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促进表达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教学促进表达(共9篇)

阅读教学促进表达 篇1

丰富和发展个性思维。在作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因缺乏写作素材而出现搜肠刮肚、捉襟见肘之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从两方面下功夫。首先,做阅读的有心人。同时,光靠阅读还不够,还要多背诵经典名篇。学生在背诵中,不由自主地受到范文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领悟作者写作的奥妙,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进而变成自己的写作本领。这些都为学生的个性写作打下知识和情感的铺垫,在书香的浸润下,学生会渐渐“腹有诗书气自华”。其次,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求学生做到善于观察和勤于练笔。引导他们亲近自然,细心观察大自然的风霜雪雨,花鸟虫鱼;走进生活,时刻留意身边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了解时政,热心关注国际间的风云变幻,纵横捭阖。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那些生活中难忘的瞬间和思维的.火花在头脑里融合、贯通、升华,从而丰富和发展个性思维。

培养行文构思的个性化。行文构思,简单地说就是为文章“制定全形”。清人李渔形象地把它比作“如造物之赋形”。怎样培养学生行文构思的个性化呢?首先,在学生写作前,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构思空间。教师在提供一种或几种写作范围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选材、立意,自己选择最擅长的文体,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教师也无须在写作技巧上过多指点。鲁迅先生认为:“一味相信法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束缚无忌的童言。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尽情在自己的领域里畅想、对话。其次,要让学生在写作时捕捉个人的独特感受。要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就要勇于打破常规思维,冲破虚伪的包装,抓住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教师要提倡学生“我手写我心”,描绘自己眼中的世间百态,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倾诉自己的追求和彷徨,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

教师评判的宽容和鼓励。教师在评判作文时,一方面应该给予学生理解和宽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简单地用等级或分数划分绝对的界限,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最好使用商榷的口气,民主的姿态与学生探讨。另一方面应该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尽力挖掘作文中的闪光点。教师还可以将优秀习作张贴、传阅,特别优秀的作文可以向报刊推荐发表,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教学中充满自信地成长,写作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坦露心灵、放飞想象的途径和方式”。

阅读教学促进表达 篇2

一、以文本的典范语言为要素, 找准基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是例子。例子意味着隐含规律, 意味着是一种示范, 可以让学生欣赏、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 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语言实践建立发展平台。因此, 要挖掘文本中独具特色的, 丰富多彩的典范语言作为语言训练的要素。以《秋天的雨》第二段为例阐述:

1.提炼精巧语言为要素。

这一段首先运用比喻, 把银杏树的叶子比做小扇子, 把枫叶比做邮票, 把田野比做金色的海洋。这些事物之间形状、样子、作用相似, 产生近似联想。其次, 运用人格化的写法, 秋雨是一个充满活力、魔法无边的精灵, 它把斑斓的色彩赐予各种植物, 把黄色给银杏树, 红色给枫树, 金黄色给稻田, 橙红色给果树, 多种色彩给菊花仙子。一个“把”字, 一个“给”能让你感觉到秋雨就像一个画家, 慷慨地把各种颜色送给别人, 让大地色彩斑斓, 让秋天美如画。在秋雨的感召下, 植物似乎富有灵性, 他们有思想、有语言。他们扇哪扇哪, 扇走夏天的炎热;飘啊飘啊, 邮来秋天的凉爽;他们你挤我碰, 展示自己的饱满, 争着让人们去摘;他们在秋雨中展露那优美的舞姿, 点头、微笑、弯腰, 风姿卓越。

2.挖掘关键词句为要素。

这一段中句子组合很有特色。第一句话中先是拟人写法“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接着比喻“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又是拟人“扇哪扇哪, 扇走夏天的炎热”。句子与句子之间富有变化, 银杏树和枫树一种句式, 田野和果树一种句式, 菊花仙子是另一种句式, 读来富有节奏感。句子之间连接时还有一些看似不起眼却蕴藏妙用的连接词语:“你看”, “看”, 细细读来, 能感觉到作者发现了秋天的美, 非常兴奋, 他又迫不及待地想和别人分享, 惊喜地叫着“你看”, 想要引起同伴的注意, 让更多人和他一样发现秋天的美。让三年级的学生发现、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魔力, 并试着说一说、写一写, 这是我从中提炼的语言训练要素。

