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推荐12篇)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篇1

贵峁完小

李绘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多方面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为此,我结合新课程教学探讨一下如何挖掘课程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活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教材毕竟带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地区、学校及学生。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减、调整、置换,使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运用生活资源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给了教师自己开发、创造教学资源的权利。但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蕴含在学生的身上。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最需要老师去开发、利用和拓展。如一年级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虽然个别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但大部分学生还很模糊,因此,教师在课前

一、两周就布置学生主动跟父母上市场买东西,观察人民币的面值情况,并试着帮父母算账。有了课前的生活体验,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已潜伏于脑际,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已成“有源之活水”,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就水到渠成了。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教材上的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巧用错误资源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

四、捕捉生成资源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篇2

五、以质量求生存,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校获得发展的永恒动力,更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的精神支撑。因而,学校领导要有质量立校和质量强校之思想,千方百计抓好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对一些课堂教学效果好、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在教师例会上给予大张旗鼓地表扬,使其能够更加快乐地工作着,领跑着……而对于教学效果较差,教学成绩滞后的老师,要帮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找一两名骨干教师对其进行强有力地“帮扶”,并有意识地选派他们外出听课、培训等,让他们也有所触动,有所进步。同时,还要敢于大胆使用年青教师,给他们压担子,下任务,并在校园中努力营造“爱教书,能教书,教好书”的良好氛围,从而大大激发广大教师上进心和竞争意识的形成。另外,我校在教学质量上求真、求实,狠抓学风、考风和评比工作,制定严密的考试流程,严防学生考试作弊和老师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加强对试卷的保密管理和教师监考、评卷、统分等诸多方面跟踪监督。力争学生的考试成绩真实可靠,具有可比性,而对于抽考成绩和中考成绩,学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给予有关老师相应的评价,使之发挥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服务质量和育人水平,使校园成为乐园,真正做到让师生满意,让群众满意,以此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同感和教师的社会地位。

总之,一个文明、开放、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宁静的港湾、温馨的家园、竞争的舞台。学校只有以人为本,建立一套可行的学校管理制度,团结和引领广大教职工不断学习、不断感悟、不断进步,给予老师们更多表现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才能让他们充实而快乐地生活着,辛勤地耕耘在这片热土中。

(责任编辑刘永庆)

筅河北平山中学孙增海石文兵

新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种观点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还包含了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等。并且,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课程资源主要包含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世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生成的经验、成果和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兴趣、愉悦、热爱和动机等情感性体验。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这些学生课程资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状况的深入了解和考察,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主体活动,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因此,丧失了许多鲜活的、最有价值的学生课程资源,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怎样有效地挖掘和运用学生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对于丰富、加深学生个体认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

首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入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有效的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我们的教学也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事例现身说法。比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抽象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概括规律和定律等等。这样,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长久地保持。

其次,书本知识要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指导学生运用相关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去解释现在社会和市场经济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等等,使学生的认识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印证、深化和提高。

再次,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现实生活世界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课程资源,生活中有语文,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有物理和化学,……要给学生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深厚的感性材料,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不是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读死书。比如,增加学生课外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深入到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技术,了解“三农”等现实社会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不断充盈和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

二、有效运用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学习经验、思维成果、出现的问题(包括错误),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等等,称为课堂生成资源,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学生课程资源。

首先,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那种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会使学生产生课堂生成资源。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探究过程中,才会暴露出问题和错误,产生自己的学习体会、经验和成果。因此,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

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些教师只满足于自己的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了解。比如,把学生课堂练习看作是独立于教学之外的活动,不去观察学生出现的问题;不阅读学生试卷、不了解学生答卷情况,就盲目评讲等,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学生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练习情况,以及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等,了解学生解题的思路、出现的问题、错误等各种情况,及时捕捉各种学生课程资源。

再次,要交流、共享,分析、整理。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描述自己的发现过程,提出自己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分析自己出现的错误,让大家交流讨论,实现疑义共析、成果共享。另一方面,对捕捉到的各种学生课程资源,要帮助学生分析整理、统一认识,实现思维升华。优秀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对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错误,一些新解法、新发现等,共同分析、甄别优劣,并把它们整理出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加以积累;还指导学生建立笔记本、改错本等,把学习体会、问题反思等各种学习成果整理积累,并经常引导学生回头看,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性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如兴趣、愉悦、热爱和动机等),称为“情感性学生课程资源”。它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性课程资源。

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爱戴的教师,就会使学生产生“向师性”,使学生爱好他所教的学科,甚至影响学生终身。反之,一个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绝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增加与学生的感情和亲和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教师还要加强教学修养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真正成为受学生尊敬、爱戴和欢迎的教师。

其次,要注重“欣赏教育”,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要给以肯定,并帮助其完善;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缺陷和错误也要循循善诱、认真点拨,而不要简单地否定或置之不理,更不要讽刺挖苦,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励志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而发奋学习的热情。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篇3

