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阅读教学计划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格林童话阅读教学计划(推荐10篇)

格林童话阅读教学计划 篇1

《中外童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课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勇敢的小裁缝》《鹿树》《风的故事》《最棒的还是我自己》。【教学重点】

1.在童话描写的美好情景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2.了解童话的特点,试着编写童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1.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图片(本组课文中的插图)看看你们能不能一看就说出这篇文章的题目?你发现这些故事的共同特点了吗?(童话)真棒!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走进童话,一起感受童话。

2.我们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走进童话。(出示课件)这是一棵知识树,这是一棵童话之树。相信通过孩子们的阅读和交流,会让这棵知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二、主题回顾

孩子们,从第三组课文中,你分别感受到了什么? 《巨人的花园》分享快乐;《幸福是什么》;劳动创造; 《去年的树》;朋友真情;《小木偶的故事》体验生活;

三、阅读概览

1.在《同步阅读篇》中,也选编了八篇以童话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其中的四篇(出示课件)。前几天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记录表》。现在请大家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的。

2.这几篇童话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内容?(生交流,师引导)。

《勇敢的小裁缝》──机智可爱(面对强大的巨人,小裁缝却一次又一次战胜了他,这是为什么呢?)

《鹿树》──温馨关爱(一只奔跑的鹿,为什么会变成一棵会跑会跳会唱歌的树呢?)──美好的向往。

《风的故事》──勇敢正义(风儿为人们做了哪些事儿?)你喜欢它吗?──丰富的想象。

《最棒的还是我自己》──充满自信(从小木偶变成橡皮泥小人、陶瓷小人、水晶小人和变回自己的经历中,你想说什么?)──拟人化描写。

四、片断分享、精彩赏析

孩子们,读了这四篇童话,老师相信肯定有一些地方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谈一谈或者讲一讲,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吗?(提个小小的要求,在汇报之前,请你先说,说是哪篇文章的什么地方。)1.《勇敢的小裁缝》(1)师质疑:小裁缝是真的勇敢吗?

(2)生自由辩论:

正方:勇敢──智斗巨人(片断体会)反方:不勇敢──一下打死七个(七只小苍蝇)

结语:小裁缝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巨人,因为他面对困难选择了乐观、机智和智慧。

(3)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个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 2.《风的故事》

(1)学生分享“精彩片段”

预设:①它张开翅膀,凶猛地扫过高山,穿过丛林,刮过寂静的田野,卷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身后留下了一个冰冻世界,连松软的大地也突然变得严峻了。

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勇敢、正义)

②风儿感动了,它低下头,用冰冷的嘴唇亲吻着他们,送他们每人一个红红的脸蛋。

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什么?(温柔、温和)

③风儿顾不上回答,它挺着胸脯向乌云冲去。密布的乌云惊慌了,它们笨拙地撞来撞去,风儿是这样的顽强,它鼓着肋邦帮,不停地吹,吹,吹。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什么?(顽强)3.《鹿树》

(1)树根说:“鹿小弟,我原一是一棵树。树被伐走了,只剩下根留在这里。可是,树给一只小鸟许过愿,答应它明年春天一了,鹿树上做窝下蛋孵娃娃。可是,树没有了„„”

树根非常伤心,他天天为了小鸟担心,担心什么呢?自己,(补白)

(2)一只奔跑的鹿为什么会变成一棵会跑会跳会唱歌的树?(引导学生探究,鹿的美好愿望,美好的心灵)

(3)读写结合,当看到鸟儿们在鹿树上快乐生活时,树根心里暖暖的,它想对鹿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一。(学生以“亲爱的鹿小弟„„”开头进行写作,过程中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写法,编写童话。

1、我们再来通过这几篇童话来看它的特点。(读童话故事:比长会、聪明的小羊狐狸和小兔)童话的特点是什么?(板书:想象丰富 生动有趣拟人、夸张

和生活关系密切)

格林童话阅读教学计划 篇2

一、Prediction(预测)

预测是阅读前的“热身运动”,是“成功的阅读者应掌握的策略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图片等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等进行预测,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图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进入阅读前的积极状态[1]。引导学生预测故事情节是带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的第一步。

(一)根据标题预测

标题是文章的“文眼”。根据标题预测故事内容,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快速融入文本,进入阅读情境。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阅读文本“Down the rabbithole”是选自童话“Alice in wonderland”的片段,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一边板书标题,一边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预测。

T: Boys and girls,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Can you guess?

