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选8篇)
诸城市龙都中心校邱家庄子小学
于桂梅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高密度的知识进入了学生的课堂,像小学阶段近几年在原来的课程不减的情况下,新增加了《英语》、《信息技术》、《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学会更多的知识,还要培养各方面能力。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达到上述目的,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动脑思考,活跃地去完成每一个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呢?我觉着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改革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
1、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历史遗留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我们应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营造民主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摆正“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
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很挖学生的闪光点,极力表扬鼓励,把学生善良上进的一面调动起来,在课堂上充满激情的学生他想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时间一长,后进学生也就转化为好学生了。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学习,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问”,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开始到学生回答质疑、解决问题为终结。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每一堂课,我们都要充分备课,将自己的课堂创设为富有情趣的,有激情的课堂。让学生学起来爱学,做起来爱做。像在教“分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五只小猴子争吃一个桃子,小猴子们都怕自己吃得少。要想每只小猴子吃得同样多,不打架,应该怎样分?谁会分?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收过来了。
4、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
学生的插嘴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常见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启不知,这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达尔文曾被称为“没出息的学生”,爱因斯坦曾被老师叫作“笨蛋”,数学大师华罗庚因语文成绩不佳而备受歧视,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数学成绩也考过全班倒
数第一。有的孩子思维活跃,却看来贪玩、不听话、违背常规逻辑,甚至“迟钝木讷”。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
我们应该意识到,知识既可以掌握在教师手里,也可以掌握在学生手里,教师不是知识的“独裁者”。我们应该给自己重新定位。我们不可以否认,教学中许多精彩的片段、灵感曾来自于学生;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见地的活生生的个体,应该让他们有机会站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他们应该受到他们的老师尊重的权利,它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是为学服务,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要以爱赢得爱
爱是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源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但要爱学生,还要知道怎样去爱学生,更要知道怎样去赢得学生的爱。我们都知道:教师应倾心竭力投入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那么怎样去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主要在“尊重、关怀和理解”六个字上。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无微
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
2、树立平等的教学观
平等是指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表现在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以身作则、善于制怒、一视同仁等方面。课堂上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实现师生良好合作,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开展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要主动地、活泼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良好合作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
3、对于课堂违纪的学生,多一些幽默风趣,少一些说教
在课堂上难免有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因此,在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但是,亦不能放任自流,怎样对待?幽默风趣的语言胜过任何的说教。
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增强敬业精神,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自身教学艺术.使自
一、优化课堂设计, 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 优化课堂导入。
万事开头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引入, 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平均速度时, 就用幻灯机打出一个故事《龟兔赛跑新说》, 内容是:“乌龟第二次失败后, 就拜名师学艺, 练就一绝技;这天, 它找到小兔, 进行第三次决赛:赛程为100米;开赛后, 小兔以5米/秒的速度跑完全程;乌龟呢?先用3米/秒的速度跑完前50米;然后使出绝技, 丢掉龟壳, 以6米/秒的速度跑完后50米, 问这次它们谁胜了?”这则故事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鲜, 兴趣浓厚, 纷纷提笔欲算, 但又遇到障碍。这时, 教师提出:用今天所学知识就可解决。学生的学习欲望很强烈, 思维异常活跃。因此,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优化引入, 让它达到激“思”效果。
(二) 优化整体设计。
要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好整个教学流程和环节。新课程虽然淡化学科本位主义, 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教学大纲, 在吃透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情。在备课时教师应在考虑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同时, 更多地考虑如何设计扣人心弦的导课情景, 或者激发学习兴趣的导语。多考虑教学的流程和环节, 在什么样的环节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什么样的环节教师应点拨, 在什么样的环节应引导学生思考, 哪个环节应成为本节课教学的高潮部分等。也就是教师在整体设计时要预想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预想教学的全过程, 优化课堂整体设计。
(三) 设计要有高潮, 有起伏, 切忌平铺直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避免因“满堂灌”而使课堂没有起伏。最重要的是设计时应考虑如何讲课才能抓住学生的心, 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起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愿望。
二、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是关键
(一) 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 深入体验情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样, 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求知, 做学习的主人。
(二) 角色转换, 激活学生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 要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 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 教师应依据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环节, 不断转换角色, 对于课堂内容的难点部分应精讲, 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节奏, 以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展;对于教学内容中学生经过思考就能学会的部分, 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者, 不断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 产生成就感。这样, 教学就由一个又一个问题或环节组成, 才能够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学习电功率时, 备课时我设计了一道计算题, 该大题共有三个小问题。当时我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困难, 准备引导学生分析前两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独立完成。讲课时, 当我分析一个问题并强调解题规范性时,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已学会分析的方法, 于是我说:“第二小题同学们会不会做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会。”于是我改讲授为学生共同分析。于是我叫了三名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 其余学生在下面完成。结果三个板演的学生完成得相当好, 随后我让全班学生对这三名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存在的小问题进行纠正, 第三个问题在很短时间内迎刃而解。后来一名基础较差的学生反映那一节课听课效果最好。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改动, 却激活了全体学生的思维。
