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课程导论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学专业课程导论(推荐8篇)

心理学专业课程导论 篇1

2014级本科新生心理学导论感想

===

二○一五年一月三号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网络时代,在2014发生了许多变化的这一年,心理学到在我们心中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爸妈及街坊邻居看来,心理学就代表一所一本的大学;至于我哥哥姐姐,那是一个大学专业的名称,作用是标识妹妹在大学里所属的专业;而在我班主任及高中老师的角度,心理学是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心理学师范就是师范,一个老师的未来;对于我高中朋友来说,心理学又无疑是诱惑的,意味着获得强大的心理能量,给予治愈、抚平、激励;若以职业规划师的角度看,心理学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等;而在我队友的初印象里,心理学是个高大尚、在全国排第三的专业,让我具有了巫女的神秘恐怖感;在郑勇老师眼里,心理学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光辉未来、是每一届心理学学子共同的使命;在马老师眼里,心理学就是一批需要帮助理解的可爱孩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确,我并不是上面提到的任一主角,我只是我自己,我怎能知道别人眼中的心理,那我的心理呢?

初二时通过好友介绍认识了她,有幸成为朋友,并在初三时同班成了学习上的竞争对手。那时的关系简单、微妙却又很牢固,留下的是美好饱满的回忆。中考前的一次模考失利,在我们两个傻丫头眼里,未来似乎又模糊了几分。对于未来的畅想,我俩的共同期许便是能够成为一名心理医生。那时我的心理,是个无限垠阔的海洋,那儿能够聆听病人的心灵故事,拥有曲折惊喜的治疗经历,获得挣扎的心路历程等等。高中分开了,去了不同的高

中。如今,我如愿来到这儿,如愿学习心理学,而她想圆一个北大梦,愿偿一年再读高四。虽改变了方向,但仍在梦想的路上。那么,我呢?

青春期的我们,心情诡谲善变、变化多端。有人说90后讲究个性、独立特行,是物质丰富的一代,也是精神匮乏的一代。心情不好了、哪天高兴了都可以手指点点划划,瞬时网络分享。刚来大学时,曾听这样一句话,“有人问我为啥来学心理学,我答自己心里有病才来呗”。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却是个没脱离现实的喜感。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最重要的技能,不是刷屏吐槽,不是出镜上位,不是炫富晒美,不是谋人利己,不是处事圆滑,就只是学会如何和自己相处而已。

郑勇老师曾说,如果说心理学究竟是什么,那就该是帮助找寻自我的工具,无论是帮助自己,还是帮助他人。现在高中同学称我为“心理同学”,虽然在他们眼里,心理学可能就指能看透人的心里,能解决心里各种的纠结、迷茫、痛苦等,但可能心理学就该这样吧,帮助他人自我寻找。可是我现在不能像尼克胡哲一样坦然说出“我明白破碎心灵的痛苦,我知道孤单是怎么一回事,我在耶稣基督里找到力量”,我还太小,还没不能克服痛苦,还没经历苦痛,也知道真正的孤单并不是没人能够倾诉、生病没人照顾或是心情没人理解这一般地简单易熬,我想,如若此刻有人问我心理学在学什么,我可能没有答案。但我还是会接受他人的倾诉,借尼克胡哲的话来说,当他们头上刮着暴风,身处生命的

逆境,而我作为他们信赖的人,虽没有力量战胜暴风,但我可以提供支持、温暖,直至风暴过去。最近一朋友在说完后问我:

“你学心理学肯定特别幸福吧?”

“其实心理学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那你学心理学感觉怎样?”

“幸福……”

心理学专业课程导论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按随机原则抽签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3级护理本科1班、2班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取形成性评价, 对照组采取终末性考核。两班学生性别、年龄、学习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班授课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内容、学时数、期末考试试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流程组织教学, 以教师讲授为主, 期末闭卷考试为课程终结成绩;实验组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讲授相结合、案例讨论与课堂提问相结合、平时作业与护资模考、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第一次授课即向学生介绍形成性评价的意义、授课方法、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等, 使学生了解形成性评价。

1.2.2 评价方法

1.2.2. 1 出勤成绩

考勤分班级日常考勤和教师随机点名两种。课前由班级纪律委员以寝室为单位快速点名, 寝室长负责本寝室同学的出勤考核, 无故旷课1次扣10分。授课教师在授课期间会随机点名5次, 满分按100分计算, 无故旷课1次扣20分, 无故旷课≥3次者必须重修该门课程。出勤成绩占综合成绩的10%。

1.2.2. 2 平时作业成绩

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如指导学生课后观看电影“Florence Nightingale”、纪录片“军中南丁格尔—黎秀芳”、视频“急诊室风云—多元文化护理”等, 并要求学生撰写影评或心得体会;以寝室为单位讨论如何理解中医学的“天人相应”与“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以寝室为单位整理我国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先进事迹;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南丁格尔永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撰写“现代护士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等心得体会;利用“五一”假期与父母座谈, 了解他们的健康观和疾病观, 并总结父辈有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以“罗伊、适应模式”为主题词,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近五年的文章并下载阅读;制作个人职业生涯规划PPT;给糖尿病患者开健康教育处方;结合教师所给疾病案例, 制定护理计划。此部分成绩占综合成绩的20%。

1.2.2. 3 护士 (师) 执业资格模拟考试成绩

教材中的护理程序、护理学相关理论、护理理论、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等内容是护士 (师) 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些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在期末闭卷考试前两周组织1次考核, 直接采用护士 (师) 执业资格考试模拟题, 提高考试通过率。护士 (师) 执业资格模拟考试成绩在综合成绩评定中占20%。

1.2.2. 4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

课程结束时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对学生该学期所学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案例分析及论述5种, 重在考核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中开放性试题如病例分析题、论述题占50%。期末闭卷成绩占总成绩的50%。

1.3 效果评价

通过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进行, 并采用自制问卷对观察组护生进行调查。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两班《护理学导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的考试成绩较对照组提高 (P<0.05) , 见表1。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观察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授课方法的满意程度

课程结束时对观察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主要了解学生对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态度和满意度。随堂发放问卷, 匿名填表, 当堂回收, 回收率100%。观察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授课方法的满意程度见表2。

3 讨论

3.1 形成性评价促进了护生的学习

传统评价方式一卷定终生, 学生往往考前死记硬背, 考后不知所云, 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知识结构的搭建, 自主学习意识明显薄弱。《护理学导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 教学内容不乏枯燥的理论知识。看电影、写影评、开处方、制定计划、寝室晚间讨论、查阅文献、与父母座谈,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平时作业使书中的枯燥理论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形成性评价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寝室、图书馆、自习室、家庭, 95%的护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90%的护生认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护士 (师) 执业资格模拟考试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提高了学习成绩, 能更有信心面对将来的执业考试, 观察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3.2 形成性评价促进护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护理学导论》作为护理学专业的入门和启蒙课程, 担负着培养护生职业情感的重任。我校该课程开设于大一下学期, 以一年一度的“512护士节”为契机, 教学过程中安排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护生的职业情感, 94.3%的护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他们职业情感的培养。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各种主题讨论有利于护生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 《护理学导论》课程开展形成性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增加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及教师的工作量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须不断实践, 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柏丁兮, 高静, 吴晨曦, 等.形成性评价对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 2014, 11 (4) :265-268.

