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教学模式初探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情境式教学模式初探(通用8篇)

情境式教学模式初探 篇1

主题式情境是指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设置相应的融语言、声、文、图、像等为一体的、一连串的有衔接的“子”情境,构成一个有鲜明内容的,有教育意义的单元主题情境。

主题式情境教学,源于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而信息技术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进行体验、自主、合作、探索、交流、反馈、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主题式情境”学习模式产生的背景

放眼历史,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形式,早有记述。《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就是强调通过师生谈话来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在西方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一书中,也提到了教师如何利用大自然的情境来引导爱弥儿找到回家的路。这些都是情境教学的萌芽。

从思想理论上看,名副其实地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当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维教学,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的观点。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从古代的“意境”论、近代的“境界”说以及心理学中关于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等学说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育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情境教育充分开发了学生大脑左右半球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思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对实施素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在迫切地呼唤情境:其

一、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信息技术具有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创造性和明显的时代发展特性。然而也有致命的弱点,这些纯粹的、机械的、枯燥的、不连贯的操作也在无情的打击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褪着信息技术这一特色学科的魅力。因此,急需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情境作为一种“灵药”,以其独有的手段唤醒了学生的元认知,串联起各个环节,化解了诸多不利因素。其

二、传统课堂教育情境的创设,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原有经验,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能够将文本、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甚至是人工智能进行合成,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信息技术课堂上有其天然的优势。

主题式情境教学就是我在近几年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实践中借鉴李吉林老师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在原有情境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某一特定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探索交流、创新发展等能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过程。通过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一般主题情境教学法比较,它主题鲜明、情境创设一脉贯通,同时又不忽略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二、“主题式情境”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这种建构有利于与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他们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的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即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注重情境,认为个体、认知和意义都是在相关情境中交互、交流(即协作)完成的,不同的情境能够给各种特殊的学习者不同的活动效果,也就是说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并且认为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2、情境教学理论

情境教学“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概念——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活动情境、校园情境”,“渗透着教育者意图”,“使儿童的生活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是富有教育的内涵、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乐趣的生活空间。这就是情境教育特意创设的或者优化的情境。”

3、心理学理论

(1)认识的直现原理。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儿童的意识也同样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2)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情意活动)统一的过程。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根据。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信息流是刺激学生的情境;情感信息流则是知识信息引起的反应。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信息流共同合成教学活动的信息总流。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三、“主题式情境”学习模式的操作要领

从粗线条看,“主题式情境”学习模式一般分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是情境的创设、情境活动中的探索交流、情境活动中的拓展应用,当然每个步骤里又有一些细部处理的操作技巧。

(一)情境的创设

1、情境的设计(1)主题情境的设计

好的主题应当是和课程知识点紧密耦合的,主题完成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同时也推动了主题的深入。有些主题教学采用的主题在考虑其中的紧密耦合上缺乏熟虑,比如主题和知识联系的恰当性,主题推动环节如何设置,主题在推动技能需求上是否合理,环节间连贯性如何,是否是自然的必须的连贯,通过获得技能支撑后,是否体现了对主题的认识或者思考的提升。不然,主题只能漂浮在课堂上,文化成为了装饰品。

主题情境可以尝试的几种主题:A.节日类、日常运用类。如母亲节、圣诞节、制作校园名片、做广告等等。B.知识类。一般选自科技或文学知识性课文、课外读物,突出知识性和对知识的发展性的运用。C.时事、教育类。这类主题主要选择于时事新闻、思想教育等方面。如《嫦娥奔月》、世博会、奥运会等等。D.童趣类。主要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卡通人物、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等。

(2)“子”情境的设计

“子”情境围绕主情境进行展开,一环又一环,像“众星拱月”般环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子”情境的创设要兼顾层次性、现实性、思考性、针对性、直观性、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2、创设情境的种类(1)质疑多思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探知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教学word中“插入艺术字”一节,当学生了解了插入的方法后,我提出了如下问题:(A)怎样修改文字?(B)如何改变艺术字的样式?(C)可以改变一下艺术字的形状吗?(D)怎么让艺术字“衬于文字上方”? 这样,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同时,也就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自然而然完成了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成就感,体味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2)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富有情趣和寓意的故事情境,以故事的形式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复制与粘贴》一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创设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花儿们都竞相开放,花园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鲜花,把蜜蜂都吸引过来了。(出示一只蜜蜂)这么美丽的花园,你们觉得一只蜜蜂够吗?你们能不能运用“电脑”这个好朋友多请你几只蜜蜂来呢?

这个情境以故事为引线,让学生在实现小动物愿望的强烈驱动下愉快主动地学习。这个情境不仅有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将本节课复制、粘贴、移动、透明设置等学习重点和难点融入到小动物的愿望中。教师激趣引趣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3)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教学博客时,有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平时大家都喜欢上网,谁能说一说你上网都做些什么?

生:聊天、电子邮件、查资料、游戏、娱乐„„

师:大家都很喜欢上网,你们知道当今网络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

师出示:今天,你微博了吗?

