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中情境创设探索论文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教学中情境创设探索论文(共11篇)

初中教学中情境创设探索论文 篇1

一、利用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学生有了问题才有探索的动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 毫无疑问是问号。”的确, “问题”是物理教学的关键点, 假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能提供给学生大量的、丰富的背景素材, 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事情、事物着手去学习物理、探究物理, 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激发, 积极性就会被提高, 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明显。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比较多的, 比如实验、多媒体、看录像、讲故事等等。只要能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 使学生发现它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就是好方法。比如,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时候, 首先播放某个学生坐在车站的大巴车里, 看到周围汽车的前或后的运动情况, 然后结合这个视频, 让学生猜猜是不是主人翁的车出发了?学生之间会争论不休,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类似这样的场景是很多的, 比如法国飞行员手抓子弹镜头等等, 都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物理知识的好情境。

二、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手段。初中生天生好动, 传统的教学逼着学生坐好、听讲, 只能向他们有效地灌输知识, 不能提高他们的能力, 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假如不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的思维很难得到发展。物理实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动”与“思维”的联系, 他们能借助实验边“动”, 边思维, 让学生的所有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 有效地转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变灌输知识为引导、指导学生探究知识。比如, 在学习光的折射知识时, 给学生激光笔、水杯、筷子、热水等器材, 让学生探索一下光线在不同物质里的传播是否还遵循直线的规律。因为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索, 没有老师的预案, 他们的热情会更高。有的学生在水杯中倒入热水, 好像是好奇心吧, 有意不倒冷水, 但能发现从激光笔出来的光束射在“白气”里就弯折了;有的学生把筷子不是斜插在水中, 而是竖直地插入水杯的旁边, 结果看见水上与水下的筷子在水面断折了;有的学生在水杯里没有放水, 而是放个小的平面镜, 再在里面烧点纸屑并密封, 然后再用激发照照, 看见里面的光线发生了“拐弯”。动作快的学生, 做了好几个探索实验。他们不仅感受了光的折射, 初步理解了折射的原理, 还像小科学家那样, 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 有效地培养了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老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的思维能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飞翔, 不能像应试教学那样死死地束缚他们。事实上, 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看学生能不能得到发展, 而不是借助各种补课, 增加学业负担, 来换取几个尖子学生的考试分数。

三、创设讨论情境,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学生在讨论、争辩中最容易发展思维, 如果将学生的思辨放在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的地方, 更容易让学生学到重点, 搞懂难点,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中, 老师要收集各种可用的信息, 为学生创设引发学生争辩的情境。比如在测自己登楼功率后, 向学生提问:功率大的机器, 做功一定多吗?在用压强计测液体内部压强的时候, 向学生提问:深度与高度是不是一样的?在做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后, 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容器里的水的重力为1牛顿, 那么, 它能产生2牛顿的浮力吗?学生通过讨论能有效地掌握概念的内涵。

新课程教学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学生会学习、会思考远远比教会更重要, 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比如, 在学习凸透镜有关知识时, 可以直接问学生:透镜有几种?学生经过预习后知道分凸透镜与凹透镜, 然后问学生: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此时, 老师可以拿手电筒对着凸透镜照射给学生看, 学生看到银幕上有汇聚的光斑, 自然会答出“汇聚光”的作用。接着再问学生:凹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会考虑它与凸透镜的作用相反———发散作用。老师可以肯定他们的思考方向的正确性, 再结合实验让学生知道猜测得很对。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还能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信心。

四、创设生活情境, 增加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是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物理知识, 然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教师在教学中, 利用生活知识创设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淋了雨, 如果不及时地换上干衣服, 容易感冒,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知道, 人受凉后容易感冒, 为什么淋雨后容易感冒呢?原来是因为潮湿的衣服中的水分要不断蒸发, 吸收身体的热量, 就相当于人受凉了。学习了杠杆知识后,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市场里小商贩“玩秤”的秘诀;学习了电路连接知识后, 可以组织学生设计知识竞赛抢答器。

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 不仅能很好地创设各种需要的教学情境, 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物理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思维特征与认知特点, 创设教学情境, 就能很好地以实验为教学平台, 以问题为教学的突破口, 以生活为教学资源, 以讨论为教学措施, 从而将新课程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 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有效地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教学中情境创设探索论文 篇2

一、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应围绕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情境,切忌为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设计情境的真正意图。在教学时,要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

