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的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样有效的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精选10篇)

怎样有效的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1

城子河区东海学校

陈立辉

怎样有效的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因为吸收教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所以每学期对自己的一次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音乐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反思后又应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把握学生心里特征,从而对课堂纪律进行调控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前几分钟,同学们的配合还是相当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出现难以收拾的“热闹”。

本学期,我主要从事低年级的教学。记得在第一节音乐课的时候,因为我并没有很好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课后15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使课堂出现闹哄哄的情况,当时我只会发脾气,所以最后使得学生和教师也出现比较僵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也消失,同时也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质量。后来我查阅了相关书籍,知道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都是集中力时间比较短,因此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动画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因此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可以提高一半。

二、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强化听觉

在音乐课上,学生们对于唱谱从来不感兴趣,反而感觉到乏味。刚开始我对这情况并没有摸着头脑,还以为是他们偷懒。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其实很多学生对简谱并没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对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合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是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上的难点,是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三、坚持为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 在讲音乐课时,我觉得只是我一味地在讲,根本没有留意到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后来经过反思,我认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提问方式,通过何种有效的途径来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答案。比如:音乐课本经常出现的创编歌词,这是一个很好锻炼学生自主能力的练习。它要求学生通过本身的歌词,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再出别的有意思的歌词套到歌曲里面。每当学生们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也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让学生互动,而最终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四、让乐器和舞蹈走进课堂

在音乐课中我发现,每逢课上接触到乐器或者舞蹈,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但却是老跟不上节奏。

乐器和舞蹈在课堂的恰当运用,是可以课堂的气氛变得最活跃。而且乐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来辅导,先让学生跟着我用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乐器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出来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学习节奏,会使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就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是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

怎样有效的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2

一、课上积极充分的联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很重要平台, 尤其还是对于一门专业性十足的科目, 我认为想要提高中专声乐教学的效率, 就要向课堂上要成绩。 在课堂上教师所做的并不只是长篇大论, 而是要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充分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练习与学习所要学习的知识, 加强学生的训练部分, 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好所要学习的知识, 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与学生的不断配合

课堂是一节老师与学生不断配合而完成的“ 表演”, 在这一表演当中, 缺少哪一方的配合都是不行的。 因此, 教师要学会怎样与学生一起配合完成一节课, 教师在上课时要与学生不断地沟通, 这样会让教师与学生都更理解对方心中所想, 只有在沟通理解后才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我相信在老师与学生的不断配合下, 一定会让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紧抓学生课下的练习

俗话说“: 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 ”这句话对于声乐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 因此, 一个合格的成绩检验离不开课下不断的练习。 教师要在学生课下时紧紧抓住学生的练习, 给学生布置下的练习指标也要严格的查收, 这对学生只会有好处。 在教师这么用心的教导下, 我想也不会有学生不认真的学习, 在教师的用心教导、学生的不懈努力下, 声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一定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怎样有效的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3

一、提高对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认识

1.细化教学目标,提高阅读能力。“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地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在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会看到这样雷同的阅读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这样的界定英语阅读课目标,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实际上是很难操作的和很难测量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其教学的目标也应该是分层次的、具体化的,而不是空泛、笼统的。因此,在设计初中英语课堂的阅读教学目标时,语言表述应清晰、具体,明确目标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2.整合阅读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初中英语教材题材广泛,不但涉及到天文地理、名胜古迹、自然科学、人文风情,还有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教师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如此丰富的阅读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呢?初中英语的教学中可在研究教材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按体裁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制定出长、短期的阅读教学计划。例如:某一时期以记叙文体为主,某一时期以应用文体为主。针对不同的体裁,结合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在合理利用课本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还应根据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年级阅读速度、阅读量的不同要求,发掘符合学生特点的阅读素材。或广泛收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具有时代特点,内容健康、题材多样的阅读素材自编阅读材料。从而巩固与内化课内所学知识、促进课内阅读教学的功能,使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得到提高。

3.运用多种教法,提高阅读效果。精读和泛读结合。以精读加强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点的系统训练,逐渐扩大阅读面。通过广泛阅读来提升语言、文化素质,增强英语知识修养,从而提高阅读领悟能力。

朗读与默读结合。根据读的效果形成规律,适当处理朗读与默读,有利于增强阅读效果,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对情节比较生动的阅读材料,安排学生分角色带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个性,在朗读中深度发掘文本。既有利于增进理解,也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精心设计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案

阅读课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新语法和巩固旧知识的主要载体。本人在英语日常阅读课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实施了尝试,得出了以下的教学经验:

1.阅读前:首先确立好本节课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目标,找好努力的方向,选择与本文相关的热点话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自由对话,畅所欲言,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一个环节很重要。然后,针对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阅读。

2.阅读中: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同时根据要求合理选择。教材中的Section A,B中的3a需要精读,更需要老师精讲。可采用三个主要步骤:课下预习找疑(属于学生的泛读)、课上讨论解疑(属于老师的细讲,也是学生的精读过程),然后,进行一个改写的环节,可以是根据课文内容的仿写、改写、缩写等,让学生准备后,展示自我。

