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的情境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概念教学的情境(共9篇)

概念教学的情境 篇1

胡云贺

(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

广东 深圳

518123)

摘要:化学概念教学中的情景设置有吸引功能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激发他们对化学概念内在规律的认识,利于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实验演示等设置实验情景,也可以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质疑设置问题情景,亦可以利用生动故事、史实设置情景,还可以利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设置情景等。关键词:情景设置 概念教学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化学概念反映的是化学最本质的认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学生在建立和理解化学概念时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先了解概念形成的两条主要途径。其一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事物的关键特征,从而获得概念,即从感性知识入手,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形成新概念,在心理学上称为概念形成。另一种是直接向学生展示定义,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理解新概念,如教材通常采用文字描述的定义,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心理学中称为概念同化[1]。从学习方式上可以看出,概念形成类似发现学习,而概念同化类似接受学习;因此从概念形成的途径建立和理解概念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便于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情景设置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他们对于抽象概念外在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抽象逻辑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

因此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情景设置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吸引功能,是指由于情景中蕴涵的化学问题适合当时学生的探究点,能启发学生去思考,真正具有促进当时的化学学习的内在价值。另一种是激励功能,是指情景呈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积极展开的化学概念抽象思维的肯定与引导,情景呈现过程中的师生对话,从思维活动的状态看,呈现出一个主次交替、进退相间、互动互补的过程。学生参与了这个过程,感受到鼓励和进步。

针对不同类型的化学概念,可以有不同的情景设置。如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实验演示等设置实验情景,也可以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质疑设置问题情景,亦可以利用生动故事、史实设置情景,还可以利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设置情景等。

一、设置实验情景

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验设置情景可以模拟或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构建概念。如电解质、电离、电解等概念,可以通过设置实验情景来教学。

《电解质》教学片断:

学生探究实验:NaOH溶液、HCl溶液、NaCl溶液、KNO3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学生汇报:导电:NaOH溶液、HCl溶液、NaCl溶液、KNO3溶液(酸、碱、盐的溶液);不导电: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教师:物理学上根据导电性实验,将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一定条件下的导电性实验,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板书: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NaCl、HNO3、NaOH等酸、碱、盐)。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

教师: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在受热熔化时能否导电呢?

演示实验:KNO3晶体以及其熔融状态的导电性实验。

概念拓展: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教学片段中设置了两个实验情景,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并且将这两个实验相结合,互补,使得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具体化,再现了概念形成的过程。

二、设置问题情景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能够使学生在知识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引学生向着深层次去思索,探究概念的本质。如氧化还原反应、质量守恒、离子反应等概念的教学可以设置问题情景。

《离子反应》教学片断:

学生实验: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向碱式滴定管和烧杯中分别注入0.2mol·L-1Ba(OH)2溶液和0.1mol·L1稀硫酸各50mL,并向稀硫酸中滴加几滴石蕊溶液,按如图-

AK装置连接好。

教师:电流表指针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溶液的导电性减小,说明导电的离子数目减少。教师:溶液颜色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学生:溶液中的OH-和H+反应生成水,使得OH-数目减少。教师:白色沉淀的成分是什么?如何形成的?

学生:白色沉淀为BaSO4,Ba2+和SO42-反应生成的。教师:稀硫酸与Ba(OH)2溶液混合后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稀硫酸电离出的H+和SO42-分别与Ba(OH)2电离出的OH-和Ba2+反应生成H2O和BaSO4沉淀的过程。

教师:电解质溶液间反应的实质就是电解质电离得到的离子发生了反应;象这样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就叫离子反应。

教学片段中,先通过学生实验设置一个小情景,再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分析、回答,层层推进,最后得出电解质反应的本质,自然理解了离子反应概念。

三、利用生动故事、史实设置情景

很多化学概念的形成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教科书只是采用单一文字描述、以终态知识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将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生动的描述给学生,或者将和概念有关的故事、史实讲述给学生,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和外延的理解。如氮的固定、元素周期律、苯等概念的教学时,都可以尝试利用生动故事、史实设置情景的方法。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学片断:

播放图片:雷电暴雨的场景,暴雨后庄稼欣欣向荣的景象。教师: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稼。大家知道原因吗? 学生:雨水多呗!

