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精选10篇)
广西桂林市桂电中学
彭
昕
摘要:2012年我区已全面进入了新课程改革,这对我们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试结合本人近一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之下的运用史料教学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与史料进行有效对话;
二、充分利用教材及教材中的史料;
三、充分利用教材及教材中的史料;
四、史料要“适量”、“适度”。只有我们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总结,逐步改进,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有所作为。关键词:史料教学法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2012年9月,我区已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不仅打破了传统的通史编排体例,采用了专题式教学,教学的理念更要求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真正走进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却是让人不容乐观,表现在:
一、不少的教师用的书是新教材,在教学中却仍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讨论、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师生互动不强,重结论,轻过程,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如此等等。因此,如何有效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这些要求,增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就突出的摆在了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的面前,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本文试结合本人在一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以自己在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八第二课《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运用史料教学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与史料进行有效对话
不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都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整个研究的过程。同时,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自学的习惯,最终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本人在教学中往往是通过史料为载体,用不同的设问,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作为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去体验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走向。
如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中,为将三个区域集团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让学生体验三个区域性集团的建立和特点,我设计了三个情境问题:
1、“2004年法国欧歌葡萄酒公司要出口一批葡萄酒到德国,你觉得该公司要向德国交纳关税吗?他们会用什么货币进行结算?”
2、“2006年法国欧歌葡萄酒公司对外贸易扩大,该公司向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出口了一批只征收5%关税的葡萄酒,公司还想让美国出面协调其向加拿大出口的葡萄酒也只交纳5%的关税,你觉得美国有可能做到吗?”
3、“2008年法国欧歌葡萄酒公司值北京召开奥运会之机,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以10%的关税把酒出口到了中国,公司还想让中国出面协调其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出口的酒也只交10%的关税,中国能做到吗?”
通过以上三个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与史料进行的有效对话,并设身处地、一步一步深入三个区域集团的发展过程,并思考其中不同。这一过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学生发展为本,更贴近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充分利用教材及教材中的史料
教材内容无论从知识的掌握、还是应对高考都是最为重要的文献,教材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表、每一幅插图乃至每一段引用的史料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研读的内容,只是它们各自掌握的程度要求不同而已。怎样来处理好这些知识,特别关键的是怎样运用教材的这些资源来增强历史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增加思维含量,学生不是背课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课本。
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让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本节课要讲的教材内容,去解决教师的设问。这样就将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就是“史论结合”的具体运用;二是直接将教材中的有关的内容作为史料引用,并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与学生互动。
比如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中,我就引用了教材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材料:
材料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启动后,美洲的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没有到此止步,按原来的设想,北美三国将把自由贸易协议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以便最终建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人民版《必修二》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材料二并与材料一比较,概括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其实,只要以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对教材进行统率,把教材作为一本最直接的史料,灵活运用,就能达到锻炼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教师不再教“死书”,学生也不再“死学”,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教与学的有效性。
三、引用的史料类型要多样化,更要为教学三维目标服务
单纯的文字资料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时间长久就失去了研读史料的兴趣;单纯的图片资料则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影响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过多的史料会拖累课堂授课进度,影响一节课重、难点的突破;太难的史料阅读,既会影响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此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精挑细选,保证史料类型既要多样化,又能够帮助学生顺利的理解史实,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中,为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我就选择了一幅漫画,为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把握三大区域集团,就采用了一张地图,如下图:
这些漫画、图片和文字材料,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究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史料要“适量”、“适度”
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相应的史料,这时就要求教师针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而教师在补充史料时就一定按“适量”的原则进行选择,也就是说要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结合当节课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精选并适当补充史料。补充史料时,史料过长,学生阅读所需时间长,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史料过短,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空间。本人认为一则史料的长度在70~200字是最适宜的,低于50字或高于250字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不利的。
同时,这些“适量”的史料还要“适度”,就是说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难易适中,联系史料也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如果为追求形式主义的“联系史料”而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问题或事件会造成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效果。
比如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中,我为突破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这一难点,就补充了如下两段文字资料:
材料一:欧洲,这个伟大的大陆,曾经是西方世界一切伟大民族的祖国,是基督教信仰和伦理、古代和现代几乎所有文化、艺术、哲学的源泉。为了继承这份共同遗产的各个部分,应当使欧洲统一起来。
——丘吉尔1946年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阿登纳回忆录》 两段文字共约160字,应该说史料的长、短和难、易都是相当适宜的。学生在阅读后,应该可以很清楚的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但从这一节课补充史料的总量来说,还是稍显过多了点,学生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觉,这是本人课后的一点重要反思。
因此,我们在补充相应史料时,一定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严格遵循“适量”的原则去精心搜集补充史料,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过多过少都不宜。尤其过多,则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还有可能喧宾夺主,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状况。
