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言论】崔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家言论】崔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名家言论】崔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篇1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两会”代表认为,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做课教师通过在贵阳会议上的研讨,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明确了要在教学观摩活动中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通过研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如下评课标准:

1.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3.语文训练要扎实。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4.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

崔峦老师在“华东六省一市语文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记

按:全国小语会专家崔峦先生在11月17日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并做了重要讲话,现将讲话内容摘记下来,不全或不对的地方敬请见谅。

课改反思

一 课改十年是有成绩的: 理念指导是正确的。十年来,小学语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

文能力,更重视语感的培养,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更注重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都有所学。建立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改以来,建立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并都付诸实施,加强了三级课程的管理。语文课程更丰富了。课改以来,更加强调多读、多看、多写,要求学生看整本书,为需所学,为需而用。教学进步了。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都在变,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生本教学,教师扮演了服务者角色。教育评价进步了。课改以后,大家都进行了评价的探索,探索出全程评价、过程评价、多元化评价、全员评价等等。

二 课改十年来存在的问题: 课程引进过滥,有的地方甚至无教材可用; 重人文,轻语文;重德育,轻德言;重讲解,轻训练; 3 合作探究走形式; 教学中教师强势,牵引过度,学生缺主动,缺独立; 5 内容分析式教学没有改变,语文有效性、实效性不高; 6 师生负担过重,幸福感不强。

总的一句话:十年课改,是认同度高、满意度不高。深化课程改革

一 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

低年级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关注研究不够。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着词汇量不够、错字多、说话不通顺、书写差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低年级教学不扎实有直接关系。

低年级教学改进建议: 低年级语文学习,是基础的基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时间上、过程上、训练上要有保证。一二年级原来识字量要求是1800字,新修订的语文课标把识字量调整为1600字,减少了200字;一二年级原来写字量是1000字,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调整为800字,也减少了200字,这样就减轻了教师在低年级阶段识字、写字教学的压力,给老师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扎扎实实的对学生进行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低年级,要让学生学会用普通话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正确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关键是认识汉语拼音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准确、熟练的识字。不能拔高拼音教学的难度,要求学生会抄写,不能要求学生默写。改进、加强识字教学。教师要先练好字,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生

活中识字,加大识字量,为阅读打好基础,激励学生多识字、早读书。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要在读正确上下功夫。虽然课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我们更应该在读正确上下功夫,因为要让低年级孩子读得正确,真的不容易。对阅读理解的要求:要求孩子理解词句,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交给孩子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文本里提取信息,要重视借助图画来阅读文本,要教给孩子把文字读成图画,再把图画读成文字,做好图文的转换。要培养孩子的朗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让孩子学会会听、爱说、敢问、乐交流。8 低年级后半段,要加强写句子、写话训练,让孩子写见闻、写感想。9 充分利用母语教学的优势,加强语文的体验式教学,真正做到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落实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受益终生,坏的习惯贻害无穷,要培养孩子主动识字的习惯、认真写字的习惯、听得习惯、爱提问的习惯、爱看书的习惯等。

二 关于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重点是培养学生“三能力四技能五习惯。” 1三能力:

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中年级加强训练),要逐步培养孩子从简单到复杂、从显性到隐性提取课文信息的能力;

对文本的解释能力,要培养孩子从段落到篇章、从简单到复杂的文本解读能力,要培养孩子从理解词句意思到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对文本做评价的能力,这一点是我们做的最不好的。孩子与文本直接对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做出自己的评价,这才是我们所要的理想状态,然而现实是:在文本与孩子之间恰恰有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在思路上、结论上控制了孩子,让孩子在阅读中失去了自我,造成了孩子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我见解。四种技能:在中高年级要充分培养孩子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四种阅读技能;

朗读:是有感情地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

默读:是独立思考的潜心读,从整体上读,读出感受、提出问题,中年级、高年级加强默读训练;

略读: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是粗知大意地读,整体把握,从中年级开始培养; 浏览:更快地读,一目十行的读,与自己无关的不读,是按己所需的读,高年级加强培养。五种习惯:

【名家言论】崔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篇2

一、钻研教材, 精心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对钻研教材不够重视, 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课外资料和制作课件上, 没能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之前, 必须紧紧把握好教材, 反复深入地阅读课文, 这样才能在授课时讲出精髓并收获更大的实效。教师要做到通过阅读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等资料, 从编者的角度对教材作一个整体的了解;再用心去读好每篇课文, 做到有所感悟并用自己的感悟去揣摩学生读后的感悟, 力求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还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 将课文前后联系对比, 寻找知识的关联处。

