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方法研究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设问题情境方法研究(通用8篇)

创设问题情境方法研究 篇1

柏树秦家庙小学

刘小琴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胡适也强调:“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凝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科学理论的发现始于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教师创设一种疑难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围绕问题而组织起来。在解答的过程中引发出更好的问题、更难的问题。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起点,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以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间接地用已有的知识处理该问题的情境,只有具有问题性的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求知欲驱使下,不断探索,完成解答过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个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将随之产生,探索没有止尽。

一、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是

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实验的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准备多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发地产生对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渴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境。实验情境的创设应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如讲《大气压力》时,教师把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厚纸盖上杯口,杯中不能有气泡,这时教师巧妙地问:“同学们注意,老师把杯子倒过来水会怎样?”实验像魔术一样把学生吸引住,求知若渴的情趣被触发了,学生产生了疑问,水到底会不会流出来呢?教师不必发表意见,只需把杯子倒过来,在有悖常理的情境矛盾中,科学探究问题自然萌发。“是谁把水托住了呢?”这一趣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用简练、新颖、恰当、妙趣横生的导语引入课题,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进而想学、爱学,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再如教《变色花》时,教师借助化学变化后颜色发生变化这一个外显现象,用花变色这一个小实验将学生引领到抽象而神奇的化学世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喷壶中的液体,接着教师出示紫甘蓝菜由此揭开壶中液体的秘密。但是同样是紫甘蓝汁,为什么会让花瓣变红,叶子变绿,这里面肯定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学生产生新的思考,思维活跃,进而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理性有序的观察实验活动。这样导入教学自然而高效,使学生对奇妙的化学世界和科学学习活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很好的问题情境。“事实是最好的教材” 科学教材中有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有一些生动感人的名人轶事等都是真实可信,会很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一生铭记,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故事的选择不仅局限于科学课本,还可以从其他资源中获取。故事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内容要精,生动有趣。如《光与热》导入时,教师巧妙地利用古代故事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为了揭开这个谜而始终处于高昂的情绪之中。“在古代,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光学知识,他们可以制造出望远镜,而且已经掌握了“燃烧镜”的使用。1973年,希腊科学家伊奥安尼斯.萨卡斯,决定来检验是否能用“燃烧镜”点燃一只船,他让六十名水手排队站在码头上,每人拿一面大镜子,照射到150英尺开外的一只小船上,不到三分钟,船就着火了。光、船、火之间隐含着哪些科学道理呢?”这样把学生引入了光与热知识的氛围中来,积极投入光的强弱与温度的观测活动。再如教《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时,讲述阿基米德揭开王冠真假的故事,阿基米德从浴盆水溢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富有成效地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的情境更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合理运用、尽可能真实、要有吸引力。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但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并不很清楚。如果仅仅看课本或靠教师的讲解,不利于唤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播放录像生动形象的再现火山和地震的情境,学生如临其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景观,并为推测地表的形态找到了依据,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如研究《空气》的后续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获取信息。指导学生上网自由查询关于空气的资料,学生不仅扩大了对空气知识的认识面,而且还掌握了研究空气的一些具体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让学生领略到互联网学习的方便与快捷,让学生体会到技术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使课堂更具时代气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体现。

四、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游戏即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某种自然现象,学习科学知识,锻炼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更好地挖掘游戏本身的内在潜能,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如《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在游戏的情境中展开,先展示两根未包住中间的不同颜色的电线,请学生观察、区别。再出示两根中间已包住相同颜色的电线,发给每组,请学生辨认,怎样证明它们是同一根电线呢?同一种颜色就一定是同一根电线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操作空间,为下一步检测4接线头盒子的活动进行铺垫,更加激起学生想早点儿参加探究活动的欲望。再如研究《水的表面张力》教学中,是把学生游戏的自成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针对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个游戏,在满满的水杯里放多少枚回形针时,水才会从杯中溢出?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活动。活动中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讨论问题的原因,把研究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交流与分析,进一步认识水的性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游戏,学生亲身体验了水的表面张力究竟有多大,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在脑中留下永久的记忆。学生发自内心地说:“我们以后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自以为是!”这是多么宝贵的科学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热爱,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科学现象,有的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甚至亲身经历过,可谓熟视无睹,如雷电、彩虹等,但有的现象出乎意料,学生倍感神奇,如海市蜃楼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都蕴藏着科学,是科学研究的第一素材。若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充分调动起他们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认识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思维品质的习惯性、灵活性和广阔性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客观实际,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爆发思维的火花。例如《七色光》导入,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请同学们猜猜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你见过彩虹吗?你在什么时间,在哪里见过?当时你站在什么位置,是朝太阳方向还是背着太阳方向?有哪几种颜色?能把你看到的彩虹描述给大家听吗?学生对彩虹有直接的亲眼所见的感官印象,有的还会制造彩虹,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起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接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当你第一眼看到美丽彩虹的时候,你脑海中首先产生的疑问是什么?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契机,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必要的汇总,选择可行的探究题目。经常接触的生活现象启迪着学生的思维,他们惊讶这么普通的现象也有自己说不清的奥秘,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教育必须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其生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说:“教

