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共11篇)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 篇1

2011年版新课标中对于学生的阅读是这样描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做到“以读为本”,使得语文课堂回归原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读为本”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文本

创设情境可以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也可以使用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段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给学生创设读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具体可感的情境中产生内在的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从“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边读边悟的目的。如,《胖乎乎的小手》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双灵巧的、胖乎乎的小手,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然后老师用充满启发性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文中的兰兰(化名)和我们一样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想知道奶奶、爸爸、妈妈为什么只喜欢兰兰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吗?你想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像文中的兰兰一样,让自己的家人也喜欢我们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吗?那就赶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

二、用自己的范读带动学生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课堂上也是这样。老师通过自己的范读带动学生读,进而通过优生读,带动学困生读,帮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促进学生思考,加深理解。如,《柳树醒了》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通过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读,让学生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带动学生迫切希望自己也能通过自己的读让别人感受到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分角色朗读,以演带读

如,《晏子使楚》一课采用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变成课文中的人物,然后变换角色,体会不同人物不同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互相进行评价。如:文中对楚王的“笑”的把握。第二回合中的“冷笑”是因为在诋毁和较量中楚王被晏子压住了气焰,很丢面子,这回便想挽回一点面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怎样来读出这个“冷笑”的韵味。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做到“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边读边悟,体现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扎实、高效,而且充满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 篇2

但与此同时, 由于教师个性的差异和认知的差异, 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特别是一些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 结果语文课上成了多媒体展示课, 上成了表演课, 上成了综合课……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恰当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课程资源的过度开发, 动辄进行的小组讨论, 大量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让学生长时间游离于文本之外, 试问在这种情况之下, 学生怎么去与文本对话?怎么去领略文字的优美?怎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那么, 语文课究竟如何上?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课标”上明确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写。其实, 古人早就指出:“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老先生也曾指出:学习语文, 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所以,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无论何时何地, 无论语文教改到了什么程度, 放弃了读, 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生命的支柱。

在阅读教学中, 我觉得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明确读的目的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 从读入手, 要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目前的语文教学, 教师较注重人文感悟和情感体验, 抛弃了繁琐的分析, 以读代讲, 课堂气氛较过去活跃了许多。但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 我们有时也会发现有的课堂教学追求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 只有读的安排, 没有读的要求, 缺乏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 常常是浅尝辄止, 难以透过语言文字领悟文章的思想和精髓。如, 有个教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 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 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但是学生只是为了读而读, 浮于表面, 却不明白阿炳为什么叹息哭泣, 不明白他要倾诉什么, 呐喊什么……所以, 当老师请学生起来谈谈有什么体会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却张口结舌。我觉得对于“读”, 教师一定得加以引导, 要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 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这样的读才会有效。那种一遍又一遍不带有多少思维含量的盲目机械的朗读, 只会削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讲究读的方式

我们常看到课堂上有教师这样要求学生:“齐读课文, 思考两个问题……”显然, 这“齐读课文”的方式与“思考问题”的目的发生了冲突。“齐读课文”是全体学生进行朗读, 在这种情形下, 学生是无法静心思考问题的。

因此, 读的目的决定读的方式。阅读教学中, 读的方式很多, 如齐读、默读、“开火车”读、自由读、男女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方式为目的服务, 当学生初读课文时, 可用默读、自由读或轻声读等方式自读自悟;品析赏读时, 可用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理解体验;巩固深化时, 可用齐读、诵读等方式体会情感。因此, 教师应根据需要, 选择读的时间, 讲究读的方式, 以求最佳的读书效果。

三、突出读的指导与评价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教师应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 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式的读的活动, 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语言的魅力, 增强语文的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是朗读指导的基本标准, 教师应依循这三个层面的要求精心设计。其中, 教师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深化文章的主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我在教《秦兵马俑》一文时, 让一名学生读结尾段, 大概是因为有人听课的缘故, 这位学生有点紧张, 所以读得有点断断续续, 当他读好后我说道:秦兵马俑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以至这位同学读的时候都如此激动。来, 让我们像这位同学一样, 带着骄傲、激动把这段读一读……

当然, 强调阅读教学中的“读”, 并不是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应该牢记的是, 阅读教学中, 读书始终是主线, 应该以读为主, 其他手段只是助读的方式, 切切不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篇3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诚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在读中陶冶情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的基本策略保证学生充分地读,促进学生自主地读,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目的。

关键词: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11-01

一、以境诱读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课,课前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孩子们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师范读意境优美的句子“那一个个球儿,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它们轻轻地飞越同巅,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