3.紧扣典型段落为要素。

这一段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段式, 围绕第一句“秋天的雨, 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展开描写。再看整篇文章的布局, 也是总分总, 将每一段的第一句串起来就是一首写秋雨的诗歌。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语言进行创作:秋天的雨, 是一个画家, 他用五彩缤纷的颜料把山林画得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秋天的雨, 是一个魔术师, 把田野、果园变得得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我从教材中这些活泼、生动、有趣而有诗意, 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字中提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仿写的语言训练的要素。我抓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 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一段段话玩味, 通过细嚼慢品, 发现语言精妙, 实践语言智慧。

二、探言语发现和表现的过程, 寻得方法

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展开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嘴巴说, 用自己的身体经历, 用自己的心历练的训练过程, 寻得多角度、多途径的方法, 体验语言的魅力, 获得语言技能。

1.巧用辨析之法, 获得词语运用技巧。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 不仅形象生动, 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运用辨析法, 引导学生学会辨别词义和词的不同色彩, 获得运用词语的技巧。

如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是有色彩, 有画面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展开联想,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美景?学生在音乐声中闭眼联想:我仿佛看到德国人窗前五彩缤纷的花十分鲜艳;我从花团锦簇看到花紧挨着, 从姹紫嫣红看出花的颜色丰富多彩;我仿佛看到德国人窗前那鲜红的杜鹃花绽放开来;我仿佛闻到阵阵花香……多么生动的联想啊, 接着出示与文字相映衬的画面, 将话显现为画。看着形象的画面, 再让学生背一背带有词语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道,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通过联想, 学生明白这两个词语写出花的数量多, 品种多, 形态多, 色彩多, 甚至写出花的香味。通过辨析, 学生更清晰:姹紫嫣红, 侧重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 娇艳、绚丽、好看;花团锦簇, 侧重于形容五彩缤纷, 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发现词语的准确性、丰富性、情感性, 让学生得到一把打开词语宝库的金钥匙, 为语言实践积淀厚实的词语基础。

2.妙用赏析之法, 把握句子语言范式。

课文中有许多语句富有内涵, 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 并体现语言规律的现象。我选择这些语句,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赏析、感悟遣词造句之美, 体会表达之妙, 发现语言范式, 并模仿句子范式, 为独立运用语言夯实基础。

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中这一句:翠鸟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 叼起小鱼, 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敏捷, 我请学生圈出关键词句体会。学生圈出了动词:蹬, 飞, 叼, 贴, 从动作上感受到了翠鸟的敏捷;圈出了比喻句“像箭一样”, 从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中感受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当然语言实践不能只是停留在此, 我引导学生读读前后两句, 还从哪里感受到翠鸟的快?学生发现前面一句用上“尽管……还是……”的关联词写了小鱼的机灵, 通过对比突出翠鸟的机灵、锐利。学生又发现后面一句写了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翠鸟已经飞远了, 通过对景物的侧面描写间接写出翠鸟的快。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 我选择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前后句子的赏析, 并大量积累这样的语言范式, 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继而引导学生运用“尽管……还是……”的句式仿写, 把学生引向对文本语言更亲密的接触, 引向更形象的表达。我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经典语句的语言范式, 让学生积累并运用有价值、有生命、有灵性的文字。

3.运用仿写之法, 掌握段落构成秘妙。

不同的文章构段的方式不同, 有的同一篇文章还出现多种不同的段式, 这些不同的构段方式使文章像一朵色彩艳丽的花朵。我运用语言迁移仿写的训练,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不同的构段方式, 如总分式、转折式、并列式、因果式、概括具体式等, 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段式, 我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段, 合作完成表格, 发现本段的构段特点。

