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当前,急剧的社会变迁使学生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多元文化的冲击,给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互联网使学生的视野远远超出学校,拓展至世界各个角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诸如有的家庭瓦解、失业人员增多等),使得处境较为困难的学生增多;升学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这些都使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诸如离家出走、暴力倾向,甚至自残、自杀等)也越来越多。
果不其然,近几年来,关于学生危机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而导致学生危机偏激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问题,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由于生活环境、群体文化氛围、道德风尚及青少年自然素质、身体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心理危机现象随处可见。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是我们教师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
一、学生常见的危机种类及特点
1、青春期性成熟危机
青春期性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健康的性意识和性角色的形成,如早恋。由于个体性成熟中的需要得不到实现,性意识、性角色混乱导致成熟性危机。这种危机的学生是:异性交往过密而有缺乏父母的关爱;恋爱受挫或失败;生理激变而又毫无准备,适应不良;性早熟的少女,性晚熟的少男;情感丰富、过敏而又体貌较好的少男少女。
2、学业危机
学生社会化最重要的任务是掌握生活技能,传递社会文化,它主要通过各种校内外的学习来完成,学业成败是衡量这一任务完成的标志,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都十分关注它,学业失败最易导致这类危机。这种危机的学生是:学习太较真而又面对重大挫折的“明星”;闹转学、调班受阻而产生对学校恐惧;抑郁、自我封闭而又学业不良;有严重考试焦虑;从小以大学为奋斗目标,而正面临实现无望。
3、异常家庭学生的人格危机
异常的家庭主要指异常的家庭结构与异常的家庭职能。异常的家庭职能,主要指教育、闲暇生活、抚养等职能挫伤,如教育失误、过于溺爱、过于严厉、期望过高;拒绝、冷漠;闲暇生活不当,如沉溺于麻将、赌博、吸毒、婚外情;抚养缺乏,如子女学费、基本生活困难等,异常家庭结构主要指单亲、父母离异、继父母、收养、死亡、服刑、分居等。异常家庭因家庭权威形象破损、亲子情感创伤,使个体社会化陷入困境,导致人格发展受阻,带来多种人格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学生是:家庭畸变而又处境不利、适应困难;家庭教育不良、期望过高而又不善于沟通;家庭破裂而又缺乏保护;离家出走而又陷入困境;溺爱中长大而又面临重大欲望不能满足。
4、道德价值危机
这种危机是个体在内化社会价值观念、形成社会道德过程中内心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冲突无法调和所引发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学生是:人际交往中身受道德伤害而又不能自拔;早年创伤被压抑目前又被类似事件激活;初受处罚而又自尊心过强。篇二
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是一个时代问题、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学校预防和干预的作用尤为明显。实践证明,学校教师在对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过程中,有广大的作为空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提供怡宁空间,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学校应当成为学生健康发展、历练人格的第一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发展的机会、舞台和空间。不能由于教师和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管理的需要,以强制性的管教方式,给学生的行为规定了许多禁区,对学生要求也过高,这也不行,那也不准,似乎学生必须象一只温顺的小绵羊绝对服从老师的管理,不能越雷池半步,殊不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感到自己无能、羞怯、退缩,一方面形成低级服从与依赖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形成消极的反抗、仇视、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为特征。因此作为学校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2、倾注爱心,正确引导
作为老师,发现学生有异常情况,要高度重视,同时要深入调查,了解异常学生的家庭背景、现实处境和遇到的困惑。并及时地找学生谈心,对学生思想产生的误区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念头要倾注爱心,耐心说服,给他们以精神慰籍,使他们忘却痛苦。
3、实施生命教育,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促进个体自我和谐、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促进个体和谐,关心他人,扶助弱势群体,尊重和珍爱他人生命;促进个体和自然的和谐,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如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而实际生活中,不珍惜生命的现象很惊人:割腕、服毒、跳楼等自我伤害行为,异常冲动、古怪的暴力冒险行为,与班主任、父母唱对台戏的抗拒行为。对这些行为要综合运用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等各种方法加以根绝。
4、寓教于乐,不过分苛求学生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且每个人的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对待学习成绩,教师不能采取一刀切,以同一尺度、同样要求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奋斗目标,不要过分苛求自己。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只要他们尽力了,尽管成绩不太理想,也要给予理解,给予赞赏。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可见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表扬激励的作用相当重要,特别是对学习好胜心极强而实际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老师多一点微笑,多一鼓励,多一句夸奖,就如同滋润万物的和风细雨,就象可以摇曳心灵的脉脉温情。篇三
为了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订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一、学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大队部、学生处、年级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等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导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规划和领导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做出决策。
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制度与流程图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特建立以下几项制度:
1.培训制度。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对心理咨询的老师、班主任、任课老师、年级组长等实行定期培训。
2.鉴定制度。学生因心理问题需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的,其病情应经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鉴定或到指定的专业医院进行鉴定。
3.保密制度。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
三、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一)预防教育
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任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通过心理健康电子报、海报、讲座、课程等多种途径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在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早期预警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每届初一新生入校后及五年级学生,由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统一安排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并对重点学生进行特别跟踪。
学生进入初二、初三年级及六年级后,对在初一或五年级测试中筛查出来的部分重点学生进行重新测评,掌握其心理动向。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为掌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在学生层面,培养大队干部、团委干部为心理辅导员,负责本班同学心理健康健康方面的联络,对班级内出现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步判断,并报告心理老师。
在班主任层面,教导处根据工作需要对班主任进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水平甄别和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增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了解。
3.建立心理咨询老师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心理咨询期间发现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危机、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范围的,应在24小时内将相关信息报告给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做好转介工作。
(三)干预措施
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1.建立支持系统
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辅导员、学生干部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教导处、学生处及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负责与个别学生的谈话和跟踪访问。动员有心理困难学生的家长、朋友对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支持,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亲人来校陪伴学生。
2.建立治疗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应进行及时的治疗。对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以在校和区未成人心理辅导站接受心理辅导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者建议到相关医院的心理门诊接受咨询、治疗(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将其送医院等专业精神医院治疗。
3.建立阻控系统
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对于危机个体遭遇刺激后引起紧张性反应可能攻击的对象,学校应采取保护或回避措施。
4.建立监护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监护。
(四)后期跟踪
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除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外,还应向所在学校出具学校认可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
学生复学后,学校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帮助该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同学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班主任对其要密切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每月与其谈心一次,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
1 高校贫困生的来源与成因
现阶段高校贫困生为何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生大都来自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的山区农村, 这些地方经济落后, 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 城镇下岗职工增多等社会因素也导致一些家庭收入下降,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了在校贫困生比例的提高。二是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高校招生分数标准降低, 大学生录取比例增高, 使得一些原本可以尽早分流、上职高从而尽早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困难学生也选择了上大学的道路, 这使得贫困生的人数相应增加。三是学费大幅度上涨, 这也是造成贫困生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 全国高校的年人均学费现在为5, 000-10, 000元不等。如果再加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 平均每个大学生4年花费需4万多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7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只有4, 140元, 也就是说, 一名农民辛辛苦苦10年的收入, 才能供得起一名大学生。现在, 即使和发达国家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相比, 我们的高等教育收费也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2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
