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推荐13篇)
界牌九年制学校 语文教师 王九凤
2010.6.25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我班是组建才一个学期的班,本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圆珠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对于热点的事件,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工作也是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做好转差工作
提高差生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以优带差”的方法。我在班上开展成立“语文学习小组”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我从教多年的经验积累,十分有效。“语文学习小组”我们规定每组5人,从第一组开始,分阶段成立第二、第三、等等各小组。然后以语文学习小组带差组,帮助差生制定出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时间来帮助他们。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语文教学兴趣
英特网(Internet)”“网络”“上网”“计算机”“信息技术”,现在正成为我们生活中流行的话题,它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因此而改变,并将继续因此而产生更多的精彩。的确,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众多的便利。
伴随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许多语言素材,图文并茂,这种全信息表达为教学提供更为真实的表现效果,使学生灵活方便地操作控制学习,学生还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打破课堂教学的单一限制,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文化生活。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和提高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供同仁参考。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语文课程的授课形式多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教学的最好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直观性,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不要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口味,要将插图弄得恰当,合适的地方插图或插上与授课内容紧密联系的图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要有直观性,提高学生理解力
课件在操作上应是简捷方便的,这样可以让教师在上课时把注意力集中在组织教学上。要确保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被操作电脑的过程所羁绊,课件应该能用键盘或鼠标简捷地控制教学进程。每一个画面的继续可以按一下鼠标或用空格键来进行。课件要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可尽量削减教师发生误操作的可能。一旦发生误操作,可以方便地回到出错前的位置。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师在运用媒体时,不仅考虑怎样更多地运用媒体,更应该考虑怎样才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如:在教授诗歌时,当然可以用现成的录音资料来给学生示范朗读,但它绝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朗读;可以用一些图片来对诗句进行解释,但不能所有的诗句都用图片来解释;可以营造诗歌的意境,但不能取代学生自己用心去体悟,用语言来描述。只有认识到这些,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欣赏水平,有一定的文化积淀。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写作欲望。
五、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仍要适时发挥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并不能由于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而削弱,更不能被取代。其实,技术越先进,手段越新颖,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点化作用就越重要,因为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时都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运用这些多媒体手段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指导、辅导,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息社会知识多、更新快,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想从老师那里学点知识以“一劳永逸”已经不可能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明智的选择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以不断获得新知,使自己与时代同步。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初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15-01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建构新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学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掌握它的特殊性,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正确的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显突出。因此,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老师所关心的问题。根据多年来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激发良好状态
学习效率毫无疑问在一种心理感到安全,思想自由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高亢的状态下才会达到最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考察的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和环境: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营造什么样的课堂氛围?我认为,新课程的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应创造三种教育氛围:第一,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基本点。第二,宽松。要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要让孩子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注重学法指导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就能使师生之间具有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五、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质量。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
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备课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领导思想。我在备课时深入了解学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同时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育。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头脑,多察看,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让学生在同窗之间、师生之间交换看法,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学时,我总是激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是离题较远的问题,我也总是耐烦地听取他们的见解。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质量也会不断增长。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的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每篇待授课文,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特色,取其精华,部署教学密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症结一点,深入突破,让学生深入理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有效的保障。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精确把握,深入理解。
(咸安区何功伟中学 李靖)
