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情境教学(精选10篇)
——以李吉林老师《萤火虫》为例
关键词:亲切,活跃,寓教于乐
李吉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通常的老师上课,学生学习的固定模式,而是在和学生的不断沟通中达到教学的目地,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我关于李吉林老师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亲切
在李吉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她可以的缩小和学生的距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往往表现的比较活跃。相较与我们在小学、中学时期所遇到的老师,李吉林老师则亲切多了。在她的课堂上,虽然学生和老师的固定关系还是存在的,但是因为老师的亲切,这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不再是循规蹈矩反而变的更和谐,更融洽。这一点在李吉林老师提问和做游戏的阶段可以体现的很明显。孩子们在这样宽松的上课环境中更能融入课堂,更能跟随这老师的思维进行不断的思考。在学生看来,当他们认为自己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因为老师的亲切而变的更亲近的时候,他们就会接受老师的授课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的思想使得中国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忽略了和老师之间除教学以外的关系。只是单纯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具有人性化的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师生之间简单的教学关系,而是李吉林老师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教他们关于课堂的东西,还和他们做游戏,以及带孩子们做关于课堂教学的表演。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在李吉林老师的身上学习这种亲切的态度。如今的教学环境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环境了,所以李吉林老师的亲和力和作为老师这种亲切态度,适应了孩子们的需要,活跃了教学氛围达到了教学的原始目的。
从学生的方面看,进入到21世纪的学生已经相较与其他时代的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更多了自己的思想而且崇尚一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了解的更多,当然也希望展现的更多。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抛弃旧观念和他们变的亲切的时候还要不断的给他们创造一个展现他们自己的舞台。从老师的方面看,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那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之间变的更亲切。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他们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去展现自我,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更多的能发现他们的才华。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光会学习的学生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所以我们更要亲切的和学生交流,发现他们更多的闪光点。所以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中,她本身的亲切和亲和力已经是教学能够成功的一大条件了。
(二)活跃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在科学调查中,人们得出:相对于紧张严肃的环境,人们更能在宽松活跃的环境里激发潜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相对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氛围,不仅仅没有让课堂变的混乱,反而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融入这样欢乐的学习氛围,将他们的思维带到课堂上。既防止了个别孩子有上课走神的现象,也可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的反应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有所不同。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得一些学生无法在固定的模式和时间里保证自己接受所有的老师教授的知识。所以这样的模式对于一些学生的学习是很困难的。所以,李吉林老师营造的宽松的、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很适合现代教学。在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用一直紧紧的盯着课本,而是跟着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样不仅解决了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跟不上的情况,而且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可以大胆的说出他们的想法。中国的固定教学模式使得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较弱。在李吉林老师的教学视频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并没有给他们限定回答的范围和内容,而是让他们尽情的发挥想象来回答问题。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变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所以在活跃的氛围中,李吉林老师很好的完成了她的教学目的。
(三)寓教于乐
在我们通常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是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是在李吉林老师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老师带着学生玩游戏的场景。其实,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如果将孩子们的天性束缚住,将他们的行为全部限制在教室里,那么对于教学,无疑是不利的。所以,李吉林老师采取了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里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里,我们往往将教学和娱乐分的很清楚,但殊不知,如果将娱乐和学习结合起来,教学的成果会更加明显的。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她不仅带领孩子们玩扮演角色的游戏,还带领孩子来跳由老师亲自编排的关于课文内容的舞蹈。在游戏和舞蹈中,学生们更能融入到课文的内容中,不在是单纯的来学习课文而已。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寓教于乐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完成了应该接受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堂生活。在游戏中,其实学到不仅仅限于知识,还有团结和友谊。这些东西是课本永远无法满足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与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在寓教于乐的时候,学生们能学到的更多,了解的更多,所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正确的、切合学生们的实际。所以这样的上课方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实践的。
综上所述,李吉林老师用自己亲切营造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并且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了课堂教学。作为一名老师,并不能把自己单纯的当成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导师,更要用心的去了解学生,随着时代的变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这一点上,李吉林老师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她对于教学的严谨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以上只是我的个人对于李吉林老师教学的见解,但仍要再不断的学习,为今后的真正的教学做准备。
汉本一班
安琪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现状