心理学专业课程导论 篇3

【关键词】《护理学导论》    情景模拟教学法    兴趣     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学理论知识的不断扩展,护理模式已经逐渐由单纯的疾病护理朝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护理等方向转变,在护理领域中,人本主义护理理念已经逐渐得到渗透[1]。因此,在《护理学导论》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本组研究中,以2013级护理本科专业的24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护理学导论》第六章、第七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法,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3级护理专科专业的24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38名女生,5名男,年龄19~22岁。

2. 方法

在对学生讲解《护理学导论》第六章(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与要求)和第七章(人际关系与沟通)内容时,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组织教师对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并进行思想动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主动参与意识。然后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两个人一组,主要进行盲人体验、对比服务态度、扮演情景角色等场景训练。进行盲人体验时,其中,一个人扮演盲人,主要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训练,如上卫生间、倒水喝、上下楼梯、洗手等活动;另一个人扮演护士,指导、协助、鼓励盲人进行日常活动训练。服务态度对比:安排指导老师扮演护士,其他学生扮演患者,共设置四个情景,每个情景运用不同的服务态度,学生对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情景角色扮演:安排指导老师扮演护士,换学生表演患者,使学生严密观察护患沟通技巧;依据情景模拟需求,编排不同的脚本,布置、选择合适的模拟场景,统一教师思想,对学生分组,每组学生18~28名,并指导学生进行互换角色体验。在各个小组中均安排组长、秘书,其中,组长主要负责本组的讨论工作,秘书负责记录,指导老师只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鼓励、指导;每次讨论时间为十五分钟,结束后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充分根据自身感受、体验,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3. 观察指标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设置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内容结构是否合理、模拟体验是否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是否能够培养综合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加深理论课内容理解等方面。共发放243份,有效回收243份,回收率达到100%。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组间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有利于理论课内容理解的学生占98.4%;认为有利于内容结构设置的占96.2%;认为有利于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的占98.0%;认为有利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生占97.6%。详见下表1。

表1 情景模拟教学效果评价(n/%)

调查项目 非常好 好 一般 未回答

理论课内容理解情况 152(62.6) 87(35.8) 2(0.8) 2(0.8)

内容结构设置 117(48.1) 117(48.1) 7(3.0) 2(0.8)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 137(56.4) 101(41.6) 2(0.8) 3(1.2)

综合能力培养 129(53.1) 108(44.5) 4(1.6) 2(0.8)

三、讨论

情景模拟教学法指的是一种具有直观性、实践性以及启示性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演绎沟通技巧、给学生创造动口机会等方法,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为目的,将以往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教学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要课堂主体的教学法,注重提高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有研究报道指出[2],学生在掌握知识要领、克服困难时,会产生自豪感,并提升自我价值,进而有效增强学习积极性,使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本组研究中,243名学生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结果表明,认为有利于理论课内容理解的学生占98.4%;认为有利于内容结构设置的占96.2%;认为有利于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的占98.0%;认为有利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生占97.6%。充分证明,在课堂理论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实现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转化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将患者作为中心,要求护理人员要真诚帮助患者,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社会心理、生理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通过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够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景以及寓教于情的目的,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在《护理学导论》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宝芳.基于情景模拟《护理学导论》教学探讨[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03(15):343-343.

[2]朱丽丽,张金华,张会敏.融人文关怀理念于《护理学导论》课堂教学[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93-1994.

心理学导论 笔记 篇4

二、大脑

a.笛卡尔的二元论——灵与肉的分离 理由1:人类行为的创造性和自发性 理由2:“我思故我在”的唯一确定性 b.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大脑和身体不可分 理由:关于大脑研究的强有力证据 c.大脑工作的机理——神经元

抑制剂:酒精——抑制了起抑制作用的神经,过多的酒精会抑制起兴奋作用的神经而导致醉倒;血清素——抑郁症;多巴胺——帕金森 d.大脑皮层负责主要的心理机制

大脑皮层有对应于身体部位的地形图,但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需要大脑参与,如:吮吸乳汁/疼痛收缩/阴茎勃起/呕吐

三、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a.三个人格

*本我id —— 盲目,快乐原则

*自我ego —— 理性,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 *超我superego —— 盲目,道德原则 b.性心理发展过程

口腔期人格 —— 过早断奶---过于依赖,口香糖、抽烟(birth-1)肛门期人格 —— 不会正确上厕所---强迫、洁癖、吝啬(1-3)性器期人格 —— 恋母情结(3-4)性征期人格 —— 压抑(5-成年)成年后人格 —— 防御机制和合理化解释 升华:放弃了具体对象,保存了能量 移置:将自己的欲望移置到他人身上

投射:否认自己的欲望,并认为别人拥有此欲望 c.弗洛伊德的其他研究课题:梦 / 文学作品 / 信仰 d.对弗洛伊德的科学评价

科学的理论具有具体的预测性和可证伪性,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不可证伪,在具体解释上的实证数据也乏善可陈。

e.关于无意识行为的认识很重要——语言理解/习惯行为/个人好恶 问:为什么有些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无意识为什么得以进化?

