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能力的论文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能力的论文(推荐7篇)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能力的论文 篇1

林 凤 云

银雀山蒙山小学

创设情景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银雀山蒙山小学

林凤云

摘要: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情景教学

兴趣

培养

自主能力

情景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小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智力水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尤其对于数学这种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它是数字、符号、推理与运算的结合,单纯的知识灌输,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学习时常感觉枯燥,无从下手,缺乏主动性和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体验情境、游戏情境等教学情景充实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形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景,亲近数学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数学更是生活的一部份,联系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素材,甚至于发生自己身边的事,创设适宜的生活情景,可以使数学问题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正巧遇到学生缴纳保险金,我就此设景,每人缴纳保险金30元,上午有23人缴纳,下午有19人缴纳,让学生就此提问作答,自然引入乘法分配律问题,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由于直接选取学生刚经历的事,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体验,因而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异常高涨,学生易于理解接受,达到用中学、学中用目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如:我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知识时,我创设了乘火车的教学情景:同学们,想不想去旅游?(想)好,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去旅游。你们想怎样去呢?(生答)既然这么多的同学想乘火车去,那咱们就乘火车去旅游。请同学们背上行李快快出发,到火车站去购买火车票吧。一到火车站,站长叔叔看到咱们这些爱学习的孩子,就想考考咱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认真听站长叔叔给我们介绍:他说,这列火车有5节卧铺车厢和7节硬座车厢,每节卧铺车厢可以坐72人,每节硬座车厢可以坐118人。他还说如果同学们能够根据他的介绍提出问题并能解决,就可以获得免费的火车票,同学们想得到免费的车票吗?(想)那咱们就开始展现一下咱们的才华吧!利用学生喜欢的旅游情境,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快的心情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兴趣

儿童往往对动画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有较高的热情,如果把教学融入有趣的故事中,他们会有较高的认同度,能够提高思维的兴奋性,容易激起学习兴趣。可以用多媒体展现生动有趣的故事场景,也可以让部分学生来展演,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我在教学分数的有关内容时,都会让一个同学来展演《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这是《西游记》里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猪八戒得到一个西瓜,分成四份,唐僧师徒每人一份,但八戒吃完自己的那份后,禁不住诱惑,又吃掉了猴哥的那一份,接下来又吃掉了沙师弟的那一份,最后连师傅的那份也吃掉了。这个故事几乎每个同学都看了数遍,都能够绘形绘色的讲给大家听,我就利用这个场景来引入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性质等等内容,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的事情戏剧化,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知识掌握的扎实有效。

三、创设体验情境,培养分析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体验场景,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感官认识,学会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抽象问题,学会将数学问题具体化,可以拓宽思维,打破定式,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画出线路,让同桌学生各拿一辆不同时速的学具汽车,在画出的线路上行驶,看会有多少情况出现,学生在当司机的活动中不仅充分感知了“同时、同地、同向、相向、相遇、相距”等概念,而且将各种相遇追及等情况进行列举分析,掌握了类似问题的分析解决思路,通过体验加深了理解,记忆深刻。

四、创设游戏情景,促智解疑

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便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在学生刚接触时,往往感觉比较抽象不容易接受,我在教学中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游戏情景,让同桌的同学每人说一个数,计算它们的积(和),然后分别说出对方说过的数,再计算他们的积(和),五分钟后比比谁做的最多,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自然引出两个数相乘(加),交换他们位置,它们的积(和)不变。学生们通过这个简单的小游戏,很快就接受了这个规律的内涵,而且印象深刻。

五、创设操作情景,自主学习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就必须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与探索的天地。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就让学学生自己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他们利用转化的思想去动手做一做,看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如果能的话又怎样能求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动手去剪拼,不一会就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找到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很多有关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都采取让学生自制学具、自主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并且学习效果很好,并且他们体验到了自己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强化感知,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教学情景里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参考书目:

《小学教学》

数学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能力的论文 篇2

学生的科学探究, 是指学生用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的方式以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 领悟思想观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不仅可以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进行科学的探究, 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 从而全面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科学探究学习的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将新知识置于于问题情景中, 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上, 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步转化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上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而这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果能提出新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发现新事物, 掌握新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 对所学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 进行多向思维, 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 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认识, 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 探索新的问题, 从而达到“会学”“会思”“会问”, 突出“乐学”的思想, 从而具备创新能力。

首先, 课堂上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调查说明, 学生不愿主动提出问题的原因, 一是缺少心理安全, 即害怕; 二是缺少心理自由, 即没有机会。所以, 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先自学、提出问题、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例如,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做白磷燃烧实验时, 有时因为塞子塞的不严, 反应时塞子被冲开, 造成实验误差较大, 我便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改进这个实验, 克服上述缺点,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 最后改为: 在锥形瓶口不塞塞子, 而是加一个气球胆, 当反应时气球被充起, 在冷却后气球被吸进瓶内, 这样不仅克服了上述问题, 同时通过有趣的现象, 又可引导学生分析: 进一步验证了空气中含有氧气。

其次, 每节课学完后, 逐步由教师布置作业转变为学生讨论后,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出形成测试题也逼迫学生上课认真思考、找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问题意识。由此深入, 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 先让学生自己综合, 找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概念间的区别的本质区别, 从而针对知识的重难点, 出一些单元形成测试题, 并且, 学生之间互相交换着做, 这样, 学生会有压力, 因为他自己出题, 假设题目质量不高, 其他同学便不愿与他交换。当然, 作为教师, 不论学生出的题目多么简单, 都不能嘲笑他们、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而要保护他们、增强其自信心, 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己出了题目, 会有一种成就感, 而且在考试中一旦遇到了自己出过的题目, 他们更会感到骄傲和自豪, 激发对学习的强烈兴趣。

二、强调自主参与和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 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探究是一个多侧面的活动, 学生需观察、查阅、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学习中不是以定论的形式教给学生, 而是学生必须先通过独立的发现过程, 才能获得, 然后再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 从事实中获得结论然后, 再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中。

例如, 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后, 学生便讨论: 若要检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顺序有一下几种方案:

金属Fe、Ag、Cu SO4溶液相互反应;

金属铜、Fe Cl2溶液、Ag NO3溶液反应;

金属Fe、Cu SO4溶液、Ag NO3溶液相互反应。

通过亲手做实验, 观察试验每一种方案的优缺点, 一目了然, 这样不仅加深了课本基础知识, 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三、重视合作交流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 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 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就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可能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而通过学习者合作交流, 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使个体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 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 达到前所未有的正确认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新课程标准中, 所倡导的化学基础和基本技能, 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它重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重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关注学生每时每刻所接触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使学生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 能对社会问题做出思考, 并进行决策。

例如, 学习了Na OH性质, 让学生联想污染SO2气体的处理, 另外“赤潮问题”、酸雨的产生及危害等。

综上所述,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模式,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将继续不断加强和深化, 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景,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景中, 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模式的有效途径。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能力的论文 篇3

关键词:科学;不同的角度;创造性思维能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23-03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在教学中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散性思维的机会,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通过扩散性问题来激励的。所谓扩散性问题,其典型特点是:对某一问题的解决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的正确解答,而是使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1]。

