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心理学题库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教师心理学题库(精选8篇)

高校教师心理学题库 篇1

1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个体心理过程()。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注意过程 2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 B.詹姆士 C.冯特 D.马斯洛 3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

A.1789 B.1879 C.1897 D.1978 4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意识结构 B.无意识 C.行为 D.自我实现

5强调应该把人的心理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流派是()。A.行为主义心理学B.认知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格式塔心理学

6以下哪位心理学家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A.皮亚杰B.奈塞尔C.布鲁纳D.奥苏泊尔

7主张研究人的价值、潜能、自我实现的心理学流派是()。

A.行为主义心理学B.认知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格式塔心理学 8被称为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流派是()。

A.行为主义心理学B.认知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格式塔心理学 9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的心理学流派是()。A.行为主义心理学B.认知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格式塔心理学 10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的流派是()。

A.认知心理学B.精神分析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格式塔心理学 11研究人与机器的关系,目的在于达成人机合一理想状态的学科是()。A.管理心理学B.工程心理学C.认知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 12回答心理与行为“是什么”的心理学研究任务是()。A.描述B.解释C.预测D.控制

13心理学研究中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属于()。A.描述B.解释C.预测D.控制

14回答某种心理与行为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这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A.描述B.解释C.预测D.控制 15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是()。A.描述B.解释C.预测D.控制

16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是1924年出版的,作者是()。A.廖世承B.房宗岳C.潘菽D.邵瑞珍 17高等教育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内容是()。

A.大学生的学习心理B.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C.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D.高校的学习环境 18下面哪一个指标指的是一个测验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心理品质和属性?()A.信度B.效度C.常模D.标准化 19一个测验的可靠性程度称为()。A.效度B.信度C.常模D.标准化

高等教育心理学 1 20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了的问题(量表)施测于某一个体或群体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A.实验法B.调查法C.测验法D.观察法

21通过控制条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A.实验法B.调查法C.测验法D.观察法 22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方面是()。

A.注意力发展B.观察力发展C.记忆发展D.思维发展

23个体逐渐掌握社会规则、适应社会角色要求并做出恰当的社会行为的过程属于()。A.认知发展B.社会性发展C.自我意识的发展D.个性发展 24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内容都属于()。A.认知发展B.社会性发展C.自我意识的发展D.个性发展

25以下哪位心理学家于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A.奈塞尔B.冯特C.普莱尔D.皮亚杰

26埃里克森认为,成人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勤奋对自卑B.亲密对孤独C.主动对内疚D.生殖对停滞

27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并将个体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独特的发展任务。这位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B.皮亚杰C.埃里克森D.维果斯基 28弗洛伊德认为,按照现实原则行动的人格成分是()。A.伊底B.自我C.超我D.本我

29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的是()。A.伊底B.自我C.超我D.本我

30个体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信息,这个过程称为()。A.同化B.顺应C.平衡D.守恒

31个体将新的信息整合进已有的知识系统或认知图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为()。A.同化B.顺应C.平衡D.守恒

32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普莱尔B.皮亚杰C.埃里克森D.维果斯基

33维果斯基的理论不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之处在于,他特别强调以下哪一种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B.环境C.社会文化D.自我

34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守恒、排序和分类等能力出现的阶段是()。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5儿童能够通过言语表象和其他符号形式来表征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他们的认知仍然是直觉的,不符合逻辑的,具有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性。按照皮亚杰的观点,这属于的认知发展阶段是()。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6个体能够摆脱感知和形象的支持,通过逻辑的、假设的和系统的推理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这处于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7中学生王文通过物理实验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其认知发展水平达到的阶段是()。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高等教育心理学 2 38给儿童三种肉、三种蔬菜、三种主食,他能够配出27种食谱,这反映了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9下面是研究者与一个四岁男孩的对话:“你有兄弟吗?”“有”“他叫什么名字”“吉姆”“吉姆有兄弟吗?”“没有”。根据这段对话可以判断该男孩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40按照皮亚杰的观点,6-11岁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41在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中,解释智力活动的内部结构的是()。A.情境亚理论B.经验亚理论C.成分亚理论D.元成分亚理论

42大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但仍受权威思想的束缚。按照佩里的思维发展阶段论,其思维发展处于()。

A.二元论阶段B.相对性阶段C.约定性阶段D.建构性阶段

43个体能适应所在的环境,或者能选择一个与自己的兴趣、价值取向和能力相符的环境,甚至能改造环境。按照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这种智力是()。A.情境智力B.经验智力C.成分智力D.元成分智力

44某大学生在分析事物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按照佩里的观点,其思维发展处于的阶段是()。

A.二元论阶段B.相对性阶段C.约定性阶段D.建构性阶段

45大多数大学新生常常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很多问题非要追求一个正确的答案。按照佩里的思维发展阶段论,其思维发展处于()。

A.二元论阶段B.相对性阶段C.约定性阶段D.建构性阶段

46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称为()。A.认知B.元认知C.意识D.意志

47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称为()。A.能力B.人格C.气质D.性格

48俗话讲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体现的人格特征是()。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社会性 49“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体现的人格特征是()。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社会性

50“娇”黛玉、“莽”李逵、“灵”燕青、“稳”林冲,这描述的是哪方面的心理差异?()A.能力B.性格C.气质D.自我调控系统

51上初中以来,小明突然好像不认识自己了。“我到底是谁?我将来做什么呢?”这类问题常常困扰着他。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他处于的发展阶段是()。A.形成信任感B.变得勤奋C.建立完满感D.建立自我同一性 52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课题是()。

A.建立自我同一性B.形成信任感C.建立完满感D.变得勤奋

53青少年与朋友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这体现了友谊的哪一种功能?()A.放松B.工具性支持C.自我意向的支持D.社会比较

54青少年从朋友处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援助。这体现了友谊的哪一种功能?()A.放松B.工具性支持C.自我意向的支持D.亲密

高等教育心理学 3 55来自朋友的鼓励、慰藉和反馈有利于青少年获得自我同一性。这体现了友谊的哪一种功能?()A.放松B.工具性支持C.自我意向的支持D.陪伴 56气质是指个体稳定的持久的心理活动的()。A.态度特征B.动力特征C.行为特征D.认知特征

57某大学生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缺乏耐心和毅力,情感易发生变化。其气质类型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58某大学生行动迅速,言语动作强而有力,情绪易爆发、不能控制。其气质类型为()。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59某大学生比较安静沉稳,老成持重,有耐心,做事比较呆板。其气质类型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60某大学生情感细腻,多愁善感,比较孤僻,多疑。其气质类型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61人的气质从生理基础上看主要受制于()。A.激素分泌B.血型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D.体型

62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神经过程具有强、平衡、灵活等特点的人,其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63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神经类型属于弱型的人,其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64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神经过程具有强、不平衡特点的人,其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65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神经过程具有强、平衡、不灵活等特点的人,其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66表现在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

67勇敢、自私、诚实、懒惰、自强、乐观等特征描述的是()。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 68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

69某学生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合群、守纪律,这些特征属于()。A.态度特征B.理智特征C.情绪特征D.意志特征 70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活动中的性格特征属于()。A.态度特征B.理智特征C.情绪特征D.意志特征

71某同学做事有独立性、坚持性、果断性,有自制力。这体现的性格特征是()。A.态度特征B.理智特征C.情绪特征D.意志特征

72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A.80 B.100 C.120 D.125 73某个年龄组智力测验的平均分数是85,标准差是10,A得了95分,他的离差智商是()。A.100 B.115 C.125 D.130 74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特征是()。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高等教育心理学 4 75下列选项中属于特殊能力的是()。

A.感知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交往能力

76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中,代表智力活动过程的维度是()。A.内容B.操作C.经验D.产品 77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感知能力B.记忆能力C.抽象思维能力D.想象能力 78以下不属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内容的是()。A.语言智力B.空间智力C.逻辑数学智力D.情境智力

79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认知、洞察和反省自己的能力是()。A.语言智力B.空间智力C.自知自省智力D.逻辑数学智力

80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教师、推销员、公关人员等较为突出的智力是()。A.交往交流智力B.空间智力C.自知自省智力D.逻辑数学智力 81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准确知觉到视觉世界的的能力是()。A.语言智力B.空间智力C.自知自省智力D.逻辑数学智力 82提出智力三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加德纳B.斯滕伯格C.卡特尔D.吉尔福特

83有的学生操作能力强,有的学生社交能力强,还有的学生模仿能力强,这种能力差异属于()。A.表现早晚差异B.类型差异C.水平差异D.性别差异 84下列选项中属于一般能力的是()。

A.音乐鉴赏能力B.画画能力C.体育能力D.想象能力 85提出掌握学习概念的是()。A.凯勒B.斯金纳C.布鲁纳D.布卢姆 86能力的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A.斯皮尔曼B.塞斯顿C.吉尔福特D.卡特尔 87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称为()。A.认知风格B.学习风格C.学习动机D.学习兴趣 88个人所偏好的信息加工方式称为()。A.认知风格B.能力C.气质D.性格

89认知加工时依赖于周围环境的参照,用一种整体的方式检验他们的环境,这种认知风格是()。A.场独立B.场依存C.冲动型D.沉思型

90某学生偏爱自然科学,学习的自觉性强,内部动机高,喜欢独立学习,其认知风格一般属于()。A.场独立B.场依存C.冲动型D.沉思型

91某学生偏爱社会性学科,对人比对物感兴趣,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其认知风格一般属于()。A.场独立B.场依存C.冲动型D.沉思型

92某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反应快,急于作出回答,但往往缺乏透彻的分析,容易发生错误。其认知风格一般属于()。

A.场独立B.场依存C.冲动型D.沉思型

93某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进行充分的审慎的思考和权衡,但往往回答较慢。其认知风格一般属于()。

A.场独立B.场依存C.冲动型D.沉思型

高等教育心理学 5 94在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中,学习坚持性的高低以及冒险和谨慎等特征属于()。A.认知要素B.情感要素C.焦虑要素D.意动要素 95以下对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个体差异性 B.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的组成部分 C.都与智力有极大的相关 D.都具有稳定性 96关于智力的性别差异,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在智力发展上存在年龄差异 B.在智力水平存在差异 C.在智商分布上存在差异 D.在表现类型上存在差异 97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首先取决于()。

A.生源素质B.地理位臵C.学校规模D.师资质量 98教师的劳动对象是()。A.知识B.学生C.课本D.教案

99教师的劳动性质属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

A.社会公益型服务B.社会功利型服务C.国家机关的劳动D.事业单位的劳动

100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待的模式和规范,称为教师的()。A.工作性质B.工作内容C.社会角色心理D.社会期待 101教师的首要角色是()。

A.知识技能的传授者B.心理咨询者C.家长的代理人D.科学研究人员

102个人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态度和情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称为()。A.角色学习B.角色训练C.角色技巧D.角色信念

103某教师初步认识到教师角色应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将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与社会其他角色区别开来。这说明该教师处于的角色形成阶段是()。

A.角色认知B.角色认同C.角色信念D.角色实践

104某教师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这说明其处于的角色形成阶段是()。

A.角色认知B.角色认同C.角色信念D.角色实践

105某教师坚信自己对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将其看作自己行动的指南。这说明该教师处于的角色形成阶段是()。

A.角色认知B.角色认同C.角色信念D.角色实践

106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有关的相关知识,称为()。A.学科知识B.陈述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实践性知识

107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诸方面所必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构成,称为()。A.实践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

108教师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指的是()。A.教学组织能力B.教学认知能力C.教学操作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109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能力是()。A.教学组织能力B.教学认知能力C.教学操作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110不属于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的是()。

A.分析处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能力 B.教学设计能力

C.运用多媒体的能力 D.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 6 111教师首要的教学认知能力是()。

A.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B.教学设计能力

C.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 D.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 112教学监控能力不包括()。

A.对教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分析能力 B.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 C.对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 D.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13英国政府在其白皮书《教学质量》中,列为鉴别合格教师的标准之首的是()。A.高超的教学技巧B.丰富的教学经验C.适宜的个性品质D.渊博的学科知识

114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责任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称为()。

A.责任感B.信念C.教学效能感D.教师威信

115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称为()。A.教师自我效能B.教师信念C.教师责任感D.教师威信

116李教师不仅掌握了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而且还能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策略的密切关系,这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哪种教学能力?()

A.教学组织能力B.教学认知能力C.教学操作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117王老师是数学老师,相当自信。他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提高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这反映了王老师哪方面的心理特征?()

A.角色认同感B.教师信念C.教学监控能力D.教学效能感 118“我一定能帮助学生进步、成才”的观念反映了教师的()。A.特殊教学效能感B.教学能力C.教师威信D.一般教学效能感 119专家和新手的最基本差异在于拥有更多的()。

A.人脉资源B.从业经验C.从实践中得来的专业知识D.社会支持 120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鸟儿筑巢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21赫尔巴特认为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包含的五个步骤是()。

A.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实践 B.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C.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D.准备、提示、比较和抽象、概括、应用 122下列不属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的是()。