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如教学《导体与绝缘体》的尾声,设计了一项分析生活中由于导体与绝缘体使用不当出现的安全案例的活动,引起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使用的思考和关注。以范例引导的方式,推动思维的涟漪,增强了学科学更浓厚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方法研究 篇2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童话故事接触比较多,通常对童话故事、小动物很感兴趣,若是将教材中生硬古板的数学问题设计成小故事或是小童话,用童话故事中的主角或小动物作为问题的主人翁,使学生仿佛进入到美妙的童话世界,就能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讲《准备课》( 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 时,讲到“比多少”时有一个问题是“还可以比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提前准备了一张海报,上面印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做游戏的图案。我把海报展示给学生们看并问道:

“同学们,你们认识海报上的人吗?”

“认识———”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了。

“他们都是谁?”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

“那你们都听说过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吗?”

“听说过———”同学们显得更兴奋了。

“我们看看这张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正在做游戏,对不对? 谁能告诉老师,白雪公主和小矮人,谁更高? 谁更矮?”

许多学生抢着举手,有几个甚至手都来不及举,就大声喊了出来: “白雪公主高,小矮人矮! ”

“对了! ”我因势利导说,“其实可以比较的不只是多少和大小,还可以是长短、高矮,对不对?”

同学们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比较,他们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游戏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除了童话故事,小学生的另一大爱好就是做游戏。将问题情境设计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能参与其中,获得游戏的乐趣,同时还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并寻求解决疑问的知识、方法和途径,实现主动学习。这就是教学常常提倡的“寓教于乐”。

例如,我在讲授“认识钟表”( 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 时,许多学生觉得我讲的知识枯燥、难懂。即使我拿着一架模拟的时钟不断调拨时间,让学生辨认这是几点,学生们还是不领我的情,有的在开小差,有的东张西望,回答问题也不积极。见此状况,我马上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然后规定游戏规则如下: 其中一个小组上台用自己的两个手臂来当时钟指针显示时刻,另一组的同学依次回答时钟显示的时间点( 一个负责说,一个负责写) ,读或写正确各加一分,读或写错误各减一分,第一组为第二组调时间,第二组为第三组调时间,第三组为第四组调时间,第四组为第一组调时间,我做裁判。得分最高的小组有奖励,最低小组则要接受小惩罚。同学们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进入全神戒备状态。经过一轮紧张的游戏,学生们不仅将这节课的知识都很好地掌握了,甚至超额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会读写整时半时,更由于负责调拨时钟的同学为了难住其他组的同学,迫使同学们学会了读写其它的时刻。

三、悬念法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欲望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利用这一点,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制造一点“悬念”,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为教师,我们就要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尽可能多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在讲《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年级上册第8单元) 时,在认识了11 - 20这十个数字之后,我们要讲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加法。这节课所讲的知识比较难,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说: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10以内的加法,大家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数手指。”有个学生答道。

“对了。今天我们要学20以内的加法,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计算?”

“数小棒。”有个学生脱口而出。

“加上脚趾。”又有个学生答道。同学们都笑了。

“嗯,这些都是好办法。但是老师还有更好的办法。你们想知道吗?”我一脸神秘地说道。

“想———”全班同时答道。于是在学生们的期待中,我很顺利地把这堂课的内容讲完了。

四、生活化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将问题情境生活化,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在讲《6 - 10的认识和加法减法》( 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 时,由于这是一个难点和重点,为了不使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和枯燥,在开始上课之前,我先跟同学们“寒暄”了一下。

“同学们今天都吃早餐了吗?”我问。

“吃了———”同学们回答得很齐。

“张三同学,能告诉大家你今天早上吃的是什么吗?”我点了一个同学问道。

“面包、牛奶和鸡蛋。”张三不假思索地答道。

“很好。假如一个面包3块钱,老师给你10块钱,请问你应该给老师找回几块钱呢?”

