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结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结(推荐10篇)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结 篇1

建宁县伊家中心小学 黄福九娥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提高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要研究目标。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以及忽视现代教学设计方法的引领,课堂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借助于 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只有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设计才会符合教学规律,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体现 “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也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效。取得的成效:

1.教学设计和学案设计体现:为学生”学”而设计,创造了多种形式,体现了个性化。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结构环节安排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

3.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积极倡导三大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三大学习方式不再流于形式,起到了实效性。

4.重视探究过程的展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有了深刻的体验。从学生的元认知入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突显了教学实效性。存在不足:

教学普遍存在着阻碍课堂实效性的问题。1.仍然强调教学的预设性,抓不住教学的生成性。

学生还是顺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学习,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顺畅完成,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教师不能抓住生成问题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2.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

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如何将新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感、参与度关注较少。“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是有效教学不可或缺因素。3.学生学习因没有明确任务而缺乏目的性

教学中,在新授前做一些与新知识相关的训练,学生不明白教师的用意,不清楚这些指令和零碎行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目标指向不够明确,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影响了教学实效性。4.提出的问题太大或太小,缺乏序列性。

如课堂上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就是太小、太碎的情形。只有对问题有效分解,学生通过对问题序列的层层推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扶到放,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实效性。

思考与总结:

1.更新设计理念,创设“以问题为中心”有效教学模式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情境,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数学化。出一个中心问题,并把“问题”转化为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完整任务。一堂课可以 成问题序列,层层推进,通过序列问题的解答最终解决复杂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设计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有效教学方法。①具有任务特点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②解决可分解成问题序列的问题,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度。

2.加强备课,调整备课策略

在备课时,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备课的基本精神就备活课、课备活、活备课。所备的课要具有时代意义,操作性要强。备课时教师头脑中要有“与学生对话”、“与教师自己对话”、“与同事对话”、“与新理念对话”、“与教参对话”的意识,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备课时要采取多种策略:开放性策略、预设性策略、反思性策略等。

3.与课改同成长,加速自我成长

课改已进入反思阶段,我们的教师对我们的教学要进行深度的反思,建议教师与课标进行再次对话,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再认识再提高。由课改初期对课标肤浅的认识到几年的实践应用,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变,但还处在横向的交流阶段,缺少真正理论与实践的纵向引领,因此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专业素养,增加知识储备量,与课改同成长。

2017年6月

“全力提高课堂时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理化生微组 2011.01

“全力提高课堂时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实践表明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做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与道德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等。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取得的成效:

1、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名学习者。

与学生共学习,共同提升,收获学习的快乐。使自己和学生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融入课堂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共同体。

2、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营造深厚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关注过程,关注学习状态。要关注每节课有多少学生在和你一起学习,有多少学生在专心听课,有多少学生学习收获较大;学生的学习是否很积极踊跃,思维是否具有深刻性,是否在认真思考,思考的问题是否有思考价值。

存在的不足: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相辅

相成的。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就活跃了。课堂上以小组对抗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2、抓好课堂教学。课前的准备和课堂气氛的营造都是为了更好的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大家都参与,使大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3、追求生活化的活动设计。学生对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并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生活的各种信息。在设计活动时我们最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选择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活动,力图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

4、及时反馈评价。对于学生他们的点滴成绩我们光给予口头表扬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们了,在学生们的书本和作业本上印上“笑脸”的标志,是对孩子成绩最好的认可。期中测试时,将每位学生的笑脸做统计,并记录到他们的平时成绩中。得到的笑脸多与少无所谓,重在孩子能乐于参与学习,这是最好的结果。反思与总结:

1.更新设计理念,创设“以问题为中心”有效教学模式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情境,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数学化。出一个中心问题,并把“问题”转化为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完整任务。一堂课可以 成问题序列,层层推进,通过序列问题的解答最终解决复杂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设计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有效教学方法。①具有任务特点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②解决可分解成问题序列的问题,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度。

2.加强备课

在备课时,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备课的基本精神就备活课、课备活、活备课。所备的课要具有时代意义,操作性要强。备课时教师头脑中要有“与学生对话”、“与教师自己对话”、“与同事对话”、“与新理念对话”、“与教参对话”的意识,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备课时要采取多种策略:开放性策略、预设性策略、反思性策略等。

3.与课改同成长

课改已进入反思阶段,我们的教师对我们的教学要进行深度的反思,建议教师与课标进行再次对话,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再认识再提高。由课改初期对课标肤浅的认识到几年的实践应用,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变,但还处在横向的交流阶段,缺少真正理论与实践的纵向引领,因此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专业素养,增加知识储备量,与课改同成长。

“全力提高课堂时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理化生微组 2011.07

“提高课堂实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随着课堂改革的的不断推进,新课堂要求老师学会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的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不再是主宰着而是作为主持人。这意味着老师讲授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这与现在教师们感觉要教授的知识面增加了、题目越来越活了、要探究的内容增多了、而时间却总太少了相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经逐渐成为是否能成功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和记。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辛苦,学生记得枯燥无味。这种课堂不是说教师没有努力上课,学生没有认真听课,但很多教师都发现辛苦上完一节课下来,学生懂得、记得的知识很少。甚至出现只有一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而一部分学生则无心听课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而且能学到知识。

一、现行课堂存在问题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虽然在备课时都写下了三维目标,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忘了教学目标,随意性比较大。常常混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别。目的是你要达到的地方,是终极点,目标则是这中间的一个一个的站点。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我们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叙写用在哪节课都行,可谓“放之四海皆真理”。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

4、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5、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如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如何体现层次性;如何在课堂中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6、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高课堂有效性对策

1、明确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上课教师还不能明确要教学那些教学内容是不可能上好这节课的。因此,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首先要自己明确这节课要教什么?因此我想在课堂教学之初,一定要吃透教材,深入地研究学习教材和教学用书,这样才能明确我们这节课要教什么?

