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推荐8篇)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 篇1

1.前言

目前我国大学按照培养学生方式的特点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高校。其中应用型高校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新型本科教育方式。应用型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选择性的培养以生产和管理为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因此要始终进行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改革。

2.高校体育课程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在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载体,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高校中的体育课程变得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观念的滞后,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培养,以盲目增加负荷强度来促进学生体质增长的问题。这种观念不利于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限制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合理,对学生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教学目标虽然写在了教学目标中,但是内容空洞并没有实际的措施行动来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缺陷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育的实践练习和理论知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不能只侧重某一方面来教学。有些高校只注重体育的实践练习却忽视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有些高校正好相反,这都对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选修课”,但是却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们在选择课程时没有将学校的教学目标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而是根据课程的难易、自己的喜好来选课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评价也缺乏科学性,目前高校主流的体育教学评价只注重结果而忽视教学的过程。只关注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情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创新能力。

3.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措施

应用型高校与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可以向其借鉴相关方面的经验。为利于学生更好的满足未来职业的需求,应用型高校可以在常规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加入职业体能教学。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体能也促进了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根据各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进行针对性施教,可以提早使学生具有日后工作中所要求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使其养成自我保持身体素质的习惯。

3.1选修课与职业体能课相结合

高校中的体育选修课是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设置的,它目前是高校的一种重要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选择课程,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所以选修课设置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好坏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达到促进学生职业体能发展的目的,老师们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性的对体育选修课进行内容和结构的优化。在研究课程体系的改革时要注意体育选修课与职业体能课互相结合,既要通过选修课来传授各项专业知识也要通过职业体能课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2建设课外体育俱乐部

由于学校的普通体育课程容易受到天气和场地的影响,而且上课的时间有限,单纯依靠上课来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而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体育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是一种增大对运动爱好的重要方式之一。开设各种俱乐部如健美操俱乐部、轮滑俱乐部等,借助课外时间让学生自主去提高自身体能素质,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职业体能。

3.3开设体育保健课程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以此为指导来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和职业体能训练,可以预防运动性损伤并且改善疲劳的亚健康状态。人体体质、健康教育、体育运动过程等是体育保健过程的教学内容,体育保健课程是一门综合应用的学科。通过学习体育保健课程可以很好的了解相关知识以及基本的技能。

3.4以本校课程为基础创建信息平台

在学校教学课程安排中通常每学期会安排两到四节体育理论课让学生了解下相关体育锻炼知识以及相关职业病防治知识,但是通常场地、时间和老师的限制条件比较大,通常结果和预期相差较大。解决这个问题的比较好的方法是可以本校的课程为基础创建教学信息平台,并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其中可以包括体育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体育保健知识以及相关职业病以及疲劳的改善方式等。

4.结束语

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的加强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以及职业体能的训练,让学生的体质进一步的提高,防止出现运动性损伤,让学生可以改变目前经常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和消除疲劳,并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心里健康发展。在进行保健、健身课程的选择的时候应该以岗位需求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和突出体育保健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倪莉,宋晓芬,崔丙刚.职业体能视角下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6):31-34.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 篇2

国家教育部于2009 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研究生扩招工作的文件,在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属于一个重大转折,同时说明了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层次也在逐渐提高。由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了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工作,旨在为国家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中重点突出的特色,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能体现应用型特征的当属实践培养环节,因此,实践培养环节对提高研究生人才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

2 体育专业应用型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1 教学实践课程设置较少

教学实践课程设置较少的问题普遍存在于高校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相对于学术型体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来说,应用型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体育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设置过少和缺乏体育技能训练必然会影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高校体育技能训练课程设置过少,以及体育知识教学课程不足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优秀体育教师的培养。