教师:是雨水的原因吗?我给大家讲一个“死亡谷”的故事。在我国新疆某地有一个人称“死亡谷”的地方,这里一会儿风和日丽,一会儿雷电交加,时有放养的牲畜被雷电所伤死。人们开始由于不解其中的原因而称之为“死亡谷”。但是人们却发现这里的草长的特别茂盛且草叶厚大(比谷外土地上的草)。后来化学工作者很轻松的分析出了其中的原因并得出雷雨发庄稼。

学生:和打雷有关系。

教师:对,和雷有关。N2很稳定,雷电可以提供高能量,使N2和O2反应,生成NO。NO又和O2反应生成NO2,NO2和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随雨水流到土壤中,形成硝酸盐,硝酸盐作为氮肥,被植被吸收。

学生:植物得到氮肥。

教师:像这样,氮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的过程叫氮的固定。现在写出雷雨催肥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既有图片,又有有趣的故事,把雷雨催肥的原理讲述的很丰富,同时又顺势阐述氮的固定的概念,不牵强,很自然。

四、利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设置情景

化学是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生活中的很多经验、社会实践都可以用化学的知识去解释,反过来这些鲜活的生活经验又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抽象的化学现象。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如果能够擅于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来解释、描述概念,学生会易于接受和掌握。如物质的量、平衡理论中的很多概念等都可以通过利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设置情景来学习。

《物质的量》教学片断:

教师:(手持一瓶水)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它是由水分子构成。一滴水(约0.05mL)大约含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一个个地去数,即使分秒不停,一个人一生也无法完成这项工作。那么,你能想到哪些方法简便的数出这一瓶水所含的水分子呢?

学生甲:看有多少滴,总滴数乘以17万亿亿。

学生乙:先准确数出0.05mL的水中含有多少水分子,再量取出这瓶水的体积,通过计算,就可以求出。

学生丙:先数出一定体积水分子的个数,再量取出这瓶水的体积,通过计算,就可以求出。

教师:上面三位同学分析的思路都很正确,这里面蕴藏着一个思想,化小为大,既把很多个、数目准确的小个体集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大整体。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

学生丙:数鸡蛋,如果一个一个的数,比较麻烦,可以一板一板的数。

学生丁:数啤酒瓶,可以一扎一扎的数。

教师:鸡蛋的一板、啤酒的一扎就是一个大集体;那么在化学上,微粒的一个大集体中包含了多少个小微粒呢?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约为6.02×1023。

教师:这个大集体叫1摩尔,1摩尔约含有6.02×10个微粒。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是一个表示微粒数目的物理量。6.02×1023mol-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片段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水设置情景,以数一瓶水中有多少水分子为启发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化大为小、化多为少”的原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到了生活中的数鸡蛋、数啤酒瓶的方法,教师顺势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在情景设置中除了从以上四个大方面考虑外,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情景要有针对性,避免盲目和空泛;二是情景要具体形象,避免抽象、简单;三是要有思考性、探究性,培养

3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

总之,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好的情景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抽象概念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的认知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的思考,积极建构知识,进而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抽象逻辑能力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

参考文献

概念教学的情境 篇2

一.引入概念时鼓励猜想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教师可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 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 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 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 让学生算一算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 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 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 教师一一板书出来,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从而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形成概念时自主探索

发现是创造的首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 确切的说, 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发现。要让学生有所发现, 必须创设好活动情景。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对“围成”两字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 学生发现用10、16、8厘米、10、8、6厘米和10、16、6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 当选16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 首尾不能相接, 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 学生不但直观的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 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表述概念时力求准确

概念形成之后, 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 加深对概念的印象。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 教师可从学生的表述中得到反馈信息, 了解、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果。由于概念是用科学的、精练的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 它所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必须确定、无矛盾, 因此培养学生正确表述概念, 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在表述概念时, 往往使用一些自然语言。如概括小数的性质时会这样讲:“小数后面加上零, 小数大小不变。”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后面”与“末尾”、“加上”与“添上”的区别。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剖析, 体会语言的严谨。

