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共10篇)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1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时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呢?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 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感知情境――积累表象――启发想象――描 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

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 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言的情境,前一个指的是“实境”,即人、自然 与社会;后一个则是“虚境”,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感情过滤创造出的情形与境界。

描绘情境有赖于丰富的想象,而想象又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表 象储备越多,他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由此可见,要描绘情境必须从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开始。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中学生感知的直接对象。我训练学生感知事物 务求做到两点:1、 感知事物前蓄情于臆,即要求学生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无论感知的客体 是日月星晨、风雨雷电,还是山河田野、花木鸟兽,抑或是亭台水榭,在感知前要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名人诗 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景点介绍。并在反复阅读中受到感染,生发激情。2、 感知事物中融情于物,即 要求学生能够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由此而生览物 之情或触景生情等。与此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之中 ,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要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情境美。

(二)引导学生注重表象积累。表象是人脑中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印迹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画面)。 为了有助于这些“画面”积累,我向学生推荐了几种方法。1、“画面”描述法。 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感知或 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下来。这种“记”不是机械地说明, 而是描述,是能够融会深层之意的描述。2、绘画或照相法。 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 勾画出来,然后旁注文字说明。“说明”要尽可能的详细,要将当时令人惊呼感叹,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景和心 理感受记下来。储备有大量的诸如此类的记忆表象,一旦“在与某种需要有关的强有力的兴奋中心出现时,这 些解体了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按新的体系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注:《职业技术教育》19第 12期第18页。)

表象积累的内容可以是某次活动最感兴趣的画面,也可以是印象最深的人物的音容笑貌。

二、精心策划“小练笔”,训练想象能力

(一)进行再造性想象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表象积累,对所供材料进行想象,从而 创造出一种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原材料的意念形象。

训练举例:反复诵读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后,驰骋想象,用短文再现当年王维为挚友饯行的情景。学生 受到课文插图启发,又从古装影(视)片上获得了表象积累,因此,基本能够完成。有学生写道:

古老的渭城坐落在渭河南岸,有一条驿道穿城而过,大道的两旁客栈与酒馆一间挨着一间。于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创设情境, 提供资源, 为想象能力的形成做好铺垫

语言是抽象的符号, 必须加以充分地想象和联想, 才能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刻的内涵。然而,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毫无吸引力的枯燥文字中往往会失去兴趣, 不能集中精力参与学习过程。他们的思维方法, 善于依靠形象直观的具体情境, 借助于融知识、情趣于一体的音像资料, 才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 使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 逐步由形象向抽象过渡, 形成形象的思维方式, 形成想象的能力。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 铺设学生想象能力形成的通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一文时, 在导入环节, 先让学生观看满池荷花的视频, 满池的荷花随风摆动, 摇曳多姿, 学生看到以后首先受到了美的感染, 教师适时过渡:满池的荷花如此美丽, 叶老笔下的荷花更是令人陶醉, 你们想不想去感受一下呢?由直观形象的荷花影像中, 让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感受。文字所呈现的不只是视频中的一朵朵荷花, 更有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感受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映像的美。在此环节中, 以有形的荷花的画面, 引发学生对更多的美好画面的想像。在教授《观潮》一课时, 在导入环节中, 笔者让学生先去听一段潮水来临时的录音, 巨大的潮水声令人震撼, 学生受到感染, 笔者顺势问学生:“你感受到潮来时应该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惊天动地的, 雄伟壮观的!”接着再让学生读文感受潮水来临时的情景,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 也为学生想像力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二、提供直观, 留有悬念, 为想象能力的发展促进催化

应用信息技术工具,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形象直观的影像资料, 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感受, 深入地理解课文内涵, 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形成。但是, 并不是创设的情境越丰富越好, 提供的资料越直观越好。如果运用得过于充分把所有的信息和盘托出, 全部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不假思索, 可以一目了然, 往往会限制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 国画的构图非常讲究“留白”, 虽然是国画构图的技巧, 但它却可以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引人浮想联翩, 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语文阅读教学同样要给学生留白, 留给他们想象的空间, 鼓励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翅膀, 带着无限的遐想在阅读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 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理解的多样性, 鼓励他们建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促进和催化想象能力的发展。所以,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决定应用影像材料的直观程度。一般规律是低年级直观的程度可以大一些, 主要是提供充分感知的表象。高年级直观的程度要小一些, 留白的程度要大一些, 主要是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 促进和催化形象能力的发展。例如:《荷花》一课中, 在讲授第二自然段之后, 学生已经看到了荷花的三种姿态:全开的, 半开的, 未开还是花骨朵的, 文字所能呈现出的是荷花开放过程中不同状态, 这时, 课件出示各种姿态的荷花图片, 定格在大屏幕上, 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一幅, 并且针对两朵才展开两三片花瓣的荷花图片追问:“这两朵荷花仿佛在互相说些什么呢?”孩子们的想像力令我们也随着走入了童话的世界, “他们仿佛在比谁开得快, 谁展开的花瓣多呢?”就这样每一幅画面都让学生们从他们的视角去理解, 去想像, 留下了孩子们天真的话语。同时, 学生们还会说出许多画面上没有呈现出的荷花姿态, 比如:学生会说, “我喜欢雨中的荷花, 沾着雨珠, 在微风中摇摆。”, “我喜欢和蜻蜓交谈的荷花。”想像中的荷花仿佛成了他们的伙伴, 成了快乐的精灵, 一幅幅静态的画面在他们的想像中活灵活现, 充满了生命力和灵动的气息。在《翠鸟》一课中, 当播放翠鸟捕鱼的画面时, 学生不但能够理解翠鸟捕鱼的迅速, 更会去想像当时紧张的情景, “小鱼好像已经来不及逃走, 他好像在说, 遇到了翠鸟, 就在劫难逃了。”, “它刚才还在懒洋洋地吐着泡泡, 一看到翠鸟, 想马上钻到水底,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翠鸟还没等他回过神来, 就已经把它吞到了自己的肚子里了。”通过观看画面, 学生经过自己的想像再加工, 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这样生动的情节, 简单的视频和画面通过他们的描述, 更加有生命力了。这样, 在教学中不但收获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更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

