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文本对话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教学文本对话(共9篇)

阅读教学文本对话 篇1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生生师生对话的基础。美国数学家哈默顿说:“阅读的艺术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部分。”是的,文本有长有短,并非处处是佳景,其中也有平淡之处。如果学生在平常之景上逗留时间太长,肯定会影响对话教学的效果。在整个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像一名称职的导游,在文本中帮学生选择一个恰当的观察点,引导孩子们去欣赏最美的风景。怎样才能找到这道风景的观察点并进行欣赏呢?

第一 教师深入文本,在师本对话中发掘佳景。

当接触每一篇新的课文时,教师应首先以一名读者的身分,深入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还要细细地研读课后思考题和语文教学参考书,体会编者的意图,以准确地把握教材,找到文本风景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可以是重点词句,可以是重点段落,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可以是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或产生联想的地方等,以此为观察点,引导学生去关注、欣赏、品味和思考,去与作者对话。然后,教师再以一名学者和导师的身份去设想学生学习的情态,如学生对文本的哪些内容感兴趣?哪些内容的理解有困难?哪些地方会产生疑惑等。再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情态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而又充满活力、张力和想象力的教学思路。

第二 学生深入文本,在对话中发现并欣赏佳景。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课文读得玲珑剔透时,眼前会豁然一亮。此时,什么都通了,什么都有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反复诵读,揣摩,体味,去聆听文本的声音。其次,在老师的引导下与文本进行倾心的对话。在对话中思考,在对话中发现,在对话中质疑,在对话中欣赏文本中亮丽的风景,并将文本提供的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相整合,再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对话中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产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的感悟,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全新视界。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她紧紧围绕“圆明园”这一主题,以“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思路引领全文。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窦老师是怎样引领学生去欣赏文本的风景,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体验的。(片断摘录)

师:读了英法联军任意毁坏圆明园这段文字,你的心情怎样?

生:愤怒。

师:请你用这种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出示抢毁的镜头)有感受吗?

生读课文里的句子,读出各自的感受。

阅读教学文本对话 篇2

一、贴近生活, 体会文本

开课伊始, 我就融入了生活元素。“今天的课堂来了很多老师, 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向老师们表示欢迎呢?”话语一出, 教室里就响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接着,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掌声的深刻含义, 从亲身的生活体验入手, 巧妙而轻松地导入新课的学习, 课堂教学自然而不做作。

是的, 当阅读文本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时, 学生是无法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的, 这时, 就需要老师通过营造情境等手段, 让教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内涵。课堂教学中, 我积极创造情境,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比如:我提问学生:“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 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假如你是英子, 说说你在犹豫什么?如果老师就是英子, 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想对我说些什么……”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从而促使学生深入文本, 产生联想, 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而更真切地体会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 领悟掌声的深刻内涵。

二、优化结构, 提高实效

这堂课, 我没有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 而是采用了对比与悬念的教学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 通过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出英子自卑的情感。然后, 我以“你期待在英子身上发生怎样的变化”的问题引出了第五自然段,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 让他们感受英子快乐的情感。将这两个自然段进行对比, 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英子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紧接着, 我以“为什么英子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为题, 引导学生寻找原因, 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了是“两次掌声使英子产生了变化”。在对比与释疑的过程中, 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掌声给英子带来的惊人变化, 很轻松地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提高了课堂实效。

三、注重朗读, 领悟情感

朗读感悟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十分重视朗读, 整堂课下来, 朗读的方式非常多样:学生自由朗读、师生合作朗读、小组PK赛读等。当然, 我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初读时要求读音要正确、阅读要流利;精读时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在讲读二至四自然段时, 我引导学生走进文中的字里行间, 抓住英子的神态和动作, 揣摩英子的内心世界, 把各种情感体会融入朗读, 让他们读出了一个“情感丰富”的英子形象。这种让学生“有目的地读, 有方向地读”的阅读方式, 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 升华内涵