三、以说带读

如《翠鸟》一课采用角色体会法,师生都变换了一下角色: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翠鸟,老师则变成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一直以来都是动物的人类好朋友。然后身为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老师对可爱的“翠鸟”们进行采访:“翠鸟女士,你们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好听呢?给我们唱一首好吗?”“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叼鱼郎,可见你们的叼鱼本领一定很高超了,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噢,你说你们本领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翠鸟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访一下?”一系列问题根据需要灵活穿插,有详有略,既把课文内容准确生动地呈现出来,又接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多读便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学生情感发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访结束后,老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出总结:“非常感谢你们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问你们对我们人类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吗?”这样,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朗读感悟,思考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练导读

通过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读课文,理解课文、领悟规律、并进行迁移运用。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这一部分课文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鹰,有( )的百灵鸟,有( )的牛羊,有( )的小马驹,有( )的黄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鸭》一课,通过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妈妈也不喜欢他”三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连……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写几句“……连……也……”的句子,如“野鸭不理他,小鸟讥笑他,连猎狗也追赶他。”“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连湖水也结了冰。”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以评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综上所述,通过“以境诱读”——创设读的情境,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以读引读”——老师的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情绪;“以说带读”——师生的述说,带动学生研读课文;“以练导读”——针对性地练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以评促读”——对读的点评,促进学生进一步地读。使“以读为本”的基本策略真正落到了实处,达到了“多读自悟”的目的。体现了读的多样性,老师的指导性,使学生的语言学习扎实、高效,而且充满了学习乐趣。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篇4

于洪区造化中心小学

温智慧 2013年10月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内容提要】:“以读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是以“初读——精读——研读”为教学思路,以“初读感知—确定目标--细读领悟—深读品赏--熟读积累—拓展运用”为具体步骤的基本教学模式。

【关键词】:以读为本 初读感知 细读领悟 深读品赏 熟读积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形式。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老师陷入对作品内容作过多的分析之中不能自拔,在教学时间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时间少;内容上,侧重于分析课文内容,语言的运用、读写结合太少;方法上重串讲串问,轻感悟朗读,因此,教学“耗时多、效率低。”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确立了一个方向,即应通过“以读为本”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做到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另一头就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2

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所以阅读教学要坚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落实“读”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我尝试着进行了“以读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的初探,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读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是以“初读——精读——研读”为教学思路,以“初读感知—确定目标--细读领悟—深读品赏--熟读积累—拓展运用”为具体步骤的基本教学模式。

第一,初读感知

本环节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致在把课文读准读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语言,这是一种尝试性学习,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知道读懂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做上标记,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逐步提高质疑的能力。可以依据课题提出问题,可以依据人物的言行提出问题。可以依据重点段、重点词语提出问题。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教师从所学课文的题目入手,展示课题,引导学生去读。学生接触课题后,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例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第十册《桥》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说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围绕桥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的桥仅仅是那座木桥吗?学生情趣盎然,急于去读课文,想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一遍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下一步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确定目标

本环节属于明确目标阶段,本阶段,教师把学生提出的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体现教材重难点的问题,梳理成几个重点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读书要求。要求要明确,使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读的任务要有层次性,能体现逐级达标(教学目标)的梯度。

第三,细读领悟

本环节属于理性阅读阶段,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质疑,抓住重点段落精细阅读,要求边读边想,这是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细读必须指导读的方法,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1、读思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

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圈点评注。唐彪说:“读书而无评注,即偶然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王充则更强调其重要:“若所读之书都是干干净净,绝无一字,可知是不用心也”。

如《桥》一课,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入文本学习,边读边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谈一谈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评价,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学生的理解比较到位,所以读得入情入境。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

议,就是讨论和交流;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让学生再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如《桥》一课,课文中有两个“吼”字,让学生反复读两处“吼”,议一议“吼”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汇报,然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第一个“学生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

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理解后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第四,深读品赏

语文阅读不同于其它阅读,语文阅读教学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课文做进一步深读,训练学生揣摩、品赏语言文字,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从中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和遣词造句的匠心,即理解课文的形式,这一训练一般在第二课时完成。

第五,熟读积累

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朱熹也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行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则)非为己之学也”。

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一些典范的文章和精美的片断,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背下来,这是把范文中优秀语言积累储存起来,为把范文言语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奠定基础。

第六,拓展运用

能力的形成、提高靠的是实践。同样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领会了文章表达事物及思想感情的方法后,做做针对性的练习。把从读中悟得的方法技巧尝试着运用,可

以用学过的词语造个句子,也可以照着课文的样子写片断或写文章,复述课、回答问题、补充句子、续写故事、转换语言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比如《桥》一课,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让大家把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我感受到学生兴趣盎然,语言在生成,能力在增长,连平时很难动笔动口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写,读练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有所提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宋人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但是,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种有口无心的机械化的阅读只会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做到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另一头就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所以阅读教学要坚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落实“读”的训练