教师从学生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网络入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揭示这堂课的主题——博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学生所熟悉的徐静蕾、刘翔等名人的博客世界,不仅激发起学生创建博客的愿望,而且也让学生认识到博客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作用。

(4)寓教于乐的游戏情境

游戏活动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好形式。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鼠标的操作》时,我让学生先玩一玩《七巧板》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单击、双击、右击、移动和拖动。

(5)„„

(二)情境活动中的探索交流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师宜适当引导、启发,让学生去进行自主或合作学习,通过尝试、观察,探索、思考、交流等学习的过程,掌握正确的方法,感受成功的乐趣。

1.探索交流的过程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先尝试后交流,边探索边引导”的原则。过程是这样的:

(A)分析任务

针对情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开始思考要解决些什么?(B)尝试探究

学生们开始有目的尝试,教师要巡视,及时掌握学生尝试探究的进展情况,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探索中遇到问题,进展不顺利,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些提示,或者让学生参考书本、学习单等等,降低些探究的难度。

(C)讨论交流

尝试探究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看法可以争论,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内容,拓展了思维方法,锻炼了学习能力。

(D)个人总结

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堂课上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出结果,或者在讨论交流中明白所有的知识。有些学生交流的时候是懂的,自己操作的时候就不会了;有些学生是“依葫芦画瓢”;还有极个别学生可能似懂非懂。因此需要个人独自巩固练习,内化提升,形成系统。

如果B部分探究内容较多,或者步骤较复杂,我们可以将B部分分解,B-C-D,循环操作。

2.探索交流的方式(1)小组合作

为完成某个任务,小组内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讨论交流,一起分工合作。例如:在完成PPT报告的时候,小小组内就可以根据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定好合适的报告主题,再进行合理分工:找图片、找文字、制作、修饰等等,每个成员完成一环,有条不紊,充分发挥了协作精神。

(2)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情景自己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获得结论。以此体验成功,培养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学如何“插入一张新的幻灯片”这一小任务时,我大胆放开,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尝试,最后学生竟然发现了七、八种方法。这种尝试让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去探索新知识、完成新任务,学起来更为轻松。

(3)导师制

导师制介于两者之间,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发现探究能力极强的同学顺利完成任务后,让他们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学生探索。

(三)情境活动中的拓展运用

运用能直接反应学生学习的成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题式情境”教学中的拓展运用是指创设综合性较强的“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掌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设置拓展运用情境的要点: 1.综合性强。

例如:在教学《方向键的使用》中,在学生知道了四个键的作用和掌握了如何操作后,我设置了综合运用上下左右四个键的情境游戏任务《捡垃圾》,让学生巩固提升。

2.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中画直线、虚线的内容中,在学生掌握了画直线、虚线的方法后,我设置了这样与生活相结合的拓展运用题:老师家里有一台天鹅牌的洗衣机,你能帮我画出它的模样吗?

3.提出新问题。

例如:《幻灯片链接》教学,在学生学会文字、图片、自选图形链接的方法后,我设置了“讲故事”的拓展应用题,让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方法。并设置了链接到“指定网站”和“指定文件”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主题式情境的特点 1.主题性

主题式情境学习以确定主题为先决条件,一切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和操作都是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内容设计方法先用树形教学结构框架,使各枝杈部分标题设计都与主干紧紧相连,节节递进,教学结构中的各个部分不偏离主题。

2.创意性。信息技术主题式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意设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突破、创新,融综合性知识与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编成紧扣主题的情境教学内容,赋予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3.激“情”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儿童的情绪领域。情境教学法正是教师通过用背景音乐、生动语言等手段来创设情“景”、意“境”,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等的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

4.主动性:主题式情境教学在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中情境发展方向的引导、启发、把握和调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调控下充分拓展思维,积极主动地探讨学习和积极练习,努力去获得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周到,而且在操作上能灵活把握,收放自如。

四、“主题式情境”学习模式的实践意义

“主题式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她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具有积极地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题式情境”教学,旨在通过创设一个有“中心思想”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情”有所“托”;通过情境活动中探索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活动中的拓展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多方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沃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

高效课堂是当下教育教学的执着追求,评价一堂好课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效率是否高效,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主题式情境”教学,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敢于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充满了生命的律动;敢于改变枯燥的操作教学方式,创设心旷神怡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灵动和生趣。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这些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在该模式下体现的淋漓尽致,自然会带来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

(三)有利于繁荣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程计划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需要课堂教学的实验与探索。“主题式情境”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经验的归纳与总结,是我们对近几年来教学实践成果的提炼与升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不失为一种好的“样式”,成为当下教学模式研究中的又一位“榜样”,繁荣了目前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情境式教学模式初探 篇2

1.1 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思想的产生源远流长, 在我国和西方的教育史上都有这方面的记载。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主张“相机教学”的著名论断, 以及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都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西方的教育史上, 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现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领域。情境式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发展, 也是改变课本面貌的一个结构要素。