掌声蕴含着太多的情感, 它给了英子鼓励, 给了她自信。学完最后一节, 我进一步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说说自己曾经得到过的最难忘的掌声, 以及这些掌声对自己的影响, 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有一个同学这样写到:“那是我上幼儿园的时候, 老师让我上台表演节目, 我在表演的时候忘了词, 这时台下响起了掌声, 让我很是感动, 使我忘却了慌张。在掌声中, 我坚持表演完节目。我很感谢那一次的掌声。”我又一次在学生的“心声”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好似阳光, 能够温暖我们的心灵, 给予我们力量和信心, 这样的掌声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课堂上回味并品读着那些曾经令自己感动的精彩瞬间, 情绪再次受到了感染, 从而升华了内心的体验, 并将这暖暖的爱意融入到了他们的生活当中。此外, 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 学生的情感也进一步得到了内化和升华, 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阅读教学文本对话 篇3

一、 要与文本的写作背景对话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不少都是由文学作品节选、改编而来的,无论是作者、编者,都会在创作、改编、节选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渗透着个人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再现作者描述事物的原貌,搞清楚文章的由来。

就拿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七子之歌》来说,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闻一多在二十世纪初因为独居异域他乡,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他在西方社会中亲身体会到的种族歧视和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于1925年3月写下了《七子之歌》。同时,我们在与文本语境对话的过程中,还应该知道在鸦片战争以后,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香港、澳门等地相继被外国列强霸占,饱尝了丧权辱国之痛和远离祖国母亲的凄凉,是那样地渴望回归。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在执教时才能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理解文本内容,读出其中蕴含着的思想。

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夜的工作》等写周总理的课文,因为学生离时代和人物较远,对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以及他逝世前后的情况,在讲课之前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所以说,与文本对话不能就事论事,要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以更加广阔和深邃的目光去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蕴含,以利于准确地把握课文内涵,解开疑难症结。

二、 要与文本的教学目标对话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教学中,让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的教学片段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薛老师在处理爸爸让孩子放掉鱼的同时揭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从一件件小事养成的。薛老师没有简单地告诉,也没有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辨,而是巧妙地创设了一个饶有情趣的对话情景,采取师生换位表演的方法,即老师演孩子,学生演爸爸,同时提出阅读要求:先读读爸爸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然后以“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开始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扮演爸爸这一角色,来说服“汤姆”,在师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学生在情感参与、内心体验的过程中,不仅读懂读好了课文,而且主动地内化了课文语言,提升了思想认识,使得智慧得以生成,精神得以提升。由此我们看到,薛老师的教学目标始终是明确而恰当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不少“新课堂”更多的是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而忽略(丢失或偏离)了教学目标这一核心,呈现出病态的活跃。

我们曾经听过《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语文课上,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有滋有味地读着群鹅破冰的惊心动魄的场景,并沉浸在生命的感动与震撼中。突然,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一组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资料,话锋一转说:“此时,你想对那些捕杀野生动物的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的心灵沉醉被打断,大家先是一愣,随即迅速地表现为义愤填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应该得到我们的保护!”“放下捕杀动物的猎枪!”“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最后的课堂作业是: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这一堂语文研究课,表面看来,执教者能立足文中斯杰潘老人“挂起猎枪”这一细节,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细读文本之后,我们发现它偏离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文章作者饱含激情地抒写了热火朝天的破冰场面,咏赞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挂枪”是斯杰潘老人生命意识觉醒的升华,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关系不大。正是老师对文本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偏离,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 要细心挖掘文本的内涵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走进课堂。”的确,读书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发现课文的内涵所在。

就拿《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来说,于老师紧紧抓住“重担”和“翻山越岭”这两个词,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体会母亲的艰辛、伟大和虚怀若谷;然后又紧紧抓住“无数次”和“第一次”,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无私,体会作者的愧疚。假如没有于老师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对话,没有于老师透过文本挖掘出内涵所在,怎么会有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感而发?怎么会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哭泣?怎么会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母亲的感恩?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与本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对话,抓住文本的重点语句,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