2、准确恰当设定教学目标

明确好教学内容,然后就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本节课的灵魂,所以确定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防止教学目标过大;二是防止教学目标过小。过大,则会贪多嚼不烂,不能深入。过小,则会浪费时间,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工具,好用不好用主要是要看我们使用者如何用?会不会用?因此,在每单元教学时要结合教师用书的课时建议,准确、恰当的分解教学内容,使每个教学目标都恰当的落实在每节课中。这就应验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明确好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目标,然后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如何教的问题。在平时听课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个问题,不同人教,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4、了解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学习知识,就像垒墙,上一层必须由下一层支撑。如果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是不可能上好一节课的。同样在听全国著名数学家吴正宪老师上

5、丰富幽默的课堂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最主要的方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简练、准确、幽默等将会为课堂增添更多的精彩。面对小学生如果课堂教学中啰里啰唆,教师说很多吸引力不强的话。学生还不知道老师说的什么?学生就会慢慢的厌倦疲惫。幽默是一种催化剂,是课堂教学的一根强心针。

6、高超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首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没有足够的威信。在教学之初,就要让学生知道上课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其次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缺乏吸引力。如果在课堂教学设计之初,就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问题。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会跟着教师的设计一步步的来。最后就是教师是否具有及时组织课堂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提高课堂实效性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和老师之间应该重新构造新型课堂模型。

1、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也要“接受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探究式”学习有优势,也有弱点;“接受式”学习有弱点,但也有优势。机械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之妙。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教学注重“过程”,同样也要注重“结果”。

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使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突出学生的“主体”,也要教师的“主导”。

其实,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学效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

4、追求“民主”、“开放”,离不开“秩序”、“规则”

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课堂常规的变化。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但教学的“民主”、“开放”是以课堂的“秩序”、“规则”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总之,我们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做到:”在转换师生角色上,积极探索和构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变革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以活动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转变学习方式上,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通过努力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全力提高课堂时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理化生微组 2012.01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研究总结

从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到今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者的关注。我校也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研究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提高了师生素质及课堂教学质量。

一、正确把握“实效课堂”的本质

新课程改革实验让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改变。纵观我们的课堂,学生动手操作多了,相互交流多了,表现展示多了,课堂上时常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仔细琢磨我们的课堂,总感觉形式化的东西太多,学生的情感并没有真正调动出来,“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的仅是极少数学生;从学生作业的反馈看,知识掌握不过关的大有人在,学生的能力也让人担忧。这些问题的暴露,我们在思考:学生在课堂40分钟里,究竟收获了什么?我们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 首先,为让了深刻认识实效课堂的本质及重要性,学校领导及中层管理者带领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会新课改精神,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把握课堂教学的内涵。

其次,学校利用例会、集中学习、教研活动组织老师反复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再对比名师、专家的课堂教学,在分析中提高认识。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专著等,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从名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谈起》,大家在相互交流中明确了实效课堂的本质,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作好了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

二、实践探寻“实效课堂”的途径

1、引导教师个人加强实践研究,利用每一节教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将教学点滴融入教学后记、教学心得中。

2、以教研组为龙头,扎实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看课说课活动,收集教学信息,解决教学疑难;推出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学思想、学方法、学策略,进行说课上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

3、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坚持听推门课、随堂课,和教师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真谛,指导一线教师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通过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显著的变化,形式化的无效的活动少了,教学有了一定的深度、广度,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三、“实效课堂”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素质是前提,优化课堂教学是关键。

(一)提高教师个人素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要想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教师首先就得成为这样的人,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爱教育、爱学生,能饱含激情地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教师要有组织、表达、思维等多方面能力,能游忍有余地驾驭课堂,引领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艺,让教学充满快乐与情趣,洋溢着智慧与灵性,教与学都是幸福的;教师还要有适应教学需要的知识储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广泛的兴趣爱好„„

(二)要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应该抓住影响课堂实效性的几个关键因素。

1、准确恰当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所以确定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防止教学目标过大或过小。过大,则会贪多嚼不烂,不能深入。过小,则会浪费时间,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组合一次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和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平时听课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个问题,不同人教,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这里的关键就是,每个人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的不同。

3、用心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帮助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语言对情境的创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情导情,激活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还要锤练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4、、了解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学习知识,就像垒墙,上一层必须由下一层支撑。如果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是不可能上好一节课的。

5、丰富幽默的课堂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最主要的方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简练、准确、幽默等将会为课堂增添更多的精彩。面对学生如果课堂教学语言啰唆、吸引力不强的话,学生就会慢慢的厌倦疲惫。幽默是一种催化剂,是课堂教学的一根强心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慢慢的挑逗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热情,为课堂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精彩。