【内容摘要】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尤其是好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习惯养成教育应是学校教育中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就语文学科而言,其兼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身,更应注重在教学之中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关 键 词】语文教学习惯养成 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及气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成功的阶梯,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是人生前进的栅栏。因而,培养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人生至关重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其在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应是每个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语文课上应着重促进学生养成“五会”的行为习惯。
一、会说话
说话即口语表达,一口流利的口语表达是现代人成功的必备素质。语文课堂应教会学生说话,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运用语文与人交际。何谓会说话?会说话是指说话者能够分清对象与场合(即时间、地点)进行得体、自然地口语表达。会说话的人不仅使听话者赏心悦耳,更会使其有如沐春风之感;不会说话的人则会使听者心生厌恶,有时甚至会避而远之。
在课堂上或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不搭调、不和谐的声音,如:严肃的课堂上“英雄的牺牲”被学生说成“死了”、“挂了”。日常的生活中学生这样一句无心的话语“我觉得你长得像我小姑,可她已经死了”会让你郁闷至极。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说话者没有分清场合,表达不得体。身为人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选择得体的话语与人交谈。
二、会听话
在人际交往中,说与听是同时出现的。作为说话者,要说得得体;作为听话者,要听得明白。听话者要学会倾听、聆听,善于用耳朵捕捉说话者的关键信息,倘若如此,就可以使谈话愉快地进行。如果不会听话的话,将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
语文课上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无所知,甚至是茫然、不知所措,让老师有对牛弹琴之感。并不是所提问题的难度系数大,而是学生根本就没有认真听,没有抓住提问中的关键信息。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生生、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果听话者不认真听的话,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短路。为了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为了学生更好地与人交流,应教会他们学会听话。
三、会书写
俗话说“字是门楼书是屋”、“字如其人”,这说明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体现了一个人的自身素质,一个人书写的好坏关系到其自身的形象问题。现代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E-mail取代了书信,键盘取代了纸笔,出现了“拇指一族”。人们渐渐习惯了键盘机械似的打字,慢慢淡化了最原始的书写。这些都在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当今的中学生。看到学生潦草、歪扭的字迹,甚为堪忧。因此,教会学生进行规范、工整的书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从语文课抓起。
四、会读书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读书、读好书,可以提升素养,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快餐时代,人们的精神食粮正在逐渐减少,真正读书的人也微乎其微。现代中学生追求非主流,喜欢时尚,传统的东西被抛在脑后,如何让中学生热爱读书也是当务之急。读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与作家、作品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心灵得以洗礼,让思想产生撞击。腹有诗书自气华,与名家为伍,与名著为伍,一旦养成习惯,受益终生。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旨就在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
五、会欣赏 学会欣赏,为他人喝彩是一个好习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集体之中,我们不能孤立于群体而存在,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肯定。一个不善于欣赏他人的人也不可能得到他人的赞赏。现在的中学生很多时候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毫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在语文课堂上,勇于走上讲台展现自己的才华,勇于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举动都应得到大家的肯定与鼓励。但很多时候学生并非如此,往往给人喝倒彩,让人有些失望。“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欣赏他人,为自己加油,学会欣赏,鼓励他人刻不容缓。
除此之外,还应强调学生端正坐姿与站姿。优雅端庄的身姿会给他人留下深刻、舒服的印象。在课堂之上,学生除了坐就是站,但很多时候学生的站姿与坐姿是千姿百态,让人爱恨交织。坐得不是东倒西歪,就是全身趴下;站得不是左右摇晃,就是低头哈腰,有点不堪入目,完全看不出中学生的朝气与活力。因此,矫正学生的坐立姿态势在必行。
现代社会是知识时代,提倡“活到老,学到老”,要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学生亦是如此,一定要学会学习。学习不仅仅需要认真的态度,还需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语文课堂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五勤”的学习习惯。
一、勤于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有计划。学习语文需要提前预习,提前预习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如果学生能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事先将最基本的知识落实,抓住重点,发现问题,带着疑问上课,不仅能促进对知识的吸收,也能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现在学生几乎将预习之事搁在了一边,把所有问题都拿到课堂上解决,导致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学习效果也不佳。因此学生应养成早预习的习惯。
二、勤于复习论语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些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勤于复习,通过复习这个环节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与记忆。此外在复习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的思考,又会有新的认识和发现。如果学习了新知识,不及时复习就会很容易遗忘。如果想要长时间保持印象,必须勤于复习。如果想要进一步地获取知识,仍然少不了复习。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则认为复习是多此一举,宁愿花时间去玩耍,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复习。复习的过程是一个梳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三、勤于积累
荀子在《劝学》中如此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句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学习更是需要积累,只有平时厚积,才能急时薄发。学生懒于复习,更别说让其积累了。但勤于积累的习惯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发扬光大。多积累一方面能够夯实基础,一方面能拓展视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是功在日积月累。
四、勤记笔记
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习中勤记笔记也是必不可少的。听过的知识很容易忘记,但记下的知识会永远留在书本上,以备遗忘之时拿出来翻看阅读,重新识记。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会板书主要内容,还会再三强调重点,学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住要点认真作好笔记。
五、勤于练笔
语文学习少不了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作文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每每提起作文总会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之所以如此一是平时对生活关注、观察太少,一是懒于动手,练笔不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需要勤于练笔。多鼓励学生一旦有灵感显现的时候,赶紧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一旦养成了勤于练笔的习惯,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收获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据调查,一个习惯的养成只需重复21次即可。一旦养成,就成了自然。如何帮助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养成以上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一、用温馨的话语提示
