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导入情境教学(精选8篇)
一、创设导入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很快地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绪迅速进入到一定的课堂情境中,对课堂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数学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贴切自然而又新颖有趣,所采用的方式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力求切实可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授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用“大家都有生日,那么大家的生日都是哪天呢?同学们来说说吧”做导入语,在学生们积极发言的同时,教师就可以继续问“哪几位同学的生日在这个月呢”,在确定好过生日的几位学生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过生日设置为教学情境,并组织学生为其准备节目开始抽签,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进而顺利地让学生进入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用语“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的学习中。
二、创设探究情境
数学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和规律相,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所以,小学生要想将数学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深刻,就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动手操作,因为动手操作可以使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同时产生发现新知的欲望,这个过程也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发现,才最容易掌握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且发现又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动手、动眼、动脑的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探究新知。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其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相似,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尤其在学习和生活习惯及兴趣等方面。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以便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合作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授“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这种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动脑、踊跃参与,通过交流和讨论,同学们会得出各自的答案。这种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爱问个“为什么”,而数学独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又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所以,要想使小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掌握好数学技能,数学教师就一定要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实践活动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进行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将已有数学知识和新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延伸拓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平台和机会,力求创设与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有关联的教学情境,以便学生有效地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在几何图形的实践活动课中,数学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实际操作需要用到的用具,像橡皮泥、小木棒、三角尺、直尺等,然后给学生明确布置实践操作任务,再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实际操作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组合橡皮泥和小木棒来成功搭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而且通过这个过程更深入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来更深入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实际应用性,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三角尺、直尺、正方形、长方形来更直观地掌握这些图形的特点及其联系。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既可以对这些图形加深认识,又可以锻炼和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四、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还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征来创设竞争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可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摘苹果”等游戏方法来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竞争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还增强了竞争意识。例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教师便可以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教师说明比赛规则,让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哪组同学计算得又快又正确,就可以夺得红旗。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关键词:兴趣,导入,和谐
一、利用故事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 上课开始可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压力变成学习动力。
如, 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 可以用“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走进火焰山, 热得要命, 八戒到一户财主家要来一个西瓜, 大家十分高兴。八戒说:‘如果四人平均分, 我只能吃到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 因为西瓜是我要来的, 所以应该多吃一份, 给我五分之一才对。’悟空一听, 哈哈大笑, 满口答应。谁知八戒分到五分之一后, 嘟着嘴更气了。八戒为什么生气呢?今天, 我们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后就知道了。”学生听了这个故事,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兴致更高了。
二、通过复习旧知, 巧妙引入新知
数学课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 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心理学的同化理论, 教师可以利用旧知识作铺垫, 把它当作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如, 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题”时, 可以让学生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应用题。如, “张叔叔办了张游泳卡, 100元可以游19次, 每次大约多少元?”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等学生解决这道题后:100÷19≈5 (元) , 教师就出示有关“香油”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很快就会列出算式:2.5÷0.4=6.25 (个) , 这时, 我就问学生:“需要准备几个瓶子?”有学生说要6个, 有学生说要7个, 到底要几个?我让学生说说理由:“我用四舍五入法求要6个, 我算过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 剩下的香油还要一个瓶子来装, 所以要7个。”学生说出理由后, 我适时进行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像这道题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取近似值。”这种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的方法, 使学生很自然地从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向“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过渡。这样, 利用旧知识作铺垫, 过渡到新知,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用教学用具, 引入新知学习
学生学习新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 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被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可以出示相应的人民币;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可出示红领巾、国旗等实物, 让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来寻找角。这样既能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 又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巧设问题情境, 调动学习兴致
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几个问题,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两块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并提问:“哪一块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就能回答出来, 但对第二个“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平行四边形比小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 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能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 新课开始时, 围绕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创设一些有价值且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使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 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矛盾时形成乐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可以提问学生:“人体是轴对称图形吗?”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可以提问学生:“你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学生觉得很有趣, 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都有一个开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尤其重要.良好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调动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由“看客”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记得德国一位著名的学者做过一个比喻:若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若把15克盐放入一碗汤中,你会感觉在享用美味,不知不觉中就把它全部吸收了.这无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盐需要溶入汤中,才会被乐于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对于身处教学一线的物理学科教师来讲,课堂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舞台,也是学生接受新知的主阵地.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导入的有效创设,越来越多地被教研专家所认同,也越来越被一线的物理学科教师所重视.因此,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环节的创设中,物理情境导入创设的地位日显重要,创设有趣的、贴近我们生活的物理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教学实例形式谈谈情境导入环节的创设问题.