三、扩展空间, 引导思路, 为想象能力的提升应用迁移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并且具有浓厚的儿童特点, 能够充分表达他们内心的充满童趣的天真的世界。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引发想象的因素, 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提供资源, 扩展他们想象的空间。并且给他们充分想象的时间, 给他们表达想象的机会。使他们在不断地语言描述中, 交流想象的活动中, 提升他们的想象能力, 并且使得语文知识得到应用, 迁移为能力。但是, 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 提供影像资料、图表资料, 提供正确的思路, 使天马行空的想象变得合情合理。例如:在教授《日月潭》一课时, 根据课文的内容, 笔者出示了中午、雨中及夜晚日月潭的美景, 在这秀美的景色中, 学生陶醉了, 这时, 笔者追问学生, 阳光下的日月潭是明艳的, 雨中的日月潭是朦胧的, 那么, 你还希望看到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呢, 能为老师描述一下吗?学生们经过思考, 把想像中的夕阳下日月潭描述出来, “夕阳西下, 日月潭上泛起了红色的波光, 一切都仿佛披上了淡红色的薄纱, 日月潭像一个微醉的少女, 那么安静, 那么迷人……”还有那风中的日月潭, “风大了, 日月潭仿佛发怒了, 不断在卷起白色的浪花, 向人们表达它的不满, 潭边的树枝随着风不停地互相拍打, 发出了哀痛的呻吟……”学生们从课文中的画面迁移模仿, 想像出了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日月潭的不同景色, 有了想像力的催化, 他们的语言也生动形象起来。在教授《丝绸之路》一课时,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是全文中心问题, 随着丝绸之路图示的出现, 从图上丝绸之路途经的各个国家, 学生显而易见地理解了这是一条长路, 经过了许多个国家。同时经过思考, 学生也能理解这是一条友谊之路, 那么就此提问:“你能想像张骞和他的将士们在开辟这条路时会遇到哪些状况呢?”那么, 从图示上经过的沙漠地带, 学生能想像到他们会经历缺水少粮的困苦生活, 经历风沙满天的死亡危胁;从图示上标注的群山、江河图标, 学生也能想像到, 会受到猛兽的袭击, 遭遇生命危险, 需要克服艰难险阻。所以, 学生们会通过直观的观察, 结合自己的想像和理解, 水到渠成地得出“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从而文章的验证点也会迎刃而解。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收获知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使其能力得以提升和发展。

摘要:本文以教学实例充分阐明了创设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形成, 想象能力的发展, 想象能力的提升的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使学生能力得以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能力,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周萍.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阅读教学实践课题研究报告[J].中小学电教, 2012, (11) .

语文情境教学与想象能力 篇3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具有诗一般的创造能力和优美意境。这是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期盼。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的一些文学名篇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力量,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语文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往往先让学生感受形象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体验边促使内部语言积极活动,有利于人的左、右脑半球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力量。

我试着在语文情境教学中探求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想象力的培养

(一)设置阅读情境,优化阅读心理

科学证明,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理解效果好。在这里,应注意阅读情境和阅读者心境的和谐,唯有如此,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提醒我们语文教师,阅读课堂上,一定要通过情境设置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教师设置情境的同时一定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老师希望学生入境,自己首先要“动情”。备课时钻研教材,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共哀乐,思想情感融为一体。

(二)设置阅读目标,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学生自读课文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有着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素质、生活经验自读课文时,往往能启发对人生、世界的思考,激起探求和创造的欲望。

但是,仅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阅读往往没有明确目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又有一定限度,因此,还需要有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很重要。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训练。思维往往开始于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上要下工夫,问题设计力求独特、新颖,有发散式思维特色。

二、在作文教学中突出想象力的培养

相对于阅读而言,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因为人与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作文中你可以真实地抒写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夸张。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会思考、会发现,自然会有一种创造的乐趣。

在学习研究中我认识到,人的各种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一例,老师问小学生:“雪化了变成什么?”学生们大部分说“水”,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答案都没错。后一个学生说雪化了变成春天,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情感。情感是想象力的发酵剂,是托起想象力翅膀的风。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丰富广博的知识也是想象力的基础,否则头脑中再多的想象也是肤浅的空想。鉴于这两点,我在作文中很注重学生的生活感悟和文学熏陶。基本按照“感悟情境——积累知识——启发想象——写成作文”的思路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一)利用写札记感悟情境、积累知识

生活是美丽多彩的。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花草树木、春夏秋冬等自然变化,学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中,托物言志,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情境美;还要求学生细心感悟生活的瞬间,写真事,用真情。这样记忆中的画面越来越丰富,在某一次写作中就可能由于需要,通过想象创造出新形象。