如在“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中,学生对“照镜子”很感兴趣,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因为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轴对称,光靠语言上的表述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这时候就要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因此,我在教学时制作了各种生动的物体,而且这些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的情境创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比较自然地引出轴对称,这样使学生感觉到概念的引入不突然,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学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反过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二、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本学段(7~9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字母、图形、文字等多种材料从事数学活动。教材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将实物照片、素描、文字、表格、图形、字母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数学意义的理解。初中生虽然已经不是儿童,但一些天性在平时还是比较明显,这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漫画就可以看出来。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

三、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我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还让学生分别在这两幅图中找出北京、成都、厦门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结这三座城市间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新课。

以上教学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它借助学生比较常见的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以及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连线段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精心创设情境,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激发学生自主去探究,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探索、去学习、去发现、去领悟。

四、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

毋庸置疑,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这对过去初中数学课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化引入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当你想到你在学生心目中美好的形象变成一个“说谎者”,或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时,你还会编造这样的情境吗?

如我在听课时留意到,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长隆“欢乐世界”旅游。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接着,教师创设了活动中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但下课铃响了,正当执教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长隆吗?”当时老师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霎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虽然这位老师设计此情境时,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而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总之,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有效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新教材本身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知识更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精心选择,用好、用足新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08.

[2]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6-04.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3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袁考培

贵州盘县乐民镇第二中学(553504)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我们经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只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没有灵性,缺乏活力。使每节课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的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平台,而新课的导入又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上课开始,老师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圆形”。紧接着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呢?难道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吗?”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句师生朴实的对话就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与兴趣进入学习过程。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有人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4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数学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工具,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于数学的初步应用。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觉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因为初中学生正处于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不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形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染上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激发思维、开发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从整个数学学习来讲,我认为可以分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两部分,而且必须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应用做题。有些学生经常为了完成题目,只知道一味做题,这就是大的方法问题。要养成作业前看书的习惯。做作业前要认真阅读复习课文、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4

方 延 山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意义、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它是教学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课堂思考的背景,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思考、学习,并获得科学知识。教师如能创设出恰当合适的教学情境,就能将各种比较难的知识点形象化地融入其中,甚至一些比较枯燥无味的知识点也能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记忆深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而要学好化学必须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采取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依托,是学习行为赖以运作的主渠道,也是自我发展的支柱所在。例如在物质性质的教学中,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性质的学习,教材都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总结物质的性质。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很重要,也是我们要去认真贯彻和实施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尤为重要。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开放,而且容易开小差,走神、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进入一种比较好的学习状态,来进行有益于化学学习的思考。教学情境的创设就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好的教学情境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后,学生对核外电子的排布不太理解,教师可以在体锻课的时候用10分钟来玩一个游戏,让男生当质子,女生当核外电子,男女生自由组合成一些原子或离子,谁先组合成功谁就先自由活动。这样以游戏的方式创设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性和集体感。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化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可根据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的特点,接合实际生活的事例,接合一些化学实验,制造“事故”,发挥联想或进行特定讨论等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1.小中见大,微观问题宏观化

在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就要开始学习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知识,这些都是微观世界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去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教师有必要给他们创设一种情境,把微观问题宏观化。

如在讲解分子的特性的时候,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和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二个性质时,都是用宏观上可观察,可察觉的事例来证明的。讲完后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一般会想到空气可被压缩、风的存在等等,这些事例反过来又可以证明空气的特性。

在讲到原子的结构时课本上也有一个很好的情境创设,把原子比作一个大的足球场,原子核就是其中的一个蚂蚁,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情境,重点来讲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微粒质量的关系。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水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然后来表述自己身边能够看到的。学生一般会想到自己身边还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同胞兄弟,而且一同被一个大一些的氧原子牵着手,远处还有好多相同的组合,且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在讲到原子结构示意图时可以做上文所提到的让男女生分别做质子和电子来排出结构示意图游戏。用建筑物是由砖、瓦构成来比喻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启发学生联想,开拓思路。

2.制造“事故”,“故弄玄虚”

有时候平铺直述的讲解学生容易疲劳,注意力也会不集中,如果我们在讲课时故意制造出一些“事故”来,一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可以给学生提提神,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甚至可以把学生经常错的地方先来一次错误重现。

