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共11篇)

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篇1

赵琼陈倩马敏娜

摘要: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几年高校兴起的心理辅导新形势,由于其覆盖面广、效率高等特点得到

广泛的应用。但因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对在高校中开展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

优势和不足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关键词:朋辈团体心理辅导高校

心理咨询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帮助那些

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与个体

心理咨询相比,团体心理辅导因受众面广、辅导效

率高等显著优势,近几年来成为高校兴起的心理

辅导新形式。作者根据自己作为朋辈团体辅导者 的经验,对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和不足进行分析。

1.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概述

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指年龄相近、同一级别、生活境遇相似的友人。他们处于同 一个时代,具有相似的价值观、生活经验、生活方 式和所关注的问题。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独立个体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彼此 间有互动并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一个群体。朋辈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经过专业培训、督导的领导者 对年龄、身份和自己相似的同学、伙伴以团体的形 式所进行的心理辅导。在高校中,主要是指在学生 之间由一到两位辅导者同时对十几到几十个人进 行心理辅导。因受辅导者知识、能力、专业素质和 人生阅历的影响,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在某种程度上 只能称为“半专业化”或“准专业化”的心理辅导。2.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之所以在学校中适用且有效,是因为学校中的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学生都 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 课题和成长困扰,而且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 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反馈 和建议。而在高校开展朋辈团体心理辅导还有以 下优势:

2.1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里专职心理教师还处于

严重缺乏阶段,多呈现处数万名学生仅有几位心 理老师的状况,而且部分老师除了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外还兼有行政、教学等其他任务,做到对整个 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深入了解,完全满足不同 班级、学院的心理活动需求常常使他们感到力不 从心,而朋辈心理辅导者的出现缓解了这一状况。由专职心理教师直接在全校招募朋辈心理辅导

者,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督导,让其每人 负责一到两个学院。专职老师起统筹规划监督作 用,朋辈辅导者深入到各个学院,这样就在很大程 度上缓解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情况。2.2受众面广、效率高

近几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大 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学生因文化水平较高,对心理咨询的偏见也逐渐改善,越来越多的 学生来到校心理咨询室解决自己的困惑。而个体 咨询需要求助者与咨询师面对面、一对一进行帮 助,其受众面小、效率低的缺点也日渐凸显。专职 心理老师每周咨询两有限,而且有些个案需要长 期多次咨询,所以每学期因个体心理咨询受益的 学生数量有限。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使十几 人至几十人受益,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高校团体 心理辅导多以宿舍、班级、学院或者是学生组织为 单位进行,一次可对多人进行辅导,受众面广,辅 导效率高,这也是团体心理辅导得到广泛应用的 最主要原因。2.3对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好的把握,有 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朋辈团体辅导者兼有学生和心理辅导者双重

身份,和专职心理老师相比,由于其年龄、生活环 境、价值观、所关注的问题等和被辅导的同学相 似,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更容易开放自己,防御 性降低,有利于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而且受过专 业培训、督导的朋辈辅导者每人分管一到两个学 院,每次团体心理辅导直接和学生接触,他们比学 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更容易掌握学生心理最新动 态。定期和专职心理老师沟通交流后,有利于整个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有效的开展。

2.4促进辅导者成长,推动我国心理健康事业 的发展

朋辈团体辅导者长期接受专业的心理培训、督导,心理学知识和技能都会获得很大的进步,个 人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待这些辅导者走出校门 进入社会后,会将自己作为朋辈辅导者所学的相 关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自己所在的工作和生活领

域,成为下一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流砥柱,推 动我国心理健康事业的长足发展。

3.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

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 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 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助人过程。任何一个团体

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篇2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同龄人之间通过相互安慰、鼓励、支持和劝导,实现当事人身心健康的目标。在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高校心理工作者根据工作需要在学校内培养学生互助意识或者甄选合适的人选并对这些人选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成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为同学提供安慰、劝导、鼓励和支持,以达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具有友情性的自发行为。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是大学生之间基于友情的人际关系开展的心理互助,其有利于辅导的深入。大学生在遇到无法克服的心理困扰时会自发寻求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很大程度上是同学间在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的自发性心理互助行为。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81.4%),这个结果表明,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朋友是最好的倾诉对象。

(二)互助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角色通常不是固定的,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两者的心境也会产生变化,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会产生角色互换。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着互助性,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需要互补的产物。

(三)简便易行覆盖范围广。

与专业的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时间、地域、语言的因素限制少。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一旦发现身边同学存在心理困扰可以对同学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具有简便易行性。同时,朋辈心理辅导员都是高校普通学生,学生的身份为其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渠道,以学生的身份向身边的同学传播心理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身份可以是班级的同学,可以是宿舍的舍友,也可以是社团的一员,不同的身份让他们能渗透到班级、社团、宿舍开展心理辅导及传播心理知识,让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

(一)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体系。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体系,即学校层面成立心旅协会,学院层面成立心理辅导站,班级层面设置心理委员岗位,宿舍层面设置宿舍心理观测员一职。通过建立心理教育阶梯体系让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并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危机防御体系,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与培训。

朋辈心理辅导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与培训。一名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基础,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善于倾听,良好的亲和力,健全的人格等。在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时需要对面试者进行人格测试,并考虑面试者的生活经历及专业背景,面试时表现等因素,最后确定人选。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等培训。另外,管理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需要经常开展朋辈辅导员交流会,通过分享学习提升成员的心理知识和技能。

(三)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使用与监督。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都不是专业的心理老师,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区,在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时需要对其岗位职责合理界定,要求其在遇到超出能力范围的当事人时要及时转介给专业心理老师,以免出现由于辅导偏差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

三、关于朋辈心理辅导的思考

(一)高校对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视不够。

当下,各高校对朋辈心理辅导这一模式实践经验不足,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非专业性,各高校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要求不一,有些高校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形同虚设,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并未被有效利用。有些高校只当朋辈心理体系是一个普通校园团体,并没有真正投入资金及精力去开发。而现如今各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稀缺,学生心理问题频发,面对众多面临心理问题的学生,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明显不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利用好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才能有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使用和培养需重视。

一方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性质决定了其只能作为专业心理咨询的补充,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时需要界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对于其能力范围外的心理问题学生应该转介到专业的心理老师。另一方面,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需要放手让学生开展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事由交给朋辈心理辅导员负责,专业心理老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与指导。

