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案例剖析大学生求职的“陷阱”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专家案例剖析大学生求职的“陷阱”

专家案例剖析大学生求职的“陷阱” 篇1

“感觉稍不留神,就会掉进人家的圈套,”

“有些单位根本不是为了用你,而是拐弯抹角在你身上赚钱,赚取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

又到大学毕业季。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差距?怎样防范“求职陷阱”?华商报记者采

访了一些有过“上当”经历的大学生,希望通过他们的经历,给求职的大学生提个醒。

案例1:明明是中介骗女孩说自己不是中介

杨静静面貌姣好,身材也不错,前年大学毕业。今年6月,她在网上看到一则兼职招聘信息,可提供“微胖服饰拍摄”的工作,工资日结,杨静静心动了。

“当时我怕是中介,到时候又要中介费、保证费什么的,所以还有点犹豫。后来听对方说既不是中介也不与中介合作后,我才放心了。”杨静静说。

6月上旬的一天,杨静静来到了对方公司所在地——西安大差市某酒店负一层。公司工作人员给她称体重,量身高,她又按要求上台走了下一字步。之后,工作人员说她符合条件,带上银行卡就可以去办手续、录资料了。她不明白“办手续”、“录资料”是什么意思,对方就给她看了一段视频,看完告诉她,录了资料、签了协议,交2200元费用后,一个星期就能接三到五场视频中的活动了,每次活动500元至700元酬劳。

随后,杨静静交了2200元钱。第二天,她去公司时得知,有活动时还要面试。她从其他模特那里了解到,自己的条件根本就不符合,“明明知道我不够条件还让交费,这不就是骗人吗?”

当她提出退款时,公司却告诉她流程是先拍照参加培训再安排活动,可是“自己条件根本就不符合,拍照培训又有什么用?”6月15日,当华商报记者与其一起找到该公司时,一位副总竟拿着一份“经纪合同”指着杨静静的签字表示,作为居间中介,这笔钱是应收的,至于杨静静称自己不符合条件要退钱,没有道理。

杨静静是去找工作,而非通过对方介绍工作,对方隐瞒其中介性质而诱使求职者与其签订经纪合同,并以与用人方签订的居间合同(中介服务)来证实其介绍工作的真实性,显然更增加了欺骗性。

案例2:未签劳动协议难讨两月工资

纪昀是应届毕业生,有件事一直让她感觉憋屈,“白白干了两个月活儿,却连工资也拿不到,太气人了!”

2014年12月,想趁寒假找份工作的她在两家招聘网站上传了简历,

《专家案例剖析大学生求职的.“陷阱”》()。纪昀说,一家房地产销售公司与她联系了,面试很顺利,今年1月7日,她便在该公司上班了,“主要就是办公室事务,没什么难度”。当时公司告诉她工资每月2000元,每月15日发放。但当她要求签劳动合同时,公司负责人表示,合同一签,双方的责任、要求也就多了,会很麻烦……看着负责人一脸诚信的样子,她没签合同便开始工作了。和纪昀一起的,还有另外三个大学毕业生,也都没签劳动合同。从第一个月到第三个月工资发了,可干到第四个月和第五个月,工资就不发了,这让他们无法忍受。

“开始说是公司资金出了点儿问题,暂时给不了,后来我再去找,人家居然说我丢失了他们的重要资料,所以钱一分都不给。”纪昀说。

案例3:招聘是假廉价使用劳动力是真

今年3月,大学毕业生郭强从兰州来到西安找工作,“租了半年房子,老找不到合适工作,心里就比较着急。”由于要解决生计问题,郭强只好找到一家汽车用品店,推销汽车用品,当时试用期一个月,公司承诺的底薪1200元,结果一个月没到,就将他辞退了,理由是没有完成业绩。当他索要底薪时,对方除了称他任务没完成外,还指出他使用了公司车辆以及电脑等,需要扣除相关费用,结果就给了500元。

