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精选8篇)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篇1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日益丰富,拓展训练也被引入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的效果良好且形式独特,符合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本文立足拓展训练课程角度,分析拓展训练的特点,探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 高效体育 拓展训练 课程教学

一、高效体育拓展训练的概念和特点

首先,概念。针对拓展训练而言,通过自然地域、体育设备,提供参与者体验感,进而感悟拓展训练蕴藏的体育理念。再反思获取知识,通过行为改变,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提升综合素质动态教育模式。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是处于特定环境条件、设定情景之中,通过身体活动载体,提升学生心理、社会、身体状况,健全人格体验式学习模式。

其次,特点。其一,综合活动。以拓展训练项目,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意志、交往、情感与认知活动,具备明确操作过程,提高学员全身投入,具有综合活动特点;其二,挑战极限。针对拓展训练项目,具备一定难度,主要为心理考验表现,向学员提出更高极限挑战;其三,个体体现。在拓展训练中,主要为分组活动,提倡集体合作,进而体现机体个性;其三,争乎荣誉。在集体活动中,汲取巨大信息、力量,发挥所有个性特长;其四,高峰体验。为克服困难,达到课程要求,获取内心胜利感与荣誉感,使人达到高峰体验。

二、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必要性

身处21世纪,作为一个人才型、技能型、竞争型社会,人才素质要求愈高,为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在高等教育中,以社会职业需求为目标定位,满足技术型、应用型的职业综合人才。针对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而拓展训练作为人才培养必然选择,为满足高校拓展训练教学,学生掌握基础技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进而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情感观,促进高校和谐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优化对策

首先,课程目标。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学生生活、科技发展的有机联系,提倡交流合作与主动参与,进而改进学习方式,在动手、动脑过程中,使学生潜能得以充分开发,进而满足全面主动发展。

其次,教学设计原则。针对拓展训练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具有适应性与全面性、针对性与安全性原则。针对拓展训练,针对特有心理挑战、活动未知性、器械特殊性,均存在一定风险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将心理、身体安全放在首位,在教学课程设计中,安全是第一设计原则。同时,教学设计针对性,指拓展训练内容选择上,需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与自身特点,合理选择学校特点与场地器材,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进而有所提升。另外,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程,树立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目标,为遵循这些原则,使拓展训练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课程基本内容。按照拓拓展训练的组织形式与特点,和高校师资、财力物力、场地设施等实际状况,与实践课、理论课相结合。针对理论课程,包含体育基本知识、拓展训练目的、训练功能与训练意义,结合运动科学知识,涉及运动损伤保健与安全教育知识。针对实践课程,包含综合素质、基本素质训练,对于基本素质训练,提升社会适应、心理素质等问题,使学生潜能得以充分激发,进而提升团队领导能力。对于综合素质训练,为提升学生团体意识,强化学生创新、应变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组织协调、计划管理能力。

第四,教学条件。其一,师资配备。在拓展训练中,师资配备属于高校课程教学重要条件,在常规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与其实施环节、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利用身体活动体验,达到相应目的。与其他体育课程不同,体育教师更高要求不同。由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与综合素质较高,仅需接受简单学习、培训,加强教学方式与理论创新,进而拓展理论储备宽广度,胜任拓展训练工作。同时,体育教师奉献精神较强,在拓展训练课程中,需认识设计、科学实施,为提升教学效果,定期派教师组织出外学习与观摩,进而接受拓展培训,最大化教学效果。其二,场地与器材。针对拓展训练项目,所需场地与器材较为简单,仅需10m?平坦地训练,即使在雨天,室内即可训练。而器械即矿泉水、乒乓球、废报纸、竹竿等,在教学目标中,可选择多个项目。针对有条件学校,创建拓展基地,提供器材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有利于基地设施维护,增加学校财力。其三,教学评价。按照拓展训练特点,为提升学生合作、团队意识,在拓展训练中,需采取捆绑式教学,拓展训练评价可选择教师评定、学生自评与互评方法进行评价。在教师评定中,可采取课堂表现、出勤、感悟、交流等方面进行效果评定。

