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感悟 在活动中生成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情境中感悟 在活动中生成(共10篇)

在情境中感悟 在活动中生成 篇1

在活动中生成

【摘 要】数学思维,造就了数学的空灵和纯净。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堂,不是老师完美的演绎,而是学生精彩的生成。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对话、共享、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创设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数学情境,多留一点点探究时间和空间,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依托智慧正确的评价方式,学生在相互启迪中愉悦,在相互博弈中精彩,数学思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课堂里飞扬。

【关键词】数学思维;感悟;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5-0087-02

一、创设生机勃勃的情境,支撑学生思维感悟

生机勃勃的情境好比是悠扬的和弦,它可以使单调的内容变得赏心悦目,把学生引入到妙趣横生的数学世界之中,激发探索的欲望,发展数学的思维,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力地支撑着提升思维的需求。

例如,在“分一分”教学中,一开始就把玩具、书、篮子、衣服、鞋子、饮料瓶等东西零乱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既不美观,又不卫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此时,笔者并不忙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他们思考:如果全班这么多学生都上来,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领悟到秩序能使生活有条有理,为他们自主发现和感悟分类的方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了分类的体验之后,开展“争当小小理货员”的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货架,每位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促使学生在“悟”中获得了学习过程的深刻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实现可持续学习。课后,要求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橱、衣柜。整节课寓数学思考于生活情境中,寓自主探究于操作实践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促使学生自觉地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从而领悟到数学思维所特有的魅力。

二、提供充足探究的时空,激活学生思维火花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脑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一年级学生初学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交流,感悟计算的含义和算理,内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在《5以内的减法》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摆学具”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时空,分三个层次抽象出算法。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汇聚和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火花,激活数学思维。

第一层次,初步学会表达图意。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看,谁来了?它们在干什么?”学生用三句话来描述每一幅图的意思,理解“去掉”的丰富含义,这样“减法”的含义就顺理成章了,顺应了学生的思维,然后再看图列式计算。算法的获得从最具体形象的看图开始,学生可以从图上直接数出结果。

第二层次,借助学具来计算。这是一个脱离实物的过程阶段,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师:“刚才我们都是看图来计算的,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助计算。请大家用小棒或圆片来摆一摆,算一算4-3等于几呢?”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理解了“减3”就是“拿(划)掉3个学具”,很容易得出“4-3=1”。

第三层次,教师出示一些口算题,学生独立计算,并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脱离一切外物的帮助,在理解“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的基础上,与已有的“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也就是数的分合的认识联系起来,直接得出减法的结果,内化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策略优化思想和结构性思维。

三、加强数学文化的整合,丰富学生的思维情感

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从而丰富思维情感。

七巧板是我国最古老的智力玩具之一。七个简简单单的几何图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五个成一定比例关系的三角形,竟能拼出千姿百态的各种图案,如此丰富的表现力,留给拼者极大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其神奇之处令人震撼。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笔者充分发挥网络课的优势,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设立“阅读资料”“探索奥秘”“作品欣赏”“说说看法”等栏目,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补充了教与学的资源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自由地浏览、拼摆、比较、分析,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不断积累,提升认识,使七巧板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心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情感。

四、依托智慧正确的评价,绽放学生的思维个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到全体,用真诚的心把学生思维的纽带解开,在微风的吹拂下伴着创新起航。也许他们的发言没那么出彩,也许他们的表现有点笨拙,但教师一个含笑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凝神的倾听,对他们来说都是温暖的鼓舞,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个性之花在课堂中随处绽放。

教学乘法口诀时,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进而归纳出6~9的乘法口诀。而在实际计算中,学生计算能力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个别学生记不牢、记不全。此时,笔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摘苹果”“找食物”等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能力。个别口算能力较差的孩子为了想得到小礼物,积极性高涨,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笔者不失时机地给他们机会,在鼓励中等待:“别着急,想想用哪句乘法口诀!”“你再想一想,肯定能得到小礼物!”“只要你算正确了,这只小猴就送给你了。”带动全班孩子给他们加油,耐心地等待,期待学生算得更好,学生思维的个性得到张扬。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教师给数学课堂增添一些新的“元素”,给他们搭建共享、创造的平台,他们的数学思维就会更加灵动,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课堂!

参考文献:

在情境中感悟 在活动中生成 篇2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好动、易兴奋、易疲劳, 注意力容易分散, 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很难!但他们的可塑性很强,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激发者以及决断者, 应该如何引导? 如何激发? 这些问题应考虑周到。故在设计本节课时, 我有效地运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自编诗歌、游戏等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案例描述]

本节课的主题是《My pencil case》, 主句型是“I have…”“It is/They are…”。学生在前几节课学习了关于文具、颜色类的单词以及单复数的表达。本课我将从文具实物展示、自己制作的颜色单词卡, 黑板上的颜色配对和板书、让孩子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让孩子操练句型时, 我结合了我校的“结构——情境——交际”, 先“帮”, 后“扶”, 最后“放手”, 让孩子们迅速掌握句型, 并用实物直观的展示给孩子单复数的区别和运用。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参与之乐, 思维之趣, 成功之悦”。

[案例分析]

Step1.Daily talk show

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I’m in NFLS.XC.Thisis my pencil case.In my pencil case, I have ….It is ….I have….They are….