2. 2 专业实践时间过于短暂

目前,我国针对体育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培养计划是2 ~4 年,而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为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计划中仅有18 周的专业实践时间,在这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根本无法达成培养目标。虽然有些高校设置的专业实践时间长达1 年,但只有少部分时间由学校组织进行实践,其余时间全部由学生自己支配。据调查研究,学生在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里很难完成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应该将学生的实践时间进行统一安排,使学生在真正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良好效果。

2. 3 专业实践内容有待完善

应用型体育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一是体育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教育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是通识性知识的应用能力。虽然这些知识在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有所涉及,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离不开专业实践活动,因此,专业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体育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包括体育教学能力、组织竞赛能力、课外指导能力和体育技能训练能力等; 教育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职业认知能力等; 通识性知识应用能力包括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英语语言能力等。同时,在专业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为就业拓展渠道。

2. 4 实践评价体系有待健全

应用型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尤其是教师组织教学实践的能力、语言讲授水平、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创新意识,以及与学生的相处关系等,都缺乏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虽然部分高校对专业实践活动设置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包括实践成果展示、科研项目报告、实践技能展示等,但这些评价标准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具体实践成绩,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作为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因此,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必须健全质量评价体系,阶段性评价结果比实践结束后的最终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3 体育专业应用型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设想

3. 1 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应用型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课程过少的问题,高校应该积极从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角度出发,以增设实践课程为主要方向,同时加大实践课程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比例。例如,高校可以将体育口令指导课程纳入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课程; 增设体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 提高体育教材教学课程的学分; 重新学习球类项目、田径项目和健美操项目的运动技能等。学生只有深入透彻地掌握体育实践知识,才能在专业实践中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最终胜任实际工作。

3. 2 丰富实践内容

专业实践必须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应用性时间培养,就需要对体育教学实践模式进行不断完善和改变。其中,尽可能丰富专业实践环节中的实践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高校教师要将专业实践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另一种途径,学生通过专业实践活动能学到很多课堂理论知识中没有涉及的内容,还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用于实践活动中,以达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经验的目的。高校组织开展的专业实践活动除了校内教学实践外,还应该向外延伸开展多元化社会实践活动。例如: 参与专业实践的研究生与所在实践学校的初中、高中学生友好关系的建立; 在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 义务向社区居民传授日常体育锻炼技能等,都应该纳入专业实践内容,只有不断完善和丰富专业实践内容,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体育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

3. 3 增加实践时间

18 周的专业实践时间肯定无法实现为社会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很多学生来到专业实践基地后,刚刚适应实际工作环境,专业实践活动也要结束了;专业实践指导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熟悉自己的研究生学生就要对其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专业实践基地的中学生由于频繁更换体育教师,学习过程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最终放弃了体育学习。因此,增加专业实践时间是解决研究生实践效果不佳的最好方法,可以使进行实践活动的研究生与实践基地的中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使中学生能够连续接受同一名体育教师的知识传授,从中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中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身应用体育专业知识的能力。

3. 4 建立体育教学方向实践质量评价体系

只有做到将学生专业实践成绩进行定量评价,才能保证专业实践环节质量评价的科学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高校可以将每年记录的学生专业实践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研究后找到改善专业实践效果的方法。同时,学生专业实践成绩的量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要向学生公开每个具体的专业实践环节量化分值,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实践之前能够注意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实践过程中,更有利于专业实践目标的达成。正是因为专业实践成绩的量化,更要求指导教师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学生专业实践情况进行评价,避免由于指导教师个人水平差异对学生专业实践的评价结果造成影响。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阐述了专业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希望高校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注重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专业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自身的体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尚春.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5):90-93.

[2]秦德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2):165-166,169.

[3]李翠.“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5(5):80-81.

[4]史传华.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15(6):553-554.