一、利用史料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更能开阔眼界,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奠定基础。历史的传授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不知晓自己的历史, 那么就难以在世界上存续。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 包含从古至今留下来的精髓, 有许多的知识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正是这些历史知识, 才让我们发展至今, 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未来。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重要部分, 如同一个人的记忆一般, 丢失历史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记忆, 像一张白纸, 没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注定会衰败下去。因此, 历史课程的地位举足轻重, 作为课程的开头, 初中历史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
初中历史教学本就是来源于历史, 记载的是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相比较于丰富的史料, 课本的内容显得有些单薄和僵硬, 用最为简单的抽象语言概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 最后为了应付考试只能让学生捧着课本啃, 教课时的生硬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不仅仅是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成绩问题, 还涉及促进他们个人的文化素养、个体素质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而本身来源的根本——史料, 却往往被人疏忽。要想教好历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促进个人文化素养, 便需要借助史料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宿感。有效地利用史料来教授初中历史, 使学生了解更多, 让课堂变得丰富生动, 也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如何利用史料有效提高初初中中历历史史的的教教学学质质量量最最为为关关键键。。
二、利用史料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刚刚上了初中的学生都处于青春期,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对于生动丰富的知识接受程度高。有效地利用史料, 借助里面有趣的故事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 将史料里的小故事与课本结合, 激发课堂活跃性
课堂教学最忌生硬, 按照教科书或是辅导资料里的内容干巴巴地讲。教师应当熟知相关的史料知识, 挑选与课本所授的内容密切的小故事, 以生动、具体、形象的片段给学生切身的体会和感动, 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和感悟, 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发他们的关注和兴趣, 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教课时, 也要辨析地看待课本, 以教科书的内容为基本依据, 发掘其中学生的关注点, 以其为切入点, 将实际生活与课本的内容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认真回答并适当地扩充, 为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体系构建框架。
(二)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史料, 开展历史知识竞赛
鉴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要求他们在一段时期内读完一整本书难度太高, 难以实施, 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的活动前, 一定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先选好阅读的资料, 资料应当选自真正的史料, 而不能随意找本历史小说了事。对于现在充斥着人们眼球的各种编撰的历史大剧,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醒学生自己去查史料以求证, 利用工具书查找使用资料, 两相比较, 更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 既能让他们自己主动地阅读教师挑选的史料, 又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师还要抽出时间来举办读书交流会, 不仅仅能让学生通过这类活动加强读书的兴趣, 同时也能更加熟记历史知识。或者以班级、年级的名义开班学习园地, 利用教室后墙的黑板或是公开栏, 设置一些小栏目, 由学生自己写评论文章、编撰小故事配上自己画的插图, 增强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三)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旁辅助
现代的初中教育要求以人为本, 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历史教学既要传授学生应知道的历史知识, 又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写作的能力, 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培养大局观。初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玩、探知欲最强的时期, 如果按照以前的旧模式读读教科书, 临考试前背一背, 便达不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单单教科书的内容是不够的, 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为学生推荐他们适合阅读的史料,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及时弥补他们出现的问题。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关键词:有效利用;历史教学;提高效率
历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纯文科性质的,不像语文在于语言文学的积累和应用,具有灵活性。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一门要求“死记硬背”的科目,而初中历史是这门课程的开端,万事没有一个好的开端后事就难以继续,如果初中历史的教学没能达到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很难对历史课上心。所以,本文意在利用丰富的史料知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史料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能开阔眼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奠定基础。历史的传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不知晓自己的历史,那么就难以在世界上存续。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从古至今留下来的精髓,有许多的知识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正是这些历史知识,才让我们发展至今,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未来。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重要部分,如同一个人的记忆一般,丢失历史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记忆,像一张白纸,没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注定会衰败下去。因此,历史课程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课程的开头,初中历史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
初中历史教学本就是来源于历史,记载的是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相比较于丰富的史料,课本的内容显得有些单薄和僵硬,用最为简单的抽象语言概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最后为了应付考试只能让学生捧着课本啃,教课时的生硬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仅仅是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成绩问题,还涉及促进他们个人的文化素养、个体素质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而本身来源的根本——史料,却往往被人疏忽。要想教好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促进个人文化素养,便需要借助史料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宿感。有效地利用史料来教授初中历史,使学生了解更多,让课堂变得丰富生动,也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利用史料有效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最为关键。
二、利用史料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刚刚上了初中的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于生动丰富的知识接受程度高。有效地利用史料,借助里面有趣的故事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将史料里的小故事与课本结合,激发课堂活跃性
课堂教学最忌生硬,按照教科书或是辅导资料里的内容干巴巴地讲。教师应当熟知相关的史料知识,挑选与课本所授的内容密切的小故事,以生动、具体、形象的片段给学生切身的体会和感动,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和感悟,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他们的关注和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教课时,也要辨析地看待课本,以教科书的内容为基本依据,发掘其中学生的关注点,以其为切入点,将实际生活与课本的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认真回答并适当地扩充,为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体系构建框架。
(二)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史料,开展历史知识竞赛