一、挖掘文本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文本的优势在于教师的挖掘。我们的教材中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等教育资源。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教材的使用者只有在如何使用教材方面多下功夫,才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育人服务。例如:家乡三年级下册“温暖的家”中的主题一“我长大了”,除了一些明白易懂的文字说明外,还有一些小宝宝的照片。怎样充分挖掘文本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呢?我在孩子们欣赏书中的小脚印和同学们幼儿时期牙牙学语的照片直到慢慢长大的照片的过程中,勾起他们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回忆。当同学们听到配乐朗诵《妈妈的心里话》时,学生感情的闸门被打开了,他们发自肺腑的对父母说出了心里话:“妈妈我爱您”“妈妈感谢您”“妈妈我一定做个好孩子,不让您操心”……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文本的挖掘中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二、借助风土人情,挖掘教学资源

家乡课实现对学生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身边现有的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发掘资源内涵,达到教育目的。新的家乡课程标准肯定了乡土教育资源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教学中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文物古迹等等都可以成为有效的家乡课教学资源。例如:家乡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名山——长白山”时,我设计了“爱我家乡——找宝、探宝、荐宝”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调查、了解家乡的“宝”。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吉林有享誉海内外的“长白山天池”;有风景秀丽的向海、莫莫格、查干湖和月亮湖风景区;还有另外一种独特的风景——复杂的天文或地质现象形成的奇观:神秘的陨石、奇妙的泥林和溶洞、壮观的火山遗迹等;吉林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松原市还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各组图文并茂的汇报,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惊叹不已,大家都为自己是吉林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也认识到,要充分利用吉林丰富的资源,打造吉林的品牌,为吉林的区域发展、经济腾飞做贡献。

三、科学链接网络,拓展教学资源

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走进课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我在家乡“我们都是同龄人”一课时,课前就布置学生上网查找世界各地同龄小朋友的生活状况。学生通过网络看到了其他孩子的生活,知道了我国仍有很多儿童因家境贫困而不能上学,阿富汗儿童还生活在没有和平的世界里。通过了解调查,孩子们认识到、体会到了自己拥有着快乐、幸福的童年,也学会了珍惜幸福的生活,同时也愿每一位同龄人幸福、快乐。

四、抓住瞬间情境,生成动态资源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起支持作用。此种课程资源常常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突然抢话说、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的失误、教学中的意外等。然而,正是这些契机,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例如:利用情境模仿表演将学生带入各个社会生活场景,在表演和评议中,学生进一步体验了当好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这样做,体现了家乡课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关注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如果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使其与学生要获得的书本知识等一道进入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的领域,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将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总之,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开发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篇4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06级教育硕士

梁建平(2006651)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从恰当运用、择优筛劣、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三个方面来阐述,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 合理 利用 教学资源 教学效率

教学资源,通俗的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比如教材,是学习中的物化了的资源。教材只是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可资利用的一个材料,必须有教师的二次加工,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又如作为教学中的媒体要素,也是一个资源,如何将计算机与新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新课程的支持,不仅反映教师的认识问题,也反映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学习情境则是要靠教师创造性地创设的教学组成要素。良好的学习情境,将有利于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传统的图书馆、资料中心这些学习资源环境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最为广泛的教学资源。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次,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参加比赛,中途有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觉得参赛的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给参赛选手出的题目,就是为了考验参 赛选手有没有临时应变能力。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敢于大胆否定的小泽征尔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如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随时也有可能出现“错误”,造成课堂的意外,产生新的教学资源。这种意外有时会令教师措手不及,但这种意外又是我们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有的老师用得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的老师用得不当,非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碍于课堂教学。

一、恰当利用资源,让资源为课堂教学排忧解难

新课程的实施在广州市已经有7年了。7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老师们都很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非常重视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一些疑难问题,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听《画风》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生字“丹”后,老师还没有来得及让学生组词,就有学生说出了“dān心”这个词。凭着对低年级学生的直感,他们说的可能是“担心”,然而“丹心”也不错呀。可他们心目中到底是“丹心”还是“担心”呢?这个问题不弄清楚,会影响他们对词语的正确使用。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老师将动物连环画——“丹顶鹤”的图片拿出来让大家看。在观察中,学生发现丹顶鹤头顶上有块红色,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丹心’的‘丹’就是红色的意思,我们担心什么可不能用这个‘丹’。‘担心’的‘担’ 和‘丹顶鹤’的‘丹’尽管读音相同,它们的字形和意思却不一样,大家千万别弄混了!”以后这个班学生都没有用错过。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就是要把握好运用资源的时机,让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为我们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所用。

