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动态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常常采用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难以满足所有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为了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层次化的课堂作业,进行分层指导和评价等,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在文章中,笔者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动态分层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策略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高中;动态分层;作业设计;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课堂作业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有效的课堂作业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可以说,好的课堂作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拓展知识面,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依然沿用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致使课堂作业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一现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动态层次化的课堂作业,已经成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重点。

一、 课堂动态分层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分层教学内涵

新课程理念下,分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关于分层教学模式的内涵,不同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的观念,有的学者认为分层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动机,在不同课堂教学中设置特定的课堂教学内容、任务、作业等,最终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还有的学者认为分层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设计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进而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发展。

笔者结合对学生的研究,将分层教学模式的内涵总结为: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设计出具有层次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课堂作业等,以满足所有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旨在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分层设计课堂作业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材施教理论。

因材施教理论由来已久,它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立足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等,在此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教学方案,最终促使所有层次学生的发展。

第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现有水平、可能发展水平两种水平。最近发展区承认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立足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最终促使学生从现有水平逐渐达到可能达到的水平。

第三,发展性评价理论。

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内化的过程,学习评价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精准地体现出来。发展性评价理论要求教师应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评价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多样化评价方法、实现多元化评价主体等,最终促使学生在有效的评价中向着更好的目标发展。

二、 实施课堂动态分层作业前的学生课堂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作业设计,因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作业“一刀切”。

就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来说,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和作业难度都存在极强的统一现象,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种作业设计模式下,学习好的学生常常很快就完成课堂作业,学习不好的学生则无从下手。而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的时候,忽视了各个阶层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第二,形式单一、内容重复。

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的时候,为了防止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后玩游戏,常常采用大量布置作业的形式。教师常常认为这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认为“大量的课堂作业远远比没有事情玩游戏强”“作业做得越多就越为熟练”“学生做得越多,自身的能力也就越强”。

三、 课堂动态分层作业的内容实施

(一)学生分层

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身心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同时,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家庭、教师、学校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已有知识、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基于此,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之前,应立足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精准地分层。

具体来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前,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据此将学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A层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极强的学习兴趣,自身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可以借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B层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兴趣一般,能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具备基本的上机操作能力。这一层次的学生自我纠错能力相对比较差。C层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低下,相关基础知识匮乏,缺乏独立上机操作的能力。基于学生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性,教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作业。

(二)作业分层

教师可依据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针对性的学习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心设计动态分层作业。

1. 分层作业设计方向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分层课堂作业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分层作业设计方向:

首先,以课堂作业为主的自主学习课堂。在分层设计课堂作业时,应设计出以自主学习作业为中心的课堂作业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课堂作业。同时,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教师还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确保学生课堂作业选择呈现出动态化。例如,如果学生在选择课堂作业时低估了自身的水平,致使选择的课堂作业难度比较小,在实际开展课堂作业时,就可以跳过这一层的作业,换为更高一层的课堂作业。如此,课堂作业可兼顾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使得优等生能够避免“吃不饱”现象,促使学困生能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其次,作业动态、自主、隐形分层。在设计动态分层作业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依据学生的层次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课堂作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防止伤及学生自尊心,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作业。

2. 分层作业设计环节

具体来说,高中信息技术作业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当堂反馈三个部分。其中,分层课堂作业主要集中在课堂练习。设计动态分层的课堂作业,应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作业题目分层设计。

在动态分层的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依据课堂作业的难度,将其设置为三个层次:基础作业、提高作业、拓展作业。其中,基础作业以基础知识为主,难度比较低,可促使学生在练习中,熟练、巩固基础知识,最终实现螺旋上升;提高作业具有一定的难度,可指导有余力的学生,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发展平台;拓展作业则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展,类型丰富多样,可促使学生在训练中实现能力发展。例如,在“Frontpage2000滚动字幕的使用”分层课堂作业设计中,将基础作业设计为“滚动字幕插入法、基本设置、预览教学目标”,提高作业则是“对滚动字幕属性进行设置、修改、预览模式下字幕观看效果”,拓展作业则是“对滚动字幕属性进行设置、修改,在不同模式下对字幕效果进行观看”。

第二,自主学习帮助素材设计。

在动态分层的课堂作业设计中,还应给学生提供素材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灵活借助网页、打包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帮助素材。其中,网页主要包括探究类的学习网站,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要求等,将多种学习素材编辑起来,制作成为交互性强、操作灵活、视听良好的网页课件,并将其链接发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教师不在场,学生也可进行自主学习。打包主要是教师将所有的课堂作业、帮助素材等进行分门别类,将其放到不同的文件夹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点开相关的文件,即可对课堂作业中的难点进行突破。

第三,分层作业评价设计。

在动态分层的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还应关注课堂作业评价设计。具体来说,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针对后进生,应借助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中等生则应借助激励性评价,明确指出其不足,还要指明努力的方向;针对优等生可利用竞争性评价。

(三)辅导分层

在动态分层的课堂作业设计中,基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作业,以满足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作业中获得发展,因此必须要开展层次化的作业辅导。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层次化的作业辅导中,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将其分配给优等生,灵活借助“一帮一”的形式,促使优等生帮助学困生作业的过程中,促使两个层次的学生均获得发展。同时,优等生在给学困生讲解课堂作业的过程中,自身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也随之提升;而学困生则在优等生的帮助下,感悟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等,逐渐激发了自身的学习乐趣。例如,甲同学从贫困的农村转来,在这之前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在设计层次化课堂作业时,教师可借助“一帮一”的形式,将甲同学与班级中的优等生组成一个小组,安排优等生帮助其完成课堂作业。经过两个学期的努力,甲同学的信息技术成绩逐渐提升,并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 实施课堂动态分层作业后的效果

两个学期动态分层作业的实施取得了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班级中学生整体状况来说,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所提升,自信心也逐渐增加了;同时,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在层次化的作业评价模式下,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开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也有所提升,课堂氛围更加良好。

从班级中学生信息技术的成绩上来说,经过动态分层作业设计的实施,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短,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显著提升。尤其是班级中的学困生,经过实施分层作业,其成绩不断进步,从最初的零基础,顺利通过测试,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学习负担上来说,通过动态分层作业的实施,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针对性的课堂作业,各个层次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基础和能力范围内,选择作业题目。如此,不仅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促使学生在针对性、合理的课堂作业训练中,也减轻了学习负担。

五、 构建和谐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必须立足于当前“高耗低能”的课堂现状,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努力构建出高效的课堂教学。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设计课堂作业等,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彻底突破“一刀切”的教育理念,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针对性教学,确保所有学生均可得到进步和发展。

其次,实施多元化课堂教学手段。在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灵活借助情境教学、合作教学、项目教学、线上线下融合等多种教学策略,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中,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在实施多元化课堂教学中,还应坚持分层教学模式,立足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层次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最后,在实施多元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落实信息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最后,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性因素。基于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必须对当前的教学评价进行优化和改进,借助有效的教学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在优化教学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等,纳入具体的评价标准中;另一方面,还应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将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纳入其中,引领学生按照相关的评价标准对自己、他人进行评价,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如此,学生在自我和他人评价中,可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然后,在优化教学评价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差异化的评价标准、语言等。

六、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出层次化的课堂作业、进行差异化的作业辅导,促使所有层次学生在针对性的课堂作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娅.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2]李建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施分层作业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0(3):101.

[3]叶月娥.借助分层教学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研究[J].成才之路,2018(21):32-33.

[4]张文霞.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的讲评方法探究[D].宁波大学,2017.

上一篇:人工智能在移动网络NPS领域的应用下一篇:基于数据挖掘的高等数学辅助教学系统设计