有一次我在做完“氨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后,发现有不少试管炸裂,又联想到“甲烷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及初中学过的“氢气、氧气的制取”等实验,试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感觉到这么多试管白白扔进垃圾箱很让人心痛,但大部分师生对此都很漠视。我当时就突发奇想,给学生上一堂别出心裁的实验课“设计废试管的再利用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接触这一题目的第一反应可谓千奇百怪:茫然、质疑、眉头紧锁、可笑甚至是不屑一顾,这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茫然、质疑、可笑甚至是不屑一顾是意料之中,试管破了既盛不住液体、固体也盛不住气体,它怎么会再利用呢?这些破试管又不值钱,值得浪费那么多脑细胞吗?眉头紧锁却是出乎笔者意料之外的。我立即让这几位眉头紧锁的同学陈述一下他们各自的想法,大多是在回忆已学过的有关试管实验,但说不出具体的实例,只有一位同学说出了有关废试管的再利用的个例,这是我在讲“硫化氢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讲过的用废试管、帯弯玻璃管的单孔橡胶塞、烧杯等组成的“固+液”简易启普发生器。我立即肯定和表扬了这位同学,其他同学也受到了鼓舞,情绪也逐渐高涨起来。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点拨:废试管虽然炸裂、穿底或掉底,是不是可以想个法子弥补这些不足,使它仍具有试管的大部分功能呢?引导同学们顺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又将同学们的实验方案大体分类,再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案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各小组先进行讨论,弄清实验原理后,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从设计、安装到结束大约用了20-30分钟,实验完毕后,我对几种典型的实验方案做了点评和点拨:为了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设计实验方案时应不满足于一条思路、一个模式、一种方法,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对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设计方案及特点的评述如下:

1 简易O2制取装置

1.1实验装置(见图1)

1. 50 %盐酸; 2. 250 mL烧杯; 3. 穿底废试管; 4. 带有玻璃弯管的单孔橡胶塞; 5. 蝴蝶止水夹K; 6.包有适量Na2O2粉末的石棉绒团; 7. CaCl2; 8. 包有NaHCO3粉末的棉团;9. 大理石; 10.碎玻璃或碎瓷片

图1 简易O2制取装置

1.2 实验步骤

(1)先将适量的碎玻璃或碎瓷片装入穿底大试管的最底层,再加入适量的大理石;

(2)先将脱脂棉平铺开,往上面均匀撒适量碳酸氢钠粉末后,再将其包成棉团塞如废试管中大理石的上面;接着再装入适量的无水氯化钙;

(3)将包有适量过氧化钠粉末的石棉绒团塞入废试管中;

(4)塞入橡胶塞,将废试管放到盛有50﹪盐酸的烧杯中,用铁夹固定好(铁夹未画出),然后打开K,住一会儿将带有余烬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内,木条复燃;

(5)关闭K,一会儿后废试管内的酸液被压回烧杯,反应即可停止。

1.3 特点评述

(1)装置简单,便于操作;

(2)该装置是受前面我们提到过的简易启普发生器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废试管的应用,收到了废物再利用的效果,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药品用量少且无环境污染,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H2S和SO2反应装置

2.1实验装置(见图2)

1.Ф20 mm×200 mm掉底支管试管(事先将其底部裁齐);

2.帯直玻璃管的单孔橡胶塞;3.单孔橡胶塞;

4.Ф12 mm×70 mm废小试管;5.蘸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棉团;

图2 H2S和SO2反应装置

2.2 实验步骤

(1)按图2将仪器安装好, 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事先准备好的H2S和SO2缓缓通入支管大试管中,不一会儿,在管壁上可见大量黄色硫附着,立即停止通入H2S和SO2气体。(附着硫的仪器可用热的石灰水洗涤)

2.3 特点评述

(1)装置复杂,操作反复,需要两套气体发生装置;

(2)用废试管既做气体的反应装置,又做尾气的吸收装置,很有创意;

(3)废试管的应用,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化学意识。

(4)一器多用,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 NH3的干燥和吸收装置

3.1实验装置(见图3)

1. Ф20 mm×200 mm掉底大试管(事先将其底部裁齐);2.帯直玻璃管的单孔橡胶塞; 3.帯弯玻璃管的单孔橡胶塞; 4.疏松的棉团; 5. Ф12 mm×70 mm废小试管;6.250 mL烧杯;7.碱石灰;8. 酚酞试液。