2 情境导入环节的创设原则
2.1 情境导入环节创设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所创设的情境内容一定要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能够顺理成章地为教学内容服务,绝对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换句话说,所创设情境内容要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同时,所创设情境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俗、易懂,情境创设的内容切忌不能让学生学习时产生费解.
2.2 情境导入环节创设的趣味性和功能性
情境导入环节所创设内容要富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引导和启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形成自主探究的内驱动机,这也是情境创设的主要功能之一.
2.3 情境创设的简洁性和限时性
所创设的情境内容必须简洁、明快,它所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不能过长或过短,一般要控制在2~4分钟最为合适,过长则影响整节课内容的教学进程,过短则很难将问题表达清楚.
3 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
3.1 结合生活创设导入情境,开启探究之门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应善于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科学情境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认识更加直观化、感性化.
案例1 在进行复习“物态变化”这一章的内容时,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STS理念,创设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小笼包的制作原理及装置,如图1所示.学生无需再凭空想象问题情景,只要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系所学习过的物理知识.为了实现知识的活化、知识网络的自我建构,笔者还特意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如蒸包子的师傅为什么要不断向蒸炉中加热水?
在蒸包子的过程中,蒸笼的上方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白色“气团”?当蒸包子的师傅从蒸笼中取包子时,通常把手在盆中的冷水蘸一下?在蒸包子的过程中,蒸笼中的包子是上层先熟还是下层的先熟,为什么?在吃包子时,为了防止包子把嘴巴烫伤,常常先用嘴吹一吹,用到了什么物理知识?当包子刚从蒸笼中取出时,包子个头饱满,放置一段时间后,包子的形状会变瘪了,这又是为什么?给蒸笼提供燃料的液化气钢瓶中的燃气,它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使其储存在钢瓶中的?炎热的夏天,在液化气钢瓶的表面有时却会出现一层薄薄的冰,它是怎么形成的?当液化气钢瓶停止供气后,钢瓶外表面的冰就会慢慢地消失了,只留下少许水渍,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等等.笔者一改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以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3.2 借助媒体创设导入情境,促进感性体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将物理实验所不能实现的或不容易实现的物理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2 笔者在设计苏科版教材八下“第8.3节 重力”一节教学环节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重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特意为学生播放我国第一位女宇航员王亚平空中授课的一段精彩视频.当同学们看到指令长聂海胜在太空飞船里非常容易为我们演示了“悬空打坐”的情景时,如图2所示,很多学生都惊呆了;王亚平打开开口向下饮水袋的止水夹,水却不会自己流出来,如图3所示.
同学们惊叹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生活的奇妙变化.精彩的科学视频既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也培养学生将来献身探索太空奥秘的情怀,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案例3 笔者在进行苏科版教材九上“第12.1节 动能 势能和机械能”一节内容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利用教室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惊险视频片段——央视的一档科普节目叫“是真的吗?”之“悬挂的铁球摇摆的距离能控制是真的吗”.首先,表演者在舞台上方用长细绳悬挂一个质量较大的实心金属球,在壁板恰当位置固定了一块玻璃板.然后,将金属球拉至特定位置“放手”,摆过的金属球将固定在壁板上的玻璃板击得粉碎.如图4所示.第二次实验时,实验者请另一位实验者把自己头放在原来固定玻璃的位置,当实验者再一次把金属球拉至同一固定位置时,大多数的学生都为表演者捏了一把汗,甚至还有不少胆小的女生用手遮住了自己眼睛,好像无法面对即将发生的“惨剧”,如图5所示.
实验的结果当然是有惊无险,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学习情绪也会随之高涨,思维也就会敏捷起来,也就会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意识,对于本节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概念的建构搭建一个合适的台阶.