(一) 为“情境”而“情境”, 扰乱了文本内容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开拓进取,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 例如, 讲故事、演讲、知识竞赛、辩论、小品等形式。广大的语文教师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 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情境教学方法。需要指出的是, 就初中语文而言,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模式。例如, 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 加入一些关于石拱桥的图片, 辅以说明, 会使学生更容易学习课文, 而在散文、诗歌和小说等体裁文章里, 则不适合使用相应的图画。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为了使课文更加具有空间效果, 人为地、硬性地将一些毫不相干的图片加入到课文中, 纯粹是为“情境”而“情境”, 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扰乱了文本教学的内容, 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 随“意愿”设“情境”, 偏离了文本中心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 必须引入情境, 增加文章的美感和说服力, 然而如果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引入情境, 那么势必或降低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随意创设情境, 把一些很难用情境表现的形式, 人为地强行使用情境, 导致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情境之上, 完全忘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沪教版六年级有一篇冯骥才的《花脸》这篇文章, 通过“我”爱花脸、买花脸、戴花脸的过程叙述和描写, 表达了一份童年的欢乐和自豪, 同时通过买花脸、戴花脸的细节, 表现了“我”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拜。文章中“我”对关公花脸的喜爱以及由此而引出的我对英雄的爱慕应是文章的重点, 但有些教师却在“花脸”上创设了大量的情境, 如介绍花脸的类型、画法、故事等等, 使学生对京剧的知识有了很大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以及本次教学的目标却了解甚少, 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 是本末倒置的。
(三) 强调“境”而忽视“情”, 曲解了文本情感
在情境阅读过程中, 很多教师只注重了文本内容本身而忽视了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初中语文教学, 强调情境结合, 在学习作者创作意境的过程中, 在情感上予以升华。例如, 在学习课文《白毛女》的时候, 有的教师在情境设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用了很长时间叙述白毛女的居住条件、穿着等等, 并且面带微笑地讲述这一切。文章讲完了, 但是没有表现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在这样一个旧社会, 完全能把一个人变成鬼的现实, 是对旧社会、地主的大力抨击。结果由于教师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境”上, 忽视了“情”, 从而曲解了文本情感。
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
(一)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引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初中学生的天性,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教师教学的切入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让学生积极地思考, 引出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一旦对一件事物怀有好奇心, 那么就会产生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在情境中师生互动,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教学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使学生愿意参与体验情境, 在学习的同时, 又创造出激情的氛围。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处于中心位置,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上下级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既要成为学生的良师、亲人, 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才能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才能了解学生的需要, 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开展情境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认真倾听学生的呼声, 注意学生情感的变化, 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楷模,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情境中师生互动, 有助于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尊敬老师, 老师热爱学生。
(三) 在情境中生生互动, 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
初中语文教学不能采用僵化的教学方式, 应该遵循师生互动的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 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例如开展主题演讲、学生辩论赛等活动, 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教学中, 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 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相互之间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 在学习中学会团结互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转型:静悄悄的革命》.《上海教育科研》, 2009年第03期.
[2].郑云龙.《语文情境教学初探》.《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8年第1期.
[3].许宝贵.《谈教学情境的建构》.《青年教师》, 2007年第02期
[4].孔凡成.《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教育评论》, 2005年第01期.
[5].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课程教材教法》, 2009年第0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情境教学的出现,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但同时也给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含义及特点,遵循情境教学的原则,不把内容局限于教材,也不把学生的视野禁锢在教室里,积极的创设问题、生活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所谓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2、特点
情境教学是以:“在哲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主张情知对称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在语文教学中灌注中国文化源流的文道统一论。”为理论依据,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生学习环境,并力图通过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材料来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优化的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参与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情境教学,以它独特的魅力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具备两个特点,其一是情真意切:在具体的情境教学中教师是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丰富语言、真实的情感,使教学内容以及课堂的学习气氛成为一个欢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正是抓住促进儿童的情感,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其二是蕴含理念:很多的情境环节中都蕴含着生活、做人、做事等各方面的真理,是伴随着学生真实情感的,是真实、生动的。这不仅是感性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相互联系的作用和感受。
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从学生的身边的事物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保证情境的真实性,才能发挥出情境教学的作用来。
2、趣味性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很多行动都是由兴趣来驱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年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诱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轻松、愉快。