第五,授课时间与授课形式。针对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按照学校实际状况,通过灵活组织形式开展,可作为必修课也可作为选修课。安排授课时间时,按照课程需求,选择最合适项目,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在节假日、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体育拓展训练,也可在军训类课程参与。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拓展训练教学作为体育课程,有利于弥补传统教育缺陷,拓展体育课程时间、体育空间,提高体育课程趣味性与实用性,建立五维教学目标,做到健康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拓展训练思想,与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通过制定科学课程目标,遵循教学设计原则,丰富课程基本内容,完善教学条件,促进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篇2

1.将改革性的学习内容列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首选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与世界接轨的关键时期, 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 特别是高校的教学。伴随着世界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教育必须打破常规, 实行改革, 才可以与世界接轨。而高校的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毋庸置疑, 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必须实行改革, 突出我国高校教育的特色, 进一步迎合我国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

2.突出办学特色

国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之所以取得一定成效, 与各大高校力求突出办学特色是分不开的。我国应该允许一部分办学条件好并且具有良好体育氛围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突出各自的办学特色, 并与其他高校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 对人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能促进自身各种心理素质的不断发展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把自己锻炼得更加机智、勇敢、坚强、果断和热情,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 在身体条件、锻炼习惯、健身能力、知识技能的储备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创建立足于系统论的科学评价机制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 结构和规律的学问, 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 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 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 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高校体育教育的机制急需多元化的系统评价机制, 以往的评价机制过于单一, 没有从各个方面考虑高校体育机制的重要性, 没有从系统论的角度上对教育体制进行评价, 显然这是得不到全面合理的结论, 结果有失全面性, 应该将系统论的思想用于教育体制的评价上, 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合理化、人性化。

4.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对体育改革的影响

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状况的研究, 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教学理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脱离凯洛夫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框架。到了20世纪80年代, 虽然引进不少国外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 但从整体上来说, 体育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发展变化不明显, 均未能突破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模式, 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且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 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带有中国传统教育的鲜明特色, 教学思维相对封闭保守, 培养目标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尤其缺乏创新理念。高校体育系统的开放和完善是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助推器。21世纪将是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过去的某些传统意识将受到动摇, 自由竞争创新的时代意识将逐步融入人类灵魂的深处。

因此高校体育以往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封闭教育观念, 将不可避免地与新的观念和要求发生矛盾和冲突, 即教师由过去单纯的技能和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开拓者和评价者, 而学生也将由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积极、自觉和主动地进行深入性学习, 进而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乐趣, 提高锻炼能力, 增长知识。经过这一变化,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由保守、僵化的传统教育观念向更加开放、灵活的观念转变, 要不断地渗透新的时代意识, 既要强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自练、自学能力的培养, 又要增强学生对新时代发展趋势的综合力。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来, 一直困扰着相关教学人员, 虽然有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在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高校教学的实践, 探讨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以期对我国的体育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改革,教学

参考文献

[1]黄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浅谈高校体育舞蹈教学 篇3

摘 要 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体育舞蹈具有体育和娱乐双重特点,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娱乐身心,所以这项年轻的体育项目深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青睐,特别是各高校学生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本文就如何让高校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舞蹈,浅谈了一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舞蹈教学

1997年,体育舞蹈这一科目正式被列入了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的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学校重视程度等原因,体育舞蹈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教研水平提高的非常缓慢。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就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体育舞蹈之所以能够被列入高校的体育课程,并迅速发展起来,具有其必然性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对高等教育突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全面培养并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传统课程而言,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从而制约了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然而,体育舞蹈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舞蹈具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可以让同学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多掌握一种手段,并且,可以和舞伴更有默契的配合。体育舞蹈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增加交流机会、提高活动能力、扩大社会交际范围的需要。

(二)能有效抵制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家都希望自己所选择的工作或者学习是自己想要的、喜欢的,但是很多人都要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单位等等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失落、压抑等负面情绪,如果无法得以及时的疏导,就会形成一种心理疾病。而在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而选择喜欢的舞曲的音乐。如果练习者心理抑郁,可以选择欢快的桑巴、恰恰音乐,从而刺激神经中枢,让人逐步兴奋起来;相反,如果练习者本身就处于亢奋或者焦虑的状态,那么就可以选择优雅的伦巴音乐,从而安抚其亢奋不安的情绪。