(二)精心策划“小作文”,训练想象力

在课文学习中,我常把问题分析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设计一些小作文练习,训练想象力,增强理解力。

进行再造性想象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积累,对所供材料想象,从而创造出一种出于原材料而又不同于原材料的新形象。例如《蒹葭》一课,在反复诵读后,我让学生驰骋想象,把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学生们在我启发下,聆听着音乐,较好地完成了作文。有学生写到:深秋的早晨雾气茫茫,晶莹剔透的露珠在芦苇上结成了白色的霜花。诗人站在弯弯曲曲的河岸上寻找着梦中的伊人,可她却似乎与他隔山离水,让诗人迷惘万分,泪眼中映出伊人熟悉的身影,展开双臂去迎接她的到来,迷茫中又发现她却在水的中央。

延伸性想象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原文展开创造性想象,合理推测故事发展。例如《心声》结尾,李京京成功地读完课文,文章结束,那么程老师课后会怎么想呢?学生大胆想象,有学生写道:程老师心里感到非常内疚、惭愧。她想,我怎么如此地埋没和排斥京京呢?今天幸亏有他勇敢救场,幸亏有他的倔强,要不然我不是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吗?京京,老师从心里向你道一声“对不起”,你是一个很出色的好学生,你有能力、有资格将这篇课文全部读完。这一训练,学生依情立势,合理想象,通过想象有助于学生对这篇小说主题的把握。

(三)设计“命题”,指导情境作文

教师根据作文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特定的情境氛围,努力触及学生写作的动情点、兴奋点,使他们入情入境,启发想象。

如教师提供画面,画面是特写式,也可暗示一种情境,情境往往是含蓄的,想象空间还很大。有一个作文《雨还在下》(画面中是教室外下着大雨,教室里只剩下两个同学——她和他),教师可引导学生:1.从静态的画面中想动态,如雨下得如何,人物神态、动作。2.从外表想内心,人物外表的平静和内心的不平静。3.从平面的无声想象立体音响:风雨声。4.从片段想情节,想结局。这种情境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一旦入境,就很快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作文。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4

1.要求:自己组织语言作答,字数不限,简述即可。

2.提示:课后作业提交后辅导教师批阅优秀得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得0分。您至少完成6个课后作业,考核以6个最高成绩作业计分,本项考核满分为30分

听了刘德武老师《找规律》这一课,感觉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用灰谐幽默的语言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度过一节课。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刘老师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感觉在教学教程中都能得以体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联系生活与运用创造让学生体会价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现行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之一,没有价值的数学,即使人人能够接受也不应进入课堂。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刘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认识和研究主题图中的排列规律——创造有规律的排列——寻找身边有规律的现象——应用规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活动,力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有规律排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学时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欣赏规律,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规律为联欢会做好准备:如先画出教室的布置图稿,或是在才艺展示中画一幅有规律的图案,或是自已设计一些有规律的舞蹈动作,或是编一组有规律的声音等等。

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培养 篇5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常常觉得作文教学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事情。如何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令老师满意的作文,我想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有目的的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呢?我想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想象能力的培养。人们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书本上的描述,有时候头脑里自觉或不自觉的浮现出书本上所描述的情景,人们把这种思维活动叫想象。例如,我们学了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学生的头脑里就会浮现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时值初春,柳色如烟,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的黄鹂嬉戏,时而传来婉转的鸣叫声;万里晴空,一碧如洗,成行的白鹭点缀于蓝天之上,自由的翱翔,大自然洋溢着无限生机。要看西山,千年未化的积雪,闪烁着耀眼的银光;江边春水浩荡,停泊着将要驶向东吴的船只。想象能把抽象的文字边的形象化,能把历史带到眼前,远方引至身边。想象在读书过程中几乎是随时存在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能加深我们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就要抓住有想象色彩的文体,抓住有丰富内涵的故事情节和场景,特别是课文中的艺术“空白”,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想象,开发潜能,以求发展。如学习《买火柴的小女孩》,为使学生晓悟“作者为什么要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并且写小女孩是带着微笑

死去的”这一问题,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质疑:大年夜富人家的小孩可能在干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富家子弟此时此刻正在家长的带领下,烤着温暖的火炉,尝着喷香的烤鸭,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尽情的享乐的情趣。这时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两幅图景:一幅是富家子弟的享乐图,另一幅是小女孩被冻死的悲惨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抽象的思维变成了形象的思维,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就感受到那个社会实在是太不平等了,从而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鸟儿有了翅膀,就能自由飞翔,作文有了想象,就更加形象生动。想象必须要合理,才能使读者觉得有真实感,达到交流思想感情,为文章中心服务的目的。

2、结合课文进行想象作文训练。结合课文进行想象训练,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方式折椅。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是手段,写是目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乐写,写好呢?应在尽心指导学生写好各种日记、系列小练笔、单元习作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依托课本,抓住契机,精心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续写、扩写、假写等作文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想象能力。a.续写。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常引导学生医院问的重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张开合理想象,顺着课后的思路,进行续写故事的结尾。例如课文《滥竽充数》讲的是南郭先生冒充吹竽混饭吃,最后怕被说破逃之夭夭的故事。讽刺了没有真本领在行家里充数的人。学完这则寓言后,让学生设想一下南郭先生离开王宫后,怎样痛改前非,刻苦学习吹竽,终于成为一名优秀吹竽手的过程。b.扩写或补写。有的文章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关的情节,或在过渡环节上,对人物情节写的十分简练。遇到这样的文章,我指导学生想象,补写一段相关的情节,进行扩写练习。如学了《狐狸和乌鸦》这则寓