6、高超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忘我”的讲解,而学生却“自由自在”。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没有足够的威信。任何学生在“玩”之前,都会先试探性“活动”,发现老师不闻不问,才逐渐大胆起来。因此在教学之初,就要让学生知道上课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其次,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缺乏吸引力。如果在课堂教学设计之初,就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问题。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会跟着教师的设计一步步的来。最后,教师是否具有及时组织课堂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很多教师不断地抓住学生回答问题或自己讲解重要内容的机会,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并对学生进行“倾听”教育。我想这样一来,慢慢的学生就会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还有很多,需要每位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挖掘,不断地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可能上好每一节课。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继续从提高教师素质,抓住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进行研究,让老师快乐的教,学生快乐的学。

“全力提高课堂时效性”课题研究总结

理化生微组 2011.01

“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课题研究总结

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实践证明探索和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理化生微教研组在一学期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收获,现将我们的做法做一简要的总结:

1、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2、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了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下,学生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

4、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效能的检测纬度上,它可能更有实际的意义。我们是否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重点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

5、改革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顺利完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为此,我们不妨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有关的探索。

6、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与特定的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学生的各种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都是在特定的学习境遇中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持续的新鲜感是最好策略,具体说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某学科的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教师绝对不要露出任何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否定声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他的对学习的成功感,尊重、维护他在课堂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

„„

以上只是我们组在过去的一学期中在探索课堂教学实效性上的一点小小的收获,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 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全力提高课堂时效性”课题研究总结

理化生微组 2011.07

“提高课堂实效性”课题研究总结

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收获颇多,现将一阶段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具体开展的工作:

1、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各年级组的课题研究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活动中要求个人钻研与集思广益相结合,积极探讨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背景、教学方法等,探索创新教学的新举措。

3、加强过程管理,并责任到人。把研究的主要内容落实到每个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4、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作好个案跟踪分析:为了提高实验的实效性,在每个年级中选取3——4个典型合作学习小组,作好详细的个案跟踪分析,从中概括出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及时反思,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手记。

5、定期组织课题组经验交流,开展好教研组工作例会,集思广益,资料共享,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会,一方面相互沟通学习,另一方面为了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方向,从而使课题向纵深方向发展。

6、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教师密切关注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反馈,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捕捉现状信息,灵活驾驭课堂,积极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收获:

(一)、明确课堂合作学习的意义:

本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并且组内组织了三次集中理论培训,同时,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相关理论书籍积极在实际中运用验证,提高了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意义的认识。

另外,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和阶段性考试成绩的质量分析向学生反馈,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对提高成绩的重要性。目前,课题研究的实施者和实验对象对课堂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小组成员的组成有了更科学的分配:

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不断的调整分组情况,学习合作小组的构成日趋合理,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三)、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

小组合作还需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分工:领导者、记录者、联络者、检查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增进角色的互赖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关注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决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演变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借合作的机会闲聊的现象。此时老师要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不能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没有了实效。

2、学生会经常出现自主合作学习一时受阻的现象。

在今后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及时的点拨,使课堂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3、仍存有学生出于对教师的敬畏而使得师生间合作学习效果较差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不能真正放下“架子”所导致的这种现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做到“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真正的做到教学法相长,共同提高。

“全力提高课堂时效性”课题研究总结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结 篇2

一、利用课前小结, 升化教材的情感目标

在课堂教学之前, 选取与所学课文密切相关的诗歌、名人名言、优美词句等, 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或引导学生动情地诵读、背诵, 紧扣学生心弦, 撞击学生心灵, 会给学生留下历久弥新的深刻印象。如我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 课前出示有关团结协作的名言, 先范读, 再让学生齐读, 并让学生谈谈读后的体会, 然后再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诵。当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时, 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这就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二、利用课前小结, 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为了深化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视野, 课前我展示同学们收集到的与教材有关的资料, 让学生说说你收集了哪些资料, 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选择。通过这一环节既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能让学生明白学会从课外资料上获取所需信息, 可以解决许多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利用课前小结, 理顺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 在课堂上刚建立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不稳定的, 不牢固的, 特别是新旧知识会容易产生混淆、理不顺等现象。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小结, 帮助学生理顺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上《科里亚的木匣》第二课时, 课前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 指导学生小结, 目的是通过比较, 理顺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 教师及时小结, 并提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四、利用课前小结,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学习《麻雀》一课, 先让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就把课文分成了几个部分, 分别说说每个部分讲什么, 再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意思。如学习《小摄影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时, 先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六要素, 把六要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意思。这样既准确, 又能把一件事说清楚说明白。

五、利用课前小结, 培养乐于探究的的能力

学生通过回家预习课文, 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了, 课本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时机,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 相互交流, 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 在学习第五单元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时, 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一个节日, 查询、专访、整理相关资料, 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习俗的变迁。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而且每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有着个性的差异, 扩大教学内容,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 母亲节、父亲节、春节、“五一”、“十一”、“六一”、“春节”、“中秋节”等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 都可以成为活动的主题。通过以“春节”为范例,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各种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地区的民俗差异、时代的变迁等内容。指导学生不断的观察和体验生活, 感受生活, 引发对文化及生活的思考。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整理、分析等过程, 初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 积极利用网络、生活环境扩展学生学习的外延空间, 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习效率。

六、利用课前小结, 承上启下, 为新课作铺垫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应抓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激疑设悬, 承上启下, 为新课作铺垫。在学习《铁罐和陶罐》一课, 课前复习词语:骄傲奚落傲慢恼怒谦虚争辩兴奋, 并让学生归类出这些都是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语。老师及时小结, 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品读这些词句, 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此小结, 提示了本节课的内容, 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究, 同时能维持学生的兴趣水平, 使前后自然地过渡, 巧妙地连接起来。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结 篇3

一、总结预习式

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如在学习“梯形的认识”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和帮助预习:

1. 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

2. 什么是梯形的底边(上底、下底)、腰和高?

