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共10篇)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篇1

(平舆县第三初级中学 河南平舆 463400)

【摘 要】我国语文教育家蒋中仁先生说:“就语文朗读最重要。”“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能力

通过朗读,能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素质”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

1.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做法,必然导致“无病呻吟”的窘相,自然也无法将朗读与感悟熔为一体。有时,教师虽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某一个词,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感情更强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禁想到:什么样的朗读才算到位了?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说得经典,他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换句话说,就是要努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领会作者在写作时的内心感受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朗读是一种能力,形成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因素,不断进行改革试验,把文章情,师生情合二为一,产生情感的共鸣,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规范朗读要求,让学生读有基础 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一是朗读认真,全神贯注,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二是朗读时,语速一般按说话的速度,不结结巴巴,不重复,不顿读;三是要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四是感情要真挚,自然贴切。这样,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之后,效果就能达到。如学习《珍贵的教科书》这篇文章,全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展开故事情节,在学生深刻领会文章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感受到书来之不易,是用生命换来的,它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由书之“珍贵”所激发的“情”之珍贵进行朗读,让学生也像文中的“我”一样置身于这种意境之中,仿佛看到了“飞机、炸弹、书、鲜血……”的景象,这样就收到了特别的朗读效果。

3.训练朗读技巧,让学生读有所得 朗读要反复朗读,熟能生巧。“玉不琢不成器”不去雕琢,不敢雕琢,怎能达到善于雕琢呢?只有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才可望“大巧若拙”,“不工者,工之极也”的高超水平的出现。所以,通过读中练读,技巧自在其中,收获也在其中。例如第五册中《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精彩课文,不但布局谋篇严谨,而且遗词造句准确、生动、形象,特别是描写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更是文质兼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训练朗读技巧的。首先让学生用通读的方式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再指导学生对朗读段落做上记号,紧接着我指导学生要带着欣赏、赞美的心情朗读:“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淡青的,绿的,浅绿的,杏黄的”。在这些词语下面打上重音号进行朗读,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海面的瑰丽风光。我把这朗读的技巧向学生讲清楚,在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按要求朗读,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课文时逐渐掌握句段的深刻含义,积累了优美词句,而且他们的朗读技巧也在“读”的训练中自然得到了提高和形成。

4.创造愉悦氛围,让学生读有兴趣 要让学生善读乐练,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如教学《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作者为了较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了对话的描写,语言亲切、朴实,充分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保护。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练习如何把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切之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你读我也读,课堂上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进而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增强了朗读兴趣。

5.扩大朗读活动,让学生读有提高 课外,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训练,既可以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又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如每次举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琅琅上口的课文片段或诗歌进行表演,老师做评委,当场亮分奖励。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爱读、想读,自觉性在“乐读”中提高,技能在多读中形成,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敞开,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个性得到了充分扩张。因此,学生无论在课内、课外都会读得正确、流利、讲得清楚、有条理。

6.合理进行评价,以评促读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要想让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巧妙地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的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篇2

朗读能力在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 在进行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逐渐加大了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 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好处

在小学开展英语教学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其中, 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 既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又是英语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好处, 这些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提高对小学英语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提高朗读能力的过程中, 可以促进学生正确英语思维的形成,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所学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都有所帮助。第二,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对英语听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英语这门语言, 如果仅仅依靠听来学习英语, 那么让他们正确地识别听力当中所讲授的内容将会非常困难。因此, 学生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能力, 那么首先就应该对英语材料进行朗读。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正确辨别听力当中所讲述的材料。第三,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对培养英语语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感在人学习一门语言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感, 才能够很好地学好所学的语言。一般人在开始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都没有良好的语感, 只能通过后续的学习来增强。其中, 提高朗读能力对培养语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 小学英语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培养语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第五,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对口语能力具有非常大的直接促进作用。通过上述对提高学生英语朗读能力所具有的好处进行分析介绍, 我们也真正认识到了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必要性。

3. 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措施

通过第二小节对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好处的介绍, 我们也感到了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紧迫性。自从小学开始将英语这门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以来, 学校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就已经意识到了提高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重大意义。与此同时, 各个小学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 也针对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并且自从这些措施实施之后也对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已经多年, 现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提出自己感觉更加适合提高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措施。

