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情境教学初探(精选8篇)
题 目:
毕 业 论 文
语 文 情 境 教 学 设 计 初 探
入 学 年 月__ 姓 名 学 号 专 业_ 学习中 心__ 指 导 教 师__
完成时间 2012 年 3 月 17 日
目
录
摘 要...............................................................2
关键词...............................................................2
正 文...............................................................3
一、语文情境教学的内容...............................................3
(一)直观形象性...................................................3
(二)情知对称性...................................................4
(三)智能暗示性...................................................4
(四)意象相似性...................................................4
二、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
(一)设计角色,置身情境...........................................5
(二)把握课题,引入情境...........................................5
(三)绘声绘色,优化情境...........................................6
三、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6
四、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7
五、如何设计语文教学情境.............................................7
(一)和谐施教,创设愉快学习情境..................................7
(二)灵活多样,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7
六、语文情境教学的意义...............................................8
七、小结.............................................................8
参考资料.............................................................8
致 谢.............................................................9
语 文 情 境 教 学 设 计 初 探
姓名:尚晓燕 学号:10039130012 专业:语文教育
摘 要: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本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另外,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具有四个特征:
1、直观形象性
2、情知对称性
3、智能暗示性
4、意象相似性。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关键词:直观形象 情知对称 智能暗示 问题情境
正
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曾这样写道:“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多种教学方法中,我对情境教学法情有独钟。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一、语文情境教学的内容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1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
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一)直观形象性
语文教材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提供的形象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①人物形象。“文学是人学”,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70%以上。一套语文教材犹如展示从古到今各种人物艺术形象的画廊,这些形象各具特点,栩栩如生。②具体形象。语文教材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了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自然景物形象对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提高观察能力,陶冶感情,净化心灵,都是大有裨益的。③事物形象。
3(二)情知对称性
情境教学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存,同时发挥作用,实现情知对称。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知识的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和“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我们提倡情境教学,是在批判旧学校对学生冷酷无情的基础上,主张情感教学,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学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实践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爱满天下”。(三)智能暗示性
情境教学又叫暗示教学。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情境教学中的智能暗示是一种认知暗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景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疏通了,想象力张开翅膀腾飞„„到了“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四)意象相似性
情境教学,除了有条件把学生带到实体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外,如指导学生命题作文《春天在哪里》,把学生大自然中去找春、访春“教学《苏州园林》,把学生带到苏州园林中去观赏、印证,等等,其他则都为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教学情境。因为教材中的人物、事物、景物、事件等,实在是不能一一搬到教室,而且没有这个必要,所以情境教学谋求意象相似性,即教学情境与教材所规定的情境在意象上相似。
二、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内容 安排与教学策略选择上,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与学生心理相符、贴近学生实际生 活且与课本紧密联系的课程导入,让学 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与乐趣。值得注 意的是,这种导入并不是单一的教师表 白,而是一种学习“情境”,其形式多样。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利用课程 资源,通过多种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生活经验,准确切 入知识点,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 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不少戏剧、小说,并且有许多人物对话描写。教师 可以情境教学来设计角色,让学生角色扮演或角色诵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以教材语言为出发点,对教材语 言进行真正落实,即从语言入情境,从 情境再融入语言的不断沟通与结合,有 利于对的语言文字功底进行有效训练,同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境认识。如教学《美猴王》时,教师可让学生分 角色朗读,并点评“石猴”朗读者,或 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揣摩石猴性格,并让学生尝试给相关影片配音。这样,学生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内容。
(二)把握课题,引入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 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在新课教学中,怎样将学生引进语文教材特 定的情境之中,缩减学生同教材的时空 距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 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 绍时,应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 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 学习情境中。
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 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散联想与想象,5 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 契合。如教学《风筝》时,教师应引导 学生对亲情的含义进行感悟,感受文中 的深深手足之情,并学习鲁迅知错必改与严于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三)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以情作为纽带,通 过教师的“情”对学生的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 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与知识海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 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 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 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三、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是集 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 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 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 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 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联想 与想象,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 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教学中,教师应掌握语文课程 特点,准确找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注 重人文精神与价值。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与人性进行关怀,注重培 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及宽容的师生关 系,提倡合作与民主的语文教风。在开 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但要顾及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更应考虑学生学习中的 需求与感受。
