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听”“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听”“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精选8篇)

《培养“听”“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 篇1

福州金山桔园李琼

内容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学习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专注地倾听,并通过思考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想法和策略,扩展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听取别人说的解题思路或理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想法,然后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连贯清楚地向老师、同学们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就是在这 “听”与“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获取新知、掌握方法。因此,可以说一堂有实效性的数学课,直接取决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听说互动。

关键词:倾听、数学语言、课堂实效性

正文:倾听,是学生获取和提炼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是学会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倾听伴随着人的整个一生的学习,善于倾听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倾听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所必需的,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等活动中,倾听吸取自己没有的或不准确的知识,并在思考问题中锻炼、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然而,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能力是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达表现出来的,听与说是密不可分的。所谓的数学语言,是指表述数学名词、术语、定义、定理、法则、公式、思路、方法等的语言。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的实效性。因此,培养“听”“说”能力尤其重要。

一、倾听是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课堂上的倾听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听教师说;二是学生听学生说;三是教师听学生说。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提高倾听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倾听教师的讲解

老师们之间经常听到这样的牢骚:“同样的题目讲了这多次,反复提醒,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出错!”听起来确实气愤,其实不然:老师提醒最多的,对学生来说往往是难度较高的,反复提醒了还不尽人意,说明学生对你的讲解没有认真的倾听,老师说的筋疲力尽,学生却心不在焉。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而最主要的是枯燥的讲解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情境,想方设法的从这种枯燥、乏味的数学题中寻找和创造乐趣。

小学生天生喜欢新奇新鲜,富有挑战性、有趣味的东西。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这分天性,善于创设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倾听。譬如,我在 “平均分”的教学中,根据儿童爱听故事的天性,创设了故事情景,我给同学们讲“熊妈妈分糖果”的故事,同学们都瞪大眼睛认真听着故事的内容,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叫“平均分”,怎样进行“平均分”?

(二)、在生生互动中,鼓励引导学生重视倾听、学会倾听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使他们具有:爱表现,只希望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说的特点。课堂上有同学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好像说得内容与他们无关,只是回答给老师听。特别是在老师没请举手的他而叫了另外一位同学时,往往出现插嘴、故意不听、假听的现象。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教导学生:“听也是读,用耳朵来读。”“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让学生明白“听”的用处,真正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并通过适时表扬部分认真倾听的学生,或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发调动学生倾听的积极性。如在 “平均分”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被“熊妈妈分糖果”的故事吸引住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了一句:“大家听得真认真,把故事中的数学知识一下子都掌握了,如果也能继续认真地倾听其他同学发言,一定能学到更多的本领,那就是老师最喜欢的人!”用这种巧妙迁移的方法,把学生的倾听热情从“听老师”迁移到“听学生”,从“听甲生”迁移到“听乙生”。这样,当一位同学在发言时,其他同学都能做到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同时,教师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提高倾听的实效性:

1、倾听优点

引导学生多倾听他人的优点,树立学习的榜样,吸取别人正确的解题思

路或理由,从而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

2、倾听缺点

让学生通过发现他人的不足之处,提醒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倾听异同

从倾听中发现异同,这样不仅养成学生规范的听说能力,还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听觉的灵敏度,增强对数学语言的敏感度。让学生明白倾听是要带着问题去听,倾听的同时在大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教师也要倾听,善于倾听学生的所言、所想,加强师生互动。倾听,并不是学生的“专利”。作为表率,教师更应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尽力倾听学生的所言、所想,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与预期的设想挨不上边,为了尽快达成自己的目标,早早的就打断学生 的发言,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回答远比预期设想的还精彩。如四年级上册“认识直线、射线”的特征时,有一位学生说:“用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射线的端点,可另一端无限延伸无法确定长度,所以射线的长度是不可测量的。”这种形象的表述马上得到全班同学的积极反映。这时教师及时的启发引导,学生很快的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轻松的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的,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而且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失误”,并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中暴露出来。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错误”的信息,变“错”为宝,从而生成更有效的课堂资源,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很大的作用。如在退位减法的笔算教学时,900-236=?就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有的是674,有的是664。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执,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可以组织开展临时辩论会,让双方都派代表讲解计算过程,并回答另一方的提问,“个位不够减向哪一位借1?”“十位上是0怎么办?”“从百位上借的1怎么退?”等等。很快正确算法就揭晓了,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退位减法算理的掌握,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

