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的研究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的研究(共12篇)

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的研究 篇1

一、研究的目的.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数学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目的。其次,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积极参与。再次,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想象思维的作用,培养创新能力。最主要的目的是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突破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对学生接受知识和理解数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数学学习内容原理我们的生活,所以老师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创设问题情境,要跳出数学讲数学,有的老师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讲课要有意义,要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要有所收获。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学情境的帮助,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更快乐.生动.活泼。

怎样组织数学教学呢?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结实与应用,进行知识扩展。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对接受知识和理解数学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二.国内外研究的状况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1、对于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古希腊教育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十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的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对问题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惊人的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的根由就是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问题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自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自2001年1月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开展了“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实验。实践证明,强调创设数学情境,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趋动教学,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引发出新的情境,从而又产生出深层次的数学问题,形成“情境―问题”学习链,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华东师大孔企平教授的四环节论中,首要其冲就是要有一个问题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疑问,体现了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问题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我区钦州市教育科研“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了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因此对于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也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验动向。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以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借鉴心理学中暗示、移情、角色效应以及心理场等理论,构建了情境教育基本模式。

(一)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二)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①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及学习者之间的距离。

②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

(三)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四)着眼实践创新,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l)实体性现场操作,让学生从小步入生活,面向社会;(2)模拟性相似操作,儿童自己动手动脑,极易产生顿悟;(3)符号性趣味操作,通过情绪的作用,为符号性操作添“趣”。小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1)在审美愉悦中,培育创新的土壤,让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2)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创新的潜能,让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3)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的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4)在学科训练中,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创新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进行简要介绍,主要介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的前人的成果以及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意义。

其次,主要阐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出可行的方法。

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的研究 篇2

一、情境教学创设的注意问题

1. 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

数学课教学中每节课都有一定的任务, 创设情境时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场景, 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既能轻松愉快的融入到情境之中, 在情境活动中发现问题, 并通过努力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给学生设下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教学任务而设定, 通过情境作用,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思考, 从而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提高, 问题的设定要有针对性, 目的明确, 避免笼统含糊, 这样情境的创设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2. 情境创设要符合时代特点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在知识结构、信息获取等方面不说走在时代前列, 也要随上大流, 否则就会落伍了。因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多种多样, 如果教师不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成长, 很可能就会和学会产生巨大的代沟。在情境创设方面, 也要符合时代特点, 紧随时事发展, 用一些新近的、身边的、和同学有紧密联体系的事物进行情境创设, 这样更能够使学生感兴趣, 融入到情境中来。

3.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情境创设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问题、故事、活动、游戏、实验、竞争等, 都可以做为情境来进行创设, 但是在创设情境上要符合儿童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实践教学中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同三、四年级的学生就有很大的差别, 兴趣点和关注点都大不相同, 对于低年级学生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比较符合, 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这些方式便会显得有些简单, 甚至会被学生认为幼稚, 不愿参与到情境中来, 所以对于高年级不普通股要创高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体现数学的魅力。

二、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 紧密联系生活进行情境创设

数学并非是孤立的学科, 而是我们生活中紧密相联的一门实用学科, 在我们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 所以对于数学的学习, 一定要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同时也在生活中用, 学以致用, 这样才能起到巩固和提高的效果。在情境教学中, 情境的创设要同生活紧密相联, 一方面尽可能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联系, 另一方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因为需要而主动学习。教学实践表明, 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 学生便会自觉接受相关知识, 生活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学习热情, 主动去发现和探索, 一旦学会便会去应用, 通过观察学习, 使学生发现, 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 原来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在里面, 更加重视数学的学习。比如, 同学们都外出春游过, 可以把这个场景带到教学中来, 春游过河是常遇到的问题, 可利用这个场景让学生们学会乘除混合运算, 如“公园中有5 条船, 每船坐7 人, 岸上还有20 人, 问一共有多少人春游?”也可以让学生自已按照场景进行编题, 再计算, 这样就把教材中的枯燥的计算题, 引入到生活当中, 就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们乐于思考和研究。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 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 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