此外, 教师还应认真筛选教材内容, 突出语言的训练, 在理解课文方面不要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达到理解目标时不要脱离课文语言进行架空的分析。总之, 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辑意图, 把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结合起来体会;既要“得意”又要“得言”, 务必抓住语言文字这一主线。例如, 景美情深的课文就可以“以读代讲”;有的课文在语言上有特点, 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有的课文在句式、构段上, 在整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上有特点, 那我们就要对应地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二、创设师生互动机制,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热爱生活的态度、高昂的情绪及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打动学生的心灵。对于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课文, 教师还要注意在范读中准确传递课文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新课文时, 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 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 运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手段,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充分发挥其个性和特长, 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某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因此,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读出感情, 读出感受。

三、把握教学重点, 提高学习成效

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对课文内容面面俱到, 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 教师应把握每篇课文的重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去分析。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词语切入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朗读并理解好这些词语、句子及段落,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在《只有一个地球》阅读教学中, 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就能恰到好处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应当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 抓住“可爱”与“破碎”两个重点词语来理解, 充分感受到地球母亲的美丽可爱及她的慷慨无私, 而人类的某些行为则是多么的自私与贪婪, 让学生瞬间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 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 而且可以培养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学习效率大幅提高。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诸如《给予是快乐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类课文, 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而如《火烧云》、《鸟的天堂》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 则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速、语调, 富有感情地朗读, 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积累优美词句, 受到美的熏陶。

四、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因文而异的实施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 在实施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因文而异。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景色美、意境深远、感情深的课文, 可以采用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童话、寓言类的阅读课文, 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 熟读记语言, 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对于有值得思考与深入探索的问题的课文, 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互动与探讨;对于写法有比较鲜明的特点、能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课文, 可以采用“了解内容, 领悟写法, 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着眼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的选读课文, 可以采用“一读粗识课文, 二读略知大意, 三读交流思想心得”的教学模式。

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阅读

阅读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阅读是学生丰富人生体验和阅历并培养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充满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要引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语言与文本、作者对话,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就是赋予作品更强大的生命力。

六、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让学生更为直接地面对课文反复阅读, 从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并在此基础上深钻课文, 不断感悟课文。初步印象的记忆格外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发现权还给学生, 把研读品味课文的质疑权还给学生, 把对阅读中所存在问题的探究权还给学生。在理解课文时, 学生可以把自己当作作者或文中人物来思考, 感受当时的情境, 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体验。进一步讨论分析、欣赏评价文中的人与事、情与景, 这样能较为清晰而详细地描述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习作中也能运用类似的方法写作, 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七、培养学生审美个性, 提高其精神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 首先, 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其次,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 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审美判断能力, 个性理解必须合理, 同时还要予以适当引导;最后, 要在对语言的审美过程中, 将文学的种子深深地播在学生的心灵之中。阅读教学应设法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受到感动, 现在的阅读课多考虑学生的考试、分数, 却忽略了感动。教师应通过情感丰富的课文去感动学生, 使课文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 令其终身难忘。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很多,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只要在实践中逐步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更新阅读教学理念, 就必定会使得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几点看法和意见[J].天津教育, 2007, (11) :11-13.

[2]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 2007, (11) :14-16.

[3]毛爱华, 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 2004, (9) .

[4]刘淑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华章, 2010, (15) :119.

【名家言论】崔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实效性   原因   表现形式   方法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13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大多数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实际的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词汇、朗读、思维、表达各种能力都得不到提高。

一、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阅读教学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这几点:阅读课选取的教材文学性高了,添加了很多诗歌,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学生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明显加强了,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和生动……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但是,从阅读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目前阅读课堂的教学现状来分析,和预期目标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衡量我们的阅读教学