1. 对“生活简朴”的理解。王老师抓住“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王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透过字里行间体会总理生活的“极其简单”,然后抓住“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提出问题:知道这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过去是谁住的吗?学生猜测不到后,老师告诉学生:这是清朝摄政王(一个比皇帝还大的亲王)住的房子。接着再让学生说说:一个亲王的宫殿内会有什么摆设?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价值连城的古玩、有数不尽的金银珠宝……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房间里的摆设,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生活简朴得不能再简朴了,因此,同学们对总理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2. 对“工作劳苦”的处理。王老师抓住“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提出问题:这几句话中哪些地方看出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在审阅?然后再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体会总理是在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极其认真地“审阅”,进一步体会总理的“工作劳苦”。最后,王老师设计了四句感人至深的导语,引导学生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四句话。正因为王老师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才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四、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没有读透、读懂课文,更没有把握住课程改革的精髓,致使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与新课改理念“形似神异”的现象:

1.教材受到冷落。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有些教师整堂课很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甚至把课本搁置一旁,就连低年级也很少指导学生读书、写字,让挂图、录音、录像、表演、讨论、交流等充塞课堂。一位教师上《海底世界》时撇开课本,让学生阅读从课外找到的关于海底动物的资料,然后让学生扮演海底动物,并介绍它们各自的特点,一堂课下来,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何以达成?

2. 强调学生自主感悟,却忽视教师必要的讲解。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并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对角色理解存在偏差,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从原来的“保姆式”转变为“放羊式”,从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变成了现在的“满堂悟”了。教师不敢对学生提问,不敢讲解,课堂上学生泛泛而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在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教师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总是这样问:“你读懂了什么?”有的课上,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质疑问难,一堂课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等一个个问题解决了,也就下课了。难道这就叫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了吗?我们认为,一堂没有教师精彩讲授的语文课或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或许精彩迭出,但它一定缺少深度,缺少内涵。尽管新课改提倡启发、引导,但教师当讲的还要讲,不要谈“讲”色变。

3. 滥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手段以不受时空限制、直观形象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似乎不采用电教手段就是保守,有的课上各种信息媒体滥用,把语文课上成了录像课、音乐课。事实上,由于电教手段运用失度,学生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我以为优质的语文课应有饱满深沉的内涵,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而不能停留在炫目的场面,满足于那种“感官的愉悦”。

总之,与文本对话要求教师静下心来,品读教材,研究教材,只有静心地与文本对话才能领悟到文本的真正内涵,才能挖掘出文本的深层意义,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和文本对话优化小学数教学设计本 篇4

富顺县东湖小学陈明莉

教学时教师只有和文本进行有效地对话,弄清教材的本质,才会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才会有意外的课堂生成,我们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达到课堂高效率和课后低负担的效果。那如何和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以下感悟。

一、从教师角度和文本对话,把握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与文本对话,准确定位教学应达到的效果,找出学生认知中存在的困难点,是实施有效教学活动的根本保障。教学设计如若缺少目标及重难点,呈现出的课堂学习过程则漫无目的、缺乏实效。目标及重难点定位不准,势必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培养造成阻碍。因此,教师作为文本的先行使用者,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对文本深入分析,确定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形成合理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亦能抓住文本内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西师版教材中首先呈现商场中女裙的标签,标签上注明了面料、里料的成分及含量,并引出百分数的形象概念,再通过计算简单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建构起百分数的意义。依据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以及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可以将目标确定为:

1、结合生活情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写百分数;

2、会将两个量从百分率的角度进行比较;

3、能对生活中的百分数做出合理解释,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其实际价值。重难点是理解百分数所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分率(比)关系。然后据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中随时关注目标的达成、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情况,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和信息反馈实时作出教学调整,以真正实现高效率、低负担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角度和文本对话,行走在学生的经验世界。在教学设计时,如果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主动构建新知,那这样的教学设计才会充满智慧的灵动。学生在自主构建的过程中,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怎样才能让文本和生本和谐的统一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和文本对话,行走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以文本为载体真诚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思考学生。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

以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为例,从学生的角度和文本对话,我们会获得:

1、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建构起周长的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但还是更加喜欢形象思维。

3、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很多,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建构的方法是:四条边直接相加或长×2+宽×2。

4、少数思维品质好的学生能自主构建(长 + 宽)×2的方法,但是对括号的作用几乎是没有真正的理解。

5、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几乎都能自主地构建。基于以上从学生的角度和文本对话所获,在教学设计时设计激趣导入、合作探究、学以致用三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为学生创设一个龟兔赛跑的动感数学情景,让学生带着以下数学问题进行形象思维,观察和交流以此揭示课题。他们围着什么图形在跑?他们是怎样跑的?