(四) 渲染物理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上课时,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 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组织课堂教学, 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自然而大胆地发言, 积极思维, 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主动意识逐渐增强。新课程中的内容大多涉及学生熟悉的生活, 因此教师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 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 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动机是激发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兴趣是最好的学习老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 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思维, 开发智力。
(五) 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过程, 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产生自主探索的动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不断增强主体意识,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变“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要学习”, 激发兴趣, 树立信心。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索, 并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从中感受到“不亦乐乎”的乐趣, 真正使物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六) 学生自主课堂小结。
教学中我一改教师一人总结, 学生听讲的旧的教学模式, 每一堂课上完后, 根据课堂内容, 选择一名学生总结, 其余学生和教师一起补充。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够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激活思维的方式应有所不同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 对他应多一些关爱, 多一些理解, 针对他们自尊心强、爱面子的特点, 课堂上给他们提一些很简单的问题, 并适当引导, 使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这些问题, 每当他们完成任务时, 给予表扬,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中等生, 应多引导, 多给予重视, 多谈心,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尤其在讨论问题时, 多让这些同学发言, 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对于尖子生, 多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激活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活, 思维方式更科学。
四、教师要激活自己的思维
除了备活课、上活课外, 还应该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积极参加教研教改。在每堂课之后, 认真进行教学反思, 思考自己那些环节的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还能采用哪些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哪些方法还需要改进, 以指导今后的教学。不断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艺术, 激活自己的思维。
一、课前诱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运用智力测验,激活学生思维
在引入新课前,我根据学生的临场状况以激活思维为出发点出示2~3道智力题,让学生抢答。智力题配合教学内容,以时事政治、重大事件、名山大川、气候地形等为主。如学习《西方文化之根》时,我设计了三道智力题: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地在什么地方?第一届奥运会举办地又在什么地方?奥运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什么?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经过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兴趣。
2.开展知识竞赛,导入新课
突破课前教学环节传统的一问一答形式,把知识竞赛这一富有竞争意识的活动引入课堂,以期在复习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一般情况下我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编制成一些选择题、是非题或填空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实际,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
在上新课前,我注重把教学内容的有关知识与当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学习九年级《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时,我把钓鱼岛之争、南海主权之争等热点问题作为新课的引子,这种结合实际用时事热点导入新课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也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理念。
二、导引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具有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学生只有领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在学生的思维开启后,即把教学重点、难点推到“前台”,与学生思维热点接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例如,教学“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一内容时,我预先安排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直接把问题提出来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使深圳从小渔村巨变为大城市?古楼兰王国为什么会消失?它的消失对我们后人有什么启示?为什么说北京既古老又年轻?学生的思维瞄准了这一系列问题后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充分肯定学生见解中的合理成分后,我再进一步启发诱导,层层深入。这样,既解决了“区域的生活”这一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2.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又称思维的应变性,在课堂教学中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灵活,迁移能力强,善于机动地动用知识贮备,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二是善于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作相应调整。为此,我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重以下三点:首先,以变应变。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自学—讨论—讲解”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思维活动,利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加速学生思维的转换过程。其次,灵活过渡。精辟、恰当的过渡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抓住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加深认识,优化认知结构;还可以在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掀起一个个小高潮,提高学习效率。再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说明了灵活、敏捷的思维会产生打破框框、别出心裁以及超乎寻常的思维效应,从而获得奇异而又颇具实际意义的思维新成果。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即对事物、对问题善于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能获得较多的思维成果。学生的发散思维活跃具体体现在课堂气氛活跃程度,教师就是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解、组合,进行前后对比,保持学生思维热度,扩大教学效果,从而求得思维的有效发散,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我在课堂上经常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展示自我,从“新闻播报”到“社会热点评论”,从“今日传真”到“今日说法”,引导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论辩及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评价社会现象的能力。这种由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点拨和主题升华的做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由教材延伸到生活,体现了“学习即生活”的新理念,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 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推动思维创新发展。此外,开展模拟小法庭、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也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锻炼,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三、注重主体,调整学生思维的节奏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想办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思维不能游离于学生的思维之外,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不断调整教学进度和思维的节奏,使师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如在学习“傍水而居”时,我没有自己唱独角戏,而是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中国有不少人看到傍水而居的好处,纷纷在城市中兴建“水景住宅”,有的城市甚至提出要建成中国的东方威尼斯,你对上述现象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激烈的争论,大家纷纷各抒己见,讨论高潮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讨论中,学生既对本堂课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又学以致用,进行了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反思的余波
