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通用8篇)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篇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的管理。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1.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深刻、尖锐地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纵观历史,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之情。对此,我们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基地,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使学生把思想政治觉悟与学术本领、红与专、德与才结合起来。

2.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党对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各种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会继续散发着影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将会趁我国的改革开放之际,加紧思想灌输,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以实现其在中国‘和平演变’的愿望。”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使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有少数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复杂的环境和新的形势,切实加强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目标要求势在必行。我们根据青少年学生发展和适应时代的需要,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制定了《中学生学生守则》、《中学生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度,开展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态度和道德品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实践研究证明:抓住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中心,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共同理想和信念,就能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爱国热情。

二、端正教育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地位。

邓小平同志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能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献身精神,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主动性。作为一个学校,其目的是培养

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我认为要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才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教育是一项宏伟的育人系统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学生,除领导重视以外,还必须有政治素质高的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我们的做法是:⑴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价值观,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是提高学校德育的源泉。

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随时地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⑴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动之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⑵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体验。⑶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我们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三、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效应。

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对此,多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体有以下认识:

1.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常规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

2.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运用电教,研究教法,增强德育效果。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如:结合教材内容播放一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伟大成就等内容的录像等。电教手段的运用,向学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增强了爱国主义的热情,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我们要做如下工作:

1.知——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专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把对子女的爱融入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2.助——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第一,为适应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我校应采取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通过比较,家长们找到了差距,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竞争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认识到必须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独立的能力。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借活动机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相互沟通,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

第二,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成立了义务服务队为敬老院打扫卫生,为孤寡老人服务。学校开展了爱国奉献希望工程活动,发动师生为贫困灾区捐款捐物。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篇2

1 端正思想, 以德育为首, 将学校德育教育摆在首要地位

1.1 学校领导要加强对德育的重视

学校领导是制定本校发展战略方针的关键人员, 其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自然也就影响着德育教育的实施效果。为此, 校领导必须要加强对德育的重视, 并将学习德育的开展与实施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来进行。并合理构建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网络模式, 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 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序列化实施方案, 把德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日程上来, 通过合理安排德育和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形成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合力网络, 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注重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向学生传递德育教育信息。只有通过领导重视, 才能保障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和多渠道途径, 也才能体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2 全员参与德育教育, 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 教育过程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阶段。因而不可能是由几个人就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成果的。除了要有领导的大力重视与关注以外, 还必须要由教师进行有效配合, 因为教师才是直接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为此, 在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不仅仅只是针对学生, 同时也需要对教师进行德育培训,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只有教师这个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具备较高的素质, 才能保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笔者建议, 在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提高时, 可以通过加强政治学习、建立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及推行德育教师责任制等手段来实现。

1.3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做到全程育人, 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教育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尤其是作为德育教育, 应该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 推动德育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的组织, 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甚至在游戏中, 受到感染, 潜移默化。首先: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通过学科知识的教育, 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其次, 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活动, 要体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思路,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 从转变自己的行为。最后, 通过校园文化传递德育信息。要使德育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进行, 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 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合理的德育教育, 也才能体现出德育工作实效。

2 以教学为中心, 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2.1 以课堂为阵地,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也是德育教育实现的主要渠道。为此, 在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时, 需要以课堂教育为基础, 通过教学中各个学科的教学, 来实现对学生掌握文史地理等基础常识,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有着很大作用的。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教材作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 通过有意识的诱导,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 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 增强教师育人观念, 在推行德育首任制的同时, 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人人都结合教学工作, 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长期不懈地抓好德育教育工作。

2.2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 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多形式的。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活动, 是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理论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好实践课, 首先要求指导教师要以德育内容为中心, 围绕中心设计活动;其次, 要求设计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感染性;最后, 活动的组织要有序。总的说来, 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 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一次生动的小品演出, 可以让学生哽咽在喉;一次有序的社会实践, 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因此,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 有利于学校推进德育教育工作。

2.3 搞好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 按照序列化的要求, 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主题教育活动, 并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 通过树立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题, 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比如:利用好“校风建设活动月”主题活动, 搞好学校三风建设, 利用“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主题活动, 灌输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精神等。