3.阅读后:回归目标,拓展目标,当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个快速阅读的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努力做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美餐。

三、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们能真切的感受到英语的趣味性和英语的吸引力,更能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1.制定课外阅读的计划。根据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这样的方案:每周读一篇文章,每节课前有1人讲述阅读收获,每周为同学提供一篇好文章,每周写一篇阅读笔记。

2.动员学生寻找好的阅读素材。课外阅读与课内的阅读教学不同,素材需要自己来寻找。可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选择部分有趣、难度适宜的文章,筛选后印发给学生。通过全班师生的努力,为全班同学奉献出了一份丰美的阅读大餐。

3.课前2分钟组织学生谈收获。每节课前2分钟,就是各小组轮流谈收获的时间。学生们有时谈的是这次采用了什么阅读方法,有时谈的是自己读文章的收获,有的学生直接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复述,有的小组集体上阵,有的小组选派代表。课前2分钟,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更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率。

4.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课外阅读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由原来的干巴巴记录文章中的语句,慢慢发展成记录文章概要,后来在记录概要后,还能发表一两句小评论。

怎样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篇4

上课认真听讲

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我们无从改变,那我们能改变的就是提高上课的效率,上课时全身心投入,认真做好笔记,遇到比较陌生的或易错的.知识点用红笔标出,当重点掌握。那些已经熟记于心或已运筹帷幄的知识点就可以一带而过。这一点对初三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家按时作息

怎样有效的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5

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要求科学化、规律化、智慧化和效率化,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能力,养成一定的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其效果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今,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困扰英语教师的最大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激发兴趣人,指导学法,培养英语学习习惯,注重语言交流,优化评价等方法,总结出一些提高教学实效的教学经验。一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的保持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地进行思维,以最简单的有效的方法去获得知识,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因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运用快乐教学法,充分利用课件、简笔画、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并结合课文内容,教师配以动作、表情等身体语言,尽量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并适时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性和求知欲,那么他们就会自信自奋,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对于学生来说,歌曲是最动听的语言,是学习语言最有利的工具。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曲调、固定的节奏,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在PEP版教材中,每一单元均有一首朗朗上口的英语歌曲。在热身环节中,唱英语歌曲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活动。齐唱歌曲,同时配上动作,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而且让学生有效的集中注意力。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应用,油画教学过程。英语学习已不再限于40分钟的课堂上。在走廊,在操场,学生可自觉用英语打招呼和做英语游戏;在课间,在课后,可从广播里欣赏英语歌曲和英语故事,营造校园浓郁的英语气氛。这会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也会大面积地引发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二

指导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不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任务是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多练、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明、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只有将讲授、阅读、听说和练习有机结合巧妙搭配起来,才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懂、熟、会,并在课堂上基本解决问题。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记笔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复功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介绍一些具体有效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及时总结学习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1、记忆单词。我们可以利用谐音记忆,此外还可引导学生把单词分类记忆,如分音节记忆(com-pu-ter,computer)、同音词(two,to和too)、反义词(tall--short等)、形近词(tomato,potato 等)、构词法(egg-plant等)。学生通过掌握这些规律,记忆单词会变得轻松很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记忆课文。关于课文的记忆,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充分创设会话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化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如特殊疑问句: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I’d like some …?我在黑板上画了 Food shop,画面是美食节的情景,里面摆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回答正确的给他相应的食物。在发展部分还让学生四人小组到别人家做客,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教师与学生就可以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并且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图示把课文背出来。课后,我会布置学生回去“放电影”———回忆简图和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取得很好的效果。、找规律。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时进行归纳小结,或通过分析比较,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揭示规律,使知识更加巩固,并为扩展新知识创造条件。如be动词的用法,我会引导学生把该知识点编成小口诀:I是am,you是are, she he it后面is,复数句子都用are。

培养英语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习惯是由于重复活动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所以要靠训练才能养成。小学生刚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习惯还是一张白纸,这是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好时机。听说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基本功,也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能够坚持每天抽30分钟来练习听力,朗读与背诵,将会非常有助于课堂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根据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新课预习,要求查字典对新单词组词、看造句。将每个单词的音标都记好,那就达到了音、形、义的统一。除了查记音标,词典中对单词的多种解释,相关的词组、句子都介绍得较为详细,若能指导学生利用词典作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将会起到丰富学生词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效。

注重交流,促进学生高效的掌握知识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语言的学习一般分为“理解层次→操练巩固层次→交际层次”,目前的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理解层次、操练巩固层次上,没有达到交际层次。有层次的课堂交际活动过程应该是:听录音→个人操练→教师和优生交流示范→学生和学生交流示范→大组之间合作练习→小组操练→小组展示→个人展示。

小学生英语“会话”交际使用语言的一个过程。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获得交际的能力。复习时要说,就是与通过复习与本课有关系的旧知唤起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方法是在流利的对话交流中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新授时要说,是在新授之后的对话对话交流,此对话以复习说为基础,加入新授内容,编成新的对话,利用旧知带新知的方法,降低了新知的难度,使用与“一说”一样的交流过程。通过对话交流形式的活动式操练,取代了反复机械式操练的枯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个人的展示活动环节,树立了开口说英语、乐于说英语的信心,使用课堂教学中既有交流,又有竞争,发挥了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五