(1) 模仿朗读。由于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这门语言, 在对英语进行开始朗读之前,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模仿朗读。一门语言的初学者要想真正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模仿朗读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让学生多进行模仿朗读的训练,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比如,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s:Good morning.T:Nice to see you again.Ss:Nice to see you, too.T:How old are you?S1:I’m12 years old.T:How old is he?S2:He’s 11 years old, too.笔者在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到了上述对话的录音, 然后在课堂上面让学生反复地听, 进行模仿朗读的训练, 随后在让学生自己按照录音里面的发音对上述对话进行朗读。笔者最终发现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朗读,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发音的准确性以及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课堂朗读。除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进行必要的模仿朗读之外, 教师还要锻炼学生真正的朗读能力, 也就是实行课堂朗读。课堂朗读是学生朗读能力得到真正实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的过程中, 可以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激发。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面进行集体朗读, 那么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除此之外,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将得到显著的增强。比如, 笔者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选择如下英语材料来让学生进行朗读。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s:Good morning.T:Nice to see you again.Ss:Nice to see you, too.T:What day is it today?Ss:It’s Monday.T:Are you as tall as xxx?T:Who is taller, you or Tom?T:Who is younger, you or Su Yang?S3:I’m younger than Su Yang.笔者在让学生进行上述对话的过程中, 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这在带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 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14

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涵义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大有帮助。但是,朗读教学往往受到教师的忽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在笔者看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朗读教学,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能力。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进行朗读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课前进行朗读准备

无论什么课程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都要进行备课和课前准备,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进行。在进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前,教师也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说好普通话。教师首先要说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朗读教学的基础,如果教师的普通话不好,必然对学生也有影响。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培养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说好了,才能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要求学生也说好普通话。普通话是进行正确朗读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标准,并且也要要求学生说好普通话。只有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才能正确体会文章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读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普通话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习和训练普通话,这是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要训练学生的语音和语调,达到语言规范化。说好普通话不仅是朗读教学的课前准备,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

二、掌握朗读技巧

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是促进朗读教学的必要途径。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方面的训练,处理好语速、停顿、重音、语调,从而正确把握文章情感。

1.轻重相宜,富有变化。正如我们平时说话音节有轻重变化一样,在朗读过程中也不是平平淡淡的,而是要有轻重快慢的变化,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停顿和重音这方面的技能。

首先是停顿,正确的停顿能够正确反映文章的思想内容。一般来说,朗读中的停顿是与段落、标点符号相一致,停顿时间的长短也与此有关。有时候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通过标点符号表现出来,例如作者的感情能够通过省略号表现出来,在朗读时就要进行认真揣摩,准确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要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如问号要读出疑问的口气,遇到感叹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有些标点符号在特定的语境下有特殊的含义,对此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

其次是把握语速和语调。在朗读过程中语速也是重要因素,朗读的速度是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是由内容决定的。有的课文内容适合慢读,例如诗词、情感深沉的内容等,读的速度以慢为主;而描述一些紧张场面的可以加快速度,如《口技》这篇文章,在朗读时就要随着情节变化而变化,读出波澜曲折的场面,表现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不凡。语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快慢和强弱变化,也就是在朗读中要注意抑扬顿挫,教师在范读中要注意这一点,让学生引起重视。

最后,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握重音。所谓朗读中的重音就是把某个音节读重,以突出这个音节。读好重音,能够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传达出来,加深读者的印象,因此,重音也是朗读中的一项要求。

2.把握文章情感。在朗读中领悟和把握文章的情感也是一项重要的朗读技能,教材改革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现行的语文教材收录的都是一些名家名篇,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很高。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因此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了解作品背景和作者背景,理解文章的情感,正确把握文章的情感,这样才能使朗读更加有感染力,使读者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范读中首先要提前进行准备,可以看一些相关的介绍,或者听一些名家朗读等,并对这些认真揣摩。在课堂进行范读时,要全心投入,带着真挚的感情朗读课文,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受到感染,在教师的影响下掌握朗读技能。

三、把讲解和朗读相结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候对文章情感或者重难点把握不是很准确时,这就需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把讲解和朗读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教师对文章的讲解要在恰当的时间把讲解和朗读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可以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先进行朗读,教师要认真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且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掌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对学生情感把握不准确的地方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其次,教师在讲解之后可以再听一下学生的朗读情况,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是否准确。

四、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对朗读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而对于那些朗读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不足,并弥补不足,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朗读能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篇4

(教学反思)

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课文内容和思想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强学生体验加深感悟的重要的训练方式。通过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有感情的朗读是理解课文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背诵课文的基础,要达到背诵就必须反复诵读。

2、抓好范读,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和兴趣。

3、朗读过程中,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原则,学生每有一点进步,就及时鼓励,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加分激励法,抓住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之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继续好好书的愿望。

4、适时开展朗读小比赛活动。

二、引导正确朗读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丢字、加字、读破句子、前后不连贯,停顿不恰当等情况经常发生。那么,如何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教学中,我严格要求,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四不两要”:不丢字,不加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一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读准字音正确区分平翘舌,不读错音;二要注意恰当的停顿重音,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训练过程中我循序渐进从一点一滴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这样才能读正确读流利;才能读出感情,真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其次,教给朗读技巧,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词的音变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反复引导学生注意“啊”的音变,并体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变,使学生在朗读时更加顺畅。

三、朗读方式灵活恰当

在朗读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学生差异,所以朗读的组织形式要灵活恰当。

第一,想方设法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地给全班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可采用个人自由读、同座轮流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促进学生全体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与展示的机会。