心理工作者的工作职责是跟人的心灵打交道,其职责的特殊性要求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朋辈心理辅导员由于自身的阅历与经验不足,在开展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可能无法解决甚至陷入心理困扰,需要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因而,在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时,需要做到宁缺毋滥。再者,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掌握适合自身的心理调适方法,强化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做好来访者保密及保护工作。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需要定期开展“朋辈督导”,防止“心理枯竭”,促进朋辈心理辅导的良性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在我们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难题。朋辈心理辅导员应运而生并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成为广大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从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及实践出发提出了个人对朋辈心理辅导的思考。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实际[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研究中心[M].学生心理委员读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篇3

关键词:心理咨询;团体督导;朋辈循环支持法;投射

一、引言

心理咨询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与美国相比,我国心理咨询业起步晚得多。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矛盾冲突增加,人们对增进心理健康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本世纪初,我国从事该专业的人数估计只有几千人。自2003年1月18日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以来,全国各地从事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人员可能有万人以上。到2007年9月止,中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心理咨询师在本世纪将成为十大热门职业之一。按照国际卫生组织的说法: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这样看来,全国大约需要一百三十多万心理咨询师。

在美国,每百万人口中,便有550名心理服务人员在服务,在一般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50-100名,但在中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2.4名心理学咨询服务人员。而这2.4名人员也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与督导。

我国亟需大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个好的咨询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另外还要经过自我体验和细致的案例督导,但目前国内督导体系尚不健全。据中国心理学会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督导师共107人,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如何在当前状况下,最大程度促进咨询师学习和成长是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国咨询与治疗协会(BACP)在2000年颁布的关于咨询的“伦理和执业规范”明确规定:咨询师在从事咨询职业前必须获得相应的能力水准,必须维持经常的专业进展,同时必须接受常规的督导。

督导(supercision)的目的是提升个人和专业成长、咨询师的能力、增强咨询师技能、案例概念化、职业认同发展(Agnew et al.,2000;Crutchfield&Borders,1997)和增强自信和自我指导能力(Benshoff&Paisley,1996)。

朋辈督导(peer supervision)是通过该督导过程,受训l咨询师以他们的关系和专业技能互相帮助,使彼此成为更有效和有技能的助人者(Cruchfield&Borders,1997)。

督导体系是指所有的治疗方案都必须经过督导师的严格评估和修正,以保证治疗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目前我国咨询行业的情况来看,真正能做到督导按程序进行的专业机构凤毛麟角,有的咨询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接受督导师的“督导”,有的机构在督导师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让老一期学员“督导”新一期学员。甚至有的机构根本没有督导,对咨询师进行“散养”,任其发展。

目前心理咨询师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限制在于有资质的督导师很少,咨询师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较难得到指导,因而在工作中遇到困惑时经常是自己在黑暗中摸索,或和朋辈交流一下以求安慰。

另一个问题是在督导的过程中,报个案的咨询师经常会受到伤害,被公众督导的报个案的咨询师的感受往往是“被解剖,鲜血淋淋地躺在那里等待审视。”

分析这些伤害的来源,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报个案的咨询师感觉到自己被分析,感觉到说话的人“不理解真实情况,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评论。”所有这些,源于听个案的人说的话是源于其内心对听到的话进行加工后的图像的表达,但当他/她表达的时候,却又认为他/她所勾画出来的图像是真实的,就是报个案的咨询师所描述的情况。其实听个案的咨询师更多带有自己的“投射”却没觉察到,而将自己投射出来的东西强加在报个案的咨询师身上,从而伤害到报个案的咨询师。

如果在督导过程中屏蔽掉“投射”,就可以降低“伤害”的出现。经过几年探索,我们探索出了“朋辈循环支持法”的督导形式。在当前督导资源短缺。需求大于供给,咨询师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起到了非常大的资源整合作用。

二、朋辈循环支持法的过程

1.朋辈督导的目标及设置

目标:聚焦报个案的咨询师的困惑,整合资源加以应对。分清个人成长与专业成长,报个案的咨询师可以自主选择个人成长还是专业成长。

基本设置:时间每次2.5小时。参与人员有主持人,报个案咨询师,朋辈咨询师(人数8-20人)。

理论依据: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什么”“如何学”和“如何用”的分离状态。

2.朋辈循环支持法的步骤

第一步,咨询师介绍个案。咨询师用十分钟介绍来访者咨询目标,咨询过程,咨询师的感受、觉察、反移情。

第二步,朋辈咨询师表达听完个案介绍后的第一感受。这时主持人需要把握,控制主题围绕着感受层面。这个阶段朋辈咨询师容易偏离主题,容易走到对个案的分析,或者对报个案咨询师的分析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主持人要及时温和地打断,把话题拉回主线,要分清感受和分析,而且是朋辈咨询师自己的感受,不是对报个案咨询师的共情,也不是对来访者的共情。“你说得很好,我可以感觉出你对个案的理解,可是,我们现在要谈的是大家自己的感受,你可以说一下你听了这个个案之后的感受么?”“我觉得来访者很孤独。”“是的,没错,我想你感受到了来访者的感受,那么你感受到了他的孤獨之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我很难过。”“是的。”

nlc202309020024

第三步,听个案的咨询师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或者想继续了解的地方可以提问,报个案的咨询师先不回答,全部问完之后,咨询师自主选择回答问题。

第四步,报个案咨询师回答问题。

第五步,“如果你是来访者,你觉得你希望通过咨询获得什么呢?”这个阶段要把握的是,每个朋辈咨询师都要把自己想象成来访者,而不再是自己。所以这个时候主持人要密切关注每个朋辈咨询师是否是以来访者的语气来表达的,要以第一人称来表达。“这个来访者缺乏安全感,他来到咨询室只是因为他需要增强自己的安全感。”变成“我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我需要一个人,一个空间来增强我的安全感。”“我想找个好妈妈。”这样的方式可以强化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共情,为后续对个案的解读打下基础。