贫困是一把双刃剑。大部分贫困生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变压力为动力, 吃苦耐劳, 积极进行“自救”。但也有相当部分的贫困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关系, 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产生心理问题。
2.1 贫困生的积极心理
顽强拼搏, 意志坚韧。贫困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 从小在生活中受到磨砺, 意志坚强, 能吃苦耐劳。大多数学生一方面想方没法进行勤工助学, 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另一方面更加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争取获得奖学金, 并且还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 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才干。
自主性、独立性强。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大多独立性较强, 学习和生活都很自立, 对客观环境要求不高, 在恋爱、就业等问题上能够从实际出发, 做出比较理智的选择。一方面能够科学准确的认识自己, 看到困难, 看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 又能够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 表现出较强的自主能力。
2.2 贫困生的消极心理
不可否认, 贫困生特定的成长环境, 特殊的成长经历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缺陷。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主要心理特点。贫困大学生在具有明显自尊的同时也伴随着更强烈的自卑。自卑是贫困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 自尊则主要用于对外展示, 借以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部分具有积极心理的贫困生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重新界定自我, 摆脱自卑的阴影, 贫困则成为他们努力奋斗、发展自我的动力, 以勤奋学习, 课余打工等方式来努力缩小与其他同学的经济差距。部分贫困生则以消极否定的心理, 高估别人的优势, 夸大自己的劣势, 无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导致自我的丧失, 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然而, 处于自我保护的反应, 他们又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 涉及与自己相联系的事情, 总会引起其强烈的情绪、情感反映。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 部分贫困生逐渐形成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1]。
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 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每学期开学, 贫困生的家庭都无法提供其足够的生活费、学费, 使其学习和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各种各样的家庭困境干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另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状况不理想也使很多贫困生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没有把握。就业前景渺茫更加重了贫困生的焦虑心理。而持续的焦虑势必会导致他们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不佳等不良后果, 使他们更加感到惶惶不安、忧心忡忡, 形成一种“焦虑—学业退步—再焦虑”的恶性循环。
抑郁心理。抑郁是一种比焦虑更严重的负性情绪, 它是由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缺乏信心, 从而自卑并害怕失败等引起的不良情绪。比如, 当他们的学习和交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当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受挫状态而又无能为力时, 容易形成无助感;当他们为了生存而整日奔波劳累时, 会产生身心疲惫感, 等等。另外, 除了心理不适外, 还容易引起手脚麻木、头昏、失眠等躯体症状, 有的甚至还会产生自杀倾向, 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正常的生活。
敏感多疑、自我封闭的孤独心理。贫困大学生常常因为经济的窘迫而自卑、痛苦,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常自惭形秽, 郁郁寡欢, 同时内心又处处设防, 总是害怕别人谈论自己的不足, 疑心别人说自己吝啬、落伍, 造成更多的心理包袱, 形成多疑心理并且胆小怕事, 缺少与人交往的正常心态, 而出现敏感多疑, 甚至敌对情绪。进一步发展则会形成强烈的自闭心理, 加重他们心理的异常。
自责与负疚心理。高校贫困学生对家庭和关心他们的朋友通常都表现出强烈的自责和内疚感。出身贫困的学生, 家庭的期望值过高, 他们从一入学就背负着“读书脱贫”的重担,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改变原有的社会身份, 回报自己的父母。面对艰难的家庭生活条件, 部分贫困生便产生了强烈的负疚感, 他们已成人却不能为积劳成疾的父母分忧解愁, 反而给父母增加负担, 内心沉重无比, 尤其在学业遭受挫折时往往负疚心理更加强烈, 常常陷入深深的自责, 觉得辜负了家人对其学业的支持。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主要来自对自身认识的偏颇。贫困大学生有着较为深刻的贫困生活体验。少数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片面地认为, 自己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社会不公造成的, 是由于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欠缺等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 他们对一切正面的教育不信任, 持怀疑态度, 因此心理感到不平衡, 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当贫困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后, 就容易戴上“有色眼镜”, 经常误解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关心, 如给其资助或是捐款, 以为是笑话、讽刺自己, 甚至常常故意和学校、教师的要求对着干, 以发泄心头的不快。
3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是什么导致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呢?这包括了多方面的压力, 主要有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交往压力和就业压力[2]。其中, 经济压力是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由于经济上的压力所引发的学习压力和交往压力带来了较之于其他学生更多、甚至是呈恶性循环的焦虑、抑郁、逆反等不良心理影响。较一般大学生而言, 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 同时还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未来不确定的就业压力。在现在找工作越来越难的情况下, 贫困生因为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能够利用, 所以在就业中也必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时贫困生的心理劣势也更加突显出来, 不善于交际和交流, 没有充分的自信等等都可能直接导致其在择业中的失败。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 面对希望的渺茫, 自己每年要拿大笔的费用上学, 却不知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 来回报自己的父母。这些无形中又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忧虑、恐惧和茫然。
4 贫困生心理问题干预措施
正确认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以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对贫困生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4.1 经济解困是根本
从经济上来讲, 贫困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最急需得到的帮助就是经济上的帮助, 这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一个起点。
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经济资助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政府、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奖、贷、助、补、减”政策的实施;加大奖学金的力度和覆盖面;完善相关的保证机制, 健全各种管理机制, 落实经费;争取广泛的社会救助, 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贫困生。另外, 应不仅在学校内部, 而且在全社会范围内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让贫困生靠自己的能力, 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3]。
严格审定贫困生资格。在明确申请条件的前提下对贫困生进行严格的审核, 认真调查贫困生的家庭情况, 依托学校、学院成立的三级贫困生认定小组, 并进行公示, 对贫困生资格进行客观、公开、公正的认定, 把好贫困生鉴定的每一关, 要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另外可以根据在校贫困生的整体情况拉开档次, 鼓励一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从而保证助学金、奖学金的合理使用。
4.2 全方位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
经济上的帮助对于贫困生而言仅仅是输血式的。就总体情况而言, 缺乏自信、交往能力差成为许多贫困学生发展的瓶颈。怎样让贫困学生树立自信, 良好地解决自己的心理压力?仅是经济支援还不够, 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也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让他们从自我封闭、抑郁、自卑感中走出来, 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学校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开展针对性教育工作, 让学生了解心理变化规律, 掌握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引导贫困生树立自强、自信的观念, 培养其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其次, 学校应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实践证明, 解决心理障碍与心理冲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心理咨询。组织训练骨干, 定期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使心理咨询成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的有效工具, 切实给学生解压。
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辅导作用。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比单纯解决经济问题更为重要。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辅导员是关键。辅导员应详细了解掌握本班贫困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情况, 建立贫困生档案, 深入实际, 对症下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帮助贫困生思想上“脱贫”。教育学生贫困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因为贫困而丧失追求理想和实现抱负的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贫困是笔财富”的信念。鼓励他们能够正视困难、积极进取,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主动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贫困生而言, 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和其他问题。因此, 学校要大力倡导平等、关爱的文明环境, 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营造勤奋学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让其他同学和教师走近高校贫困生, 了解高校贫困生的生活,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 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 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
设立贫困生互助社团, 加强贫困生能力培养。设立受助大学生社团, 把贫困生组织起来, 参加集体活动, 提供其相互交流的机会, 比如组织贫困生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做些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通过自助、助人和服务社会等, 传递社会关爱, 锻炼自强成材。从而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并进一步打开他们的心胸, 培养他们社会交往的技巧。“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在培育贫困学生过程中, 学校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 激励学子回报社会, 立志奉献。