鉴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在一段时期内读完一整本书难度太高,难以实施,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的活动前,一定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先选好阅读的资料,资料应当选自真正的史料,而不能随意找本历史小说了事。对于现在充斥着人们眼球的各种编撰的历史大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醒学生自己去查史料以求证,利用工具书查找使用资料,两相比较,更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既能让他们自己主动地阅读教师挑选的史料,又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师还要抽出时间来举办读书交流会,不仅仅能让学生通过这类活动加强读书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加熟记历史知识。或者以班级、年级的名义开班学习园地,利用教室后墙的黑板或是公开栏,设置一些小栏目,由学生自己写评论文章、编撰小故事配上自己画的插图,增强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旁辅助
现代的初中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历史教学既要传授学生应知道的历史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写作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大局观。初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玩、探知欲最强的时期,如果按照以前的旧模式读读教科书,临考试前背一背,便达不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单单教科书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为学生推荐他们适合阅读的史料,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时弥补他们出现的问题。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综上所述,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有效地利用史料,就能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课例课题:评价袁世凯 授课人: 教学准备: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5人小组,每组按自愿原则结合。
2、分工搜集材料,完成资料准备。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比较哪组分工合理。教学过程:
1、教师提供研究资源:
⑴根据现有资源向学生提供阅读的文本资料并指导学生学会摘要: ①《袁世凯传》李宗一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年8月第1版)②《中国近代史》 李侃
李时岳 编著(中华书局)③《近代中国八十年》陈旭麓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主编(人民出版社)⑤《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 新编高中教材)⑥辛亥革命资料汇编
⑵提供相关的网址肯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①近代史研究:
http://jdsy.chinajournal.net.cn/ ②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http://16j51.k12.net.cn/ ③历史时空:http:// 61.177.236.148/1stime.④历史视窗:http:///2005/0818/195824.html)材料四:张步先、苏全有认为,发展工业是袁世凯经济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袁对中国经济近代化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外理性抗争,进行利权回收;二是倡国货、拒洋货;三是引进外资;四是引进、推广机器,发展工业,扶持民族资本工业。民国初年,袁世凯致力近代化实业使民族资本步入黄金期。过去一般论著总认为民初民族资本黄金期的形成是由“一战”造成,其实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近代化意识及其全力投入开发,“黄金期”不可能形成。(张步先、苏全有《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工业发展》,《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苏全有考察了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开通商“特区”,扩大开放范围;二是大胆引进外资,促进经济腾飞。此外,他还注重侨资。(苏全有《论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刘宏考察了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的原因,认为:一是基于甲午、庚子战败反思;二是出于北洋军队现代化需要;三是出于北洋军队迅速扩充需要。(刘宏《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原因探析》,《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郭剑林认为,作为清末民初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袁世凯在某些方面确实起了消极作用,如复辟帝制等,但不应以“窃国大盗”来盖棺论定。
——作者:郭剑林(http://www.kaoshi.ws/html/2005/0818/195824.html)
3、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资料:
⑴肯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⑵否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⑶介于二者之间的史料是:
4、依据史料确定研究课题: ⑴指导学生确立课题的原则: ⑵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⑶明确学科特点:
5、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 ⑴个人研究,个别交流修改:
⑵小组交流,推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⑶班级交流,然后选出杰出者进行公开发表:
所有同学的个人研究成果,在征得个人同意的基础上,在教室后边举行作品展览。
6、代表作品举例:
袁世凯真的一无是处吗①
河南油田高级中学高二(11)班 田小松 指导教师 河南油田高级中学 王守杰②
袁世凯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窃国大盗,更是一个卖国贼。但是我们不能如此简单的看待问题。纵观历史,袁世凯也曾经起过一些积极作用,而且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袁世凯在推动中国封建教育向现代化教育体制转变方面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在“新政”过程中,袁世凯曾向清政府提出兴办新式学堂的建议。不久,清政府准办。1901年8月袁世凯在山东开办课吏馆、校士馆,创立大学堂,力行新政。后又奏请废除封建科举制度。在袁世凯等人的推动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历经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尽头。不但如此,后来在清政府的允许下,多次派遣留学生去日本、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这些学生中很多人都在后来为现代的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袁世凯在迫使皇帝退位、推翻君主专制统治上起客观积极作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先后攻克武汉三镇,建立湖北军政府。此时,帝国主义大造非袁不能收拾的舆论。大臣那桐、徐士昌也提出重新起用袁世凯,向摄政王载丰施压,迫使奕诓内阁全体辞职,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又逼迫摄政王辞职,不再干预政事,最终夺取清政权。1912年2月,清帝退位。至此,终于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可以说,如果没有袁世凯的逼 ①②该小论文获河南省第四届中学历史优秀小论文评选一等奖。
辅导教师获河南省第四届中学历史优秀小论文评选优秀辅导教师一等奖。宫,也就不可能迅速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再次,袁世凯在推动军事制度的近代化中,起积极作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军旧军制的腐朽得以充分暴露,朝野上下纷纷要求进行改革,袁世凯毛遂自荐当监督,1895年获得了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权力。他采用德国和日本的建制,引进德国的先进武器,教官出自德国,全军习洋操,开了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899年,袁世凯在山东操演军阵法,并组织人员编篡《训练操法详细图说》,该书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方略和训练技术,成为清政府以后训练新军的重要军事教科书。
最后,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面也有客观作用。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期间,要求全国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似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总上所述,袁世凯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推动中国封建军制改革、近代教育发展等方面有较大作用,我们不能抹杀他,应该一分为二,辨证地看待袁世凯。
【反思说明】:
这篇得奖的小论文是我在指导学生研究后撰写出来的。首先上课时讲到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提到袁世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专制、复辟、独裁,对外卖国,在思想上大搞复古活动等等,然后,提出袁世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既然能当总统就有他非凡之处。他在历史上到底做没做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事,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希望同学讨论一下。我利用半节课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性推理讨论,有2/3学生认为他有客观上推动历史进步的措施,1/3学生认为他反动透顶,因为他搞复辟卖国等等。谁也说服不了谁,都缺乏具体的说服力的证据,只是一种猜测。因此,我就以此为题,让学生到课后去查找资料。我给他们提供资料索引和网站,让他们分组进行查阅,把查阅到的史料进行互换。
针对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我着重指导他们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归类,注意一些新观点,反复阅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大家彼此交流,谈谈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认识。特别要注意不合传统认识的观点是否有史料作证据,这些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少等。
其次,指导他们写文章。引导他们认识语文上议论文与历史学科小论文的联系和差别,并指出其学科特点,语言的使用规则等,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技巧。