2.4 加强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协调, 共同促进德育教育实现实效性

对于学生来讲, 学校固然是其学习进步的主要场所, 但家庭的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若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除了要做好学校德育教育, 同时也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使孩子的整个生长环境都处于一种德育教育状态, 这样的教育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的家庭现状多为独生子女, 家长对于孩子要么过于溺爱, 要么期望过高, 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教育观点。因此, 在实施德育教育时, 也应当使家长得到一定的培训, 使其明白如何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使家长及时与教师和学校沟通,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 同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通过这种互相交流, 能够很好的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 结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 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措施方法。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在新世纪的人才培养中,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因而我们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采取多种手段, 结合实践和家庭教育共同完成德育教育。

摘要:主要针对当前教育改革中有关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德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培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也是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为此, 必须要加强学校德育,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作为“德育”的狭义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学习活动、社会实践、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过程中,将经过人类选择的优秀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等道德知识通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其中班主任作为众多教师中与学生联系最亲密的教师,承担着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任,而要承担起这个重任,班主任必须具备正确的德育理念和有效的德育方法,因此本文一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为目的,从德育规律、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和德育原则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遵循品德发展的规律

了解并遵循学生品德发展规律是班主任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紧跟规律进行教育,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三者缺一不可,在德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要兼顾这三个方面,不能一味地遵守某种道德行为,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显然这样的道德教育是不科学的、不长久的。除此之外,德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从对社会规范的依从到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最后到对社会规范的信奉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班主任不可一味地强迫学生接受某一社会规范,要尽量给予学生自己消化的过程,尊重学生的德育观,鼓励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去接受并信奉这一社会规范。这样遵循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的道德教育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二、提供不同的德育途径

在道德教育中,隐形课程比显形课程更为重要和有效,其中显形课程是指学校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而隐形课程则是指隐藏在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等活动中的德育知识。作为班级工作的领头人,班主任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切忌一味地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首任,反对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这样的班主任是不称职的,这样劳逸不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不科学的,这样的德育效果也是不佳的,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隐形的德育途径,这不仅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起到劳逸结合的效果,而且也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

三、采取多样的德育方法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德育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说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道德教育,更難以达到期望中的德育结果,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班主任要熟练掌握不同的德育方法,如:榜样法、锻炼法、修养法、陶冶法、奖惩和制度法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方法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抵触感,而且还会激发学生对道德教育的热情,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除此之外,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我们得知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而初中阶段则是学生道德自律的阶段,因此在学生遇到道德问题时,班主任可暂且不去处理问题,给予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在这样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道德水平将大幅度提高。

四、遵循道德教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对组织和开展德育、提高德育实效具有指导意义。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的德育原则包括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德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七种原则。在正确德育原则的指引下,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将会大大提高,就拿理论和生活相结合这个原则来说,德育本就来源于生活,但是传统的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学习诸如《思想品德与社会》等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在这种仅仅将德育停留在书本上的道德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书本上的英雄,生活中的傻子”,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必须要遵循理论与生活相结合这一德育原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案例去充实理论知识,才会将理论知识付诸于现实生活。

综上所述,在学校不能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德育的前提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在众多教师中,班主任是与学生联系最亲密的教师,也是最了解学生的教师,因此班主任老师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但前提是班主任必须遵循道德发展的规律和德育原则,采取多样的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只有在正确教学观念的指引下,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才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曹伟星.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新课程(教研),2010.03.

[2]吴海英.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新课程(中),2016.04.

加强德育建设 提高德育实效性 篇4

南兴镇清坭小学蔡武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

一、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原则等,并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党给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了我国教育的方向,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还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江泽民同志更充分地指出了“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历来都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重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作为学校,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合型人才。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党给学校在新教育形势下的重要任务和战略任务。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各种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会继续散发着影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在趁我国的改革开放之际,加紧思想灌输,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以实现其在中国‘和平演变’的愿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学

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德育教育,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将满腔的热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接班人。

二、端正思想,以德育为首,将学校德育教育摆在首要地位。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必须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和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就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将德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