从概念上来讲, 所谓情境式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 又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 利用其中的生动场景与教育因素综合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教育与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情境式教学法突破了以往原始教学中“灌输式”教学的框框, 将“情”与“境”融为一体, 驻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美感等方面, 让学生产生学习、求知的欲望, 主动去探讨, 去学, 使学生听其言, 入其境, 动其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技能拓展开辟新的途径。

1.2 情境式教学与原始教学模式的比较

情境式教学与原始教学方法都被用来作为引入数学概念和理解数学方法的基础, 在概念基础与例题模式上又有共同之处。

区别在于:原始的数学教学不大重视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所获得的经历、技能与一定的关联知识, 在学习=做题=考试这种直线式教学结构中, 体验、探究性的知识技能一般派不上用场。学生只要注重课本提供的数学题目的刻板计算和解答, 很少去考虑它们的本质意义。逐渐使教育片面化, 知识片面化, 学生的思维结构片面化, 逐渐脱离了我国经济发展进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而情境式教学的优点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创设直观生动的数学情境, 包含了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 以及学生一些来自自己生活的数学体验, 包数学问题巧妙的融合在了丰富的现实情景之中,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假设各种解决方案, 积极思考与实验,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教学已不再是机械式的训练, 而是生命力的探索, 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智能与思维结构。

2 情境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设方法与应用

2.1 情境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意义学习活动真正落实。

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统一, 把所学的知识放在问题中, 以实际发展的观点去解决问题, 建构知识本质的拓展技能。同时, 良好课堂情境的创设, 可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 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 激发学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初中数学情境式教学的应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这就是说在情境实践中, 学生的思维方法, 知识技能都有了一定的拓展与迁移, 所以不同的情境, 所产生的解决方案、教学效果都是又所不同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结构, 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性材料 (数学典故、谜语等) 、多媒体动画、生活录像等将学生吸引到“数学世界”中, 从而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与合作讨论。

2.2.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探索新知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他们在课堂上思想的集中时间比较短,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疑问, 由疑激思, 以疑求知,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 在讲菱形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先帮学生回顾复习之前的课时所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及矩形的性质, 之后由菱形的判定定理: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设计讨论问题: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较于O。

(1) 图中的哪些线段相等?哪些角相等? (2)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又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说明理由吗?

在此问题的设置中, 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主动探索、实践。菱形的性质是由学生自主实验, 讨论总结得到, 而并非如传统教育般, 图由老师画, 性质再由老师指着图直接给出, 这样的教学模式讲几何的动手性完全局限了。积极给予他们探索与总结归纳的机会,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更能为今后几何证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2.2.2 创设生活型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当创设的情境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时, 数学是活的,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一架梯子, 靠在墙上, 问题;“陡”或“不陡”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 伴随着思考和讨论, 渐渐引入三角形勾股定理的知识。梯子的情境是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情景, 研究三角形从这里开始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要好。首先, 它让学生产生熟悉感, 又接近与平常生活, 所以没有紧张感, 比较感兴趣, 易接受, 更能形象直观的理解。

2.2.3 创设探究型情境

探究式情境教学的过程中, 摒弃刻板的公式化记忆, 适时的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设置为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 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的更加具有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讲授因式分解时,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85*85-84*84, 54*54-46*46, 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一时无法完成计算任务。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 抢答中, 主持人语音刚落, 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69和800, 速度很快。当看到这么快的速度算出结果, 就会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激发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 尅是猜测、讨论,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办法。这样, 教师由设计这一问题,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很自然的将精神集中到课堂上。同时,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个数之差。于是学生知道了速算其中的奥妙。在此学习活动过程中, 学生在“挖掘”速算“妙法”时, 已经将思维积极的运行到了新知的探索与基础应用上。所以, 探究型情境的创设, 既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

2.2.4 创设活动实验型情境

教师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 教学“展开与折叠”, 上课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 在活动中, 认识棱柱的一些特征, 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经过大量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后,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感, 让学生初步建立根据展开图联想立体模型的思想。教学的进行设置在活动实验的情境中, 学生人人都有动手, 动脑的机会, 合作参与, 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学会合作交流, 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同时, 通过动手操作, 课堂气氛活跃, 也使刚接触抽象数学的初中学生易于接受, 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与学习兴趣。

2.2.5 创设趣味性、数学典故性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趣味性或是数学典故性情境,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能大大的调动他们的课堂集中力, 学习兴趣度, 以及积极的求知欲望。

例如, 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对于一直接触的都是比较直观的算术方法, 亦或只是一元问题的初中生来说, 刻板传统的引入新课, 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排斥心理, 会觉得二元的问题繁琐, 未知量又多, 容易产生理解障碍。这时, 教师可以创设为同学们都熟知, 而又感到趣味性的情境, 以此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上课开始时, 教师可以首先用多媒体放映鸡兔同笼问题的动画制作: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又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教师通过对初中生学情与年龄特征的合理安排与应对, 创设趣味性的动画情境, 诱导学生对于新知的兴趣, 使学生克服了对于新型知识结构的排斥感,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与趣味性, 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 通过思考, 消除心里的压抑与矛盾,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及对知识认知的自信。这正像赞可夫所说的:“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这种教学方式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3 初中数学情境式教学的感悟与反思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 又自我的思想情绪与思维结构。因此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共性与差异性。初中阶段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高潮期, 对于新的学习环境, 新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各自都又一定的心理构建上的变化。