人文教育具有想象与创造性,人文意义充满模糊性与抽象性,而人文 语言富含隐喻性与混沌性。因此,人文教育不可以概念进行简单解释,还需某个特定的“场景”,然后通过想象或联 想,领悟出其中的涵义与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 6 注重启发学生领悟力与 想象力,使学生自主感悟,将知识不断延伸与拓展。
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 联系的,其目标是丰富学生与社会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应将语文教学延 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 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四、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 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 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 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 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重点、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创造思 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 方式应多样化,如:是师生间、生生间 或分组合作、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 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动力。
五、如何设计语文教学情境
(一)和谐施教,创设愉快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师生感情融洽时,学生思维的大门成开放状态,思维活跃,反映敏捷。而当师生感情不融洽甚至对立时,其思维的大门成封闭状态,甚至排斥从教师那里发出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爱生出发,尊重,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护和爱惜他们的身心健康,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这样学生才能以良好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去发现,建立师生真正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由课堂的主宰者,操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灵活多样,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创设问题情景也可以用质疑的方式,即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再教学活动中,有时学生的质疑比教师的设疑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鼓 7 励学生质疑并采纳一些问题作为“问题情境”的起点,也是推动学生求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之有效的方法。
六、语文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境教学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情境教学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在与课程相关的教学情境中,感情的因素尤为显著。因此,创设呈现教学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含感情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七、结论
总之,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收到情感的震动,自身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湖南大学出版社
3、《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4、《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山东教育出版社
5、《成功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6、《播种爱心》,广西教育出版社 7、1998年增刊《语文教学情境论》 韦志成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8、《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贝桂鸾著
致谢
本篇论文是在指导老师李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李老师给予了指导,并提供了很多与该论文相关的重要信息,培养了我们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这将非常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情境创设的途径
(一) 利用图片、音像资料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为英语课堂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其音像效果更是将枯燥的语言学习转化为生动的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以及电影片断, 向学生提供十分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通过视觉感官、听觉感官等作用, 使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为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英语, 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提供平台。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二单元A课文Deep Concern为例, 文章通过对15岁的Sandy与父母之间的对话描写, 呈现了子女与父母在诸多问题上的不同见解, 展现了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深深的忧虑。在讲解课文之前, 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迈克尔·杰克逊的MV“Black or White”的开头部分:对于摇滚乐的高潮部分, 儿子觉得那是“the best part”, 父亲却认为是“garbage”, 命令儿子把音乐关掉。儿子叛逆地搬来音箱与电吉他, 把音量调到最大, 乐声震破了窗户, 把父亲震上了外太空……有了这样一个情境, 学生在笑声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自身的经历,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讨论了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由此可见, 利用电教手段组织情境教学的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 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用语言组织教学是最基本且常用的教学形式, 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内涵丰富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例如, 在教学《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3》第三单元B课文The Accident时, 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要求学生首先预习文章, 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 一边听我讲述文中17岁的女孩Donna遭遇车祸致使脸上留下了将会陪伴她度过一生的伤疤的痛苦经历, 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我的讲述饱含情感, 言语中充满了对Donna的怜悯。有的女生甚至流下了泪水。接着, 我又让学生发挥想像, 分组续编Donna在车祸之后的经历, 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用英语讲述, 最后再来看文章中的结局。这样生动形象、学生参与、深入浅出的情境设计, 既开启学生的智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求知欲, 培养其英语听说能力。
(三) 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设计可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表演的过程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相互学习, 从而使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七单元A课文Face to Face with Guns的教学为例, 我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做准备, 将课文内容编排成英语短剧, 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表演。一周后, 我看见了学生为持枪劫匪设计的滑稽的动作、被袭击者绝望的表情以及学生精心制作的道具手枪、快餐盒子、劫匪戴的帽子等。每个小组编排的故事情节开始和结尾一致, 而过程都有所不同。学生们深入角色, 投入地表演着, 将文中主人公遭遇持枪抢劫的情境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 通过对话练习了课内学过的单词和句型, 在逼真的情景中自编对话, 互相交流, 从而养成自觉运用英语的好习惯。
二、情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 应变能力
由于学生实际和客观情况是个动态, 不免时有变化, 因此在情境教学的设计时不仅要留有余地, 而且还要有应变的准备, 以便在情况变化时适当的调整计划。
(二) 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能把握教材的体系和知结构;能熟悉教材的基本知识、重点、难点;能合理组织教材, 尽量做到一个课时环绕一个中心带动全部教材;能对教材作必要的加工处理, 善于提出尚未解决和有多种答案的探索性问题。
(三) 综合素质
情境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情境, 设计训练程序和方法, 而且要求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具备教学艺术的设计, 还要求具备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总之, 情境教学可以激发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激情, 使学生在课堂中入情入境,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产生强烈的交际愿望, 从而从整体上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但教无定法, 英语课堂情境的创设多种多样, 以上只是笔者自我教学的积累, 十分有限, 它还期待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德琇:《教育心理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年
[2]薛中梁:《英语课堂教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张德先李何英, 彭敉:英语情境教学初探,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03:61.