再次,学生文章成行后,指导他们反复读,反复思考,还有什么不足,史料是否使用充分等等,语言是否精练,接着进行修改。
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传阅,宣读,开一个小论文发布会,教师进行点评,在 最后大家一至认可的基础上评出前三名,推荐校报发表。
我在体会反思,新课标要求学生有探究能力,只要我们转变观念,行动起来,一定能改变过去封闭的课堂模式为开放的课堂模式,由重知识的输入改变为学生的自我生成,由结果变为重过程,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生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就会不落空泛,跃然纸上。【感悟说明】:
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历史教学时必须坚持这样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包括:其一,使学生在记忆、理解、应用等方面达到中学阶段的目标要求;其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开发持续发展的潜力,为使学生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证据意识。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有所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构建主动合作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特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实践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心理体验过程。要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学活动成为共同探究、共享成功喜悦的活动。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以实现教学相长的宗旨。
4.注重探究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促进学习的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实现低消耗、高收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刻。这个时期,学生开始睁大眼睛去发现世界,他们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新事物,特别是从书本上接受了各种思想,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开始有了独立思考。同时,也加强了自我意识,发现自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自己感悟有价值时,就有了表达的欲望,而且特别空前强烈,学生 的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
史料的运用,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意识的真实体现。在运用史料过程中,也是研究方法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证据意识的自然流露,凭证据说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方法是用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一种程序,它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论证和探讨上面才有意义,才能变成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科方法的运用,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
具体地说,学生综合运用史料,进行写作,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1.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发表见解、感悟起源于问题情景,问题情景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对于问题情景的创设,一方面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师手头有资料,指导得心应手,不能一味地单方面强调,造成双方形成不了合力。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史料,使学生有所感悟想表达,并且有探究的途径和目的。如果师生相结合,共同讨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起思考,学生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主观意识得到尊重,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就会发挥极至。象本课题袁世凯的评述,师生都比较熟悉,但我们这里探究的是袁世凯在历史上究竟是否发挥过客观的积极作用。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它与教材观点不一致,学生想探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探究欲望强烈。因此他们积极搜集史料,并且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赏识,自己的观点能被别人接受。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永远是写作的基础,是思想意识的源头活水。阅读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它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实际上是在独立进行逻辑思维。阅读的过程是搜集史料、占有史料的过程:从大的方面说是搜集史料,从小的方面看是鉴别史料,判断史料价值,去粗取精,占有有效信息的过程。这实际是一种学科研究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研究方法的运用。信息在阅读过程获得,需要整理和梳理、升华,形成自己的认识,稍加整理形成自己的作品。初步形成的认识,是一种历史的观点。历史学科的观点是指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而形成的对具体论证对象的看法。这种历史观点是从论证和探讨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不是由观点产生论证和探讨。如袁世凯本人所作所为促进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这个认识,就是在阅读文本史料过程中分类、归纳而产生的观点,然后形成论证过程表现出来。
3.写作与修改相结合:学生粗浅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工,体现学科特点。结论从问题起步,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史料、搜集史料、整理占有史料,在查、搜、整、占中不 断进行探讨,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不断产生新认识的过程。学生把认识表达出来就需要创作。怎样从立意、选材、用材,谋篇布局,体现史论结合,需要教师指导,并进行修改。教师并不是旁观者,指导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历史学科特点能否体现,史料运用正确与否,语言是否简洁精练,论证是否充分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低估。
只有切实把握好立意、选材、用材,让观点统帅史料,才能成就自己的认识和文章。学生自我体验、亲自探究,把史料所渗透的信息与自己主题有机相结合,是经过自己思考、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这是一种成功的创新。学生不仅体验了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且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4.模仿与创新相结合:中学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开始撰写小论文时,力不从心,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指导,需要模仿。教师指导学生模仿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熟悉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是对历史学科写作体例的再认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旦认知成熟,自然就会学到他人的精髓,在这个基础上自然而然就会创新,就会提高学科能力。
学生学会思考与学会研究方法同样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技能是写作的保证,更重要地是学会思考。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认真思考,才能产生新认识,新见解,创新能力跃然纸上。
历史小论文的撰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一个论文中心。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意思,引导学生通过仔细体会史料信息,找出贯穿史料中共同的东西,作为写论文的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必须明晰。
2.确定论文的逻辑关系。所谓论文,不是解决一个新问题,而是论述一种普通现象。既然已经确立了中心,确立了事件和原因,那么在述说这些事件时就要按照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加以排列。这种逻辑关系通常表现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每个事件基本上都要涉及到时间、背景、内容等。
江苏省阜宁中学
杨延海
摘要:本文试从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三个方面的要求来阐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意义,并对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简要的提醒。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为学生记忆理解历史知识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引发学生对中学历史问题的探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史料教学的目标及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是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中学历史教学中探讨史料教学的作用对于学生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教学要求
史料运用
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观点。现行历史教科书也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对各类历史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
上世纪70年代,史料教学首先在西方历史教学中逐渐发展起来,正被诸多教者与学者所倡导。例如美国学者把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归纳为:①激发兴趣;②“使历史变活”———使历史有生气及时代的信息;③加强对重要人物、事件、法律、制度及问题的认识;④对重要文献获得直接的认识;⑤使批判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等等