如在介绍各种实验室仪器时,就可以故意写出一些错别字:把试管写成“试卷”,把水槽写成“水糟”,把药匙写成“小勺”,长颈漏斗说成“长脖子漏斗”等,然后再一一加以纠正。

演示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可以故意让试管口向上,等试管炸裂后再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最后来给学生解释,也可以等实验结束后不急着取出导管,继续做氧气有关性质实验,等水槽内水被吸上来使试管炸裂后再来解释。这样的教师犯错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在讲解H2和CO还原Fe2O3和CuO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在讲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也可以故意把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最后做出的结果有出入。有时学生会提醒,及时纠正即可。

3.源于生活,展开讨论

学生对这些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比较感兴趣,会积极地进行思考,纷纷要求回答问题,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其他相关的例子,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趣味和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例如,可以以“厨房中的化学知识”来展开复习设计,厨房中的白醋、大理石台、开水壶中的水垢、铁锅、铝锅,还有小苏打、纯碱、咸菜、胃酸、洗洁精的乳化功能等等都可以用来复习一些相关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等。

例如,在学习气体的溶解度时,为了形象说明它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提出以下问题:大家喝可乐时,打开盖子前摇晃几下,打开后会有许多气泡冒出来,为什么?夏天天气闷热时,可以看到池塘里的鱼会不时跳出水面,这又是为什么?

又如,在“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一节的学习中,笔者预先请学生各自收集一些口香糖、火腿肠、方便面、果汁饮料的包装纸。上课时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请学生观察各种包装说明,统计、分析其成分,根据词典查找各种成分的作用、性质和危害,并讨论总结出小组意见,进行全班交流。学生面对这些平时天天享用,但对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并不在意的食品和饮料,探究和交流的热情很高。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不但各种营养素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也对过分钟情于方便面、火腿肠及饮料的“快捷生活方式”进行了反思,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化学实验,信手拈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生活中的酸、碱、盐”这一章节时,可以在实验室设计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些实验仪器、药品,让他们分组来进行药品间两两的反应,最后分小组来总结出一些酸碱盐的性质。

又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时,为解决气体的实验制法的基本思路,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现有碳酸钙、碳酸钠、石灰石、稀盐酸等药品,请同学们动手实验,最后选择出合适的反应物。

(2)能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应该选择怎样的实验装置?为什么?(4)应该选择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能不能跟氧气的收集方法相同?为什么?(5)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6)怎样证明集气瓶里已经收集满了二氧化碳?

有些家庭实验也可以让学生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如可以让学生将鸡蛋放在食醋中,可以着到鸡蛋起浮下沉;可以教学生用食醋去清洗开水壶中的水垢;还可以教学生如何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及圆珠笔划痕等。

5.情真意切,以情创境

教师上课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激励和感召学生。在讲到水资源这一节时,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国家水资源是多少的贫乏,西部等省工农业生产是多少的缺水等。当讲到化学工业时,教师可满怀豪情地告诉学生,我国的煤、石油、水泥、钢铁等年产量世界第一,许多尖端科技已超过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三、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学生熟知但又一时解释不了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这样就能创造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设置好课堂教学情境,就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1.好的教学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也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化学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力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新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哪一种类型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化学情境的创设,让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也使得一些弱势学生得到了善待。

2.好的教学情境能深化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3.好的教学情境内容注重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接触较多,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习兴趣提高。如通过铁生锈和防锈等知识内容的情境创设,学生既体验了主动合作的学习乐趣,又通过分析铁生锈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从真实的情景中去学习化学,强调化学科学知识的应用。

浅析创设情境式初中数学教学 篇5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心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所以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人们已经有了“创设情境”是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前提的研究,而且模式的问世指日可待。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情境的创设要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创造条件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新的数学知识之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这个结构往往距新知还有一段距离,即或就是一步之差,教学也要要求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恰当的内容,充当新旧知识链结的“亚目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这个“亚目标”叫做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知识的有效链结创造条件,为实现新知的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为知识的过渡给人以自然顺利的美感。数学知识前后连接紧密,无理方程要去掉根号化为有理方程;有理方程中的分式方程要去掉分母化为整式方程;整式方程中的高次方程要降次为一次方程或二次方程;多元方程要消元化为一元方程。