有时候,一句话可以改变人生,一句话的力量不可小视,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话语,说不定我们的一句及时提醒的话就可以促成学生习惯的养成。为了矫正学生的坐姿,我时不时会如此说:“挺直腰板,打起精神,目光平视,准备上课”,用这样温馨的话语提示学生及时调整坐姿,以抖擞的精神,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
此外,为了改变学生的书写,让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会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下这样的字眼“希望你的字写得和你人一样美(帅)”,用这样的语言暗示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加以改正。相信反复提示,终会有所成效。
二、用合适的方式训练
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关键在于教师采用何种方式促进其成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好习惯,关键在于教师采用何种方式促进其养成。为了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我在班上倡议开展读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挑选好文章在班上读给大家听。原以为支持者不多,没想到学生一致通过。每个同学都精心准备,认真对待,班级读书风气日益形成。与此同时,这也训练了学生说话和听话的能力,还促使学生端正站姿,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为了规范学生的书写,我就想出坚持让学生在格子本上写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书写大有改观。
三、用切身的体验说服 学生是“亲其师,信其道”的,为了让学生养成勤于积累、勤于练笔的习惯,我就把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讲给他们听,告诉他们我读书的时候只要读到美文佳句,就会习惯性地摘抄记录下来。高中的学习生活紧张,我就采用写日记的方式倾诉,平时的练笔也让我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另外学好语文还是要多读书,多记笔记,尤其是老师重点讲析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一定要铭记于心。将自己真实的体验告诉学生应该会对他们有所触动,说服他们纷纷行动。
四、用自身的行动激励
中学生最爱模仿,家长与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他们。尤其是老师,在学校师生可谓是朝夕相处,老师还是不少学生崇拜的偶像。如果想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老师必须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想让学生书写规范、工整,老师板书必须规范、工整,备课必须认真书写;想让学生写好文章,老师必须尝试写“下水文”;想让学生爱读书,老师必须爱读书,博古通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老师做到了这些,就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向心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长此以往,一定会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好习惯。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五大途径:
一、精心指导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二、善于发现,利用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简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的有效方式;
四、续写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善用课外读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步,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在素质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技巧的学习,能力的学习,情感态度习惯的学习四大板块,缺一而不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表明了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取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一直是笔者努力的方向。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探讨,本人认为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精心指导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强调的是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经验告诉我们,好的自学习惯一经养成,一个人会终生受用不尽。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就是培养其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每上一篇新课文前,我都会出示几道深浅度不同的预习题纲,供不同的预习题纲,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如《蛇与庄稼》的预习题纲如下:
1、用自己的话说说蛇与庄稼有什么关系?
2、什么叫简单联系?什么叫复杂联系?(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3、现实生活中那些事物之间是简单联系?那些事物之间是复杂联系?举例说明。
有了布置,就要有检查,每节课新授前学生通读课文的时间,就是我检查的时间,检查过后及时地表扬。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逐渐养成。
二、善于发现,利用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传统教学理念里的语文教学,只要把文章提及的知识重点,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并随机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就算达到了授课的目的。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浅层次的,我们更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理解能力的训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艇的作用时,可适时提出一个问题:人们还利用威尼斯的小艇去干什么?这时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答案:去购物,去上班,去访亲探友……这样,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艇对于水乡威尼斯的重要性。
三、简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的有效方式。
简述课文,简单来说,就是把课文的梗概描述出来,要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每学完一篇新课文,我都会在总结课文,指点学生体会内容的详细之后,给学生一个小组学习发言的时间,让他们在组上简述课文,然后推出组上最好的代表,在班上发言,并让全班同学评议发言的优劣以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大部分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续写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智能型、创业型、开拓型的人才,靠继承前人的经验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续写文章,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之后,布置了一篇日记让学生续写《狐狸和乌鸦》。我想学生肯定是写狐狸下次一定不会受骗吧,可结果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一个学生续写的故事让我很惊讶,他续写的故事中,乌鸦找来一片薄薄的石头,画成肉的样子,引诱狐狸来到自己所站的树下,在狐狸再次用同样的话语谝它时,假装回答,口里的石头掉到狐狸的头上,狐狸被砸死了,这次是狐狸被骗了。你看这样的续写,不正闪烁着创新的浪花吗?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有着许多这样的课文,让我们有充分的训练素材,例如《狼和小羊》《凡卡》《穷人》等。
五、善用课外读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生作文中,往往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内容很简略,很空泛。要扭转这种现象,除了在课文教学上经常渗入写法指导外,还应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以增广见闻,积累好词佳句及写作材料。我就曾经采用了这种方法,引导全班同学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写作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习作练习,题目叫做“我发现了……”这篇习作一直是历届学生完成的不太好的一篇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平时很多学生没有养成仔细观察,发现问题一定要追究答案的习惯,因此感到没有发现,所以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来了个对症下药:习作练习前两个星期,我把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提到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选读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当学生们的这次写作展现在我眼前时,我不禁欣慰地笑了。这次写作他们完成得非常漂亮,选材各不相同,内容言之有物,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教育领域是一次深层次的彻底革命。这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教师的角色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的教学要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罐装的容器,而是一举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在于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成功,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用教材教。