S1: Maybe it happened in the rabbit hole.

S2: I think it happened outside the rabbit hole and inside the hole.

T: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title“Down the rabbit hole”?

S3: Was the hole very big? Was it a rabbit’s home?

S4: Did anyone fall into the hole?

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非常活跃,不知不觉已进入童话情境。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童话,了解故事情节,验证预测,会取得更好的阅读成效。

(二)根据插图预测

预测是一项认知技能,如果教师能适时利用插图资源,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猜测或预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2]。童话中的插图往往展示故事最精彩的情节,能一下吸引读者的注意。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4 的阅读文本是选自“Gulliver’s travel”的片段,教材中引用了很多插图。笔者在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见图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预测。

T: Who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1:A big man.

S2: Many small men.

T: Yes, we can see Gulliver and many tiny men. What happened to Gulliver?

S3:He was lying on the ground.

S4:He was tied to the ground.

T: Yes, he was tied. Guess who tied Gulliver to the ground?

S5: Maybe the tiny men.

S6: Maybe the外星人.(学生不会英语,用中文代替)

T: Maybe the aliens. Let’s read the story and see who tied Gulliver to the ground, why,and what happened next.

色彩鲜艳而有趣的插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探究童话故事的兴趣。

(三)根据教材中的活动预测

外研版《英语》(新标准)七年级下册Module 8 Story time中的阅读文本“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讲述的故事是: 一个女孩(Goldilocks)在森林中迷路后误入熊的家,坐坏了小熊的椅子,吃了小熊的食物。当她在小熊床上熟睡时,熊一家人回来了,女孩惊慌失措地从床上跳起来逃跑了。该教材编排的读前活动是听录音判断句子正误:1. The story is2.The story be-gins: Once upon a time ... 3. Goldilocks was a girl with hair of gold. 4. Goldilocks lived in the forest. 5. She decided to go for a walk in the park with her basket. 笔者在与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的老师同题异构活动中执教了本课。课上,笔者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句子并进行预测:Who is the story about? 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听故事了解故事情节的欲望,为后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埋下伏笔。

二、Conception(入境)

童话作家在作品中常会营造一个让儿童心醉神往、浮想联翩的意境,给读者提供无限可能的想象与幻想空间。童话所提供的幻想、人物、故事会唤起儿童记忆中的一些东西,而出现兴奋、激动、感伤、同情、悲愤等各种情感,激发他们更大的阅读热情。因此,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借助于图片、朗读、视频等,带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进入到童话意境,使学生在童话世界自由翱翔,自由想象,享受童话世界的美好。

如在“Down the rabbit hole”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兔子图片(图2) 后提问:“Look at this rabbit. It’s special.What is special about it?”引导学生发现兔子的特殊之处:“It was in a coat./It could speak./It had a watch./It was looking at the time ...”这样一只穿着外套、拿着手表、能直立行走的兔子,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这只兔子穿着正装,还在看时间,要去干什么呢?是不是要迟到了?学生在大脑中勾勒出可爱而奇异的兔子形象,都想知道故事的发展,想知道更多的关于兔子的事情。教师继续问:“Do you like the rabbit?What do you think of it?”然后呈现图3并陈述:“How amazing!The rabbit ran quickly.Alice stood up and ran across the field after the rabbit.”学生也担心兔子会跑掉,希望跟着Alice追上兔子,想看到Alice和兔子交谈。学生在童话的意境中带着自己的情感感悟体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体验Alice的勇敢、细心和好奇。

教师也可以通过朗读童话文本中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体验、感知、理解童话作品,带领学生进入到童话意境。如在“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一起深情地朗读“All alone in the dark,dark forest, Goldilocks picked some flowers.And soon she was lost. Goldilocks looked around her”,然后放慢语速,引导学生重读“alone, dark, dark forest, lost”等单词,带领学生渐渐进入童话的意境,仿佛和Goldilocks一起在森林中摘花,然后在迷路后不知所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融入了童话的意境,与童话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为更好地阅读童话、理解童话打下情感基础。