从识字方面来说,小学阶段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之后,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出现字词写得不正确、不端正的现象,一篇作文中错别字比比皆是。从阅读方面来看,学生上了六年的阅读课,读了不下三百篇文章,可是还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读书,主要表现在:抓不住文章的重点和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不会写读书心得,不能够通过阅读汲取文章中的精华和营养,更不会通过阅读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提高赏析能力,而且缺乏对阅读的兴趣。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很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很差,意思表达不清楚,写一篇小短文也很难做到文通字顺。当然,有些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可以的,但我说的是大多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所以,要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分析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一度围绕着学生的考试而进行。有些学生甚至到了五、六年级还不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会记笔记。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会把这些重点直接抄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抄写背诵,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背过了知识点,却仍然不会读书。又如写作文,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考试之前会选上几篇优秀作文当范文,让学生背诵模仿,分数提高了,写作能力却毫无发展……在围绕考试的应试教育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语文考试的分数特别高,但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下来并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单纯的背诵记忆其实就是一种作弊,对于学生的发展毫无益处,并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反对形式主义,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阅读教学要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要掌握三千个汉字,并且要书写正确、规范;理解教材中的文章,具有独立的阅读和赏析能力,能够通过阅读汲取知识,体验丰富情感,提高道德修养;能够写出简单通顺的文章;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能够顺畅礼貌地和别人沟通交流等。

(二)具体的文章教学体现实效性

1.阅读教学要有目的性

阅读教学要全面落实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通过阅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由不会读到会读,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进步过程,使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且能够感悟到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

2.阅读教学要科学性

阅读教学的科学性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中出现的语言以及在运用中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扎实性,同时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也要科学合理。

3.阅读教学要有创造性

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阅读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质疑问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来,调动学生活跃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简言之,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会读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上。

三、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一)教师要认识到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人类用来沟通交流的工具,所以,要学好语文,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体验;(3)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4)充实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展学生广阔的视野;(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堂,因此,阅读课就要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写作,学会与人交流,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只有将这个核心突出出来,才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实现阅读教学实效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理解和感悟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要进行大量的语言训练。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仿写、续写或者改写之类的小练笔,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完成阅读之后进行一定的写作训练,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名家言论】崔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实效性

一、课堂提问要新颖

所谓“新颖”, 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 出乎学生的意料, 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在讲授《凡卡》一课时, 我先告诉学生, 这篇课文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一封信。然后,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从这篇课文里找到哪些段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意想不到的。于是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课文。通过认真阅读, 学生一方面进一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逆向思维的能力。又如讲授《穷人》一课时, 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 讲到这里, 一般老师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 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于是我这样问:“假如桑娜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 二十年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样一问,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学生说:“他们兄弟俩长大了都很孝顺, 出海打鱼养家, 孝敬渔夫夫妇。”有的说:“在夫妇两人的教导下, 兄弟俩诚实、善良, 刻苦学习, 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毕业后找到了工作, 并把父母接进城安度晚年, 彻底摆脱了贫困。”在学生纯真的想象里, 桑娜夫妇好人有好报, 不再是可怜的穷人。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课堂题问要有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还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 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 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 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没变的, 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 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 教者就顺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通过这样一组从易到难, 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教者的引导下, 学生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肯定容易解决。

三、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聪颖, 思维活跃, 勇于探索事物的根源, 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 且容易接受,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知识结构等特点, 适当考虑趣味性的因素。而且课堂的生动活泼, 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引发的, 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学生就像一池水, 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 一些灵感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通过提问, 学生讨论, 寓教于乐, 激发兴趣, 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 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 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上《狐假虎威》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提问的:你们见过老虎吗?它的脾气怎么样?“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 谁怕谁?谁吃掉谁呢?”“不用问, 当然狐狸怕老虎, 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师今天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 他非但不敢吃狐狸, 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本看《狐假虎威》。”此时, 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四、课堂提问要有创造性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提问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 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通过这一问, 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如在教学《南辕北辙》时, 为了研究那个人能不能到楚国, 如果直接问学生:“这个人能到楚国吗?”那么学生肯定会回答:“不能。”这样设计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启发学生:“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 假如有足够的盘缠, 照这样一直走下去, 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下学生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了。有的说:“到不了就会冻死, 因为他会经过地球的南北极。”有的说:“到不了, 路上会有河流过不去。”有的说:“可以到, 因为地球是圆的, 走到最后就回到原点了。”有的说:“即使能到楚国, 那也要走好多弯路, 多此一举。”大家讨论结果, 答案不唯一。这样的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且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达到了课堂的有效、高效。

五、提问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问后, 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 让大多数学生能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 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因为只有这样, 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这样, 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老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如辩论、查阅、批注、练写、竞赛等, 不断给学生新鲜的刺激, 激起学生不间断的、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 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获得一种自我价值的体验, 在互动中更有效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六、注意课堂提问调控不能偏离目标