3. 梯形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 我们能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不能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呢?如果能,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这样设计,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进入到下一节课“梯形的面积”新课之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过渡和铺垫。

二、延伸拓展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结尾:

教师边出示用纸板做成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边总结和提问:

“我们通过学习和证明,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当学生面有难色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

“计算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采用了‘拼图法’;对于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采用类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图法’,把它们分解成几个三角形,再计算它们的内角和呢?

这时学生猛然醒悟,很快顺次把这些图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四边形内角和是180°×3,五边形内角和是180°×4。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问:

“照这样看,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学过的三角形的知识,又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知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还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三、趣味游戏式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 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 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 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到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四、问题启发式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

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

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正值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我就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留给学生思考:

在下边算式的括号中,任意填上“+”“-”“×”“÷”等运算符号,使两组8个数的计算结果都等于2008:

5( )8( )25( )20( )5( )10( )2( )4=2008

50( )4( )5( )2( )2( )10( )25( )8=2008

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结 篇4

王小倩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如下目标:

1、全面性。素质教育第一要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受益。

2、主动性。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学习的需要变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变被动式的吸收为主动式的探索,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探究性。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4、合作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总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课题实验的管理

1、建立领导机制,确立实验班级。

在市教科院的亲自指导下,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导、教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管理、指导及实施工作,并确立了实验班级和实验老师。

2、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实验

扎实深入进行的基本保证,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措施。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代会精神,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增强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使命感,提高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组织教师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促使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习观、教学观;鼓励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老师们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之中。

3、重视课题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我们把实验课题分解成几个子课题,要求实验班的老师应围绕一两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举行经常性的教学漫谈,认真积累资料,做好个案分析,写好课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每月份写一份阶段性试验成果报告,每学期举行一次观摩活动,力求辐射一片,使其他老师也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认真总结经验,撰写成文。

三、课题研究实验采取的策略

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体现实验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满足学生这种需要,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首先,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服务者的地位。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气氛,努力创设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的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探索过程,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异议甚至批评、反驳,正确看待学生的插嘴和错答现象,多宽容、多鼓励、少指 2

责,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为创造性地学习埋下伏笔。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学习,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1、扩大自主空间,改变学习地位。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另外,我们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提供给学生不同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在这个空间内,学生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强行指令,他们可以自己提出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伙伴,考虑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过程,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说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共享。

2、提倡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是若干个体共同协作,相互提升和影响的过程。我们充分发挥每一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彼此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巨大的磁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与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老师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假如你是比萨城的一位记者,听说伽俐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有什么反映?你会对他提出什么问题呢?这样一问,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求,产生了强烈的交流欲望,思维的火花频频燃起。他们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充分的交流探究,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大胆交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你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呢?”“你这样做是否有科学根据呢?”“你这样做是不是太固执、太胆大妄为了呢?”“亚里士多德是个有权威的大哲学家,你怎么敢否定他的说法呢?”“你这样做是否违背人类的真理呢?”学生课堂表现异常活跃,始终处于自主探索的学习状态,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创新意识和潜能。

4、引导质疑问难,发展创新思维。

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在不少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就是顽劣捣蛋,考分的高低、听话不听话几乎成了家长要求孩子、老师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殊不知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形成思维的定势,习惯于为应试而学,习惯于依葫芦画瓢。其智慧的火花就会逐渐熄灭,创造的勇气就会逐渐丧失。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批评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近一年来,我校多数教师接受了“农村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这一实验课题,并大胆进行课题实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形成了初步的经验,培植了一批优质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学校群体和教师队伍。

2、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活动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3、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主体是凸现的,个性是明显的,创新意识是勃发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成为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然实现的过程。

六、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1)、严格要求,勇压担子。

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对他们勇压担子、加砝码,要求青年教师把压力 变为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2)、加强培训,促进群体。

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多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受益,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2、探索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我校课题虽说已是省级的实验课题,但实验中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结 篇5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自2008年9月起,我校语文组对《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课题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研究的一些工作进行回顾。

一、高度重视,提高课题研究意识

自立项后,我们把课题研究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认真学习有关文献资料,重点细化课题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对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提高课题研究意识。多次组织老师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将学习经验消化理解,真正达到以课题促教研的作用。

二、加强学习,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加强理论学习:采取多种渠道如网上查找、网上学习、研读资料等方式,了解、学习、认识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做到真正理解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相关理论知识,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真正实施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加强实验,提升课题研究能力

为了提高课题研究能力,进一步深入理论学习,将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学有体会和感想,并且勤于梳理,将体会和感想进行总结。加强了课题研究的资料建设。

本学期,我语文组还开展了将有效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的公开课教学。在课前课深入解读教材,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 1的加工与改造。真正有效的课堂,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只有“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才有了源头活水。