二、择优筛劣资源,让资源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现。教科书、图书、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网络、民情风俗、教学基地„„多方面、多渠道地为我们提供教学资源。但是,教学资源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如果选用不当,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有位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本文主旨——爱护地球、注重环保的过程中,引用了报纸上登载的一则消息,其内容是讲某国总统,不去参加一个环保会议。老师还让学生上讲台扮演某国总统,让另外的学生当记者去采访。“记者”不仅对其没参加会议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责,还说该国的环保搞得不好。毋庸置疑,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让学生注重环保,珍爱地球,这本身没有错。但是由于没有恰当运用教学资源,把“爱护地球、注重环保”的教学引向了对某国总统的批判,这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是不是有失偏颇。我想,老师在筛选资源时,不要选取讲某国总统不参加环保会议的资料并加以评议,而是选取一些需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的矿产资源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再引入这些资源有限的藏量以及可供开采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品味,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因此,精选教学资源确实重要。我们在筛选教学资源的时候,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选择的方向,再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精选,并对所选取资源运用的效果进行预设,这样的话,教学资源才会最大限度地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三、有效利用资源,让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了,如何烹调出美味佳肴?我校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有三位教师分别上了《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他们对教学资源的不同运用,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运用一

师:同学们,《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它的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 家杏林子。课前已布置大家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杏林子,谁来说一说?

(有两名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向大家做了介绍)

师:杏林子面对生活的磨难,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珍爱生命,创 造价值。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一定会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

这种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作者杏林子生平的了解,特别是对杏林子在遭遇不幸时顽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本课的主题。但是,这个资料只是用在了学习三件事例前,在教学的难点部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没有发挥其作用。

运用二

(开课同前一片段,对杏林子做了介绍)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件事:飞蛾求生。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小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生交流)师:请同学们结合杏林子的生活经历想一想,面对这只拼命挣扎的 小飞蛾,杏林子会想些什么。

(生谈想法)……

师:面对墙角的这株香瓜子,如果你就是遭遇挫折的杏林子,你又 会怎么想呢?

(生谈想法,和前一段大体相同)……

师:静听心跳之后,杏林子说了这样一段话,请同学们读第八自然 段。……

和第一片段相比,教师在各个环节都运用了资料。让学生先理解语文文字表面的意思,再结合作者的经历,站在作者的角度,品味语言文字,进入对生命的深层次的感悟。然而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学生在谈飞蛾带来的感受,谈墙角砖缝中生长的香瓜子带来的感受时都站在杏林子的角度,谈得非常空洞,而且套话连篇。我们在研讨时认为,这是资源运用的动机没把握好,造成了人为的拔高要求,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对于飞蛾的挣扎,学生本来是易于理解的,但是让学生站在杏林子这样一个有着特殊人生经历的角度来看挣扎的飞蛾,显然和学生的经验世界相差甚远,他们只能用套话来应对,谈得空洞是难免的了。

运用三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小飞蛾求生、墙角香瓜 子生长后)

师:孩子们,通过前两个事例的学习,我们对“生命”有了一定的 感悟,那本课的作者杏林子在静听自己的心跳之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自读课文)

师:读了第七、八自然段,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生:什么叫做“让有限的生命体现价值”呢? 生:怎样做才能像作者说的那样“对生命负责”?

……

师:孩子们,杏林子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要读懂这些含义深刻的 句子,我们就要走进杏林子的生活,了解她的经历。

(老师、学生一起根据资料介绍来了解杏林子的事迹)

师:相信了解了杏林子之后,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会有新的感受。(学生结合杏林子的经历来说对“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对生命负责”等的理解)

和第二个教学片段相比,这次资源运用对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学生出现阅读理解的障碍时,杏林子的事迹对他们的情感形成一种冲击波,让他们从杏林子的身上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看到了杏林子是怎样在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课文中深奥的句子因为有了杏林子这样一个鲜活的事例而变得易于理解,而借助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也被学生逐步掌握。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篇5

汉川市马口丁集学校 喻华斌

【内容摘要】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受语文教师的关注。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写之无情”,“千篇一律”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教师们就要求学生买作文书,背作文等“应试作文”的呆板方法就应允而生,作文教学失去了实效的本色。我认为这是舍近求远,语文教科书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科学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指导。

【关键词】教材资源 作文教学 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作文课堂效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作文常常言之无物,写之无情,作文实践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障碍之一。如何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去积累素材,抒发真情是新理念下,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新理念、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从语文教材资源中,为孩子们开发丰富的作文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话乐说。在教学实践中,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将语文教材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课时只进行课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学课文照样能写好作文。根据这些情况,多年来,我在努力探索语文教材资源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实践,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巧妙利用语文教材,给学生提供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学生写作文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体验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而学生作文素材来源于读书与生活。这个“读书”,实际上是学生从“语文教材资源”中获取写作的“直接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点,就是“读书”正是学生最重要的日常生活。所谓生活世界也决不是单指的生活环境,而是指有人生意义的,人生在其中的世界即语文教材中给我们营的精神世界,这样看来读书与生活是和谐统一的,多读一本书真可谓多生活一年啊!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教材当成写作的“源”,当成一座作文素材库,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中“金”、“玉”良言可为我们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总之,教材是写作素材的宝库,从语文教材中积累素材当为妙招。我特别注意将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如《信客》中:“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可用在歌颂“诚信”、“奉献”等一类作文。《地下森林断想》中:“大自然的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可用于要揭示“时代精神”一类文章。还可以从《唐雎不辱使命》、《晏子使楚》中唐雎、晏子、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非常注意启发学生对教材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