课堂千变万化, 而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是千差万别的, 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调控艺术。因此, 课堂提问的调控必须具有艺术性, 才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首先要巧妙地“放”和“收”。课堂教学必然要求老师放得开,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积极主动地学习, 消除紧张心理。“放”, 可以是时间的放, 即在一定时间内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 时间一到, 教师就要“收”, 使教学回到正题。“放”还可以指空间, 即在活动空间上, 教师不加限制, 学生可以, 自由讨论, 但时间一到, 必须各就各位。“放”还可以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海阔天空, 自由驰骋地提问。有收有放, 有自由有纪律, 有个性有共性, 通过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对课程标准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其次要因势利导。在课堂上,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不一定会全对, 往往会出现偏差。教师对学生的有偏差的回答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应该尊重学生并分析学生出现偏差的原因, 作相应的引导,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自己的偏差。这就是课堂提问的因势利导的艺术。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是要凭借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势”。“利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向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的“势”往往是对老师的提问的原始理解, 是教师的教学起始点。没有这个“势”, 教师的教学就失去了凭借, 就无法对症下药。学生正确的回答可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 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的错误回答可以作为教师向正确的方向引导的“势”, 同样也可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 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要善于及时把握稍纵即逝的“势”,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篇5

【关键词】小学德育 实效性 教学措施

在如今的小学德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教学的状态是处于一个低沉的状态的。这种状态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本身对德育教学就缺乏重视,而是将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到学生的主科学习中;二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固定,教学内容一般放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上,忽略了德育知识本身具有的生活性和实践性。而学生从小的德育学习关乎着他们今后的学习成长和自身个性的形成,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善这种现状,让小学的德育教学真正发挥出实效性。

一、开展德育主题的实践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

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能给学生一个亲自动手实践知识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体会德育知识的培养与丰富给他们自身带来的改变。在小学的德育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状态,开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吸引他们参加活动,增强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间感悟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德育三年级中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块时,在班级开设了这个主题相关的活动。我在班级开设了“传统美德的小型演绎”。这个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自己找到合作的伙伴,对我们的传统的美德进行一个表演式的互动,让他们将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一种具有活力的表演,同时让他们在这种演绎的过程中,将其中的思想和行为深化到自身的脑海中去。有的同时会表演在公交车上让座位给老人的行为,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尊老行为的体现;有的学生会表演互帮互助的画面,这是乐于助人的精神的体现。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如何不要轻信陌生的话,我将几个预防措施编成了一个口令,让学生去进行口头的演练。同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小型的绕口令比赛,并且嘉奖能将这个口令准确无误的说出来和解释出来的同学。这种方式极大的鼓励了学生去进行一个主动的学习,同时在活动的过程得到自己学习上的成就感。

二、实施结合型教学,以德育课为主在其他科目教学中发掘德育因素

小学德育的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德育课堂的教学上,德育的作用也体现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在教学内容中适当的引入其他科目的教学案例来辅助自身的学习。其中语文是最能和德育的教育教学挂钩的。尤其是在语文的情感和道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文章的讲解来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因此,我们要结合各科的特性,来完成对整个德育的教学,要让其教学的效果真正在学生的生活中的得到发挥。

例如,我在教学关于小学二年级学生与人交往的礼仪这一课时,结合了音乐的学习。在音乐教材中正好有一首关于礼仪的歌曲《问候歌》,里面囊括了所有的礼仪规则,学生可以通过歌曲的学习来掌握礼仪的基本规范;而且在歌曲中还配备了相应的动作进行礼仪的演练,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于礼仪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将歌曲融入到德育的教学过程中来,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间来。

又如,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关于善良和聪明这个主题的内容时,我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狐狸》的寓言故事,给学生讲解了善良的人往往在关键的时候会有好运,聪明的反应会让你化险为夷,培养他们善良的品质和聪明的个性。这种故事性的文本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很容易就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间,跟随教师的教学进度。

三、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创设实践性强的情景进行教学

在德育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一些实践性强的情景,来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的进行。如何进行合理的情景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整个教学的情景。而且学生在整个情景中要有属于他们自身的主导权,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想法和观点为主。