二、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是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具体体现

在倾听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做到听、说结合,提高说的质量。通常,说到语言表达,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语文老师的事,其实不然,语文表达力好的同学不一定数学语言表达力就好。数学语言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科学性、简洁性、符号性、抽象概括性等。在新课程中,数学课上的表达尤其重要,纵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对说的训练流于形式,指导乏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呢?

(一)、教师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孩子,鼓励其敢说、爱说

我所任教的学校立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差异很大,特别是外来工子女,听普通话都有困难更不用说表达了。因此,教师要有耐心,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孩子,不嘲笑、不讥讽,鼓励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解题方法,即使有许多不成熟,甚至幼稚的地方,教师不要急于评价,更不要压制,坚持不打压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敢讲、爱想,就能呈现出积极的表达交流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要注意语言规范,做到言传身教

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的示范作用,特别要避免把不规范或不科学的语言带进课堂,如“1毛钱、1块钱”,“数学书是长方形的”,“从右边起,个、十、百、千、万,有5个数位。”等,这些不科学、不规范的语言,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三)、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入手,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1、借助图表引导的说

新教材强调数学源于生活,提供了许多学生经常接触的画面,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表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从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叙述图意,并开拓数学思维看图编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时,我利用课件演示池塘里原来有2条鱼,让学生说一句话;再演示游来了1条,让学生说第二句话;接着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引导学生提数学问题,并明确:合起来几条?也就是一共几条鱼?再让学生说第三句话,接着让学生合起来用“原来„„又„„一共„„”把整个意义表示出来。最后学生在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说出算式“2+1=3”所表示的意义。

2、感知实物具体的说

许多学生对概念掌握的不好,容易混淆,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具体实物,让学生感知一些实例,通过语言描述建立起表象,从而理解概念。如二年级学生对克、千克单位常常使用混乱,这是由于学生头脑中缺乏各单位相应的表象所致。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感知实物(1克重的豆子、1千克重的菠萝等)的基础上,抽掉实物,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默想实物的形象,最后用语言描述就能促进对重量单位的理解掌握。

3、理解算理完整的说

在实际的解题中,普遍存在“会做不会说”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善于运用数学语言说明算理。如二年级学习乘法意义后,问“一本笔记本2元,买4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时,有学生回答:因为笔记本一本2元,买了4本。这种回答等于没说,犯了明显的“逻辑循环”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诱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理解和表述:4本笔记本,每本2元,就有()个2?如果列成加法算式是:2+2+2+2,求几个几相加也能用乘法计算。这样学生既准确地理解了算式的含义,又能逐步学会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把算理说清楚、讲明白。

4、重视小结概括的说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一堂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并能运用数学语言正确地概括出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如在学习了“角的认识”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角”有了那些认识?”先让学生和同桌或小组的同学说,再举手发言。刚开始学生说的较简单,只是一堂课中的某一部分知识点,但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听”“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 篇2

关键词:有效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涵盖了教学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调控、教学信息传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有效性,是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有效地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当前,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成果颇丰,相关职能部门还制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但从培养学生有效思维的能力、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意义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的还比较鲜见.本文拟从培养有效思维能力的角度谈谈如何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思维的意义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意识活动,是人类有别于他类的关键性因素.L.S.斯泰宾认为“逻辑思维是针对引起思维的目的的思维;一切有效思维都是指向一个目的的.忽略了与问题有关的种种考虑将是导致不能达到那个目的的结果”.本文中的有效思维(effective teaching thinkig)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尊重,能够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条理性思维并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成果加以聚合、发散与创造的能力,包含教师的有效教学思维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思维两个方面.有效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都是围绕着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的非常清晰的思维活动.

