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精选8篇)

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 篇1

【摘 要】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核心。本文从我校德育现状出发,在教学中引入儒家传统思想,对如何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弘扬儒家文化提出了一些新的途径和方法,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儒家思想 德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114-02

儒家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核心。虽然它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曲折和坎坷,但因其博大精深,强大的生命力却日益凸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学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儒家文化的一些核心价值观今天已经成为我们整个民族道德的基础、精神的指引和灵魂的归宿,儒家先哲为我们提供的那些精微深邃的思想仍然启示着人们。

在儒学的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与教育的关系一直密不可分,历史上的儒家圣贤孔子、孟子、朱熹等,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终身的教育家,因此,儒家思想中本身就包含着教育观,它对于今天从事教育的我们,仍然具有相当的实际应用价值。儒家学派的圣人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有一种解释就是“人”,特点是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即“以人为本”。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班主任的教育角色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如何结合时代特征,从儒学的思想宝库中去寻求智慧,成为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担任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将一些儒家思想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人为本,以儒家思想塑造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爱人、感恩、知书、达礼”。

1.爱人、感恩,是学生为人处世必须具备的基础。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教育观。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因此孔子号称门人三千,其中既有颜回之类的贤者,亦有宰予之类不可雕的朽木,体现了他的“泛爱众”精神。

在今天,教会学生爱自己,爱别人,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成了我们非常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因此,我通过开展课外阅读、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唤醒、发掘学生的爱心,从而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因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能爱人,必然会感恩。感恩的“恩”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本来意思就是“惠”,而“惠”的意思就是“仁”,所以,感恩就是一种仁爱的精神。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用感恩的心去面对每个人,父母养育了你,亲朋支持了你,老师教育了你……我们感受到的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无一不是以感恩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感恩是建立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学会爱人、感恩,为学生具备完善的基本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知书、达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备条件。

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学《诗》,就不会讲话,不学《礼》,就不会立足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掌握知识,懂得礼节,这是一个社会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在当今的教育中同样应该提倡。虽然今天的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浩如烟海,但我们仍有必要汲取古代先贤的智慧。因此,我在班上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两个早读读背古诗文名篇、《论语》等,后来又结合学校开展的学习《弟子规》的活动加强学生的礼仪规范的培养,从内(品性道德)外(知识技艺)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熏陶,学生的整体面貌日新月异地得以改善。

二、以人为本,以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会学生“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事父母而孝,待众人则恕”。

1.以诚立身,诚信待人,这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其中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这实际上说的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儒家代表的传统道德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对于每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在世,必须不断学习知识,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我在班级管理中,坚持实事求是、提倡诚信、奖励诚信,对撒谎、隐瞒、欺诈、弄虚作假等行为加重处罚,树立了良好的班风。

2.事父母而孝,为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奠定基础。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论语•学而》)弟通“悌”。“孝”是父子之间的爱,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还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孝”、“悌”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是孔子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仁”的根本。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一些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如计算自己一个学期的花销、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最感动的事情、写一封家书、布臵“感恩亲情,回报父母”家庭作业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孝顺父母,走向成熟。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感人的场面,许多学生都有触及心灵的体会,收效远超我的预期。

《论语》中还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可见,在智育和德育中,孔子把后者放在第一位,我们今天的教育理念正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3.行忠恕之道,提倡学生用宽容善良的心来对待他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人”,即宽恕、容人之意。“忠恕”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孔子提出的实现“仁”的方法。

人都有私心,而学生因为心理不成熟,难免会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一些心态失衡现象,心胸狭隘、互相猜忌,甚至演变成矛盾和冲突。针对这些情况,我要求学生按以下方向来努力:一是严于律己,每天反躬自问功过得失,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我反复强调能否严格要求自己是将来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二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对照他人的行为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是换位思考,充分全面地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更多地理解别人、宽容别人。这几点措施的施行非常有效,学生之间的关系越发融洽,整个班级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了。

三、以人为本,以儒家思想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显于天下的人,怎么实现理想呢?首先端正思想,然后完善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它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理想的人生之路:一个人应该先对自身进行修养,以自我完善为基础,然后建立家庭,家庭和睦后才能治理国家,最后才能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修己不是目的,通过修己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造福于百姓、造福于社会,这才是目的。

身处当今社会中的学生,虽面临着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仍然是人生不变的理想之道,我结合时代特征对学生如此阐述与要求:“正心”,要调节好自己的心境,要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创造良好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心意,要有先自己(营造自己、保全自己、富强自己)、后家人、后社会、后国家的序列观,这是一个人的品格(人品)问题;“修身”,要塑造自己良好的基本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人的才能(水平)问题;二者共同构成一个人自身的社会客观存在,是一个人的内功问题;“齐家”,发展自己,然后惠及家庭,美满和谐的家庭是一个人幸福的重要保证,要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影响人、教化人;“治国”,自己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服务于社会公正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人的人品和才能发挥与社会表现问题;“平天下”,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是一个更高境界意义上的服务社会、效忠国家的问题。若能如此实践,实现理想、成功、完美、和谐的人生指日可待。

儒学文化作为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核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学思想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积极向上、行之有效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理论等,这里我们只涉及到中国传统德育理念的一点皮毛,略窥门径,却已收效甚丰。当代中国的德育要想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更好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起来,吸取传统德育理念的精华,将其“根”深深植入中国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里,只有根深,方能叶茂。

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 篇2

一、仪式育德———精心设计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校要按照《国旗法》的规定, 严格执行升降国旗制度, 坚持利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的讲话”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 组织规范化

一次成功的升旗仪式是学校严密组织、各部门协调动作的结果。全学期升旗仪式由大队部统筹安排, 各中队轮流主持, 各部门分工合作, 实行中队辅导员责任制, 使升旗仪式规范、庄严。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上, 学生不仅会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更展现了各班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自律能力。

2. 内容多样化

针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 每周提前有针对性地设计“国旗下的讲话”。学生以班级为单位, 选出一名升旗手主讲。由学生自己撰写讲稿, 登台讲演, 既给了他们展示才干的机会, 显示了榜样的力量, 又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也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二、宣传育德———精心安排广播节目