(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可以设计以下活动:活动一:独立思考,让学生围绕怎样计算长方形周长这一问题,进行充分的个性化思考。活动二:小组探究,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一样,个性化思考的结果也因此不一样,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应该抓住生成的多样化给学生搭建小组探究机会,让学生将独立思考的成果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充分交流。活动三:交流共享,“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可见,让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是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在不同方法、不同观点的思维交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活动四:整理优化,利用多媒体课件化曲为直,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孩子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去比较、去抽象、去概括。由此感悟到用(长+宽)×2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步骤更少,计算更简便,思维更简洁。活动五: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构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参与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的过程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三、从编者角度和文本对话,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著名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时代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随时在发挥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那我们的数学课堂究竟要给学生渗透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呢?一线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只有真正把握编者在教材中融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会在课堂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在西师版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文本中,编者就给我们渗透了操作演绎、转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让学生初步尝试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让学生自主经历操作演绎和转换的过程,在经历的过程中去感悟,在感悟的过程去构建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师:孩子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其实在这一故事中蕴涵着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那就是转换。那你能用转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今天的数学问题吗?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自主选择方法,进行操作演绎,证明三角形的内和是180度。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用什么方法证明的?让我们分享一下吧!在这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分享量角求和法、撕角求和法、折角求和法。让学生反复求证,不同的方法,同样的道理。既让学生获得了属于自己“专利”的正确途径,又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积累思想和方法。通过对图形个体现象的研究,最终上升为对生成问题和图形组群的研究,操作演绎和转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正蕴涵其中吗?

阅读教学文本对话 篇5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传话式”教学,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都是以掌握基础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在这种压抑的状态下学习,学生会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我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英语课程标准的研读,逐渐将“传话式”教学转变为“对话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多向对话,知识得到丰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了对话教学与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机结合。

下面,我把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得到的几点经验介绍给大家。

1、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对话式”阅读教学,就是双方在一种平等的“面对面”的相互关系中,进行互动交流、自我建构。这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双方是在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中互动交流,是以文本为中介的、彼此敞开心扉、互动共进、共创,解构或建构的过程。教师必须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拥有平等的对话机会;其次,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尤其是发现有独特见解时,及时给予鼓励和鞭策,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2、师生要共同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都是由文本生发出来的相关话题,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师本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以及教师的自我对话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

教师与文本对话,就是要把教材钻研好了,只有这样,才有“底气”与学生对话。教师走进文本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反复朗读教材;二是想一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正确、流利的读出感情,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底气”与同学和老师对话。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架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需求、渴望、期待,引发学生潜在的阅读技能和能动性、创造性,并为学生搭建起与文本之间的桥梁,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知识、认识、感受、感悟等进行自主或合作的解构与建构。教师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建议、提示、引领、点拨,不应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认识等生硬地灌输、传递给学生,或者教师设计好一个个琐碎、具体的问题,用一个个琐碎、具体的问题牵引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

3、抓住生成性教学

我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我们在课前备课中完全能够预想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细心捕捉学生在阅读中的生成性问题,要尊重学生的愈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尤其是要珍视学生那些独特的见解,以商吸的语气、研讨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交流,以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

经验总结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基于对话策略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6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集合实践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等途径实现成员素质系统化疏导目标,使得学生智力结构产生全面性变化结果,为其终身学习指标实现奠定深刻适应基础。因此,本文具体联合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渠道以及现状入手,将相关时代背景与对话实用类型样本倾盘托出,掌握对话式阅读策略实施要诀,真正为后期课程理念有机灌输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中语文 对话式 阅读模式 影响结果 衔接途径