言故事后,让学生想象乌鸦丢掉肉后的心理,进行“我真后悔”的乌鸦自白。这样一方面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写作的训练,另一方面又深化了“爱听奉承话就会上当”的主题。c.假写。假写是直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假设,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或一段话。如教完《小音乐家杨科》,就以《假如杨科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了一段话。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后,写《我参加了攻克“三九一”高地战斗》。要求想象亲身参加战斗的经历,写出为邱少云报仇的心态,写出激烈的战斗场面。总之,利用课文进行想象做训练,一举多得,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了写作内容,渗透了品德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还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能力。

3、加强课外阅读,不断培养想象能力。想象是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想展开想象,就要认真阅读和仔细品味文章的意思,一旦领悟,想象就接踵而来。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细思量。”指的是:要仔细的读,反复吟诵和体会,才能引起想象。各类书籍里,都有激发想象产生联想的地方。调动想象力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反复加以端摩。我们要在读书中丰富想象,平时应该注意观察,勤与实践,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4、借用“视听”,设计想象性作文空间。a、提供可视材料,留给想象空间。小学生想象具有形象性和直接性,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事物作为直接感知的依据,这就要求教师提供实物、图片,不失时机地针对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想象作文。如组织学生观“日出”,看“日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出对日出(慢)、日落(快)的感受:“太阳好似一个还没睡够的孩子(日出)”、“劳累一天的太阳公公已经疲惫不堪了,想早点回家休息(日落)”。b、借助音乐形象,拓宽想象渠道。美妙的音乐同绘画一样,都来自于生活,它可以唤醒学生脑中那些曾经感知的而当时又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如:听鸟鸣,想象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美景;闻雨声,想象雨水滋润万物,庄稼获得丰收的喜人景象……也可以选择富有儿童情趣又具有较强故事情节的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欣赏,然后写出从音乐中听到的“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如录制一段声音的组合在作文课中播放:马达声、车鸣声、急刹车声、喧闹声、急促的脚步声……让学生想象写出当时的场景。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6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够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是画出图形,这些都属于再造想象,是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加深对于概念、定理的内在本质理解,才能爱上立体几何学习,真正地学会学习。那么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呢?

关键词:高中 立体几何 数学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而学生对立体几何抵触情绪较大,认为立体几何抽象难懂,枯燥深奥,而失去了学习的动机与热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没有形成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所在。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没有它,智慧的阳光就照不进脑海。”精辟地指出了观察在科学探究与发现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认真观察、学会观察,才能打开通往几何空间的大门,这正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思维表象。

1.观察数学模型,即教学中所使用的立体几何教具,如最基本的立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等。模型更为直观形象,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可以建立最为直观而形象的感性认知,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从而利于学生将这些基本的模型存储于头脑之中。

2.观察生活实物。数学模型毕竟有限,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数学世界。而生活则不同,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植根于生活世界的自然学科,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我们同样不能割裂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而是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的视野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来观察生活实物。这样既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学的距离,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利于学生对原本抽象而深奥的知识的深刻理解。如教室就是一个长方体,教室的墙角就是相交于一点的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或是三个两两垂直的平面。

3.观察白板演示。电子白板具有很强的动态演示功能,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直观感、立体感与动态感,可以将空间形象的展示与运动观念的形成结合起来,构筑动态的空间图形,这样更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将整个过程动态而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觉得立体几何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受平面几何的影响,总是习惯于从平面的角度来思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在直观的操作中获取第一手直观而形象的认知,化抽象为形象,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这也正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方法。

1.动手做模型。尤其对于是高一新生来说,让学生对基本的立体图形有一个直观而深刻的认知是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与关键。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亲自动手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制作一些基本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动手动脑,通过操作来将这些基本的图形存入学生的头脑,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动手做演示。对于一些不能直接在模型中展现的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来进行演示。如让学生利用教材、课桌等来演示异面直线、二面角,直观地演示两个面分别垂直的两个二面角没有任何关系。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态演示,在学生眼中这些基本的概念不再只是简单的记忆,而是深入本质的理解,是动态而立体地存储于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可以自行地进行图形的转换。

3.动手中求知。如对于不规则几何体体积的求解这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与掌握通过拼凑与切割成规则几何体这两种方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在做中求知。这样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将不规则几何体转化成规则几何体,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难点,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学习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来增强空间立体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会画图

具备一定的识图、画图与作图能力是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所必备的一项数学素质,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识图与作图技能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图与形之间的转换,建立图形、文字与符号的直接联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学生以往平面几何式的视觉习惯,认识到图形与实物之间的差别,能够掌握图形对照,以图思形,以形绘图等基本的方法。只有当学生认识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与实物之间的差异,学生才能准确地读图、识图,进而能够正确绘图,能够在图与形之间实现转换,进而更好地学习立体几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当然还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只有绘得一手好图,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方法,让学生以此为榜样更好地识图与绘图。

总之,空间想象能力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同时也是立体几何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耐心、细心与恒心,要着眼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有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贯穿于教学的始末,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以不断增强学好的信心,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7

