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的创设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习情境的创设 篇1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给他们创造表现才华,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9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2个仙桃,算式是11-9=2(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2-9=3(个)“同学们真棒!还有没有提出问题?”。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开始尝试让我们二年级学生写数学日记,希望能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们怀着一个喜悦的心情,主动把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学习数学那份成功的快乐记录下来这是我的初衷,希望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给他们一双数学的眼睛,体验数学生活,享受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我们班学生在学习《克与千克》后写的数学日记:星期天,我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我挑了一盒牛奶,我问:“妈妈一袋牛奶有多重呢?”妈妈说:“你自己看盒子!”于是我仔仔细细的在盒子上找,看到盒子上面有这样的字:净重500克。我又问妈妈:“什么是净重呢?”妈妈答道:“去掉盒子外的重量。”噢,我知道了原来这500克是不包括盒子的重量。生活中的数学可真多!数学的用处可真大呀!数学文化的诠释在这里得到体现。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给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空间

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那么怎样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呢?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小组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一开始,老师请学生小组合作时观察到以下现象:有的学生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学生溜到别的小组,有的东张西望„„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建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四、重视课堂评价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我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学习情境的创设 篇2

一、情境创设——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始于问题, 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就是他们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知识点创设情境, 巧妙设疑, 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使学生乐于尝试, 善于发现, 在快乐中学习。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时, 我用大屏幕出示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创设出问题情境, 学生会提出问题:1.复式条形统计图怎么画?2.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注意什么?3.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这样, 学生会带着问题很自然的过渡到探究学习新知的环节。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学会设疑, 善于设疑。开放性的问题, 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充分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才华。

二、情境创设——思

思即为思考。激发学生思考的动机, 是培养其思考能力的关键因素。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也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 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 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 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动力, 使其产生思考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 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 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 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 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 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合理分配的思考动机, 数学思维得到了飞跃。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思想,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然会提高教学效率。

三、情境创设——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 有趣的美的形象能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数学本身是抽象的, 枯燥的, 作为小学生, 他们的机体正处在成长发育的过程, 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 数学游戏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通过智力游戏能够给孩子们带来认识乐趣。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又使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 把教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一些小游戏中,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和理解知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探索, 使学生在轻松好玩的数学活动中轻松学习, 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学习活动生动有效, 事半功倍。如“找兄弟”游戏, 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 弟弟比我小两岁, 弟弟在哪里?”学生们想出答案, 争先恐后地举起数字卡片“4”说:“我今年4岁, 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继续问:“比我大一岁的哥哥在哪里?”学生们又举起卡片“7”说:“今年我7岁, 比你大一岁的哥哥在这里。”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兴趣盎然, 主动参与, 积极动脑, 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不仅水到渠成, 同时又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可谓“玩”中学, “趣”中练, “乐”中长才干。

四、情境创设——拓

创设学习情境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篇3

一、创设引发好奇心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收获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容易受到波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学习持久性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乐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课堂学习的收获。

二、创建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的效率,比在单一教师讲授下学习的效率要高得多。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因地制宜地安排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知识接龙、问题抢答、学生讲解、学生分析错误、课外实验探究、知识竞赛、兴趣小组活动等,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享受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快乐的同时,又能提高课堂学习能力,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层面。

另外,教师提供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能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内化、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同学们通过操作自己的学具非常容易得出结论。这样的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在其过程中享受到了实践的乐趣,初步体验了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巩固。

三、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丰富的学习背景

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情景展示给学生,使其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多媒体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容量比以往的常规教学容量多,教师应注重掌握教学节奏,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在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投影问题等,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提供丰富的学习背景,优化课堂结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收效。再如在讲解一次函数的图象时,通过课件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得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这个较为抽象的结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觉和听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形象而生动,学生就容易理解,他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把握好课堂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学习的情境创设的教学反思 篇4

数学学习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更好地为学生 的数学学习服务。因此,创设情境一定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 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智慧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如:

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

2、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3、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4、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合作、自主探究学习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一个人没有自己的 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是无法与别人交流的。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 础。其次,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问题解决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组织好组内、组际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应加强指导。除了培养学生合作的 意识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和良好合作习惯的培养。如:倾听的习惯、质 疑的能力,有条理汇报交流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方法策略等。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合作

学习情境的创设 篇5

这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火花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中,可以造成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知矛盾,激起探究的欲望,造成一种紧张心理,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

例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探究:

(1)有两个不同的物体,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哪个物体下落得快?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正确吗?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

(2)你认为静止自由下落的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3)如何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观点?