答:其实绝大多数的心理活动(大脑活动)都是无意识的。所以应该问,为什么心理活动的一小部分是有意识的?同时,最好的欺骗是自己深信不疑——进化最好是无意识的,这样某些动机和目标便不会被别人所识破。

四、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a.三个基本观点:

主张人的一切都是由行为、经验所塑造,任何人的自然属性均不存在差异 主张心理学应当建立在可定义的科学概念测量基础之上,拒绝精神层面的概念 主张动物与人类之间没有本质差别,可进行比较研究 b.用于解释一切的三个学习原则:

习惯化——适应环境的同时可让人注意到新鲜刺激

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应是对无条件刺激的一种准备(在无条件刺激产生无条件反应的基础上,加入条件刺激,产生条件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通过奖励来让自主选择得到强化(效果律)c.科学评价:

存在着某些不需习得的知识;人天生存在差异 不可观测物也很重要,行为以外的内部机理同样很重要

奖励和惩罚对于某些动物学习不是必需的,且不同物种具有学习的差异性 对于人类而言,惩罚、奖励和强化的定义过于模糊,不具有科学证伪性

行为主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行为,帮助解释和培养动物和婴儿的学习机制

五、发展心理学:认知的发展历程

a.胚胎重演律——个人成长与种族成长类似 同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信息而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 b.皮亚杰的阶段理论 1)没有客体永存性概念 2)没有客体概念

3)前运算阶段 —— 不理解别人眼中的事物与自己有何不同;没有永恒性概念 4)具体运算阶段 —— 有永恒性概念,但只具备有限的抽象推理能力 5)正常运算阶段 —— 具有抽象和科学推理能力 c.皮亚杰研究——系统地低估了婴儿的认知能力 神经元的发展——关于意志力和控制力的前额叶

婴儿无法理解欺骗的心理行为——即使成人也会发现,基于谎言和欺骗的任务更加难以完成 儿童的思维会全面改变vs人拥有预置的不同的认知模块——可解释孤独症的行程

六、语言 a.科学定义

创造语言是人的一种天性,每个人都至少掌握一种语言。

所有语言都是有创造性的——语言可以让人抽象地理解某句从未见过的话的含义 b.语言的组成

语音:基本音标+单词间的停顿

语态:词汇与想法的映射关系+构成语言基本组成的语素 语法:结构的递归+表达的模糊性

c.乔姆斯基:为何不将语言学习看作身体机能的发育?

七、视觉感知

a.视觉感知的影响因素 颜色/亮度——光照对比的影响

物体——二维转换为三维需要大脑做特定的无意识假设 纹理——大脑对深度的感知 b.记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 外显记忆/内显记忆 语义记忆/情境记忆

人的注意范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环境的变化

八、记忆 a.变化盲视

对现实的感知程度比想象的更稀少 b.短时记忆

保存在意识中的短时记忆相当有限——5到9个组块(chunks),取决于理解程度

让短时记忆信息进入长期记忆:复述、解构——理解信息,为信息赋予意义(生动图像、诗歌、歌曲)c.提取信息

提取线索——回到学习知识的原始情境中;努力回想——人们倾向于过早放弃 记忆幻觉——感到曾经经历某事,可解释为确实经历过,在半秒前 d.遗忘

原因:生理衰退/干扰/线索发生变化

童年遗忘症:人们很难回想起年幼时的记忆,e.虚假记忆

提出的问题会改变记忆——催眠往往是按照提示编造记忆 闪光灯记忆——非常生动的记忆,但未必可信

九、情感 a.爱的三个部分 亲密——分享私密信息 激情——生理吸引 承诺——保持关系的决心 b.关系的分类

没有亲密、激情和承诺——无爱 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喜欢 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迷恋 只有承诺,没有亲密和激情——空洞的爱 只有亲密和激情,没有承诺——浪漫式爱情 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友谊之爱 只有激情和性承诺,没有亲密——愚昧的爱 亲密+激情+承诺=完整的爱 c.吸引的七个要点 三大要素——距离远近/相似性/熟悉程度 四点变量——能力/外貌/态度改变/情绪唤醒

能力——出丑效应:瑕疵会让人显得更加有魅力,但仅限于非常有能力的强人 外貌——外表是决定能否第二次约会的核心因素,影响所接受信息的重视程度

态度改变——增益效应/损耗效应:对你不好的人慢慢对你好;对你好的人不再如往常一样 情绪唤醒——错误归因/错误引导:被某些不甚明显的环境因素所导致的错误看法

十、进化

a.将进化论用于心理解释的几个误区

做事情的动机:进化论层面的解读vs日常生活层面的解读 对事实的理解:适应性的结果vs进化的副产品 b.进化论on心理学

解释意识、逻辑、道德的根源 在与生俱来和后天习得之间进行分辨 解释群体间的差异 解释人类本性和本能

c.由“直接推断”起作用的四个例子

问题效应: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答复取决于问题选项的框架 忽视基础概率:忽视背景信息而进行猜测 可能性偏见:过高估计影响较为显著的比例水平确认偏见:沃森选择实验,正反选择确认

十一、情感 a.情感

帮助人们设定目标、分清主次

没有情感的支撑,理性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b.面部表情:微笑的普遍性

多种微笑:礼节性微笑&真心微笑&腼腆微笑——差别在于眼部 情感感染:类似于微笑,许多情绪都具有传染性 c.恐惧:

恐惧是一种非社交性情感

自然恐惧的对象多是祖先环境中可怕的事物,通过遗传被后代继承下来 d.社交性情感:亲属情感/非亲属情感

亲属情感的利他主义来源:进化生物学认为,生物/基因的目标是繁衍后代而非独自生存 认定为可爱的标准:大前额、小鼻子、胖脸颊、大眼睛——成年人的婴儿脸偏爱

十二、情感

a.亲属情感的进化论解读

父母对儿女的感情:出于保护基因的原因对子女进行照顾

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子女对父母产生依赖——食物/安抚(其中,得到安抚的感情更加强烈)b.非亲属情感

动物:分享越多受益越多+作弊检测机制 囚徒困境:最佳的选择方式是以善开始,之后投桃报李

最后通牒:基于理性人模型有效工作,但人并非完全理性,非理性有时会带来优势 情绪的文化差异:暴力声望重要性与男性荣誉文化之间的联系

十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a.性格上的差异:与人接触的总体方式 可信度+有效性;五大维度:O C E A N Openness to experience 开放(vs封闭)Conscientiousness 尽责(vs不认真可靠)Extroversion 外向(vs内向)Agreeable 随和(vs粗鲁自私)Neuroticism 神经(vs稳定)b.智力上的差异:

抽象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记忆力/心理速度/语言/数学/创造力

现代智力测试:取100作为平均成绩的正态分布(弗林效应——智力测验的成绩越来越好)c.差异的原因 遗传 共享环境 非共享环境

d.行为遗传学的两大结论

基因对于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有影响,占比30%-80% 非共享环境构成了影响的其他比例,占比20%-70%