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 做到择优推荐。对高校贫困生来说, 学校要多支持, 多关爱, 为他们毕业后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拓宽就业渠道,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积极推荐优秀贫困生就业,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贫困生真正的教育公平, 而且从现实的角度来说, 也有利于贫困生的贷款归还。
总之,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必须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努力, 培养其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解决其不良心理问题, 最终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成功步入社会。
摘要:从分析高校贫困生的来源出发, 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 剖析其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寻求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覃东兰.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08, 7 (3) :220-221.
[2]田筱鸿.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互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8 (3) :52-54.
[3]侯杰.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和对策探析[J].海峡科学, 2008 (2) :86-88.
本文以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从心理危机内涵的界定,以预防为主,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创新等等方面,论述了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收稿日期:2011-12-16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河北省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全面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论文,编号:1001028。プ髡呒蚪椋汉丽丽(1960-),女,辽宁兴城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咨询与科学研究。
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青春期,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身体的成熟和能力的迅速增长,使青少年开始试图摆脱家庭、老师的束缚,成为自主而独立的人,他们面临着独立、职业选择等问题。但由于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成熟,还存在着幼稚的一面,对学习的压力、挫折,以及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调适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由于我国高考压力十分巨大,多年来在高中校园里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它极大地威胁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共中央、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曾多次下发文件和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为素质教育内在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与生命进行对话的最重要工作。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内在特点和规律,这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一、以预防为主,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危机的含义,所谓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主观上认识的失衡,即当事人认为自己所经历的某一事件或境遇是其个人资源和原有的应付能力所无法解决的困难,引发的无助感和困擾冲突,当得不到及时缓解或帮助时,导致当事人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失调甚至冲动地自毁或伤及他人,其后果是令人心痛和震惊的。
2.以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基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问题的筛选和高危人群的确定。根据UPI筛选标准,将青少年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Ⅰ类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者、Ⅱ类为应引起关注者、Ⅲ类为心理健康者),并确定本届新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学校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对Ⅰ类(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人群发邀请函来咨询室面谈,掌握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再将面谈学生分出A、B、C类。筛查出可能存在自杀、抑郁、精神分裂倾向的学生,将这些学生列为高危人群,作为重点关怀对象。(2)SCL-90测试和进一步访谈。对可能存在自杀危机意念、抑郁倾向、精神分裂倾向的学生进行SCL-90测试。根据SCL-90测试结果,进一步确定心理问题的性质。决定提供心理咨询或转介专门医疗机构治疗(必要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学生处或与所在班主任取得联系)。(3)根据普查情况,制订具体的心理教育计划。咨询室针对测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具体的教育和帮助方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并确定当年心理健康教育周主题。对有自杀意念、抑郁倾向、精神分裂倾向的学生,第一时间预约访谈,跟踪帮助,或转介到专门医疗机构治疗。通过这项工作能够挽救一些学生,帮助一批学生,使他们能以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投入青少年活动。
3.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我们把每年的5月份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在活动月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如心理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电影赏析、展板宣传、发放宣传单、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再次,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学”辅导课,并纳入学校正规教学计划。(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创新:课题组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训练”通过教学计划安排在体育课里进行。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完美结合,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了更新的境界,更高的水平。同学们非常欢迎“拓展训练”课,它不仅训练了同学们的正确认知,还培养了同学们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课程。多年来,同学们受益匪浅。
4.以心理咨询为主阵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1)全天为学生作多种形式的个别咨询,主要形式有在咨询室当面咨询,还有电话咨询、书信自信、短信咨询、网上咨询等,使个性不同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帮助。(2)积极探索团体咨询,我校心理咨询室每个学期都要用一周的时间举办团体咨询,提前半个月向学生发出报名通知,主要有“怎样学会与人共处”、“超越自卑,拥抱自信”、“提高网络素质,远离网瘾”等内容。通过在情境中、在游戏中的训练与自助,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5.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具有覆盖面广,青少年喜闻乐见等优点,为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心理咨询室还建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站。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心理咨询”网站,开设了“心理知识”、“咨询指南”、“校园心理”、“心理测评”、等多个栏目。心理健康网站一方面介绍很多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方法,很多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网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不愿面对面咨询的学生的心理要求,他们可以往咨询员信箱发邮件,咨询员给他们作网上咨询。
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创新
1.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我国中学普遍配备了至少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果仅仅靠1或2名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从事全校繁重而艰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没有数量可观的学生参加,这项工作是肯定做不好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设立,将逐步建立健全辐射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监控体系,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更加完善。
班级心理委员的独特优势。心理委员来自学生,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接触学生,心理委员作为班级里的一员,他们非常了解和熟悉每个同学的基本情况。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最早察觉的往往就是身边的同学。心理委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班级心理委员对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他们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帮助寻找专业人员及学校相关部门解决。这样,就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和早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就会提高干预和治疗的良好效果。班级心理委员和其他班委会成员一样,是班委会的成员,与老师接触的机会更多,当身边同学出现心理异常情况时,心理委员能够及时向班主任教师提供相关信息,特别是对于同学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专业人员及学校相关部门,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组建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队伍。危机干预的难题是没能及时发现危机学生,现在我们在每个宿舍选出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信息员,成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利用这一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每个学生中去,从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通过培训心理健康信息员,使之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基础,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班主任及校心理咨询机构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
3.对高危人群实行动态心理辅导与管理。心理危机管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学校应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建设,制定预警干预预案,建立起由“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学生心理委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防和快速反映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多渠道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实施心理援助方案;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特别是对有自杀意念以及具有抑郁症状和精神分裂症等倾向的学生,采取主动访谈并提供心理辅导;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动态管理。
4.迅速反映,及时启动救助机制。通过危机干预机制,发现危机预兆和有严重精神疾病症状的学生时,立即启动心理咨询室、学生处、保卫处、医院、家属救助机制,及时有效进行干预,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聂衍刚,刘伯兴,梁君倩.青少年大五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危机特质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
[2]蒋赟,钟惊雷.学校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和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8,(11).