三、Imagination(想象)

想象和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的灵魂,没有想象和幻想就没有童话[3]。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曾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设计开放性的、能激活学生想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童话的世界中自由想象,创新思维。教师要留给学生思维、想象、发挥、创造的空间,激发呵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创新灵感,留给学生自主发挥、想象互动、创造精彩的时间和空间。

如在“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进入童话意境后可以再以问题“If you were Goldilocks, would you enter the house? Why or why not? If you were Goldilocks, would you eat the food? Why or why not?”引导学生去想象。学生在童话的意境中,思维特别活跃,给出了各种精彩的回答:I would not enter the house because it was impolite./Maybe there was a big animal in the house./I would enter the house because I was hungry./Maybe there was somebody in the house and he could help me go home./Maybe I could find a telephone in the house and call my parents.

虽然学生的回答有些不合逻辑或者超出教师的预设,但还是要注意保护学生宝贵的好奇心、积极性和自尊心,不能简单地进行批评或者否定。推动情境想象,激发深层思维,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辨力,是英语童话教学的应有诉求[4]19。教师如果用自己的思维去框定学生的思维,只能窄化学生的思维,磨灭学生闪光的智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僵化、简单、缺乏想象和创新灵气[5]。

四、Appreciation(欣赏)

童话的语言简洁、生动,常用拟人、对比、反复等表现手法,形成节奏感和韵律感,突出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赏读佳句,欣赏童话的语言美,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享受学习语言、品读语言的快乐。

如在“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Goldilocks选择食物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语言简洁有力,生动活泼,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人物个性生动有趣:“She picked up the very big bowl, but she didn’t like it—it was very hot. Then she picked up the big bowl, but she didn’t like it—it was cold. The little bowl was just right. She finished all the food in it.”短短几句话,Goldilocks挑选食物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慢读“just right”,把主人公的调皮读了出来。

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朗读文本,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的方式来学会欣赏。在“Down the rabbit hole”教学中,有学生喜欢“Down, down, down, Alice fell for a long time,and then she hit the ground. She found herself in a long, low hall.”因为从down的三次重复可以推测Alice摔了很长时间,可见洞很深,而且down, down, down让他联想到Alice摔下去的声音,体会到Alice摔下去的复杂心情。学生“以个体的情感、经验、思想与作品进行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童心和生命的对话,也是生命与美好的对接”[4]19。

五、Evaluation(评价)

童话中人物形象大都鲜活逼真,生动有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童话故事。教师要真正放手,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对童话中的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评价。

如在“Gulliver’s travel”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你觉得Gulliver怎么样?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童话文本,对Gulliver进行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学生对Gulliver进行了如下评价。

S1: I think he was kind and friendly because he didn’t kill or hurt any of the tiny men.

S2: I think he was calm because he swam as fast as he could and tried to save himself after their ship crashed against the rocks.

S3: He was brave. He didn’t give up hope and tried to save himself when he was in trouble.

通过对童话人物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评价童话人物也使学生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Performance(表演)

故事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情感健康的发展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典型语境中学习并掌握语言知识[6]。在童话阅读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开展表演活动,一人讲述故事,另一人发挥想象,表演故事,并给故事人物增加心理语言、动作等细节。学生在表演中更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体现了学生对文本故事个性化及创造性的解读。学生通过表演真正进入了故事情节,当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故事结尾的时候,学生按照自己独特的理解,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发散性思维的精彩结尾。学生的思维由封闭单一走向多元开放,由被动阅读走向主动积极阅读,走向创造性开放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童话以其故事和情节的荒诞离奇性、神秘性、假定性、趣味性、幻想性和游戏精神吸引着儿童,满足着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4]19。教材中的英语童话故事大都是节选,语言简单,适合学生阅读、欣赏和感悟童话特有的魅力和美感,适合学生进入童话意境去体验、感悟、思维和想象,适合学生在阅读后对童话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判断和评析,适合学生阅读后以自己的体验去表演和发挥。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阅读的美好和快乐,引导学生在童话意境中想象,引发学生的意义建构和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华.PPPC阅读模式,一种积极的阅读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2):56.

[2]宫文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阅读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2(10):17-23.