“红领巾广播站”是学校的宣传窗口。作为校园文化媒体, 它方便灵活, 教育面广, 宣传力度大, 对加强少先队的思想教育, 活跃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 很有帮助。“红领巾广播站”应设置多种节目, 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播放。“红领巾小记者”在全校范围内选拔, 在少先队大队部的直接管理下正常运行, 做到采、编、播一条龙。小记者们走入社会、走进社区, 体验生活, 及时把同学们和老百姓关心的话题、问题、社会动向等写成稿件, 通过广播站反映给同学们。“红领巾广播站”节目按时高质量播出, 在激励先进、展示才艺、沟通友谊、传递真情等方面都起到其他宣传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竞赛育德———扎实开展创先评优活动

评先评优活动能起到价值导向和行为激励作用。“流动红旗”“四好少年”评比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的崇美、尚德、自律品质的有效途径。比如我校围绕“勤学、守纪、卫生、文明”开展的四个主题, 在全校各班级中开展争夺四面“流动红旗”, 争当“四好少年”的竞赛, 每天由红领巾监督岗的学生进行评分登记, 每周公布一次, 在升旗仪式上现场授旗。期末的优秀班集体评比则以流动红旗的获得次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开展此类竞赛活动, 不仅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 加快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主人翁责任心, 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养成教育活动育德———抓实养成教育

培养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培养学生一辈子都受益的良好行为, 需要全体教师和管理者, 甚至全社会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活动引领的养成教育模式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道德体验, 不断内化道德认识, 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1. 养成教育月

养成教育需要长期抓, 持之以恒, 切不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要有耐性。例如, 每学期开学初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所以第一月可设为“养成教育月”。开学初, 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走出教室, 在校园里欣赏、浏览, 回顾在校园中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意识;可以展示养成的好习惯: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 在校园内轻声慢步, 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 上学衣帽整齐, 佩戴好红领巾……经过一段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 不断鼓励, 即能见效。

2. 天天好晨会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着眼、小处入手。如果学校紧紧抓住每天晨会十分钟, 对学生进行系列的教育, 使德育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和空间, 这种长流水不断线的教育方式, 必定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低年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晨会活动, 中高年级则由学生自己选取材料, 编写晨会内容, 可总结班级工作, 可提出希望要求, 也可发布新闻, 或讲述学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天天好晨会”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在学生的体验和参与中, 强化其奋发向上的精神,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主题教育活动育德———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即围绕活动的某一个主题,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教育实践。有效依托学校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成长规律紧密结合, 积极主动地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这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性的宝贵途径。

1.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可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结合重大事件、节假日, 推进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像“文明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校园小法庭”活动、教师节的“我为老师做贺卡”活动、中秋节“为台湾亲人送祝福”、国庆节“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节水日“节水手抄报”评比……这些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 精心设计和组织, 内容鲜活, 形式新颖, 吸引力很强。其共同特点是各类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 强化道德要求, 使参与者在活动中, 通过动脑动手, 亲身体验, 道德情操得到陶冶, 道德习惯得到养成,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道德建设的载体, 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践行道德规范。例如, 学校组织了环境污染情况调查、英模报告会、慰问农民工、造访福利院、学做小导游、手拉手同进步、为灾区义卖捐款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贴近学生, 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特点。它让学生自己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正确全面透视社会, 分辨是非, 不断提高自身的批判能力和免疫能力, 从而逐渐实现学校德育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

六、第二课堂育德———创新校园课外活动文化

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 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生动的教育效能。科学开展第二课堂, 既可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也有利于学生发展特长, 陶冶情操,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 我校每个学年都举行盛大的“四节”活动:阳光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四节”突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活动的“瓶颈”, 创新活动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 全体参与比赛或展示。每个项目同时设集体奖和个人奖, 活动中人人有项目, 个个忙比赛。人人都成为集体中的积极一员, 在酣畅淋漓的活动中, 学生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集体观念以及自控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在悄然形成。

活动增加体验, 活动滋养感情, 活动丰富人性, 活动培育真人。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活动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 变命令式为倡导式, 变禁绝式为诱导式, 变接受式为参与式,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从而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 篇3

传统节日文化  青少年学生  德育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是文化和历史积淀的产物,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1],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传承着整个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诉求,是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和谐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浓厚的贵人伦、重感情的特点,注重塑造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众多节日包含的特定文化感情和习俗中,处处流露着人们对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如春节期间,串亲访友送祝福是我们几千年来不变的传统,祈愿家庭和和美美、国家政通人和;中秋节以家庭团圆为主题,强调家庭伦理与人际关系和谐是其主要内容;重阳节敬老孝亲,给长辈送祝福和温暖,尽显人伦情谊。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有着深深的农耕文化的印记。因此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特征。在重要的节令人们都会采取相应的习俗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以此方式,一方面表达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感激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恩惠;另一方面也祈愿自然更加善待人类,驱灾避难、降福人间。比如清明节人们踏青郊游、植树造林,反映了人们催护新生、热爱大自然的鲜明主题;重阳节人们喜欢登高,感受天高气爽,欣赏自然风光,领略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2.弘扬孝道和感恩

中国大多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孝道”和“感恩”等伦理情怀。如每年春节不变的“回家过年大军”都充分说明我们对父母或长辈的尽孝和感恩。而一到端午节,我们就不可避免地想起孝女曹娥的故事,由此端午节也得了一个别称“孝亲节”。

3.彰显浓郁的爱国情思

传统节日是华夏各民族儿女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其文化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我们对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和高度认同感,镌刻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如每年的新春佳节,国人和海外的华人华侨都遵循着同样的祖训,以同样的形式展示同样的文化,充分表现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清明节我们遥祭先人介子推,感悟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的崇高的爱国节操。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智慧,蕴涵着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和丰富的价值观念,在培育青少年学生人格修养、理想与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精神资源。