[3]吴锡改,胡聪聪.关注心理危机引领校园和谐——青少年常见心理危机及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4]曾祥岚,茄学萍,王惠惠.认知评价对青少年地震应激反应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0,(4).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是各大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探索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些具体措施。
据20**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16%~25.4%有心理障碍,主要以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为主。这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极端事情越来较多,如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的事件在大学里已屡见不鲜,学生凶杀案件也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到22岁之间,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这个年龄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没有成熟,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太适应,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中时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学却不一样,老师主要是采用启发性教学,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都不能够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自学能力很差,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安排时间较多,部分同学一时松懈,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平日没有认真学习,得过且过,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挂科而跳楼自杀。
2、生活方面的问题
与高中不同,大学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语言、信仰、习惯、饮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于是脱离群体,出现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
3、情感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情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渴望爱情,异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们对爱情有很高的期望,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部分同学还发生了性行为,相处长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时,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情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4、家庭问题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经济问题,一个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很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紧张。
5、躯体疾病问题
当学生出现一些躯体疾病时,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对自我形象、自尊、就业影响较大的疾病时,学生一般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又不敢说出来,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心理负担极大。
6、就业压力问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无疑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很多学生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由于忧虑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的是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表现,比如说情绪、生活习惯、言语等方面,对存在有以下现象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处理:生活习惯反常,情绪低落,抑郁,独行、不予同学交往者;有出现失恋、躯体疾病、考试失败、经济危机、家庭变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网络日记、QQ空间等有暴露自杀念头或报复他们意图者;亲人、朋友中有过自杀情况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碍者;长期睡眠障碍,不修边幅,精神颓废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
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
4、建立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
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各院、系为二级中心,由系领导、辅导员等非专业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步干预,对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给一级干预中心。
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式、方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1
今天我有幸听了《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应对》的讲座,攸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就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应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们送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也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于家庭,表现在学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不仅仅表现在自杀,还突出地表现在厌学、说谎、早恋等等。
听了教授的心理讲座,犹如一次精神的洗礼,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会不断地寻求现代教育的新路,用新理念来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2
今天学校请南方医科大学赵静波教授为全校教职工讲《青少年心里危机的识别与干预》,赵教授讲了理论,也讲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悲剧案例,这次的培训,是我感到心理最沉重的一次培训,让我觉得悲哀,心理有种压抑感。
时代发展太快,物质丰富,很多人感觉压力很大,各种群体都有,冲动型自杀太多。自杀的同学同个宿舍的人会产生悲伤、恐惧、自责,特别是自责。
自杀事件产生的原因一般有四个原因:
一、家庭矛盾
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亲的为人处事,和孩子沟通都有关系。家长要多给孩子关爱和温暖,不是溺爱。
二、学业压力
现在社会,很多人以分数论学生成功,所以学生感觉学业压力大,导致自杀的案例很多。
三、师生矛盾
老师和学生相处很重要,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怎么与学生沟通,注意工作方法,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老师要多学些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怎么避免学生发生意外。
四、心理问题
据调查,在国内,中小学老师的孩子容易出问题。平时多关爱孩子,注意孩子的思想动态,遇到孩子要出问题的时候,要以亲情感化孩子,给孩子温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家长多跟孩子情感上沟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
中国家庭:尊老不足,爱幼过多。
家长包办太多,要小孩自己处理问题,比如:家长检查作业,错了,学生自己修改。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不要溺爱孩子,培养孩子动手能力,让孩子做些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责任感,此外,家长平时注重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家长要尊重孩子,关心爱护孩子,和孩子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不要盛气凌人,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把孩子当成朋友,保护孩子自尊心。
1、抑郁症称为“心灵感冒”
说明抑郁症的普遍性
2、抑郁症称为杀手
说明抑郁症的危害性
作为老师,要对抑郁症有些了解,发现学生有抑郁症的表现,要关注,了解出现的原因,有个人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等。
全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抑郁群体,特别是家庭和学校,在抓学生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越优秀和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出事”。优秀和懂事的孩子,一直活在光环之中,其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压力,其本身不愿展示或诉说,但压力聚积到一定程度得不到释放,就容易出现抑郁和自杀等。
平时在学校,老师要注意那些沉默寡言、时常流泪、唉声叹气,成绩突然下滑后烦躁不安等学生的突变行为,因为这往往就是在暗示心理出现了变化。
此外,对家庭矛盾较多或离异的家庭,老师也要多关注。
每一个群体都有压力,找到合理缓解压力和排解压力的途径。
(生命线)
赵教授让我们把一张纸折成八个格,说人生一般80年,看看自己的年龄还剩几格,我快奔五了,撕下五格,只剩三个了,去掉一格睡觉的时间了。看看,我最后剩下两个了,有效利用的时间很少了,我看着心里感觉很凄凉。
我最想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退休回家种花草、种蔬菜、管理果园、养鸡鸭鹅和猫狗,摄影、写作。
第二件事:和家人一起出去玩。
第三件事:找同学好朋友聊天吃饭。
如果万一发生严重事件,对其他人团体辅导,效果很好。
《我的情绪我做主》
你这样的一个经历,怎么应对,你后边的这些情绪失控。
说关于手机这个事,我们大人首先第一个看到小孩沉迷玩手机,每天玩到凌晨两三点钟。
第一步:家长要用好的语气给孩子说话,不能用命令的语气,否则适得其反。制定计划,玩多久停下来。
第二步: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不要那么僵。不能因为一点事,上升到大事。
第三步:怎么希望提醒孩子玩手机,孩子提醒自己。
第四步:一步步沟通,共同把玩手机时间减少。
最后李校长讲话:感谢赵教授为我们讲课!