四.巩固概念时注重变通

巩固概念应引导学生正确复述, 其次要运用变式加深理解。所谓变式, 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 使本质属性时有时无, 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恰当运用变式, 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 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 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为了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约数”的本质特征, 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形变而质不变”的感性材料: (1) 12的约数有哪些? (2) 哪些数能整除12? (3) 12是哪些数的倍数? (4) 12能被哪些数整除?不管何种变式, 约数的本质始终恒在。

五.运用概念时联系实际

丰富教学情境,活化概念教学 篇3

[关键词]情境 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80

概念是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学好概念,才能为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概念教学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机械地讲解,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概念知识,导致学生难以灵活地运用知识。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如何活化概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概念意识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借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正确理解概念,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如在教学“平移,旋转与对称”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平移”的概念,笔者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火车和汽车运动、国旗上升的画面。随后,笔者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都具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物体都是沿着什么运动的?”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得出“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特点就叫做平移现象”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主动完成对概念的建构过程,深化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认识,演绎出概念教学的无限精彩。

二、创设操作情境,突破概念表象

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抽象到直观的理解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被激活,进而突破概念表象,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

如在教学“认识面积”时,虽然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但是具体如何定义“面积”这一概念术语时,学生并不能清晰地表述出来。为深化学生的理解认识,笔者设计了一个操作情境:“请大家看大屏幕,说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在学生正确回答后,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板与正方形纸板,并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去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于是,有的学生用观察法,有的用重叠法,还有的用画格子法,等等。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对面积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由此可见,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就难以真正地理解知识。因此,教师可根据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创设生活情境,凸显概念价值

数学概念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仅可以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增强概念教学的乐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概念的应用价值,进而增强学好概念的信心,提升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数以及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笔者创设教学情境:“中秋节快到了,小明的妈妈买来了1个西瓜,2个苹果,4个月饼,准备在中秋赏月时吃,他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妹妹四口人,你能帮他们分好这些物品吗?你知道每人能分得这些物品的多少吗?”在笔者的引入下,学生兴趣盎然,相互讨论并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学生很快得出:经过平均分配,他们每人分得的每样物品都是该物品点量的1/4。此时,笔者及时追问道:“你知道‘四分之一’如何书写吗?”接着,笔者自然而然地将分数线、分子、分母、和读法等概念贯穿其中,使学生感受到了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由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在关于“几分之几”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借助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分数有用,学习数学有用,从而使学生更爱数学学习。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并且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数学概念变得好学,易懂,增强数学知识的魅力。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情境,从而让概念教学为学生终身数学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作文的教学概念 篇4

一、简而言之概念设计即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

概念设计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如果说概念设计是一篇文章,那么设计概念则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概念设计围绕设计概念而展开,设计概念则联系着概念设计的方方面面。

二、概念设计的思维程序

概念设计的关键在于概念的提出与运用两个方面,具体的讲它包括了设计前期的策划准备;技术及可行性的论证;文化意义的思考;地域特征的研究;客户及市场调研;空间形式的理解;设计概念的提出与讨论;设计概念的扩大化;概念的表达;概念设计的评审等诸多步骤。由此可见概念设计是一个整体性多方面的设计,是将客观的设计限制,市场要求与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统一到一个设计主题的方法。

设计概念的提出

首先要进行方案分析。方案分析包括具体的建筑地点分析;建筑结构分析;环境及光照分析;空间功能分析等几个部分。对于商业空间的设计来说地点分析及结论显得犹为重要,例如麦当劳,肯得基等快餐店的选址都在人流量较大的城市中心商业地带,开门,开窗的朝向以及人流路线便是设计时所应当注重的。而诸如酒吧,茶室等则需要相对具有文化氛围的环境,尽量将具有安静,幽雅的室外环境引入室内。