A.认知目标B.情感目标C.动作技能目标D.思想品德目标

1235岁的冰冰对唐诗的意义并不了解,但也会背诵很多首唐诗。他的这种学习属于()。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B.机械的接受学习C.有意义的发现学习D.机械的发现学习124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属于的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B.机械的接受学习C.有意义的发现学习D.机械的发现学习125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B.机械的接受学习C.有意义的发现学习D.机械的发现学习126联结理论的创始人是()。

A.达尔文B.布鲁纳C.托尔曼D.桑代克 127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高等教育心理学 7 A.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 B.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C.形成健全的人格 D.对情境的领悟

128现代学习心理学中与桑代克的准备律相一致的是()。A.学习兴趣B.学习动机C.学习迁移D.学习策略

129当某一情境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如果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这符合桑代克的()。A.联想律B.效果律C.准备律D.练习律 130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者是()。A.维果茨基B.皮亚杰C.桑代克D.斯金纳 131提出程序教学思想的心理学家是()。A.维果茨基B.皮亚杰C.桑代克D.斯金纳 132提出观察学习的心理学家是()。A.班杜拉B.皮亚杰C.桑代克D.斯金纳 133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顺序为()。

A.注意-再造-动机-保持 B.注意-动机-保持-再造 C.动机-注意-保持-再造 D.注意-保持-再造-动机 134学习的认知理论产生于德国格式塔学派的()。A.进化说B.符号说C.顿悟说D.试误说

135布鲁纳注重研究教学中的学习心理问题,其学习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学生的技能学习B.教师的教学能力C.学生的知识学习D.教师的教学技术

136提出学习就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表象,从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形成一系列反应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B.拉胥里C.桑代克D.斯金纳

137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A.掌握学习的方法 B.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了解 C.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 D.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138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是()。A.观察学习B.发现学习C.接受学习D.替代学习139奥苏伯尔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同化学习理论B.观察学习C.替代学习D.结构教学观

140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A.人为的和本质的联系 B.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C.主动的和条理清晰的联系 D.特殊的和固定的联系 141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教育的中心应当是()。A.综合素质B.学业成绩C.学习者D.施教者 142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在于建构()。

A.内部心理表征B.外部心理表征C.外在行为D.内在经验

143威特洛克非常注重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生成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A.对知识的记忆B.对学科的掌握C.对意义的理解D.对内容的把控 144生成是学习中的基本认知过程,包含()。

A.同化与顺应B.同化与记忆C.复述与记忆D.复述与顺应

高等教育心理学 8 145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景都是经过改组的,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以便使学习者对概念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双向教学B.支架式教学C.情景性教学D.随机通达教学

146建构主义者提出,教师引导教学的进程,是通过脚手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A.支架式教学B.情景性教学C.双向教学D.随机通达教学 147支架式教学一般包括的三个环节是()。

A.获取、记忆、应用B.刺激、反应、奖励C.预热、探索、独立探索D.注意、保持、复现 148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A.学习动机B.学习迁移C.学习策略D.学习兴趣 149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分为()。

A.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C.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D.正迁移和负迁移 150晓强学习了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过的中文语法的理解,这种现象属于()。A.负向迁移B.顺向迁移C.逆向迁移D.垂直迁移

151学会一门外语再学另外一门外语就容易,这种现象是()。A.负迁移B.正迁移C.逆向迁移D.垂直迁移

152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

三、闻一知

十、触类旁通等,指的是()。A.学习动机B.学习迁移C.学习策略D.学习兴趣

153英语学习中,当学完单词“eye”(眼睛)后,再学习“eyeball”(眼球)时,即可以产生()。A.负向迁移B.普遍迁移C.特殊迁移D.逆向迁移

154先前学习的加法、减法,对以后更高级的乘除法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这种迁移是()。A.横向迁移B.纵向迁移C.负向迁移D.逆向迁移

155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这种迁移是()。A.负向迁移B.普遍迁移C.特殊迁移D.逆向迁移

156学生小辉由于会打羽毛球,很快就学会了打网球,这种现象为()。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 157根据迁移的内容,学习迁移可分为()。

A.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C.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D.正迁移和负迁移 158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学习迁移可分为()。

A.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C.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D.正迁移和负迁移 159根据迁移的层次,学习迁移可分为()。

A.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C.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D.正迁移和负迁移 160主张迁移是通过对各种官能的训练来实现的,这种学说是()。A.形式训练说B.学习定势说C.共同要素说D.关系转换说

161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持这种观点的是()。

A.形式训练说B.概括化说C.共同要素说D.认知结构说 162对迁移现象最早最系统的研究是()。

A.形式训练说B.学习定势说C.共同要素说D.关系转换说

163在训练学生估计平行四边形面积后,要求学生估计长方形和不规则图形面积,对长方形面积的估计成高等教育心理学 9 绩显著提高,而对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则没有提高。这一实验结果支持了()。A.关系转化说B.学习定势说C.共同要素说D.形式训练说

164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实验的设计者为()。A.桑代克B.施罗德C.罗森塔尔D.贾德 165概括化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关键是()。A.共同要素B.共同原理C.关系顿悟D.认知结构

166苛勒在1929年用小鸡和一个三岁女孩作为被试所进行的“觅食实验”支持了()。A.共同要素说B.关系转换说C.认知结构说D.形式训练说 167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称为()。A.学习迁移B.学习兴趣C.学习定势D.学习动机 168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了迁移的()。

A.产生式理论B.结构匹配学说C.图式理论D.认知结构说 169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叫做()。A.学习迁移B.学习动机C.学习能力D.学习目标 170下列不属于社会性需要的是()。A.求知欲B.交往C.饥饿D.威信

171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居支配地位,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动机是()。A.主导性动机B.交往性动机C.威信性动机D.辅助性动机 172下列情境中代表内部动机的情境是()。

A.王老师对张华的数学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B.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C.老师表扬爱劳动的学生 D.张华喜欢数学,每天都要学两个小时的数学 173由奖励、分数和竞赛等引起的学习动机是()。A.外部动机B.内部动机C.主导动机D.辅助动机 174由对学习的兴趣以及求知欲引起的学习动机是()。A.外部动机B.内部动机C.主导动机D.辅助动机

175根据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A.提高B.不变C.适中D.降低

176根据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A.高B.不变C.适中D.低

177“做一个对社会有更多贡献的人”体现了学习动机的()。A.发展性B.多样性C.职业性D.社会性

178“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变化”,这体现了学习动机的()。A.发展性B.多样性C.职业性D.社会性

179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称为()。A.学习兴趣B.成就动机C.成就目标D.学习预期 180麦克里兰德使用的成就动机测量方法是()。

A.主题统觉测验B.成就动机量表C.实验法D.罗夏墨迹测验

181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最可能选择以下哪一种成功概率的任务?()。A.0.25 B.0.5 C.0.75 D.1 182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理解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了解、预测和控制周围的高等教育心理学 10 环境和随后的行为。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A.动机理论B.归因理论C.期望理论D.认知理论 183提出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韦特海默B.罗特C.韦纳D.海德

184根据成就动机归因理论,下列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原因是()。A.能力B.运气C.努力D.心境

185根据成就动机归因理论,下列属于内部的可控的原因是()。A.机遇B.能力C.努力D.运气

186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影响成败期望变化的归因维度是()。A.可控性B.易变性C.原因源D.稳定性

187根据成就动机归因理论,下列属于稳定不可控的原因的是()。A.任务难度B.他人帮助C.持久努力D.临时努力

188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原因的是()。A.努力B.运气C.能力D.心境

189在归因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努力归因”,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

A.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B.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C.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D.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190当对他人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时,如果把他人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原因,观察者会对他人产生()。A.同情B.愤怒C.悲伤D.羞愧

191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时,如果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会产生()。A.共情B.羞愧C.悲伤D.愤怒

192一个学生不仅知道上课认真听课可以获得好的学习成绩,而且他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老师讲的课,那么他才会认真听老师讲课。这说明一下哪种因素对行为的影响()。A.自我效能感B.成就动机C.归因D.定势 193下列属于替代性强化的是()。

A.观察到他人行为受到表扬,增加自己表现这种行为的倾向 B.实施行为后给予物质奖励,增加其表现这种行为的倾向 C.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强化相应行为 D.实施行为后给予积极的社会评价,增加其表现这种行为的倾向

194小学生看到其他同学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也变得主动回答问题了。这种现象可以用以下哪种原理来解释?()

A.直接强化B.替代性强化C.内部强化D.自我强化 195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尤其重要的是()。A.班风B.教师C.周围同学的学风D.校风 196抱负水平高的学生,设立的目标()。A.低B.中等C.高D.适中

197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属于()。

A.情境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

198小刚利用改变物体接触面积大小或光滑程度的方法,来增强或减弱滑板的摩擦力。这主要说明小刚能

高等教育心理学 11 够运用()。

A.情境性知识B.描述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元认知知识 199“怎么弹钢琴”“怎么查字典”,这类知识属于()。A.情境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 200关于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的知识属于()。

A.情境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 201一个命题相当于一个()。A.句子B.表象C.概念D.观念 202“小狗过马路”中的论题是()。

A.“小狗”和“马路”B.“小狗”和“过”C.“过”和“马路”D.“过” 203“张三在喝水”中的关系是()。A.喝B.在C.张三D.水

204证明人可以在头脑中对客体的表象进行操作的实验是()。A.心理旋转实验B.三山实验C.罗森塔尔实验D.感觉剥夺实验 205以线性的方式将一系列元素串连为一个统一体的知识表征形式为()。A.命题B.概念C.表象系统D.线性序列 206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如果—那么”规则。207对于大的知识单元,其表征形式为()。A.命题B.表象C.图式D.概念 208以下不是用图式表征的的是()。

A.实验程序B.实验结果C.去医院就诊D.理解故事 209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始于()。

A.感觉记忆B.工作记忆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210容量没有限制,记忆痕迹迅速消退,信息处于未被加工的状态,这种记忆是()。A.感觉记忆B.工作记忆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211工作记忆的容量为()。

A.4~8个信息单元 B.5~9个信息单元 C.6~10个信息单元 D.7~11个信息单元 212容量特别大,保存时间长,其中大量信息处于未被激活状态,这种记忆是()。A.感觉记忆B.工作记忆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213学习游泳之前,小兰通过阅读书籍记住了一些与游泳相关的知识。小兰对游泳知识的记忆是()。A.短时记忆B.瞬时记忆C.程序记忆D.陈述记忆

214“回忆在18岁生日那天是如何度过的”,这种记忆属于()。A.程序记忆B.语义记忆C.情景记忆D.陈述记忆

215让晓红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测验表明,对第一组材料的学习效果不如第二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A.分化抑制B.保护抑制C.前摄干扰D.倒摄干扰

216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A.消退理论B.动机说C.同化说D.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17“面对着一个很熟悉的人,你可能突然叫不出他的名字”,这种现象可以用哪种理论解释?()A.消退理论B.提取失败理论C.排斥理论D.动机性遗忘理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 12 218以下关于知识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知识是人们活动的定向工具 B.知识是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C.发展创造力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 D.知识的掌握程度制约着问题解决水平219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C.词汇学习D.表象学习

220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这类学习是()。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C.符号学习学习D.表象学习

221学了动物的概念后,再学习鸟类、鱼类等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同化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222学习了玫瑰花、月季花、水仙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花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同化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223面积概念形成以后,再学习具体图形,如三角形、圆形等面积概念,这种学习叫做()。A.下位学习B.总括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224学习质量与能量、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A.下位学习B.总括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225奥苏贝尔将个体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A.认知结构内容B.认知结构知识C.认知结构变量D.认知结构效果

226指面对新任务时,学生能否清晰的分辨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这种认知结构变量是()。A.易变性B.可利用性C.可辨别性D.巩固性

227指面对新任务时,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有与新的学习相关的适当观念,这种认知结构变量是()。A.易变性B.可利用性C.可辨别性D.巩固性

228教科书中把重要的概念用黑体字印出,这符合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是()。A.动机激发策略B.注意选择策略C.复述策略D.意义构建策略

229老师在讲噪音前,先给学生补充声音的特性的知识,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噪音。这种方法是()。

A.激发学习动机B.引起学习兴趣C.利用先行组织者D.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

230在帮助学生复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教材的目录,并借助目录去回忆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B.认知结构优化策略C.动机激发策略D.注意选择策略

231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上层的知识节点和下层的知识节点之间的联系,属于()。A.动机激发策略B.复述策略C.注意选择策略D.认知结构优化策略

232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组织与系统化,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这体现的教学策略是()。

A.意义构建策略B.认知结构优化策略C.动机激发策略D.注意选择策略 233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程序性知识是()。

A.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B.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 C.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D.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 234借助于内部言语或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心智操作是()。A.智力技能B.模式识别程序C.动作步骤程序D.动作技能 235能够说明或代表概念的属性的事或物指的是概念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 13 A.名称B.例证C.属性D.定义

236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质特征或关键特征是指概念的()。A.名称B.例证C.属性D.定义

237在概念的学习中,对于具体概念比较适合采用的学习方式是()。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同化学习D.分化学习

238在概念的学习中,对于定义性概念比较适合采用的学习方式是()。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同化学习D.分化学习