此外初中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又了明显提高, 具有较大的潜力与能力自觉、独立地完成观察或一些探究型的数学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想象力与创造力也逐步增加 , 能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简单性的符合逻辑的判断、推理与论证。但同时, 初中生的自我情绪较强烈, 极喜欢独立与自我表现, 但又缺乏知识的缜密性与丰富性, 所以在这样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性下, 情境式教学的设置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数学教育主要是采取“知识灌输式”, 对于知识的应用与探究方面缺乏灵动性, 而机械式的记忆数学概念、理论、公式等, 初中生也消磨了小学时的“自觉性”。现代教育提倡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对于采用情境式教学的课堂上, 学生是灵活的学习主体, 又一定的自我表现性。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使学生能很好的发挥自己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同时, 教师运用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 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良好的拓展和延伸, 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并且, 对于情绪波动强烈的初中生来说, 情境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正是激发与利用学生的情感, 以此推动认知活动的进行, 所以, 初中数学的情境式教育, 对于学生智能, 学习注意力, 学习兴趣度, 认知自信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复, 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

[2]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情境导写”式作文教学初探 篇3

一、生活情境法

生活情境法就是让学生置身于自然或生活的某个场景之中,用感官去捕捉写作内容。这是利用真实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迅速捕捉瞬间的灵感和内心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强烈的感受。学生浸染在特定的情境中,鲜明的形象和情感色彩进入他们的意识,贮存在大脑里的词语就会外显化,从而写出富有特色的生动的文章。如我曾带领学生参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在活动中,我注意启发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捕捉零散的信息,记录瞬间的感受。因为有了活动前的铺垫,学生发现:晨练的人们摧残小树,青青草坪被人随意践踏,汽车尾气乌烟瘴气,美丽的涧河漂浮着各色垃圾,形形色色的塑料袋在狂风的推动下装饰着枯萎的枝干,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被残忍地端上了餐桌……正是这些立体景物触发了学生的写作激情,他们用自己的笔大声疾呼,写出了《拯救母亲》、《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小草的呻吟》等一篇篇生动而富有真情实感的美文。

二、美文浸染法

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然而当今学生一方面课业繁重,另一方面阅历浅、经验少,所以不能保证文思源源不断。这时若想让学生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欲望,就不得不依靠间接经验,教师可为学生挖掘情境搜集素材,依据美文再造情境。如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后,结合“后来啊/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节内容,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坟墓中埋葬操劳一生的母亲,坟外肃立的是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的儿子。并由此安排作文訓练:请揣摩儿子此时心情,用100字写出中年时期与母亲生死之别的痛苦。可以以“母亲,我来迟了”或“母亲,儿回来了……”开头。这个训练将学生带入了儿子因与母亲阴阳两隔而产生的悲痛欲绝的情境中,他们通过借鉴题目中的提示,调动生活中的积累,展开丰富的想像,写出了一篇篇动情之作。例如有位学生写道:“落叶飘零的黄昏,一方漂浮着荒草的坟墓前,伫立着颤栗的我。那冰冷的坟墓永远阻隔了我和您——我操劳一生的母亲。曾经,您那温柔的眼神、斑白的双鬓、伛偻的背影,是我生活中的幸福,而今,这些只有在梦中才依稀可见。苦涩阵阵涌上心头。母亲,儿来迟了,未能与您见最后一面,儿深感愧疚。但我锁不住痛苦,锁不住对您的思念。母亲,您听到了吗?若有个声音扣着您的房门,那是儿子梦中为您留下的泪滴入了黄泉;母亲,您看到了吗?那缤纷的落叶是儿子用心编织的寒衣。我为自己那迟来的告白,贴上一枚小小的邮票,寄出我的思念。我那滴着血的心盼望着、等待着您天堂的回信……”。

三、模拟情境法

教师和学生通过活动,模拟情境,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学生在教师有意为之创设的情境中认识世界、体验世界,注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描绘世界和表达思想。如我在五月十九日母亲节这天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是这样的:今天是母亲节,我们一定都有很多心里话要和妈妈说。学生写作兴趣顿时高涨起来,文思如涌泉,被学生用充满灵性的笔重塑起来。同学们所写的故事生动曲折,感情朴实自然,语言形象逼真。钱钟书先生曾说:“我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善于想像而已。”这种新鲜灵活的情境导写为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诱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

情境式教学模式初探 篇4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探索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这些理念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很多教师就想通过“情境”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课堂因此有了生气与效率。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只把情境当作点缀或是过分追求华丽,为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基于此,笔者通过进一步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与研究。

一、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教学氛围中,并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动力,使学生积极地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自主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体验,并积极参加实践探究活动,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数学内化,达到真正“学数学、做数学”的目的。简单地说,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就是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数学与教师进行体验式教数学。