2. 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 小学生学了数学知识如果不加以应用, 一方面感觉不到数学的乐趣, 另一方面学得不扎实, 如果能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付诸应用, 那么对于学生来讲既新奇又好玩, 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授孩子数学知识的同时, 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教学会学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然后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学习了长度的单位, 体积和面积的计算等, 都可以留一些生活作业, 让孩子回家用尺去量一下自已学习桌的长宽、桌面的面积, 计算一下教室的空间大小等, 让孩子分别回到家以后分别量一下爸爸妈妈的身高, 以及自已的身高, 通过孩子的亲自动手, 能够使其掌握量具的用法, 以及对长度概念的直观理解。

3 悬念法创设情境

小学生求知欲强, 对新鲜事物很好奇, 凡事都喜欢问为什么, 针对这样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目标任务, 创设一些悬念, 使学生感到好奇, 引发思考, 从而产生问题, 比如在学习“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 可以这样设置悬念, 随意点名一个同学, 然后让这个同学随意说一个数, 老师马上说这个数能不能被三整除, 然后再让同学们进行计算, 这样经过几个数的计算后, 学生就会问疑问, 老师是怎么算的, 难不成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然后老师再针对疑问进行慢慢讲解出其中的道理, 这样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行学习, 效果肯定比教师直接说出答案要好得多。

4. 冲突法情境创设

有了惊奇, 有了疑问, 学生便会思考, 然后进行认识, 认知的变公也必然是“平衡———失衡———再平衡”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反复渐进的, 教师在数学科目教学中也要从学生的这一认识结构出发, 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新奇性、有趣性、挑战性, 这样使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事物都与以往不同, 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从内心形成对以往认知的充足, 在否定中进行不断的否定, 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 不断突破自我, 进行提高。

比如, 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系列矛盾冲突: 要求圆柱体容器里的水的体积该怎么办? 学生会回答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教师接着问: 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 学生会说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再求。如果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 要求商场门口的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递进, 使学生走进死角, 进入更深的疑问之中, 这种冲突式的渐进设问, 把学生从一个死角拉出, 又带入另一个死角, 始终在问题的困绕之下, 从而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 从而激发学生非要一探究竟的强烈学习愿望。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 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启迪智慧, 激发学习动机,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 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小学生由于身心都处在发育时期, 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喜欢有趣的事情, 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所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 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有效性, 是小学数学教育一直在不断努力探讨的问题, 本文主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教学, 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问题进行研究, 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情境教学 策略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及原则

情境教学法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通过为学生创造各种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的情境中,借助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自觉地展开对问题的思考、理解和探究,逐渐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达到兴趣引导、高效教学的目的。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演示实验、生活案例、生活现象、新旧知识联系等。

二、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数学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创造情境,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思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例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两位数与两位数相加减以及三位数与两位数相加减的相关知识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开始前,首先以比赛的形式组织班级三大组学生进行计算比赛,教师在黑板上展示20道相关试题,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回顾着已有的相关知识,在回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往知识的计算关键点,一是,数字相加首先位数要对应;二是,同一位数上数字相加过十向前一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师首先展示简单的小数相加“1.2+1.3=?”,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大部分学生能够计算出正确答案;教师继续出示“1.23+1.1=?”,学生继续进行尝试,但是答案却出现差异,这时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难点知识。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开始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二)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相适应,以形象化思维为主,基本上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具体的事件和案例支持,利用小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经验来推动数学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设立熟悉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数学知识的形象化。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如故事引导、多媒体的声音图像、情境创设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包书皮”来设计教学情境:“新学期开始了,小明看到了很多本新书,看着漂亮崭新的新书,小明想,要是给每一本书都穿上衣服就好了,可以该用多大的纸呢?小朋友们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教师给每一个小组发一本新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逐步发现,包书皮需要知道每一个面的面积,长方体六个面的和就是表面积。学生在情境下通过测量法测量出长和宽,并用表格法记录每一个面的长和宽以及面积,这样,学生就解决了包书皮的问题。在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抽象,用字母a表示长,字母b表示宽,字母h表示高,来写出长方形各个面的面积,并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推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三)调动学习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是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吻合的。情境教学法在实践中反对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提倡建立学生主体课堂,活跃学生的所有感官,以开放主动的思维走进新内容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是情境教学法的根本保障,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问题,层次性问题的解决才是情境教学的动力所在。例如,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1+2+3+4+5+…+96+97+98+99+100=?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加法知识和乘法知识已经能够满足学生解决一般的运算问题,这个学习阶段的孩子对各种各样的数学趣味题产生兴趣,教师在了解后设计该数学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看到题后,有的开始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可是发现数字太多,按数字需要很长时间;有的学生开始尝试运用加法交换律,变成“1+100+2+99+3+98+…=?”,不过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按照运算规则,并不能像自己想象的一样进行预算,这也就涉及本节课的新知识。教师可将已经明确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明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加法交换律,怎样使用加法交换律。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搭建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已有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并建立学生主体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董兴纪.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93-94.