四、根据耳聋学生年级和年龄特点,唤起学习兴趣高年级的聋生注意时间长,耐力较持久,自控力也较好,思维呈连续性,学习积极性高,许多有攻坚、显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心理。在教学中要有技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善于制造悬念,适当的沉默或等待,恰当的比喻,敏锐的洞察力都将聋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并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动化。运用直观教具教学。聋哑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以感性材料为起点,贯彻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图片模具、多媒体、声、光、灯等直观教具进行生动形象具体的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加深理解。活泼好动是聋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枯燥的学习变为具体有趣的东西,在实践活动中尝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初中教学中情境创设探索论文 篇6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发现,语法教学中情境的的创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常用的方法。

一、事件创设法

2008年华罗庚中学开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课题为牛津8A第五单元的Grammar.课本原来是三个语法块,分别是时间表中的一般现在时、五种基本句型和方式副词的用法。按照传统教学法。这堂课将会非常枯燥,因为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是老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去参观的整体事件情境。这样在开始的时候,由于涉及的何时出发的问题,她说:“tomorrow, we will go to Zhalong Nature reserve, do you know when will start?”然后她又给出了到达时间表等。这样就自然的引入了时间表。由于涉及到在途中的注意事项,就让五种基本句型的各个例句无痕的进入到了情境中。例如:她说:“The keeper will give us a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rve.”通过这句话引入了宾语补足语。然后,她在情境中领着学生“来到”了自然保护区,在这里他们从各种行为方式上又感受到了方式副词的重要性。在这堂课上,老师通过整个事件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一种不同经历的同时,感受到英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的使用习得的知识。

从哲学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情境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实践的学习,在情境中认识,又在情境中实践,通过调动人的各种感官的参与,丰富刺激学生大脑的信息和材料,延长英语知识在脑中建构意义的时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种大事件贯穿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不能体验到的真实情境。

二、人物贯穿法

2010年,我校吴娟老师在全国评优课上上了一节语法课。这节语法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butorandso连词用法,反身代词用法和不定式的用法。这三个语法分属三不同的类别。吴娟老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将自己设计为课堂的中内容的引领者。在授课时,他向同学们讲述她的内蒙古之旅,然后通过让同学们猜测她的活动,并由她一点点讲述自己的旅游故事,将同学们由一个各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在感受自然之美的时候,积极的使用英语知识,习得新知识和技能。

三、利用事物内在关系法

在教授牛津9A中的过去完成时的时候。我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整个时态体系的分析认为学生可能会存在很大的混乱。于是,我在多媒体上用图片现实了一系列事件。并且把他们放在不同地块区和时间轴的不同位置。然后根据这些事件的内部关系,虽然这些事件属于不同性质。老师也不能利用角色扮演游走他们之间。但是他们能通过时间轴被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教师就能够通过他们之间的联系完成一个发生序列内的整体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而这种情境设置作为真实世界的模拟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四、利用生活经验法

在教授“不定式”的时候,需要在语法讲解后让学生来在情境通过做一些相关的句子来加深对语法的理解。我在讲解知识点后,对学生说:“Now, our principal will go to the USA to give talk there.”然后我让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准备做翻译的情境对话。告诉他们我们在小组活动中要通过对给定内容的描述,来找出你们小组内能做翻译官的人。学生在生活中对翻译官这个职务应该是了解颇多但是又没有去感受过他的工作。在这种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就会在准备翻译的时候想象自己做翻译的情境。在做对话的过程中去体现真实情境中能够让孩子活动积极的心理体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达到交际、交流的目的。老师如果能够经常创造一些贴近生活而又稍高于生活的新领域的话,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其进入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探知中发现规律,习得知识。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只有把枯燥的知识打造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并用适当的方法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

其实,情境设计有很多种情况,层次更是各有不同。但是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让语法在情境中变得更为生动。在字典中生动的含义是“具有活力能使人感动的”,这种活力就是要实现课堂的有机性。本文所提到的集中方法都是着力于让枯燥的和零散的语法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情境中整合在一起。至于感动则是知识和情境好同学的情绪产生的共鸣。这种共鸣对学生来说一是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他们习得知识好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语言是应用中的语言,语言是有生命的,也应该在一个生命体中得以体现。

摘要: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气氛。它的基本理念中就提倡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体验与参与。为了将新课程理念付诸实践, 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技能与策略, 同时完成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提升。语法教学一直是老师们最头疼的问题。本文中, 笔者将语法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法进行了从事例到理论的分析。