1.有利于丰富青少年学生德育素材,为青少年学生德育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而且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并最终汇聚成了博大精深的特色节日文化。宣扬真善美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儒家思想的糅合、普世百姓对节日文化的敬仰与践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架构模式。因此,认真挖掘和整合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向青少年学生充分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将有利于丰富青少年学生德育素材,为青少年学生德育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

2.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传统”而不“僵化”,它植根于民间,同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化于民间,同时它非常注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不断深化和延展节日文化的内涵,逐步形成以爱国主义、感恩孝亲、追求和谐、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文化内涵,是公众最容易接受和认可的德育载体之一。因此,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减少青少年学生对德育的抵触情绪,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传统美德弘扬和传承的意识,从而增强德育的活力。

如今,在多元文化激荡中,中西方文化竞争和冲突加剧,利益化和功利化思潮对部分青少年学生造成严重的冲击,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理想缺失、信仰迷茫、道德滑坡、人生颓废等,因此如何塑造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品格,是道德教育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亲和力和渗透性强、影响持久、文化样式丰富以及形象、生动等特点,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有利于营造活泼、轻松的德育氛围,提高青少年学生德育实效。

3.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青少年学生人文教育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受此影响青少年学生人文关怀意识薄弱、人文精神下滑已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加强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是我国各层次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涵盖了追求和谐、爱国主义、人格修养、感恩孝亲、自强不息等文化内涵,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了解和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塑造积极向上的进取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怀和完善的人格,对青少年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

4.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节日文化衰微和遭受冷落的现状日益严重。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越来越狭窄,对西方文化的崇尚度越来越高。一些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日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和推崇,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和功能日益淡化,甚至被失传、被异化。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以及对民族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承担起保护、传承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

三、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学校渠道

学校应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重要基地。[2]因此,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各类学校应努力打造良好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载体,让青少年学生近距离接触、认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最后形成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实践中强化自我德育意识。

第一,坚持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纳入青少年学生培养体系,以构建良好的德育平台。学校应站在繁荣传统文化和加强青少年学生人文教育的高度,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人文教育通识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中,通过编订系列教材和读物、聘请优秀师资、开辟节日文化宣传和实践空间等途径,让传统节日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第二,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突出其德育价值和功能。学校在传授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其文化源流和文化精神,将其中蕴含的人伦教育、人格教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以精彩的案例和优美的语言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品味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中了解其文化真谛,感受其文化魅力,并进而充分运用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塑造学生的品德,培养学生的才能,铸造学生的行为。

第三,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提升自我德育意识。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教育手段将节日文化教育继续推向深处。一方面学校应积极搭建更为宽广的教育平台,如举办节日文化讲座与论坛,组织学校传统节庆游园活动,举办中华传统节日美食节、感恩节,开展传统佳节民间采风调研活动等,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学校也应鼓励学生积极组建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社团组织,让学生根据自身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以自己的理念、以自己的行动诠释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自身素养的提升。

总之,学校应努力构建一个让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载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切实感知传统节日文化底蕴,体验传统文化节日中的希望、快乐、沟通和幸福。

2.社会渠道

社会力量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实效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在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时也必须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展示传统节日的文化美、人性美、德性美,努力营造一个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

第一,注重文化载体建设,创建教育基地,培育节日文化产品。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不能只靠简单的、纯粹的精神层面的说教,还必须有让人置身其中的文化载体进行体验。因而注重传统节日文化载体建设,将本地域或本民族所有重要节日的历史和现实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是文化传承和发挥教育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载体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创建静态的文化博物馆,以文字、图片、建筑物等予以展示;另一方面可以创建动态文化展示舞台,以游园会、庙会、灯会等予以展示。同时,也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站、网络游戏、电视卡通等,把传统节日创造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节日文化产品,注入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源,增强中华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增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感染力。[3]

第二,尊重传统,追求传统节日文化的本真。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延续至今,首先因为它保留了人性和文化中最有力的、最健康的、最本真的东西。因此,社会各方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都必须尊重传统,反对任何不负责任地颠覆、玩弄传统节日文化的行为,避免过于夸张或渲染不当的商业绑架传统节日行为。要让节日过得有文化,有精神,有传统,[4]尽力展示传统节日“贵人伦”的特质,以给青少年学生传承节日文化、增强德行修养做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三,善于创新,充实节日文化内涵。现如今青少年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热爱。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传统节日仪式和符号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新的节日仪式和符号创新又不明显或者不具有吸引力。[5]在青少年学生眼里,我们的传统节日只是简单的“吃”或“消费”文化,没有创意也没有新奇感。因此,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优秀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是繁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提升其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总之,利用传统节日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实现将传统节日文化与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巧妙对接,既能让青少年学生浸润在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里,又能推陈出新,升华精神境界,从而进一步让传统节日重现光彩,让传统节日文化薪火相传。

————————

参考文献

[1]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佘双好,田贵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政工研究动态,2008(7).

[4] 李俊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的始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5] 《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艺术百家,2012(3).

[作者:李博豪(1981-),男,山东定陶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讲师,硕士。]

加强德育建设 提高德育实效性 篇4

南兴镇清坭小学蔡武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

一、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原则等,并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党给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了我国教育的方向,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还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江泽民同志更充分地指出了“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历来都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重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作为学校,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合型人才。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党给学校在新教育形势下的重要任务和战略任务。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各种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会继续散发着影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在趁我国的改革开放之际,加紧思想灌输,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以实现其在中国‘和平演变’的愿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学

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德育教育,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将满腔的热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接班人。

二、端正思想,以德育为首,将学校德育教育摆在首要地位。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必须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和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就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将德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