Question: 1.What’s in my pencil case?

2.What color is it?

[设计意图]每日脱口秀是本校教学模式的特定环节。其内容一般是设计好的对话或故事表演。学生表演完后, 其他学生对其表演进行评价。这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也能促进学生的互评模式。

Step2.Free talk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How is the weather?

It’s ….

[设计意图]一年级孩子刚进校, 简单的问候后, 问天气。为后面sing a song做准备。

Sing a song < How is the weather? >

Step3.Presentation

1.Review color words.

T: What color is it? It is…. (词卡贴黑板)

(Show a pencil case)

T: What’s in my pencil case? Can you guess?

S: pencil, ruler, eraser… (文具类单词贴黑板)

[设计意图]在猜物品的游戏中复习单词, 孩子们都非常愿意参与。用单词卡片贴黑板, 为下面句子的生成做准备。

2.Show my pencil.

(1) T: Look! This is my pencil.So I can say?

S: I have a pencil. (学生对照黑板句型说, 老师将pencilcase的单词卡贴句型中)

T: What color is it?

S: It is green. (依然对照黑板说, 颜色单词卡进句型)

(此时黑板已出现了完整的句子, 带读)

I have a pencil.It is green.

Chant: I have, I have, I have a pencil,

It is, it is, it is green.

[设计意图]在结构中出现, 在情境中运用, 并在chant中巩固。孩子们寓学于乐, 潜移默化的掌握句型。

(2) T: This is my eraser.So I can say?

Ss: I have an eraser.It is blue. (对照句型, 老师带着学生说。)

Chant: I have, I have, I have an eraser.

It is, it is, it is blue.

(3) practice:

Show a picture about Peter

a sharpener& red / one eraser &white /one pencil case&blue

[设计意图]如果说前面是在“帮”、“扶”, 那么这边我将“放手”, 让学生自己说。Work in pairs:

A: I have a/an….It is ….

How about you?

B: I have a /an …. It is ….

3. (复数)

(1) T: What are they?

Ss: They are pencils.

T: How many?

Ss: Four.

T: What color are they?

Ss: Yellow.

T: So we can say, I have four pencils.They are yellow.

(板书数字, 颜色单词卡贴在句子里。完整的句子生成在黑板上, 孩子很容易读出句子。)

(2) nine erasers & blue (老师带着说)

I have nine erasers.They are blue.

(3) T: Who is she?

Ss: Mary.

T: What does she say?

Ss: … (two erasers & pink / three pens & blue / one pencilcase &yellow) (放手让学生说)

4.play a game:

(学生在回答前面问题时, 答对了老师就发给学生关于文具类的小卡片。)

(1) Look at the blackboard, there are two houses.The left oneis“It is….The right one is“They are…”

(2) If you have only one, go to the left one.

If you have more than one, you should go to the right one.

(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单数、一组复数。)

(3) Then, try to say: I have a/an ….It is ….

I have …. They are … .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 让孩子感知单复数的区别。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也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下, 轻松掌握句型。

[案例反思]

情境中感悟 碰撞中生成 篇3

案例:

王先生早在一个月前就向一家三星级饭店预订了一间标准间,并告之将于10月1日晚20:00抵店,酒店预订处接受了他的预订,并答应为其保留房间至晚20:00。9月30日王先生再次打电话确认了他的订房,表示会如期到达。

10月1日这天客房供不应求,到了晚上20:00,接待员小李查阅预订单时发现王先生仍末如期抵店,这时先前没订到房的两位客人又回到了饭店,告诉小李他们在别的饭店也没找到客房,小李一看已过了预期抵达的时间,便将为王先生保留的客房安排给了这两位客人。

刚安排好两位客人,王先生一家三口急匆匆赶到,王先生嘴里不停地说:“今天真是不顺,飞机整整误点了一个小时,我们紧赶慢赶总算到了酒店,都快累坏了,赶快安排我们进房吧!”小李只好说:“王先生,实在抱歉,按照预订确认的内容,我们将为您保留客房至今晚20:00,但现在是20:20了,今天又是‘十一’节,客房特别紧张,许多人都等着要房间,所以……”王先生未等小李说完就大发雷霆:“什么,你们也太不讲信用了!飞机误点又不是我的错,我才晚了二十分钟,你们怎么能把我的房间卖给别人?”现场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学首先必须具有显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因此我在选择引出案例的方式上,采用的是实际场景的现场模拟。在课前,我事先安排好几名有一定表现力的同学熟悉上述案例内容,课上,由他们分角色表演,展示上述案例的整个过程。同学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激发起他们探究的兴趣。

(二)引导自主探究,形成初步共识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说:“学生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探究,以形成共识。因此在学生对案例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分别从王先生、小李、饭店利益等角度进行讨论。先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这种状况,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学生各抒已见,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讨论到了一定程度时,教师针对案例及时进行分析讲解,梳理一下思维过程。从本案例中可断定王先生的订房属于口头确认性预订,并且他与饭店已约定好最后的抵店期限,即晚上的

20:00,按惯例,如到了规定时间客人仍未抵店,也未与饭店联系,在用房紧张时,饭店则可将保留客房出租给未预订而直接抵店的客人。由此可见,小李的做法没有错,他不仅照顾了两位未预订而直接抵店的客人的需要,而且也考虑了饭店的利益,因为从当时来看王先生很有可能是位无到客人。