我觉得,利用语文教材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和作文教学效率。

其次,学习教材中名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正如贝尔纳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对于正行驶在知识的高速路上的学生,如果作文教学方法不科学,则可能给学生的作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

失。而对于教材中的名篇教学,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处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做一棵树,那么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就好比树上的枝叶树没有枝叶就会枯死,作文没有细节就会空洞无物。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赵树理说过:“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到以后印象更深刻。”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很多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细节。《故乡》中,闰土教迅哥儿捕鸟: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便罩在竹匾下了。《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也是一个很妙的细节(他为了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帮他脱下大衣),通过主人公一脱一穿军大衣,我们就看出了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真实内心。这些都是精彩而又有深味的细节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无不来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故乡》、《变色龙》、《社戏》、《蒲柳人家》等课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在讲解作品的那些写作特色时,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只满足于人物动作的笼统抽象的描写而不能给人以具体且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的修饰语的运用。如《社戏》中“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轻松、急切、陶醉、沉静;点、磕、驾写出了双喜这帮少年驾船技术的高超。这里连续的动作细节描写之所以出色,关键是运用了一连串恰当的动词,以及用来修饰动词的状语。学生对动词的运用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对修饰语即状语的运用。指出这两点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单项训练,如写《土地·父亲》、《翅膀》、《窗外》等作文,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镜头。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中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这种教学,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是课文与作文的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好,教学效率也高。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中的写作特色加以理解、归纳、整合,再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这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能否利用一些优秀作品全方位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呢?譬如孟子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从论证思路上看,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紧紧地以一场战争过程的实际,进行扬抑结合的对比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又通过严密的推理,逐层深化论点,最后又使观点升华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从语言特色上看,通过寻找修辞,体会磅礴的气势,因为本文语言极寓说服力、感召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如“诚非不驰,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还有递进式排比,排比有力。除此之外还有对比、对偶等修辞配合使用,为文章平添气势、色彩,给人美不胜收之感。综上,从本文之“一斑”,即可“窥”出孟子说理散文之“全豹”: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恢弘。无疑这篇说理散文特色,对我们今天写议论文不但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而且可利用这篇优秀作品,全面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所以,我教授一篇文章时,常常从写作的角度指出文势的高明、写作方法及技巧,启发学生从文章的结构、立意、语言、论证方法等多方面地向教材中的名篇学习。后来,学生在写作时,既有模仿,又有创新,学生们普遍感到对写作读后感的指导和启迪极大,受益匪浅,甚至觉得终生管用。对于优秀的中外名著,如果我们能从文章学的角度指导学生的作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教活了,学生也学活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实践证明,学习教材中名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利用语文教材当范文,讲评作文,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常规的作文评讲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单纯地将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分类评说,似乎老师的一字之言就是“真谛”,而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就把此过程当成了教师所作的“报告”,如临“意识流”。我在作文讲评时,就是把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文章当范文,与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和不足与“大师”的作品“PK”。这有个好处,就是把教材资源二次回收再利用,以此为鉴,可让学生有与大师同行之感,也可以从中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例如,在评讲《土地·父亲》这篇作文时,我就把马森祥的《台阶》拿出来,读道:“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象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把这段描写与学生作文中对父亲相似的描写相比,让学生找异同,评价优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此外,在讲授课文时,我还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课文作比较,这样就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作文之不足,使他们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学生们普遍认为,在教材解读中结合课文讲评作文,自己学有榜样,改有目标,能不断提高学习课文和练习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把语文教材资源用于作文教学是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思维的触媒。我相信“以本为本”,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坚持阅读与写作,坚持积累与训练的结合,课本资源一定能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孙荣梅 《也说作文教学中的“米”》 语文教学通讯

史绍典 《生活、作文之无尽藏也》 语文教学通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王芳 《作文教学宜分文体进行训练》 语文教学与研究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篇6

榆次十中 刘润兔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宗旨。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学术水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如果说“学无止境”,那么教师的教学也是“教无止境”,同样的教科书,同样的内容,教过十几遍后,也不能说教得很完美,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和追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在教学实际中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或在校工作期间积极参加各种进修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学校,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集体备课,同学科的成员将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和下节课的思路在组内进行交流,大家互通有、取长补短、优中选优、形成自己的授课思路。通过集体备课,每个成员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分析教材,大家明确那些地方让学生自学,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点拔,哪个环节需要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整个过程清晰明了,就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从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打好坚实基础。

此外,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仅在教中学,而且做到学中教。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对学科的总体把握能力,目标定位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教师要善于科学性、艺术性地驾驭教材,广泛结合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在身边,身边有物理,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与此同时,善于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言传身教,注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高尚的师德、严谨的学风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意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态度认真严谨,掌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上课时,你才会做到“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学生听你的课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相反,如果一位教师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上课知识准备不充分,感染力不强,甚至经常出错,久而久之只能沦为一般、平庸的“教书匠”,其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可想而知。