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学校的首要位置,体现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合理构建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网络模式,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序列化实施方案,把德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日程上来,通过合理安排德育和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合力网络,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注重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向学生传递德育教育信息。只有通过领导重视,才能保障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和多渠道途径,也才能体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全员参与德育教育,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宏伟的工程,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仅仅有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邓小平同志将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是指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是小平同志对教师作用的概述。“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是江泽民同志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从学校教育来说,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大德育观念的引导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到德育工作的全员性。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政治学习,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精髓,学习中央八号文件有关精神,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大德育观念意识。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教师的育人水平、政治素养以及师德行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与教学成绩等同起来,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而不是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优劣。③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提倡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确立教师中的典型形象,并以此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典范,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和“蜡烛”精神。④推行德育“教师首任制”。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思想,通过教师首任制的推行,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思想,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做到全程育人,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教育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尤其是作为德育教育,应该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推动德育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的组织,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甚至在游戏中,受到感染,潜移默化。首先: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通过学科知识的教育,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其次,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活动,要体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转变自己的行为。最后,通过校园文化传递德育信息。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通过有意识的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是每一壁墙都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要使德育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进行,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合理的德育教育,也才能体现出德育工作实效。

三、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提出的“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在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1、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作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增强教师育人观念,在推行德育首任制的同时,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不懈地抓好德育教育工作。

2、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多形式的。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好实践课,首先要求指导教师要以德育内容为中心,围绕中心设计活动;其次,要求设计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感染性;最后,活动的组织要有序。总的说来,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一次生动的小品演出,可以让学生哽咽在喉;一次有序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因此,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有利于学校推进德育教育工作。

3、搞好德育主题教育,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按照序列化的要求,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主题教育,并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通过树立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比如:利用好“校风建设活动月”主题活动,搞好学校三风建设,利用“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主题活动,灌输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精神等。

四、抓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作为学校部门,应该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希望。作为学校,应该理解家长的要求和想法,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家长正确教育下一代,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体现:

1、抓好家长学校工作,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沟通工作。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学校也不了解学生回家后的表现,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要理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的途径,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定期的交流与学习,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能力出众,这些想法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学校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同时,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实施德育的针对性教育,也有利于家庭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从而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因此,开展好家长学校的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围绕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主渠道。但仅仅限于沟通交流,远远达不到德育工作的要求。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得以保障的基础。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就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来,协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①让家长走进校园。除了家长学校开课期间,在其它时间,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艺术节活动、体育运动会、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中,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加以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②让教师走进家庭。通过教师的家访活动,将学校德育带入家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等。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督促,促进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③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学雷锋活动等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篇5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马向南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9年第02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要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将德育管理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同时,也要以教学为中心,在学科教育中积极渗透德育知识,再把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新型人才。为了确保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更富有实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工作

学校的德育队伍主要是班主任,德育队伍建设的好坏取决于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那么班主任队伍应该如何建设呢?班主任的选拔。选拔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必须具备品德好、知识水平高、责任心强、年龄小、身体素质好的教师。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选拔好班主任后,要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学习《班主任工作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内容,扩大视野,提高管理水平。成绩优秀的班主任推荐参加省、市骨干班主任培训班;获得丰富的经验后,结合工作实际,在学校班主任经验交流上进行讲座,让学校所有的班主任都具备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及时对班主任进行考核、指导。班主任考核要注重事实和绩效,掌握标准和尺度。考核过程要科学合理,考核结果一定要公开,这样才能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要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后要与表扬、批评、奖励、惩罚等强化措施结合起来。对考核成绩差的班主任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习理论,学习先进班主任经验材料,结合实际进行有效指导。

二、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今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组织纪律的养成。每学期开学后要利用两周的时间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组织纪律。学习习惯的养成。利用早自习时间养成自学的习惯;利用午间读报时间养成朗读的习惯;利用课后时间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利用考试养成求真、求实、求知的习惯。3 安全意识的养成。每学期开学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安全教育讲座,了解安全知识。注意交通安全,养成在马路上按交通规则通行的习惯;注意防水安全,养成不私自下河洗澡的习惯;注意放火安全,养成不玩火、不放火的习惯。

龙源期刊网 http://.cn卫生习惯的养成。每年在春、秋两季传染病易发季节,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染病知识讲座。同时,利用卫生宣传板报使学生养成勤剪指甲、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利用预防传染病宣传单使学生养成勤消毒、勤换新鲜空气的习惯。

三、提高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

着力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篇6

选稿:上官贤来源:东方网作者:杨德广2004年12月29日 10: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出发,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任务和途径,非常必要和及时。我想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国外文化思潮的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很大,影响很深。青年学生们的思想空前活跃,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即从一元道德、一元价值观向多元道德、多元价值观变化,从封闭性道德向开放性道德变化,从依赖性道德向自主性道德变化。以前是学校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现在的学生已不再简单地听命于学校和老师的,而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意识。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从现实出发,要顺应社会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变化,既要从理性的高度开展德育,又要区别对待,按不同层次开展德育,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1、德育的理性化。