239通过计算:1=? 1+3=? 1+3+5=? 1+3+5+7=?并将答案用平方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得出“连续奇数之和等于奇数个数n的平方”这一规则,学生学习这一规则的策略是()。A.例—规法B.规—例法C.同化法D.分化法 240规则学习中的规—例法属于()。

A.发现学习B.研究性学习C.接受学习D.归纳学习

241在模式识别的学习中,对不同的刺激或同类刺激作出相同或相似反应的机制叫做()。A.同化B.程序化C.分化D.概括化 242影响操作技能学习的直接决定因素是()。

A.示范者的身份B.示范的准确性C.示范的时间D.示范的工具 243形成各种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A.分化B.系统化C.练习D.产生式学习

244随着练习的进行,学习者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哪种反馈来控制自己的行为?()A.内部反馈B.外部反馈C.及时反馈D.延时反馈

245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垂直的概念,列举了多个垂直的例子,其中线段的方向各不相同,但夹角90度这个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这种方法是()。A.分化B.概括C.反馈D.变式

246改变非本质属性、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称为()。A.比较B.变式C.演绎D.分化

247在呈现例证或感性材料时,与正例相匹配呈现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典型反例,以促进分化的顺利实现并提高其准确性。这一操作是()。A.比较B.变式C.演绎D.概括

248要使学生对所学程序性知识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提取和执行,就必须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触发条件”,使之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为此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是()。A.分解性策略B.理解策略C.条件化策略D.练习策略

249教学中将完成某类程序操作的完整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并训练学生掌握每个阶段的最佳运算方式和可能的运算方式,再将他们连贯。这种教学策略是()。A.分解性策略B.理解策略C.条件化策略D.练习策略

250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在大量变式练习的基础上,逐渐找到一套操作步骤适用的条件,并能在新的情境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一阶段被称为()。

A.陈述性知识阶段B.保持阶段C.转化阶段D.元认知阶段 251策略性知识的种类不包括()。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条件化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

252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使新信息合理化来学习意义性较强的材料,这种策略

高等教育心理学 14 被称为()。

A.内在联系策略B.人为联想策略C.归类策略D.纲要策略 253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A.复述策略B.计划策略C.监控策略D.调节策略

254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达到有效学习的策略是指()。

A.调节策略B.分析策略C.监控策略D.内在联系策略

255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这种学习策略是指()。

A.调节策略B.分析策略C.监控策略D.内在联系策略 256以下哪一个不是精细加工策略?()A.记忆术B.做笔记C.提问D.监控

257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C.精加工策略D.元认知策略 258在考试时,监督自己的速度和时间,这种策略是()。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C.精加工策略D.元认知策略

259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C.精加工策略D.元认知策略

260《红楼梦》一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散见于各章,鲁迅先生综合各章信息后,制作了一张主要人物关系表,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C.精加工策略D.元认知策略

261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利用图示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促进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学生采用的这种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C.精加工策略D.监控策略

262小丽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年代等枯燥无味的知识,常对其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生动有趣,小丽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C.精加工策略D.元认知策略

263学习者面对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却请求别人替他完成。这种学业求助方式是()。A.工具性求助B.执行求助C.回避求助D.结果求助

264学习者借助别人的力量解决问题,但目的是为了独立学习,而非仅仅获得正确答案。这种学业求助方式是()。

A.工具性求助B.执行求助C.回避求助D.结果求助 265下列选项中,属于结构良好的问题是()。

A.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 B.如何根据已知条件证明几何题 C.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D.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266只需要再现性思维,再现以前已经产生的反应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类型是()。A.常规问题B.结构良好问题C.一般领域问题D.专门领域问题 267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问题解决的模型是()。

A.顿悟说B.尝试—错误说C.认知地图D.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高等教育心理学 15 268提出问题解决的顿悟模型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杜威C.西蒙D.苛勒

269以人为对象开始研究问题解决模型的心理学家是()。A.西蒙B.杜威C.桑代克D.苛勒

270逐个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尝试错误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搜索策略是()。A.逆推法B.启发式C.爬山法D.算法式

271小亮在解决物理习题时,能够把各种解法逐一列出并加以尝试,最终找到一个最佳解法。小亮的这种解题方法属于()。

A.逆推法B.启发式C.爬山法D.算法式

272以经验为基础,简单省事,但不能保证问题得到解决。这种问题解决策略是()。A.头脑风暴法B.启发式C.酝酿法D.算法式

273西方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对创造性开展测量学的研究是以下列哪位心理学家在美国心理学会上所作的主席演说为标志的?()

A.高尔顿B.吉尔福特C.托兰斯D.高夫

274下列量表中不是以创造性个性为指标编制的是()。

A.高夫编制的“修饰词检查创造性个性量表” B.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C.托兰斯编制的“你是哪一种人”量表 D.里姆和戴维斯编制的“发现创造性才能的团体调查表” 275由先前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A.问题情境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心理定势

276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张东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说明张东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A.问题情境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心理定势

277看到“杯子”就想到是喝水用的,而没有想到“杯子”的其它用途。这种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是()。

A.问题情境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心理定势

278许多发明创造的灵感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鲁班造锯,瓦特发明蒸汽机。这种现象是()。A.问题情境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心理定势

279在思维训练课中,老师让大家列举纽扣的用处,小丽只想到扣衣服,却想不到其他用途,这种现象属于()。

A.功能变通B.功能固着C.功能转换D.功能迁移

280当人们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物的其他功能。这样的心理特点称之为()。

A.酝酿效应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心理定势

281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没有结果时,暂时将问题放搁臵转而从事其他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现象被称为()。A.酝酿效应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心理定势 282基于问题的教学其理论基础是()。

A.建构主义B.人本主义C.认知主义D.行为主义

283样例教学这一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主要适用于哪一类问题?()A.界定不良问题B.界定良好问题C.一般领域问题D.非常规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 16 284基于问题的教学这一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主要适用于哪一类问题?()A.界定不良问题B.界定良好问题C.一般领域问题D.特殊领域问题

285要求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将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所有内容大声连续地告诉他人,而对方要仔细倾听和分析该生解题时的加工活动和进展情况,检查并指出其犯的错误。这种教学策略是()。A.样例教学B.抛锚式教学C.配对解题D.出声思维 286下列不属于发散思维的特点的是()。A.独创性B.灵活性C.易变性D.流畅性

287创造了“头脑风暴法”的美国创造学之父是()。A.詹姆斯B.奥斯本C.威廉〃戈登D.杜威 288头脑风暴小组成员的理想人数是()。A.3-5人B.6—7人C.9—10人D.11-12人 289在头脑风暴中不需要的小组成员角色是()。A.领导者B.记录者C.小组成员D.挑刺者

290下列对于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描述不正确的是()。

A.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B.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 C.对他人想法提出批评性意见 D.追求与众不同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291关于品德和道德的关系,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 B.品德是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个人品德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并同时反作用于社会风气 D.品德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及现实的制约,道德则不受其影响

292它代表着道德要求,给好的行为提供奖赏,对坏的行为给予惩罚。按弗洛伊德的观点,这种人格成分是()。

A.自我B.超我C.本我D.理性

293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去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困难或矛盾并且支配行为的表现。这种品德心理要素是()。

A.道德理性B.道德认同C.道德意志D.道德追求 294知道是非、善恶、美丑,这体现的品德心理要素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95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96某学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根据皮压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同学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297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采用的方法是()。A.对偶故事法B.两难故事法C.价值观澄清法D.观察法

298A同学在课堂上玩手机,B同学提醒他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而A同学不听。为此,B同学以为A同学不是好学生,B同学的道德发展属于哪个水平?()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

299小华认为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华的道德判断属于()。

高等教育心理学 17 A.服从与惩罚定向 B.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定向 C.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 D.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

300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服从与惩罚定向 B.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定向 C.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 D.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

301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阶段是()。

A.服从与惩罚定向 B.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定向 C.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D.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

302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并符合别人的期待和保持传统的秩序,这属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哪个水平?()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

303柯尔伯格认为,最经常发生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转变的关键期是()。A.6—9岁B.9—13岁C.13—15岁D.15—19岁 304价值澄清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B.弗洛伊德〃安娜C.路易斯〃拉斯D.詹姆斯

305“注重实效,力戒空谈”的德育规范符合学校德育的哪个原则?()A.客观真实性B.整体系统性C.辩证发展性D.尊重平等

306应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品德问题,这体现的学校德育原则是()。A.客观真实性B.整体系统性C.辩证发展性D.尊重平等

307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能把老师所讲述的原则和规范真正理解并变为自己的认识,这说明处于的品德形成阶段是()。

A.服从B.认同C.行动D.内化

308把外在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态度,即变成了自己的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这一品德形成阶段是()。A.服从B.认同C.行动D.内化

309下列对大学生的品德发展,描述不正确的是()。A.道德认识比较全面,越来越向现实发展

B.道德情感表现出理智性,社会交往的情感体验深刻而复杂 C.道德行为较为成熟,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D.道德滑坡严重,甚至已经堕落 310学校、企业、连队等群体属于()。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松散群体D.联合群体 311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松散群体B.集体C.小群体D.联合群体 312电影院里的观众属于()。

A.正式群体B.松散群体C.集体D.联合群体

313一旦确定,学生不能随意脱离所在班级。这体现的大学生班集体的特点是()。A.强制性B.同一性C.独立性D.开放性

314大学生班集体与兄弟班级、党团支部、社团等有广泛的接触和联系。这体现的大学生班集体的特点是

高等教育心理学 18()。

A.强制性B.同一性C.独立性D.开放性

315部分积极分子带头接受教育要求,并协助教师向其余大多数学生提出要求;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分化,出现各种活动的带头者和追随者。这说明班集体的形成处于()。A.前期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

316多数学生对班级的基本问题开始形成一致的意见和态度。这说明班集体的形成处于()。A.前期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

317不需要外来监督,领袖人物和积极分子成为班集体的核心,大多数学生能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友好往来。这说明班集体的形成处于()。

A.前期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

318共同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来自于外界的要求,教师及其指定的学生助手依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这说明班集体的形成处于()。

A.前期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

319宿舍成员不是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也不做明显违反集体利益的事情,往往被动地参加集体活动。这种宿舍属于()。

A.亲集体宿舍B.混合型宿舍C.偏离集体的宿舍D.跟随型宿舍

320有些学生考试时,如果监考老师站在身旁,常常会感到不能很好作答,甚至有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种现象称为()。

A.社会助长B.社会致弱C.群体极化D.社会惰化

321大家一起干活时,个体的活动会减质减量,这种现象属于()。A.社会助长B.社会致弱C.群体极化D.去个性化 322“人云亦云,人行亦行”指的是()。

A.从众行为B.旁观者效应C.鸡尾酒效应D.门槛效应 323大学生人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才能B.经济条件C.人格D.外貌

324愿意与别人交往,愿意与别人维持和谐的关系。大学生的这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以下哪种需要的基础上的?()

A.控制需求B.包容需求C.感情需求D.利益需求

325在权力或权威的基础上建立与维持关系。大学生的这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以下哪种需要的基础上的?()

A.控制需求B.包容需求C.感情需求D.利益需求

326交往双方形成感情依赖,关系比较亲密。大学生的这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以下哪种需要的基础上的?()

A.控制需求B.包容需求C.感情需求D.利益需求

327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体现了哪种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A.时空接近性B.态度相似性C.需要与性格的互补D.个性品质 328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体现了哪种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A.时空接近性B.态度相似性C.需要与性格的互补D.个性品质 329“一好则百好,一糟则百糟”指的是()。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C.角色固着D.从众

高等教育心理学 19 330认为北方人比较毫爽、耿直,南方人比较精明、感情细腻。这体现的是()。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C.角色固着D.从众

331认为体育系的学生四肢发达,但头脑简单。这体现的是()。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C.角色固着D.从众

332教育者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过程称为()。

A.兴趣教育B.能力教育C.性格教育D.心理教育 333平日人们所说的“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指的是()。

A.一般心理问题B.严重心理问题C.泛化心理问题D.特殊心理问题 334大学新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

A.环境应激问题B.人际关系障碍C.情绪情感不稳定D.紧张和压抑

335患者带有某些不合理的观念、意向或行为,明知不合理但经常出现,无法控制和摆脱,并十分苦恼。其问题是()。

A.神经衰弱B.强迫症C.癔病D.人格障碍

336某同学最近有一个毛病,写作业时总觉得不整洁,擦了写,写了又擦,反反复复。他明知这样做没有必要,就是控制不住,他可能出现了()。A.抑郁症B.强迫症C.恐怖症D.焦虑症

337某同学经常想“人为什么有两条腿”,明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控制,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问题是()。

A.强迫意向B.强迫观念C.强迫情感D.强迫行为

338中学生小强上学前总是反复检查书包,如果不检查,他就难受,明知该带的文具都带了,就是控制不住。小强的问题是()。

A.抑郁症B.强迫症C.恐怖症D.焦虑症

339小燕近期非常苦闷,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成绩也明显下降,小燕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A.抑郁症B.强迫症C.恐怖症D.焦虑症

340某生近期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容易自我否定、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他的主要问题是()。A.抑郁症B.强迫症C.恐怖症D.焦虑症