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到人尽其才。
1、要通过各类学历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
2、要通过各类教研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要通过各类师德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保障。
二、要合理配制教育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要想缩小县城与乡村学校人员配置的差距,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对全县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和再配置。要把近年招聘的大中专学生分配到农村教师紧缺的学校任教,挑选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让其起到带头、引领作用;选调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委派局级机关优秀干部到落后学校蹲点等具体措施,进一步利用和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来提高后进学校的质量。
三、要加大教研力度,做到“教研兴校”。
1、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研教改方面的理论,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业务指导,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2、要加大教研投入力度。各校每学期要在学校经费中抽出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到教研活动中来,为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
只有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提高质量提供“教研兴校”的保障。
四、要深化教育改革,做到改革促发展。
1、推行教育经费改革。没有钱什么事情都难办,什么事情也办不好,提高质量也莫过如此。在实行“一费制”的今天,许多地区农村教育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改革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途经,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同时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经费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办好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推行课程改革。要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长效培训机制,改革评价方法,更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培植课改典型,搞好校本教研等具体措施,将课改实验逐步引向深入。
3、推行人事改革。要通过建立和推行末尾淘汰制、教师聘用制、校长聘任制等具体措施,使之形成职称能高能低,职务能升能降,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用人局面。从而为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五、优化教育管理,做到“管理出效益”。
1、优化目标管理。年终目标考评,对各学科、各年级、各学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必达目标,依据目标进行奖惩,促使学科全面达标。
2、优化形象建设。通过进一步加强“三风”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促使学生树立“遵纪守法、勤奋好学”的形象,促使教师树立“爱岗敬业、博学多才、乐于奉献”的形象,促使学校行政领导“公道正派、富于创新、严谨治校”的形象。
3、优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全员管理,从领导到教师,从学生到家长,从校内到校外,从部门到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格局。通过实施全程管理,能够突出体现“六个一起抓”,即“德、智、体、美、劳一起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起抓;教与学一起抓;课内与课外一起抓;育人一线与后勤服务一起抓。从而有效形成教学管理的综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力。
4、推行《考勤制度》、《教学奖惩制度》等等一系列制度,探索一套创新制度来优化学校质量管理,使之激发教师的教学情趣,从而为提高质量,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5、抓学习借鉴。成功的办学经验就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这一资源,最快捷的途经就是学习。要虚心学习先进学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学习,使之把他人的成功经验化作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的动力,以求达到快速提高质量的目的。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 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 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 那么老师讲得再天花乱坠, 其结果也只能是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我在讲课当中一是引入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知识、文坛掌故、典章制度等。这样, 既吸引了学生, 同时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二是模仿课文中的角色, 自唱自演。如此, 学生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
教师要想教好语文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兴趣, 部分学生认为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灵活性差、知识太死。作为语文教师责任重于山, 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让他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在哪些方面有问题, 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有了侧重点了。
二、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上有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学生因为喜爱某位教师, 对他所教的课也比较喜欢:如果讨厌某位教师, 对他所教的课也不会感兴趣。因此, 教师应特别注意与学生的关系, 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 教师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地位, 要和学生拉近距离, 老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情感效应”。努力创造平等合作, 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使之“亲其师, 信其道”, 引发情感共鸣。在情感调控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循“表扬+鼓励”的原则, 让学生心里觉得老师是可以相信和依靠的。
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微笑的威力, 避免批评与训斥。其实, 微笑的力量是最大的。在教学中, 我们的微笑, 能拉近师生的距离, 激活学生的思维,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略带点头的微笑则是对学生的肯定与支持, 促进学生朝前的步伐迈得更大;摇头的微笑, 能激发起学生改错的信心, 使学生在笑中纠正错误、获得进步。笑中教, 笑中学, 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一个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会驱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并给合数学自身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才能让学生张开自主的翅膀飞向广阔的天空, 尽情遨游。在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友谊, 做到亦师亦友, 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热爱自己的学生, 珍惜学生真实的见解;理解学生, 宽容学生的见解;信任学生, 倡导学生的个性见解;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创造性见解, 这样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便会得到最大的提高。