德育、智育、体育,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任务,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育主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智育主要教学生认知,体育主要教学生健身。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都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在德育中应让他们明礼、知礼。“不学礼,无以立”,当今的孔即理。德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真理性的道德知识,让学生懂得大道理,让“大道理管小道理”。《意见》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正确国家前途面临的挑战。让他们站在世界的高度、国家的高度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自觉地肩负起国家重任,“舍小我为大我”。三四十年代的青年学生看到在三座大山的统治下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时,激起巨大的爱国热情,投笔从戎,冒着生命危险奔向前方。五六十年代的青年看到国家一穷二白的状况,而国外敌对势力又对我国搞经济封锁、军事侵略时,激起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激情,纷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几年来,全国有数万名大学生为了开发祖国大西北,立志到西部地区工作。他们是有觉悟的、有理性的优秀青年。学生有了思想觉悟、理论修养,就会有正确的选择、明确的方向、坚实而持久的行动。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不是建立在理性的思维上,则不可能持久,因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各级学校应开设系统的政治理论课,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当前尤其要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学校德育不能就事论事地灌输现成的理论,而要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的鉴别力、判断力、选择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中能理性地判断和处置各种道德问题,从而能正确地面临人生。有人一味地排斥理性教

育,鼓吹什么“远离理想、回避崇高”,显然这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理想是精神支柱,崇高是前进的目标,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的人必然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迷失前进的方向。

2、德育的人本化。

德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全面素质。《意见》明确提出,思想道德建设,“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的培育。德育工作的人本化就是“以人为本”,主要应体现在关注人、爱护人、帮助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要给学生理论知识,怎样做人的道理;要帮助学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心理障碍;既敢于表扬和发扬先进,也敢于和善于批评错误和落后,而不是放任自流,以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德育工作的人本化还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的生活基础即道德的基础。德育应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德育工作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生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课余生活、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做到德育工作生活化,就能贴近学生,得到学生的拥护和欢迎。德育工作要高度关注受教育者个体心理状况和热点问题、遇到的现实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包括矫正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德育工作是在关爱他的时候,德育工作才能受到学生的拥护和欢迎,才能产生对教育者的亲近感,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的人本化还要体现在人的个性化上。人的个性、兴趣爱好、专特长以及学习基础、智力、素质等是各不相同的,在德育中必须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不能指望每次教育、每次活动对每个学生都有效果。德育有正效应、负效应、零效应。同样的教育,在有些学生身上反映出正效应,而在另一些学生身上则反映出零效应甚至负效应,因为各人的基础和接受度是不同的。因此,德育的人本化就是要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德育的开放化。

德育工作不能封闭在校园内、课堂上,而要走出校园,走出课堂。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道德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尤其在改革开放、市场化的进程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计划体制和封闭式教育下,学生接受的是一元化的主流教育,很少接触西方的、外来的文化,也没有遇到因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而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和价值观的冲击。因而当时一元化的主流教育是适应封闭环境下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而在当今开放化的社会里,学生除了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外,还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思想文化影响,实际上受到了多元化的教育。因此学校德育不能再搞封闭式的教育,而必须开放化。《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德育的新途径,如“探索和建立社会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和课堂,让开放化的学生到开放化的社会中去经受锻炼、接受教育。一是要鼓励学生走向开放的社会。德育不是为了禁锢学生的思想,而要打开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好

处,寻找和发现先进模范人物和社会主义的闪光点。学校和教师要引导他们汲取社会上主流的、光明的、积极的因素,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活的教材教育学生,让学生在价值观念多元化、道德观念多元化中寻找到主旋律,增强抵制各种错误观念和腐朽思想的能力。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包括军政训练、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参观访问、勤工助学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的真正面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有赖于社会实践,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古人云:“行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德何由积?”(《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巩固德育的理论,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更加严以律己。要学会游泳光靠讲理论不行,必须到水中去实践,不跳下水,永远不会游泳。三是德育工作的多样化。“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德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育上,一味地单向灌输,硬性要求,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开放化、多样化。要把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开展志愿者活动、文明修身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开放化包括汲取和借鉴外国的德育成果和经验运用到我们的德育中来。