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学科本质特点,突出了语文课的特色与魅力。同时,以读为本,也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无论从教学现状看,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要求看,阅读教学必须进行突破性的改革,走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 篇5

山西 张真善

《咏鹅》是修订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的第二篇课文。如何让一年级小朋友在初学语文时就重视朗读,并能从中有所感悟,受到感染呢?笔者从跟踪听课、评课、蹲点研究中选取如下几个教学片段,供大家参考。

一、读一读,说一说,感知古诗大意 1.引趣导读

2.以读引说,说中感知

在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说,把读中感知的内容交流给大家,让学生从自由广泛的交流中得到比较全面的整体感知。

教师设计问题:在读中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问题,愿意互相说说吗? 可以同桌说,也可以小组说,谁认为自己说的好还可以站起来说。

二、读一读,听一听,感悟古诗韵律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但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不懂这些,靠老师的讲又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而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听、练感悟。

①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体会。

②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读。③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

三、读一读,画一画,再现古诗意境

古诗文语言凝炼,含义深刻,小学生很难直接通过语句感悟出诗句的内涵,我们只有创设情境让学生想想画画,把诗句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让学生从中再现意境,才能得到真正理解。教师设计教学:

①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想大白鹅游水唱歌的场面,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连放数遍录音)②请把你脑中的画说给大家听。

③请把你脑中的画画下来送给大家。可独立一边吟诗一边作画,也可合作绘画。

四、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感悟古诗内容,是为了深刻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情趣。在画一画间接再现古诗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演一演直接进入古诗场景,体验其中的情趣。①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活动:

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怎样?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鹅与人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②在读的基础上再启发:

你们谁愿意当大白鹅,表演给大家看? 谁愿做骆宾王一边观赏一边低吟小诗呢?

以读为本感悟神话 篇6

——《女娲补天》朗读教学片段赏析

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万兴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学段阅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实施建议部分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特级教师于永正讲述了自己的外孙女三岁时爸爸来幼儿园接她,而别的小朋友也跟着跑出来,她竟然用上“不可思议”对别的小朋友说:“这是我的爸爸又不是你们的爸爸,你们跑出来干什么,真是不可思议”;五岁时能流畅地朗读近千字的童话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能联系上下文蒙得十分准确;幼儿园几乎所有老师都评价她“具有语言天赋”。原因是于老师的女儿也就是小孩的妈妈在她刚出生时就按照《朗读手册》作者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方法在做:每天给孩子读二十分钟的书,六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于老师用身边真实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儿童的思维靠有声语言进行,朗读有助于记忆、有助于语感的行程,有助于理解。更有专家研究指出: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那么,课文的规范语言就基本上属于他了……朗读对于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之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语文教学当以读为本已深入人心!

然而,语文老师在积极践行“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时,进展并不顺利。朗读训练与指导的实时性、有效性等诸多尴尬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困惑、束缚着课改老师,制约着高效课堂的构建。2011年秋,襄阳市本色语文之子课题《朗读训练与指导研究》课题实验在我校全面启动,历时两年,如火如荼,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今天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杜杰老师执教的《女娲补天》中关于“朗读训练与指导”的几个片断。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精读课文《女娲补天》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这是篇神话故事,学习本课,要完成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正确读写“轰隆隆、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等新词;2.学习语言文字,读懂故事,感受女娲的勇敢、善良。3.了解神话故事传奇、敢于想象的特点三个教学目标。杜老师执教时,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体验,读中感悟,高效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读课题。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有疑。课改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生学会质疑。众所周知,文题即文眼。针对课题进行质疑,不仅可以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有提纲挈领领会中心等作用。杜老师的课堂教学很好的注意到这一点,且渗透极好。铃声响,课伊始,杜老师用三年级学生及其喜爱的动画短片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指导写“娲”字之后,杜老师要求学生响亮地朗读课题,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学生思维聚焦课题,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自己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女娲补天;有的说自己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翁是女娲;更精彩的是有个孩子说天怎么能补啊,说明这篇课文是个神话故事。杜老师给予肯定,继续提问:“读了课题,你还有什么问题吗?”问题发散,开启思维。有的学生说自己想知道女娲怎么补天;有的学生问女娲为什么要补天;还有的学生问女娲把天补好没有。本节课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读课题质疑开始,为探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纷纷进入“研究”、“探索”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自然毋庸置疑。

二、预习检测——读词语。

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于永正老师有字为证。他说:儿童能认字了,要从书本中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这叫“学得”,“学得”语言靠朗读。为什么?一者儿童的思维靠有声语言进行;二者,读出声音来,大脑就多了一个接收信息的渠道——耳朵。默读,只有一条渠道——眼睛。我也想举个有趣的例子:家里新添了一样高科技产品,在没有技术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怎样使用产品?我们只好借助说明书。读到某一条比较复杂的说明时看不懂了,怎么办?或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你会不服气地睁大眼睛,嘿,什么意思啊?这一条,于是乎为了努力