一、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而是全校教职工的工作。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二、充分重视问题,但是也不要紧张乱了分寸,发现问题。
三、每一位老师要大胆地运用
希望老师对学生做到五心:留心、关心、爱心、小心、耐心。
但愿学生们不要发生,万一发生,要冷静对待。
通过今天的培训,我又学习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我有些感悟,我会继续做一名关心爱护学生的好老师,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们。
生命很脆弱,学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呵护,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保护,更需要学生们的自我保护。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和家人一起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幸福的人生。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是教师的愿望,也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更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
我6月从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至今已经23年了,我一直在学校当老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不仅课堂上教学生体育技能,而且注重观察学生的表现,有时在课间,我经常主动和学生谈心聊天,我乐意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打开心结,看着有的学生心结打开了,我特别高兴。我注重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和乐观开朗的性格,让学生拥有阳光的心态和洒脱的气质。
下雨天,体育课一般在课室上,我给学生们讲理论课,有时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我对同学们说过:我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我和同学们课堂上是师生关系,课下就是朋友关系,我很乐意做同学们的朋友,如果同学们信得过我,有什么烦恼告诉我,我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同学们。
在当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工作生涯中,我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用我的爱心、耐心和真诚帮助过很多名学生打开心结。
我比学生年龄大,见到的、经历的比学生多,我唠叨学生们,我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们注重健康、珍爱生命,引导学生走正路,少走弯路,为学生们以后幸福生活做准备。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3
作为大一新生,我们获得同学们的信任成为了为同学们服务的心理委员,然而对心理服务还不熟悉的我们还需要努力学习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对于我们心理委员而言,今天的第一次培训是十分及时并十分有意义的。于此同时,也十分感谢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开启心理委员培训之旅的老师,让我们在这短短的培训中受益匪浅。
培训开始之前,部长及副部长介绍了我们的工作与任务,让我们明白了自己的职责。紧接着培训开始,老师首先细心地为我们讲解了学校的心理服务活动,让我们知道了自己成为心理委员在这下活动中的作用。然后告诉我们高校中心理健康的越发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我们身边的同学,让他们感到内心的温暖,避免不和谐与不愉快的发生。让我们对未来的工作有了责任感与期待感。通过这次会议,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心理委员所要肩负的责任和担当。与此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要完成部门的工作对心理委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这并没有让我心生怯意而想要退缩,反而使我更加坚定了努力提高能力、坚持认真工作的信念。
通过这次活动,每个心理委员都对自己的职位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明白这是一个庄重而温暖的职位,会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我们教育科学学院的心理服务一定能更广、更深、更好。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4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
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荆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5
转眼间,参加心理健康培训班的学习已结束,这一期的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此次机会弥足珍贵。学习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此次培训学习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给孩子们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给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和殿堂,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让学生们能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本人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化压力为动力。要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看作生活之必然存在,把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能力锻炼的机会。我们日常工作要做到有松有驰,不能凭一时的工作热情,面对某一项工作就耗尽心理、生理上的能量,以致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倦怠,丧失激情。教师应先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关心自己,珍惜自己,然后才能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教师要审时度势,自觉加强心理调适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可能导致学生的性格不完整,就不能正确的处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庭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就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其次教师要做到语言规范。小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另外,作为教师就要“学高为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要加强修养,坚决抵制各种诱惑
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种种诱惑,因此,尤其需要教师树立起自尊、自强与自律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教师要发掘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四、教师要面向学生,争做一名阳光教师
作为教师,要以当人民教师为荣,提升人生信念,面向学生,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坚守岗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看不起教师职业的教师,决不会成为好教师,更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教师要力争做一个阳光教师,具有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崇高、自信、积极的心态,有化尴尬为融洽,化压力为动力,化痛苦为愉悦,化阴霾为阳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面对孩子,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同事,要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家长,要能阳光般真诚的交流;面对教育,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教研,要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发展,要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给自己阳光,就会给学生撒播阳光,给大家带来阳光。让我们永远记住:“给你点阳光就灿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热情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幸福地工作。
十天的培训学习已结束,我找到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我要从心理教育的层面上去教育我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相信这次培训给予我的东西决不止理论知识,它会有一种延续,影响我的生活,影响我的工作,影响我的人生!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习,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6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表现得日益突出和严重,而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之所以低于其他国家,是因为有一支包括公寓辅导员在内的强大的辅导员队伍。而作为公寓辅导员,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首先我们要关心学生,让学生在公寓体验到温暖,还可以传播一些能有效指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价值观的社会正能量,走访寝室时我们可以密切观察,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动态,及时发现有危机或潜在危机的学生,加强与学院辅导员的沟通联系,积极关注这些高危学生,当危机发生时更要积极配合学院做好相关工作。
学生公寓还可以依托自身的设施设备,配合学校心理中心做好朋辈心理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在日常管理中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本次培训是我们感觉收获最大、指导性最强、专业性最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两天的培训告诉参训人员如何更有效地筛查出高危群体,如何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和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这是一次非常专业的培训,非常感谢学工部提供的培训机会,相信这对公寓以后的学生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7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特点进行概括:
1.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和严重,主要体现在极端个案;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神经症为主要问题类型,越来越多呈现出人格障碍问题为主要问题类型和工作难点。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问题,而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早期创伤和寄养经历,应试教育体制等成为心理问题的越来越重要的根源。
3.理想、信仰、价值观、生命价值与意义、学习价值与意义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心理危机的行动干预:
1.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安全。
2.做好自杀风险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
3.自杀风险的警示主要有4个:
1)自杀计划的特性,越详细越危险;
2)自杀方式的杀伤力,越危险,自杀风险越高;
3)选用未完成计划的方法的可行性(帮助当事人寻找替代自杀的方法);
4)在计划中帮助个案的可能性(家人和朋友都是可以利用得资源,身边有人可以避免当事人自杀)。