(4)设计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5)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记录哪些数据?

(6)测量这些你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这些数据在测量过程中有没有较大的误差?如何改进?

(7)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在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笔者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供学生探究:

(1)如何运用你刚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测量你的反应时间?

(2)如何运用你刚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测量一楼层的高度?

二、创设活动情境

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发展,这是物理教学的一大特点。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演示小实验或创设一些探究性实验,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突破一些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从而使学生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容易提出“是否能用磁产生电”的问题。

教师介绍法拉第初期实验失败的史话后,根据现有器材(灵敏电流计、空心线圈、带铁芯的原副线圈、铜棒、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等),各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寻找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然后,组织交流各种方案和存在问题。学生热情高涨,灵感不断,其中有些是很有新意的问题,如“我已经切断电源了,为什么往线圈中插入铁芯竟也观察到产生了感应电流”。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讨论,对所用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分析各种措施的异同之处,不仅顺利地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适条件,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三、创设故事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给学生介绍形象生动的物理学史、趣闻轶事或当代科技信息,创设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但更多地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进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例如:在讲《行星的运动——开普勒三定律》这节内容的开始,我从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哥白尼到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再到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资料的研究,怎样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总结提出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定律。全体学生听得都入了迷,很快进入故事情境之中积极参与讨论,整堂课进行得相当成功。

四、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情境就是准备多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操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境,实验情境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学习情境的创设 篇6

(一)研究背景

化学是学生在九年级时才接触的起始科目,面临毕业和升学,九年级学生学业负担重,主动学习的热情降低,课堂教学如果不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难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难以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中常会出现以下两种状况:一是为了赶进度,采用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在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兴趣不高涨,学受制于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生素质的提高。二是教学中能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希望利用各种现实、生动、丰富的情境去激发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缺乏对情境的把握,一堂课后学生的脑海中只留下情境,而没有相关的学科知识,这就是无效的情境。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旨在对如何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开展有效的情境教学进行研究。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通过对实验情境、问题探究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性的创设研究,使情境素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之真正发挥出课堂教学中激发、引导、促进、贯穿等作用,既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二)研究意义(1)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追求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教学,努力情境与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2)课题引领,优化群体。

课题组成员均有一定的分工,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改进和探索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工作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使教学素材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科学性转变,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体目标:初步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特色。

2、学生目标:通过化学情境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3、教师目标:强化科研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的有效转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概念界定:我们所说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是指形式多样的,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适当的情境,不是“花架子”。要能促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易学、好懂、能懂、会用,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实验情境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我们将继续加强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尝试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使实验情境发挥应有的作用。

2、社会生活情境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我们需要有效攫取各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生活情境,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各种信息,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的重要性,实效性。

3、多媒体创设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先进的实验器材相结合有效地强化课堂教学。逐渐淘汰形式主义的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手段用到实处。

4、问题情境的创设 课堂无效问题不但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更会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设置有效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5、不同课型中情境的创设

对不同的课型,我们要尝试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避免复习课习题课的枯燥乏味,单边活动过多,将“情景——问题——探究活动——互动交流——应用反思“的过程应用于每一堂课。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修。

1、文献研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行动研究: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3、课例研究: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评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4、经验总结: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时间:2012年09月-2015年06月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09.~2013.06