[4]郑树棠, 胡全生:《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3》,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59—60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习活动为途径的特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促使他们的心理技能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并让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呢?那就需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精心准备、创设切实可行而又实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认识与设想。
一、情境教学的前提
进行情境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创设所需情境。情境教学具有情境交融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就应当既设“境”又融“情”,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获得预想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而情感作为情境教学的纽带,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在情境教学中,师生之间没有心理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只有教师主动地与学生沟通情感,达到心理相容,学生的亲切感才会越强,教师的语言才能更有效力。同时,在情境创设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还会极大地丰富和升华单纯的直观手段与语言结合的“物境”,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忘我的状态。充分运用“情”的因素创设情境,教者必须做到“以情动情”。而要做到“以情动情”,根本的途径就是教者用真情实感唤起学生的激情。想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这样才能充满真情实感,用发自肺腑的声音创设情感意境。因此,情感共鸣才能产生教学合力是进行职高语文教学的前提。
二、情境教学的途径
1.情境导入是情境教学的首要任务
新课伊始,教师如何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情境导入也成为情境教学的首要任务。情境导入可简可繁,简单的导入三言两语就可以,而复杂的导入可占用更多的课时。情境导入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问题导入、故事导入、实物导入、诗词警句导入、生活导入等各具特色的方式。以生活导入为例,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相关的文章,因此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排斥情绪,使他们带着轻松与愉悦的心情进行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荷塘月色》这一课中,可以请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夜晚在某一场景的特别感受,然后再请他们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感受,与己相比较而形成情感呼应。
2.运用语言魅力以触动学生情感
“教学情境往往是教者语言创设的”,所以“情境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个媒介。教学语言不仅能传授知识,还能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在情境教学中,提出问题造成悬念需要语言,朗诵诗词、设置佳境也需要语言,描绘画图、呈现形象更离不开语言。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规范化,也要艺术化;不仅表意上要严谨清晰,而且语言要悦耳动听;不仅表达要准确无误,还要做到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风格得依课文特点而定,有的课文感情深沉,则教学语言应是轻慢低回,一咏三叹;有的课文格调清新,则教学语言应活泼欢快,抑扬顿挫;有的课文充满哲理,教学语言应意味深长,激情饱满。总之,教师要想使平淡的课堂焕发光彩,就必须用优美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愉悦美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开展兴趣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致
兴趣,是推动能力发展的一种原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推动他们自觉地努力探索,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而兴趣的缺失也正是目前职高语文教学困境最根本动因,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组织常规的教学时,可开展多样的兴趣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意境。可以举行朗诵会,让学生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可以举办演讲会,让学生就人生、理想、时事热点议事说理;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表演情境。以表演为例,通过各种具体场景的体验,把学生的感情导入作品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让他们自觉地去感受作品传达出来的那种情绪,做到形真、情深、意远,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职高语文教材有两个戏剧单元,其中都是经典剧目,如《雷雨》《茶馆》等。在学习这些剧本时,不妨让学生上台表演,使他们在揣摩人物而进行表演的同时,体会某种特定的情境。如教学《雷雨》时,可以完全避开繁冗静止的讲授,让学生充分预习后进行表演,学生在选择角色、揣摩人物、制作道具过程中,整个身心都沉浸到戏剧之中,自然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并且通过表演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较深的认识,并锻炼语言和表达能力。
4.采用多元教学媒介以提升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媒体。一方面,搞好板书设计以强化情境。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精要知识的汇总,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浓缩。好的板书,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排解课文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线索、结构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板书要注意紧扣课文,尽可能从课文中选出关键性的词语,注意内容的完美性、语言的精炼性、构图的造型美和形体的俊秀美。
另一方面,运用电教手段显示情境。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是“全凭教师一张嘴”,靠教师单向传递教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教师的讲解和各种电教手段的有机结合,能突破时空界限,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小为大,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过去单纯重教、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而代之以既重教又重学,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的教学观,使语文教学现代化、科学化。电教媒体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光学媒体有幻灯机、投影仪,声学媒体有录音机、收音机,声像媒体有电视机、录像机,数字媒体有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网络媒体等等。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更容易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在《琵琶行》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在琵琶乐曲声中欣赏古典音乐,一边听课文朗读,一边去感悟琵琶女的命运,效果自然要比单纯地听录音或教师泛读效果要好。如教学《阿Q正传》之前,能组织观看同名电影的话,其教学效果要明显提升。阿Q的言行、性格等,通过电影银幕加以艺术再现,并且通过观影后的讨论,诸多教学难点便会迎刃而解。