第二,朗读要求要有层次,步步提高。初读课文时,要求做到读音正确,不读错字不加字,不丢字,一字一句读准确,再读时要求读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保证。

第三、抓好范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通过精彩的范读,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注意抓好三种形式的范读。

一种是讲前范读。对于情境性的文章以及较难读的课文,我一般放在课前进行全篇的范读。第二种是讲中范读,在讲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时进行范读。通过范读指导,达到了深入理解体会句子含义的目的。第三种是讲后范读。通过讲后范读,对全篇课文进行再欣赏品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感受能力,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四、抓好配合,赢得家长的支持

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单靠在学校里的几节课的指导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抓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在家里做好初读课文活动。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指导孩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做好签字工作。这样在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读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朗读课文也就流利了,有感情了。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详解 篇5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阳宗海小语名师工作室:李玉芳

2016年4月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一字一顿”,速度过慢;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录音的朗读示范作用。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老师抓住课文的基调,示范朗读出燕子的灵活、轻快,并请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相关画面。这样一来,音画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燕子的灵活、轻快,不由自主地喜欢起燕子来,朗读起来也就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赞歌。)

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悲同喜,更能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了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抽象的语言描述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把范读贯穿于朗读指导中,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此外,利用好课文录音,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的审美能力。磁带上的朗读准确、规范、声情并茂,与之相配的情境音乐渲染出课文的意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融入感情基础,又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此听课文录音,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对朗读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声音的无穷魅力。如教学有趣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小豌豆》等,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者用绘声绘色的语调把故事的情节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下子被课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觉地跟着录音默默地读起来,有的在随后精读课文时模仿录音中语气、语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不要忘了我们的语文课姓“语”,朗读是突出“语文味”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精心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我们呢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朗读目标和要求。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感情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感情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我们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

四、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如在教学三年级《荷花》一文第四自然段时,老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老师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情景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老师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

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7.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教会学生恰当地运用朗读技能,树立他们朗读的自信。

1、语气、语调要恰当。语气是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及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的气息状态。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可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声调。如朗读《狼牙山五壮士》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就必须以高亢的声音、短暂的气息读出豪迈之情。

2、语速的快慢要合适。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如若把握不好朗读的速度,一篇好的文章听起来都会变得很难听。

3、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重要的。重音是指在课文中需要突出强调的词或词组。句子的精华所在应进行强调,再配以准确、合理的轻读、停顿即可达到理想的效果。如《笋芽儿》一文中:“笋芽儿脱下一件件的衣服,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健壮”应读重音,读出笋芽儿从土中顽强地钻出来的那种自豪感。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教育前辈于永正说:“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我们要力求把课文读“活”,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比如朗读《翠鸟》的第一自然段,应读得稍慢、轻柔些,读出翠鸟外形的美丽,可爱。(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但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应读得适当快一些,而且把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中的一段话:“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迎接过多少位国际友人,人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在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兴奋些,语调略高,从而体会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当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到来时,要求学生用哀婉的语调朗读,把学生带到庄严、肃穆的送别场面,激发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将当时那种巨星陨落天地恸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从而激起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母亲》时,要让学生听了深受感染、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动物过冬》这类课文时,要让小朋友听了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拉萨的天空》、《三亚落日》等文时,要让学生无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文读活了,便能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出众。师生朗读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富有情趣的课堂。

五、多鼓励、多赞扬,发现每一位孩子朗读过程中的闪光点。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发现他们朗读过程中的闪光点,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提高朗读的效果。我在教读《哪座房子最漂亮》这篇课文时(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一位胆小内向的女孩在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时,不但读得准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之情,我及时表扬道:“你读得太美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能和她读得一样好呢?”话没说完,其他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朗读起来。

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在竞争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因此教师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朗读教学之中。可以采取同桌互读推选其一,各小组推选代表参加班上朗读比赛,利用国庆、元旦等特殊节日举行专题朗诵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唤醒学生的灵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朗读比赛之中。

七、作好朗读评价,取长补短。

1.教师评价。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自评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篇6

摘要:朗读能力是语言技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发挥朗读功能;创设朗读环境;培养朗读技巧;组织学生朗读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记忆;策略;方法;能力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已实施好几年,笔者通过对本校524名初中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英语朗读情况如下:七、八年级段各四分之三的学生不能独立按国际音标注音读出生词;仍有三分之二的九年级学生还不能按音标注音拼读生词。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读英语时声音很低,口齿不清,语句破碎,断断续续。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学生的语音基础薄弱,不会认读音标,不能根据拼读的规则读出简单的单词,所以难以开口。其二,学习心理障碍。如,有些初中生性格内向,羞于大声开口朗读;有些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发音不准,怕招致别人的笑话。其三,对语音教学的重视不够。由于现在中考没有专项的语音知识考察题,而且初中阶段的考试还未进行口语能力的测试,教师和学生都侧重笔试考试训练,往往忽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加之,多年来,我们中学生的英语是公认的“哑巴”式英语。近年来,高考、中考试题已加入了听力测试,学校与学生对听力加大了投入,听力方面逐步有了一些好转。但是,“说英语”方面还是没有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必须进行大量说的练习,说的练习需要的是外部环境,而农村学生更缺的就是语言环境。因此,学生学习英语,“说”的环境要自己创造,在课堂上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和教师讲跟同学说,除此之外,最妙的补足措施就是朗读。