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学校的首要位置,体现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合理构建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网络模式,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序列化实施方案,把德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日程上来,通过合理安排德育和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合力网络,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注重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向学生传递德育教育信息。只有通过领导重视,才能保障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和多渠道途径,也才能体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全员参与德育教育,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宏伟的工程,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仅仅有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邓小平同志将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是指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是小平同志对教师作用的概述。“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是江泽民同志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从学校教育来说,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大德育观念的引导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到德育工作的全员性。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政治学习,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精髓,学习中央八号文件有关精神,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大德育观念意识。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教师的育人水平、政治素养以及师德行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与教学成绩等同起来,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而不是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优劣。③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提倡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确立教师中的典型形象,并以此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典范,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和“蜡烛”精神。④推行德育“教师首任制”。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思想,通过教师首任制的推行,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思想,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做到全程育人,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教育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尤其是作为德育教育,应该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推动德育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的组织,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甚至在游戏中,受到感染,潜移默化。首先: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通过学科知识的教育,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其次,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活动,要体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转变自己的行为。最后,通过校园文化传递德育信息。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通过有意识的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是每一壁墙都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要使德育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进行,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合理的德育教育,也才能体现出德育工作实效。

三、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提出的“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在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1、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作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增强教师育人观念,在推行德育首任制的同时,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不懈地抓好德育教育工作。

2、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多形式的。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好实践课,首先要求指导教师要以德育内容为中心,围绕中心设计活动;其次,要求设计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感染性;最后,活动的组织要有序。总的说来,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一次生动的小品演出,可以让学生哽咽在喉;一次有序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因此,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有利于学校推进德育教育工作。

3、搞好德育主题教育,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按照序列化的要求,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主题教育,并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通过树立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比如:利用好“校风建设活动月”主题活动,搞好学校三风建设,利用“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主题活动,灌输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精神等。

四、抓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作为学校部门,应该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希望。作为学校,应该理解家长的要求和想法,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家长正确教育下一代,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体现:

1、抓好家长学校工作,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沟通工作。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学校也不了解学生回家后的表现,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要理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的途径,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定期的交流与学习,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能力出众,这些想法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学校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同时,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实施德育的针对性教育,也有利于家庭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从而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因此,开展好家长学校的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围绕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主渠道。但仅仅限于沟通交流,远远达不到德育工作的要求。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得以保障的基础。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就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来,协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①让家长走进校园。除了家长学校开课期间,在其它时间,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艺术节活动、体育运动会、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中,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加以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②让教师走进家庭。通过教师的家访活动,将学校德育带入家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等。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督促,促进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③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学雷锋活动等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构建快乐德育 提高育人实效 篇5

鼎城区灌溪镇中心小学是一所花园式农村学校。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抓住养成教育、班级管理两条主线,坚持德育常规,坚持抓好有特色的养成教育训练和主题教育,积极构建“快乐德育”,努力提高育人实效,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而又系统科学的德育工作路子,多次获得省、市、区的表彰。

一、建机构 立规矩 抓阵地 实现环境育人

为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学校成立了“三组一会”德育机构。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为成员;校外辅导员小组。由老干部、劳模、优秀企业家、交警为成员;学生自我管理小组。由少先队干部和各班班长组成;班级管理研究会。由班主任、家长代表和任课老师组成。并分别制定了与德育目标紧密结合的工作细则,从组织上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为让校园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努力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柱成为育人的好帮手,达到了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的效果。建起了一座象征着不断进取的“希望”雕塑和12个宣传橱窗。橱窗里各种内容主题鲜明,更新及时;布置了高标准的少先队室,每年一年级学生入队前,都要到队室参观,了解队史,接受教育;办好红领巾广播。特别是表扬师生的通讯稿,生动感人、催人奋进;编好《春芽》队刊。该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每期的封面、封二都集中宣传了学校一些优秀学生。这一刊物一直倍受广大家长和学生们的关注和青睐,也获得了“湖南省中小学生优秀文学社”称号;“把英雄人物请进校园”。教学楼的墙壁上到处悬挂英雄人物头像和名言。校道旁、花园内竖起了警句格言匾牌,用儿童化的语言提醒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组建了腰鼓队和管弦乐队;建立了校外教育基地,我们把市新农村建设点村、中联重科起重机分厂、和谐园、敬老院等作为校外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系列阵地的创设,大大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可操作性,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为了使德育教育制度化。学校围绕“做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制定了“灌溪中心校争创星 级文明班级管理方案及考评细则”,由教导处、少先大队、卫生室、体育室、后勤组五个部门每周考评班级“纪律安全星”、“精神文明星”、“卫生保健星”、“体育锻炼星”、“爱护校产星”五个星级类。量化打分,学校利用每周升旗时间对获星班级进行表扬,每月进行阶段性评比。期末结束,由学校颁发星级牌。

二、订计划 编教材 建体系 实现管理育人

学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教育与日常养成相结合并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去,建立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体系,编写了《灌溪中心校学生德育逐月教育内容》,即:二月学常规,遵章守纪;三月学雷锋,乐于助人;四月讲传统,学做勇敢人;五月学礼仪,行为要文明;六月理想教育月;九月尊师长,孝心献长辈;十月爱祖国,立志成能人;十一月学规范,当好合格生;十二月比勤奋,学习攀高峰。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目标,形成了我校德育工作系列化、层次化、重点化的工作特色。

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十课》,从“天天佩戴红领巾,见到师长有礼貌,卫生保洁做到位,排队要求快静齐,升旗敬礼要严肃,两操动作求规范,上下楼梯靠右行,课间活动讲文明,坐姿端正专心听,作业工整速度快,食堂用餐有修养,爱护公物意识强”等方面,确保教育到位,训练到位,查评到位,管理到位。

为了更好地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学校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德育工作。开办家长学校,一期对家长进行两次面授,培训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邀请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教育专家陈红女士和赏识教育专家李晓玲老师等来校给家长做讲座。学校建立《家校联系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配合学校教育学生。学校还把文明礼貌、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内容和《灌溪中心校学生一日活动规范细则》印发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协助搞好教育。最大限度地拓展德育工作影响面。学校获得了“省级示范家长学校称号”,其省级家长学校课题《孩子的爱心——快乐心态的培养与家庭指导》,获省级二等奖。

三、借平面 抓常规 重细节 实现活动育人

我校化大为小把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定在课堂、定在“三会”。坚持围绕行为规范的教育,制定 了详细的德育工作计划和大、中队主题教育方案,坚持有特色的养成教育训练。设立“文明礼仪示范岗”,每日早晨迎师进校,礼仪示范,检查规范学生仪表。“红领巾巡视岗”、课间检查纠正学生不文明行为。经常检查,反馈及时,发出“表扬单”、“友情提醒单”、“整改单”等。