3、思考性原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思考总结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还应注意遵循好思考性这一原则,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有利于学生思考,使其从中获得启发,培养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语文既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进行一切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语文教学具备较强的生活性,教学中,教师应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再现课堂,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真确的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如,教学一年级的识字内容,对于“树林、田野、花丛、蝴蝶、蚂蚁、蟋蟀、蜻蜒等”的教学,鉴于许多学生对其中的“蚂蚁、蟋蟀”等没有直观的了解,教师在教学前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情境展示:春天的田野可真热闹,远处是一片片的树林,田野里开满了各色鲜艳的花,花丛中蝴蝶飞舞,蜻蜓也点水般在花朵上跳舞,几只蚂蚁爬进了花蕊里,蟋蟀弹着钢琴……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从动画中发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学生能有效的将识字内容与事物相呼应,能有效的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创设问题情境
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情境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有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要善于在无疑处设问,在有疑处发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用学生的好奇心去驱使学生学习、探究。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往往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要尽力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脑子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促进学生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好学生。
总结:以上只是笔者自己的几点看法,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其开展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探究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吸收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摘要: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设计美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本文结合设计美学教学改革实践,从科学地创设问题、艺术性地提出问题、互动性地追问问题三方面分析了在设计美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问题情境
设计美学
教学模式
设计美学是艺术设计类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各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不仅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基础的美学原理,而且要求学生结合实践分析研究设计之美的本质特征和设计审美规律,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并指导其艺术设计实践。设计美学课程教学中涉及较多抽象的一般美学原理,如美的历史与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心理过程等,学生对其认知和掌握有一定难度,也缺乏主动研究的兴趣,甚至部分学生把设计美学课定位为枯燥的理论课,对课程学习有抵触心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具有生动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与高效性,成为课程教改的重点所在。
问题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选择能反映一般关系、特性和方式的、具有概括性特点的问题,设计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绪状态,并通过调控,使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与问题情境中需要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发生矛盾或出现差距,从而置教学过程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之中,在高积极性和高自主性中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其创造能力”[1]。将这种教学模式有效运用于设计美学课程教学中,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的现状,不同问题情境的设计能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发。笔者从设问、提问、追问三方面探讨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设计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问题的科学性
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科学而合理地创设问题是教学效果强化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创设既不能偏离既定的课程教学大纲,更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置得合理与否、难易与否等均与课堂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课程开设前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规划安排,并系统设计课程中的若干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既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又循序渐进,难易得当。
以笔者的教改实践为例,首先,开课前笔者把设计美学教材中的十个章节围绕教学目标重新整合,划分为五大专题版块:1.美的一般原理;2.设计的形式美;3.设计审美心理;4.中西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5.设计美学新课题。其中第一版块既有对设计美学学科的概述,又有对美的历史与美的本质的探讨,以及对设计美本质特征的分析,属于课程入门的基础版块;第二到四版块按照逐层深入的过程,由易到难,从设计表象的形式美到美感的心理过程、设计审美心理的剖析,再到文化精神和设计美学思想的研讨,属于课程重要的核心版块;第五版块集中于当代设计前沿的探讨,交流最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思想,探讨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精心设计的五大专题版块,围绕课程教学大纲,紧扣教学目标,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纲的教学结构内容安排。其次,在将教学内容专题版块化的基础上,围绕每一版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学生的兴趣点,创设了整个课程的若干讲标题,每一讲的标题是一个核心问题,如第一讲是设计美学讲什么?第二讲是设计之美的本质是什么?……对应每一讲的大标题问题,再设计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小问题。每一讲由这些小问题串起来,小问题逐一解决了,对应的这一讲大的标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从上述教改实践可以看出,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应首先注意创设问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课程要有全局整体的把握。围绕教学大纲划分专题化的教学版块是“面”,把各个版块的教学重点设计成贯穿整个课程的若干大标题问题是“线”,每个大标题问题下的若干个小问题是“点”。点线面有机结合,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线索非常清晰,教学重点和难点也一目了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出问题的艺术性