优化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

1.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使学生相互欣赏和纠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英语课堂中进行中随时进行英语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课上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行为作简单记录评价,以打★的形式记录老师的口头奖励和回答问题的次数。“组内互相评价”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策略,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小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以集体的力量去竞争为目的。这样的评价,对于形成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伙伴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很有效的

2.多用集体评价,树立集体认同感,树立自信心。当某一组同学在对话展示环节中表现出色时,我会要求其它同学给予语言上的评价,他们会说:“Good, good.You are good.”同时向这一组同学伸出大拇指的动作。通过这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与鼓励,使他们获得强烈集体认同感,同时也树立自信心。

3.活用教参自带贴画,让学生爱上英语。在PEP版英语教参里,有着以课本教材主人公为头像的贴画,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每次我把它拿出来给学生的时候,他们都很高兴,为得到这种“特别”的贴画而高兴。我在学生听力全对的时候给他们,在他们课上守纪律时给他们,在他们完美的表演自编对话时给他们,当一名学生能够累积到一定个数后,我会给当面奖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初中历史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篇6

张金平2016.1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纷纷推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了回应社会变革、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国也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以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重建学校课程。这次改革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因此,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社会变革和新的课程理念去探索、研究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中教学优化的策略,即打造新课堂,赋予课堂教学与学习新的文化内涵,探索课堂教学新的时代功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对中学生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学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教的枯燥单调,学生学的乏味无趣,达不到预期效果,提高不了课堂教学效率。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何改进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本人长期从事初中历史科教学,就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我先从教师如何去做这方面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1.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育能力 具备这一条件的老师不但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生。

2.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 在老师心里,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我们老师要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差异的所有学生。老师不仅是学生良师,而且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更要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

3.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 老师在课堂上不应一味地灌输、包办代替,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老师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有他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情感去感化教育他们。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愈深,爱之愈烈。其次对学生的关怀要落到实处,以此形成一种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4.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老师不是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而要毫无私心杂念的投入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教师应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铸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的美好去描绘学生的美好,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5.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 老师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老师要做当之无愧的强者,不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我们老师要学会反思,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人生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必须首先做一名充满美好人格魅力的人。

二、教师角色应由重知识结论的灌输者转换为重学习过程的谋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讲述、板书和布置练习。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把学生看成了接受器,课堂中的问答多半是复述教材中的文字,教师充当了知识和结论的灌输者的角色。

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何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如何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活动,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和个体学习各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靠教师灌输的学习的被动局面。上课时在沉郁激越的《满江红》背景下,学生的情绪异常激昂,他们急于要把自己知道的岳飞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有的学生还拿来了在将军山拍摄的岳飞“还我河山”的图片。教学中师生互动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提出:“老师,不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吗?可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均落后于北宋的金为什么竞能灭宋呢?”学生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激烈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这样的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表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要求。

中学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就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自己的新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成败的关键。

三、教师应加强内在素质,以便拓宽知识面,提高效率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乏味,难以听懂,甚至不想学,也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上课时多穿插一些内容、故事,以及和事件相关的一些内容,这样就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生动有趣。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看一些参考资料和跟本学科相关的科目,以增长知识面,开阔视野。教师一定不能只满足现有的知识,时代越发展,要求教师要有越高素质。我们千万不能象毛泽东同志笔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要经常的给自己充“电”。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讲到“红军飞渡泸定桥”时书本中没有提到指挥这一战役的是谁,教师就应当通过阅读一些资料,才懂得是福建闽西长汀籍的杨成武上将,课堂中应当指出,而且还可穿插其它介绍。这样一来使学生更加注意,同时也觉得更趣味,使得干巴巴的几个字,拓展开来。

四、教师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历史教学的问题相当程度是语言的运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来向学生传播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所以教师除了有内在素质外(即人们常说的“内才”)还需有过人的“口才”。以致上课时能充分发挥,讲起来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形象生动,讲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师上课“语无伦次”,学生学得眉头苦皱,影响课堂效果。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第6课中《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讲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要从当时复杂的形势来透析,说明清楚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何应钦的企图,如何想夺取统治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最后如何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教师要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学中由于人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特别是个人的兴趣常常是影响各门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神圣抗战的开始》时,我把课前有关提示设计成下列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它标志着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是否同共产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是否能粉碎日军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后再问:“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里。”这样一来,既能指出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六、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图表量的增加。书中配有相当数量的图表,有历史地图、表格、历史、漫画等。图表是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直观教具,具有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功能。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这一特点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面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借助文中的图表去认识历史,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学习历史的便捷途径。在讲到《红色政权的建立》一文中,我充分利用了书中的“图表”这课中的一幅《怎能忍受那许多人的吸吮》的漫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农民受到地主贪官、污吏、劣绅、军阀、土豪、帝国主义者等人的剥削和压迫,被榨取了血汗、变成一个骨瘦如柴的农民。文中的《当时架在农民身上的三把刀》的歌谣: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像牛毛”,反映了农民所受的剥削重,生活困苦。以及文中提到当时农民很少土地,而且绝大多数没有土地的情况,这些图表和文字部分,进行形象而又具体的分析讲述,既可加深学生印象,也由此揭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土地革命的原因,”可见不少“图表”既生动又深刻;若能充分运用,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归纳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2.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例: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訢)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3.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例: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4.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例: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