二、对体验式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

“情境”是一个含义多重的词汇,多见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近年来,“情境”一词被数学教师和研究者广为使用。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有来自新课程的课程观影响之外,还与学习观的变化密切相关。就后者而言,主要表现为建构主义对学习理论的影响,即学习的内涵由“知识的理解与获得”转向“知识的建构”与“意义的制定”。

在体验式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为此,在体验式教学中要辨明情境创设的真正意义。

1.情境创设一体验数学的“再创造”

情境创设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操作-观察-猜想――证明,不仅使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中,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发现与生成,体验数学的“再创造”过程,而且情境创设自身也成为一种基本的数学要求。

比如,唐彩斌老师的《平行与垂直》一课,为了让学生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唐老师先提出:“现在增加一条直线,两条直线之间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呢?”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让学生先想一想:两条直线的样子是怎样的?然后留给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用小棒表示直线动手摆一摆,把不同的情况画下来。通过学生交流汇报,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六种画法。“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学生又补充了三种画法,唐老师板书在黑板上。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充分的感知体验,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丰富了感性认识,为继续学习分类做好铺垫。

2.情境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生活化,可能会阻碍情境内在数学信息的功能发挥。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有关整数应用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人提一桶小麦到市场兑换大米,用称一称,连桶带小麦恰好30千克。已知:每2千克小麦兑换1千克大米,桶重2千克。问:此人可换大米多少千克?若此人想换大米30千克,还需要增加多少千克小麦?……该情境把数学的初始条件置于商品交换中,虽然生活中有,但是只基于成人的现实生活,小学生是无从感知的,由于情境中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接”,这必然给学生人为设置了一种信息障碍,不利于教学。

三、小学体验式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1.创设活动情境,体验知识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进行解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步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小棒代表长方体的棱长,12根小棒分长、宽、高三组,思考如何围成一个长方体,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三条棱的长度,用手势比画一个长方形,并且想象出它与哪一个实物很相似。如已知长22厘米,宽8厘米,高3厘米,学生手势比画后说,这长方体与铅笔盒很相似;又如长4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手势比画后,想象出与一块橡皮很相似等。在这一操作与实践活动的探究中让学生把握几何空间特征和性质的实质,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多角度地灵活思考,大胆想象,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化。

2.创设问题情境,体验求知若渴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要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这样导人:

师: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生:喜欢!

师: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回答)一般来说,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哎,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学生听了之后,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及时导入新课。同时,教师又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创设小组情境,体验交流分享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这样的过程,将原来由教师讲解的计算过程交给了学习小组去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雏形,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老师一样或是更为简便时,他们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情境式教学模式初探 篇5

沈阳市第十二中学

张欣

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运用

摘要:情境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条件,积极创设教学所需要的特定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由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情境体验式 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心理学原理指出,学生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掌握的东西,会理解得更好,知识记得更牢固,更长久,也就促成了学习活动的最大收效。

关键词:情境体验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新世纪课程改革,很明确地是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并且指出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那么,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呢?这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的重大课题。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由于强调老师的单向灌输,其教育方式是僵化的,教育的效果是低劣的,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本人认为,在诸多的新式教学方法中,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在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上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效果。而且,很多学科的教育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教学实践,像历史和生物,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由一定的情境刺激所引起的,“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可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去观察,这样就能较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创设真实、感人的教学情境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如何将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中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以供大家商榷。

1、运用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的优势,对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气氛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新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在《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节中,选取我国著名小品演员赵丽蓉和巩汉林表演的小品《打工奇遇》,通过多媒体把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既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陶冶和教育,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其获得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新学习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释疑难,有所进取。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例如在讲《发现自己的潜能》时,我设置了一个益智小游戏:一块红砖能派什么用途?2分钟以内尽可能多的写出来。(不仅要看想出的办法多,还看谁想出不同类别的用途多?)

这个游戏规则一展示,教室里就开始沸腾了,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开动脑筋,寻求解决方法,好胜心强的同学还力争使自己成为用最多或用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第一人,结果,学生想出的方法不仅多样而且新奇。通过游戏,使学生领悟到:我们如能打破思维定势,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创造。自我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潜能犹如一座有待开发的巨大金矿,我们要善于发掘,释放自己的潜能。

3、创设语言情境,渲染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感

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情境教学需要教师重视语言的魅力,把语言描绘与直观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在情境展示时,教师以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理解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只有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才会更加鲜明。同时,语言还要做到幽默风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的掌握思想品德知识。如在《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中,当教师讲到自尊的人最重视自己的人格,有时会用幽默或自嘲的方式来维护人格,实现自尊时,学生也会情动而相随。课堂上,用语言描绘情境确实很有感染性,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清晰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社会观和道德观,这正是情感教育的目的所在。