341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沮丧、忧伤、苦闷,以持久性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是()。A.抑郁症B.强迫症C.癔病D.焦虑症

342明显偏离正常人格、与社会相悖的持久而牢固的情绪和行为方式称为()。A.固执B.人格障碍C.人格分裂D.社交恐惧

343过多地关心自己,以自我为中心,自高自大,好出风头,总希望别人注意和称赞自己,不关心别人的感情,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这种人格障碍属于()。

A.反社会型人格B.强迫型人格C.自恋型人格D.偏执型人格 344满灌疗法属于哪个流派的治疗技术?()。

A.行为治疗B.认知疗法C.人本主义疗法D.精神分析

345不需要进行任何放松训练,而一下子呈现最强烈的恐怖、焦虑刺激,以迅速纠正当事人的错误认知,并消除由这种刺激引发的习惯性恐惧、焦虑反应。这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是()。A.系统脱敏法B.满灌疗法C.放松疗法D.模拟疗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 20 346某学生做事追求完美,做事情绝不允许有任何差错,稍有闪失就会非常焦虑,老师通过改变他的认知偏差来克服他的焦虑,这种方法是()。

A.行为治疗B.认知治疗C.人本主义疗法D.精神分析

347小华最近遇到了一些困难,心理辅导老师引导他梳理了错误观念,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解决了问题,小华所接受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A.行为治疗B.认知治疗C.人本主义疗法D.精神分析

348学生张亮不愿意写作业,一看到那么多作业就干脆放弃,老师先让他一次写很少的作业,完成后就给予表扬,然后再慢慢增加作业的量,直到他能完成期望的作业量。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A.系统脱敏法B.自信心训练C.行为塑造疗法D.满灌疗法

349中学生小阳总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任何事情都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让他非常苦恼,希望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如果对小阳进行心理辅导,最可行的办法是()。A.行为治疗B.认知治疗C.人本主义疗法D.精神分析

350心里辅导老师通过帮助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进行放松训练,从而缓解他的考试焦虑。这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是()。

A.系统脱敏法B.强化法C.认知法D.来访者中心法

351自信训练法是通过让人学会表现自己以增强自信心,从而消除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主要采用()。A.暴露疗法B.系统脱敏C.冲击疗法D.角色扮演法

352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向和方式以及由此过程产生的正确的观念来纠正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方式是()。

A.精神分析疗法B.放松训练C.认知治疗D.人本主义疗法

353使当事人在无拘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异常的症结所在,并逐渐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式是()。

A.精神分析治疗B.认知治疗C.自信训练疗法D.行为塑造法 354在临床中,人本主义治疗最有代表性的疗法是()。A.满灌疗法B.释梦C.当事人中心疗法D.放松训练

355以言语手段实施心理支持为主,以加强当事人精神活动的防御能力,恢复其适应环境的能力的治疗方式是()。

A.团体疗法B.人本主义治疗C.泛滥疗法D.支持治疗

356治疗中强调顺其自然,承认症状,但不追溯病因,一切从现在开始。这种治疗方法是()。A.森田疗法B.精神分析疗法C.家庭治疗D.支持治疗

357针对当事人的心理异常,找出致病的家庭因素,引导当事人的家庭成员共同克服和消除不良因素,而使当事人症状得以减轻和改善的治疗方式是()。A.家庭治疗B.门诊治疗C.住院治疗D.森田治疗

多选题共183题

1个体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它们是()A.心理过程B.认知过程C.心理特性D.情意过程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个体心理B.个体心理与行为C.意识与无意识D.社会心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 21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A.性格B.能力C.注意D.气质

4属于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的是()。A.冯特B.铁钦纳C.斯金纳D.苛勒 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A.冯特B.铁钦纳C.斯金纳D.华生 6以下对行为主义的描述,正确的有()。

A.采用实验法B.重视研究行为C.重视个体的自我实现D.强调影响行为的外部因素 7属于认知心理的常用的研究方法的是()。

A.反应时记录法B.口语报告法C.计算机模拟法D.内省法 8按照各分支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可以把心理学划分为两个领域()。A.基础理论领域B.应用领域C.社会心理领域D.个体心理领域 9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包括()。A.描述B.解释C.预测D.控制 10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有()。

A.培养高级专门人才B.发展科学技术C.直接为社会服务D.培养公民读写算的基本技能 11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

A.心理过程的发展B.认知发展C.社会性发展D.个性心理的发展 12心理发展探讨的基本问题是()。

A.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B.心理发展的机制C.学习规律D.心理健康 13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结构分为()。A.伊底B.自我C.超我D.移情

14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A.同化B.顺应C.平衡D.守恒 15维果斯基区分的两种心理机能是()。

A.随意性心理机能B.不随意性心理机能C.低级心理机能D.高级心理机能 16皮亚杰划分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7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包括()。

A.元成分亚理论B.情境亚理论C.成分亚理论D.经验亚理论 18在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中,成分智力包括()。A.情境成分B.操作成分C.知识获得成分D.元成分 19佩里将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它们是()。A.二元论阶段B.相对性阶段C.建构性阶段D.约定性阶段

20元认知知识指主体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的与认知有关的知识,它包括()。A.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B.认知任务的知识C.认知策略的知识D.认知体验 21人格的特点有()。

A.独特性B.稳定性C.统合性D.社会性 22人格结构包括的成分有()。

A.气质B.性格C.能力D.自我调控系统

高等教育心理学 22 23根据临床研究,易发生精神疾病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24典型的气质类型主要有()。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25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具有的特点是()。A.强度B.平衡性C.灵活性D.稳定性 26以下对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好坏之分B.具有独特性C.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D.具有稳定性 27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有()。

A.态度特征B.理智特征C.情绪特征D.意志特征 28关于大学生性格类型的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 B.独立型性格明显多于顺从型 C.在社会价值类型中,经济型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 D.在内外型中,中间型的占绝大多数 29吉尔福特分析人的智力的几个维度是()。A.内容B.操作C.经验D.产品

30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认为能力的构成因素有()。A.一般因素B.特殊因素C.模仿因素D.创造因素 31PASS智力模型中的三个认知系统是()。A.计划B.注意C.编码D.反馈 32智力主要包括的成分有()。

A.感知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想象能力 33关于大学生的能力差异,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智力的各要素方面存在差异 B.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智力水平上存在差异 C.大学生总体的智商水平高于全国同龄人 D.在数学能力、空间能力和言语能力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34下列属于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有()。

A.掌握学习B.个别指示教学C.个人化教学系统D.计算机辅助教学 35一般认为,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A.认知要素B.情感要素C.焦虑要素D.意动要素 36以下对学习风格的描述,正确的有()。

A.具有独特性B.具有稳定性C.兼具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D.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37柯勃从感知和信息处理差异的角度将学习风格分为()。A.想象型B.分析型C.普通型D.活动型

38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常见的小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A.学习新知识的小组教学策略 B.复习指导的小组教学策略 C.考试的小组教学策略 D.专题讨论的小组教学策略 39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有()。

A.示范性B.复杂性C.长期性D.艰苦性

40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期待是多样的,教师应承担的角色有()。A.心理治疗者B.科学研究人员C.教学的组织管理者D.知识的传授者 41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需要经历的阶段有()。

高等教育心理学 23 A.角色认知B.角色认同C.角色信念D.角色实践 42属于教师职业素质中的自然素质的是()。

A.思想道德素质B.健康的身体C.充沛的精力D.足以完成教育任务的活力 43教师职业素质中的社会素质包括()。

A.思想道德素质B.健康的身体C.心理素质D.知识能力素质 44就内涵而言,教师素质的结构应该包括()。A.适应素质B.自然素质C.思维素质D.社会素质 45有关教师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A.教师信息加工的研究B.教师组织能力的研究C.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D.教师学科知识的研究 46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主要表现为()。

A.教学组织能力B.教学认知能力C.教学操作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47影响教师威信的因素主要有()。

A.工作热情与态度B.教学能力C.思想品质D.知识水平48教师的教学操作能力主要包括()。

A.逻辑推理能力B.语言操作能力C.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D.计算能力 49教师过高的职业压力带来的不良后果包括()。

A.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B.教师的流失C.教学能力下降D.旷课和怠工

50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和体制下,社会资本可能是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资本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构成要素有()。A.能力B.信任C.规范D.社会网络

51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新教师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A.阈限期B.稳定期C.过渡期D.成长期

52与非专家型教师相比较,专家型教师的主要特征包括()。

A.“浓缩自己生命”的工作观 B.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C.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 D.创造性的洞察力 53学习引起的变化包括()。

A.外显行为的变化B.内隐行为的变化C.观念思维的变化D.学习疲劳后效率降低 54学习无处不在,下列属于学习的有()。

A.母鸡下蛋B.老鼠跑迷津C.狮子滚绣球D.鸭子凫水 55人和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人类学习的特点有()。A.除了学习直接经验,还要学习社会历史经验 B.除了适应环境,还包括改造环境

C.除了以满足生理需要为学习动力,更主要的是满足心理和社会需要 D.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56与一般人类学习相比,学生学习的特点是()。

A.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B.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C.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D.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力,培养品德 57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潘菽按照学习的内容和结果把学习划分为()。A.知识的学习B.技能和熟练的学习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高等教育心理学 24 58奥苏伯尔把有意义的学习分为()。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实践学习D.命题学习59一般来说,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有()。

A.学习方式的多样性B.学习过程的阶段性C.学习内容的特殊性D.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60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

A.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B.专业课阶段C.基础知识应用阶段D.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阶段 6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包括()。

A.将一切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反应的形成 B.强调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 C.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 D.强调强化的作用 62桑代克提出的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定律有()。A.准备律B.练习律C.联想律D.效果律 63桑代克提出的练习律中包括()。A.准备律B.应用律C.效果律D.失用律 64以下属于程序性教学的基本观点的是()。

A.小步子原则B.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并及时强化C.自定学习的步调D.把错误率降到最低 65在行为主义中,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包括()。

A.观察学习B.注意学习C.经典条件反射D.操作条件反射 66班杜拉的交互作用观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有()。A.教材B.个体C.环境D.行为 67学习的认知理论的特点的有()。

A.将一切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反应的形成 B.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 D.强调学习内部因素 68属于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观点的有()。

A.奖励能够对行为产生引诱和拉力 B.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C.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D.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69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包含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A.新知识的获得B.已有知识的概括C.知识的转化D.评价

70布鲁纳称自己的理论为“一种教学理论而不是学习理论”,他提出的教学原则有()。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序列原则D.强化原则 71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法的作用有()。

A.提高学生智慧B.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C.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D.有助于学生保持记忆 72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条件有()。

A.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B.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C.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观念 D.学习者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进行相互作用 73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学习理论观点的有()。

A.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 B.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过程的责任 C.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方案 D.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中心 74建构主义目前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理论取向,包括()。

A.激进建构主义B.社会建构主义C.社会文化取向建构主义D.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75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

高等教育心理学 25 A.支架式教学B.情景性教学C.程序性教学D.随机通达教学 7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

A.学习方法B.两种学习间的共同原理C.学习定势D.已有知识经验 77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有()。

A.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B.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C.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D.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78动机的作用包括()。

A.唤起个体的行为B.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目标C.感染功能D.维持、增强或减弱行为的强度 79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A.直接学习动机B.内部学习动机C.间接学习动机D.外部学习动机 80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将人类的社会性动机分为()。A.主导性动机B.交往性动机C.威信性动机D.辅助性动机 8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包括()。A.多样性B.直接性C.发展性D.社会性 82麦克里兰德关于成就动机的观点有()。A.主题统觉测验是有效可靠的成就动机测量工具 B.成就动机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C.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成就动机水平D.儿童的成就动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83阿特金森认为,无论是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其影响因素为()。A.需求B.动机C.期望D.诱因 84韦纳划分的原因归因的维度有()。

A.原因源维度B.稳定性维度C.可控性维度D.强度维度 85班杜拉把学习中的强化分为()。

A.外部强化B.替代性强化C.内部强化D.自我强化 86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

A.期待B.行为训练C.个体成败经验D.归因方式 87期待是班杜拉理论的重要概念,他把期待分为()。A.过程期待B.结果期待C.原因期待D.效能期待 88自我效能感的功能有()。

A.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B.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C.影响人们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D.影响人们在活动时的情绪表现 89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A.学校B.家庭C.社会D.年龄 90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

A.创设问题情境B.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C.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D.注意教学方法的稳定性 91组织竞赛活动应注意()。

A.不能过多地进行竞赛B.采取适当的竞赛方式C.增多获胜的机会D.加强竞赛中的思想教育 92根据知识的不同概括水平将知识划分为()。A.陈述性知识B.感性知识C.理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93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

高等教育心理学 26 A.情境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 94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有()。

A.命题和命题网络B.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C.表象系统D.线性序列 95命题一般由两个成分构成,分别为()。A.表象B.词汇C.关系D.论题 96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包括()。

A.命题B.产生式C.命题网络D.产生式系统 97心理学家一般把长时记忆分为三个部分,即()。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C.程序记忆D.工作记忆 98解释遗忘的理论有()。