5.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例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放口岸 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例:1927年中共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八、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各种有益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接触人生、接触社会、吸收信息、增长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事、学会创造。除课堂外,在课余时间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促进第一课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举行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使是一堂课也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除了教师方面,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偏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1.“亲其师,而信其道”。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情感教育目标,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注入情感,与学生能融洽相处,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能使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创新。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对这位教师给予的教育产生接纳感,才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教育,从而使整个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2.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幽默艺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品质,它能带给人们轻松和笑声;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是教育家最主要的、第一位的助手,它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所谓教学幽默艺术,是指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渗透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为目的的教学艺术形式。对于每位教师而言,加强教学幽默艺术修养,掌握教学幽默艺术的必要技法,无疑是有益于增进自己教学艺术的情趣和魅力、乃至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可以运用的幽默艺术方式术。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可引用或设计幽默诙谐的典故插曲,即可达到内容与笑典相映成趣的效果。如讲到南朝士族的腐朽时,可用建康令王复的孱弱无知、“马”“虎”不分的故事:“真是马虎到家了,敢情‘马虎’这词就源于此”。

3.以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个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老师,怎么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精神振奋呢?我一直有个原则,不能把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不愉快的情绪带进课堂,不能影响我的学生。不管有什么烦心事,不管多么疲劳,甚至生病了,只要走进课堂,我就要让我的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热情的,充满活力的老师。只要老师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自信乐观的精神状态,就一定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即使老师口才再好,如果每节课都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也会厌烦的。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呢?我进行了历史专题讨论课的尝试。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安排了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就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举行一个辩论会。那节活动课上,同学们的表现令我惊叹。他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昂,立场鲜明,论述充分,并不乏个性色彩,高潮迭起,情绪热烈。原来,给学生一个舞台,就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给了他们伸展心灵的空间。除了这样的辩论会,还可以组织历史剧表演,历史歌曲比赛,历史典故故事会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正可谓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5.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在的中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了。记得在讲《南京大屠杀》时,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搜集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还配了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最令学生震撼的是我剪辑了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片断,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无比悲愤,很多学生甚至义愤填膺,握紧了他们的小拳头。此时,不用我过多讲述,学生自然明白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

6.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题,积极激发学生思维。人们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更何况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恰当的给学生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外在的信息刺激,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品质。在《鸦片战争》这一节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思考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其直接原因是什么?(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进行禁烟运动?(英国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其表现„„)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入超,英国为改变这一不利局面)。英国为什么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主要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再加上中英出口对方的商品在对方国家的需要不同)。这样就把鸦片战争爆发跟中国的经济特征和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状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接着,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么,鸦片战争是由于中国的禁烟运动引起的吗?”或者“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贸易纠纷所导致的吗?”在给予否定的回答后,我就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分析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揭示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又培养了学生全面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怎样有效的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7

1.在幼儿园教学内容中融入游戏环节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少儿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选择音乐教材时, 可以将一些游戏性和趣味性等融入歌词和旋律当中, 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音乐教育更好地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内容上, 可以开展能培养音乐素养的小游戏, 形式简单但是又能够进行灵活运用, 同时, 在游戏内容的设计中, 必须培养幼儿的兴趣, 例如, 在角色扮演游戏环节中, 为了能更好地促使幼儿积极地进入音乐游戏的角色中, 从而更好地得到锻炼。在进入一段歌曲的演唱前, 可以通过相应的游戏方式进行简短发声的练习, 利用手势发声等来进行。又如, 在“猫和老鼠”的教学环节中, 利用相应的角色扮演游戏, 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从而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步感受到音乐教学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2.全面运用自由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当前的少儿音乐课堂教学中, 为了使教学手段多元化, 这就必须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利用唱歌、跳舞等形式进行教学。例如, 可以配合音乐游戏来开展各种组织形式的教学, 从而有效地加强幼儿的审美情趣训练。通过这种方式, 才能使得其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得其下意识地进行相应的跟唱和表演, 从而体会到各种不同的情感, 而这正是当前幼儿音乐教育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 幼儿教师可以将音乐学习和幼儿的相关活动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进而能够更好地促使幼儿学习参与活动。同时, 在培养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相应环节的设计, 使得各个教育环节更加情节化, 使得幼儿能够更好地从陌生主题顺利走向一个熟悉的意境。

3.采用多元化的游戏元素教学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看, 幼儿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充分依据幼儿的心理特征, 有效地利用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 对幼儿的思维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例如, 可以设计一些非常可爱的图形来表现音乐符号,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增强幼儿对音乐符号的认知。这是由于幼儿难以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为此,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必须使得音乐游戏更加具有律动性, 有效地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能力。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充分看到,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运用更加正确、熟练的教学手势, 继而能够正确展现作品中的音乐形象, 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模仿板块,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二、音乐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表达