其次是客户分析。客户分析是旨在了解客户的设计需求,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不同的设计定位从而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在家居室内设计来讲家庭成员的数目,各年龄层次,业主的职业及习惯,兴趣爱好都是应进行调查分析的。而业主的身高体态,健康状况则指导着设计人体工学的各个方面,对客户的分析是设计概念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后是市场调查。对现有同类设计的分析调查往往能进一步深刻设计师的思维,从而提出别具一格的设计概念创造出独特的空间形象和装饰效果。其中应具有个案分析,市场发展走向的预测,不同设计的空间布局等等,市场调查的深入有利于设计者调整设计思维,加深对特殊空间限定性的了解。

之后进行资料收集。搜集相关的设计资料进行分析有助于设计者对当今设计走向的了解,以及的特殊空间人体工学尺度的把握,使设计的功能性趋于完美。

最后是设计概念的定位及提出。在进行了前面的几点深入分析之后,设计者必产生若干关于整个设计的构思和想法,而且这些思维都是来源于设计客体的感性思维,进而我们便可遵循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方法将这些想法分类找出其中的内在关联,进行设计的定位,从而形成设计概念。

由于我们的想法都是基于方案之上并由此而展开,所以从其归结出的设计概念必定具有相对性和独特性,也就保证了我们设计出的设计作品具有创新和独特的意义。

设计概念的带入和运用

设计概念的运用过程是理性的将设计概念赋予设计的过程,它包括了对设计概念的演绎、推理、发散等思维过程,从而将概念有效的呈现在设计方案之上。如果说概念设计的得出是设计者的感性思维结论,那么概念的运用则需要设计者将概念理性的发散到设计的每一个细小部分。从设计概念运用的一般固有模式中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空间形式的思考。空间形式及研究的初步阶段在概念设计中称其为区段划分,是设计概念运用中首要考虑的部分。首先应考虑各个空间组成部分的功能合理性,可采用列表分析,图例比较的方法对空间进行分析,思考各空间的相互关系,人流量的大小,空间地位的主次,私密性的比较,相对空间的动静研究等等,这样便有利于我们在平面布置上更有效,合理的运用现有空间使空间的实用性充分发挥。其次是进行空间流线的概念化,例如某设计是以创造海洋或海底世界的感觉为概念则其空间流线将应多采用曲线,弧线,波浪线的形式为主。若是要表达工厂,机械的概念就应多运用直线,折线来进行空间划分。在空间布置这一步骤中,应竭力将设计概念的表达与空间安排的合理性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的空间表达形式。

二是饰面装饰及材料的运用。饰面装饰设计来源于对设计概念以及概念发散所产生的形的分解,由一个设计概念我们能联想到许多能表达概念的造型,将这些形打散,组合,重组,我们就能得到若干可以利用的形,在将这些形变化运用到饰面装饰的每一个方面。对材料的选择也是依据是否能准确有利的表达设计概念来决定的,是选择具有人性化的带有民族风格的天然材料,还是选泽高科技的,现代感强烈的饰材都是由不同的设计概念而决定的。这样不论是大型的公共空间还是小巧的居室设计都会创造出既有变化又有同一特点的装饰形象来,因为这其中有一条线将它们串联了起来,那就是设计概念。

三是室内装饰色彩的选择。色彩调子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整个室内气氛也是表达设计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室内色彩的性格及运用上已有许多论述,在此不在重复。总之室内色彩调子也是由设计概念所决定的。在室内设计中设计概念即是设计思维的演变过程也是设计得出所能表达概念的结果。概念设计程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思维形式,各个部分相互依存,从而设计作品的每一部分都是设计概念的表达。

三、概念设计的思维方法

概念设计需要全面的思维能力,概念设计的中心在于设计概念,设计概念的提出与运用是否准确,完善决定了概念设计的意义与价值。设计概念的提出注重设计者的主观感性思维,只要是出自于设计分析的想法都应扩展和联想并将其记录下来,以便为设计概念提出是准备丰富的材料。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思维方式有联想、组合、移植和归纳。所谓联想即是对当前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的思维过程中,连带想到其它事物的思维方式,扩大原有的思维空间,在概念设计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便是依靠市场调查,客户分析等实践而得出的结论进行联想从而启发进一步思维活动的开展,设计者的本体思维差异也决定了其联想空间深度和广度的相互差异。