张三想了一会儿,没找到答案。于是我又问全班,

“有同学知道答案的吗?”

“老师,是7块。”有预习过的同学回答道。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答案对吗?”

全班都沉默了。于是我微笑这示意这两位同学坐下,说道:

“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内容,看看到底是不是应该找回7块。学会了这节课的内容,以后我们就可以帮妈妈买早餐了,大家说,好不好?”

“好———”在一片响应声中,我们很愉快地开始了这次教学旅程。

五、结语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自律性比较差,同时理解能力也较为有限,许多教师都把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创设问题情境则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本文所列举的四种方法是最常用的几种。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富有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摘要: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提出故事法、游戏法、悬念法、实验法和生活化五种问题情境创设方法,旨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篇3

1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记得大学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名好的物理教师应该是懂得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更多思维时间和反馈机会,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展学生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设置问题容易,但想取得相应的效果却很难.”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总之,教师应该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问题情景.

例如,《超重与失重》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实验入手,让学生观察站在磅秤上不动时磅秤的示数和站在磅秤上突然下蹲或突然起立时磅秤示数的变化,让学生寻找几次实验磅秤读数不同的原因.经过实验,学生很快提出“在突然下蹲时,磅秤读数跟在太空中称体重有点象”,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在平常在生活或故事中所说的“失重”的概念,把课堂教学带入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学生也因此能很清楚的知道本课的重点在于分析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在于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要分清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关键在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利用牛顿定律来解决此类问题.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是为了知识构建的需要而设计问题,而不能仅仅为了问学生而提出问题,更不能单纯地为了“制造”课堂气氛而问学生问题,应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2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必须考虑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需求,问题应生动直观,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学生只有对这些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对实际问题进行一番体验后,才能有所发现,并积极地投入到后续的探究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1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新颖、生动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沉浮”时,关于物体上浮还是下沉,好多同学往往只考虑浮沉物体的密度,很容易忽视液体密度对浮沉物体的影响.为了引起学生对不同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同的注意,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将一个鸡蛋放入清水中,发现鸡蛋沉到底部;然后慢慢向水中加盐,并伴有轻微的搅拌,发现鸡蛋竟然奇迹般地浮了起来;随着盐量的增加,最后鸡蛋竟能浮出盐水表面.当学生都感觉很奇妙时,教师可以再次向盐水中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鸡蛋又开始下沉,当鸡蛋刚好悬浮在盐水中时,停止加水.在此情境下,学生会主动发问:为什么向水中加盐导致了鸡蛋上浮、下沉和悬浮呢?

这样的问题情境所含有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学生自然会产生好奇的心理,必然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探究教学自然而然的展开,并在师生互动交流中生成.

2.2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难度要适中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过易,让学生能地“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比如,给初中学生讲解大气压强时,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周围大气压强的存在,可以采用覆杯实验,取一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硬纸片立即下落.若在杯内盛满水后再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放开手后纸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这表明大气有压强.这种问题情境处在初中阶段学生最佳教学区,可以达到很好的探究效果.然而,如果同样的问题情境放在高中生面前则显然是不合适的,高中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这样的概念,对此问题不会有认知冲突,也就不会产生学习动机.

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处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内.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困境但又有解决疑难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新知识与大多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能巧妙地产生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掌握未知的需要.例如,在学习杠杆之前,学生对力的知识、力的平衡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公元前200多年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几乎目瞪口呆.对于学生已有知识显然不能准确地解释这种说法,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对杠杆进行学习.此时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的欲望,对杠杆的了解已经迫不及待.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不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而且具有一定思维空间和思维难度,是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努力学习才能解决的问题.

