突出朗读教学,突出写字教学,突出背诵积累;第二学段加强句段教学,加强质疑教学,加强略读教学,加强随文练笔;第三学段提高整体把握能力,提高默读思考能力,提高语言欣赏能力,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这些年段目标,部分教师不熟悉,把握不准,学段目标差不多,教学过程差不多,阅读教学目标越位或不到位,由于各年段课时教学目标衔接不紧密,甚至脱节,没有梯度性,造成语文阅读教学的许多盲点。
三、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的建议
(1)必须加强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根据上面的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教学目标不够熟悉,由于主动研读“课标”不够,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校本培训没有跟上,大部分教师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理论学习任务而东抄西摘,敷衍了事。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理论和方法的解读,加强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培训与学习,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2)切实增强语文教师的“目标”意识。从调查中得之,部分教师不能正确了解自己所任年级的目标要求,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制定本学期(本册教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发现教师教学时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大多是从教参上摘抄下来的,课堂教学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最严重的问题是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目标意识不强,或者说在制定目标时对目标定位的依据(学科性、人文性、新课标要求等)缺少深刻的理解和研究,没有考虑目标设计的系统性,导致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未能准确把握“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这一理念,造成了语文教学高耗低能。因此,切实提高教师的目标意识已经迫在眉睫。
(3)努力提高语文教师准确制定教学目标的能力。从调查来看,很多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存在“年段特点不显、课时目标不明、文体要求不清”的现象,有必要在“课标”制定的年段目标与实际教学的课时目标之间进行衔接,并找到有效策略,可见,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把握住确定课时目标的依据和文字表述的基本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教师先要关注课程总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训练重点———单元训练重点———课文教学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环环相扣的序列关系,然后吃透文本,明确重点。还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所具有的潜在学习能力,要了解特定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和学习思路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操作、能检测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要上的好,学生接受度高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设计的目标是有效的并且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预期学生达成的学习结果。因此,在对于“低—中”衔接的过渡阶段,对于学生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内文本阅读教学首先得设计适合这个阶段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但对于海岛农村的教师来说,阅读教学是十分不易的,尤其是低段过渡到中段这个过程,教师要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目标“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一下简称为“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时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从“新课标”的要求中可以发现阅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阅读中既要学生独立思维开拓眼界,又要让他们能具有审美情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梦想是美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却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对于海岛农村的孩子们这些阅读要求是十分艰巨的。
二、阅读条件“差”
但对于海岛农村的孩子来说,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孩子们无法获取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资源,加之家长的经济收入低家庭负担重,无法为孩子提供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同时由于海岛农村信息较为闭塞家长观念相对落后,他们对于孩子的阅读不重视,认为孩子读书学校里读读就够了,课外书看不看无所谓。同时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外地生的比重日益增加,这些孩子大多从安徽、贵州等经济十分落后的地方来的,语文素养非常低,不会拼音,不会说或者普通话不标准的比比皆,家长也多数不识字,普通话也说不好。因此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培养基本上就来自学校语文课的那40分钟的课内文本阅读教学。
三、学习兴趣“低”
小学低段课文内容简单阅读要求单一,孩子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但是中段的课内文本阅读难度就一下子增大许多,不仅仅是像低段那样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就可以的,中段的课内文本篇幅变长,内容加深加难,阅读要求复杂,因而所对应的教学目标也花样百出,令人眼花缭乱。
总之,对于海岛农村的孩子们来说阅读训练是必须的,但是对于刚从低段迈入中段的阅读素养较低的孩子们来说不能按照常规的中段阅读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者需要根据文本特点将教学目标进行精简整合,一课就抓一点进行层层递进。
那么如何根据实际学情,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又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抓文本“个性”缩减目标
拿到一篇课内文本教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文本与编者“对话”。每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能被入选一定具有符合本学段需要学生掌握的语言训练点和情感体悟点,因此要制定目标首先得把文本的与其他文本不同的“个性”找出来,用文本“个性”制定教学目标。例如《香港,璀璨的明珠》这课文本的“个性”就是课文中用来描述香港的12个“四字词语”;《花钟》这课文本的“个性”就是第一自然段拟人手法;《荷花》这课就是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对所观察的景物进行描述。让课堂围绕一个“个性”点进行各种阅读训练,目标专一,一课一得。
二、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代表了课内文本阅读的三类要求即积累、理解和体悟。虽然一课就抓一点,但是这个点根据“新课标”所要求的进行“一点多面”的教学设计。
三、量身定做,分层推进
一個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好有坏,参差不齐,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目标时候要设计适合阅读困难的学生基础性目标,也要制定为阅读能力好的学生的提高性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到中等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12-18
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07-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总结12-05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10-28
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的启示06-23
小学语文二年级阅读教学方法10-21
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12-0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综述09-24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论文06-20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