A.排斥理论B.消退理论C.干扰理论D.提取失败理论 99元认知的核心成分包括()。

A.元认知编码B.元认知知识C.元认知调控D.元认知检索 100元认知调控主要包括()。A.计划B.预期C.评估D.监督

101陈述性知识的掌握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A.练习阶段B.理解阶段C.保持阶段D.应用阶段 102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语义学习

103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同化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104影响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主要有()。A.易变性B.可利用性C.可辨别性D.巩固性

105为了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有效迁移,教师应该()。

A.对B.错C.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D.注意学习材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106为了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教材内容的呈现要符合以下哪些要求?()A.有序性B.抽象性C.概括性D.实用性 107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包括()。

A.动机激发策略B.注意选择策略C.复述策略D.意义构建策略 108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中,属于注意选择策略的是()。

A.教科书中使用符号标志技术B.精心设计板书和材料的呈现方式C.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D.记笔记 109根据实际功能的不同,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将程序性知识区分为哪两种?()A.智力技能B.模式识别程序C.动作步骤程序D.动作技能 110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在于()。

A.测量方式不同B.表征形式不同C.意识控制不同D.习得和遗忘速度不同

111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实质是掌握做事的规则,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的分析,这类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包括()。

A.陈述性知识阶段B.转化阶段C.保持阶段D.自动化阶段 112规则的学习策略包括()。

A.例—规法B.规—例法C.同化法D.分化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 27 113学生对模式识别程序进行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通常要经过的心理机制包括()。

A.同化B.泛化C.分化D.概括化 114动作步骤学习主要通过的机制是()。A.注意B.程序化C.程序的合成D.习得 115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包括()。

A.陈述性知识阶段B.条件化阶段C.转化阶段D.元认知阶段 116认知策略包括()。

A.元认知策略B.组织加工策略C.精加工策略D.重复策略 117根据学习材料自身意义性的强弱,精加工策略又可以分为()。A.归类策略B.人为联想策略C.内在联系策略D.纲要策略 118以下属于记忆术的是()。

A.形象联想法B.谐音联想法C.首字连词法D.纲要法 119常用的内在联系策略主要包括()。A.划线摘要B.作注释C.写提要D.记笔记 120组织策略主要包括()。

A.内在联系策略B.人为联想策略C.归类策略D.纲要策略 121属于学习中的计划策略的是()。

A.设臵学习目标B.浏览阅读材料C.产生待解答问题D.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122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可能产生的求助行为有()。A.工具性求助B.执行求助C.回避求助D.结果求助 123属于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的是()。

A.一次只教少量B.教会自我监控C.教会自我反思D.激发学习动机 124问题空间的三个状态是()。

A.问题解决B.初始状态C.目标状态D.达标通路 125关于问题,公认的三个成分是()。A.目标B.给定C.障碍D.方法

126根据问题状态的清晰程度即问题结构的完整性,可以将问题类型分为()。A.常规问题B.结构良好问题C.非常规问题D.结构不良问题 127根据问题解决所需的算子的质量,可以将问题类型分为()。A.常规问题B.非常规问题C.一般领域问题D.专门领域问题 128问题解决一般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目的指向性B.认知性C.包括一系列心理运算D.个人性

129华莱士对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创造性人物如何从事创造进行了考察,并在他的《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的问题解决的步骤包括()。

A.准备阶段B.孕育阶段C.明朗阶段D.验证阶段 130阻碍人们进行有效问题识别的因素包括()。

A.缺乏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习惯 B.缺乏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C.急功近利,轻易放弃 D.个体不愿进行发散思维,而倾向于运用辐合思维 131目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主要包括()。

高等教育心理学 28 A.目的分析法B.联想法C.类比法D.爬山法 132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A.发现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133下列属于创造的特征的是()。A.普遍性B.实践性C.能动性D.创新性 134高创造性的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有()。

A.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B.独立,自信,较少受他人或环境影响 C.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和组织管理能力 D.能够较快地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 135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问题解决?()

A.问题情境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问题表征 136一般而言,能促进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A.中等强度的动机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创造性思维 137专家能够高效率地解决问题,主要是具备下述哪些特征?()A.在所有领域表现一般都突出 B.以较大单元加工信息 C.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 D.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 138目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包括()。A.样例教学B.抛锚式教学C.配对解题D.出声思维 139样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包括()。

A.引入新主题B.举一反三C.示范证明D.课堂练习140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主要有()。A.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 B.发展元认知

C.增强自我监控学习D.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141开发创造性的原则主要包括()。

A.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B.鼓励独创,敢于标新立异 C.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D.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142头脑风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A.介绍B.热身C.头脑风暴D.处理想法,得出最佳方案 143在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做法有()。

A.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B.激发创造性动机C.塑造创造性人格D.创设创造性环境 144激发创造性动机的方法有()。

A.确立目标和意图B.规范学习方法C.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D.鼓励自我竞争 145品德的心理要素有()。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46下列对品德的描述,正确的是()。

A.品德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B.品德是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

C.品德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一部分 D.品德是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 147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研究的范畴不同B.影响的因素不同C.表征方式不同D.性质不同 148道德情感具有下列哪些特点?()A.指向性B.集中性C.动力性D.感染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 29 149道德情感可分为下列哪几个层次?()

A.个体本身的情感体验B.直觉的情绪体验C.由道德形象引起的情绪体验D.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 150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有()。

A.统一性与差异性B.各成分具有层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顺序性和连续性 151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152下列关于儿童对于规则态度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责任认识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B.对公正的看法是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 C.对惩罚的认识是从报应性惩罚到抵罪性惩罚 D.总的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的水平发展的 15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可以概括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后习俗水平包括的阶段是()。A.服从与惩罚定向B.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定向C.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D.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154班杜拉研究品德发展采用的实验有()

A.抗拒诱惑实验B.两难故事法C.对偶故事法D.模仿学习实验 155价值澄清策略主要有()。

A.价值观伦理知识B.自传性回忆C.填写价值单D.群体谈话 156道德的社会化模式将人的品德形成过程划分为()。A.服从B.认同C.行动D.内化 157品德教育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A.角色承担法B.移情训练法C.人格完善法D.生态德育法 158德育的移情训练法包括()。

A.情绪追忆B.情感换位C.作品深化D.作品评价 159常用的品德修养方法主要有()。A.学习B.立志C.躬行D.自省 160群体具有的特征有()。

A.群体必须是一群人 B.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C.群体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倾向 D.群体有一定的目标 161按照群体内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群体分为()。A.正式群体B.松散群体C.非正式群体D.联合群体

162根据群体之间有无直接的、面对面的联系和接触,可以把群体分为()。A.松散群体B.大群体C.小群体D.联合群体

163根据群体发展的水平和群体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A.松散群体B.集体C.小群体D.联合群体 164大学生班集体的特点有()。

A.强制性B.同一性C.独立性D.开放性 165根据宿舍与班集体的关系,将宿舍分为()。

A.亲集体宿舍B.混合型宿舍C.偏离集体的宿舍D.跟随型宿舍 166下列属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的是()。

A.交往频繁,心理相容水平高 B.凝聚力强,有强烈的排他性 C.平等交往,自然形成核心人物 D.能量大,具有双重性作用 167大学中的社团属于的群体类型是()。

高等教育心理学 30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跟随型的群体D.名义群体 168大学中社团的类型有()。

A.文体娱乐B.社会服务C.科学技术D.同乡型

169群体对个人活动发挥社会助长还是社会致弱作用,取决于()。

A.活动内容的难易B.竞赛动机的激发C.个体的情绪紧张与注意涣散D.群体活动的人数 170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

A.功利主义色彩较浓B.交往动机强烈C.交往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D.注重横向交往,忽略纵向交往 17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包括()。

A.团结友爱B.平等互助C.理想色彩浓厚D.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 172根据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特征和轻重程度,可以把它们分为()。A.一般心理问题B.神经官能症C.人格障碍D.精神病 173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

A.大脑功能衰弱,患者易兴奋也易疲劳 B.情绪波动、紧张、烦恼、易怒 C.失眠、多梦、头晕 D.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174患癔病的大学生通常具有的特点是()。

A.情绪强度高且易变B.受暗示性高C.高度的自我显示D.大脑功能衰弱 175强迫症的主要症状有()。

A.强迫意向B.强迫观念C.强迫情感D.强迫行为

176恐怖症可能与生活中的不良经历和重大精神创伤有关,主要表现为()。A.特殊处境恐怖B.物体恐怖C.社交恐怖D.疾病恐怖

177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而且比较常见的精神病,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可以把大学生的精神分裂症分为()。

A.单纯型B.青春型C.紧张型D.妄想型

178高等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有()。

A.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 B.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C.设臵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D.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79大学生要搞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应当做到()。A.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B.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C.浓缩自己的生命,拼命学习D.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180根据心理咨询的范围和内容,通常把心理咨询划分为()。

A.疏导性心理咨询B.干预性心理咨询C.调适性心理咨询D.发展性心理咨询 181实施系统脱敏疗法需要的两个条件是()。

A.学会肌肉放松B.改变错误信念C.建立焦虑和恐怖的等级D.顺其自然 182认知治疗的具体操作步骤有()。

A.向当事人说明对适应不良的认知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与行为

B.发现与分析当事人与主诉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不良认知,并指出其不合理性 C.督促当事人改变不良的认知并建立正确的观念 D.学会肌肉放松

183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技术主要包括()。A.自由联想B.系统脱敏C.移情D.梦的分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 31 判断题共205题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它不研究动物的心理与行为。2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都属于应用心理学类。3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都属于理论心理学类。4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5高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既具有共性,又具有独特性。6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7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8实验室实验是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9访谈法和问卷法都属于调查法。

10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1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是是教育的起点和依据,也是教育的前提。1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13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

14心理发展不仅包括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能力的出现,还包括已有心理与行为能力的增强;它不包括已有特点和能力的衰退和消失。

15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在心理发展中共同作用并相互影响。16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成人的人格起源于生命的前5年。17皮亚杰认为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18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换的过程。19儿童期是指3、4岁——

11、12岁。

20按照大多数西方心理学家的观点,大学阶段仍然属于青少年期。21大学生的观察力具有主动性、持久性和多维性的特点。22大学时期是个体记忆力发展到成熟的时期。

23大学阶段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24大学生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25大学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

26气质更多的受先天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它没有好坏之分。

27气质体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性格体现社会道德评价方面的差异。28性格体现社会道德评价方面的差异,它有好坏之分。29基本的气质类型有四种,但大多数学生的气质是混合型的。30每一种气质类型既有优点又有缺点。31气质特征可以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

32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性格是有差异的。33一个人的性格是稳定的,但也是可以通过教育进行培养的。34能力的二因素理论认为,G因素普遍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35能力的二因素理论认为,每一种能力活动都是不同的,因此完成该活动只需要特殊因素。36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37一般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智力。

38内控型的学习者往往认为学习成败主要受能力和努力的影响。

高等教育心理学 32 39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40焦虑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41认知风格具有更多的先天成分,而学习风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42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的组成部分。43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

44根据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行教学时,教师采用的补短策略属于匹配策略。45根据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行教学时,教师采用的扬长策略属于失配策略。46男女在智商上存在极大的差异。47男女性别差异完全是由先天因素导致的。

48男性一般比较擅长形象记忆,女性比较擅长逻辑记忆。49男女两性的大脑结构存在差异。

50男女在情感、兴趣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也存在性别差异。51学校教育对男女性别心理差异没有影响。

52首次提出国家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并从法律角度正式确认教师是一项专门职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3教师在教学中还担负着帮助学生身心健康的任务。

54教师为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内在条件称为教师职业素质。

55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56广义上讲,教师职业素质是指为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外在条件。57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58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称为一般教学能力。

59在教师的学历等硬性能力指标解决的前提下,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核心变量是教师的责任感、专业精神、教学效能感、教育信念等软指标。

60教师的人格特质不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61一般教学效能感反映了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62社会资本的大小是高效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压力源。63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成为专家型教师。

64当代教师职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促使专家型教师向经验型教师的转化。

65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66只有人才有学习行为,动物没有。67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68个体所有的变化都可以看做是学习。69所有的接受学习都是机械的。70所有的发现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71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

72桑代克的联结说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学习,无法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学习。73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一样,都是由条件刺激物引起反应的过程。74经典条件反射式学习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况。

75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中是不可缺少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 33 76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学习可以通过直接学习,也可以通过间接学习。

77观察学习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78认知学派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机械的,认为学习是以意识为中介的。79联结学派强调学习的内在因素,注重对学习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的研究。80布鲁纳提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81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发现学习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82有意义学习是以获得心理意义为目的,以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和潜在意义为条件,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而实现的。

83联结主义学者认为,学习就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格的健康发展。84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真理。

8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强调非结构性的背景知识在学习中的作用。86正迁移就是顺向迁移。

87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88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89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阻碍作用。90陆钦斯的量水实验说明定势也会产生负迁移。91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称为社会性需要。92学生有学习的需要就会产生学习行为。93诱因可以是物体,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

94学习需要、求知欲、奖赏等因素是诱发内部动机的主要成分。95一般来说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作用更持久,力量更强。

96学习动机是决定学生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97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反过来成功的学习结果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98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描述的是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99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