例如,我在教学关于小学四年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过程中,就是采用的情景创设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免是一个较为枯燥和复杂的知识点,许多学生在读到这个标题时,心里面就充满了许多的不解。为此,我首先对课程的标题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论述和讲解,分别从词语“社会”、“价值观”“社会主义”等等这些名词上让学生去进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中的图片和文本来,来辅助我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能更加直观的理解、加深知识点在脑海中的印象。

另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创设自我表现平台,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感悟德育知识的学习。这种自我体验学习关乎着学生的是否真正的理解了一种精神或者品质,以及这种精神乃至品质是否真的融入了他自身的性格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学生的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中摸索出来,例如春游活动、学校的小型学科竞赛、学校的运动会等,这些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和对比,才能得出真正的结果和答案。

结语:在小学的德育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状况来设计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开展实践性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情景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探索求知的能力。我相信将这些措施具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法的实行方法[J].教育周刊, 2011(07)

[2]刘明远.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有效的朗读教学[J].科学教育,2010(11)

【名家言论】崔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篇6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94-02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指导的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评价也各有所侧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时,要从内容的理解,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还强调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充分说明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读好课文,才能与作者搭建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与文本产生共鸣,达到情感的升华。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一、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是提高朗读指导实效的基础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文章的某一部分,或是要求学生读出高兴、激动等心情,将某个字词读得重些或者轻些,也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像教师或某个同学一样读,这样的指导方法生硬、机械,缺乏诵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种只注重声音的形式而忽略读者内心感受的指导,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上,忽略了语言本身的内涵和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削弱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从我校本学期举行的班级朗读比赛来看,很多班级的朗读除了正确、流利之外,还在声音下功夫,力求声音达到震耳欲聋的效果,这样的声音将朗读中语音、语调的变化、语速的把握、情感的表达完全掩盖,恰恰折射出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仍有待提高。不少教师对朗读指导的重视程度有限,由于受到方言及自身发音条件的影响,其朗读水平仍然停留在“正确、流利”的层面,很少掌握朗读指导的技巧。还有一部分教师对朗读的要求知之甚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采用边教边学的方法。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注意分析自身的现状,制订出提高自身朗读能力和朗读指导水平的教学计划,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活动和进行技术考核等,切实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指导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是提高朗读实效的有力保证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情感的体验能力,获得情感的熏陶,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传统语文课堂上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挤掉学生大量读书时间,教师把时间安排在对文本内容的合作学习与探究交流中,真正花费在朗读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样的朗读流于形式,学生不能通过读书去体会文章的深意,领悟字里行间的情感,他们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而是一味地听教师和同学讲解。纵观教师的展示课堂,不少教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有一部分学生一遍课文都没有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课堂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朗读只是走过场,朗读的实效性难以有所保证。教师应当根据教材需要,合理安排课堂上的朗读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真正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同时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读完、读好课文,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实效。这样教学,激活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懂文本的内容,读出句子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提高朗读指导实效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朗读缺乏兴趣,就会产生厌读情绪,只是应付了事地顿读、唱读,严重削弱了朗读的效果。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首先,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听看名家标准范读,诱发朗读兴趣,如学生每天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或经常收听、收看刘兰芳、纪连海、易中天等名家的说书节目,反复听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录音范读等,体验标准语音语调,名嘴们“嘴上功夫”的魅力,从而萌发朗读的信心,积极模仿练习,产生“读好”的内动力。其次,要丰富朗读形式,激发朗读兴趣。语文课堂大多数以个别读、齐读为主,这样单一、乏味的朗读形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一定程度削弱学生的朗读热情,无法激起朗读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特点变换朗读形式,如引读、分角色读、情境表演读、赛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巧妙处理速度的快慢、停顿、语气的抑扬、语调的轻重缓急等,学生也将逐步学会用声音表情达意,呈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从中体会到朗读的快乐与成功,使朗读兴趣更加浓厚。

四、改善朗读评价是提高朗读指导实效的催化剂

教师科学准确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够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发挥榜样的作用,指明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通常情况下,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朗读的不足之处,会采用直接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以利于更好地提高。但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没有新意和针对性,就很难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朗读采用多形式、多元评价的方法,就会有特别显著的效果,对不同文本要有不同的朗读要求,有些课文只要求学生读通,教师就可以直接评价学生朗读的情况;对于要求读懂课文,需要学生自主思考与理解,并且能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通过朗读传递出来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引导,这样也能产生启迪的作用,让学生不仅在读法上有更深的认识,思维也得到发展,获得有效指导,真正体现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总之,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真正落实朗读技巧的指导,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名家言论】崔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篇7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现象及成因