此外, 还应该还学生一片蓝天。如果学生能看懂弄通的不讲, 让其自学, 旨在培养能力。否则老师集中精力去讲, 容易形成学生依赖性, 长期的依赖性, 就变成了惰性。这样“启智”是不成功的。但是每课的重点、难点老师要毫不吝惜地去点拨, 犹如“拨开云雾见太阳”, 学生心理充满喜悦。因此, 在课堂上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 这样可以从多方面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感, 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 前提在于备课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 根本之根本。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着“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领导思想。我在备课时深入了解学生, 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 同时在教学中, 注意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育。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头脑, 多察看, 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发明条件给学生, 让学生在同窗之间、师生之间交换看法, 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学时, 我总是激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哪怕是离题较远的问题, 我也总是耐心地听取他们的见解。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堂质量也会不断增长。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的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 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每篇待授课文, 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 并结合学生自身特色, 取其精华, 部署教学密度。不必面面俱到, 只需抓住症结一点, 深入突破, 让学生深入理解, 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有效的保障。“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 这些丰盛而重要的内容, 只有认真备课, 深钻教材, 才能精确把握, 深入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新课改以来,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有明确的说法,要求对于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文字的素养进行训练,真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从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是和课程标准相一致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也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本文首先对初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和标准做一个界定,接着就现阶段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分析,最后相应的提出提高初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初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初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我们总结出相应的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内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从对学生基本的读写、认知、感知能力的训练之外,还有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训练以及对实际的写作和交际能力的训练。简而言之,主要包括对基本的语言学习的能力训练和基本的知识技能的训练等,学会审美、学会运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抓住当今社会对学生不良诱惑的影响,分析问题的根源现状,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对与错、是与非、模糊与明白。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好的,真正为了孩子的发展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依然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从我们对基层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的调研结果获悉,现阶段各地教育体系考核机制里还总是以总成绩排名来给学校下定最后综合管理体制,这一现状无不给初中语文教师套下了“眼圈”,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是比较看重的,特别是在九年级表现得更加明显。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的解题能力十分看重,在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提高学生的解题得分能力上,而对于其他的能力训练则比较少,甚至没有一点体现过。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实际能力训练还不足。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尽管从社会发展对于学生的实际能力需求的角度上来看,这些实际能力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3、对学生的考核依然比较传统。从我们了解到的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来看,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主要还是采用单人笔试考试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基本是套用传统升学考试的样本、训练题型和基本的内容,表面上看对学生的基本语文理论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好的考核,而实际中对于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训练并不多。总体来看,考核的方式是比较落后的,对于学生的实际发展的影响也是相当有限的,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提高初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对于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内容和现阶段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的讨论,我们相应提出在目前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我们认为;的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是比较明确,也是比较合理的。因此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主要还是依据;的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当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内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教材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合理发展,同时这套教材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指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建议。
2、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初中语文教师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把握和訓练,将学生从考试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学生对基本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对学生实际技能的教育,而不能够单纯从学生考试的角度来开展教育教学。升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我们的教师应该要树立更加长远的发展眼光,对于学生的实际发展应该有更清楚地认识和把握,从而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3、提倡教育改革,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改革应该是提高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的方式,对现阶段传统的考核方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革新,我们的教育教学更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训练和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应该是如此。