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推荐10篇)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1

景星镇中心学校 遇金辉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程中,初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独立性和逆反心理逐渐增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态度积极,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创新欲望强,但学习持续时间不长,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思维活跃,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维能力差,根据这些情况要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1.游戏情境中“玩”历史,让学生“玩中学”

“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适当设计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无疑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发他的自主探索,一定会使学生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2.生活情境中“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当他们走进课堂的时候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我们的课堂不能脱离这些而另起炉灶,建立远离学生的空中楼阁,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亲历其中。比如,在讲述古希腊的建筑艺术风格时,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的照片,告诉学生人民大会堂的柱廊或结构是吸收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会使学生感到原来看似遥远的历史就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3.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二、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使学生了解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

1.做好示范,展示思维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把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锻炼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能力

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形成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

3.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辨析有关历史问题,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使用问题教学法

上课后,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善于设疑

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过渡处或结尾,进行设疑,锻炼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会运用联系比较法

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等各个方面。

4.训练法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趣,有效

说到历史课, 很多学生就觉得枯燥乏味, 太多的历史事件、历史意义, 学生记得头昏脑涨, 毫无妙趣可言。其实, 历史课也能像其他学科那样有趣起来。“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苏霍姆林斯基) 历史教师只有不断钻研, 反思教学行为, 改进教学方法, 善于抓住“趣”点甚至制造“趣”点,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扬长避短,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造一个有趣、有效的历史课堂。

1. 制造“趣”点, 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都喜欢轻松、氛围浓郁的课堂,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才会快乐地接受历史知识, 大胆提出质疑, 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所以历史教师要尊重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与学生多进行情感的交流, 还要制造“趣”点, 让学生爱学历史, 爱上历史课。

(1) 创设情境。良好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还能加快知识的掌握, 辅助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历史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创设良好的情境, 打造“趣”点, 引发学生投入思考。历史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 比如联系生活、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 都可以成为情境创设的工具。比如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节, 我给他们播放了有关电影视频, 红军的艰辛、坚强的精神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们被深深地感染了, 学习劲头陡增, 下决心要将红军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2) 竞答游戏。竞争机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竞争游戏, 比如竞答历史知识、有奖竞猜等,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更快更牢地记住知识。比如教学《三国鼎立》这一节, 历史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 如果光读历史教材, 能记住的知识肯定不多。于是, 我采用竞答比赛, 让学生先自学, 然后自己出题在小组内比赛, 最后教师出题在全班比赛。比赛的方式激起了学生的斗志, 让枯燥的历史知识顿时变得有味道, 学生兴趣盎然, 效果非常好。

2. 设计“趣”法, 提高效率

(1) 趣味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带着问题探究, 是很多教师喜欢用的方法。的确, 历史教师只有在某个环节巧妙地提问, 激发学生思考, 才能使学习历史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提问应该是开放的、趣味的、思考性的, 总之, 它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斗志昂扬, 迎接挑战。

(2) 趣味记忆。历史知识的记忆, 学生往往感到内容多, 知识枯燥, 难以记忆。如果采用趣味记忆法, 效果就不同了。比如, 编口诀、漫画人物、讲故事等, 只要精心设计, 巧于安排, 就一定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 爱上历史, 记住历史。初中历史教材中有不少重量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历史知识的重难点需要学生扎实掌握, 如果光靠听讲, 是很难全部掌握的,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记忆, 可以采用漫画的形式, 以达到寓教于乐的实效。

3. 幽默“趣”评, 收获自信

对学生的每一个回答, 历史教师都应正面回应, 给予肯定、合理的评价, 这对学生来说, 是收获自信的重要源泉。“我很欣赏你的观点, 你绝对是个小历史学家!”“听了你的回答, 我仿佛看见了战场上硝烟四起, 好浓的火药味啊!”等, 这些幽默有趣的评价, 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 也是吸引学生注意的手段, 作为历史教师, 千万不要吝啬。另外, 教师也可授予表现突出的学生小史学家、小演说家、小评论家的荣誉称号, 让学生增强自信, 收获成就感。

有了上面手段的铺垫, 我们的历史课堂就能有趣起来, 学生再也不会觉得历史课是枯燥乏味的。当然, 教师没有过硬的基本功, 很难有效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所以, 教师要从自身抓起, 不断充电, 为打造历史课堂的实效性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丽文.历史趣味教学浅谈[J].新课程 (下) , 2012 (3) .