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物质基础

自然, 见多识广、阅历广泛、经验丰富就能为展开想象和联想提供条件, 但我们面对有着不同家庭教育和不同出身的中小学生, 面对各个家庭参差不齐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因素, 都要做到见多识广、阅历广泛、经验丰富更是难上加难。所以, 在我们平时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推广“大语文”教学, 不应拘泥于教材之上, 而是要融社会的方方面面于其中。例如, 教师提倡学生通过电视适时收看《新闻联播》《百家讲坛》等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信息知识类节目, 从而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一些文化知识等;在闲暇时候看看报纸, 看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 如《读者》《青年文摘》《文史知识》《心灵鸡汤》等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做到这些, 久而久之, 学生就可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这些知识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节假日,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伴同下出游, 同时写下游记和感想;教育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感触等等。这样时间长了,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会慢慢地积累。当然, 并不是说有了这些就有了丰富的想象力, 它还与体验和感受生活的深度有关。清代郑板桥一生喜欢竹子, 他写下了充满大胆、奇特想象的《墨竹图》诗。其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这句诗将竹子发出的声音想象为老百姓的痛苦呼喊的声音;另有一句:“唯有竹枝浑不怕, 挺然相斗一千场。”这句又把斗秋风的竹枝比作勇敢的武士。诚然, 没有对竹子的细心观察和对其独特深刻的内心体验是想象不出这样的句子的。

二、知识结构的建立是想象力的源泉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 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 也要泛览。”可见博览群书是架构知识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拓宽阅读面, 不要只在课本上下工夫, 要看方方面面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书, 只要拥有了丰富的知识, 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才可能有开阔深邃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中外历史上的大作家、大诗人不胜枚举, 我们在读其作品时不难感受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雄厚的知识结构。退一步说, 这也与他们具有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文学作品的任务, 教育其在有限时间内读完某些书籍, 至少读完每册语文课本后面规定要读的名著和中国的四大名著, 并写下读后感, 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读书的习惯。学生也可以试着仿写一些作品, 然后看看其效果, 在自己的体验中寻找差距, 弥补不足。这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难做到, 而且这些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大有帮助。

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勤于创新思考的能力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可以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探索, 要认真观察事物的特点, 然后勤于思索、善于思考。如果唐代诗人贺知章不善于观察, 很可能看不出初春柳叶的纤细和柔美, 观察后不分析探索、不善于思考, 即使看到了纤细柔美的柳叶, 感觉到微微拂面的春风, 也想象不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佳句;清代郑板桥即使听到了萧萧的竹声也想象不到是老百姓的“疾苦声”。所以, 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多举此类例子, 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事物特征和形象, 引导学生多观察、会观察, 开阔视野, 活跃学生思维, 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

四、注重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文章要有感而发, 想象和联想更是伴随着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是想象和联想的内部动因, 是启发想象的动力。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手稿的时候, 适逢雷雨交加的夜晚, 他听到火车的鸣叫声后, 便很快穿上雨衣, 飞快跑下他写作的二层小楼, 到楼旁的铁轨上去寻找他想象中的“梦中人” (他把这个人物形象习惯地称之为“梦中人”) , 但此时火车已经远去。这样的情节他回忆说不至一次。我们不难看出路遥在写作时候的情感投入和想象力的深邃。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可以说家喻户晓, 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把每一个读者都会引进一个奇幻的精神世界, 以此来表现他的理想境界和情感追求。

正是以这种情感和体验为动力, 才能使作家们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才能使他们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佳话, 才能使每一位读者读过其作品后回味无穷、记忆犹新。所以,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对现实的冷漠、对周围事物的漠不关心是很难调动起想象积极性的, 也就很难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总之, 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了, 写起作文来也就不愁无话可说、无字可写, 再加上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修辞、文章结构、内容素材、题材的培养和训练, 写成好的文章将不再成为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章的构思、思路的开拓、人物形象的塑造, 还有写作手法的选用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 教师在平时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平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 这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 篇8

一、指导小学生广泛阅读,丰富想象储备

想象是以小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知识的积累作为基础的,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想象。想象力其实就是以脑海中存在的表象为基础,再重新进行组合,创新形象的思维体现。想要逐渐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就得让小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入手。教师以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为目标,就得精心计划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阅读的体裁范围不受约束,童话、寓言、诗歌等都可以作为阅读的选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经历广泛的阅读,下笔才能挥洒自如。以往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指导学生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怎么总结,导致学生们思想受到束缚,写出的文章没有创新,千篇一律的格式。想要学生在写作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阅读课外书,多积累好词好句,创新展现自己的思维。教师有必要把关小学生阅读的范文作品,选择优秀作品,让学生体会人家的写作手法。对学生的表象储备,必须要注重质量,才能有利于学生朝好的方向发挥其想象力。

二、引导小学生深入生活,亲身体验活动

小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写出的作文内容才会“有血有肉”,充实生动;反之,写出的文章就会平淡空洞。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尤其是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家长工作忙,孩子基本上都是学校到家里,这样往返重复着。之所以有些小学生的作文内容平平淡淡,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多彩的生活,没有思维想象力。即使学校的作文课,教师也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说,想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局限于课堂内是远远不行的。因此,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周末,家长还可以陪孩子去郊外、公园等一些儿童喜欢的地方,丰富孩子的课外活动,为孩子的思维空间积累知识,以便孩子发挥更丰富的想象力。

三、指导小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激发联想趋势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水平,教师就得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1. 根据插图,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附有相应的插图,与文章的内容想照应。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很容易被那多彩的插图所吸引,教师就应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同时启发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试卷上,一般都有看图说话这样类型的题目,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图中的意思,并且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问题,就是在锻炼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力以及书写表达能力。