初中教学中情境创设探索论文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12-01

前言: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情境教学已经成为了目前的一个新亮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建出怎样的问题情境,才能让课堂中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便于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呢?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证明,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出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去,从而实现掌握并熟练运用数学知识的目的。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建问题情境的原则与措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提出以下几点个人看法,以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使学生容易想进去,学进去,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书本。问题情境创设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真正的贯彻,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对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提供了培养学习兴趣的基地。

二、问题情境创建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在创建数学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问题设置的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当要注意所创建的问题情境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与学习任务来开展。另外在创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发生“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现象,要尽可能的让问题情境回归到数学教学中来。

2.趣味性原则。

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从而才会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所以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选择一些新颖与生动的问题来创建情境,同时还应要注意所创建的问题情境要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探寻的兴趣。所以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时应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选择生动活泼的情境来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1]。

3.参与性原则。

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数学知识与方法并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就能够获得。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问题情境活动化,并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掌握数学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对数学的运用能力。

4.层次性的原则。

教师所创建的问题情境必须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情境中要包含以点带面,逐渐渗入。这样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解决一个问题,就能有层次的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不仅有效缩短了上课的时间,还能精缩教学内容,提高数学课堂效果[2]。另外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还应当要注意创建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能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问题情境的创建措施

1.提升数学教师的问题情境意识。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所以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建出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并让学生在情境中能掌握数学知识。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要尽可能的读一些有关的书籍,全面了解问题情境的意义与方法,提升自己的情境意识。

2.将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具有故事化。

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且在这一阶段中,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所以在创建问题情境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一些学生喜欢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将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具有活动化。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能够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在数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自生活中,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能学好数学,对数学产生学习热情[3]。

4.将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具有悬念化。

在数学课堂教师学想要将问题情境设置的具有悬念化,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等特点,将问题情境设置的具有新颖性与科学性,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

5.将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具有游戏化。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且喜欢玩游戏,如果一直让学生学习数学理论知识会让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过于枯燥与乏味,所以教师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就可以在创建问题情境中时适当的融入一些游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会数学知识。同时,在问题情境中采用游戏教学还能够让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但是在问题情境中融入游戏的过程中,还应当要注意所采用的游戏要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与教学内容。

结语:在数学教学中创建问题情境的形式十分丰富,但是在创建问题情境中,教师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创建出具有趣味性十足与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情境,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璐(导师:陆新生).上海和台湾初中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领域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05-01.

[2]刘岩(导师:马克林).初中思想品德课主体参与式教学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1-01.

[3]郭胜乐.浅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164-164

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篇8

例如,在学习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设置了情景 : 通过飞镖游戏引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同学们,你们玩过飞镖吗?老师这儿有一个,我们一起试一试。(多媒体由外及里依次演示三种情况)。(从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吸引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从游戏中你能联想起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从什么角度来研究的?(便于类比学习新知识)。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篇9

阳 光 中 学

张 瑜

2012-5-2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作为一种教学信息的载体,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但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情境创设方法不尽相同。本人在有限的几年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尝试了一些情境创设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我就把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切觉得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大家探讨和交流。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而在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学习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二、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往往是件很枯燥的事,其实数学也应该是生动的,应为它来源于生活;所以,我觉得,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能够快捷而有效的学习相关知识。

例如,在讲授比较线段长短的知识之前,我们可以先播放汽车站售票员常常通过比较小朋友的身高与墙上所标的1.1米、1.4米的红线来决定是该售半票还是该免

票的视频。这样,学生就会在极其熟悉的教学情境当中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思绪容易打开,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三、让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之所以学生会觉得数学枯燥,本人觉得主要是因为学生需要对所学公式、方法等不会自己理解而单纯的记忆和演算。这不是学生的原因,而是在平时教学中,老师没有带领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交流、推理验证的过程,只是想让学生快速的记住。所以我在教学中,积极的在数学实验活动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交流、推理验证的过程,从更加主动的掌握所学知识。

比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们可以展示一张大报纸,让学生猜想可以对折多少次。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可以对折几十次,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回答可以对折上百次。我们对他们的答案不要有任何的评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经过动手发现,在折叠到第七次之后就很难再次折叠了。这时学生会大惑不解,这时我们随机引导学生对折叠过程中报纸的厚度和面积进行计算,会发现:在折叠次数增加的同时,报纸的厚度会以等比级数地增加,报纸的面积也是以相应的比例减少。所以,把报纸折到第九次时所需要的力比一次对折512张报纸还要费力!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折纸中对与乘方有关的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再如,在讨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先让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使其两条邻边分别为5cm和3cm,并且边长为3cm的那条边所对的角为30°,然后把三角形都剪下来,以小组为单位,看看这些三角形是否能重合。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比较,学生很快明白“SSA”不能作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而且记忆深刻,终生难忘。