组合性思维是将现有的现象或方法进行重组,从而获得新的形式与方法它能为创造性思维提供更加广阔的线索。移植是将不同学科的原理,技术,形象和方法运用到室内设计领中进行对原有材料进行分析的思考方法,它能帮助我们在设计思考的过程中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归纳在于对原有材料及认知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在不同思考结果中抽取其共同部分,从而达到化零为整,抽象出具有代表意义的设计概念的思考模式。设计概念的提出往往是归纳性思维的结果

设计概念的运用阶段在于将抽象出来的设计细分化,形象化,以便能充分的利用到设计之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运用的思维方法有演绎,类比形象化思维等几种方法:演绎是指设计概念实际运用到具体事物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即由一个概念推演出各种具体的概念和形象,设计概念的演绎可以从概念的形式方向,色彩感知,历史文化特点,民族地域特征诸多方向进行思考,逐步将设计概念这一点扩散,演变为一个系统性的庞大网状思维形象,演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了设计概念利用的充分与否。类比就是依据对设计概念的认识并使其发展的创造性思维方法。设计概念是将不同的事物抽象出共同的特性进而总结形成的,而类比则是又将概念的可利用部分进行二次创造与发散,产生不同的形式与新事物。

形象思维的过程是借助概念演绎及类比产生的形象进行创造的构思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将原有得出的图形符号等形象进行思考,展现出三维的空间形象,是将设计概念及其发展立体化,直观化的表达。

在实际的概念设计过程中运用到的思维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这需要设计者深入的分析设计运作和策划,进而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思考探索,更需要设敏捷的思维和广博的知识结构来总结和诠释设计概念。

生物概念教学的综述 篇5

生物概念教学的综述

【摘要】本文着重对一线的老师的实践经验进行综述,包括生物概念教学的一般教学过程、注意事项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概念

概念教学

生物概念教学

前言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的理解与解释,对生物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概念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概念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因为知道或认识事实、记住概念名称或定义,只是肤浅的、低层次的学习只有概念理解性学习,才是深度、高层次的学习。如何展开概念教学,怎样的概念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本文着重对一线的老师的实践经验进行综述,包括生物概念教学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其存在的问题。

现状

概念教学一般包括概念的理解、一个核心概念或者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某些相关概念的理解或应用。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引入、讲述、深化。概念教学的方法

1.1适时引入概念

对于不同的概念引人的时机不同:有的可在内容前提出概念,以便学生整体把握,这主要针对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概念;有的适宜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后逐步提出,它主要是针对概念较多且比较容易混淆的章节。[1] [2]

1.2引入概念的教学方式多样化。

运用多媒体引入、运用探究实验法引入、做游戏法引入[1]、新旧知识类比引入、创设情境引入[4]。方法多样,可以按照不同的概念选择不同的引入方法。

1.3概念讲述

教学时可以运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实验。[1]概念教学尽可能生活化。

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生物学的具体概念。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让学生直观感知、要点提炼法、列表比较法、建构概念图。学生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反馈矫正法。[5][6] 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一、抓住生物学概念的本质范畴,区分事实和概念,掌握好概念的内涵。

二、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分清概念间的递进关系。

四、分清不同概念的关系及不同。如:找出共同性和相关性、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找出

文献综述

概念的对立面和统一面

五、通过具体事例反驳或论证,追问质疑,挖掘思考潜力,以提前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2][3][4] 概念深化及应用

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层次性、发展性、从属性和因果关系等。所以除了一个单独概念的学习,还有一个核心概念或者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某些相关概念的理解或应用。

另外,概念教学如果应用到生活中会更容易记忆。所以在运用中强化所学概念,一般应用在生活,所以也要求教学的生活化。[1]