这段是围绕第一句, 从船只多、拥挤、极窄三种情况直接写出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从乘客飞一般和忙极了的感受衬托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并运用三组关联词语。我在学生发现总分段式构段特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仿写, 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语言技能的训练需要方法, 需要在语言实践中反复练习。在段的训练方面, 我还进行了模仿立意、转换语境等方法的探索, 让学生获得语言的技能, 习得语言并运用。我就是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亲历语言实践的过程, 借助文本, 通过感悟、欣赏语言现象, 感受词语使用的精妙和特点, 感悟句段所蕴含的味道和情感, 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并通过一个载体让学生把学习而得的技能转化成语言, 内化成阅读积累,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炼言语实践的表达与运用, 创造提高

我在学生学会语言的通顺, 用词准确, 句子完整, 句意明确, 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 段落层次清楚, 思路清晰的基础上, 又进行语言创造提升的实践训练。就是学习文章的各种表达方式, 指向话语与篇章, 指向“说”和“写”的创造性行为实践。我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及自身的生活经验, 进行满足内心表现的一种说写语言实践形式。

1.学习小说利用短句烘托渲染的方法, 延伸创造。

如五年级下册《桥》这篇小说中短句的描写很有力量, 我运用增减法引导学生体会像泼、像倒。读着这两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请把想到的写在文字的旁边:“仿佛看到雨水是从天上凝成一条泉水直接冲下来;仿佛看到天上开了一个大口子, 水从天上直往下倒。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老汉的话想告诉人们什么?请写在文字的旁边:他想告诉人们桥窄, 情况危险, 提醒人们要排成一队, 有秩序, 共产党员要舍己为人, 先人后己。”

学生用丰富的语言表达, 于是引导质疑:为什么文章不这样详细描写?对比读一读, 有什么不同感受。学生体会到短句更简短有力, 更能渲染特殊的氛围, 烘托出生死关头的紧迫感, 丰满人物的形象。这就是短句的魅力, 请你用短句续写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 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 被人搀扶着, 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___”

在写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情感和写作的方法融入语言表达过程中, 使言意相融, 相得益彰, 生命感悟也在语言实践中绽放。

2.模仿运用动作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迁移创造。

如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一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特别是文中的动作描写尤为生动。于是, 我引导学生默读2-10自然段, 抓住写父亲动作的词, 写一写批注。学生交流:挑———写出一个爱护菜园的父亲;扛———写出一个不怕累不怕苦;冲———写出一个心急如焚的父亲;笑———写出一个乐观的父亲……教师引导:砌、挑、盖住、磨起、开、笑———写出一个坚持不懈的父亲。一个个动词, 让我们读出父亲的内心世界。接着运用动词, 从课文这一留白处入手进行迁移创造:父亲还没来得及整理他新辟的菜园, 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了。那天, 父亲正在吃午饭, 把碗一丢, 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当父亲抓起铁锨冲进暴雨中, 他会去哪里?又会做出怎样让我们意料不到的举动呢?请你展开想象, 用上几个动作的词。学生恰当地运用动词, 写出一个“坚持不懈、执著、顽强、对土地爱得深沉的父亲……”这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

我还结合本单元的习作写一个你敬佩的人进行课堂素描, 将这一语言实践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物的一个特点, 在事例描写时, 重点写出人物的动作。有学生这样写道:他弯着腰, 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 两眼溜溜地转动, 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 一会左拐, 一会右拐, 冲过了两层防线, 来到篮下, 一个虎跳, 转身投篮, 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 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在阅读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表达顺序、表达手段等写作方法, 接着模仿、迁移这一写法, 进行创造性练笔, 实现语言、思维、情感和谐共生。关于篇的创造性训练我们进行了猜想人物的心理、换位转换语言、关注描写顺序、模仿场面描写等方面的探索。有效组织学生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经历感悟、认识、迁移、运用的过程, 把语文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 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更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 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引导, 将运用语言的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经历感悟、认识、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说、写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中, 语言实践训练把语文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语言技能, 内化为语文素养,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夏丏尊.文章讲话[M].北京:中华书局, 2010.3:1-20.

[2]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9:269-293.

[3]刘仁增.让语文回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8:1-90.