为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每期请法制副校长、灌溪派出所教导员廖立和到校给学生上法制课,提高法律意识,增强了我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知法守法,做一个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好少年。

与此同时,组织开展“学”、“比”、“评”、“查”、“奖”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每年“六一”,学校组织全校学生投票,评选表彰“十佳少先队员”和“优秀少先队员”。

学校融常规训练于主题教育之中,从学生的每一个生活环节抓起。真正体现“严、细、实、恒”的养成教育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道德修养。

抓好升国旗仪式等活动,规范制度和内容,坚持国旗下讲话、呼校训、演唱爱国主义歌曲等。将每个活动都当成对学生进行养成和品德教育的良机,精心准备,认真落实,使之系列化、专题化和规范化,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让学生受教育的目的。

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三五”学雷锋纪念日,学校开展了“一个水果一颗心”活动,学生们自愿带来水果、鸡蛋并写上对老人们祝福的话语,送给敬老院、烈军属和退休老师。清明节时,校少先大队组织优秀队干部到革命烈士公墓,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六一”大型文艺汇演。做到文艺搭台,德育唱戏。国庆前后,开展了参观新农村,感受祖国大变化体验活动。通过“看一看”、“访一访”、“谈一谈”、“写一写”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让学生从活动中感悟到爱祖国必须从爱家乡、爱校园做起。爱人民必须从爱身边的人做起。学校还编写了《崛起的灌溪》乡土教材,列入校本课程计划,形成了学校一大特色。建队日,学校开展了“学队史、敬队礼、唱队歌”比赛。

“手拉手”活动是我校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品牌。我们先后与灾区和贫困学校小学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为他们捐款捐物,征订队报队刊、寄贺卡交朋友、鸿雁传书、两校举行联欢。学校获得了“全国手拉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针对现今外出打工家长多的特点,为了给留守孩子更多的爱,学校开办了“亲情聊天室”、“建 立了谈心小屋”,得到了团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全国《少先队活动》杂志刊发推广。

学校认真开展“雏鹰争章”活动,本着“参与就是进步!提高就有奖励”的宗旨,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大队部制订了“两个阶段、三个步骤”的达标争章方案。两个阶段即把一至三年级划分为初级段,四至六年级划分为高级段。初级段的队员主要争夺课程章、自学章、友谊章、礼仪章、节俭章、自理章、服务章、保健章、自护章、队章、自律章;高级段的队员主要争夺先锋章、国情章、国防章、历史章、艺术章、环保章、科普章、探索章、社会考察章、体育章。三个步骤即争章、考章、颁章。队员们按照手册上的达标要求,积极争获每一枚奖章。学校每期组织一次规格较高颁章活动,给在“雏鹰争章”活动中的优秀学生佩戴奖章。

学校把德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编印了“三字经”读本下发给每一名学生,开展了千人共诵“三字经”、“课本剧”表演,把德育教育和新课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们自编自演了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课本剧,寓教于乐。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 “社会实践”、“阳光小义工”等教育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超市,走上街头,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其活动在全省、全市有一定的影响,资料图片被团市委选送到团省委编辑成册。

近几年,学校德育工作已初见成效,先后获得常德市“名优学校”、“德育特色学校”、“绿色学校”、“合格化学校”、“湖南省四星级红领巾示范学校”、“省示范性家长学校”,校少先大队两次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学校也多次获得省、市、区的表彰并介绍经验。

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 篇6

学校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第四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办学传统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小学。学校始建于1979年,是集幼儿园、小学为一体的全日制学校,占地面积11625平方米,建筑面积8113平方米。现有有27个教学班,1467名学生,教职工9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2人,小学高级教师44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学校在“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办特色化的学校,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特色引领、全面提高”的德育特色指导下,第四小学通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奋进图强,学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全校教职工齐心协力不断进取,学校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市文明单位,一类甲级花园式学校、自治区电化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红旗大队、自治区少先队建设规范化学校,县家长学校示范校,县交通安全示范校,县先进职工之家,200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学校,同年又被命为我市唯一的一所国家级英语实验小学,2008年荣获自治区文明礼仪示范校先进单位同年又被命为自治区级语言文字示范校。

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以素质为教育位宗旨、德育教育为主线、学科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综合教育模式,扎实中求创新,每个学生都活泼主动地得到了全面发展,为高一级的学校 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性任务。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此项任务,我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工作的方案,结合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教职工学习《意见》精神,切实提高教师对《意见》精神的认识、领会、真正理解、掌握《意见》精神。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有效措施,组织和领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二、加强教师管理,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意识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为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纯净高尚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的头脑,我校以“师德建设”为主干线,积极开展了怎样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的大讨论,集中整治教师师德问题,通过 学习有关教育的法规文件,进行了教师自查互查,学生及家长给教师、学校提建议等方式,整顿教师作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社会上也树立了良好形象。树立以王俊珍等老师为典型,他们教学成绩突出,治学严谨,能够积极圆满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这正是高尚师德的体现,像这种无怨无悔献身教育的精神在我校已经蔚然成风。

为了科学规范地进行师资管理,学校严格执行《教师考评细则》,量化评价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严抓考勤,并对体罚、收费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出了硬性规定,本学期我校杜绝了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师生关系融洽,涌现出一批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抓住两个阵地,加强学生管理。

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占主体地位,但由于其年龄所限,其心理和行为都很幼稚,有必要对其严格管理。在对学生管理中我校注重抓好班主任管理和少先队管理这两块阵地。

班级管理中,着重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贯彻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管老师组织纠查小组,每天随查随记,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总结学生的思想动向,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班级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评比台,规范学生的行为。