存在问题

有时,教学模式是:教师提出概念,理解概念,举例说明。这样,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对概念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不透彻。对生物学的应用也就不能得心应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老师最好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学习概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概念,并且应该让学生进行多点探究性学习。概念教学中“学”的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必须将事实性知识里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二是将概念被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细节展示出来。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所以不要脱离生活,要多于生活联系起来。

概念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知透或记得某个术语或术语的的含义,而是要将课堂教学的重心移向帮助学生深层理解这些概念。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接触到新的“原理、规律和方法”时能借助生物学概念能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 篇6

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如果只重视计算能力和应用题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下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不高,成绩也无法上一台阶。尤其是基本概念,即感到干巴巴的没以可教,有时又觉得无从下手实在难教。其实,小学教学中基本概念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那基本概念的课就要巧设妙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概念。

课本中的基本概念,不要照本宣科,要根据内容给学生提出要求或设计恰当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反复读,认真动脑,积极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

如在教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节时,就可以这样安排:教师口述几道与本节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听后口答。接着用小黑板出示阅读提纲:(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段落的大意。(2)细读课文,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精谈课文,边读边找出答案。同学们看后,感到非常惊奇,个个面面相加,差点儿说出了口,怎么,数学老师今天讲起语文来了?趁全班同学都正处在好奇之中,紧接着教师出示了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问题:(1)什么是百分数?它与分数有什么区别?(2)百分数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用一个特殊的符号?(3)百分数有哪些特点?(4)什么是成效?它与百分数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阅读十五分钟后再进行讨论。这样安排能充分给学生以显露头角的机会,因此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兴趣非常浓厚,个个乐意去学。尤其是差生,能有发言的机会,使他们感到在同学面前不再低人一等,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效果。

根据基本概念的不同,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不大一样。要合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重视规律的记忆,而忽视规律的获取。因小学学生,仅仅借助语言、文字教学基本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尽量利用一切条件,展示相应的直观教具、学具,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引导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这样既能活泼课堂气氛,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极佳。

如在教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时,就可以这样设计:

1.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的面、棱、顶点。

师生各自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豆或红萝卜有小刀,先横着切一刀,同学们看到了出现一个“面”,将切后的其中一块拿起再竖着切一刀,又出现了一个面,让同学们摸一摸两面之间的`边,即出现了“棱”。再接着把刚切出的面,对着自己,再切一刀,出现了三个面,三个棱,再让他们摸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即得到“顶点”。教师随着内容不同时间的出现,相应地板书出“面”、“棱”、“顶点”。

2.利用插图认识长方体。

同学们已经对物体的面、棱、顶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指导学生参看课本的插图,保健箱、粉笔盒、砖块都属于长方体。可让学生举出身边的长方体物体的例子来,同学们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如书本、文具盒、教室、黑板,手中拿的火柴盒和烟盒等都是长方体。

3.利用教具、学具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火柴盒或烟盒,开展看、摸数、量、想、听、说活动。即:看看都材内容及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摸一摸物体的面、棱、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量一量火柴盒或烟盒的第条棱的长度,想一想相对棱,相对面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按四人小姐展开讨论:(1)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比较相对的面是不是完全相同。六个面一般可分为几姐?12条棱一般可分为几组?长度相等的棱各有多少条?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生怕轮不到自己,把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和盘托出。

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教师在巡视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数面的标签时将物体转来转去,导致面和棱的数目查不准。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将物体拿稳不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即可成功。

随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长方体的六个面都一定是长方形吗?(不一定)教师可趁机拿出一教具模型(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让学生看。(2)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不同摆入帐,再得出结论(长、宽、高也随之变化)。教师趁机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一顶点,引出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4.通过识图、绘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以上几种活动都一直没离开实物,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会看立体图。教师先用一个长方体模具,正面向着学生,让学生看长方体的一个正面,一个侧面和一个上面,并要学生说出看到三个面的形状(正面是长方形,另两个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教师指出:另两个面本来也是长方形,但由于看的角度不同成了平行四边形。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出立体图,让同学们指出长、宽、高,并告诉学生看不到的三个面可以用虚线画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只教给学生简单的绘图方法,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学生通过具体的演示、操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师爱教,学生爱学是前提条件,教材是实施愉快教学的根本。特别是新编的教材,本身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愉快的因素。如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插图,特别是画有学生喜爱的各种各样的彩色动物。又如,教材中安排的说一说、量一量、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指一指、议一议、比一比、数一数、读一读等,都具有较强的快乐因素。关键是教师要树立愉快教学的观念,在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基本概念本身的愉快因素,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概念教学的情境 篇7