地看懂它,注意力更加集中了,读着读着,眼、口、耳、心都到了,不知不觉中居然读懂了,有声朗读就在这关键时刻悄然发挥作用了。——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杜老师在处理本课的生字、新词时,恰到好处地关注了“读”,读出了识字、学词的高效课堂,颇值得回味:

检测预习,杜老师梯度给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引导还原读出形

轰隆隆熊熊大火

师:请一名同学读词语“轰隆隆”

生:读词语(语气平淡)

师:这是个象声词,它形容什么声音?

生:雷声

师:听过打雷的声音吗?谁能读好它?

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好的读出了“轰隆隆”这个象声词。

师:很好,读出了雷声滚动,读出了晴天霹雳,震耳欲聋。谁来读读这个词语,课件出示——“熊熊大火”

生读——熊熊大火(正确,但缺乏感情)

师:什么样的火才能称为“熊熊大火”呢?

生1:很大的火

生2:火势猛烈

师: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火势的猛烈

生读熊熊大火,读出了火势的猛烈

第二组:同伴互助读准音

震裂塌下挣扎大窟窿

师:“请一位小老师来读第二组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小老师读错了,我们帮帮他,读正确了,我们跟着读两遍,好吗?(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指名读的同学要当好小老师,自然竭尽所能,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且不说,还能读出词语的“温度”与“色彩”,其他同学因为有“发现问题要帮帮小老师”的任务,个个也是聚精会神。

第二组词语读得兴趣盎然,气氛热烈。)

杜老师最后出示词语“冶炼”,联系语境读词意。“冶炼”的“冶”字极容易与“治病”的“治”字混淆,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对“冶炼”这个专业术语的概念一无所知。查找病因,对症下药。杜老师先让学生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说说女娲怎么“冶炼”五彩石,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意思之后,再来比较词语“治病”“冶炼”,比较中甄别,终生难忘。

三、整体感知——读课文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对三年级学生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课读题,学生已经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古代劳动人民在创作这个神话故事时怎样的情感?赞扬的?敬佩的?悲伤的?或者憎恨的?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获得的情感体验,这种“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尤其真实,难能可贵。杜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个性体验。她不吝惜时间(这是许多老师都不敢尝试的,尤其是公开课,因为有担心课上不完的顾虑)让学生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朗读课文,遇到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便俯下身子和学生一句一句研读。读得字字真切,句句入情。读出了文章的段落结构,读出了神话故事的感情基调。

四、感悟“可怕”——读重点

《女娲补天》第一自然段,作者通过极富夸张的场景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间灾难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感受灾难的可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朱教仁教授的话给了我们不少启迪。他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指导,朗读使人感受。”——智者如斯。先来回顾一下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流程:

1.初读语段,获得情感体验。

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太可怕了

师:是的,无论是谁都会同感深受。

生2:我觉得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

师:是的,天崩地裂,的确是史无前例,你的感受很真实!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杜老师很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都给予了肯定】

2.品读重点词句,引发想象。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灾难的可怕?紧扣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1:我仿佛听到一阵巨大的响声,远远的天空塌了一大片,一块块巨石掉落下来,许多人、许多动物、植物都被巨大的石块夺取了宝贵的生命!

生2:我仿佛看到山岗上到处烧着熊熊大火,冒着黑烟,人们都惊慌失措,纷纷逃命。

生3:我也看到可怕的场面了:村庄上、田野里到处是肆无忌惮的洪水,许多妇女抱着哭喊的小孩,往山岗上跑去;还有许多人在洪水里挣扎着,真是可怕的人间灾难啊!

(想象和夸张——神话故事的创作源泉。阅读神话故事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文中“大窟窿、震裂、熊熊大火、洪水、挣扎”等关键词语是学生再造想象的基点。杜老师让学生品读批注,再造想象。学生看到了从天而降的巨石,看到了肆无忌惮的洪水、熊熊大火,看到了人们惊慌失措的表情,听到了大人小孩呼喊救命的声音……情景再现,感悟“可怕”)

3.感情朗读,以声传情

师:是呀,熊熊火海,滚滚洪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多么悲惨的人间灾难!孩子们,把你体会到的种种用你们的声音表达出来吧。(课件出示: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真切体验。】

浅谈“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结构 篇7

【关键词】引读;导读;拓读;以读为本

【中图分类号】G 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58-02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科学的阅读能力和爱好读书、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要达到此目的,阅读教学结构就应以“读”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来说,阅读是目的,但通过阅读去学会阅读,阅读又成了手段。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吸收信息和处理信息。

为什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来设计教学结构呢?