[3]唐光超.给儿童真正的童话——小学童话教学的误区和策略[J].学苑教育,2012(2):78.

[4]张利琴,常万里.提高中学英语童话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7).

[5]李陆林.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境界[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1):5.

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误区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话阅读  误区分析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46-01

一、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误区分析

(一)童话阅读教学过于幼稚化和功利化

小学语文童话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幼稚化误区,即教师对小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低估,忽略了小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童话阅读的差异性。在教学模式上,教师没有对小学阶段和幼儿园阶段的童话阅读教学进行区分,没有承接和过渡,没有对小学不同学段的童话阅读教学进行侧重。同时,过于幼稚性的童话教学语言,也是幼稚化的表现之一。

与此同时,小学语文童话阅读还存在功利化误区,即单纯的将童话教学看作是小学生技能训练的途径,异化了小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和目标。例如《皇帝的新衣》《小蝌蚪找妈妈》等童话,在教学中,被大多数教师作为了语言教育、思想教育的工具,而忽略了童话的人文性。教学内容上,教师重视语文知识的传递,如对某种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掌握等,忽略了小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得童话阅读的审美情趣被淡化,儿童的心灵体验被剥夺。

(二)童话阅读教学过于偏重形式化

当前的小学童话阅读教学偏重于形式,即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忽略了这些方法的内涵和效果,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教学策略过于形式化,“凡童话必表演”成为了一种常态,课文怎么描述,就安排学生怎么表演,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教学策略,导致学生为了表演而表演,创造力和想象力并没有提升。其次,教学手段过于形式化。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教师通常将童话制作成课件来向学生展示,忽略了他们想象力的培养。最后,课外阅读的指导过于形式化,没有科学的指导计划,多数流于形式,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较差。

二、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一)一、二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童话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引导他们亲近、享受童话,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此阶段的童话教学,不应该过多灌输理论知识,而应该以背诵、范读、动手实践、游戏表演等为主,将识字和阅读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合作探究,培养他们对童话的兴趣和阅读习惯,拓宽视野。例如,在一年级《小猴子下山》一文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圈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如扛、摘、抱、捧、掰等。然后,组织学生观察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哪一些部首比较多?自然而然,学生可以观察到,走字旁、提手旁较多。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一边读这些词语,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如两只手举起放肩上表示“扛”,两手抱成圆圈表示“抱”......最后,将学生分为六人一组,每组一名朗读课文,一名学生扮演小猴子,其他学生戴上头饰扮演桃子、玉米、小兔子和西瓜等,评出最佳表演小组,给予奖励。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学效果也显而易见。

(二)三、四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三、四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速读、默读和感悟童话道理的能力,可以通过预读、多媒体教学、板书板图、游戏、提问和课外阅读等方法的运用来实施教学。例如三年级《狮子和鹿》一文的教学中,教学案例如下:

老师: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在丛林中,小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那么,小鹿是依靠什么脱险的呢?什么东西又差点让它丧失了性命呢?

学生:小鹿的长腿帮它脱险,美丽的双角差点让它丧失性命。

老师:说得非常对!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请每个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回答。

小组1:美丽的东西有时候没用。

小组2:不能因为某个东西丑陋而觉得没用。

小组3: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用处。

小组4:不能光喜欢美丽的外表,还要讲求实用。

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到童话故事所包含的道理,教学效果明显,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

(三)五、六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五、六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童话这种体裁,并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来体验和领悟作品的语言、情感和形象,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水平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阅读,大胆创新,还可以通过自编童话、续写童话和仿写童话等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例如,六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如下:

老师:第二天早上,小女孩面带微笑,坐在墙角,她死了,在大年夜冻死了(配合音乐)。这时你的心情?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学生:(心情沉重)很难过,小女孩太可怜了。

老师:是很可怜。但文章最后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学生(一起读)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的幸福中。

老师:这时你们的心情如何?