2. 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大胆放开,带有感情去读,才能促使学生对文章描绘的情景发挥想象,文章表达的意境才能充分体现。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小学生一般都比较贪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带有趣味性的手段来进行教学,一定会调动起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课文,把趣味和教学相结合,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9

《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没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就没有牛顿;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就没有自然科学时代千千万万的发明,鱼是不会思考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的存在的,可是人有坚强的内心,----我思故我在!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神奇的大脑,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脑处理语言、逻辑、数学、秩序,即所谓的学术性活动,右脑主要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及所谓的创造性活动。

当今社会,人类极其重视对右脑的开发,而开发右脑,发挥创造力,主要是运用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断。他还说,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然而,谁能知道,这个头发蓬乱、不修边幅的犹太人,在中小学时代竟然常常被斥为“智力迟钝”,甚至被断言将来“一事无成”。

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童年时,多次谈起他所体验的惊奇感。他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他认为,学生最可贵的动力是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中的乐趣以及对学习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而学校的最重要任务是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这些能够启发创造性的心理能力。

文学,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完成从创造到符号再返回丰富的现实世界中来的过程,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想象获得大量间接的语文知识;想象还可以使学习者知识深化,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和记忆所学习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理解和丰富的感情熏陶;通过想象学习文学知识使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创见”,激励学习者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而这比获得文学知识本身更有意义。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感情,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活化学生的“右脑”功能,优化学生的想象环境,强化学生想象的形式训练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语文教学进入既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又发展学生能力的境界,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想象 想象力 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

一: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这里的表象是指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或者说是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人们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这里的新形象是指人们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它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而人们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例如我们学习散文集《羊想云彩》中的《安塞腰鼓》,也许学生们从来没有去过黄土高原,但当读到这篇文章时,我们头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幅黄土高原厚重而苍凉的雄奇的画面;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鼓声隆隆的壮阔豪放的场面,耳朵听到了隆隆隆隆的声音,肌肤感受到了惊魂动魄搏击的力量,亲眼目睹了那奇绝壮丽的舞姿......学习《愚公移山》,也可能同学们头脑中会出现是现实中从未见过的不存在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有的形象,如作品中塑造的大力神等形象等。想象创造的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而实现的,或者是从已有的表象中,把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然后再按一定的关系,把它们综合成为新的形象,所以想象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与其它心理活动一样,想象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是要求人们在劳动之前,必须在头脑中预见行动的后果,然后按照预想的目标,有目的地行动,这种关于行动过程及行动要求达到的目的的预想,实际上就是想象。人们在各项实践领域里创造性的活动,无不需要丰富的想象活动参与。在学校,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都离不开想象。富有想象力的教师总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设计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自己的教学更富有成效;同样,富有想象力的学生总是在学习中凭借丰富、精确而又灵活的想象来理解空间、时间和事物的形象、数量、情境、分布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想象。关于想象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话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二:文字是干瘪的、枯燥的、乏味的、语文却是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人们生来就生活在语言文字的环境里,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狭小的生活圈子,大大地扩大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构思,从而形象地感知整个人类世界。这就是说,想象在人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补充的作用,通过想象人们可以获得大量的间接的知识。毫不夸张地说,通过想象间接获得知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活动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研究表明,人们对形象材料、图形信息较之抽象材料、词和符号,印象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更不容易遗忘,这是因为人们对形象材料和图形信息的感知是以具体形象为内容的,它主要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显著的直观性。实践证明,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容易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人们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往往使人们感到它比词或符号更清晰、直观、生动、有趣。所以,通过想象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而且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人们的学习积极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学习知识时总是设法通过想象将词或符号转化为影像信息,把抽象材料转化为形象材料去理解记忆,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由此可见,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具体地、生动地、形象地、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明确的、准确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从而深化人们所学习的知识。例如,背诵和写作时语文学习的老大难,有的学生形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当我们循着教材中的文字叙述,从大脑的记忆闪烁的的影像、片段,人物......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再现重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时,我们不但会准确地理解、领会文章,而且对文章会有一个鲜明的认识,这种在“头脑中放电影”式的学习方法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乐事。这也即是所谓的“画脑图。” 创造想象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只有当人们的想象力达到一定的境界,人们才有可能不必依据别人的描述和描绘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更多的是根据别人或著作中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各种自身的经历,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即属于再造想象的范畴。再造想象虽然不是想象者自己独创出来的,但仍含有创造性的因素,这种创造性的因素常常使学习者饱尝想象和成功的喜悦,激励人们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以百倍的信心去参与各种文学创造活动。所以,在人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想象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创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不断地为学习者注入新的动力,使学习者永不疲倦,永不满足,学而不厌,而这比获得知识本身更有意义。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

想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早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和钻研教育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借鉴最新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深入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尽上我们的绵薄之力。可是,悲哀的是:想象力是不能教的。甚至有误区,现在很多老师讲与时俱进,每逢上课必用课件,视频,音乐,影像,花里胡哨,异彩纷呈,上课惯用一套多媒体组合拳打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新语文教育”代表人物韩军曾说过:图画使文字的内涵变得单薄,扼杀想象力,朗读使文字的内涵变得更丰富。新语文讲新,不是除旧布新,而是返本归新,厚积而薄发,精讲多练,少讲多练,学陶渊明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填鸭式,追求讲深讲透讲全,反而误人子弟;有些人创新对举一反三极度迷信,韩军却极度恐惧。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韩军提倡以少胜多。“每期只教60篇 背100篇古文,200现代诗 300首古诗词,语文不必学了。”那么,特级教师的成就在哪里呢?数字之外,也许就是思考,是想象力。也许想象力等于新语文。我想,我自己可以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会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需求。