4、创设角色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的热情。

角色体验就是让学生扮演现实生活中的特定角色,通过表演体验自己或角色的心理或行为,进而起到增进认识和培养情感的目的。角色扮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其如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它有助于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例如在讲《非公有制经济》时,如果纯粹靠老师分析或举例,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上课我就对教材做了大胆的剪裁,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为主题,设计了一家三兄弟的角色:老大开了一家个体饮食店,老二在某私营企业集团担任部门主管,老三是中德合资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虽然是虚拟的情境,但由于材料都来自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真实可信,学生跟着角色体验,很快就会理解和感悟这三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作用及异同。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解决一些单靠老师直接讲解而无法完成的理论性过强的教学内容。

情境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真正闪耀着“人本精神”的教学方法。它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了中学生青春期认知心理上的一些需求,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新理念》袁振国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河北

李进

3、《创新教育实施指南》

刘涵之

情境式教学模式初探 篇6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机智,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和主动创造。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情境;学习兴趣;自主探究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机智,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和主动创造。

一、利用声像信息,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由于声像信息富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它容易吸引人的注视和心向,诱发人的想象和思考。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巧妙设计和合理运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声像信息,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如《激情面具》一课,我采用独特的故事情节为开端,营造一个极具情意性的氛围。在课前准备中,我把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宝莲灯》中一段情节(画面中人物围绕篝火狂舞、祈祷祭祀)改编成一段flash影像情境。上课伊始,教师神秘地拉上教室窗帘,关闭灯光,播放声像,荧屏上狂热的舞蹈场面和不时出现的面具特写营造出强烈的声像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和震撼。此时,教师作故事旁白:“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重大的庆典活动中,人们会头戴造型奇特夸张的面具,用他们特有的舞蹈狂欢庆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尝试体验、探究创造,他们陶醉在少数民族地区那个具有神秘而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奇思妙想,大胆创意,运用综合造型材料设计制作出一个个具有个性化的面具。

可见,美术教师以生动有趣的声像信息为抓手,创设教学情境,这不仅丰实了学生的表象信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

二、利用多感官参与,诱发学生探究兴致

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学生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情境,发挥多种感官的综合感知功能,拓展学生认知客体的维度,立体地、全面地、由表及里地让学生感知探究事物的本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餐盘中的“画”》,这是一堂泥塑制作课。课前,我特地到学校食堂买来一盆糖醋排骨,嫩绿菜叶作底,附以橙色的萝卜花。为了使教学具有神秘感,吸引学生好奇、注视,我特意在菜盆上蒙上一块洁白的纱布。上课铃一响,我将菜盆端进教室,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扑鼻的香味引发了学生们多元的猜测……接着,教师又问:“什么香味?”“什么做的?”“什么味道?”“什么颜色?”“用什么搭配?”让学生通过猜――嗅――摸等感官体验,逐一作出了相应的回答,最后,教师请一位女同学上台揭开菜盆上的面纱,此时,随着神秘面纱的揭开,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哇!”的响声……于是,教师顺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的食文化,让学生在讨论发言中了解、领悟和烧制(画与做)中国菜的“色、香、味、形”。学生通过多感官参与的实践体验,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造型能力得到了训练,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思想情感得到了提升。

三、利用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利用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现一种“以情促情,以情促思,以情作画,以画抒情”的美术创作教学的境地。

如《和老师合影》。上课伊始,我让同学们回忆有趣的同学往事,表达对老师、对母校的`依依之情。接着,我在实物展示台上,通过电视屏幕熟练地画出自画像,画好后,剪贴在事先准备好的展示栏里,和事先准备的班主任画像一起深情的“注视”着同学们。在此情此境下,同学们的自画像是多么的富有个性,具有感情,有的相互“勾肩搭背”,有的互相招呼。更让人感动的是有两位女生画着手里捧着鲜花,她们说:“我要贴在老师旁边,鲜花送给老师。”场面感人。由此可见,健康向上的情感心理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和主动创造的重要保证。

四、利用趣味游戏,激发学生乐于创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根本动力。由于小学生好玩好动的身心特征,利用趣味性的游戏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力、探究力、创造力的好策略、好抓手。

如《布置新房间》,我以“现场招聘设计师”和“选择样板房”的趣味性游戏来代替作业和作业评价。在课中,我以招聘“装潢设计师”海报导入,让学生自主进入设计师角色,用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样板房(纸工艺)”来“应聘”,再由消费者――同学和听课老师一同参与选择预定“样板房”,从而进行讨论、欣赏,挑选出最好的作品。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要有好的产品不仅需要速度还更讲求质量”的意识。在这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由发挥自我想象,自由表达自我追求,自由张扬自我创意。

在上《数字变变变》一课,我采用竞赛的教学形式,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发现数字与美术造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对数字产生联想,让学生用绘画、剪贴等形式制作自己的电话号码,采用“比一比、赛一赛”,谁的想法最新奇,谁的作品――“名片”最漂亮。通过趣味游戏――“找朋友”这一教学设计与应用,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交换自己设计的色彩斑斓、各具特色的“名片”。因此,通过该课的教学,孩子们不仅玩得开心,增进了友谊,而且体会到了美术劳动的价值。所以说,情景的创设不在于简繁难易,而是在于合适。在美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在各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情境之中,以创造性教学为主,因材施教,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还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及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出独具个性的鲜活的人。