切实把握学生、解读教材固然重要,但解读学生同样也不容忽视。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有效的课前准备必须完成的前提。把握学生主要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认知风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解。

明确树立目标、有效的课前准备还包括树立良好的目标意识,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积极参与公开课评课,评课时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高效率的工作。每次活动过后,认真思考如何恰到好处地把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几个月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任务,为做好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海口市新坡中学语文组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结 篇6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到,虽然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但其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并不尽人意。学生总是背诵学过的现成句子,难以用自己的思维来表达,部分比较害羞的学生不敢大胆表现自己,不能令人满意地完成交际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因此,在课堂上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是必须的,本年度我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了相关的课题研究活动。

一、在课堂教学中,从多渠道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1、加大语言的输入量。

有输入才有输出,低年级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高年级用全英语进行教学。首先,教师用标准的、优美的语音语调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感官上感知英语语言之美,有强烈的求知求学欲望。其次,高年级结合学生实际课前进行大量的Free talk(口语问答),低年级课前多组织学生唱优美的歌曲,课堂上多组织学生朗读课本里优美的童谣。只有有了足够的输入量学生才能张得开嘴。再次,用好课本资源,将课本上的对话采用操练形式不断巩固,并扩充课外知识,让学生琅琅上口。

2,创设情景,培养能力。

教师要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努力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语境中。例如,三年级下学期的Unit 11 《Put the Table Against the Wall》,我先作示范说出指令,然后在操作,同学们看见有活动的机会都纷纷举手,跃跃欲试,但为了兼顾全体,我让同桌两人先练习好对话然后再举手上前面来表演,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3,多表扬、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对小学生来说,鼓励和表扬时非常有魅力的。特别是在口语表达时,给学生赞扬,鼓励他们大声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从小养成大声说英语的好习惯。为了鼓励三年级的学生大声大胆的开口说英语,我特别准备了一些小红花贴纸。每当学生大声准确的回答问题;踊跃发言;大胆地在课堂上练习对话,我都会为学生们贴上小红花,鼓励和表扬他们。在小红花的“鼓励”下,几乎全班同学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以前声音较小的学生,为了得到小红花都敢于大声开口说英语;一些害羞的学生,看见其他小朋友都得到老师的小红花,互相比较谁的小红花多,胆怯的学生也终于在课堂上举起小手,我也会特别请他们回答问题,鼓励他们大声开口说英语,并为他们的进步而表扬他们,为了鼓励他们继续进步,我会特别奖励他们两朵小红花。其他同学也受到鼓舞,继续努力,现在开口说英语更显得自信。

4,课堂上坚持各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让评价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师的口头评价必不可少,但不能泛滥,“Very good!”用多了学生没有了成就感,注重评价语言多样性,有针对性,评价工具也要随教学内容随时改变。在口语活动中,教师往往高度警惕地听着学生所用的每一个词句,如果在学描述或练习过程中,立刻予以纠正,不仅打断学生思路,影响学生完整的表达,也会造成学生疑虑,担心自己的发言和句子有无语法错误,过多的注意语言形式,缺乏自信心,渐渐就会失去口语表达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学生口语中出现的语法及语音错误不要及时纠正,等学生完成后采取鼓励和肯定的态度纠正其错误,使学生经常的不断的获得成功的愉快的体验,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愿望,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结巴”,不要在学生停顿思考是给与太多的帮助,造成学生过于依赖的心理,养成独立完整表达的习惯。

二、课后练习中进一步督促学生练习口语。

每天坚持检查听读作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读习惯,每天固定时间听读,让听读英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检查学生读书

情况,我会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读书,并对一些不正确的发音进行纠正;为了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我经常将学生分组,然后进行角色表演,有时候还会进行比赛,让学生来评学生。

三,努力创设校园英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口语练习的平台。

鼓励学生在校园里大胆地运用英语日常口语,学以致用,见到英语老师和同学用英语问好,课间我会适当地用英语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交流英语学习方法;与学生谈论外国文化和文化差异,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英语成为每一位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现阶段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2,3,4,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英语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学生大胆大声地开口说英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初尝“成就感”,逐渐消除畏难情绪 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开口说英语;高年级学生积极在课堂上

使用英语与同学交流,运用已学知识自编对话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结 篇7

一、一记成功之举

作为体育教师, 我们每堂课都会有不同的成功之处, 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设目的、引起教学共鸣效应的做法。可以将教学中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 即在布置器材场地、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教学方法等感到满意的方面, 把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如:在“障碍接力”游戏中, 笔者改变了以前先讲游戏规则, 然后进行比赛的方式。而是把学生分成四组, 告诉学生在60米内所要完成的动作:跨栏1次、钻洞1次、跳绳15次、俯卧撑5次、篮球原地跨下“8”字交接球5次、举哑铃10次。然后要求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出各种器材的摆放顺序, 引导学生思考, 怎样摆放才会更有效,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游戏结束时, 笔者根据学生设置的顺序, 让学生说明摆放的理由, 使学生由最初的设计者变为理性的思考者。这样, 学生就产生了一种“我是练习的主人”的感觉, 激发了练习的热情, 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每堂课下来, 对这些成功的教法, 一一加以记录, 不断积累, 便能有效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二记前车之鉴