然而,英语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朗读的功能

1.朗读是记忆的基础

朗读的过程要经过:准确地识读单词——再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指挥发音系统准确地发出语音。在连贯的、系统的、成篇的、不间断地识记——朗读中,视觉准确捕捉单词的能力,视觉神经准确、迅速的传导能力,人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均能得到扎扎实实的培养和提高。朗读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因为课文是由词、短语、句子等组成,涉及语音、语法、词汇等,要想较好地朗读一篇短文,必须对它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知识有理解,反过来,反复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如It’s?time?to?get?to?school.?I?want?to?get?to?school?early?today,若这个句子读熟了,学生就会记住句型It’s?time?to?do?sth(该是做某事的时候了)和动词want?to?do?sth(想做某事)的用法而不用机械地去记。

2.朗读能内化情感

不管朗读什么篇、段,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后,诉诸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说写时,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3.朗读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英语只有开始时就注意语音、语调,大胆效仿,及时纠正口型和舌位,才能讲出标准的英语。英美人比较幽默,语言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逻辑上的缺层、跳层和并层。比如:杰克在乘坐汤姆疯狂的开着的小车说道:“Be?careful!?Don’t?drive?so?fast.?My?mother?loves?me!”意为“当心!别开这么快,我还不想死”,多么含蓄、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记忆,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时,自然会说出:“Come?on?,?My?mother?waits?for?me?!”意为“快点!我要急着回家呢!”

4.朗读能培养语感

良好的语言习惯,指语言运用纯熟而自然结合度几乎近于本能。这是一种直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语言有所领悟,有所辨别——对好的语言,善于吸收;对不好的,则善于辨别而摒弃之。英语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让学生明白,更在于引导学生去运用。比如:“你不会找不到的”说成“You?can’t?miss?it.”而不说“You?are?thought?to?find?it.”通过朗读这些简单而流畅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美的语言不须刻意雕塑,得体、流畅、上口便是“雅”,从而鼓励学生创雅。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的“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样。

三、朗读的策略与方法

1.创设环境,培养兴趣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激励学生好学的积极性,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语言典范,以生活为“大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克服原始心态。突破自身心理围墙,注意自我改造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敢于开口,不怕嘲笑,不怕丢脸,树立为了说好一句地道的英语而磨破嘴皮的决心。

(2)树立“大教材观”。即以教材为依据,把日常生活当作语言大教材,让学生回到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模仿、体验、感知句型对话,使具体的语言环境推动语言感觉的形成。

(3)让学生在群体语言环境中增强记忆效果。很多时候,词汇和句型的输入光靠个人去死记硬背是艰难而短暂的,相反,在生活情景中偶然碰到的东西却令人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4)在学生中开展朗读活动,尤其不可轻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是形成语感的基础。最好采取“限时法”实现目标,要求他们做到最快速、最大声、最清晰。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很多有碍朗读的不良习惯,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性。

2.培养技巧,授之以渔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对我们进行朗读指导教学很有借鉴意义。我们除了启发学生懂得朗读技巧的具体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学习掌握朗读的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朗读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强调汉英语音、节奏之差异。大多数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已基本上掌握了汉语口语,形成了一套牢固的汉语语音、语调习惯。这影响了英语交际的成功进行。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字的每个音节都有特定的声调,而且声调起着区别和改变词义的重要作用。然而英语是语调语言,没有固定的词调。词中音节声调高低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它们要服从全句的语调。例如,kite这个词,随便你念成平调、升调、升降调、降升调或降调,它的意思不会改变,依旧是“风筝”,不会变成别的东西。

节奏指语句中各音节的轻重、长短和快慢之间的关系,包括重音、时间和连续。英语讲究轻重音节的搭配。例如,“I’m′sorry?I’m′?late.”而汉语则讲究各种字调的搭配。英语多音节词或语句,总是以重音为骨干,以轻音为陪衬,而重音与轻音又是交替出现的。如果一句话中出现了几个重音,那么各个重音之间的时间间隔要大致保持相等。为了保持这种时间间隔的相等,说话或朗读时,就得采用各种方法来调整。首先,要注意各个音节之间的轻音节数目。轻音节少就可以念得慢点,轻音节多就必须念得快些。如:It’s′?half?past′one.?It’s?a′?quarter?e′leven.?