实践证明,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留给笔者以下几点思考:

1、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于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方法的运用因人(学生、教师)而异,因课而异,我们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方法,更切忌教学程式化。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教学方法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3、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寻求有效教学途径是美术课堂教学永无止境的话题。

情境式英语课堂教学个案探讨 篇7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从不同的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的协助下,将信息重新构件加工,形成自己的意义。因此,构建主义者们主张: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情境要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要强调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协作,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给受教育者以丰富的构建资料信息。建构主义认为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四部分。因此,情境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所认为的最为理想的教学模式。

二、情境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的学生是属于高考中的第三批,也就是高职高专,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若采用传统的高校授课方式,会令很多学生眼冒金星,脑子变浆糊。而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情境式教学法以一种轻松简单的方式接近学生,这样更能发挥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技能以及他们对这四个技能的综合应用。以下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尝试:

(一)英语听力学习与音乐欣赏相结合

在传统的听力教材过于枯燥,容易引人入睡的前提下,我想到了音乐。音乐对大部分的年轻人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其与英语结合的方式能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韵律、有节奏的音乐配以VCD或MTV,图文并茂的影视音像辅助材料,使学生能很快沉浸其中,学习起来轻松自如,情趣盎然。此外,音乐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言教学和文化层面之间的疑惑,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了解外国风俗、文化的平台;对增强学生的语感、陶冶性情和提高鉴赏力不无裨益。以下便是我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练习:

填入歌词的同时跟他们讲解一下“Imadeit”,“ain’t nothin’”“mighta”等等这种美国口语里面常出现的表达形式,顺便附加上一些美国年轻人的简语表达,黑人的语言文化…在朗朗上口的歌曲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一些表达,还加深了对这个文化的了解,何乐而不为呢?

(二)英语背诵与情景表演相融合

在我们的教材里,第一部分就是对话,这些都最好需要学生能背诵下来的。但背诵是个人见人憎的活,怎么才能让他们乐意得接受这个任务呢?我就想到找情景表演帮忙。情景表演可分为:课文对话,根据课文改编的短剧以及每节课开场的Dailyreport。尤其是根据课文改编的英语短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景剧的精心设计,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直接有效地培养学生兴趣和激发他们的热情。变单调、枯燥、无意义和念经式的背书为创设特定情景、有情趣的英语情景剧,深受学生欢迎,效果不错。

(三)尽量避开语法专题,侧重语言应用

这也是从中学带来的一点小毛病。很多学生都习惯了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解语法问题,而他们则是不停得笔记。可实际上这些都不是他们学习的重点,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makethemselvesunderstood,与语法并不是特别强调。于是我尽量得把每种跟语法有关的问题以句型的形式列出来,只要求大家套用某种句型来表达某个意思,这样也算是给他们减轻一点负担吧!

(四)寻找记单词的小窍门

很多学生都跟我抱怨单词记不住,背完就忘,然后就要老师来传授一点记忆的诀窍了。我就给他们举例:car,汽车认识不?scar,那就是死汽车,把我的脸刮了,留了一道疤,scarf,把疤覆盖住,那就是丝巾的作用了。学生们在大笑之余,也开始用类似的方法来记单词了!又比如,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竞赛,从A-Z带头的说出吃的单词来。哪组说的越多,哪组就是胜利!于是学生们全民参与,热闹非凡,动字典,电子词典,以前的笔记等等等等,说了一大堆的单词,比赛结束之后,我找了其中几个生僻单词问他们是否还记得,80%的人都能准确说出它们的中文意思,那么我的比赛也就算达到要求了。

三、总结

情境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要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在跟学生的授课交流中尽量用地道准确的英语;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对社会文化背景、上下文情景的选择要真切、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非语言手段(如动作、面部表情、姿态、声调高低等)和一切实物,尽量避免让学生形成陌生感,努力搭建一个他们所熟悉的场景。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发挥其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这一门语言。而最好的办法,就应该是情境式教学了!

摘要:情境式教学法是建构主义者所提出来的一个教学手段, 它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 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 重新构建自己的信息, 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而在高职的英语教学中, 情境式教学法绝对是一个非常实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建构主义,英语教学,高职高专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8

一、课堂教学情境的概念

课堂教学情境是由物质要素(时空,设施,自然等要素)和社会心理要素(人际,组织,情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是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教育意义的系统。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这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初中语文课堂情境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情境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因为教师自身产生。有的是因为教育体制产生、有的是因为情境式教学自身特点产生。以下从教师自身角度谈存在的问题。

(一)在培养情境的过程中没有倾注教师感情

这其中又可分为两点进行分析:

第一,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投入的不是自发的诚挚感情。在访谈和听课中了解到。一些教师因为重复授课等原因,情境创设和课堂驾驭已经非常熟练,在重复授课时情境的创设就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感情:还有某些教师因为过于追求情境的渲染,创设出的情境很虚假,不自然。