(三)能够让大学生更好的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播美

体育舞蹈的美无须赘述,它可以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而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亲身感受到这种美,还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排各种舞蹈动作,从而创造表现美的机会或者是舞台,再将这种美通过各种形式传播给自己周围的人,从而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各大高校在开展体育舞蹈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一)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基础更是参差不齐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大多数学生都是带着新鲜感来选择的,通过考前培训班的学习,基本功不足,专业素养方面也很有限,科班出身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教学难度较大,进度缓慢。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新兴科目,各个舞种的起源和发展是与起源地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的,只有深入了解其文化才能抓住其风格特点。虽然现在高校内基本都有一名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在进行技术指导,但是,理论课基本都是由老教授来教授的,他们所教授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由体操方向过渡到体育舞蹈的。由于缺少权威而统一的理论体系,因而只能借鉴其他专业,这也必然影响体育舞蹈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设施方面不健全

要想上好体育舞蹈课,最前提的条件就是一定要有健全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在教授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时,教学环境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上课师生的心情和情绪,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体育舞蹈的教授首要的就是需要舞池,现在,各大高校已经相继设立了独立的体育舞蹈馆,但是馆内的设施却是各不相同,就拿地板来说,有的学校是胶皮地板,有的是木地板,还有的甚至是瓷砖。再拿音响来说,有的学校是手拉式的流动音响,有的是专业的调音台。仅这两项在对人才的造就培养过程之中就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为了提高高校的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体育舞蹈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

通过媒体和大众,加大体育舞蹈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舞蹈的魅力,投入到体育舞蹈的学习和锻炼中,整体提高体育舞蹈爱好者的水平。

(二)领导应该重视,加大投资力度

高校领导应该在体育舞蹈教学设施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好的教学设施可以让师生更好的融入在体育舞蹈的氛围中,心情愉悦,自然就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课程目标也能够很好的实现。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各高校内,高校之间应该多进行沟通和业务交流,还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教师、教授的交换学习,展开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取更多的教学经验,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参考其他高校的教材,从而选择更好的、更有利于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更符合本校体育舞蹈学生实情,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结论

体育舞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他们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现代社会去的手段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共同努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体育舞蹈、热爱体育舞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韦广忠,梁宝君.体育舞蹈教学特点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72-73.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篇4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中,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应该将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身体锻炼,体育保健和心理健康有机结合的学校体育教育,以提高学校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carrying out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adopting the idea of “Health First”, strong physique is

the premise,on which youngsters are based on to serve our country and our people and by which the great vitality of our nation is reflected.From my point of vies, we should combine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health education in order to form a new kind of education that includes physical exercises, health care and mental health.In that case, we can increase the exercise,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overcome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 and form the positive attitude.Therefore students must adjust to their mood and experience the interests and success of the exercises so that they can ga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Key words: Health First; ment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部分,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人生观,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协调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养成终生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在对我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发现,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对一些事物在心理上反映比较敏感,复杂,害怕竞争,没有上进心,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

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观中存在着极端矛盾心理。数据表明,50%的学生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学生对学习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的学生处于防范别人,怀疑自己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女大学生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及对社会和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怕苦怕累,意志薄弱,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愿别人关心自己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稍不如意就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保证,而身体素质又是实现一切素质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受历史,传统,体制,实践等方面的制约,学校体育教

育目标难以实现。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和生理发展趋于成熟过渡和不稳定期,而体育运动是以身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特殊的实践活动,在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起着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比拟和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水平有密切关系,体育锻炼水平越高的人,心理健康程度就越高。

体育活动既有预防作用,又起着改进作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一方面陶冶情操纠正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体育疗法对于治疗心理障碍,缓解心理紧张,压抑和烦恼,放松身心,维持心理平衡,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该使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形成身体锻炼,卫生健康和心理健康全面结合的学校体育教育。充分利用每一堂课和体育