学生:有一些安慰。

老师:是的,非常欣慰。童话的结尾让人感到安慰,给我们希望和温暖,这也是我们阅读童话过程中的宝贵体验。

格林童话阅读教学计划 篇4

立足儿童视野,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我们设计了《夸张,让童话炫起来》的群文阅读课例。

一、谈话激趣,指导阅读,探究“夸张”

1.同学们,喜欢读童话吗?列举生活中阅读到的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童话。

2.运用默读、快速浏览的方法,阅读童话《木偶奇遇记》片段,两个要求:①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②勾画出文章中你觉得最神奇或者奇妙的一个场景,说说你想象到了什么。

3.如何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请用“谁在哪里干什么,最后怎么样”这样的句式来交流。

4.引出――夸张的修辞手法。探究“与一般文章的夸张比较,你发现童话的夸张有什么不一样?”

5.小结:这样的夸张,是不是让童话故事变得更有趣,更吸引人了呢?

二、群文共享,寻找异同,深化体验

1.出示学习要求:①浏览三篇童话,勾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夸张语句或片段,说说文章中把什么夸张了?你想象到了什么?然后再好好读一读。②请为文中的夸张评星,并完成阅读卡。

阅读卡如下:

2.学生自由阅读并完善阅读记录卡,教师巡视。

3.教师提醒交流中的语言方式:“哪篇童话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发现文章中把什么夸张了,我来读一读。因为这个夸张,我想象到„„我为它加几颗星”。

4.横向比较找异同,体会童话里的夸张内容和特点。比较这几篇童话中运用的夸张,你发现或者感受到什么?不同点:①夸张的内容不同:有语言、外貌、心理、动作等。②夸张的形式有所不同:可提示――《格列佛游记》与另外三篇的夸张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夸大的夸张和缩小的夸张”。相同点: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童话中的夸张是整个情节和内容的夸张”。

6.表中除《豌豆上的公主》是一篇完整的童话外,其他都是片段。你可以选择一本你最想要知道接下来怎么样的童话书进行阅读,咱们再开一个童话阅读分享会!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式,以《木偶奇遇记》为精读教学内容,从发现惊奇,追问为何难以想象,引入“夸张”的知识性内容,再到找夸张,理解夸张的内容,体会夸张的作用,并准确“给文章评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夸张是如何让童话作品变得更有意思的,再从这个角度来破题。接下来群文阅读《豌豆上的公主》《大林与小林》《格列佛游记》,运用快速默读和群文共享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小组、集体分享,最后,在完善“阅读卡”的过程中,比较几篇作品的异同,发现不同的童话作品,夸张的内容不同,夸张的形式(夸大、缩小)也不同,但是都对增强故事的可读性,提升阅读兴趣有作用。

格林童话阅读心得 篇5

我发现这个《格林童话》好像和我之前看的不太一样,因为这次是我自告奋勇去读的,一读就迫不及待的想全部读完。因为它教会了我很多人必须有的东西!

我很喜欢《格林童话》这个故事。故事中的小裁缝不仅聪明勇敢,还打败了巨人、独角兽、野猪,最后打败了诡计多端的国王。最后,小裁缝战胜了许多困难,自己成了国王。他的勇气真的值得学习。《格林童话》也是个好故事。虽然灰姑娘遭受继母和两个姐姐的虐待和折磨,但她始终信守母亲的遗言:永远做一个虔诚、善良、善良的人。最后灰姑娘得到了王子的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教会了善良和仁慈,让我知道好人总是会得到好的回报。另一篇文章《勇敢的小裁缝》也让我印象深刻。故事虽然很短,但是从故事中感觉到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对爷爷不好的时候,爷爷会学习。当爸爸妈妈尊敬爷爷的时候,他会更加尊敬爷爷,包括他的父母。所以,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格林童话阅读心得 篇6

在民间文学方面,他们收藏出版了《德国传说》、《德国神话》等巨著。然而,让他们真正名垂青史的是《格林童话》。

文章共216篇,分为儿童与家庭故事、儿童宗教传说和补遗四个部分。19世纪收藏《格林童话》的时候,欧洲正处于剧烈动荡和危机之中,格林兄弟克服各种困难,于18手工收藏《格林童话》。第一卷终于在18出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第二卷顺利问世。据统计,除了《格林童话》,《圣经》是历年来用德语出版最多的书籍。哪里有带孩子的家庭,哪里就有《格林童话》,它不仅在德国和欧洲传播,而且在全世界都有热爱它的读者。《格林童话》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字。