图3 NH3的干燥和吸收装置

3.2 实验步骤

(1)按图3将仪器安装好, 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碱石灰:先将废试管的一端用帯直玻璃管的单孔橡胶塞塞好,接着塞入一团疏松的棉花,然后用药匙将适量碱石灰装入,再塞入一团疏松的棉花,最后用帯直玻璃管的单孔橡胶塞塞入废试管的另一端;

(3)按图3将其余仪器连接好后,打开止水夹K,缓缓通入NH3,不一会儿酚酞试液变红,停止通入NH3,1-2分钟后在废小试管内可见有一段水柱生成。

3.3 特点评述

(1)该装置是受干燥管和漏斗可做气体的干燥和吸收装置的启发而设计的,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2)用废试管做气体的干燥和吸收装置,颇具创意;

(3)废试管的引用,收到了废物再利用的效果,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同学们听了点评和点拨后个个跃跃欲试,余兴未尽,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由于时间的关系,我让同学们把这个问题带到课后,再设计一个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独创的实验方案,新方案都无不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无一例外地渗透着创新意识,到下一节课时又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这次实验时间大大缩短,有的小组从安装到结束仅仅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实验后我对改进后的实验方案也做了详细的点评(详见:点评后的实验方案及特点评述)。

点评后的有代表性的两种实验方案及特点评述

4Cl2的性质检验装置

4.1 实验装置(见图4)

1. Ф20 mm×200 mm掉底大试管(事先将其底部裁齐);2. 帯直玻璃管的单孔橡胶塞;3. 蘸有NaOH溶液的棉团;4.浸有饱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滤纸条;5. 浸有饱和淀粉KI溶液的滤纸条;6. 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条;

图4 Cl2的性质检验装置

4.2 实验步骤

(1)按图4将2塞入1中,用镊子依次将4,5,6从废试管的另一端放入,最后将3塞入;

(2)缓缓通入Cl2,2-3分钟后滤纸条4(白色→红棕色),5(白色→蓝色),6(红色→白色)分别发生颜色变化,从而体现氯气的各种典型性质:4(氧化性),5(氧化性),6(HClO的漂白性);

(3)该装置还可检验H2S和SO2的特征性质,4,5,6处的滤纸条须根据气体的不同而做相应变化。

4.3 特点评述

(1)装置简单,便于操作,现象明显,成功率高;

(2)用废试管既做性质的检验装置,又做尾气的吸收装置,具有创新意识;

(3)废试管的使用,收到了废物再利用的效果,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药品用量少且无环境污染;

(5)一器多用, 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SO2的发生和性质检验装置

5.1实验装置(见图5)

1.Ф20 mm×200 mm掉底大试管(事先将其底部裁齐,在靠近管口三分之一处烧制一凸出圆形);2.单孔橡胶塞;3.长颈滴管;4.凹穴;5.蘸有浓NaOH的棉团;6. 浸有饱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滤纸条;7. 浸有酸性品红溶液的滤纸条;8.湿润的蓝石蕊试纸;9. 浸有饱和KI溶液的滤纸条。

图5 SO2的发生和性质检验装置

5.2实验步骤

(1)在凹穴4处加入少量固体NaSO3, 在长颈滴管3里吸入65 %硫酸,塞紧橡胶塞2(事先应调节好长颈滴管3伸进试管内的长短,以便让滴管的尖端正好处于凸出圆形4的上部),再将蘸有浓NaOH溶液的棉团塞入废试管的另一端;

(2)然后挤压胶头慢慢滴入4-6滴65 %硫酸,即可发生反应并有SO2气体生成,2-3分钟后滤纸环、试纸分别发生颜色变化,从而验证相应气体的各种典型性质;

(3)实验现象:6(紫色→白色), 7(红色→白色),8(蓝色→红色),9(白色→紫黑色);

(4)体现性质:6(还原性),7(漂白性),8(酸性),9(氧化性)。

5.3 特点评述

(1)装置简单,便于操作,药品用量少,无环境污染,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便于比较和观察气体的性质和现象,且现象明显,成功率高;