第六步,“如果你是咨询师,你觉得在你和这个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个阶段每位咨询师依然用第一人称表述,杜绝投射现象带来的伤害。一个新的学习团体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情况是不用第一人称,而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表达,变成对报个案咨询师所作干预的分析和建议;或者从咨询师工作的角度作一些通用的评论,听上去很有道理,但会感觉不亲近,感觉对方不是咨询师,而是督导师,这经常会让报个案的咨询师感觉尴尬。例如,“咨询师要更多地理解来访者的情感,这个来访者在建立关系上很困难,缺乏对人的信任,所以咨询师在这个阶段要更接纳来访者,无论来访者说什么、做什么,咨询师都要做一个好的容器。”主持人在这个时候要进行干预,“听上去,你对容器的理解很深入,而且表达得非常到位,可是我听了之后,感觉脑海里的你不是咨询师,而是督导师,你是否可以用咨询师的身份把刚才的话表达出来呢?”“好的。我觉得与他建立关系挺困难的。”“所以,如果你是咨询师,你觉得最大的困难在于和来访者建立关系?”“是的。”

第七步,报个案的咨询师扮演来访者,选择一位或两位咨询师进行角色扮演,时间为五到十分钟。

第八步,大家表达对角色扮演的感受。这个时候主持人要把握原则,是表达感受,而不是评价和分析。要注意保护扮演个案咨询师的那个咨询师。

第九步,大家表达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感受。督导结束。

三、讨论

两年的正式实践证明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团体成员表示学会了感受自己,表达感受,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理解了来访者。通过讨论实现了观点的碰撞,在案例概念化以及干预技术层面收获也很大,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迈出了一大步。

1.朋辈督导有效的原因

心理咨询师接受督导的目的是实现个人和专业的成长,职业能力(Kern,1996)和技能的強化、案例概念化、职业认同(Agnew et al.,2000),提升自信和自我指导(Benshoff&Paisley,1996)。朋辈们会使用同样的语言,也有相似的技能水平(Borders,1991),朋辈督导可以使成员更有归属感和学习的动机。朋辈循环支持法的督导通过营造安全、信任、相互支持的气氛,使得朋辈咨询师可以自由表达,分享面对个案时的不同观点,进行自我暴露来相互支持,这种真实使得咨询师可以通过“使用自己”来学习。

2.与专家督导的不同

朋辈督导是通过使用咨询师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专业技能来互相帮助,提升彼此的效能和技能(Crutchfield&Borders,1997),而专家督导则是通过使用自身的权威和专业知识来进行督导,且督导专家不一定随时可以找到。朋辈督导降低了对专家的依赖性,增强了同行之间的相互依赖(WiIbur,Robe,s-Wilbur,Hart,Morris,&Betz,1994)。朋辈咨询师通过对自身技能水平的觉察,也进一步发展了咨询和督导的技能(Benshoff&Paisley,1996)。在充分调动成员积极性,整合资源,运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方面,朋辈督导有优于专家督导的优势。

3.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朋辈循环支持法是一种团体督导的形式,团体动力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朋辈循环支持法中团体氛围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主持人在何种层面上起着团体领导者的作用,团体氛围的建立与主持人的风格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篇4

伊新华 赵旭艳

(营口理工学院 辽宁 营口 115000)

摘要: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基于目前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普遍存在,本文分析了朋辈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从朋辈辅导员选拔与配备、培训以及考核与激励三方面提出朋辈辅导员的相关机制,探讨了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为高校学生的互助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关键词: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朋辈辅导

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主要指刚入校的新生,由于大学与高中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内容和要求的不同,普遍出现了学业、生活、学业、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如果高校新生适应阶段的教育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学生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探讨新形式下推进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成为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进朋辈辅导的理念,部分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朋辈辅导并取得较好成果,其成功的经验值得研究学习。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朋辈辅导的必要性

(一)高校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普遍存在

“90后”的大学生大具有鲜明的独生子女特点,自理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差,协作能力不强,同时,他们身上也具有先进教育的优势,较强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强等。学生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早期阶段,一般环境比较陌生,生活环境以及学习任务也发生很大变化,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摆在眼前,面对这种情况许多新生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不适应环境的变化。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淡化了中学阶段的优越感,甚至出现强烈的失落,进而冲击已形成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导致一时不能适应大学环境。第二,不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大学环境的陌生,远离父母的照顾,难以摆脱的依赖心理,缺乏集体生活经验的新生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大学阶段的教学形式不同于高中,很多新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学习方法跟不上变化形式,从而出现学习效率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等不适应的问题。第三,不适应多元化的人际关系。大学多元的人际关系不同于中学阶段单一的学习型人际关系,有些新生在集体生活中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能适应交往模式和空间的改变,与其他人因习惯差异,兴趣不容,从而交往出现问题。甚至有

[1]

些学生个性强,比较自我为中心,在交往中往往出现孤僻,冷漠等现象。

(二)高校朋辈辅导的含义及优势

朋辈在高校中指年龄相仿的学生。朋辈辅导是学生对学生的辅导,包括学习辅导和情感支持。一般是从高年级学生选拔优秀的学生代表,因为他们与新生年龄相当,所以在生活方式、学习经验和价值观具有相似之处,可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方面给予引导和教育,以朋友的身份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

朋辈辅导工作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牛津大学。随后,英国的多数高校效仿牛津大学的这种做法并取得成效。中国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引进了朋辈辅导这一先进的工作理念,很多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朋辈辅导机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高校专职辅导员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任务繁杂,很难满足每一个同学的教育要求。另外,很多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所带学生不同,很难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划上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建议。朋辈辅导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应运而生。第一,时效优势。朋辈辅导员与新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相同,联系密切,当问题出[3][2]

现萌芽状态时,朋辈辅导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可以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第二,专业优势。选拔作为朋辈辅导员的学生一般与所辅导的学生专业相同或相近,有共同的专业背景,共同的专业背景可以使得朋辈辅导员和新生在学习经验方面传承,以老带新,共同进步。第三,融合优势。朋辈辅导员选自学生,他们与新生年龄相仿,成长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使得二者有着天然的信任,容易成为朋友。

(三)高校开展朋辈辅导的作用和意义

朋辈辅导员具有自身显著的优势,作为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朋辈辅不仅可以促进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深入化,具体化,而且朋辈辅导员弥补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是专职辅导员的重要补充。作为学生的朋辈辅导员,与新生的成长背景相似,加之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相同,每天都能与新生接触,能及时洞察新生的变化,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有效解决问题。

第二,高校朋辈辅导员作为老师和学生间的纽带和桥梁,既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自律能力,构建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三,朋辈辅导员一般是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新生中