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学生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依赖关系,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把一个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快乐有序,优化的环境里进行身体练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陶冶情操,培养凝重的社会情感,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大脑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与人的情绪状态和意志努力程度有重要联系。因此体育可在注重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教育过程。对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进行调整和培养,以达到心理健康同步发展。

二、体育理论常识教育的培养

大学生活泼爱动,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应开设基础运动心理学。公共体育课应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传授的同时,讲解一些国内外的体育形式,体育新闻,竞赛和裁判知识等。增设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督与评价及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内容。普及体育常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调节和自控能力。

学生兴趣培养教育

兴趣是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对于人的认识和活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生从事活动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被激

发,从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某种满足,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兴奋及坚强的意志努力等积极感体验。教学中发现学生每次上课时,开始惰性很大,情绪低落,跑起步来腿都沉重地拖在地面不愿抬起,而准备活动中的应该选择一些和教学相关的趣味性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节教学氛围,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带着求知的渴望和明确的目标用“心”去学。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求动的天性和跃跃欲试的好动心理,抓住学生掌握动作后的自我欣赏,自我表现的欲望,即使恰当地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的快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自我,充分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情感培养教育

社会情感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在实际中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感受,师生之间关系对于学生社会情感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体育课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整洁美观的服饰,大方自然的教态,关怀信任的目光,耐心细致的指导,生动清晰的讲解,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到轻松,喜欢看你上课,喜欢上你的课。经过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使学生懂得如何用美好的道德情感去对待别人,以及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问题。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各种情感,通过各种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情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果断性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首先,要为学生确定科学的目标,根据学生的体质现状,素质能力等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次练习都要讲求实效,使学生看到直接的进步,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其次,要严格要求,严格掌握向学生提出要求时,指标必须明确合理,态度严肃认真。这样又利于激发学生完成任务,同时注意准确把握其心理状态和不同个性特点,才有可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把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完成目标。第三,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特殊性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如耐久跑能锻炼学生的顽强、持久的意志品质,体操能培养

勇敢果断的作风,球类比赛能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思想,提高应变能力等。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高校体育院(系)中,武术被列为专项选修课。①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讲义,1977年在对它进行补充修订后,正式出版了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武术教材。②此后,在1983年、1988年、1991年等不同时期,相关部门对武术教材作过修订。武术教学对武术进入学校,武术形式的统一化、标准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21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到来,如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学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教育学著作、武术文献资料和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

(2)专家访谈法。就相关问题访问教育界、武术界专家和体育院校学者。

(3)教学测量法。本课题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级立项课题,考评组为除立项组成员外的民族传统体育系的教师和教育学任课教师;实验测量对象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共48人,女生18人,男生30人,均分为2个班)。以新课程内容为实验条件进行教学实验,由考评组对实践结果进行考评记录,并做出期末学生综合能力分析和成绩评估。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多且形式单一,学习乏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有其专业特殊性。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上,相对于体育院(系)武术专项教学,其内容难度较小,学时分配也较少;相对于非体育高校武术普修或选修教学,其内容较为丰富,学时安排也较多。纵观多年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其用于技术上课时间大约为每学期60课时。内容以初级套路为主,学生主要学习一套初级长拳、一套长兵和一套短兵。

2.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武术按其运动形式期,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③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功法为基础,套路为形式,搏斗为目的,要求三者均衡发展互相补充,任何在习练过程中出现偏重都是不科学的。在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的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很难向套路以外的传统武术形式拓展。

第二,教师不具备散打、擒拿搏斗知识和功法训练的基本知识。

第三,教师对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理解不够,不能把技击攻防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3.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动作、了解武术运动的历史,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和武术教学能力。其中,自学自练能力包括武术的识图、自学、练习、中学教材学习等,武术教学能力包括武术课堂组织、教学示范方法、语言的组织与讲解等,只有重视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才能胜任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但现有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却过分注重学生的套路形式演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的设置原则