在我国,随着中学教材文本中引用史料的不断增加和高考历史试题中材料解析题目比重不断攀升,中学史料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对史料教学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课程目标”设置中的运用
1、高中历史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是史料,即白寿彝先生所说的,“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或如曹大伟、赵世瑜所说的,“一切存储着有关过去信息的资料”,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学者所 1
言无不透露出这样的信息,那就是:历史资料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更是中学生学习历史和挖掘历史信息的重要资源载体。这也是《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为深层探究历史作准备。同时中学历史知识包括史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就是关于“历史这门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知识,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辩别史料、诠释史料并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认识过去。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就是指培养学生从史料、教材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强调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这是《课标》不同于过去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现成的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否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将只能是一句空话,探究学习也只能成为“无米之炊”而流于形式。朱汉国教授曾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增加史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这种转变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依据历史资料自主的探究隐藏其中的价值意义,寻求积极的思维解题方式。
3、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中学生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概括和阐述历史事件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师提供史料或学生自己搜寻资料,来印证或评价书本上的观点,不仅能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标准”要求中的运用
1、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块的课程内容标准设计中,提出了明确的史料教学目标。在必修I中提出:“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在必修Ⅱ中提出:“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必修Ⅲ中提出:“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在选修
(二)中提出:“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在选修
(六)中提出:“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历史选修
(五)的学习内容中,直接将“知道史料的基本含义,了解史料在史料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基本的学习要点。
这些历史教学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三点教学信息:一是依据教材文本中的史料来学习归纳、理解,是一种直接经验的体现;二是探寻某一历史阶段的历史资料,科学的理解评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三是运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对比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史料教学正是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2、在各模块的“教学活动建议”中,也提出了大量的、与史料教学相关的具体建议。在历史必修I中,共提出了八条教学活动建议,其中与史料教学活动相关的有四条,它们分别是:第三条:“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第四条:“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第五条:“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第六条:“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在历史必修Ⅲ中,共提出了六条建议,其中有四条与史料教学直接相关,它们是,第一条:“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第四条:“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五条:“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第六条:“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在历史选修课程的“教学活动建议”中,也有相应的史料教学方面的要求。如选修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第一条:“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 ”。在选修
(五)《探索历史奥秘》中建议:“收集和交流你感兴趣的历史之谜,培养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这些“教学活动建议”告诉我们《课标》制定者希望借助史料的搜集、分类、解析、运用等各种形式的史料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密切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探究与拓展延伸是学活历史的真正初衷。历史中的史料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 个触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注意对文中史料的关注,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学习思考;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挖掘隐藏其中的资源价值,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三、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建议”中的运用
1、在“教学建议”中,再次强调,“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大量接触原始史料,如档案文件、历史原著等,从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找出答案。”④我们不仅如此,更应该培养学生养成问题探究的科学严谨思维,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三条与史料教学直接相关的建设议:(1)“历史习作”。《课标》认为:“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教学中要撰写观点新颖的历史习作,单凭一本教科书显然不行,学生必须借助于课外各种存储有历史信息的史料。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整理史料,然后在史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用准确的语言文字逻辑严谨地表达出来。(2)“历史制作”。《课标》指出,“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在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中,学生必须广泛收集各类史料进行重组加工,从而达到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目标。(3)“历史调查”。同“历史制作”一样,“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历史调查,可以搜集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一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作者曾在文章中颇有感慨地写到:“(学生)在真切的感悟历史的同时,不仅锻炼了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而且学会了搜集与处理历史资料,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④由此可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学生激活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潜能有着同样的积极意义。
3、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课标首先强调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可跳出历史教学的课堂,从身边去寻找学习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存、互联网、家庭、社区等,以提醒广大师生从中搜寻教学所需的史料及其它教学资源。教学史料资源运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四、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和通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等等,学科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再思考。
1、史料运用要科学。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面对史料时,除了判定真伪的基本问题外,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信息,以及有效信息如何诠释的问题。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史料选择要慎重。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无限制地滥用史料,这样会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3、史料运用要分层。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史料教学的目标上应当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渐进性: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设计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综上所述,《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我们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史料教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用,积极利用史料作为教学的基本素材,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