二、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上课时,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例如: 在讲解固体、液体、气体分子运动状态时,由于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学生很难理解这三种不同状态的分子运动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在课堂上打比喻:你们每个同学都像一个分子,在上课时学生不能随意走动,只能在座位上有一些学习的小动作,这种情形就和固体的分子运动相似。课间同学们的活动范围增大了,但还受限制在校园内,这种情形就像液体的分子运动状态。周末放学每位学生都可以回家,四面八方都可走,他们活动的范围很大,这就像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如 “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讲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不公布,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不尽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

三、合理利用实例教学及实验教学, 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必要途径。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如“物体运动”、“声音传播”、“光现象中的各种镜子”“大气压强”,“物态变化”等等。物理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随时随地都有,我在讲惯性这一知识点时,就以学生下课下楼梯时在楼道内不能拥挤为例,描述惯性的存在和分析惯性定律。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师可以将之储备起来,作为课堂上的例子进行讲授,以便于学生理解,并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以及物理学习的乐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通过亲自实验得出来的数据或者自己验证的理论会记得更深刻。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拉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使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同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办法,创造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然后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还可以多举些学生熟悉的事例,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新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课堂思维过程中时时都有一种新鲜感。当分析结果和教师的想法一致时,学生们往往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于是心情舒畅,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求知欲望更强烈,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由于物理学科实验性强,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难以通过讨论来解决时,还可以由教师提供器材,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把实验数据再交给学生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参与型的教学模式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使学生逐步学会了研究物理的方法。从初中物理教材的结构上分析, 存在很多抽象的内容, 特别是初中毕业班还有很多复习课, 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呢? 我认为当物理老师讲到重点、难点知识时, 要尽量放慢速度, 语言表达能力求准确、生动、通俗。只要有可能, 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推导、计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的内容应充分利用实验、手势、模型、画图、投影、幻灯等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增大可见度, 不但使每位学生都能看得清, 而且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对于可见度小的实验,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让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切不可“大包干”,这样学生不能够“坐享其成”反而是“坐以待毙”。

五、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变单一传授为情景共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可靠保证。

传统的文字教学,不仅课堂容量有限,学生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仅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完成高效的教学任务,而且也让学生感到单

一、枯燥,时间久了,难免就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充分地运用到了教学当中,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在教学中增加了视频、动画、声音、图片等元素,增强了学生的感官感知,使之融入教学情景,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同时可以在精讲的时间外,能最大限度的提供课堂训练的容量,从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到精练。虽然多练是学生复习巩固的过程,是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是提高能力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项。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要做到让教师在备课时跳进题海, 以大纲为依据,精选出题目适量,难度适当,坡度适度的题目让学生分层优化训练,既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跳出课堂下的“题海战”。需要注意的是练习原则是紧扣知识点深化,使学生对知识点由熟识到活用,学会扩展,以不变的知识点应万变的知识面,使学生由线性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当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既非固定模式,也非一成不变,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也存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客观上遵循有模化向无模化转化。在遵循课堂教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提高教学效率为主线,依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不同,优化并形成不同情境下的变式模式,能有效指导于我们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以利于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浅议新课程下如何提高 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挖掘课程资源,增强课堂效率 篇7

1. 对时政新闻的挖掘

时政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的报道。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都有新闻在产生,就在学生的身边真实地存在着。假如我们把新闻引入课堂,那思品课堂就会变得鲜活,具有生活的气息,充满时代气息。教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地添加、删减、更换具有社会生活意义的时事内容。另外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搜集,时政新闻就变成了教学的鲜活的素材。而链接时政新闻是践行“小课堂、大社会”教学改革的主渠道之一。

在讲授“生命的独特性”的知识内容的时候,我引入了关于“克隆人”的时政新闻。因为这一新闻很新颖,学生特别感兴趣,而且与生命的独特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以学生听得特别认真,对时政材料阅读得十分认真和细心,讨论的时候特别激烈,在小组内简直炸开了锅,惟恐自己说不上话,对教师的点评也特别关注。可以说这则时政新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积极性,使学生既获得了体验,也进行了探究,使其知识脉络清晰了,能力提高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2. 对现实问题情境材料的挖掘

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道德两难问题,如关于诚信考试时自己能不能作弊的问题;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碰到商家的欺诈行为但又是一点小东西的问题;关于学生能不能上网玩游戏的问题等,而且又是处于两难境地,因而学生感受最深,有很多的话要说,既急切地要与同学分享,又需要关心同学的感受和意见。这样的两难问题情境材料,学生是喜欢的,因为感之深必然受之切。

把这些问题材料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情景对话,去思想碰撞,去寻找真知灼见,去建构自我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辨别能力和洞察能力等思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生活情境中深化了认识,提升了社会适应能力。