5.要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愉悦。成功的师生对话要给学生一个心理环境——轻松愉快的气氛,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安全感、宽松感,那么在对信息的传递、加工和组合上,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就能形成兴奋中心,思维变得敏捷,与此同时,良好的教学氛围,民主增进了,学生质疑多了,“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提出问题就是给自己一个超越和机会。”加强了师生交往,增强了思考,自然地能获得某种感悟和理解。相反权威式或管制式的教学和管理,只是用硬性的要求和划一的标准,只是会抑制学生阅读创造的潜能和热情,扼杀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只有具有了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在相互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只要学生有创造的火花,哪怕是一瞬不够全面,都要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有一种经常性的成功感。当然这不仅不会导致师生之间的相互对立,这样反而会促成对话双方的相互沟通,并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最终达成双方的“和解”而非“一致”。
情境教学法不但能使幼儿获得相应的知识,还能大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依据其不同的性格特征把握其对求知的欲望,从而选择最佳的情境教学方法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果。
1.幼儿情境教学的原则
1.1情感性原则。由于幼儿的心理特征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缺乏对周边事物的足够认识,因此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对周边事物进行充分认识,将幼儿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依据其情感特征进行发挥,在传授其知识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2形象性原则。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坚持形象性原则,这样能够对幼儿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有效的处理,从而充分整合幼儿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保证情境本身具备的真实性,使情境具有感性的特征,从而有效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不仅如此,幼儿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应当形象而具体,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得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最终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随着当前幼儿教学活动深度的不断增加,幼儿教师应当从促进幼儿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其提高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
1.3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欲望的重要基础,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幼儿的心理及性格特特征,创设出来的情境应当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方向相符合,最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对于幼儿来说,其应当创设一些通俗简单的情境,可以将一些小故事穿插进去,从而集中注意力,使其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印象。
1.4问题性原则。幼儿对于周边事物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正是由于其对周围事物缺乏足够的认识,才使得其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可以在整个情境中将一些具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融入进去,从而对幼儿的智力进行充分开发,使其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不但能够使得幼儿的思维得到大大活跃,还能够进一步满足幼儿对于周围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一些新鲜事物,幼儿往往容易被吸引,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创设充满新意的情境,从而提升幼儿的关注度,对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充分利用,高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1.5生活性原则。幼儿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创设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其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尝试创设出幼儿十分熟悉的生活情境,不但能够调动幼儿的情感,还能够降低教学难度,使其提升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充分满足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特点,从而将情景教学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幼儿情境教学方法
2.1注重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幼儿的内心毫无顾忌,并且爱说爱闹,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课堂纪律,对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行压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要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在选择道具与素材方面都要精心选择,如可以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中的人物形象选择相应的教学素材,幼儿对这类事物十分感兴趣,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2.2发挥教学语言独特魅力。幼儿阶段是形成语言风格的关键阶段,幼儿教师应当创建出让幼儿可以进行语言表达的教学情境,这对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当努力创造出良好的语言听、说环境,提供明确的听力条件,这样就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视听习惯,并且逐步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当优良的语言情境传创设出来之后,幼儿在整个学习阶段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状态,从而将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幼儿教师为了让幼儿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可以创设如下的情境:让不同的小朋友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然后对其引导:“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发生环境污染时,会有哪些危害吗?”如果直接进行回答,对大多数的小朋友来说都较困难,但要是让不同的小动物扮演者回答,如扮演小鱼者答:“我们家园都被破坏了,河流都没有同类居住了。”然后教师再深层引导,引出环保话题,不但使幼儿学到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还使得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
2.3创设出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游戏教学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将知识穿插进去,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教师应在游戏中发挥主导作用,保证游戏的安全性,注意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例如可以设计出小型的足球比赛,安排幼儿担任裁判的角色,当两队的小队员进球之后记作1分,教师要求每位参与者都默默进球数,等到比赛结束,考验幼儿对数字的记忆能力。
2.4选择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注重内容选择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教师可选择多样教学方法,重视使用教学设备。例如讲《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时,可播放视频,然后利用卡片制作出蝌蚪、乌龟、青蛙等小动物的形象,让大家扮演小蝌蚪找自己的妈妈。这样增强了内容教学的趣味性,并且使得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得到了深化与加强,培养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摘 要】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教学情境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上的情境,它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的情境。因此,情境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目标。本文剖析了情境教学法的特点,探讨了在高校法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高校法学教学 情境教学 三个问题