3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满足贴近生活实际的需要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物理和生活的距离.例如在讲授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平时从井中提水,在水桶完全浸没在水中到浮出水面的过程,绳子拉力的变化情况?设置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既学到物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爱思考的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各种手段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创设问题情境方法研究 篇4

二三年级数学组

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教学方法,寻求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并善于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情绪激昂,又头脑冷静,最终获取新知识。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年级组于2014年9月开展了《概念学习中的情境化创设与去情境化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现将我们二三年级数学组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作如下总结:

一、我们的工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主要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的背景、时机,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概念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如何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主要研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进行对策研究。

1、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与教学研究

为使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业务素养,认识到情景教学的意义,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们先后组织科研组成员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学习的方式有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集体研讨。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我们认真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用我们所学的理论努力向40分钟要效益,改变教学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学习和培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我相信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促进行为的转变。一学期以来,我们以课题为中心,以行动研究为途径,有的放矢,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1)围绕主题,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课堂是课题研究的实验基地,而为学生奉献一节有效的数学课也是我们直接追求的目标。做到一节课上,情景的创设有知识的收获,思维发展,情感的积极体验,让学生获得好吃又营养的数学。

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与反思,以课堂教学主阵地,向课外辐射和扩展。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探讨、切磋和批判性对话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逐步提高教师创设有效的概念教学情境的能力。

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有效教学追求的脚步,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组教师展示一节研讨课,经过这一系列的观课,练课,评课,研课的活动如:“新课程导入的有效性”、“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等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既然恰当的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所创设的情境要具备数学的本质,要为本节课的内容服务,更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其中所含的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当没有现成的情境或现有的情境不符合我校学生的情况时,我们教师就必须自己去从课本和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出情境,这必须要求我们教师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上课前预设好恰当的情境。

4、开展反思体验与撰写教学案例。

为了让教师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工作环境,我们也强调教师的思考与体验。注重材料的积累和经验总结交流。

二、我们的收获

1、通过研究,教师创设概念教学问题情境的自觉性逐步提高,目的性愈益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愈来愈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

2、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师生的思维量。把枯燥的概念教学教活了,学生学得高兴学得快乐,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问题的设计逐步科学,教学板块清晰,情境设计能力逐步明显提高。

4、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数学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多元化。

三、几点认识

通过研究我们对概念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创设概念教学情境的方法如下:

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2、创设的问题情境,体现层次性,满足每位学生。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3、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探究性,发展学生思维。

体验数学的应用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

4、创设的问题情境,实现创造性,体验“再发现”。

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还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

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教师对概念教学情景的科学性判断与评析、情境创设的原则掌握不准确方面的问题。

2、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的态度与投入精力还不能持之以恒。这需要我们加强情境创设原则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创设策略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3..在追求课堂灵动的同时丢失了实在,而关注了课堂的朴实却又缺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统一,走到它的中间地带呢? 4.我们目前没有一套评价有效课堂和一堂好课的量化标准。

5.“唯分”优劣的评价考核制度约束了教师的改革步伐和力度。只重结果的纸笔测试潜规则让“题海战术”,‘苦讲苦练“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些影响 五 我们的计划

按照课题组的实施方案和前期工作的体会,我们会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进一步细化研讨主题,2.继续加强常规教学工作管理,重点开展“上好有效的课”活动。3.提炼研究成果,总结经验,收集资料,提交论文,撰写课题研讨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 篇5

内容简要:精心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没有以感性材料支撑的教学是空洞乏味的,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有负面的影响。“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重双基目标,整理、系统化知识;提供探索空间,自主体验;因人而异,促进思维的发展;给学生人文关怀,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打造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问题情境 有效教学 促进思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内容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缺乏具体感性材料和思考价值的教学,会使课堂变得枯燥而乏味。而体现互动和热情的教学,可使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参与并可激发其创新的潜能。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为此,教师应适当创设相应的适合的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有效的教学。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个性的发展。

一、情境的含义与作用

1.“问题情境”是指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关联的、包含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事件。为了实施有效的教学,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是必要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另一方面,问题情境的本质是生动的生活事件,其中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者说,问题情境既是与学生紧密相连的事件,同时又是数学化的问题。

2.问题情境的作用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在去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知识一般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不知道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得来的,这就给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起始于问题而不是确定的结论。杜威在他的“五步思维法”中指出,思维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步:问题。第二步:观察。第三步:假定。第四步:推理。第五步:检验。”问题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模拟地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最后,问题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其更加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生感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既贴进学生的生活,又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如:在教学六年级苏教版的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片断时,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250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名叫泰勒斯,他在数学、自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一日,他去参观金字塔,与其它游客一样,被金字塔的雄伟、美丽而感动。但没有人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出于专业的特点,泰勒斯思考着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金字塔道底有多高?夕阳下,看到自己和手杖的影子,他想到了巧测金字塔的方法,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的吗?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你一句我一句地热烈讨论起来。有学生说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用的方法是:他是利用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影子和物体高度成正比例的方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即:=,也有学生说,可能是=。这时候老师启发式的就