经验再丰富的教师加上再完美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或处理不妥的细枝末节存在。因此, 上完一节体育课后, 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某些内容处理不当;某个环节安排不合理;某项重点突出不明显等等。细细思考, 这些细枝末节也往往能折射出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储备或经验积累欠缺的一面。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缺憾及时记录下来, 对其原因作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并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疏理, 定能“吃一堑, 长一智”, 变缺憾为经验, 成为今后教学上的借鉴。如:在60米跑的练习中, 为了追求练习效果, 笔者临时决定改为追逐跑, 刚一宣布, 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比赛开始前, 笔者在起跑线前约3.5米处再画了一条线。第一组笔者安排了6对学生。哨声一响, 12名学生飞快地向终点跑去。临近终点时, 第三跑道的2名学生稍领先, 前者见将近终点, 便向内拐去并减速, 第四跑道跑在前面的学生来不及避让, 踩到了前者的脚。刹那间, 两人都失去重心, 几乎同时摔倒在地。第四跑道的后面同学来不及“刹车”, 相继绊倒在跑道上。在场的其他同学发出一片惊呼声。笔者赶忙跑过去检查摔倒学生的伤情, 叫体育委员把受伤比较严重的学生扶到校医室去处理。因为考虑不周全, 造成了这次意外伤害事故。为此, 笔者通过课后小结记下了几点教训:一是要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追逐跑时参加人数不宜过多, 特别要对学生强调分道跑;二是两人之间的起跑距离要合适, 应把速度相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组;三是追逐的过程中以触碰为准, 不必超越或捉住。这样的教学细节其实很重要, 若考虑稍微周全一点也容易做到, 但许多时候往往会忽视。记录下这些教训, 对我们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三、三记创新之花

在教学过程中, 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有创意的问题, 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偶然的一个动作, 会给教师带来灵感, 有时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甚至优于教师事先设想的方案。作为教师, 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 教师应及时把这些记录下来, 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伺机采纳。如:在对女生进行仰卧起坐的教学时, 传统的教法大多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次数。这种教法虽然看起来既简单又省时, 但学生缺乏主动性, 教学效果往往不怎么样。一个偶然的机会, 一个排球滚到正在做仰卧起坐练习的女生身上, 这个女生相当生气地就势抓住球, 快速地弓身用双手将球掷了出去。笔者见此情景, 不禁灵机一动, 计上心来:何不把这种方法应用于仰卧起坐教学中呢?于是, 一个仰卧起坐加双手抛掷传接排球的练习设想形成了:两个女生一组, 相距4米。一个女生双手持球于头顶上方, 仰卧于垫上, 练习时快速地起身把球掷给另一女生。同伴接球后, 将球抛回, 重复练习。这个练习对发展“坐起”速度有较好的效果。当多次练习后, 学生兴趣即将降低时, 笔者又有了灵感, 针对女生爱美的心理.说此练习对腰腹部的锻炼很有效果, 可以保持身材苗条。这样女生又自觉地增加了练习次数。这种突来灵感的教学方法, 学生乐于接受, 不知不觉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种“智慧的火花”是在师生的双向活动过程中突现的, 这是课前难以预设的, 往往“突如其来, 突然而去”。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小结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四、四记再教设计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经常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对原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虽然在课堂上也有急中生智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功效的惊人之举, 但更多的是留下失败之笔。通过课后小结, 可以让我们对每堂课做出比较正确的评价, 找准反馈的信息, 思考每一个教学环节, 使教学设计更科学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次教学设计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我们合理运用课堂上各种动态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使课堂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如:笔者在上完每一堂课后, 经常静下心来, 思考一下这一堂课的得与失, 根据这堂课的体会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反馈的教学信息, 写一写“再教设计”, 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 才能比这一堂课上得更为精彩。这样可以扬长避短,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另外, 写好课后小结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记“实”, 即求真务实, 能真实反映自己在课堂中的思考、发现、感悟、体会或困惑。二要记“紧”, 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灵感, 一般不超过当天。如果时过境迁, 再追补记忆, 效果就相差甚远。有时灵感只是一瞬间, 情消意散, 灵感就不“灵”了。三要记“精”, 即简单扼要, 做到不求数量, 但求质量, 有感则长, 无感则短, 切中要点, 避免形式, 少则几十个字, 多则一二百个字。四要记“重”, 即重点突出, 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内容, 应重点记录, 使其成为再实践的第一手材料。五要有“据”, “据”包括三个方面:新课程理念 (一据) 、学生发展 (二据) 和教学效果 (三据) 。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结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实效性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新课程提出了三个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就对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和学两方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一个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也有学者称之为“有效教学”。高中物理课堂的实效性,应不单指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包括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解决生活中类似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是一门科学,要掌握相应的方法才能使课堂高效。因此本文就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实效性提出几种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备好每一堂课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是以自己的思维跟进整个教学,而不是学生的思维,所以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学习。教师要转变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少讲精讲,把重点放在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使其主动学习。

尽管教师对于教授内容非常熟悉,但还是要充分备课,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起重大作用,实质上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基本,此外还应把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融入到知识目标之中,所以知识目标是后两个目标的载体,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后两者。除了教学内容之外,教师也要把握学生学情,学生有没有提前预习,学生对本节课相关内容的一贯思维是什么样的等等。