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篇3

基础教育改革下的课程标准呈现了很多新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要求教师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这对初中历史课教学也适用,特别是对那些习惯于照本宣科的教师们,更是一种新的挑战。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革新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注重展示思维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传授知识和道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对于历史教学而言,这种“授之以渔”的做法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思维方式,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解剖历史事件分析的思维过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我们应该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不但需要看见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因素,也需要从偶然因素中寻找其潜在的必然因素,即可以询问:假如没有虎门销烟那是否就不会爆发鸦片战争?只要多询问几个这样的问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便理清了。我们只有将这种抽丝剥茧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学生在下次面对其他类似历史事件并进行分析时才会知道该如何动手。

二、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质疑时,不但需要重视,还应给提出质疑的学生肯定和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探究精神。如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一方面说元朝统一中国是历史的进步,而另一方面卻在歌颂南宋军民抗元,这不是相冲突吗?这时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这两件事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如告知学生如何分辨战争的正义性,战争带来的客观结果和战争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不是劈头盖脸对学生说这怎么冲突了,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清楚这两个历史事件。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历史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如教师在教授鸦片战争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一边播放一边对电影的各种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不但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

总而言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师要走出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让基础教育改革真正推行下去,学生的历史素养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鲁艳楠.初中历史教学高效浅谈[J].学周刊,2014(6):125-126.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篇4

一、为什么要进行历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在实行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是很大。很多的教师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水平之上,没有教学的创新性。这样的教学只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状态,缺乏内在的改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要在历史学科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创新。

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目标不一致,无法产生共鸣,对教学的效果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例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在讲课中面面俱到,课堂的内容很多,这样对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产生负面影响。课堂成了教师的主场,学生的参与度很低,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深入了解。而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不能带来学习的高效性。所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实施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

1.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个方面是激励、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拥有一个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地引导,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有效性。另一个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讲究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有助于有效地实施历史教学。

2.教学时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一个积极向上、愉快活跃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一些优秀的、有内涵的东西发扬下去。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改正,努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和深刻认识祖国的悠久历史,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长海。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补充性整合[J]。中学课程资源,(12)。

[2]陈林。挖掘课标内涵,有效整合历史教材资源[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Z1)。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篇5

搁置争议,改善教学

我们的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已经持续了两年,两年来我们从陌生、迷茫到沉寂、反思,再到探索、成就,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我听到对高效课堂热情的赞颂、积极的探索,也看到消极地应付、偶尔的冷水。这是改革过程中很普遍存在的常态。其实只要我们明确一点,最重要的问题是不是争议,而是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我们的教学,我们就会意识到争议的发生不是争辩各方目标的差别,而是路径的不同。因此这次会议我们不打算解决那些争论,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实现教学的改善上。

为此,我们从以下方面提出初中历史学科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建议,供大家反思、讨论,进而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教师的地位不容忽视

首先我们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教师尤其要做到“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提供可以理解和模仿的示范”,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深入的发挥作用,引领学生完成自我主体定位,落实“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并实现从知识中心向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教学必须设计

因此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单元在本册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册在本学段(课程)的地位与价值(以“战后世界秩序的形成”为例说明)。不能一节课一节课下来都只是散落的珠子,要有穿珠子的线,这根线就是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就是知识内在的逻辑,这将深刻影响到学生发展的程度。在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有的学校和老师偏重于构建模式,而构建模式的时候有偏重于规划教学环节,对教学内容反而有所忽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错,但我们不能在“利其器”的时候忘了我们的目的在于“善其事”。

所以下一阶段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我们最关键的建议就是雕塑细节,改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起点在哪里?我们平时的做法是从教学内容入手,很重要的原因是知识中心的影响,另一方面教科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掌握的学习资源,更容易建立一个师生共同面临的场域环境,便于师生对话的展开。但问题是对知识的重视放大到只重视知识的地步就出现了偏差。知识只是我们目标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三个维度当中的一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的部分,对能力的忽视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教科书的使用

那我们该如何使用教科书呢?教科书也是一种历史叙述,和我们平时阅读的《国史大纲》、《全球通史》等等一样,所不同者在于教科书这种历史叙述承担着“国家课程”的任务,要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反映国家意识形态,体现国家教育目的要求,因此有它独特的价值与逻辑。因此我们要明确教科书在落实课标要求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它的书写遵循的是怎样的思路,每一课内容为什么这么选择(以《创业的先声》的三目“状元实业家”“商务印书馆的崛起”“铁路史上的奇观”为例)。由此确定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如何取舍、如何判定重点难点,甚至可能影响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科书书写重点各有不同,现在的教科书比较普遍地存在轻过程重结论的倾向,比如叙述张謇的创业历程时大多是概括出来的结论,结论的得出就是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就要补充必要的史实,使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并且建立起史料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学生思考问题。而如果教科书的书写侧重于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则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的思辨上,理清其发展脉络与因果关系。有一部分教科书知识性很强,而且以知识的掌握为要求,比如讲到思想文化或者社会生活变迁这部分内容,这并非是专门史的要求,所以还是要把这些现象(文学、史学、总角、绘画、书法、雕塑)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去考察,只要提供这些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的设定