十四、性别差异 a.亲本投资理论

解释了雄雌性的体型大小差异 解释了男女匿名性行为的喜好 b.漂亮外表:年轻/健康 人类天生喜欢均衡

女性在排卵期喜欢肌肉男,非排卵期喜欢娃娃脸 c.男女差异

暴力差异:性别认同增强了群体差异 同情心差异:睾丸酮决定了男性的攻击性 社交差异:由于暴力倾向较低,女性更擅长交流

d.异性恋vs同性恋(为什么违背自然选择的同性基因会被遗留下来)男:约98% 女:约96%

十五、道德

a.道德感的进化论成因解释

亲缘选择(基于基因的有效保存)+ 非亲缘合作(基于基因的利他主义)b.同理心(Empathy)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程度有差异:精神疾病患者有先天性同理心缺失 c.内群体与外群体(Membership)道德感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不同的群体。对待不同的群体会有道德指标差异。

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方法——更高的共同目标。d.道德判断

道德的文化差异如何产生?——三种不同的道德观 自主的道德观——自由、平等、权利 团体的道德观——等级、责任、义务 神性的价值观——纯洁、污染、原罪

除此以外,道德直觉会在人的道德判断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e.善与恶 恶的动力:

去个性化——加入团队,接受权威,匿名实施,从而减少自己的责任 不把人当人——把人当做数字、物体或者厌恶的事物 善的动力:联系和相互依赖 + 换位思考

十六、社会心理学:看待自我和看待他人 a.看待自我的几个发现

认为他人在注意你:焦点效应(认为自己是他人关注的焦点)+透明度效应(认为自己的心思容易被看透)认为自己很棒:沃博艮湖效应(感觉自己的能力在平均水平之上)

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合理的:认知失调理论(矛盾的思想会让人说服和调节自己,去除不舒服的感觉——招募的志愿者会更卖力工作)b.看待自我和看待他人 差异:对自我放大,对他人简化

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倾向于对个人的人格特质过分归因,而对情境因素归因不足 c.看待他人

喜欢的理由:邻近性(纯粹接触效应——自己喜欢镜像中的样子,而朋友喜欢照片中的样子);相似性(某种程度上受邻近性的影响,但不等同于邻近性);外表好看(马太效应)

十七、印象、偏见、睡眠和笑 a.印象

形成:第一印象+片刻解读

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自我实现预言 b.偏见

归纳失效:证实偏差 + 媒体偏见 + 潜意识 消除偏见: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努力 c.睡眠

阶段:安静睡眠,快速眼动睡眠 原因:保持健康

做梦:更可能是记忆系统的副产物 d.笑:未解之谜

交际性+感染性——社会属性 伪装攻击/集体攻击——预先知道攻击力量很弱 人为什么不能进行自我戏弄?——没有惊奇+刺激抑制

十八、临床心理学 a.正常与异常

没有生物性向测试,只能通过行为标准来判断(主观)行为标准的判断受社会文化准则、性别、情境等因素的影响

行为特征:痛苦(造成自己或他人痛苦)、机能失调(无法正常生活)、异常 b.诊断标准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抑郁:女性22%vs男性13%;双相障碍:1% 单相障碍:抑郁症;双相障碍:狂躁症和抑郁症交替出现

抑郁标准:兴趣缺失;体重剧变;睡眠障碍;运动迟缓;过分自责;注意力下降(持续两周以上)狂躁标准:过分亢奋;缺少耐心;易怒;睡眠减少;自我感觉良好(兴奋持续一周以上)c.原因与治疗

原因:基因和压力的共同作用(单胺类神经递质:血清素、多巴胺、去肾上腺素)

药物治疗:增强神经递质的运作技能——Tricyclics(三环抗抑郁剂,副作用过大);Prozac(百忧解,副作用更少);锂(双相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鉴别负面想法的主题,深入探讨这些主题,挑战合理思维,改变外在环境——建立处理和预防机制

人际疗法:专注于过去

十九、精神疾病 a.精神分裂——1% 精神分裂患者不存在多重人格,问题在于与现实脱离

症状:幻觉(如幻听);妄想;胡说八道;动作混乱;情感缺失 表现:患者不能将思维和感知联系在一起,并失去社交联系 原因:遗传和环境 b.焦虑

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和强迫症(反复检查和清洗)c.人格分裂 解离性失忆症 心因性失忆症

解离性人格疾患:《一级恐惧》

人格障碍:偏执型、自恋型、依赖型、反社会型„„ d.治疗效果

单相障碍:有效的治疗方式是认知行为治疗和抗抑郁药 双相障碍: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抗抑郁药 焦虑症:有效的治疗方式是认知行为治疗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融入社交,获得支持,而且有信心的治疗相当于自我实现预言

二十、幸福

a.有关幸福的三个事实

幸福水平是固定的——周围环境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并不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人都会适应和习惯 幸福是相对的——

心理健康导论 篇5

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的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

——斯宾塞

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一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一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一个迷惘的人。心理健康教育教你做一个快乐的人,健康的人,自知的人!

人们在日常生活对心理疾病重视不够,一些人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或是因缺乏知识而任其发展,或是出于偏见而掩盖回避问题,片面的健康观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因此,要重视心理健康,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第一节 心理健康——大学生成功发展的必备素质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不良情绪易于引发生理疾病和“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癌症等。巴甫洛夫说:一切沉重顽固的焦虑和忧郁足以给各种疾病打开大门。

不良情绪易于导致心理障碍。过度的或长期的不良情绪会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易于引发生理疾病和“心身疾病”,导致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严重者会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案例

这些血淋淋的校园恶性事件告诉我们什么?!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关注: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郁闷”、“变态”成为学生们的口头禅。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在校大学生中存在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情感障碍、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你的心理健康吗? 你有这些情况吗: 你经常焦虑吗? 你有恐惧感吗? 你有压力感吗? 你有无力感吗?

你感觉到人际关系问题吗?

你会经常走神吗?

你经常为生活中的事情烦恼吗?