二、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是,教师不仅要是知识渊博的人,还应是有崇高职业道德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师本人需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来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注意力有限,整节课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技巧,不管是通过有趣的开场还是中途的幽默笑话甚至悬念。

学生上课时难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说话等现象,教师如果只严厉批评,有时候可能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此时最为有效的方式是组织小组探究,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实验证明,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尤其对一些物理实验,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讲授比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有效得多。教师应给学生更多活动的空间,只担当服务者的角色,管好学习纪律,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会更加突显出来。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生动化

物理学是以实验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用实验来探究或者验证自然规律和物理定律的情况很多。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这一趋势在物理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尤其是某些实验非常复杂,手动操作具有一定难度,甚至有些模拟过程不可能通过现场实验来操作,如布朗运动、库仑扭秤实验、分子运动规律等,因此必须借助一定的现代化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一些微观、不能洞察的现象直观化、生动化,以更易理解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的理解和记忆,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降低教学目标的难度。

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的培训,提高老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也鼓励并监督年轻教师多运用多媒体技术。

四、加强实验教学,创新问题设计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来,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要运用在物理学习中学到的思维方法解决模型、实验、文字材料和图表中已有的难题。与此同时,教师应提出贯穿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这一点非常重要。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学习的不竭动力。

五、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

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教学评价居于重要地位。由于教学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因此教学评价应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学的评价。由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学生应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学生对教学是否达到了学习效果最有发言权。除此之外,教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作业情况等方面自我评价,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领导、专家对教学过程作一个科学的评价。综上所述,对教学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应积极吸取经验教训,改进以后的教学。

结语

高中物理课堂的实效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虽然如此,我依然坚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物理教学实效性提高的研究会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3.

[2] 张民生.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陈琪琪.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 2012.

[4] 杜静.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有效性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5.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小结 篇9

实验前测(教师问卷)

一、选择题

1、您认为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可多选)①积极参与 ②主动探究 ③合作意识增强④依然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⑤其他

2、在备课时,在教学设计时,你关注的问题依次是①教材的重、难点②教学设计的多样性③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④学生原有的基础

3、你进入教室上课时,一般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①上课② 板书课题③总结上节课学习情况④总结上次作业

⑤关注学生的情绪⑥其他:____________

4、在教学时,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①教学目标的落实②教学环节的流畅③学生的情绪④学生的回答⑤其他:______

5、在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时,你最希望的是?

①与自己的理解吻合②出乎自己的意料③基本正确,但有缺漏④其他:_________

6、下列哪些情况,会让你临时调整教学计划:____________。①发现有同学没做作业②发现上节课内容学生没有掌握③发现学生有新的话题

④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⑤发现自己的教学准备不充分⑥其他:_________

二、下面的问题请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1、你认为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你认为课堂上哪些问题一定要学生讨论?

3、你在倾听学生回答时,能关注哪些方面?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10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要: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师只有在课前对教材认真钻研、思考,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有效预设课堂问题等,才会有精彩纷呈的有效课堂教学;“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此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改变教师“只见教材、教案,不见学生”的倾向;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运用水平,关注课堂评价细节,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关爱学生,才会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尽全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2001年新课程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大地,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着新鞋子,走着老路子”。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真是“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总的说来,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下面浅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一位历史老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您备课用可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

这位老师的回答,让我们感到:有效备课——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有效!

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写教案成了备课的全部。绝大多数教师将20%的精力用在钻研教材上,将80%的精力用在写教案上,殊不知没有有效的课前准备,就没有有效的课堂实施,也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

我觉得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中之重,每个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要学会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仅要用好现有的课本,更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备出有效、高效的课,自有这样老师上课时心里才有底,也便于老师在讲课中遇到问题,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也才会有精彩纷呈的有效课堂教学。如果在钻研教材时,缺少了广度,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没有拓展,没有延伸,那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吸取的信息量少。鉴于此,有效备课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充电”,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也需要有效的备课方式。

法国启蒙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卢梭这样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又提醒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全盘托给学生,还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落花生》中,教材只是让学生明白“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不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一个道理。我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就教材讲教材,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赋予老教材以新的涵义,在课堂上随机开设了一个“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辩论你是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那样的人。从学生精彩的辩论中感到,学生对做人的理解是深刻的,并且富有时代感,他们在向我们展示着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形象,而且每一个都是那么鲜活,充满着朝气。

当然,有效的备课方式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投入热情,善于总结和创造。开辟出一条“备而能用,有利于教,有利于学”的有效备课之路,让教师得以成长,让学生得以受益。

二、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语)”有专家指出:“考察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达成状态等。从活动到状态,意味着要反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从过程到情境,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更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生成,关注教师的实践性智慧。以此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改变教师“只见教材、教案,不见学生”的倾向。

“差生一开始的状态差可能是假性的,就像近视一样,时间长了,也就变成真性的了,无法再矫正过来了。所以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状态,学习状态,成长状态。学生是不是对学习充满热情,对自己充满自信,他的人生态度是不是乐观,精神面貌是不是积极向上,这才是学校教育要着重关心和塑造的。”我觉得这是非常经典的论述,我想只要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良好的,对他的学习结果就不需要苛求。

三、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需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教育手段。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运用水平,关注课堂评价细节,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每年的青歌赛我一直都很关注,对歌手我倒是没有太多的印象,把中心放在了评委身上。一个不经意的镜头推向了 赵易山老师,他担任大赛视唱练耳的评委,赵易山老师绝对外表并不是有多么出众,他的样子并不是属于帅气型的,但他的和蔼可拘的笑容与温柔、舒服的语言,让每一位选手都得到心灵的慰籍。

