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新课程理念就很好地提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兴趣。所谓问题情境, 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 需要努力克服, 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实践证明,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 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 有连贯, 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模拟研究活动体现为探究的兴趣与过程, 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 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利用科学研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并进行数学学习, 要设法把发现提出问题的角色让给学生, 教师不要包办;同时要注意不拘泥于前人经验, 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案例:在研究圆柱体侧面积时, 笔者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就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据的长方形纸, 在课堂上指导他们进行操作, 探求知识, 寻找规律。学生会怀着浓厚的兴趣,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 在展开与折叠中, 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出现, 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逐步了解数学的探究过程方法。这样不但弄清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由来,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新学知识, 方法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 (旧知识, 旧方法或习惯思维不能解决的) , 学生运用旧知识、旧方法、习惯思维于新问题情境时便会产生认知冲突, 由此产生疑问和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 教师展开教学, 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在“平方根”的教学中, 笔者给学生展示一个较为简单的直角三角形, 直角边分别为2和4, 请大家求出斜边的长度, 学生们满怀信心, 利用刚研究过的勾股定理, 求出斜边的平方是20, 可是谁的平方是20呢?学生处在一个知其可为, 但不知如何为的境地。此时, 认知冲突已被引发, 学生有了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这时, 笔者告诉学生, 学习了《平方根》后, 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悬念的设置, 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把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 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在游戏中“玩”数学就能使学生很好地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在苏科版七年级下册“可能性”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本节内容是上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从知识详化的角度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随机事件, 并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没有太强的理论, 却极需深刻的感受。因此, 在课前我悄悄地找了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 和他们共同安排了一些极其有趣的游戏, 结果, 课堂上学生们在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游戏设计下“玩”得大呼过瘾, 很好地切身感受到了许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不仅在游戏的互动中增加了师生的情感, 而且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 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 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 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 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 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案例: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时候, 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纸片 (如图) , 每个同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 把纸片对折, 让两腰重合在一起, 你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地写出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 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 即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 即AD为顶角平分线。
本例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 可操作, 可体验的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 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又如, 在讲授《旋转的特征》时, 可让学生动手操作, 从而得出“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结论。总之, 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 让学生“学中做”, “做中学”,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另外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可通过设“疑”, 置“错”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置“错”,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有意识地将“疑”、“错”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 使学生在“疑中生趣”, “错中生奇”, 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巧妙的设“疑”和置“错”, 教给了学生的思维方法, 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学”为“乐学”, 变“学会”为“会学”, 这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中, 切忌搞形式主义, 绝对不能空具其形、不具其神。正可谓“教无定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 不管用哪种方式来创设, 只要我们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教学中贯切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牵引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就一定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结出丰硕的果实。
推荐阅读:
问题情境的设置06-21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10-19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06-14
创设问题情境方法研究10-26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能力的论文09-09
政治教学情境创设06-03
创设情境探究合作06-20
创设导入情境教学06-28
情境模拟题09-13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