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如果已知手杖的影子长1.6米,手杖长0.8米,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影子长度是300米,你能算出这座金字塔的高度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计算着,还快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约是150米。当学生讲到这里时,老师进行了总结:同学们,你们与泰勒靳一样,充满着智慧。正反比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六年级学生对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不宜接受,老师通过让学生与伟人同行,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这部分知识与日生活中的紧密联系,比较自然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给学生一些时间,学生们会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获取更多的感知与体验,最终得出答案。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注重双基目标,引导整理、系统化知识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了过程性目标,注重让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小数乘除法复习课时,创设这样的一个的问题情境:张奶奶想买3千克青菜,有两个卖青菜的小贩,他们卖的菜的质量(好坏)差不多,A小贩说:“5元钱3斤”,B小贩说:“每斤1.8元?”张奶奶应该到哪个小贩处买比较便宜?为什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有些学生说:用乘法解答1.8×3=5.4(元),因为5.4元>5元,所以到A小贩买比较便宜。有些学生:用除法解答5÷3≈1.67(元),因为1.67元<1.8元,所以到A小贩处买比较便宜。有的学生补充说:老师我认为只要保留一位小数即可以了,因为除了银行在找零时计量到分,菜场上买菜只保留到角。还有学生说:用5÷1.8≈2.78(千克),因为2.78<3千克,所以到A小贩处买比较便宜。

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很自觉地回忆、运用所学的小数乘除法以及取商的近似值的有关知识,并且能够联系生活的实际,帮助我们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过程中。

3.提供探索空间,注重让学生自主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突现主体作用。如:在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圆的圆长的计算练习后,教师提供了这样一道题目:用两个一样的一元硬币,将其中一个硬币A固定,让另一个硬币B沿硬币A的周围滚动一周,那么硬币B自身旋转了几圈?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与同学讨论着,有的学生在摆弄着桌上的硬币)大部分的同学很快就回答:硬币B旋转了1圈。师问:你是怎样想的呢?生答:两个圆的周长相等,绕圆A一周,圆B也走了一圈。(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想法来验证这些想法,可以通过尝试等方式。)过了一会儿!个别学生却在下面反驳道:“不对,我刚刚用硬币实际操作过,硬币B旋转了2圈” “硬币B旋转了2圈不到”大部分学生都开始进行实际操作了,最后大家都知道硬币B转动了2圈。师生都问:为什么呢?学生共同讨论,一番争论后,全班同学终于露出了笑容。有些学生说:硬币B滚动的路程不是硬币A的周长,而是它两倍的周长,所以转2圈。有些学生说:硬币B滚动的路程与其圆心的路程相同,而圆心的运动路线正好是个大圆,这个大圆的半径是两个小圆半径之和,也就是硬币A的半径的2倍,所以硬币B滚动的路程是2个圆周长,自转一圈是一个圆周长,所以自转了2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些环节中,学生根据现象提出猜想(假设)后,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思维硬生生地向书本靠拢,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开动脑筋论证并尝试 解决问题。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需要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学生通过想想、摆摆、说说等实践活动,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实践中感受、探索、发现未知。才有了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那么多不同的精彩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们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的发现与别的同学进行交流,也希望知道别人的想法是什么,从中得到启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吸纳与提升。

4.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不能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陪着那些快的学生,这也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将存在着其他的负面影响。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必须因人而异。如: 教学小数四则计算时,老师创设这样的一个数学情景: 用长1.2分米,宽0.5分米的长方形拼成如右图的组合图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其中有摆成四层,高多少分米,组合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的问题。也有摆成组合图形高200分米,则有多少层,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让学生选择完成。让思维能力较强的2小题都可以完成,而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同学可以完成第1小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发展。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思维坡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空间,使处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提供适宜的感性材料期待着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同时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5.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的体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真实的生活情景的运用,给学生以许多人文的关怀。如在一次学生家长会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在数学课上,教师进行了动态的数据调查,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先了解昨天有家长来参加家长会的学生有多少人?家长对讲座满意的人数有多少人?在些基础上提出了满意人数占参加家长会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了解家长会后有时间与你交流的人数有多少人,占参加家长会的几分之几?还有家长会后会在有空时再与你交流的人数有多少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后,教师进一步地进行启发。提出了下列的问题。通过家长会,你感觉到父母对你的关心程度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提出了相关的选项有(A、很关心B、比较关心C、一般D、工作忙无法多关心)以及通过这次家长会,你认识到自己有更高的努力方向或有一定的改进设想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这样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到家长对自己充满着希望,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地朝更高的目标努力,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动力——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有效的问题情境的特征

问题情境虽然具有重大的作用,但若设置不妥,也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是有效的?有效的问题情境应具备哪些特征呢?