[2]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110-112.

[3]李本芳.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9):151,153.

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的研究 篇4

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研讨时间:2011年11月15日 研讨地点:中年级数学组

研讨参加人员:张茜、李慧、蔡卫娜、王辉 主持人:张茜 记录人:王辉

研讨内容:如何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有效结合的案例 研讨过程: 张茜:

通过前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我们组教师逐步转变了教育理念,能把课题研究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使广大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学会探究,学会猜想,学会转化,学会应用,并引导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请大家根据自己上的几节公开课研讨课谈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李慧: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学生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时我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西游记故事引入二分之一,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强的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新课探究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操作情境,生成实践智慧。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在认识几分之一时,我让学生任选一张纸片平均折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从而得出:分母表示把“1”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其中几份;接着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引导学生自由折纸,将纸片平均分成若干份,任选几份涂色,表示出自己想要认识的分数。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学数学”。蔡卫娜:

年月日一课很多老师都上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这节课上出点新意,是我设计这节课时苦苦思考的问题,我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妥善处理了教育与教学知识与能力主导与主体内容与形式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在规定的40分钟内立体地全方位地完成了本节课既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整节课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格外好。王辉:

学生课前为查找、收集年、月、日的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有的上网查询,有的向人请教„„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与课外很好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课一开始部分采用2001年申奥成功的情景引出年月日的概念,以生活中典型的年月日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来介绍自己课前所搜集准备的相关资料,由于做了充足的准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资料很是详尽,同时也为后面课程的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在收集中了解人类创造历法、认识世界的过程。课前的资料调查为学生课中的探索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我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乐此不疲去发现、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年、月、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对他们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从获得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却是无穷的。全组研讨后达成以下共识: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研究计划 篇5

昌图县付家小学 王雪飞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乐意学、想学、感兴趣的基础上。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应该创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自主的进入到数学的王国中去。在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本科的学习内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亲切感,面对熟悉的食物,学生会轻易地接受新知识。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进行引导,指点窍门,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情境创设要具有真实性、数学味、发展性。

所创设的情境应具有真实性,不能与现实生活相违背。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需要数学,学生学习起来津津有味。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与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紧紧相连,还要创设有“数学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潜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使情境创设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使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教学情境的创建应贴近于身边的一切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把主动全交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自己动手的各种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掌握新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可引导学生在课堂

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由教师或让学生解答,或自己解答。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较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知,为了巩固新知,需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方法、不同类型的练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1.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抓住学生身边的各种生活之中随处可见问题,进行训练,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

2.拓展延伸,总结激励。

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的研究 篇6

教学中,坚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动态的评价学生,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方面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将分层教学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质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有效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试验措施:

1、承认学生的差异,用不同的尺子评价不同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评价。

2、课前复习体现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学困生感到自己也能行,优秀生也能得到发展。

3、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恰当的问题,给各个层次学生发言的权利,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4、课后练习要有“趣味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觉学习轻松、有趣,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道题的做法,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管理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方法解决,有效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6,继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用心做题的习惯,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三、具体安排 在本阶段,和其他研究成员一起学习,听取部分老师的研究课再一起交流,评价。本阶段中本人准备听取以下几人的课程:

(1)完成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相关的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2)老师的六年级《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3)老师的五年级《小数的性质》(4)老师的一年级《认识图形》

