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精选12篇)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 篇1

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想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我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二)领会教材意图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

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网络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只要合理利用、下载使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 篇2

一、参加教研活动, 提高业务能力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前提

“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上好一节课, 课前就必须要做充分的准备, 深挖教材, 读透教材。尤其是现在正在搞生本课堂, 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此外, 还要通过备课组年级组集体备课的形式, 一起探讨形成共案, 也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 可再次对共案进行再修改, 使之更符合班情、学情。

二、课堂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场所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 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化,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 一人唱独角戏,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 要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 让他们活跃起来, 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 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 教师是“导演”或“幕后协调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创设能引导其主动参与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求知欲。另外, 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去学习, 让学习主宰课堂, 当学生出现集体性的共性困惑时, “导演”再出场给予适当“指导”, 这时学生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生本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一帮一, 兵教兵, 兵带兵。实践中发现,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基础相对差的学生领悟能力远远跟不上基础好的学生, 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会暂时落后, 这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俗话说得好:“不爬哪能立?不立哪能行?不行哪能跑?”爬、立、行、跑是人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知识也是由认知到掌握再到运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只有遵循这一规律, 学生的多彩个性才会得以张扬, 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摘要: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下,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大前提, 以学定教, 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媒体运用;教学效果

2012年我县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现代教学手段迅速地走向历史课堂。比如,用多媒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能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编排在一起,集声音、图片、影像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讲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若用语言及板书来直接讲授,十分枯燥,并且不容易记忆。若制作了一个教学课件,利用大量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动画效果来说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画面的情景自己来归纳近现代服饰、饮食、住宅、生活习俗、交通与传媒的发展变化,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情境的营造有利于和谐课堂、有效教学互动的的产生。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把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变单纯的说教为有合作的互动教学模式,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技术为实现合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在讲授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当时历史情境,同时分配角色,分组进行角色表演维新派和顽固派,学生在电脑资料库中现场分工分析探究各派的观点,然后各自阐述自己的相关观点。无论哪个派别的角色表演,都需要与同伴分配角色共同完成,这样小组中可以有明确的分工和目标,在展示学习成果时,更需要小组成员间的密切合作。如此,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增强团结协作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独立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多媒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新课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仅以记忆储存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在历史教学中发现,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很有效的途径,那就是巧用多媒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再现历史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历史课堂上,多媒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对历史对象进行多重解读,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问题探究,猜想结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化静为动活化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课本上有些内容相对比较深,加上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致使有些内容学生难掌握。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多媒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翻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这个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特点。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学习“宋明理学”这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现相关素材:如汉代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佛教产生更多的兴趣,儒学思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还可以从杜牧的诗入手,介绍梁武帝三次入寺院当和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问:1.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2.佛教的兴盛对传统的儒学的地位是挑战,那么,儒学应该怎么办呢?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势必达到事半功倍。巧用多媒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强大的处理数据的能力实现在同历史对象的不同结构侧面的切换和选择,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解法思路的切换和选择。针对不同的校情、学情设计出多种授课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升不同层次的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总之,以多媒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与历史学科加以有机整合,对优化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起到助推,并能有力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金升. 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价值追求与功能定位研究[J].《中国教师》2008(S1).

[2]刘福才.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7).

[3]尚静. 浅析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 《中学课程资源》2011(04).

[4]秦贺男.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快乐阅读》2012(03).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4

【摘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是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学习知识,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下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采用“快乐学习”的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积极进行赏识教育,鼓励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改革 提高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能够充分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用故事导入活跃气氛,并逐步引入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游戏性情景,将新知识、新内容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来逐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之前,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还可以将班上的同学按座位分成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口答题抢答活动,答对一题奖励一朵小红花,抢答结束后,得红花最多者为优胜组。60秒抢答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抢答中精神高度集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采用“快乐学习”的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采用“快乐学习”的方法,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新知识,体验从学习中带来的快乐。“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都比较爱动,喜欢参与。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想一想,看一看,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才能够更加牢固。数学教学一定要抓好这一环节,根据数学教学改革进度及教学需要,寻找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新的只是,体验参与的快乐,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快乐学习。同时,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还要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去激发学生快乐思考。