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的骄人成绩更具有感染性,更容易被接收,他们以榜样魅力带动新生们主动、正确地面对自我、面对困难,积极主动地接收适应性教育,增强了入学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二、构建高校朋辈辅导的相关机制

(一)朋辈辅导员的选拔与配备

构建完善的高校朋辈辅导员机制,根基是要选拔组建优秀的朋辈辅导员群体。选拔的对象主要是综合素质较高的高年级学生,他们政治信仰坚定,学习成绩优异,组织管理能力强,并且具有高度责任感,性格开朗,心理健康,善于沟通,同时能够充满兴趣,愿意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来服务同学。另外,在配备朋辈辅导员时,应以朋辈辅导员与新生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为原则,兼顾便于沟通和联系,注意生活和学习地点不宜太远。

(二)朋辈辅导员的培训

构建完善的朋辈辅导员机制,关键是通过培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促进有效的开展工作。学校应组织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到对新选拔的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加强朋辈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增进朋辈辅导员

[4]的思政工作方法,组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危机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朋辈辅导员不仅可以掌握学生工作的基本技巧,提升工作能力,还能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

(三)朋辈辅导员的考核与激励

朋辈辅导员的考核与激励环节,是完善高校朋辈辅导的重要补充。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与奖惩办法,建立定期的汇报与检查制度。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专职辅导员要详细了解朋辈辅导员的工作体会,共同研究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朋辈辅导员提升工作能力。同时,科学的激励办法可以充分调动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阶段性评估朋辈辅导的效果,及时表彰表现优秀的朋辈辅导员,从而带动朋辈辅导的整体质量。

总之,朋辈辅导员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帮助高校管理者更好的感知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同时,也为朋辈辅导员搭建一个展现和完善自己的平台。

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篇5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途径,它作为一种工作模式可以移植到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其方法和技术带人课堂可以增强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研究针对学生当前成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心理困惑,尝试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进行团体辅导式教学。本文主要介绍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与主要方法、技巧。

[关键词]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关注,高校近年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始终是课堂教学。为了更富有成效的实施心理健康教学,自2005年以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了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的设想,即把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借鉴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途径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班级或系为单位,在新生中开设心理健康课,每周2节,授课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至一学年。实践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式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本文拟就自己这几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实践和探索,探讨如何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提供可行性的方法和建议。

一、构建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从理论上看,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消极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促进良好的社会适应使学生心理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好就是通过活动的方式。另外,团体动力理论的观点认为“团体往往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在成长的任何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团体不仅仅能够协助人们达成目标,而且可以满足人的多种心理需要。每个人作为团体的一分子,他的内在需要在群体互动中可以获得满足。”基于以上种种,把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学生当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反思,将使得学生在群体互动积累广泛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从实践上看,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是确定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和依据。首先,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都是面临成长过程的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调整自己的问题。因此,在心理学课堂上的全体学生就是一个天然的具有共同发展性问题的团体,心理课教师就是团体指导者。其次,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上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课的探索尚属初步,心理健康教学的方法还是以传授为主,课程目标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我们需要一种富于启发的,能激活课堂的教学模式。团体辅导式教学可以把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课堂当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玩(活动)中学”。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课堂教学中,增加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

二、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框架

团体辅导的过程主要包括“热身――自我探索――总结”三个阶段。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根据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参照团体辅导的工作模式,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试行团体辅导式教学的“五阶段教学法”。

其中,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这五个基本的教学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任务,但他们并非是完全孤立的,他们是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很多时候是彼此相融的。在进行团体辅导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团体辅导式教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有清晰的了解,才能把握住团体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引导教学目标向健康的、既定的方向前进。

三、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操作方式与技巧

很多的研究表明,参与程度高、内心体验深刻的教育形式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真正的实效。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获得预期良好的效果,学生能否在行为、情感和认知上的积极投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精心选择团体活动方式,灵活地采用活动、讨论、游戏、案例分析、行为训练等方法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持续的的学习激情和旺盛的精力。

(一)深化认知,澄清观念的学习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升个人的交际魅力?”,学生对问题自由发言,谈出自己此刻的想法和感受。这样一来,通过一个灵感激发另一个灵感的方式,产生创造性思想,促使学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团体讨论:很少有事情不能在团体中处理。我们可在课堂中藉由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或者对现实的困惑进行团体讨论,通过相互沟通交流,集思广益,使学生通过比较获得启发,对问题有进一步的体会,从而修正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观点。讨论可以是分小组的交谈,也可以是全体学生论坛式的交流。

问题辨析: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有争议的、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大学生应该不应该谈恋爱?”等,教师可以组织不同选择的人进行辩论,谈自己做出这种选择的理由和观点,并给予点评,从而澄清模糊认识,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二)情境体验学习

团体游戏:它是一种主要的、且十分有效的游戏活动方式,它不仅能制造快乐气氛,消除精神的紧张,最主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给学生启迪和思考。教师在设计游戏类活动时注意引发出更深的思想内涵,做到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

角色扮演: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的主要目的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去扮演一个在实际生活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透过不断的演练,得以尝试和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方式和行为模式。教学中,针对相应的专题(如社会适应性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可以设计一些“心理剧”让学生在心理剧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然后大家组织讨论,指出其中不妥当的情绪和处理方式,再由其他成员将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方式表演出来,使表演者和观看者从中受到教育。

情景模拟: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者氛围,让学生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课堂中由教师事先安排―个人际冲突的现实情景,让学生体会当下情景下的心理状态,并学会反思和处理人际冲突问题。

(三)新行为的训练学习

行为示范:在教学中,教师可提供详细而具体的行为示范,学生观摩、仿效、预演;或者,教师也可让成员观察数种不同的行为,从中选出最标准的行为作为练习的标准。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习得预定的目标行为或技巧。

行为训练:它是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种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沟通技巧训练”、“练习倾听”等。

上述种种是团体辅导教学中最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辅导类活动方式可以选用,比如说音乐调试、手语舞的学习,等等。