“教育是一件神圣而伟大的事情,因为它传承文明、塑造人类、缔造世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有效思维离不开二者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离不开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学生“智慧的沉思”、“直觉的发现”与教师有效教学思维息息相关.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有了进步、得到了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必需的双基训练,还需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时间有限,任务艰巨.当学生的观点偏离正常的轨道,思维走上歧路时,教师需要发挥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指向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思维,而不是听之任之或急于否定、纠正.有效的课堂不是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做一些机械性的模仿练习,而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和学习的幸福,学生能够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思考、操作,在交流与汇报中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吸纳、整合同学、老师的思维成果,加以聚合、发散,最终创造性地内化到已有的知识架构中,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有效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思维的视野均要开阔,对教学内容既要作纵向的综合分析,也要作横向的共时性比较,进行的是与问题有关的思维活动,否则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的.

二、有效思维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育主管部门、一线教师围绕此展开了深入、持续的研究,笔者认为师生的有效思维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双方有效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能读书不等同于能对所读的书进行有效思考,会做练习不等同于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数学课堂为例,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表现在有效地选择数学信息、有效地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信息交流、有效地倾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有效地选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数学课,教者为了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要求,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说说自己根据信息“想到了哪些问题”或“想到了什么”,课堂上出现了很热烈的气氛,同学们想得兴高采烈、说得不亦乐乎.若据此认定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好,是一节体现有效教学的课,本人则不敢苟同.在完成“根据给出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的练习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与题中给出的条件无关,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与课堂上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加州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应达到的“学生学习目标有三个特点:第一,数学基本技能与数学应用能力并重;第二,强调对数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第三,重视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时,不能停留在浅表层次,要不断挖掘新知的内涵,深究信息中所蕴含的东西,要让学生明确从这里“我能够知道什么”(康德语),以思辨的意识引领学生进行一般数学能力的训练.一组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出示后,重点应放在让学生围绕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有效思维,即据此信息“我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而不是泛泛的“我想到了哪些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一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教学思维和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在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上,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设计精心巧妙,教学省时高效,掀起了两次高潮.第一次:以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然后把画出的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个圆的周长.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直径较长的圆周长较长,直径较小的圆周长较小.第.次:屏幕上出现大小不同的三个圆,将三个圆各滚动一周得到周长,然后用每个圆的直径去量它所在圆的周长.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再让学生任选一圆,在屏幕上对观察得出的结论加以验证.在老师有效的引领下,学生进行的是围绕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展开探索的有效思维,这一节课的难点就这样被举重若轻地化解了.

三、培养有效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结合教学实践,我对培养有效思维能力作了如下思考.思考一: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首先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化思维特征,遵从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尊重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

1.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是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每

一位教师都是特立独行的,有着自身的能量与兴趣朝向之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的思维特征自然而然地就会表露出来.“我们的思考离不开我们的人格”,性格倾向不同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思辨色彩浓烈的老师带出的学生人云亦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慈善博爱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会很有爱心,民主意识强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长于形象思维的老师与长于抽象思维老师的教学风格、课堂氛围是不可能相同的,对学生有效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也不可能一致,个性化的思维特征必然会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2. 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培养学生有效思维

能力的需要是相同的.在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创造性地选择方式方法.如高年级数学课的思辨色彩要更浓一些,理性的思考要多过感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能以表象的繁华与否来评判一节课的得失.科学课上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某一规律时,组织学生讨论进行该实验需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是很重要的环节,这关乎实验能否顺利完成、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在实验的前期准备、中期操作、后期反思中的培养方式是不相同的.学科之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点,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在不同学科之间开展类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

3. 同一学科不同年级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有

所区别的,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低年级小朋友受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限制容易曲解题目的意思,老师需要先引领学生理解题意;高年级学生已经建构了自己的知识、能力架构,具备了正确解读题意的能力,老师只需引导他们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深度思考即可.

思考二:同学科同年级不同模块的教学对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也是有差异的.