100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社会环境、教育条件和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101随着年龄增长,间接性学习动机逐渐减弱,直接性学习动机逐渐增强。102学习动机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103友情交往、成就建树、求知探索、自尊自主都属于大学生主导性的学习动机。104成就动机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

105麦克里兰德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106根据阿特金森的观点,当人们处在中等难度的任务情境时,成就需要的强度越高,行为反应倾向越强。107如果将一个事件的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那么这一结果在将来可能会变。108将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比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在将来有更大重复的可能性。109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败的归因方式。110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活动的主观判断。

111“如果一个学生认为只要努力学习就会获得好的学习成绩,那么他就会有可能刻苦学习,以便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这是效能期待的体现。

112归因训练程序的主要目标在于由“我不能”实现改变为“我能够”胜任的信念。

高等教育心理学 34 113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过高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需要。

114随着学生年龄、知识的增长,社会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的作用逐渐减小。115抱负水平总是可以决定成功或失败的结果。

116一般来讲,要让学生把成功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原因,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117知识是技能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118从本质上来看,策略性知识也是程序性知识。

119在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中,表象表征的是一些空间的或连续性的信息。120命题网络则是一种连续性、形象性的表征方式。

121个体掌握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是产生式系统的形成与巩固。122工作记忆也就是短时记忆。

123倒摄干扰指先前学习内容对后来学习内容的干扰。

124学习系列材料时,往往对首先呈现的部分学习得好,这种现象叫作“首因效应”。125知识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对知识的重组和提取。

126符号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建立起等值的关系。127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称为概念同化。128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129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意义学习和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

130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关概念或原理概括程度越低,包容范围越小,越有助于迁移的发生。131学习者的注意选择直接影响其对原有知识激活的程度以及新意义主动建构的水平。

132先行组织者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的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

133程序性知识也就是传统上所讲的技能。134程序性知识习得速度慢,但遗忘也慢。

135陈述性知识激活速度较快,一旦启动,意识控制程度的要求较低。136程序性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只能通过个体的行为间接测量。

137概念和规则既是陈述性知识的核心,也是程序性知识的核心,因此概念与规则的掌握和转化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取得联系的纽带。

138概念的学习意味着学生能够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能辨别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139由于程序性知识在学习的开始阶段也是陈述性知识,因此在掌握程序性知识中的诸多概念时,可以使用陈述性知识的各种学习方式。

140模式识别的学习中,分化的结果导致增加产生式的条件,使产生式的使用范围缩小。

141动作步骤的学习中,程序的合成因减少了产生式的数量而缩短了激活时间,从而使行为操作变得更加流畅快捷。

142当两个任务之间存在共同的产生式,或者两个任务的产生式出现交叉重叠,迁移就会发生,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143言语讲解在技能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44在开始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之初,练习的速度比较缓慢,为尽快形成技能,采取集中练习的方式较为合适。

145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其掌握过程和一般程序性知识是相同的。

146符号纲要法采用图解的方式体现知识的结构,主要包含两种形式,一是层次网络法,二是流程图。

高等教育心理学 35 147学业求助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策略。研究发现,低成就的学生比高成就的学生更愿意寻求老师的帮助。

148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来教策略性知识

149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无法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效果,要坚持长期的教学。150一般领域问题和专门领域的问题是相对而言的,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151像回答自己的年龄这种能够自动化完成或只有单一操作的活动不能算是问题解决。

152问题表征就是指将问题运用文字、图表、图片、列表等方式进行表达,以使问题解决者对于问题本身有一个更为明晰的概念。

153算法式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是费时费力。

154问题解决中,个体能否成功应用某种策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应变能力,问题的表征形式和选择的策略类型对其影响并不是很大。

155所谓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进行主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

156创造性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品质,只有少数天才才具有。

157以发散型思维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并没有测到创造能力的主要成分,其信效度较低。158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也高。

159创造性与学校教育、家庭环境有关,与社会文化无关。

160心理定势使人们习惯于用现成的方式和思路来考虑问题,因此对解决问题只有消极作用。161某一事物能否充当原型,从而起到启发作用,取决于该事物的特点,与问题解决者的关系不大。162动机越强,情绪越高昂,越有利于问题解决。

163研究发现,象棋大师和新手的工作记忆容量并无显著差异,对于加工无意义的信息,专家不一定比新手表现好。

164样例教学把样例和常规问题以交叉顺序进行排列,即一种问题类型的样例后面紧跟着该类型的常规练习题,这是样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之处。

165在头脑风暴进行过程中,小组成员依次提出自己的想法,且每次只能提出一个想法。166品德就是道德。

167品德具有个体性,且具有较稳定的持续性,偶尔的、突发的道德行为不一定就是品德的表现。168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本我”不知道价值判断,没有善恶,无所谓道德。169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170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171衡量一个人的品德,不是听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172品德心理结构是各成分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品德结构形成过程中各心理成分是均衡发展的。

173主体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整个道德水平的发展,都遵循从自律到他律的顺序。174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的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175柯尔伯格认为,品德的发展具有固定的顺序,包括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儿童和青少年逐渐地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

176柯尔伯格与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问题上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比较早,而后者则认为发展比较迟缓。

177价值澄清法的主要任务不是认同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而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

高等教育心理学 36 178所谓正面教育性原则,是指选择那些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对于违反社会道德的案例闭口不谈。

179在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个体的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180自省即反省,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181一个人也可以构成一个群体。

182非正式群体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条文规定,是非法的。183班集体可以满足大学生归属与交往的需要,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184社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

185从众是个体在群众压力下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186师生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占主要地位。187一个人才能越出众,越能增加人际吸引力。

188在人际交往的初期,个性、品德等是影响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189善于适当的自我表露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90开发大学生的心智潜能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目标之一。191学习心理辅导不属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

192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定等问题属于心理障碍。193心理障碍是一般心理问题累积、迁延、演变的表现和结果。

194神经衰弱是在精神因素作用下出现的以焦虑、烦躁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同时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195依赖型人格的人缺乏信心,自立能力差,办事无主见,事事依赖他人,认为自己无能,缺乏判断力,生活中总是要别人为自己决策或指出方向。

196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反应性精神病发生的直接原因。197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心理问题的患者。

198间接心理咨询是指通过来访者与咨询师面对面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以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疑难和排解心理困扰。

199个别心理咨询是来访者与咨询师一对一地就来访者的心理疑难或心理困扰进行的心理咨询。200满灌疗法是将引起恐怖、焦虑反应的刺激情境按恐怖、焦虑强度由强到弱顺序排列。

201行为塑造法是采用逐步升级的行为作业,并在作业完成后给予奖励等积极强化,以使当事人出现期望中的行为的疗法。

202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手段是药物治疗。203梦的分析是行为主义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

204支持治疗的支持,主要有五种形式,它们是解释、鼓励、保证、指导与改善环境。205音乐疗法、歌咏疗法、舞蹈疗法、书法疗法和绘画疗法都属于艺术治疗。

高校教师心理学题库 篇2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1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

1.1 职称晋升的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有远大抱负, 都希望自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晋升较高的职称。但高校内人才济济, 职称晋升方面的竞争很激烈, 晋升压力很大。据调查, 在目前聘任制下, “大学教师的晋升制度”是引起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最主要的因素。

1.2 教学工作方面的压力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 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虽得到日益改善, 但是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由于课时费不高、课题较多等方面的原因, 高校一些中老年教师都不愿意多上课, 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就落到青年教师的身上。

1.3 科研工作方面的压力

从目前情况看, 高校一般对本校教师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 对聘期内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均有量化的考核标准, 并直接与高校教师的收入挂钩。但另一方面, 高校青年教师往往在学术上的积累不够, 科研水平有限, 难以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时因为职称不高, 学术论文也不容易发表。

1.4 经济方面的压力

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职称低、资历浅, 收入水平自然不高。然而, 他们却面临着赡养老人、谈朋友、买商品房、结婚生子、供子女上学等多方面的经济压力。

1.5 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社会阅历浅, 在待人接物方面正义感强, 但缺乏辨证思考;对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深恶痛绝, 但缺乏长期性、复杂性的思想准备, 不愿迁就和屈从, 刻意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 因而, 易为他人所误解, 这造成许多高校青年教师交往上的障碍。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健康成长都不利, 因此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心理压力加以适当的调适。

2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2.1 教师个人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解铃还须系铃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释放, 还要靠青年教师从自身的调整入手, 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用理智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1) 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时候, 要积极改变认知, 看到它有利的方面, 不断增强信心, 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另外, 我们还可以调节适当调节自己的行为, 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2) 青年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和保健工作加强自身修养, 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 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 塑造健全的人格。

(3) 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理解、支持学校和领导的整体工作, 主动加强与同事、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的生活氛围。

2.2 高校要帮助青年教师化解心理压力

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压力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青年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为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1) 关心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高校应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强化岗前培训,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建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 加强科研设备的投入, 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 对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激励机制, 对教师的努力进行积极反馈和表彰。发挥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及时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给青年教师提供有力的专业心理援助。高校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 治疗他们的心理疾患,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定期请专家为青年教师做专题讲座, 传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 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成熟度。

(3) 开展有益活动。高校除了举行大型运动会、文艺表演外, 还应鼓励各院系多开展有益活动。在院系教师办公的楼层或是主要教学楼, 可以建立小型教师活动室 (如乒乓球室、象棋室) , 供教师课后娱乐之用。这些场所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 又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释放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

2.3 国家和社会要帮助青年教师减轻心理压力

适当增加教育投人, 改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等方面的待遇, 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按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求教师, 科学合理公正地评价和处理教师业绩和取得的各种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倩, 陈谢平.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调控[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5) .

心理契约与高校教师管理 篇3

【关键词】心理契约 高校教师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1 心理契约的含义及特点

1.1 心理契约的含义

心理契约是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员之间,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分析,这些期望可表现为爱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属于高层次的需要。这是无形的,表现为心理情感需求的期望,它们构成了人们心理契约与认同的基本内容。即单位能够清楚每位人员的发展期望,并尽量提供条件满足他们的愿望。而每位人员也相信单位能够实现自己的期望,并为单位的发展尽心竭力,作出更大贡献。体现的是单位、个人双方之间的信任与满足。

1.2 心理契约的特点

1)主观性

心理契约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着对方去理解、估测。由于这种心理期望是一种主观感觉,个体对于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体验与见解,往往会造成自己的期望与组织的解释不一致。

2)不确定性

心理契约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期望,它会随着工作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心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研究发现,人们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同时在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这也使心理契约的内容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3)双向性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建立的一种双向交互性的联系,是组织与成员的双向关系,一方面是指员工对自己在组织中的权利、发展等方面的期望,另一方面是指组织对于员工的忠诚、责任等方面的期望。组织与组织成员双方在心理契约中都处于主体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组织与组织成员在向对方提出期望与要求的同时,应多注意双向沟通,尽量去领会并满足对方对自己的期望。

4)动态性

由于心理契约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心理契约具有动态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心理契约双方根据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来确定心理契约的内涵。心理契约没有固定的模式与统一的标准,在一个组织适用的心理契约不一定在另一个组织适用,心理契约的内容是随着组织的不同发展时期与组织成员不同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

1.3 教师心理契约的特点

首先,教师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心理契约的内容是教师个体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相互责任这一事实本身。由于个体对于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因此,教师心理契约可能与学校聘任合约的内容不一致,也可能与其他人或第三方(如学校行政主管方)的理解和解释不一致。如果知觉到的“许诺”和“期望”没得到满足,即学校违背了心理契约,教师将失望,甚至痛心、愤怒,采取不利于学校发展的行为,如离职甚至采取过激行为等。

其次,教师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正式的聘任契约一般是较稳定的,很少改变。但心理契约却处于一种不断变更与修订的状态,学校的各项制度,都会对心理契约产生影响。一个教师在学校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在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

再次,教师心理契约具有互惠性的特点。每个教师都可以依据自己所履行的义务,期待他人(他方)给予合理的回报。无论哪一方破坏了这一无形约定,都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必须尊重教师的人格、教师的需要,这样,教师就会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学校管理质量也相应提高。和谐、良好的心理契约能使教师产生较好的安全感、工作满意度、高度认同感,从而对学校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契约的核心是教师在学校中的心理状态,而用于衡量这种心理状态的三个基本指标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在这三个衡量指标中,以工作满意度最为基本和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另外两个因素起决定作用。高校引入心理契约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并进而实现其对学校强烈归属感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

2 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重视教师的心理契约

2.1 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氛围

人们常说“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因此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首先应当摒弃过分重视组织的威权性、制度的刚性和管理的外控性的管理思想,逐步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尊重教师的主体性、重视教师的心理需求。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

2.2 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积极了解教师的心理契约轨迹

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的主观性和隐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组织与员工间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要了解并维持良好的心理契约,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在教师心理契约遭到破坏时管理者应当正确合理地归因