读,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若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为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的嘴里活起来,然后才会在你的心里活起来。”读,能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从教材看,多数篇章是浅显易懂的文章。如果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借助工具书,百分之七、八十的课文是能读懂的;既然学生能读懂,老师又何必越俎代疱呢?

从教学实践来说,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结构,其作用是大大强于以讲为主的阅读教学结构的。如果说,讲是分析,读则是综合;讲是钻进文中,读则是跃出纸外,育者是摊开、摆平,读就是融合、再现,育者是如同进行解剖,读恰似赋予文章以生命,育者是只能使人知道,读更能使人感受。

从学生心理学的角度讲,读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学龄阶段的学生,智窦初开,求知心切,是智力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大脑发育迅速,脑的发育不仅需要大量的营养,更重要的是需要丰富的精神刺激。精美的文章对学生来到说是最好的词语刺激物,对发展和丰富语言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熟读成诵,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大脑变得更聪明。

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读—导读—拓读。在这个过程中,应坚持“自读自悟”的正确导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此来培养学生语感,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创造,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体现出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

引读,就是创设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想去整体感知课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设计一个好引语,能较快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一条五彩线系住学生的求知心。同时,如果在引语中再布阵设疑,学生会对所学内容充满浓厚的兴趣,产生迫切学会的欲望。在此阶段,要求学生一般采取朗读、默读和略读,提要勾玄,边读边查字典,边进行评点,以期达到对全篇的认识和语言文字的疏通。以教学《黄河颂》为例,可以这样设计引读环节:先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教师配合画面口述: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河颂》……伴随着激昂的乐曲,学生完全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给学生心灵以震撼,使教学活动回到了“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情境中。在此感染下,学生在配乐诗的配合下,运用多种方法试读,争先恐后,情绪高涨,读出了诗的味道,初步感受到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怀,达到了引读的整体感知目的。

导读,就是老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阅读。所谓“导”,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指导、诱导、辅导,使学生的读的目的性更明确,更科学,更有成效。学生的“读”是基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里的“读”是广义的,包括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作业练习,讨论交流等在内的所有自由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读时做到:见于书,入于目,发于心,出于口。如教学课外篇目《一面》时,教师可以这样导读:(1)学生分角色朗读,再次感受课文内容。(2)速读课文,分组讨论准备口头介绍下列“镜头”:书店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3)跳读课文,勾出对鲁迅先生的三次肖像描写,然后反复精读这三段,研讨其写作角度的异同。(4)齐读这三次肖像描写,看渗透作者的什么感情?(5)饱含深情地朗读出

“我”认出鲁迅时那由衷爱戴、崇敬、激动、狂喜的句子。(6)朗读第38自然段,互相质疑,深刻领会此段的含义。(7)学生自由慢读第二部分,了解“一面”给“我”的影响。这样学生在读中感知到人物的精神面貌,领略到真挚的情意,受到人格的熏陶,学到写人了的技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各种素质。

拓读,就是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交流感受的组织形式。而探究创新是这阶段的真正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老师要非常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在读中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如教学《羚羊木雕》时,学生正热烈讨论“我”该不该要回送给好朋友万芳的贵重工艺品羚羊木雕时,不同观点理由都不相让,教师趁机诱导:假如你是作者“我”,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这一拓,学生讨论的问题已不仅仅是课文内容的探究,已涉及到课文以外的知识,如语言的运用、发散思维和为人处事、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探究。虽然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教师的“传道授业”,但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激扬的文字,让人看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喜欢读书的高涨情绪,这难道不是今天我育者所追求的吗?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结构模式而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类型和体裁特点采用不同的读法来组织课堂结构。如感情色彩较浓的课文可以采用朗读法,对文质兼美而且要求背诵的课文可采用诵读法,对逻辑性较明显的课文可以采用引读法,对内容较深奥的可采用讲读法,对阅读课文可以采用拓读法……总之,要以读为本,辩证施教。

综上所述,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结构“引读——导读——拓读”,符合当前的阅读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甘于动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达到了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6).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 篇8

结题报告

华店乡蓝天小学

王秀荣

《“以读为本,当堂达标”新授课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被德州市教科所定为德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规划课题,参加研究本课题的有:王秀荣、姜其奎等教师。我们历时两年余,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全部研究内容,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报告如下:

一、内容提要

本课题针对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我在每堂课上灵活确定教学目标,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创设和谐教学环境,注重生成教学结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终于发现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坚持先学后教,让学生自主进入课文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我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要准确捕捉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深化知识理解。

二、课题论证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有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教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