3.3 巧借活动创设导入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大多数的学生却喜欢做小活动、小游戏,因为这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4 在讲授“第4.1节 光的折射现象”的内容时,事先制作了模拟“叉”鱼的实验装置:在一个透明的长方形透明玻璃水槽里放一些水,在水槽的底壁放上一条橡皮泥做成的小鱼,用一条细铁丝当鱼叉,比一比谁能一下叉中鱼,请叉中鱼的同学给大家介绍成功的经验.通过小游戏,同学们对光的折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将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来,这也深深体现了将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的妙处.
案例5 在进行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0章 第一节压强”一节内容教学时,笔者提前制作密度相差很大的钉板,课堂上用两个充满气体的气球分别平放在密度很大和密度较小的两个钉板上,再在上面放一相同物块,如图6所示,结果放在密度大钉板上的气球安然无恙,而放在密度较小钉板上的气球却爆裂了,在同样的压力作用下,为什么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呢?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为下面教学活动中科学探究的猜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称赞》所在的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这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童 话故事:小獾在小刺猬“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的称赞下有了自信和进步,小獾的一 句“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让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故事告诉我们 朋友之间要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课文以对话为主,于细节处见真诚,平淡中见深情,利 于低年级的孩子在学文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感受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根据本学段识字教学和阅读 教学要求,本课以充分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开展教学活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交流中,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的意思和它们的表达作用;启发他们 学习运用“一比一”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对伙伴的称赞。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的 10 个生字,写好学生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粗糙、泄气”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小刺猬和小獾称 赞对方的话。
3.学习发现伙伴身上的优点并用恰当的语言称赞对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习惯做好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课上反馈的实际情 况,进行观察、了解,预设环环相扣情景导入的轻松自然地完成教学。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会认识的生字有 10 个,会书写的生字有 8 个。
2、有地指导学生读好他们容易误 读的词语,写好他们认为难写的字。
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粗糙、泄气”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小刺猬和小獾称赞对方的话。
四、情境导入
使用资源 图片、PPT、放音乐。
五、情境导入实施步骤
1、教师活动
1)贴动物图。
2)PPT
3)播音
4)图片
2、学生活动
1)贴动物图。
2)看 PPT
3)播音
3、设计意图
1)图片
2)播音
4、看图片
5、看图片
6、听播音
六、信息技术应用
宁化一中
刘敏华
[摘 要]高中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本文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的可行性入手,探讨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结合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明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 情境探究 化学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认识逐渐得到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讲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实现有效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采用问题驱动的过程。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恰当地进行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呢?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情境探究式教学符合化学学科知识的建构特点:大多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研究和发现,都是从“探索”开始的。在化学教学中,若能利用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创设合理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学习。这样既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尤其是今年暑假听了连城一中黄一文老师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讲座后,让我对问题情境驱动探究有了更深的认识。
2.高中教材的编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个单元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以帮助教师利用这些情境素材创设与所学主题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教学参考书上都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提供给老师教学时选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探究教学,可操作性强,更能体现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方法
良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进入充满探索、充满思考的化学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恰当的、有效的化学问题情境,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充满着新鲜和好奇的心理情景中完成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新教材中实验比较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演示,或者让学生配合完成实验来引发思考和讨论,也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对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这样通过实验创设一种很好的化学教学情境,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再提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又是怎样反应的呢?能置换出铜来吗?并补充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不仅巩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又加深了对钠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化学情境,贴近生活,学生更易接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铁和铁的化合物”可以从你有贫血的小测试入手,结合常见补铁剂——硫酸亚铁,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预测性质,展开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进而设计探究实验,同时服用补铁剂硫酸亚铁时为何服用Vc辅助治疗,切开的苹果放置一会切面变色等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Fe2+ 和Fe3+ 转变。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利用化学史来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在化学必修2讲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巧妙的把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各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故事穿插到课堂中创设情境。不但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的教育,更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追求知识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4)利用热点新闻、事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的知识情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抓住社会的热点新闻或者曾经发生过的事件,适时的引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会对知识的认识更加的深入,还可以更好的学以致用。