《格林童话》讲述了善与恶、穷与富、勤奋与懒惰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趣又有娱乐性。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因为《格林童话》起源于德国,所以自然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和时间色彩。17世纪后,德国因小国众多,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国与国之间相互争斗,战争不断。《神话故事》,左边是国家,右边是国家。有无数的国王、王子、公主。还有很多关于军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大多是工匠、农民、森林守望者,尤其是小裁缝,他们软弱而富有同情心,往往运气好。女巫、强盗和各种精灵、小矮人等。《格林童话》书写简单明了,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孩子的阅读和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包括动物,善恶分明,内在品质清晰一致。当英雄克服不了困难的时候,总会有来自外界的神奇力量,比如善良的精灵、动物、仙女。当需要表达情感时,往往会插入流行的民谣。所有正直的人,最终都会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不惧艰辛和挫折。

格林童话阅读教学计划 篇7

一、以生为本视角下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意义

儿童的阅读是成长性阅读,是一种学习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儿童能够不断获得知识,同时可以学习阅读的行为方式,培养好的阅读习惯。童话非常贴合儿童的心理年龄和成长需要,对其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童话阅读教学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语言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以及想象力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以生为本视角下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1.第一学段的策略

第一学段是儿童的重要过渡阶段,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材中的拟人体童话较多,语言浅显容易理解。这一阶段主要是扩大学生识字量,培养其阅读素养。教师不需要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以朗诵、背诵以及情景游戏为主。在以生为本的视角下,从学生的感性体验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学段的策略

第二学段所学童话的深度高于第一学段,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默读、速度和感悟的能力,引导学生讲述童话中的道理。从以生为本视角看,教学过程应当与阅读、朗诵、理解和游戏为主。同时注重学生的写作,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复述故事的大意。

3.第三学段的策略

该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需要加强综合思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根据以生为本视角,引导学生了解童话体裁,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感悟童话,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多预读、设置提问和游戏环节,通过情境教学方式综合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总之,童话阅读教学应当以“以生为本”作为根本出发点,尊重童话选文,关注学生的心理,寻找童话阅读中的最佳切入点,实现呵护童真、激发童趣、启迪童智的目标。

摘要:童话根据儿童的视角和心理需求,以丰富的想象力,夸张的拟人、象征手法塑造故事主角的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生为本的视角是进行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关键和根本。通过以生为本视角,实现教学中呵护童真、激发童趣、启迪童智的目标。

格林童话阅读教学计划 篇8

微童话是微阅读时代的必然产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认为:“微童话只是比一般童话小一点,字数少一点,童话的内涵和营养并没有任何的流失。如果说一般童话是大气球的话,那么微童话就是幻想的小泡泡,是一个很轻盈的幻想小世界。”

本教学设计分为“我爱读童话”、“初识微童话”、“寻找童话眼”、“创作微童话”、“一同来赏析”等几大部分,由浅入深,带着儿童走入奇幻的微童话世界。

【教学目标】

1、尝试创作微童话

2、学习品鉴微童话

【教学难点】创作有“童话眼”的微童话

【教学准备】

1、教师需阅读大量优秀微童话,也可将部分优秀微童话作为课外阅读书籍推荐给学生和家长。推荐书目:《谭旭东微童话》谭旭东著、《水晶靴子》冰波著、《住在树上的猫》王一梅著。

2、教学课件、印发课内讲到的优秀微童话作品等

【教学时间】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三至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作微童话

1、谈话导入:读了许多篇微童话,我们也来试试创作微童话吧,记住微童话的最大特征是“篇幅短+童话眼”。

2、出示分层创作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级别,独立完成10至20分钟的微童话创作。

一级,创作难度一颗星:可仿写推荐的微童话中的一篇,注意相同之处不能超过一半。要有一处打动人的“童话眼”,可以是鲜活的童话人物、奇特的想象、美好意境或深刻寓意等。写完要把自己的作品有感情地读出来。

二级,创作难度两颗星:自由创作一篇微童话,注意篇幅要短,要有两处打动人的“童话眼”,可以是鲜活的童话人物、奇特的想象、美好意境或深刻寓意等。写完要把自己的作品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级,创作难度三颗星:自由创作一篇微童话,注意篇幅要短,要有三处或三处以上打动人的“童话眼”,比如鲜活的童话人物、奇特的想象、美好意境或深刻寓意等。写完要把自己的作品有感情地读出来。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根据学生不同程度指导分层创作。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阅读创作要求,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创作级别。教师可建议表述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仿写降低创作难度,可鼓励表述能力较强的学生跳起来摘桃。】