四、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对比、类比和联想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数学知识本身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也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只有不断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对比、类比和联想,才能真正认清数学学科的内在脉络。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类比和联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设

数学问题情境的过程。例如,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知识是放在三角形的中线之后出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和类比,进而联想出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对应的底边也会有交点,于是引出角平分线的概念,随后就可以展开探究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讲完角平分线的性质后,在讲线的垂直平分线时,由角平分线的性质联想到线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再通过类比,得到线段中垂线性质的证明方法。

五、在对数学典故进行回顾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探究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情境创设 实验 表演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常遇到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小学成绩很优秀,为啥到了初中特别是初二增开设物理后,就老是回家说:"好难学"。这种学生在小学阶段是个优秀生,对学习功课感到比较轻松,可是进入初中后,尤其是从初二年级开设物理课开始,情况就逐渐不同了,"难"的感觉开始产生,学生普遍觉得学习功课越来越有压力。这种现象的产生许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对物理语言的认识和熟练过程快慢、小学的教学方法和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的区别等等。小学阶段的功课,不管是课本的设计,还是教法的设计上,多采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玩中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很切实际的轻松自然,也就乐于学了。到了初中物理课中的许多知识开始变的抽象起来。再也不象小学课本那样直观易懂,学习时精力易分散,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压力,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压力长久得不到缓解,就会产生懒学,厌学情绪。所以,九义教材中物理课本增加了许多插图、小实验和问号设计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我认为,要让学生不再感到"难"学,除了书本的改革外,最重要的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知识、技能,以及接受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时的注意方向和学习态度。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又称为实例教学。情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现实,受教育接受教育的过程则主要是一种主动的对教育情景的反映过程,教学情景是改变学生注意方向和学习态度的一种外部的积极手段。

教学情景创设不仅要完成旧的教学模式中的引入课的任务,更主要的是要调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的。因而教学的技巧就是要巧妙创设情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使学生能长期保持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对所学的知识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变"难"学为"好"学"想"学。

创教学情景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也就是要找准最易引起学生好奇,学生最感心趣的问题,找准了切入点,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心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动机,我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景的方法主要有:

1、创设问题的情景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带着疑问去学习,"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动

例如:讲杠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景: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我独自一人能把和我一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那就请个同学模拟一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一定能。学生就会想:老师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如课题:杠杆。

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否者难以引起学生的心趣。

2、运用实验创设情景

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趣。例如在讲述初中物态变化中的汽化现象时,教师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过一会儿字迹没有了;讲压强时,请同学们把铅笔拿出来,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用力挤压,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后,再由老师讲解,这样就比刚上课就直入主题好多了;讲浮力时,先用弹称称出重力相等的铁块和铁盒的重力,并强调它们的重力相等,都是铁做的。然后先把铁块放入水中,结果铁块下沉,再问:若把铁盒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会产生争议,然后再做实验,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运用实验创设情景应注意,实验应简单精练,直接。有新奇感。实验过繁,反而会使学生不知师所云。

3、通过"表演"来实现创设情景

教师们之间经常这样戏谈:"戏演完了"(下课了)。同年级,同科教师之间会说:"今天唱哪台戏"(今天上哪节内容)。可见教师的表情、态势、语言等都可以配合实验或问题创设情景。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关于上课的艺术也说过:"上课象演戏一样,要进入角色"。可见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实现。例如:当同学回答正确时,送上一很赞美的话,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的微笑和"请坐下,下次努力"会帮助同学消除紧张,鼓励他积极思考。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述和恰当的手势及其身体语言,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就用手在讲台上推粉笔盒前进,用手托着粉笔左右水平移动;教师从讲台上下来又上去,等等边做动作,边配合手势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学艺术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教学艺术,教学效率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情境创设教学对于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的调动,情感和思维的参与,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的培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所创设的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或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背景太多、太杂,不利于学生的观察、感知、抽象和概括;还存在情境创设脱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情境创设的过程太长,内容堆积,要求不具体等问题。我结合自己的具体教学实践,对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提出建议。