(3)废试管既做气体的发生装置又做性质检验装置,颇具创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4)废试管的利用,收到了“变废为宝”的效果,可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5)该装置还可做H2S、Cl2、NO2、C2H2等气体的发生和性质检验装置。

总之,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适时做好引导,推荐查阅相关的资料,指导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技巧和方法,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一味包办,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当然,有时实验不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通过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能力的论文 篇4

一、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景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 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把教学活动视为他们自己乐意的生活。”只有这种平等师生关系, 才会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感到无拘无束, 才会感到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 学习的灵感才容易迸发出来。在课堂上, 我尽力融入到学生之中, 成为学生中的一员,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我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 交流意见,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虽然学生的语言不那么准确、完整, 但一个期待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使他们再次燃起学习的欲望。在这种融洽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特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 他们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出美丽的光泽。

二、创设问题情景, 促使学生探究创新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只有遇到问题, 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中, 只有将学生引入问题情景之中, 使其处于很想弄懂, 但又无法弄懂, 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内在动机, 使学生好奇、好问、想创新。如教学二年级数学的“量长度”时, 在学生初步认识米和厘米之后, 我问学生:“你知道吗?在你们身上就有尺子。”这句话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一个问题的情景中, “身上的尺子在哪呢?”此时, 学生兴趣高涨, 思维被激活, 自然地议论纷纷, 你言我语。同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以渴求的心理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我及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思考着, 接下来的教学提示了谜底, 你的小手指有多宽? (1厘米) 你一柞有多长? (约10厘米) 张开双臂, 两指尖的距离约是1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动手量一量, 知道了身上的尺子在哪里, 对1米和1厘米的长度有了更直观的感性认识, 对其它的物体的长度就有了比较, 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三、创设竞争情景, 激发学生探索创新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 喜欢玩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孩子们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知识, 寓欢乐于知识练习和技能提高的活动中, 达到巩固兴趣、融化知识、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在课堂中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 还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疲劳的心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事半功培的效果, 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

例如, 认识完“小括号”后, 我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 看是男同学做得快还是女同学做得快:

男生: (1) 20+12+8 (2) 13+6+4 (3) 15+7+3

女生: (1) 20+ (12+8) (2) 13+ (6+4) (3) 15+ (7+3)

结果肯定是女生做得又对又快。男生们急了, 忙找出失败的原因, 说:“老师, 不公平, 你给女生做的题都是可以先算出整十数, 再来计算, 肯定算得快了!”女生一听, 也不服气地说:“那你们的题也可以先算出后面两个数的和, 再来加前面的数, 照样可以算得很快。”这时男生输得心服口服, 发现了原来加上小括号可以使计算简便, 说:“老师, 再给我们一次机会, 再让我们比一次吧。”是比赛激发了学生去探究创新。

四、创设生活情景, 培养探究创新意识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并不可怕,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就要具备把枯燥的数学设计变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思维创造活动,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教学完时、分、秒后, 我设计了一道习题:爸爸做炒蛋这道菜, 要做的事情及时间:敲蛋10秒, 切葱花20秒, 搅蛋30秒, 洗锅30秒, 烧热油1分钟, 炒蛋3分钟, 装盘10秒。爸爸最少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把这道菜做好。题目出示后学生立即拿出笔认真地算起来, “是5分40秒。”“不对, 只要用4分40秒。”“怎么会呢, 我把所有的时间一样一样加起来是5分40秒。而且我还用别的方法算了, 先把敲蛋10秒, 切葱花20秒, 搅蛋30秒, 加起来正好是1分钟, 加上烧热油1分钟, 炒蛋3分钟是5分钟, 最后还有洗锅30秒, 装盘10秒, 所以肯定要用5分40秒!”“4分40秒才对呢, 因为……”这时我打断了他们的争论:“你真聪明, 是4分40秒, 不过别急着说, 请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 为什么时间变少了?”多数学生很疑惑, 他们马上讨论起来。经过学生的再次仔细琢磨, 终于悟出了道理, 原来在热油的一分钟时间里还能利用它把敲鸡蛋、切葱花、搅蛋做好。