3、学生构思、创作微童话,教师巡堂

二、一同来赏析

1、小组成员互换作品交流,边看边将打动自己的“童话眼”画出来,并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上部边角画上一颗星。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通过小组互换作品交流,形成学习伙伴的互助、取长补短,画星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准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时间。】

2、各小组选出获得最多星的一篇作品贴在班级展板上。

3、学生自由阅读班级展板上的作品,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上部边角画上一颗星。注意不能再给自己组的作品画星。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通过交换阅读他人的作品,形成学习伙伴的互助、取长补短,画星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准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时间。】

4、教师选出获得最多星的三至五篇作品,请小作者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请其余同学评议一下这些作品。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鉴能力。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篇数。】

5、课外拓展:今天我们尝试了创作微童话,过了一把人人都是童话家的创作瘾。著名童话作家冰波说过,“好的微童话,要简短精悍、有智慧、大人小孩都爱看”。现在我们的作品只是在同学中传看,通过画星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作品获得多少的认可。请同学们今天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去,也让家长、邻居给你的作品画星,看看自己的作品在大人中又能获得多少认可。别人的评价不一定全对,但如果能写出大人小孩都爱看的微童话不是更好吗?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将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外,并帮助学生正视别人的点评,努力写出大人小孩都爱看的优秀作品。】

5、教师总结: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过:“写童话,我不如孩子。”只要我们平时注意积累生活中的创作素材,勤动笔多创作微童话,将来就能写出像《海的女儿》那样的长篇童话。老师期待中国的“安徒生”能在你们中间产生。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鼓励学生多积累、勤创作。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安徒生”,但能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童话、创作童话,就已是功德无量了。】

【板书设计】(略)

《格林童话》小学阅读启发 篇9

有一次,皇后又问镜子,镜子说:“白雪公主最美。”王后非常生气,于是她打电话给猎人,让他杀了白雪公主。猎人带着白雪公主去了森林,不忍心杀了她,就放了她,把真相告诉了她。白雪公主知道后,跑到一所小房子里,走进去。里面乱七八糟的,好心的白雪公主收拾了房间。过了一会儿,七个小矮人回来了,离开白雪公主住在这里。

有一天,侏儒出去了,皇后知道白雪公主没死,就自己杀了她。当女王找到白雪公主住的.地方时,她成了一个卖苹果的老妇人。当王后让白雪公主吃苹果时,白雪公主不由自主地吃了苹果。小矮人们回来的时候,看到白雪公主死了,都哭了。他们把白雪公主放在一个透明的棺材里,扛到山上,每天换一个小矮人陪白雪公主。不久,一位王子看到了她,并把她抱了回来。走了一会儿,棺材撞到了树上,白雪公主嘴里的苹果吐了出来。她活了下来。最后,王子娶了白雪公主,邪恶的皇后得到了她应得的。

童话寓言阅读童话特点 篇10

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寓言:

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特点:

篇幅大多简短;

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是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童话特点:

1.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

2.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3.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

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

4.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

5.它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

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通俗地说,就是坏人非常坏,好人非常好。好人很善良,坏人很恶毒。

比如《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很善良,而皇后很恶毒;《灰姑娘》里,后母很恶毒,灰姑娘很善良。

6.童话里往往还包含了神奇的魔法、无尽的财富、凶恶的怪兽等元素,使故事能够引人入胜,打动孩子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一般来说,童话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的,不过,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样能够在童话故事中找到快乐,让心灵纯净。

寓言的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

2.强烈的讽刺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

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合适于儿童欣赏的故事。

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1、有所寄托的话

2、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一、从概念上看:

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

如《田螺姑娘》、《神笔马良》等。

寓言:就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寓,就是寄托,即借助于某种故事形式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汉书·叙传上》里的“邯郸学步”:“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尽管文字简洁,但已形成有相对完整情节的简短故事,而故事本身又

寓含某种深刻的道理,故堪为一篇典型的寓言。

二、从篇幅上看:

童话:故事完整,篇幅较长,情节神奇曲折。如《皇帝的新装》、《蚕和蚂蚁》等。

寓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单纯有趣。如《塞翁失马》、《黔驴技穷》等。

三、从题材上看:

童话:多表现幻想世界,充满幻想色彩。从风霜雨雪到星辰日月,从花木草石到鱼鸟虫兽,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可加以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如《渔夫的故事》。

寓言:多来自现实生活,内容多以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批评,或对某种人的有所讽刺和箴戒。

虽然具有虚构的成份,但却是社会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如《孟子》“揠苗助长”。

四、从体裁特点看:

童话:表现为形式多样,除用散文形式写的童话外,还有童话诗和童话剧。想象丰富,幻想奇特,抒情说理,寓教于乐,突出形象性,注重趣味性,讲究可读性,如《宝葫芦的秘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寓言:表现为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托古讽今,小中见大,突出讽刺

性,注重实用性,讲究哲理性善于启发性。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

童话:更多偏向于故事情节,童指儿童,面向的是更多的儿童能够听得懂故事内容,喜欢或讨厌故事的人物,培训儿童的基本正义观、是非观。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寓言和童话一样都是虚构的,但寓言更通的是通过故事告诉世人一些道理,对今后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面向的读者应该是比童话的读者要略为大些的。

比如《白雪公主》可能2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听懂;而《狐狸和葡萄》可能就要5岁左右的孩子才能听懂。

童话和寓言阅读:

阅读童话和寓言是一件既有趣又快乐的事,人们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儿童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奇特,更容易走进童话和寓言的世界,感受到故事的情趣。

一、童话的阅读方法:

1.了解童话的特点和类型

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像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阅读童话,首先一点是弄清文章属于下面几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童话类型,这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拟人化童话:将动物、植物或者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

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言行,成为童话的“人物”。

②人物童话: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的童话。

③超人化童话: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属于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中的形象。

④知识童话(科学童话):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者其未来远景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少年儿童的浓厚兴趣。

2.正确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生活真谛 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提示某种道理,对儿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在阅读时,我们要通过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

如《小青石》一文就是把小青石当作人来写,让它会说、会想、有感情,通过小青石的变化,思想的转变,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为大众服务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

3.把握童话中的比拟特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格化手法,童话作品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比拟成人,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

这样,猫狗虎豹、花草树木、一沙一石进入童话领域就“活” 起来了,就成为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生灵。

因此,我们在阅读童话时千万不能独立的、静止地看待非人的有机物,而要把它们看做活生生的人。

4.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童话的幻想、比拟、夸张,还是它的思想内容,都源于现实生活,折射于现实生活。

例如:社会上有冻死孩子的事情,才出现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童话;

世界上有虚伪的、自欺欺人的人,才出现了《皇帝的新装》那样的作品。善与恶、苦与甜,笑与哭等情景在童话里出现,无一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

因此,我们随作者进入了一个个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上天入地、喜怒哀乐的时候,决不能小视它的现实意义。

二、寓言的阅读方法:

寓言就是“寓义于言”在具体的故事里面寄托一些话,这些话是讲某种道理或教训的。一般来说,寓言的内容都是虚构的,篇幅上都比较短小。阅读时,我们根据其特点去理解寓言的思想内容。那么,寓言应该怎样来阅读呢?

1.把握寓言中的“故事”

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

所以首先要把寓言当作故事去读,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画蛇添足》故事的起因是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像,就把

这壶酒给他;故事的经过是有个人把蛇画好后,见别人没画好,就给蛇画起脚来;故事的结果是画蛇添足的人虽然先画完,却没喝到酒。

2.领会寓言的寓意

阅读寓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全文。

掌握艺术手法,体会寓言的生活哲理。除了理解寓言的寓意,还要根据寓言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

如把《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转换成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凭做假、蒙混度日的人;

把“滥竽充数”比喻为缺乏才干而混充行家,或是比喻拿次要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

3.了解寓言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情节新奇。

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所以它的层次很清楚,还往往能唤起读着丰富的联想。

它经常借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道理寄托在寓言故事中。

上一篇:小牛群初中校园警示语下一篇:从严管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