教材的内容都是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旧课往往是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是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如在讲《红色根据地的建立》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问题:“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这样既可激发学生探究后续内容的兴趣,又可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跃性。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只有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育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引导学生用历史学科的知识揭示历史与社会现象的本质,挖掘历史与社会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也才能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杨柳青第四中学
史文敏
内容提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多种创新手法。
一、兴趣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新颖有趣的问题,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创新动机,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欲望。
二、思维创新,要求教师利用其灵活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一)是思维方向灵活。
(二)是思维方式的灵活。
(三)是迁移能力强。
三、综合创新,老师精选各种综合问题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的训练。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使学生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挖掘出学生的巨大潜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由此看出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进步。所谓的创新,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课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有着它得天独厚的学科特点,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活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 新颖有趣的问题,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创新动机,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欲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以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为使“ 提问“达到实效,教师应该摆脱课堂45分钟的约束,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进行: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发现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问题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努力追求提问设计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1、点、面式提问。
从教材的思路、教学重点、学生学习难点出发,由关键点的分析而带动全文的分析。
【案例】鲁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处出现“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掘文中所蕴含的深意。有位语文教师围绕“笑”字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师:孔乙己一出场,有一个字伴随他,这是哪个字? 生:“笑”。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之处? 生:他的衣服、说话、动作。师: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
生:懒惰又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偷书还不承认。师: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生:封建科举制度。
生: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就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一样。师: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 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生:(思索、讨论)孔乙己很让人同情,但想到他自己的懒惰,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又很气愤……
师:所以鲁迅先生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问题处处问到点子上,各个都能激起思维的波澜,“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也就研究透了。同时文章中类似的写法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例如: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点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和“孔一己还欠十九个钱”这两个内容所起到的作用和这个“笑”所起到的作用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争论,经过分析师生对这个同学的想法给于了肯定。
2、揭疑式提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亚里斯多德)
【案例】《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师:“通过鲁真风情的介绍看“站而穿长衫”是否矛盾? 生:矛盾。
师:孔乙己属于那一类酒客?
生:买不起下酒菜,进不了柜台,只能站着喝的人。师:可是孔穿的是长衣衫应该坐着喝。生:他穿的衣服又脏又破一看就是穷人。师:他为什么穿长衫?
生:他不想和短衣帮为伍,因为他是个读书人。
师:所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揭示的是其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茅盾。也成了孔特殊身份的鲜明标志。
以上所提问题,促进学生琢磨,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力。类似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还有,引导学生找出看似矛盾实则揭示深刻内涵的内容如被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用集体的指挥解答二者一起使用的作用。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体味到咬文嚼字的甘甜。
3、转弯式提问。
也叫曲问、迂回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案例】在学习《黄油烙饼》一文第二部分的重点内容是描绘坝上的风光。
师:口外的植物长得如何?
生:坝顶:碧绿,长满了草。坝上:莜麦,干净得很好像用水洗过,梳过。
胡麻,打着把小蓝伞,修秀秀气气,不象是庄稼,倒像是种着看的花。马兰,长齐大人的腰那么高,开着巴掌大的蓝蝴蝶一样的花。马铃薯:一大片,都开着花……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植物? 生:要表现萧胜的天真。生:表现孩子的无忧无虑。
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这些绮丽的风光都是萧胜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而萧胜真的无忧无虑吗?
生:少吃。
师:可是看这些景物描写却反映出山河的美好和土地的肥沃,为什么还要挨饿。
生:这是反衬现实的不美好。师:现实的不美好是怎么造成的? 生;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
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由浅到深一步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创造式提问。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时刻知识进化的源泉。”
【案例】教《故乡》一课时,讲到就少年润土月夜看瓜的一个细节。
师:少年润土聪明机灵,可为什么没有刺到猹? 生:猹皮毛太滑,难以刺中。生:月光下瓜地朦胧,看不太清。
生:作者要表现的不是少年润土的刺猹技能,而是少年润土纯真活泼的童趣。
生:这晚月色太美,刺死猹岂不太煞风景?