3. 对生活化作业的挖掘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结合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作业应实现达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教学的能力目标,而教学的知识目标则应淡化,当然作业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知识目标达成的过程。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社会热点或生活题材为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一些答案多元、思维开放、具有很强时代性的情感作业和活动作业。

教师可把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情境,迁移到作业设计中,开展“帮一帮”、“做一做”等具有亲和力的活动,拉近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充分运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分析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和社会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信度和效度,这也是新课改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4. 对课堂氛围的挖掘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生活化应包括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因而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氛围也提出了要求。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中蕴藏着无数特色鲜明的生活事例,教师应立足课堂,能动地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淀结合书本知识自然延伸和拓展到课堂中来,转化为学生的听声读写,并在听说读写之中引领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成长。

如在讲述《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时,当我说要编撰“节水宝典”时,学生们都说: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循环使用;及时关上水龙头等,但从原生态的角度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于是我说:“洗澡擦肥皂时,把水龙头关上,这算节水秘诀吗?”这一下似乎开了学生的“话龙头”,于是用拖把拖地先干拖再水拖;刷牙时关上水龙头;下雨时接几盆水以备用;抽水马桶水箱里放进装了水的可乐瓶;不弄脏水就是节约水;口渴时不能先喝饮料等方法都进入了“节水宝典”。只要教师想学生所想,引领合理,学生丰富和广博的知识资源宝库,独特的生活见解和体验就会成为书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必将使课堂装点得更加富有生机,更有感染力,使思想品德教学更生活化。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一、立足本地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本地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家乡自然和人文的观察了解活动充满着情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使他们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美感经验。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大有可为的。

本文作者所在的林甸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县内有静态储量达1810亿立方米的特大型地热资源。林甸县依托地热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着力建设“国际温泉名城”。在温泉城建设的带动下,林甸县形成了以丰富的人文知识、高雅的人文精神为主体的一系列人文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丰富的表象。在实际教学中,作者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在课程中有意地融入温泉文化等本土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温泉城内涵,使他们关注家乡的变化,激发并日益增强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牢固树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坚定志向,进而养成人文精神,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比如,作者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本校参与编写的县域温泉城教材《求索中的林甸》的基础上,进入林甸县人民政府官网,详细了解林甸县地热温泉的发现、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围绕其所出现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让他们充分领略家乡的优美景致,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理解建设温泉之城的战略意义和长远目标,从内心深处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由此,作者借助县域资源这一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了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语文营养,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依托本校优势,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语文营养,都是一部活的课本。因此,巧用本校资源,让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学校生活都成为课程资源。只要教师能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本校的特色资源,就一定能丰富学生的视野,给语文课带来丰富多彩的素材。

作者所在的林甸一中,建校历史长达60余年,有着悠久的办学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林甸地域文化和林甸独特精神的特殊载体。在教学中,作者巧妙利用本校的历史现状,实现了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作者指导学生到林甸一中图书馆、档案室,查找林甸一中的历史档案资料,翻阅《母校,在霞光中飞翔》等资料图书,搜集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照片,借鉴《晴空一鹤排云上》《飞翔,奋起鸿鹄九天的翅膀》《金秋盛典——庆祝林甸一中建校五十五周年纪实》等专题片,认真研读本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高中生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使学生全面、真切、清晰、直观地了解母校辉煌的历史、可喜的现实和光辉的未来,准确把握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受到一次深刻的校园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林甸一中的情愫,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养成了能力,从而实现了有效的语文教育。

三、结合各项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效提高语文效率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应将学生的课程资源角色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视野中来,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是一种资源。

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校园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可谓作用独特。因此,通过开展蕴含校园文化的各种实践活动,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康庄大道。因此,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个体活动的资源与校园物化的资源得到有机的整合。作者所在的林甸一中,一直以来正是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融入校园文化实践之中,启发学生自主开发和利用与之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从而提升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能力的。比如,林甸一中每年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都会开展系列的感恩教育,让学生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激发最真最纯的语文灵感,去感悟永恒不变的文学人性。学生每次都能写出感人至深的诗文献给感激的人。林甸一中还经常性地开展校园诗歌朗诵、主题演讲、辩论会、戏剧小品表演、讲故事、普通话大赛、征文、手抄报、书法评展等活动,寓教于实践,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趣,从而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火,使学生学有所获。近年来,林甸一中又开展了“国学进校园”国学讲座、“纪念传统端午佳节、庆祝建党90周年”千人歌咏诵读、“天道酬勤结硕果”大型文艺演出、“乘风破浪创佳绩,继往开来谱新篇”大型文艺演出、“魅力课堂,动感课间”学生健美操比赛、“励志成长,不忘感恩,肩负使命,放飞梦想”十八岁成人仪式、“成就高考梦想”誓师签名、2012年秋季体育运动大会、青少年活动中心冬季冰雪项目比赛等各项大型活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开多渠道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激励学生主动思索、主动探究、主动实践,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的语文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篇9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户外体育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五个方面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对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所带来的新的变化,进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

[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质量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72