但是,现在也不应一味强调或追究是谁的责任,而将王先生一家拒之门外也势必会影响饭店的声誉,王先生可能再也不选择本饭店,甚至还会影响到一批潜在的客源。作为一家服务优良的饭店应把客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要学会换位思考,王先生一家经过舟车劳顿却又没处休息,其心情可想而知,当务之急是为客人解决难题。

(三)促进合作互动,寻求解决之道

在学生对目前的讨论情况达成共识后,教师应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抛出,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共同寻求解决之道,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解决的要点是:首先向客人表示歉意,安抚一下客人激动的情绪,再用“升格”或“降格”的方法安置,因为飞机延误不时王先生的错,何况也只迟到二十分钟,等第二天再为客人换回房间。或者为王先生联系附近同类同档次的饭店,并派车送他们一家三口去,同时保证第二天一定为他们留出一间客房。今后的预订工作要更细致些:接受预订时要留下客人的联系方式,事先告之客人若不能按时抵店可来电通知确切的抵达时间,此外,在旺季尽量要求客人支付保证金。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学习,学生不仅对一些基本知识点如:预订确认的种类、客房短缺时的处理、投诉客人的处理等加深了理解,还巩固了宾客至上,处处为客人着想的思想,并学会了把这些要点串联起来综合考虑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搭建互动平台,举一得以反三

这是当客房短缺时进行处理的案例,对象是确认性预订客人。分析完成后,教师再次展示与此相关联的新案例,比如:临时性预订的客人或是保证性预订客人抵达饭店时,如果出现客房短缺的情况,该如何处理。让学生以学习组为单位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随机给予指点。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真正达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

反思:

案例教学,即是一种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师归纳提炼,学生最后演练等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本文所涉及的是在单招第一阶段复习时所进行的前厅案例教学。前厅部是饭店中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其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饭店的客房出租率、经济收入和饭店信誉。前厅部门的业务环节繁多、涉及面广、专业技术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有关预订处和接待处的工作,如:预订分类的方法、订房确认的种类、预订的程序、接待的程序、预订处与接待处协调联系的重要性、客房销售的技巧、客房短缺及客人投诉的处理等等。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书本知识已达到一定掌握程度,但还没理解透彻,前后知识点的联接还不够。选择这个案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处理当客房短缺时所面临的问题,使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除前厅的课程外,旅游专业的其他课程如客房、餐饮、旅游概论等也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进行教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加强教学效果。

当然,为更好发挥案例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在运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精心准备,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案例展开后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适时加以点拨、归纳,使教学生动有序地进行,师生配合和谐一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课前应明确教学目的,选择好案例并设计好问题。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主线,贯穿于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针对性、启发性、典型性原则,针对教学目的,选择一些包含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案例,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所选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使他们在实际运用时,能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讨论。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要面对案例积极思考,大胆议论,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知识,最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讨论的及时分析点评,这是对学生发言的一种肯定,当然也可能是一种否定,不过最好不要直截了当地指出发言者的对与错,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评判。当学生分析结论与观点出现错误时,教师可有意先不予评说,而是引导全班同学转换角度研究或引导深入思考追加提问,并最终得出问题研究结论。当部分学生的观点看法出现比较大的分歧时,教师不宜简单结论谁对谁错,而是抓住分歧,鼓励学生进行多向甚至逆向思维,然后再展开讨论并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即使是学生回答完全正确,也可佯装不解而向学生进一步提出更深更刁钻的问题,待一番有趣的讨论或激烈争辩后,再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可以促使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有效地把握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对有非常独到见解的学生,即使其想法不一定适用,教师也应该给予适时的表扬和肯定。

所以案例教学要能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学生、案例三者互动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展示案例,可以是教师生动但简明扼要的讲述,可以是图片实物的展示,可以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是实际场景的现场模拟,当然也可以是多种手段的结合,然后围绕典型案例,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单招旅游专业的教学,一方面单招的学生不同于其他职中生,他们有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单招的学生又和其他职中生一样,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而平时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旅游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典型的案例来实现教学目标确定有效果,可以让这些基础不是怎么太好的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有着实践能力要求的旅游专业知识。当然,案例教学也不是万能的,作为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一门专业知识。

在情境中感悟 在活动中生成 篇4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教师首先以诵读儿歌激趣导入:乌云密布天气闷,天空一片阴沉沉,闪电婆婆把腰伸,雷声响起一阵阵。从这些自然现象,你们知道了什么?