一、情境教学法概述
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进行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中外,情境教学其实是古已有之。我国
古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认为人的成长决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据此提出了“择邻而处”、“居必择乡”、“游必就土”等教育原则,并从中提炼出了情境教学的范例。《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即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可以说,情境教学是我国古代教学的一块教育瑰宝,也是我国教育对世界教育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二、情境教学的特征
(一)教学对象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是一种生本教育体系的教育(即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不再象传统教学那样单纯地强调对系统理论的阐述,仅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收器”。在具体的情境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和激励下,积极参与教学,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个性(如胆量、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真正体验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进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传统教学往往片面地强调智育的“第一”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要求必须促成人个性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强调“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语)。情境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变教材(课本)上的“此情此境”为课堂中的“我情我境”,“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置身其间,通过亲身感受情境,充分展示个性,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不仅能获取知识、训练技能,还能培养情感,做到学习与做人相统一,进而使学生的心智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教学形式的交流性
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认为:“教育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建立起合作的师生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只能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产生。”在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从教学组织形式看,情境教学首先是由教师创设某种符合教学需要的具体情境,然后师生融入情境中进行交流、讨论,这其中既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既可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缜密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可使教师从学生那里接收到富有灵性的看法,进而给师生带来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使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具活力、生机无限。
(四)教学过程的探究性
素质教育倡导培养新型创造性的学生。情境教学特别强调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突出的是“问题――探究――结论――问题――探究――结论――问题……”式的开放教学过程。在情境教学中,教学情境均来自于学生身边的实例(如生活实例或教材实例),容易激发其主动探索实际“问题”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积极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尝试,开展创新活动。
三、在高校法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其角色定位是策划教学情境,指导情境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在上课前,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具有典型样本意义、检验意义和发现意义,以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不能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添加过多“人工化”成分(如所设置的教学情境过于浅露、直白或太多假设、虚拟),否则会因教学情境明显虚假、简单而降低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创设法学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多种,如根据课程目标创设含有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方法的情境,针对教学重点创设法学“教眼”情境,针对学生具有好奇心理的特点创设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定提出问题情境的角度和层次等等。
(二)法学教学情境的素材来源要活
在高校法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涉及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提高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择素材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具体作法有两种:一种是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情境。学以致用是教育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法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实践性教学是法学教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学法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法。二是结合法学知识点再现情境。法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应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法学教材是由多个知识点有机组合而成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既可以在同一个知识点中从不同的角度创设多个不同的法律实践情境,以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也可以在同一个教学情境中反映多个不同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法学教学情境的问题设置要“显”“隐”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其起源和发展总是由一定的社会问题引起的,其作用就在于引导人们去认识和解决相关的法律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发现法律问题进而运用法律规则去解决问题就是法律思维方式的核心,因此法学教学离不开设置必要的法律问题。在创设法学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程度、法律思维的特点,有意识地注意问题显现型教学情境(直接呈现出具体法律问题的情境,如上述教学情境中“搜身是侵犯人身自由的行为”之问题就直接呈现了出来)和问题隐含型教学情境(没有直接呈现出具体法律问题,但却隐藏着待“挖掘”的法律问题的情境,如上述教学情境中就隐含着“此种情形下的搜身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在何种情况下才能限制他人的人身自由甚至是扭送违法行为人至司法机关”等法律问题)的结合,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法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基本构成要素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已知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法律思维,深入挖掘隐藏在教学情境中的法律关系,由已知条件分析推算出未知条件,变未知为已知,从而实现解决法律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89.