对话式阅读教学一改过往单向交流思想模式,并且针对师生文本内涵互动需求进行全程有机开放,并将内部细节衔接与情感呼应规则叙述完全,充分彰显素质化教学背景下创新语文知识的灌输要求。按照目前教学形态格式审视,对话式阅读方式一改传统独白与消极灌输式行为,将学生主体、自由地位充分烘托,全面彰显平等教育风尚格局。此类模式主张将人性化色彩与主观创造潜质一一发挥出来,使得生命与意志获得前所未有的开放,是语文教育素质化整改研究的重要课题内容,无疑为后期规模化先进人才培养灌输更多适应活力。

一、高中语文阅读式教学内涵机理论述

现下创新课程规范标准已经做出明确阐述,所谓的阅读式语文教学就是师生全程维持文本对话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其充分讲解个人观点,并在对话精神支配前提下完成倾听职责。这类教学过程主张维持动态化多重对话特征,在异质化思维网络架构之中,涉及教师、学生个体以及双方对话行为都已经超脱大众信息传播功能格式,并且逐渐向构建主义形态靠拢,确保信息反馈结果在第一时间内浮出水面,这就充分显示出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必要性。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中主体角色行为特征研究

经过长期系统化研究,传统阅读教学手段遗留过多消极隐患,并且无法明确呈现主次结构形态,严重打击着跟进者的情趣兴致。而在整合阅读式教学背景映照下,学生将被视为挖掘知识细节的主人,师生、文本资料之间的关联发挥着融洽效应,文章内涵层层递进功效极为明显。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与文本材料的权威特性逐渐瓦解,并且在彼此之间平等地位功能多方向延伸,个体心智情感等获得有效启迪,文本知识要诀迅速灌输到学生脑中,这将为其后期专业化发展广开方便之门,确保自行写作能力的积累沉淀。自此以后,学生不再长期沉陷于被动式接受境遇,会顺利过渡成为知识发生器具,现代化教学水准也就重新获得外界公认、赞叹,稳固文本内涵的进一步提升与充分挖掘效率。

三、目前我国高中实施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存在的隐患问题解析

(一)忽视参与个体的情感体验需求

情感体验在课堂交流中将产生举足轻重的辅助功效,尤其在趣味横生的氛围之中,学生主观研究动力势必无限扩散,但现实中教师经常忽视学生主体与文本的情感交流,使得其难以及时表达心中所想。由此造成个人阅读思考空间逐渐狭小的结果。对话交流的前提条件就是维持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有必要从中树立标杆,不可令对话毫无秩序限制地延伸,尤其在网络信息平台广泛分布文化背景映衬之下,指导人员须事先筛选所需信息结果。如若将文本本身韵味全面排除,偏离原本价值取向,就会失去阅读的本质指导价值。这类教学手段的运用,相对地对教师职业素质产生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必须时刻督促广大教师进行与时俱进地自我完善,尽量不要在创新网络文化环境中迷失方向。

(二)弱化师生对话的深度效应

在课堂中,这个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教师预设过于简单;学生对话过于浅略。其实,该问题的根本是师生角色的定位。在实施对话策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他起到的是帮助和引导的作用,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课堂的确不再成为“一言堂”了,但是却依旧是教师主宰和“导演”,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是配合教师完成讨论的“绿叶”。另外,教师预设问题的简单也导致对话策略在运用过程中,没有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也没有适当地给予针对性的评价以引发更多思考。

四、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细节补充

(一)教师须充分发挥引导者角色功效

教师作为标准文本对话交流活动的发起者,其有义务全面维持双方之间的语言表达秩序,并在最后整合各方意见,为优秀言语作品欣赏与修缮经验习得提供更多疏导途径。需要注意的是,现下教学手段绝不是一味地告知与思想传递,而是令各方先进思想进行有机碰撞,教师在话题设置上要有所取舍,做到真正影响对话方向,扩充参与者的积极渗透兴致,进而将整个对话实效充分传播,纠正高中语文整体教学方向。学生主体地位应该得到适当尊重,确保当下阅读体验能够清晰表达,教师不得运用任何权威确切判定文章内涵基础格式。但是现实教学环节中,有关个体阅读特殊性无法刻意回避,中途介入因素众多,教师必须事先做好预测工作并能在适当时机下规范引导,避免交流秩序的紊乱。