第一句话有4个音节,第二句话有8个音节。但因为这两句话都各有两个重音,按照英语的发音规则,说这两句话所占用的时间是基本上相等的,每句话各占两拍。学生对英语语音这一重要特点较难掌握。他们受汉语语言节奏的影响,读英语时,每个音节发音长短一致,每个词都清清楚楚地念出来。因而,朗读和说话都不大像英语,有时甚至会认为这种说话方式非常生硬、没有礼貌。其次,要注意连读。连读是指在一个意群中,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讲话时,讲话人会从一个词滑向另一个词。最后,要注意汉英重读的差异。例如:他们会把“I’m?a′student.”?读成“I’am′a′student.”为了使学生将英语尽量说得具有洋味,不再说母音浓重的Chinglish,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调习惯和英语语言的节奏感。

其次,讲究领读技巧。领读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奠基石。如果只是机械地领读,教师劳累,学生疲倦,收效甚微,而且整个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在领读句子时要讲究领读方法。领读对话时,教师最好整句领读,体现出句子的整体感,让学生在静听的基础上模仿跟读。领读时,如果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教师可按意群领读,并注意语调的转折。领读课文时,最好采用学生看书跟读和不看书跟读交替的方式进行。领读一般先慢后快,让学生在准确的基础上,再达到熟练、地道地跟读。

①领读短句时,开始几遍可以放慢速度,待学生初步熟悉后,可突然加速,增加学生跟读难度,用不同的语调同读一句子,表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如升调、降调,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与活力。

②领读长句时,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将一个长句分为若干个意群,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待各意群读熟了以后再读整个句子。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兴趣,引发乐趣,肯磨嘴皮,肯下功夫,并能说出流利的“英文”,喜欢说“洋话”。

最后,朗读与口腔肌肉训练。教师在给初学者上语音课时,都要给他们剖析每一个语音的口腔部位,并告诉他们,如果口腔部位做准确了,所发出的语音就是准确的。那么,掌握了准确的发音要领,就形成语感了吗?不,语感并非体现在单个的发音要领上,它是语音、语调、节奏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有人早就总结出,学英语要“用嘴努力”,“从嘴突破”。如果强化训练舌部肌肉,坚持以快速、高声、清晰的方式来多读多说,久而久之,口腔就会自然适应一系列英语语音语调,从而产生出语感效应。

3.组织朗读,提高能力

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是一种本领体现,而任何技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所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朗读活动,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

(1)听范读或录音。通过听教师的示范朗读(备课要备磁带——模仿朗读)或学生的录音,学生可以了解文章内容和朗读特点,感知内容在语音、语调、感情、表达等方面的特色,把握正确朗读的方法和要点,为朗读的实践练习做准备。

(2)学生朗读。在确保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纠正语音或语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畅、自然、正确地读好每一个句子。有时可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强的特点,组织大声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大方朗读。比赛方式很多:男生与女生比、分组比、单个比,为了鼓励和肯定,教师为英语朗读或领读出色的同学发奖品;也可以采用朗诵比赛、角色扮演小品等形式来增强英语朗读的兴趣;学生录音,学生评分,或课前2~3分钟演讲等等。只要这样持久坚持,英语朗读必定会带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必定会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英语教学。

总之,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英语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朗读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正确朗读,反复操练,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记忆,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篇7

在从事多年的农村英语教学工作中, 笔者发现, 许多农村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 合格率也较高, 但是口语及格率远远低于阅读分析和基础知识的合格率, 无论是发音还是语言的流畅程度或是驾驭口语的能力, 都与我们所期望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一些英语口语演讲比赛中可以看到:城镇学生的比赛名次远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 已成为农村英语教学的“瓶颈”。

某教研组曾对一所农村学校近500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口语交际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9.4%的学生想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却只有20%的学生在口语活动中表现积极, 66.8%的学生表现一般, 13.2%的学生表现不积极;课堂外频繁使用英语交流的学生只占2.2%, 83%的学生有时会使用英语, 14.8%的学生从不使用。造成这种愿望与行动之间强烈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学生对口语表达有心理障碍, 不敢说, 怕出错, 怕被人取笑。

农村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 也有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因循守旧、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手段单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较为可行的方法。

一、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

兴趣的激发是学习最根本的动力, 而朗读方法的得当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朗读方法。

(一) 情境表情朗读

情境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或课本剧中人物的语言。学生在朗读时要根据课文情境, 运用声音和面部表情绘声绘色地进行朗读。情境朗读要取得好的效果, 学生必须真正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情感色彩, 这有助于学生综合英语水平的提高。此外, 学生协作进行情境朗读, 还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 自行录音朗读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 教师可采取更为具体的措施:要求学生每人准备几盘空白磁带, 每周对指定的英语篇目自行朗读录音, 并在下周的英语早读课上选择几盘给全班同学播放试听。这样, 为保证录音的效果和质量, 学生在录音前就必须先反复朗读要录制的课文。在笔者的实践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录音, 口语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这也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当他们再回头来听自己的朗读录音时, 发现自己也能说出这么流利地道的英语, 心中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从而信心倍增, 许多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 学生示范朗读