课题申报、立项,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资料。

2、课题实施阶段:2013.09~2014.06

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收集、整理课题各项活动的资料,并及时提炼成研究成果。

3、课题总结阶段:2014.09~2015.06

总结、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结题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典型教学案例、优秀情境素材等。所在单位条件:

灵宝市实验中学座落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豫西金三角之地,是灵宝市最早的一所教育体育局直属初中,创建于1991年8月,占地37.8亩,建筑面积16131平方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现有45个教学班,2500余名学生,教职工200人。教师中本科学历占70%以上,其中中学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3人,中学一级教师95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5人,市县级51人。

学校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相继开发了班班通集中管理平台、网络听评课系统、网络直播授课系统、远程教研视频授课系统、校本资源库、校内办公网、网络教研、网络备课、网络培训九大平台,助推了学校腾飞,实现了教育管理智能化,课堂教学网络化的跨越式发展。2012年1月17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对实中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专门报道。

学习情境的创设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情境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 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具体的生活情境, 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数学, 主动地学数学。

例如,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 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 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睡觉, 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 因此, 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 (1) 叮铃铃……闹钟响了, 妈妈叫小明起床, 接着出示7时的钟面, 并标明了时针和分针, 床头柜上还有一个电子表显示7:00,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并初步认识整时。 (2) 结合小明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认识, 并使学生初步了解钟表上的时针一天要转2圈:早晨有9时, 晚上也有9时。通过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思维活跃, 很快地把新知识融会贯通。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选取有思维含量的素材

数学情境的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积极主动地思考, 从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情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但仅靠外在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是不利的。因此, 我们要创设具有思维含量的情境, 这样, 我们的数学教学才具有生命力。否则, “情境创设”就成了华丽的包装而已, 对学生的问题探究是毫无益处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不仅要考虑它的“生活味”, 更应该考虑它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是否把“生活味”的东西提升为“数学味”。

例如,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配制美味可口的奶茶, 有兴趣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紧接着我又提出:那到底要按照怎样的比例来配制这杯奶茶呢?于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开始争论不休。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通过学生的争论, 暴露学生各自的思维状态, 引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把“生活味”提升到了“数学味”。学生在配制奶茶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通过思考和与同伴的交流讨论, 进入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之中。

三、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

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源泉”, 是给学生营造学习的一种场景, 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因此,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要考虑的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对于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帮助, 从创设的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灰太狼老是输给喜羊羊, 它一直很不服气, 决定找个机会和喜羊羊赛跑。这一天, 它终于鼓起勇气来挑战喜羊羊。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裁判包包大人宣布比赛路线 (出示课件) :“请运动员灰太狼沿路线1跑一圈, 运动员喜羊羊沿路线2跑一圈。”灰太狼一看, 急了:“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路线比喜羊羊的长。”喜羊羊笑了笑, 说:“要不, 咱俩换吧。”同学们, 到底灰太狼的路线是不是比喜羊羊的长呢?那么怎样才能判断出谁跑的路线长呢?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启学生的思路,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能追求时髦的“情境教学”而盲目地创设情境, 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 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数学。同时, 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 为学生创设具有思维含量、充满“数学味”的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另外, 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 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 要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生活中已有的数学经验,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中, 我们要联系实际, 注重情境的实用性、实效性和目的性, 让情境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培养其学习能力。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既要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 又要具有数学思维的含量,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更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篇8

一、创设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

首先在教室内设置英语墙报、英文标语、英语画刊等,对各物品贴上英语名称的识记,设置合作学习的宽松环境,营造轻松民主、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运用歌曲、挂图、投影仪等多媒体等创设情景,用英语扮演角色,用英语回答问题,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想象。在教室外开办“英语角”,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校内外常用英语进行会话。为了开拓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社区等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增加新鲜的智力刺激。如一次下午上英语课之前,面对已学习累又有点困的学生,我就引导学生说chant:“Hi, Hi, Hi!Listen carefully:study hard, you will be good, good, good.”使学生的精神和学习注意力即刻提高起来,以饱满的姿态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在给学生讲授完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之后,有的学生回家时与同学就How to make dumplings? 在电话里用英文交谈了起来。这些表现正是学生学习英语后一种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表现。