4.康复后的个体回到生活环境后一定要解决“社会支持”问题,解决问题远不如建立关系重要。
5.心理干预必须要团队协作。在干预团队中,学校领导充当“司令员”角色,心理咨询师及督导担任“参谋长”角色,学生工作者担任“主战部队”角色,精神科医生及医院担任“攻坚部队”角色,学校保卫部门担任“辅助战斗部队”角色。
6.发现自杀危机事件时,院系必须做两件事:通知父母前来、对当事人给予24小时监护。
7.通知父母,父母均不能或不愿意前来时,我们务必要求家长授权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一定可以保证当事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家长时,我们要向家长如实反馈学生情况;不让家长告知学生要到学校事宜,不要提及学校发生的事情;向家长保证,在家长到校之前,我们会安排24小时监护保证当事人安全。
总结来说,心理危机干预要做到九点:
1.付出任何努力让个案放弃他所选的方法;
2.减压,评估导致自杀想法的应激源,设法处理;
3.要打破保密原则,而且要通知其家人或朋友(妥善保管相关材料,如遗书等);
4.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建立一条[生命线](电话保持畅通);
5.和个案订不伤害协议;
6.立即处理;
7.尽快约定下次访谈时间;
8.制定行动计划;
9.随时可用电话联络到。
本次培训是我感觉收获最大、指导性最强、专业性最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次培训告诉了我下一步应该如何更有效地筛查出高危群体,如何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以预防和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这是一次非常专业的培训,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生工作会有很大帮助,非常感谢学院提供的培训机会,也希望我们学校多提供一些诸如此类的高质量的培训。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8
暑假集中培训期,区教体局组织我们通过网络视频直播,收看了来自上海七宝中学专职心理健康老师杨敏毅老师的专题讲座:教育智慧与真情讲座纪要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讲座的标题相当的吸引人教育智慧与真情,做一个幸福的老师,相信这是普天下所有老师的共同心愿,正是这个题目,让很多老师都拿出笔本,准备认真地记录。
杨老师谈到了很多方面,我选择其中印象较深刻地记录了下来:
一、合格教师的标准
1、高尚的师德;
2、发自内心的爱心;
3、丰富的专业知识;
4、高超的教学水平。
杨敏毅老师认为,这样的标准是相当高的,如果真能达到,这将不仅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而且是一个特别优秀的老师,这是终极目标,很难达到,但每个老师都可以试着去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二、人生如五球
生命、家庭、事业、财富、生活,这是杨老师总结的人生的五大追求。
杨敏毅老师对于很多会议现场的老师没有第一个说出财富这个追求很是赞赏,说也许这就能体现我们的高尚吧?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下面她所说的:老师能拿多少钱跟老师自身努力的大小关系不大。其实,在我想来,老师能够获得的财富最大值基本已经确定并不足以值得去期待,所以,老师的人生,实际上对财富的追求极其淡泊。
杨老师有一个自己的“五求五球”理论:财富就如果橄榄球,两头小中间大,需要努力去拼抢;事业就像橡皮球,用了多大力就能弹到多高;生活就像水晶球,丰富多彩;生命就像热气球,需要不断补充能量;家庭就像玻璃球,看似美丽,其实易碎。
三、幸福人生四有
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人,家中有积蓄。
现如今老师的地位高了,可是面临的压力更大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奶奶爷爷的呵护下,在外公外婆的疼喜下,在爸爸妈妈的溺爱中,已经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稍一不顺心,就施小性子。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主动关心他人的品质,更缺乏为他人着想的魄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教会他们做人的严峻问题,急需自我心态的调整。杨敏毅老师的报告可以说是一场及时的春雨,给我们以启发与引导。首先,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能做到心理的和谐、追求完美与接纳不足的和谐、坚持与放弃的和谐、缺陷与痛苦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工作与休闲的和谐。那么,老师的榜样力量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潜移默化,学生就会融入到生活的集体中。他们的心理会在老师的影响下健康发展。
面对学生问题的鉴别与干预,杨老师深入浅出地指出了病因与解决办法。只有读懂学生的心,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懂得学生的情感表达,才能因势利导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教师能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教师能唤起他们的力量。老师的引导,无疑是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明灯。在这盏明灯的导引下学生会充满朝气,走向成功。
杨老师的报告,给我很大的启发与教益。我深刻体会到做一个幸福地老师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我一定要努力充实自己的教育智慧与真情,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让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保持一个平常的心,用爱与宽容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让学生在张扬个性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9
三天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结束了,心中有种恋恋不舍的感觉,总的来讲,这三天培训给我的感觉就是累并快乐着。累是指连贯紧凑的课程安排让我的体力上感觉疲劳,尤其是晚上依然要上课。快乐是指心灵上的,也是此次培训我的收获,也因此对培训有了依恋之情。本次培训我接触到了一些新的理念、亲自体验到了心理活动的乐趣、接触了新的事物——沙盘游戏,在培训中得到了专家的启发、坚定了自己工作的目标、认识了几个同行朋友。
在这次培训中,高级讲师温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戴着眼镜,肤色白皙,讲话温文尔雅的中年男人,他在讲课时,每当讲到激动时语速很快,还会时不时的问问我们,“我讲清楚了吗?”“你们明白吗?”,当讲个案时,他语调会很柔和,叙事能力很强,他的细致和敏锐的洞察力,很是令人佩服,尤其是看到温老师的心理辅导的个案记录,当然出于保密原则,我们只看到了温老师想让我们看的部分,仅仅是快速的浏览,这就带给我了足够的震撼。个案记录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记,花花绿绿;洋洋洒洒的记录好几页纸,密密麻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还有温老师在活动和讲座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话语阐述。例如在组织活动时,碰到不配合、或是不服、有怨言的人时,心理辅导员自己首先要做到情绪稳定、镇定自若。当然这句话不仅适用在工作中,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同样适用,当你碰到孤傲的人时,想想这句话,也许看他的眼神就不再是鄙夷的,而是去努力探索他身上值得他骄傲的资本了。对待我们的来访者,相信他(她)是需要我们帮助的,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走进他(她)的心里,了解他(她)的需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帮助他(她)。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由此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
在教师对学生众多的影响中,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好的影响会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不好的影响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因此,教师要运用“同样的东西”对学生“施加影响”,首先教师自身得具备这些“同样的东西”,即常说的健康心理。如果教师自身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影响与培育就无从说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如教师情绪不好会影响学生心情;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等。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短短的三天培训时间,很紧张,也很充实。因为我们在这紧张学习的氛围中学到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把我们所学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给学生。我们将尽心尽力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总结10
“做一个老师容易,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这句话道出了多少老师的心酸。过去的教育由于受到师道尊严的影响,加之教育的法制不健全,忽视了教育的人文性。为了显示教师的权威,对学生的教育采取“惟命是从”,有甚者以体罚作为法宝,致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现在的教育呼唤文明化,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要求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的理念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
xx教授在《xx》一书中指出“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这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教育部也出台了很多教育政策与法规,不断地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然而,这些措施却没有彻底地改变教育的“体罚”现象,媒体不断地报道出某些教师的恶劣行径,社会也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教师真的不懂法吗?痛定思痛,我们不能不反思。
“体罚”,其概念难以定论,查查有关资料,得出解释:体罚是指从伤害身体的角度出发的惩罚。但又觉得不确切,“体”指身体,身体包括人体的组成器官,那么精神领域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当精神受到损伤必然导致人体的破坏,所以导致身心受到伤害的惩罚都应是体罚。何谓“惩罚”,那就是以强制的措施给人以惩戒和警告。所谓“强制”就不是以学生的意愿为转移,要剥夺人的某种自由与权利。当惩罚做的不适度,扭曲了人的情感承受能力,就容易转化为体罚。我们讲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惩罚的实质是违背尊重的原则,老师的一句话,一种行为,一种措施,导致学生伤害的案例不在少数,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教育的惩罚走多远。
教育是教育人的,同时也是人操作的,我们必须用人文的思想看待教育,以教师的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用老师的真爱来补偿教育的缺憾,路就在脚下。我想,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爱!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简单粗暴的体罚,那不是教育;不讲方法艺术的惩罚,那也不是教育。
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部署教育系统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精神,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念和信心。教育为主,重在预防,及时干预,维护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
二、组织机构
成立疫情防控心理防护和危机干预领导小组,领导与规划我校师生疫情心理防护与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疫情危机干预工作职责。建立校、院、学生三级疫情心理防护和干预工作网络机制,全员参与,形成合力。
三、工作目标
(一)通过疫情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疫情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二)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对由于疫情危机导致不良情绪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面对疫情,重新认识疫情,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四、具体实施
