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陷阱”,提高实效——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陷阱”的应用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几年来, “陷阱”类题目可以说活跃于各项物理考试题目之中, 学生对其稍不留神就会中招, 就拿各个地区的中考试题来说吧, 会发现有这样一类的题目, 题目中隐藏“陷阱”, 初中生们稍不留神就中了圈套;如果识别了这个“陷阱”, 问题往往迎刃而解。“陷阱”就是命题人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盲点、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基础知识掌握极其的不扎实, 故意埋设“地雷”, 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此类题目无不是被命题者深思熟虑地加工和改造, 有较广泛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因此, 在教学工作当中如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敢于跳出陷阱, 拨开云雾见太阳的这种思维模式, 是今后教学的难点之一。

1 初中物理常见的“陷阱”

1.1 利用题目条件改变设置“陷阱”

该类“陷阱”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类“陷阱”, 教学工作当中不容忽视, 主要是前后题目条件有所变化, 不同的小题目之间是否存在变化, 某些物理量可能发生了变化。出现该类“陷阱”时, 题目条件变化, 那么解题思路, 框架结构, 方法顺序也得随之做出变化。否则很容易绕进去的。

1.2 利用无用数据设置“陷阱”

该类“陷阱”平时困扰学生居多, 原因为何?究其根本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掌握不够, 缺乏自信心, 认为自己没有用到该数据顺而怀疑自己。要想对于该类“陷阱”讲好, 必须对于物理概念、规律, 解题技巧, 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

1.3 利用“负迁移”设置“陷阱”

某些“经验”会引起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 干扰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理解和掌握。要排除这种“陷阱”对于学生的影响, 必须要把自己的多样化的思路讲给学生听, 避免定势思维, 更不可以想当然的或一些结论、经验之流的东西。

1.4 利用“误导”设置“陷阱”

对于历届学生都会出现一些的比较模糊的概念模型、易错点, 命题人往往会抓住这一点, 设置很多的“陷阱”。例如在下题当中便设置了这样的“陷阱”。

例如:电源电压24V不变, 电阻R1=R2, 若把一个“12V, 6W”的灯泡接到C、D之间, 则灯泡的实际功率为:

A.6W B.大于6w C.小于6W D.大小不确定

错误分析:C、D之间的电压为12V, 所以连接在C、D之间的电压为12V, 故灯泡的功率达到6W无疑, 所以选择A。

正解:灯泡与R2形成一个并联电路, 该电路两端的电压为12V不假, 但是有一个基本的知识点是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最小的电阻。由串联分压的知识可知, C、D两端的小于12V, 因此小于12V, 故灯泡的实际功率小于6W。

1.5 利用隐含条件设置“陷阱”

题目中所给定条件多种多样的, 有时候给出的是数字符号, 有时是图表结构, 还有时把已知的条件隐含在文字当中。对于暗藏其中的条件, 只有深刻的把握提干中的条件才可以挖掘出有用的信息。

2 利用“陷阱”, 提升教学效率

要设置一个完整的“陷阱”, 需要做到以下四个环节, “对学生设陷阱”、“学生陷入陷阱之中”、“带领学生跳出陷阱”、“对该陷阱进行反馈”。在教学中加入“陷阱”教学, 无疑对于青少年时期的特点来说会提高效率, 增进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办法。

2.1 以“先例”作为引子, 用“相似性”来伪装, 来设“陷阱”

老师可以先设置好一个案例作为一种引子, 将学生带入模糊的陷阱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思维模式, 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断是正确的, 很有迷惑感。然而经过老师的讲解与分析之后, 大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 心里得到极大的满足, 有助于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一支粉笔的密度在用完一般之后是不变的, 这个任何一位学生都不会产生怀疑。某氧气瓶的密度为10, 给病人吸一半之后剩多少?

学生的误解为:10。在这之后老师就得帮其分析回归正确的轨道了。我们知道, 氧气并没有固定的体积, 对于瓶装的氧气来说, 瓶的容积就是氧气的体积。当氧气用去一半质量后, 氧气瓶的体积不变, 剩余氧气的密度为5。在老师进行对比讲解的过程中, 学生会思考很多, 这种良性的循环过程, 对于物理这一门学科而已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2 一题多问, 变换条件, 铺设思维陷阱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下, 反复地提问, 变着花样的设置“陷阱”, 对于就得思维敢于进行否定, 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终学生会百炼成钢。对知识的把握炉火纯清。

2.3 多多动手, 演示试验

可以从学生的平时的一些错误的生活经验, 一些对于物理学过于肤浅的认识方面下手, 从实验里讲解这些生活的“陷阱”。这样不仅学生明白一下原理, 而且久而久之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

3 结语

总之, 对于本文中的几种常见的“陷阱”, 在物理教学之中非常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对如何在教学中应用“陷阱”给了几点提示, 当然实际教学中方法有太多, 不能一一列举。同时, 在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 充分利用“陷阱”, 切实提升初中物理教学实效。

摘要:在初中物理最新的考题中, 命题人会出各种“陷阱”题目, 而且层出不穷。针对这些陷阱, 教师们应引导学生“擦亮眼睛”, 各个击破, 帮助学生跳出“陷阱”, 以对基础物理知识有一个深层次的掌握。为此, 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陷阱”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物理教学,陷阱,应用,提高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晓忠.探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陷阱”[J].科技导刊, 2012 (18) :113-114.

[2] 沈艳萍.巧设“陷阱”提高物理教学效果[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1 (23) :60-60.

上一篇:浅谈定向井钻井轨迹设计与控制需要注意的问题下一篇:微表处技术在公路路面养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