阅读教学促进表达 篇3

一、减少不必要的束缚

新课标中说: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提示我们作文要少一些束缚,少一些禁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二、关注最真实的表达

这里所说的“小我”是一种相对的说法。我们提倡作文的感情要积极向上,要健康,但我们往往片面的理解了“健康”的含义,把“健康”狭隘化,像感伤、忧郁、惆怅、畏惧、茫然等人类正常的情感形式都一一排斥,认为是“消极的”。这种片面的理解反而会造成人格的不健全。

一日,批改到学生题为“有时,我也想____”作文中,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有时我也想放弃”“有时我也想自由”“有时我也想放松”等题目来写,甚至赫然出现了些“有时,我也想谈恋爱”“有时我也想变坏”等题目。倒是难得有几篇符合我们所谓的主流思想的文章。静下心来想想,这或许意味着学生的一种人生的迷茫状态,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一些对他们“离经叛道”的指责,而多一些引导和关爱,促使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些另类的题材,一些另类的表达,往往最贴近学生内心的真实,如何看待这种另类,如何看待这种真实,是弃如敝屣,一棒子打死,还是适当引导之,需要我们慎重对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妨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通过写作活动,师生之间达到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促进个性的完善。

除了关注一些另类题材另类的表达以外,一些“有意思”的文章往往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文章,往往与“集体主义”或“时代感情”无关,但却真真实实从生活中来,可以说是性灵之作,趣味横生。我们学生的文章,可以“有意义”也可以“有意思”。而我们平时较多关注的往往是那些“有意义”,而那些“另类”的题材,“有意思”的题材,某种程度上来说更能为我们还原生命最初的真实。或许,题材本无大小之分。从表达的角度讲,题材无禁忌,只是有些时候,离不开为师者在人格上的适当引导吧。

三、寻找个性化的源头

内生活的概念源自绍兴市教育研究院的沈江峰老师的话:写作教学要着力构建学生写作的“内生活”。我理解为精神世界的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唯有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才能促成写作内容的丰富多彩,促进个性化的表达。

1.纪实作文——丰富情感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看似平淡,只要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不蕴涵着美的神韵。托尔斯泰曾说:“感情越是真挚,那么它就越是独特。”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

2.凡人妙语——飞扬哲思

感受生活的同时,离不开思考,作文教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写真事,抒真情,也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写作既是再现生活,又是创造性地再现,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思考,获得感悟,然后把这些思考化为文字,久而久之,对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颇有益处。

阅读教学促进表达 篇4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表达自由,激发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设置一些环节,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之类,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让他们在这个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养成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有趣可爱的事情,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的热情。

2.从书本到实际,灵活运用

按照一些专业的研究探索和设置规定,教学活动出于整体的目的考虑,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革。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将语言表达与实际生活相连接,从书本到实际,让学生在脱离课本的`实际生活中拥有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勇气。比如《植物妈妈有方法》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植物长大的时候,植物妈妈总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小植物离开她们,去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想象。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建议,学生自己策划主持一些活动,类似一些新闻研讨会,读书感悟交流会等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表达的快乐,能把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长了他们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多方面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现学生思维的发散点,鼓励学生能够进行思维创新,围绕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下,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新的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够被激发,也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以一篇小学课文为例来说明,《风筝》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作者童年自己做风筝,跟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快乐以及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回想自己放风筝时的快乐,鼓励他们勇敢表达。

4.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于情感交融处渗透语言表达

情感交融对于语文教学的运用也非常重要。情感交融在于通过阅读来创造语境,提供氛围,从而感化学生,加强学生对于阅读的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激发起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心里认同感。在阅读过程中融入的情感越深,训练的效果就越好。教师在进行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音乐,更能衬托意境,循序渐进,慢慢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情感逐渐融入,升华课堂情感的交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作者的不同情感,或悲愤慷慨,或欢快活泼。对于一些省略号或者作者的留白,鼓励他们勇敢想象猜测,站在作者的位置上揣测心情,通过情感上的交融加深对于课本的理解。

【结语】总之,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相互贯通,不可分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阅读机会,积极渗透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融入文章,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增强他们对于文章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燕窟,在园读教学中落实语盲文赏表达训继[J] 新课程(小学》, (09)

[2]桂界里,试论小学语皮闻读教学中语言表达利练的方法[J] 语麦天地,20 15 (27)