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多角度思维,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推出答案的同时有的学生也提出问题:如此聪明伶俐的少年、如此令人心醉的月色为什么后来都找不到了呢?作者回忆这些美好的事物说明了什么……新问题的产生使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兴奋状态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重大变革,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观念上提倡民主教学,目的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好的课堂提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训练思维,要求教师利用其灵活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中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等原因,看问题、分析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容易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这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改变这种情况入手,启发他们用全面的、发展 的、联系的观点去看事物和分析问题。如在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后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是:曹是一位关心国家、深谋远虑、具有指挥才能的军事家,而对鲁庄公则是鄙夷不屑,认为它平庸无能。这时作为教师的我启发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庄公这个人物,如果没有他的不耻下问,他的从善如流,曹刿怎么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呢?这样学生会对这个人物产生新的了解。
再如学《孔乙己》一文时,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原因如下: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死读书成为迂腐不堪的废物);
2、封建思想的毒害使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各类人对孔的嘲笑);
3、封建特权阶级对其摧残(丁举人对其肆意摧残,把它推向死路)。可是孔有高大的身材应该能够靠自己去生存,但他却没能做到。这是因为它本身不能正视现实、麻木不仁、致死不悟。所以他的悲剧命运还有其自身原因。孔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所以说造成孔的悲剧命运的原因不仅是社会的原因还有其自身的原因。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全面了。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那么它的创造力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是思维方式的灵活。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析综合。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掌握,按照教师的要求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又达到了创新的目的。在学《驿路梨花》一文时,分析其结构,文章运用了倒叙、插叙的写法,我让学生按顺序的方法叙述故事,改变现有的文章结构进行重新组合,之后再和原文比较,就更能进一步理解文章构思的巧妙及其对主题 表达的作用。另外可以在原有的信息上添加新信息,让学生为课文中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填充新的内容。如《鱼》一文结尾处山谷的回音暗示了祖孙俩心灵靠近,而在祖孙俩冲突之后可以让学生加进祖孙俩可能会有的心平气和之后的交流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体会写作技巧的精妙之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主题。
(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思维。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它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教学中正迁移是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因为学生学了新知识或技能,为了巩固它就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这些练习不是知识原型的再现,而是一种能力的升华。在学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学生在思想上就会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被战士们的精神所感染,这就是正迁移。另一方面可以抓住本文的选材精当、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语言准确形象、内涵丰富等特点进行写作能力进一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探究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巩固已有知识,在巩固中创新。
(四)是综合分析能力强,老师精选各种综合问题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地训练。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提高鉴赏力,比较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比较探究,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习,要学会找准阅读的比 较点,进行求同辨异的探究。它是语文探究性学习初始阶段的一种较为实用、易于操作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于题材、形式相同的作品,如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小说都是以封建制度下读书人的生活为题材,揭露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与摧残的。学习时,请学生将两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探究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1、范进和孔乙己的形象
范进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孔乙己自视清高,孤芳自赏;范进世故虚伪,孔乙己迂腐善良;范进中举之后成为统治阶级,享受荣华富贵,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最后被打折了腿,死路一条;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巴结奉承,送钱送银子,孔乙己一生遭人嘲笑,掌柜最后记得他还是因为他欠了酒钱。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 “丑”字标签;而孔乙己的灵魂深处,则渗透出几缕“悲凉”。
2、作者的态度
两位作家,都怀着一腔忧愤,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但吴敬梓的笔触,只限于鞭挞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对范进以批判为主;而作为冲决封建罗网的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较之吴敬梓更胜一筹,对孔乙己有批判,也有同情。
3、写作手法
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艺术形象,都运 用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所不尽相同的是:吴敬梓惯用夸张变形的笔法,酣畅痛快、一泻无余,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假、恶、丑;而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功夫,信笔写来、沉郁含蓄,对病态社会的流毒,作毫不留情的解剖。一个用夸张手法、讽刺笔调有意鞭挞和嘲讽;一个客观写实,寄托作者深切的同情。
通过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结局的比较,加深了我们对时代的认识及对作者的理解。这也引发我们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就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去探讨。《范进中举》创作于清初,那时封建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箝制人民思想,笼络知识分子,而许多知识分子也把读书做官当作唯一的出路。吴敬梓通过范进他们的丑态,抨击八股科举制度,用讽刺夸张手法,把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丑态和盘托出,在吴敬梓的笔下,范进是一个可笑可恶的戏剧人物。而《孔乙己》则不同,它发表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那是新旧势力在政治上、文化思想上斗争非常激烈的时期。鲁迅用意在于揭露和控诉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对知识分子毒害的罪恶,他把孔乙己当作封建文化思想毒害的人证提出来。鲁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是把孔乙己当悲剧人物来写的,因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孔乙己的同情。
可比较探究的课文很多。如学习鲁迅的小说《藤野先生》,可以让学生将这篇小说同鲁迅先生的《鲁迅自传》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文章中了解鲁迅在弃医从文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弃医从 文拯救落后人们的灵魂的重要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为什么要从文以及他的爱国精神。也可以让学生把这篇文章和鲁迅的其他文章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鲁迅,认识鲁迅。这样多角度比较探究,定会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进行思维训练,在综合分析中认识的以提高,概括出新意,引发出新观点,得到创新能力训练。
摘要:本文利用心理学原理,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初步探讨了新教师就激活学生思维的几种教学方法,并以典型的课堂实例分析了激活学生思维的可行性及重要性。
关键词: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最近发现区,评价,迁移
从心理学角度讲,思维品质是思维产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思维能力是在一定的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有的学生善于思考,领悟力强,很快就想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理清解题思路;而有的学生遇到难题一筹莫展,找不到解题的门路,这就是思维能力的差异。数学思维能力是思维品质在解题实践中的具体化。因此,探索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作为一位新教师,应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呢?下面就此谈点看法和体会,以作引玉之砖。
1、设计最近发现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与新知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教师若把教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现区1,则能起到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如问题与现实背景有关时,我们可以提供与课题相联系的实际模型让学生观察;如果内容抽象难懂,我们可以先介绍其简单情形让学生思考;在讲授新概念、方法时,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适当增设层次,减少思维坡度。创立这样的思维最近发现区,既能激起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又能促使他们头脑中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最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发展。
例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可依程序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案:
(1)问题:当n属于N时,(a+b)n的展开式是怎样的?