在学习必修1中“金属钠的性质”时,引用网络报道,设计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若干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浮在水面上,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铁桶内蹿出亮红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马上冒起浓浓的白烟,而且一旦接触了桶内物质,双手立刻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桶推到江里。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又找来一个较大的白色塑料桶,准备将打捞上来的铁桶放在里面,再用煤油浸泡,因为金属钠在煤油里是不会燃烧的。
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2.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为什么双手立刻感到剧烈的疼痛?3.为什么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感受此情境,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了强化,探究氛围逐步形成。此时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以及三个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升华,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析。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化学药品也不是你所想象的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化学变化不是都是“爆炸”“腐蚀”等那么可怕,充分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强化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情境要本真意蕴[3]
教学情境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走出一些误区,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所使用的情境的价值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素材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公开课,在刚上课时播放<明月几时有>的歌曲,然后在突出“月有阴晴圆缺”,引出对立统一的关系,让听课老师和学生都云里雾里,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设置情境的初衷。
2、教学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富有思想内涵。现在很多学生一问现象是“爆炸”,对化学实验有点乐热于尝试探究,但又心怀恐惧。这恐怕也就是化学老师平常渲染的负面因素有关。
3、情境要有真实性,最好贴近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只为了能够对知识进行准确表述和客观再现,而是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和进一步解释,并且还要使知识发生迁移和生长。因此,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事实情境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而往往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情境要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从情感到行为都能够渗透和融化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真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容易领悟和挖掘具体教学情境中所蕴涵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
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否则,创设情境的教学素材所涉及的知识若远离了学生实际,只会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实施“情景探究教学”的体会
1、应该明确教学思路。在情境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重在“主动探索”,教师的行为重在创设教学情境和“引导探究”。对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使学生达到“愤而启,悱而发”的教学目标。[4]学生要注意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提出假设,在验证中检验假设,在归纳中迁移创新。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调节课堂探究的氛围,把握好探究程度和时间。并相机启发点拨,使问题迎刃而解。
2、应该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理论上来说,创设的教学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大都在教学的导入、过渡阶段,但也可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一堂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实验、知识的逻辑顺序导入,联系生活与生产现象提出问题情境;一堂课结束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形成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向名师和同行学习,借鉴他们的教学艺术。
3、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容背后蕴藏的教学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 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杨玉琴.化学情境的本真意蕴 化学教学,2011,(10):30-33 [4] 潘国良.动态问题生成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初探
实施阶段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情境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弊端,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境,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语言,它将言、行、情境融为一体,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由于师资、环境、设备条件、观念等诸方面因素影响,导致英语教学质量偏低,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形成了较严重的两极分化,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有些不适应了,甚至使得不少学生过早地丧失学习信心而厌恶英语学习。为了遏制这种“初一热情大,初二便分化,初三见了就害怕”的英语学习消极状况,我们提出此课题进行尝试。我们设想依靠课堂这个主渠道探讨用情境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及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由机械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通过自身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与交流,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在新目标英语教材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的途径的研究。
2.情境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与课堂教学环节相整合的途径的研究。
3.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在不同课型(词汇、听力、阅读、写作)中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形成不同课型的情境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1、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和观摩教学活动,探索情境教学和课堂教学环节整合的途径。课堂教学环节分三大板块:导入板块、新知学习板块、运用语言板块。在不同板块创设情境的策略,形成基本的践行模式。
2、在词汇教学课、听力教学课、阅读教学课、写作教学课中,教师如何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更好地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更好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协作学习、对话,进行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既促进了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思维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形成,真正实现英语情境教学的目的。
四、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7——2013.7)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和观摩教学活动,探索情境教学和课堂教学环节整合的途径,总结交流实验情况,促进实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英语教学情境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情境,导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即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以教材为主要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情境的关系, 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身边事物的习惯。