四、实践成效

在尝试把团体辅导移植到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对新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估。包括了对学生及教学课堂的观察和纪录、学生的作业以及实施教学期间和结束时与学生的交谈和调查、教学前后心理测量等。从教师的观察以及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开展,每一位同学都感觉比以前更积极向上、心情更愉快,对团体辅导式教学也都给与了较好的评价。在学习期间一项调查中。98%的学生认为心理课“有必要”,90%的学生“希望课程继续下去”,94.5%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形式“非常好”,8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或“很有帮助”。而在教学结束后同学们对自我的评估中,均认为自己在参与过程中认知、情绪、行为有所改变,学生对心理辅导式教学总体上都是“愉快”。“轻松”,“有趣”,“让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等正面的评价。其中一位同学在调查表上写到:“心理健康课就向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心中很多结的钥匙。它使我更加理性,客观的认识自我以及外界的问题。使我更成熟”;另一位同学写到“我感觉这门课很愉快,也很自然轻松,总感觉在这里是释放自我的空间。它使我把一种美好的氛围下学到了很多心理知识。也启发我思考很多的问题,学到了很多道理。谢谢老师”。

而从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的结果对照中表明,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团体辅导教学后,同学们的得分的平均分较之前有所降低,多数成员改变显著。结合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来看,学生对团体辅导式教学反响强烈,教学的效果较显著。

通过以上的实践和探索,我们主要有以下的体会:

(一)团体辅导式心理教学以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作为专题给学生进行辅导。教学内容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活动内容丰富,寓教于乐,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团体辅导式心理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和技术,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加大了学生对课堂的投入程度。

(三)团体辅导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情感体验,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

(四)不足之处,在实际教学中心理教学授课的人数过多,多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往往使得教师在实际模式运行中难以驾驭,较难达到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另外,学校开始心理教学时有限,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使得团体辅导的过程缺少较深层的挖掘。

★ 课堂教学模式

★ 先学后教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中互学模式的研究

★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

★ 浅谈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 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

★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 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感言

★ 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实施方案

朋辈辅导总结 篇6

1、这次我做的朋辈辅导,我知道其实我都没有真正做到一个引导员该做的事,讨论中总是出现偏题,我没有及时把他们的思路拉回来,有可能是你们和唐琴师姐看了我的策划,所以你们就可以帮我撑场,知道该说什么,但是有一点,我做这个情绪的主人这个话题,我有几个板块,但我还没说出下一个环节时,唐琴师姐已经说出来了,当时有很多都无法进行下去,所以有几个方面都省略了,我应变能力太差,没有想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此次朋辈辅导内容单调,虽然都在积极发言,但总是偏题。下次应该增加活动环节

局面控制力不好,场面很混乱,这点我没做好!可能是太熟的原因,所以就可以随便一点,非常不正式,但我觉得这样也有一个好处,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虽然很混乱,但我觉得,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但下次我会注意的。因为这是作为引导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场成员有些没有融入进去,这点我没注意,应该及时把他们带动起来,参与此次讨论

这次没有清晰的思路,当别人打断我的思绪时,没有及时补救回来,引导成员思考时,没有表达清楚。我应该加强表达能力

通过这次不是很正式的朋辈辅导活动,感受到了,虽然我有很多不足,但我很开心,我觉得这就够了,下次再接再厉

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篇7

一、自媒体与朋辈心理互助内涵

(一)自媒体的概念和特性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和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学界对自媒体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两位联合提出的对于“We Media”的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

相对于传统网络时代网站信息发生、发展和反映的方式而言,自媒体时代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每一个用户既是网络信息内容的浏览者,同时也可以是网络信息内容的制造者;互联网用户由浏览网站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向创造网站信息的主动输出者转变发展,开启了个人媒介和门户的新时代。在传统的网络时代,网站信息制造者局限于主流媒体对社会意见的多数化的反映,这样的信息代表着一定群体的意见,是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持有的态度、情绪、意见的一致性的体现。而自媒体时代提供的是一个个人言论的表达平台,人人面前都有个麦克风,既不代表官方发言,也不代表多数人意见,私人的观点意见开始从“台后”被推向“台前”,各种各样的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影响。

(二)朋辈心理互助概念

朋辈是指年龄相仿、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人生成长经历的群体。心理互助是指从方法、技术、能力等方面给予别人心理援助,使别人掌握科学的心理学方法,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增强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同情、理解、接纳的层面上[2]。而朋辈心理互助是指通过一定短期的培训的非专业化的心理工作者(互助者)对周围年龄相近、人生观及价值观相似、生活阅历及受教育程度相当的群体中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的具有心理调节、咨询和教育功能的人际帮助过程。

朋辈心理互助始于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专业心理咨询辅导人员匮乏,高校心理健康辅导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开始探索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模式作为其补充,现在朋辈心理互助已经是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朋辈心理互助是相对于单向的专业心理辅导而划分的非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又称“准心理辅导”,在朋辈群体中通过各种互助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实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给予安慰、支持,实现共同成长,达到朋辈群体的“助人自助”。朋辈心理互助不再是传统的单向心理咨询、辅导的输出,因为朋辈群体面对的同样的学习、生活等问题,所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促进助人者对自己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二、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新特点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拉近了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距离,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信息发布中心”,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带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作为现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补充部分,在自媒体时代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网络交互新平台,主体互动白热化。自媒体时代,Web2.0提供了一个网络用户上传下载的双向的、覆盖面广、便捷、平等的互动空间的交互平台,人人都能充分自由表达自我,同时能对他人的言行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思想,网络主体之间互动性日趋增强。在开放互动的网络空间多重场域中,熟人世界里的朋辈群体互动最为频繁。熟人世界中朋辈群体的特点在于基于现实中一定稳定性的人际交往关系而形成的网上集体有着类似的心理境遇,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相较于师生关系更具有感染力、共有的归属感等。因此,借助这样一个新平台,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表现出极强的主体互动性。

第二,生活空间网络化,心理意识外显化。自媒体时代,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工具,形成了新的媒介场所,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空间。在现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成为了主体部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开始在网络各种媒介网站或交友软件空间中展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融合,网上网下生活有机联动,个体生活空间网络化成为常态。另外,由于网络身份的虚拟性,网络主体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更容易说出平常不敢说、不便说的真实的思想,但网络主体仍然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网络主体各种思想问题和深层次心理意识明显地暴露于网络信息中。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暴露于网上,密切关注学生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朋辈互助者较之以往则更容易捕捉和了解受助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主体性空前张扬,教育客体主体化。自媒体时代,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个体能在交互网络平台中自主参与和独立选择信息的上传与下载,既是网络信息创造者,也是接收者,主客体关系角色频繁变换。同时,网络信息内容、网络信息浏览方式、网络信息传输的主导者都因网络交互方式而改变,个人用户主动性、选择性和话语权大大加强,个体的自主与选择得到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得到空前张扬。网络化生存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以及对人主体性的空前张扬,网络化境遇中主客体关系逐渐模糊化和平等化,同时朋辈心理互助中助人者与自助者的主客体关系也趋于模糊化和平等化。朋辈群体共同的身份认同决定着交往关系的平等化,互助内涵即是包括了助人者在帮助他人过程中实现的自我完善发展的自助,即助人者与自助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角色变换。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主客体关系的特性在新网络交互平台中进一步凸显。