点评:采用儿歌的形式呈现,选取儿童知晓的生活常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师述:要下雨了,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们都慌慌张张地忙碌起来。想知道它们在干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王国里去看一看吧!用媒体播放动画片和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看。

点评:把握儿童的心理,吸引调动其多方面的感官,再次以情境激趣,为学生兴趣盎然地思考、理解奠定基础。

3、师提问:你在动物王国里看到了哪些动物?学生发言,教师边贴彩图边讲述:美丽的小燕子飞来了,可爱的小白兔跑来了,勤劳勇敢的小蚂蚁也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了

点评:从整体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条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告诉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借助汉语拼音、请教同学和老师等办法读准字音。

点评:看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听了精彩的故事,学生会不自觉的产生读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及时提出读准字音的要求,体现了识字和阅读的整合。

三、由浅入深,认读生字

1、媒体出示带汉语拼音的生字词,学生认读,教师及时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2、媒体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学生认读。

3、媒体出示单个生字(去掉词语环境,增加认读难度),学生认读。

4、打乱生字排列顺序,学生认读。点评:这一环节由易到难,符合认知规律,意在反复强化认读,寻找规律。逐渐建立字型与字音之间的联系。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克服困难的好胜心,学生认读兴趣浓厚。

四、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读。

2、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相机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感悟。

在学生读小白兔的动作不到位时,教师出示小白兔图片,说:小白兔有些不高兴了,它想,自己是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呀,你们怎么读得一点也不活泼呀?你还能试试让小白兔高兴高兴吗?在学生读小鱼跟小白兔的对话时,教师适时点拨:小鱼和小白兔是好朋友,小鱼非常关心朋友,担心朋友淋着雨,你们能读出小鱼对朋友的关心吗?

在评价学生朗读时,教师也通过创设的故事情境来进行。如在学生读得到位时,黄教师指着动物图片说:你读得真好,看,小白兔在向你招手微笑了;你读得太棒了,小鱼非常喜欢你等等。

点评: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善于以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在情境中读的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而且感情朗读就不仅是目的了,它更是理解和感悟的方法。

五、角色朗读,深化体验

1、学生小组里分角色演读读课文。师随机指导。

2、请学生上台分角色演读课文。

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当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有的小组在分配角色时,出现了一个角色多人争演,而有的角色却无人问津,学生们为了争一个喜欢的角色各不相让的情况,教学难以进行下去。黄教师这时并没有责怪学生,也没有包办分配角色,而是充满爱心地说:看,小蚂蚁没人理睬,都伤心的流泪了。你们说,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的意识到了自己的不是,角色分配问题迎刃而解。教师这样处理,既灵活机智的驾御了课堂,又润物细无声的向学生渗透了协作精神的教育,体现了教学的机智和训练的综合性。

六、鼓励质疑,拓展思维

1、师提问: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活动与天气变化有关?

点评:不失时机地总结和拓展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师小结:今天的收获真不少。大家向课本、同学和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在大自然里,在生活当中,到处都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藏,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你们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点评:是总结,更是启发。还让学生意识到不是仅从书本上可以学习,生活是更大的课堂。

【总评】

黄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在于:

1、紧紧把握新课标的主旨,突出识字和朗读两大重点。

2、将教师定位于和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在充分尊重学生及其独特体验的基础上,与学生真诚的做心与心的交流对话。

3、以一颗童心将自己的教学机智与创设教学情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在情境中诵读、理解、体验、感悟,营造出了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快乐中生成作文的论文 篇5

摘要:作文与快乐听起来似乎水火不相容,而真正要想作文教学有生命力,就要让两者巧妙结合,怎么才能做到呢?笔者从“善积累、巧指导、勤实践、活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习作教学 快乐学习方法策略

说到作文,大多学生“谈虎色变”。作文与快乐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水火不相容。而真正想让作文教学焕发出生命力,只有让学生从心里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对此,结合个人在教学中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善积累,开源头活水

1.诵读美文,润“作”无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作文是说话,作者通过一篇文章可以真实地告诉人们一件自己的认为重要的事情,可以带着好感或憎恶向人们介绍一个典型人物,可以激情满怀地呈送给人们一处壮观的丽景,也可以精心地向人们雕凿出一件精美得足以引人入胜的物品。显然,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都是围绕语言文字活动的。二者比较,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作文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其中吸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学生学作文,一定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热爱读书,学会读书、读更多的书,从阅读中多多地吸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所获取的知识和方法也就越多,作起文来也就越容易。多年来,我在班级开展了“诵美文片断”活动,先指导学生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美文,在早读课时声情并茂地朗读,而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美文,让家长根据孩子的记忆能力监督背诵。这样的在诵读美文中,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感悟生活,闪现灵性

小学生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那么习作训练首先就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语文教学论文 )例如在学写动植物时,我不是让学生拿起笔来就写,而是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有物可写。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自己获得的喜悦,有受到挫折的懊丧,也有被责难、被误解的愤慨和惆怅。我鼓励学生大胆写这些生活,习作中自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出孩子率真的灵气。

二、巧指导,授之以渔

所谓指导,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泉涌。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平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为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指导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引人思考。“奇”就是不寻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在想象作文《后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诉苦”:每天早上起床后总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早饭,洗衣服,时间不够用,要是家里安装了电子保姆,定时完成预定的工作,那该多好呀。学生一听,笑了,也纷纷应和我。此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想要些什么来帮你解决呢?教室里刹时热闹起来,有同学说要一支“电子纠错笔”,发现写错别字马上会发出警报提醒你;有同学说要一本“感应字典”,只要你把这个字的拼音字母或字形写上去,字典上会把这个字的相关信息显示出来……讨论还在进行,这时我板书了作文题目《20 年后的……》,说:“同学们,或许我们现在设想的,20年后都已出现了,到20 年后的世界里去把你想要的东西拿过来吧!”学生疑惑不解:“老师,今天的作文写这个?”我笑着点了点头。不一会就看见学生们面带笑容,欣喜地开始今天的习作。