武术普修课教学是培养体育师资,培养学生武术专项基本技术和武术教学能力的过程。其教学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武术的整体性,在继承和发展前提下使学生全面地接触和学习武术。首先,应淡化套路形式,套路作为记录优秀传统搏击文化的载体,认真学习和掌握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全部的上课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套路的学习和演练上,对武术的理解和学习则过于狭隘。其次,应还原和丰富武术的内容,增加散打和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武术的内涵。

2.技击性原则。即充分考虑武术的根本属性——技击属性,通过武术普修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本领,提高学生的攻防格斗仪式。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技术教学,特别是散打实战技术。在讲解内容上,突出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动作的攻防方法应用时机。在练习内容上,注重队攻防格斗技术动作的练习。

3.健康性原则。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终身体育项目的.培养和形成,适当增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项目形成的套路,如八式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木兰扇等。

4.综合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在培养武术专项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识图自学自练和课堂教学能力。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岗位,从事多种体育项目的组织和教学,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这就要求体育专业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武术识图自学自练能力、课堂组织与教学能力。

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实验结果发现,试验对象学习积极性提高,运动参与热情高,教学效果反馈较以往有明显转变。考评组在对实验对象考评结果中发现学生的武术基础知识、运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通过试验,我们初步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武术礼仪、武术套路技术、功防格斗技术、擒拿与解脱技术、教材与教法五方面,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课时分配和考评方法。

1.武术礼仪。主要包括抱拳礼、抱刀礼、持棍礼、持剑礼等。采用随堂授课方法,共2个学时,最后采用组期末终结性评价。

2.武术套路技术。内容为初级三路长拳和长短兵各1/2,或者太极拳和长短兵各1/2。采用课堂授课,共38学时。考评组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3.攻防格斗技术。内容为摸肩游戏、定步徒搏和散打基本技术。采用课堂授课,共12学时。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4.擒拿与解脱技术。内容包括腕部(金丝缠腕、跪地求饶),肘部(压肘、搬肘、托肘),头部(推、搬及锁喉等),裆部等擒拿与解脱技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共8学时。教师随堂考评。

5.教材与教法教学。主要有中学武术教材识图自练及示范讲解(组织教学)。采用课堂授课方式,布置作业,共4学时。同学自评与教师考评相结合,随堂考评。

以上课程设置同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武术礼仪首次作为技术内容考评指标,强调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二是武术套路主要内容分为1、2类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学内容。三是学时分配为理论数据,可根据具体教学加以调整。

总而言之,教学内容在教育实践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传统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主要存在内容多且形式单一;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对此,我们应注重整体性、技击性、健康性、综合发展等原则,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

注释: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98.

②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0.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篇6

2.1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不强高校体育教师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对自己已经获得的专业知识或其他隐性知识等缺乏管理,由于体育科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很少有体育教师在课后进行记录或者总结,还有的教师不善于从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进行积累或者创新,导致教学成果很难出新。

2.2对信息的敏感度不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对跟自己所从事的教学专业的相关信息敏感度不高,对搜索的概念及布尔逻辑等模糊不清,不能充分掌握搜索的技巧;或者对于已经获得的信息不能全面正确地评价其价值,出现放过有用信息或者存储垃圾信息等情况。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篇7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程主主要要以以学学生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主,即教师师通通过过亲亲身身示示范或口头表述的形式指导学学生生进进行行各各项项体育训练,训练形式和内容表表现现为为枯枯燥燥单单一。当前大学生已经进入90后后时时代代,,对对新新鲜事物接受快也容易被吸引,,体体育育教教学学模模式较为传统,自然很多学生难难以以接接受受甚甚至至排斥。当前体育课堂以“动””为为主主,,即即学学生生体育训练活动占据课堂很大比比重重,,但但是是作作为体育训练而言,理论知识也也非非常常重重要要,,因此在公共体育课堂中,教师师应应该该以以学学生生为主,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探探究究创创新新型型、、趣味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学习习兴兴趣趣和和参参与积极性。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式就就是是公公共共体体育课程中较为新颖也容易被被学学生生接接纳纳的的教学模式。