小学生喜欢参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思考为什么,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制学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欲望。如我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我让学生提前自制学具,用学具表达体积单位。课堂上,学生踊跃展示自己的“作品”,我找了几位来到讲台展示,并问道:1立方米怎样展示?这时,许多学生都被难住了,一名学生用低低的声音说:“老师,你是不是搞错了,1立方米体积是很多的,家里的浴缸装满了水也不够1立方米,体积那么大,怎么能带到课堂上来呀?”还有的学生说:“是呀,1立方米就是长、宽、高都是1米,那么大的体积,我们怎么展示呀。”我顺势说:“1立方米确实很大,那么,我们怎样展示呢?谁能表达一下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有一个好办法展示1立方米的大小,我们可以找一些同学合作展示”。说完,八、九个同学涌上讲台,他们整整齐齐地站在一起,一名同学用讲台上的米尺仔细测量起来。他让同学们蹲下来,蹲到一米高度,长宽不够一米就让同学们站开些,慢慢的,1立方米大的空间展示了出来。同学们给予了热烈掌声,在欢笑声中,同学们掌握了数学知识,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采用快乐学习的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3、积极进行赏识教育,鼓励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尊重他们应享有的权力。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性格,挖掘学生潜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后进生不再惧怕老师,在心理上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能够感觉到教师在教学中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和关爱,感觉老师关心着每一位同学。这样,后进生才能排除自卑感,树立信心,用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不应该给学生打上好学生或坏学生的“标签”,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率。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童年,是还没有长大不谙世事的孩子,作为孩子,他们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会有一些看似不良的行为。对这些教师不能抓住不放,而是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会有长处,因此,教师要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寻找个人价值的闪光点,以增强自信心,积极进行赏识教育,以获得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同时提醒学生改掉不良的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提高主观能动性。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 篇5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2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

3 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 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 篇6

探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第三小学曼漾小学 李秀珍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所有一线教师们的共同愿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措施的圆满答案。因而,我也加入到了探讨这一课题的行列。下面是我从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入手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粗浅措施:铺垫中获得对接;导入中获得兴趣;参与中获得自信;实践中获得新知;训练中获得巩固;反馈中获得矫正;拓展中获得发散;竞争中获得发展;小结中获得提高。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 篇7

笔者认为, 历史学科不应成为高中学生学习的负担, 而应当成为一门易学科目,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减轻负担。要实现历史学科的减负增效, 就应当向课堂的45分钟要效率。要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在课堂中, 对学生这一教学对象起作用的有三方面的要素, 那就是教师、教材和教法。因此, 应当从改造这三大要素着眼, 提高课堂效率。

一、从教师角度出发,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主导着课堂的方向和氛围, 课堂的效率直接由教师掌控。好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 使课堂朝着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方向发展, 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教师的教学水平, 直接影响课堂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的用词准确, 例题具有针对性, 授课条理清晰, 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由此可见, 教师水平的提高, 是课堂效率提高的关键。而实现这种提升, 就要求教师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

首先, 教师应当在教学进程中勇于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 勇于挑战自我, 通过学习和研究, 对已有的教学方法做创造性的革新, 使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断的突破, 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特点和魅力, 这样创新的、多样化的教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兴奋点,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 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位置, 不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这样的课堂只会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后果就是学生昏昏欲睡, 台下无人喝彩。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更多地加入互动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正确方向, 而将课堂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这样, 学生在主动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能积累更多的兴趣和求知欲,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 教师要多方面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挖掘教材,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路径。同时注意把现实案例引入课堂, 重视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

二、从教材角度出发, 合理利用并整合各种素材以提高课堂效率

这里提到的教材指的是广义的教材, 既包括我们的历史课本, 又包括各种对历史教学有所帮助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素材。

历史课本中的图片和小字部分的材料往往就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不像正文那样死板, 而是图文并茂地反映了史实发生时的实际状况, 这在学生看来是很有意思的。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 在现实世界中不能重演。历史知识的这种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对其理解、掌握、巩固的难度,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 这种情况可以得到大大的改观。基于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在已经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取海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各种历史文物古迹的图片资料, 各类历史题材的影片, 以及大量以历史为主题的科教讲座、纪录片等视频资源, 都能够从多角度、各层面揭示某段历史的真相。而且这些资源所含的信息量都很大, 表达和演绎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且吸引人, 这些资源都能够作为历史书本之外的补充, 很好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只要教师善于合理地收集整理并综合运用好这些资源, 必然可以大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三、从教法角度出发, 针对历史学科特点总结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记忆在知识掌握中的重要作用。历史课中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 这种在学生看来最难的学习方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了抵触情绪。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 历史教师就一定要让学生树立起学好历史的信心, 要让他们明白, 记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运用正确的方法能够使记忆变得很简单。历史教师首先应结合学科特点, 教会学生如何记忆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 要对各种可行的记忆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和传授。词头谐音记忆法:有些材料不好记, 但只要把它们的词头联成句, 谐音记忆, 便会变得好记了;当觉得大段史料或史实完全记下来有难度时, 只要先对史实反复理解, 心中有了事件的大致脉络, 再把这些事件中的中心字词挑出来, 用自己能够理解的谐音方法提炼出来, 这样等到要用的时候自然就可以通过这些中心词联想到整个事件了。数字浓缩法: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的归纳, 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记忆。当然, 历史课堂中可以运用的记忆方法还有很多, 有赖于平时课堂上的积累和总结。