从现阶段来看, 音乐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一般来说, 音乐总体是来源于生活, 基本上相关的音乐内容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 在幼儿园的幼儿音乐课堂中, 教学的音乐内容必须要贴近生活, 才能够更好地找到音乐和幼儿生活的结合点。

具体而言,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以幼儿兴趣为导向, 逐步发现和选择一些与生活、自然相关联的内容。例如, 虫鸣鸟叫和雷雨等, 都是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声音, 教师可以在讲授《小鸭子》等歌曲中, 利用播放器将一些没有经过处理的声音播放给幼儿听, 以此增强幼儿对音乐的熟悉感。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充分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并模仿一些声音, 在《小汽车》的歌曲中, 可以让幼儿模仿汽车的喇叭声, 从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进一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 可以在《春天在哪里》的教学中, 让幼儿在初步学会歌曲后, 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提供更多关于春天的图片, 进而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加深对歌曲的认识。又或者可以采用教材上的一些歌曲, 选用一些经典和深受幼儿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画片, 进而使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资源。但是,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善于将幼儿对动画片的喜爱逐渐转移到对音乐的喜爱上, 进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幼儿对音乐学习的认识。

总的来说,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幼儿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笔者认为, 只有在音乐课堂中加强对音乐游戏的把握, 将诸多游戏元素有效地融入音乐课堂中, 才能更好地提升幼儿音乐课堂的效率。与此同时, 本文笔者还认为, 音乐创作大多来源于生活, 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可以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资源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幼儿对音乐的喜爱。

摘要:当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关于如何提升我国少儿音乐课堂效率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学工作的一大问题。而且, 由于少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不同心理特点, 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少儿音乐课堂的效率, 才能稳步推动少儿音乐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为此, 从如何提升我国幼儿园少儿音乐课堂效率出发, 提出逐步提高少儿音乐课堂效率的具体措施, 从而确保音乐课堂的高质量。

关键词:幼儿,音乐课堂,游戏环节,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杜涓.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舞蹈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8) :2-16.

[2]杜鹏宇.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发育的促进作用[J].大舞台, 2014 (08) :10-14.

怎样有效的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8

导学兼顾 高效创优

――研讨课题:怎样设计导学案才能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是以教师导为主线,以学生学用为主体,极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导学案既是学生自主预习的指南,又是课堂教学必备的手段。怎样设计导学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思考:

一、设计要充分体现课标及教材要求

导学案的设计要有教学三维目标,要重难点明确,涉及课堂知识要全面系统,真面目正体现课标和教材要求。

二、导学案设备计要充分体现明确学生学法和教师教法。

导学案既为学生学提供帮助,又要为教师教提供便利。学生学中,通过明确学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明确教法,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认识到课堂学习中,老师怎么上课、讲课,以便于学生同老师的合作。

三、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习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认为:学习分三个层次:入课本(掌握教材基本知点)―出课本(学以致用,学练结合)―回课本(拨云见日,万变归宗)设计一定要遵循这个基本认识规律;导学案还要设计针对学生实际,分出层次提出不同要求。

复习课的设计,要遵循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由后到前,由快到慢进行。

四、导学案设计要符合“当堂达标”和打造“高效课堂”要求

当堂达标教学,是我市推行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课堂改革最终的任务和目的。导学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当前教研教改的前沿目标,同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相融合。因此,在设计上应体现当堂达标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辩、思、练真正实现大面积全方位,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五、教学案的设计要注重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结合

教学的最初阶段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当前亟需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应试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就全体学生而言,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全体同学乐学,会学,学会,也是关系着教育成败的大问题。因此,通过教学案设计,“授人以渔”,帮助学生轻松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巧借导学案,师生互动,学练结合,更易于完成当堂达标任务,真正打造高效课堂。

总之,导学案,既体现出教师的导,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又体现出学生学,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路线图;既有利于学生自主预习,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既有利于教师教,更有利于学生练。导中有学,以导促教促学,力求高效,努力创优。我们真心希望,通过对导学案设计的研究和探索,形成原则统一,而又风格各异的导学案模式,而最终探索出一条具有SL特色的教育教学之路,为全县教育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1.11.23

★ 课堂教学设计

★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 《孔乙己》对话导学设计

★ 《化石吟》导学设计

★ 《醉翁亭记》的导学设计

★ 《枣核》课堂教学设计

★ 穷人的课堂教学设计

★ 《春风》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 学法讲话稿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王忠平(12号)

摘要: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针对当前轰轰烈烈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分别从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挥评价语言的作用;优化课堂的教学语言;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组织的方法;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优化合作学习,倡导同桌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并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 尊重学生;低效教学;改进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与课程改革携手走过几年后的今天,转身回望,反思课改走过的历程,有过课改之处的一片茫然和通识培训之后的豁然开朗,有过与新的教学方式不相适应的痛苦和走入新课程的愉快,有过因受传统教学思想或教学原则的惯性干扰而实验失败的困扰,也有过成功探索的喜悦。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任重道远。而今课程改革又面临新的问题,盲目跟风,矫枉过正,发展中的课改正在经受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考验。笔者就自己过去的教学经验,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就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谈几点意见。