对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我们认为亟须从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因此在现有的教育教学的现状下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必将有力地推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初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现阶段初中教学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现阶段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为更好地对中小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挑起历史的重担,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在教学中应突出针对性、实用性,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多开展对话、模拟面试等训练,加强人文、情感教育,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关键词】中职生口才 就业竞争 在当今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口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个求职者如果具备好的口才,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就能精彩地展示自己,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聪明伶俐善于沟通的美好印象,从而在众多人才之中脱颖而出,增加成功就业的砝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训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因为教学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中职生多数能掌握基本的职业操作技术,再加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情愿从基层做起的态度,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照理应有稳定就业的潜在优势。然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是否能够顺利就业,除了过硬的职业技术,与用人单位见面时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求职的结果。众所周知,目前毕业生成功就业前必须经过用人单位的面试。面试是一种双向沟通,用人单位通过谈话和观察,全方位地考察人才。求职者的仪表风度可以通过行为来判断,而道德修养、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度等必须依靠语言来表达。实践证明,中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在短短的十几分钟要想通过面试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语言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近年统计数据看,我校能够顺利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语言表达清晰,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没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毕业生,大多数是经过很多次尝试后才能求职成功,有些甚至多年来都没有找到工作。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对中职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语文教学必须给予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高度重视。
一、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一)要借助语文教材,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效的办法。语文教材为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同时,教材在阅读课文及基础训练题中,也编排有人物交际对话的训练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语言表达训练的内容,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实践。(二)要创设交际情境,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根据中职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情况, 在语文教学课堂设计上, 以就业为导向,创设多种交际情境,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技巧。例如,复述刚听的一段话语,讲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陈述本人当天的学习小计划,介绍自己,介绍家乡,介绍景物,介绍企业,介绍产品,词语接龙游戏比赛,诗文朗诵表演,辩论比赛,模拟求职应聘等,针对教材内容,结合求职的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能引起学生语言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进行语言交际的热情。(三)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想真正得到培养,必须通过社会实践,语言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尤其是那些妙趣横生、富有哲理的故事。教师可选择一些文明高尚、诚实勇敢、勤奋好学的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要求他们把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教师必须把复述的内容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让学生沿着这条线索,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听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生活中,也可鼓励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信任的教师或同学,就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分别与他们作一次深入的谈话,争取从他们那里得到忠恳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让学生把谈话的经过、交谈的内容和对自己的触动详细地写进当天的日记,以此达到强化语言表达训练的目的。
二、说话思维训练说话能力是指运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说话能力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组织内部语言能力。说话,无论是先想后说,还是边想边说,其中的先想边想就是靠思维来组织内部语言,思考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这是取得良好说话效果的前提;二是语言编码能力。说话的过程就是对内部语言进行编码的过程,其需要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必要的口语词汇储备,其次是把掌握的词语按照正确的次序组合,第三是依靠敏捷、灵活的思维来调控;三是表情达意能力。人们说话是把内部语言加以扩展,编译为一定的语句,通过发音器官变成有声语言,方能交际。说话人善于运用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表情达意,说话就会获得良好的效果。这一切同样要靠敏捷、灵活的思维来调控。说话训练的方式有朗读、讲故事、口头复述、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解说、会议发言、问答、对话交流、辩论等,各种训练项目都要依靠思维来组织,同时,说话训练又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首先,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增加了语言信息的储备,也就是积累了思维原料,锻炼了快速选词造句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其次,说话也是思维的反馈,有了这种反馈,可修正和补充思想,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第三,通过讨论、辩论等说话活动,可学习别人好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语文老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言传身教,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规范地说话,诚恳地说话,不说假大空的套话,有条理地说话,提纲挈领地说话,引人入胜地说话,使听者感到生动、具体、真切。
我认为,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思维就活跃,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就快。
只有做民主的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我总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蹲下来看学生,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学习中的乐趣,增强创新意识。
二、重视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也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这么想也就这么做。
对教材中出现的每一个生字词,我都会严格要求学生掌握好。
相信很多语文老师对识字教学都有自己很好的一套方法,其中一点我认为比较有效果的做法是教学以后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一是要求学生认真抄写,在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养成边抄边记字的习惯。