当今语文教学,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整合教学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 能力,有利于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的培育,都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教师整合教学资源的质量如何,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要求的和教学目的的实现。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秋天》一诗,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秋天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三)课外阅读教学使学生增长知识,宽阔视野,发展能力。

语文的课外阅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可以认识多种不熟悉的动物、植物、如大象、骆驼、松鼠、杨梅、蒲公英等等。可以增进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四季的变化的了解。可以欣赏草原、日月潭、桂林山水、小兴安岭等奇丽的自然景色。可以领略古今中外的伟大建筑,如长城、赵州桥、人民大会堂等。可以学习人民领袖、战斗英雄、科学家、发明家、的优秀品质。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懂得一些浅显的事理。总之,阅读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示了大千世界中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学生读后不但能够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大开眼界,而且有助于活跃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认识能力。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比如一篇课文,可以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悟出的道理就会丰富的创造色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每一偏课文都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用心去学感悟、内化课文内容,放胆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小摄影师》结尾处的空白,就可以要求学生由此展开想象“那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结果会有两种,有的学生会说小男孩还会再来,有的可能会说小男孩不会再来了,这个时候老师要对这两种意见都予以肯定,只要孩子们能说出理由,这样就已经达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了。

(四)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本,要使他们运用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果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入必然很深,自己对于他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困惑所在加以以解答。都将感到恍然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的多。其故就在了一番心力,那一心力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我们今天读来,觉得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仍有现实的意义。自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背诵,并不急于理解,也可以 画画,编写课本剧,表演,写作,等等,要相信自学过程中你的学生自会心领神会,豁然开朗。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想象力的水平。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越肤浅,想象的内容也就越贫乏。表象越准确,想象就越合乎情理;表象越错误,想象也就越荒诞离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阅读、听读、背诵、绘画、等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采用录像、录音、投影、幻灯、电影、电视、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学生头脑中记忆表象的数量,充分贮备有关的地理形象,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语文知识。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开展好语文课外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到野外参观、考察、游览,观看各种相关影视片以及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仔细观察生活,体验社会,热爱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割裂脑的研究表明,大脑半球的右侧主要处理图形信息,具有形状知觉、空间综合的能力,并能将感觉信息译成表象。所以心理学家们认为,大脑右半球在想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言外之意,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学生的“右脑”,活化学生“右脑”的功能,就会锻炼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右脑”的方法很多,例如:根据右脑支配人体左半部的原理,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使用左手、左脚、左眼、左耳;根据右鼻孔获取的气味信息可以直接被送进右脑的道理,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用右鼻孔嗅觉;下棋时少去思谋招数,多去注意棋局上那犬牙交错的形状;闲暇时多去欣赏一下自然风光和绘画作品,或看看体育比赛,锻炼一下黑夜走路;每天学习之前独自静静地开动右脑,形象地构思一下自己学习的情景;学会随时预测并尽可能使用图形代替语言表达思想。所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的右脑得到刺激和锻炼,促进学生右脑的活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从平面教育的方法中解脱出来,开展立体的、形象的教育,借鉴活动课的特点,让学生在课上动起来,引导学生走出二维世界,进入广阔的立体空间。如教《曹刿论战》或《核舟记》等,结合课文用“课本剧表演法”进行教学。由于表演具有鲜明、生动、真实性的特点,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新鲜、形象、生动、有立体感,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直观能力,活化学生的“右脑”功能,又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这样教学的结果是使上述教学内容不是以文字的形式而是以生动的形象信息储存进学生的大脑,形成鲜明牢固的记忆,为以后的语文想象活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临床观察发现,下丘脑-----边缘系统受损伤的病人,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神经错乱,他们的动作常常是盲目的,不能按一定的程序和计划进行,也不能拟定简单的行动计划和预见行动的后果。另外,有人在研究了情绪对想象活动的影响后指出,在想象过程中,皮下中枢是活跃的。这说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想象更能积极地进行;相反,人们在受到惊吓和伤心苦恼时,他的想象就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现实的情景。这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学会驾驭课堂,积极有效地组织教学,注意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节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创造一种积极、轻松、愉快、活泼、和谐的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想象环境。大脑放松术,也即是脑部按摩。

丰富的想象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鲜明的表象为学生想象提供了材料,但光有材料还不能唤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只有学生对事物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给这些材料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使鲜明的表象在强烈的感情催化下活跃起来,升腾起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师应十分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调动自己的情感,准确地把内部感受转化为外部语言,通过自己的情绪、言语去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感受,把学生带入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得到从理性到感性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想象的形式训练。如:在授课中,对课本中的插图、教学用的图片,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它们所隐含的丰富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中描述性的材料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来体会、理解,试着让自己在头脑中“看见”或“听见”描述的一切;对教材中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图画或者语言描绘出来。此外,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学生对静物作动态的想象,变无声为有声的想象,对抽象作具体形象的想象,对地理事物作拟人的想象,对无色事物作有色事物的想象,对个别事物作概括的想象。通过这一系列想象的形式训练,学生便能逐渐掌握静观默想、浮想联翩的本领。当然,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应当是学校各科教学活动共同的责任,而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这是勿庸置疑的。