1. 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不明、导致低效

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关注三维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实现知识、能力目标, 而且要实现方法、过程目标, 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实现时, 必须关注三维目标的融合, 而不是注重某一维度目标的实现。

2. 教学行为转变和学习方式改变上“作秀”, 导致低效

据笔者统计60%的课堂在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上, 存在“作秀”现象, 教师心中有“听课教师”的现象十分普遍。从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来看, 引导、激励、帮助这三个方面中后两种情况存在较大问题。80%的课堂存在合作学习、但随意合作的达60%, 这些合作无明确的分工, 教师常说的话是“你愿意和谁一起合作就和谁一起合作。”但合作的结果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教学设计过于注重出新, 丢了语文之本, 导致低效

许多教师课堂上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 在教学设计上过于注重出新。有的课堂为了体现创设情境,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 课堂上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读一读、唱一唱、画一画等多法并举, 课堂上“多动”情况十分普遍。这一切本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领学生投入地去画, 去听, 去演, 惟独丢掉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个根本。还有的教师在设计教法和学法上存在着简单化。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及途径

1.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研读“三书”

“课堂教学的问题, 主要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 教师首先必须加强学习, 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更新教学理念;其次还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教参, 做到课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清晰的教学思路, 有效的教学方法等。

2.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必须重视和优化教学设计

笔者认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和优化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到五个关注。其一、关注优化教学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情境创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中, 在演中, 在听中, 在唱中, 在赛中, 体验文本的内涵情感,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其二、关注“三本”。即必须关注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服务;必须关注以文本为本, 防止丢开文本;必须关注以语文学科为本,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其三、关注改进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法的设计, 无论是字词教学还是阅读教学, 我们都必须结合教学法和学生实际精选务实高效的教法。二是学法的设计, 我们必须在学生合作学习最有价值的地方让学生合作,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其四、关注教学手段的实效化。在课堂设计中, 什么时候需要设计课件, 设计课件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 笔者认为在教学手段选择上提倡实效化, 忌搞形式化。其五、关注备课的基本要求。即备书本、备教材、备学生, 还要充分注重精讲精炼。

3.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必须真正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那些有悖新课

程的传统的、都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 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 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其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不同的对象, 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再次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第四在探究教法的同时, 也要重视学法指导。

4.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必须在教学反思上下工夫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最重要的是要求每个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关注教学效益, 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提高课堂的实效, 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 达成教学目标, 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益, 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 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更具有实效性呢?

首先, 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的创设都应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其次, 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最后,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与已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又能感觉到新知识具有挑战性。

例如, 学校一位教师在教学《长相思》时, 从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开始的。

师:同学们, 在王安石的眼中, 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 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 在纳兰性德的眼中, 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 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 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 要注意把它念通顺, 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音乐中, 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 兴趣盎然。

又如, 一位教师教学《蜗牛的奖杯》时, 设计了一段课外拓展环节:老蜗牛带着小蜗牛在草地上慢慢地爬行, 他们看见天空自由飞舞的蝴蝶, 老蜗牛叹了一口气, 他会对小蜗牛说些什么?假如你是那自由飞舞的蝴蝶, 你又会说些什么?学生激情高涨, 主动参与, 纷纷上台戴上可爱的头饰即兴表演。表演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含义, 懂得了“满招损, 谦受益”的道理。

二、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 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式, 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 我们也看到, 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 似乎有点“放任”, 教师的引导似乎也有点“随意”、“苍白”, 时效性并不高。

[案例]小学语文第六册 (人教版) 《燕子》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第一自然段, 看看燕子有什么特点?待会我们进行交流。

于是学生围在一起讨论燕子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 尾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翅膀又是怎样的……讨论得甚是热闹。

师:同学们, 小燕子的羽毛是怎样的?

生:乌黑光亮的。

师:翅膀是怎样的?