[2]王承绪,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0.
摘 要: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学生的写作心境,使学生消除畏惧的心理,自由快乐地写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情境激趣
作文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一直是件可怕的事,作文教学对许多教师来说也是一件繁重的事。如何让教师轻轻松松教作文、学生快快乐乐地写作文呢?假如,我们的作文指导也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假如,学生写作文也像玩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作文课的幸福、快乐。这也是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潜心研究如何把情境引入作文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深深地爱上作文,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课标指出,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如教学观察作文“不倒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孩子们,你们从老师脸上发现了什么?生:老师脸上挂着微笑。师:美吗?生:很美。师:谢谢大家。师:就要过新年了,我给你们带来了新年礼物,猜猜看是什么样的礼物?生:是书本、布娃娃、文具……师(出示一个笑咪咪的不倒翁):孩子们,你们喜欢吗?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音乐响起,不倒翁在孩子们的手里传递)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交流时,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绘声绘色地描绘着心爱的.不倒翁,有的孩子还发现了不倒翁不倒的秘密。通过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观察、探究、交流的兴趣,孩子不仅感受到了微笑的不倒翁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感觉,还有了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
二、创设多元情境,实现自由命题
要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旧的命题方式,解放孩子的心灵和大脑,释放孩子的嘴,开拓视野,把命题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从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话题,从独特的心理感受中发现话题。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出示“梦”,要求组词或补充成一道题材不同的选题。题目给学生留有许多的空间,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美梦”、“恶梦”、“梦乡”、“梦的解析”、“梦的启示”等命题。孩子对做梦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做梦呢?他们对自己做了什么样的梦都愿意和同伴分享。在交流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班里笑声不断。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乐意写。
三、创设生活情境,获取丰富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到学生作文时指出:“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髓,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通。”游戏活动就是学生模拟社会实践。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绚烂的部分,从学生的游戏生活入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石头、剪子、布游戏大赛”,我选择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石头、剪子、布”作为教材,设计了游戏闯关活动:A、“小试牛刀”;B、“高手过招”;C、“巅峰对决”。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引导孩子学习认识生活、体验游戏生活,长一双“亮眼睛”学会观察、认真思考,同时品味游戏、感受游戏。这样以“玩”、“乐”为载体,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既训练了作文能力又培养了人。
四、创设感悟情境,发掘学生创作的潜能
新课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欧美国家历来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当然我们真正认同它、实践它,还需要有一段长路要走,要边教边摸索,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找到一条适合我们国情的教学之路。在欧美教学模式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可取,就是常常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获取新知识。我们人类对游戏所产生的结果记忆深刻,也很容易产生共鸣。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曾经有一天下午我给学生上作文课,先安排让学生做他们经常做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学生们玩得很开心,但很少对游戏产生感想。这时我就对学生说:“通过这个游戏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有何感想?”结果学生们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自己领悟到:在游戏过程中,为了不被老鹰抓住,不仅要求带头人灵活,还需要我们每个队员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假如队员中有一个开小差,就会影响到整个团队,就会被老鹰抓住。接下来我就顺理成章地布置“老鹰抓小鸡”的题目,让同学们写一篇感想作文,明天上课时交上来。第二天上午,学生把作文交上来,我批改,感觉到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不小的提高。尤其有同学能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要发扬团队精神”等道理,印象非常深刻。通过这个游戏所产生的教学结果,不仅完成了作文对生活记录、对生活感悟的教学目的,而且对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联想能力以及树立团队精神,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容易达到的。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高职语文情境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是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知识量大、便于情境再现的优势, 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最先进工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高职语文情境教育模式, 不仅能使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高职语文教学变得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加大课堂的信息量, 提高教育训练水平, 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抽象能力的发展, 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用现代教育手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 更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2.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
从建构主义四大要素来看, 情境教学理论有利于多媒体优点的发挥。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或逼真的情境下, 才能达到提供和传播知识的目的与意义。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超越时空、再现情境的优势, 创设与高职语文教学目的和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让学习者自主感知、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 它需要靠学生主动完成。这就使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图文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优势得到发挥, 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 也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关键点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 这就要求教师导入教学目的前, 要创设一种意境, 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就会把抽象、枯燥的语文课变成一些灵活多样、形象直观、引人入胜的影像,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结合先进的情境教学理论和高职语文学科特点, 努力构建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情境教学模式。