听写是学完生字(词)必然要做的事情,而且每次听写后我会马上或很快就批改好发回给学生,及时地检查他们有没有改正错别字,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很重视、很认真地对待听写的,他们也会努力把生字记牢。
同时培养学生书写的基本功,课堂上注重对学生书写的有效指导,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平时的生字书写,我都会向学生说明:老师只要求你做作业先要有认真的态度,然后力求正确。
如果哪一课的生字书写不过关,涂改严重,我就让学生重写一遍,经过我的严格要求,现在我班的作业、卷面字迹较工整、清晰。
三、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本人现在所教的是四年级,课堂上学生集体回答问题比较多,这样课堂气氛既热闹又可以节约时间,但慢慢我发现在学生中出现了类似南郭先生的人物,不爱开口也不爱思考。
教学上过多的集体回答显然存在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以后中、高年级的教学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使课堂上更多的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我尝试了两点做法。
1、改变过多的整体回答为个别回答。
课堂的教学形式本来就应该丰富,个别提问有利于检查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个别回答的机会。
2、给后进生更多的发言权。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我觉得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
后进生上课一般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思考。
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
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说错了,又遭同学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
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
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会回答问题。
我的做法是课前就把要回答的问题先告诉后进生,并教他们如何回答。
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声音也大了。
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高了,慢慢养成了动脑思考回答问题的习惯,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
四、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窄,但在学习生活中他们有很多可以拓宽视野,吸收知识的机会,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
以纲为本,我先从课文入手,要求学生每课都要背诵,篇幅短的要求背全文,长的要求背诵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有好词好句的段落。
因为有班干部或者小组长的检查督促,所以我并没有增加自己的工作量。
我认为学习知识要靠平时的积累,学生们只有通过积累知识,才能运用知识,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我们教师应该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多积累课外知识。
作为教师都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费心思,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尝试和多反思,我想信我们的工作一定能更出色,同学们一定能学得更好。
怎样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抓住语文学科读的特点,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古人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就非常强调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突出了读的效果。可见读的重要性。朗读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特点,朗读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种创造不仅体现在能动理解感受作品上,更体现在能用声音传情达意,引人入胜。语文课需要琅琅书声,朗读是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审美活动,而“审美的要源在于感受力”,声情并茂的朗读植根于朗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意、理、情、趣、蕴的深切灵动的感受,即阅读作品时能透过文字符号感觉到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从而感悟作品。
现今的语文课很少听到琅琅书声,究其原因,一来是朗读在考试中不考,二来我们的语文教师怕“读”占去了讲解分析的时间。所以往往是一篇文章还未看完就进入了分析;一篇文言文连字音没未读准,断句没未搞清就是文章大意的理解;一首诗歌象征性地读了一遍就进入了支离破碎的解析……这样做的结果呢,是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读不准字音,讀不准节奏,读起来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读得声情并茂了。
怎样读呢?
在课堂中的朗读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读得有美感,从而得到读的乐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二、语文学科注重体验调动学生的身心感受
体验,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这种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教材中许多文章饱含着浓厚的人生气息,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其内涵只有在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之后,才能被品味、领悟出来。语文教师要注意挖掘文章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激活原有经验,唤醒生活体验,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达到“课”有尽而“情”未了的效果。
现实教学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主客观的互相碰撞中生发新的感悟,实现学生内心自主精神的生长,形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和提升各项素养。如现在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课,学生边学习边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接触社会,体验社会,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生活积累,获得对社会、自然、生活认识、理解、感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沉迷其中,从而进行自主体验。比如鲁讯的《社戏》中对“偷豆”、“煮豆”等表现好客民风、纯朴人生场面的白描,很容易让学生想起童年的某些生活片断。紧扣这一文本阅读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或口述或笔写定会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他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自然地、必然地会得到提高。
三、抓住语文学科写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语文离不开写作,因为写作既能巩固所学语文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出和交际手段。这一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听、说、读、写每一个环节在中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由于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四大技能之一,写作训练因而被看作是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写作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有人认为,写作能力是21世纪的第五张通行证,因为我们在哪种场合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是在电脑前与别人聊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素养的“检测器”。
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依托课文,妙用仿写技巧,比如仿写朱自清的《春》;领会课文语言的魅力,比如欣赏《岳阳楼》语言美、音乐美;学会行文结构技巧等,学生在课内的学习中会掌握许多有意义的知识、有价值的数据、重要的信息、生动的故事、独特的案例以及许多警句、名言、成语等等,只要点拨学生用心摘记,储备于心,在写作时这些内涵范例就自然从记忆库中跃出,被激活,被衍化。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博大胸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道别情怀,屈原的爱国风范,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可以在写作时开合有度的援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要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有真正的有所感悟,用“学写作文”的眼光去学课文,假以时日,作文水平必将提高。