三、勤实践,倾诉真情

生命活动是作文不竭源泉,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是最熟悉的,也是最珍爱的,更是乐于表达的.。因此,作文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引导他们捕捉生命的真实感受,倾诉于作文当中。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我组织了多种活动,从“辩论会”“成语接龙”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今天我当家”“给妈妈惊喜”……学生们在活动中心情地体验着“快乐作文”的快乐,作文兴趣浓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了。

四、活评价,享受快乐

1.沙里淘金,捕捉闪光点

心理学家认为:在每次成功的时刻,孩子总会发现新的自我,这将成为向上的动力。因此,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点滴的进步,这对引发学生对作文产生持久兴趣显得格外重要。作文评语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直接的一座桥梁。教师要懂得欣赏,要用一种充满赞赏的眼光去评价每一篇习作,用极富激励性的语言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的一句话,甚至只是一个词,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不再感觉手中的笔是那样沉重,让他们时时有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觉始终有人的关注他,关心他。这就要求老师在组织作文评改时除了要横向比较,还要注重纵向比较,让基础差的学生,在各自己的过去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的进步,树立起写作的信心;同时也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要被别人超过的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提高。

2.构建平台,体验成功

在情境中感悟 在活动中生成 篇6

--《学会合作》教学片段及评析

◆ 海门市平山中心小学 袁兵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做一下书上的实验。(取出一只小玻璃瓶,7个穿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口,找7位同学上台表演,交代清楚实验的方法,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如何合作取出彩球,并计算时间)

(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7位同学上台做实验,其他同学边看手表边观察,并适当作记录]

师:刚才这7位同学用了多长时间做完了实验?

生:(齐声)15秒。

师:文中的7个小学生呢?

生:他们只用了3秒钟。

师:15秒,我们用的时间比他们长多了,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能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1:刚才在实验开始时哨响的一瞬间没有人拉球,浪费了时间。

生2:刚才他们没配合好,没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生3:我发现他们刚才在拉球时,都只顾自己,急着把球拉出去,几个同

学一起往上拉,球被卡在瓶口,出不来了,他们没有合作好。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如果房子真的着火了,而他们没有在极短的时间内逃出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假如遇到这种情况,你将给他们提那些建议呢?

生1:我想我们首先商量好,然后有秩序地逃出去。

生2:我要把大家组织好,有秩序地、迅速地逃出去。

生3:我想先让别人出去。

师:(面带微笑地说)对,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案例解读:

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本节课上,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不仅参与了操作、观察、记录,而且还通过交流、展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或收获,这样的学习过程无不体现了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学生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体验语文,学习语文。

二、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比较、发现差距,并通过自主发言,发掘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行思想教育,然后小结,最后轻轻一句“对,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给学生的印象很深。从学生的表情可知,思想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才不会失之于空泛。

怎样让幼儿在动态中生成科学活动 篇7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幼儿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是科学活动的设计者,创设良好的活动情景关键在于讲究方法,正确引导。因此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桥梁作用,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培养兴趣,激发活力,真正成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小主人”。具体操作上要注意掌握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的求知欲,顺势而为,尊重幼儿,从幼儿的需求出发,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为幼儿创设一种易于接受的情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和探索,最终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例如在“物体的沉浮”这节科学活动中,我在说明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和幼儿共同动手进行鸡蛋的沉浮试验,既讲解,又指导,还示范,让幼儿既在思考中增加认识,又在动手中获得知识,从一件简单的活动中不仅让幼儿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还提高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二、问题引路,探索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方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的积极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激发幼儿去探索,提问是引导幼儿探索科学活动方向的重要棋子。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未教先思,立足实宗,根据不同年龄水平的幼儿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问题;二是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围绕科学活动主要内容,提有利于帮助幼儿思维的问题;三是要由浅入深,逐层推进,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回答问题中感受提高。我觉得在每一节科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每一次提问,对幼儿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设计的合适、运用的到位,不但可以激发幼儿的自身学习兴趣,还能使幼儿在欢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扮演好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不要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在温馨的氛围中,培养良好的兴趣,使他们象个真正的“小科学家”。

三、材料支持,探索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动力

科学材料是客观存在东西,是幼儿在活动中探索的对象。在多年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坚持发挥材料的纽带作用,来增强科学活动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在材料的选择上,既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又坚持教学要求,不但选择色彩鲜艳、形象有趣、活动性强的,而且注重让幼儿拿到手后就可以玩,从而有利地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材料的探索动机。如在科学活动“哪辆车跑得快”中,准备的操作材料的汽车中,我们坚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既有汽车、玩具车,又有赛车、三轮车等,不但做到了让幼儿感兴趣、又熟悉,而且满足了幼儿对汽车的探索欲望。

四、方法合适,提升幼儿对科学活动的经验

在情境中感悟 在活动中生成 篇8

数学吧优秀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让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在魅力中生成》数学网优秀教学论文

数学网推荐论文@文文 :从教数学到至今,我一直都很信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数学的人真正被充满智慧的数学课深深地所吸引了,那么学数学的人才会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数学之所以具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数学的趣味和其无法比拟的魅力。数学老师就需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不断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独特的学科魅力。用数学独特的学科魅力来吸引学生,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善于探究的美好品质。这就是所谓的“数学美”。:智慧 语言生活倾听阅读兴趣魅力生成