即使有了从面到线再到点的合理的问题创设,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富有艺术性地导入问题,让问题与情境真正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乃至主动思考,与教师有效互动,这也是课程教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情景式教学采用特殊命题,鼓励学生将间接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特定情境结合,通过视觉、听觉、感官等方式,多渠道获取对理论知识的直接理解,其核心是运用具体的活动场境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具体而言,在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将提前规划设计好的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注重提问的艺术性。这里所谓的艺术性表现在课堂上即为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在教改实践中十分重视问题的导入方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关注喜爱程度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情境。如在探讨“美是什么”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一段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视频,其中涉及社会美、艺术美、设计美、自然美多个方面,以声画结合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满怀兴趣并带着思考进入问题情境中,这样后面再讲解相关问题时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再如分析日本的禅意设计与北欧设计的区别的问题时,将这一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带来实物(小的家居、日用品)或者自己参观的实景图片,在问题探讨前先展示,让同班学生有直观而亲切的情境感受,其对随之而来的问题分析会更加主动、更加投入。
音乐最能激起人的听觉感受,温婉的音乐使人陶醉、引发无尽的遐想,凄美的音乐令人哀思,澎湃的音乐让人内心激昂、奋发向上。教师通过选择和文章内容情感等相似的音乐,借助音乐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特定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让学生进入到美的意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文本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并序)》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然后播放包美圣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在播放了音乐营造了悲伤气氛的基础上,对课文凄婉的感情基调也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情感较易投入,为这节课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
如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五段时。描绘的正是月下荷塘的美态,我播放音乐《荷塘月色》,伴着轻柔的民族音乐和如诗般的文字,使学生仿佛沐浴在优美的荷塘月色之中,那静、那美,默默地在学生心头荡漾。
又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深情朗诵。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学生以一种放松的心情朗诵,可以更有效地将思维和情感引入到作品的境界中。学生在深情朗诵后,也不由得慢慢进入课文情境,为更好地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奠定了较好的感情基础。
【内容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 制作课件、角色扮演、激情描述、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关键词:音乐激趣 运用课件 角色扮演 激情描述 创造生活情境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语文课堂上又如何“点燃”学生的兴趣呢?我以为语文教师必须致力于情境教学,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知识。现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音乐激趣、引入情境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雨中》这一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雷锋叔叔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聆听《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样一首动人的旋律,去感悟那一幕幕友爱互助,助人为乐的场景。这样将音乐与课文内容融洽地交织在一起,入情入理,深入浅出。为理解课文主旨,突破难点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又如在教课文《草原》时,我在黑板上挂放了一幅草原风光图,接着便播放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尽情感悟。课堂上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整个思
维、整个个体仿佛融入了那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草原之中。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导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吧!”这样的导入以美的氛围感染了学生,一下子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感情基础。另外像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等之类的诗就可以配放音乐《长亭送别》、《朋友啊,朋友》等,借用音乐强烈的剌激力、影响力,使学生从诗中获得更为直接、更为丰富的感受,加深理解。
二、运用课件,再现情境
电教媒体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和情景,能剌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例如,讲《开国大典》一课时,由于时过境迁,孩子们无法体会到人民由新中国成立所产生的激动喜悦之情。我就借助了影片《开国大典》自制课件,播放了开国大典人山人海的会场,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人民欢呼雀跃,升国旗,阅兵式,群众游行等一个个真实、生动、壮观的场面。教师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们被深深感染了,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响起,同学们竟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歌词,此情此景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是课件把同学们带到了56年以前的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那欢呼雀跃的人山人海之中。又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为了让学生亲自感受当时的动人场面,我借助影片《周恩来》自制课件,让学生大概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并重点展示首都亿万人民在十里长街为总理送行的画面。在低
沉的哀乐声中,伴随着如泣如诉的朗读,随着缓缓移动的画面,学生亲眼目睹了当年首都亿万人民沉痛悼念周总理的感人情景。整个身心沉浸在对总理的敬仰、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样整堂课学生们都被带入了课件所再现的画面当中了,入情入境,情境交融。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采取扮演角色、学说、学演这些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形象地再现于学生面前。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体会。例如,我在教《比尾巴》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就进行了角色扮演:一位同学当播音员,六位同学分别戴上头饰,绑上“猴子、公鸡、兔子、鸭子、松鼠、孔雀”的“尾巴”,然后进行比赛,其他同学当裁判,最后决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高?谁的尾巴最好看?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这个童话故事当中来了。当学生进入这个童话世界时,就忘掉了自己,将自己化为了童话本身,尽情地体验其中的快乐。这样一来,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了语言,接受了教育,整堂课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
四、激情描述,创设情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运用富有激情的描述,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情感氛围,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这样教学双方才可达到情感交流,共同融入课文。
例如,我在教《渔歌子》一词时,一开始我就用富有魅力的语言描述了这样一副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前,好一派迷人的春景:有漫山遍野的桃花,有翱翔天宇的白鹭,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位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的老人,在微微春风、丝丝细雨中钓鱼,其乐融融。此刻的他,已被这优美的一切陶醉了,真的不想回家呀!让我们一起也来领略这大好春光吧!”老师绘声绘色的富有激情的描述,缩短了时空距离,将学生立即带入了一种恬静优美的情境之中,唤起其注意,提高了阅读兴趣。