语文课堂上,“情”与“境”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细致,重在情感的真切深沉和事理的深刻、意境的高远。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做到深刻的理解。这个过程中,“情”不可虚伪做作;“境”不可浅俗空泛。“情”要真切深沉,勿虚假浮漂;“境”要深刻高远,勿浅薄空俗。

第二,进行语文情景教学的初始不是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完成情境式教学为目的。

从个别教师的访谈中和课堂观察来看。个别教师选择情境式教学是因为做公开课等原因,因为情境式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中比较流行。作为公开课的观赏性也比较强,这样某些教师进行语文情景教学的初始不是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完成情境式教学为目的。有1,3的教师在访谈时提到进行情境式教学是为了教学的观赏性,以这样的目的开展的情境式教学总有一种生拉硬拽之感,忽视了进行情境式教学要调动学生内发的兴趣,像赶鸭上架一样拉学生入境。

(二)在实施过程中不自觉地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学中教师在建构情境后,急于让学生体悟到正确的理解,而忽略个别学生对情境产生的独特理解。在一小部分的情境式教学课堂中,教师仍存在着师生等级观念。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为教师是课堂情境创造和发展的驾驭者。其角色地位使其容易在情境式教学中产生权威心理和“教师自我中心”倾向,有的教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倾向。在对于建构的情境的理解上。不允许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精心建构的情境中只能言听计从,久而久之。学生不自发地去感受情境氛围而失去主动的思维习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些都可能转化成情境式教学中的障碍。注重情境的建构。但忽视学生对情境的自身体验,削弱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于间接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忽视了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却忽视了情境的人文性氛围

某些教师在情境式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却没有挖掘到人文内涵。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凝聚着浓郁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决定其应承担而且可能承担较多的人文教育任务。因为指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情境作为凭借。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在目前的语文情境式教学中。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较多。要改变现状,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学科大于教育的观念。努力从教学内容中发掘人文内涵。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式教学的特征与功能

(一)基本特征

教师用来设计情境创设的内容应该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中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的语文知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是活动法和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的有机结合,情境创设是它的主要外显特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师生的情境创设为中介,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将是今后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既没有纯粹的认识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情感活动,我们只有把问题融入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才能把遥远的拉近。把陌生的熟悉,把抽象的具体,把静态的存在变成动态的展示。

(二)主要功能

在课堂情境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情境的如下功能:

1、动力功能。思想、观念、信仰一旦插上情境的翅膀,喻理和情境一旦合成美妙的氛围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驱动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

2、启智功能。我国传统上认为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3、强化功能。情境以愉快,轻松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意识。这就容易在认识领域里形成经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强烈的印象,使传递的信息在认知中不断得到强化。

4、陶冶功能。情境式教学中。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先感受了情境。产生了情感体验,在教学中,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情激情,以情传情。绘声绘色的描绘,扣人心弦的讲述。引人入胜的启迪,感人肺腑的点拨,既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又使学生做到以情启情。以情生情,以情认知,以情明理。这样,学生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在情境中受到感化和教育。

5、协调功能。情境式教学中,教师用情在感染学生。用心去启迪学生。以促进师生心理相容,关系融洽和谐。情境式教学是对学生主体思维发生、发展的理性思考和有效尝试,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的养成。情境式教学的过程一方面是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调和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观察、感知、想象、联想、记忆等智力因素的协作活动的过程,它促成了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和谐。总之。它促进师生双方达到高度和谐统一,让教师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设出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师生关系融洽。

四、初中语文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识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式教学其步骤环节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一)备足材料。找准切点

情境式教学要求师教在平时要注意搜集和积累情境材料。既可以从网络电视中载录,也可以从报章杂志中剪辑,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捕捉。为开展情境式教学准备充足的材料,老师在备课时,要在吃透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教育点,选中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抓住各种矛盾汇集的碰撞点等进行情境构思,只要深入分析研究必能找到切入教材的情境材料。

(二)设置情境。布疑启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选准的切入点设置教学情境。情境的设置要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现象,产生一些诸如好奇、兴奋等情感。这是进行感性认识的起点,通过创设情境,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设计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就可以用实物演示法,巧设问题,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结果学生并未觉得说明文多么枯燥。相反,很快掌握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当然,情境要有新异性、启发性、富于变化、有新鲜感。

(三)通过活动。释疑解惑

学生在语文课中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听音乐、表演、交谈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在这类活动中。做到以情启思,以思促情。通过启发性的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又通过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其情感健康发展。如《背影》中儿子对父亲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参与进来,理解就更深刻。

教师布疑启思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加强交流讨论,主动去学习、消化、理解其中的知识和道理。然后教师进行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疑问,解开思路疙瘩,这是理性认识的升华。

(四)运用知识,转化能力

通过学习,教师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论证,并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综合归纳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如学完《背影》会更深爱父母,更懂亲情;学完《春望》、《书愤》会更爱祖国。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作用于学生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通过设计某种与现实生活同类的意境,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怎样对待生活、认识自己和对待他人。

五、结论

上一篇:腾讯市场营销策略下一篇:给家族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