教师可请英语成绩好并且能力强的同学先作示范朗读, 并创造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有可能给其他同学做示范朗读。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互相模仿的欲望, 兴趣也能随之培养起来。

(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朗读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突破了时空界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更多地采用对应的多媒体教学, 如在屏幕上放映一些有关英语朗读的视频。这种新奇、生动而又逼真的课堂教学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朗读的基础教学

(一) 重视学生的跟读能力

教师的朗读会给学生提供相对标准的语音语调的发音方式。教师带动学生朗读, 可以使学生从语言的具体实践环境中直接掌握语言的准确表达技巧, 比如语调的升降、连读、爆破等等。让学生跟着教师朗读, 可以让他们勇敢地读、说英语。因此, 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因怕出错而害羞不敢读、说英语的心理障碍。

(二) 重视学生的集体朗读

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对话或者课文, 这是一个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方法。有些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会害怕单独在许多人面前读英语。一起读可以消除他们因紧张或害怕丢脸而产生的焦虑。因为一起朗读, 他们不会感到来自外界的压力, 这就给他们以信心和勇气把英语读出来。

(三) 重视学生的流利朗读

学生模仿录音或者老师的语音、语速和语调, 大声、快速、流利地朗读, 有利于他们说出地道、标准的英语。很多学生平时怕开口说英语, 怕大声地朗读单词、句子和课文, 这就为发音不准确埋下了隐患。学生要是不能准确地朗读出英语单词, 流利地读出英语句子和短文, 就无法准确辨别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单词, 更不能体会英语的语感、语调和语气。

三、关注细节, 提升学生的口语朗读质量

(一) 注意范读停顿

教师泛读时, 第一遍可要求学生静听并注意教师的停顿, 第二遍可让学生跟读。在此基础上, 学生可以自己练习, 同时教师进行指导。教师指导后, 学生可再次听音跟读, 并反复练习。例如, 在教学《徐国璋英语》 (第一册) 第十课《横渡太平洋》时有这样一句话:

It was quite smooth sailing after the tempestuous Altantic and so he called the new ocean the Pacific.

句子比较长, 教师在范读时, 就要把这句话分成三段, 如:

It was quite smooth sailing/after the tempestuous Altantic/and so he called the new ocean the Pacific.

这样, 教师有意识地读出一个意群与一个意群之间的自然停顿。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

(二) 注意单词和短语的重读

在朗读的时候, 句子中某些单词和短语的重读要加以突出。它同停顿一样都是正确表达思想内容、真切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恰当使用重读, 可以使语意更加鲜明, 起到强调、唤起对方注意的作用。例如do make yourself at home中do这个词就要发重音, 用来加强语气。

(三) 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授之以渔;培养能力

朗读是学会品评文章、积累材料,把别人的转化为自己的过程。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利用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重视朗读,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示范朗读,创设情境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常以动情的朗读创设课堂情景,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如,在教《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我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自己朗读,尤其是经典段落,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再给学生范读。再者,我认为初中生更需要老师的范读,他们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老师范读得好,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二、花样翻新,长期坚持

朗读前教师可提出关于理解课文的问题:本文写了几件事或有哪几个人?文章由几个场面组成?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设置个性化的朗读,如齐读、单读、对读、分角色读、竞赛读和朗读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使学生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实践表明,多样化的个性朗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张扬学生的个性。

同时,语文课堂要经常进行朗读,因为阅读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默读所能记下的内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而朗读一遍则会对二分之一的内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一生坚持朗读、背书,到八十岁时,他仍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所以说,长期坚持朗读能使记忆更迅速、更牢固。

三、吟诗诵文,培养习惯

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文,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我们学校利用每天晨练后的5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每周安排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定期举办“经典伴我行”、古诗诵读比赛等主题活动。此外,还进行经典诵读展示、八德故事会、读书笔记评比、“诗配画”比赛、书签制作、读书手抄报、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等系列活动。在教文言文时,我也非常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另外,诗歌教学更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通过表情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

四、以读促写,培养能力

“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写”是读的自然结果。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给学生朗读作文,如早读课读、课前三分钟读、班会课读、晚自修读。学生最喜欢晚自习前听我朗读作文。打开录音机,配上轻音乐,听我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说是一种享受。初中三年下来,作文听得多,积累得多,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同时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借助教材内容,适时引导学生以“习作”的形式把那些凝练的诗文进行扩写,把留下的“空白”补出来。例如,在《最后一课》中可以让学生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对于《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于勒成为富翁归来,菲利普夫妇会有怎样的反应”,并尽量让学生发挥想象,改写小说的结局。其中,对于那些留有“空白”的课文,则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补写有关的内容,使引导训练与写作训练相得益彰。也借助教材里优秀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让学生进行仿写。此外,要把课堂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为写作的仓库储备材料,以达到厚积而薄发。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有重点、合理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由此,紧抓“朗读”这一手段,是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倪女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篇9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叫的质量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涵丰富的情感”。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基本上交流的语言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较低。加之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朗读重视不够,朗读时间较少,缺乏系统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只要求学生朗读,但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采用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文本的能力。如果我们能针对学生的朗读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对农村语文朗读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研究课题为《农村小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朗读能力: 能力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朗读能力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的能力。通过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策略:“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策略有:

1、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如:在读中注重语音、语气、语调和语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而培养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文本的朗读方法。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对话式教学,以朗读能力的训练为突破口,创设特色课堂。

3、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如:朗诵、演讲、小品、舞台剧等形式测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朗读训练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4、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汇编并整理好各学段朗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假设

如果通过对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调查了解,采用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将能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求得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进而服务于农村语文教学,为其他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四、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化为人的脑髓。”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语文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而这种工具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朗读和交际来体现的。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素养,影响到他日后的交际水平。

2、心理学依据

朗诵实际上是朗读者欣赏自己的声音,自我表达情感的过程,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

3、语言学的依据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并不要求儿童实际去学习语言(不要求“儿童实际做什么事情”),只要能让儿童臵身于“某种适宜的环境”就可自动获得语言能力——就像身体在适当营养条件下的自动生长、发育一样。两岁至12岁之间,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4、教学论的依据

《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的目标中,每个学段的首要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能加强语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并有助于培养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和良好的眼动习惯。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做到语言准确;在朗读中能正确运用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语调的高低平缓;基本做到态势语的同步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明确课改方向,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根据各个年段的学生特点对指定文本测读并制定以下目标:

1、第一学段(小学一、二年级)

(1)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2)发音无方言现象、漏字添字不超过15%,重复和颠倒不超过三次;

(3)朗读中有一定的流畅性,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不清晰现象不超过五次,读破句和断读现象不超过五次,标点停顿和句中停顿都比较恰当,重音不明确不超过五处;

(4)能基本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2、第二学段(小学三、四年级)(1)学生朗读兴趣浓厚;

(2)发音中能注重变调、儿化和轻声的读法,漏字添字不超过10%,重复和颠倒不超过两次;

(3)朗读流畅,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不清晰现象不超过两次,读破句和断读现象不超过两次,标点停顿和句中停顿都比较恰当,重音不明确不超过两处;

(4)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3、第三学段(小学五、六年级)

(1)做到发音正确,变调、轻声、儿化正确,无方言现象;

(2)朗读流畅,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清晰,无破句和断读现象,停顿都恰当,重音明确;

(3)做到语速恰当、语调适中,能准确的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研究内容:

1、分学段调查学生朗读兴趣和水平实际。(1)调查学生是否爱朗读、乐于朗读;

(2)研究出能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措施;(3)调查各学段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4)分析学生朗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5)针对问题及原因拟订各学段训练方案。

2、以朗读能力的提高为突破口,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对话式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3、开发朗读资源。

(1)诵读课文、诵读经典美文;(2)教师自编朗读资料;

(3)引导学生搜集、自创朗读资料。

4、举办各种活动展示。

(1)成立校园广播站,推广朗读;

(2)举办朗读展示专题艺术节,学生用各种艺术形式(朗诵、演讲、小品、舞台剧),展示朗读训练成果。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朗读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能力训练研究打好基础。

2、文献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朗读训练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3、个案分析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4、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