“当时一块去应聘的6个人,都没到一个月就被辞退了。”郭强说,辞退理由都是没完成销售业绩,可是公司定的销售任务明显偏高。“等于把你用了,人家下个月再招一批,跟无偿使用劳动力没啥区别”。

专家说法

招聘收钱的企业一定要警惕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旭瑞: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大学生为了解决生计等现实问题,急于找到工作,从而掉进一些不良企业精心编织、设计的圈套。之所以在大学生就业道路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陷阱,主要还是不良企业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心理,制造和迎合他们的心理预期从而得逞的。

各类求职陷阱案例解读 篇2

虚假就业

生活案例:两个多月前,小王从某电脑学校毕业后,按照入学时学校“包就业”的承诺,小王被推荐到一家数码冲印公司上班,据小王介绍,他们先去参观的公司在某步行街,看样子比较正规,很多同学报名考试,经过考核,公司招聘了20多名学生。但等到上班时,他们却被带到上面公司的一分公司。小王说,他们去分公司上班时,发现里面连台电脑都没有,他们也只是做些打扫卫生、拉拉东西等体力活;而且公司的规模看起来不大,却从学校招聘了20多名学生,他们有点担心。果然,上班刚半个月,公司老板竟然以公司还未开始营业为由,让10多名学生“被迫”放假,让他们回家等上班通知,其中就包括小王。但放假至今,她再也没有接到上班的通知。如今,已经过了学校推荐工作的时间,学校不再“包就业”了。来自农村的小王至今仍奔走于各人才市场,寻找工作。

陷阱剖析:为了抢生源,很多民办学校公然声称“包就业”、“包分配”,但在就业难度越来越严峻的今天,这些承诺往往很难兑现。为保住学校生源和就业率,有的学校与一些公司“联手”,让刚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可过不了多久,这种实际上不需要新员工的公司就会以各种名义将学生辞退。而相信这些虚假承诺的学生,往往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被骗后,又往往不能或不知积极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应对建议:对于如上做法,无论是学校或与学校联手的公司,都是有意躲避法律政策方面的规定,并给相关部门处理这类事情造成难度,

学生只有积极搜集学校“假就业”、公司“假招聘”的确切证据,向有关部门投诉,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

“注水”招聘

生活案例:一个多月前,吴女士去应聘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会计,招聘广告上标明月薪1500元。经过简单面试后,吴女士被告知符合要求,已被录取。但当吴女士去报到时,却被告知,按照公司的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后方可回到本职岗位。于是吴女士被分到了房屋租赁部门,并定了元的租赁任务。从此,吴女士开始四处奔跑,陪顾客看房、谈判价格,但对于缺乏销售经验的吴女士来说,完成2000元的销售任务非常难。到了月底,吴女士为公司赚得租赁中介费1100多元,但是公司还是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了与吴女士的劳动关系,并只发给吴女士500元基本工资。

陷阱剖析:职场中,“注水”简历很多,但是“注水”招聘信息也不少。名为招聘会计,实则招聘业务员;新人永远被认为“试用期不合格”而遭辞退;先购买产品后上岗……种种“注水”招聘让求职者深受其害。这类公司不直接以收取求职者钱财为目的,却变相让求职者免费为其工作,或通过招聘向求职者销售产品等。这类骗局往往更加隐蔽,骗局被识破周期也比较长,且求职者受骗上当后也难以收集证据,相关部门监管比较困难。

如何面对大学生求职遭遇的陷阱 篇3

[dvnews_page] 又是一年大学毕业离校时,近日记者接到不少大学生的投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试用期”的:一些公司频繁地试用大学生,又频繁地解聘,试用期往往遥遥无期,大学生干了大半年都无法转正,有的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求职急切的心理,加长工作时间,增大劳动强度,但报酬却很低,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用人单位,随意延长“试用期”,不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常常在“试用期”将满时找种种借口把员工辞退,重新招一些大学生来工作,再故伎重演,以期使用大学生在试用期内的廉价劳动力为公司创造价值。

试用期限 最长半年

西安三资学院的.刘同学告诉记者,去年7月自己应聘到雁塔区一家化妆品公司,干了7个多月,老板说你虽然干了这么长时间,但销售业绩依然达不到公司的要求,因此还得继续试用,直到公司认为合格才能转正。刘同学咬着牙继续干,每个月比同事少拿300多元,他不知道自己的试用期什么时候是个头?