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好数学的基础, 因为数学概念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 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在概念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 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双基”, 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情境辅助——概念巧妙引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以任务驱动学习, 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比如, 在讲圆柱、圆锥、球的概念时, 由于圆柱、圆锥、球属于三维图形, 用平面直观图难免会造成视觉上的失真, 我们可以借助教具、利用几何画板动画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讲椭圆的概念时, 我们可以从天体中的一些行星和卫星的运行轨道、管道的斜截口、自行车的轮子在地面上的影子等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入.

引进新概念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做出归纳的过程.因此, 教学时不要生硬地抛出概念, 让学生死记硬背, 应力求顺乎自然、水到渠成.例如, 我在上“映射与函数”概念教学时, 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 在现代生活中, 汽车已经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汽车给我们带来便利与快乐的同时, 也会出现许多问题, 如交通肇事、车辆偷盗等.如何对车辆进行有效的管理?上牌, 就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给每一辆车上一个牌照, 即一辆汽车对应一个号码!像这样的对应我们称为一一映射.

二、思维历练——概念有效形成

数学概念是多结构、多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因此, 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和形成, 应该先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构建, 再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 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1.注重体验, 初步形成

概念课应注意直观教学, 让学生了解研究对象, 多采用语言直观、教具直观、情境直观、电化直观等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经概括和整理之后形成新的概念, 或从旧概念的发展中形成新概念.例如, 我在教学“异面直线”这一概念时, 结合教室中的空间线条, 得出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是相交就是平行.那么, 是不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的呢?引导学生结合教室中的三维线条, 得出“异面直线”的概念.接着, 在这一基础上,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异面直线”, 并举例子说明, 让学生相互讨论, 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 再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

2.重视分析, 理解掌握

数学概念的定义是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 在教学中, 抽象概括出概念后, 还要注意分析概念的定义, 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含义.教师应重视教材, 提倡“咬文嚼字”, 避免“概念不清”, 反对死记硬背.例如, 在学习“函数”的概念时, 对定义的内涵要阐明三点:①x, y的对应变化关系.使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函数都有解析式, 由此加深学生对函数的“对应法则”的认识.②实质:每一个x值, 对应唯一的y值.可列举函数讲解:y=2x, y=x2, y=2都是函数, 但x, y的对应关系不同, 分别是一对一、二对一、多对一, 从而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③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缺一不可, 同时要特别强调定义域的重要性.

3.加强联系, 形成网络

任何数学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概念之间彼此联系密切, 所以掌握概念必须在概念体系中把握.如映射——函数——单调性——奇偶性;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异面直线——夹角——距离等概念体系.如, 在“抛物线的定义”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将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比较, 把焦点和相应准线相同的三种曲线在同一个图形中作出, 使学生了解三种曲线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把抛物线概念与椭圆、双曲线一起纳入圆锥曲线的概念体系中, 形成一个整体.通过建立概念链或概念网络, 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三、反复运用——概念及时巩固

学生认识和形成概念, 理解和掌握之后, 巩固概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巩固的主要手段是多练习、多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沟通概念、定理、法则、性质、公式之间的内存联系.我们可以选择概念性、典型性的习题, 加强概念本质的理解, 使学生最终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把概念教学与利用定理、公式的习题课教学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于概念的深刻理解, 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 反过来, 通过必要的解题实践, 更能加深和巩固概念.例如, 学习了“椭圆的第一定义及第二定义”概念之后可举例练习, 通过解题巩固原有概念.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必须通过解题反复运用这些概念, 才能使学生在认识上获得巩固加深, 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概念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教材要求,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处理, 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三个环节拓展概念教学的效度空间, 只有在学生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进一步学好数学定理、命题等其他数学知识, 让学生的后续学习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宋邦元.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先行组织者”——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全新视角[J].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08 (9) .