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抓住学校、社区和家庭三大方面,发掘新的课程资源,把新开发的课程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体育课程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教学实践中,要指导学生创编游戏活动。韵律操教学中,指导学生创编活动操,培养体育特长生组织体育活动;在投掷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废旧塑料瓶创编沙瓶操等,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给他们展示才能。在教师中进行全员培训,使他们对课程标准有正确认识,并使他们具有课程标准要求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把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方法等传授给他们,让他们正确合理地运用。对于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创造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的体育特长得以展现。如让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兼带体育课,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当体育委员、小辅导员等,交给他们带操、辅导、组织体育活动的任务。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其次,自制简易体育器材。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利用废旧物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竹竿来跳竹竿舞;将学校库房中常年废弃的木棒、竹竿、木板等整理出来,制作成栏架等。

再次,合理布局、使用学校场地器材。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设置适宜的场地器材,以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利用学校空地,并强调在使用上下工夫。学校在制订课表时,制定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分配时间表,按指定区域和时间进行教学和体育活动。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1)改造现有运动项目。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2)积极引用新兴、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新兴、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是中小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滑轮、空竹、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运动项目,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户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家号召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走向大自然,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其根本宗旨就是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因此,积极开发户外体育资源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及课外活动中,我们改变过去的内容,增加了广播操、眼保健操、球类活动、民间传统体育、新兴运动项目、游戏活动等内容。

五、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我们也抓住这一良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观赏体育比赛等,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还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查阅体育信息,增加了内容丰富的“体育知识手抄报”“体育赛事专栏”等体育信息资源,这样使体育课更具特色,更具活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拓展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推进了体育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构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招聘效率 篇10

一、做好人力资源规划,规范人力资源招聘效率行为

人力资源规划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企业有序发展制定规则,为企业人员规划布局做好预测,为企业的管理行为指明方向,是规范人力资源招聘效率行为,避免企业盲目人力资源招聘的必要前提。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可以考虑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㈠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将人员规划与战略目标相匹配。㈡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展现未来发展平台,让员工有持续为企业服务的渴望,让员工得到提升,适应企业发展。㈢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相互结合,为企业人员接续补充计划做好配合。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绩效,与岗位补充进行联动调整,这样既避免了岗位的空缺,又帮助了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既能避免企业人浮于事的情况,又能避免企业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好人员储备,又可以保证人员的质量,企业的招聘会更加有序、按部就班的执行,避免盲目招聘现象的出现。

二、组建优秀招聘团队,提升招聘质量

招聘团队负责人员的甄选,招聘团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人才的质量,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招聘团队,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初试阶段的招聘主管

招聘主管作为招聘的主要组织者,主要负责简历的筛选,人员初试,以及复试组织等工作。招聘主管人员的选择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充分理解,能够对公司企业文化进行宣传、讲解。2、品行端正,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用语文明,仪表端正,能够体现出公司的整体人员素质。3、熟悉所招聘岗位的岗位职责以及胜任条件,能够对应聘人员提出专业的基础问题,并能够回答应聘人员提出的问题。4、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及应变能力,能够维护公司形象及荣誉,防止他人诋毁。5、具有丰富的招聘经验,了解各种面试的方法,能够辨别应聘人员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能够选出进入复试的候选人。

(二)组建复试阶段的面试团队

选择复试阶段的面试官,人力资源经理与用人部门主管人员作为复试阶段的主要负责人,主要考察员工的个性、性格、能力、技能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个人意识形态、职业素养与公司企业文化的匹融合度等;其他部门负责人作为面试的辅助者,对应聘人员的面试过程中的行为结果提供建议。对于高级管理岗位的人员,参加复试的人员可以选择专业的顾问作为复试主要考核人员。招聘主管做好面试时间、地点,面试评价表,以及面试方式予以确定,并负责复试过程的记录工作,并对面试官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复试结果进行汇总。

(三)细化录用人员的入职程序

录用阶段同样对于目标人才入职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安排指定人员负责员工录用的工作,做好录用人员生活、工作的妥善安排,包括对未录用通知者的处理、背景调查、录用通知的邮寄、入职体检、入职手续的办理、档案关系的转移、食宿安排、工作安排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都体现出公司的企业文化以及对应聘人员的重视程度,是员工认同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打造人性企业文化,留住优秀人才

挖掘内在潜能提高思品教学效率 篇11

关键词:培养;主动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0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45

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思想品德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方面,则更为迫切。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呢?本人认为需要做好如下方面。