(一)探索性或活动性特征

问题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探索性是有效问题情境的根本特征。问题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教师更不应当替他们作答。只有经过艰苦的、同时又趣味盎然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在这个意义上,问题也是一项任务,设疑就是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地去追问和求解。因此,悬疑性内在地蕴含着活动性的要求。

(二)生活性与真实性特征

问题情境从哪里来?普遍的看法是把知识进行适当的变化,使之具体化为某种场景。当然,问题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相联系,但它不能是知识的另一种面目。它应该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件或场景。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如果仅仅对知识进行转化,或者仅仅对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予简单虚拟,就很有可能设置一些虚假的问题,从而消解问题情境应有的功能。

(三)系统性与复杂性特征

为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课堂教学以知识内容为依据来安排,每一课时都规定了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问题情境要保持合适的复杂性与完整性,同时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书本上以文字符号来表述的知识是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的,相对于复杂多样的现实生活而言,它把其对象大大简化了。而问题情境就是现实生活,是一个个基本上未被简化的事件。这样的事件是多元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即是复杂的。抽象知识也可能是复杂的,题情境的难以理解,但它没有生活事件那样纷繁多样、变化万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当然也应具备复杂性的特征。

(四)主体性与情感性特征 创设问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问题情境应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应是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建构的,不能由教师单方面提供给学生。另一方面,问题情境的创设也不能仅考虑单个学生的需要。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就应当选择能够促进教师与所有的学生共同的交互活动的事件。即教师与每一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活跃的交互活动,以共同建构学习的意义。情感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事件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应当伴随着情感变化,情感性是问题情境的内在要求之一。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仔细甄别与筛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

四、设计问题或创设情境时应注意

精心创设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没有以感性材料支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空洞、乏味的。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在设计问题或创设情境时应注意: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愿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有效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数学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数学意识和能力

设计的问题和创设的情境贴近生活,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设计真实、亲切。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发展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

3、实施有效引导,促进数学思维和创新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问题中,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情境时更加重视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合理的、多维度、深层化地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易于打开,开展的实践、交流需结合内容有目的地、科学地、有价值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结合数与代数的教学,训练思维的有序性、灵活性;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训练思维的形象性、深层性;结合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训练思维的严谨性、简洁性;结合实践与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训练思维的合理性、科学性、开放性、独特性。

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体验,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明化。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积极的影响与发展。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即不是教师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跳跃着的思维火花,往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惊奇”。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因为这些“智慧之光”将可能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处理好“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4.既重过程也重结果,发展学生数学素质

过分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的结果也是不可取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太乐观的,以至于对后面的教学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让他们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不能一味的重过程而轻结果,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与掌握的不落实。

5、师生共同参与实践,促进活动能力的发展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与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双主体)共同实践,参与活动,其间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究,相互交流,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在友好的人际环境中,逐渐懂得合作的价值与快乐。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提供空间,为合作交流提供机会。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积累知识与技能的感性材料,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的有利因素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提供积极的影响。

总之,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适宜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打造一个简洁、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课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型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对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做出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关键词:初中课堂 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符合我们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明显地注重了问题情境的设置,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情感作用,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习的成果更加的有效。注重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一、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的原则

1、遵循真实性原则。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实践中运用学习的知识的机会。学习的情境创设的越真实,其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学习的知识就很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容易达到。

2、遵循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指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针对于学生的现在发展水平,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发展现状。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还包含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新的问题。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能够引发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品味,要唤醒学生们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并且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发展。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提供有利基础。

3、遵循合理性原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信息的理解、加工以及主动地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设计问题,才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转移到问题情境中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初中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1、把我们生活中的实际的生产实例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初中化学课程有很多可以联系到我们实际生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把化学技术和一些科学的原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比如在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的化学平衡和移动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火箭升空的实例。在火箭点火后会出现很多的棕色气体,而这种棕色的气体就是四氧化二氮的分解体—二氧化氮。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为了保证贮箱的安全,由于自动保险门在高气压时排除四氧化二氮,在气压突然减小的情况下,其迅速地发生分解,从而生成了二氧化氮。在化学平衡的角度来看,温度的升高以及气压的降低都利于平衡向二氧化氮的生成方向移动。