[2]倪进.摭谈“替代概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角色扮演”[J].中学数学研究, 2008 (10) .

概念教学的情境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一些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或思维活动中遇到的障碍,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在概念教学时,应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以数学故事引入数学概念

历史故事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函数”概念教学:从一个有趣的“绕圈子”问题谈起:在世界著名水都威尼斯,有一个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方开阔地,这片开阔地经常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谁能到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1896年,挪威生物学家揭开了这个谜团。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长年累月的习惯,使每个人伸出的步子,要比另一条腿伸出的步子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圆圈!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的半径y与步差x为如下的关系:y=0.14/x(0

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图往往是“抽象之上的抽象”,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相关的经验引入概念。例如如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其实,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的,但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三、给以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

就立体几何而言,数学概念反映的是数学对象在数量关系我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因而这部分内容的数学概念具有一定期检验的直观性,如果把数学概念的空间形式直观化,就会点击学生的认识,活跃学生形象思维我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教学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之前,先给几个实际问题:①教室内直立的墙角线和地面的位置关系是什么?②阳光下,旗杆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多少?随时间的变化,影子的位置会移动,而旗杆与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否發生改变呢?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B的直线位置关系又是什么?所成的角为多少?

四、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适时地引入新概念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对函数的概念加入“对应”,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思想,从感性到理性,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身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了抽象、概括、归

纳知识以及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以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数学应用

意识、创新意识。相互合作学习,增强其合作意识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法:启发探究为主,讨论法为辅

学法: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实际背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实际背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对于x的每一个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此时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二、概念情景引入:

思考1:(本P1)给出三个实例:

A.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米)与时间t(秒)的变化规律是。

B.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见本P1图)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八五”计划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见本P16表)

讨论: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三个实例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与唯一确定的和它对应,记作:

三、概念理解:

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tin),记作: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ain),与x的值对应的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f”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g”;

②函数符号“=f”中的f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思考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小试牛刀.1下列四个图象中,不是函数图象的是()

2.集合,给出下列四个图形,其中能表示以为定义域,N为值域的函数关系的是()

归纳:(1)一次函数=ax+b的定义域是R,值域也是R;

(2)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B;当a>0时,值域;当a﹤0时,值域。

(3)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值域是。

2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1)满足不等式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满足不等式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3)满足不等式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表示为;

这里的实数a和b都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数轴表示见本P17表格)

符号“∞”读“无穷大”;“-∞”读“负无穷大”;“+∞”读“正无穷大”。我们把满足的实数x的集合分别表示为。

小试牛刀:

用区间表示R、{x|x≥1}、{x|x>}、{x|x≤-1}、{x|x<0}

(学生做,教师订正)

3概念应用:

例1.已知函数,(1)求的值;

(2)当a>0时,求的值。

(答案见P17例一)

练习.已知函数f=x2+2,求f,f,f,f)

答案:f=6f=a2+2

f=a2+2a+3f)=x4+4x2+6

【例2】已知函数

(1)求的值;(2)计算:

解:(1)由

(2)原式

点评:对规律的发现,能使我们实施巧算正确探索出前一问的结论,是解答后一问的关键

四、效果验收、归纳小结:

(一)当堂检测

.用区间表示下列集合:

2.已知函数f=3x+x-2,求f、f、f、f的值;

3.本P19练习2。

4.已知=+x+1,则=__3+____;f[]=_7_____.

.已知,则=

—1

(二)归纳小结:

函数的实际背景说明了什么?

函数概念的本质你认为是什么?如何领会函数的对应关系?

什么样的集合可以用区间表示?

作业布置:

上一篇:ucorelab5实验报告下一篇:打好人际关系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