计算、平面图形、解决问题策略等不同的知识模块在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以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为例,平面图形的教学离不开读图,组合图形的读图思维过程大致分为“分解———构思———综合”,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相应地需要明确“分”与“合”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运用“分”与“合”的辩证思维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在读图过程中既有以“概念、判断、推理”为特征的逻辑思维,也有以“分析、推理、综合联想”为特征的形象思维,还会出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灵感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必然要把不同的思维形式有机组合起来建构成为更高层次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

操作验证立体图形特征的教学中对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读图教学中进行的有效思维能力训练又有所不同,如,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教者进行了这样的训练: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和小棒做成的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并相互说说它的特征;结合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择材料,小组合作,先填写选料单,再动手做一做,每个小组完成3个.完成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在选择材料和完成框架时的所思所得.

思考三:“师爱”在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过程中的作用.

大爱无疆,师爱是一种大爱,既体现为对教育事业、任教学科的热爱,也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还蕴含着对学生心灵的呵护,诚如冯建军老师所言:“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用一种平常心态去欣赏他,不断寻找他身上的优点;学生犯错时,冷静旁观,委婉地、不露痕迹地‘送一轮智慧的明月’去照亮他们的心灵;用大爱的胸怀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冯建军《做阳光教师,感受职业幸福》)“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爱”灌注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激发学生进行有效思维,当课堂成为师生思维不断碰撞爆发智慧火花的场所、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时,学生很容易对老师任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强烈而又稳定的兴趣后,便会对所学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地探索,还会饶有兴趣地去深究和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

思考四: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无须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进行,教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摄入能够生成有效思维能力的成分,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定向性的思考,倾听、吸纳老师和同学的观点,整合重构自己的认知思维体系.美国EACK中学有这样的校训:“让我看,我会忘记;让我听,我记不住;让我参与,我会明白.”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开拓认知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必然有许多动态的生成;在流逝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与问题相关的思维达到预期的目标,产生迸发性的顿悟,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新的疑问走出教室进行开放性的学习.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提高教师有效教学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有效学习思维能力在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时不应该受到忽视.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2]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1.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篇3

一、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想听、想说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生活中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想听、想说。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由于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先用学生熟悉的“青蛙儿歌”引入新课,让学生说儿歌,在学生感觉到说不完的时候,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即n只青蛙n张嘴,学生能较好地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接着通过“猜年龄”的游戏,学生体会到不仅用字母可以直接表示一个量,同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另一个量。由于选用的儿歌是学生所熟悉的,游戏是学生所喜欢的,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学生喜欢的活动中被学生轻松地接受了。

二、授予方法,使学生会听、会说

(一)学会倾听

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听、怎样说、说些什么。对于倾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倾听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必须停下手中的事情,做到聚精会神。

2.倾听要细心、耐心,要注意听清老师或同学说的每一句话,不随便插话,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发言人的看法有错,也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指出或进行有理有据地反驳。

3.倾听要虚心,如果发言人的观点是正确的,要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但不盲从别人的意见。

(二)学会说话

对于说话,要求要得体,做到语言简练,表达要有条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1.说图意。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情境图,这些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意,能为学生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教材提供的信息大多以图的形式出现,教师更应该重视训练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图意。

2.说题意。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如果学生对题意不理解,解题时就无从下手。因此,解题之前有选择地让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圆柱的表面积”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辆压路机前轮直径是1.6米,前轮宽度是5米,压路机前轮转动1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学时,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学生盼白了“压路机的前轮是一个圆柱,前轮转动1周,压路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以后,解题就很顺手了。

3.说计算方法。新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之后,可让学生说说不同的算法,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

4.说解题思路。通过说解题思路,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

此外,还可让学生说操作过程或方法、发现的规律、错误的原因等等。

三、创设民主氛围。加以适当鼓励,使学生乐听、乐说

首先,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必须要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其次,适时、恰当地鼓励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评价,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这位同学能指出其中不足,说明他听得很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说得太好了!”“有不同意见的吗?请大胆说出来。”这样,学生在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之后,认真倾听的意识就会逐步在头脑中扎根,也更加乐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听说结合,使学生善听、善说