情境作文教学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10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丁晓勤

(***23)

在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应该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素质教育春天。令我们这些虽然束修不厚,却对素质教育期盼已久的年青人着实兴奋不已,然而一切犹如昙花一样。君不见好多地方(应该是绝大部分地方)一切又依然如故,剩下的只有“雷声”,有人说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习惯喊口号的惯性使然。可我却认为更多的是我们许多教师不知如何具体的开展素质教育,它毕竟只是一种理念,可操作性不强。但我们只要遵循素质教育的精髓应该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原则,应该是办法多多的。例如,语文这一学科对学生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呢?我认为要着力加强想象力的培养,因为想象是通向创造的桥梁,它引领我们思维的触须四面伸展,向无穷的未知领域开拓,是实现创新的必经之路。

什么是想象呢?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智力核心是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思维离不开想象思维,想象是人生理机制中最宝贵的素质,想象是以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形象思维。根据心理学给想象所下的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智力,是人类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智慧。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其形式上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再造想象,它可以把文字、图 画、音乐等材料通过形象思维再现出来;另一种是创造想象,它要求人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性地独立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都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深刻地领会教材。学习数学要有丰富的而又灵活的空间想象力;学习语文,要利用丰富的想象去理解人物、情境和题意。况且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下面着重谈谈我对学生“再造想象”培养的一些创新性尝试。它是语文教学中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想象活动。学生较好地具备了这种想象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一)积累知识,丰富表象

表象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从中往往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语文教

学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范围,就得增加表象储备。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为:

1、加强指导孩子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比如,背诵的课文要记牢,尤其是很多精妙的古文,要有一个文学名句、名段摘记本,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而且利用休闲时间翻阅。这样在想象时,可以拓宽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细密程度和丰富程度,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还有注意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并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有关流水描写的诗句: “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黄河远上白云间”;“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所以可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表象。如教《小桔灯》,要求学生尝试着做盏小桔灯,体会其朦胧的、桔红的灯光,从而理解小桔灯的象征意义;教《看云识天气》,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借助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教《孔乙己》,借助于多媒体电脑课件,再现当时的环境、人物和情节,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当时的世态炎凉和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特质,以及作品的深刻内涵。

3、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

我在教完周敦颐的《爱莲说》后,布置学生写一篇《梅》的作文,我先告诉学生梅的品行,如凌霜、傲雪、高洁等;再让学生比较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所表现出的梅的不同个性,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借梅抒情,为何如此截然不同呢?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思想感情不同,因而对梅的表象也就不同。然后再布置学生进行课外观梅活动,让学生去仔细观察,写出自己心中的梅。

(二)训练语言,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着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

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1、注重语言的熏陶。

教师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言语示范对学生语言训练起着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讲述,使学生头脑里想象出一幅幅图画来,从而更好的体会课文的内容。在分析一篇洋溢着细腻情感的散文时,我通常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全文,以声音来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领略其语言美,品味描绘的意境,再加以分析。比如,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作者把父亲当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用文字描述得很具体。我在教这一段文字时,就通过朗读的魅力,引导学生展开再造想象,使朱老先生有月台上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的形象“活起来”,就像我们亲眼所见那样鲜明生动。这样,就能使学生较容易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对于某些抽象的材料难以用语言描绘时,我尽量运用贴切的比喻、比较,使语言形象化,帮助学生准确、轻松地理解讲课内容。

2、学会表达,不让嘴巴成为语言表达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所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在教《沁园春·雪》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同学这样描绘:祖国的北方,到处是寒冰封地,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雪覆盖着,登高望远,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从高处望去,好像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时,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白雪铺盖的大地,阳光冰雪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娇艳壮丽„„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形成想象的能力

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分析,再进人想象。如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幅画面内容是一位小姑娘悄悄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几只蚂蚁和一只瓢虫的图画,发挥想象,写一篇童话或者故事。先要求学生仔细看清蚂蚁数量、队形和走向,然后启发学生设想蚂蚁与瓢虫之间将会发生什么事——爆发一场殊死战斗,战斗的结果一定是孤单的飘虫不敌越来越多的蚂蚁群,瓢虫成了蚂蚁的盘中餐。还可以想出许多蚁群凯旋而归、庆祝胜利和饱餐的情节来。学生激发了兴趣,想象丰富,写作起来便得心应手。又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困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

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写到“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卖炭翁在炭被抢走后会如何反应。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卖炭翁的辛酸、悲苦。

(四)教法灵活多变,强化想象

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灵活运用,例如: 1.以某一抽象的概念或一个哲理性的词汇,要求学生用形象来表达。2.以一画面要求学生经过想象,围绕画面主题写出画面人物的动作、语言与神态,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

3.用拟人、比喻、夸张、借代等手法,进行想象性作文。如学习童话、寓言的笔法,写《大海与蓝天的对话》等文章。

4.以一事物的状态要求学生开展想象、联想、叙述其精神。

5.提些能激发想象、引人思考的问题。如学习寓言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物。

6.启发学生对一件事的结果进行种种推测,或提出多种假设。7.把课文想象成一幅画,然后画下来。

8.听一段音乐,写音乐想象文。

9.进行创造性复述。

上一篇:自强之星事迹第三人称下一篇:高一学生学英语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