(5)老师的三年级《一一间隔排列》(6)老师的二年级的《7的乘法口诀》

(7)老师的一年级《复习9 8 7 6 5的加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篇7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因此,在小数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全面了解,掌握这个阶段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性质” 时,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某超市的购物情境进行导入:让学生看到不同商品的价格,作业本1.50元、橡皮0.80元、苹果3.55元/斤、毛巾8.99元、某零食3.08元、某饮料4.00元……然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如果将3.08元里面的小数部分的“0”去掉,商品价格还一样吗?那么1.50元、0.80元、 4.00元呢?”学生经过全体讨论,能够很快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但是第二个问题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见,这时教师就完成了课堂导入,接下来对小数的性质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就会充分集中注意力。通过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并将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的对象上来,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有助于小学生新知识的生成。

二、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由于年龄以及自身经历等特点的影响,有趣、好玩、新鲜的事物对小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针对这一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立足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多样性以及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从小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者是有趣的现象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或者是从小学生爱看的动画片中引出问题等, 让学生在多样性以及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导入:熊大和熊二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森林里玩耍,但是除了圆形轮子的车子外所有的车子都无法平稳行驶。熊大和熊二上下颠簸样子非常好玩,学生就会对这节课充满期待,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积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接下来对圆周长概念的讲述中可以不再使用课件,而是用绸带围成一个圆,然后再把绸带从圆周上拉下,让学生对圆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在对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行探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拿尺子测量一个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三、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

探究式的问题情境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以及原理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讲一些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来自行发现数学原理以及结论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认识角”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拿一个正方形,问学生有多少个角,如果用剪刀剪去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这时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最后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将正方形用剪刀减去一个角后,能够变成一个、二个、 三个、四个、五个甚至六个及更多。运用研究式的问题情境能够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讨论,来总结出数学原理以及结论,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主题意识,并能激发学生精彩的智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理科类学科,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有限。问题情境的创设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对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进行教学的要求。

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的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设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64-01

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二、创设“活动”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究

学生爱动,而“活动”问题情境正是让学生动起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教学“游戏公平”一节,要求同桌之间分为甲、乙二人小组,玩“掷骰子”游戏。制定规则并统计得分情况,比较后总结规则的公平性。出示游戏规则:①每人掷一次;②如果掷出的点数小于2,甲得1分,若点数大于2,乙得1分;③如果掷出的小于3,甲得1分,大于3,则乙得1分;④若掷出的点数为4、5、6,则甲得1分,若是1、2、3,则乙得1分;⑤得分高者获胜。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感觉到概率大小的区别,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游戏公平性的重要性,并能用自己的实践总结出公平的游戏规则,用刚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个情景,引入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第一步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播放课件:小灰兔和小白兔进行赛跑,小灰兔的路线是正方形,小白兔的路线是圆形,最后,小白兔获胜,小灰兔看到后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是不公平的。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学生被这个情境吸引住,从而积极地对情境进行思考。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看小灰兔和小白兔行进的路线是否一样长短,小灰兔行进的路线是正方形的周长,小白兔行进的路线是圆的周长,学生们出于对问题的兴趣,进而积极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教师所创设的这个情境是虚拟现实的情境,将课本知识生动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不再神秘。

四、设“故错”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具有迷惑性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创设故错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如教学“平行线”时,某教师创设在桌面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的错误结论。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小棒竖起来摆)来论证教师的结论是错误的这样的故错情境,不但诱发了学生科学的积极探究,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免疫力”。

五、在新旧知识连接点间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温故知新,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如;教学《圆柱体积的计算》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前边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形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可不可以运用这样的转化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呢?大家试试看。”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六、关注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关注学生,就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创设有梯度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能“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

1、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近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教师创设的情境一方面应该是学生熟悉的、能够理解的,另一方面,情境中隐含的问题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关系,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值得去探究的。这样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又让其感觉到现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状态,激起他们强烈的自主探究愿望。

2、要考虑到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和暗示性。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避免节处生枝,出现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的、基本毫无相关的问题,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首先弄清楚自己希望学生提什么数学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创设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我们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需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玉仁.《数学课改中的问题思考》.《小学数学教育》.2004:4.