应用型高校教学文化构建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 教学文化建设    应用型高校    校园文化

一、教学文化:决定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内在的微观深层机制

目前,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正在逐步推进,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和地方院校致力于建设应用型高校。从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应用型高校发展历史与经验看,以及从我国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的实践层面考虑,建设和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必须充分学习吸收借鉴关于大学教学文化研究与实践的成果,着力建设符合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教学文化,作为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作为新兴起的应用型高校,高度重视教学文化建设在促进转型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教学功能的取向与教学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和价值追求一致[1]。高等教育正在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大学的分化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动机与意愿的分化,使得大学的教与学必须尽可能满足多样化需求。教学文化建设正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情况。学校办学定位的坚守与办学特色的彰显,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表现得最充分、最彻底。教学文化建设有利于应用型高校教学创新与改革纵深发展,教学改革最深层次的改革归根结底是教学文化的改革[2]。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教学文化建设。因为,教学文化是师生主要围绕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构建的关于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3]。而且,越来越多的实践与研究证明,大学文化建设如果不能深入教与学活动之中,就将停留在表层。高校教学文化建设最终决定高校发挥育人功能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二、重新定位: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文化图景

高校的分类发展依据是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的不同,与之相关的是,不同类型人才培养定位所构建的教学文化必然有所不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相应的教学文化为之提供支撑、营造氛围。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文化,应当具有其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的鲜明特征。

1.明确的实践探索文化。实践是应用的基础,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毫无疑问,应用型高校必须建立寓教于实践过程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的实践成效支撑高品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与教师不仅要清楚了解企业、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需求,而且要及时转化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早接受专业训练、掌握专业技能、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是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学生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的互动式讨论探索环节和不同专业学生共同解决技术问题的体验式、沉浸式等实践环节。

2.鲜明的团队合作文化。现代产业技术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基本上是采取团队协作方式进行的,合作教学应当成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一方面是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的校外协同,促进师生合作、学生合作和师(教师)师(工程师)合作,增强共同应对和解决技术问题的协同意识和能力。通过不断深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发展,使校内外多种实践教育方式系统化。另一方面突破学校内部的机制体制约束,跨越现有的学科界限,释放校内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从而实现结构创新,营造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并夯实协同创新的基础。首先,建立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师、课程共享机制,打破院系专业课程的壁垒。其次,探索与之相应的灵活的学分制管理制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优质教师、优质课程、优质教学。最后,建立跨专业的校内实训中心和场地、实验室、设施设备统筹调配和使用管理机制,提高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和多头管理。

3.显著的创新创业文化。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就业大多以本地为主,而且大多就职于小微企业或者自己创业,因此提高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服务教育教学的水准,让学生及时掌握创业用得上的技术,具备技术转化应用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大有裨益。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既统一又分离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不具备完全对应的关联性。学生的学习或者说学生的知识与技术来源,已经超出课堂,超出教师的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必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应把创业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设立“学生课外学术基金”和“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经常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素质和能力,逐步构建“成人成才、创业创新”的大学校园文化。

三、跨越障碍:应用型高校教学文化图景的构建

由于应用型高校建设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受办学条件及传统观念影响,建设符合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规范与要求的教学文化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需要寻找合理的实现路径。

1.促進科研与教学的积极互动。应用型高校应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应用型高校应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应用型教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学要符合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与培养规律,应当将具有很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与技术转化能力作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来源多样的高水准应用型教师队伍。还要建立以技术转化应用能力提高为导向的资源分配、利益调整机制,引导教师将科研重点转到通过校企合作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上,并激励教师努力探索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或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2.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一线教师要真正了解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与需求,转变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高校应该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

3.构建以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教学评价。首先,学生评价中应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成绩比重,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其次,建议学院和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考核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积极推广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滚动化考试等现代化的学生考核评价手段。高校既要扬弃原有的与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职业训练式教学观念,又要防止应用型高校以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当前重点要从关注学科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向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转变;充分考虑教学效果的社会评价,充分考虑工程教育规范化要求,不能只从教师自身和学科知识系统角度开展和评价教学;努力增加教学过程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这是应用型教学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四、结语

教学文化建设是应用型高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保证教学文化建设与其他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品质的提高,是高校在顶层设计时就应该注意的问题。应用型高校必须努力推动围绕高水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广君.论教学功能的当代取向—简论当代中国教学文化的应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7):84-89.