数学是美的,它的美不在于华丽的外表,不在于精致的妆容,在于它的文化韵味,它的潜移默化,它丰富的知识、精巧的方法、博大的思想、美妙的思考,只有用心去体会,才会懂得它的美它的文化价值。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克莱因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促使他们能从更高层面上想问题,并形成理性的思考、积极的人生

第 1 页 态度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和追求,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提升为经验,把经验提升为智慧。使学生对数学越来越敏感,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刻。

用数学课堂的吸引征服学生,这应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追寻的目标。

数学是充满理性和智慧的一门学科,所以需要学生在进行冷静的思考,在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如果只靠外在的形式激发的兴趣,那么功效会非常的短暂,对以后的学习数学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只要让学生对数学自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这种兴趣才会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真正原动力,而且会受益终身。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放在心里,用这样的心思来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出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的美好品质。让学生饱满的精神世界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滋养,促使他们能从更高、更远层面上思考问题,从而形成理性的思考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学生对充满智慧的数学的不断探索和不懈追求,而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规律和现象升华为经验,把经验提升成智慧。使学生对学习数学越来越感到敏感,越来越感觉到视野更开阔,思想越来越深刻。用数学课堂的吸引征服学生的眼球,这应该是

第 2 页 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追寻的目标。要想使每位学生都喜欢数学,而且能够永恒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除非让他们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否则是没有不行。在数学课堂中,我坚持做到以下的几点: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充分感受到阅读在数学中的魅力,不断提高自主学习数学的水平。

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比如:在讲到北师大二年级上册《一分能干什么》中这道“帮小糊涂改错”的练习题时:“我每天晚上睡9分钟,早晨 6:00起床,然后下楼锻炼身体,我跑50米用了12分,跳绳10下用了7分。煅炼完身体后,我回到家,刷牙用了3秒钟,洗脸用了2小时,吃早餐用了15 秒钟,吃完饭去学校上学。”一遍读完后大多数孩子还没有什么反应,我就又要求孩子们读了一遍,当第二遍还没有读完时好多孩子大笑起来,阅读的越熟练全部该对的概率就很大,因此,我们应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使数学阅读之花芬芳灿烂、奇香四溢!数学阅读是指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调动潜在的思维灵性,通过阅读数学教材、教师呈现的文字信息和图片音像资料、学生积累的素材及课外数学读

第 3 页 物等相关材料,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兴趣带来的乐趣,在兴趣中享受数学带来的魅力。新课程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模仿只能跟着走,创新才会出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还学生主人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总结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兴趣在游戏中表现,又通过游戏产生并得到发展。通过许多游戏,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他们的兴趣就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讲到

当然,在教学中,教无定法。不管是用什麽方法,都要坚持讲练结合,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路。课堂上要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即使学生回答错了,经过再次纠正,也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把“课堂”改为“学堂”,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

苏霍母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

第 4 页 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咸。”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使自己成为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的希望和需要,从而体验到认识的欢乐,使他们感到知识是一种帮助学生接触生动的事实和现象,从而体验到认识的欢乐,使他们感到知识面是一种让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实上,往往是学习的某些成功或某次成功导致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的萌发,并在兴趣的推动下取得更进一步的学习成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 “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反之,学习上的不断失败会抑制学生最初的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学习成功,导致学习兴趣的更缺乏,从而形成“失败——缺乏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有情、有趣、有味,要全面优化课堂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肯下苦功夫,在实际教学中慢慢探索。总有一天,启迪真理的钥匙

第 5 页 会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教学一定会获得成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三、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在经历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生活经验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数学学习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美丽的校园如诗如画,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中充满着数学知识,我们在学习“千米与公顷”时,同学们在充分的感受和实际调查下,初步感受了生活中数学的奥妙,而后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测量出1千米到底有多大,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积极探讨测量方案,体会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

第 6 页 就有数学,而且离的很近,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的愿望。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淘气自己做家务。擦桌子用了5分钟,烧开水用了 10分钟,拖地板用了8分钟,请你帮忙算算淘气至少用了多少分钟? 恰当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有效地运用数学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质的飞跃。教材中的一些习题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甚至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如教学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作为新知的练习:学生顿感有趣,积极思考,争着回答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终于发现了问题,原来这就是的应用,当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热情高涨时,教师又提出了问题: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这

第 7 页 句话:“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要想使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长久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非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不行。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世界各国数学家以各自的理解和认识赋予了数学思辨的光芒。数学家以其智慧的“美丽心灵”奠定了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人们公认和推崇数学的至高无上,恰恰在于它的“美丽魅力”。甚至每当人们去求解任何一道数学问题,或力图攀登一个数学高峰,都被誉为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数学以其魅力而为公众所接受。

四、认真倾听不但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让学生慢慢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感受到倾听的魅力。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素养,是一种习惯。李政涛先生:“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蹲下来看学生,我们认为主动倾听的价值不仅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所说的对话教学中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尊重、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呼应和交融。因此我们呼吁:教师要做一个主动地倾听者,学会如何倾听,可是做为一个教育的主体——学生,我觉得更需要做一个主动倾听者,听课堂同