进行探究。从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领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史学能力,同时形成高尚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注释: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
② 曹大伟、赵世瑜:《探索历史的奥秘》 岳麓书社,2004年8月版
③华丹:《试比较美英历史科国家标准目标体系的异同》 转引自《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P70页
④ 赵崇:《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史料的运用与作用》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P50页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版。
2、朱汉国 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一、如何利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
创设史料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和理解历史,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历史资料浩如烟海, 多种多样,创设史料情境,应该在保证历史材料真实性的基础上,重视材料的适应性:既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也要关注学生对材料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阶段和层次给出相应的史料,在史料的讲解过程中力图做到艰深的知识浅显化,即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把简单的问题浅化为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保证课堂的有效生成。否则,只会导致课堂教学容量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沉重。比如教师在讲 《文艺复兴》一课时,可由帕瓦罗蒂《我的太阳》引出对意大利自由、浪漫、艺术、文明的色彩联想,紧接着出示当时欧洲处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之下人们麻木悲惨生活的史料,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然地产生对人文主义的情感共鸣。
二、如何利用史料突出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提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那么在史料教学中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首先是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启发性。对于所选取的史料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其次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史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一般课堂都是由教师来选择史料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史料的选择过程中来。比如给出一定的范围,内容由学生搜集,教师将学生搜集的史料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并对此进行讲解、分析,也可向学生提供一些史料,直接询问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把所选史料与已有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这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就不是被动的,而会主动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例如比较英美政体时,可以引入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段话:“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外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完整的历史结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三、如何利用史料培养学生的领悟和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领悟历史,从而培养探究精神。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史料并不等同于历史真实,史料只是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部分资源而已,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真实。在史料运用过程中,不能只从表面上来判断史料的含义,还需要进行鉴别、质疑与解释。其次应认识到史料反映了某种观点与立场。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的认识,所以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对于史料的分析,不能只局限在史料表面,要看清楚史料背后的隐性信息,对于渗透进史料中的观点,要提醒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审慎评判,做出自己的评价。
例如讲洋务运动时,教材观点认为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但可以展示甲午战争后的以下材料: 1895年,先后创办了陆军学堂、铁路学堂;1896年,重建北洋海军;1896年,创办武备学堂;1897年,福州船政学堂再次招生;1898年,创办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 可见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呈现深化发展的迹象。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直接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不同观点,使学生直接探究历史,然后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一定要准确地运用史料教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领悟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史料教学是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学生来说,学习史料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受,提高学习兴趣;直接参与史料搜集和设计相关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对史料的鉴别、质疑,可以培养他们的领悟和探究能力。
一、利用史料图像,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史料图像来开展课堂教学,就可以快速抓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使学生切实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从而使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和了解那些模糊的历史空间和时间,有效地缩短了时空的差距,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于历史所学知识的记忆,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和接收相关的历史知识。
在讲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为学生展示一些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方面的史料图像,并向学生展示我国圆明园在八国联军侵华后表现出的破旧感,使学生彻底融入历史教学环境中,重温当时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当时我国人民为祖国所做出的斗争、牺牲和努力,从而使他们可以深刻意识到珍惜当前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二、丰富史料图像,提高教学效率
1.图片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图片史料主要包括历史照片、历史漫画和历史地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别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历史照片是反映真实事件的重要图片资料,但是为了确保图片史料在教学中应用的质量,历史教师必须要一边为学生展示图片,一边为学生准备合适的讲解,确保学生对于有关历史背景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部分教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这篇图片,并要展示当时八国联军攻陷紫禁城,逼走慈禧和光绪帝,并大摇大摆在皇帝宝座上拍照片的情形,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真相。
其次,历史漫画大都具有比较强的批判性,所以历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识读和挖掘历史漫画作品中所體现出的内涵和寓意,以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有关的史实。例如:在讲“鸦片战争”部分教学知识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结合《英国侵略者对清政府的欺压》这幅历史漫画来展现英国侵略者对当时我国人民的欺压,画面中人物的打扮和手持武器的比较,也更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最后,针对历史地图而言,它可以借助地图语言来反映历史事件、现象和发展,同时其简洁性和直观性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挖掘历史信息,尤其是那些隐含的历史隐性信息,不断丰富学生所学的内容。例如:在讲解“秦朝历史”部分教学知识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秦朝疆域图》这篇历史地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秦朝都城、秦长城的走向与起讫点,同时也可以找到秦朝的南海、象郡和桂林郡等地点,从而更好地使学生找寻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也可以更好地评判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2.影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顾名思义,影视史料具有比图片史料更加丰富的表达形式,所以可以完善历史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尤其是在讲解那些难度比较大的历史文章时,合理运用影视史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部分历史资料的时候,由于该时期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紧凑,所以学生很可能会出现混淆的问题,而教师可以借助《武昌首义》这部纪录片的播放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内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由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要合理剪切影视资料,确保时间和内容的合理性,切实为学生剪切一些有价值的影片资料内容,从而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在体现某个人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爱国和无畏精神时,教师可以借助《亮剑》这篇改编影视作品中讲述李家坡之战部分中的战斗情景来让学生进行观看,则可以使学生快速体会到个人的英勇感,引起爱国共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不自觉地形成爱国主义意识。