成绩虽有目共睹,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质,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问题主义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但是,精美绝伦的画面,惟妙惟肖的音响并非真正的语文,学生不读书,不 动笔,不用语文手段解决语文问题,在语文教坛繁荣的背后,不乏学生语文知识贫乏,能力欠缺,素养不高的现象。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以读为本,当堂达标”新授课教学旨在解决课堂上学生不读书,不动笔,知识贫乏,能力欠缺的现象,让学生养成“动情读,动脑思,动手做,动笔写,动耳听,动口说”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

3、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在国内阅读教育改革中,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教育专家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对阅读教育改革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国内有关回归语文本色的阅读教学的观点和理论,为我们的实验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世界各**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或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这些方法也为我们开展“阅读式教学”提供了借鉴。

(2)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将内容理解转化为个性语言;把情节分析转换为研究语言;创设语言转换的机会,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读写能力,以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并超越文本,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研究本课题,旨在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色,还语文课堂以语文味,本课题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努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少修饰多原本,少外表多内蕴,少强制多自由,向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目标靠近。

(2)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既是完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理念,遵循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原理等提出的,同时,又是对这些理论,特别是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实践,是针对当今学生的现状展开的教学探讨研究。因而,切实抓好该课题的实验研究,对于落实、丰富这些理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时机比较成熟。语文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教师们对语文课程标准已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都在积极探索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新路子。

(2)有一定的研究及实践条件。我校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一定水准,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图书室,区域网为本课题提供了良好的教研条件,并且本次课题研究还得到了上级部门及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3)有浓厚的教研氛围和较高的教研水平,我校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并且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正在进一步提升,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6、课题界定

“以读为本,当堂达标”新授课教学,是在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学环境中,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语感训练为中心,以学生的读、背、说、写、思为主要活动方式,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以“目标要明确,训练要落实”为基本理念的教学方式,力求达到“简单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思想境界。

7、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出“阅读式新授课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促进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学习,加强听说读写训练,形成能力,培养习惯。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正确、有序地读书,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5)、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6)、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运用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

8、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研究适合本课题的课堂教学的教案。

①在备课过程中,研究出适合“以读为本,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的教案。②研究学生学习主体的学案,导学案,预习提纲,讲学稿。

(2)、研究协作式备课方式

①集中备课活动(定时、定点、定题)

②电子备课形式(主备与辅备相结合)

③个人备课要点(全面、深刻、独特)

(3)、研究课堂教学模式

①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②教师活动的研究

③课文类型的研究

④学困生转化问题的研究

⑤课堂评价的研究

9、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2011年1月——7月):确立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1)制定本阶段工作计划。(2)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案例,并提出修正意见。(3)实践观模、经验交流(4)确

定模式。

第三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

1、实验效果检测及分析。

2、形成结题报告及其他相关成果

3、成果推介。

10、主要研究方法设计

(1)文献资料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相关教育教学文献资料进行学习,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诊断分析,得出结论,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对于所制定的方案进行实践探索、反思修正,形成新的教学方式与策略。

(4)测验研究法:对实施本课题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验证新的教学方式与策略的教学效果。

(5)经验总结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三、研究成果

该课题研究在“当堂达标教学改革”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当堂达标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1)、研究了小学语文“以读为本”教学理论,课题组形成了统一的观点。“只有在语文课上充分读,才能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

(2)、探索了“以读为本”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途径,我们课题组总结了一些指导朗读的方法①范读法②提示语感受法③对比朗读法④技巧朗读法⑤动作朗读法⑥引读法⑦情绪铺陈法⑧表演读⑨评读法⑩赛读法

(3)、建构了“以读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以“初读——精读——研读”为教学思路,以“初读感知—确定目标--细读领悟—深读品赏--熟读积累—拓展运用”为具体步骤的基本教学模式,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教师理论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撰写了多篇论文,产生了许多精品课例。其中李龙梅老师在齐河县阅读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课题主持人王秀荣老师的论文《小学语文“以读为本,当堂达标”教学模式初探》获山东省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5)、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基本上能够自主预习,根据阅读问题或提纲,独立读书,了解内容,找出疑点。师生共同商讨,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书,并自我归纳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教师的作用由讲转到引,着重于引导,启发。结论由学生通过阅读后自已思考出来,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学生能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熟练成诵,品词品句,用饱满的感情诵读课文,与作者同悲同喜,声声有情,入情悟理。学生的知识积累,朗读水平,自读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6)、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效应和影响。两年来,学校先后获县、镇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广泛好评。

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不断学习理论,用更为先进的理念来指导研究与教学。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课题所面对的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在面对的问题,怎样能比一般的教师做得更为切实,应该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把理论优先掌握在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制订了读书计划,还应该认真执行,多读一些教育理论的经典作品。

2、充分调动各种因素,来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求索。

在语文阅读教学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中,有着各种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更好地调动起各种手段,来努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学生与教材三方面的关系,让教学更有成效。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并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活用教材,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真正做到“拿着教材走向学生”。其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注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3、探求更为有效的评价手段,为研究提供准确数据。