五、创造生活情境,提供作文素材
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时,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丰富情境,创造生活,在广阔的情境中围绕主题再增加一个细节,或一个小景,或一两件小道具,生活的情境顿觉增色不少,添趣许多。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班》这篇作文前,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人扮演卖火柴的小女孩,其他同学分别准备皮鞋、帽子、棉衣、丰盛的食物,精美的玩具等小女孩在她那个社会无法得到的东西,然后进行表演。孩子们在表演当中兴致勃勃,情真意切,他们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那位命运悲惨的小女孩。这丰富的生活情境,感人心弦,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素材,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家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总之,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调节学生的情绪,创设
一、创设情境教学遵循的原则
1. 情境创设目的要明确。
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 提升教学的效率。因此, 情境教学的创设必须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必须保持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场景相适应,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只有遵循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情境才是有效的, 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教学, 只会使情境创设停留在表面, 情境只能成为课堂的摆设, 显得冗杂多余, 浪费了教学时间。
2. 情境设计要有新意。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具体可感的, 是可听可观可触摸的, 是能够迅速刺激学生的感官, 带领学生进入到知识情境的学习中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的普及, 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的视野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电视不再是学生获取资讯和社会经验的主要渠道, 学生知识面和智力发展也较先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 要注意融合各种信息, 要创设有新意、有亮点的情境, 刺激学生的新鲜感, 以此来满足学生学习认知的需要。
3. 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很强的暗示作用, 教学情境也同样如此。教学情境创设会使学生与情境之间产生信息的交流互通, 会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创设的情境要有启发性, 要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使学生在情境中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知和理解,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的策略与方法
1. 用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音乐具有很强的抒情功能, 音乐中抑扬顿挫的节奏、起伏变化的旋律可以作用于人的感官, 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直接更加生活的感受。音乐乐曲或高亢或低沉, 或奔放或舒缓, 动则如万马奔腾以气势取胜, 静则如缓缓流水流淌以平稳感人, 总之, 音乐唯美而动听, 以“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必然能唤起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和联想, 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候, 必须注意的是, 所选取的音乐必须与教学内容一致或相似, 尤其在基调和意境上要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如此, 方能使音乐达到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月光曲》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为盲人姑娘弹琴, 他用自己琴声为穷苦人们带来了快乐和光明, 表现了贝多芬对底层生活人们的同情和悲悯情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时为学生播放《月光曲》的相应部分, 就能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想象盲人姑娘和她的鞋匠哥哥倾听贝多芬演奏时候的场景画面, 体悟贝多芬的悲悯情怀,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用实物演示来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些文章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 理解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 但是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 学生立刻就能豁然领悟, 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 衔石取水显示了乌鸦的生存智慧, 但是投石水满而溢出这个道理对一年级的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 教师如果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 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再如, 在教学《赵州桥》第三段时, 课文对赵州桥桥栏雕刻的精美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语言优美生动, 学生在语言基础上的想象毕竟是有限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描写的生动性, 课堂上, 我特地制作了三张幻灯片, 分别展示课文所描述的双龙回首遥望、双龙戏珠、双龙相互缠绕的情景。在结合图片的基础上, 让学生领悟“相互抵着”“相互缠绕”“回着遥望”“戏珠”等词语。全班同学对照画面不但很快理解了这几个词语, 同时也感受到了画面的精美, 体会到了雕刻者的伟大。投影片的使用起到了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的作用。
3. 用现场表演来创设情境。
现场表演使学生化身为课本中的角色, 亲身体验文中的角色, 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现场表演创设情境, 课堂的氛围往往是活泼而又生动, 但是教师要认识到, 现场表演创设情境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或为了理解教材语言, 或为了运用语言训练表达, 不能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 甚至滥用整堂课的时间来表演。
以《晏子使楚》一课为例, 可以针对文章中的典型细节加以表演展示, 让学生在观看表演过程中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 把握人物的形象。文中晏子在大殿上与楚王较量的情节是比较生动的, 描写得也细致入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 教师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瞅”、“冷笑”、“严肃”、“装着为难的样子”、“故意笑了笑”等词语来品味人物的神态和心理, 理解楚王的刁难及晏子的聪明和智慧。
总之, 语文课堂应该改变以往的满堂灌的方式, 改变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和直觉, 让学生爱读书, 读好书, 并由读书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中, 创设情境教学, 是儿童所需, 更是教学所需, 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做好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小宝.试论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之策[J].作文成功之路, 2013, (03) .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教学应用
情境教学法注重形象生动的场景教学环境,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条件下,引入有趣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自新课标改革后,情境教学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教师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机制,通过还原真实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其独有的时代教学特征,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创新应用举措[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利用情境教学法,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大力推广与引荐。