[2]肖正德.教学习惯的意蕴、特质与改变路向:教学文化变革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15-22.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 篇4

【摘要】为提高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文讨论了该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形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做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方面的探索,以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应用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本文对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企业管理课程分析

企业管理课程具有连续性,全面性,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1.延续性。像大多数管理课程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发展速度可以被描述为‘旧常”。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更应是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的改变而不断的发展,课程内容的设置就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延续。

2.综合性。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商业管理实际上是许多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中的跨学科学科。

3.实践性。这门学科实际上来自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

4.针对性。在商业管理实践中,必须为不同的产品和客户开发不同的生产,营销和物流计划。换句话说,没有通用的企业管理“模板”。

5.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企业管理是人、财、物的管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科学的补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艺术的运用是科学管理的补充和提高。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二是教学手段方面,相对比较陈旧,多采用教师课堂讲授,而忽略反转课堂等形式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2.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这是在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材建设跟不上现代企业的发展。

3.教师实践经验的匮乏。大部分高校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但缺乏企业的实际锻炼,因此在课程在实践性的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双语教学更是难以实现。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性。企业管理课程的考核方法大多是基于传统的闭卷考试。

三、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该课程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1.加强企业管理课程教材建设。企业管理课程教材建设应紧密结合现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乃至微型企业在管理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这有助于学生掌握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现代商业管理方法,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提高就业竞争力。教材应针对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需要,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可以包括现代企业与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商业决策,营销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企业技术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创新管理。将管理思想与管理

实践,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巩固理论和实践教材。

2.创新教学模式。企业管理课程的实用性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教学,引导讨论,安排任务,创造场景,通过颠倒课堂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案例分析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应对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学习可操作性此外,还有角色扮演,模拟,任务驱动,教师演示,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也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

3.深化校企合作。应用型大学的商业管理课程教师普遍缺乏实用性。掌握并了解企业的最新动向和行业发展前沿,为深化学科建设、夯实课程内容做好功课。另外,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生也可以参加企业培训。一个优秀的企业经理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包括公司知识,对产品的理解,甚至是对生产过程的了解。因此,让学生亲自参与生产实践,营销策划,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产品的相关知识,使他的营销更加方便。考虑到每个学生都不可能有机会接近公司并理解企业,那些可以要求我们参加培训的学生也需要定期回到学校。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增加对公司实践的理解。最后,高校可以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到高校开展行业前沿和实践类型的讲座,从而丰富学生的课程实践内容。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大胆改革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反映成绩组成,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尽量突出实践性的重要性,如:在评估这部分营销策略时,可要求同学将团队作为一个单位并以团队的形式出售。这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商业管理中的营销策略知识,还可以在评估过程中学习团队合作和团队合作,从而拥有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的组成可以是随机的,因为我们认为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在未来的实践中自己确定团队成员。考试应设置时间期限。从每学期中后期开始,实践能力评估将在3周左右进行。在早期阶段,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和充分锻炼各种技能。经销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自己确定成本预算和销售价格,并在完成销售后评估绩效。最后,每个团队必须提交练习报告以完成业务总结会议。

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应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评估方法可以反映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程度。

参考文献: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 篇5

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新模式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途径,并且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中的实验教学。2018年5月19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教授们以“新工科建设”、“虚拟仿真”、“创新创业教育”等主题作了系列报告讲座。虽然,从国家到高校对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本文分析了实验教学现状,提出了“互联网+”实验系统平台、虚实结合、校企融合的LLVS教学新模式。

1实验教学现状

1.1对实验课程重视仍有不足

近年来,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到目前已小有成果,实验课时比重由原来的20%~30%,调整到现在的近50%。虽然课时量有明显增加,但实验课程的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实验课程的内容仍旧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能严格按照老师的计划步骤机械的完成课程实验。实验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2缺乏系统的管理,教与学存在鸿沟