(2)可将问题简化,要求同学们写出n为具体数值2,3时,(a+b)n按a的降幂排列的展开式。
(3)从上述展开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设计上述问题,为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二项式定理作了铺垫,也就是说创设了思维的“最近发现区”,学生思维逐渐趋向活跃。紧接着,话锋一转提出如下的系列问题:
(4)如果学生还发现不了此规律,此时不妨提醒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a+b)4=(a+b)(a+b)(a+b)(a+b)
=a4+( )a3b+( )a2b2+( )ab3+( )b4
从组合的角度来考虑各项系数的来源及构成,如ab的系数,显然是4个(a+b)中任选3个(a+b)中b与a相乘,有C34其余的系数同理可推出。
(5)让学生照这思维路线写出(a+b)5,(a+b)6的展开式,并验证其正确性。
(6)引导学生进行猜想,(a+b)n的展开式形式为:(a+b)n=C0nanbn+……Crnan-rbr+……+Cnnbn
(7)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二项式展开式的正确性,即可。
此教案的设计遵循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提问一步步深入,教师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最近发现区”,它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规律,从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期待和渴望,使学生的思维由潜隐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答问,怎样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学生课堂答问后,我们教师不能仅用“对”或“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激励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缺陷,又能让学生从反省中自我纠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例如:动点M(x,y)到点F(3,0)的距离比它到y轴的距离大3,求点M的轨迹方程。
这是一常见的题目,许多学生一看题目便不假思索地应用抛物线的定义来求解。对此我不急于判正误,而是问:“怎么解?”
(学生):“因为M到点F的距离比它到y轴的距离大3,可转化为M到点F的距离和它到X=-3的距离相等。”于是有点M的轨迹是以F为焦点,X=-3为准线的抛物线,则顶点为坐标原点(0,0),P=6故所求轨迹方程为:y2=12x。
针对上述回答,我对引号部分的语句追问:“为什么可这样转化?转化完全等价吗?解答是否有误呢?”
下面我们利用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并结合图形进行分析,为学生找“病因”。
依题意有:
(1) x≥0时,有(x-3)2+y2=(x+3)2
即y2=12x
(2) x<0时,有(x-3)2+y2=(3-x)2
即y2=0亦即y=0
于是问题的轨迹方程应为:
y2=12x (x≥0) 或 y=0 (x<0)
故所求轨迹应为一条抛物线和一条射线。因此,前面的命题转化为非等价转化。
做完此题后提议,若把d=3改为1或5,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得出结论,再进行推广:
动点M到定点F的距离比它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d(d>0),则动点M的`轨迹为:
1°若d小于F到L的距离,轨迹为一抛物线。
2°若d等于F到L的距离,轨迹为一抛物线和一射线。
3°若d大于F到L的距离,轨迹为两条抛物线各在L一侧的无限延伸的部分。
由于让学生充分暴露了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得以及时地“对症下药”,启发诱导,使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3、挖掘知识内涵,培养数学兴趣
当今数学教材的编写,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其逻辑结构严谨、抽象的要求,有时不可能完整、全面、系统地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用我的大学老师的话说:“掐头、去尾、火烧中段。”因而作为教师如果他的讲授仅仅停留在这种抽象结构的形态上,学生的思维就会因缺乏具体生动的新信息的支持而阻塞。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来源及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亦即介绍一些相对于课本来说是新的、更系统的知识内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在我实习期间就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例如隶莫佛定理的教学。若求快,按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解,则几分钟就能讲授完毕,然后布置给学生一堆习题,让他们代公式练习便是。这样做学生便会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到头来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形成知识上的夹生层面,一遇变化的情形学生就不知所措。于是,在指导老师的教导下,我按如下方法来处理的:
先复习两个复数(三角形式)的积,然后引导学生猜测n个复数相乘时的公式,再引导他们一起来证明这个公式的正确性。借此机会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数学归纳法。最后指出特殊情况,当“r1=r2=……=rn,θ1=θ2=……=θn”时,这就是书本中的莫佛定理。通过上述教学处理,学生明白了:
(1)隶莫佛定理是复数乘法的特殊形式,且公式有更广泛的适应面,即对r∈R,θ∈R,Z=r(cosθ-sinθ)时,公式仍成立。
(2)获得了一次探索发现的经验和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益的。