2、把语文诗词引入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把诗词朗诵的形式引入到化学教学中,这样不尽可以增加授课的感染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碳酸钙时,就可以饮用于谦的《石灰吟》,在这首诗中不仅仅包含着一种民族气节的高尚爱国精神,同时其中还包含了化学中的三个化学反应,这样的讲解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感,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多媒体屏幕上出现石林溶洞、石笋以及石柱的图像,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课堂的教学内容,石灰石在高温条件下变成生石灰,熟石灰与空气接触变出白色的碳酸钙等化学变化的知识,进而了解了在诗中的化学反应,学生也可以很快的完成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3、利用化学实验实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实验使化学教学显得生动形象且富有吸引力,更加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是一条很好的渠道。比如学习化学的相关性质时,可以增加滴水生烟这种趣味实验,学习焰色反应的时候可以通过烟火晚会这样的小实验来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由产生兴趣到引起疑问,再由疑问引起思考,这样对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

4、引导学生在完成课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作业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自己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难点或者疑惑指导学生生成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学生们主动地探讨和学习,让

学生进入到认识与实践当中去。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如今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要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动脑思考,引发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和探索。在教学中要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以及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化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参考文献:

创设化学教学问题情境的方法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化学新课程要求在化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问题情境, 往往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学习, 使他们体会到化学知识的趣味和渊博。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 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笔者对中学化学课堂常用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究, 以便为广大同行们在创设情境的实践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来谈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方法。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 创设趣味问题情境

生活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 也为学生们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化学环境。教师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 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运用探究性化学实验,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1.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课堂情境。

实验易引起学生奇想, 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从而把教学推向高潮。例如, 初中“盐”一节, 让学生表演铜币变“银”币的实验魔术, 将铜币依次在四个盛有无色液体 (实际盛的依次是稀硝酸→清水→硝酸汞→清水) 的烧杯中洗一次取出, 擦干净, 铜币就变成“银币”了。

2. 拓展探究渠道, 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 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 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例如, 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 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 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 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 乐中学”。

三、运用化学史料, 创设生动问题情境

1. 利用化学史实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化学史实, 可谓取之不尽, 历史上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 是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最好素材, 最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刻苦学习的愿望。例如, 在学习纯碱时, 利用化学史料介绍我国制碱专家侯德榜的事迹, 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学习的信心。

2. 利用化学故事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学生对故事最感兴趣, 一听老师讲故事就精力高倍集中。例如, 在学习硬水的软化时, 教师先给学生讲一则某国一小镇列车由水垢引发爆炸的化学故事, 在学生阅读完材料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问题:水垢是怎样形成的?请你寻找一些硬水软化的方法?老师启发他们:锅炉中的水垢由于加热水后产生的, 大家想想看怎样使水中溶解的物质沉淀出来呢?同学们听后茅塞顿开, 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四、追踪社会热点, 创设时尚问题情境

追踪社会热点, 利用科技成就来创设课题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 选取一些与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相近的内容作为课题探究的方向, 可解决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的陈旧性, 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 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时讲到了导电塑料, 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 了解导电塑料和它在人类认识导电物质进程中的意义。

五、运用认知冲突, 创设悬念问题情境

1. 利用实验奇特现象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利用一些实验产生与学生预想完全不符的奇特现象, 让学生感到疑惑不解, 从而进入“愤”、“排”的学习状态。例如, 在学习燃烧条件时, 我先演示“水下白磷燃烧”的实验, 同学们屏住呼吸, 睁大眼睛紧盯着水中的白磷, 一颗颗原本平静的心被激荡起来。接着问学生: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 但热水下的白磷为什么能燃烧?从化学本质上看, 又该怎样解释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 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答案。

2. 利用解决问题来创设课堂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解决化学问题指的是把学置于问题之中, 把问题解决看作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过程, 以问题解决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运用多种媒体等教育手段, 创设直观问题情境