第 8 页 学的交流,听教师的引导,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也许有人会觉得学生倾听就意味着接受学习,可是我们知道,不管采用探索学习还是接受学习,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不是所有的知识学生都可以直接进行探究的,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得到引导,需要听取学习小组成员的意见与建议,交流的时候需要倾听别人的成果,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听,才会有更多信息来源;听才会引起真正的思考与共鸣;听,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听的课堂才是真正互动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好的课堂必定是师生共历的课堂,是生生、师生之间不断互动、对话的过程,有对话,必定要倾听。在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课中,教师出示了问题,一幢高楼,共12层,每层14户。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户?学生列出算式,进行算法探讨。交流的时候学生个个非常踊跃,方法有5种。但是我注意到很多学生对别人发言无动无衷,甚至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很不耐烦,只是着急地在叫:“老师,我来,我来!”其实,在倾听发言的时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倾听别人的想法,对照自己的做法,如果学生这个时候能注意倾听,其实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当教师把所有做法展现在学

第 9 页 生面前的时候,师问:“你们觉得哪种做法最方便呢?”很多学生自然都说自己的做法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类,尝试做题,得到优化。如果教师注意了让学生在交流的环节进行必要的倾听,必然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充分培养边倾听边思考的习惯,对学生能力培养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仔细品味我们的课堂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当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还没表达完整甚至问题还没提出时,学生的小手就举得老高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喊着:“恩!恩!老师,我!老师,我!”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可是前后几个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补充,没有更正,没有拓展,没有总结和归纳。当动笔书写时,被否定的错误答案仍然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身上再次出现。倾听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一条渠道或途径。一个不会倾听的人怎能撷取到别人思想、思维中的精华呢?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当学生逐步体会到倾听的作用,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充分体验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的课堂上就不仅会有活跃、热烈的讨论、争论的场面,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的情形。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第 10 页 更高效,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做好倾听的表率。课堂中的一个场景:关于分米、毫米的教学,教师问:“找一找,生活上还有哪些1分米长的东西?”生1:1分米的铅笔。生2:10厘米的尺子。以上两个答案,教师都非常重视,让学生比比划划,生3:婴儿的鞋子。生4:婴儿的手。这两个答案,教师听了就 “嗯”了一下,继续下一个环节了,一种漠然的表情。而这两个学生本以为自己的想法很特别,现在却受到这种待遇,霎时灰心丧气,坐下去再也没有发过言,对别人的发言也似听非听。教师就像一面镜子,你做什么,学生就能照见,耐心倾听,不管对与否,这是一种态度问题,错的引导,有道理的予以肯定。学生要成为一个主动的倾听者,不是朝夕就能成为的,它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平时教学中只要我们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逐步让学生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

总之,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给孩子的数学应该是那些孩子利用自己的个体经验能够学习的数学,我们与孩子一起营造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充盈生命活力,促进智慧生成、洋溢生活气息、呈现灵动色彩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魅力无穷的。让我们与孩子一起体验互动,感受数学的课堂魅力吧!

在互动中生成,在互动中飞扬 篇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本质是“交往、互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在语文课堂中進行互动,以激活语文课堂,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的天空呢?

一、生与本的互动,让探索焕发活力

生与本互动是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教师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不断进行。

《颐和园》一文用优美的语言,叙述了颐和园的怡人风光。文字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阔意境之中。

二、生与生的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

互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平等。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游弋、跳跃、感受学习的愉悦。

语文教师应当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中,教师喜欢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我就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让学生自学课文中四次对话,提示:你发现小鸟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人类人为地阻碍小鸟和小树的友谊,你有什么感受?对于这些,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或小组合作,或个人自学,同时又将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深切体味到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信守诺言的真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学生畅所欲言,个体见解得到充分显现。

三、 师与生的互动,让交流成为习惯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通过教材实现思想交流的对话过程。师生交流时,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们,老师就是巨人,你们就是悻悻然从花园里被赶出的孩子们,听到我严厉的斥责,你们将会怎样回答我?(提醒:注意回答的语气和神情,应以巨人容易接受的方式。真诚开导,尽量做到至情至理。)每当有孩子劝说,我都以巨人的思维和动作方式及时回应,让孩子既理解了故事的真谛又明确口语交际的诀窍。这里,我真的成为 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在互动中,师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人与机的互动,让语文学习兴趣盎然

网络课堂拓宽了教学内容,提供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突出了资源共享,实现了友好的人机交互,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自主权。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先放手让学生网络查找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共享一次丰盛的文化会餐;知道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结晶时,孩子们纷纷搜寻起有关长城建造的历史和神话故事。津津有味的搜索和阅读,锻炼了学生动手搜索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作业更有趣味性,将有些课文的习题以闯关的形式设置到学习游戏网页上供学生自查学习效果。当学生闯关成功时,电脑会及时对闯关者进行表扬或奖励,或是一句表扬的话,或是学生喜爱的图片,或是一段动听的音乐……当学生闯关遇到困难时,它会鼓励学生再试一试;如果连续二次闯不过去,它会提醒和帮助闯关者,让学生顺利过关。这种作业,既省了老师批改的时间,又增强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在情境中感悟 在活动中生成 篇10