教学的评价机制一直也是一个讨论的问题,只有有了比较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才能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依据。因此,我们在研究中,还应结合摸索评价的方法。虽然说,教学效果的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在评价学生学习当中也不能仅凭书面测验的成绩。怎么评价教学效果,要有更有说服力的方法。

五、不是结语的结语

转眼间,课题研究已进入了结题阶段,回顾这两年多的历程,竟然情不自禁地落了泪。我深知,我们为了教育这方圣土,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信念化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在我们心灵的高地一直在深情地歌唱„„

课题即将结束,但是对我们说来还只是个开始,因为我们的教育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我们求索的步伐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2011市级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

课 题 组 名:

课题主持人:

谈以读为本的低年级阅读教学底线 篇9

[关键词]阅读 以读为本 低年级 底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52

什么是阅读教学的底线呢?就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东西。“阅读”中的“阅”可以理解为无声地读,“读”可以理解为有声地读,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底线就是“读”。守住阅读教学的底线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课前预读——坚持“书不读熟不开讲”

所谓课前预读就是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每篇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把课文流利地读下来。在学生预读时,教师要明确读书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多字、少字、读错字。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思想认识,坚持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较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不把课文读熟,那么教师在讲课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会感到一无所知,更不要说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了。因此,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读书要求:(1)默读课文,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2)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者不好读的音节多读几遍。(3)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4)同桌互读,指出对方不正确的地方,然后重点读不准确的地方。(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着读来展开的,默读、自由读、互读、带问题读等,在学生多次与文本见面的情况下,他们对课文的朗读也显得更加熟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学生都应重视朗读和默读。”尤其是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多读课文,坚持书不读熟不开讲,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二、课中练读——使“让读于生”成为主旋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读为本,让读于生,使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提高阅读效果奠定基础。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青蛙在苍鹰、松鼠的带动下终于看到了大海的故事。在教学本课时,如果教师只是引领学生把目光关注在教学内容的获取上,也就是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怎样看到大海的。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沉闷枯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抓住文中的对话部分,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课文中的一段话:“‘天哪,这么高的山!’青蛙吸了口凉气:‘我没有……也没有……怎么上得去呢?’”在教“天哪,这么高的山”这句话时,通过教师范读、个人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惊叹的语气,而在教后面“我没有……也没有……怎么上的去呢”时,着重让学生读出青蛙没有信心的为难语气。在学生对文中各个人物的语言准确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课堂教学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朗读能力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并且要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趣味,读出效果。

三、课后回读——做到“故书不厌百回读”

苏东坡曾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回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体验。

《谁的本领大》一课主要描写了风和太阳两次比本领的经过,使学生认识到风和太阳各有各的本领,教育学生要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能够更加客观的待人处世。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初读这篇课文时,他们的阅读兴趣更多的是关注在“比本领”上,而对于自己在这一课中会有什么收获,学生可能会直接忽视。因此,结合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以后,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请大家把课文通读一遍,思考以下问题:(1)太阳跷起大拇指,夸奖风,它会说些什么?(2)风也跷起大拇指,夸奖太阳,它会说些什么?(3)风和太阳到底谁的本领大?(4)风和太阳面对自己的短处会说些什么?(5)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这样一来,在回顾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温故而知新,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引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读,那么,不仅可以把“以读为本”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而且在回读、反复读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从而使阅读教学向深处、广处发展。

总之,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让学生做到这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生动,为提高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以读为本,还孩子一片阅读的天空 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 学习误区; 课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81-001

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要想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也需要大量的阅读打基础。本文笔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一种以阅读为中心的外语学习模式,希望能为当前小学外语教学改革方向的讨论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重练习、轻阅读”的弊端

1.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

作为教师,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应该“教”学生,并通过讲授、解释以及说明语言知识来帮助学生学习外语。学生一般不参与教学过程的决策,处于完全被动的听者地位,只能按照教师的指令,读课文,记单词和语法规则,并对某些讲授过的语言项目进行一遍又一遍操练。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强记语法点,完全执行老师的要求,而无需自身的创造发现,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有所局限。

2.这种模式的学习完全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

这种学习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现在小学阶段的考试都为笔试,而笔试的内容大多为语法题。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于是老师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来做练习,讲解难题,再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记忆语言规则,以应付考试。所以,外语学习就成了语法知识和词汇学习课,或者干脆就成了做大量练习的迎考课。

3.这种模式下所接触的阅读材料并非可供实践的口语阅读素材

在这些习题中,学生也会做到一些阅读理解。但是这些阅读材料,大多测试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因為这些材料往往都是一些简短的小文章,缺少趣味性,也难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习题而去读,并非真正喜欢才去阅读。