这是从教科书的使用说的,而教学设计的起点我们更建议从教学目标开始,采取结合教学内容的方式,具体的思考方式是“这节课学生要学会什么、老师要教会学生什么”。这样思考的结果就是兼顾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但是也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目标设计要把握好限度,不能超过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能简单重复学生的已知。这就需要对学情有基本的了解。有些学校的高效课堂安排了预习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也增加了预习案部分,这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思路。把本课的基础知识部分通过引导学生的预习来处理,并且要求学生建立起本课的知识体系,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经过汇总整理之后,转化到教学设计当中,并据此调整教学设计中的相关部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超过教学设计之外的部分,则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借此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调整教学设计中相关部分的难度。由此可知,教学设计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的预设要做到尽量充分,推断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分别制定应对方案。

教学环节安排

因此教学设计当中的环节一定要做到细致、弹性。细致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的预设目标,而弹性则有助于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优化教学。我们建议撰写教学设计时,从导入语到教学流程,包括过渡语、板书、检测题与作业都要书写详细,并且做出明确的意图说明(为什么这么安排)。多思考几个如果,如果学生出了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如果学生表现是那样的,又该怎么办?怎样处理才能尽量不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到了有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调整的地步,一方面需要反思我们在设定目标时忽略了什么因素造成目标定位偏差,另一方面则需要很高的教学智慧应对变化(很少)。要知道,生成不是刻意为之的必然,而是水到渠成的意外,可遇不可求。

PPT的是与非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教学设计和导学案,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还可能用到PPT,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PPT或者电子白板等教学新兴媒体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几乎成为教学的新常态,自然是不可忽视。三者之间我个人以为还是教学设计当先,导学案和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导学案就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用以落实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导学案中预习案和探究案的关系、我的问题栏目设置的意义)当然考虑到多媒体设备的便利,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考虑使用的条件、时机、方式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探究与展示

以上的建议是设计教学的一些基本考虑,在高效课堂中还有两个重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探究和展示。探究过程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究的内容,二是探究的过程,两者都不可以忽略。探究内容的确定要结合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出可以引导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也就是问题要讲究层次性,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台阶,由浅入深,每一步浅都是后面深的基础和积累,不能一下子就到探究问题的核心。这种设计最能反映出教师本身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其实是思维的发展,而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最为重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实例乃是判断力的学步车,它是在判断力上天赋才能的人所须臾不可缺少的。”)可以说,历史教师就是要重走历史学家的思维之路,而学生的成长也正是在重走历史老师的思维发展之路。我们既呈现给学生我们思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展示给他们老师思考的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像你思考问题那样去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前面所强调的“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提供可以理解和模仿的示范”。我们现在强调能力,那什么是能力?北师大石中英博士的观点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如果我们接受这一观点,那么既然能力要求的是熟练程度,熟练是不断的演练造成的,所谓学而时习之,这种演练训练就要有一个基本的路子可以参考依据。而我们给学生设置的探究过程就要充分地把这种路子、这种方法和过程展示出来,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记得住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却不会分析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展示是对探究的结果的呈现,我们建议在展示的时候也要兼顾内容与方法,不妨要求学生回答出他们的思考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判断学生思维的漏洞和缺陷,可以及时的提醒和弥补。展示的时候,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组内展示,争取达成共识,但不必强求一致,可以保留不同意见,二是班内展示。班内展示的小组要有目的的选择,不要以完成教学过程为标准,要以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思考中遇到的问题为主,或者是可以为全体同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针对性的点拨与评价。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评价流于表面,有时候甚至出现“错误的表扬”。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是对的,适当的鼓励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但是无论是批评还是鼓励都具有其明确的教育意义,评价不仅是针对学生个体,更是要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所以表扬或者批评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在表扬或批评的时候准确的指出你所针对的是什么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体现出一定的教育意义。(为探究而探究、为表扬而表扬、为多媒体而多媒体……都不可取)

有效教学时间的把握

最后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为40分钟,有的学校是45分钟,总之都非常紧张。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40分钟时间能够完成的任务是有限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探究活动、班内展示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好选择,要知道,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当中规定的种.种,是要在三年的历史课程学习中实现的,不可能通过一节课完成,这也就是我们在一开始就首先强调知识定位问题的原因,我们必须整体规划、有所取舍,才能实现一次真正完美高效的学习。