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现代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拥有开创、自信、进取、合作精神,使个体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二)变革社会要求人才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社会的迅速变革,每个人都会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迎接挑战,战胜压力,要不断调调个人心理,使之与环境相适应。大学生要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当一个人拥有自信,情绪积极乐观、意志品质坚强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当一个人处于自卑、愤怒、抑郁、焦虑、紧张等消极状态时,人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就会下降,从而限制自己潜能的发挥。

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对人的智力发展和成就的取得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反,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性格存有明显缺陷的人,在事业上也往往到处碰壁,其智能的发展亦同样会受到阻抑。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

一、心理健康及其评定标准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拥有一个积极、自信、乐观、平和的心态,能够促进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能够促进个人潜能的开发,能够赢取人生的成功。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1、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能与他人合作,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3、能够恰当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使自己基本上能够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

4、独立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做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5、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承受挫折

6、热爱生活和学习,能在生活和学习种获得幸福感

7、在学习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有创新能力

8、人格完善和谐

9、智力正常(IQ>80)

10、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智力正常。这是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并且能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二,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适度。

第三,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第四,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拥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

第五,意志健全。意志是推动人们采取各种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具体表现为,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有较强的挫折承受力和自制力,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第六,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 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第七、社会适应良好。良好的社会适应是指一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刺激能作出恰当正常的反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较快地适应自己所处的各种环境;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能妥善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第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应具有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人自身因素等  遗传因素

人的某些心理障碍或疾病与遗传因素相关 例如:

多动症儿童的亲属有类似病史的占10%左右 先天愚型的人就是第21对染色体多了一个而引起的

染色体畸变,即男性的染色体比正常的XY多了一个Y染色体,或者女性的染色体多了一个X,这种人不仅智力落后,而且具有极强的攻击性

母亲患精神分裂症者,子女患病可能性是正常人的7.2倍 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指人的身体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点

首先、母亲孕期身体有病、情绪不好或者营养不良,可能影响胎儿的生理发育,并进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展。例如:

孕妇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机能不足,可使新生儿得痴呆症;

孕期有高血压或贫血等病史的人,孩子出生后患多动症的可能性比较大;

母亲分娩过程异常,如早产、难产、窒息等情况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教育因素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因素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期望、父母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榜样作用等,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影响。

例如:

专横型教育方式导致子女孤僻、冷漠、多疑、易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

溺爱与放纵容易使子女过分依赖成人,缺乏独立生活的信心和能力,不能勇敢面对困难和承受挫折,容易产生神经症

美国对单亲家庭中的儿童身心健康调查显示:14%的离婚家庭儿童在过去一年曾有过心理困扰,13%的儿童曾为此咨询过专业人员。缺损家庭的男孩攻击性较强,女孩则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苦恼。

(二)学校环境

学校办学的人文精神、学术思想、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学校处理学生事件的态度和方法、学校领导与教师的精神风貌与教学方法等都构成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与风光,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心理健康。

(三)社会环境

社会教育,我国社会教育的渠道和内容极为广泛,像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术报告、文艺演出、网络等,都起着社会教育的作用。还有,社会风气,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潜在因素。 个人的主观因素

个人的自我意识,人格特点,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事物认知的态度等,都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例如:

在同样的环境中,面对同样的困难和挫折,有的人能始终保持乐观心态,斗志昂扬,沉着应对,最终克服困难,夺取了胜利。而有的人则心灰意冷,恐惧退缩,乃至一事无成,悔恨终生。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咨询 一、什么是心理咨询 一般认为,心理咨询就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或者说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发面出现的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广义上来讲,心理咨询包括心理治疗,有时将心理检查,心理测验也列入心理咨询的范畴。狭义上来讲,心理咨询不包括心理治疗,心理检查和心理测量,只限于咨访双方通过面谈,书信和电话等手段向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或咨询的过程。通常谈的心理咨询,一般指狭义的心理咨询。二、心理咨询的基本特征

第一,心理咨询解决的是来访者心理或者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帮助他们处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第二,心理咨询是一种职业化的助人行为,而不是一般的帮助活动。即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心理上为来访者提供帮助,而不是一般的谈心交流。

第三,心理咨询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使来访者有安全感,很好的接受咨询员的帮助。

第四,咨询是一种学习和人格成长的过程。

第五,心理咨询是来访者的自愿行为。三、心理咨询的原则与形式 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1、理解支持原则

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有利于来访者获得自我成长的勇气和力量。

2、保密性原则

这是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是对来访者人权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3、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

心理咨询的任务在于启发来访者发挥潜能并促进其成长,而不是包办代替的进行解释和指导。

4、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

学校的心理咨询不仅应重视来访学生的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重视咨询过程中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防患于未然。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

1、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 直接咨询——对来访者直接进行咨询

间接咨询——对来访的教师,家长和管理人员所反映的当时学生的心理问 题进行咨询

2、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 个别咨询——单个来访者

小组咨询——同类问题的求助者组成小组

3、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和现场咨询

第四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2)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3)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4)与择业,求职有关的心理问题

(5)其他:如家庭关系,经济问题,考研,出国留学,闲暇生活,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困惑或苦恼。

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分类详细讲解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

(一)心理障碍的概念

心理障碍,亦称“精神障碍”、“心理失常”,指心理、行为显著偏离正常,是以精神性症状、社会功能下降和本人感到精神痛苦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二)心理障碍的类型

心理障碍分为三类:精神病、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和其他非精神病心理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三、“灰色区”理论

心理健康的水准分为五个等级:

一般心理健康水准、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准、极端心理健康水准、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准、严重心理疾患

四、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治疗

(一)神经衰弱的治疗与调适 案例:某大一学生,入学以来,生活态度消极,情绪不稳定。由于他来自贫苦山区,生活困难,只能依靠贷款维持基本的学习和生活。常常因生活习惯,经济方面的原因受到同学的嘲笑,情绪低落,不能安心学习,但是又害怕辜负亲人的期望。于是出现了苦闷,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晚上睡觉困难,白天头痛,头昏,患上了神经衰弱。

 特点:易于兴奋和易于疲劳或衰竭,伴有头昏,头痛及睡眠困难为主要特点的神经症。

 诱因:长期高度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消极的情绪体验、生活的无规律等因素诱发。

 常见症状:神经兴奋性增高、神经衰弱性增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和疑病等。 治疗:

1、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调适

正确认识产生原因,树立信心,合理安排学习、工作、生活,锻炼身体

2、必要时给以药物或者理疗  治愈效果:

神经衰弱属于较轻的一种神经症,没有不良后果,治愈效果非常好。

(二)强迫症的治疗和调试

案例:某高校学生,观看交通事故展览受惊吓后出现多虑,担心父亲及家人被车撞到,反复考虑这个问题,明知父亲不会被车撞到,但控制不住的想“会”还是“不会”,无休止的想,没有解脱的时候;病情逐渐加重,担心口袋里的东西会掉,担心暖水瓶,高压锅会爆炸,反复检查自己的书包,觉得自己的嘴巴有些向外突,并到医院做了矫正,又反复检查自己的牙齿是向外突了还是与原来一样,经常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照镜子;称自己的大脑没有休息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感到焦虑不安,情绪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感到十分痛苦,迫切要求治疗。