试用期到底有没有标准呢?记者了解到,劳动法等有关法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日;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上1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0日;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2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0日;劳动合同期限在2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像刘同学工作的那家公司试用期超过最长期限6个月,已明显违反了劳动法,刘同学可以向劳动部门进行投诉。

试用工资 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西安思源学院的大学生小郭告诉记者,自己在碑林区一家私营企业工作,老板告诉他试用期每个月工资是350元,前几天我市发布最低工资标准为490元,小郭找到老板要求涨工资,老板说那是正式员工的工资,你还在试用期,不能享受这样的工资标准,小郭感到不知所措,

记者从我市劳动部门了解到,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相关法规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或建立劳动关系后,试用、熟练、见习期间,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其所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其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因此,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也必须执行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小郭所在的那家公司不仅应当执行西安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应将前几个月的差额补齐。

试用合同 试用开始就要签

记者在走访大学生求职市场时了解到,80%以上的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不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只是列入单位试用员工名单,其他方面如“三金”、试用期限长短等方面很少涉及,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度,而求职者却往往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

按照《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也无论劳动合同有无固定期限,还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企业应当最迟在员工开始为企业工作时就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不是在试用期满后签订劳动合同。

大学生求职警惕四大陷阱 篇4

大学生求职警惕四大陷阱

在今年315到来前夕,针对诚信招聘求职问题,广州有关职业顾问提醒,尽管春季招聘旺季里到处充满了机会,但涉世未深的求职大学生要意识到其中也可能隐藏着许多骗局与陷阱,对此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陷阱1:不通过正规渠道招聘

小张在人才招聘会上找工作时,一中年男子出现在她面前,说正在招聘一批业务经理,请她有空到他们单位去看看,并留下一份岗位要求及联系电话,还主动让小张将简历及联系电话给他。

专家点评:单位对人才招聘是非常重视的,一般会派专人通过各类正规渠道招聘。像小张遇到的这样的招聘单位,就需要引起求职大学生们的注意和警惕,不要毫无防备地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这样的单位,这样的单位内部管理很可能存在问题,甚至还存在欺骗毕业生的可能。

陷阱2:说工资高但要“先收费”

小李去年毕业后,通过网上求职发现一家公司要招人。与这家公司面谈后,人事主管当即决定录用小李,并承诺了相当高的月薪待遇,但要求小李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交纳元押金,待他在公司工作满一年后归还,

专家点评: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如果一家单位给毕业生开出高薪,反而应该引起注意。这是因为,少数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大学生们千万不要相信刚工作就能轻易获得高收入。

陷阱3:要你介绍同学加盟

小王最近在某人才市场门口遇到了自称是某公司业务主管的一年轻人。在搭讪了几句后,这位“业务主管”说公司正需要像小王所学专业的毕业生,并表示该公司发展前途非常好,收入也非常高。同时,这年轻人还告诉小王,因为公司业务发展很快,让他把自己的朋友也带到公司一同发展。

专家点评:前些年,有不少大学生因被骗而涉足 ,到头来后悔不已。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遇到类似这种对求职者非常主动并把加盟后的前景说得异常振奋人心,还要你介绍朋友或同学一同加入的单位时,一定要想想“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的道理。

陷阱4: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小潘在一次招聘会上看到一家单位非常适合自己,而且招聘广告上还注明“每月提供住房补贴500元”。但进了这家单位后,她却发现工资单里并没有500元住房补贴。工作人员告诉她,这项补贴已经被取消了,并拿出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给她看,合同上也没有约定单位要支付她该补贴。对此,小潘只能哑口无言。