五、创设故事情景, 自主探究创新

把生动有趣的故事引进数学课堂, 配上一定的多媒体动画, 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 实现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顺利过渡。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右大脑半球兴奋起来, 使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提高左大脑半球的学习效率, 更好地为数学服务, 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提高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看钟表”一课结尾时, 给学生讲了个故事:“在一个很美丽的大木森林里, 有一座漂亮的房子, 里面住着一只小熊维尼。一天, 小熊睡得正香, 嘀铃铃, 一阵阵铃声把小熊吵醒了。他起来看了看钟, (教师出示一个6时20分的钟面) 说了句:‘才4点多, 一定是闹钟出了问题。’便把闹钟的开关放到关的位置, 又接着呼呼大睡。过了好一会, 小熊起床一看, 太阳已经照到屋里来了。于是, 匆匆忙忙往学校跑去。到了学校, 已经开始上第二节课了。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会迟到吗?”本来学生在课后的后半段已经有些疲劳了, 可一听到这个故事, 学生的情绪高涨, 非常感兴趣地讨论起来了:这个小熊真马虎, 它肯定把表的时针和分针给看反了。由于学生的印象深刻, 在做练习时, 全班无一人把时针和分针看错。

六、创设操作情景, 学会探究创新

比如, 在教学“时、分的认识”, 教师让学生通过拨弄自己的钟面学具, 自行观察, 并通过相互交流尝试总结出钟面的特征以及时针、分针行走的特点。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了实践操作, 他们对该内容有了比较充分的感知, 再加上相互之间充分的交流, 用学生自己的、通俗的语言将所发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最后, 通过“拨时钟、认时刻”的游戏, 再次用活动的形式, 从而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识, 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创新。

总而言之, 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来启发诱导, 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 享受创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 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因此, 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运用数学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篇5

一、对数学情景教学的新理解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要与学生意志、思维水平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中感受“潜伏——质疑——开朗”过程, 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 要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的窠臼, 要凸显以探索和启发为主的思维活动就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跳出原有规则思维模式, 运用合理的推理与模拟推理进行教学.

第三, 构建活动情节要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要对方法进行缜密的思考, 对结果严谨的探究, 形成概念, 为有效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时就应按这样的过程去设计实施.

二、数学情景教学的实施步骤

数学情景教学的实施步骤如下:1.设计情景问题;2.学习尝试;3.为研究作铺垫;4.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例:“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学

1.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来设计情景问题, 让学生能自己发现理解问题并能及时解决, 涵盖了数学趣味问题, 包括已学过的旧知识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学习始于问题”的观点得到充分说明, 板书如下:教学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1+2+3+……+100=?

以简单叙述故事的方式, 引出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继而让学生亲自尝试, 由于现在学生的思维活跃, 结果很快就能算出来而且也进入了课堂情景的角色.

2.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 主动参与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中.这也是尝试学习目的所在, 与此同时要能提出有关问题.

教师问“{an}现为等差数列, 试求a1+a2+…+an=?, 你们会做吗?”学生集体答:“不会”.教师提出:这个回答还不是很全面.学生们半信半疑, 急于找出答案, 这就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可及时反问一下学生:1+2+3+……+100=?仔细想一下你们会做吗?学生才恍然大悟, 对问题展开积极思考.

3.在为探究作铺垫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疑点、难点, 这时学生处在学习尝试的阶段, 难免会遇到这样, 那样的问题.教师要给出一些铺垫, 为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链接进行扫除障碍、搭桥铺路, 从而顺利地融入学习新知识的情景当中.教师在学生思考S的求法时应巧妙地展示教学幻灯片:

(1) 学生们是怎样求1+2+3+……+100=?的?