(二)强迫症的治疗和调试

 概述:强迫症是“强迫性神经症”的简称,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特征的神经机能障碍。多在一定的精神因素作用下发病,或病前有躯体疾病,过度疲劳或身体衰弱等,从而造成神经系统功能减退而发病。 特点: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凡事爱钻牛角尖

 表现:患者能意识到这种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但不能为自己主观控制;患者为这些症状苦恼不安;表现为有强迫观念,强迫动作或者强迫意向

 治疗:心理调适+药物治疗

可运用精神分析疗法,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和森田疗法等  治愈效果:一般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

(三)疑病症的治疗和调试  案例:

 概述:疑病症也称“疑病性神经症”,是以过分关注自身健康,不切实际的解释自己躯体或感觉的异常,并深信自己有严重疾病而表现出恐惧不安为特点的一种神经症

 特点及表现:谨慎、敏感、多疑而且主观,对自己的健康要求十全十美。对体内轻微的不适表现出高度的敏感、紧张和恐慌,并努力寻找造成不适的原因。 治疗与调试方法:

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一般采取认知疗法或森田疗法

 治愈效果:通过治疗与调试,都能认识到病症的实质,改变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重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生活中。

(四)抑郁症的治疗和调试

 案例: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 概述:抑郁症也称“抑郁性神经症”,属于神经症的一种,该病是一种以抑郁性感情作为突出表现,同时又具有神经性症状的心理疾患。 特点及表现: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无明显的运动型抑制,幻觉,妄想以及思维和行为紊乱等精神病症特征,生活能力未受到严重影响。 治疗与调试方法:

心理治疗+抗抑郁药物

可采用认知疗法,森田疗法等。加强体育锻炼  治愈效果: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可以在三个月之内恢复健康。

(五)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和调试  案例  概述:

神经性厌食症(也称神经性食欲障碍)属于心身疾病的一种,多发生在青少年女性中。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长期不愿进食,自愿饥饿和体重明显减轻的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特点及表现:

患者大多比较幼稚和不成熟。常表现为胆怯,保守,偏食,疑病,焦虑等,有的可能有强迫性格和内向性格。或者多认为自己过胖,形体不苗条。也有患者因为环境或家庭发生变化,情绪低落,食欲下降,甚至拒绝吃饭。 治疗与调试方法:

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适当辅以药物

多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相结合  治愈效果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经过心理调适和一定的药物治疗,大多能够治愈。

五、自杀的危机干预

 世界卫生组织对自杀的定义为:

自杀是一个人有意识的企图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是人类心理,家庭,社会生活,人际关系,身体与精神等诸多因素综合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病。

 涂尔干将自杀分为四种类型:利他性自杀、自我性自杀、失调性自杀、宿命性自杀

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

与学习有关的问题

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 与家庭和感情有关的问题

与心理和生理疾患有关的问题

所谓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之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危机干预的途径: 第一、依靠非专业人员

首先是企图自杀者的家人、同学、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其次是班主任、辅导员的帮助 第二、专业人员的疏导和预防  避免危机干预的误区: 比如: 自杀没有规律

宣称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一般人不会有自杀的想法

所有自杀的人都是精神异常者

自杀危机改善后就不会再有问题等

六、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  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

心理暗示法

音乐调节法

自我宣泄法

(一)充分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

1、大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价

既不能自轻自贱、自惭自卑,也不能自骄自傲、自我中心,自尊、自信、自立、自制、自强、自爱。

2、不盲目与人他人比较,善于保持心理平衡

欣赏自己的独特性,同他人比较的标准恰当。

3、有适当的抱负水平,保持合理的期望

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目标,注重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

(二)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

1、尊重他人,真诚与人交往。

2、宽容他人,善解人意。

3、主动与人交往。

(三)学会管理和调整情绪

1、建立理性的认知方式。

2、学会以适当的方式管理情绪。

3、丰富个人生活,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

(四)培养个人的自立能力

1、生活上能够独立管理自己

2、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五)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2、勤于锻炼身体;

3、饮食健康,保持充足的营养;

护理学导论总复习 篇6

重男轻女、宗教改革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使护理事业落入了长达200年的黑暗时期。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概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护理学向正规的科学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2)著书立说

(3)致力于创办护士学校:1860年在英国伦敦的圣马多医院开办了全世界第一所护士学校,命为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

(4)创立了一整套护理制度

(5)其他方面:强调了护理理论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要去平等对待每位病人,不分信仰、种族、贫富,给病人平等的护理:注重了护士的训练及资历要求。

护理的概念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以疾病为中心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

(二)以病人为中心阶段(20世纪40-70年代)

(三)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WHO提出了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影响健康的因素

① 生物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环境因素④行为与生活方式⑤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A型行为模式---冠心病,称为冠心病易发性行为,C型行为模式---肿瘤,称为肿瘤易发性行为

疾病: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从护理角度上讲,疾病是一个人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受损的综合表现,是无数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作用的复杂结果。包括自我概念改变和生活方式改变。

健康与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健康与疾病是相对的,很难找到界限,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健康与疾病在同一个体上可以并存

患病后病人的心理反应①焦虑和恐惧②猜疑心加重③依赖性增强④自尊心增强⑤主观感觉异常⑥情绪不稳定⑦孤独感⑧习惯性心理⑨害羞和罪恶感⑩心理性休克和反常行为 病人角色的四个特征:

① 免除或减轻正常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② 病人对其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有权接受帮助。③ 病人有恢复健康的义务 ④ 病人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

角色行为冲突:指病人角色与其承担的其他社会角色发生冲突,表现为患病后,无法从正常的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且焦虑、愤怒、茫然、烦躁或悲伤等情绪反应。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采取各种措施消除或控制致病因素,从而预防疾病发生。例如控制体重、婚前检查、预防接种、开展健康教育及做好职业防护。

初级卫生保健的意义:指人们所能得到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包括疾病预防、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及康复服务。中国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一)卫生服务体系

(二)卫生保障体系

(三)卫生监督与执法体系

二级预防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慢性病应以二级预防为重点。

成长需要包括:自我实现需要、审美需要、求和需要。基本需要包括:尊重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需要的层次越高,其满足方式和程度的个体差异性越大。