2.提高高职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 走出高职语文教学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 确实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单调, 把学生逐步从被动学习、压抑接受的课堂氛围中解救出来。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冲击和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技术欠缺, 有些教师一味强调和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 过多地在教学课件上下工夫, 忽略了高职语文学科自身特点, 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当成“万能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 以免南辕北辙, 适得其反。针对这一点, 本文指出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遵循原则和整改措施。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渴望, 强化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感知、自主发现、自主提炼和运用,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安排讨论、辩论、小组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 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个体相互依赖和监督, 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动和交流, 促进知识的搜集和吸收, 防止教学方向的偏差。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1.确定研究对象, 创设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实验、对比。
我们将对所教的两个班级2012级广告一班和二班进行比较对照教学, 其中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以教师教授为主, 而另一个班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
2.教材的选用。
实验班和控制班均使用新华出版社《大学语文》教材, 教材根据高职生的实际语文水平, 以阅读、赏析和写作为主线布局, 更加倾向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 调动高职学生学习高职语文的积极性, 是本实验的目的所在。
3.实施方案与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情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查阅和学习, 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调查问卷法。以问卷的形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析, 对待教学模式感受、兴趣、主动性等方面加以前后对照。通过对情境教学学习氛围、授课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知识吸收、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认可和看法, 在实践中认真改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个别调查法。抽取实验班内不同学习档次的学生若干名, 观察其在传统教学到情境教学中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成绩的变化, 因人而异地加以指点和引导,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4) 实验对照法。在授课时间、授课内容相同的情况下, 对照两种教学模式的利弊和效率。通过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和成绩的变化,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两种不同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设、导入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 能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他们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方面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材中选取的《蒹葭》是学生中学阶段已经阅读和学习过的诗歌, 那么到了大学, 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重新感悟、体会此诗?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观看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爱情故事, 创设情境, 从而引申到此诗, 让他们自己感悟、体会“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的情境, 追寻者的锲而不舍, 意境的朦胧之美, 自我总结、连类生发。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 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如王维《山居秋暝》, 利用多媒体先放出几幅图画, 画中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月, 松林, 清泉, 山石, 青竹, 浣女, 青莲, 渔舟”, 每一幅画面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 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使学生感受非常宁静、清新、恬然。这样把学生导入到情境中, 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充满乐趣, 学生乐于接受, 教学任务才得以顺利完成。
5.进入情境, 感知情境, 享受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情感动人的特定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带着质疑的心自主学习、自主解答, 而不是坐等老师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充分享受现代教育技术所赋予的学习空间、内容、个性方式等多方面的自主权和自我调控权, 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寻找和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 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教师成为课堂的设计师、导演, 在学生成长进步的道路上, 扮演鼓励者、合作者、指引者的角色, 分享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和喜悦。整个课堂由传统的教师—学生, 变成了教师—多媒体—学生, 教师是课堂情境的设计者, 多媒体是工具, 学生是主人。
6.再现情境, 激发灵感。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 复习和小结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从业者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的情境教学中, 教师只要把学生引入情境, 学生就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自主学习,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画面、音乐、图片等, 将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再现, 使学生清晰情境脉络, 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吸收。通过再现情境, 再一次激发学生的灵感, 运用到专业知识领域, 比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 生动的语言在广告中有很大的作用, 那么这些语言怎么来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 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 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 创作出生动形象的广告语言。
参考文献
[1]杨家兴.情境教学理论与超媒体学习环境, 教学科技与媒体, 1995 (8) .
[2]唐锋卢.关于情境教学法的反思,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9) .
[3]孔惠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 电化教育研究, 2002 (6) .
[4]孙芳.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报, 2001 (1) .
[5]杨庚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 煤炭高等教育, 2001 (1) .