(3)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对复数的高次幂的计算,一般用隶莫佛定理,计算较为简便;但当复数的三角形式的辐角非特殊角时,用此定理计算它的乘方并不一定简单,并举例说明。同时还应发挥:(1±i)2=±2i,强调ω3=1,处理乘方运算的功效,这样才会让学生以公式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另外,兴趣也很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指的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一种个性倾向。人们对数学的兴趣无疑能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强烈而持久的推动力,极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讲故事活动的动机和兴趣,把这种动机和兴趣迁移到学习上去,从而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首先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读读议议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习题或复习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我本人觉得教师在备课或上课时,要不失时机的添加一些相关数学史及生活中的趣味题等。例如:讲授“相似三角形”之前,可简单地介绍古代泰勒斯用一木棒测量金子塔高度的故事。又如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哥德巴赫猜想及我国古代的“百钱买百鸡”的故事。这样学学生就把听故事的动机与兴趣在教师引导下成功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上来,也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有趣的、有规律可循的。
4、要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回答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动态平衡,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实施评价是调控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著名的教育家赞可比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肯定有许多错误和认识上的偏差。此时,教师不应全盘否定,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发现错误所在;对于正确的回答教师应予以热情的赞赏。变可能的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尤其是对答错的学生要努力发现一些闪光点,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意识,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例如,设Z∈C,则|Z-i|+|Z+i|=2a(a>0),求复数Z在复平面内对应点Z的轨迹。
[学生误解]:设F1(0,-1),F1(0,1)
由复数的模的几何意义知:|ZF1|+|ZF2|=2a(a>0)
根据定义,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对于这样的回答,不能马上说:“错了”,这样一棍子打死。而首先应该肯定他对椭圆的概念有所了解,但对此概念不是很清楚,好象忽略了他的限制条件。于是让学生把椭圆的完整的定义讲一遍,对照着题目便知不完善。再与学生一起分类讨论,得出两个结论。最后提出注意点:即到两定点的距离和为一常数的点的轨迹不一定是椭圆。通过这样,加深对椭圆定义中限制条件的理解,也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若一新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闻不同,对一个很有创性性的回答教师也未置可否,或只顾自己表演,而不注意学生在想什么、说什么,这会使课堂气氛趋向沉寂,无形中扼杀了同学们的创造欲望,就更谈不上激活学生思维了。因此,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的手段。通过评价,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成败得失,思维的优劣;通过评价,能使学生掌握一堂课或整个问题的概貌。因此,评价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力措施和方法。
5、要善于为学生“铺路搭桥”,提供好问题
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学习,课堂答问时,教师要在学生的思维迷茫之时,思路中断之际,方法纷乱之中,不失时机地“铺路搭桥”,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阻碍,逐步开辟思路,掌握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解题时常忽略定义域问题。为了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高度重视,教师选用了这样一道题:已知偶函数f(x)=ax2+bx+c,x∈[2a+1,a2],求a、b的值。
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偶函数的定义由f(-x)=f(x),得b=0,而a如何求呢?学生一筹莫展,是直接告诉学生思路,还是铺设好台阶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师设问:函数y=3x2,x∈[0,2]是偶
[1][2]下一页
函数吗?为什么?
学生:不是,因图象不关于y轴对称。
教师:导致不对称的根源在哪里?
学生:因X的值不以原点对称。
教师:也就是说,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何特点?
学生:必须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集合。
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索以及独立的评价、反思、调节,再解决原问题便易如反掌。这样的好问题,不但能让各种知识层面的学生获得发展、提高,而且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找到了学会的感觉,有利于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
6、要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
提高数学能力的归宿,应是思维能力的提高,课堂答问中,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限制在自己设定的框框内,那样将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因为我们新老师备课选例题时往往受自己的思维及参考书的局限性,想到的解法可能很有限且思路繁琐,而学生中有的思维敏捷、思路活跃,他们往往不会局限于教师的解法,而是会“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不可以有其它的简便方法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而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千万不要像我一样犯如下的错误:
例如,在一次实习的公开课上,上课的内容是高二“复数方程及其应用”我曾选用了这样一道题:
方程Z2・|Z|+|Z|2-Z2-|Z|=0在复数集内的解集在复平面上表示的图形是什么?