听是学生获取信息、提炼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说是思维的外化,说的过程是思维的梳理过程。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自”,而是一次次听和说的过程。教师说,学生听或一个学生说,其余学生听,然后对发言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这一次次听和说的过程中,学生越来越善于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也越来越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总之,听和说的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无论是从促进学生的交流还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角度考虑,都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听和说的训练。用听和说去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从狭隘的个人世界走向宽敞的公共世界,用心去体验数学,用心去感悟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当然,学生听、说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引导,逐步培养。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 篇4

讨论的内容通常是教材的关键处或学生的疑难处,是每节课的重点或难点,学生要发表有一定见地的意见,需要在讨论前作一个深入的思考,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果教师在课一开始就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当然也可以得出最后的结论,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讨论的深度和效果自然就要大打折扣。高质量的讨论来源于高质量的思考,教师应在讨论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考空间。

二、讨论时注重交流

课堂讨论十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灵感的迸发。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讨论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语言单调,只会陈述结果而无法阐明理由;讨论时热闹而有些杂乱,争先恐后却又各执一词,无法有效组织交流、反馈;讨论时一边倒,一旦得出答案,便不愿再深入探索。

三、讨论后注重反思

《培养“听”“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 篇5

摘 要: 本文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对策,在此和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针对性练习个性化教学 综合应用能力 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初中生每天有大部分时间处于课堂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因而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难点,有效克服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进而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教师的课后辅导,实现减负、提质的最终目标。如何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优化传统理念

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积极与学校管理层进行有效沟通,将新型教学活动运用到数学教学中,通过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学校管理层对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看法。另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访活动,改变学生家长的陈旧理念,获得家长对于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支持。同时,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带给学生动态的学习情境和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数学,拓展数学思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和着眼点。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往往都是知识的灌输,讲究题海战术,数学课其实就是做题或者练习课,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淡薄,有的甚至厌恶数学,觉得初中数学课枯燥乏味,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新形势下,要想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数学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体验式或者合作探究式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老师就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探究,自觉学习,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学习。如果能让学生画一画、拼一拼、叠一叠,学生则能对定理与性质产生鲜明的印象,后续只需适当训练就能巩固新知,这样的效果才是真实而长久的。

3.针对性练习

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授课,这样通过不同层次的方式帮助成绩好的学生进步,同时督促后进生赶上来,从而达到共同进步。例如:在练习题的布置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类是基础练习,这样的练习能够帮助同学们打好基础,让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其自信心。第二类是巩固练习,教师可以对一些知识进行综合考察,锻炼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更灵活地处理问题。第三类是提高练习,这类题目较少,但是难度较大,对于一些成绩突出的同学来说是不错的挑战。通过这样的练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进一步提高成绩。

4.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一味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知识,而不去考虑同学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老师的教学内容太浅显,认为自己可以自学,从而失去听课的动力和兴趣;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会觉得老师授课的内容晦涩难懂,听也听不懂,从而放弃听课。这两种情况都会打击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既考虑了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又考虑了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的差异。针对这些个体的特征,制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5.培养综合运用及反思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教学机智,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总之,教师要对新课标进行深入解读,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定位,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改革,让课堂更生动、活泼,更能为同学们所接受。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每堂课进行系统精心的安排,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将所学知识完全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信在教师不断总结和进步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篇6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课堂,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谈谈我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数学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数学课堂中良好的情景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2、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3、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4、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

(1)准确不能模糊。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2)生动还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雨,促进思维发展。

(3)严谨不失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4)中听更要中用。《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

(5)独特不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培养“听”“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 篇7

现时的课堂教学, 虽然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模式, 但课堂内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充分体现。一节课学什么, 怎样学, 还是习惯于听老师讲授, 掌握的知识多数是老师归纳总结的, 老师讲得越多, 总结得越全面, 学生的问题就越少, 自我理解消化的过程就越缺乏。从而普遍存在对教材内容不熟悉, 对生物学的概念、原理、探究方法知之甚少。学习中只知结果, 常常忽视问题的发现, 不知道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远没有充分体现。重视能力培养, 提高课堂有效性是现今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分别运用“做中学”、“读中学”, 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和有效性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做中学”——实验与探究学习法