一、引入形象情境,彰显教学效益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目标受众主要是小学生群体(性格差异较大、表现特征较为突出),教师可结合小学生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可偏向于趣味性教学内容的灌输,创设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更便捷地理解课程内容。以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第一册《冬天是个魔术师》教学设计为例,明确本章节重难点内容——识记生字、通读课文、了解冬天,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具等辅助条件。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课件播放相关影视视频、图片,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开展“听录音、画图画”活动及其他小游戏,让学生就录音内容勾画自己联想中的冬天场景,并鼓励学生上台演讲作图内涵(也可通过手势勾画的形式来完成演讲),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冬天的变化特点。在完成画图活动后,引入图片教学情景,向学生传授文章中的生字、词语等知识点,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问题情境,完善教学体系
问题情境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教学流程,让学生快速明确教学难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2]。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麻雀》课堂教学为例,在备课准备过程中,标注课文知识点内容(生词、文章阐述概念),准备课时环节、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谈话活动为基本依据,提出问题情景:麻雀作为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既没有漂亮的外衣,又没有动听的歌喉,受欢迎程度偏向一般化;通过朗读课文内容,了解到它身上具有一种令人敬佩、感动执著的精神,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精神,你们认为麻雀的这种精神是否具有可取之处?你们是如何看待这种精神的?(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检查预习、开展自学活动,并结合自我感悟达到理清文章层次的目的,也可让学生自主创新文章末尾内容,自我编制新的应对结局,促进学生的空间联想、实践操作效益,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社会实践,明确教学目标
社会实践注重课本内容与课外教学的整合、统一,在明确教学内容及实时目标的基础上,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满足学生集体生活的实际需求。在某次教学公开课中,以《我要的是葫芦》课文为教学重点内容,教师结合文章所阐述的系统知识点,布置课外实践探索活动,安排两至三人为一组,调查葫芦真正的结果周期、防护措施,并简单记录实践活动的观察指标、变化情况,形成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记录心得。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形成统一战略联盟,秉着认真、负责的探究原则,明确葫芦及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施肥灭虫等具体应对举措,联合课外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启发学生思考: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次如果按照正确的杀毒、灭菌、施肥等操作步骤,那么是否还会像第一年那样颗粒无收?或者通过小话剧演示情境,分工、协作文章角色,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所保障。
四、激发空间想象,改进教学机制
针对小学生群体的猎奇心理特征,利用探究式教学活动,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联想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案第三册第一单元《秋天》课堂教学中,以“秋天到”、“山行”、“火红的枫叶”、“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课文为单元重点内容,教师结合学生对秋天季节的感官体验(掌握秋天的特点),利用秋天的对应词语(如:“寒秋”、“萧瑟”、“秋高气爽”),收集有关于秋天变化特点的资料,编写一段有关秋天的个人语句(字数不限、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联想能力,便于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也可结合考试讲解情况,自主设计教学课件模板(选择合适的图片,插入合理的词语、段落),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效益。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形象情境、问题情景、社会实践内容、空间联想条件,创建符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机制,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龙启.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84-85.
[2]张香珍.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探析[J].学周刊,2015,21:148-149.
贵州省正安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何梅
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挖掘作品的意蕴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思绪驰骋在想象的天地。通过情感体验,达到愉悦接受知识的目的。这就是我探索语文情境教学的动因。
语文情境教学,是根据文学表现美的特质,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利用兴趣、感知、想象、心境、激情等诸多心理品质,借助朗读、投影、音乐等多种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寓教于乐。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情境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导入创设情境。
艺术化的导入,是情境教学的切入点。
新课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极其重要的环节。有效地导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就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要注意几个方面:
1、注意紧扣教材,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引导学生将有意注意指向相关讲授内容。
2、注意导入要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进入想象的境地。
3、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新颖性和精彩性。
4、引人入胜,激发兴趣。
5、导入宜灵活多变,避免千篇一律。
二、通过朗读创设情境。
王国维说“一切言语皆情语也”。朗读教学就是通过有声语言,直观、形象地再现和传递作者浓郁的情思,使读者和作者在情感上达到沟通,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为此,朗读教学必领教给学生停顿、快慢、重音、语调等必要的朗读技巧。抒情朗读,着重体味作者的思绪,把握作品的韵致美。如《荷塘月色》、《沁园春·雪》等。角色朗 读着重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如朗读“奥楚蔑洛夫”(《变色龙》主人公)时,应通过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淋漓尽致地模拟奥楚蔑洛夫对将军,对赫留金不同态度的神态、语言,展示其“变色”的本质。
朗读教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范读。在《变色龙》、《春》等篇章教学中,可以放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教师范读要读音准确、规范,声情并茂,错落有致。
2、自读。先要求学生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模仿范读,尽量读出情感来。
3、提出问题,有感情地朗读,仔细品味。我在教读《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的情景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下列语句和带点的词语:“蹒跚”,“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前面就是月台,“父亲”那感人的背影,就会浮现在眼前,从而加深对《背影》主旨的理解。
三、从直观原则出发,利用插图、投影等创设情感。