[2] 石寒烨.奏响数学课堂的前奏——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9

福泉市牛场中心小学罗玲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师的导,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体验,使学生被动学习,养成依赖思想,所学的知识也不会有效转化为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主动参与需要教师巧妙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完成。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说的数比较大,老师可以对答如流。学生们肯定会震惊和好奇:“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动”境: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随后,老师设问:“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摆拼(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老师又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学生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篇10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浪潮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与创新能力等等,给我们的数学教学赋予了全新的涵义。但要很好地实施这一教学策略与目标,我们就必须得在创新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与手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法,是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情境的创设可以引起学生最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目录

一、创设什么样的情境...................................................................................................................3

(一)创设生活情境...............................................................................................................3

(二)创设操作情境...............................................................................................................3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4

(四)创设游戏情境...............................................................................................................4

二、怎么样创设情境.......................................................................................................................4

(一)要从兴趣入手...............................................................................................................4 1.创设动态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好动的天性............................................................5 2.设置参与性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爱玩的兴趣........................................................5 3.运用新奇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5

(二)要从教材入手...............................................................................................................5 1.抽象问题具体化............................................................................................................6 2.枯燥问题趣味化............................................................................................................6 3.静止问题动态化............................................................................................................6

(三)要从教法入手...............................................................................................................6 1.趣味讲解法....................................................................................................................7 2.引趣质疑法....................................................................................................................7 3.直观形象法....................................................................................................................7 4.媒体组合法....................................................................................................................7

三、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8

(一)情境要有吸引力,但不只为吸引而创设...................................................................8

(二)情境要有数学味 也要与生活相结合.........................................................................8

(三)情境要有发展性,使学生从接受到创造...................................................................9 参考文献:.......................................................................................................................................9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还不能具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上,小学生一般都是跟随老师的思维和脚步就行学习,参与意识也比较薄弱。为此,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可以有效的把知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同时也能实现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为实现有效教学指明了道路。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境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学生对某种活动感到好奇或喜欢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该活动中去,并能收到极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教学与多彩的生活相结合,既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生活经验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就以生活为契机,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的生活情境。比如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元和角的人民币来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然后创设乘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并告诉学生上车一元,并分角色来进行乘坐公交车。由扮演乘客的学生拿着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来登车,由扮演乘务员的学生来负责收钱,找钱。在情境中学会了元与角的换算,理解其数量关系。通过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操作情境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动手操作更符合他们的本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正符合学习数学的规律,而且数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协调学生手脑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机这样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氛围活起来 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通过操作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操作环节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进而升华为理性认识。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准备纸张与剪刀,把纸平均剪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然后再把另一张纸平均剪成五份,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取其中的一份,再拿一张平均剪成八份,取其中一份。最后比较大小通过让学生对这些进行比较,使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动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协调与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为我们的课堂带来重大的改变,教师的讲解不再枯燥无味,文字变成了优美的图片、绚丽的色彩与动人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多媒体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求知健康成长。还是上面的例子,用多媒体来创设分数的情境,在课上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一个圆被分为四份、五份、八份,让学生观察其大小。另外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让学生理解分母与分子的变化,先把圆分成三份,取其中一份放在一边,然后再把圆分成六份,取其中二份放在一边,再把同一个圆分成九份,取其中三份放在一边。最后三次所取,通过比较使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深刻难忘,非常容易掌握了本课重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有效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突出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游戏的情有独钟。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针对这些我们可以将问题完美地融入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游戏中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具有竞争性的数学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学生为了在竞争性的数学游戏中取胜,也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地学习,练习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与知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创设情境不一一列举了。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钻研教材。以学生为出发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地热爱数学,热爱学习。

二、怎么样创设情境

(一)要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快乐的数学情境,正是“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力倡导。

1.创设动态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好动的天性

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由于受时间的限制,需要动态处理的内容在教材中只能用静止的方式呈现,有些知识虽然配有图示,但图示也是半抽象的静止状态,因此,只靠教材本身的图文和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不仅会感到难学,而且也觉得缺乏趣味。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需要,把这些静止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2.设置参与性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爱玩的兴趣

教学是师生双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猜谜活动、操作活动等,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几何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折叠拼摆,在计算问题中的速算比赛,在概念中的猜谜、游戏等,都是学生感到好玩有趣的教学形式。

3.运用新奇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新颖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新奇的刺激下萌发有效思维的情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奥妙的乐趣。例如:用幻灯片抽、拉、叠、旋转等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规律,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趣,利用课件把静态的知识进行动态处理,学生就会感到其乐无穷。在教学中变幻教法,出奇制胜,就能发掘教材中的有效因素,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二)要从教材入手