一、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小学生而言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他们亲身经历的、可以直接触摸的事和物,这些学生耳闻目睹和亲身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在学生思想上打下了烙印,因为生活经验是对一类具有同样性质的生活情境结构的抽象,这种抽象是学生以自悟的形式在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就是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呈现给学生,使数学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了百分数的大量数据。如:现在商店里商品大减价,其中赠送10%,加量不加价;一种果汁饮料中果汁含量≥10%,其中胡萝卜素含9%;“盖天力”每粒含钙80%;

[1]妈妈在南京买了一件100%的纯羊毛羊毛衫„„从教学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富有情趣的亲近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学习百分数的价值就在于解决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学中由于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反映出三个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较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有利于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三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利于教学准确的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内化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并不是非要“生活情境”,以至部分教师一味追求生活情境的创设,过分注重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而丢掉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当然,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生活经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例如,某农村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根据生活中大量不平均分的现象说:8月15中秋节那天,妈妈拿出一块月饼,让小华和小红二人分了吃,结果小华分得多,小红分得少,小红吵着,闹着不同意。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忙想点办法,使小红没有意见。待学生说出两人分一样,平均分的方法之后,教学水到渠成的进入几分之一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操作,图画或者多媒体课件。总之,无论用什么方法去激活,始终要把“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不能沉湎情境的细节之中,使教学真实的反映数学生活化。

二、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以原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调整,内化,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但是,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不注重旧知的复习,不注重寻找重新知识的衔接点,要吗旧知的复习与新知没有联系或者联系甚少,新旧知识各是一张皮,要吗不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注重在旧知的复习中孕伏新知,横空出世,突兀将新知展示给学生,造成因知识的连接不到位而增加学习的难度。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一是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基础,使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不是无源之水;二是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激励,动手操作实践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要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介于新旧知识之间,学生学习的亚目标,充当新旧知识联系桥梁。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创设情境之后,为学生准备了下面三组复习准备题:

1.计算下面个题,然后说出计算的方法。5/11+3/11 5/8+3/8 2/9+4/9 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1/3和2/5 3/4和7/20 5/12和3/8 3.观察,然后用分数表示两个阴影面积的和。

从上面的练习设计中可以看出,1、2题是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这两方面的知识就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题借助图形把学生的认知结构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过渡,是亚目标,是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最近发展区,充当新旧衔接的桥梁。在这样的铺垫下,不仅较好地注意建立了新知对原有认知结构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且造就了学生具有这样的学习心向,顺利地把学生从对旧知的进一步掌握引向对新知的探究,课堂教学有效。

三、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追求真实有效数学课堂教学要站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高度,尊重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过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受到情感态度和[2]价值观的培养。就过程方法而言,首先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所以“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又是其它目标达成的媒介,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全面的,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他们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吗?他们能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吗?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他们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过程。实施新课程以后,人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强调学生的思维是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启动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的动力,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围绕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成为眼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热点,也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搭建了研究的平台。

1.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前提

教学中,无论是采用探究性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都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而这种心向的培养的关键在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作用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3]并能提出数学问题,最终在问题学习研究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所以,以问题为中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在于创设问题情境,这是学生经历学习的前提。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用课件创设当地刚刚落成的体育馆的情境(使学生在对自己熟悉的,宏伟壮观体育馆的鉴赏中增进学习的兴趣),然后抽象出体育馆馆顶的框架图,先让学生说出有哪些平面图形,再给 2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标上数据,让学生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待学生计算到梯形的面积时,学生提出做不来了(在情境中学生学习的问题出现了),教师因利势导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用平移,割补,转换等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教师对“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和功效性形成共识的今天,情境创设的实质却发生了偏差,教学中出现了热热闹闹,情感过剩,华而不实,成效甚微的形式主义倾向。这种来自负面的影响,对教学的落实,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值得人们深思的干扰。因此,以追求真实有效的教学为目的,反璞归真,对教师们孜孜不倦予以追求的“情境创设”的实质进行探讨,是目前对教学的真实有效研究的焦点。同时,应该看到实施新课程以后,情境设计已经引起普遍重视,是一个很好的兆头,特别是新知识的引入尤为突出。但要强调情境创设一是要紧扣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离开了这一点的情境创设无疑是哗众取宠,自作多情;二是要联系形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反映学生现实熟悉或者学生能够理解的事物,准确的讲,对小学生而言,“现实”的情境意味着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的事和物;三是设计要新颖,富有儿童的情趣,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四是设计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挑起学习的欲望,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五是设计要自然流畅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任何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无疑于画蛇添足。

2.提出问题是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关键

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情境的作用下提出数学问题,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站在“教”的角度对教学进行预设,然后让学生沿着预设所确定的思维方向,走完从旧知到新