三、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互助面临的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其中20-29岁年龄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这其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3]。手机上网比例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使用率持续上升,成为第一大网络应用。而本次调查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非常依赖的比例达到63.9%,大学生对自媒体如此高的依赖率使得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面对着新的冲击和挑战。

(一)自媒体虚拟自由,信息繁杂难甄别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自媒体环境主要是指网络环境中的虚拟性,主要涉及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中暴露出的思想状况以及心理行为状况等,具有虚拟性、互动性以及网络所具有的瞬间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有效的实施必须甄别自媒体信息的对象和真实性问题。现行的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受“匿名狂欢”的干扰,主体性无限扩张,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信息充斥网络,其中负面信息的泛滥对各高校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以匿名身份隐藏着“恶”。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双重难题,一方面心理教育对象深处如此鱼龙混杂的信息网络中,可控性弱,大部分教育对象缺乏网络媒介心理素养,其心理变化存在冲击隐患;另一方面互助工作者本身就是非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者,虽然是经过了一定的培训,对负面信息有一定的甄别判断的能力,但是毕竟也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网络负面信息及情绪的影响。网络环境问题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朋辈群体助人者与受助者的状态,加大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开展的难度。

(二)互助自媒体匮乏,平台少形式单一

在网络匿名虚拟的大背景下,个体完全自主选择网络信息的吸收,要实现朋辈间心理互助,对朋辈群体中心理健康互助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较高的要求。但当前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尽管部分高校开辟了官方自媒体平台,自媒体的舆论也得到了高校宣传部门和学工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极少设置单独的心理健康工作空间,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平台几乎没有。另外,在少数的朋辈心理互助自媒体平台中,朋辈心理互助平台单调的界面及单一的心理咨询形式容易让求助者望而却步。从朋辈心理互助建设的自媒体平台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平台内容都不尽如人意。

(三)沉溺于线上虚拟世界,对线下现实生活冷漠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原生家庭影响,个人心理性格品质多出现依赖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调节能力差等问题。自媒体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使得大学生在微信、微博空间大量地自由地发表言论,积极活跃,过分依赖自媒体简单迅捷地宣泄情感,不愿意付出过多的人际成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容易忽略人际情感交流,对于父母亲人、朋友及同学关心甚少,与自媒体空间中的另一个自己判若两人。甚至,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自我经营的虚拟世界之中,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日渐弱化,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十分冷漠,不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出现人际关系问题,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互助开展的新思路

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集结助人与自助为一体的集合,它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个体最原始的心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创造的需要”,要求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实现自我,实现最完美的自我。朋辈心理互助本来就已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种重要的有效途径。自媒体时代对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网络集体中不断增强的朋辈群体互动,更加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在朋辈群体中的积极作用。自媒体空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互助平台,互动平台给学生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也为更好地提升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实效性提供了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全面搜集自曝信息,制作完成“晴雨表”

自媒体,它起源于个体自我表达的需求,改变了获取、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式;它让网民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信息的发布者,改变了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信息传授系统和信息接受系统。大多数人有了自己的平台,敢于在网络上显现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信息,充分地展示自我。这也为助人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开辟了新途径。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开展首先应该充分重视自媒体“晴雨表”功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显流,也有潜流,“表现出来的、引人注意的、明显的是显流;没有被发现的、正在酝酿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是潜流。要有见微知著的本领,及时洞察和发现潜流”[4]。朋辈互助工作者可以及时搜集学生个体的生活动态信息,以及发表的心情和状态;能够及时掌握同学们关注的热点,了解他们日常的思想动态;透过信息表面,发现隐藏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关注同学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并做到对心理问题诱导因素的掌握并及时进行疏导等帮助,能很好地预防心理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我们高校朋辈互助工作者应该及时对学生通过自媒体暴露的素材和信息点进行搜集,全面记录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互动关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实际动态,建立实时的心理动态信息数据库,从而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心理动态信息的搜集、存储和管理,达到对学生心理动态的实时掌握。

(二)开辟心理互动平台,主动掌控“话语权”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应该积极扩展朋辈心理互助自媒体渠道,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建设相关的心理知识常规自媒体平台、在线心理咨询平台、由学生自发地开辟专门的心理博客平台等,积极开发心理互助的教育资源,抓住机遇,主动利用好自媒体,建立全面的、多层级的自媒体平台。一方面,积极开辟官方的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自媒体平台,将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吸引学生愿意使用、主动使用。通过官方自媒体平台,可以高效便捷、不限形式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对心理问题的求助意识,使得阳光心态、健康人格成为广大学生的共识,从而提高群体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激发学生自助的潜能。同时,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向学生推送工作计划、活动通知、现场报道等,增强心理健康工作宣传力度和趣味性,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助人自助。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朋辈互助者自身的自媒体运用。应当充分利用每一个朋辈互助工作的互助员的自媒体平台,因为互助员本身的学生群体特殊性,互助员与学生群体的无距离使得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无障碍的交流,并且大部分是在朋辈交流之间的隐形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个人心情、状态和感慨之中。但是,互助员应善于发现心理舆情,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主动掌控群体间“话语权”,有力地提高朋辈互助实效性。因而,丰富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加强相关平台的建设,要保障在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控制和引导学生心理舆情的导向,用正确的互助理念来吸引学生的关注。