由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得出来,在新课程改革中、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固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了学生活动,但是教师的地位不是因此被削弱,而恰恰是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比以往更高了。(以此反思讲授法,要通过教师的讲完成这么多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讲授法对老师的要求其实更高。)学生学得容易只能通过教师复杂的教来实现,别无他法。(复杂的教成就简单的学。)

预流与成长

1930年,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时代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目前的教育界流风所被者声势最为浩大的当然也是争议最多的大概就是高效课堂了。但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潮流面前,要能够挺身而出,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摒弃其中的糟粕,不是被这股潮流裹挟而去,而是以它为一面镜子来自我映照,反求诸己,检视自己的理念、行为,最终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中考中国近代史经典问答题

1.在旧民主义革命时期都有哪些阶层为挽救国家危亡进行了探索?结局如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上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农民阶级: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19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两次革命运动结果都失败了,因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地主阶级: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

资产阶级: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20世纪初期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他们的努力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

说明了: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它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列强在近代史上对中国进行了哪几次侵略?结果怎么?为什么?请分析侵华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列强的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六次侵略战争:

1840—1842鸦片战争、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

1900—19的八国联军侵华、

1937—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前五次侵华,中国均失败。

原因:

外国方面:列强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具有掠夺性经济力量强大船坚炮利;

中国方面:清政府腐败盲目自大,经济武器装备落后,军官无能指挥失利军队没有战斗力。

第六次侵华中国取得胜利:

原因是:

(1)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

(3)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方针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它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敌后抗日战根据地,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大部分伪军。

(5)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援。

侵华的阶段及特点:

(1)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以满足其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

(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军事上趋向联合侵华

(3)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时期采用“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扶植军阀及代理人。这一时期日本暂进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4)大革命到抗战胜利:以日本全面侵华为主

(5)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美国扶植蒋介石反/共反人民。

影响:

(1)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独立,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落后的根源。

(2)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给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末有的冲击,同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历史背景相同: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目的相同:都希望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领导阶级相同: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结局相同:都失败,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失败原因相同:都由于资产阶级妥协和局限性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主张不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革命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手段及性质不同:分别采用暴力革命与和平改革;一个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另一个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4.试分析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和辛亥革命中的民主思想的主要异同点。

共同点:都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不同点:

(1)维新思想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教育,进行政治改革,但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的内容;

(2)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幻想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民主革命思想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5.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农民阶级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怎样发挥其群体优势和作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发挥其群体优势的有:

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在中外反动势力沉重压榨下发动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不仅把农民战争推到最高水平,而且给了中外反动势力巨大的打击

②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的关键时刻,又是中国农民挺身而出,发动了义和团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去,但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民阶级发挥其群体作用的有:

①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积极参加支援北伐战争

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民支持土地革命的开展,使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形成,为中共找到适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③抗战时期顾全大局,接受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④解放战争时期,农民积极支援前线是解放战争迅速获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6.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哪几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我们从百年巨变中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什么?

第一次: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第二次: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次:是在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开始新的革命,这就是改革开放,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在百年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和富强和人民幸福。

7.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是由哪三方面因素造成的?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落后

清政府的腐朽。

8.党在历史上有哪几次重大挫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又是怎样解决促进新局面到来?说明了什么?

(1)民主革命时期:

第一次重大挫折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

原因:(1)中外势力联合破坏革命。(2)中共处在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纠正: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发动秋收起义并在起义的过程中在文家市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重大挫折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原因: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主张。

纠正: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并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并取得长征胜利,粉碎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2)现代史时期的挫折:

1966—1976年的__。

原因: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分析。

纠正: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事的思想,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坦白,有错必改的高风亮节;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是党的宗旨和出发点;党的方针政策是与时俱进的。

9.鸦片战争前中国同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存在着哪些差距?到19世纪60年代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变化中进步的主流是什么?

(1)中英相比:

第一,政治上,英国在17世纪就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衰落,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第二,经济上,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处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清政府财政困难,入不敷出。

第三,军事上,英国船坚炮利,掌握着海上霸权,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而中国清王朝军队装备陈旧,操练不勤,纪委松弛。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虚骄自大。

(2)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第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二,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走向解体,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第四,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的封建闭关状态,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面对现实,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第五,掀起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3)进步的主流:向西方学习。

10.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两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一次: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屡屡失败,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决定与中共联合,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北洋军阀;中共在革命进入低潮后认识到,面对强大的敌人,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对敌。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接受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第二次:面对日本侵略的步步深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明确表示了联共抗日的决心,红军改组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果;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11

