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意蕴,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历史的开始,教师应当注意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运用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要有条理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内涵,避免历史教学流于表面。针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方法老套和课堂互动缺失等问题,教师应探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如转变态度、讲述故事、注重互动、使用年代尺等,力求为学生呈现出更加高效而精彩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过去的历史课堂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将教师所说内容记录下来并背诵,很少有机会自行探索历史学的奥妙所在。如此一来,历史课堂变得沉闷枯燥,教学效率必然降低。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的进步,历史教学需要更加高效的实行方式。为此,历史课堂呼唤综合素养的培养,呼唤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具体来说,呼唤教师以适当的策略改变如一潭死水的上课氛围,让学生肯听课、想听课、爱听课,从而真正提升历史教育的有效程度。

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现实意义

(一)符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和家长、学校的期待

课程改革提倡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出现了新标准,在短时间内完成知识传授、让学生尽可能地记忆知识已不再是历史课堂追求的最高目标。新课改要求打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家长和学校方面亦希冀历史教学能够贴近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正确认识外界、完善自我,为走向社会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要结合实际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课上获得充分的学科滋养。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历史产生正确认知

历史虽然常被认为是“副科”,在考试中的分数占比不如“主科”高,但其内涵多元且深刻。一方面,历史中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乏具体而精彩的故事;另一方面,历史从看似杂乱无序的事件中提炼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改进提供了参考,具有严肃和理性的特征。学生若能有效吸收历史知识,不仅可以提升成绩,还可以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史料推理能力和实证能力。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从客观科学的角度看待历史,避免主观上的误解和歪曲。此外,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给予了学生持久而深远的人文熏陶,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打破故步自封,实现教师的自我更新

改善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既有益于学生的学习,也对教师的实践提出了挑战。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往往需要教师对旧有的教学模板作出改变,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课堂上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在反思的过程里,教师还要以探索的热情和勇气,思索与时俱进的教学策略并加以运用。这有助于教师转变观念,促使教师不再安于现状甚至故步自封,而是通过与专家、同事和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持续深化对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认识,紧随教育发展的步伐,在探索实践里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初中历史课堂面临着种种困境

目前,初中历史课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教师和学生双方均有一定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正视现状并客观地看待现状,方能进一步实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十分重要。若是历史教学无法和学生的需求相贴合,就会导致学生失去探究历史学科的动力。当前的初中历史教材里有大量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内容,消化起来本就不易,再加上教师授课节奏快、无视学生间的差异等问题,容易给学生制造出历史难学的印象。面对紧张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收效甚微的历史课堂,学生便失去了对历史的探索热情。

(二)教学的方法老套乏味

初中是学生接触历史、学习历史的起点,在这一阶段,学生尚未对历史形成比较系统的认知,需要教师仔细耐心地进行引导。部分教师囿于自己的想法,认为学生缺乏足够的探究能力、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便在课堂教学里“大包大揽”,将所有知识点一股脑地讲透,形成教师说、学生听的课堂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老套而乏味的。初中生对历史的认识虽然有限,但却有着学习的热情和创造的信心,这种热情和信心需要在历史课堂中得到发挥,旧有的教学方法亟待改变。

(三)课堂上缺乏有效互动

初中历史课堂的互动性不强,已经成为了较为普遍的现象,让教师感到棘手。有效互动的缺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例如,课堂气氛沉闷,无法调动学生兴趣;教学设计不当,没有预留足够的互动环节和时间;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难以作答;部分学生个性比较内向,不喜欢参与互动等。“只听不说”“只回答不发问”是学生在历史课中的常态,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完成学习,自己却很少主动思考“为什么”。这种微弱的课堂互动,不仅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对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是一种打击,需要教师以巧妙的策略来应对。

三、深入改善历史课堂,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态度,与学生平等亲切地交流

《礼记》有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本身就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角色身份,转变教学观念,以亲切的、朋友般的态度实现和学生的平等交流,构建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环境。轻松包容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卸下种种防备和疑虑,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沟通,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思考如实相告,从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善课堂质量,进一步加深与学生的接触,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在学完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后,教材里有一个“编历史小故事”的主题。这类主题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都比较高,正适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故事编写示例,再请学生说说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帮助学生找寻合适的故事素材。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里,也许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弱,不能立刻把心中所想表达得连贯清晰,此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肯定其表达的热情和勇气。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述自己编写的故事,请学生打分、评价。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被关爱、被重视,慢慢积累起对历史课的好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

(二)适当穿插故事,增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

故事教学是教师在历史课堂里广泛运用的一种方式,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其教学有效性甚佳。历史故事既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的作用,又能调节上课的节奏,还能对艰深晦涩的理论作出生动解释,可谓一举多得。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故事来推动教学,选取真实的、有针对性的、趣味性强的故事,巧妙穿插在课堂流程里,并运用自己的口才将故事娓娓道来,力求让学生在具体的故事情节里领悟历史给予人类的启发。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中就有不少的历史故事素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日趋激烈,各国互相制衡又互相倾轧,产生了不少精彩的故事,许多成语也都来源于此。教师可以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通过“周幽王点燃烽火只为博美人一笑”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西周灭亡的深层原因。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情节,勾践虽一度落于下风,但凭借自身过人的胆识和发奋图强的精神,最终灭掉吴国,一雪前耻。从这个故事出发,学生领悟到成大事者不仅具备超凡才能,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里,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纾解,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有了深刻的认知。

(三)运用年代标尺,清晰呈现历史的发展脉络

历史是线性发展的、无法重来的,具有强烈的时序特征。因此,学习历史必须把握好时间顺序,构建年代标尺以厘清历史事件发展的轨迹与逻辑。将细碎的知识点用时间线串连,并将多条时间线对比研究,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具体印象,清晰直观地看出历史前进的线索。教师在历史课堂里不仅要注意营造和谐氛围、开展趣味教学,还要注意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审视历史,探寻历史向人们呈现出的社会发展规律。只有对历史形成了比较客观、科学的认识,历史课堂教学才称得上“有效”。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侵略与反抗”,呈现了晚清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真实图景;而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讲述了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之后,在全球开展的扩张活动。这两个单元的内容互相参考、互相印证,向学生展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冲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别制作两个单元的年代标尺,捋清中国陷入民族危机和资本主义扩张的脉络,将重大历史事件依据时间点进行排列,从而连点成线。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两条时间线对比研究,由线到面,对19世纪的世界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制作年代标尺,学生既加深了对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又能够以全球史观看待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社会,明白晚清的动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历史前进的客观规律有了深切感悟。

四、结语

有效的课堂才能带来有效的学习。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初中历史教师需长期研究和反思的课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既符合新课改要求和家校期待,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对教师本身水平的提高也颇有益处。为此,教师要客观地看待目前历史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入探寻解决策略,如转变教学态度,实现和学生的平等交流;通过故事教学,将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作为课堂的重要引导者,历史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角色,以富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体会历史之美。

参考文献

[1]李银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J].宁夏教育,2017(6):58-59.

上一篇:网络视域青少年文化安全观培育路径下一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