2 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含义

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就是是指指在在体体育育课课堂中,将与体育相关的影片、、视视频频及及动动画画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广大学生观看,通过对体育影视片的欣赏,了解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以便在实践过程中更有方向性。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而影视作品作为有广泛受众基础的媒介,学生在接受能力和程度上都比较强,因此体育影视教学模式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也能提高公共体育课程的趣味性。

3 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训练为主,在理论知识上教师并没有进行过多讲述,因为授课场地多为室外,因此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主要进行的活动即为各项体育训练,教师并没有对学生如何进行训练以及每项体育训练所涉及的运动学、生理学等方面知识进行讲述和指导,造成学生在体育训练时过于盲目而没有方向感。公共体育课堂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体育运动相关理论知识,在体育锻炼时更有方向性和系统性。

3.1 体育教学与体育影视教学的精神统一

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对整个体育活动而言具有领导意义。没有体育精神的号召,体育运动犹如一盘散沙,没有方向而且盲目,体育精神所特有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能够支撑个体完成体育运动,也能让每个个体组成一个团体共同完成体育项目,因此,体育精神的确立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与体育影视教学精神统一的目的在于,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完善思想、健全人格。体育精神是爱国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体育精神的培养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精神的培养不仅促进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更能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2 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的原因

体育运动离不开精神指引,学生在体育锻炼时经常遇到坚持不下去的情况,有的甚至半途而废,但是只要学生继续坚持,就能够完成训练任务。体育精神是学生坚持到底的支撑,因此体育精神的灌输和培养非常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中,体育真精神的培养通常是通过教师口口相传,效果不佳。但是随着多媒体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电影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体会、培养体育精神。例如影片《阿甘正传》等,除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主旨外,影片从始至终都在强调坚持到底的重要性,这样的影片数不胜数,教师可以讲体育影视教学模式融入体育教学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体育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懂得拼搏精神和奋斗精神。

3.3 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注意事项

在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实践中,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选出学生所感兴趣的影视作品,总而言之就是教师应该做到投其所好。其次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该以传播正能量的优质影片为主,多采用国外优秀获奖影片。学生平时生活学习所接受的思想都是东方教育思想,容易形成惯性,西方优秀影片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对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精神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再次教师可以讲影视作品中所设计的运动项目运用到实际体育课堂实践中,尤其是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的运动项目,不仅开拓了学生眼界,更加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体育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是加强体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在体育影视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体育影视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4 结语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新方向 篇8

关键词:拓展训练大学体育教育必要性可行性实施对策

0 引言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是对传统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而且对大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什么是拓展训练及起源发展

拓展训练是在突出团队精神的前提下,要求参加者勇敢地迎接对智力、毅力、耐力、体力等综合素质的挑战,充分展示个人魅力的一项新兴体育运动。训练目标包括体能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人际交往、沟通训练等,开发个人和集体潜能,使学员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体”的培训目的。拓展培训,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在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海水冰冷,又远离大陆,许多年轻海员都葬身海底。但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就是这些存活的人并不一定都是装备齐全、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欲望和信念最强的人。当时有个德国人汉恩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项目,以培训他们的心理素质。后来他与好友劳伦斯在1941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培训学校,以年轻海员为培训对象,这就是拓展培训最早的一个雏形。二战以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我国在1995年由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力先生引入中国市场,从此开始了拓展训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2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现有文献研究表明,拓展训练走进学校致力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学生参加拓展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和高层次的培训教师;得天独厚的场地条件。

2.1 纵观今天中国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心理抗挫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勇敢顽强的毅力。他们在身体方面,或者体质弱、协调性差,或者自我管理、学习能力、人际交际能力、情绪调节、环境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差,他们迫切地需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而拓展训练的引入正是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最佳答案。