(三)结合线上线下具体问题,切实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自媒体的运用必须紧扣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总体工作部署,线上线下同时抓。要借助于学校心理互助工作队,及时开展各类上下联动的朋辈互助工作。自媒体平台拓展了新的网络空间,学生群体的生活空间网络化,虚拟与现实生活在网上网下实现了有机联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投射到空间各种言行中。高校心理健康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在“网下”看同学们的“网上”状态,要积极加入到自媒体与青年大学生的对话中。要善用自媒体,培养朋辈互助者个体网络文化素养,提高网络群体中的生存质量,增加朋辈互助工作者在群体网络空间的“声音”,增强朋辈互助工作者在群体网络空间的话语权,积极主动地应对网络境遇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同时,朋辈互助工作应该切实解决“网上”自媒体信息暴露出的“网下”的矛盾和问题,可以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和分析具体心理冲突或者是学习、生活压力等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朋辈互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根据学生群体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数据,分析学生群体心理需要的诉求,朋辈互助工作最终都应该回归到实践群体生活中,并仍然对实践活动保持高度重视,通过在实践中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等方式调节网上的各种负面情绪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发展白热化,源于个体自我表达需求的自媒体平台形成、发展起来了。自媒体平台改变了信息的获取、传递以及发布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的主客体方向性。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给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带来了新的理念,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发展因此呈现出新的特点以及新的趋势。但是,朋辈心理互助借用自媒体这一平台进行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充分认识自媒体的概念和特性,发挥朋辈互助主客体优势,把握好自媒体平台给高校朋辈互助工作带来的机遇,克服在自媒体境域朋辈互助发展的问题和挑战,探寻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互助发展的新思路,对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篇8

摘要:朋辈辅导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学生成长辅导实践中较受关注的一种形式。本文分析了朋辈辅导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所具备的优势,介绍了相关干预实践所取得的进展,提出了当前国内朋辈成长辅导所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今后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朋辈辅导实践;高校;成长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45-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以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传统心理辅导模式正逐步将关注的领域延伸至能使更多人从中受益的发展性咨询。而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过去以在校生心理问题排查和心理危机干预为重心的相关工作思路也正在向支持和促进学生全面自我实现的积极成长辅导模式转变。为了适应当前的转变,许多高校已开始从硬件条件、制度标准以及人员配备等方面开展了改革探索。本文将以高校学生成长辅导中朋辈互助这一具体实践形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后续相关的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提供可能的启发和借鉴。

二、朋辈辅导及其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的优势

朋辈辅导(peer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年龄相近的来访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朋辈”一词就字面上而言同时包括“朋友”和“同辈”两个概念,反映了咨访双方通常具备相近的价观、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仿以及所关注的问题相似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朋辈辅导在大学生成长辅导实践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在大学生成长辅导实践中,朋辈辅导相对专业心理老师辅导具有更强的时效性。专业的心理辅导需要咨询老师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咨访关系,并对来访者有一定的了解,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大部分的个案脱离即在此期间产生。相对而言,朋辈辅导员在与来访者建立关系时所花的时间则少很多,他们平时就生活在同学们的身边,熟悉班上的每一名同学,也容易为同学们所接纳,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因此朋辈辅导在大学生成长辅导实践中时效性优势明显。

其次,朋辈辅导在实际操作上具备简单易行的特点。与严格意义上的学校心理辅导相比,朋辈辅导受时间、场地、交流媒介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发现的发展性问题或者成长困惑,通过朋辈辅导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干预,不需要提前预约时间和场地,也无需按部就班地执行。此外,朋辈辅导多数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当前在大学生之间流行的社交网络工具(如微信)等媒介来开展,更为贴合该受众群体的交流和沟通习惯。

最后,作为来访者的“朋辈”,可以对来访者的成长困惑产生自然的共鸣,这亦是朋辈辅导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所具备的一项特殊优势。在成长性互助实践中,当朋辈辅导员对来访者所阐述的成长困惑表达出感同身受的反馈时,来访者自然地就敞开心扉,在启发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探索;同时,持续的共鸣能在整个辅导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来访者的改变动机、积极信念以及依存水平,有助于提升成长辅导的实际效果。

三、朋辈辅导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的应用实践

目前国内已有的实践研究表明,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大学生学业成长、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积极情感培养等发展性咨询领域均能够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是大学生成长辅导的有效形式。

在促进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方面,王琪和马艳的一项研究发现,以同质性小组辅导配合个案互助的朋辈辅导实践有效地改善了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情况;章玉祉的研究表明,层级式团体朋辈辅导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促进大学生学业成长方面,卢璇的研究表明,以朋辈辅导员带领的艺术专业学困生和厌学生学业成长小组通过参与“叫醒服务”、“集体早餐”、“不挂科运动”“以题会友”等活动,在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助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罗玉华等研究者在重庆邮电大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了朋辈学生助教参与课堂教学,发现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助教团朋辈辅导员以及课程受众学生均在互动中了解了自身职业兴趣,明确了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在培养大学生积极情感方面,韩雪的一项干预研究发现,通过六次朋辈团体辅导,实验组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控制组则没有产生类似的成长效应。

四、朋辈辅导在大学生成长辅导实践中的局限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目前,在大学生成长辅导实践中,朋辈辅导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益的运行模式。然而随着各类实践的扩展和深入,现有的局限也逐步显现,今后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围绕这些局限进行探讨和论证。

首先,由于相关实践起步较晚、没有成熟的路径可供参考等原因,当前国内高校朋辈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这对其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相关实践中,对于朋辈辅导员的选拔招募、技能培训、过程督导以及考核激励等方面加强探索,促进队伍素质发展,将会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其次,目前对于朋辈辅导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产生积极效应的量化评估,仍缺乏科学规范的途径,这使得相关实践研究的结果结论在证伪和推广方面遭受限制。因此,在未来的实证干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尝试引入心理测量学和心理统计学的技术以加强量化评估,也将是较为重要的探索方向。

最后,国内已有的朋辈成长辅导实践目前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适应、大学生学业成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积极情感培养等几个方向,而其他诸如积极人际关系建构、健康行为促进、亲社会(感恩、宽恕等)行为培养、乐观人格养成等领域暂未涉及。因此,今后的实践也有必要进一步扩展朋辈成长辅导在上述领域的应用,并且在实证证据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和开放的操作模式。

参考文献:

[1]付华,谭亚菲,郭少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辅导[J].科教导刊,2010(9):209.

[2]王琪,马艳.朋辈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介入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8X):101-102.

[3]章玉祉.层级式朋辈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6):94-97.

[4]卢璇.以“学业成长小组”开展艺术生朋辈辅导的实践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5).

[5]罗玉华,王小运,黄彦萍.大学生助教团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4(16):31-34.

[6]韩雪.朋辈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实验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10-112.