由于数学是以思维为主的抽象学科,它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呈现上不像音乐、美术等学科具有明显的有效教学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往往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容入手,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境教学因素。而这些有效因素的挖掘,往往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化理解才能把握。

1.抽象问题具体化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抽象的知识不仅学生难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而且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在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时,恰当地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思维的具体问题,学生不仅感到好学,而且对这一转化过程很感兴趣。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对角的组成和角的大小与所在边的长度无关难以理解,当教师运用幻灯片先演示一个点(顶点),再分步采用抽拉的方法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边),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角的大小与这个角所画两条边的长度无关。这一问题的转化,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对教师的演示过程产生乐趣的潜在因素将会成为学生爱学数学、喜欢数学的内在动力。

2.枯燥问题趣味化

枯燥的数学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障碍,实现枯燥问题趣味化的转变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就小学生而言,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根本无法和连环画、动画故事相比。因此,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依据教材的特点给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例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凡是能让学生用实物和学具操作的,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实际动手的机会,凡是能用儿歌给学生概括解决的教学规律,教师就尽力为学生编写他们喜欢的儿歌,凡是教材内容适合用故事童话串起来讲解的,教师就尽力把孩子带入欢乐的教学童话、故事中去。但是,所有趣味化设计,都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使其为优化教学服务。

3.静止问题动态化

把静止的问题进行动态化处理,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学生对动态的转化过程感到新奇、有趣。因此,这一转化过程无疑是对教学效果的优化。例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材中只是用静止的画面说明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如把这一问题用幻灯片进行动态演示,即用两个任意的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绕任意一边的中点旋转180°,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动态过程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沟通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直观的动态演示过程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三)要从教法入手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就要研究创设有效情境的方法,而有效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许多问题正在探索和实验,因此,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就要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方法上大胆创新和改革。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1.趣味讲解法

趣味讲解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用故事或童话串连起来向学生讲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这种方法用于低年级学生较为恰当。

2.引趣质疑法

引趣质疑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趣的问题设置,给学生创设悬念,当学生蠢蠢欲试时,教师再逐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掌握新知。例如:在讲能2和5整除时,教师让学生出题考教师,不管数字多大,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结果。这时,学生兴趣十分高涨,一个比一个说出的数字大,但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答案。当学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对学生说只要大家用心学,这节课都能掌握这个本领。学生带着好奇心理学习新知,求知欲望就会在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有效。

3.直观形象法

直观形象法是指教师运用教具、实物、模型、幻灯等辅助教学,通过有规律的动态演示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为了直观形象的讲解面、棱、顶点和长、宽、高的概念,选用一个特大号的土豆,用菜刀切下一刀,给学生建立面的概念,再切一刀形成一个面与第一面相交,让学生建立棱的概念,依次按教材要求,分别切了次,形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这样的教法学生既感到新颖,又觉得易学,并从这种直观形象的教法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4.媒体组合法

媒体组合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教具、学具、课本等)和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录音、微机、录像等)在辅助教学上的不同特点,按教材需要组织教学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创设新颖的教学设计,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这种教法由于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教材的有效教学因素,突出教学重点。当然,影响教学的因素有很多,有效的教学情境所体现的一些理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学生学的有趣一点,鲜活一点,是为了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也应运用于生活实际思想,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三、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要有吸引力,但不只为吸引而创设

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地发展而创设的。而有的教师搞错了方向,为了迎合学生喜好,各种手段都采用了,情境也有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但是却只是表面的热闹,学生并没有从里面学到什么,得不到启发。这种流于形式的情境创设,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情境的创设其实质,还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而不是情境的兴趣,这 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持久而深刻。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让学生从对情境的兴趣转移到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这才是成功的情境,比如在学习习近平移的知识时,可为学生创设一个贪吃蛇吃豆子的小情境,运用板书,创设贪吃蛇平移几格才能吃到豆子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虽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有挫折怀疑及失误,但是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深入研究大胆探索,这也正是创设情境的目的。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去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清晰。