我按常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了分析:
[思路1]:通过因式分解Z2(|Z|-1)+|Z|(|Z|-1)=0
原方程可化为:(|Z|-1)(Z2+|Z|)=0
∴|Z|=1 1 或 Z2+|Z|=0 2
对于1式很明显,它表示以(0,0)为圆心的单位圆。而对于2式,我看课要上用复数的最常规设法,即设Z=x+yi(x、y∈R)
则2式可化为:再由两复数相等的条件,再分情况讨论
解之
点(x1,y1)与点(x4,y4)重合。又因为(0,-1),(0,1)在单位圆上。综上12,表示的图形是单位圆和原点。
而在讲这解法以前,我做到因式分解后,曾让一个同学回答如何解决?那学生并没有按照我的思路,而是说从
Z2+|Z|=0即Z2=-|Z|≤0
即可推出Z是纯虚数或0。当时由于我受备课思路的限制,再加上时间的限制,我就没去考虑她的解法的正误,因此也就没接受她的独特见解,反而说她思路太快,一般学生很能接受由否定了她的思路。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也变得沉闷、不活跃。课后,指导老师向我指出该生的思路是对的,且比我的方法简便,让我不妨一试。于是第二堂课时,我当场向那名同学认错,并表扬了她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并让她把她的见解向同学们再解释一遍,于是有了下面的解法。
[思路2]通过因式分解后化为:(|Z|-1)(Z2+|Z|)=0
∴|Z|=1 1 或 Z2+|Z|=0 2
1是单位圆不用说,对于2Z2+|Z|=0
即Z2=-|Z|≤0
∴Z是纯虚数或0,再设Z=bi,代入2求b.
解之:Z=±i或Z=0.
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不用设Z,而直接求出Z。
[思路3]因式分解后可化为:(|Z|-1)(Z2+|Z|)=0
∴|Z|=1 1 或 Z2+|Z|=0 2
对于2Z2=-|Z|≤0,可知Z是纯虚数或0。
再两边取模|Z2|=|Z|
∴|Z|=0或|Z|=1
∴Z=0或Z=±i
解法的一次又一次简化,正是学生思维活动升华的结果。学生的思路容易为其它学生接受,更有说服力,起到了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学中当学生的见解超越了教师的设想,而又优于教师的设想时,作为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7、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爱与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对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在问题面前,师生应是平等的、互助的。在不同的时候,需要教师成为不同的角色;示范者、顾问、对话人、解惑者。尊重学生现有水平,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是开放的、活跃的,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创造人才的培养。
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深有体会。若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课,而不与学生交流,更不去管学生有没有理解,这样最终导致学生不愿听的后果,更谈不上与老师配合。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在下面做与该课毫不相关的事。师生之间一旦产生对立情绪,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这一点,结果在学生的配合下,我的公开课很成功,单元测验成绩也不错。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纵观全文,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对此加以探讨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做得更好。
思维导图能否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让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多数学生这样记笔记:往往采取诸如1、2、3这样的直线型方式,笔记仅是对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相互之间没有关联重点。等到课后再想总结,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全,课堂笔记便成为不系统的知识记录,对于今后复习的价值不大。
其实应该这样记笔记:而如果你采用“思维导图”为工具记录笔记,那么将老师讲解的一些可信内容记下来,并且将这些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起来。此时,你的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清晰的呈现在图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你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形象的被记录在图中。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这条学习箴言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实中,也有不少人是按照这句话的教导来做的。然而我们会发现,有时无论你多么勤奋,多么刻苦,却总是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假如你也有上述同样的烦恼,那么建议你不妨看一看外研社新出的“思维导图”系列丛书,进行一番思维的革命,从而能够重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那么,“思维导图”的神奇之处到底何在呢?
简单来说,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帮助你像局外人一样看见你头脑里“思想的地图”!将你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画的方式再现出来。它不仅将原本复杂的逻辑思维用简单的线条和图画来表示,让你在大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点、明确层次。而且能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当然,思维导图对学习的帮助还不仅仅于此。由于思维导图强调对思维逻辑的重现,长期进行“思维导图”式的训练,将极大的增强你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思维导图”开发了你的大脑潜能。学习必然会成为一件极为轻松愉快的事情。此时,尽管“学海”依然无涯,但有‘思维导图’做舟,再广阔的”学海”也能变成轻松渡过!
一、寻求启发途径,激发学习信心
启发什么?对于中学数学教师来说,我觉得要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启发学生。
1. 启发热爱数学,积极学好数学。
启发学生热爱数学,这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尤为重要。如: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探索,教师做好探求器材的准备和提出探求要求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开动脑筋,集体探求圆柱侧面积求法。学生们探求的一般方法是:
(1)用剪刀沿圆柱一条母线把圆柱形纸筒剪开得到一个矩形,用矩形面积探求圆柱侧面积。
(2)用剪刀沿圆柱一条斜线把圆柱形纸筒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面积探求圆柱侧面积。
特殊方法是:
(1)给圆柱形纸筒表面涂上色彩,让纸筒在白纸上滚动一周,在白纸上留下痕迹的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
(2)用透明的胶带纸在圆柱形纸筒侧面由底到顶一圈一圈地贴上去,直到贴满为止,贴上去的胶带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2. 启发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途径。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思维的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启发式教学的开始阶段往往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而后应逐步培养、引导学生善于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多问些为什么,这样就有可能从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中不断发现问题,养成善于思维的好习惯。有了这样的基础,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思维活动就很容易调动和组织了。例如可以引导他们想:“一张足够大的纸连续折叠五十次比五层楼房还高吗?”