一般来说,教师的心理契约在正常环境中是可以保持平衡的。但是,随着学校不断地发展,其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大的变动,受这些变化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契约很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破坏甚至违反现象。如果此时学校管理者对之孰视无睹,听之任之,则很可能导致教师的负面行为———抱怨、消极怠工甚至离职。为补救教师遭到破坏的心理契约,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对变化因素给予合理的解释,帮助教师正确地分析问题,理智地将问题的产生归因于双方理解上的不一致或客观原因,而不是学校故意所为。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心理契约才可能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学校与教师之间才可能建立新的承诺和信任并实现共同的发展。总之,在管理中重视教师心理契约的存在及其影响,积极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只有重视了与教师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才能促使教师的行为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教师成长的可持续发展。

3 高校教师管理中心理契约的构建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现代心理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一个可控的系统,即有利于生产、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得到社会的承认,并给予肯定和激励,就可以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反之亦然。因而,管理者首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承认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师当成高校最宝贵的资源,而非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其次,应该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比如:让高校教师参与高校决策过程,从而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在报酬方面,除了工资收入外,还要使员工自身利益与高校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师对高校的忠诚度,降低教师的离职意愿;另外,让高校教师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实行弹性工作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高校教师自主权的心理要求。管理者只有改变观念,建立符合高校教师特点的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建立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

(2)采取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方式

建立高校的心理契约,必须以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为前提,职业生涯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职业生涯管理是把个人的生涯计划和组织的生涯管理相结合,通过组织内的生涯发展系统达到组织内部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根据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管理者采取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方式的关键是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让其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为员工描绘出组织与个人发展的远景并帮助其实现。对于高校教师来讲,远景的塑造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符合教师独特的价值观;二是工作具有挑战性。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知道,一般的奖励只能使教师达到其短期目标,而如果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在心理上引起员工的共鸣,高校教师会更愿意奉献他们的忠诚与才能。另外,挑战性目标对高校教师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对高校教师能力考察的一个机会,同时也意味着管理者对他的重视与尊重。研究表明,设立挑战目标让高校教师有更大的空间发挥才能,会提高高校教师对管理者与组织的心理认同程度,从而为心理契约的建立和巩固打下基础。

(3)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

目前,高校中普遍建立了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并且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工资调整、奖金分配等方面都是基于业绩考评结果进行的,因此如果绩效考核办法不科学、不合理则会直接影响学校向教师兑现物质待遇的公正性。而依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组织中的员工需要保持分配上的公平感,只有产生公平感时才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而在产生不公平感时会满腔怨气,大发牢骚,甚至放弃工作,破坏生产。正因为如此,公平的待遇实际上已经成为教师心理契约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公正的待遇会造成部分教师心理失衡,破坏教师的心理契约。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校理应建立起科学、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总体而言,应当将业绩考核指标细化为教学能力、科研成果、日常工作等几个部分,在指标标准设计方面,尽量采用量化的指标标准,对难以直接量化的部分应当采取360度考评进行间接量化。

(4)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亦即企业形象的象征。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体,也应该有自己的学校文化。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指的是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要求学校及其管理者为职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有效的机制,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以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真正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让高校与其教师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这样,无疑为高校和其员工达成和维持心理契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5)在人才招聘过程中重视教师合理预期的形成招聘过程是员工与组织的第一次正面接触,也是心理契约建立的最初环节。然而实践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高校求才心切,招聘人员往往夸大优势并随意给应聘者过高的承诺,而应聘者为能进入高校同样夸大自己的优势也给学校过高的承诺。然而当应聘者与学校签下聘用合同,正式成为组织的一员进入学校工作后,双方都发现对方实际的状况与自己的期望有较大偏差,于是心理契约开始动摇。因此,一些人力资源专家提出以“实际的职位预知”来解决这一问题。所谓实际的职位预知,就是指在招聘时对职位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作一个实事求是的、全面的介绍。实际的职位预知能通过合理预期的形成缩小教师心理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好地实现个人与职位、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匹配从而构建起良好的心理契约。

参考文献

[1] 陈湘州,陈仁新.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机制探索2005.

[2] 李峰,穆方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契约的探讨2004.

[3] 雷晓庆.论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管理,2005.

高校教师心理学题库 篇4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

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

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

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

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

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样)。

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

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一、选择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

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

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7.1)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8.1)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9.1)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11.1)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12.1)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13.1)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

7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7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7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

75.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7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 78.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9.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87.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 [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

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14.1)

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A] 103.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D]

104.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D]

10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B]

10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A]

107.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A.比较密切 B.缺乏学业效度 C.很不协调 D.基本协调[C]

108.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C]

二、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 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 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 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 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 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 准备状态 或反应倾向性。(10.1)

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 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 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 客观威胁 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 心境低落 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 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

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 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

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 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 的过程。(14.1)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 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

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

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三、简答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

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

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

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

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

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

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

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

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

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

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

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

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

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 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

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

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

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

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

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

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

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

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

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

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

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

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

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

感。

3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

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

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

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

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

⑵轶事记录。

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

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

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

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

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

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 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

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

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 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四、论述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 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

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

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

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

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学习策略的分类(8.1)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 ┗调节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

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

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 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9.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

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

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10.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5.1)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11.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高校教师心理学题库 篇5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心理状态:注意、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理论任务;第二,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

1、心理学及结构(个体心理系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子系统。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就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称之为心理状态。

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内容、学科特点、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研究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的学科。它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会交往,而且也强调数量化的客观科学研究;它最关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事情,但也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因此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与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探索、构建本学科的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

3、学习及作用?学生的学习?大学生学习特点

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社会现象。人类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地过程。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地基本手段。作用: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1)获取知识。人们要获得知识,就得通过一定形式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2)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和能力。

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

动机的形成。

1、需要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的分类;

1、计划性,2、间接性,3、高效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把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增强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发展。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

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是将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5、动机与基本结构?动机的机能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其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是动机形成的内在基础。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一旦有需要,就会设法满足这个需要,只要外界环境中存在着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但是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还要有诱因的作用。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6、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刺激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学生的行为要受到动机的支配,动机的激发是指通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起源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7、学习迁移及类型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

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类型:

1、普遍迁移与特殊迁移(根据迁移范围的大小划分)。前者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较小,后者指的是观念或态度的迁移,范围较大。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前者指的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前者是指习得的概念和一般规则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规则;后者是指习得概念和规则在新情境中运用之后产生新的高级规则。

4、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前者是指经过充分的变式练习之后,技能运用达到了自动化境地,这样技能就可以产生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认知的参与;后者式指在新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运用先前学习地

抽象知识解决问题。

5、两类知识迁移。把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共四种迁移(程序-程序,称述-成陈述,程序-陈述,陈述-程序)

8、问题解决?问题情境?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问题就是疑难、疑惑或难题,就是个体所遇到的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的疑难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其主要形式有两种: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前者解决的是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没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

景和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在问题超过了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或隐蔽不清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

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

3、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

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5、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9、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

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10、元认知

元认知是一种学习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知道何时做什么、如何做,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与控制。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

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有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学习行为,使他们能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11、作为教师,你是如何理解高校教师角色的?

角色,亦即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专业性,教师具有多种角色。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教师的角色划分为: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2、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角色;

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

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总的来说,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12、创造性及其实质?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高校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成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具有以下的属性:

1、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

2、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

3、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4、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创造能力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

1、认知因素,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方面。研究表明,高创造力必须由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者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去理解问题的含义和结构,去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人格因素。创造力与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关系更加密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有很大影响。

培养创造力应着重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每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充分地挖掘出来。综合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应该训练大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1、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训练是训练创造性思维地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主要内容是用途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方法发散。

2、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法是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3、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指从一定的事物、事理和观点、方法等相反或相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

4、转换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即指通过对某种观念、理论或策略、方法等进行变换,而使问题最终获得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方法。

5、直觉思维法。训练大学生直觉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有:进行跳跃性思维训练,进行灵感性思维训练,进行整合性思维训练,进行猜测性思维训练。

13、品德、品德心理结构及相互关系?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1、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与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目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品德结构中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整体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道德行为是品德的综合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

14、耶克斯多德逊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多德逊(Dodson)研究发现,动机的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呈现倒 U 型的函数关系:激活水平太低,影响行为效率;激活水平过高,行为发生紊乱,同样缺乏行为效率;而当激活水平适当时,其行为效率高。由此提出了著名的耶克斯-多德逊定律。研究还发现,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最佳的动机激活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关:任务越容易,动机激发的水平高;任务越困难,动机激发的水平越低;而任务难度中等时,动机激发水平适当。根据这个理论,科学设计大学生学习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水平,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优良成绩的目的。

15、你是怎样认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标准有哪些?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2、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3、个性特征的行对稳定性原则。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试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的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根据心理健康界定的原则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角色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完整;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16、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高等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

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17、心理定势?功能固着?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

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思维定势就可能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表现出消极影响。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都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都是指以前的观念或方法对解决现有的问题的影响。不同的是,心理定势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表现出消极影响。而功能固着则会干扰和限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18、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如何帮助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与动物心理的基本特点。最后,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得到增强,更具有完整性、社会性。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变得客观主动全面,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有着深度的认知,并强烈关心自己的社会发展,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

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大学生自我体验十分丰富,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从方向上有正有负,在层次上有深有浅。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而且敏感性极强,他们对涉及

“我”以及与“我”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

三、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的深入,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经验增多,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行为规范和内心自省信念要求自己,自控意识明显提高。

四、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自我规划是自我意识中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在动机上由波动性向稳定性发展,在目标上由短暂型向长远型发展,把较长远的目标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内容上,大学生逐步能结合自己的实际,都自我规划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由幻想到实际。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导向系统。

二、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

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自我与理想自我地积极统一,这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使自我完善的过程。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基础。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

2、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可、肯定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客观展示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

3、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19、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及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维护和促进意义重大。

1、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身体健康;

2、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3、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4)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综合考虑,从多方面着手。

(一)优化社会环境。

1、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

师生活条件;

2、深化教育改革,个性品质 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3、提高培

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感;

4、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

5、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

(二)完善学校管理。

1、优化学校环境;

2、端正领导作风;

3、健全激励机制;

4、密切人际关系;

5、开展健康休闲。

(三)注重自我维护。

1、树立科学观念;

2、进行身体锻炼;

3、学会科学用脑;

4、丰富业余生活;

5、扩大人际交往;

6、善于调节情绪。

20、人际交往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功能:

1、信息交流功能;

2、促进发展功能;

3、协调整合功能;

4、自我认识功能;

5、心理保健功能。

影响因素:

1、仪表;

2、空间距离;

3、交往频率;

4、相似性;

5、互补性;

6、能力;

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进展研究论文 篇6

初期阶段。此阶段是教师和高校之间发生平衡型心理契约的阶段。高校因组织发展招聘教师,教师因职业发展与学校签订书面契约,双方形成最初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对高校工作环境中责任和义务的感知,观察、思考来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形成角色内转化。同时也发生交易型心理契约,教师工作付出,得到高校相应的经济报酬,并对高校有所期望。

发展阶段。此阶段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已基本熟悉,适应了教师的角色,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也基本形成,教师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有初步认定,开始感受角色外的认知,如工作付出能否得到相应经济回报,是否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看到未来的职业发展,高校是否履行合同中的承诺,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领导的关怀等期望。

变化阶段。此阶段教师对工作岗位已很熟悉,对心理契约中的满意程度有自己的评判,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生活和工作压力会随之而来,教师会做出新的思考和要求,心理契约也会不断变化。如果意愿得以实现,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就会提升,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反之亦然。田宝军对教师的激励机制研究发现,随着教龄和工龄的增加,教师对学校责任的履行程度呈“U”型变化,思想波动最为明显是在3年以后。[10]

4 不足与讨论

教师对于自己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有着主观的心理体验与理解,是内隐的、“心照不宣”的、不公开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高校组织,对相互的责任和义务都有不同期望与看法,即便是教师在同一高校组织环境中,不同时期下,教师的心理契约也会随之变化,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处于一种不断修订和变更的状态,所以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另外,书面契约一般是固定的,而心理契约在高校组织中任何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变化,都会引起教师心理契约的波动。人们在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覆盖的范围就越广。[11]除此以外,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不是单方面发生的,教师和高校之间是通过双方的接触、交流、沟通等活动满足对方的期望或意愿的一致共识。不是教师对高校组织单方面的感情投入,具有双向性。

由于心理契约理论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特点,加之高校教师为特殊的知识型群体,追求学术自由,不断突破自己,来实现人生价值。本文定义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是教师和高校双方责任、权利义务的承担和主观期望,并随组织活动的变化而做出的心理动态反应。只有当高校教师的个人愿景和高校组织愿景相一致时,双方之间才会达成心理契约的平衡,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肖玺.高校师资管理中“心理契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 刘耀中.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结构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6):22- 24.

[3] 石若坤,李丽红.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维度及其影响研究[J].新课程研究,(8):231.

[4] 栾婉娜.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6(1):191- 215.

[5] 韩明,董学安,范丹,何先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3):315-321.

[6] 梅红.领导行为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7] 许小东,孟晓斌.基于心理契约的组织成员忠诚度培养[J].经济管理-新管理,(14):49- 53.

[8] 肖玺.高校师资管理中“心理契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9] 徐木兴.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 校教师激励机制优化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1- 65.