(一)心理防护知识宣传
1、通过‘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工在线’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平台定期推送心理科普文章,针对性地推出‘心理处方’,转发国内权威部门及有关学校发布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信息,积极宣传科学”抗疫知识”。
2、发放心理防疫手册。汇编整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防疫手册》,传播心理防疫的科学知识,为师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
3、开展“桂航青年,携手战疫”主题文艺作品征集等活动。利用绘画、视频、设计宣传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疫情。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
组织参与心理防护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进行网上培训,提高开展疫情心理防护和危机干预的专业技能。认真学习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发布的《疫情传播期间心理防护指南》等文件,确保为师生提供科学、专业的心理援助,并做好自身心理防护。
(三)开通心理援助热线
1、学院热线。各二级学院建立院级心理辅导工作QQ热线,积极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
2、学校热线。学校开通心理援助热线,QQ号:xx,我校师生如需要可在线语音咨询、文字咨询。热线QQ均由经过专项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接听,热线电话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8:30至12:00,下午15:00至18:00。
3、桂林高校热线。有需要的师生也可拨打xx高校抗击疫情心理援助热线xx。热线电话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8:30至12:00,下午15:00至18:00。
4、xx市公益心理热线:有需要的师生也可拨打桂林市公益心理热线,心理热线:xx,QQ在线咨询:xx,服务时间:8:00至22:00。
5、疫区热线。身在疫区师生如有需要亦可拨打xx大学抗疫心理援助热线寻求免费疫情心理援助:xx。热线电话开放时间为每天8:00至22:00。
(四)启动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三级联动关爱援助、信息沟通机制,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心理晴雨表制度’,由心理委员负责联络本班学生,每周汇总并上报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精准的心理援助服务。
(五)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跟踪服务工作
一、高等职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高等职业学生作特殊的大学生,心理还表现出特殊性,因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正常的智力
正常的智力是在高等职业院校正常学习,适应环境变化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主要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标。
2、平和的情绪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具有乐观精神,理性、稳定和愉快的心情,宽宏大量的心,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3、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总是敢于接触,愿意接触,善于沟通,有一个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能与各种各样的人和平与相处。
4、高尚的人格
高尚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元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具有稳定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5、坚定的意志
意志力是自我意识的行为,果断、坚强意志力是心理素质的反映。大学生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能够反映出足够的自信,决心和高韧性,独立自主和自我控制。
二、整个当代高等职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其他高校相比,学生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其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以下方面:
1、适应性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的新学生,面对陌生的校园,陌生的面孔,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研究。远离家乡,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和熟悉的环境,往往产生不同的压力和心理问题。
2、学习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无法正常的学习,从而导致混乱的行为,不计后果,导致精神疾病。
3、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和谐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日常行为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导致冲突和矛盾。
4、情绪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内心往往是丰富和细腻的,更加注重情感生活。但由于他们的情绪、情感两极性的特点,矛盾,可能会出现抑郁、恐惧、嫉妒、虚荣、无助、焦虑、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状态。
5、择业的问题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前,有一个潜在的危机,就是就业,这使学生产生一个大心理压力,特别是家庭普通的学生,发现对普通家庭来说,压力更大。特别是在职业选择方面,很难定位,表现出极大的迷茫和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统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满学校、社会和现实,导致心理问题。
三、在当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有突出的弱点和薄弱环节。
1、教育的方法简单
现在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曾经是中专,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没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通过思想教育来解决,还是中专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会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太简单了。
2、教师的专业性不够
缺乏专业人员,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因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只靠说教,缺乏科学指导,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
3、认识不到位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实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引起注意。导致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造成长期积压没有调整,发泄和释放,心身首创甚至误入歧途。
4、教育对象是片面的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缺乏自信,人际沟通有困难及有环境适应问题,情绪困扰更多的学生。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应该注重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
四、高等职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系统建设
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所以应该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1、建立良好的教育观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通过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的教育和一个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形成,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2、完善服务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聚集成一个共识:关键是要建立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
首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系统的建设。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课程,包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根据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编写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书籍,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操作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方位、多层次的关注高等职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学生的心理咨询系统的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心理咨询系统是客观需要。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必须参与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具有双重特征,一个公共卫生是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教育和咨询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积极组织力量,社会的有效使用,家庭的力量,加强大学生心理障碍早期预防工作。
所有三个系统在面对所有的学生,但功能上各有侧重,相互不能替代。第一个系统相关的增长一般心理困惑;第二个系统成了解学生的心理障碍,第三个系统关注学生心理和精神疾病。
3、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解决的根源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全职和兼职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水平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团队。
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适应学生发展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模式,是所有高等职业院校中索要实现的目标,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精神疾病,改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
摘要: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专业的技能,高尚的道德,也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等职业学生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但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心理上也不同于其他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参考文献
[1]李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2004(3):86-87.