一、设计有效情境创设的教学艺术

张奠宙、赵小平先生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特别谈到了数学教育中的“去数学化”倾向。他们认为: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也就是说,教育手段必须为数学内容服务。

1. 针对时事创设情境

师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有必要了解国际、国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且对社会问题应有所思考,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联系时事,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中有关总体、样本问题时,要考察炮弹的杀伤半径,进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例子中,我采用多媒体显示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的战争画面。其中有很多美英联军轰炸伊拉克的场面,学生观看完后,流露出对入侵者的憎恨,对伊拉克人民所遭遇的战争灾难同情,体现他们对这一重大国际事件的关注。接着提出问题:如何考察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如何用样本的某种特性去估计总体的相应特性?在此情境下,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思考表现出了积极和主动;回答问题也有较完整的表述,最后通过讨论,学生代表做总结:要考察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就得通过试验收集数据,考虑到炮弹的价值性和爆炸的破坏性,应从同一批炮弹中随机抽取部分炮弹(样本)进行试验,并收集相关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到样本平均数,从而达到估计整批炮弹的杀伤半径。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仅能够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从部分估计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

2.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的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那么如何体现教材的潜在意义,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若能围绕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具体的问题进行情境创设,那么不仅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

例如教学“角”的概念时,我借助同学们熟悉的钟表、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如何表示角?……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时,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例如为美化我校环境,学生活动中心前面有一块长为80米,宽为60米的矩形空地,现要在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空地的面积的1/2,请展示你的设计。此问题的参与性很强,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思考的设计思路,设计出不同的图案,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方案定量化。通过方案的定量化,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不是一个机械的计算,同时明确了解得到的结果必须对具体情况要有意义,即应适当选择“解”和检验“解”。通过以上问题,教师可进一步鼓励学生注意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自编数学题,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 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我利用设置问题创设课堂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有的放矢、新颖有趣、具有启发性、难易适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滥用比喻,不误导牵强。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设置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迫切要求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去括号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能在10秒钟之内计算出式子1-(1-1/2)-(1/2-1/3)-(1/3-1/4)…- (12005-1/2006) 吗?有的学生马上在练习本上演算,有的学生马上拿出了计算器,但10秒后学生还没有得到答案,这时我告诉学生要想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认真学习今天的内容———去括号,你就能在10秒钟之内口算得出结论。学生听了之后热情高涨,迫切要求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你喜欢吃拉面吗?兰州有许多拉面馆,师傅能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两头捏合,再拉伸,反复几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根细面条。(有条件的话,教师可用课件演示给学生看。)问:(1)当拉出64根细面条时,师傅要捏合几次?(2)请你猜一猜,若捏合到第n次后可拉出多少根细面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好好学习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

4. 投身实践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既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欢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让学生投身实践,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拓展数学教学的空间,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触发感悟,求知欲得到满足,乐意投入新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社会交际及应变能力。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课堂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把自己所带来的硬纸片,剪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另一个是非等腰三角形(即一般三角形)。各小组完成之后,我引导学生把两种三角形各自任意两边叠在一起,然后把活动过程中的结果写下来,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述。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很快就发现只有把等腰三角形的两腰叠在一起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能互相重合,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活动中得到的性质加以证明。

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到校外进行社会调查,从中获取相关资料,进行数学探索,例如:在建立函数概念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到就近市场进行鱼类、肉类、青菜类等的市场调查,要求学生:(1)调查过程中,各小组应找到各自调查目标,了解它们的市场单价,并记下至少两笔销售的数量和金额。(2)观察销售过程中,单价、数量与金额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3)整理材料,以表格形式提交给老师。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对自变量,函数的定义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教育的理念、目标,以及教与学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感受数学,探索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教师搜集风景名胜 (如公园里的八角亭) 、特色建筑(如北京天安门城楼)、日常实物(如喜庆的灯笼)、商标(如桑塔纳轿车)、卡通图案等立体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对称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内容时,设置这样的情境:动画展示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过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探究圆柱和圆锥分别与矩形和扇形之间的关系。显然,这种动态的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他们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