(二)情境要有数学味,也要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从生活中去认识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因此,我们创设数学情境的时候,要善于从生活入手,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有趣有益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强化认识,动手操作,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认识并提高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与角有关的实物并带到学校来,上课时再把自己收集的东西展示给大家,并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认识角。组织小组讨论,得到角的特征并使学生了解到角的用途。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抽象变得形象起来后,再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运用角的地方,并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深刻理解到角的运用及其好处。通过学生从生活中的认识运用到数学,然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三)情境要有发展性,使学生从接受到创造

情境的创设不但要使学生更好地学会知识,还要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正处在发展的黄金阶段,它们的思维 非常敏捷,但是缺少必要的阅历,而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发散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步步提升。因此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着力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勇敢进取。综上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提高自身修养、素质,采用多种教学手法,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大胆想象,积极探索,真正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效率,为数学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原则;对策

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堂的有趣,也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觉到数学并不是一门很难的学科,通过教师认真的备课和学生积极的配合,一定能有效地利用问题情境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创设教学情境要遵循针对性原则

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更多关注“有趣、好奇、好玩”。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一幅幅主题图通过合理的加工,编成简短的小故事,创设一些“故事情境”“童话情境”“动漫情境”等,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情境创设要遵循真实性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真实性,要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不能盲目地创设。教师应利用真实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开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亲切感。

3.情境创设要遵循有效性原则

新课标指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重视其有效性:或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或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二、问题情境创设对策

1.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情境意识、开发问题背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2.问题情境设计要来源于生活。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如果教师讲课过程中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需要记住定理、公式,很快就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3.把问题情境故事化。听故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情,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需要用他们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眼球。

三、课堂教学实例

例如:某教师教学“钟面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出示谜语幻灯片,再配上背景音乐,最终让学生说出谜底,并说明为什么。谜语如下:1.兄弟两个来竞走,哥哥倒比弟弟短,弟弟走了十二圈,哥哥刚好走一圈。(猜一物名)(时针,分针)2.说上午不是上午,说下午不是下午。太阳当空照,两针合一处。(猜一钟点)(12点)3.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时几点整。(猜一钟点)(6点)猜谜语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这位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编成谜语让学生猜,从而巩固所学内容。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了其思维能力。

又如:某位教师在进行“千克的认识”教学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师:为什么?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生:用眼睛看出来的。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师:你的方法很獨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游戏型教学情境也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用到的,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很多教师创设了“寻宝”的游戏教学情境,先请一位同学出来找找老师事先藏在某同学抽屉里的宝盒。盲目的找寻无果后,学生悟出需要老师提供帮助信息,当老师给出它在第几列的信息后,范围缩小了,好找了,可学生又会考虑到怎样才能一次找到呢?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已被不知不觉地带入到了本节课的探索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有很多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去理解,多年来教师已经采取了非常多的方式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但是效果都不好,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新课题,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发现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能够在模拟的问题情境中锻炼数学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庆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影响因素微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

[2]辛成凤.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新课程,2013.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鸡山乡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12

制造悬念, 创设质疑情境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手段。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 教师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 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 我们可以试试看。”接着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自然数, 而教师对答如流,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诀窍”, 想赶快解开心中的“谜”。于是, 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活了, 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好这部分知识, 成为主动探索者, 自身产生的内动力就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主动地攻克难关, 学好数学。

小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 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设法给学生“做数学”的机会, 让他们在开放、探究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 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

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后, 我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 思考: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公园里“千年古树” (非常粗) 的直径。学生反馈的答案有: (1) 用绳子先量出这棵古树的周长, 再用周长去除以圆周率3.14就能得到它的直径; (2) 把这棵树锯成两段, 直接用尺子去量出它的直径; (3) 查看资料或者问公园的管理人员, 从他们的身上找到所需要的数据; (4) 量出这棵古树的周长, 在地面上照样子画一个圆, 再用尺子直接量出它的直径……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针对学生所提供的几种情况, 我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讨论后, 一致认为方法 (1) 与 (3) 比较理想。而方法 (2) 行不通, 因为古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 不能仅仅为了知道它的直径而砍伐它, 应该保护它。方法 (4) 也可以, 但比较啰嗦。学生不仅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发展性的情境创设, 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将学生融入到所学内容的具体情境中, 让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这种情境创设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热烈”的状态下, 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这样, 不仅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而且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

上一篇:小学图书室发展计划下一篇:支付宝城市服务商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