课前学生对实验任务了解不足,没有可供学生学习和测评的系统平台,无法及时获取教学课件、学习视频等教学资源。老师也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实验课的几十分钟,实验前后缺乏沟通,缺乏对学生的考核与考查。急需建立有效的教学服务平台,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1.3部分实验受到条件制约,难以满足课程需求

机械电器、化学生物等高损耗、危险性大的实验,及仪器、耗材须特殊处理,对实验条件较高、难度大,受到实验条件制约。部分学生在课内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课后开放性实验又难以执行,也将导致实验质量下降[1]。同时,由于大学门槛不段放宽,扩大招生等原因,大学学生数量增加,但实验室建设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缺乏[2]。学生人均实验用时不足,更缺乏自由使用实验室的条件,实验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

1.4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不够,实验教学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

高校一切按照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培养学生,缺乏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沟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不够。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偏差或滞后,这就导致了毕业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的矛盾存在。

2实验教学新模式

2.1“互联网+”实验教学系统服务平台

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教学服务系统建立后,教师把各阶段实验大纲、实验任务内容、实验过程相关视频和学习材料上传到系统平台。并在系统中设置相关内容进行阶段考核。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终端用自己的学号登录系统,查看与自己相关的实验任务资料[3]。在线学习相关文件、视频等内容。完成本项目理论部分测试。教师通过系统了解学生对本项目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后期实际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强调和预警。实验后,教师登录系统评阅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等材料,给出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撰写实验课程小结,实验电子材料存档、备份等[4]。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教学系统服务平台,学生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2实验教学虚实结合现阶段虚拟技术比较成熟,也不乏一些单位正在研究如何将虚拟技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如虚拟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课程实验中的应用。虚拟技术的融入可降低风险节约成本,也便于及时的技术更新。

2.2.1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电子电路及通信技术类实验可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国内很多教学平台开发单位都在着力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且技术较成熟。虚拟仿真可为电子电路类虚拟实验提供充足的元件库、设备库,如多功能数字万用表,数字逻辑分析仪、数字示波器、波特图测试仪等。可模拟微控制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实验。虚拟仿真实验能为学校节省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实验节省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5]。同时,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学科新技术解决现有问题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在虚拟实验的基础上再进入实验室完成课程实验,效果会更好。既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及设备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又可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

2.2.2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R)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机械制造、生物化学等有一定危险性实验方向有着极大的前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出和实验实训室一样的环境来完成实验项目,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达到了训练效果。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让参与实验项目者有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还可以解决设备陈旧、师资不足、项目经费紧张、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实验器材还是实验设备,更新换代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非所有学校都有能力做到每一代设备的更新和使用,通常是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才更一代。通常实验设备的换代,很难赶上相关领域技术更新。但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应用型人才需求,必须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实验没有耗材损耗,没有太多的危险性,学生可以跟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虚拟实验,可以节省大量的师资力量。利用虚拟技术完成实验练习,再完成实体实验,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不出门即可进入“实验室”参与将要完成的项目。有利于学生熟悉项目的具体情况、掌握要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顺利完成真实的实验项目提供有力保障。

2.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对人才的的培养永远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个社会主体的责任与任务。特别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企业生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2.3.1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双方共建实验室,学校提供实验室建设场地,以及科研团队和技术支持。企业负责设备的采购及后期维护。实验室的管理运作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属学校,企业对成果有优先使用权。学校可将科研过程及相关知识直接用于培育学生,如将相关知识撰写教材等。企业可以从实验项目中培育和储备自己的技术人才。

2.3.2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学生进入共建实验室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实验室按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系统的学习,把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利的结合,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帮助和引导学生由一个合格大学生到一名高素质的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型[6]。