4、德育的层次化。

人是分层次的,任何一个群体乃至社会都是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的。道德标准也是有层次的,对不同层次的人应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因此德育工作要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对道德标准盲目拔高,德育目标也是盲目拔高,要求人人成为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这是不现实的。在德育中搞一统的教育,忽视了层次性。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到的家庭影响、社会影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各人的内在需求与价值追求不同,对道德判断标准不同,所能接受的道德教育、道德活动也不同,因此德育工作必须有层次性。德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度,接受度又取决于受教育者的需求度。受教育者内在需求越强烈,则对德育的接受度越高,但各层次的学生需求的目标和内容是不同的,德育工作必须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果德育与受教育者需求相一致,接受度就高,效果就好;如果德育与受教育者需求相差很大,接受度就低,效果就不好。比如有些学生积极要求入党,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而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上,则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相反,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志向,平时松松垮垮,不求上进,而德育工作则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他们很难听进,因此应从“文明礼貌”、“爱护公物”谈起。总之,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追求是有层次的,因而也就产生对不同层次德育的欢迎度和接受度。德育工作越贴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就越能产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协调和共振。相反,如果德育工作不从受教育者需求出发,则会受到冷淡或排斥。德育的层次化是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但决不是说德育工作只是牵就后进层次的学生,一味地去适应后进学生的需求,也不是让每个人停留在原有层次上不求进取;相反,德育的层次化,是为了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层次上不断提高。我们平时讲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学生首先要有爱国主义思想品德,再发展到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最后达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各类学校应认真贯彻《意见》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然后进一步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策略浅析 篇7

策略一: 德育标准生活化

德育要生活化,必须挖掘生活中的资源,让德育立足于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它要求我们在设立标准时, 从生活出发。

例如: 在讲述《道德》部分时,笔者编辑了网络上流行的一组照片《北京白领的一天》的视频。学生欣赏之后, 引导学生分析: “北京普通白领是否是一个有社会公德的人?”学生开始有点诧异: 普通白领与公德有何联系。通过思考,学生发现: 排队上公交车,按时上下班,仪表整洁,这些日常行为都体现着道德。之后,教师又设置疑问: “你是个有道德的人吗?”他们回答得很自豪: “是! ”接下来组织学生谈谈自己优良的品质,他们各自总结了自己。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了“借鉴同学的道德优点、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学生接受得比较容易。

笔者认为这一策略的成功之处在于寓标准于生活,让学生对自己的道德有正面评价,易于引发有意识的道德实践。

策略二: 道德榜样身边化

班杜拉认为: 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机制。中学生首选的模仿对象往往是名人,对身边的榜样却熟视无睹。我采取道德榜样身边化策略,使学生从普通人身上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讲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部分时,为了强化爱岗敬业观念,笔者在课前做了“在任课教师中最喜欢谁? 喜欢原因”的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喜爱班主任,原因是班主任比其他老师更加关心爱护他们、更加爱岗敬业等, 课堂上让同学们讨论班主任如何的爱岗敬业,气氛非常热烈。

选用身边人物作为榜样,挖掘普通人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到榜样和自己没有距离,德育实施中才不易与学生有隔阂,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策略三: 道德评价时代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渗透道德观,把道德既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更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融入生活中,是德育生活化的应有之义。

曾经在讲爱国主义时,我推出姚明的事例,讲姚明出任爱心大使,热心公益事业,引导学生思考姚明的成功、姚明的收入与他的道德素质的必然关系。用高尚道德的“善终”来引导学生明确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说服力还是相当强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员工招收、员工评价中都很重视道德水平的因素。德育教师必须把道德与求职、道德与成功的联系传达给学生,将富有生气的生活内容融入我们的课堂。

策略四: 小节问题扩大化

德育中贯穿了许多细节教育,如节约用水,不乱丢垃圾。德育修养更提倡从小事做起,为了让“小”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可用的策略就是: 小节问题扩大化。

学习《德育修养从小事做起》,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1个人1天节约1杯水 ( 500mL) ,13亿人是多少? 70亿人又是多少呢? 相当于几个黄河流量? ②一个人丢一片垃圾占体积0. 1cm2,1亿人每人丢一片垃圾占地面积是多少?