[2]谷霞,赵应艳.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J].教学研究,2006(1):119-120.
[3]华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8-11.
[4]梁次红.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与功能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3:5-9,15-16.
[5]谷松.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与教育[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14.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高校;院校两级
一、大学生心理状况堪忧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某种心理上的严重困境,当事人遭遇超过其承受能力的紧张刺激而陷于极度焦虑、抑郁和失去控制乃至不能自拔的状态。由于情况紧急,既往惯用的应付方法失效,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所以常常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它的目的是随时向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总的自杀率为23/100000,其中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0000 。在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首次举行的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方明昭教授曾对北医三院100例自杀事件进行分析,大学生自杀率为73%.远远高出其他人群,由于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感情纠葛、人际关系、经济问题、就业压力及网络迷恋等诸多问题.所以必然产生心理压力。有心理缺陷的学生在高校普遍存在,再加上各高校大量扩招,学生不断增多,寻求心理援助的大学生也在迅速增加。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严峻现实呼唤高校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归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诸如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也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大学3~4年的学习生活中,多数大学生面临着如学习方法、专业考级、继续升学还是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感受到压力的学生往往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失败就无法承受结果,容易走向极端。
其次,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往往面临情感断奶的失落期。离家进入校园,谈恋爱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约35%的大学生在恋爱中存在情感困惑。大学生恋爱无论是出于青春期的生理冲动,还是出于从众心理,一旦恋爱双方分手,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自尊、自负、虚荣、情感脆弱的特点会使得她们在心理上受到极大伤害,造成心理失调,甚至精神崩溃,从而走向自杀之路。现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和对一切包办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他们任性、自私、漠视他人等特点,一旦在情感上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也会产生强烈逆反心理,甚至以暴力方式进行对抗。
上大学无异于一脚踏入社会,那么经济上的差异就会显得明显。为数可观的学费和生活费使得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面临沉重的心理负担,贫困生无论在生活水平还是消费观念上与富裕家庭的学生都有较大落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一特性限制了贫困生的人际交往,长期的自卑和压抑若无法获得疏导演极易变为心理偏激行为,如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三、建立完善的高校健康教育机制
在实际的工作中,院校两级心理辅导机制合理、实用,既克服了传统心理辅导机制的不足,又发挥了院校两级各自的优势,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构筑了新的长城。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构建院校两级心理干预机制,一级为朋辈辅导员宿舍班级心理委员,二级为。所谓朋辈辅导员一般是大二学生,与新生年龄相仿、思维方式相近,可迅速了解新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在学生、班主任、学院、学校心理輔导中心闻搭建了桥梁;针对班级反映出的问题学生,由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介入。在这一套体系运转之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主动、预防在先、点面结合、健康发展。
从目前实施院校两级干预以来,值得推荐的措施如下:
1.给每位新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动态档案。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原始档案,通过档案的建立与充实,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各种适当的干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委员产生于班级,大大方便了问题学生的“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在校生心理问题都能被及时发现,并转介到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或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2.以 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拓展培训。团体拓展培训主要针对班级、贫困生群体、人际关系紧张学生群体、学习差的学生群体、年级学生干部等,内容包括:互助式心理训练、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辅导、互助式心理暗示等,并及时讨论总结。在实际操作中,将心理素质教育的环节渗透到一般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并在评价反馈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这既体现了个体自我发展的心理需要,又遵循了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客观规律。
3.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针对大学生学业,就业、情感、两性等困惑,定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据统计每次参加讲座的学生人数在150人左右,每年可使1500人次接受教育,约占整个学院75%,大大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进程。而具体讲座的内容则来自于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对班级心理动态情况的月报制度,讲座形式多样,以沙龙的形式为主,便于与学生互动交流。
除面对广泛学生群体的心理讲座外,也针对朋辈辅导员和心理委员进行专项讲座强化他们的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通过对心理委员的管理,加强心理委员的存在感和归宿感,有效地克服了倦怠等不良情绪,使信息网络畅通无阻。
4.形成研究报告研究和创新是促进心理工作发展基础。组建院校两级心理干预研究性工作团队,对学生心理突出问题进行研究,是提高工作质量的突破口,可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根据研究需要,将不同年级相同专业、同年级不同专业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朋辈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组建成研究团队,对学院学生心理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如开展以“宿舍人际关系”“网络成瘾”“贫困生校园与社会生活”等专题探究方向,形成专门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以提高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心理危机干预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术。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尤其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辅导的方法、心理危机的干预等。院级心理辅导工作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普及,加强心理学生干部、心理委员的培训,做好心理问题信息机制建设,重在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工作。同时,学校应制定培训计划,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重点做好班主任、辅导员、朋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推动校院两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春荣.关于高校学生漠视生命现象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5(20):134一136.
【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推荐阅读:
高校教师心理学题库09-08
高校思政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论文10-08
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06-13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06-20
心理干预措施07-13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06-12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06-18
战时心理应激与干预06-15
ICU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及干预策略探究07-09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