[4]知的全程,而这恰恰是目前课程所要扼制的问题。因此,提出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增强意识,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意识从某个角度讲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自动化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程序,创设教学情境等一系列教学行为中自觉地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时间和空间。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材是以例题及其完整的解答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从某个角度讲,就不有利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去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的产生和增强。假如教师具有了这样的意识,情况可以完全改变的,如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题”时,如果去掉例题中“某发电厂有2500吨煤,用去3/5,还剩下多少吨?”中的问题“还剩下多少吨”,让学生提出“用去多少吨”和“还剩下多少”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旧知,也是引入点,后一个问题是新知,怎样解决呢?自此揭开了本节课学生探究学习的序幕。

其次,要引导观察,让学生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要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强调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强调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从生活走向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数学回到生活。例如一年级“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环境提出“教室里的学生多,老师少”,教室左边有三盆花,右边有两盆花,“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盆花?”等数学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第三,要明确要求,让学生提出好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很多时候虽然有教学情境的激励作用,但仍然需要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去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一个形状象这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经过观察与操作之后,提出了“这样的物体有6个面,形状是长的;每两个面埃在一起有一条直直的线;形状又显得很方”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归纳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得出,象这样“长长方方的物体叫长方体”。由于有教师的明确要求,学生不仅可以提出数学问题,而且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于课堂教学的缤纷色彩。

解决问题是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目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革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世界性改革的核心任务。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的 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或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猜测,发现,探究等活动凸现出来,把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形式是独立的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研究学习,即在教学问题提出之后,形式在问题的导向作用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小

[5]组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传统的教学,形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或者教师“扶”着学生走完由旧知到新知的全过程,这其中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探索”,教学预设就象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探索的自主性都被教师的主观思路所吞噬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得越雷池半步,没有时间和空间参与探究性学习。因此,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支持新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独立探究的最基本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试想,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激励下,在数学问题的导向下,如果占有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而且实践证明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体现了教学的真实和有效。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成功的教学案例证明,教师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驾驭教材,轻车熟路,把知识给学生讲清楚,也不仅仅认识停留在学生记忆,理解,掌握的层面,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情境,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经历教学过程,于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海无涯乐作舟。

参考文献:[1]徐永华.看似平常不寻常.山西教育报刊社,2001(11):27

怎样有效的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10

当前, 我国幼师音乐教学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音乐欣赏教学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欣赏的方法、角度和深度上存在着不足或有失偏颇, 导致了欣赏课流于形式, 达不到教学目的所要求的效果。即使开设音乐欣赏课, 也大多是:简单的乐曲背景介绍、作曲家介绍、乐曲结构介绍、乐器介绍等, 然后放几首乐曲, 简述一下大体情绪和内容, 便大功告成。我们无法想象, 仅凭一些对乐曲情感毫无针对性的语言文字的介绍, 会使学生从凝聚着作家崇高情感的音乐作品中有何收获。面对学生音乐基础差, 教学课时少, 教学任务重的现状, 我认为提高音乐欣赏课效率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所谓“参与”, 是指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认知、探究、理解和体验;将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努力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主动、和谐、充分地发展。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 我觉得音乐欣赏课应从“听、视、唱、想、写、说”这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

一、听

音乐是时间、听觉的艺术, 所以音乐欣赏课就要强调以听为主, 而且要多听。听的方法有多种, 通过实践证明, 在此介绍闭目听”“比较听”两种方法。

(1) 闭目听。当人们闭上双眼或身处黑暗中, 视觉失灵, 眼睛中断了接受外界信息刺激, 这时听觉神经却异常敏锐, 平时在睁眼时难以捕捉到的声音信息, 此时陡然变得清晰可辨, 细微的风吹草动、遥远的虫爬鸟鸣俱收耳底。由于减少了外界对视觉的干扰, 大脑高度集中, 一切与外界之交流全由双耳承担, 所谓竖起耳朵听。这时, 用美妙的音乐去刺激“盲人”的听觉, 让其以唯一的途径———耳朵去捕捉每一个音符, 从中去感受, 去鉴赏, 情到极处, 往往到了物我皆忘境地。短短几分钟的闭目聆听, 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比较听。“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有鉴别才能有发现、创新。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互相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 采用比较法, 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音乐学科的比较式教学法, 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 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音乐教材中含有不少比较的因素, 我们应深入钻研, 充分挖掘运用“比较”式教学法,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激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达到开阔视野, 启迪智慧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从题材、体裁、风格、时代、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 聆听作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通过对同一作品的不同体裁的欣赏, 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 就让学生聆听合唱、独唱、钢琴等不同音乐体裁, 使学生熟悉《茉莉花》的旋律并感受不同形式的美。在比较听音乐作品时, 教师也应该注意“就地取材”、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等原则。

二、视

音乐是时间艺术, 往往一听而过, 某些乐句和乐段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有时不用讲解得清楚, 学生也不易立刻理解和接受。于是, 在音乐欣赏中, 如果能结合多媒体的视觉功能, 发挥同感的作用, 创设音乐情境, 不仅能将大量信息迅速地反映给学生, 还能将抽象的音乐通过画面的处理变得形象且通俗易懂, 学生的思维、视觉和听觉被调动起来了, 能激起更大的兴趣, 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丰富他们的联想。有研究表明, 使用多媒体其注意率为81.7%, 比使用听觉媒体的注意率 (54.6%) 要高, 如果两者结合, 效果会更好。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辅之以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 欣赏《动物狂欢节》辅之描写动物的录像资料, 欣赏《牧歌》辅之以蒙古大草原景色等。多媒体技术通过其视听兼具的功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对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又应当看到, 这种新鲜感已过, 目前很多教师被尊称为“音响师”“操作员”。先进技术终究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 永远不能居于主导地位, 所以我们应准确适度地发挥其知识载体作用。