为什么那么多选手与观众,还有他的学生,特别迷恋他的话语,因为他的话语充满了爱的灵光与智慧的温暖。每位选手听到了他的点评之后,都不会感到被忽略与自卑,比如:“你已经唱的很完整了,这是一个歌唱人的基本修养,你已经做到了,非常好。如果放松一下、不那么紧张,你一定会把这个曲调的感觉唱的很完美,我相信你会做的更好。”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话语。而一句嘲讽与攻击的恶语,往往就毁灭了一个艺术家的诞生。

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好,勇敢地站起来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声音最响亮的同学!”“请你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好吗?”。这些激励性的话语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们也正是在这些语言中体会到自信的快乐,他们大声地读,快乐地读,向老师展示着“我能行。”老师的一句句激励的话语,唤起了学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

当然,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评价语言使用不能公式化,例如: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弄得听课老师和学生心里都不是滋味。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

四、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必备前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于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的最好诠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自身素质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即:师德和学识。我们应从这两个方面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校工资待遇如何,生活环境如何,顺不顺心,都应该对所教的学生负责。不要因为个人原因,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好。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教师才会关爱学生,才会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尽全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有信念,相信一定会在这条路上创出辉煌。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教学的生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的低效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们学校的领导及大多数老师都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将此作为校本研究的重点。一学年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在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多了;探讨如何提高课堂质效、培养学生能力的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老师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注重教学的有效生成;更加注重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当然,这种改变还不够显著,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制约课堂有效性提高的因素和行为。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教学,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教学。成功的教学是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开始的。我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很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他们善于将课标中大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小目标,使之的操作性更强,指导性更明确。依据这样的教学目标,他们有效地设计了教学环节,保证各个教学环节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而他们知道在课堂中哪些内容应该精讲,哪些内容应该深讲,哪些内容学生可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有效性自然就高。

相反,我们有些老师对什么是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楚,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认识也不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比较随意,没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这样的课就可能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的老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形同虚设,与课堂教学脱节。

只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依据课时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才能确保目标不虚设、过程不落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保证。

二、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上课总免不了设问和提问。设问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认知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著名教授肖川老师就主张在课堂中要“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以问题引导教学的进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而进行学习”。他的学生是这样评价他的课:“肖川老师上课之时,常常讲述正酣之际,猛然打住,突然发问,本来抱着来轻松听课的心情猛地紧张起来,思维高速运转如同因特尔公司最新版的奔腾处理器,开始讲述时思维还显混乱,语调也结结巴巴,但讲着讲着思路逐渐清晰,似乎对所提问题有了一种新的理解,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由此可见提问的艺术和功效。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却不尽人意,常常是问题很随意或很生硬,不能起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或是提的问题太大,不利于学生思考;还有的是问得过于简单,对学生思维构不成挑战。这样的问题与其问,不如不问。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即时教学活动和学生思维状况,从不同的角度以相应的方式提出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进入课堂活动状态,减少无效教学行为的产生。

三、关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多媒体进课堂趋于正常化。由于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创造出一个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且信息量大,课堂容量高,因而受到不少老师的青睐。在我们学校,上课使用课件的老师也比比皆是。相当一部分老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能正确意识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因而他们能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在使用中也有些老师走进了以多媒体代替板书、代替思考、代替实验、代替学生活动的误区,老师成了电脑操作工和解说员。我曾经听过这样的课,课堂上老师从头到尾一字板书都没有,所有的东西都在多媒体体课件中。虽然老师有时会提醒学生要记些笔记,但多数学生记笔记的速度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而且,人的记忆需要多重刺激才会牢固,一晃而过的刺激远不如老师一笔一划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字、画出来的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容易出现“当时清楚,过后模糊”的现象。著名学者朱正威教授就曾严厉批评过此现象,并形象地比喻这种课留给学生的印象“尤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发展的关系,该板书时还是要板书,挂图、模型等传统简单实用的教学手段也不能抛弃,不能一个U盘、一台电脑就完事。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实现有效教学值得讨论。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一、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而且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素质培养具有最直接、最稳定影响的因素。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坚持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包括:独立人格的空间,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因为某个学生性格孤僻而歧视他;独立思维的空间,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不能回答的,也要循循善诱,不能包办代替。

第二,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选择是多方面的。一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让他把相关材料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他得以超越现象,发现规律和联系,使信息不致于流失,从而获得新的领悟。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做到人人参与,双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相结合,论(讨论)、演(演示)、作(操作)、板(板书)相统一。

第三,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如开设“学科沙龙”;二是展现能力,如编导课本剧;三是展现学业成果,如举办小发明、小制作展等,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

总之,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因而,不注重个性差异,没有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培养和发展,是显示不出高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三、活用教学方法,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现法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就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例如,同是为了培养操作能力,理化生学科一般采用实验的方法,而音体美学科则常用练习的方法。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四、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教师为达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非常活跃,但这样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而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对学生的发展作用究竟有多大,都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应着力于以下几点: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标准中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再次,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但积极参与引导、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讲边说以及演示)、中介(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提供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上一篇: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是什么下一篇:市民举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