“做中学”指学生在老师引导下, 自己动手实验提出问题, 开展讨论并最终找到答案得出结论。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大量的生物学知识, 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都来自实验。做好实验, 用好实验, 对知识掌握很重要。仔细观察、如实记录、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不仅可以使课本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 容易理解、记忆深刻,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 “先学后做”。指先学习教材中的经典实验, 后自主设计相关实验。现在的教材无论是哪一种版本, 实验内容都很多, 一些实验易于操作, 可让学生动手做一遍, 体验实验的原理、方法、目的, 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自主设计相关实验。通过自主设计并动手实验, 体验探究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的不同能力和科学素养, 拓展了思维空间, 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丰富了情感体验, 提高了学习兴趣。

第二, “先看后想”。指通过阅读、分析、综合判断获得结论。北师大版生物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增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阅读与分析”, 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和有效性提高有着积极意义。“阅读与思考”问题丰富、启发性强, 学生可先阅读内容, 知道有哪些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本质是什么, 科学家是如何探究解决的。根据自己的体验作出分析判断提高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分析结果的能力。

第三, “先想后做”指学生自主设计课题进行探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热点, 布置并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 交流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科学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观察”、“资料收集与分析”等科学探究方法, 关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二、“读中学”——多读与质疑学习法

“读中学”指多次阅读教材内容,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质疑、获取知识, 提升认知能力。可分三种方式进行。

第一, 预读与质疑。指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 质疑指从阅读中发现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法。优点是带着问题学习在课堂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学习效率提高了, 主动性、创新性增强了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避免了老师的包办代替, 锻炼了学生。

第二, 复读与质疑。指课后即时阅读所学教材内容, 质疑指反思不足。一堂课结束, 需即时总结、巩固知识, 复读教材会有很大收获, 会发现不足, 会理解透彻, 健全知识结构, 使思路清晰, 条理清楚, 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强化, 避免一听就懂, 课后就忘, 一做就错的现象,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增强。

《培养“听”“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 篇8

教师充分而精心的教学策划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1)教师在每学期初,通读整册教材,确定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主要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统揽全局才能心中有线、行动有导向。(2)读懂教材。做到每个知识点心中有数,读懂教材不只是教师站在自身的立场与教材单方面地对话,而应是教师多角色多次“进出”教材,才能真正理解教材。这里包括教师站在编者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内涵,教师站在学生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并且找到几种角色的差异,最后以学生的视角来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3)了解学情。了解学情不仅仅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还应了解学生个体情况,不同的个体在同一个知识面前所表现出的接受、理解、运用的能力存在千差万别。基于此,进行分层备课: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层次”,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少数学有余力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

二、课中有效实施

教师在课前进行了精心预案,也不一定等于课堂有效。因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如果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艺术、教学手段等使用不当,即便是教师教得再辛苦,可学生没有收获,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有效得课堂教學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讲授,课堂上教师要依据备课内容,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讲清楚教学内容,传授知识,指点方法,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吸引学生,有效的讲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有效的学习。

(1)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情景

生动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谐的学习情景使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轻松,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景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是要能针对学生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能有效的为教学目的服务;所创设的情景应贴进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生活,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是常说的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具有挑战性、思维性、有时还能产生认知冲突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

(2)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

①学习方式要有效。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进行恰当地选择,并不是要把各种学习方式全都用在每堂课上。中低段的学生主要容易接受感性知识,所以以开展趣味性、游戏性、动手操作为重要学习方式;中高段的学生有了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开放地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重要学习方式。② 教学方式要有效数学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设计的教学内容,练习量完不成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结构,复习、新课、练习各基本环节时间尺度掌握好;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课堂中随时可能出现突发事件,灵活机智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③ 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抓住契机,恰当合理地利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有效的课堂评价

一节课中对学生的评价仿佛是这节课的指南针,它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有效性。有效的评价首先来自倾听,教师与学生共同认真而有耐心地倾听完同学的回答,顺着学生的思路去理解,从他的视角去思考,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亮点。

三、课后有效反思

所谓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上一篇:初级考试个人理财下一篇:七年级英语学困生辅导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