1、中学语文课配有一些色彩鲜明的插图,会给人一定的直观印象,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均起到积极作用。无论是散文小说教学,还是说明文教学,都要充分利用插图,引起学生的视觉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2、充分利用幻灯,教学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在景与情的转换中,愉快地接受教学。如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时,可放映影片《骆驼祥子》片断,通过“烈日”和“暴雨”的特写镜头,体会旧北京的社会环境和祥子的悲剧遭遇。学习《守财奴》、《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名篇,可放映外国文学名篇导读录像带,从葛朗台弥留之际的神态和言语中,把握“守财奴”的本质,透过别里科夫“套子”的外表特征,剖析其内心思想。
四、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这种艺术,以其节奏美和和旋律美,创造一种令人遐想的氛围,让人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意象,例如教读《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配乐朗读,会使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将“颇不宁静”的心绪移情于荷塘、月色,去欣赏荷叶、荷花在月光下的绰约多姿,体味荷花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内在情韵。在嗅觉与听觉、听觉与视觉的相互转换中,由眼前的荷塘联想起恬静的江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眼前仿佛就是那采莲时节的江南水乡。这画卷如潺潺流水,清丽隽永,在余韵袅袅的情思中,展现对未来的朦胧追求。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音乐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兴趣这位热情风趣的老师,它把“学”与“乐”统一了起来,寓学于乐。而想象是心灵的眼睛和翅膀,它会把古与今,天上人间,连续起来。所以主题的深化和意境的创造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成功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的动机跟音乐营造的意境结合起来,在兴趣的驱动下,翱翔在想象的天地。
例如教授《沁园春·雪》,首先放《沁园春·雪》歌曲,造成一种意境深远、气势磅礴的氛围。然后因势诱导,使学生转入词篇学习。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词作“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魅力和浪漫主义革命情怀。之后再配乐朗读,想象一代世纪伟人站立在冰封雪地的黄土高原上,放眼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激情澎湃,思绪超载时空,纵横千万里,遐接几千年。从“江山如此多娇”的赞叹声中,领略领袖那博大胸怀的风采和改造世界的气概。
五、运用服饰、表情、动作创设情境
一举手,一投足,皆能表情达意,所谓“眉目传情”,就是指这种功效恰当地动用眼神、表情、动作,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老师讲到“怒发冲冠”时,慷慨激昂,竟将自 己头发捋起,将帽子冲掉在讲桌上,太精彩了。从他那怒不可遏的神态和动作,不难想象岳飞当所壮志未酬的愤慨!十多年了,这堂课还历历在目。这或许能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些启迪。例如,讲《口技》时,不防准备一块“醒木”,一把戒尺,把讲台变成“口技”表演场;讲《核舟记》时,教师活灵活现地摹拟东坡、佛佑的神态动作,会收到好的效果。
我熟悉李吉林老师,并一直关注着她实验研究的进展。我对李老师为了教改实验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的精神深表钦佩,分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发展,实验研究不断深化,理论框架的日臻成熟而至为欣喜。同时,我又深感有责任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李老师实验研究的成果。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一项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价值的实验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了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提供了一种成功的模式。这项实验研究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理论,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原则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揭示了小学教育的规律,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材料。同时生动地说明,教育理论只有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新的发展,教育家只有在校园丰厚的土壤里才能得以诞生和发展。我们应该像李吉林老师那样,为探索教育规律奋斗不息。
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改革实验必须研究学生,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实验研究是从语文学科开始的。李老师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接受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可贵的是,李老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实验,有更为宏观的思考,她不仅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特点,更把握了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她认为,小学教育是让儿童学习。熟知人类积聚的文化遗产,从而了解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体验人类文明的光辉,并从中获得人类创造世界的精神力量的过程。这种精神力量连同知识,最终转化为儿童的精神财富,使儿童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她进而提出小学教育要“着眼发展,着力基础”。正是从这种深刻的认识出发,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始终把目标对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始终把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紧紧联系起来。她研究的是语文,教的是语文,其实质,她研究的是学生,塑造的是学生的人格。可以说,她在进行每一次语文教学的时候,心目中已有一个完美的学生的形象,每一次教学,每一次实验研究,都是朝这一素质教育总目标的逼近,都是对学生人格的一次塑造和完善。因此,她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更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全面培养人的过程。
任何改革实验研究都是为了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都是为了教育人、塑造人。即使进行的是某一学科或某一问题的专门研究,也必须把握这一学科、这一方面问题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目光才高远,视野才开阔,实验研究的方向才明确,行为才自觉,其效果和意义才会超过其本身。
为此,改革实验重要的是研究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以至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是对我们的教育的一种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研究这些变化,把握现代的孩子的特点,教育将失去针对性,教育目标最终难以实现。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就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深入到儿童的心灵去进行教学。李老师说她是“带着可以无拘无束爱孩子的人格力量,不可遏制地投入到实验的热浪之中”。我们就应该像李老师那样热爱孩子,研究学生,把握教育教学的真谛,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而进行改革实验研究。
其二,改革实验必须研究教学,准确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全局性意义。应该指出的是,至今课堂教学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是对教学的本质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准确的把握。