少先队方面,学校充分利用队组织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特别是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进行教育,并利用“心系奥运,爱我中华,爱长驻、和长存、天长蓝”等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学校德育建设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而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近年来,第四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为了全面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制定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塑造文化人格,提升人格境界”;学校领导站在了教育教学的制高点,统观我校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办学目标,办学宗旨,认真的做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报告,拟定了学校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工作计划,确立了“特色引领,全面提高”的德育教育特色,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我校办学特色,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根据不同年级段、年龄段,确立了不同内容、计划,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德育教育主线,引领学生各方面全面提高,让进入我校的每一位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使者,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在各科教学中都分别渗入“传统文化”内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校本教材。

1、音乐特色

音乐课中,我们把古典诗文歌曲,加在了音乐课堂中作为校本教材,在音乐课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2009年县艺术 节上我校音乐教师编排的大型歌舞《唐诗.宋词.古韵》荣获优胜节目奖。同时我们正在鼓励音乐造诣较深的教师,为唐诗、宋词,谱曲形成一套更加丰富的属于自己的校本教材,传承下去。

2008年市运会时我们排练了大型团体操---舞狮。经过二个月的精心排练,在市运会开幕式上,孩子们精湛的舞狮表演和为之配乐的威风锣鼓赢得了参加市运会所有领导和运动员的一致好评。现在我们每年在五、六年级的学生中选拔舞狮队员进行训练,力求把我校的舞狮表演传承下去并成为我校一大特色。

为了在传统乐器这一块能有更大的突破,我们最近探讨了这样一种模式:组建校级古筝队,由学校提供古筝和聘请教师。来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

为了从小让学生能有一技之长,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我们大范围的开设了巴乌课、口风琴课和笛子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积极性很高。

2、经典诗文诵读

我们把精美的诗文背诵,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让学生积累优美诗文,另一方面,从背诵过程中知理、学会做人。

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的《弟子规》的背诵,通过背诵从小让学生知道待人接物的道理和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得德育工作有了具体的载体,二年级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养成教育兼容的《三字经》为主。三年级背诵《名贤集》,四年级背诵《千字文》,五年级《声律启 蒙》,六年级背诵《五原赋》。

同时在各个年级精选了经典诗词添加在背诵内容里,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又能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努力培养出思想高尚,行为儒雅的优秀少年。

六年来积累这么多的中华优秀文化,不仅是传统知识的积累,沉淀。也是品质修养的提升过程。现在我们按年级段已形成了自己的校本教材。

3、美术特色

我们把“弘扬传统文化”这一项工作落实在了每一节课中,其中也是分年级段给内容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一二年级剪纸,三四年级布艺剪贴,五六年级脸谱制作,把这些内容按课时分配在每学期的教学中,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让1——6年级的学习过程都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目前,我们正在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

同时我们聘请了县文化馆优秀的画家李少飞老师上美术课。我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来提高孩子们的艺术修养。4.语言文学工作

“书法“教育教学成为我们力抓不懈的一项特色工程,我们邀请国家级书法大赛金奖获得者,全国书法协会理事,郝志诚老师来我校执教,以专家引领书法教学,并提升书法教学水平。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了我校的特色——以写促学,塑造自我。同时也形成了我校一套完整的书法系列校本教材,并获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在这个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和成果性资料,最可喜的是全体师生的书法水平得以整体提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把这一特色,发展下去,让学校真正成为“书香校园”墨香千里,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神韵展现出来,发扬光大。5.体育特色

为进一步突显学校“体育”特色,继续加强了体育特色课外小组的训练工作,开设了柔力球、乒乓球、田径等课外小组,在各项体育活动中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校乒乓球女队在刚刚结束的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运动员在五十多岁的王树林老师的带领下,每年都能荣获全县总分第一名或第二名的好成绩。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天的大课间操后,各班同学拿起跳绳、毽子、呼啦圈、柔力球、滑板、乒乓球、羽毛球开始活动,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连全体老师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其中。

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我们让“太极”和武术走进校园。学校聘请专业人士教授老师“太极拳”和教授学生《弟子规》武术操。“太极拳”让老师在烦杂的工作中进入到入静的意境,体会那一分宁静的享受。《弟子规》武术操让学生生龙活虎、虎虎生威,同时也感受到中华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

在训练和比赛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校的特色氛围初具雏形。

学校的特色化德育教育,与各学科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得学校教育更加丰实,形成了第四小学,独有的办学特色,扣住了开放的办学理念,构建科学的,富有底蕴的学校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内涵”,使学校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发展型、学习型、研究型、开放型的和谐校园,书香校园,积淀一种特有的属于第四小学的文化,也能在以后的发展中传承下去。特色文化的建设引领着校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良性循环局面,学生和教师在“特色引领、全面提高”的浓郁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师风和学生德育建设得到升华。

五、团队活动丰富多彩,德育建设初显活力

少队活动是学生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

根据新时期少年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主题班队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绿色教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关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班主任工作面对着每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既有来自幸福家庭的,也 有不少单亲、无亲家庭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的班主任就会更加倾注心血去关爱孩子。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肯定。

2、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是我校传统的一种德育教育模式。升旗仪式一般由四个环节组成:出旗、升旗、奏国歌唱国歌、国旗下讲话。五六年级轮流主持升旗仪式,全体教师都必须参加,做到按时、认真、严肃;面向国旗立正行注目礼;和学生一起唱国歌。值周领导的讲话主要是针对上周的情况进行总结,并颁发流动红旗。对本周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每一次的讲话都记录在我校值周记录上,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广播时间10分钟,全校各班积极来稿轮流争当播音员。播音内容分为美文欣赏(学生自已写的和摘录的文章)、校园动态(表扬好的方面或通知之类),英语之声、安全教育、文明礼仪、环保教育等。这些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 9 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4、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坚持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合理安排《第四小学学校行事历》,形成体系。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九一八”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依托德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敬老院),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弘扬传统美德。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敬老院、“川井”社会实践基地、星源社区、隆镇大街等地方去参加活动。在烈士碑下宣誓入队;到敬老院里演出、打扫卫生、慰问孤寡老人;去“川井”体会和学校不一样的劳动锻炼、自理能力培养;到社区、街道参加演出、宣传、打扫卫生、社会调查;在我们的劳动基地—学校花坛参加劳动实践。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将民族精神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一系列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爱国,爱党,爱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学生独立的、健全的人格。