1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在革命处于重要转折阶段毛泽东是如何站在时代前列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

1927年后中共产党人反抗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三次起义相继失败,毛泽东审时度势,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同时,毛泽东及时从理论上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并形成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20世纪30年代,“左”倾错误在党内占统治地位,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思想,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上,纠正了“左”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革命最后胜利即将到来。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和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2

12.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过哪两次重大的探索?并指出探索的时间。这两次探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有哪些?探索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探索:

20世纪至30年代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相同点:

(1)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逐步摆脱俄国革命和建设的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2)党内都有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斗争最终正确路线战胜了错误路线而获得成功。。

不同点:

背景不同:第一次探索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二次探索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的情况下进行的。

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探索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第二次探索共产党已经成熟,处于执政党地位。

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13

13.近代中国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争取独立,二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近代化,谈谈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中国近代各阶级阶层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怎样?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探索与实践:

(1)洪仁干的《资政新篇》反映了中国人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由于太平天国处于战争状态未能实行。

(2)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客观上抵制外国侵略,但由于不触及封建制度,最终失败。

(3)康梁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但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结果失败。

(4)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纲领,以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为目标,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为手段,领导辛亥革命,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5)中共成立后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国家富强奠定了基础。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6

一、培养兴趣, 注重学法

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着力点。就初中历史而言,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比如多媒体音、频的呈现, 学生表演等。大家都喜欢易中天、于丹和纪连海的讲座, 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睿智、幽默, 善于设疑, 还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爱上你的课, 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 还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

历史学科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 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 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 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归纳和比较是学历史的重要方法, 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比如, 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内因、外因, 主要原因、重要原因等;对一些具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等, 通过比较加强认识和理解。

二、精设教法, 提高教学

“喜新”“好奇”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教师上课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 不能千篇一律。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求新求奇, 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 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 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 新的境界就会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和不同的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探究、创新。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是促进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的关键, 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三、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一个重要任务。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认知水平上的, 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鉴于此, 加强对教材知识的整合, 并寻找适当的切入点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化”这一历史主题时, 表格归纳法的运用就很有效。把中国近代化的三个阶段的重大事件、领导人、主张或口号、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列表归纳, 通过这一教学手段, 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中国近代化是一个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这样一个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历程,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 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除了表格归纳法, 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也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古人云:“左图右史”, 可见“图”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使能力得到提升。在知识巩固阶段, 加强有针对性的练习, 多角度的思考, 掌握答题技巧, 规范答题的语言, 必然会事半功倍, 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与核心。向课堂教学要效益, 就是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所有学生都能按课堂教学目标去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总之, 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因人因时而异, 需要进行不懈地探索。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 找到更多、更好的有效教学方法, 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让有效教学成为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吧!

摘要:一节历史课, 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富生命意义的。它滋养生命、塑造心灵、点燃激情、播撒希望。如何让这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思维得到启发、智慧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本文重点从四个层面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对策进行浅探, 旨在抛砖引玉进一步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献计献策。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根据课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开展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而教学目标要根据课标来制定。《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课标要求: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这里分为两个层次的要求,“了解”是识记层次,而“认识”是理解层次。两个层次要求的逻辑关系也非常明确。前面“了解”是为后面“认识”服务的,也就是通过学习“四大发明”,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包括中国)文明发展所作出重大的贡献。即理解造纸、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不仅对我国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过较大的作用,而且对正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西方一些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欧洲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中图片的观察和想象,初步培养学生历史感知和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概况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以致用,追求历史教学目标的现实点

历史学科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课程”,它不像物理化学等学科以应用为主,实用性强。再者由于中考制度、招生制度的改革,考试的功利性日趋严重,使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误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分数,为了升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历史教师作为历史教育的推行者,历史教学中的主导者,绝不能眼中只有考试这根功利棒,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于不顾,片面追求学生的历史分数。教师应该本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责任,为国家、民族、学生未来的发展着想,遵循课改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也就是学生能主动地自觉地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期望结合在一起而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历史中获取对今天现实生活的警示或启迪,真正做到学为实践,学为发展。

1.教学效果要体现“学有所用”的原则。学习就是为了实践,历史学习绝对不是埋在故纸堆里,为历史而学历史,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就强调:“历史是由今日所关怀的问题出发而回溯,重建过去”,也就是说,历史应该是为现实而学习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能运用相关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学科的实用性。因此,不管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素质测评中,历史教师应该把历史与现实的生活,国际国内时事热点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用、会用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学有所用才能真正激起其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2.教学效果要体现“学有所长”原则。“学有所长”就是指学习历史一定要有效果、效用。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历史在促进自己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历史新课程标准规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应达到总体目标,学生受益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是为了死记一些知识,也不仅仅是提高某些能力,历史学习应该充分发挥它在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作用,这是历史学科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古人曰“读史可以明智”就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这一道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和历史借鉴中,不断地反省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学有所乐。