1. 动画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是寻求好奇和好看的东西, 要求解惑的心情非常迫切, 利用他们的这些心理, 可采取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动画问题情境。例如, 原子分子一直是个难点, 要想学生建立分子、原子这些抽象的微观概念, 必须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可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大量宏观、微观、直接、抽象的信息, 让学生自己去感觉、发现信息所蕴涵的知识价值, 通过推理形成相关概念。

2. 录像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是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次革命。例如, 初中“燃烧”一节, 就可选放有关部门对易燃易爆物进行防火、防爆的消防录像, 或者火灾事故的现场灭火录像。

3. 网络问题情境。

网络通向世界的所有角落, 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应有尽有, 取之不尽, 用之不完, 通过网络可以创设出无限的教学问题情境。如在网络上去看火箭上天时液氢的燃烧;去看原子、分子的运动状态;去看纳米材料;去看硅晶片的生产……点击网络,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将是未来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手段。

4. 线图、图片、表格问题情境。

线图、表格具有表述简练, 线条清晰等特点, 它对于培养学生归类、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大有益处。如展示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并分析其特点、查阅人体内的一些液体和排泄物的正常p H范围, 利用这些表格、线图, 可逐层分析探究叙述方法来介绍相关知识以得出规律。

七、结合学生心理特点, 创设问题情境

1. 谜语问题情境。

谜语或歇后语本身就具有益智作用。在课堂中恰当的谜语或歇后语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寓教于乐与智中的和谐氛围。例如, 讲授二氧化碳时, 我先让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左侧月儿弯, 右侧月儿圆, 弯月能取暖, 圆月能助燃。”这时有些同学猜到了CO。

2. 小品问题情境。

创设小品问题情境, 用的时间虽然稍多, 但主要是学生活动, 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例如, 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 学生通过对女士和骗子的演绎, 讨论归纳出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老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 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3. 游戏问题情境。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 创设愉悦的游戏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 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 开阔思路, 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注意力集中, 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创设问题情境方法研究 篇8

【关键词】 高中 数学 问题情境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101-01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片面地强调数学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对数学发现过程的展示和数学直观性背景关注得少,学生普遍认为所谓数学就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定理和习题的堆积。目前,新一轮课程标准正在积极稳妥地实施,新课标主张“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因此,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素质的要求,无疑是我们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应以下面三点为依据:

1. 学生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能学);

2. 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即能反映人类认识成果(该学);

3. 学生应具有获得材料的意义和学习动机(愿学)。

一方面,要创设物化情境。主要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体验感受情境等。

另一方面,要创设人性化情境。这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首先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业务水平和智慧的闪光;其次是师生情感投入,形成和谐共振的情感协调效应;再次是促进师生间合作交流,产生平等、安全、和谐的心理。

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基本模式是:设置疑问——认知失调——探究讨论——问题解决——评价反思,其中关键的环节是设置疑问。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在课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在课中,拓宽学生思维,使教学过程高潮迭起;也可以在课尾,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其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

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又使学生学习时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新课改提出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只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正价值,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扩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案例一

讲椭圆定义前,教师让学生先用图钉、细线、铅笔等用具,按照书本要求画椭圆,思考并回答如题:

(1)图形是什么样的点的集合?怎样给椭圆下定义?

(2)图钉距离的远近变化时,对椭圆的圆扁带来什么影响?

(3)什么情况下画不出椭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作思考: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若小于(或等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

通过边实践边思考,学生就能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椭圆的定义,以及两个结论: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或小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连结这两个定点的线段(或不存在)。

这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眼、手、脑并用,不仅容易获得知识,而且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学会了探求性思维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2.通过教具模型创设问题情境

教具模型往往具有形象直观的特性,在遇到一些较抽象的问题时,教师若能恰当地使用教具模型来创设情境,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就常常会用到教具模型创设情境。

案例二

在高一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断及其性质》中,讲解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探究”中的提示,折出纸质模型。然后,在课堂上利用模型探究折痕所在的直线何时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通过对模型的观察理解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相关知识。

三、对情境教学的反思

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实验过程中,通过本人实践和与他人的研讨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值得我们深思:

1. 如何使问题情境教学更加有效。在教学实践中,本人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中,有时只流于表面形式的生动热闹,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最有效?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践智慧和教学需要,不断进行质量验证和再设计,直至令人满意为止。

2. 如何使问题情境教学更加深入课堂。在实践中某些问题情境,如活动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花费的时间多,在课堂中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或开展。如何采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弥补课时不足,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上一篇:预测任务下一篇:部队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