一、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上课前要备学,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充分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初步产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预习可为上课打好思维基础,学生预习准备得越充分,学习时就越主动,使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简缩而有效。长期以来,思想品德的课前预习都流于形式,“把课文读一读”“把知识点记一记”这些传统的预习方式根本不能取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了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跳出文本本身,不再局限于读课文、了解生字词、看课后习题,而扩展到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了解文中的人物,了解相应的传说、故事。如在预习七年级下册《祖国》一文时,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搜集有关长江、黄河、长城等的图片及相关地理资料、传说故事等。这样,预习内容的扩大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书本知识,还使学生的视野扩大到了书本之外,调动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二、巧设课堂导语,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一堂思想品德课,若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听课,导语的设计尤为重要。而依据课文的内容、性质及学生的心理、阅历等进行科学设计的导语,应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急于知道教师所授的内容,诱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恰当的导语往往形式活泼,内容打动人、吸引人,也常常会令听课者回味无穷、久久难忘,更能促进与教师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可爱的中国》一课时,我利用学生喜欢诗词的特点引用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设计出开场导入:先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了一幅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美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雪景,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强大,感受祖国的神圣庄严。学生发言积极,充分参与到了课堂中来,在学生自我表现、体验成就感的基础上我及时总结,又借用课文内容使学生感觉到祖国如此美好,好奇心一下子调动起来,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做充分唤起了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

三、实施鼓励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要不依赖别人,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种破解难题的体验,会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但往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会对一些规律概念疑惑不解,苦恼万分,若得不到及时引导、激励,便会产生畏难情绪,随之便会厌学、退学,原来培养的主动学习的热情也会减弱,甚至消失。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结果、参与态度适时给予评价,使学生获得自信,并且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点拨,引导他们走出困境,使学生有绝处逢生之感,体验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这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便会继续深入,并且得到巩固。如讲授有关古代文化知识时,我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尤其是对科学知识,学生感到头绪多、次序乱、不易识别。每逢此刻,他们的情绪就会低落。此时,我及时鼓励他们上网查询、集体讨论,通过课内外对比来理解,以解决困惑。

四、课内外有机结合,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仅靠课堂是不够的,浓厚的兴趣往往来自于精彩无比的世界,在广阔的课堂之外。因此,在课外,我们不妨多举办一些科技作品大赛,或者开展主题讨论会等,让学生在课外也能主动动手去寻找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取得成果,并且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受到承认,使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其潜在的主动学习意识也就会充分被挖掘出来,变成自觉行为,长时间坚持下去,便会形成不懈的动力,达到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目标,即会学习、会创造,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在充分贯彻现代教学核心的基础上,我们要注重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主动意识的发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时刻注意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赞. 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J]. 学周刊,2011(35).

[2] 周小林. 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效率之浅见[J].读写算,2015(16).

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篇1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认知规律,开发利用

新课改教学理念中提出一个新概念: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课内和课外资源,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知识结合和学习经验等诸多因素。善于把握课程资源,才能有效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各科结合都比较紧密,这就提供了充分的课内外课程资源基础,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整合课程资源,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灵活、生动。鉴于此,我们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如何有效挖掘课程资源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课外资源的利用

知识只有经过互动的交流才能够得到扩散。为了扩大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挖掘,我们可以借助技术优势打造校园网知识交流平台,以便于收集优质课程资源。具体操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要加强学生合作交流。 现在是信息社会,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只教授课本上的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需要帮助同学们构建校园网知识交流平台,让他们及时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并能够通过所学习的只是相互之间交流技能。比如: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组织与其他学校开展班级网页制作或局域网技术展示等信息技术擂台赛。这样活泼的形式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励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交流中来。同时还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让同学们通过比赛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知道漏洞。

第二,开放资源展示。为了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我们老师要做到开放资源库,多多的鼓励同学们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勇敢的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分享,这样便于更充分地学习和交流。同学们由于知识节后不同,学习规律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我们只有让同学们通过校园网进行展示、分享和学习才能真正形成课程资源体系,才能满足学生开发课程资源的需求,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二、课内资源的开发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我们讲解理论知识,整合资源设置基本练习的场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完成信息技术课堂资源的开发:

第一,以新课标为角度挖掘资源。教材是传承知识的媒介,新课标对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挖掘课程资源进行了科学性的启发和指导。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时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抓住教学重点内容,活动教材,拓展知识。

第二,以学生主体挖掘课程资源。学生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为信息资源提供丰富的内容可行性较高。

第三,以教师为资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在备课时,要分析哪些课程资源在整个课程资源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对于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意义。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加适合同学些进行学习的各种机会,我们还可以让同学们尽可能多的参加到一些感兴趣的研究中去,这些活动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之,信息资源的开发要通过教材资源、学生和教师的能力实现三位一体的全面开发。

三、知识与素养资源整合

上面分别从课内外两个角度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课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实际来说,每堂课我们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来挖掘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知识与素养两个层面的提升。

1.知识技能转化与提升。在基本的理论学习以后,我们要趁热打铁及时根据课程内容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设计、编制一些适合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知识生成与发展,实现优质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创建适合于教与学的信息资源环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辨别信息、 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支持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信息素养提高。设计网络交流程序,课堂上或者课后师生共同参与网络交流,提交研修报告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利用网络听到一流专家教授的精彩讲课,教师则能够与相关教学专家在线探讨,与跨年级的同行进行教学难点问题的解决对策探索。这种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考虑到课堂教学的需要,补充了兴趣拓展任务。

上一篇:超市贵重商品管理办法下一篇:历经苦难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