(二)尽量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氛围

经过科学实践经验证明,涉及学生主体对话积极效应只有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之中才能呈现,必须在尽量维持学生畅所欲言现状基础上,规避任何主观意识冲突迹象。作为教师,其应该在无错原则处理上游刃有余,纠正时态度须极为亲切诚恳,这才会适当遏制学习主体的紧张情绪,稳定师生情感的贴近功效,使得对话热情持续高涨。

(三)冲破评价标准单一化壁垒

不同个体在相同事物里理解结果存在差异现象,也就是说任何机理结构都存在多样化解释,而阅读教学因为其自身特征影响,在评判结果呈现上自然广布多元效应,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适当的整合。另外,因为学生生活经历与心理结构不同,对话教学过程中独到见解可说是层出不穷,这类个性化特征应该得到充分保护,这样才能为教学综合化评价积累更多适应改造经验,确保观点多元开放特征的有机彰显。要知道,阅读始终是高中语文渗透式教学的本质途径,其能够顺利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地位,使得双方之间消除不必要的隔阂,并且在科学文本资料指引作用下,贯彻灵魂有机交融指标,为后期系统化阅读教学形态完善目标保驾护航。

五、结语

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应用核心理念在于充分发挥参与主体实践功效,使得学生在适应生活语言交流节奏前提下,能够广泛发散思维基础形态,在各类政治、经济现实文化背景下实现理性思考,为后期专业化发展灌输更多适应活力;争取顺利过渡成为社会多元化发展所需的标准人才,这是目前素质化教学的核心动机指标。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文本对话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本对话,规范语言,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即要通过操作、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进而进行心灵碰撞,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感召与影响,最终能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以便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进行新的教学内容便是水到渠成了。

文章的题目往往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与文本对话应先从读课题开始,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解释课题,把握作者的话题范围。对课文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希望了解的内容形成期待。教学本课的时间正好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为了激发学生去户外旅游的兴趣,抓住学生好玩的心理导入新课。当同学们听说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到我国台湾省著名风景区日月潭去游览一番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致来了,自然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期待文本作出回答,如:“日月潭美吗?”“‘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叫日月潭?”这样学生就顺利地进入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为下文日月潭得名的原因作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日月潭名称之美。

二、从见闻入手,调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阅读就是一种精神的旅游。学生在文字符号的导引下,进入文本意境,与作者共游佳境,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激活曾经有过的相似见闻,展开合理的类比联想和想象。

1. 图文对照实现对话

在教学《日月潭》第四自然段时,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同时配合直观的图片,进行图文对照,让学生欣赏日月潭在太阳高照时的景色,利用图片让学生展开联想。学生们能自己根据图片介绍日月潭晴天时的艳丽之美。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雪白的云。”有的同学说:“微风一吹湖水就荡起一层层轻波。”从这些语言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已经感受到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能同作者进行见闻的沟通,同时获取了真切的感受。在教学下雨时候的景色时,作者把日月潭比作仙境,那么在这样的仙境中同学们会想做什么?说什么呢?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环境与空间,能让学生有所感,有所得。

2. 比较中实现对话

在介绍日月潭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对日月潭比较陌生,所以采用了比较手法来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拿杭州西湖与日月潭对比,让学生明白日月潭比西湖更大,而且比西湖深10倍。让学生体会到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从而强调它的面积之大。同时利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有何不同,并随图介绍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而日月潭却是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这样让学生感受出“高峡出平湖”这一自然景观,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这样用西湖作对比,拉近了距离。

3. 从观感入手,在情感共鸣中实现对话

读书对话的最高境界就是观察沟通,即观念和情感的认同与共鸣。学生对课文中的事物的真善美、假恶丑会形成鲜明的情感倾向,从而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再通过心理上的同化与顺应,就会与作者取得观念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从熟读成诵入手,接纳文本的规范语言