另一方面, 想要充分调动学生记忆的能力, 就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刺激, 从而让他们对课堂内容印象深刻。研究表明, 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答案, 会对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因此, 应该在课堂上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法, 更多地将问题抛给学生, 让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寻找答案。特别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 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让学生多利用网络搜集材料, 相信在这样的动手过程中, 学生能更多地吸收相关的知识。同时, 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 有机会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辩论, 这些鼓励学生发表观点的方式也是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许微微.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以《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2]吴瑞珍.历史教学的有效课堂论[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2) .

[3]胡常海.谐音记忆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方法与实例[J].中国教师, 2006 (7) .

[4]孟祥兰.浓缩记忆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 (8) .

[5]朱汉国, 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6]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素质;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61-02

素质教育就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生动活泼地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一门基础学科,一方面要接受素质教育的观念指导,另一方面必须结合学科特点,以培养、发展学生的素质而进行教学。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这个培养、提升学生素质的主阵地,对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起着核心作用,提高课堂中素质教育的效率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课堂目标由单一化走向立体化

课堂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的现实性、科学性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结果。由于素质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使得课堂的目标也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因此在课堂目标的改革上就应该对各项素质指标上作了充分预设,使得课堂目标必然呈现出综合化、立体化的趋势,一旦这种立体化课堂目标在师生的活动中达成,那么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自然得到落实。

1、确保认知目标的基础地位

学生在课堂中开展的一切学习研究活动都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背景为基础的,这种知识经验背景的获得,来自于平时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往日学习结果的积累,可见知识的获得既是学习的结果,又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因此认知目标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必须确保的基础目标。同时课堂教学又是借助每一个知识点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每一次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都是把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作为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它是学生在课堂中发展的最基本素质。另外学生的学习活动又具备传承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功能,学习前人知识经验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教学重点内容让全体学生获得;其次要延长教学难点内容习得过程,使全体学生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第三要处理好个体差异与同步发展的关系;第四要精心准备知识的前奏和后续,为“两头”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最后还要帮助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记忆与巩固。

2、突出能力目标的核心价值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伴随学生的时间是短暂的,而数学学习是长期的,为此必须让学生具备数学的基本能力和数学的学习能力,才能保证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个自主的发现活动,活动的开展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数学知识、能力和数学学习方法。另外就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知识量的储备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①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的应用价值来自于数学模型的简结性,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陪伴着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随着“过程”的开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反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②解决问题能力。结合有关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数或形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培养应用数学的兴趣、意识和相应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活动是通过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自主建构完成的,完成这个建构过程既需要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和教学手段的有力支持,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与能力。如:信息处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才能保证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

3、增加非智力目标的比重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的获得与各种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它是创新的基石。但在创新机制中,基础知识能力主要提供的仅仅是材料上的支持,相对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非认知因素来说,它是较为被动和次要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知识的途径、方法非常广泛,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另外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对智力活动起着指向、维持、强化的作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作用,能有力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①培养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年龄特点客观上存在矛盾,使得在课堂教学形式以及学习材料上必须呈现生动活泼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对数学感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另外数学的发现历程的曲折性客观上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使得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战胜学习障碍的勇气。

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一个“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没有“问题”的发现,学生探究活动无比谈起。强烈的问题解决意识也是一种维持学习活动深入开展的动力,因此教学中要注重通过情境与各种有效教学手段的设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精神。

③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又能促使学生对数学进行深入的思考,促进新的问题产生,从而推动新一轮数学学习活动的展开。

