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教学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的背景决定了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以适应经济转型、保证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使命。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就如何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构建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改革

积极心理学属于新兴学科,是人类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新的篇章,对传统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延伸和丰富作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干预,是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措施。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方法和原则对积极心理取向、幸福感、心理过渡进行研究[1]。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既能帮助学生解决现有的困惑问题,又能实现心理学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联系。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概念、大学生心理发展现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如何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措施。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传统心理学侧重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分析,将研究心理问题作为重心,如心理障碍、毒品滥用、婚姻危机等,导致心理学逐渐变为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尽管主流心理学研究获得了诸多成果,但已偏离了心理学“让所有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的初衷[2]。随着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在批判和反思传统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心理学,其致力于挖掘人的积极力量和幸福体验,弥补了传统心理学人文性质的不足。积极心理学概念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主观幸福为中心,以积极的人格、情绪和社会制度为支撑点[3]。

在主观层面,积极心理学对人的积极主观体验进行研究,尤其是积极情绪对增强人的思维、行为能力的机制研究。在个人层面,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型人格进行研究。由于人是自由意志和导向系统的完整生命体,当被认可、被尊重、被接纳的心理需求满足后,人会产生乐观情绪和幸福感,可激发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在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的社会组织进行研究,提倡家庭、学校、国家需重视个人主观幸福感,以积极力量引导组织建立积极型管理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和主观幸福感,有利于增强积极、正面力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独特魅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2大学生心理发展现状

2.1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导致心理失落

部分大学生将小学到高中的生活形容为“黎明前漆黑隧道中的赛跑”,高考则是前方的指路明灯。在习惯了紧张充实的学习生活顺利进入大学后,部分大学生会感觉突然失去了方向和目标,缺乏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或出于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认知,现实生活与理想出现差异导致出现情绪低落、迷失彷徨的心理现象。

2.2自我价值感丧失

大学新生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后,往往会发现大学中人才济济,而自己只是普通一员,面对新一轮的竞争,以往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习惯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被动学习,部分大学新生可能一时无法适应大学教学,面对学业负担不知道从何学起,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无形中会产生困惑、无所适从的失落感。

2.3人际交往障碍

缺乏与不同家庭、地域、社会背景的人相处的技巧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由此出现的心里不适和人际矛盾给大学生带来诸多烦恼,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占比较高的一个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在遇到心仪异性时不知如何把握异性关系,过早沉溺于“二人世界”或陷入单相思无法自拔,甚至产生情感冲突,影响学业;或受习惯心理影响,对恋爱行为过分敏感,不能与异性自然交往。

2.4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

南北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常会导致大学生出现环境心理应激,若短期内无法顺利适应,则会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良好,同学之间聚会、旅游消费越来越高,部分男生开始抽烟饮酒,女生开始攀比穿衣打扮,这种享乐、拜金心理已成为目前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状态。此外,消费主义对部分来自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但虚荣心强的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他们出现诸如自卑、紧张、焦虑等心理现象,甚至可能走上违法道路。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问题

3.1学科意识薄弱

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体系尚不完备,教学大纲缺乏统一标准,教学随意性较大。无论是学时数、教学内容、课程开发均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产生怀疑,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矫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未将其视为一门完整课程,只需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即可。

3.2目标取向偏离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教学重点,无论是学校开展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均是围绕其开展,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取向偏向于病态心理学,违背了积极心理学“发现人的优势和潜能并加以培养”的初衷。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救火”状态[4];另一方面,学生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陷入手忙脚乱的境地。此外,高校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取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并未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帮助其发现、识别、充分运用自身潜力,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就是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和解决问题的专家。

3.3课程内容偏理论而缺乏实践价值

高校长期以来并未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对应的学科知识体系下进行学科建设,导致课程体系不完善。一是理论研究过多,教学实践中照搬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神秘的公式化概念,忽略了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容易让学生产生疏离感[5];二是缺乏心理实践活动,忽视校园文化、网络服务、传媒干预、管理模式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教师所传授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并未起到引导作用,缺乏可操作性。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4.1创建生态化课程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

构建生态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首先要关注学生文化背景、个人品质、遗传因素等心理成长动态化因素,并将其应用到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手段的各个环节和教学因素当中,形成动态平衡,实现课程的生态化理念。例如,在课程形式上,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课程趋向于“整体性教育活动”[6];在理论知识课、心理体验课、行为训练课、心理互助课等多元化课程形式上需重视学生的积极体验,达到通力协作的效果。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实际情况,将理论与案例分析、心理学知识与行为训练、心理健康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成功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等分支学科,让其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延伸出心理学与专业学科的内在联系,避免学生抱着随意心态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学科地位。

4.2以发展学生积极品质为教学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发展学生积极品质为主要教学目标,给予学生积极心理的思想指导,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可分为“主题探讨——心理辅导和训练——价值思考、澄清分享”3个不同步骤,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在大学生生活中做哪些事能获得安全感、幸福感、成就感的问题;在课堂上需善用快乐、尊重、感受、理想、分享等词汇,采取启发式、多元化教学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其积极品质[7]。

4.3重视活动与体验,挖掘学生潜能

定期开展个性化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充分挖掘心理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以下常用类型:一是涉及特定学生群体的活动,例如邀请性格相对孤僻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如何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活动;二是以发展学生心理需求为目的,邀请其自愿参加活动,例如自信心训练、积极人格训练、毅力训练、压力调节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等;三是分层次拓展活动,例如针对大学新生面临的常见心理问题,开展新生生活学习心理适应讲座(人际关系与恋爱心理辅导讲座、抗压与心理调节讲座、创新创业专题讲座等)。此外,可充分整合区域内社会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互联网建立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互助、求助、自助网络服务平台,在平台中增加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性格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内容,学生可在交流版块积极探讨,形成“自助、互助、助人”的良性循环[8],构建积极型社会支持系统,实现心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5结语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大学生发现并提高自身潜能,丰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体验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需结合大学生心理现状和现存的教育问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创建生态化课程理念、发展学生积极品质、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等措施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9(7):138-140.

[2]吕利敏.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策略[J].科教导刊,2020(3):171-172.

[3]高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模式创新:以沙盘游戏体验课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4):75-76+104.

[4]崔民日,王丽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究——基于"消极"与积极心理学整合的视角[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9,37(6):93-98.

[5]段中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探讨:以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为例[J].求知导刊,2019(6):97-98.

[6]李畅.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探索[J].福建茶叶,2019,41(6):165-166.

[7]吴协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校园心理健康生态环境建构与创设:评《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校园心理生态环境建设》[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19(3):1101-1102.

[8]李晓溪,杨丽珠.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双元互动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2):184-192.

上一篇: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管理政策工具的量化分析下一篇: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企业收入纳税筹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