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免常见陷阱 篇5

日前正值求职高峰期,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开始寻找工作,对于刚刚出道或者工作经验欠缺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严峻考验,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据调查,有6—7成求职者曾落入过“求职陷阱”。初涉职场,一定要多加注意。

大学生求职:小心试用陷阱

陷阱名称:试用陷阱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 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大学生求职:小心岗位陷阱

陷阱名称:粉饰招聘岗位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

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危害: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大学生求职:小心短信陷阱

陷阱名称:短信招聘陷阱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1万元以上,可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

危害: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

如何规避: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回个短信或者交点不明不白的钱就可以获得好的职位是不可能的。

大学生求职:小心噱头陷阱

陷阱名称:招聘只为获取创意或方案由于聘请专家或者专业人才的费用较高,有些设计公司或者营销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通过大规模招聘的方式来获取好的创意或者方案。这类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做案例,进行创意反馈。

危害: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会因此失去了别的工作机会。

大学生找工作谨防网络求职陷阱 篇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找工作的重点放在网络上:既可以足不出户,又能获得海量信息,但是,网络也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找工作,一定要学会绕开那些网络求职陷阱。

认准正规的人才招聘网站

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刘,在一次上网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大企业的招聘信息,尽管这条信息只是登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上,可是她却动了心。在她精心准备了简历,然后拨打对方招聘电话时,却被告知,该信息是企业去年招聘员工时发布的。

据了解,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站找到的工作,他们的经验就是:一定要找到可靠稳妥的网站。一些知名公司的好职位会出现在各种网站上,往往是在一些专业性的大网站出现之后,相继又出现在小网站上,其时间差距从几天到几个月都有,甚至有的没有许可证的网站登载企业一年前曾发布过的广告。一些小网站有明显抄袭大型网站的嫌疑,不仅内容上拷贝,就连形式和网页设计上也有仿造的痕迹,让求职者无法信赖。因此,银河人才网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李**娟女士提醒广大求职者,选择大型专业正规的网站进行投递简历,有的放矢,收效就会很好,

网络求职交费需慎行

陈**军也是一名毕业时间不长、正在急于找工作的大学生。有一次,他在某网站上得到了一份北京某企业在石家庄面试的机会,在面试单位要求交100元材料费的`时候他也毫不犹豫地掏了钱。可是之后却没了音讯,再跑去面试的地点,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对此,李**娟女士提醒大家:法律规定,单位的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人员收取任何费用或要求应聘人员以其财物、证件作抵押。所以,大学生在得到录用通知以后,不仅要反复看清楚公司的营业执照,还要牢记不掏钱的原则。

李**娟还表示,在网上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只是第一步,不可因为急于求职而轻易应诺,要与用人单位耐心交流,如有单位以考查能力为名,传来诸如翻译材料等要求完成,则需慎重,一次考查可以理解,如要求多次完成,则有赚取无偿劳动之嫌。

参加正规网上活动

另外,李**娟还告诫广大求职者,由于网络存在不少局限性,求职者并不能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为了防止受骗,大学生网上求职应参加由学校、教育部门、人事部门组织的正规网上活动。

大学生求职,需谨防四类招聘陷阱 篇7

眼下正是大学生求职高峰期,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始奔波于各类招聘会之间,也有不少企业进入学校招聘,应届毕业生要注意提防四类招聘陷阱。

这四类陷阱分别为:

招而不聘,不少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根本就不打算招人,只是借机来做宣传,走个形式而已,应届毕业生们要做好准备工作,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

虚设岗位,一些招聘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经常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做模糊化处理,用一些听起来职位很高的虚职招聘大学生做业务员,在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

变相收费,在求职时如被要求缴纳面试费、培训费等名目的费用,对类似招聘需要格外小心。

上一篇:进城务工子女帮扶案例下一篇:暴雨洪水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