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精选8篇)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 篇1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课例1:《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

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的: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有一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组织同学们走出启东,走近社会,去无锡体验生活2天。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教师又说:考虑到无锡是旅游城市,游人较多,要事先预定房间。我们可以怎么安排在无锡的住宿呢?相机出示习题:我们班34名同学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不考虑男女性别,但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同学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教师创设了“体验生活”活动中将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执教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无锡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无锡?”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二、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

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

[案例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与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其实是关注了个别,忽视了全体。

[课后反思]: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样是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课例5:《认识分数》(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趣的广告。别小看这则广告,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我们还能从中联想到今天所学的分数呢。

([案例点评]: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本案例中的广告情境即不造作又不花哨,能扎实、有效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三、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以及任务情境等。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要具有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不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体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参与的全体性等方面。

二、创设情境要联系实际生活,要具有真实性

联系实际生活,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一米相比,看看是几个一米,与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几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生活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突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使得教学更具有效性。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然而,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由于受到年龄因素和知识经验的局限,不可能自发地去探索。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标,学生的探索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具有针对性

一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二是创设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 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 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识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

五、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要具有适度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越多越好,一节课创设几个或十几个情境,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关注的只是活动的本身,不是学习的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较为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中来,所以,我认为是否要创设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考虑,来设计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 篇2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情境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 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具体的生活情境, 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数学, 主动地学数学。

例如,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 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 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睡觉, 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 因此, 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 (1) 叮铃铃……闹钟响了, 妈妈叫小明起床, 接着出示7时的钟面, 并标明了时针和分针, 床头柜上还有一个电子表显示7:00,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并初步认识整时。 (2) 结合小明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认识, 并使学生初步了解钟表上的时针一天要转2圈:早晨有9时, 晚上也有9时。通过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思维活跃, 很快地把新知识融会贯通。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选取有思维含量的素材

数学情境的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积极主动地思考, 从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情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但仅靠外在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是不利的。因此, 我们要创设具有思维含量的情境, 这样, 我们的数学教学才具有生命力。否则, “情境创设”就成了华丽的包装而已, 对学生的问题探究是毫无益处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不仅要考虑它的“生活味”, 更应该考虑它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是否把“生活味”的东西提升为“数学味”。

例如,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配制美味可口的奶茶, 有兴趣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紧接着我又提出:那到底要按照怎样的比例来配制这杯奶茶呢?于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开始争论不休。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通过学生的争论, 暴露学生各自的思维状态, 引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把“生活味”提升到了“数学味”。学生在配制奶茶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通过思考和与同伴的交流讨论, 进入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之中。

三、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

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源泉”, 是给学生营造学习的一种场景, 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因此,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要考虑的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对于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帮助, 从创设的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灰太狼老是输给喜羊羊, 它一直很不服气, 决定找个机会和喜羊羊赛跑。这一天, 它终于鼓起勇气来挑战喜羊羊。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裁判包包大人宣布比赛路线 (出示课件) :“请运动员灰太狼沿路线1跑一圈, 运动员喜羊羊沿路线2跑一圈。”灰太狼一看, 急了:“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路线比喜羊羊的长。”喜羊羊笑了笑, 说:“要不, 咱俩换吧。”同学们, 到底灰太狼的路线是不是比喜羊羊的长呢?那么怎样才能判断出谁跑的路线长呢?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启学生的思路,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能追求时髦的“情境教学”而盲目地创设情境, 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 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数学。同时, 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 为学生创设具有思维含量、充满“数学味”的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另外, 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 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 要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生活中已有的数学经验,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中, 我们要联系实际, 注重情境的实用性、实效性和目的性, 让情境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培养其学习能力。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既要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 又要具有数学思维的含量,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更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六法 篇3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策略。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让学生“触境生情”、“身临其境”,自然而然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激活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数学情境?下面,谈一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精布局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贴近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所以,老师应巧设多设数学课堂的室外活动情境,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产生 “数学有用”,使其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如: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山村代课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领学生到附近砖厂搬砖挣钱,通过“打工”,学生既赚得了钱也学会了“加、减、乘、除”算术法则运算。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用“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多边形而要做成圆形”的事例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实验,自学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根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二、巧设疑

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适时设置疑点,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老师先写出算式1.(1000+8)×125;2.9999×999;3.96×25;教师迅速口算出答案,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这样老师就引出新课:学习《乘法分配律》这节课之后,你们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算出来的。

三、勤诱入

精心设计有效的引入情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有效的引入情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火车车厢内有一个儿童购票线,在1.1、1.5M处各标有一条红线,补票时,只要靠线站立,看一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就可以决定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长短比较”的学习内容。