(2) 等差数列的特征是什么?

因此, 学生会很快得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n=n (a1+an) 2.

要想使教学活动情节表现得更加生动有效可以再进行相关提问:大家想想还能得出的其他公式吗?

4.情景教学的最后阶段解是解决问题, 此时学生精神处于亢奋状态, 求知欲活跃, 达到了整节课的高峰期.学生对问题急于弄个水落石出, 因而思维特别活跃.为了帮助他们顺利解决问题, 教师此时应用激励的语言和赞许的目光对待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的意义

根据多年数学的教学实践, 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的重要意义如下.

1.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提出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 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提出的问题对整堂课起到关键作用.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这样可以为学生积极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促使学生素质有效全面提升.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可以有效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情景的设置要具有有效性以激发学生想象力.可以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接近的问题,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以问题为思维的出发点, 以找出原因为导向, 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 从而更能有效明确向心力.情景教学不仅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学生解题分析思考的过程以及揭示规律的过程, 还能将学生的思维集中的探究问题上来, 这样与情景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不谋而合, 使学生越学越想学, 越想越聪明.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能力的论文 篇6

一、创设生活情境, 以“趣”引“思”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 依据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 用学生的眼光去寻找那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素材, 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 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时,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可以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老师扮营业员, 学生扮小顾客。一个可爱的小猪玩具要1元1角, 学生手中有若干1元、5角、1角的人民币, 怎样付钱呢?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和多种付钱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初步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以“疑”激“思”

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 是激发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有效方法。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恰当地为学生设悬念、提疑点,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中,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 努力求解。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中,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的思维一旦被启动, 其求知意识就越强烈, 思维活动就越活跃, 对获取的知识的记忆就越深刻。

例如, 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 教师可先组织学生玩摸球、猜球等游戏, 当学生对“一定”、“可能”、“不一定”等概念有了初步的感受后, 接着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老师口袋里有10块奶糖和3块水果糖, 要使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 该怎么办?”出于对问题的好奇, 学生被问题深深吸引, 从而进入积极探索状态之中。通过思考, 与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很快得出“把奶糖数量减少”、“把水果糖数量增加”等方法, 从而让学生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三、创设操作情境, 以“动”启“思”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动手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基本方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 教师应创造“多动”的机会, 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鼓励他们敏锐观察、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领悟利用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例如, 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内角和》时, 教师课前可让学生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纸片各一张, 剪刀一把。上课时, 教师可巧妙提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看谁能利用手中的学具, 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 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听后, 兴趣盎然, 都积极思考, 认真拼剪。几分钟后, 有的学生小声议论:“好像等于180度。”随后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 都希望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 剪成两个三角形。因为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 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有的说:“我与他的方法不一样, 我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 拼成了一个平角, 平角是180°, 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 学生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 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自豪。

四、创设讨论情境, 以“说”悟“思”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师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 更要重视学生“学”的体验, 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教师要恰当地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问题,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积极思考, 激活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 从而产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

例如, 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学生受“商不变性质”的影响,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 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零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看书, 学生发现书上得出的是“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两种表述, 用词有别, 表述意思一样吗?针对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惑, 教师适时列出如下四道等式, 让学生展开讨论。

经过讨论、分析, 学生发现:乘以或除以几不一定就是扩大或缩小几倍。这时教师引导:“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 在整数范围内, 表述扩大或缩小是可以的, 现在数的范围从整数发展到小数、分数后, 分数基本性质的表述用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就更准确了。”教师巧妙地设计讨论题, 引导学生讨论的办法, 达到解惑的目的。教师讲得不多, 但通过组内的交流讨论, 汇报展示, 让学生不断感悟, 从而引起学生深思。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中的解惑过程同样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

五、创设应用情境, 以“做”促“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教学要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合理地创设各种应用情境, 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践之中。

例如, 在学习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 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应用问题, 如计算做“火柴盒、下水管、烟囱、大厅柱子”要多少材料, 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 确定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既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这些活动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了亲切的生活现实,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达到拓展知识应用,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能力的论文 篇7

一、创设辨析型问题情景, 培养批判性思维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 它是以辨析思维为基础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善于鉴别问题的可能性, 注意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思考, 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独立推测、猜想, 认真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设, 去伪存真, 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题目的科学性标准, 形成严谨的科学治学态度, 还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课例1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0, 底边BC长为y, 腰AB长为x.