一、尊严在倾听中彰显

佐藤学教授一再强调:“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教师只有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并像采撷珍宝一样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才能创造快乐教学的新天地,最终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互相依赖和倾听关系。学生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地听取、思考和反思别人的观点,并能够平等地参与交流和探究。他们不再只是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是在同伴的观点中获取营养成分,来滋养和丰富自己。日本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写道:小豆豆因为“淘气”被迫退学后来到巴学园,他见到校长后的第一句问候竟是:“你是校长先生呢,还是车站的人?”对于这样一个不懂礼貌的学生,校长竟然也是笑着回答:“是校长先生啊。”而且这个笑着的校长开始聆听这个因“捣蛋”闻名而被迫转学来巴学园的“坏孩子”。长达4个小时的“倾听”,直到最后“小豆豆绞尽脑汁地想啊想,但这回却是真的找不到什么可说的了”为止。而且,在这次长达4个小时的倾听中,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还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还不时地边听边笑边点头,有时候还问“后来呢”“已经没有了吗”之类的问题。就这样,小豆豆感到平生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从而产生了“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的念头。由此可见,尊重在倾听中彰显。

例如,在教学《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一课时,在探究完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及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之后,我展示了一道拓展题:若要研究光对豌豆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按照控制变量的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然后与学生讨论交流。在多组发言后,形成了共同的设计方案:把40粒豌豆种子平均分配到A、B两组,其中A组有光照,B组无光照,但温度、水分、空气三个条件相同。这时班上季宸弘同学胆怯地举起手,我示意他回答,然而他声音却很小,我立即走到他身旁,拍一下他的肩膀,这时他声音立即大起来:“我认为温度控制相同是不妥的,温度应设为25℃。”我故作不懂,“为什么不妥呢?”他接着说:“如果让它们都处于0℃的话,A、B组中的种子都不能萌发,实验就不成功了。”我在倾听,其他学生都随我共同倾听,没有嘈杂声,只有静听。突然教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我接着追问:“除了控制相同的量外,还有什么要求?”学生一下涌动起来,最终达成共识:“条件相同且达到各自的最佳条件。”这样,因我的倾听激励学生大胆回答,因我的倾听带动所有学生倾听,因我的倾听学生涌动着智慧的生成,因我的倾听提升了学生的尊严。

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走向学生和谐对话,学生最初与最后的发言才会发生质的飞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堂不仅是倾听知识之所,更重要的是课堂应该成为互相‘倾听生命的内在尊严之所。”

二、智慧在对话中生成

优秀的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言,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这些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不但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时,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学生通过同伴的思考和帮助,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深化了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

例如,在教学《物质的比热容》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家都看过糖炒栗子吗?(展示图片)在糖炒栗子时加入沙子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

生1:炒栗子时,要来回翻铲,沙子覆盖到栗子上,我觉得加入沙子可以让栗子受热更均匀一些。

生2:那加水更能让栗子受热均匀,怎么不用水煮栗子呢?

生3:加水当然不行,水的沸点低,沸腾了就不再升温了,达不到糖炒栗子的温度。

生4:我明白了,加沙子是因为沙子比热小,受热升温快,可以通过热传递把热量传给栗子,使栗子更容易熟。

又如,在教学《大气的压强》时,教师做完覆水杯实

验后,问到:你对这个实验作何感想?

生1:我感到最奇怪的是当杯子倒置过来时,硬纸片为什么不掉下去?

师:这个感想好!切中要害!那么,大家就来想一下当杯子倒置过来时,硬纸片为什么不掉下去。

生2:是水杯把硬纸片粘住了。

生3:不对!水粘不住硬纸片,这是生活经验。我看还是有别的原因。

师:这个方向指得对!看来你将来是当领袖的材料。(同学们哄笑起来)

生4:与硬纸片接触的物体只剩杯子,这个杯子肯定不能粘或吸引硬纸片。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与硬纸片接触的物体?

生5:没有。

生6:有!刚才老师讲了“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我们的实验是在空气中做的,所以与硬纸片接触的物体还有空气。现在看,与硬纸片接触的三个物体(水、杯子和空气)中,唯一有可能给硬纸以作用的是空气,这个作用能够向上支持杯子中的水和硬纸片。

师:你的分析与推理是正确的!根据生6的分析与推理,在这个实验中空气对硬纸片存在作用。这是客观实际!那么,如何理解和接纳这个客观实际呢?(学生思考)

师:我们学习过“液体”,液体有许多方面与气体相似,如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等。大家能不能从它们的相似之处去理解空气对硬纸片存在的作用?(学生思考,小声议论)

生7:由于气体与液体有许多相似之处,液体能产生压强,所以气体也应该能产生压强,有压强就会对物体产生作用力(F=pS),这个力就支持住了硬纸片和杯中的水。

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此的宽广,他们的回答透露出各自思维的独特性。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关注了孩子独特的思考方式,尊重孩子的思维差异,并在对话中学会倾听,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课堂上师生通过对话演绎出思维的精彩,而教师通过“串联”将智慧不断延伸。

倾听产生真正的对话,对话促成真正的倾听,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生本意识”在心中扎根的教师,才会真正去倾听;也只有让“生本意识”在课堂上产生风生云起的效果,教师才能促成真正的对话!在这样的“倾听”与“对话”课堂中,学生的智慧才会迸发,思想才会升华。正所谓:“吸人之长,启己之思。”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学本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文萍.创新型课堂教学设计[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如齐.洋思初中的教学理念与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佐藤学著.钟启泉,阵静静译.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社区党支部换届主持词下一篇:感人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