一、导趣引思, 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别出心裁问题导入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学习迫切性, 上课开始阶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 在讲解《频率与概率》这节内容时, 我首先问学生, 你们听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吗?得到的是大家肯定的回答。然后我接着说, 一个人就为了一只兔子而等得田地荒芜, 太不值得了。学生也非常赞同我的观点。以此来引入新课, 增加了趣味性, 效果立竿见影, 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学习新知的必要, 继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并依据问题与故事引发联想, 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 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联系实际,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从而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有些数学情境已经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过, 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熟悉而不知其意这个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材料, “还原”学生的生活情境。
例如, 在学习《圆》这一章的新课时, 我走进教室放下手中的三角尺和圆规, 然后扫视了全班同学, 突然问大家, 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吗?这个问题问得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于是有的学生说去过, 有的说没有去过。接着我又说, 大家一定在电视上见过美丽的大草原, 绿草茵茵, 牧羊人在马背上放牧着牛羊, 毡房里炊烟袅袅, 毡房的门口坐着一位可爱的小姑娘, 她的爸爸妈妈怕她寂寞, 在门口不远出拴着一只可爱的小羊羔, 小羊羔大概非常饥饿, 低头专注地吃草。如果小羊羔一直这样吃, 又没有人替它解开绳子, 那么小羊吃过草的地方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图形呢?我讲到这儿, 同学们恍然大悟,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讲的内容, 大家就非常明了了。看似绕了一个很大的圈, 但我的语言叙述, 把同学们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了。让同学们明白数学是什么, 数学就是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见一个好的情境, 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画龙点睛, 创设课堂导入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新课导入时, 常常要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如果课堂复习巩固恰到好处, 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使整堂课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例如, 在学习《分式方程》这节内容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了两个分式, 然后复习了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接着我在这两个分式中间添了一个减号, 让学生对分式的减法进行了复习, 最后, 我在刚才的减号下面又添了一个减号, 使两个分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然后指出这节课的课题。这样呈现课题耐人寻味, 只须寥寥数语, 就点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是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也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四、操作表演, 创设问题导入情境
有些数学知识可通过自己的操作表演。以这种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 使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和积极的情感, 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 在讲解《太阳光和影子》时, 当时, 教学活动是在下午举行的, 在多媒体教室里, 光线不是太亮。我走进课堂, 站在学生前面, 很自然地举起了自己的手, 我的手在灯光的照射下, 在屏幕上形成了不同的影子。然后, 我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影子”, 然后给学生讲, 影子有在灯光下形成的, 也有在太阳光下形成的。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影子的定义与本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自主去学习。
总之,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新课;生活性;趣味性
一、生活性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活”用教材,用“活”的例题,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得知识,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这样教学效果会更佳。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接到紧急通知,在各班教室里召开家长会,要求每个家长都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将如何向自己的父母描述自己的座位,以便你的家长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座位呢?”由此引出有序实数对和坐标的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故事性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故事可以包括数学史及名人轶事,或一些包含有数学知识的民间故事等。
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通过讲述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在高斯10岁时,他的算术老师出了一道题:计算1+2+3+4……+100”。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正确结果5050。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听过这个故事,教师这时可以进一步引入新课:他的算法就是把原来的数颠倒,两式相加……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入,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学生很容易接受“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这节内容,说不定还真有想成为像小高斯那样的数学家的愿望呢。
三、活动性问题情境
创设“活动式”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教学“乘方”这一节时,上课开始,我手拿一张白纸走进教室,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手中拿了一张白纸,我想把它对折60次,哪个同学能帮老师来折呢?”学生纷纷举手,来帮忙折纸。我就请了一名学生上来折纸,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拿出一张纸折了起来。这名学生对折了8次后就折不动了,摇着头走了下去,这时其他学生也折不动了,抢着说:“老师,纸太小了,给我一张很大的纸,我才能折到60次”,我接下去说:“同学们猜猜,如果对折60次后,大约能有多厚?”这一问,学生议论纷纷:“有一尺高吧”“不止,可能有一米高吧”“我想,可能有一幢楼房那么高”……我笑着说:“到底有多高,知道是如何算的吗,我们学完数的乘方后就知道了。”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把“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紧紧的,去学习新的内容。这样就创设了一种活动性问题情境,学生的记忆深刻,悬念成为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使趣味成为激发情趣的催化剂。
四、趣味性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数学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如下游戏:请学生把手中的纸牌乘以3减去2,然后叫学生说出结果,我依次猜出学生手中的牌,如一学生通过计算后的结果为13,教师通过解方程3x-2=13,得x=5,即猜出这张牌为5。这个游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老师“猜”对手中的牌后,对老师的本领甚感惊讶,此时老师顺势推出“一元一次方程”,学生求知欲大大加强。
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还能够有效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应用。
【创设导入情境教学】推荐阅读:
政治教学情境创设06-03
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11-28
创设情境教学心得体会05-30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案例06-01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07-04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12-21
初中教学中情境创设探索论文06-09
小学科学教学怎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论文06-22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体会07-03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几点思考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