一、让朗读贯穿课堂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 教师在课堂上深情并茂地朗读,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茅盾的《白杨礼赞》时,教师只有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学生才能被文章的美景所陶醉,才能被文章的优美语言所吸引。这样, 学生才能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师才能在无形中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 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让学生感受文本。如, 笔者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 在头脑中浮想鲁提辖和镇关西的神态,然后指导学生把握语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经过指导,教室里沸腾了起来,学生有的推出拳头,有的拍手叫好,有的神情严肃。课文中一拳比一拳猛, 学生们也一句比一句读得更有气势。
3.创设情境 , 提倡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增加色彩。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 包括自由朗读、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朗读要做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学生喜欢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
二、让说话闪亮登场
1.提出问题 , 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在初读课文时,笔者会根据文本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在学生朗读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尽量让学生多说。同时还可以让多个学生说, 并让其他学生评议。这样的问答,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 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2.对话交流 , 组织学生积极探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探讨、研究问题,这样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学生才能积极思考问题,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笔者在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因为它是不平凡的树,有的说因为它有力求上进的精神。就这样,在愉快的对话交流中,学生不知不觉地领悟到了作品的主题;在激烈的问题探讨中, 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3.品味语言 , 引导学生说出感受。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和词汇训练。笔者在现代文的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在课文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并说说喜欢它的原因。这样,学生能在领略语言魅力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囚绿记》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有位学生说喜欢“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话,因为作者在这里用了排比句的形式, 表达了对绿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深深的爱意。
三、让写作训练得到加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写”的训练,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改写、续写、写读后感等。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笔者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 要求学生仿照作者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方法, 描写一种树的外形特征; 教学第八自然段后, 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整篇课文讲完后,又要求学生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 赋予它象征意义, 并提醒学生注意从段到篇的过渡。
一、首先做好“课堂教学”文章,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调动不同的方法、手段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把选择权教给学生,如从内容、角色、方法的选择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
学生的语文素养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指导与训练。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字、词教学”,通过读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推进对“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掌握,通过推进字、词的理解进而推进对课文的阅读,通过启发、点拨学生一遍一遍的去读,去感悟其内涵,有些难理解的,学生参悟不透的,通过老师助读、自主学习的方式给予帮助,让学生读懂内容,读出大意,读出写法,读出作者的心思成为作者的知音。
理解、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去读懂内容,去读懂情感,这是新课改中反复提到的内容。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教师要重视方法的点拨,重视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读中去感悟,去表达,把“读”、“背”、“说”、“讲”、“写”相结合,从而读出词句本身的内涵并读出读者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有了“说话”与“写作”也就顺理成章,语文素养的形成也就水涨船高。
二、利用点点滴滴,抓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每年的九月一号,我和大家一样都会接到一个新的班级,面对着一张一张新的面孔,“把这些学生变成我自己的学生”这一想法便在我心中孕育而生。所以,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基本上在第一学期刚开始的一个月,我就把“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作为首要任务,反复抓,抓反复。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的理解是,教师要教给他们适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读”与“写”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与“写”的方法。为帮学生养成课外读书的好习惯,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注重读书笔记,促进学生读书。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个小时的书,做到每晚自查,不读书不睡觉;每周一我都会检查、批改学生一周三篇的读书笔记,及时了解学生这一周都读了那些书,摘抄了哪些内容,谈了怎样的感受,并挑出好的和差的进行评价、交流。
2、课内外结合,推动学生读书。如:五年级上册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了上好这一课,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布置学生开始读外国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在我的带动下全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借书、买书、读书、写读书笔记、交流,整个班级掀起了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热潮,学生比着读,赶着读,以读这本书为荣,一篇篇佳作(读后感)不断出炉。
三、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紧,再来一遍,老师相信你!”。一个人最大的心里障碍是“战胜自己”,只要帮助学生克服内心对学习的不自信因素,学生经常能够尝到收获的滋味。
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1―4年级时都是班上的特差生,考试成绩经常是一位数,最多的能考到二三十分,他四年级的老师不止一次的告诉我,“太差了,没办法,就那样啦,不要在他身上费心思了”。开学初我曾一度为这样的特差生苦恼了一番,然而仅仅通过半个学期的督促、鼓励,他的期中语文成绩竟然突破了他的历史最好纪录达到了50.5分。总结试卷时,我美美的表扬了他,“老师最想送给他掌声,因为他的进步最大,老师期待着他更大的进步,老师相信他一定行,加油!”我的话音未落,班中掌声雷动,这时这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成功、自信……
当然,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其冲,教师要实现自升专业成长。语文教师自己要勤学多读,培育自己的语文气质,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09-2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07-27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07-07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07-05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07-10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0-05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