阅读教学促进表达 篇5

【摘 要】语文的创新,基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而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课堂阅读模式,创设民主宽松的的课堂环境,选择有效的互动合作阅读模式,建立合理评价机制,才能引导学生更课入地体验阅读的乐趣,真正感受阅读带来的活力,进而形成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活动;互动合作阅读;模式

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往往注重教师对个体学生的精讲阅读,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自我表达理解的机会受到限制,大部分学生的时间都停留在等待上面,或是学生自我对文本阅读的浅层理解导致课堂陷入无效阅读的停滞状态,如何让课堂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延伸发展,笔者认为互动式合作阅读探究模式能积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语文课堂互动阅读模式的必要

1)首先教师先根据班级学生能力不同将学生进行分层,分为高、中、低3层,然后在每层内对学生进行随机配对(或3~5人1组),组成能力上相对同质的配对,配对的学生会在一起完成阅读教学互动合作学习内容,或是把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异质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既是阅读者,又是阅读的传播者,要将自己的理解所得传递给同组其他成员,在互动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进而有效提升阅读效率。

2)教师在课前可以事先布置讲授阅读的课文或其他文本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阅读活动范围,自行研读、理解,形成自我的见解,提出相关的疑难问题,交付小组讨论形成的主要问题,在研讨过程中加深对阅读的深层理解,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组织有特点的语文课堂阅读互动模式

2.1 全班教学设计注重互动形成的过程性

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针对性设计20分钟时间对精读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导入,在讲解环节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设定的阅读目标,朗读程序等,然后设定讨论过程中的教学重点,而不至于让讨论偏离阅读的重点。

2.2 课堂阅读教学突出互动性和合作性

教师在精讲20分钟后,留下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文,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课前预习生成问题,进行针对性发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确定探究问题的重点,让小组间充分交流、相互答疑、相互启发,使课文阅读在开放性互动中得以延伸拓展,在这一过程中拓展学生的个性阅读思维,如在学习《鸿门宴》中对于项羽人物的理解,通过小组互动,学生中既有忠于原文的史实见解,又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提出项羽的悲剧是贵族精神的失落,这是阅读互动开放放性的成果,能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品质,也让阅读教学的价值得以呈现。

2.3 课外的互动合作阅读补给课内的时间差

如果把语文的阅读时间都放在课内进行,显然是远远不够支持学生阅读内容的延伸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小组互动阅读模式为这方面的补给提供可行。早读时间,可进行配对朗读,小组配对的两个或3个学生轮流大声朗读,听的成员要对朗读者读错的地方纠正,教师可适时配观察,对每个配对组表现进行记录,便于日后反思总结。一周抽出一节课带领学生的前往学校的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补充,而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这节阅读体验,向小组成员推荐书目和分享阅读心得,有效延伸课内阅读教学的效果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互动合作阅读良性发展

3.1 课前制定详细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结构

要明确小组成员本节课要达成目标任务,教师要说明将如何考察学生是否达到阅读学习目标,并通过制定阅读理解的要求促进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如要求每个小组在每节课中至少要提出一个有建设性问题,并能通过合作互助完成其他小组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抽查一个组某位学生来回答问题,通过他的表现来为整组的阅读情况打分。鼓励已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去帮助别的组,如交换阅读问题,避免无谓的重复提问,这几种合作学习任务方式将所有的组员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完成阅读理解目标和小组任务,必须互相帮助。而教师可以通过给小组加分,或者对全班同学进行奖励方式,促进他们之间相互支持。

3.2 课后师生一起评价和反思课堂阅读合作的成果的阅读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回家反思总结今天小组讨论的知识,教师一周拿出一节课时间对小组反馈的问题进行提示、补充,并解答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检查每个小组学习状况,而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阅读程度则一定要通过小测验或独立完成阅读作业来评定。

小组反思内容包括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小组互动合作情况两部分,这一过程可以由各小组的学生相互评价,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评定,评估时要求真实有效,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表现纪录的结果,对表现积极,对阅读理解有独到的见解给予肯定,对表现不佳,阅读有困难的个别小组,要认真寻找原因,总结本周阅读经验,请表现最好的小组分享阅读体验。应该注意的是评价重在激励个体积极参与,所以评估针对是具体行为而不是个人。互动合作阅读教学的深远意义