总之,史料图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求知欲和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为学生合理导入史料图像,从而不断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摘要:现今我国很多高中院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开设了音乐鉴赏课程。音乐鉴赏课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缓解高中生繁重的学业压力, 还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与鉴赏水平。结合现今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来看, 教学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普遍存在学生缺乏兴趣, 认真程度不够, 教学质量偏低等问题, 导致教学有效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基于此, 本文将结合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现状, 简要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教育; 音乐鉴赏; 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有效性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便是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 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投其所好,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音乐鉴赏课也不例外, 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重视学生的兴趣与感受。现今很多教师都会忽视这一点, 导致其在音乐鉴赏课堂上占据着课堂主导地位,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鉴赏课中播放和教学一些自己喜欢或者觉得有意义的音乐, 而学生却很难提起兴趣, 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较低。所以, 在音乐鉴赏课中, 教师应当把学生的兴趣作为重要的参考信息, 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来展开课堂教学。教师可适当了解高中生的音乐爱好, 在鉴赏课堂上播放一些学生喜爱且感兴趣的音乐, 例如播放周杰伦的《青花瓷》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品位。学生听到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自然会更加热情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通过认真的聆听和鉴赏来感受中国风的韵味以及歌曲传达的美好情感。通过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展开鉴赏教学, 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的喜爱, 还促进了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得到了保障。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 提高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应用多媒体能够较好的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 还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所以, 在音乐鉴赏课堂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效果, 在课堂上合理的将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举例来说, 在教学戏曲《秦香莲》的过程中, 因为学生的阅历有限, 生活中对戏曲的接触和认识较浅, 而通过板书或者口头教学的形式则很难让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此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图像以及视频的播放, 则能够更为直观的让学生进行感知与体会戏曲的精髓和内涵。通过多媒体技术, 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戏曲作品的欣赏与品析, 还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渗透情感教育, 提高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有效性
音乐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动听悦耳, 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是其背后所传达的情感与精神, 而音乐鉴赏课的初衷也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水平, 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音乐所蕴含的内涵与精神, 进而达到丰富精神世界的效果。音乐中通常会传达某种情感, 因此, 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当积极渗透情感教育, 通过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中蕴含的情感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举例来说, 在教学《黄河大合唱》等振奋人心且充满爱国精神的作品时, 教师要做好情感铺垫和引导, 让学生充分阅读和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以及相关信息, 当学生对音乐背后的故事有所了解时, 音乐作品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 学生则能够进入到歌曲所传达的意境中, 能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歌曲的力量和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例如在《义勇军进行曲》中便能够感受到浓烈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通过恰当的融入情感教学, 能够更深入的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效果。
四、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提高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鉴赏内容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合理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因此, 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当加以重视。音乐鉴赏教材是鉴赏课进行的重要依据, 教师应当慎重选择和合理安排, 但也要注意教材中一些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导致学生上课过程中缺乏兴趣与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应当做出合理的取舍, 同时也要能够合理的增加和拓展一些新鲜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对学生而言有点遥远, 所以学生很难有效的学习和鉴赏。学生对内容无法理解自然很难产生学习的欲望, 更难保证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因此, 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选择, 还要避免盲目的按照课本教材进行授课。教师应当充分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爱好, 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内容和环节, 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在课堂上适当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 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教学古典音乐时, 可以将古典音乐巧妙的与现代相结合, 不要盲目的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填鸭式教学, 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课堂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在此过程中, 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避免课堂的空洞无趣, 坚持以审美为基准展开鉴赏教学, 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
五、结语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 高中教育中应当对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投入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音乐鉴赏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从而充分发挥音乐鉴赏课对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本文结合现今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特点, 简要提出了几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能够促进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玛丽.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有效性提高策略探析[J].音乐大观, , 09.