生:俊俏轻快的。

这样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又有什么功效呢?同样的教学内容, 有的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 你们读了第一自然段后, 先闭上眼睛想一想, 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小组内说说。”学生畅所欲言, 其乐融融。

因此, 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 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 而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灵动。要达到这种效果, 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 既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 又注重自己的慎密引导。例如在读文时,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或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 等等, 结果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不见提高, 这大概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都是有必要的。如在教学《匆匆》时, 我们就要非常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 反复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进行诵读。学生在富有激情的朗读中, 能感悟到读书的方法, 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 自主和引导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三、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 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课中的动态生成, 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 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因而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 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 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 着眼于学生真实的学情, 不拘泥于预案, 凭借自己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智慧, 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去创造性地实施, 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 在对话中生成, 在生成中引导, 在引导中感悟。

[案例]小学语文第七册 (人教版)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穿警服的熊看看小红狐, 小红狐满脸的愤怒;再看看小木偶, 小木偶一副笑嘻嘻的表情。于是, 熊警官拎起小木偶, 把他扔出去好远好远……

生:老师, 我认为那是假的。

师:好, 那请你说说为什么是假的?

生:因为扔那么远, 小木偶早就摔烂了。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那让我们再想想童话有什么特点?

生:童话是编的, 童话里有很多夸张。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又再一次体会到了童话这种文体的特点。

可见, 课堂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体现。但是, 动态生成也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 它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 课堂精心预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同时, 课堂又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其间许多教学细节是教师无法预测的。在备课时, 教师就需要预设操纵性强、有“弹性”的教案, 为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共振、精彩生成留出充分的余地。因此, 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 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 应让预设和生成都熠熠生辉。

【名家言论】崔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实效性

中国分类号:G623.31

社会对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小学也纷纷开设了英语。但相对城里的小孩而言,农村的小孩接触外语的机会少,缺少相应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起点要比城里的小学生低,大多数学生家长不重视小学英语,少数重视小学英语的家长也由于自己文化知识水平低,不能给予孩子帮助。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英语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要想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实效性,首先,应正确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以积极向上的精神获得更多的知识。以课堂为主阵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课堂上运用教具、多媒体活动来完成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要从教学内容、语言艺术以及调节学生情绪等几方面来把握。

一、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制头饰、挂图、卡片、实物、简笔画、儿歌等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才能有效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保持。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真正的活力不在于教学活动是否完美,是否畅通无阻,而在于是否真实,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是否完成教学任务,那教师就应该尊重教学规律,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即使他们在表达上有一些语言错误,我们也要表现出理解和宽容,用耐心来指导学生。学生们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三、采用“任务型”教学,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各种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要注重扩大听和读的输入量,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情景,增加语言实践的真实感,鼓励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如在学习What are they ?这一单元时,我出示一些动物图片,然后问What your favourite animal?学生会争先恐后地抢答:pig duck cow等等,针对学生的回答,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听力,又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除此之外,对回答十分流利的学生,我会称赞说Great. Or well done.对回答不了问题的学生,我会鼓励:It doesn’t matter. try again.”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克服胆怯心理,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发动学生,促使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具体分为: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这样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五、建立激励的评价机制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激励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要求英语教师善于营造宽松的评价氛围,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学习气氛。

总之, 我们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这样,英语教学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就会慢慢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英语课堂也会永远地和谐美妙,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着许多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比如, 有的教师教学理念不先进, 在语文课堂上, 还存在师生一问一答式或教师主讲式或放任自由式等落伍的教学方式, 阻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水平的发展。此外, 有些教师文本解读不准确。在文本解读中出现了偏差、错误, 或者教师的文本解读只停留在表层意思上, 不够深入, 导致无法正确引领学生培养正确的阅读方式。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学生不会的, 往往教师自己也是不会的。因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感悟, 教师必须先有感悟;要让学生有所体验, 教师必须有所体验;要让学生学会质疑, 必须先学会质疑;要让学生对文本的信息有所获取, 教师必须先学会对文本信息进行了解、整合和筛选。同时,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不灵活, 在教学实施中言语过于理性,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师生交流过于机械, 这都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 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情意的投入、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时间的分配等也决定了教学效果。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语文发展, 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等, 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这个基础也就是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个基本的语文素养, 能够满足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 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基本保障。听、说、读、写样样本领都少不了。比如, 一个孩子在应聘工作时较好地通过了笔试, 但到了面试的时候却木讷慌张、吞吞吐吐、辞不达意, 不能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 可能就遭到了淘汰。反之也是一样。所以语文教师最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孩子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 习得技能, 发展智力, 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应的品质。可以说,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是判断我们的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学生学到什么东西?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要追问和考虑的问题。因此, 在日常的学习与教学工作中, 提高教学有效性对于深化课程改革, 促进学生各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法