传统阅读教学注重教师在课堂精讲理解,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来表达对阅读的感悟,而学生任务在于倾听和记忆,不重视对学生的观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先前经验和课堂上的即时反映,不了解学生早已掌握或超过学生的最近阅读理解区,这必然导致阅读教学停滞,因为缺少观察的模式,而互动合作阅读为教师观察学生阅读程度提供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和个性解读者,而教师在观察学生合作互动中,倾听学生的理解,帮助和引导他们深入解读文本,成为阅读过程的引导者。在学生个性感悟和质疑中促使教师去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再阅读来提升自己知识能力,同时因为合作阅读学习要求小组在每次合作结束后都要进行反思,教师在培养小组成员反思习惯的目时,自己的反思意识也必然随之提高,于是在不断反思中促进教师去阅读学习更新教学模式,而只有教师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体糸和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引导学生在阅读领域走得更远。

阅读教学促进表达 篇6

关键词:语言表达,幼儿教育,创新模式,可持续发展

《圣经》里有一则记载,是说古人类们希望离得与上帝更近一些,于是联合起来兴建了通天塔,上帝很慌张,认为神的权威受到了侵犯,因此,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之间的交流受到了限制,计划因此失败。由此可见,语言是人类社会维持的根本,现代社会尤其重视孩子们的培育,对于幼儿们的前景与发展极为强调,因此需要创新语言教学,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支持性环境,加强幼儿对信息的捕捉

语言是在沟通交流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因此,教师需要为学龄前儿童提供良好和谐的语言支持性环境,让孩子们在对话的过程中提高对信息的捕捉,教师们也需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地听取孩子们的对话,发现有不当之处,就能加以引导,及时纠正孩子们的语言错误,避免不良语言习惯的产生。比如,在玩游戏的时候,小明同学不小心撞到了小红同学,小明同学急忙把小红同学搀扶起来,并向小红同学表示歉意,诸如“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你没事吧?”而小红同学也没有斤斤计较,大方地接受了道歉并谅解了小明同学,诸如:“没关系。”像这类情况,教师就可以及时捕捉,适时地对小明和小红同学给予赞赏,向其他同学们表明这样子的礼貌行为值得学习,并且真实地展示了若遇到此类状况,该如何正确恰当地表示歉意和原谅,进而可以适时地进行引申,突出若同学们之间遇到一些小摩擦该如何正确处理,让同学们能更好地对此类信息进行捕捉和学习。此外,教师还应成为孩子们很好的倾听者,适时地倾听在孩子们的眼中的世界,多和孩子们进行交流,

二、营造语言氛围,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发展

学龄前的儿童正是充满稚气和朝气的年龄,对一切的探索和求知欲都特别旺盛,这就需要教师们能帮助孩子们解答疑惑,耐心地引导教育学生,适时地营造语言氛围,促进幼儿语言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休息点心时间,孩子们可以聚在一起,边吃着点心,边交流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趣的或有意义的见闻轶事。此外,在家长们接孩子们放学的时候也能同家长交流孩子们的近况,交流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以及在学校的表现,互相探讨适合不同孩子的语言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语言水平层次。比如,在教授诗歌的阶段,可以利用诸如图画、视频、符号、标记等方式刺激孩子们的兴趣,帮助孩子们记忆和理解,并根据对于该诗歌的理解的不同,激发他们自我表达的欲望。在交流讨论下,获得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新看法,在恰当的时候,老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让他们不至于偏离主题,天马行空的乱想。

三、运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想象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如果外界信息不能与儿童现有的认知图式相匹配,儿童就会做出顺应。儿童们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因此要针对这一特性进行适当合理的教学方式,教师们乐意运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们的语言想象力。学龄前儿童是培养想象力最棒的时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能为幼儿们的语言学习提供助力。比如,在孩子们画画的课堂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作画一幅,然后轮流上台来讲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里面有什么故事或者画的是什么,通过组织自己的语言,把画里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从幼儿们的口中讲述出来。搭积木也是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们语言想象力的一种方式,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搭出自己想象中的理想家园,与其他同学们多种多样的家园构成一个社区,利用此游戏还能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增进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四、通过定向设疑,引发幼儿语言交流兴趣