[10]田宝军.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四川師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6(2):23- 28.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篇7

国运兴衰在教育,教育成败在教师。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和健康问题。笔者认为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和教师个体三方面着手。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学校管理制度要科学化、人文化,关爱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个体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做好自我心理调节。

本文拟就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中特别突出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探讨。

1 压力的概念和认识

压力最初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直到20世纪初,医学界才有了压力的概念,著名心理学家Selye[2]将压力定义是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即常说的应激。Cannon将压力定义为外部压力事件的刺激作用,个人关系、工作和经济状况等生活变化都会形成压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Lazarus和Folkman[2]认为压力不单指外部刺激事件,也不单指机体对其的反应,而是指个体对环境认知评估的动态过程,目前多数心理学的压力研究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压力”概念的。还有人专门针对教师给出了一个压力的定义,认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不良情感,如紧张、挫折、焦虑和沮丧。

压力本身并不是坏事,它有积极的有价值的一面,适当的压力往往是一种动力,在组织行为学上通常认为,压力与工作绩效呈倒U型关系,随着压力感的增加,工作绩效会逐步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一个拐点,这时候工作绩效最高,如果再对个体施加过大的压力,就会导致工作绩效的迅速降低,导致旷工和消极怠工、玩世不恭和缺乏责任心等。压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导致健康状况的破坏,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

2 压力带来的不良后果

2.1 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过高的压力对教师的健康会带来严重威胁[3]。Travers和Cpooer在他们合著的《Teachers and Pressure》一书中对教师的压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严重者可谓“心力交瘁(burnout)”。和普通人相比,教师处于一种心理紧张和工作不满意的高危水平。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ead Teachers在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0%受访者在过去一年因为压力问题去看过心理医生,20%认为乙醇摄入过多,15%的人认为自己是乙醇依赖者。在国内也有很多研究显示了类似的结果,如广东省教育工会2002年9月份的一份涉及19所高校8 417名教师的调查发现,广东省高校教师中有7成处于亚健康状态。范存欣等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43.90%,以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多梦、休息不好、记忆力减退、焦虑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为主。

2.2 教师的流失

压力被认为是优秀教师不断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美国1998的统计显示,有1/5的教师离开了学校去寻求其他的工作。Cadre研究发现,那些承认可能要在今后两年内离开教学的教师比他们没有表示离开的同事承受着更高的心理压力的水平,这些潜在的跳槽者显示了更多的情感疲惫、个性丧失以及工作的完成能力。为了弥补不断流失的教师,政府为培训新教师需要支付了一大笔费用,因此,Merrow[4]认为以培养新人来解决教师短缺问题是错误的想法,而应该想办法留住教师,因为教师的交换过于频繁不但会影响高校科研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而降低教师压力是留住优秀教师的最好的办法。在我国,高校教师流失的现象还不是很严重,但随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一问题会日益突现,但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2.3 怠工和旷课

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过高的压力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绩效,以至于出现旷工怠工的现象,在教师中也不例外。Gaziel[5]研究显示,由于过高的压力,每年教师缺课的天数以及提前退休的人数都在不断上升。还有研究显示,由于压力的不同,两个地区的教师的缺勤天数也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旷课只是工作绩效下降的一个极端,在教师队伍中,更多是因为过大的压力而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效果下降,甚至出现和学生关系紧张的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 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国内外关于教师心理压力研究从7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增多,90年代至今全面深入,取得了大量成果。涉及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组织管理、微观的个人的认知、心理承受力和压力管理策略等方面。有研究显示了教师心理压力的年龄、性别、婚姻和家庭结构的差别。Fong[6]对护理教师的研究显示“心力交瘁”明显相关于工作需求和时间压力,而社会支持则有助于缓解“心力交瘁”。有人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压力,显示日本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不在于“学术评估”而在于“时间制约”问题。在我国,许多学者也对教师的压力源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如大多教师都面临经济的压力,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社会责任的压力以及个体的因素等等,笔者认为社会角色冲突是引发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中国高校教师传统以来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社会精英,灵魂工程师,具有极高的社会声誉,但是在高等教育实行改革后,高校教师正面临着“打工者”的角色。而学生作为服务的购买者,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这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颠覆。这种颠覆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二是科研和教学的冲突,作为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要“取悦于”学生,而另一方面,更面临着沉重的科研负担,因为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就和职称晋升,经济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在目前学术失范非常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其给教师带来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学术规范的丧失乃至腐败已成为学术界以至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学术政治化”、“学术经济化”、“学者道德滑坡”,造成了学术的单一化、狭窄化、形式化以及学术管理中的非人本化倾向和部分知识分子特权,成为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原因之一。由于学术失范的存在,部分高校教师把学术成果得不到发表或承认更多地归因于外部因素,不积极认识自己内在的不足,因此,逐渐就会形成一种失衡的心理,而影响到心理健康。三是“传统的知识分子良心”和“面对市场经济的物质诱惑”的冲突,当今高校中,晋升和学术评价都存在着严重的制度失范,研究表明,晋升制度已经是造成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的最主要原因,因为,这种晋升制度带来了一种学术上的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的现象,使得大学教师必须抛开那些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计划,带来慢性的隐形压力和困惑。

4 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应对策略[7]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失范和变革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损耗着宝贵的人力资源,降低教师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压力问题的处理。压力管理是处理压力问题的中心环节,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可以提高工作绩效、减少缺勤、差错和事故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大有益处。明确人群在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有利于制定压力管理方案。但迄今为止国内对教师压力的研究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国内很多研究都涉及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但是大多只是局限于表面的讨论,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而根据现代压力理论,压力应对策略可以总结为两个层面,分别为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也适用于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4.1 思想层面通常是指个体的内部资源,主观观念。其一是积极的思想策略,如乐观、坚韧、高自我效能等良好的心理状态被证实有助于成功地处理压力事件,因为他们对压力事件的评估也更为积极。这些个体通常都会直接面对压力,迎难而上,着手解决困扰的问题。其二是消极的思想策略,指回避压力的一种表现,但是有时会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敌意。因为当这些个体面对压力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有一种悲观的心理,因而更多的是选择回避压力亊件,但是这种心态往往不利于压力的缓解。思想消极的人还可能会产生敌意的心理,他们不去积极的解决压力,却把造成压力的原因都归因于外部因素,会出现一种怀疑、怨恨甚至报复等不良心理,而且这种心理往往是被隐藏的,受压抑的,对健康的威胁更大,而且很少能获得社会网络的支持。也有学者认为,在处理压力问题上,回避压力反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直接面对压力者会在短时间内更加焦虑一些。

4.2 行动层面在思想策略的指导下,要成功地应对压力,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技巧和行动。通常可以有这么几种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压力管理技术,主要分解为两个步骤,一是知觉到压力,要认识到压力事件(压力源),并形成一种信念——积极的心态和情感反应对处理压力是有效果的。第二步是明确干预的目标,不断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在努力过程中,可以使用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技术等,并在达到阶段性目标的时候使用正强化来鼓励自己。Liza Nagel博士提出了一种ABC方法,即承认(acknowledge)-行为改变(behavior modification)-沟通(communication)的模式。另外,很多文献报道时间管理、放松训练、体育锻炼以及认知行为技术等等都是有效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有关专家告诫人们减压的方法有[4,5,6,7]:

4.2.1 变压力为动力的出发点是减轻你的“负载”。百分之八十的治疗可能通过写下你所看重的和你所背负的责任来进行,然后设置轻重缓急的级别,放下那些不重要的。

4.2.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认识、接受你自己的“有限”,并且在达到你的限度之前停下来。

4.2.3 伴随着压力而来的有被压抑的感觉,找你所信赖的朋友或者心理辅导来诉说你的感觉,直接减轻你压抑的感觉,这有益于你客观、冷静的思考和计划。

4.2.4 放弃改变你不能改变的环境。

4.2.5 尽量避免重大的人生转变发生在你的单身时期。

4.2.6 用一些时间来休息和娱乐。人格健康的教师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间缓解工作压力。

4.2.7 确保参加一些体育锻炼,这能使你更健康,并且有利于消耗掉多余的肾上腺素,它能引发压力和伴随而来的焦虑。

目前大多的压力管理方法都是针对个体,这些压力管理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目前最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自于高校组织的变革,学术失范和制度失范。高校教师压力的缓解也还在于制度的改革和构建,更多的需要在组织,在宏观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认识压力的存在和根源。而这方面研究却涉及甚少,因此,这些都是将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摘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和健康问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中特别突出的是心理压力同题。本文探讨了压力带来的不良后果,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试从个体的角度提出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杨廷忠,刘晓林.心理压力公共卫生问题与预防对策[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3):88-90.

[2]Selye H.The stress of life[M].New York:McGRAW- Hill,1976.

[3]冒容,贺晓星,穆荣华,等.无觅桃花源何处好耕田-高校教师精神压力问题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7,7:31- 36.

[4]Merrow J.The teacher shortage,phony cures[J].Educa- tional Week,1999,64:48.

[5]Gaziel HH.Coping with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teach- ers:A cross-cultural study[J].Comparative Education, 1993,29(1):67-79.

[6]Fong CM.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 tween overload,social support,and burnout among nurs- ing educators[J].J Nurs Edue,1993,32(1):24-29.

试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不仅应具有知识结构及转识成智的能力,还应具有健全的情感和人格,而情感和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然而有关课题研究表明,当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因此关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生活空间,是新时期高效管理当中非常迫切的问题。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据某项对高校教师精神状况检测的调查中统计发现:躯体化(指心理冲突通过躯体反应表现出来)、强迫症、焦虑和不安是当前高校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障碍,而我国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左右。15%的常人对个人健康、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36%的人在角色转换和社会方面不适应;65.2%的教师觉得精神压力很大;69.7的青少年教师周课时已超过16节(不包括校外兼课);81.7%的教师总感心身劳累不堪,但总结时又想不出自己干了什么;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78.1%生前留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患。

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急剧变迁带给高校教师巨大的压力

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很难体验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强烈的反差带给他们巨大的压力体验。比如,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早已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来源了,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失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严峻的挑战,尤其目前高效改革破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收入也拉开了档次,以往象牙塔式安稳的高校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压力也迅速增强。

2.高校教师职业特殊性

高校教师从事的是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在日常工作中,高校教师面对的是一些迅速走向成熟、求知欲旺盛、思想开放、情绪活跃、自尊、敏感、经常体验到各种内心冲突和矛盾的青年大学生,教师必须和他们发生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随时对它们理智上、情绪上的各种表现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敏捷的反应。高校教师的工作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需要对许多寻无定论的问题进行独立探讨,发现自己的创见。另外,高校教师大都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成就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教材对有关问题的介绍和分析,喜欢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独特的见解去补充、修正、扩展教材内容。在科研活动中,他们对于涉及到自己专业领域的理论和课题,怀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总之,高校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复杂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智能型、精神型职业,又是一个容易形成职业倦兔的职业。

3.高校教师自身的人格缺陷

高校教师本身就充满焦虑、痛苦的探索、挫折等,而我国的师范教育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个性完善要求甚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涉及,更未把个人因素引入教师职业的选聘之中。部分教师的人格特征不适应从事教师职业。如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强、喜欢独居、过于内向、自我中心、不善与人交往、无计划。据调查13%的教师本人是独生子女,过去多在父母过多关爱下成长,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这导致了他们在教师岗位上不适应困难,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应当引起学校、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高度重视。除了在宏观社会体制层面上对高校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外,还必须在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层面综合各种措施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1.改善社会环境,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

国家制定各项法规和政策,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的进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如政府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深化教育改革,减转教师的升学压力和心理负荷,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在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标准。政府部门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媒,宣传教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

2.学校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

高校应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注重感情投资,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使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的工作。事实表明,学校领导者的支持和关心能够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

3.树立崇高的精神境界,热爱教育事业,敬业乐业

教师本人应该对教师职业有清楚的认识,既看到教师工作的艰苦、繁重,也看到培养造就下一代人才的成就感和快乐。在社会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地位的同时家是必须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从自身工作中获得更强的满意感。

4.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高校教师为了保持健康的心态,必须进行自我调适。主要有两种方法:

(1)情绪调节法。对高校教师而言,要调节情绪,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学会控制情绪。即客观分析自己,正确定位,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其次,认知重建。认知重建策略包括对自己压力源的认识和态度做出心理调整,如避免某些自挫性的认知;学会经常进行自我表扬;学会制定现实可行的、灵活的目标并以取得部分成绩激励自己。此外,还包括公正的自我评价,只有肯定自己的成绩,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并使自己的优点得以发挥,才能保持正常的心态。

(2)放松训练法。它既指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也包括各种身体的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例如,参加文体活动;听听音乐;与朋友聚会;参加公益活动等。这些行为能宣泄情绪,或转移注意力,或产生积极暗示,经常应用能缓解压力,控制情绪。

参考文献:

[1]张桂花·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4):32-33.

[2]张小萍·试论新时期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2):44.

[3]张雳·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改善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15(9):18-19.

[4]邢少颖,王福兰·新世纪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及调适【J】·中国高教研究,2002,(6):70-71.

[5]秦彧·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及调适【J】·探索与争鸣,2005,(15):14-15.

上一篇:有关大三学生自我鉴定汇总下一篇:论文小组意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