(一) 要深入钻研课本, 做好课前准备。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 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 挖掘训练要素, 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 不了解编写意图, 教学目标不明, 教学重点不详, 甚至南辕北辙, 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 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 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 “以其昏昏, 使其昭昭”, 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 “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 “人文”也就无所依附, 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 我们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文本, 从深度、广度等多方面进行研读, 挖掘丰富的内涵, 再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才能辅导、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才能更好地开展个性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究对话, 厚积才能薄发, 深入才能浅出。

(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居里夫人曾说:“好奇心是科学家的第一美德。”文学也往往隐含着悬疑、探索的因素。由于科技的进步, 学生大都见识较广, 小学课本本来就没有多少值得深究的作品, 如果再布置大量的预习作业在课前、在课外, 那么课堂上, 学生还有多少可学的、可问的?教师还有多少可讲的?那课堂上又干些什么呢?我们在大讲预习的同时欣赏到各路名师的课, 个个叫好, 但他们又有谁在让学生预习?我以为, 当教材容量大、教学时间短或者课外搜集信息有利于教学时方可预习。否则, 滥用预习只能使教学工作空心化, 课堂教学无效化。

(三) 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课堂中, 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 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把小游戏纳入课堂, 也可把游戏作为一种奖励;多用描述性语言, 多用鼓励性语言, 慎用批评性语言;教师应对学生多些激情,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 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讨论, 共同解决, 要尊重学生的看法, 容纳不同的见解。

(四) 指导有效学法。

“授人以鱼, 不若授人以渔”,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眼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所以, 在平时语文的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习得正确的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和复习方法。学生一旦掌握学习方法后, 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五) 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而且能大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语文学科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比如,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 环境不一样, 而且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利用课件教育资源, 制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在教学中, 为学生们播放VCD, 使学生对课文的描写有直观认识, 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感兴趣后, 就会积极去学习语文知识。

【名家言论】崔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篇11

关键词:实效性;课前预习;学习兴趣;信息技术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语文教学更精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习、探究的效果。实效性是否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自身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课文方法,充分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上课前重要的准备工作,它是学生接受新课知识、学习的第一步,对于新课知识的学习,原则上说只是起到一个“探路”的作用,使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整体框架,真正掌握新知识的后续学习活动。如果预习做好了,学生掌握新课的知识就会变得容易些,而且有自己一些独特的看法,不再局限于只领会教师的讲授。

从教多年来,发现现在的学生没有自己先预习课文的习惯,主要就是靠老师一节课的讲解来学习新授中的内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使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地教给学生如何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课前自学习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课文中个别字的读音、句段的停顿等。教师要让学生把预习前不懂的地方、有迷惑不解的问题用笔圈起来待教师讲解时自己就能明白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存在,这样就能自然地解决自己学习中的不解之处。

当今社会更需要有学习能力的人才。课前预习,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课前,成功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而预习效果如何又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谋求一条思考探索的道路,也就是共同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预习提纲学习相关知识,发现疑难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生爱玩,对一些事物充满好奇,而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没有让学生的天性得到释放,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如今,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灵活巧用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在学习《观潮》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出示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海潮的变化,学生说出了潮水在上涨,气势宏伟。教师给这位学生竖起了大拇指说:“回答得很好‘你真棒”。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教师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顺理成章地参与到了今天的学习中来。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已是大势所趋。从教学实践来看,课件教学的使用既直观、省时,又具体、生动,因此,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究其原因,是多媒体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中来,使基础教育向着现代化的手段迈进。因此,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力、创新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不断发展对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要求会唱这首歌的学生跟着一起唱,并且给学生也看了相关图片,接着进入了新课的学习,问了学生一些问题:你们除了了解以上的一些内容,还知道有关哪些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几位学生简要地介绍了有关自己了解的一些情况。这样,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让学生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四、加强小组的合作学习,强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如一缕春风吹进了课堂,教师都想抓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合作”这一亮点,使课堂充满生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并有所创新。在实际的教学中,强化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我认为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行,而强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长期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2)小组的组合与成员的分工。(3)把握合作时机,拓宽合作内容。(4)有效的学习评价。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李菊香.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浅谈[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

作者简介:刘召第,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四小学语文教师,1982年7月出生,学历:本科,职称:小学高级,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上一篇:西昌调查报告下一篇:新闻编辑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