四、引联想

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在一节数学课上,为了引入“幂”的概念,教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后,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认知冲突。老师问:“用一张报纸对折50次,你们想想大概有多厚?”一个学生答:“怕有几尺厚吧?”老师说:“差远了,你们尽量往多的地方想。”学生反问:“能有几丈吗?”老师说:“再大胆些。”学生怯生生地说:“总不会有几百米吧?”老师接着说:“你把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纸铺在地面上,另一头就远远超过月球了。”学生们都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老师说:“不信我们就学学这部分内容,以后由你们自己算算看。”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个个迫不及待地想揭示谜底,从而倾听新概念“幂”的讲解。

五、勤练习

“百闻其变,不如一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当好“教练和导演”,通过“生活展现数学情境,实物演示教学情境,图画再现数学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诱发学生“入境”,并让学生自己操作创设情境,学会在计算过程中激活学习兴趣,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这几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操作中得到解决,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六、融感情

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去塑造学生的情感。这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法。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个作用就是给数学加入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师的入情入境,才会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老师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老师的入情入境,充满爱心的教学,才会给学生一股极大的感染力;老师的入情入境,才会启迪思想,点拨思维,激发活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变得更有生气,学生更有朝气。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篇4

摘要: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具体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群体的综合性成长发展质量水平具备深刻影响,本文围绕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选取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现行教学知识内容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做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能够为我国小学生群体顺利实现良好优质的学习成长目标,创造和提供稳定且坚实的支持条件。从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工作的实践发展现状角度展开分析,切实选取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群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观积极性,对于保障和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果水平,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最近几年以来,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的引入运用,对于有效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能水平,充分调动小学生群体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的主观积极性,做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简要阐释。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所谓情境,是人们借助语言表达符号、各种类型的客观实物,以及音乐美术艺术作品等道具,通过人工性组织处理的实践形式,共同创立并且建构形成的模拟化生活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和呈现具备充分生活气息的模拟教学场景,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参与小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的主动性,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均呈现程度显著的改善和优化。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步骤

切实选取和运用恰当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综合效能水平的基本条件,而在具体应用教学方法过程中遵循科学正确的步骤,是顺利实现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最佳效能目标的重要前提。根据目前已经获取的一线教学研究资料,在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如下基本步骤:第一,在组织小学生群体开展语文素材阅读体验学习过程中,渗透性开展情境创设与呈现教学环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阅读学习的语文素材文本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和呈现恰当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情境,在实现语言表达知识要素与具体学科教学场景相互结合基础上,继续组织学生开展优美句子和短文段落的针对性学习训练教学环节,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效果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第二,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入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面对的作文教学话题,为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创设和呈现恰当的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在开展作文习作构思过程中,提供身临其境的语言表达背景,诱导学生通过开展形态多样的连续性思考和想象的主观体验活动过程,形成形态多样且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性写作实践活动参与热情,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基础性写作活动能力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第三,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引入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要督导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综合性引入运用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辅助性教学资料元素,结合具体面对的课堂讲授教学内容,为学生具体建构和呈现的恰当的.教学体验场景,并在具备充分生活实践体验气息的教学场景中,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水平实现程度显著地改良提升,要通过充分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群体在参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行为过程中的情感参与程度,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显著的改善。

三、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思路

在具体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面对的具体教学内容,综合引入运用类型多样的辅助性教学工具元素,为学生建构和呈现具备充分生动性、科学性和日常生活实践贴合性的教学情境,在充分调动小学生群体在参与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参与性水平基础上,促进小学生群体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综合性学习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优化。针对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具体择取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步骤,以及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应用思路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01:105-106.

[2]徐国敏,姜领弟.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35:58.

[3]党玉春.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19:290.

[4]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09:159.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 篇5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陶兵红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化解知识难点、促进学生敏捷思维、培养学生辩异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等五个方面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现代网络虚拟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学生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传授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供同仁们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而信息技术正好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有效工具,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一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例:一群猴子在山上玩,无意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令他们垂帘欲滴,抢着上树摘。正好猴王走过来,看见他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猴王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26×25+25×14=?25×(26+14)=?考他们。结果,有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0,猴王听后,很高兴,亲自摘下桃子给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结果怎会一样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教师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下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二、创设“亲历”情境,化解知识难点

新课标强调: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而网络技术以其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等优势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儿童仿佛“身临其境”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的要点,化解知识难点,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进入课堂,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如,一位教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节约用水”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测量、绘制等知识,还从网上了解到了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概况等,真正体会到一滴水的价值,受到了良好的养成习惯教育和国情教育,可谓受益匪浅。