三、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1.抓住课堂导入的环节,古人写文章讲究章法,追求“凤头、猪肚、豹尾”。历史课堂教学也应注重章法,好的导语恰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历史导语的设置应具备三种功能:一是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复习旧课,通过导入,复习已学知识,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三是构建体系,通过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梳理、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讲课结束时,教师应注意增强浓郁的色彩,过渡要自然;对应开头,结构完整,使学生保持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取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要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严谨。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为调节课堂气氛,而对历史人物、事件加以个人的一些形象化比喻,但是必须做到言之有史、言之有据,不可以有任何知识性的错误。所以,历史教师要注意语言技巧的锻炼,主要是指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语速适当、词义贴切、逻辑准确。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乐在其中。

3.在历史课堂中要多给学生赏识性的评价。连续的、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疲劳、分神,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失败,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学困生“雪中送炭”,这样可以使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从中体验到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这样在课堂上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其向优生转化。

以上几点,是在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起码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初中一线历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应不懈努力,不断研究、创新,以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薛云飞.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83-83.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篇8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黄利明

“整节课都是我自言自语,看来这节课又是在做无用功了!”有位刚上完课的数学教师遗憾地走进办公室。在一些农村初中学校,这种现象比较常见。由于数学课程比较枯燥,初中学生厌学严重,致使数学成绩两极分化较严重。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本人认为,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指导要得法,学生学习要主动。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来自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探究、积极学习。

1. 热爱学生,用爱去感化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教化他们。课堂中教师的一句简单的肯定话语,一个关爱和肯定的眼神,一个简单的手势,平时一个简单的谈话,都可以让学生得到激励和感化,让师生距离缩短,使学生从内心上接受这位老师,认可这位老师,使学生对该老师所教学科更感兴趣。只有学生喜欢老师,学生才能更主动地去学习这门课程。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有欣赏的眼光,我们同样也要对学生有欣赏的眼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有效性。

2. 有效预设,创造互动,化枯燥为有趣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要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享受数学“成功”之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会感觉无味,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花心思、下工夫,让课堂设计合理有趣,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去思考、去解决。如本人讲授《用字母代表数》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小时候的一个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然后让学生补充下句,学生很有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并积极举手回答。最后教师提出,那么N只青蛙的嘴、眼睛、腿和只数会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经过探讨,最后找出了规律: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面探索棱柱的侧面、面、侧棱、棱和底边的.边数之间的关系作了铺垫。

3.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不同的学生也要不同地对待和指导。如上“解方程”时,考虑到是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步骤,说出每步的理由,为此,我给出一个典型的例题,并清晰板书,让学生在做题时有参考,解方程才不容易出错,同时还提醒学生注意的细节,比如去分母注意不能漏乘、分子是整体要用括号、去括号要注意符号的变化情况、移项要变符号等。这一课,由于针对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

4。教师的语言要幽默、生动,能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

幽默可使教学语言生动风趣,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直线、射线、线段”时,我让学生总结出它们各自特点的同时,并用幽默语言进行总结:直线、射线、线段三兄弟,为人处世很正直,老大直线本领大,身体两方无限长,老二射线也不错,身体一方无限长,老三线段最乖巧,只是两点中间跑。就是这样几句简单幽默的话,让学生听课兴趣大增,也还让学生知道了直线、射线、线段之间各自的特点。又如,在讲过一点有多少条直线和过两点有多少条直线时,教师在黑板上操作(钉一个钉子,木条会转动;钉两个钉子,木条不转动),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教师同样用幽默的话语加以修饰: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虽然语句很短,但包含上面的有关性质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性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提炼一些幽默的话语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提倡观察发现法教学

教师不应当将自己当成录音机的放音键,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一味地很有起劲地讲授下去,错把学生当成录音键,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将知识硬加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效果暂时还好,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知识遗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不失时机地采用发现法教学,并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如讲“用字母表示数”,我让学生探索(4人一组)小火柴棒搭成小正方形,找出小火柴棒个数和小正方行个数之间变化规律时,结果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共汇报了四种方法,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有一组同学说,先搭1个小火柴棒,后面一次搭3个,所以可列成1+3n。另一组同学说,第一个是4个,后面每个是3个,所以是4+3(n-1)。第三组同学说都可以看成是4个,两个正方形共用了1个,所以少一个,他们列出了4n-(n-1)。而第四组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说,一个正方形水平摆的小火柴棒个数是2个始终不变,而竖的是两个正方形是3根,三个正方形是4根,所以是2n+(n+1)。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发现能力是很强的,而且让他们自主探究会不容易忘,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在课堂上,对有些法则、定理的总结,教师要让学生去发现规律、总结,这有利于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注意提问的技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掌握好提问的技巧。