二、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自主探究

课堂中学生素质的发展、提升是一个自主内化的过程,为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抛弃传统的那种师讲生听、生练师评的模式,而转向通过自主探究实现认知结构的自主构建,实现方法、态度、价值观在过程中得到深刻体验,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的方法与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既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愿

问题情境指个体对客观问题作出主动反应,是觉察到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困境,是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巧妙地寓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习愿望,使学生面临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促使其去探究、发现。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又有利于学生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特征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如“比例尺”案例片断摘录:

①师:请在纸上画一条厘米的线段

②生:(很快完成)

③师:请在纸上画一条30厘米的线段

④生:(部分学生有困难)

⑤师:请在纸上画一条3千米的线段

⑥生:(学生无从下手)

⑦师:中国国土面积这么大也能画出来,难道你们就没办法了?

⑧生:(恍然大悟,尝试各种解决方法)

……

在这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出挑战性的情境,前两次的成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自豪感,正当他们兴奋时,遇到“画3千米的线段”这个更具难度的问题,强烈的挑战感使他们产生立即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随着教师的适时启发,学生马上想到地图,联想到缩小,经过各种尝试“比例尺”的雏形就被发现了。

2、经历知识再造,体验探究历程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还要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研的基本素养。以往我们把数学学习过程等同于数量关系、数学规律的理解掌握过程,使得数学问题产生过程与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过程彻底消失,学生对过程的真实体验就变得无从谈起,此时学生在课堂中发展的素质,仅仅是一种认知素质。在新课程下掌握基础知识与培养自主研究能力都是学习目标的两个重要价值取向,如何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同时内完成这两个目标,必须预设特定的历程,这个特定的历程就是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弗赖登塔尔),课堂中要在最简约的时间、空间里,把数学知识发生历程重新塑造出来,让学生本人或通过合作像数学家当年一样把已有的知识重新创造、发现出来,使得人类已有知识与创造发现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获得,达到个人素质的真实提升。如“圆的周长”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实际问题中发现需要认识圆周长,接着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来测量圆状物体表面的周长,通过操作学生感悟到测量这种方法比较麻烦,于是产生要发现一种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愿望,此时引导学生猜想圆周长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周长与直径的比率呈现很接近的现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油然而生。这节课我没局限于只让学生了解圆周长计算方法这个已有成果,也没有只停留在带领学生用特定的实验去证明计算方法的存在,而采用真实勾画出认识矛盾冲突,引发探索新方法的愿望与策略,充分体现科学如何由原材料缓慢地、试验性地积累成知识体系,经历这个“曲折”发现历程,学生的素质在体验中得到提升。

3、倡导合作互动,提升探究效益

合作互助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实现学习互补,共同获得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由于学习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世界的,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标准,如果不加强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个体的见解很容易出现“盲人摸象”的局面。另外有些探究活动并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本身须要靠合作完成,部分学生可能因个体差异会面临很多的困惑、挫折,同时他们往往会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指向学习方式。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助,既可以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又使学生经历一次合作意识教育,深化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某路口车辆来往情况”的录像,并提出记录下来各类车辆的数量的任务,录像结束后绝大部分学生完成不了这个任务,为此我让学生分析原因、商量对策,学生提议可以组成小组,于是重播录像,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录像结束各组都完成了任务,学生汇报各自的记录方法时,出现了问分学生对一些方法不理解,于是我把所有的方法再次放在小组讨论,通过组内相互指导绝大部分学生都发现划“正”字记录法是最简便的。

课中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合作的价值和效果,同时部分中下学生在优生的指导、帮助下也顺利参与了探究活动,优生的优势得到了发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帮助,两者素质都得到了发展、体验到了成功。

三、教学流程由重视学科逻辑向关注课堂生成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学生自然成为数学活动的真正主体,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发展。同时就学习过程而言,知识、技能不是通过教学传授而习得的,必须通过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来实现的,在建构过程中新知与原有认知结构出现了交互活动,产生了许多带有鲜明个体色彩的新想法、新认识,作为指导者只有依托、推动这些新想法、新认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1、开放教学,诱发生成空间

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定会涌现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出许多新的思维,它们当中隐含着学生创新的火花、奇妙的猜想,有很大的可能是我们事先估计不到的或者是预料不到的。但不管是否估计预料到,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都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我们应开放教学、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为学生的生成提供土壤。如在“约数和倍数”教学中,学生初步认识了“约数”与“倍数”的一些特点后,我让学生讨论:“从约数和倍数的学习中, 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本想让学生发现:“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想到一个学生在汇报时却指出这样一个“发现”—“双数的约数比单数的约数的个数多”,这个“发现”是我备课时没有料到的,于是我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将“球”踢给学生:“该同学的想法你们觉得对吗?为什么?”这时,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已见,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很自然的悟到“约数”个数的特点。