2.2 在高校中,我们可喜地见到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大学殿堂来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可悲的是目前各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却呈更高曲线的增长,为什么当代青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却在下降?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给当代青年一个不小的压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独生子女时代从小所受到的家庭宠爱和学校的教育对于我们的心理磨练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缺陷。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迫在眉睫,而拓展训练正是对于我国大学生最及时、恰当的心理缺陷补充。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毅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激发潜能、不断超越自我,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学生社会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2.3 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而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始终把传授知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大学体育教学则过多地注重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知识和提高运动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而拓展训练采用实际操作的体验式学习,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从拓展训练所设置的项目和采取的形式来看,可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的心理、智慧和体力形成了一定的甚至是严峻的考验。每一名受训者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自身的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当代青年学生,由于缺乏困难的考验,意志相对薄弱,一旦遭受挫折,往往意志消沉,甚至一蹶不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个人挑战类拓展训练项目,就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迸发出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力量。而其他的团队类项目则对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2.4 拓展训练项目不受场地、器材苛刻要求。根据校园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等条件开设拓展训练项目,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方式。我们很多高校、公园和广场都可以作为场地训练的场所,而水上项目除了利用一些学校特有的天然河流外,大学的游泳池也可以作为很好的水上训练场地。而没有天然地理、地形优势的高校尽可能地开展以场地项目为主的拓展训练。场地项目比较简单,容易开展,便于组织,比较适宜内陆地区和中原地区城市。

2.5 拓展训练项目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它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学到知识。

3 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实施对策

3.1 拓展训练课的师资建设

专业化的师资是拓展训练课能真正达到目的的保证。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在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应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学生的特点,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方法与高校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科学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奠定基础。

3.2 拓展训练课的项目内容设计

拓展训练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拓展体验课程、回归自然课程、挑战自我课程、领导才能课程和团队建设课程。其主要训练形式由水上、野外和场地三部分组成。水上训练内容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等。野外训练内容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训练是在专门的训练场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题及攀岩、跳跃等多种心理训练活动。

要学会全面充分地利用校内外已有资源为开展拓展训练服务。校区较小的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如公园、广场等地。而水上项目除了一些学校有天然的河流外,大学的游泳池也可以作为很好的培训场地。训练器材除了必须购买的以外,很多都可以发掘校内自然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达到训练的目的。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项目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它以户外场地训练项目为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因为高校学生与己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的人不同,他们还不能一下适应拓展训练的精神强度,所以应该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部分训练内容移植来进行。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还要具有共同性,应达到全体受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尝试、自立互助、分享体验。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专业性质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他们素质的差异。所以项目设计中还应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环境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的补充及加深。

3.3 拓展训练课的组织管理

一是管理机构:拓展训练是一个以体能作为基础,综合性很强、特殊的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高校的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范畴,而现行高校体育管理机构都过于单一,无法胜任拓展训练的管理和教学领导工作。因此,可以根据该课程特点在体育教学部门下设置专门的拓展训练管理机构,采用一级管理体制,两者具有相互独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是经费投入:拓展训练的投资不是很多,高等院校完全可以投入必要的启动资金。经费投入的多少以及器材的选定应根据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确定。一般是先户外场地项目,有条件再扩展到野外和水上项目。所以先根据户外训练项目购置必需的户外训练器材,在不影响学校拓展训练教学情况下,拓展训练基地可以对社会开放,这样既可服务于社会,又可以“以物养物”回收投入资金,为以后的扩展提供经费。

三是安全管理:拓展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拓展训练中必须对安全问题引起重视。首先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能缺少;其次项目设计时要考虑其危险因素。如对野外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再次每个项目训练前讲清实施的方法以及安全注意事项,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训练中还要严格监督和管理。

4 结语

总之,拓展训练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新的、动态的教育模式。它既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是教育手段的更新。拓展训练符合现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是高校体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只要我们体育工作不断地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去审视体育教育,高校的体育教学才与时俱进,最终使体育教学真正地实现教育育人和社会育人的两大功能,成为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聂同海,温国强.开设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的设想[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6月.

[2]程丽珍.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2月.

[3]李钢.知识经济时代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8月.

[4]卢建辉等.拓展训练——高校体育课的新内容[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9月.

[5]吴长青.学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6年3月.

作者简介:郭建海,男,(1980-),天津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上一篇:雨的四季精品教案下一篇:车辆租赁合同(带司机)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