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难,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不能超出学生知识范围。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的提问会毫无效果可言,也将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他们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面对的一个课题,值得每位教师高度重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只有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9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推进课改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感觉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们一定要深入学生心理、关注学生主体、注重课堂设计、更新教学方法、讲究学习方法等。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1〕。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话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们的教师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有效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连续从事初中毕业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感悟,愿与各位分享。

1.深入学生心理,展现灵动课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学生心理,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怕什么喜欢什么......用我们的睿智走近学生,关注学生,欣赏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发展个性、自主创造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从而让我们的课堂飞扬灵动起来.1﹒1 要知道学生课上想什么

学生课上在想什么,这是各位老师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学生没有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老师要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比如在讲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分解制氧气时,学生观察到二氧化锰加入双氧水后,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很容易产生别的物质能不能催化双氧水这样的疑惑,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一起思考,通过课后实验帮助学生认识一个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惑,通过实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强化了“催化剂”的概念。

1﹒2 要知道学生怕什么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遇到令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老师看来都很简单,似乎三言两语就可以讲清楚,但教师还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思考一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上能否理解你所讲的内容,如何更快的掌握,如何用比较直观的方法帮学生去理解,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比如,在讲化合价时,面对十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学生记忆起来比较麻烦,而这个内容又是初中化学中非常基础的知识点,掌握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化学式的书写及以后更多更复杂化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以朗朗上口的口诀的形式教给学生,同时还可以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实现知识点由难到易,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1﹒3 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

平时上化学课时大家一定注意到什么时候学生热情最高涨,注意力最集中,那就是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时候,所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认为做好每一个实验也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对于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危险性不高的实验尽可能由学生去完成,在实验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去思考,本着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去做实验,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在实验中,教师也可以主动出一点“丑”,故意在一些动作上或步骤上做错,导致实验不能成功,由学生来进行分析,以达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比如,在

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结束时,我们先熄灭酒精灯,后撤导管,让水倒吸进试管,使试管炸裂,虽然我们损坏了一支试管,但这个知识点却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当中,以后再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学生一定会记得要先移导管,后灭酒精灯。1﹒4要知道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容易犯错

在作业或考试中,学生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错误,面对这些错误,教师应该多做总结,不应该简单认为只是由于学生一时大意疏忽出的错,而有所忽视,不但要及时的进行讲解,纠正,还要经常进行巩固,避免学生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很多情况下,帮学生纠正错误不需要通过教师直接指出他的错误的方式,而是可以引导他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同样问题的再次发生。

由于化学知识比较细碎,所以学生的遗忘率会比较高,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节奏,设置好情境,注意经常性的对已有及易错知识进行巩固,强化,以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

2.关注学生主体,体现教学效果

一个有效的教师要努力做到具有亲和力,表达流畅清晰,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善于组织协调。教学行为上应该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明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2〕。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注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勤于动脑,独立思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4〕培养创新品质〔3〕。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

2﹒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初三年级刚开设的一门新课,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的这一特征,精心准备上好学生的第一节化学课――启蒙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求知欲,它的效果是其他任何一节课所无法比拟的。

如第一节化学课从有趣的化学实验入手,我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看到的现象是:金属钠熔化成小球在水面上转动,并听到滋滋的响声,有气体冒出,钠

转动的时候还拖着一长长的红尾巴,象变魔术一样,效果特佳。

2﹒2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促动学生主动地融合课堂

化学课的学习由于知识点较多,学生有记笔记的习惯,但存在着学生只是机械记笔记而后再反复记忆的现象。根据这些现象,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黑板上书写的概念写错或把我讲的话说错,有一些认真听课的学生立即站起来纠正,我及时地加以表扬,而记好笔记的同学觉得只记笔记不听老师讲也不行,要有选择地有思考地记笔记,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他们的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促动学生主动地融合课堂,起到很好的效果。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我教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做题速度快,遇到新题型总能迎刃而解。

2﹒3灵活变通各种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中我常常对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作改进和变通。由验证性实验改为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将部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生在学习了酸碱盐的鉴别后,总想找机会实战一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我设计了常见酸碱盐的鉴别,先设计好表格,将学生分组,每组提供5种不同的溶液并提供相应的五个标签如:①HCl ②H2SO4 ③NaCl④NaOH ⑤Na2CO3,将试管排列在试管架上,学生只知道有这几种药品,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给每支试管贴上正确的标签。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讨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及时记录有关现象等等,这是课堂上教师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3.注重课堂设计,追求教学实效