二、巧用启发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引起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那么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的标志是什么呢?一是看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是否聚精会神。二是看情绪,看学生是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争论勇于表达。三是看意志,看学生碰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时的表现,如果学生对较难的选作题都在认真地做,尽管错误很多,也说明学生已经处于较高度的积极思维状态了。
1. 利用提问,进行启发。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学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联结点,才能将新知识同化,牢
总之,对于数学方法的变式主要目的是对一个成形的数学方法进行多角度的理解,但实际上也为数学方法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有层次推进的过程。由于未知(复杂)问题与已知(简固地掌握新知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充分注意这一点,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且富有启发性。
如在教学“正方形的性质”中,先复习矩形、菱形的性质,请学生们填写课前印好的表格,然后提问:你是怎样与矩形、菱形的性质相比较而得出正方形的性质?该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联系,提问后,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了分析讨论,经过教师的启发,顺利得出了正方形的性质。
2. 由浅入深,进行启发。
思维活跃是要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因此要一步步有计划地启发,才能逐步达到积极思维的程度。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可提问本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作为过渡,以旧引新,以旧促新,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双边活动,突破难点,以达到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目的。
3. 运用规律,进行启发。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注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注意,一种是无意注意,而无意注意又可分为有益的无意注意和有害的无意注意。思维是建立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在启发思维时应该尽可能地将无意注意特别是有害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的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个小组的学生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答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老师的答案怎么会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一致呢?“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了很深的印象。
4. 运用媒体,进行启发。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记忆是一种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识与回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效果很好,“保持”得也越长久,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再回忆。
如“平面几何扇形面积计算”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多媒体教学的过程是这样的: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看图:(1)说说扇形是怎样转化成圆形的?学生说以扇形的顶点旋转,微机屏幕马上就出现显示图。(2)说到旋转,微机根据学生所说显示分步图。(3)产生一个旋转的过程。这样就让学生看到了这个旋转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找出这些图形的异、同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揭示公式的内在联系。
这样的教学避免了死记硬背,真正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了知识的网络,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又避免了概念的混淆,真正达到了理解概念、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绝不只是这些,贯彻启发式教学有丰富的方法,我们必须去认识、去开拓,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学质量正态分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激活 英语课堂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对高中生应达到的英语水平要求更高,要掌握的词汇量更大,学习难度更大。因此,要让学生学好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要考虑如何给英语课堂加点催化剂,进而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进一步优化备课工作——编写导学案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都在认真的备课,可是真正到课堂中实践之后才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依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自己单方面的在备课,而没有让学生也参与到备课工作中来。让学生“备课”?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预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按照大纲的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地调整课程难度,设计成为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新知导学、新知检测几个板块,做成导学案,提前分发给学生预习。这样,有了导学案,很多不会预习的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做好预习工作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各班的实际人数、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差异等,分编学习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主持本小组的活动。让他们进行分组预习,这样便于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探讨,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在导学案的指导下,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词典等各种资源做好预习工作。可以让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让生生之间充分地互动起来。在师生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学生就会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形成了这种良性循环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大大地提高。
2设计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要想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关键。很多学生学不好英语就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就是要做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语言知识以及应用语言的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要有生动有趣的,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课堂导入。
新授英语课的导入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有趣味性、新颖性、针对性,要新奇(满足学生求新心理)、多变(不断更新和变化刺激形式)、多样(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导入方法多样)、热烈(创设和谐熱烈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就会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此外,英语新课导入还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即:集中注意——引发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主题。导语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既能吸引学生注意,诱导学生求知,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旧知与新知联系紧密,进入课题自然合理。具体可以采取直观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复习导入法、预习导入法、实事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和游戏导入法。例如上“Film and Film Events”这一单元Reading课时,我事先在网上下载了一些电影以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片段和花絮,在新课一开始时播放给学生观看,电影这一主题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一开始我就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了解电影知识的兴趣,然后再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本课话题,轻松地把学生引进了知识学习的大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情景对话,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展示自己,就能让整节课在轻松愉快、有张有弛的氛围中结束。
3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主角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表达情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把教学的“中心”让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英语,增加英语知识的吸收,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综合能力和自信心的提高,这是激活课堂、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五严禁令”的提出,只有激活英语课堂,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彦奇.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祖国?建设版,2012(11).
[2] 黎妮.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当代教学论坛,2012(12).
[3] 蒋陈立美.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77).
【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荐阅读: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06-06
转变观念激活课堂09-07
激活作文课堂之我见12-02
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07-23
激活职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尝试09-17
领会新课程标准激活美术课堂11-10
运用远教资源,激活数学课堂09-10
全面激活发展潜力07-06
持续激活组织活力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