儿童学习语言是以内隐认知为主,在实践中习得,是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强调熟读背诵,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语言、积累语言。

1. 范读

学生接触到一篇新课文,开始往往不会马上就能读得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范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而且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看见老师的表情,听见老师的语气、语调,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 文本细读

文本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是独立存在的,需要解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去点燃,进入文本的特定情境中寻觅那些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细节。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因此细读文本,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就像欣赏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仔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不会与美景失之交臂。

3. 熟读成诵

在我国传统教学中,有着许多宝贵的读书经验,其中,特别强调熟读成诵的重要性。熟读成诵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让小学生在诵读中洗涤心灵,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于是在讲读三、四自然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配乐朗诵,这样可以将学生对日月潭美景的向往之情激发出来,化语言文字为鲜活的画面,让学生读出感慨,读出赞叹,品味文中优美清丽的词句,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 积累,规范语言

语文是美丽迷人的,许多优美的好词佳句都给我们打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养成对词句的敏感,培养积累词句的意识。语言学习同任何学习一样是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学习论也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学习之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阅读积累,不仅对于学生学好语文,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业负担也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日月潭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兴趣。

四、从生生对话入手,在交流讨论中掌握文本

我们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使他们懂得沟通信息,共享成果,乐于与同学互相切磋,集思广益,主动大胆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在交流讨论中激发智慧的火花。当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部分学生对于日月潭的湖水为什么是碧绿的产生了质疑。于是我就相机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有的同学说:“因为日月潭很深,所以湖水碧绿。”有的同学说:“我从图中观察到日月潭四周都是树,树的倒影也使湖水变得更绿了。”这样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托小组讨论,并利用自己的认识、经验构建起日月潭美丽的景象。

优化阅读教学就是优化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自主读书活动、合作交流活动、教师导读活动“三动协调”。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培训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8.

[2].莫曼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国基础教育网.

阅读教学文本对话 篇8

一、遵循规律,打好基础

教师在进入朗读教学之前,一定要先有比较充分的朗读体验,还要正确了解文章的整篇大意和章法结构,考虑它的主题思想、语言特点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对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也都应该心中有数。然后就要考虑,如何通过言语声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把文章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

在朗读教学中必须发音正确,不能随意添字或减字。朗读要用普通话读,不能读出方言音来。特别要注意形声字、多音字的读音,切记蒙着来,把音讀错。朗读要严格按全文读,不能随心所欲,为了读着顺当就添字或减字。

人的思想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只凭读准每个音节的声、韵、调是不能全部表达出来的,还必须凭丰富变化的语调来帮助表达。语言中表现出来的仰、仰、顿、挫就是语调。语调主要包括重音、停顿、快慢、升降等。凡是内容上要突出的地方,往往用重音表示。

二、充分阅读,全面感知

充分地阅读,就是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这是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我组织学生多次与文本进行交流,抓住关键词句,充分感悟小女孩一次次划着火柴所看见的幻像说明了什么。在学生的体验朗读中真切的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语文学科是非常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备一种特殊的韵律美和画面美。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时,这种韵律美和画面美就很突出。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的阅读在此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段文字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了有声有色的“走搭石”是如何美好,同时也理解了“协调有序”这个词语。

三、逆向思维,创新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直接对话对象是文本,同时还有一个“隐形”的对象,即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阅读。何谓“创新”?我认为这需要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很多时候“反其道”更有助于“明其道”。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时,对于周总理生活俭朴这一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是可以感受到的,但这种感受并不真切。在这种情况下,我抓住“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这一点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想一想,这样的房子在过去是谁来住的,这样的房子里通常会有什么样的摆设;与之对比的是周总理现在房间里极其简单的摆设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调动,畅所欲言,这样一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更加完满了。