二、优化教学内容,使语言实践内化

新目标英语不只是看一节课教的内容多少,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用多少,这种“学会”、“能用”就是“内化”。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就要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识记——操练——运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

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生活实践贴得很近,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强烈的进取欲,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因此,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在利教、便学、易记上下工夫,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工夫,是切实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优化教学手段,必须充分利用和创设情景,无论是语言情景、实物情景、声像情景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听录音、看投影、角色对话等,让学生入情入景,努力使书本语言和实际运用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进行。

优化教学过程,必須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上。必须纠正从书本回到书本的一读二背的简单识记、而要从识记、操练向运用飞跃,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使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并能综合运用。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坚持每天值日汇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如阅读、讲故事、唱歌、书法、简笔画等,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学生语素质,实践英语“内化”的重要举措。

学习情境的创设 篇9

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徐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1-8=3(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学习情境的创设 篇10

厦门市湖滨中学 郑银叶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声有色的学习情境已经是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学习情境的创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情境与目标分离的现象。分析问题所在探讨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何创设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习情境,类型,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设计,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的普遍使用,大部分的城市中学的课堂已经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于是,在语文课阅读课公开课教学研讨中,大部分的教学设计会使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作为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音频视频确实让课堂有声有色起来,但这些设计是否是必要的、有效的,和实际的学习任务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会不会影响课堂主要学习目标的达成,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笔者所在的地区四个语文学科公开课课例(《伶官传序》、《出师表》、《雪》、《再别康桥》)很典型,它基本上可以代表语文阅读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最普遍做法,本文想借这些课例来分析学习情境创设的问题。

一、学习情境创设五种类型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下水作文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比如课例里的《雪》,采用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是这个类型。

3、从作家生平材料入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这是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表现,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所以要通过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比如《雪》的鲁迅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5、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雪》中“雪”的图片,《再别康桥》里精美的的康桥的图片。

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伶官传序》这个课例。学习情境创设的效果评估要紧扣教学目的,所以我们的分析都以教学设计里表述的学习目标为评价依据。

这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

知识与技能 ①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点拨。②理清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③评析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进行写作迁移训练。过程与方法 :初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意;再读文本,研讨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三读文本,延伸拓展,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研读文本,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情境的设计只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我们可以从六点来分析: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学习情境的设臵对学习目标的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有帮助,但这个学习内容实际上在初中的《醉翁亭记》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是复习而已。本课的学习情境对领悟创作动机,体会本课的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改造。不应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共情。第四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在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这一点上,有对旧知识的复习,没有对新知识的有效拓展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能力水平。第五点,是否尽量采用真实的情境方面,本课例是满分。第六点,时间、时机是否恰当。理想的的学习情境蕴含学习主题,学习活动。悬疑性和活动性蕴含其中。很可惜,这个可以后面的学习主题与情境无关。

第二课课例,鲁迅先生的《雪》。课例的学习情境设计是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来渲染课堂氛围,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对雪产生美好的情感。教师的课堂学习目标是: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分析这些目标和情境可能有关的是前三点。但文章内容和情感和《我爱你,塞北的雪》相距太大,而且教学内容里没有两者 的对比,因此对三个目标都没有帮助。这样的设计尽管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一进课堂非常愉悦,表扬图片精美,但这样的情境有效性不高。

第三个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

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

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品析语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四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剑桥的美丽的图片。学习目标是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剑桥的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很多常见的阅读课的学习情境的设计方案,有待改进!