七、研究步骤

1、申报阶段(2014年3月):参加总课题组培训,确定我校研究的课题内容,构思、规划、制订课题方案,部署研究内容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课题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4年3月—6月):学生朗读现状调查和朗读能力测量。了解明德小学全体学生阅读课上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所在的班级进行师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个体问题存在的成因。全体课题组成员根据成因探讨研究对策方案。实施训练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体系并进行推广。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 篇10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释疑能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释疑能力   广东东莞东城花园小学 陈利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这段话中,我深切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外延大大扩展了,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融入了各学科共同组成的大知识之中。一方面,语文知识是其它各学科知识的基础,服务于其它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其它学科又能补充和丰富语文知识。传统语文教育忽略了这一重要性,把学生禁锢在语文的围城之内,不让学生的思维向外延伸。新教材恰好相反,倡导打破学科“堡垒”,从其它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同时又用之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也促进了学生释疑能力的提高。 配合课标,新教材的“触须”也大胆伸进了其它各学科。例如《鲸》、《海豚救人》涉及生物学知识;《火烧云》、《海上日出》涉及气候学知识;《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涉及历史学知识;《琥珀》、《太阳》等课文也都与科学有关。通过以上课文的学习,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其它各学科知识的涉及,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了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这正是新教材所期待的结果。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一种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参谋下,它通常以学生完成一个实际任务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独立研究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学生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综合地学习和运用知识,锻炼和提高多种能力,特别是实践和创新能力。 对语文而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表现在以下五点: 1.重整合: 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  2.重过程: 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为重要。   3.重应用: 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去。  4.重体验: 要求学生亲自参加到学习体验中去,并在学习中不断得到知识和发展。   5.重全员参与: 要求全体参与,使每个人参加学后得到共同的发展。重视合作,学会宽容、理解、协作。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那么,如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促进学生释疑能力的提高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一、开展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就是指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在观察与交往中体验社会生活。我们常说“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变教科书为学生的世界,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 如学《大瀑布的葬礼》时,学生提出“在我们东莞有什么地方的水资源需要举行葬礼,来提醒人们保护水资源?”对此我提议学生分组进行“保护水资源”社会调查活动: ①.访谈当地的居民,建一座工厂掩埋了多少水池,带来了多少污染? ②.调查马路积水、河水浑浊的原因,了解地方对水源的管理; ③.讨论对水资源保护的对策; ④.写建议书宣传。 又如学了《草原》和《三峡之秋》后,学生问“如果我们自己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会是怎样的感觉?” 我们班就决定在假期以“远足”为主题的活动,开展了“五个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语言、应用语言。即写一份远足计划或向家长、老师打一份申请,问一问去过的人或读一篇写那里景色的短文,购一次物或就一次餐,问一次路或做一次景点小导游,然后写一篇小作文或向其他同学作一次汇报。这样,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交往素养。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 互联网是一个偌大的虚拟世界,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 例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并下载有关黄河的资料;课上:首先通过“我的邻居”的方式交流有关信息,接着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和“黄河变化的原因”为问题组织学生读课文并整合多方信息,接着和学生协商,引导合作,分别以“保卫黄河”、“治理黄河”或“黄河小史”为主题制作网页,然后发送到学校网站,互相交流评点。整节课以语文实践为核心,让学生在虚拟活动中收集资料、讨论合作、制作网页、交流欣赏等,从而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 如学习《海底世界》,让学主在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栏目并从中进行剪辑,从网上下载有关海底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进行整理归纳制成网页,在小组中展示播放,不仅把书中介绍的美妙景色存贮脑海,还能把书中没有写的海底奇妙尽收眼底,烙进记忆深处。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文中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必然会得到多层次的收获。 三、与其他学科融合,进行实践体验。 语文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本身也能形成不同的系列,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综合运用。 如学完《草原》这一课,就有学生质疑“草原真的那么美吗?值得我们去保护吗?对此,我建议学生们开展“走近‘草原’”的活动: ①. 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分布、最大…… (社会学科)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颂赞草原:吹、弹、唱、画、写、诵、舞……(音乐、美术) ③.组织讨论:如何爱惜、保护大草原?(社会学科) 如学习《养花》前,让所有同学都尝试着养养花,从中体会养花的酸甜苦辣;学习《劳动最有滋味》,不妨让学生当一天家,完成从早上起床、买菜、洗衣、做饭、拖地等家务,从中体会劳动的.辛苦与乐趣;学习《瀑布》组织学生实地游览泗溪,领略三吊水的雄伟、壮观、迷人;学了《一次科技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件手工,来一场科技制作比赛等等。 四、挖掘学科本身的人物,开展角色活动。 角色活动就是指利用角色效应,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表演等言语实践活动中,收获对学习的体验和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智力加工所形成的学习能力。 如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教师首先创设任务情境,引导提出把这篇课文演下来,在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人物角色,如导演、演员、动作设计、评委、顾问等等;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选择学习伙伴练习;然后组织组际汇报交流,其主要过程为:演之前,其他同学做顾问,提建议――表演时,学会倾听与揣摩――演之后,交流心得并评赏;最后再自由练习,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加上合理想象,组织创造性表演大赛,由学生点评并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等奖项,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形成学力、发展个性。 五、抓住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专题研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综合运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等资源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首先组织自学 ,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发现问题;接着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如他们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等;然后教师引导分组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以及其他“以少胜多”的案例资料,带领学生穿越时间的隧道,与历史人物对话,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在学生交流了有关资料之后,教师组织学习活动,赏读重点段落,交流课题研究成果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从策划到交流,课堂所用时间为两到三课时,但整个学习过程一般要历时一周左右,而且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自然有利于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会自由拓展。 自由拓展就是指以“课文内容”为信息点,以“与信息点相关的所有信息”为学习内容,然后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项目。 如学习《新型玻璃》后,引导学生以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为切入点,利用自己“目之所及”的所有信息,自由选择学习项目。结果,有的学生出了一期“玻璃世界”的画报;有的学生为文中的玻璃设计了广告词和推销方案,有的学生给文中的玻璃撰写了产品说明书,也有的学生开发了一种新的玻璃等等。并在组织组际交流时,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学习成果,从而激励学生超越、促进学生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质疑释疑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学生代表在家长会上的讲话稿下一篇:《推敲》教后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