4.这样的学习模式,给予了学生错误的外语学习方法

现在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题目会做了,就是学会了英语。在这种模式下长期学习,学生会忽略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并不知道如何去真正地学习语言。他们错误地认为学习英语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不需要去阅读,也不需要和别人交流,英语学习成为了真正的哑巴英语。

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语言实践。对于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讲,课堂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们把课堂的时间大多用来讲习题,那就更加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小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阅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就需要为学生引进课外阅读材料,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英语课堂中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和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太多的练习课,方法单一,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但如果老师通过为学生寻找合适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阅读童话故事和文学作品,循序渐进,逐步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这样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大有帮助的。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课外阅读一方面可增加词汇量。学生在阅读喜欢的作品中,会接触到很多教材中没有的单词,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其次广泛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反复接触课堂上所学的词汇、短语表达和句法结构,从而达到潜移默化、自然吸收的效果。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阅读同做练习不一样,不是在虚拟语境中,而是在真实语境中学习英语。学生会在这些阅读材料中接触到最真实的语言材料,学到一些和书上不一样的口语表达,这样学来的英语才是地道的。

4.有利于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大量而广泛的英语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跟上英语语言的发展。比如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西方节日的文章,如万圣节、圣诞节、复活节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外材料,可以对西方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三、小学英语课堂中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方法

1.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我们在选择课外材料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英语水平,要让学生首先喜欢这篇阅读材料,并且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比如在选择低年级的阅读材料时,可选择一些简单的绘本或诗歌童谣等,而中年级的阅读材料,可在内容上逐渐丰富些,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童话故事等,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可以加入一些原版的儿童英文报刊或英文原著的阅读。

2.依托活动,激发兴趣

丰富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定期举行英语朗读比赛、英语讲故事比赛、英语课本剧比赛、英语影视模仿大赛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激发学生最大的阅读兴趣。

3.家校联系,延伸课外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不仅要靠老师课堂内外的引导,还需家长大力的配合。因为当学生阅读量越大,他需要阅读的时间也会越长。仅凭校内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那么,学生校外的阅读就需要家长大力的支持了。所以我们要定期开展家长会,帮助家长如何为孩子挑选适合他们的英语课外读物,帮助他们如何从多方面来提供给孩子阅读英语的机会,加强他们对于英语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等等。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 篇11

古人说:“书不单用眼看,必须大声朗读,并要读得字字正确”。我们的祖先都是采用以读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的。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大家都认识到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做到以读为本呢?我认为要做到以读为本,就要掌握读的艺术,把握好读的训练重点,落实读的训练量,采用读的多种形式和方法。

一、采用相应有效的读法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首要的是指导学生把握读的基本程序,传授给学生较好的阅读方法。

1. 浏览性地读

这是第一次读,要求学生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课文的总体和基本脉络,读准字音,解决生词。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师生解题后,让学生默读,边读边画出在读文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标出来,读后要了解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后学生把读文时遇到的新词、叫不准的字音等指出来,大家共同交流解决。根据学生不同的感知程度,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达到了初读的效果。

2. 分析性地读

这种读法是在分析课文中进行的,要求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的内涵,理解课文的条理结构和写作上的特点。《桃花心木》中,作者写道:“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隔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的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学生读后和作者一样,心中产生疑问,是不是因为种树人的浇水时间不规律,浇水量多少不一定而导致树苗枯萎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懂得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

3. 欣赏性地读

这是对课文中精彩段落、精彩的句子做吟诵欣赏。通过读进一步体味作者的文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唯一的听众》中,作者拉小提琴时,老人那慈祥、认真的神态作者着重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仔细品读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老人认真、慈祥而又欣赏的眼神给作者以信心和鼓励,体现出老人对青年一代的关心和支持。

二、运用多样的朗读形式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读的教学。有的课文可以齐读,有的课文可以自由读,有的课文可以一人读或几人读,有的课文可以分角色读,如小说、戏剧一类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更能反映剧情的变化,表露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增强教学的效果。

三、掌握读的艺术

同一篇文章也有不同的读法,每种读法都有不同的情绪要求。默读要潜心静气,细看精思;轻读要求平和流畅,细吟品味;朗读要情绪饱满、感情投入、声情并茂。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绘声绘色的朗读会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强化教学的作用。

四、落实读的训练量

从时间上说,凡是语文教学,每节课都应给一定的时间作读的训练;从内容上说就是每篇课文、每节课的重点内容都应进行读;那些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如古诗词等必须多读达到背诵。只是课本中读的训练时不够的每天还应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做读书笔记,这样才能养成读的习惯,体会读的乐趣。

上一篇:亲亲我的妈妈读书心得400字下一篇:党校培训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