3结束语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最根本的目的是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各类人才。本文提出LLVS实验教学新模式,正是出于在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条件下,充分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充分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实验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培育人才是每个高校的使命,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更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 篇6

摘 要 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工科数学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工科数学教学的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工科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48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工科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工科数学最主要的课程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三门课程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过于追求体系的完整和逻辑的严谨性,忽略了数学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将数学构建成一个封闭的王国。其结果是很多学生被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和公式困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广大数学教育者关心的一个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曾提出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的建议。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能传播知识,还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中只注重定义、定理、证明和计算,不注重实际应用的局面,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甚至是将来在社会的工作打下基础。

数学建模培训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非常重视数学建模,不仅开设了数学模型、数学实验等课程,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且规模逐年扩大,其影响力正日益提高。数学建模能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锻炼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限于竞赛规模和参赛学生的水平要求,受益的只是少部分学生。要想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就不能将数学建模与大学数学课程孤立开来,而应该以大学数学课程作为载体,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大学数学课程中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既是现代数学发展的要求,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工科数学教学的方法探讨

建模思想融入到工科数学教学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从多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渗透。比如可在概念讲授中渗透、在定理的应用中渗透、在习题作业中渗透等多方面进行。由于工科数学教学内容多、时间较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要把握好时机,要集中精力针对课程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内容,使数学建模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机衔接,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数学建模的融入仅仅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追求数学建模体系的完整,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即可,使数学建模成为工科数学的有益补充,又不喧宾夺主,做到主次分明,相得益彰。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工科数学教学。

2.1 在概念讲授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事实上,大学数学课程中很多概念的引入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在讲授这些概念时可以还原到实际问题,由实际应用自然而然地引出概念。例如,在高等数学中,在讲导数定义的时候,可以引入求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时间变化很小时,变速直线运动可以近似当成匀速直线运动来看待。假设物体在时刻的位置为(),当经过很短的时间△后,物体的位置变为(+△),于是物体从到+△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当△很小时,V可以近似看成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且△越小V就越接近时刻的瞬时速度V。由极限定义可得时刻的瞬时速度V=。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来求曲线在一点的切线斜率、非稳定电流的电流强度等等。通过比较分析,最后总结得到导数的定义,不仅顺理成章的介绍了概念,而且从多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导数本质的理解。

再比如,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在讲条件概率的定义之前,可先引入这样一个实际的例子:考虑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假定男女出生率一样,则两个孩子(依大小排列)的性别分别为(男,男),(男,女),(女,男),(女,女)的可能性是一样的。若记A={随机抽取一个这样的家庭有一男一女},则P(A)=,但如果我们事先知道这个家庭至少有一个女孩,则上述事件的概率为2/3。同样的事件,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得出的概率却不一样,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简单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关系,很自然地引入了条件概率的定义,同时学生对这个新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他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以上只是举了两个常见的例子,用以说明如何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工科数学概念讲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合理安排,选择符合日常生活的简单案例,又能紧扣所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2 在定理应用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工科数学中的定理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定理一般都较抽象且难理解,学生既不清楚定理从何而来,也不清楚定理有什么用,具体怎么用。因此,教师可选择某些定理进行建模思想的融入,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定理的来龙去脉,把定理的应用结合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在讲一元函数介值定理时,可引入“椅子能否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问题:把椅子放在不平的地面上,通常只有三只脚着地,放不稳。然而只须挪动几次,就可以四只脚同时着地,放稳了。通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和模型求解几个步骤的分析发现,这其实是一个介值定理的应用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证明,使学生看到如何利用抽象的介值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2.3 结合专业题材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水利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广泛从事的是水利、港航、土木等相关职业,对这些毕业生来说,重要的技能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对其数学教学必须以应用型为主,学数学主要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用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因此,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应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典型问题进行教学,舍去部分教材中的纯数学例题,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专业数学应用情况,树立应终身学习的理念。例如,在定积分应用中,针对水利和港航类专业的学生,可选择《水力学》中计算闸门的静水压力作为例题;针对水文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工程水文学》中计算河床平均深度等作为例题。在矩阵和线性方程组应用中,针对水利和土木专业类学生,可选择《工程力学》中求解超静定梁结构的内力作为例题。这些问题本身不难,只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多花点时间,有目的地去了解一点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从中挑选部分和课程相关的例题作为课堂例题讲解,比全部用数学教材中的纯数学例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且学生将来在学习专业课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有熟悉的感觉,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4 在课后练习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课后练习也是培养学生熟练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教材中课后练习一般涉及应用方面的习题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可结合教学内容,将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改编作为练习,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我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线性代数三门课程均有配套的自编课后习题册,习题册每章均安排了1~2个与实际问题有关的习题,作为学生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工科数学教学的建议