5、扎实抓好品行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是德育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德 10 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反映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加强养成教育。我校始终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突破口,以礼仪教育为载体,按“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的要求,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知识结构,提出不同的要求。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养成教育转化为活动,落实到课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师生的文明言行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营造出了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同时通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学习结合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积极开展“新三好”“十佳少年”“安全小卫士”评选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爱心与责任”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等等,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辅导讲座、报告会、实地参观、亲自参与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心理按摩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可以说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6积极组织多彩的学科活动。

每学期定期开展作文竞赛、科技制作比赛、演讲比赛,安全、环 保征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组织老师、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学生视野。

7、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活动。

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安排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我校的艺术节活动不限定在几天或一周时间内,而是将各种综合艺术活动统筹安排,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学期有小结,学年总展示,展示结合表彰、总结。如今学校所指“艺术节”,其实就是展示表彰阶段的安排。但更多活动是在平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中得到熏陶。现学校“三独比赛”、“英语艺术节”、“学生才艺表演”、小书法家轮展、自编小报轮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已成为学校传统活动,吸引众多的学生参加。定期开展每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科技节、读书节、“精彩你我,精彩校园”师生自主发展成果展示活动等学校传统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这些文体活动中思想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身心得以健康。

深入开展校园读书活动。由教导处、大队部、音乐组协助指导的“品读诗文经典,营造书香校园”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形成了“读——诵——演——写——评”一系列活动,提高师生文化品味;在教室建立班级图书角,集中优秀图书方便学生随时阅读;学校广播站开辟读书专栏;图书室设立了师生图书借阅登记册;专为学生设计了“课外阅读积累本”;并由教导处和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我是 朗读小明星”、“读书之星”、“书香班级”“温馨教室”等评比活动。

8、坚持开展社团兴趣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等团队组织的作用,利用学校师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及写作、书法、绘画、舞蹈、乒乓球、柔力球、巴乌、古筝、朗读、作文、数学、英语等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能,给予学生一展身手的舞台。兴趣小组活动要做到“六定”,定辅导老师,定活动地点,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内容,定参加人员,定成果展览。

9、人人动手,美化环境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优美环境的好处,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号召各班成立“义务清扫队”,对校园的清洁卫生天天坚持清扫,让学生人人参与义务清扫,人人分享劳动成果,人人从劳动中受到教育,人人都不忍破坏自己亲手创造的环境,人人都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劳动成果。使维护环境卫生,成为自己的事。同时,学校大队部还实行了教室卫生、过道卫生、公共卫生各班责任包干的办法,各班负责清扫、维护、保洁。除红领巾监督岗每天两次检查外,大队辅导员还每周不定期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取消本周卫生流动红旗。

10、坚持开展休闲文化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好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休息时间,参加文明高雅、健康有益的休闲文化活动,自觉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若干意见”精神,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方法,克服弊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巩固现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采取更扎实的措施,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将继续抓好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原县第四小学

2010.04.2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更新德育理念,提高德育实效 篇7

一、要办“尊重的教育”

“尊重的教育”的主要内容指:1、教师尊重学生;2、学生尊重教师;3、教师尊重教师;4、学生尊重学生;5、其它尊重;

实施“尊重的教育”核心是德育, 关键是教师, 灵魂是师爱。但是要注意尊重的教育决不是放纵的教育, 不是无序的教育。尊重不应该给人这样的印象:似乎学生只能哄着、捧着。要知道“棒杀”与“捧杀”同样是会毁掉一个人的。有一句话“孩子总是自己的好”, 不错, 有很多家长有护短、溺爱的毛病。我们有些班主任和课任老师也有这样的问题。有的老师为了个人的面子和班级的荣誉, 对违纪事件隐瞒不报, 对学生早恋、校外拜哥们儿、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更是不闻不问, 自习课秩序混乱也不去管, 这恰恰是剥夺了违纪学生承担责任的权力, 也是对违纪者和受影响者的不尊重。倡导尊重的教育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越是尊重越要严格要求, 严格要求是尊重的具体体现,

二、关于自主管理

(一) 实施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既是教育学生的手段, 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与指导下, 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与学习方面事务的管理模式;是学生通过民主讨论、民主决策、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新型学生观:把学生置于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本, 通过信任、尊重、、引导和激励等影响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为每个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和表现才能的机会与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修身、主动求知、主动健体、主动审美、主动劳动、主动管理、主动参与, 最后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这种管理模式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即“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二) 中小学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意识淡薄。

自主意识淡薄与传统教育的弊端是分不开的。传统教育中, 学生从小到大, 不论情愿还是不情愿, 都要被家长管, 老师管;不论有兴趣还是没兴趣, 都要被家长灌, 老师灌。于是学生便会产生这样的意识:我永远是被动接收者。他们要我做什么, 我就做什么。效果怎样不管, 只要能交差就行。长此以往, 学生的依赖性不断增加, 内动力不断消退, 独立思想逐渐丧失, 成为我们平日里讲的拨一拨动一动的木偶型孩子, 而老师们往往会评价说:“这是个好孩子。”当然还有一种学生在这种“管理”和“灌输”的模式下形成了逆反心理, 你要我学我偏不学, 表面顺从, 背后反叛。甚至背后破坏公物, 胡乱发泄。

2、教师观念问题

以往我们的老师实施学生自主、自治的观念比较淡薄, 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偏差。主要是两种倾向:有的老师认为既然是自主管理, 就对学生听之任之, 不闻不问, 不给任何指导和激励, 重使用轻培养;另一类老师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 事必躬亲、包办代替, 甚至疲惫不堪。这种敬业精神值得尊敬, 但此做法实不可取。在此提出需要老师把握好“度”, 学生自主管理, 老师并不轻松, 要多下功夫、花大力气去培养学生、去指导、去激励,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等“上路”之后, 老师就可以松口气了。

有的老师对实施自主管理有这样一种担心:我们的学生素质太差了。诚然这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但越是低素质的学生, 越更加需要加强自治, 只不过方法上要适当, 进程要放慢, 老师们付出的辛苦会更多。