课后我想,如对学生的“发现”采用不屑一顾或简单处理,学生永远困惑在心中,课堂从此再也不会折射出学生创新而富有个性的光芒。

2、精心预设,营造生成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叶澜)所以我们在开放教学流程的同时更要关注预设,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时,我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在平时生活中或事先预习中,已经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果忽视这种情况存在,那么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活动很可能会被学生认为是一种不感兴趣的负担,后来我作了第二种预案:如果学生中有个别或部分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我就把探究活动变成一种验证活动,同样可以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发现的历程。课中果然如事先所料,我马上把第二种预案拿出来,学生在验证活动中同样开展探究行动。

3、激励评价,激活生成空间

课堂生成,少不了学生要将所想的、所要说的话说出来,然而学生所想,有时是基于独特且富有创造的精彩见解,有时也可能是一种错误对解或是一种暂时难辩其伪的模糊表征,怎么办?此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导向作用。在课堂中,我们首先要承认学生思路的合理性,激励学生将这些思路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要认真调察、分析学生错误或模糊的思路的症结所在,让学生在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上的飞跃、情感上的体验;第三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好鼓励性语言,让每次发言的学生都感到自己都挖到真是的矿藏;最后还要学会使用“导演”艺术,及时把“球”踢给学生,激起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热情与反思总结的契机。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 篇9

【摘要】: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讨论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同行共研。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效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确实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一些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我们合理的应用,如果滥用,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多媒体课件,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效率呈现最大化。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让抽象性的东西形象化,让枯燥的数学生动起来,从而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起老师枯燥的说教,学生更乐意这样去接受新知识。

例如:我在讲“分数大小的比较”时,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教师边讲边播放课件。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天特别热。汗水顺着八戒的脸直往下流,孙悟空自告奋勇说:“我给大家找些解渴的东西。”不一会儿,悟空就气喘吁吁的抱着个大西瓜回来了,八戒见了直流口水。悟空提议,这个西瓜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听了摇头说:“我个子大,又胖,出汗也多,我要吃五分之一,不,不,我要吃六分之一。”唐僧、悟空、沙僧听了都笑了起来,而八戒却莫名其妙。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为什么听了八戒的话后,大家都笑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有意注意,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要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

二、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展现知识形成过程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主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示,把圆平均分成8、16、32、64份……即利用计算机课件的鲜艳的色彩,平移的画面,再配以动听的声音,直观形象地把圆通过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同时,学生也观察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乘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2。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转化、迁移,强化了新知。将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牢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运用多媒体演示强化,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事实上,无论一个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往往很多数学问题的“难”并不在于知识本身的难,而是在于知识推导过程的难。合理运用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推导过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例如《圆柱的体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进程:

1、根据自探提示,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并思考下列问题:①课本中是怎样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②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③由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你发现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3、电脑演示操作:①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底面积又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②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归纳圆柱的体积公式。③验证公式。在以上进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清晰有序的展示学生的操作思维过程,为学生抽象概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创造了条件,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实验、观察、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静和动结合的情境中,既激发了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四、运用多媒体课后巩固,增加练习训练密度

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一些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自主性练习,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些大容量带有娱乐性的练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使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练习效率,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 篇10

随着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迅速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以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要培养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的思维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电教媒体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性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但是,电教媒体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切入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媒体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学生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那么教师如何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呢?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方法经常在新课导入中应用,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其实,这些方法在教学的后半部也可以恰当应用,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短,在后半节课更不容易集中精力学习探索,因此更要抓住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整千和几百几

十、几千几百的口算除法时,课的后半部分,我利用孩子们喜爱童话故事的特点,以他们最喜闻乐见,也最乐于接受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为主线,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师: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整千的口算,大家已经能又快又准地算出来了。为了表示对大家的奖励,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我想大家一定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吧?这次,皇后趁七个小矮人出去干活又把白雪公主毒晕了,七个小矮人回来时,急坏了,赶忙去求巫师拿解药。可是巫师要他们算对题,才能给他们解药。