又如: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学会了画直角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拓展题:经过个屏幕上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射线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转),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旋转两条射线,利用电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画出多少个直角(无数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平台与教师直接交流,教师也可以在网上监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实处,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有了网络技术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课题进行探索:自己上网查资料,上网求解、讨论等,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问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激励情境,促进学生敏捷思维

实践证明: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挖空心思去争取胜利。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具有运载信息量大、反应速度快、综合表现力强和容易控制的特点,恰到好处的创设一些激励情境,有利于学生敏捷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生学习20以内口算加减法时,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看算式回答。这样,教师很难以照顾到每一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直接刺激下做出一定的反应。而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设计一个交互游戏型CAI课件,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当学生提前或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的完成任务,把关的“将”才会让其进入下一关学习,否则仍然返回这一关,而且每一关都有不同的难度,越到最后,难度就越高,要求学生的反应速度更快。学生在这种人机挑战、激烈竞争的氛围中渐渐养成不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好习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生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地位,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整齐划一的缺陷,照顾到了不同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习毅力。

四、创设“对比”情境,培养学生辩异能力

形近而实异的数学知识,常常困绕着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那些看似相同,实际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理解上的迷茫处,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对比辨析,能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如: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时,我利用课件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情境:(电脑动画出示后教师叙述)在一个小山村里,桥西住着李伯伯一家,桥东住着王伯伯一家。这一年李伯伯家养了5只养,王伯伯家在自家门前开垦了一块长20米,宽6米的长方形麦地,(动画显示麦地)望着绿油油的麦田王伯伯非常高兴。(动画显示羊要吃麦田的样子)为了保障麦子丰收,请大家给麦田想个办法?

生1:把羊牵走就行。

师:可是羊还是会跑过来的。

生2:给麦田的四周围上篱笆。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动画显示红色的篱笆)

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王伯伯需要筑多长的篱笆?

生2:王伯伯种了多大面积的麦子?……(抢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太棒了,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我们就帮王伯伯算算好吗?

教学中教师先帮助学生明确面积和周长的本质属性:面积是指物体平面的大小,周长是指物体四周的长度。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黑板的面积和周长的具体含义。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后进行比较异同点,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应用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多媒体计算机却有模拟性强的功能,能很好的创设一个虚拟应用情境。

如:学生学习“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后,我借助录像,设计了学生亲身经历的秋游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美丽的大自然以及孩子们捉迷藏、跳皮筋等游戏相映成趣,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趁学生正入情境时,画面嘎然而止,出现了一组数据:唱歌的10人,捉迷藏的14人,跳皮筋的26人。老师抓住时机提问,谁能根据这组数据提出几个问题。先小组交流后汇报。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提出了如:唱歌的比捉迷藏的少多少人?跳皮筋和捉迷藏的一共多少人?唱歌的和捉迷藏比跳皮筋的少几人?等多个数学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喜闻乐见、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事物,展开了思维的翅膀,提出了自己想提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较为顺利的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转换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几点思考 篇6

本次网络培训听了南通市崇川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顾娟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深有感触,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数学,并不仅仅意味着抽象、简洁,她跟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来自具体,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因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其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生活。追根究底,那源头的生活,那应用于生活的情境,都是具体的、是有形象可感应的。我们理应还数学以本来面目,把“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在模拟的情境中加以操作,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通过自已的学习,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几点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有道是,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重要前提。

一、再现知识产生的情境——发现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培养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以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素材,采用课件展示出学生每天上学经过的交通路口过往各种车辆的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5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现实背景。由于情境的创设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生活味,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混凝土”的成分比例应用题前,把学生带到建筑工地上,让学生亲眼目睹混凝土的搅拌过程,知道混凝土是由水泥,黄砂和石子按一定比例搅拌而成的,然后学习例题,把水泥黄砂和石子按1∶3∶4的比搅拌制成一种混凝土,现在需要用这种混凝土13.6吨,需要水泥、黄砂和石子各多少吨?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水泥——1份 黄砂——3份 石子——4份

就是说在13.6吨混凝土中,水泥占1份,黄砂占3份,石子占4份,一共

18份,这里运用很强的说服力,让学生直观找出水泥占混凝土的,黄砂占混凝

834土的,石子占混凝土的,发现解题途径,即: 881水泥:13.6×=1.7(吨)83黄砂:13.6×=5.1(吨)84石子:13.6×=6.8(吨)8可见数学与生活情境是分不开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时不有,所以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学好身边的数学,生活中数学,课本上的数学。

2、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一群猴子在山上玩,无意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令他们垂帘欲滴,抢着上树摘。正好猴王走过来,看见他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猴王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26×25+25×14=? 25×(26+14)=?考他们。结果,有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0,猴王听后,很高兴,亲自摘下桃子给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结果怎会一样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我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吸引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又例如:又如:《圆的面积》练习课,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我乘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

2、羊走一圈有多远?