通过计算使此类小问题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发现“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帮助学生形成了直观的认知。德育过程中科学 合理地设计类似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点燃思维的火花,促进知识的建立与迁移,激发情感,启迪心灵,完成明理慎行的德育目标。

策略五: 抽象观念案例化

道德观念的灌输,提倡“润物细无声”,但是容易变成“空洞说教”。巧用案例、事实说话,是德育生活化的常用有效策略。

比如: 学生对“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的理解易有偏差, 处理起来不容易,我设计了如下案例: 某民营企业一年产值4000万,要交税150万,发工资850万。净利润要在扩大再生产、给工人发奖金和老板消费之间分配,你赞成下面哪种分配比例? 你认为要交税吗? 为什么? ①2000万; 0万; 1000万。②1000万; 1000万; 1000万。③500万; 500万; 2000万。

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没有人选①,教师表扬学生: “你们都很有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首先就是不能只顾自己利益。只要能自觉考虑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关系,不搞利己主义,就是有集体主义观念的表现。”

对于第二问税收,学生都认为是必须,我让他们说明原因。他们说: “维护治安,解决纠纷等都要由公共力量来完成。”教师就告诉他们: “你交税是‘我为人人’,政府保护你是‘人人为我’。”大家都笑了,也初步理解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有效性;课堂教学

一、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生是祖国与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中职学生。这就要求在中职学校教育中有效的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当前的中职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德育教育的有效进行,没办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笔者认为,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育理念上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倾向。在我国的中职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即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家长与部分教师的思想深处仍然存在着学生的好坏与学生的技能成绩有直接联系的思想,将学习成绩与道德品质挂钩,其实其中并没有本质的联系。自古以来,有才无德的人比比皆是,德才兼备才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在中职教育中,学生的技能水平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一般更加关注孩子的技能水平,对于德育课一般都不重视甚至嗤之以鼻,认为德育课程只是在耽误时间,这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一个“重智轻德”的死结。

2.德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在当前的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的现象。中职学校进行德育的形式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然后以書面形式与考试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德育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评价非常的简单与形式化,这难免对学生的德育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同时,由于中职学生道德水准发展还不成熟,对于德育教育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难以有深刻的理解,在学习时候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没有办法有效的自我监督与自我制约,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很难将各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脱离德育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当前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只注重形式上的开展,缺乏实质的内容,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3.德育内容与生活实际脱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思维交流越来越频繁,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与方式越来越丰富,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势必会反应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各样冲突与矛盾。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也要结合这些冲突与矛盾,教给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会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但是在当前的中职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只是一些非常空洞的、枯燥的道理,甚至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刻意回避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与冲突,将中职学生放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一些新的道德问题与新的价值观念学生都接触不到,当中职学生有一天不可避免的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原有的道德观念与新的道德理念会发生冲突,学生会陷入无法适应的境地,导致德育工作的效率非常低下。

二、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德育教育的开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中重要环节,只有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氛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通过对德育教育中问题的研究与分析,结合当今实际教学的情况,提出当代我国中职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几点建议,以期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1.明确教学目标,积极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的中职德育教育将学生的技能水平置于重要地位,而相反的是,德育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对中职学生素质的培养,端正学生的品行。教师在德育教育的开展中要明确教学目的,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端正态度为主要教学目标,而不是通过背诵课堂知识来完成学生的教育。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真正对德育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对德育教育进行深刻的研究并进行创新型的教学,通过整体的教学进步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2.丰富教学内容,将中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传统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开展以教师的直接讲述为主,学生很少直接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的将学生带入课堂,帮助学生真正学习掌握德育教育的知识。当代学生对德育教育出现的淡漠态度,究其根本是源于德育教育的内容与生活脱节,当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案例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帮助学生接受更多的德育教育。

3.完善中职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我国中职教学的评价体系一直处于存在缺陷的状态,在德育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德育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仅靠卷面分数来衡量,不具有实际意义。只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对中职学生的表现进行实际评价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德育教育的成果,也可结合学生的操行评定评价,增加评价的针对性。面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同时应当加以鼓励,面对学生做出的不恰当的行为应当及时纠正,在实践教学中才能真正展现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端正。良好的教学环境与评价体系能够真正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为学生树立健康端正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富裕,越来越多人的思想出现了偏差,为了避免或减轻中职学生所受的影响,德育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在德育教育的开展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教学形式化,学生学习淡漠化以及评价体系缺陷化是最为基本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根本化解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于钦波,论21 世纪道德教育发展的主导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2000(03).

[2]王肖兵,论当代中国学校的德育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5(03).

上一篇:国资委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效益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