大屏幕出示口算题:80÷2、60÷3、8000÷4、400÷2、9000÷3。小矮人很快就算出来了,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算的吗? 众生分别回答。教师及时鼓励。

师:巫师可坏了,他不想拿出解药,就又提出了更难的算式来考小矮人。大屏幕出示口算题:240÷8 这下可把七个小矮人难住了,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 学生探索新知。完成新的教学难点。

综合练习:白雪公主出场,带来许多水果感谢七个小矮人和同学们,大屏幕出示许多带有除法算式的水果图片,谁要能说出水果上面算式的答案,水果就归谁了。

同学们分享果实。

巩固提高:为了让白雪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我们必须要解除三个塔里藏着的魔法,以塔的形式出示三组有规律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解答并找出规律。这一设计,用一个童话故事把综合练习串起来,紧张的故事情节揪动着小朋友的心,促使他们非要解决问题不可。不但学会计算,还学会了找规律,通过算法多样化的研究,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类比能力、迁移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媒体提供生活化的数学资源,感受数学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静态画面动态化、情景化,将学生致身于现实问题情景中,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觉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利用媒体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

例如:在教小学数学第六册《平均数》时,我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校园演讲比赛镜头,每当一名同学演讲完,评委们就亮分,主持人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某某同学的最后平均分是94分„„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仅传递了教学内容,而且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又如:在教《24时计时法》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演示,把学生一天的生活与24时结合,把24时与时针走过的格数结合,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一天有24时,并初步感知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体会到24时计时法产生的必要,并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轻松化解重难点

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能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的特点,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再现、模拟现实等操作,可以轻松的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路程问题”应用题时,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的数量间的关系。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展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公路,上面有一辆汽车从左往右行驶,一会儿,另一辆汽车从右往左或从左往右行使,两辆汽车在逼真的汽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或相向开出。这时屏幕上出示所要教学的应用题,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汽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汽车形象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感观上的刺激。演示一结束,学生们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加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尝到成功的喜悦,促进知识的形成。

四、利用媒体,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位的。作为基础学科——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催化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我们不仅通过利用报纸书刊、电视广播搜集最新的信息,还可教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庞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年和闰年》时,我在课件中,设立悲剧厅和喜剧厅,对应相应的历史年份进行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出现年份的同时,有相应历史事件的图片和简短的画外音介绍。在单纯的判断闰年问题上,引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年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祖国从屈辱走向富强的历程,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情操。

五、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开放化、全球化、互动化等特点。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例如:在教《年、月、日》时,利用万年历查找任一年二月份的天数,既方便又快捷。

又如,在安排课堂练习时,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便可直观、生动地传递教学信息。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学习带给他们的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但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但切忌电教课件不要做得过于花俏,使学生的注意力多在看漂亮的图画上,对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反而没有注意,淡化了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总之,灵活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浅谈如何利用电教媒体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单位:宝坻区八门城镇八门城中心小学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 篇11

一、优化问题的设计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课堂设问要力求做到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只有那些适应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发展水平的问题, 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究尝到跳起来摘取果子的甜头, 进而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如一位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时, 他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教师出示课前学生准备好的学具: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师:这里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生:整条线段。

师:怎么分?

生:平均分成四份。

接着教师分别出示四个苹果图、八个正方形图, 问的都是相同的问题:这里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怎样分?当学生充分理解了“一个整体”后, 老师顺理成章地介绍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最后让学生再次从前面的第一幅图开始一幅一幅地看, 说出把什么看作单位“1”。

在这个新授课过程中, 该老师巧妙地把抽象的“一个整体”、“单位1”的概念具体化, 融入到日常事物中。提问语句简单明了, 语言几乎没有修饰, 但却能问到点子上, 连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根据老师的引导理解了本节课的难点。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语言简洁具体, 不仅可以突出重点, 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节省了时间,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问后要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要做到目的明确, 提问过程要围绕解决教学重难点, 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而, 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随意发问, 学生也是应付作答, 有时甚至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便齐声应答, 几乎没有思考时间, 也不知道哪个是课堂的重点问题, 与“填鸭式”的教学没有本质区别。以往的课堂中, 学生由于候答时间不充分、准备不足, 通常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导致错误, 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自然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提问。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尽量减少全班学生齐声应答。

例如, 一位老师在新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时, 设计了两个重点问题:

问题1: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这位老师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 没有解释, 而是用手势示意学生不要急着下结论, 给学生6秒的思考时间,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初步认识到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全面, 无法判断出A品牌彩电最畅销的结论。