3﹒1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结合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的教案。俗话说: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教法。我教的学生往往思维比较灵活,设计教案时我总是多预设问题,追问到底,这样会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3﹒2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以问题意识为中心

作为教师应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发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更说不上创新。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索和研究的姿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就会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好办法,就会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教学实效。

3﹒3课堂教学设计要以教学内容为突破口

优秀的课堂设计往往对于公开课、示范课来说是比较好的,有的老师就照搬照用,我感到一点儿都不实用,我的学生有自已的特点,教学中我从不搞花架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我班学生的教案,不是什么课都用多媒体,不是什么课都要做实验,追求教学实效。

4.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我在多年的教改实验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有些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1“反问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常常反问学生,追问学生。学生们都不知所措,又重新审题,回顾所学的知识,甚至有时我肯定地把正确的结论回答成错误的,有好多学生就立即与我辨论,从而强化了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2“延伸式”教学

初中化学是基础知识,一些概念比较模糊,教学时有时要模糊处理,但教学过程中也可灵活运用,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如20℃时,在50克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5克的NaCl固体后,情况会怎样呢?学生回答:质量不变,但你知道形状会变化吗?体积会变化吗?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在此时作简要的分析,物质的溶解过程实质是两个过程――溶解过程和结晶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物质的溶解与物质的结晶的原理,当然说明不要求学生掌握。

5.讲究学习方法,注重学习效率 5﹒1指导学生阅读

现行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知识丰富,阅读性强。我在每节新授课前都坚持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尽量安排学生自学,在自学前明确阅读内容及自学要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2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关键的知识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5﹒3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学生从中可以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及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

5﹒4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10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 初中历史 提高 主体作用

在实际初中历史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节课的讲解之后,学生仍处于对知识一知半解的状态,学生学习效率严重低下。而这与教师的最初教学目标是大相径庭的。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位置,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学习中来,最后得到良好的教学反馈结果,教师应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有效性,实现课堂上的高效率教学方式和高质量的教学保证。为此,教师可以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拓展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断改进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这三方面着手实施。

一、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1.营造自由,轻松的上课气氛

由于初中历史这门课程内容繁多、复杂的特点,学生容易在学习初中历史课时对教学内容产生疲惫感和厌烦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投入程度。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或者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在课堂上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实行新的上课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生正属于青少年时期,富有蓬勃朝气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时代的滞后性等原因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目光。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当下学生的喜好和时事热点,创新教学方式,实行新的上课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聚集在课堂上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中,教师在讲解蒸汽时代的时候就可以结合现在的发明进行对比,如蒸汽火车和现在的火车,动车,磁悬浮列车的对比等,让学生可以切实的认识到科技进步的迅速,进而联系到科技发展的总的历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

二、拓展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切实解决学生学习问题,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在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上的知识点并不完善,学生容易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感到一知半解,因而产生学习苦恼。这就需要教师主动采纳学生的问题反馈,完善教材上的弊端,在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也在无形之间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眼界。

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教材固有的思维方式,大胆创新,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建立举一反三,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为了达到这样的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设置的方法,让学生在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共产主义三种救国道路上自行选择,分别提出选择的依据和立足点,并在选择的基础上介绍如果是自己可能会采取的措施,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3.将主体位置转移到学生身上

教师应时刻谨记,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只能在旁起引导学生的作用。在实际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主体位置重新转移回到学生身上,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不断拓展自我能力,丰富自身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话题,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促进学生主动了解并逐步掌握历史知识,不断强化自身已学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学生学生能力和课堂的有效性。

三、不断改进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

1.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学

在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时,主要依据的是学生在这节课上真正学到了多少,而不是教师在这节课上教了学生多少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有效率的提高教学效率,并且不断改进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坚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学的原则。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以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记住知识点,使学生在答题的同时巩固自身历史知识,不断强化原有基础,让学生真正学到并掌握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通过游戏等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应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死气沉沉的局面,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实现高效率的教学成果,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新型元素,通过游戏等形式把每一个同学都吸引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结语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上提高课堂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课堂有效性具体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真正的掌握程度、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学校和教师只有切实提高课堂有效性,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学生才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从而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 李起明.《初中历史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杜凤英. 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J]. 科教纵横,2010(10).

[3] 郑书祥.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的有效性[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3年第10期.

上一篇:诱人简历制作技巧下一篇:道德讲堂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