“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好。”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满足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那么学生们自然孜孜不倦,热爱学习了。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们获得快乐的情绪呢?教师们可以采用定向设疑法,从而引发幼儿语言交流的兴趣。例如,在向孩子们讲述童话故事《灰姑娘》时,可以向孩子们提出问题:“灰姑娘是受了谁的帮助获得了王子的青睐?”“变身时刻是在几点?”“王子是通过什么东西寻找到灰姑娘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在听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后,要让孩子们保持思考的情绪,回想故事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比如,可以这么提问:“如果让你修改结局,你们会怎么写呢?”这时候同学们就更有兴趣进行发言了,各抒己见,来将故事改良。有的孩子可能会回答:“王子找到了适合穿水晶鞋的女人,但她却不是灰姑娘。”有的会说:“灰姑娘原谅了狠毒的后母和两个姐姐,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问题设疑,孩子们喜欢参与,老师也教的轻松,还能倾听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课堂氛围十分融洽。教学实践证明,在语言获取的同时通过定向设疑,从内心深处引发了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

五、让幼儿边做边讲,在自我表达中提高创造力

语言发展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语言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有所创造。幼儿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教师不仅不能忽视他们小小脑袋瓜里的奇思妙想,而且还要给予他们说出自己想法的自由。幼儿对于外界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与疑惑,教师也要鼓励幼儿大胆发问,呵护好他们珍贵的好奇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创造的种子。例如,在让孩子们画一幅名为《我长大的样子》的画时,一个幼儿把自己的个子画的很高,他回答说:“这样我就可以像姚明一样打篮球了。”教师及时地引导说:“个子那么高,和大树比一比,哪一个更高呢?”幼儿非常开心地说:“好呀!”又在画中添加了一棵大树。如此,幼儿的创造力需要教师的殷切呵护与引导,给予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尊重他们的自我表达。这样,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充分掌握好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征,制定出适合幼儿们的学习方案,培养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环境,从而给予他们在孩提时代快乐美好的学习时光。

参考文献

[1]杜春霞.蒙养玉成必作于细—幼儿园精致化管理[J].新课程学习,2014(06).

[2]王丽姣.论幼儿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24).

[3]张丽君.浅谈幼儿主题谈话的教学方法使用原则[J].学周刊,2014(30).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表达能力 篇7

一、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从而积累语言材料,为表情达意所用。如《草原》这课最突出的特点是情景交融,作家老舍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教学时,我认真引导学生抓住优美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角色扮演等方法,体会课文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一)直接抒情的语句

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是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通过反复吟诵,让学生体会作者将这种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的方法。

(二)细致描写的语句

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通过反复品读、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满心的喜悦与赞叹表达得生动鲜活的。

二、立足阅读教学,训练表达方法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是名家名篇,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范本。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多种形式书面表达的训练。若在阅读教学中加于训练,则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写作能力。

(一)在阅读中训练“仿写”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那样同等重要。从“仿”到“创”是提高表达水平的有效途径。如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在学生准确理解和体会到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后,我叫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反过来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气描写送别的场面。由于文本引路,使学生形成“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通过多次仿写,同学们越仿越活,越仿路越宽,“创”的萌芽在“仿”中渐露头角。

(二)在阅读中训练“续写”

续写是根据课文的结尾展开想象,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使事情的结果达到新的情境。有的课文结尾含蓄,耐人寻味,这为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留有余地。如教《小摄影师》的结尾部分时,“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如果他再来,高尔基会怎么做?如果他不来,少先队的墙报怎么办?选择其中一种结果,并发挥想象,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续写故事。这样的续写训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阅读中训练“扩写”

扩写是根据原文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扩展,写成内容丰富、描写具体的文章。如教学《桥》时,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在故事高潮处,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在最后,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子时,小伙子为什么推老汉一把?他可能说什么?老汉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他也可能说些什么?“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部分内容写具体。从而,丰富了文本内容,升华了对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父爱如山崇高形象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在阅读中训练“缩写”