问题2:同样是表示一家公司员工下半年的工资, 为什么你会有两种不同的感觉?对于这个重点问题, 某位老师提出问题后, 同样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 给学生7秒的思考时间, 再让学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大家分享, 一起讨论, 这个过程中, 某位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纵轴发现这两幅统计图标准不统一后, 让学生独立思考, 让他们体会不能只关注统计图的表象, 要学会细心观察分析。

就这样, 让学生养成听取问题后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这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通过用心、动脑去思考和学习, 比起老师的强加灌输, 更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有正面或指导性的反馈

课堂提问过程中不能只问优生, 也不能只问学困生, 而要照顾到所有学生, 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使他们都有积极的参与意识,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反馈, 可以是赞扬学生认真观察或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肯定学生的想法, 表扬学生的发现, 还可以给答错或答得不好的学生一些指导与点拨。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老师的反馈对他们来说更重要, 反馈越具体对学生的指导性越大。此外, 我们也可以让别的学生对回答的同学进行评价, 这样既能提升其他学生的专注度与倾听能力, 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之间对问题的讨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 投影例题的插图:第一行有一架由6根小棒组成的飞机, 第二行有3架, 每架由6根小棒组成的飞机。

师:这两行飞机有什么关系?

生:下面的飞机比上面的飞机多。

师:多多少?

生:多2架。

师: (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反馈) 还有没有其它的关系?

接下来学生有的回答形状之间的关系、颜色之间的关系, 等等, 就是没有像老师所预设的回答: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3倍, 18里面有3个6。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否合适, 但其实当第一个学生回答“下面的飞机比上面的飞机多”时, 老师就应该及时地给予反馈:“你说得对, 如果你再细心观察, 发现这两行小棒的数量关系就更好了。”老师的反馈既可以鼓励回答的学生, 又为其他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的方向, 很容易就发现第二行小棒比第一行小棒多12根。接下来想要发现倍数关系就更容易了。

不管是老师对学生的反馈, 还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反馈, 对学生的后续学习都非常重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时, 不仅要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 同时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 进而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 得到深化, 受到锻炼。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 篇12

幼教小学化误区的建议

现在,很多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进行了赛跑,学什么都想超前。有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家长的这种心态和行为,致使有些幼儿园以读、写、算为幼儿主要活动内容,拿教一年级课程等小学化的东西来吸引家长送孩子来园。有些为了迎合家长的意愿或者进入小学考试,必须开设幼儿写字、算题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必然造成恶性循环——孩子因学习的压力而少有了天真、烂漫与快乐;孩子应有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并出现了厌学症等症状;许多孩子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像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的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不能以幼儿为本,不能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更没有重视教育方法上的统筹兼顾,也没有以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育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形成。很多家长所说的那种让孩子一味接受书本知识的狭隘的教育,是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的。幼儿园阶段主要是让孩子学习感性知识,发展形象思维。在小学阶段,才是学习理性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而要形成理性思维必须要有感性思维做基础,感性思维越丰富,理性思维越好。可现实是,很多幼儿园连孩子的形象思维都没有锻炼好,就对他们进行理性知识的灌输。这样做,虽然能取得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打乱了孩子的学习规律,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纠正和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承担起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此,各幼儿园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家长工作。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让整个社会走出幼教小学化的教育误区,让幼儿的自然天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1、让家长看清隐性危害

每学年开学前,通过召开关于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专题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懂得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向家长介绍各阶段幼儿的培

养目标和班级教育教学计划、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等;并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带给孩子一生发展的危害性:

2、认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为家长树立新的教育观。社区文化活动多增设一些家庭教育理念更新栏目,多举办育儿经验交流,积极引导家长更新幼儿教育理念,正确理解幼儿教育。

3、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教育内容,转变家长的育儿理念。幼教专家指出:幼儿园这个阶段该学的东西有这几个方面:一是要学会说话,学会口语。二是要教幼儿懂得一些规矩,行为规范,礼仪礼貌等;三是要学习一些能力,具体就是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学会自己穿衣服什么的;四是用大量的时间去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父母要抽出时间带孩子去逛公园,让他们感受大自然,或者带他们去街道上,熟悉社会等等;五是让他们学会交往,学会相处。

上一篇:幼儿园音乐教案 袜子变干净了下一篇:小学生防火灾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