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以上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设一个个小小的问题,不断制造矛盾,层层设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的失衡和知识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了探究目标,使探究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利于引发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问题本身也能为学生的定向学习活动提供直接的外部诱因。因此,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之中,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3、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操作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7

制造悬念, 创设质疑情境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手段。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 教师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 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 我们可以试试看。”接着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自然数, 而教师对答如流,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诀窍”, 想赶快解开心中的“谜”。于是, 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活了, 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好这部分知识, 成为主动探索者, 自身产生的内动力就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主动地攻克难关, 学好数学。

小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 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设法给学生“做数学”的机会, 让他们在开放、探究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 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

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后, 我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 思考: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公园里“千年古树” (非常粗) 的直径。学生反馈的答案有: (1) 用绳子先量出这棵古树的周长, 再用周长去除以圆周率3.14就能得到它的直径; (2) 把这棵树锯成两段, 直接用尺子去量出它的直径; (3) 查看资料或者问公园的管理人员, 从他们的身上找到所需要的数据; (4) 量出这棵古树的周长, 在地面上照样子画一个圆, 再用尺子直接量出它的直径……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针对学生所提供的几种情况, 我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讨论后, 一致认为方法 (1) 与 (3) 比较理想。而方法 (2) 行不通, 因为古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 不能仅仅为了知道它的直径而砍伐它, 应该保护它。方法 (4) 也可以, 但比较啰嗦。学生不仅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发展性的情境创设, 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将学生融入到所学内容的具体情境中, 让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这种情境创设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热烈”的状态下, 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这样, 不仅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而且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8

一、创设生活展现,联系实际情境

小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说源于生活,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些内容往往很难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习,造成理解困难和学习数学的厌倦心理。创设情境,就是要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拉近数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在学生生活的体验基础上教学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既有一定的趣味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活学活用。比如,在“厘米与米”单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厘米和米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校园里的百年古树到底有多高?问题一提出来,学生自然而然会围绕这个问题大胆猜想,那么如何测量呢?这样的问题,又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得到许多方法:是自己的几倍;升气球;放风筝;接竹竿;利用影子进行测量。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厘米与米”有个客观的认识和感知。

二、创设实物演示,动手操作情境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创设实物演示、动手操作情境”就是让学生在教师实物演示和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这种情境创设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同时,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数学,而不是完全依靠老师。例如,在六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课前事先准备好了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纸盒;在课堂,我让学生沿棱将纸盒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去想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计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得到解决。又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节练习课,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2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把周长指给同位看,再算一算。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课堂气氛也很轻松愉快,我提出的问题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得到了既准确又全面的结论。

三、创设图画再现,联想推理情境

这种情境创设方法,主要是利用数学知识之间密切联系的关键点,再现画面、制造冲突,从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请同学们试试。再如,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在我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盒子,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盒子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外一个数了。学生开始分析这个问题,并经过多次尝试分析后得出“盒子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这一结论。如输入“20”,出来“20+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学生利用推理很快就掌握了知识的共性。

四、创设游戏参与,表演体会情境

游戏学习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小学低年级,“创设游戏参与、表演体会情境”,是寓教于乐,让学生愉快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式。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情感体验中学习,参与表演,更是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动作智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例如,在新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在巩固记忆9的乘法口诀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口令游戏,说9的乘法口诀,同时用手势帮助记忆。练习时,可以使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也可以采用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小组互对等。在对口令的过程中,师生要评判对口令是否正确。这样做,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融为一体,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学生的全体参与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形式的互动中, 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且根据所学的知识迅速准确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故事引入、语言描述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讲故事很感兴趣,借助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故事引入、语言描述情境”,不仅可以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深入地学习。

通过长时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创设情境有基本原则可循,那就是:从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出发,避免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情境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而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

实践证明,学生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学习数学,更符合认知规律,会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愉快,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当然,有时采取开门见山的教学方式,直接导入新课,也是很有效的,不见得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情境创设争取做到“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参考文献:

[1]徐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张静莲.数学教学创新说(研究篇)[M].上海:方志出版社,2005.

上一篇:解连环,解连环奚?,解连环的意思,解连环赏析下一篇:外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