二、对情境创设教学的思考

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一门课程,一方面,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数学学习在很长的一个时段仍需要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另一方面,教育的传承性、学校教育班级授课制的模式,决定了我们不可以让学生进行绝对真实情景中的所谓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概念时,教师引用了编竹盘的事例,但学生中很少有人知道竹盘是怎样编的。有鉴于此,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学科上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绝对优势,高屋建瓴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求“真”,更重求“实”。

1. 情境创设要有目的性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否则,再好的问题情境,如果对教学没有帮助,或是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它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这其中的意思,也是突现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要先考虑到所情境创设是否有必要性,是否有价值。

例如:七 (上) 《数轴》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情景1: (实物加多媒体演示) 观察生活中的杆秤特点:拿根杆秤称物体,移动秤砣使秤杆平衡时,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显然秤砣越往右移,所称的物体越重。

情景2: (实物演示) 观察温度计,将温度计靠近热源 (如酒精灯) ,在靠近冷源 (如冰水) ,观察水银柱的变化。

引出问题:

问题l:能否抽象出杆秤和温度计的一些相同的本质属性?

问题2:秤砣的重量和杆秤的刻度之间、温度的大小和温度计的刻度之间有对应关系吗?

你能找到对应的规律吗?

问题3: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上述现象呢?

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这样做的目的就很明确,创设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情境,就使得“数轴”这个抽象的概念和生活联系起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 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数学教学应以现实材料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激活学习经验,使学生有可能在现实的、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等手段,从而形成科学家、数学家等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用情境的现实性素材要贴切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的问题,把学生学习新知前在生活中碰到的事出来给学生认识。创设的情境越真实,学生构建的知识就越可靠,且越容易向实际生活迁移。因此,教师在结合相应课题设计情境时,应避免那些脱离现实的情境,而盲目地为用情境而用情境。因为对于脱离现实情境的教学,学生往往只能获得对数学知识的刻板的、机械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从而使得课堂丧失应有的“数学味”,造成学生应用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综合、优化各种社会、自然因素,以现实逼真的情境引入课题,尽量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情境合理融合,使数学真正地融入情境。

例如在七年级(上)《合并同类项》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准备了一袋装有1角、5角和1元的硬币,问: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数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第一位学生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里拿出来,边拿边数,计时3分钟。第二位学生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地拿出来……计时2分钟。而第三位学生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记时1分30秒。然后问其他学生:应怎么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又问:为什么呢?从而引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学生明白了: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上面的情境创设就来自于“换零钱”的真实生活中,而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它把合并同类项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情景合理融合,不仅消除了学生对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的距离感,而且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合并同类项的主动性,有力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具体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形成,这样的情境创设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3. 情境创设要有积极性

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力求吸引每个学生,引发其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学习心向和需求,处于“愤、徘”状态,从而乐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并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感受。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和主动的再创造行为。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平衡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因此,问题设计的首要任务便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情境,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主动的学习活动又可以促进和强化学习动机,形成良性循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淡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若情境创设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探究欲望,缺少创造性,学习效率低下,易产生消极体验和厌学情绪,从而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要创设有积极性的情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要具备趣味性。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表现形式必须新颖、奇特、生动,对学生要能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二是要具有针对性。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表现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因人而异。要根据低年段学生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可设计一些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等情境问题;要根据高年段学生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可设计一些能激起学生好奇、好胜心理的问题情境。三是要具备挑战性。情境创设所蕴涵的数学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能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以求得学生认知上的平衡。

例如:七 (上) 《字母表示数》中的情境创设: (放录音) 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l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师问:如果是四只、五只……跳下水呢?也像上面那样唱,就会觉得啰唆,能不能用什么作代表,无论多少只青蛙跳下水都能唱得出来呢?

生回答:用字母“n”表示青蛙的只数,其唱法是:“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以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作为问题,既体现了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又符合了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的规律性,以及用字母表示数字的简明性和一般性,突出思维过程的流畅性,使学生带着新奇和求知的欲望跨进代数的大门,体现了情境创设的挑战性,这样的情境创设应是积极的、有效的。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目的性、现实性、积极性。培养数学思想,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突出教学实质,不能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杨慧, 张维忠.呼唤“求真”的数学教学情境.中小学数学 (中学版) , 2008, (7、8) .

[3]张奠宙, 赵小平.当心“去数学化”.数学教学, 2005, (6) .

[4]金妹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和方法.中学教研, 2004, (7) .

[5]龙启锦.关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教学研究, 2006.8.

上一篇:南昌大学考研真题下一篇:小学美术教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