作为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 篇9

经过一学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一个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职位虽小,却或多或少的有那么一点收获。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设立,看似不起眼,关键时刻却有起着重要的作用。记得一次的讲座时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说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也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问题,小则只是心情郁郁,严重的确有造成精神方面疾病甚至自杀或其他极端行为。因而很多学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的设立,正是为了预防大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的技能与技巧有事显得非常的重要。在平时,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忽略一个人的细微变化,我们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话,无形中让朋友之间的距离拉远,甚至是失去了交流的机会。掌握交流的技巧,我们便能更好地帮助他人。但往往我们有时候可能忽略有些自己觉得开玩笑的话,觉得不重要有可能就忽略了最重要的信息,学习一些筛选信息,从这些信息中获得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情况再对各种异常现象进行发现。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我们要有一个想帮助他人,热心,细心,耐心和同理心,但又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要想什么事情都能自己解决,我们不是专业的,有些心理障碍问题要靠老师来解决,而有些精神方面的问题可能连学校老师都没法解决,如果我们发现异常,就要及时向老师汇报,达到我们朋辈辅导员的“信息员”的作用。

作为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我既为我的不作为和一直以来的平凡而愧疚,又为一直以来的平凡而庆幸。因为平凡就代表着我和我的室友们都健康的学习和生活,这是最重要的,是无价的。我认为评价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不光是看他解决多少同学的问题,一个寝室重没有发生问题或者把问题掐灭于萌芽状态,也是一个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指标,而且,平平凡凡才是我之所求也。在学习的这些心理知识中,不仅仅在大学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平时也可以运用,对于我们本身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多去倾听,我们应该是一个聆听者,让朋友们觉得我们能理解他们,能够做他们的朋友,真正起到帮助同学的作用。

周玉林

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篇10

创建日期 2007/9/1 丁超群 浏览次数 3545 返回 字号: 大 中 小

上海大学朋辈辅导介绍

【背景】

朋辈辅导员制度兴起于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目前内地的部分高校也在积极实践,并已取得良好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青少年发展时期,同龄人更容易成为效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他们年龄相仿,在价值观、心理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朋辈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三级网络(学校——院系——学生)的基层防线,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概况】

上海大学首批朋辈学员于2005年3月产生,朋辈辅导工作站随之成立,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为学校心理健康三级网络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运作朋辈互助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05年11月,随着一学院心理委员的成立,以学院为依托的三级网络组织逐渐发展壮大。时至今日,上海大学心理健康三级网络已基本实现面向在校本科生的全覆盖,为校园和谐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信念】

上海大学秉持每一个生命都应被关注的信念,培育生命内在素质,用生命去影响生命,并教育和引导朋辈辅导员坚持这一信念。

【理念】

上海大学倡导“朋辈互助,助人自助”的理念,推行朋辈之间心理互助,教育和引导朋辈辅导员在助人与被助的过程中共同发展。

【相关规定】

☞朋辈辅导员应具备的条件:

☺善于倾听,有责任感,乐于为同学服务;

☺开朗乐观,有亲和力,领悟力强; ☺善于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强; ☺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 ☺对心理辅导感兴趣,能遵守保密原则; ☺心理健康情况良好,在校表现无不良记录。

☞朋辈辅导员的主要职责:

☺以健康、向上的生命影响他人;

☺协助学校、院系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关注同学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 ☺协助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对同学进行简单的心理辅导。

☞朋辈辅导员的义务:

☺准时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学习培训活动,并遵守相关要求;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相关校园文化活动; ☺帮助同学解决一般性的心理问题; ☺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朋辈辅导员的权利:

☺可接受学校组织的培训,学习心理学知识; ☺可优先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可享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相关资源如书籍等;

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篇1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朋辈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244-01

1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发展潜力与美德等积极方面。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的深刻反思与超越。积极心理学创始人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天才。他认为,过去的消极心理学只担负了前一种使命,积极心理学要把心理学应该担负的三项使命全部担负起来。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影响正逐步扩大。当前我国正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文明,人的需要也正在由必需性需要向享受性需要转化。积极心理学关注于良好品德、幸福、创造性和高质量的生活等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的研究,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将积极心理學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中,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2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开展现状

2.1 朋辈心理辅导概念

朋辈心理辅导,或称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学生,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朋辈心理辅导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学校中兴起,随后在美国、加拿大的中学、高校中开展了广泛的实践和研究。朋辈心理辅导具有涉及范围广、发现解决问题快、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易于形成榜样效应、有利于学生成长等优势,可以成为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已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并把它作为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

2.2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朋辈心理辅导极大的受到“消极心理学”取向的制约。总体上来说,20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基础上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着眼于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痛苦、困惑等消极心理状态的预防和治疗。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还是更多地着眼于防治性的心理教育工作,主要还是解决少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本身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将朋辈心理辅导视为一种“准心理咨询”,即由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者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识别心理问题、提供初步的咨询帮助、危机干预与预防等。这样的工作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方面,朋辈心理辅导者虽然通过培训可以掌握一定的心理问题识别与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术,但是作为非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其知识、技术和经验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工作成效;另一方面,“问题心理”取向的工作方式限制了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范围,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者的榜样示范作用。

3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启示

3.1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重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随着对心理教育认识功能的不断深化,心理教育的发展性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从注重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咨询和治疗逐步转向为重视引导人的心理健康和谐自主发展,促进人的心理可持续发展,建构、创造和引领人的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心理教育功能定位变革的基本趋向。心理教育的核心旨趣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心理发展,发展是心理教育的根本性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重构其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以发展性功能为主,预防性、治疗性功能为辅的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

3.2 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丰富朋辈心理辅导内涵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应该坚持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引下,丰富工作内涵,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第一,坚持以发展性功能为主,预防性、治疗性功能为辅的工作理念。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除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内容外,更应关注广大学生良好品德、幸福、创造性和高质量的生活等积极品质的培养和发展。第二,针对朋辈心理辅导者的培训,除了心理问题的识别、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危机干预与预防等内容外,应该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朋辈心理辅导者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第三,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者的榜样示范作用。朋辈心理辅导者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现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释放正能量,以榜样示范者的角色来帮助身边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57-59.

[3] 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2008(1):31-34.

[4] 赵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朋辈心理互助[J].高教论坛,2010(10):25-28.

上一篇:孙耿街道中学扫黑除恶宣传方案下一篇:微信最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