要做好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工科数学教学中,有几点建议:(1)任课教师要加强其它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多与相关专业老师进行交流,选择最适合学生的例题。(2)任课教师应具备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还至少要掌握Matlab、Mathematica、Lingo、SPSS等相关数学软件的一种,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学中。(3)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比如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4)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系统讲解数学建模知识,给感兴趣的学生以系统学习数学建模的机会,也是对大学数学的补充和深化。(5)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选拔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让青年教师跟学生一起参加建模培训课的学习与讨论,既能指导学生,也锻炼了老师。结束语

经过我校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工科数学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我校学生自2010年首次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每年组织11支左右队伍参赛,7年内共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安徽省一等奖12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19项。作为一所民办独立学院,在安徽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只有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大学数学的教学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B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015年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l201502

参考文献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篇7

1. 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高等学校教学上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 旨在为社会培养研究性人才, 而近年迅速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则应该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探索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重要意义。

(1)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则应该合理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都通过制定实践教学制度的方式, 例如学时制度、学分制度等来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避免形式注意。

(2) 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将课堂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到实践和工作中。传统大学单一理论教学难以满足上述要求, 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的问题, 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实践教学则能够把未来工作实践前置到课堂中, 提前开发学生的实践潜能, 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能力来源于实践的反复摸索而不是书本的死记硬背, 国内外多年的本科教学经验证实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实践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尤其是对应用型高校而言, 更应该下功夫探索实践教学模式。

2. 实践教学的模式选择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 各高校应该根据课学校定位和培养计划选择实践教学具体模式。

(1) 课内实践模式。

课内实践是教师利用学校内部教学资源, 不出校门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传统的讨论、情景模拟、作业、习题练习、演讲等方式都属于课内实践的范畴。近年来, 随着应用型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增加, 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也日益丰富。

(1) 邀请行业专家走进课堂。教师对专业课程的讲授能够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而相关专业行业专家的授课则能让学生了解到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在课内教学环节, 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以专题讲座、师生互动等形式传授实践知识和操作知识, 形成与理论教学的互补, 提高学生的兴趣, 开拓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不出课堂就能获取最新的实践知识。

(2) 建立教学实验室。传统教学实验室建设似乎是理科的专利, 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应用型高校开始不遗余力地进行文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以经济类专业为例, 早期的教学局限在理论讲授上, 课内实践也流于形式, 近年来经济类专业开始利用互联网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运用虚拟实验室来模拟实际操作环境。互联网和教学软件的结合能够突破空间上的限制, 而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 同时操作环境与真实环境具有相似性, 因此, 可以说教学实验室实现了课内实践教学的现代化和科技化。

(2) 课外实践模式。

课外实践教学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高校在利用好校内资源的同时, 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外部资源, 整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

(1) 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逐步形成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高校选取专业对口的优质企业, 与之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在协议框架内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并完成一系列培养内容, 包括企业的技能培训、企业的面试考核、企业实习、就业协议的达成等。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能够增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能够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 减低人才选拔成本, 为企业储备后备力量。