三、方法与对策

鉴于常见的设计误区,情境与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的活动相关严重不足的教训,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四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这四种方法得益于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理论——还原法、比较法,还有多年以前上海特级教师彭仕强老师的启发。

(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

在文学鉴赏领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是评论界的共识。传统教学理论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师的思维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把教学参考用书上文学鉴赏的观点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理解进而接受,实际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传统教学参考书上的意见还经常是落后于时代的不代表学术界较高水平的鉴赏,让学生记忆这样的内容徒增学生的记忆负担。好在新课程的教师参考用书已经改变做法,一般同一篇选文他会选择几种不同的观点提供给老师作参考。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信息、接触不同立场、不同的观念,让学习者自己判断、选择,在判断选择中培养他的判断选择能力。这种情境创设方法我称之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比如在执教苏东坡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情境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念奴娇 •赤壁怀

古》一词的情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同时提供给学生古诗词评析的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赏析文章和教参上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千古名篇尚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同时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学习,协作交流,发表意见,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自相矛盾为哪般——追踪历史,呈现变化,引导学生究根底。

现实生活中,小到一个人说话,大到两国外交发言,前后措辞不一致是常见的现象,探究这种变化,往往能有独到的发现。文学作品版本不同,表述的文字不同的现象甚至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说。文学鉴赏课运用这种创设情境法往往有好效果。比如2006年11月第2版2011年4月印刷的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入了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其中有一个字做了修改。“乾坤日夜浮”其中的“夜”由第一版的“月”改成了“夜”。那么到底那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要做这个更动?这个问题的后面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揣摩,鉴赏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品味诗歌,和出版社的专家商榷这个版本的用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类的学习情境的设臵语文课阅读教学可以大有作为,因为作家的修改稿、不同版本、不同译家的翻译非常丰富,都可以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资源。

(三)情人眼里出西施——揭开情感面纱回归理性,引导学生析文本。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不是它们如何客观精准的反应了客观现实,而是它们体现了作家个人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予读者千姿百态的审美体验。文学的奥秘价值往往就蕴含在这种个性化里。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被作家的高超技巧直接俘虏,陷入一种感觉得到说不出来的困境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有更深 的理解文学形象构成的秘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也是培养提升学生鉴赏力的必经之路。

所以,揭开作品的情感面纱,发现它与理性逻辑的差异,设臵学习情境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鉴赏作品。

这个方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教学。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头就讲,作者最喜欢故都的清、静、悲凉。喜欢清、静可以理解,喜欢悲凉就是一个有违理性的表达,完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受。愿意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更是一种非理性的爱恋,把这个非理性设计为学习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也是这样的。如果说“珠玉之城”华贵富丽,“国王的梦境”应有尽有,城市宜居,动静合宜是动人的理由是比较能理解的,但“北平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这一部

分不是很奇怪吗?有守法的警察说明北平治安良好,有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和保护盗贼的人不就说明北平治安不好吗?从这个非理性入手就可以深入林语堂的林语堂对北平的情感的独特点之所在。再举一个诗歌的例子,比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还可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可能吗?这是符合现实的吗?如果这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诗人情感世界的真实,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深入了文本的核心。

(四)纸做的花儿不结果——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高投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特别的学习意义。人本主义的罗杰斯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针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上面的三种学习情境的设计中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环境的实际设计出 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任教课程相关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上例中的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和教材编写者互动就是一个结合巧妙的例子。在戴望舒的《雨巷》的学习中,笔者也设计过这样的学习情境:假设你是央视一个MTV的导演,你要给《雨巷》的诗歌朗诵配上一个合乎诗歌意境的画面,你需要选择一个女主角,请你根据诗歌的意境,描述她的气质类型,写一份招聘的广告。同时写出一份造型设计说明,给片中女主角做形象设计。这个学习情境紧扣文本,只有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意蕴才能做出恰当的活动设计说明。活动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也实现了。

以上四种情境创设方式是笔者多年听课、上课、学习的个人总结。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出于各种教学目的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并不是只有在新课程实验中才运用的。只是可能没有新课程的理论自觉罢了。当然,学习情境的设计一定还有很多种巧妙的设计思路,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有限的思考罢了。

参考文献:

【1】百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何克抗编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5】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6】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上一篇:磅房罚款制度下一篇:运动协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