护理界普遍认为关怀的含义①关怀是人的本质,②关怀是道德规范,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保护、促进及保留人类的尊严。③关怀是一种情感的自然表达方式。④关怀是一种人际间的安慰等技巧达到治疗目的。

人互动,可提供人性化护理并能深化整体护理。⑤关怀是一种治疗行为,应用倾听、触摸、际关系的渐进性:人际关系会随着人们共同生活的历程按照一定的规律产生和发展,人际交往有一定的程序,如个体与他人初次接触便询问对方隐私问题,就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安甚至反感。

表面接触状态:指一方或双方受对方的吸引,主动接触对方,通过直接接触形成表面接触的人际关系联结,但尚无任何情感卷入。

护患关系的特征1.工作关系2.以病人为中心的关系3.多方位关系4.短暂关系 技术性关系:是护患关系的基础,是维护患关系的纽带。

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一)主动-被动型

(二)指导-合作型

(三)共同参与型

合作信任期:护患双方在初步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开始护患合作,是护患关系最重要的阶段。人际沟通的意义

1.信息沟通的功能2.心理保健的功能3.自我认识的功能4.建立及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5.改变知识结构、态度及能力的功能。

反馈:有利于了解信息是否准确地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以及信息的意义是否被准确地理解。事务性沟通:是沟通的双方简单地陈述个人的实际情况,是一种纯工作性质的沟通,目的是将准确地传递给对方。

自我暴露:指个体在自愿的情形下,将纯属于个人的、重要的、真实的内心所隐藏的一切向他人吐露的历程。虚假或不恰当的保证:当病人表示对病情、治疗或护理害怕或焦急时,护士为了使病人“振作起来,”在没有明确的事实支持的情况下说出一些肤浅的宽心话,向病人做出虚假的保证。生长

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以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如身高、体重、骨密度、牙齿结构的变化。生长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顺序性①由上到下②由近到远③由粗到细④由简单到复杂⑤由低级到高级。

(二)阶段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五)普遍性与特殊性

生长于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个人因素 潜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原动力。

对幼儿期的自主性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是父母。青年期的发展危机是 亲密对孤独

压力

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从刺激、认知评价及反应三个环节。

社会性压力源:重大生活变故包括亲人故去、失业、结婚或离婚等。

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席尔提出了著名的“压力与适应学说”故称为压力理论之父。

适应的层次

(一)生理适应

(二)心理适应 心理反应包括①感知混乱②判断失误③思维迟钝④非现实性想象⑤行为失控⑥自我评价丧失

情绪反应包括①焦虑②恐惧③抑郁④愤怒⑤敌意⑥自怜

(三)社会文化适应

(四)技术性适应

心理适应

①否认 ②投射 ③退化:是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短暂脱离现实、恢复早年幼稚的倒退性行为,以应对现实并满足自己的需要及欲望 ④幻想 ⑤合理化 ⑥反向形成 ⑦转移 ⑧潜移 ⑩压抑 11补偿 12幽默 13升华

加快教育的通俗性:健康教育应采用学习者易于接受教育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过多地使用医学术语。

知-信-行模式

将人类的行为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该理论认为知识是行为改变 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健康教育的程序

(一)评估

(二)设立目标

(三)制定计划

(四)实施计划

(五)效果评价

临终:无论何种原因所造成的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将要走向终点的状态,为临终状态。

临终关怀:是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包括医疗、护理以及其他健康服务在内的全面照护,以满足病人及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的需要,增强人们对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其目的是是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能够舒适、无痛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能同时维护家属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照顾,尊重病人的权利和尊严。(关怀对象包括病人及家属,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库伯勒·罗斯博士的个人死亡心理分析

(1)否认期:多数病人在得知自己面临死亡时,其最初的心理反应多为否认(2)愤怒期(3)磋商期(4)沮丧期(5)接受期

卫生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2.民事责任 3.刑事责任

医疗事故:是经过考核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承认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医疗场所和活动范围有一定的规定。六种情况不属于医疗事故:①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危重病人生命而采取的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了不良后果 ②在医疗活动中由病人病情异常或病人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③在现有的医学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④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⑤因病人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⑥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病人死亡、重度残疾的

护士在执行医嘱过程中对医嘱的内容怀疑时,正确做法是向开医嘱的医生求证医嘱的准确性。因抢救病人,未能及时书写病例的,在抢救结束6小时及时补记,并就此情况加以说明。若病人或其法定的监护人执意要求出院,则应该让病人或其法定监护人在自动出院一栏上签字,同时做好护理记录。

安乐死在我国没有法律依据,护士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对病人实施安乐死。

心理学专业课程导论 篇7

案例教学 (Case Study) 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在1870年创立[1]。案例教学是指老师根据教学目的, 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 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积极讨论等形式, 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

1 案例教学的过程

1.1 案例准备

1.1.1 教师准备案例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首先教师要收集案例。案例可以取之于实践, 高校护理教师要经常到临床工作, 在工作中总结记录典型案例;其次可以从医学杂志和网络中收集相关病例, 同时还可以加强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交流, 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 学生特点准备适当的案例。学生相关临床课程知识学习较少、尚未接触临床, 缺乏临床经验, 案例应该典型, 有代表性。

1.1.2 学生准备案例

教师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 课余时间查阅相关图书资料, 根据自己已有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2 案例运用

教师应抓住最佳时机来展示案例。

1.2.1 应用案例导入新课

展示案例作为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护理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上课时首先展示案例, 指明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将案例以文字形式展示给学生, 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案例图片或影像资料, 引入新课, 直观性和多样化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又可以在上课开始就抓住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这类案例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讲自理理论时给出案例, 患者, 17岁, 高中学生。昨日因猛烈摔倒, 导致左侧小腿骨折而急诊入院手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体温37.9℃, 血压120/75 mm Hg, 术后伤口敷料干燥, 患者自述伤口疼痛, 担心预后, 睡眠欠佳。遵医嘱静脉补液每日2 000 ml, 青霉素800 U静脉滴注。请分析患者有哪些自理需要?如何满足患者的需要?