求: (1) 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腰长AB=3时, 底边的长.

解 (1) 由三角形的周长为10, 得2x+y=10,

∴y=10-2x.

(2) ∵x、y是三角形的边长,

∴x>0, y>0, 2x>y.

∴10-2x>0,

2x>10-2x.

(3) 当AB=3时, 即x=3时, y=10-2×3=4,

∴当腰长AB=3时, 底边BC为4.

问题:当x=6时, y=10-2x的值是多少?对本例有意义吗?当x=2呢?

略解:当x=6时, y=10-2x=-2.

∵边长不能为负数,

∴对于本例无意义.

当x=2时, y=6, 三线段长为2、2、6不能构成三角形, 对于比例也无意义.想一想, 多辨析, 学生就可从三角形的性质及线段的实际意义来进行判定.

二、创设观察型问题情景, 培养敏捷性思维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数学思维过程的速度, 也是指学生思维的敏锐程度, 它是数学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它表现为在遇到问题时, 善于迅速辨别蛛丝马迹, 敏捷捕捉解题信息, 引起联想;思维过程受阻时善于随机应变, 转换策略, 选择解题方法, 以最快的速度求出正确答案;在思考问题时, 能把握问题的木质, 能对题意作出快速反应.

课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一支, 如图所示.

(1) 判断k是正数还是负数;

(2) 求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 补画这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另一支.

解 (1)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一支在第二象限, 所以图像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异号, 即k=xy<0.

(2) 将图像上点B的横坐标-4, 纵坐标2分别代入解析式, 得, 解得k=-8.

∴所求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

(3) 在已知图像上分别取一些点A, B, C, D, 作出它们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的点A′, B′, C′, D′, D′, 然后用光滑曲线把它们依次连接, 这样就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另一个分支.

问题: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一个分支到另一个分支, 可以看作是怎么样的图形变换?

在教学中, 我给予学生自主观察, 并让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很快从图中观察到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一个分支到另一个分支, 可以看作是旋转变换:将一个分支以O为旋转中心, 顺时针 (或逆时针) 旋转180度而成.减少重新列表、描点求解的繁琐.我以为, 只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 多观察、多选择, 自然会找到便捷的解题方法,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三、创设层次型问题情景, 培养灵活性思维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变化及时调整思维角度, 摆脱和克服思维定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善于自我调节, 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解脱出来, 根据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 随机应变, 触类旁通, 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特性.因此在教学中, 善于运用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多层面想一想, 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课例3已知a<0, 试比较2a与a的大小.

分析比较2a与a的大小, 可以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也可以利用数轴直接得出2a与a的大小.

解法一∵2>1, a<0 (已知) ,

∴2a

解法二在数轴上分别表示2a与a的点, 如图, 2a位于a的左边, ∴2a

问题:还有比较2a与a的大小的其他方法吗?

上述两种解法仅仅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及应用, 但不是最简便的方法, 唯有在设疑中引导学生多层面地思考, 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解法三特殊值法:取a=-2, 则2a=-4,

∴-4<-2, ∴2a

解法四作差法:∵2a-a=a<0,

∴2a

总之, 数学思维品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 彼此联系、彼此渗透、彼此补充, 教师若有效地凭借教材, 并利用素材课例进行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 就能在真正意义上适应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上一篇:医药学生SWOT个人分析报告下一篇: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