[2]欧阳宁.“问”有方则“听”有效―高中音乐鉴赏有效课堂问题的设计[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04.
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论述。因此要真正的学习并了解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地运用史料。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历史材料,教学只能是空谈。由于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对这些论断的学习仅仅是记忆而已。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只能被用来应付考试,丧失实际应用价值,这样的历史教学是违背历史教育本质的,是没有意义的。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呢?
第一、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
教科书是最大、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今天课例就选择了几例)。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第二、适当补充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本节课就补充了几例)。补充的史料应遵循几个原则:
一、史料应确保真实可信;
二、史料与教学重点难点应紧密关联;
三、史料的长短应适宜;
四、史料的难易度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史料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原始材料的能力已有所提高,但在若干不易理解之处,仍须插入注释,以补不足。而那些以观念为先导而非以史实为先导的原则编选的史料,必须符合大多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应尽量避免学术化和脱离实际的理论化倾向。
五、课标要求。层次要求。在补充史料的同时,根据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特质、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
第三、指导学生收集史料
在补充史料时,如需学生自己查找搜集史料,教师最好要先行浏览一遍,因为史料太广,学生还没有能力甄别史料的真伪,教师应给与一定的指导。最忌讳的是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收集资料,课堂上不管是否贴切,长篇大论的读材料,没有规范性要求,没有评价,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没有了积极性。(本节课之前让学生收集了相关资料,做了相关的要求,博雅老师做了指导。老师可能会说,太麻烦,学生没时间。我认为不能保证每节课都这样做,但一学期可以尝试做几次)。
第四、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材料。
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无论是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等,教师首先应在备课时读透读懂,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字义或难懂的典故,教师要给予讲解,确保学生读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第五、指导学生结合设问提取信息。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结合中考的材料解析题)。
第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强化史由证来。
在前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点拨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结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了“史由证来”的意识。(如本节课课标要求层次较高,概述属于理解层次,分析属于运用层次,要达到目标要求,必须借助史料,否则只能空谈,或机械的记结论。又如,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教材上没有,但课标上有要求,只能借助历史资料让学生理解)。
【关键词】图像史料;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策略
一、图像史料的概念及类型
图像史料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能够反映真实历史情况的影像资料或者是视觉图像等教学材料。具体来说,图像史料包括但不限于照片、历史文物、地图、曾经的碑刻材料以及反映历史真实情况的纪录片等等,这些史料对于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再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原貌,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应用较为频繁的主要有历史照片,绘画材料等,这些史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和感悟,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学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运用图像史料的必要性分析
长久以来,历史教学方式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状态,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进行讲解,这难免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历史学科属于文科,涉及面极其广泛,从人类产生开始,经历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殖民地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后再到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时间跨度长达几千年,而且对于当前的应试教育来说,学生需要记忆所学的历史知识,如此之大的时间跨度下,有纷繁复杂的知识点需要去记忆,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1]。另外,开设历史课程的主要原因和最初的目的是让学生正视历史、了解历史,以便在今后的人生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但是,庞杂的知识体系似乎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更别提从历史中受到什么启发,树立价值观的问题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偏离了设置历史课程的初衷,无法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力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传统的高中历史教育也需要进行变革,以改变当前低效率的教学方式。
三、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策略
图像史料的种类众多,在此无法一一穷尽说明,本文仅列举其中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史料,简单介绍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历史地图的应用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可能已经发现,枯燥的知识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消化,但是如果在讲课的过程中配上实例,情况就会大为改变。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讲解到相关知识点时,用地图来向学生展示。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涉及到空间地域的变化时,这种方式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高中新课标必修教材中,在讲解到世界新航路开辟的有关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像史料来讲解有关的知识点。由于地图具有较为直观的特点,更容易进行观察,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地图,在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讲解,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之上,利用地图,可以让原本还对抽象的历史知识感到困惑的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学习,构建起相应的空间意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再回到刚才的例子,对于世界新航道的开辟,老师可以结合地图史料,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讲解,如好望角,欧洲、美洲以及印度等国家的基本情况和在航道开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从地图上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新航道的开辟路线和开辟过程,老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再介绍一些有关航海家的经历和故事,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历史图片的应用策略。除了历史地图之外,图片对于高中历史阶段教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图片史料的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讲解。比如,在高中必修教材中的近代史部分,在学习抗日战争有关的知识时,老师可以运用较为丰富的图像史料,对于当时红军英勇精神进行全面的展示。比如老师可以拿出当时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照片,然后向学生介绍当时红军为什么一定要进行长征,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形势之中,在长征的过程中,又是怎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当时的战场情况是什么样的,老师通过图片的运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严峻形势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而且,通过这样的历史教育,学生在看到并感受了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后,还能让学生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受先辈们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学习热情。
四、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果图像史料能够得到正确的运用,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将会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历史知识。另外,通过图像史料的运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价值观形成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史料教学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 史料教学之我见05-26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09-25
巧用史料教学11-15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07-17
提高历史常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19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7-05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13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论文12-11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