(2) 通过高校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实现高校内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互通有无, 应用型高校应该加强内部合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方式。在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初期, 在资源和经验不足的情况下, 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关系, 便可以开辟出新的实践途径, 弥补自身不足。尤其是对于地理位置临近高校, 相互间的合作更为重要, 不仅可以实现软件共享, 甚至可以实现硬件共享和教师共享。应用型高校可以选择加入高校联盟, 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 共享联盟内部资源。

3. 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的保障

(1) 建立实践教学制度。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建立和健全实践教学制度必不可少。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实践教学制度, 包括实践教学操作细节、校企合作制度、实践考核制度等, 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制度保障。

(2) 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不同, 因此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自身实践水平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第一, 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研修锻炼。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 通过不同岗位的轮岗, 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实践, 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第二, 鼓励青年教师承担更多的实践教学任务, 促使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上加快成长。第三,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安排青年教师跟随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

(3) 加大资金支持。

实践教学的很多内容是需要一定资金加以保障的, 例如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等, 因此学校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摘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文章从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出发, 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 提出了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这两种模式, 并分析了上述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条件和保障。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应用型

参考文献

[1]顾志良.应用型大学教育的改革实践与创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2]卞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王昭荣.构建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4) .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 篇8

摘 要 为了加深对高校体育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认识,促进文化因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因子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民族文化因子、生命文化因子和审美文化因子,然后又自此基础之上,探讨了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希望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文化因子 高校体育 应用策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关键,而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但是其至关重要的本质功能,同时也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一点对于高校体育教育而言亦是如此,高校体育教育同样要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服务。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却可以发现,多数高校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重视身体教育的层面,而却忽略了在身体教育之外,体育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特殊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忽略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让所组织开展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没有文化灵魂的工具性教学行为。而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利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鉴于此,为了加深对高校体育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认识,促进文化因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因子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因子

一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起源并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发展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符号亦是如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专属的民族文化,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映射和反映。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之一,其也在方方面面蕴含和反映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近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太极拳、马王堆导引术等引入了高校体育教学之中,而在太极拳和马王堆导引术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就蕴含和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再如,内蒙古地区的部分高校中开设了摔跤和骑马等体育运动的教学,而在摔跤和骑马等运动中则反映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格。由此可知,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因子,是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文化。之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着生命文化这一文化因子是因为,首先,所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动而开展的,依托于生命文化而存在,这一点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也不例外,高校体育教学不可能脱离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文化而存在,否则就会丧失其教育的本义,而反过来生命活动和生命文化作为影响体育教学的基础要素,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成效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次,高校体育教学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生命文化。人的生命包括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种主要的表征形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感受生命、尊重生命,向学生展示自然生命这一最原始、最简单的表征形态,促进学生自身生命的发展,同时还能够通过各种體育运动中所蕴含的精神追求、生命意志和社会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促进学生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发展。所以说,体育运动从本质上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文化,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生命力的完满发展和生命力的可能性”,生命教育是教育中的应有之义,因此,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同样应注意关注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注意生命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入,体现生命教育的价值,实现生命教育的回归。

三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文化。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例如:体态美、精神美、服饰美等等,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与此相对应的,高校体育教学也因此呈现出了多重审美文化特征,不但能够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能够通过对学生个体形态锻炼和精神气质的熏陶,实现审美学生的审美追求。

二、高校体育教学文化因子的应用策略

首先,要注意理清文化与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功能和重要使命,而教育则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因子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中,通过改革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转型与发展。其次,要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文化性的充分挖掘与展现。教学内容不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的表面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载体,只有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充分的挖掘与展现出来,让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文化因子具备了更加感性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工具性的操作以外在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最后,要注意文化传承手段的合理运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的传承既可以通过语言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肢体符号来进行传播,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根据文化特质和教学实际来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高校体育教学中“文化呈现”的理性审视和现代重塑[J].运动.2012(08).

上一篇:打造领导干部人格魅力下一篇:房屋建筑施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