四、入情入境,实现共鸣

朗读和品悟二者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才能走进文本。作为有感情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诚然没错,但是如果一味为了突出多读的效果,不管读的怎么样,也 不管为什么要读,只是变着花样的翻新就难免造成“盲区”。小学是研究艺术的课堂(窦桂梅老师),朗读要体现出目的性和层次性。重点指导读题,由课题入文本,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学习课文就不盲目和听不懂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融于反复的诵读中。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触摸春天》,讲的是一个盲女孩的故事。这篇课文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而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学习障碍就是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没有盲人的体验,因而难以理解盲女孩安静的一系列心路变化,更难以与文本产生共鸣。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蒙上眼睛,体验一下没有光明的世界,很多孩子在这个体验环节中发出感叹:原来一片漆黑的世界是这样单调啊!有了这样的体验基础,我接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以不同的方式读了8遍课文,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在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进入了情境,知道了安静的小手“悄然合拢”拢住了什么,懂得了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中划过的“美丽曲线”是什么。这样入情入境的阅读,让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的共鸣,在共鸣中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五、绿色评价,积极鼓励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课堂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两个方面,评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为它能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实践,坦诚地交流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切记盲目点评。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你读得有感情,把小乌鸦着急喝水语气读了出来!”“呀,孩子们多高兴啊!”“语音准确,并且没有漏字。”这样的评价,比起“你真棒”“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有实效得多。对学生具备具体指导作用的鼓励性评价称之为“绿色评价”,这样的课堂评价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起积极性作用的。

窦桂梅老师说,一个人的高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向上的态度。阅读教学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一条值得不断探索的路,而美好的语言值得一读再读。实现共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亦是学习语文过程中不可多得的美好体验。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真正提高课堂阅读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3.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篇9

焦作一中

刘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阅读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文本,归纳总结“人物形象”的考试形式及答题思路与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自主阅读分析的信心与能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说明引出小说阅读及小说三要素。

二、寻找试题规律:

师生共同列出2007—2010年新课标卷小说阅读2、3小题的考查内容,会清晰发现人物形象年年考,环境描写与情节分析平分秋色。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发现试题的出题规律,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考点内容,过程更主动,答案更直观,印象更深刻。也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研究试题的习惯。)

三、试题练习:

1、老师在黑板上列出四道本节课重点学习的“人物形象”分析试题。(这些试题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完成。)

2、小组讨论交流再次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

3、小组认领试题并选代表讲习试题。

(鼓励其他组学生提出质疑或补充完善答案,老师做必要而及时的引导和补充。)

①第一小组回答完毕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答题思路与步骤。②第二小组难度升级,分析出答案的同时,总结出规范的答案。③第三、四小组难度继续升级,要求直接展示出规范的答案。

四、归纳总结:

针对“人物形象”考查的两个方面——方法与形象,即: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师生共同总结答题方法与技巧。

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方法:

侧面描写:对比、反衬、烘托等 思路:概括+分析

步骤:主人公具有 形象,如:。

小说通过 事/内容,表现了主人公 形象。

五、布置作业:

布置专题练习中有关“情节”和“环境描写”的试题。

教学反思:

本次组内公开课的除了要求常规课堂的规范外,重点要求体现出新课改精神,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能力,本着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一个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考点的讲练课程。

作为高三复习课,课程起始于对考点说明的明确与解读,引出本次课堂学习重点。其中第二个环节“寻找试题规律”的设计是让学生找出2007—2010四年来小说阅读的出题规律,我觉得这个环节很有必要,虽然任务很简单,但是让学生自己找出考点内容远远要比老师直接告诉印象深刻,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种研究试题的示范,是一种学习主动性的引领。在第三个环节中小组讨论与展示比较充分,在展示环节中,学生能够主动提出质疑与补充,使整个课堂打破了只有“师—生”互动的过程,融入了“生—生”互动的环节,让课堂问题的生成更加真实而具有针对性,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一点。这也是高三16班在长期的学生讲练过程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值得坚持与推扬。

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由于一味追求课堂环节的完整性与学生展示的主动性,本节课作为高三复习课容量有些不足,且本身考点内容相对简单,完全可以减少练习数量和学生发言次数,再增加其他考点的学习。

上一篇:描写西湖风光的诗句有哪些下一篇:宝供物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