3、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者的问题

一是对自主管理的重视和研究不够, 另一方面, 在制定规章制度、政策措施、组织活动中, 涉及到学生经济利益、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时候, 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 很少调动学生参与, 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管理氛围, 例如宿舍布置、先进班级评比、食堂宿舍管理等方面。

三、关于全员育人

在学校, 人人都是德育责任人, 这就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机制。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员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 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 时时都是德育契机”的育人观念。我们的每一点时间, 每一寸土地, 每一节课堂, 每一项活动, 都应该是发挥教育功能的德育资源, 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从细微琐碎的小事中去寻找教育的激情与魅力。树立全员德育意识, 以全体教师为骨干, 整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 形成德育的合力。

班主任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 他要负责班级目标的制定、班风的形成、日常管理、个别学生教育等。同时班主任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好, 那就是协调、调动作用。班主任应该调动一切与班级教育有关的力量, 形成教育合力。

课任教师也是学生教育的骨干力量, 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 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德育主渠道功能。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的关系, 处理好学习能力提高与道德素养形成的关系。在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行为实施过程中时刻铭记渗透学科德育点, 如文科、教育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民族精神、善良友爱、勤劳纯朴等观念;理科渗透求真质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爱护环境等意识, 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也是如此。

整合德育资源 提高德育实效 篇8

一、整合学科德育资源,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一体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积极开发各学科中蕴涵的德育因素,探索学科德育的方法、途径,寻找德育和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融合点,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无缝对接,有利于“整体育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按学科自身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使学科训练重点和思想教育水乳交融,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如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一课,在教学时通过美妙的乐曲将学生带入浩瀚的大海,去感受它变化多端的特点,体味人物美好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与教育,将语文、品德、音乐欣赏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美术课《有趣的民间玩具》,通过对民间玩具的了解和制作,可以带领孩子们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美,引导他们关注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这样的教育结合点蕴藏在每一个学科之中,需要老师们细心发现,精心设计,使德育效能在潜移默化、点滴浸润中实现和提升。

二、整合校内活动资源,促使德育活动常态化

活动是孩子们学习本领的课堂、施展才能的舞台、塑造心灵的基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孩子们的思想在和风细雨中得到滋润,在身心愉悦中得到升华,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能加强校内资源的整合。

德育活动常规化。学校对每天的班级争章评比、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每学年的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的举办都有明确的规定,从方案的制定、实施、总结都有不同的部门负责落实。多学科、多领域的常规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熏陶,在主动参与中发展能力、培养特长。

德育活动主体化。在校园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大队委、广播站播音员、活动小主持、雏鹰争章监督管理员等都是孩子们在班级和学校的竞选活动中产生的。孩子们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了小主人翁的主体作用。如小广播员按照“七彩校园”“环保天地”“文学天地”等不同栏目组,每周由组长组织精选内容,进行训练,开展广播活动;雏鹰争章监督员在大队委的组织下,共同开展常规评比活动,并由大队委每周在全体学生面前进行小结。在共同参与、共同组织、共同活动中,孩子们的自主管理能力、自我认知和自我实践能力都大有提高。

德育活动系列化。学校以民族精神教育和绿色文明教育为主线,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及社会时事等,巧抓契机,精心安排,开展系列化的德育活动。如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开展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中华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了“学规范、守规范,做文明东实人”系列教育活动;结合绿色文明教育,开展了“绿色文明我先行,垃圾不再出校门”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以及“低碳新生活,文明在东实”系列教育活动等,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整合社区与家庭资源,促进德育生活化

现代德育观认为,真正的道德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只有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先进科学技术,在社会实践中充分体验,才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状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达到让良好品行内化的目的。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德育基地。学校以社区为德育实践基地,与社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三月份,孩子们在社区内的绿色实践基地中开展“绿色环保社区行”绿化植树活动;重阳节,孩子们与社工、老师们一起到孤寡老人家庭,送去温暖和问候;社区活动中,孩子们走出校门,在社区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八一”建军节,孩子们走入消防队,在送去节日问候的同时,了解消防安全知识。

建立社区教育网络,发挥社区育人功能。学校十分注重社区人力资源的利用,建设并优化了一支社区教育队伍,使他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大显身手。如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聘请书法家朱墨、社区民警、消防大队指导员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艺术指导、法制安全讲座、应急疏散演习等活动,每项活动都做到定人、定时、定内容。再如发挥关工委的辅助教育作用。学校拥有一支由退休校长、老师组成的热心教育事业的“关工”队伍,他们组成帮教小组,与学校的部分学困生开展“大手拉小手”帮教活动;他们还组成了心理辅导组,定期到校与孩子们进行谈心活动;此外,他们还发挥余热,为学校教育出谋划策。再如,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通过家委会的组织,对全体家长进行普及型家庭教育知识讲授。坚持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孩子的课堂学习情况和学校教育要求。坚持每学年的家庭普访活动,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发现孩子的问题症结,和家长携手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化教育方式。

发挥学生能动作用,改变社区德育环境。学校努力营造“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德育氛围。让孩子们以自身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家庭和社区,促进社区德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如结合读书节活动,学校开展了“书香家庭”创建和评选活动,带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到图书馆、一起走进书城,一起阅读;结合灾区捐款活动,学校举行了家庭劳动环保日活动,将家里的废旧物品卖出后的钱捐给灾区;结合国庆、中秋节日,学校举行“献爱心、送环保”活动,探访困难家庭,并宣传环保知识……

在家、校、社区的合力作用下,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环保主题活动多次被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及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多次被评为区特等奖、市一等奖;学校“关工”小组被评为区先进“关工”组;学校管乐队成功承担“盛世欢歌——广州地区(越秀)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游园联欢活动”迎宾任务。此外,学生良好文明行为得到了社区和家长们的认可和好评。教学相长、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发展专长、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尊师爱生、坦诚融洽的人际环境,追求精品、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逐步形成。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实验小学

广东广州510600)

上一篇:我是狼下一篇:举一反三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