1.2.2 课中适时导入案例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穿插案例, 将鲜活生动的临床场景呈现给学生, 使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鲜活、生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3 讨论案例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理论讲解结束后, 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 精选病例, 巧妙设计问题, 让学生们思考并可相互讨论。通常将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8~10人, 首先组内成员讨论, 其中一人为小组中心发言人, 充分表达本组的分析、见解和结论, 代表本组进行组间讨论, 小组成员轮流做中心发言人。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讨论结束时, 进行提问, 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回答,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评价, 给出正确答案。

1.2.4 课后病例分析练习

每次授课结束布置案例作业, 作业也可以是此次课前提供的案例, 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 灵活的思维分析能力, 正确的判断能力, 查阅资料, 综合分析, 自己独立完成。学生们完成后交到教师进行批改。通过批改作业, 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老师将批改作业的情况, 反馈给学生, 肯定学生们的学习成绩, 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体验成功的喜悦, 同时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更加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007级护理大专学生, 均为高中毕业生, 根据入校成绩在相同分数段内随机分配为4个教学班, 抽出2个班为实验组, 2个班为对照组, 共280人, 其中实验组142, 女生132人, 男生10人;对照组138人, 女生130人, 男生8人。

2.2 方法

两组使用相同教材, 相同教师, 相同考试内容, 题型为病例分析题。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学期末进行病例分析题的专项考试, 对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对实验进行问卷调查。

2.3 结果

见表1、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体会

3.1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案例教学模式提倡的是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2]。采用案例教学法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护理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护理教学能力, 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法, 可以促进每一位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 分享他人成长的经验, 积累反思的素材, 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还促使教师定期进行临床工作, 不断地从实际中总结适宜教学的案例, 并及时更新护理学的教学内容, 从而使护理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 不断提高护理教师的教学水平[3]。

3.2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 而案例教学法是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的, 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 另一个是学生向教师请教问题。在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进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案例教学法加强了师生交流, 活跃了课堂气氛, 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4]。

3.3 案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案例教学法将学生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一个或数个典型生动的案例中, 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 拉近学生与护士岗位的距离,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地位, 可以培养学生在特定情景中作出决策、解除困境的能力, 同时增强学生对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自信。

3.4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案例, 使护生感受到与患者的特殊情感体验及移情理解, 真切地感受到患者的处境, 愿意接受并喜欢护理专业, 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5]。案例教学法改变了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法,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6]。课前或课后的案例分析促使学生自己查阅学习相关资料独立解决问题, 通过自学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会查阅教材和指定参考书或影像资料,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钻研归纳分析的能力。

3.5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护理患者过程中, 护士常利用和患者之间互动关系来协助患者达到健康的目标, 而沟通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而传统教学法不注重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参加就业招聘时, 因口头表达能力差、心理素质差, 而无法通过用人单位的面试, 错失就业机会。在案例的小组讨论中, 每位成员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 与他人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都有训练语言表达的机会,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培养了愿意与人合作、与人交往的态度, 学生的沟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摘要:护理学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掌握, 同时护理学导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而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见习机会较少, 理论脱离实际, 实习期间学生也只是机械性执行带教老师委派的护理操作任务, 学生缺乏运用护理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尽早接触临床, 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案例。本文介绍了案例教学法, 探讨了该教学方法在护理学导论中的应用、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护理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馨.创建案例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发展, 2008, (6) :55-56.

[2]高鹏, 杨晓, 李霞.护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家庭护士, 2007, 5 (7B) :78-80.

[3]白风英.《妇产科学》与案例教学[J].青海医药杂志, 1996, 26 (6) :9.

[4]孙家玉, 杨玉萍, 郝青林.以临床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在课堂讲授中的应用[J].云南高教研究, 1995, (4) :42-43.

[5]陆莉.护理大专生职业认同感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4) :40-41.

《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序 篇8

“文学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学生因此能有机会获得一种文学的生活,一种诗性智慧。”书的题记耐人寻味。众所周知,学生求学多以书为精神的导师、生活的伙伴,从书中吮吸知识、吮吸智慧、吮吸精神养料,以滋养自己的成长。但须知,“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者尔”。苏轼的这段话告知我们,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穷尽书籍,要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来读。学生所学课程甚多,但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他们的“所欲”。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作品的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简言之,就是情感的评价。感觉、感情、联想、想象、理解等等都是人的情感因素,人以自己的情感评价周围的生活,评价作品中的人和事、景和物,就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如悲与喜、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等,这就是审美所获得的体验。文学教学对学生审美体验的激发与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近文学,阅读文学作品,进入审美世界感悟、体验,就能获得“一种文学的生活,一种诗性智慧”。文学的最高价值,是对人类心灵的安抚。学生有了“文学的生活”,会不断增长“诗性智慧”,找到精神家园。人的情感滋润、想象力的丰富程度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同样看到诗人冯至《十四行诗集》中这样几行有名的诗句: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接触文学不多的人不是看不懂,就是认为不知所云,而有审美体验的人会感到生命是美丽的,要在这美的世界里不断发现生命的丰富与神秘。文学本就是情感的艺术形态,阅读时有情感的沟通、交流、共鸣,文字就活起来,就变成立体可感的丰富世界,让人想得很多很多。

文学教学对学生丰富心灵、发展智力、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的熏陶感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语文教学中对它的认识与实践有明显的差距。除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汉语与文学分编教材时,文学列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外,较长时期语文只讲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教学文体。即使是小说,也当作记叙文在教,讲述记叙文六要素,尤其是在小学与初中阶段,高中略好一些。是否对学生进行文学教学,常受制于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文学素养,如果我们既无明确的要求,又无恰当的检测,效果可想而知。有一个阶段特别强调“语文课不能上成文学课”,说“语文课就是教语文,教语言文字”。语文学科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担当哪些功能?教材观、教法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等等,到目前在学理上达成共识的还不多。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盲目,语文教学中出现种种乱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当今,文学教育虽逐步恢复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有地位,但由于以往几经折腾,文学和文章混同,文学阅读和文章阅读混淆,文学写作和文章写作不分,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不以为意了。

教学的有效性虽受众多因素制约,但正确的教学理念,课程的准确定位,无疑十分重要。指导思想清晰,实践才会有理有序。《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的出版正适应澄清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与文章模糊认识的需要,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自觉意识,增强文学教育的实践能力,恩泽莘莘学子。该著作既从理论高度为课程定位进行阐述,又从语文教学实际情状出发,从课程层面和教材层面进行研究;既以批判的眼光辨识种种混淆,又提出建设性意见佐读者思考,阅读与写作、知识、“定篇”、活动均加以覆盖,显现了理论引领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结合。

《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定能引起课程研究专家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激发深入探讨的热情,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我相信。

上一篇:2024年安徽专升本考试的改革 自主招生下一篇:报建流程及需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