李老师敏锐地抓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加以理性概括。她认为,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她还认为,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实质上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的过程。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正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改革,优化了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以为,李老师正确处理了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把智慧和情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把情感作为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串联、带动起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注重形象教学,潜移默化地开发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地去追求人类文明。因此,李老师的课不仅是扎实的,而且是生动活泼的,还让你时时触摸到学生情感的脉搏。二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毫无疑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有丝毫的松懈。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为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地位的确立,评价教师主导作用的成效,最终看是否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否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就是旨在以人为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学习。在情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可以说,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这一形式较好地解决了认知与情感、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等关系问题。
最近,李老师倡导一个教学原则:美感性。事实上,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美”的结晶。其教学过程应当是审美的过程。美感性原则的提出,是对教学本质及教学过程的进一步认识。离开了对教学本质的认识,离开了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任何教学都会偏离教育目标;把握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才会体现出育人的目的。
其三,改革实验必须研究学习方式,把握学习方式变革的走向。
世界即将迈进对世纪的门槛。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促使学习方式的变化。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沟通,学习方式随着接受信息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研究新的学习方式,把握学习方式变革的走向。
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实验研究在指导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对我们同样是有启示的。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自己去尝试、体验,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概括、提炼,使认识水平得到提升。在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中,教师提供了诸多工具,并且让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工具,学生在制作、组合、使用工具中学会创造,动手动脑;同时,在“情境”中,学生之间学会交往、合作。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就是通过人与各种“情境”恰如其分的融合,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符合人类学习的规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也符合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思想。
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进步。在生存方式发生变革的今天,我们要摆脱许多传统的偏见,通过改革实验研究,变革学习方式,使新的一代脱颖而出。
第四,改革实验必须研究教师成长的规律,把握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李吉林老师以长期的创造性劳动,奠定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实践及理论基础,成为全国知名的小学教育专家。但她知道,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必须后继有人。因此,早在80年代初,她就有意识地手把手地帮助、扶持青年教师。90年代初,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要求,她在学校党组织和行政的支持下,成立了校级教师培训基地——通师二附小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一大批青年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育实验课题研究,使这批青年教师得到迅速、健康的成长。
需要指出的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关键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实验研究,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而且要有宽厚的人文素养,包括美学素养;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李老师正是以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先导,并以实践为示范,导演出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启迪大家,教育大家,引导大家。这种个体创造性的劳动对于优秀群体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实验研究的成果不仅表现在孩子的发展上,也体现在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上。同样,李老师的改革实验研究也离不开全校教师的支持,正是在与老师们的共同研究、实践中,李老师获得了许多新的启发,年轻教师们的精神也鼓舞了她,丰富了她的实验。现在通师二附小以李吉林为代表,一个重师德、勤进取、讲奉献、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已初步形成。它向我们展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内部机制和有效途径,寄托着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也给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有益的启迪。
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的实验、研究过程,是不断学习、及时总结、逐步深入的过程。李吉林老师高度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情感与理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实验研究的路子。在这条成功之路上走来了李吉林老师,也一定能走出更多像李吉林老师这样献身于基础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与开拓的教育专家。为早日看到江苏教育这一喜人景象,省教委成立了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领导小组,在全省各地设立了若干个试验点,召开了阶段性的表彰会。1996年底中央教科所在南通举办了“全国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70位知名专家学者及近3百名教师代表,对李吉林老师的此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研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专程前来参加会议,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省教委主要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我们召开这样的会议,大力推广李吉林老师的教改经验,正是旨在推动教育科研在教学第一线的广泛深入开展,以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快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的两个根本转变。
【论语文教育情境教学】推荐阅读: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1-23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10-09
高职语文情境教学初探07-11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案例06-01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12-21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06-25
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10-16
语文教学论教案10-14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