一、生活再现情境
生活再现情境,就是针对那些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和认知特点,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真切鲜活的情境,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将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进行比较,以突出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虽然文中已有“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的形象描述,但还得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江南的秋之淡、故都的秋之浓。可让学生课外留意身边的秋景,课堂上回想生活中的秋天。让他们明白:
在南方,入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天气还异常炎热。秋天与夏天没有什么分别,不关注日历上的节气,甚至不知何时入秋,自然是身在秋中不知秋了!由于气候热润(至少是温润),各种植物入秋后,叶子多呈现深绿色,少有枯黄的状态。至于红叶,那是难得的极品,因为昼夜温差小,通常情况下又不会出现霜冻天气,故叶子很少变红。像文人笔下“万山红遍”的丹秋景象,在江南是极难出现的;若有,怕也得等到寒冷的冬天了。秋风自然要凉爽一些,但秋风一点也不肃杀,绝没有让“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威力。叶子自然也是要掉落的,可那必定是晚秋或冬天才有的事。并且这掉法丝毫也不壮观,总是稀稀落落的,今天掉几片,明儿掉几片。时常能见到环卫工人打扫厌烦了,等得心急了,只好用竹竿拍打道旁的树叶。正因如此,唐代诗人宋之问才说:“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通过生活再现情境,让学生明白了江南之秋的特点,再去对比品读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就能真正体味到故都迷人的秋韵、浓浓的秋味。
二、语言描述情境
语文教学,自然要更多地关注语言。语言描述情境,就是针对那些有鲜活场面感和生动情境的文本,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相应的情境,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文本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声声慢》中,词人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的人生际遇,孤独凄苦的现实处境,悲惨哀痛的无奈心情……如何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呢?我们紧扣词句内容,通过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将那极富层次感的景象描述出来:
词人经受了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刺激后,有时精神有些恍惚,误认为丈夫就在家中的哪个角落,于是她要“寻觅”。可现实总是残酷的,在“冷清”的家中,她寻觅无果,也许这才回过神来:丈夫确已离她而去。这样,她自然倍感凄惨悲戚。在这“乍暖还寒”的深秋时节,确实很难“将息”。其实,真正难以调养的,恐怕是词人的心啊!要想从悲痛中获取些许解脱,她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情。词人首先想到的是借酒消愁,可偏又“晚来风急”,真是“举杯消愁愁复愁”。饮酒消愁不成,词人只好采用第二招:走出房门,抬头望望那辽阔高远的天,以图化解心中的愁绪。可谁曾料到,此时正有鸿雁飞过,而且是“旧时相识”,要是在以前,有鸿雁飞过,就会有丈夫的音讯传来,可眼前呢?只能勾起无限的伤痛。天是不能仰望了,万般无奈的词人只好采用第三招:低头看地。可眼前是什么景象呢?凋零一地的菊花!生活甜美时,词人曾有采菊装饰几案的习惯,可如今又怎能有那份闲情逸致呢?满院惨象,还能再看吗?自然不能。天不能望,地也不能看,此时词人只有一种心愿了:企盼天黑。只有天黑了,才眼不见心不烦。尽管分秒难熬,可天还是会黑的,可是“到黄昏”,又能怎样呢?“梧桐更兼细雨”。看是看不清楚了,可你还能听不见吗?那雨滴哪里是敲打着梧桐,分明是敲打着词人的心啊!
通过语言描述出这样的情境,学生就会明白,为了排遣心中那深沉的故国之悲、亡夫之痛,孤寂的词人在无助无奈中苦苦挣扎。可她越想解脱,就越是不能解脱;越想减轻心中的痛苦,就越是痛苦不堪。就像陷入了无边的沼泽之中,任何逃离的努力,都会使自己越陷越深。有了这样这情境体验,再去感受词的悲痛凄苦就不那么难了,自然就能体会词人纠心撕肺的悲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了。
三、图画展示情境
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许多全新的教学形式,也使原本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图画展示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在鲜活直观的视听氛围中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描绘了杭州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词人笔下杭州的自然山水之美和市井面貌之繁华,我们采用了图画展示情境的教学方法。虽然宋代的历史旧迹难以复原,可现实中的情景也成为联想的参照。今天的杭州市着力打造的旅游名片——“三个一”可为教学直接提供资料:“一湖”,即西湖,通过图片展示西湖胜景和林隐寺的桂林,可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秀丽和月下桂子的天香;“一江”,即钱塘江,通过视频展示钱塘江潮,可让学生目睹“怒涛卷霜雪”的惊心动魄的壮美景象;“一城”,即宋城,通过图片展示宋城仿古的街市以及生活情景,尽管有一定的差异,也可让学生大致领略到宋代百姓安居乐业、笙歌处处的生活景象。这样,古都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就不那么有距离感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也真切可感了。
【高职语文情境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思考11-20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探论文09-17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11-17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初探05-28
航海高职院校轮机英语教学改革初探10-10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10-09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案例06-01
论语文教育情境教学10-02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12-21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