缩写就是把一篇较长的文章,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题材、体裁、顺序的前提下,用简练的语言压缩成一篇简短的文章。如在教完《草船借箭》这课后,我及时让学生进行缩写《草船借箭》的小练笔。先让学生想一想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在把握小说的中心后再引导学生缩写的方法:保留主要情节和语句;删去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成分,删去次要人物的语言、动作,删去景物描写、外貌描写。通过缩写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对课文语言进行加工、改造,也提高了驾驭语言的能力。

(五)在阅读中训练“补写”

补写是把课文中没有写到而又与文章的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情节、场面获事件补充丰满写出来。如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时,当父亲挖到第38小时,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时孩子对父亲说:“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感受到身处逆境中的阿曼达也有着坚定地信念,他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于是,我灵机一动,就以“逆境中的儿子”为题进行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活动等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照应课文最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话语。在阅读中这样补写,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地语言表达训练,确实将语文教学变成学生言语表现和创造的阅读教学。

散文阅读之表达技巧教案 篇8

——表达技巧的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2.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步骤

一、考点解读

对散文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是常考点。主要题型有两类,一是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修辞、语言效果和表现手法;二是从大处设题,从谋篇布局角度考查表达技巧。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3)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

二、知识回顾

1.什么是表达技巧?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

2.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详见《创新设计》p210--213(1)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对偶、夸张等。(2)表达方式: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3)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联想、想象,以及人称的变化等

(4)行文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伏笔、铺垫等。

三、典型分析

亲 亲 麦 子(节选)

张佐香

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方法小结】 1规范答题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2.方法点拨:三大意识

①审题意识(范围、角度、指向、要点)②文本意识(结合语境、结合主旨)③规范意识(分条解答,步骤完整)

四、课堂精练

(一)句段的考查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文章第④段写“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

整理满分答案:

(二)全文的考查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⑵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⑶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⑷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睛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⑸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少漠中,在碧波万项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⑹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

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呢!”可见朗润园给人的印象之深。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能不顾而乐之吗?

⑺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⑻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故里。

1.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请对此作具体探究。(6分)答:

2.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阅读教学促进表达 篇9

①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食材、味道、乡愁……片中经常出现的这些关键词开始深入人心,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在网上悄然走红。

②这些“舌尖体”文字,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调侃琐碎生活,或描述家常美食,或追忆至真亲情……这些文字表述得形象生动、蕴涵着一定哲理,有的因充满戏谑而令人忍俊不禁,有的因饱含深情而催人眼圈发热,有的`则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无以名状的美好。

③读着这些精美的“舌尖体”文字,不免使人感叹,网络这口大锅,终究还是能够熬制出一些语言、思想上的美味。虽说,与经典名著相比,它们不过只言片语,然而,即便这些只言片语,也能令人读出感觉与感动,带给人一些深邃的东西。

④相比于“舌尖体”,近几年来,网上还有不少新锐文体你方唱罢我登场。例如,肉麻台词听了让人“有想撞墙冲动”的“琼瑶体”,嗲不死你呕死你的“蜜糖体”,酷似老外说汉语说不利落的“梨花体”……凡此种种,虽不缺调侃戏谑,可每句话里流淌着的更多是矫揉造作、野蛮无趣以及匪夷所思。此类文句,是加了地沟油爆炒、撒了嫩肉粉烧烤的,别看它们裹挟于烟熏火燎中呈现出一副生意兴隆之状,其实,食客们大啖过后,付出的都可能会是自己语言表达、内心思考等方面遭受无形伤害的代价。

⑤自从网络走入我们生活,有太多的人对之既爱且恨。人们满怀欣喜地热爱它,因为它展现了无限可能;人们又无可奈何地指责它,因为它身上还充斥着显而易见的浅薄、粗俗与戾气,直接影响到网络表达的纯净,影响到网民思想的提升,影响到网络交往生态的健康和谐。

⑥置身网络时代,我们无法拒绝网络,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与他人携手,让与己相关的网络表达多一分熨帖,就像“舌尖体”所描述的家常美食,“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了”。

上一篇:笑作文600字下一篇:双爱好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