三、唱

时下音乐欣赏教学中, 我们常常只强调了“听”的重要性, 而忽视“唱”。音乐欣赏教学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积累。音乐能力是有序发展的, 唱的过程也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 品音乐的过程也要注意方法。在音乐欣赏中可以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 在听赏的基础上来模唱-背唱主题。主题是乐曲的核心, 是乐曲结构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对一部作品的理解、印象与感受, 主要是通过主题来接受的。要让学生背记一部作品是不容易的, 但如果记得一首乐曲的主题, 他就知道别人演奏 (唱) 的是什么曲名, 谁写的曲子, 并由此知道乐曲的内容。在模唱-背唱的过程中关注音乐的流动性和情感的变化, 引导学生唱出音乐中的美感和韵味, 学生将会获得参与的满足感, 并对音乐产生跃跃欲试的表现热情。通过演唱, 可以锻炼学生的视唱能力, 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命运”) 的主部主题, 要求学生背唱并感受激昂有力、勇往直前的气势等, 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当然, 在音乐欣赏课中, 唱并不是每堂课都必要的, 而是根据欣赏内容和学生音乐知识的程度, 选择主题音乐请学生视唱乐谱。

四、想

人们愈来愈发现, 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反应的敏捷、记忆力的增长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等, 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云:“闻乐而思”, 而思则可思接千载, 视同万里, 情溢八方, 悟及哲理, 这就是对想象力的锻炼。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思维习惯, 就是锻炼他们艺术想象及生活联想的好途径。如在欣赏《赛马》时, 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欣赏, 并思考三个问题:这是一首具有哪个民族风格的作品, 作品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你为这首乐曲设计标题。学生仔细聆听之后, 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广泛的时间空间里遨游, 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 从中找出最佳的答案。

五、写

写, 即“赏乐随笔”——学生把音乐作品赋予的情感体验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它不是纯粹的曲式分析, 也不是音乐学者综合性的作品赏析。这时的音乐已不是音符, 而是学生浮想联翩的一种。“随笔”中抒发的更多的是音乐赋予学生澎湃的激情, 描绘得更多的是音乐勾起欣赏者曾经拥有的情感经历。在“随笔”中, 音乐已自然演变成欣赏者实在的生活, 此时, 音乐的感化、陶冶功能在这里也随之真正呈现出来。通过音乐作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文字表达能力, 参与率高, 学生觉得更为通俗、更愿接受, 这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动笔写作,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加深。“赏乐随笔”在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是学生心灵情感的对话, 也是他们陶冶情操的又一良好机会。

六、说

我们所指的说即讨论。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 作曲家创作每部作品都希望听者能够通过他的音乐产生同感, 然而每个人的感受能力不同, 学生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素养、经历、艺术趣味等都不同, 所以每部作品给予每个学生的感觉会有差异,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会有出入。过去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直接介绍、分析乐曲, 强迫学生找到原著的感觉, 一味地感受老师的体验。但是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 不易接受。讨论法是一种最值得提倡、最体现教学民主、最能调动学生思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思维的方法。其做法可把学生的座位改为围坐式, 改变了他们往日的听众位置, 心理压力减轻, 才能畅所欲言。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组, 教师确定曲目,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探讨, 正确感悟音乐作品的内涵, 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认识的满足。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们能开拓思路, 深化认识, 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更新思维方式,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情感、情绪、情境、情节、作品美感、曲式结构、乐器音色、技巧等。学生处于成熟前期, 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趣味变异迅速, 教师可适当选择一些学生喜欢、较容易接受的曲目。在他们谈感受时, 大家的情绪相互感染, 教师可适时加以引导。要求各小组总结讨论的结果并向全班汇报, 评出优胜小组并给予小小的鼓励,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小结:以上仅是粗浅地谈论了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听、视、唱、想、写、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这几种方法并不是单独进行, 而是相互结合、交织在一起, 使得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当然,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细致的工作, 其教学方法很多。只要我们走出传统欣赏教学的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探索, 从实际出发, 认真分析、巧妙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变被动为主动, 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闸门, 去讨论、争辩、实践……那样, 音乐欣赏课再也不会是寒冷的冬天, 而是一个累累硕果的秋天!

摘要:音乐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的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幼师音乐欣赏教学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要提高音乐欣赏课效率, 必须走出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模式, 让学生充分参与, 从听、视、唱、想、写、说等多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体。这样, 音乐欣赏课再也不是寒冷的冬天, 而是硕果累累的秋天。

关键词:音乐欣赏,参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凌.重视音乐欣赏课的“主题回归”[J].中国音乐教育, 2005 (4) .

上一篇:犯罪心理学书籍推荐下一篇:人保局工资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